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精选8篇)
社科0918
内容提要:
山东农村改革经历了31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31年来,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下一步改革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要加快推进山东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改革发展生活水平城乡差距
正文:
一.采访过程
为了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来改革发展的情况,我调查采访了山东烟台部分农民,下面是其中一位农民的访谈实录。
问:这位大伯,您好,我想请问您几个关于现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吗? 答:呵呵,可以的。
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有多少呢?您觉得改革给您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答:我对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十二分的满意,党的政策好啊,为人民办实事,农民对党真的是没的挑剔,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到变化,我们都深有感触啊!这30年,中国的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草房
变楼房,自行车变摩托车、摩托车变轿车,电脑也开始普及了。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总共200户人家,现如今就进了20多辆轿车、面包车,20多台电脑,这速度真的„„过去想都不敢想。
问:您觉得现在的农村跟几年前相比,变化大吗?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非常之大。短短几年,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实行医疗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打击基层腐败,实行最低生活补助,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问:您认为在您身边,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呢?您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答:在我看来,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很多,农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备,希望政府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吧!呵呵。
从大伯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关于农村改革的一些成效,可以看出改革的确深入人心,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访问以及深入研究,我对改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活和精神的变化。
二.发展历程
2009年是农村改革31周年,31年前,由安徽小岗村冒险点燃的星星之火,经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传递,终于形成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
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回顾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村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增产,到1984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针对“买难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问题,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村改革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为标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三.改革的今天
近几年,农民体会最深的就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它可以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农民无不对党的政策拍手叫好。通过采访调查和有关农业政策,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农业改革在以下方面的举措。
1.取消农业税
政府全面取消财政收入400多亿的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种一亩地的小麦大致可以得到100多元的补助。这可以说是几千年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因为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政府收缴农业税、农民交纳农业税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历朝历代,只有过局部减轻包括农业税在内的税赋的举措,还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先例。农民一直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收入增长最缓慢、生活最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是对农民的解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带动内需,得到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2.实行医疗改革
在农村实行医疗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它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时,出示医疗合作证便可以获得大约35%的费用报销,在镇医院住院的费用大约可以减免65%,不同的乡镇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不同比例的报销。
3.提供生活保障
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或是老人给予最低生活补助;70岁以上的无妻无子老人可以集中到政府开办的敬老院,其衣食住行全部由政府出资,政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安享晚年;对农村现在仍存在的一些年代久远,破旧的危房,政府出资,来帮助农民修建那些房子,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
4.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购买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计算机、热水器、微波炉、空调、电磁炉这九类产品可以享受13%的政府补贴。家电下乡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实现惠农强农,;其二:拉动消费,带动生产。
5.鼓励节能
在农村建造沼气池能实现废物利用,沼气池通过一些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活需要,从而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人们的这一举措。从2009年开始,国家适当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央补助标准。具体意见是:对东部地区每户补助1000元,对中部地区每户补助1200元,对东北、西部地区每户补助1500元,对于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特殊项目,国家补助可适当提高。
6.打击腐败,扩大基层民主
过去党内腐败无人管,官员以各种名义搜刮钱财,并将其收为自己囊中之物,像蝗虫一样侵蚀人民,不为农民办实事。对村内的事,农民也没多大发言权。而现如今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村内贪污腐败现象少了,政府给农民的补助不经过书记等之手,直接下达老百姓,税收也少了,书记等不能以各种名义搜取民脂民膏了。另外成立村委会,负责除了党政之外的村中大小事务,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中的村委会成员。
四.改革无穷期
