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育教学案例(推荐10篇)
2010—2011学下学期
《桃花心木》教学案例 背景分析
《桃花心木》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3、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育人的道理是文章的写作意图,因此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容易认识到生活的磨难在人成长过程中的意义,难以深刻感悟到育人的道理,因此这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本课的另一 1
个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这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这种植物是桃花心木,它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适用于制作船舶、家具等,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课文是怎样介绍它的呢?
二、过渡:如此高大笔直,树形优美,充满生机的桃花心木,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的呢?其中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
1、师: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我们学过的《白杨》就是这类型的文章,学习这类文章,我们要注意什么?
2、出示学习方法:
一、从物入手,把握特点。
二、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3、根据这一学习方法,老师梳理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1)种树人的哪些表现让作者觉得奇怪?
(2)种树人怎样回答作者?怎样理解种树人的话?
(3)作者从中感悟到什么?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受?
4、学生自学课文
5、汇报交流
A、浇水时间没规律
B、浇水量没规律
C、来的时候带树苗来补种(板书)
6、齐读种树人的话
7、种树人的话告诉我们,种树与种菜或种稻子有什么不同?
8、师: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悠远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
9、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树木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独立成长)
10、抓关联词语,悟表达方法。
(1)出示这段话: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2)作者用上了什么,将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用这样几个关联词,将想要表达的意思一层一层表述得清清楚楚。齐读,再试着把这段话背下来吧!(教师引读提示语,学生背诵相关段落)
1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12、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
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3、运用平时学习过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试着理解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
师提示: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你能结合一些例子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
14、出示句子意思齐读
“树木的不确定”: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同时还会遇到很多自然灾害。
“人的不确定”:指生活变化无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人,他们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加独立自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克服依赖性,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克服所有困难,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15、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要气馁,要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要有克服困难的意思和决心)出示有关名言警句。
16、师: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五、小结本文写法:本文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作者通过生活中一个寻常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在生活中、不确定的环境中要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条理清楚,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
2、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设计:
种树人浇水时间没规律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物)浇水量没规律
来时带树苗补种人在不确定中成长(理)教学反思: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
设计理念:本组教材以“人生感悟”为专题。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 因此, 教学要尽可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联系他们的所见所闻, 以达到感悟文章意蕴。教学不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 应坚持以“读”为主线,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种树人的言行, 在读中感悟蕴含的哲理, 在读中领会文章借物喻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种树人的用心, 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课文通过借种树喻育人所说明的深刻道理,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揭示课题
1. (出示长大成材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同学们, 你们认识这种树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教师及时补充介绍:桃花心木, 一种常绿乔木, 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树高可达20多米;其材质色泽美丽, 能抗虫咬, 适合制作车、船、家具, 是世界名贵木材之一;它的种子榨出的油还能供工业生产使用。)
2. (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图) 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 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学生自由表述。)
4.是啊, 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 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 去寻找答案。 (板书:桃花心木仅及膝盖高大笔直)
设计意图:通过成材后的桃花心木与其幼苗的对比,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书, 注意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 相互检查字词读音, 及时正音。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及时纠错。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切切实实过好“认读关”, 经历初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 领悟道理
1.在“我”的记忆中,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它树形优美, 高大而笔直, 可当看到它的树苗仅及膝盖时, 作者和我们一样也“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 思考讨论: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
2.学生汇报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用疑惑的语气读出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
4.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 作者产生了哪些疑问? (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 桃花心木幼苗该不会枯萎吧?)
5.朗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学生以读代答, 把自己当做种树人, 回答作者的疑问。
6.教师适时点拨: (1) 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像种青菜和种稻子, 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 直到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 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 因此, 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 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才有可能长大成材。 (2) 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地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 是在模仿老天下雨, 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 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 拼命扎根, 才会长成百年大树。 (3) 如果人们有规律地给树苗浇水, 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根就会浮在地表上, 无法深入地下, 一旦停止浇水, 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 也无法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
7.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读出“语重心长”的感情, 在读中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8.“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 有何感受?引导学生朗读并理解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 人也是一样,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努力生长。” (1) “不确定”指的是什么? (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 是指生活变化无常, 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 (2) 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名人实例说一说,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是怎样经受各种考验, 锻炼出独立自主精神的。 (教师适时补充名人事迹, 引导学生体会。) (3) 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 又会怎样呢? (养成依赖的心, 一旦环境改变, 将无法生存。)
9.教师小结:“种树的人不再来了, 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它已经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 自主地生长。人和树是一样的, 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描写的桃花心木一样, 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炼, 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长成栋梁之才。
10.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 与文本对话,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 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小学生大多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 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 达到“对话”境界。教师铺设台阶, 让学生当一回“种树人”, 并联系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 移情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 获得思想启迪。
四、回归课文, 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 给了作者, 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 如今又怎样了呢?
