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精选8篇)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环境会影响人的心理, 而人的心理又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由此可以推断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会对他们的择业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择业心理也必然会对他们的就业行为产生影响, 而就业行为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就业结果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为了有效解决我院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应该先掌握他们的就业心理情况, 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提高这一群体的就业竞争力, 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就业, 进而提高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
二、调查方法
2009年3~4月, 正值学年下学期, 面临就业和正在进行就业活动准备的大三学生都基本在校。在设计问卷题目前, 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 结合本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设计了关于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问卷。对高职院校大一、大二、大三全体特困大学生进行测试。发出问卷500份, 回收450份, 有效率达90%。问卷具体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具体情况, 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家庭收入状况和个人消费情况的调查, 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可以简要判断被调查者是否为特困生, 困难程度如何。第二部分为是否判断题, 主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就业认知、就业中的情绪、就业心理耐受性等方面。第三部分是五级计分题, 分别是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择业时的取向、就业压力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内容期望和对学校就业指导的形式期望。大量的问卷调查的同时, 我们在其中随机抽取了27名贫困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谈话:一方面让学生对他们所回答的问卷进一步做深入的解释, 另一方面为开放式问题, 用以了解贫困生对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和对于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的掌握情况, 询问他们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意见与建议等。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折
(一) 贫困生在就业心态上的特点
通过调查, 大一、大二贫困生在就业心态表现出相对缺乏自信, 对竞争感到没有把握, 情绪比较焦虑, 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经济困难和生活压力的现实,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大三的学生因为参加过实习实践在就业心态上表现的相对自信些, 情绪焦虑比较少。
(二) 贫困生在就业观念上的特点
贫困生认为在就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有个人的能力、机会、自身的努力、工作经验及就业方面的信息。非贫困生也有这样的认同感, 但是, 一些贫困生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某些就业观念上是具有很大的不同的。例如在调查者中有2/3的贫困学生愿意从事自己不喜欢的甚至不满意的工作, 而对就业有帮助的证书, 因贫困学生只能甚至还无法保障自己的日常生活, 也就不可能对各种培训进行投入而无法获得。
(三) 家庭的经济问题给贫困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
贫困生在就业问题上普遍感到焦虑不安, 他们迫切希望能就业挣钱, 自然形成压力。本次调查中, 89.3%的贫困生都反映有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所列举的就业压力源中, 贫困生压力源的排名情况由大到小如下:“毕业在即, 工作无着落”“家庭对个人的期望”“个人对将来的迷惑”“同学比我先找到工作”, 而非贫困生压力源的排名情况由大到小是:“家庭对个人的期望”“毕业后经济上的独立”“毕业在即, 工作无着落”。
(四) 贫困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期望值较高
对于没有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 缺乏工作经验, 学校的就业指导辅导工作是他们完成就业最重要的指导途径之一。我校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生对心理咨询都有了较多的认识。本次调查中, 47.5%的贫困生认为学校的就业心理咨询可以帮忙他们解决就业困惑, 这就说明了心理咨询这种就业指导方式比较能够得到特困生的信任。
(五) 贫困生比较欠缺就业前的准备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 78.5%的贫困生和39.4%的非贫困生认为家庭不能提供就业帮助, 44.1%的贫困生和35.7%的非贫困生认为自己没有社会实践经验, 58.6%的贫困生和42.8%的非贫困生对就业前的准备很迷茫, 不知道该从何入手, 56.1%的贫困生和40%的非贫困生不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72.1%的贫困生和36.2%的非贫困生对各个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不清楚。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 贫困生在就业准备方面不如非贫困生充分。
四、解决建议与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直接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就业, 也是影响他们改变个人与家庭生存处境的关键所在。因此, 帮助贫困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进行合适的职业选择、应对就业的挫折、调整过大的就业压力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纵观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状况, 有些是客观现实的困难造成的结果和局限, 有些是因为客观的环境再加上个人的不正确认识形成的, 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区别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
(一) 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与辅导
目前我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涉及比较少, 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只是关注和辅导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贫困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应该列为两个部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纳入各自的工作流程中, 扮演起不同的教育职责角色。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应该主要从心理方面教育、指导和引导, 帮助贫困生调节心理压力, 提高挫折的承受力, 提高就业心理素质;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 以便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为贫困生联系落实就业实习单位, 提供多渠道的招聘信息, 搭建用人单位与贫困生双向选择的平台, 搞好校内人才招聘市场, 专门为贫困毕业生开设“就业绿色通道”, 对贫困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 专门为贫困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 帮助他们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对于基础薄弱、应用能力较差的学生, 学校要组织专业教师给贫困生“开小灶”, 加强辅导, 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贫困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 家庭应给予贫困生就业心理支持
家庭应该及时了解孩子真实的就业情况, 注意与孩子多做情感双向的沟通, 也可以为贫困生提供一些经验、技巧和方法, 让贫困生感受到家庭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 让他们能在这种情感互动中摒弃不良情绪, 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找工作的热情中去。家庭应该指导孩子在就业问题上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不要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 刚毕业应该踏踏实实走每一步, 不能与同学攀比, 应该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
(三) 贫困生注重素质培养, 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
贫困生在大学阶段应该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 加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才能在毕业时有竞争的资本, 才能有胜于非贫困生的优势。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培养自己对各种人和事物的洞察力,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找到机会,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的“胆量”, 例如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踊跃发言, 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积极参加各项群体性的、表现性的活动如演讲比赛, 辩论赛等活动, 并且尽可能多地参加求职技巧方面的培训, 模拟招聘等实践方面的训练。同时, 贫困学生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寻找获取就业信息, 挖掘各种就业信息的渠道, 随时做好就业准备, 认真做好就业的每一细节。
参考文献
[1]彭曼丽.关于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3) .
