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

2024-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共8篇)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 篇1

“五步一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框架。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途径。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有成功高效的课堂都是 “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为此,根据区教育局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我校“目标驱动 突出主体”“五步一主体”课堂教学模式,供广大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提高、完善和应用。

一、“五步一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五步一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结合兄弟学校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把课堂划分成五大步,故称“五步”,整堂课把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衡量这节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即“以一贯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课堂的始终,故称“一主体”。“五步一主体”课堂教学模式,将引领学生最大可能的参与到课堂的探究与学习中来,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原则。

二、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流程

(一)创设情境

必然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忌为了提高兴趣而哗众取宠。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要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2)要努力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即适当对以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3)要善于引起学生认知冲突(4)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差异性。

(二)目标驱动 自主学习

教师在明确课程标准中三维课程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必须制定符合学生实际、以及教材要求的学生学习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和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学提纲。自学提纲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深入研究要解决问题(情境)的因素,把握提纲设计的方向;(2)自学提纲要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形式,这些问题要力求使前面的信息成为后面问题解答的依据;(3)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要有思考性,可行性,要用促进较高层次的思维词语来表述(如解释、说明、联系、区别、对比、分析、推断、讨论、交流、解决、发现、概括等);(4)在自学提纲的后面最好设计补充跟踪问题,如“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切实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1)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适度的动手实践活动;(3)要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4)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

(三)组内交流合作探究

通过自学后,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针对自学的收获进行交流、补充、共享,对在自学时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合作解决学习中低层次难点、疑点。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2)每次合作学习,都要提出明确的合作目标和合作要求,使合作学习能深入有序地进行;(3)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4)要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多样化,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个性化学习;(5)要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共性或典型错误,要引导学生自我查找错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以培养学生的自检、自查能力;(6)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以便为下一环节实施提供依据。

(四)精讲点拨解疑释难

针对在上一环节教师关注到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及教材难点,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及时给学生点拨讲解,并把本节课知识适时纳入教材知识结构中,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知识冰川,解决深层次难点问题。

在这个环节,教师应该注意如下问题:(1)学生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2)小组合作能解决问题不讲(3)只讲学生及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4)要引导学生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中去。

(五)巩固四基当堂检测

针对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前面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设计适当的题目(情境)来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训练。这里的巩固训练题目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要着眼于基

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2)要针对学生前面学习中的不足设计跟踪性训练题目;(3)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和视野(比如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对后序教学有影响的题目;

(4)对一些有技巧或难度的问题,要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能独立完成;(5)要设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问题(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材内容学习了,该训练的也训练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怎样?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怎样?四基是否真的巩固了?设计适当的题目检测一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是必要的。这里的检测题目的设计要遵循如下原则:(1)题目难易适中,分层设计(2)题型全面,实用性强

(3)重点检测学生的理解及简单应用为目的(4)检测题要当堂完成批阅、反馈及纠正。

课下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要适当改变以后的教学方式及合理安排课下作业和辅导及下一节课的讲授内容,以便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益。

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师精讲在15分钟左右,学生课堂学习探究实践活动及训练在30分钟左右;

2、全体学生整节课内是否充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是否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方法指导下进行学习和训练;

4、课堂教学是否简洁明快、实用高效、当堂解决应解决的问题。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 篇2

1 内容简述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由十章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 第二部分为本书的主体部分, 阐述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并探讨它们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重大作用, 第三部分为结论。

1.1 第一部分:导论

在导论部分, 作者从本体论角度界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并阐述了它的五个主要观点:1) 没有特殊目的的语言习得机制可用于语言的习得与加工, 这与Chomsky的观点相反;2) 语言是基于使用、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一种产物, 并且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没有区别;3) 贯穿于所有语言领域内的认知方法与其他认知领域使用的方法是一样的;4) 单词只是一种有限的表述, 对信息的传达并不完整, 还必须用已有的知识和世界知识补充缺失的信息;5) 以意义为中心的最基本的要求, 即词义的界定必须参照百科全书的概念内容和人们对这一内容的解释。本部分还界定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些主要概念:如, 识解 (construal) 、范畴化 (categorization) 、百科知识、隐喻、转喻 (metonymy) 、具身化 (embodiment) 、理据 (motivation) 、构式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 并进而探讨了以上这些概念与第二语言学习、教学的关系。

1.2 第二部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阐述识解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作者阐释了不同语言解释事物的不同方式, 并进而探讨了识解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首先提出了用以解释事物的一对概念:图形 (figure) 和背景 (ground) 。其次, 界定了识解的定义并介绍了它的两个水平理论。再次, 提出可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解释同一事件与现象, 并指出了认知语言学家对识解的四种分类:凸显 (attention/salience) 、视角 (perspective) 、组织 (constitution) 与范畴化。作者重点阐述了范畴化的特征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大量潜在应用, 并总结了母语识解方式的迁移 (如固化、干扰) 、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over-and under-extension) 、知觉学习 (perceptual learning) 等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章最后, 作者提出了课堂教学在二语识解方式学习中的作用, 即让学习者意识到目的语中的分类和识解系统。