2.师: (课件出示高大的桃花心木) 现在, 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 是那么优雅自在, 显示出勃勃生机。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 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 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 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 在逆境中自强不息, 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对文本的感悟。这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 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体验和理解, 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五、再读课文, 体会写法, 扩展创新
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文章是围绕“三到”来写:一是“看到”———引发思考 (产生疑问) ;二是“听到”———找到答案 (种树人的话) ;三是“想到”———明白道理 (由树及人) 。
2.教师点明, 这种写作方法称为“借物喻人”, 即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 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育人的道理。
3.世间万物, 千姿百态, 隐藏着多少哲理, 只要我们专心去发掘与体验, 用心去感受, 就会有所发现。请联系生活想一想, 你能从哪些事物上面悟出做人的道理, 然后写在“生活感言卡”上进行交流。
示例: (1)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2) 小草:能屈能伸, 坚韧不拔。 (3) 竹子:中空外直, 虚怀若谷。 (4) 芝麻:芝麻开花节节高。 (5) 青松:傲霜斗雪, 直冲云霄。 (6) 花生:默默无闻, 果实累累。
1.理解并熟读课文揭示的育人哲理。
2.在教师引导下,体会课文“层层设疑,寓理于事”的表达方法。
3.借鉴课文句式,练习表达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听写训练
1.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一齐读课题。林清玄的文章清而不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深受人们喜爱。听老师念一段话,这段话就是林清玄写在《桃花心木》课文里的,请你用心听,仔细听。这段话共有几句?
2.交流。
评价:这就叫会听!这段话非常特别,每句话都有“在不确定中,我们……”,排列整齐,是一组排比句。
(点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听一段话,能听出几句,怎么听出来的?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教学设计,但却是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语感训练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听。让学生从句子的停顿,从每句话开头的相同捕捉到这段话的结构。掌握这段话的形式特点,使学生的语感从迟钝到灵敏。从而习得言语,积淀语感。)
3.老师告诉你们,这段话不但句式非常特别,而且很富有哲理,富有哲理的话我们应该会写,谁上黑板听写第一句?其他同学拿出笔在自己本子上听写。
点拨:
(1)老师再念这三句话,请你听清楚,记住了,因为只有听得进,才能记得住、默得出。
(2)师巡视点评坐姿、书写美观及速度,并相机请第二位、第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
4.评价。
第一句话是谁写的,请他自己大声读一读。
评价要点:听得是否准确,写得是否正确。
(点评:通过听写这段话,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记能力。且教师在巡视指导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坐姿、书写美观及速度进行点评,并以此作为能上黑板听写的权利,训练的是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体现的是教师实实在在教语文,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
5.这三句话太重要了,含义太深刻了,不但要会默写,更应该铭记在心,请一个同学读读这三句话,看谁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点评:从听到记至读,并不是简单游离于外的语文能力训练,而是把课文中最富含育人哲理的段落以不同的形式融进学生的头脑,刻入学生的内心,并且在熟读中成诵。)
6.总结:看来同学们能把这段话真正读进了自己的心里。相信大家都能读到一个词:独立自主。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不确定中,要学会独立自主。(板书:独立自主)
(点评:独立自主,这是整段话的核心词,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而这段富含育人哲理的话是全文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学生通过自己熟读,对整段话能够进行初步的感悟,当然这种感悟可能还处于欲求而不得的朦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教师应敢于告诉,敢于帮学生提炼,真正起到对学生的主导作用。)
二、联系全文,深入理解这段话
1.不确定,指的是没有规则,不固定。对于桃花心木的树苗来说,种树人的哪些行为表现是不确定的,是令人感到奇怪的?自己读读课文,读到让你感到种树人奇怪的语句就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看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种树人的奇怪。
2.你从哪里感受到种树人的奇怪的。把你找的句子读一读,让我们一听就能感受到他的奇怪。
点拨:
——你们所找的令人奇怪的表现是看得见的,因为句子里都带有奇怪、有时、偶尔等词,明确告诉我们他的行为是奇怪的,可是种树人让人感到奇怪的还有许多地方是看不见的,是需要你用心去读的。谁能发现?