[2]吕卫华.对大学生就业困境的理性认识与应对措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3]何晓红, 白玲.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从大一开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1, (10) .
[4]胡解旺.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观探微.青年探索, 2003, 5:50-52.
为什么刚刚接触物理时兴趣昂然的学生仅仅过了几个月就对物理感到畏难或厌倦了呢?
下表是在课堂教学中,随堂统计的几组数据。
以上调查是在课堂举例和提问时统计完成的,因为以上例子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涉及的,而这些老师们经常使用的例子对今天的普通初中学生竟是如此的陌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在的城市初中学生,实际上是“生在电视下,长在电脑前”的一代,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阅读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并没有随着生活中高科技产品的增多而有所提高,有的甚至是下降了。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
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老师们接受,但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从小学入学开始,我们的老师们就是围绕着考试而教,学生们也是为应付考试而学,又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大自然?没有了这些机会,学生怎么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中观察和接触到那些最简单的物理现象和自然常识?又怎能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学习物理的兴趣呢?
调查内容中除了③项由于城市家庭生活条件的变化,学生接触机会确实不多以外,第①、第④、第⑧都是最常见的,完全是因为学生没有机会接触造成的。可以想象这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相应物理知识时会有多大的困难。这是仅仅通过教材上插图远远解决不了的。
2.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变化。
由于电视、网络和漫画的影响,近年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出现了很大变化,不少学生已经不习惯通过阅读报刊、教材来获取知识,而上网更多的是为了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中学生的学业负担沉重,学习生活单调,他们非常需要适当地放松和休息,而学校又很少给他们放松、喘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便把目光投向课外,更准确点说是课外的阅读。可惜的是,出于放松、休息的动机,他们大多从兴趣出发,选择的读物多为报刊杂志和娱乐性质的时尚作品,如影视杂志、体育杂志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学生选择课外活动的方式也愈益丰富起来,很多学生迷恋上电脑游戏和网上聊天等,而完全放弃了课外阅读。
据了解,每个学生家中都有的《十万个为什么》及各类《百科全书》,不少人甚至一年都很少翻过,这就出现了现在学生的科普知识及科学观念不如10年前的同龄学生的怪现象。
调查内容的第②项认知率不到30%,真是令物理老师尴尬和震惊。这样的变化应该引起所有物理老师的警觉,因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观念的培养应该是中学物理教师的另一重要任务。同时也很难想象没有一定的知识面和扎实基础知识(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初中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怎么能够进行知识的自我更新,怎么能够尽快的建立物理情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呢?
3.小学科技及自然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行的小学科技活动课和自然课选题丰富,内容也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配套使用的套装器材也非常适合小学生动手制作。但是在课堂提问中发现,很多涉及到科技和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及做过的小试验,学生没有印象或者根本没做。这说明小学对科技和自然课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受课程安排和师资力量的影响,没有落到实处。个别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自己就缺乏对自然常识的理解和兴趣,又怎能使学生对生动活泼的科技和自然充满好奇呢?