山东农村改革到虽然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农业效益仍然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压力加大。由此可见,山东依然面临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此,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焕喜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山东农村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第二,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第三,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第四,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第五,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第六,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第七,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新农村的全面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的必要性。解决13亿中国人中的9亿农村人各方面问题,是棘手的,但也是必要的。农村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网站
人民网:http:///2008/
山东农业信息网:http:///art/
关键词:高师教育,基础教育,互动发展
长期以来, 教育界一直在努力探索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良好互动的有效途径, 以共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出适应和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高素质师资, 从根本上推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同发展。
1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的基本现状
1.1 高师院校以先进理念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重点师范大学以先进的理念引领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试行, 很快深入人心, 高师院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 一批重点师范大学直接参与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筹划、设计和实施。在教育部的引导下, 他们引进国外先进经验, 研究先进课程理念, 在国内开展大规模调研活动, 评估基础教育弊端并提出解决方案, 参与制订了新一轮课改的纲领性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奠定了课改组织实施的政策基础。其次, 高师院校的教育学者为课改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他们不断分析研究、评估总结, 提出新理念、新思路, 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尤其是从事课程和教学论研究的高校教师们发挥了专业特长, 有的亲自参与制订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 有的主持编写了体现课改新理念、新目标的中小学教材;有的培训课改人员, 指导课改实验和专题研究, 总结课改经验、探索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课改提供了专业的理论指导。
一般普通高师院校在服务基础教育改革方面做出了贡献。2003年7月,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专题教育的通知》, 要求高师院校用实际行动支持新课改工作。高师院校大力配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 开设函授班、教师研修班、新课程改革培训班等, 在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知识传播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在高师院校里, 活跃着一批关注和研究课改的教育研究人员, 他们有的参加课改调研和指导工作, 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教育调查, 推广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 成为课改后方的强大支持力量;有的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育实习等渠道了解基础教育一线,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的基础教育实际状况和需求, 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1.2 中小学校参与高师生教育实习, 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发展
基本上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是师范生的实习基地, 他们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和高师教育改革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是由中小学校和政府部门、高师院校一起完成的, 中小学校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教育实习使师范生首次以教师的身份接触到中学课堂, 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交融, 同时为高师教育改革提供了交流平台。其次, 在高师院校组织的一些活动中, 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针对师范生的培养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帮助高师教育不断完善师范生培养模式。再者,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师被聘为教育类兼职教师, 或者担当教师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 他们走进高师教学课堂, 为师范生上示范课、做报告, 提供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 提高师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技能, 促进其专业身份的认同。
1.3 开办“教师发展学校”, 结成教育实践联盟
随着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的展开, 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的联系更加紧密, 两者合作课题研究、开展校本研究, 结成教育实践联盟, 使得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更好地结合起来, 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研究。“教师发展学校”是此背景下进行教育实践的典范, 它以中小学校为基地, 在政府部门领导支持和高校等相关单位积极参与下, 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 着重于两方面的改革与探索:一是从中小学校外部引入高校、科研单位的研训机制, 实现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衔接;二是开发利用中小学校内部资源, 激发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 实现专业化发展。自上世纪末90年代开始, 北京、上海和山东等省份在开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河南省教育厅于2007年首批确定在河南省实验中学等9所学校举办教师发展学校试点, 效果良好。如今, “教师发展学校”逐渐被教育界认同, 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
2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行动与理念脱节, 高师院校尚未全面深入基础教育一线
虽然高师教育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基础教育改革, 但在实践行动上两者缺乏深层次的双向交流。高师院校教师大多尚未沉下心, 真正走进基础教育教学课堂, 他们热衷于理论研究, 不能及时、全面、透彻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改革动态, 在亲身实践中使得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其研究内容只是“道听途说”, 研究成果难免“纸上谈兵”, 在教学上不能给师范生提供鲜活的教育案例, 限制了师范生对基础教育真实面貌的理解。在缺乏必要实践指导的情况下, 多数中小学校一线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所累, 有意识改变教学方式却感到“力不从心”, 难以把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难以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拔高, 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