第三章阐述词、词素、语法规则、音位特征以及音调如何在辐射状范畴 (radial categories) 内起作用, 并阐释其对二语学习和教学的意义。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章进行详细阐述:1) 一个单词或词素呈现辐射状范畴的方式。一词多义现象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与隐喻、转喻有很大关系, 同一词素附于不同的单词也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些都会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对大纲设计者而言, 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水平, 制定相应的词汇大纲;对教师而言, 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将单词的外延意义深入到它的内涵意义,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义。2) 语法规则呈现辐射状范畴的方式。及物动词的三种界定性特征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 即动词名词化、V-able结构以及被动式, 只限于某些及物动词, 但也有罕见的特例出现并在一定的语境里具有一定的意义。语法规则范畴化更加有利于学习与记忆, 进而证实了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从传统的“规则加特例”到更加灵活、更注重实际的“规则加辐射状范畴”的转变。3) 音位特征呈现辐射状范畴的方式。对于学习者而言, 母语发音与二语发音越相似的地方就越难以区别, 且必须注意母语原型 (L1 prototype) 与二语原型 (L2 prototype) 间的区别。4) 音调呈现辐射状范畴的方式。说话者音调的选择是根据不同语境以及想与对话者分享的知识的感觉有关。对于学习者而言, 要意识到通过一个单独的音调可以传达出不同的相关的意思。辐射状范畴方式表明了语言的系统性和灵活性。

第四章阐述百科知识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作者首先界定了百科知识的定义及其对二语词汇知识学习的积极影响, 并探讨了在词汇关联网中, 框架理论 (Frame Theory) 、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s) 与纵聚合、横组合紧密联系的方式。框架理论认为对任何一个概念的理解必然会激发一整套相关经验概念, 包括它的隐含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理念化认知模型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表征, 它分为命题理念化认知模型 (propositional ICM) 、意象图式理念化认知模型 (image schema ICM) 、隐喻理念化认知模型 (metaphoric ICM) 、转喻理念化认知模型 (metonymic ICM) 以及象征性理念化认知模型 (symbolic ICM) 五种类型。作者进而阐述了从一般到具体、从内在到外在、从约定到非约定、从特有到非特有四种百科知识群, 这一知识群能为词汇的深度学习构建一个有用的知识框架。最后, 作者从教学角度来阐述百科知识对二语教学的意义, 指出从深度指导 (rich instruction) 、文化关键词 (cultural keywords) 以及文化脚本 (cultural scripts) 等方面进行百科知识教学的方法。

第五章阐述Lakoff和Johnson (1980) 概念隐喻理论 (CMT) 和这个领域近期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概念隐喻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 (source domain) 映射 (mapping) 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上。概念隐喻的获得需要通过与世界的客观互动、察觉周围的环境、身体的移动等。作者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 这涉及到基本隐喻的概念、创新隐喻、措辞 (phraseology) 以及整合理论 (blending theory) 与概念隐喻。这些理论都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框架理论。作者还指出隐喻是学习过程中的难点, 并提出了通过对认知语言方法的优、缺点的讨论 (如, 集中对概念隐喻的关注、学习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来处理话语中出现的隐喻、凭借单词的基本意义与语境的组合会产生新的意义等) 帮助学习者克服隐喻学习过程的困难。

第六章阐述转喻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作者首先对转喻的定义进行了界定, 认为转喻是一种事物被用来代替与它相关事物的一种心理语言机制。其次, 作者提出了概念转喻 (conceptual metonymy) 、话题 (topic) 与载体 (vehicle) 等概念, 论述了在认知语言理论中, 少量高次位概念转喻能促使大范围的转喻表达的出现, 并阐述了转喻和隐喻的关系。本章最后, 作者阐述了转喻的作用, 包括指称作用 (referential function) 、构建人际关系作用 (relationship-building function) 、模糊语言作用以及语用推理作用 (pragmatic inferencing function)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由于一些指称性转喻带有很浓的文化脚本色彩, 把转喻当作委婉语和模糊语言使用等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作者强调要通过间接言语行为、深度分析转喻的作用等进行转喻教学, 但也指出需要更多关于转喻给学习者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源的进一步研究, 从而判断教师在课堂中直接讲授转喻的有效性。