乡镇初中、小学、县直各学校:
根据工作安排,结合年底系列走访活动的开展,为体现对我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现组织开展对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调查统计活动,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有下列情况者,根据困难程度,可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或特别困难学生:
1、孤残学生、烈士子女或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者;
2、学生家庭所在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如火灾、洪灾)造成家庭财产重大损失且无经济资助的;
3、家庭直系亲属或学生本人患有重大疾病(如癌症等)或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如车祸等),医疗费用负担较重且无经济资助,造成严重家庭经济负担的;
4、其他重大特殊情况无经济来源的。
二、统计上报要求
1、统计要求。各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通过走访、班主任座谈等形式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摸底统计工作,确保困难学生没有遗漏。
2、上报数量。原则上乡镇小学(二小)每校为6名,乡镇初中每校5名,县直高中、初中学校每校5名,县直小学每校6名。如确有特殊情况可另作说明。
3、上报时间。《莒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统计表》电子稿于2013年1月6日下午4点前通过办公平台上报县教育局计财科(过时不候),纸质报表加盖公章随后上报。
4、联系电话:0633-6222316
附件:莒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统计表
题调研。分别听取了延边、白山两市州工会和延边林管局工会、森工集团工会及所属基层林业局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归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吉林林业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林地总经营面积35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4.21亿立方米。有国有林业局、经营局22个,林区总人口82万人,在册职工12.2万人,离退休人员9.2万人,困难职工3.7万人。随着“天保”工程实施,林业行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我省林业企业改制后,企业工作量不饱和、职工下岗失业成为全行业性的问题,从而造成职工困难面大,困难职工人数多,特困职工的比例大。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所限,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广、保障水平低,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林业部分职工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
近年来,全省林业企业将工会开展的帮扶工作纳入企业的重点工作之中,并作为稳定企业的措施开展工作。林业系统有一批专职工会干部,采取了一些得力措施作保证,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行业共建立22个局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在局机关所在地或林场建立了100多个“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和“救助站”、“生活救急110”等实物救助站,形成了多种形式、常规化的帮扶体系。
林业企业基层党委和行政对工会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在资金上大力支持,逐年增加对职工帮扶的投入。两节期间,仅延边林业企业就拨付专项慰问款508.2万元。从工会自身工作看,做了大量细致且卓有成效的基础工作。一是摸清工作底数,了解掌握本地区本企业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积极向行政反映;二是通过合同签订解决。许多企业把每年需求的帮扶资金款项写入集体合同,通过企业的“小立法”,使企业对困难职工帮扶有可靠的资金保障。三是主动与当地民政、扶困办、红十字会、慈善总会、残联等部门协商,争取资金和物资支持。四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捐助。如松江河林业局针对企业买断后一次性安置职工的生活困难,组织18家企业成立了扶贫帮困救助会,目前已筹集资金100多万元,为企业帮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还有的企业工会组织成立了各类基金会,积少成多汇集资金,以帮助临时困难的职工;有的林业局积极协调地方部门,对生活问题较多、劳动能力差的困难职工,通过低保金扩面实施分类救助,确保了困难职工都能得到及时救助。
二、主要特点
近年来,我省林业系统工会立足企业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新时期工会帮扶保障工作,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工会的重中之重。实现了有制度、有阵地、有举措、有成果的目标,并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建立统一工作格局,全力搭建帮扶工作平台。由于林业企业多处在偏远山区,林业困难职工虽属于城镇职工却未能纳入城镇低保管理。经协调和沟通,林业职工的低保认定管理工作均由林业企业工会负责,并创造了低保管理和帮扶脱贫的工作格局。林业企业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将其纳入到企业重点工作,特别是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企业工会保障工作职责当中。各林区普遍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在工会建立了日常工作机构,做到了应保尽保。去年,延边全州林业企业低保户为18,643,涉及人数34,121人,近年来争取到的“低保”资金累计达12,038万元。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为切实解决林区职工生活困难,各林业局每年都坚持开展职工生活大检查活动,把全部困难职工纳入到工会组织的视野当中,努力做到“四清”(困难人数清、困难程度清、致困原因清、家庭住址清),使工会组织成为全面掌握特困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同时,在帮扶工作中实行了首问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并开展工作绩效评定、工作监督考核、工作联系沟通机制等制度,确保工会帮扶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3、创新帮扶工作载体,拓展帮扶工作内涵。一是创新扶贫超市发展模式,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定期定额拨款等多渠道并举”的融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如黄泥河林业局在延边林业首创的扶贫超市,到现在已陆续发展到11个;八家子林业有限公司成立的职工生活救急“110”,公司行政发文定期定额拨付扶贫超市资金的经验,变以捐献为主渠道为多渠道并举的扶贫融资方式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后续资金来源问题。二是创新帮扶救助模式,多方筹集帮扶资金,建立灾害自救基金会、职工互助基金会等多种形式的帮困组织,随时为困难职工提供救济资金,及时为困
难职工解决燃眉之急。三是创新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各林业企业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会干部以及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都要包保困难户,签订帮扶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位、帮扶到位、脱贫致富。四是创新医疗救助机制。实行困难职工扶困优惠卡、医疗优惠证制度,借助社会力量,减免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切实解决林区困难职工就医难问题。如敦化林业局为3874名
困难职工办理了就医购药优惠卡,汪清林业局在职工医院建立了“扶贫病房”使职工享受最低限价收费。五是创新助学方式。各林业局工会把开展“劳模真情助学”、“一助一助学”等活动,统称为“情系学子、金秋助学”,集中时间、资金和精力,保证了捐资助学效果更加明显、力度更加强劲。仅延边林业系统工会近两年的助学金总额就达320万元,有1328名大中小学生得到真情救助。通过开展“金秋助学”系列活动,确保了林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4、开展创业促就业系列活动,强化“输血”、“造血”功能。各林业局多数建立了林业家政服务网,由工会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中介服务。林区工会组织职工开发利用林区资源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通过举办“全民创业培训班”、“经纪人培训班”以及种植、养殖、家政培训班等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餐饮业、加工业、运输业等困难职工创业典型,帮助困难职工拓展增收渠道,增加个人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几年来,全省林业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培训职工1万余名。仅森工集团就为职工自主创业投入1459万元,八个森工企业职工创业年平均收入达到719.4万元。
三、问题及建议
实施“天保”工程后,由于国家对国有林区基础设施投入减少,林区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林区的道路、桥梁、房屋等年久失修,林区“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林区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富余人员多,贫困面广等因素,影响和制约林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帮扶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国家对林业投资欠账较多,理应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加之林业行业和地域等特点,使林业经常出现政策真空,并逐步被边缘化。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冲击,林业企业负担过重,仍然承担大量政府和社会职能,林区道路、供水、用电、供热、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差,致使林业弱势群体逐步增加,企业帮扶工作压力较大。