2.2 教育实习存在棚架现象, 中小学校精力投入不足
提供实习场所和指导教师的中小学校在在教育实习中扮演重要角色, 可惜普遍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在制度上, 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介入较少, 难以有效协调。在实际操作层面, 众多的实习生分散, 高师院校很难进入中小学校实地指导;就中小学校而言, 实习生的到来给原有的教学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不愿意让没有经验的实习生真正走进课堂。学生很少能完成单元教学, 参与班级活动与管理的机会更少, 教育实习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流于形式的倾向。
2.3“教师发展学校”面临挑战, 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体系有待重构
“教师发展学校”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是重构教师职后培训课程。在传统上,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多拘泥于固有的几种形式, 众多教师培训、讲座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式的, 往往时间短、任务多, 固然能够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有益的影响, 但这种接触易受时间、资源的限制, 其中的遗憾不容忽视。特别是以高师院校为主体力量实施的教师职后培训工作, 课程内容多是以教育理论为主, 缺少与中小学实际教学案例的融合, 课程内容的指导性、延伸性不强;教学对象针对性不强, 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单一, 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难以在培训课堂上得到示例;缺乏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开放性的量化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不足。目前, “教师发展学校”在实际运行中仍然主要沿袭传统的教师职后培训内容, 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教师发展学校”要赢得中小学校的主动支持和参与, 长远地发展下去, 必须改变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滞后、不成体系的现状, 重构满足社会发展和教师成长实际需求的培训课程。
3 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考
3.1 建立互动机制, 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中小学课堂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制度上为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互动做保障, 促使高师院校主动走进基础教育一线, 走进中小学校课堂。首先,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起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互动的制度, 为两者的合作和交流搭建平台。其次, 高师院校应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关门办学、高高在上的陈规陋习, 切实加强与中小学校的联系, 深入基础教育一线, 使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基础教育接轨, 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实际需求的师资, 同时使中小学校一线教师能够获得系统的、长期的实践指导。
3.2 开放教师教育, 强化中小学校在教育实习中的责任
教育界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 构建开放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制, 中小学校必须参与其中。教育实习作为师资培养的重要环节, 是深化高校和中小学间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桥梁, 理应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校的充分重视。首先,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高师院校和中小学校有效沟通, 共探合作互惠的良性教育实习管理机制。其次, 高师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终结性教育实习方式为分期、分阶段实习, 有步骤地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改革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指导模式, 教育学科教师要参与学生实习指导, 加强指导和训练。再者, 中小学校要改变观念、强化责任、加强精力投入, 努力优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境, 打消对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实习的顾虑, 使实习的师范生直接以教师的身份参与中小学的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帮助他们培养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良好的适应性。
3.3 推进教育实践联盟, 重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要改变教师职前职后教育各自为政、内容分离的局面, 加强两者间的交叉和结合, 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 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连贯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政府部门必须强有力地介入, 加强对教师职后教育管理和支持, 建立教师资格证定期更新制度, 以制度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进程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自我评估和外在评估两种方式, 建立科学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评估和认可制度, 在真实的环境下对教师质量做出有效评估, 在形成性评价的框架下积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教师发展学校”为代表的教育实践联盟要能够长远发展下去, 最终落脚点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课程体系。要明确高师院校在教师职后教育的角色, 明确其对于教师职后教育所负的责任和义务, 并以高师院校为主要参与者, 改革培训形式, 规范培训标准, 重构培训课程体系。首先, 要在教育实践联盟中尝试多种交流和合作的形式,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式, 积极引导受培训的教师积极参与交流, 促进中小学一线教师在质疑、互动和反思中提高。其次, 根据教师素质结构的特点, 注重教师职前职后课程内容的衔接,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在保持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继承性的前提下, 重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 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发展性和动态平衡性, 在高师教育和基础教育之间建立优势互补、平等合作的关系, 形成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课程和培养模式, 及时更新和统整培训内容, 构建适应新时代教师发展的课程体系, 使中小学教师能够得到真正有效的、系统的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叶泽滨.高师院校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互动关系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2) :76~80.