——这些需要用心去发现的地方可能没有直接去写他的表现,而是通过作者的角度去体现的。
学生读:种树人来浇水的时间,浇水的量都不按规律。奇怪!他来我家喝茶的时间不一定,奇怪!树苗莫名其妙枯萎,而他则带树苗补种,未卜先知,奇怪!是懒吧,又好像不懒,是忙吧,又好像不忙,两次猜测,又两次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实在想不明白,确实奇怪!一连向种树人提了四个问题,是以为他有太多令人奇怪的表现。还是奇怪!
(板书:奇怪???
懒?忙?
???? )
(点评:哪里让你感受到种树人的奇怪?似乎是一个单纯从内容上着眼的问题,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教学环节,因为学生一读就懂,其实不然。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读到奇怪,但未必能真正读懂奇怪。所以这一环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而进行。在学生几乎都能发现种树人浇水的时间量等不按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句子中都有表示奇怪的词。如句子中一连用了五个有时,侧重让学生关注的是作者如何表现奇怪;再点拨:用心去发现眼睛看不到的奇怪,侧重的是引导学生捕捉言词语句背后的东西。即读懂言外之意。)
3.种树人有那么多令人奇怪的表现,让作者、让我们感到疑惑,怎么会这么奇怪呢?所有的疑问都能在种树人的话语中找到答案。读完之后一定能让你恍然大悟。
(1)指名读第一段话。其他同学思考:种树人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奇怪?
(2)交流:是为了让树学会自己扎根,寻找水源,独立自主,成就百年的基业。
(3)再指名读。
——注意种树人是笑着对我说,读的时候你要记得在你面前似乎有那么一个人,脑袋里满是疑问,而你正在解答他的疑问。
(4)听了种树人的这段话,我们所有的疑问都能明白了,那为什么下面还有一段话,而且还要语重心长地说?再请你读读种树人说的第二段话,是不是重复了呢?
(第二段话讲了如果每天给桃花心木浇水,浇一定量的水,那树必然会枯萎,从反面告诉我们他这样做的原因。两段话一正一反解答了我们心中的疑问,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
(5)男女生朗读这两段话。
(点评:种树人有那么多奇怪之处足可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此时。教师带领学生去读懂种树人的两段话可谓是水到渠成了。如何读懂,第一步,读出种树人所说话的意思。直接提问:种树人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奇怪?引导学生以简洁的语言来提炼,这是高年级必须具备的概括能力。第二步,以第二段话是否有必要为契点。激发学生阅读第二段的兴趣。为什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还是能由学生的问题出发。老师能看到学生看不见的,提学生没发现的且确实有道理的,学生自然能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
(6)我们读懂了这两段话,如果每一棵桃花心木的树苗跟人一样有思想,会开口说话,它们会理解吗?
假如你就是这片桃花心木树苗中的一棵,你会理解吗?
现在老师就是这么一大片桃花心木树苗中的一株,而且奄奄一息,等着种树人给我浇水,等了一天,种树人没来,等了三天,种树人还是没来,等了一个星期,他还是没来。我就要枯死了,我心里抱怨,我心里怨恨!而你们就是我的同伴,你们会眼睁睁看着我枯萎吗?愿意劝慰我吗?