2、现有资源和手段与困难职工群体帮扶要求不相适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加之历史的积淀,林业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中承受了巨大压力和困难。特别是国家提出林业发展要实现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的转变,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后,全省各林区采伐量消减、生产设备闲置、大量职工下岗,造成了林区贫困群体比重增大,特别是延边州所属的10个国有林业局表现尤为突出。加之各林区帮扶保障资金短缺,现有资源整合不到位,帮扶手段落后方法单调,致使帮扶保障能力和水平远不能适应较大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要求。
3、林业企业帮扶资金短缺。资金是制约帮扶工作开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林业企业的帮扶资金主要靠企业行政拨款和工会经费支持,各林区的帮扶中心站(点)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缺少政府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来自社会各方的捐助,制约了企业工会帮扶工作的深化,直接影响帮扶效果。
4、林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被保险人在发生重大疾病和高度残疾时给付的保金不高,不能有效地解决被保险人高额医疗费的负担;二是有的地方医保部门在基本医保中设置“门槛费”(每次入出院都重复收费);三是参保后,职工看病所花费用受限,而核销的比例却很小,职工患大病需支付巨额医疗费用,不少家庭为治病倾其所有,债台高筑,导致大量困难家庭出现,这是林业系统困难职工的主要成因之一。这部分职工仅靠企业救助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建议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从职工大病医保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以研究解决。
5、离退休职工管理等社会职能移交工作滞后。从目前全省林业系统看,困难职工的数量,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离退休职工,特别是一次性安置人员。尽管他们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但仍居住在林区,这部分人管理职能本应由社会和政府承担,但却常常处于单位社区无人管的社会边缘状态,且大多数无力缴纳“五险”,又无一技之长,劳动就业能力差,加之子女上学,意外灾害,因此,一有困难就找林业。如弃之不管,将会给林区稳定带来隐患,管之就会给企业增添沉重负担,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
为切实做好林业系统帮扶工作,发挥帮扶工作在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加快林业改革发展、构建和谐稳定林区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对林业的帮扶:
第一,高度重视林业帮扶工作。帮扶工作既关系到林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经济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社会文明是否进步。应站在林区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帮扶工作。林区面临诸多与内地不一样的特点,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需要享受到国家给予工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第二,加大对林业的帮扶力度。针对林业系统“非工非农、非城非乡”的特点,国家应加大对林区的投入,切实解决林区交通不便、职工收入偏低、用水用电困难、娱乐文化缺乏、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差以及就业难、子女上学难、职工住房难等实际问题,使广大林区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特别要加大对林区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林区职工自主创业,壮大林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使林业职工早日脱贫致富。同时,加大帮扶资金投入和帮扶工作力度。畅通林区困难职工诉求渠道,及时掌握困难职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使帮扶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加快捷和高效。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提高林业职工的保障水平,扩大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如扩大林区职工互助医疗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在再就业、就医、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对困难群体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创新帮扶工作机制。要在促进林业困难职工从根本上建立脱贫机制着眼,从推动林业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入手,让林业困难职工群体自身动起来、活起来、干起来,加大创业促就业工作力度。同时,还要围绕林区职工脱贫、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突出问题,建立起帮扶长效机制。
一事的指示精神调查处理情况汇报
县政府办督查科、县委宣传部网络管理科:
县畜牧局在5月25日接到卢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络媒体留言事项督查通知单“卢政查字[2010]13号”文后,我们专门对瓦窑沟乡观沟村岳家院组邱云峰同志反映的办养牛场目前出现的资金困难一事进行了调查了解,该同志反映的情况属实。养殖业特别是办规模养殖场的农户,面临资金困难是一个共性问题。县畜牧局仅是养殖行业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负责全县畜牧兽医管理,有关技术培训指导、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等工作。对从事规模养殖的农户,优先提供技术咨询、科技资料、疫苗、牧草种子、生产指导有关服务。另外,对其本人提出的资金一事,我们也给他本人提供了争取资金的途径和发展生产建议,并希望他调整好思路,搞好管理,渡过难关。
附:给邱云峰同志的信
卢氏县畜牧局
二0一0年五月二十七日
邱云峰同志你好:
《卢氏县论坛》第四期刊登了你反映建肉牛养殖场资金困难问题,县政府非常重视,王县长亲自作了指示,现就有关事项回复如下:
县畜牧局属县农业行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全县畜牧饲养管理、技术培训指导、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等工作。对从事肉牛养殖的场户工作,我们将提供以下服务:
1、提供肉牛养殖技术咨询、资料等。
2、提供牛口蹄疫等疫苗和部分消毒药品。
3、提供优质牧草种子、指导种草养畜。
4、牛养殖达到一定规模,可帮助建立肉牛冻配改良点。
5、通过县城牲畜交易市场平台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服务。
目前国家对小型肉牛养殖业还没有政策性扶持资金,你居住的观沟村属贫困村,可从以下渠道争取资金:
1、县里每年都有一定的扶贫资金投放到贫困村,你可以申请一些扶贫贴息款。
2、邮政局(7881368)对口包扶观沟村,你可找他们帮助联系邮政储蓄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寻求支持。
目前,也是养殖行业低谷时期,精料玉米及农副产品价格一路上涨,给养殖业加大了成本,希望共同多想办法,共渡难关。
卢氏县畜牧局
上个世纪末,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 有效地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是,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经济困难的学生, 这些学生无力支付学杂费和日常学习生活费用开支, 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自1999年扩招以来,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考生进入大学深造, 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经济困难学生。因此, 解决民族院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有了举足轻重的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给适龄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贯彻落实好救助民族高校贫困生机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学生群体的生存状况不仅决定着其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发展, 还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我国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程度及教育公平原则, 影响着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 同时还关系到少数民族发展及民族团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 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存在问题
1、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
针对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 选取西南民族大学为研究调查对象, 是由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民族性的办学特色所决定的。西南民族大学所属的西南地区, 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 贫困人口比例较大, 因此, 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比例也较高。笔者选取西南民族大学的部分专业有代表的贫困民族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产生经济困难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学生, 或者家有重病人需长年治疗, 造成学生家庭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
父母下岗, 部分学生父母因单位经济效益不景气而下岗, 致使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 造成学生经济困难;
家庭人口多, 家庭供养了几个子女上学, 同时上学, 有的同时上大学, 致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
2、经济困难学生的存在问题
经济困难的学生构成了一个特殊群体, 由于经济拮据, 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方面与其他学生相比, 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处于民族高校的民族学生又有一些特有的特征, 具体表现如下:
1) 生活简朴