[2]李壮成.新课程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 2009 (5) :26~27.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疗问题;体制机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4;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53-03
一、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
(一)全民医保体系向多层次、多维度、多体系扩展
2013年,我国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约为75%,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为70%。广覆盖的同时,大病保障制度开始构建,医疗救助制度不断发展,为百姓健康再添“定心丸”。
在2010年新农合开始探索建立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2013年已有20类病种纳入新农合大病保障范围,在明确临床路径和限定费用的基础上,实际补偿比达到70%左右。
2012年8月,发改委、原卫生部等6部门出台《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用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方式,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对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医疗负担仍较大的城乡居民,合规部分的医疗费用给予不低于50%的补偿。截至2013年8月底,这项制度已在20个省份的94个统筹地区开始试点。
(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层医改面临的新问题逐个破解
新医改的基本理念就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健康为本。
目前,全国已有19个省份出台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到,超过90%的群众反映看病方便了,超过80%的群众反映看病便宜了,患者对环境的满意度达到大幅度提升。
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础上,山西、江苏、安徽、陕西等6省份已实现了基本药物在村卫生室全覆盖,北京、天津、海南、四川、青海在半数以上的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机制的健全和政策的完善。为健全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一般诊疗费政策,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次10元左右,村卫生室为5元左右,其余通过医保报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公立医院改革“破冰”前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这是医改启动十年来最牢固的“冰山”。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正是未来一段时间医改任务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一环,是“破冰”的第一步。
二、当前我国医疗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始于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其主要标志,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13亿多人口的看病就医有了基本保障;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用药;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有目共睹,来之不易,应当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不小差距。第一,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第二,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第三,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第四,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第五,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第六,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为标准,对近几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实事求是的回顾与总结,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三、继续深化医疗改革的重点问题
(一)从国家改革发展全局考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从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出发,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既着力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又建立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既借鉴国际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又着眼于国家财政经济水平和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不能脱离我国国情,不能超越发展阶段,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二)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
《决定》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各项任务,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必须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应按照《决定》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对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应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求突破。
(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
人民群众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有发言权。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仍然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关键,应集中力量、科学论证、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四)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
医药卫生服务千头万绪,不能由政府全部包起来,应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一般来说,属于人民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属于高端、特殊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市场提供,实行市场机制。至于哪些属于公平享有,哪些属于特殊、高端,应明确作出规定,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公平享有的范围。过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在公立医疗机构过度推行市场机制,出现了盲目追求服务创收和大型化、高端化的倾向,影响了医药卫生服务公平和均等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明确公立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由政府承担责任,坚持社会公益性质。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公立医疗机构可以采用一些市场机制和手段,但不能照搬企业改革的做法,不能以赢利为目的,更不能市场化。
(五)坚定深化医疗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继续推进也面临一些思想观念和既得利益的障碍,矛盾和困难很多。对此,我们要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坚强意志,看到人民群众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强烈愿望,看到广大医药工作者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积极性,坚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毫不动摇地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向前进。