点拨:怎么劝慰呢?可以借用种树人说的话,也可
以借用这段富有哲理的话。
教师抛出话题(略)。
(7)看来桃花心木苗们都能理解种树人的这段话,所以看看你们都长得这样生机勃勃、优雅自在。由此,作者由树想到了人,得出了这个道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齐读这句话。
(点评:如果说前面直接阅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是从文字中寻找答案,解决心中的疑问,那么这一情境的设置所进行的说话练习则是抓住学生的情感之线,使学生进行内化的过程。首先,学生内化的是文本的语言,因为要能够劝慰必须学会借用,借用种树人说的话或者全文富含哲理的话,在借用的过程中自然把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其次,是内化种树之理。只有清晰地懂得其中之理,才能有理有据地进行劝慰。
整个第二板块的教学设计承接的是第一板块的教学。在第一板块学生对育人之理的这段话只是朦胧解读的基础上,循着作者奇怪——疑问——恍然大悟这一条心理变化的线索。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和具体的事情发展过程中。把朦胧的解读转为清晰,由作者的感悟转为学生的体会。)
三、回顾全文,领悟写法
1.情景创设。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担忧的时候。你的语文老师可能会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指名学生朗读这段话。)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不安的时候,你的数学老师可能会微笑着对你说:……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彷徨的时候。你的英语老师可能会严肃着对你说:……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确定而感到徘徊的时候,你的思品老师可能会苦口婆心地对你说:……
2.当有那么多老师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人生道理,其他什么都不跟你说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3.这样重要的道理,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简单直白地重复了无数次,也会变成令人厌烦的唠叨,可是作者林清玄不就是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独立自主”的道理吗,你觉得唠叨吗?他是怎么告诉你这个道理?他又是怎么一步步告诉这个道理的?请同学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想:他是怎么告诉你这个道理的?他又是怎么一步步告诉这个道理的?
提示:先怎么写?再怎么写?最后才写什么?
4.交流归纳。板书(寓理于事层层设疑)
寓理于事:文章先写种树人种树,再写种树人的回答,最后才写了这个道理。通过一件事情来写道理,在读这件事情的时候自然得出这个理,这不是唠叨。
层层设疑:作者怎么一步步写种树人种树这件事情的呢?
作者先不急着写这个道理,而是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疑问,层层设疑,留下悬念,吊足我们的胃口,让我们迫切地想知道种树人这样种树的理由。吊足胃口之后才娓娓道来,真叫千呼万唤始出来啊!当然不唠叨。
5.总结:作者借一件事情寓一个理,这件事情在写的时候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层层设疑,引人入胜。全文语言质朴自然,就如品一杯香茗,清新隽永,让人回味,这就是林清玄散文的特点。
(点评:“作者斯有路。”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不能只停留于感受到一份情。悟到一个理,读到一件事,而更应注重对学生篇章结构的教学。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第一板块:理是什么?第二板块:读懂道理。第三板块:关注文章如何写出这个理。整个教学就以这样的层次展开。并且在这一环节中以一个情境的设置充分引起学生发现的兴趣,在发现中领会全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林清玄的写作特点,体现的是阅读就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这一教学原理。)
四、迁移写话,深化理解
1.布置作业:林清玄善于用他锐利的眼睛,透过平常的事物发现人生哲理。小故事中蕴涵着大智慧。但是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思考。请同学课届完成一个作业:面对这一个个不确定,我们会有怎样的思考呢?请你课后也能以“在不确定中,我们……”的句式写上一两句话。
2.总结:相信大家在思考和写的过程中对独立自主有更深刻的体会。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都享受在父母的安排中,基本都是确定的、固定的,但是相信大家今后在人生中遇到那些“不确定”的生活境况时,我们的心中,会有一棵桃花心木,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打动”正是“介入”的结果。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出发的,不能从生活的土壤里连根拔起。为了生动而生动,使教学环节成为课堂上调节气氛的精致装饰品。作者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再由学生回到生活,在生活中思考,打动的就是学生的内心,介入的是学生的生命。学生在运用作者的语言结构的表达中。习得语言,真正完成生命语言的嫁接,这种习得是深刻的。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归课题――桃花心木。以物命题,意图何在呢?意在写桃花心木让人知道,人也要会在不确定中生活尤其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然后再扩展,回顾以前学习的文章,说说文章是什么物喻人的。学生谈到了《白杨》谈到了《梅花魂》,并且能够说出文中喻人的道理。由此,说明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真正含义。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2.介绍本文作者林清玄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
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一)、课件出示: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问: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3.“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二)、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作业设计: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覃塘区樟木乡中周小学
刘儿英
教学目标:
1、理解“从从容容、语重心长、独立自主”这几个词语并能运用“语重心长”这个词语说话。
2、能正确改写文中“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这两个反问句。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我这样确定教学目标,遵循“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明确本节课对学生进行的训练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便能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齐读文中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提出:这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的树是怎样长成的?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这样设计导入,既让学生重温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本节课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让人有的放矢,学习和思考更有针对性,对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导读第二大段,理解种树人的奇怪做法。
(一)、自由读第二大段,自己感悟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
1、注意:
①把句子读通读顺,遇到读不流利的句子反复读。
②种树人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要求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并完成感叹句的练习。(这真是一个
的种树人啊!)