由于无力支付生活费用开支, 困难学生在生活上大多都比较节俭。饮食上, 比较节约;生活作风上, 着装朴实, 不铺张浪费。
2) 学习压力较大
民族高校的大多数学生来自于民族地区, 如四川, 云南, 贵州等地, 本来教育基础较差, 加上经济困难带来的影响, 给困难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压力。而民族地区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不如发达地区的学生好, 这说明在基础教育上还是与发达地区有了一定的差距。因此, 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
3) 心理负担沉重
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心理转型时期, 心理不成熟, 社会阅历较浅, 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经济中多元化的现象。学生之间经济状况差距越来越明显, 给困难学生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不平衡。部分困难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 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滑落到留级甚至退学的边缘。更有一些大学, 出现了同学杀人等想象, 通过调查发现, 其中大部分学生就是因为自卑, 才造成了这种极端的行为。
4) 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很大一部分困难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喜欢独处。所以, 得到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 社会交往能力不够。
三、完善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建议
1、提高困难补助的资助力度,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温暖。
困难补助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但是这项措施并非只是一种经济手段, 而是体现学校对困难学生的关心, 蕴藏着深刻的教育作用。所以要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 使这项资助措施真正能用在困难学生身上, 要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 提高资助力度, 通过资助切实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
2、择优资助, 设立优秀困难学生奖学金,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在生活、社会活动各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 用同一标准评选奖学金不切合实际, 也不符合“机会均等”的原则。在各项奖学金之外, 单独设立优秀困难学生奖学金, 适当提高奖学金额度, 公开评选条件, 使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受到资助,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立志成才。
3、按劳取酬, 深入开展勤工助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勤工助学活动使困难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劳动获得报酬, 也是一项有益的实践活动, 是资助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克服学生依赖心理, 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 增加学生的劳动观念。
4、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 推进助学贷款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缴纳学杂费”。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 个人应当承担部分学费。按照我们目前的状况, 通过无偿资助解决困难学生问题不现实, 也不符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通过助学贷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他们要按照合同按时偿还贷款, 如果违约, 就会进入个人信用系统黑名单, 以后无论贷款者走到那里, 都将受到监督和制约。
四、关于建立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体系的对策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育培养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困难学生, 同样肩负着教育培养的使命。大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品德、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阶段, 特别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根据困难学生特点, 采用适当的方法教育培养他们成才, 是解决困难学生问题的根本。因此, 不能把困难学生问题简单的经济化, 只作一项简单经济资助工作, 同时要做好困难学生的教育工作, 进一步提高对困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从经济、心理、思想上, 一并解决经济困难同学的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1、从经济上, 开拓资助来源, 加大资助力度。
首先, 要加强政策宣传, 加强资助公平性和科学性。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 是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有效资助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学校, 要进一步拓宽宣传的媒介和渠道, 将一切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媒介利用起来;要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 积极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情况, 适时、主动、负责地将资助政策和信息告知相关经济困难学生。
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产生, 其根源是经济贫困。因此, 首先要从物质上逐步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生存问题, 这是解决好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基石。学校必须因地制宜, 积极拓展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渠道, 不断地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有效消除经济困难学生后顾之忧。
2、从心理上, 加强困难学生心理咨询和教育, 作好“心理解困”工作。
对困难学生来说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和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经济上影响还大。作好困难学生心理教育工作, 是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首先, 要同经济资助一样, 重视困难学生心理教育。其次, 要根据困难学生的特点, 针对性地开展咨询活动。同时, 也要大力宣传自强不息、发奋进取的困难学生典型事例;组织困难学生开展座谈、讨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 对待困难, 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从思想上, 学校关注学生动机, 积极创造氛围使之与其他同学交往。
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有强烈的交往欲望, 另一方面又怕遭到别的同学的轻视和拒绝, 怯于参加集体和社交活动, 从而独来独往, 远离集体, 行为孤僻, 形成心理封闭。再有, 民族学生有本民族的信仰以及风俗习惯, 学校要关注这些同学的心理以及, 努力营造对经济困难学生理解、尊重、信任、关怀的和谐集体氛围,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而健康愉快地成长。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同学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克服自卑、孤僻等消极心理, 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密切同学间的关系, 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封闭,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摘要:上个世纪末,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 有效地弥补了高校办学经费的不足, 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但是,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批经济困难的学生无力支付学杂费和日常学习生活费用开支, 尤其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本文通过调查深入了解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针对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 选取西南民族大学为研究调查对象, 分析这一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进而对现有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行分析, 提出建立以经济救助为基础、以心理关注为重点、以职业发展引导为目标的工作体系, 以期使民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民族高校,经济困难,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罗小林.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 (硕士毕业论文)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童永炯.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04.6
[4]袁敬伟, 董丁戈, 高校生活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研究。中国高等教育, 1999, (4)
[5]张昌勇.贫困大学生的内涵及资助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6]张民选, 李荣安.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大学生资助政策变迁及新的挑战[J]高等教育 (人大复印资料) .