四、继续深化我国医疗改革的对策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是另起炉灶,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前几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起承转合、补充完善,切实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
(一)加快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明确是坚持公益性,还是推行市场化。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两种不同的思路,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作出科学的选择。我国虽然建立了全民医保制度,但在医保之外,有很多药品和医疗项目全部由患者自费。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医疗服务完全推向市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要求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为群众公平提供医疗服务;又没有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而是由医院靠创收发放人员工资。这种机制应当改变。一方面,要落实政府责任。政府要为公立医院拨付必要的经费,规范医院的收支,抑制医院的创收冲动;负责制定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医务人员薪酬分配制度、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各项收费标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收支和执业行为的监管,及时处理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和损害人民利益的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舆论,表彰忠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好人好事,批评损害人民健康的不良行为,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和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政府责任,并不是说由财政承担公立医院所需的全部经费,而是要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经费保障机制。具体包括5个方面:一是改变公立医院的创收机制,由政府科学核定医院的预算收支,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员薪酬制度;二是政府确定的医务人员岗位工资,应由财政预算拨付,保障医务人员最基本的收入;三是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和医院运行经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的报销费用解决,激励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好的基本医疗服务;四是公立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共同核定,落实政府责任;五是对公立医院来自于群众自费的医药服务收入,应严格控制,不能再由医院自收自支,而应由政府财政、卫生部门统筹用于公立医院的经费保障和对医院的奖励,以扭转公立医院热衷于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倾向。其中,建立科学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尤其重要。对完成服务目标好、群众满意的医院,政府应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应适当减少补助。对医务人员应制定规范、可行的绩效考核指标和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适当拉开收入档次,但必须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服务收费的联系,不实行任何形式的挂钩。
(二)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建立科学补偿机制
取消“以药补医”,是医药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关键是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合理弥补医院减少的收入。有些地方在改革“以药补医”的同时,财政既没有增加对医院的经费补贴,也没有严格对医院收支的监管,单纯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来补偿。这种做法只是改变了医院创收的手段和途径,医院仍能依靠医疗服务谋取收入,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也难以明显减轻。有些地方调整医疗收费标准过高、增加医疗收费过多,抵消了改革“以药补医”的效果。科学的补偿机制应坚持政府增加补贴为主、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为辅的原则,并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相协调,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三)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遍及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为居民保健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医院与社区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以县带乡、以医院带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机制,实行患者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使医院医生能够下乡镇、进社区服务,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能够进医院培训进修;四是实行定点、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医生与若干居民签订服务契约,成为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机构应承担起“守门人”的职责,居民患病必须先找家庭医生就诊,如需转诊应凭家庭医生的转诊证明。这是“强基层”的一项根本措施。
(四)大力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
药品是关系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国家应实行特殊的药物政策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是严格药品生产企业准入标准,重新进行资格评审,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研发生产能力,保证药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减少流通环节,确定药品流通费率,严禁随意加价;三是对现有药品品名和药品价格进行清理,规范药品审批和定价标准,努力做到同成分、同质量、同疗效的药品同名,同品名的药品同价,解决药价不合理虚高问题;四是改进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办法,由目前的药品经营企业投标采购,改为政府按药品名称、规格、数量、价格等要素向生产企业招标生产,再委托药品经营企业集中收购,并附加一定的流通费用后,直接配送到医疗机构。
(五)积极鼓励社会办医,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
鼓励社会办医,我们讲了多年,但实际成效不大,多渠道办医的格局尚未形成。原因在于公立医疗机构过多,既挤占社会办医的空间,又增加政府支出的压力。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对某些以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公立医院,有计划、有步骤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改制重组。鼓励社会办医,应坚持四点:一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的目的是发展壮大医疗服务资源,政府不能有“卸包袱”的思想,不能放松应承担的办医职责。二是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不能简单“一卖了之”,必须科学规划,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妥善安置好有关人员。三是优先支持社会资本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界限、标准和政策,并严格监管,防止以非营利为名行营利之实。四是必须保留相当数量的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为群众公平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国劳动保障,2009,(5).
〔2〕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3〕韩东辉,石晓宇.对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商业,2010,(20).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文库,2013-12.
〔5〕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华文库,2012-8.