第七章主要阐述具身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身势语的使用与二语学习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具身认知通过与抽象概念直接有关的身体经验 (physical experience) 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通过具身认知, 人们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语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础。作者阐述了具身认知在二语学习和理解中的作用, 尤其是在语法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并进而阐述了具身认知的一个外在表现——身势语及其在二语学习和教学中的作用。身势语和语言紧密联系, 对语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交际作用和认知作用上, 前者包括图像身势 (iconic gestures) 的作用、比喻意义上的身势语 (metaphorical gestures) 、话语表达的连贯性、表达指示 (deictics) 作用、语用作用 (pragmatic function) 以及概念整合 (conceptual blends) 作用等。作者指出, 使用身势语的好处就在于充分理解对方的意思, 从而正确地形成并输出自己的话语意义;身势语中唯一居于核心地位的语言教学法就是全身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 它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结合更有助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八章阐述语言的理据性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语言的理据性 (linguistic motivation) 涉及到语言形式与结构的非任意性。它分为形式-形式理据 (form-form motivation) 、形式-意义理据 (form-meaning motivation) 、意义-意义理据 (meaning-meaning motivation) 三类, 且这些不同类型语言理据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语言的层次。作者运用大量实例说明这些不同类型的理据在二语课堂中的应用, 也指出它们在课堂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作者还提出在研究语言的理据性时要基于前人的研究, 因为语言的特定发展倾向是无法预测的。对语言理解和输出而言, 关注语言的理据性是一种良策;学生也会运用认知语法的规则来对目的语做出一些预测, 并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对这些预测加以验证。

第九章阐述构式语法及其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根据Goldberg (1995) 的观点, 构式语法就是单词间的组合形成了具有特定意义的构式, 且这些意义与日常经验有关并存在于辐射状范畴之内。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 不仅包括一般的句式, 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 按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 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 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 句式本身也具有独立的意义, 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构式语法对二语学习极为有益, 还可以对语言的措辞用法等进行有意义的系统阐释。然而, 作者指出,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目前也没有明确的结论, 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考察构式在真实话语中的本质和分类, 并进而探讨习得构式的方式及其对语言学习者二语学习的影响。

1.3 第三部分:结论

该部分主要是作者对本书的一个全面、细致的总结, 对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出的综合评价, 并提出了未来十年认知语言学应用于二语学习与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 呼吁更多的研究者探讨语言、思维与具身认知间的关系以及认知语言学对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

2 简要评论

本书作者敏锐地察觉到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最新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具体应用到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来,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 系统阐释了它们对二语教学的影响。既有理论的思辨, 又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具体来说, 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2.1 立意新颖, 体现发展潮流

作为近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的一本精辟论著, 本书在概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具体方法的基础上, 力图反映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应用发展趋势。正如作者所言:“认知语言学是一个相对新的学科, 尤其是在二语教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并很快成为一种主流”。比如, 第二章介绍了识解的四种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阐述识解方式是对早期对比分析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从而更好地预测二语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第五章和第六章在介绍隐喻、转喻这两个经典概念的同时, 也讨论了它们和二语学习与教学关系, 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把二语学习者易于使用书面语而非俚语、成语或具有比喻意义的词归因于隐喻和转喻对词义演变的重要影响, 并指出隐喻和转喻对于词汇教学、话语分析、言语行为和语用推理等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七章作者运用一些例证 (如, 短语动词、过去时等) 来阐述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新动向——具身认知在语法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第九章指出了构式语法作为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是对传统语法分析和教学理论的补充。第十章作者提出了未来十年内认知语言学需要加以考虑、对二语学习与教学具有促进作用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母语的识解和分类方式影响二语识解和分类方式的程度、帮助学习者习得隐喻和转喻的最佳方法、向学习者系统介绍二语构式的方式等。毫无疑问, 这些都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视野, 体现了认知语言学应用于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的发展潮流。

2.2 内容丰富, 结构清晰

全书内容丰富, 既全面介绍了认知语言学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和具体方法, 又详细地探讨和分析了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二语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该书清楚地勾勒了认知语言学在二语教学应用中的全貌, 正如F.Boers在该书扉页上所言, “认知语言学各分支与语言教学联系紧密。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 J.Littlemore将这些分支成功地整合, 汇编成一本条理清楚、通俗易懂的纲要, 其涵盖范围从词汇到语法、修辞到语用、语调到身势, 不一而足, 令人赞叹。该书另一精妙之处在于J.Littlemore还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多条途径, 即指出认知语言学家从事教学法日后需要做哪些事, 从而使应用语言学家、教师及课程研发人员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灵感。比如, 很多章节都是围绕词义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而展开, 使读者对词汇研究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此外, 纵观整本书, 逻辑结构清晰, 条理清楚, 从总体阐述到具体分析, 循序渐进。每一章先阐述有关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或方法, 再详细说明它们在二语教学中的一些应用与意义, 这使读者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 从而更好地掌握整本书的内容。