【关键词】高等学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国家助学金 调查
国家助学金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学生的助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的标准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1—3档。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国家助学金的数额和覆盖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助学金的品种、来源也日益增多。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党、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视和支持,在高校形成了对困难学生的激励机制,对于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努力学习、自强不息、全面成才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国家助学金发放需要对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全面地评价,需要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的困难证明以及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和班级评议小组组成的评议组,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地发放助学金。目前,笔者对成都大学医护学院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家庭经济困难同学进行了关于国家助学金运用方向的问卷调查,共发自编调查问卷312份,收回286份,回收率为92%,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围绕受调查者的家庭情况的基本信息;助学金对受调查者的学习生活影响;助学金对受调查者的消费观念的影响以及受调查者对国家助学金使用情况这四个方面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1.助学金对困难家庭学生生活的影响
92%困难家庭学生的月生活费用约为500元/月,其中月生活费用在600元以上的困难家庭学生占总数的8%,助学金的发放基本上解决了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需求。从生活的消费上可以看出困难家庭学生都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不铺张浪费,做到了勤俭节约。
2.困难家庭学生对助学金的运用情况
在国家助学金的运用方向上,由于这是一道多选题和自由发挥题,所以同学们所填的答案比较多,但主要运用于生活费、学费、学习资料和购买衣物方面。
根据调查表的数据统计来看,98%的困难家庭学生将国家助学金运用到生活费上,满足了同学们的生活需求,运用到学费的困难家庭学生也占到了总数的29%,其中10%的同学运用到了衣物和购买学习资料上,但也有3%的同学将其运用到外出旅游和购买高档用品方面,没有发挥国家助学金的应有的作用,对国家助学金的意义并不是很清楚。
3.助学金对困难家庭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困难家庭学生的主观消费要求不高,“勤俭节约”是他们消费观念的主流,他们大都衣着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助学金不仅满足了困难家庭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帮助他们树立了自立、自强、节俭的观念。
综合来看,国家助学金还是能够较好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困难家庭学生的生活所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家设立助学金的初衷也都是为了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但是,通过走访与调查也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助学金的认识和使用存在误区,大学生的诚信在经历着考验,其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与思想:
1、极少数大学生存在着国家免费资助的侥幸想法,加上贫困证明是由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出具,学校在逐个审核时相对困难,导致虚假证明的出现。
2、也有部分困难家庭学生将国家助学金运用到购买高档消费品和娱乐方面,校园中出现了学生领取助学金后用于非助学开支行为。
3、极少数的困难家庭学生将国家助学金运用到生活费的同时,安于勉强的生活,不思进取,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没有认识到国家助学金的真正意义。
这次调查让我们了解了家庭困难大学生获国家助学金后的生活情况,助学金的运用方向及助学金的发挥状况。同时为了更好地让贫困大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国家助学金,明确国家助学金的真正意义,加强对获奖学生的感恩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应做到到以下几点:
1、部分学生为了进“贫困门”而弄虚作假,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不真实,导致出现了一些虚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自警、自励、自省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将诚信规范上升为做人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提高同学们的诚信素质。切实保障资金落实到困难家庭学生身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强化多方面监督,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坚持困难学生认定和助学金发放的公示制度、坚持实地走访和调查等措施,接受同学们和评议小组的监督,进一步加强对助学金管理运用情况的全程监督、检查。
3、对于滥用国家助学金,用于请客、送礼或其它高档次消费的,一经调查核实,学校将收回资金并予以纪律处分。
4、做好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同学们有更深切的了解,树立国家助学金正确运用观。大学生不仅要正确使用助学金,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感恩意识。我们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义务服务及志愿者活动。如到学校附近的社区或家乡开展义务劳动、科学文化讲座、公益活动等。
5、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以诚信、励志为主题的班会、党团支部活动以及一些有关“自立自强”的讲座,鼓励同学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时还要教育家庭困难学生正确对待贫困问题,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勤工俭学岗位,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新时代大学生形象。
【参考文献】
——以宁城为例
中国人民银行宁城县支行课题组
2012-08-20 11:19:28
来源:《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年第5期