③他有哪些奇怪的做法?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试着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2、交流。
〔本环节,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思考、动手、口头表达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二)导读排比句,即划波浪线的句子。
1、着重抓住“有时”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词语的意思:不确定。
2、体会文章从浇水的时间和浇水的量这两方面的不确定。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师生分角色感情朗读。
4、追问:种树人是个懒人吗?种树人是个忙人吗?
5、交流,解决疑问。
①完成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练习。②相机理解“从从容容”的意思。
6、种树人既不是懒人也不是忙人,你此时心里有什么疑问? 〔本环节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的词语“有时”体会种树人的奇怪做法,为下文的突破难点打下了重要的伏笔。问题:“种树人既不是懒人也不是忙人,你此时心里有什么疑问?”的提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究的兴趣和决心。〕
三、导读第三大段,理解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以及体会借物喻人的方法。
(一)默读第三大段,研究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
1、分组合作学习和探究。
①找出作者对种树人提出了哪几个问题?
②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和同桌合作学习,一个提问一个回答。)
2、交流。
3、表演。
4、师生分角色朗读。
5、追问:种树人这样种树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板书: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
〔本环节,我把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问答方式,把教材整合成对话的台词,通俗易懂,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心中的疑问迎仞而解。〕
(二)体会借物喻人的方法
1、学到这里我感觉种树人似乎在对我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我是从一个词语中感受到的,你能把他找出来吗?
(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并练习用“语重心长”讲话。)
2、你从种树人的话中感悟到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3、交流。
〔本环节,我有意地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陈述自己的感悟,不断鼓励学生把文中蕴含的“遇到困难不依赖父母不依赖别人,努力划到解决的办法”这个道理充满自己的心灵,一边教学一边育人,让整个集体充满了正能量,既学习知识又懂得做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
3、作者从种树人的话中悟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4、交流。
(理解这里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你能想到生活中可能遇到哪些“不确定”?)
5、交流。师适时追问,你是怎么解决的?适时小结: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课文里运用了哪个词?(独立自主)
6、“独立自主”是什么意思?
7、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板书:借物喻人)(板书:人——在不确定中生活——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本环节从学生自身的感悟过渡到作者的感悟,自然而然,化难为易,学生很快掌握,难点不攻自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为什么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呢?
四、总结提高。
1、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
2、生交流,师适时补充。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
物
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大树
喻
人
人
—— 在不确定中生活
——
我国19世纪便开始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引种栽培桃花心木,但栽培模式多以“四旁”绿化种植为主[5]。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及鉴赏能力的提高,社会对珍贵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进行珍贵用材树种的资源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云南热区面积8.11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9%,占全国热区总面积的16.9%,是发展热带珍贵用材树种的理想地区[6]。