2.3 语料翔实, 体现跨语言视角

语料成为研究语言理论和语言教学的有力工具, 得到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学工作者的青睐。作者避免抽象探讨理论, 而是结合语料来阐释理论, 反映了作者着眼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用意。作者书中所引的例证都从语料库中挖掘和提取的, 所使用的语料来自英、德、日等多种语言, 体现了跨语言的语用视角,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例如在论证不同语言的分类方式时, 作者通过在英语中物体是可数和不可数之分, 而在日语中物体却是细长和扁平之分这个例子加以论证;在讨论分类的复杂性和难度时, 作者列举了对于学习英语的德语者而言, 商业中的‘leadership’这一概念在德语中表达其意思的只有两个单词leiten和führen, 而在英语中却有三个单词run, manage与head这样一个例子, 这些无疑都是跨语言语料的体现。

3 不足

该书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书中虽然指出了认知语言学中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二语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意义, 并从词汇、语法、结构、语用等方面用理论加以说明, 但并没有真正系统全面地探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过程, 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二语学习者培养其隐喻和转喻能力。书中推荐的有些方法能否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积极作用还有待商榷, 有待更多的研究加以证实。其次, 本书仅对认知语言学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 并没有深入探讨认知语言学对二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此外, 认知语言学中的某些经典理论 (如心理空间、格塔式理论、一词多义、主客互动论等) 对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构式习得的认知处理过程及其最佳学习条件等问题, 本书均未做论述。再次, 该书最后一章作者遗留了七大问题, 未能对其做出回答, 如二语学习者如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培养其认知灵活性。最后, 书中有举例重复的现象, 如第28页作者举例说明不同语言的分类方式可以通过英语和日语中对物体的分类而界定, 而这个例子也出现在第46页, 虽然针对不同的问题, 但重复的例子多多少少会给读者造成某种疲劳感。

然而, 瑕不掩瑜。本书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及其在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对外语教学与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也对后续相关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书理论与应用并重, 是一本极好的二语教学研究和应用语言学参考书。

摘要:《认知语言学在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是的J.Littlemore的代表作之一。该文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 简要评述其特点, 并指出了此书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Goldberg A.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 篇3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语言

在聋校开展主体性学习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聋生听力障碍,给开展主体性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语言贫乏、不会提问;不懂自学方法;自学意识淡漠;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等。这种现象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聋生的弱势,忽略了学生发展的潜能,聋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完全沿着教师的思路走,很少有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实施主体性教学使学习资源和学生真正的结合起来,能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聋校语文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渠道。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实现聋校培养的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开展语文主体性教学是提高学习语言实效、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主体性学习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住教学的本质;把学生的情感、经验、思维和学习内容紧密的结合,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实施语文主体性教学,必须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践过程中不断引导、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了解、掌握、适应多元互动的主体性学习过程。

一、自读自悟,学悟结合,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读自悟,是主体性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对于聋生来讲是一个不断强化学习、理解、运用书面语言的过程。学生在自学课本的同时,就有了思考、探究、發现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这是深入学习的基石,是内化知识的前奏。聋生语言欠缺,在读书时往往走马观花,一遍读完了,只抓住了一些简单、偶然、瞬间、次要的东西,把握不住主要内容和本质。教师要有耐心,不怕麻烦,舍得花时间去引导学生自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基础和知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引导。例如:低年级的看图学词学句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图上有什么,是什么时间,都在做什么等,再结合文字体会图文的联系认真地读下去,用工具书解决一些前进的障碍;最后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种常识性自学的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在自读中还要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如:在理解词义、句意上,可用动作演示、实物举例、联系实际、分析模拟法等。在以往教学中,这种方法被老师所垄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手舞足蹈,累得精疲力竭,而学生学习收效甚微。教师要把这些方法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来领悟。在自读中要体现“悟”的成份,“悟”是深入的思考。只有“悟”的参与才能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联系在一起,使情感活起来,产生强烈的探求和表达需要,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主客体的交流和互化。自读阶段,每篇课文至少要读十遍以上,每一遍都要有新收获,在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条件下,深入思考,领会艺术情趣和审美意旨。