摘要: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工作的力度。特别是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下发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为推动再就业工程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宁城县该项工作的顺畅运行,证明了金融服务不仅能为高收入者“锦上添花”,而且能为低收入者“雪中送炭”,本文在得出宁城经验启示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小额贷款,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一件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到成千上万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命运,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倍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大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工作的力度。为解决就业困难人员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下发了《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推动再就业工程向纵深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宁城县该项工作的顺畅运行,证明了金融服务不仅能为高收入者“锦上添花”,而且能为低收入者“雪中送炭”。
一、宁城县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内蒙古宁城县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人民银行、财政局、劳动部门及承办机构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以“保民生、促就业、保稳定、促和谐”为服务宗旨,全面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惠民政策,鼓励和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各相关部门立足宁城实际,开拓创新,使小额信贷担保贷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宁城县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对象包括所有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初始创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复转军人创业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种养殖业的城市下岗人员以及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创业人员。
截至2011年末,内蒙古宁城县农村信用社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余额10082万元,占全市该项贷款余额的31.6%。当年新发放该项贷款7169万元,占全市该项贷款发放额的33.1%,获取中央财政贴息资金708万元。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贷款机构从各级财政获取相应奖励资金140多万元。小额贷款担保中心还获得市县两级财政配比的担保基金440万元。该项贷款余额和发放额均处于全市12个旗县区首位。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在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下,在市县两级人民银行的政策引导下,尽管该类贷款收益低(利率低于其他贷款近三成),依然加大该项贷款的投放力度“,让利于民,服务三农”的宗旨真正得以体现,2011年发放该项贷款占新增贷款的16%。
宁城县该项贷款的具体情况:2011年末余额10082万元,存量1302笔,人均贷款余额7.74万元。仅2011新增该项贷款7169万元,较上年增长138%。新增971笔,较上年增长166%。全年享受该项贷款971人,人均贷款7.38万元,带动就业2616人,本年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2011年,新增该项贷款7169万元,其中,扶持妇女创业383人,贷款2991万元;扶持大中专毕业生22人,贷款162万元;扶持残疾人2人,贷款16万元。2011年该项贷款到期回收率100%,无不良贷款。2011年,应得中央财政贴息资金708万元,全部拨付到位。担保基金规模达1600万元,其中本年新增担保基金735万元。单户贷款最高额8万元,合伙企业人均最高额10万元,合计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贷款期限2年。贷款利率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现执行月利率8.04‰)。
宁城县自2004年开办该项贷款业务已来,累计扶持就业困难人员2400余人,被扶持的人员遍及种植、养殖、商业、运输业等多个领域,多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有61%的贷户成了农村信用社的优质储户,带动就业80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二、宁城县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成功经验
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调研,查找困扰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因素,并以提议案方式提交县政协会议,专门向县长、分管县长做专题工作汇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批示财政局拨付一定数额的担保基金,责成人民银行牵头该项工作,要求其他部门给予积极配合。人民银行、金融办、劳动保障部门、妇联、财政部门、贷款机构等多家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达成推进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意见。县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对该项工作予以明确和规范。
(一)积极筹措担保基金,解决因担保基金不足导致的放贷难问题。针对因担保基金不足而放贷难的问题,人民银行积极协调、劳动保障部门积极争取市县两级财政的支持,多方筹措,到目前已争取到担保基金1600万元,担保基金较上年增加735万元。担保基金的快速增加,有效缓解了因担保基金不足导致的放贷难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二)贷款机构增加营业网点、降低放贷门槛、增加担保形式等,提高贷款成功率。针对该项贷款发放网点少、担保人数要求多、担保形式单一等造成成功率低的现状,农村信用社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推进。一是增设放贷网点。针对以前因只有一家网点放贷,而致使放贷资料大量积压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宁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从2011年4月份开始,在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信用社新开设15个网点。同时,由原来的一个网点一人放贷增加到每个网点有多人放贷,并由专人负责管理。二是强化放贷人员业务培训。为提高放贷效率,使信贷人员尽快掌握贷款发放操作流程,对各网点的专职信贷员就小额担保贷款的业务流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集中培训,使信贷人员能够及时办理贷款业务,提高了放贷效率。三是简化贷款手续。贷款贷前调查工作由小额担保贷款中心负责办理,贷前调查完成后,农村信用社负责在本系统内查询贷户和担保人信用状况及到人民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如果贷户及担保人无不良信用记录,农村信用社凭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放款通知单》进行放贷。农村信用社不再重复调查,由于该项贷款的特殊性,贷款风险全部由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担保人、贷户承担,农村信用社可以说风险较低或“零风险”。简化贷款手续后,大大缩短了办贷时间,提高了放贷效率。四是降低担保人数量,提高担保额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工资收入的大幅增加,担保能力大幅提升的现状,农村信用社由原来的每一名行政、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可担保2万元,提高到一人可担保4万元。从而有效缓解了贷户找担保人难的问题,提高了放贷成功率。五是增加担保形式。在担保形式上,由原来的只能由担保人担保借贷增加到可以定期存单做质押或以楼房、商厅、车库做抵押的担保方式,另外,还增加了农户联保的方式放贷,信用互助协会会员之间形成联保,大大提高了贷款成功率。六是提高贷款额度。根据经济发展现状,农村信用社及时将贷款额度进行了调整,贷款额度从1万-5万元提高到5万-8万元,并开办了合伙企业贷款,贷款额度由50万元提高到了200万元。七是放大担保基金担保倍数。由原来贷款承办信用社按照不超过担保基金额度的5倍放贷,放大到目前的8倍。