珍贵用材树种与乡土速生树种混交种植,可以短养长,缓解因珍贵树种经营周期长所带来的资金投入的压力,在改变人工林单一林分结构,及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方面有显著作用。笔者对云南省孟连县的桃花心木与思茅松2种混交种植1.5年后幼林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东北部的景信乡景冒村,年均气温18℃,年均降水量1 551.2 mm,年均日照时数2 050 h。试验地为集体所有的林地,海拔1 050~1 090 m,坡度10°~20°,坡向为阳坡、半阳坡,土壤为红壤,土层厚。种植前为思茅松人工林,但由于遭受虫害、疏于管理等原因,已无培养前途。地内除了思茅松(Pinus kesiya var.langbianensis),还散生有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木荷(Schima superba)、栎类(Quercus spp.)、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a)等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有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银柴(Aporusa sp.)、酸脚杆(Medinilla septentrionalis)、多花野牡丹(Melastoma affinis)等,草本有茅草(Imperata cylindrical)、山蕨菜(Pteridium apuilinum)、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蜜蜂花(Melissa officinalis)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苗木为孟连县林业局种苗基地培育的6个月苗龄的营养袋苗,苗木规格为:桃花心木平均苗高20 cm,平均地径1.56 cm;思茅松平均苗高15 cm,平均地径1.45 cm。
1.3 试验方法
桃花心木与思茅松采用行间混交,株行距2m×3m。设置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1和1∶2 2种混交比例,混交配置见图1。
参试树种苗木于2011年6月定植,整地方式为全面整地,即首先对造林地进行全面翻垦,再挖定植穴,种植穴规格40 cm×40 cm×40 cm。定植后进行抚育管理,每年铲草2次,5月和11月各1次。
1.4 调查方法
于2013年1月在桃花心木与思茅松混交林内,每种混交比例每树种随机抽取60株,共240株,进行每木检尺测定株高以及地径,对于株高大于1.3 m的植株同时测量其胸径。
2 结果与分析
2.1 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1混交林早期生长状况
在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1混交林中,2个树种生长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从2011年6月定植至2013年1月,桃花心木定植1.5年后平均树高达173 cm,年生长量达102 cm,年生长率为510.00%;种植1.5年后,地径生长量仅3.91 cm,年生长率167.09%。思茅松定植1.5年后平均树高109 cm,生长量94 cm,年生长率417.78%;平均地径4.56 cm,地径增长了3.11 cm,年生长率142.99%。1∶1混交种植1.5年的桃花心木和思茅松都表现出了较快的生长速度,且桃花心木的高径生长均比思茅松要迅速。
2.2 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2混交林早期生长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2混交林内2个树种的高径生长状况与1∶1混交相似。在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2混交林内,桃花心木高径生长率也高于思茅松。思茅松的高生长稍优于1∶1混交方式,但径生长不及1∶1混交,而桃花心木高径生长量稍低于1∶1混交模式。
2.3 混交林林分结构
1∶1和1∶2混交比例种植的桃花心木和思茅松混交林中,桃花心木树高平均比思茅松分别高64、47 cm,桃花心木幼树的生长速度比思茅松快,桃花心木居上层,思茅松居二层,基本上形成了复层林分结构。而在景跃波等[5]报道的桃花心木与速生乡土树种西南桦混交2.5年幼林中,西南桦和桃花心木形成西南桦居上层,桃花心木居二层的结构,但桃花心木的年生长率552.22%,西南桦仅366.24%,西南桦因为初植时苗高较高,才形成了此结构。可以看出,桃花心木与速生树种思茅松、西南桦混交时,其初期的生长速度更快。
3 结论与讨论
在珍贵用材树种的培育中,由于生长周期长、经济回报风险大等原因,林业企业及群众对种植珍贵用材树种的积极性不高。该试验提出的桃花心木与思茅松混交种植模式,是珍贵用材树种与乡土树种混交的一个尝试。桃花心木与速生乡土树种混交种植初期,表现出极快的生长速度,其高径生长率大于思茅松,桃花心木与西南桦混交2.5年的生长也表现出了较快的生长速度[5]。由此可见,在云南普洱等地区,桃花心木幼树生长迅速,是值得云南热区大力推广种植的一个珍贵用材树种。
随着“森林城市”建设效率和档次的不断提升,不少珍贵树种成为城镇绿化的新主角,珍贵用材树种在城市绿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7]。桃花心木同时也是一个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利用其幼树生长迅速的特点,进行珍贵树种绿化苗山地培育种植,可解决珍贵用材培育的中短期收益问题。在种植中,可加大桃花心木的初植密度,按照其1.5~2.5年的生长表现,种植5年左右,胸径可达6~8 cm,出售部分苗木作为绿化苗,将获得可观的收益,留下有培养前途的作为大径材培育,这种培育模式将能很好地解决珍贵用材的中短期收益问题。
在桃花心木与思茅松混交中,2个树种都属于阳性树种,思茅松幼树不耐荫蔽。桃花心木初期生长速度极快,1~2年时对思茅松生长影响不大,但今后郁闭度增大对思茅松生长的影响还有待观察。试验测定的桃花心木和思茅松种植1.5年后不同混交比例的生长差异不大,应该继续进行观测。
摘要:对种植于云南省孟连县的桃花心木与思茅松混交幼林的生长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定植1.5年后,桃花心木与思茅松1∶1及1∶22种混交比例的混交幼林内,桃花心木的高径生长率均高于思茅松。桃花心木种植初期具有极快的生长速度,是值得云南热区大力推广种植的一个珍贵用材树种。
关键词:桃花心木,思茅松,混交林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周凤林,蒋云东,李思广,等.思茅松阔叶混交林的生长及其土壤理化性状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6,31(1):91-95.
[3]蒋云东,李思广,李明,等.思茅松与4种阔叶树混交林的生长及抗松梢螟效果的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5,34(4):1-4.