二、交流沟通,讨论辩议,增加表达机会。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自读自悟基础上,将自己所知、所想、所感、所疑表达出来,实现学习成果的共享和信息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在交流讨论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和探求精神;可通过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来增强其情感体验,加深印象;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语言实践机会,开阔视野,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等。交流讨论是主体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讨论交流之初,聋生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口,这是正常的。教师要有意识,有组织的逐步引导,低起点小坡度,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但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是十分值得的。能从说出的简单的你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向说出复杂的是怎么知道的,知道为什么等方向发展。例如: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有那些生字和新词、某个自然段有几句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课文明白了哪些句意,想到了哪些有关现实的情景等。交流讨论的中心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要引导学生用手语、书面语、体态表情、表演等方式来充分表达。表达过程要尊重学生主体体验,在文法上不要太苛求,顺利表达后,在有针对性的加以纠正。讨论交流的关键是给每个学生都创造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参与交流讲座之中,通过创设情境暗示引导等方式来促使讨论逐步深入,但不可喧宾夺主。讨论交流过程是学生语言获得内化,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理解先于表达,表达加深理解是聋生学习语言的本质特征。讨论交流无疑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的好方法。

三、质疑问难,加深体会理解

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方式。发现质疑是发展的起点。培养聋生质疑能力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意识,积极肯定学生的每次质疑,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所提问的内容和学习内容关系是否紧密。教师作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其次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学习方式,把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与其教师问,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呢。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之初就按照自我思维出发去设计问题,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学生会产生那些问题。聋校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后都有一些问题。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提示,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重要素材。这些问题是有鲜明层次性的,其编排也是有递进顺序的。提问方向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提问的质量,使问题更能把握住本质,抓住关键,富于个性。

四、发展创新,提高认识能力

学习根本目的是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创新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要有不满足于现实,追求卓越的思想态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哲理、灵活的思维。只要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创新实践训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放手发动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创新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不断提高认识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创设情境、提供条件,使学生在积极宽松的环境中,把所学知识通过超文本方式链接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内容,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逐步提高创新能力。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篇4

1、让学生自学,了解课文结构及作者的观察顺序,运用热键自学生字词,能流利朗读课文(第一课时)。

2、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主题,在协作环境中在网上搜索有关长城资料,感受长城的雄伟及坚固。

3、在图片与文字相结合中感悟作者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在不同情景下进行知识外化。

4、品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生特征分析】

1、学生在第一课时已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及作者观察顺序。

2、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特征以形象性、直观性思维为主,通过课文认识长城的特点,理解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及血汗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并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能独立进行阅读、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等,具有借助计算机软件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通过图像和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在网络中查阅有关长城的资料,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感受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课件,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调动学生情感)

1、看长城录像,思考:

这是什么?

2、指导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雄伟及高大坚固

1、学生观看学习软件,听读课文,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

2、自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课文描写的长城景物,感受长城特点。

3、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默读课文,思考:

1、了解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2、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长城的过程的情景。

3、理解文中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教育,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4、品读课文。

四、自拟学习目标,上网了解长城的课外资料

1、网上阅读长城的有关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汇报,并作全班展示。

3、到长城论坛上传阅览资料或发表感受。

五、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再次体会情感并抒发

六、小组讨论长城电子报的设计模式及设计内容

七、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长 城

远:雄伟

长城近: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联想:古代劳动人

【教学体会】

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加大了信息量,增加了课堂学习内容密度、强化学生思维整合度,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了积极作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讨论,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讨论,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更多地获得积极思考的空间,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因而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拓展学习研究《长城》的过程中,学生在汇报、交流时,都能较深刻的认识到这是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结果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长城的深刻意识。研究中,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的乐趣。特别是成果交流阶段,大家通过相互交流、提问、反思、发表意见,逐步积累综合学习的能力和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发挥了小组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了对知识的再次建构。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建构中,加深了对长城的了解,升华了爱国主义的情感。应该说,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深刻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包括情感的体验、方法的体验以及整个过程的体验。学生的理解是独立而深刻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在丰富的网络信息中体验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并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专题自主的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帮助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会从不同的侧面全面地理解课文。

在传统课件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课件及CAI素材只担当被演示的角色。但是在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课件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课件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服务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长城》的第二课时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的,而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是不相同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对所遇到的困难,问题都不一样,学生可自由利用网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多种情境中,自主探索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随时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中去学习。

3 学与问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

细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钥匙 疑团 殿堂 日新月异 好奇 强健 探求 瞬息万变

二、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理解“不懈追求”。

(3)简介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四、写字指导

1、指导要点:钥缤瞬辅翱

2、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语言教学方法教学大纲 篇6

第一章 课堂教学的原则和过程

一、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教学单位

(二)教学环节

(三)教学步骤

(四)教学行为

二、教学的一般过程

(一)分析阶段

(二)实施阶段

(三)反馈阶段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精讲多练

(二)讲练结合

(三)突出语言教学重点

(四)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对象

一、教材的选择和处理

(一)教材的选择 为什么要用教材

能获得什么教材 怎样选择教材

怎样决定教材是否适用 怎样评价一部教材

(二)教材的一般处理 怎样处理一本指定教材 怎样自己补充材料 教学案例

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讨论

(以北京语言大学及北京大学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博雅汉语》等为例)