(三)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强化对就业贷款的运行管理。一是即时办理。借款人手续由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按规定严格审批后,及时分小批、小量送到经办农村信用社,及时签批,及时办理,达到申请一户、批准一户、放贷一户,这样既方便了借款人,也提高了放贷效率。二是提供上门服务,为贷户开辟绿色通道。考虑到各乡镇距县城较远,交通不便的现状,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特别针对县内养牛、养鸭、蔬菜重点基地,开展送政策送服务上门,为贷户开辟贷款绿色通道。首先,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工作人员分别到四个乡镇所在地,定时、定点、集中对贷款户详细宣传讲解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政策、申办程序以及借贷应提供的各种相关材料,亲自指点他们填写相关表格,逐一认真核实相关证明材料,每天奔走100多公里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走、看、问等多种形式判断贷款户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以保证贷前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其次,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工作人员亲自将贷款相关协议和合同送到贷户居住地,经领导审批后,再将协议和合同送回到贷户手中,并指导他们就近到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办理贷款手续,极大地方便了贷户。经过努力,2011年,八里罕等四个乡镇累计发放1100万元贷款,特别是两大养牛小区,通过小额贷款扶持后新增肉牛养殖户346户,新增肉牛存栏1500头。最典型的是八里罕镇河南村的养牛合作社,通过贷款扶持社员发展到53户,存栏肉牛1200头,依靠养牛他们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全社人均纯收入在全村、全镇乃至全县都遥遥领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三是加强贷后管理,防范贷款风险,保证贷款按时足额收回。本着“贷得出、收得回”的原则,为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在严把贷前审核关的同时,大力加强贷后管理,开展贷后跟踪服务工作。贷款放出后,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了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是否有骗取银行贷款、改变资金用途的行为;了解借款人借款后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盈利亏损情况,及时发现借款人在生活、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其解决,化解贷款风险,保证每笔贷款都能按时足额偿还。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业观念,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为了让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都能得到信贷资金的扶持,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将贷款发放流程及贷款新政策、银行相关规定等印成宣传单、小册子,发放到全县就业困难人员手中,让他们及时详细了解到贷款扶持政策,尽快转变就业观念,实现自主创业,并通过贷款扶持,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大做强,使所有就业困难人员都能通过创业实现再就业,并提供更多的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四)政府出台奖励政策。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有效开展,鼓励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贷款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2011年宁城县政府出台了《宁城县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实施细则》,规定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费为贷款本金的1.5%,由当地政府全额向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经办金融机构支付,其中1%用于贷款担保机构及相关部门业务经费,0.5%用于贷款经办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费,此费用专项用于办理小额担保贷款业务。该项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农村信用社的放贷积极性,推动了该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担保基金规模小。如宁城县经过创业培训的人数较多,目前,已培训未得到贷款人数达1300多人,贷款需求额度达1亿元,资金缺口较大,所以无法为所有参训合格人员及时发放需求贷款。二是财政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目前,财政贴息资金的审批过程中,个别环节存在拖延现象,致使贷款贴息资金到位时间过长。三是小微企业贷款开办力度较小。目前,金融机构办理的该项贷款基本上都是个人贷款,合伙小微企业基本未开办,既使开办,业务也很少。四是现有的政策规定有待改进。银监会出台的《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贷款人不得将贷款调查的全部事项委托第三方完成,限制了该项业务的办理效率,应予以改进。
(二)政策建议。一是加大担保基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向小额担保贷款中心拨付担保基金,解决贷户自筹担保基金困难问题。二是及时拨付贴息资金。严格执行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拨付财政贴息资金的时间程序的规定。三是加大开办小微企业贴息贷款力度。目前,县域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较符合该项贷款政策范围,该领域开办此项贷款业务前景广阔。因此,建议加大合伙小微企业贴息贷款的开办力度。四是改进现有的政策规定。建议银监会修改《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于贷前调查规定,不应搞“一刀切”,特殊情况应予以区别对待,以促进该项业务的健康发展。
【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推荐阅读:
困难学生帮扶措施09-20
党员联系困难学生11-12
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07-08
学生家庭困难救助申请书05-25
贷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说明及证明09-14
完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05-30
我遇到了困难小学生作文09-23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的困难及对策10-20
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