[4]白矿.概述混交林营造及树种选择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7):232.
[5]景跃波,王卫斌,张劲峰,等.桃花心木人工林早期生长特性及其与西南桦混交幼林前期的营林效果[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5):27-30.
[6]刘光华,罗心平.云南热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40-343.
从1720年到19世纪中期,桃花心木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这种时尚不是所有人都享受的起,甚至连奴隶主华盛顿都不能承受。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候去邻居,英国名门之后威廉·费尔法克斯的庄园贝尔沃做客,这座庄园离华盛顿家的芒特弗农庄园只有几英里,但其豪华程度令华盛顿瞠目结舌:这个庄园餐厅里的一套桃花心木家俱就抵得上华盛顿家的全部家当。
当时一般美国家庭的家具都很实用,很少华丽装饰。材料多是本地产的橡木、松木、梣木、山核桃木等。所以那些又有钱又时髦的殖民者定制的桃花心木家具非常稀少。桃花心木这种热带硬木长久以来因为其纹理和色泽让人痴迷。有文学家甚至用它来描写美女:在阳光下,她的头发有着桃花心木一样的光泽。桃花心木在最好的时期呈现出红色而非棕色。
徜徉在大都会博物馆的美国区里,你可以看到早期的桃花心木家具,它们看上去像愤怒狮子的毛发,金光闪烁。几百年的时光在这些家具中流逝而过,从中你能体会到当时最有天赋的橱柜制造者的精湛手艺。但是不能显现的故事就没有这么优美了。像宝石和象牙这类吸引人目光的宝物一样,桃花心木这种早期美国人最垂涎的材质的光芒,掩盖了它从笨重原木到餐桌和茶叶罐的曲折历程。
从一开始,从自然环境里获取桃花心木就困难重重。西印度尤其是牙买加那些炎热的岛屿的气候和地形决定了18世纪和19世纪的木材运输非常困难。这里的桃花心木砍伐殆尽后,商人们转向了中美洲条件更加恶劣的雨林,1880年左右又把目光投向了西非。
如今,即使是偏远雨林中的桃花心木也濒临灭绝,因为巨大的商业利益还在追逐它们。位于西部边陲秘鲁境内亚马逊丛林部落的处境正在恶化。就是因为伐木公司看中了丛林中的桃花心木,而秘鲁是亚马逊流域唯一一个依然允许桃花心木出口的国家。伐木公司获准清理森林;冲突和疾病很快尾随而至,部落中的幸存者只能逃往东边已经被其他部落占据的领地。这正是早期桃花心木灾难的重演。
桃花心木的历史,属于新世界的殖民史和英帝国的扩张史的一部分,它以强迫劳动、生态灾难和商业失败为代价,以自然和人力成本为牺牲。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让美国富人们通过桃花心木显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大朗第一小学朱文星
设计理念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用具:录音、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
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欣赏和学习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的《桃花心木》。
二、听录音,初步理解课文。
想想桃花心木是怎样的一种树?
三、读中生疑,初步理解
1、反馈。
2、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种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种花有什么不一样?
四、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让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五、小结过渡。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第二课时
一、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一)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1、当我向种树人提出疑问时,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他的话找出来。
2、学生发表意见
(二)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1、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3、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设计意图: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再用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
二、引领思维,提升认识。
1、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这样种树是不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思辩,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2、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不确定中生活是怎样的生活?
(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收获?
(3)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又会是怎样的?
(4)从种树人的话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三、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四、总结。
板书设计
3桃花心木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
2、过程与方法: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教学流程:
一、讲述故事,激趣质疑
1、教师动情地讲述故事:《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师:同学们,当你有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呢?
(生的回答是:高兴、激动、兴奋……)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究竟是他的错还是他姐姐的错呢?(生思考回答。)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10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本文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是什么样子呢?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呢?(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师:谁来说一说,桃花心木成长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呢?
(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师:哎呀,文中的种树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生回答。)
师: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也不固定呢?(生回答。)
四、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要长成百年大树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学会自我生存。
五、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
生: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当桃花心木具备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生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六、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桃花心木教育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桃花心木自己05-29
读《桃花心木》有感01-12
桃花心木阅读理解06-27
桃花心木读后感800字06-04
《桃花心木》读后感450字10-21
12册语文教案3桃花心木06-03
桃花心木读后感500字作文11-22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06-14
教学设计桃花源记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