二、教学对象

个体差异:信仰、情感状况(焦虑)、年龄、态度、学习风格、动机和性格

(一)汉语作为外语学习者的一般分类:国别、年龄、身份和文化程度

(二)心理机制 1 认知风格的差异 2 学习者的情感因素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学习主体的关系

第三章 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

一、大纲的设计

(一)大纲的定义

(二)大纲的类型

(三)大纲的特征

(四)大纲的使用及对大纲的评价

(五)教学大纲设计举例 教学案例

国内及国外汉语/语言教学大纲比较分析: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加拿大BC省5至12年级汉语教学资源包

美国外语教学5C原则)

二、课前的准备

(一)对学习者先前学过的知识的了解

(二)对学习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把握

(三)对学习材料的地位和价值的分析

(四)对学习材料的分解

(五)对教材的再创造

三、教案设计

(一)教案的构成(教案设计的通行格式)

(二)教案设计注意事项

(三)教案设计举例

(四)教学评价 教学案例

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词汇和语言点的选择和讲解)注意细节的设计(课堂互动的方式和板书等)

(以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05级本科生六个小组的教案设计为例)

四、组织课堂教学

(一)提问和纠错

(二)程度不齐的大班课教学

第四章、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语音教学的原则 语音教学方法 语音教学常见问题 语音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

洋腔洋调的解决方案(英美学生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发音不到位的问题,韩国学生第二声和第三声易混淆的问题)

声母教学难点对策(Zh组与J组音的辨析)

第五章、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词汇能力的培养 词汇教学的原则 词汇教学的方法 词汇练习的方法 词汇测试形式

词汇量的控制和词汇的选择 教学案例

确定重点词汇的原则(高频词,惯用语)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词义范围,搭配关系,感情色彩)扩大词汇量的诀窍(语素扩展,反义词对应,功能联想)

第六章、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语法教学的地位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对语法教学重要性的不同理解 语法教学的内容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语法教学的原则

语法教学的方法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难点 教学案例

语法特征的准确定位(存现句)简明扼要的讲解原则("把"字句)

矫正偏误中正确掌握("怕,恐怕""难,困难")

第七章、汉字教学 汉字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汉字教学讨论的焦点 汉字教学的原则 汉字教学的现状及改进 教学案例

提高学生利用形声字表音线索的意识(“令”与“龄”等)利用声旁知识提高学生汉字的辨识能力(“京”与“鲸”等)

第八章、听力教学 听力的重要性

听力理解的本质及三个阶段 听力训练的必要性和任务 听力训练的任务、途径和方法 听者的困难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 听力理解的微技能 听力理解的能力 听力教学的内容和类型 听力课教学相关问题

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对于某一细节方面的关注(有关数字的集中听力训练等)

培养学生根据已听到的信息猜测或推断未知信息(听电话一方的内容,猜测电话的另一方内容)

第九章、口语教学 口语训练的内容 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训练的方法 口语训练的教材 口语课教学要点 成功的口语活动

口语活动可能遇到的问题 成段表达训练的主要方法 教学案例

营造轻松现实的语境(购物,商量,请求等)

设计与学生语言程度相吻合的操练方式(模仿替换,问答,自主成段表达,独立完成,合作完成)

揣度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引导,启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第十章、阅读教学 阅读训练的内容 阅读和阅读训练的性质 与阅读相关的因素 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阅读训练的练习设计 教学案例

培养学生跳读的能力(让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快速查找相关信息)

画出语义地图(让学生读后根据文意画图)

第十一章、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的任务和意义 写作教学的原则 写作教学方法 写作教学常见问题 教学案例

写作前、写作中和写作后的分阶段培养(写作前的构思及讨论等,写作中的谋篇布局及写作后的反思)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体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第二语言,地图,教学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重要的环节,大量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特征。与文字相比较,地图更加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和判断能力。如何在高中地理地图教学中让学生既容易接受、理解,又能够牢固记忆,如何巧妙地运用地图进行地理课堂教学呢?

一、地图的教学功能

地理教学媒体有语言符号媒体和非语言符号媒体之分,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是非语言教学媒体,即地图。中学地理教材由地理教科书和地图册组成,地图中蕴含着很多的知识点,许多的知识点和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图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R·W·斯佩里发现右脑的空间认知能力是优于左脑的,所以我们在对地图进行高效利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人教版的教材中地图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弥补了文字资料表述的不足,特别是地理分布图以直观和简约的特点在教科书中大量出现。

二、影响地图教学的因素

1. 很多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用图不够重视,没有能够引导学生去读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懒得看图和画图,学生缺乏识图和用图的意识。这种情况在高一年级非常明显。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地理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地图册的使用率非常高,通过看图和识图丰富了自身的地理知识,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很多地理教师没有将地图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表现得非常薄弱。教师在使用地图的时候用图不典型,与文字配合不紧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在识图辨图方面有欠缺。如果学生对学科兴趣不足,花费在这个科目的时间就少。影响学生读图能力的因素还包括学生对读图方法的掌握程度、个体学习方法和态度、学生个体知识基础层次等。

3.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于地图的使用。如果教师可以对各种地图资源合理利用,学生对待地理课程也必然有新的认识。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没有重视地图的使用,在地图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没有能够有所创新。

三、提高地图教学效果的策略

1. 夯实地图教学基础。只有有了稳固的基础,才可能进行高效的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明确读图要求,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目标,在地图中找出重点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习重点。其次,注重地图定位。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明确地理事物的经纬度、海陆位置、轮廓,进行及时定位。引导学生的时候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进行分析,例如在气温的垂直分布图中可以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读图,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可以按照沿海到内陆的顺序,在水循环示意图中可以按照以海洋为起点的逆时针方向读图。再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类型地图,对气候、地形、风带等自然要素进行分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现象之间找出内在的关系,找到本质的联系。例如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经济发展、政治等因素进行解析,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2. 结合热点新闻,提高学生地图学习兴趣。热点新闻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些素材可以和地理学科相联系,是我们地理教学中的“活教材”。在课堂中我们在强调地图重要性的时候,就可以把叙利亚军事冲突作为热点导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之前英、法、美、俄等多国会在叙利亚问题上插手呢?为何现在的叙利亚还是不安宁?学生必然会产生疑惑。为了使学生们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我们可以拿出叙利亚地图,让学生对叙利亚这个国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对叙利亚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进行识别之后,也就知晓了这场战争的意义:一些强权国家为了推行自己的国际霸权主义,为了储备战略资源,强行干涉叙利亚内政。地图教学和热点新闻相结合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地图的实际使用中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我们要寻找学校所处的位置、规划如何建一条公路连接学校和火车站,学生会充分利用地图,对公路的走向和选址提出自己的意见。可见兴趣的源头在于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地图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

3. 进行略图速画,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记忆。高中地理地图学习主要是识图分析,教材中的地图有时候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如果教师边讲边绘,能够将重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很多教师热衷于多媒体教学,但是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绘图能力,学生更是丧失了对图应有的感觉。边教边绘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如果有一手绘图的绝活,学生会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老师的钦佩,进而带动学生去动手绘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获得了对地图的感知能力。

教学中教师也要精心设计略图,有时候略图所起的作用比挂图和多媒体展示还要好。例如在记忆某些国家的位置、地形、轮廓、河流的时候,只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略图的展示,学生们便可以一目了然,也方便他们的记忆。我们可以将国家轮廓画出,让学生对照课本填充各类海洋、河流、气压带、风带等。学生们经过一番圈圈点点之后,对相关国家的各方面情况都会有所掌握。这需要教师有娴熟的绘图技能。

4. 图例想象,锻炼学生综合认知能力。善用地图是我们高中地理地图认知能力训练的关键。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地图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填写,一方面可以增加地图使用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学生们在填图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记忆。一图多填的好处还在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让学生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地处理信息,进而提高综合记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一图多填的基础上,学生们要掌握一定的地理专业词汇,对于各类型的地图标注符号进行记忆,并且对于相似的图例要进行联想,想象这些事物出现的位置、范围、原因等。例如,在看到湖泊的时候要想象为聚水的洼地,从颜色上可以区分出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并根据地图中标注的等深线分颜色进行标注;在河流流向方面可以联想到它是内陆湖还是外流湖,联系周边的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想象这个湖泊的成因;对于风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看等压线之间的压差。

地图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概括、发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图像中创造性地获取知识。例如我们在“冷锋和暖风”教学后要求学生绘出冷锋和暖风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自己绘图,发现冷锋雨是从暖气团一侧下落,暖锋雨是从冷气团一侧下落,冷锋表现为锋后雨,暖锋表现为锋前雨。从这一点引出“冷锋过境有降水,暖风过境天气晴朗”。

总而言之,在地理地图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和用图,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参考文献

[1]邹少华.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识图技能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2).

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篇8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

1 什么是非语言交际

Samovar和Porter认为,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而Malandro和Baker把非语言交际界定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再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即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2 非语言交际的分类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分类方式有很多。最早的分类是由Ruesch和Kees指出的,他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以下三类:手势语言(Sign Language)、动作语言(Action Language)、客体语言(Object Language)。

此外,Knapp通过相关研究和分析提出非语言交际应分为以下七类: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body motion and kinesic behavior)、身体特征(physical characteristics)、体触行为(touching behavior)、副语言(paralanguage)、近体距离(proxemics)、化妆用品(artifacts)、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另外还有一些西方学者对非语言交际进行了分类,比如Jensen基于“无声语言”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分类以及Canden的分类,笔者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若从第二语言教学出发,通过西方学者的大致分类,我们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即非语言交际所涵盖的四个方面: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

(1)体态语(Body Language)。体态语也称身势语和身体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指的是用以同外界交流信息和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动作,包括基本姿势(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拥抱、微笑、女士优先的动作等)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动作、面部动作、手部动作、腿部动作、臀部动作、目光交流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Para Language)。副语言也称类语言和伴随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是言词信息表达的方式,而非言语表达的内容。包括沉默、话论转接和各种非语言声音。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客体语一般指人工用品(artifacts),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家具及其他耐用物品。这些物品具备实用性和交际性的双重功能。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环境语可以说是客体语的一种,但是环境语与个人的结合不那么紧密,更具持久性。环境语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包括时间、空间(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信号、建筑和室内装修等。

3 非语言交际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和指导性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只是重视准确使用语言的交际行为是远远不够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也是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比言语交际更加细腻敏感。这是因为非言语交际行为不仅仅潜在于整个对外汉语课堂的交际过程中,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最能反映学生的内心活动、真实想法和价值态度,可以辅助言语交际,起着吸引、调节、鼓励、启发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所谓校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仪态举止、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课外师生之间非语言交际关系等方面所遵循的规则。笔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对于第二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其他几个方面笔者就不再详细赘述。

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Cooper说:“非语言交际对教师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教师如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交际,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笔者认为,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体态语等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教学中的作用,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学生也能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二语教学方法TPRS(Teaching Proficiency Through Reading and Storytelling)肢体反应故事教学法,TPRS是199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西班牙语老师Blaine Ray提出的外语教学法。其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第一,介绍与练习新字汇(教师使用TPR来教导新字汇,并使用新的命令句或祈使句)。第二,在故事中使用新字匯(将新字汇加入简短故事中,使其赋予内容、情境等,帮助学生在语言上的习得),说故事时可使用辅助教材。例如,小道具、玩偶、幻灯片、大型的图解、当场人物示范等。第三,故事的讲解要不断地重复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加详尽,直到学生也能朗朗上口。例如:

T:The boy wanted to rent a green car.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S:Yes.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or a blue car?

S:Green.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blue car?

S:No.

T:No,the boy did not want to rent a blue car. He wanted to rent a green car.

T:Did the boy want to rent a green car?

S:Yes.

由此可见,TPRS教学法在教师问故事,学生猜故事中自然习得大量词汇和语法结构。学生戏剧化的表演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另外,教室桌椅的排列也是可以体现出师生关系和地位上的差异,反映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教师应当根据课型的不同而设定教室桌椅的排列方式。根据调查,学生在上必修课时,倾向于传统式,即教师站在讲台上,桌椅在台下一排一排整齐排列。这是由于传统式有利于师生进行交谈,教师可以控制整个课堂,而学生之间不易交流;学生在上选修课时,倾向于马蹄式和模块式,这是因为学生之间便于交流和讨论,教师教学更灵活多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课堂上,非言语交际行为还可以表现教师的责任意识。教师的步态、服饰和饰品的选择与搭配等这些非语言交际行为的使用都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教师的仪表、体态和气质应时时散发着美的信息。整洁而颇为讲究的穿着,大方而富有质感的化装,潇洒而从容若定的体态,得体而极合时宜的发式,高雅而不失真诚、朴素而沉稳的气质是现代学生所欣赏、所效仿的形象。具有这样形象的教师所组织和参与的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学生,其教学无形中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虽然非语言交际不能替代语言交际教学,但是假如它与语言交际行为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可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非语言交际运用在语言教学中,并且积极优化与完善自身的教学语言系统,那么则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无声语言交流,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自然、生动、有趣,以便提高信息反馈的速度和课堂效益。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自然、恰當地运用手势、目光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等,以得体合理地辅助课堂语言进行教学。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师作为直接接触外国学生的人群,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比一般的教师更加应该注意教师的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中的使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帮助留学生更好的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交际[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 王晓玲.非语言交际形式与第二语言教学[J].吉林: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

[4] 云贵彬.非语言交际与文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 刘贾祎. TPRS教学法初探[J].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2).

[6]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8] 徐蓓蓓.非语言交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D].江苏:扬州大学,2014.

[9] 谢勋琪.非语言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J].成都: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9).

[10] 田倩.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幼儿园植树节主题教案下一篇:作文:将军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