编号:建议4237号
建议主题:农村医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议类别:民生类
建议人: aoeiu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2010-03-24 10:02:11 内容:
据悉,政府相关部门正针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酝 酿国家层面的管理政策,新医改方案也即将出台。出于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责任感和对农村卫生改革的期待,笔者结合自己在农村卫生所近20年的工作经历,凭借自 己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深入了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村卫生室建设与乡村医生目前面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原因、医改方 案存在的不足作如下分析并提出建议,共有关部门参考。谨期尽可能地为国家医药卫生改革决策层出台村卫生室管理方案及做好乡村医生规范化管理提供第一手资 料,为医改能顺利成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老百姓为什么会看病难、看病贵?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所至:
1、基层医疗条件太差。很多乡村医生把卫生室建在了自己的家里,卫生室与住室、厨房混为一体且非常简陋,常常只有一两间房子,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计是他们的全部设备,室内锅、碗、瓢、勺一应俱全,就医环境令人担忧,很多群众都嫌医疗条件差。可如今宅基地奇缺,乡村医生绝大多数无多余的宅基地,没有合适的地方建卫生室,即使有也 大多较偏僻,不适宜建卫生室,群众又都不愿意长期出租宅基地,所以凭乡村医生一己之力很难解决这一问题。再说,建卫生室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如要强制改造卫 生室就会给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因找不到适宜的建筑用地而把他们逼向绝路。
2、乡村医生没有待遇。乡村医生即要搞 防疫,还要搞合作医疗、新生儿登记、疫情登记、疫情上报、疾病普查、结核病转诊、卫生院的工作任务也往乡村医生头上压,有重大疫情时乡村医生总是第一个赤 裸上阵。。。乡村医生的工作量较卫生院防疫人员的工作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卫生院的防疫人员都有国家财政发工资,而现在的乡村医生不仅没有任何待 遇,反而每年还必须交纳各种费用和罚款3千余元,大多数乡村医生的收入连一个卖豆腐的都不如,一天收入纯利润也不过3、4十元,很多乡村医生还挣不到这个 数,收入高的乡村医生只占很少一小部分,为了增加收入只能拿病人开刀,不少病人嫌药贵,只好去药店买药,用药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再加上新农合的实施,群众 生个小病也去医院住院,使乡村医生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
3、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普遍低下。由于乡村医生收入过低,没有待遇,工作量大,条件又艰苦,所以,技术较好并有职称的乡村医生都去大城市的私立医院行医去了,一部分没有职称的乡村医生也去了大城市开了黑诊所。致使一些行政村出现了空白村。近年来 大专院校毕业的医学生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开诊所,师承学医目前也已绝迹,导致农村医疗人员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乡村医生队伍稳定面临极大挑战。许多乡村医生 对政府政策失去了信心,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没什么前途。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就导致了乡村医生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群众对乡村医生的诊疗 水平不满意。
4、农村医疗市场混乱。医乃仁术,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可在广大农村庸医充斥医疗市场,他们拿老百姓的生命当儿戏,致使农村医疗事故 居高不下,一些庸医披着合法的外衣,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却在草菅人命,与其说是在治病救人,还不如说是在合法杀人,我亲身经历附近一名乡医因诊治不当几 年下来竟导致多人死亡,至今仍在“治病救人”。庸医给群众的印象是乡村医生的诊疗技术都不行,使一些技术较好的乡村医生蒙受冤屈。混乱的医疗市场也给群众 择医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就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怪现象。
5、小病大治、乱开检查。医院的大多数医生为了增加收入,连一个小小的感冒也要让病人输上几 天液,常常是多种价格昂贵的抗生素齐上阵,做了这项检查,再做那项检查,动不动就开CT、磁共振,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明显加重了病人的 经济负担,药品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综上所述,由于前四种因素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迫使病人小病、大病都往医院跑,造成农村卫生室门可罗雀,而大 医院则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可医院的医生待遇也不高,为了增加收入,医院里就出现了小病大治、乱开检查的现象。在这种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的情况下出现老 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医改方案存在诸多不足。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医改方案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医改本应 把最基层的、与老百姓身体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改革的主体。毕竟农村绝大多数病人首先去村卫生室就诊,而村卫生室则为病人提供了最及时、最周到、最廉价的服务。而新医改方案却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置之度外,处在生死边缘的乡村医生,仅靠地方政府那微不足道的补助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让乡村医 生饿着肚子为老百姓服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医改方案对村卫生室建设仅提到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宅基地奇缺,乡村医生绝大多无适宜的建筑用地,强制改造卫生室就会把乡村医生逼向绝路,且大多数乡村医生的经济状况较差,改造村卫生室就会给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
3、医改方案概念太多,具体数据太少,读后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建议:
1、首先,加大对村卫生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村卫生建设应全部由政府出资,建筑用地也应由政府提供,乡村医生选址。房屋规模及结构由国家统一规划,并由政府出资统一购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并将村卫生室定性为国有才产,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关于乡村医生待遇问题,可参照当时“民办教师”转正的工资标准,并根据职称、业务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核定工资,由政府财政统一发放。有人可能会说乡 村医生有自己的收入,可除去上述各种费用和罚款也就所剩无几了。再说,当乡村医生风险高、责任重、劳动强度大、脏活、杂活多、无节假日、无星期天、不分昼 夜,一天24小时值班、一年365天上班,虽已十分小心,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还是随时可能找上门来,让你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甚至受到人身攻击。可 教师就没有以上这些“优待”。所以笔者认为乡村医生的待遇与教师持平并不为过。
3、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根据职称不同给予不同的待遇是提高乡村医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的关键措施。同时,政府对主动要求去大医院深造的乡村医生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不能让乡村医生因学习而致贫。
4、净化农村医疗市场。笔者认为首先应对所有无(助理)医师证的乡村医生由国家统一进行一次严格的考试(对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应与免试并退岗,对50岁以上 的乡村医生在分数上可给与适当的照顾),合格者由卫生部统一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同时废除旧的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考 试不合格的滥竽充数着者一次性淘汰,以净化农村医疗市场
5、医改应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作为改革的主体,特别是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放在改革的首位,重点解决好乡村医生待遇乃至转正以及村卫生室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基本问题。
6、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力度,实行收支两条线,使其工资与业务收入脱钩,与职称、业务量及服务质量挂钩。
林大钧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一个有价值的学科,除了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外,还应对发展趋势有所预见,并包含新的内容。虽然预计发展趋势有时是困难的,但作者仍在本文中作了些尝试。工程制图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工程制图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生产制造迅速发展的需要,工程制图需要实验,以实验推动课程,形成实验发展理论,理论推动实验的良性循环,是工程制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近年来,计算机制图在理论及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与普及,对传统的工程图学理论及实践体系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给工程图学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此时,回顾一下历史,追忆历史长河中工程图学的发展轨迹,将有助于我们认明方向、把握机遇。人类从远古走到现代,几乎每个脚印都含有“图”的踪迹。从猿过渡到被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定义为“人”的那一时期起,人类就与“图”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文字还没有形成之前,“图”是人类表达某种意图、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虽然这些“图”仅仅是在地面上或树皮、岩石上的简单刻划,毕竟在那个时期“图”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并被人类所应用了。在这些“图”中,甚至还包含有“工程图”,比如某个较聪明的
关键词:工程制图;历史;现状;实验。
Study on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for Engineering Drawings
LIN Da-jun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East Chin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meeting present-day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 worthwhile discipline should anticipate trends and include new material anticipating trends is sometime difficulty but the author has made an attempt.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s the accompanied by the history.The current state of engineering drawing cannot meet the demands brought by rapi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bo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and manufacturing as well.It,s required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 for engineering drawing , which ca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s.As a result, the positive circulation with theory development by experiment and vise versa will be established, which will be an efficient chann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ngineering drawing.Keywords: engineering drawings, history state, experiment.1 一.工程制图历史演变
语言、文字和图形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在工程界,为准确表达一个物体的形状,主要用的工具就是图形。在工程技术中为了正确表示出机器、设备的形状、大小、规格和材料等内容,通常将物体按一定的投影方法和技术规定表达在图纸上,这种根据正投影原理、标准或有关规定,表示工程对象,并有必要的技术说明的图就称图样。工程图样是人们表达设计的对象,生产者依据图样了解设计要求并组织、制造产品。因此,工程图样常被称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
上述文字是二百多年来工程界的基本认识。自蒙日创建画法几何以来多面正投影图在工程设计中被广泛采用。蒙日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人们公认他是“画法几何学”这门学科的创立者。从1630年到19世纪,法国陷入一系列的战争之中。作为一个大陆沿海的军事强国,军事工程要塞是绝对重要的。当时法国在各个沿海城市都设立了许多海防要塞。筑城学对于法国国防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法国在沃邦等人的努力下,发展了一种复杂的多角形、星形堡垒。使得对军事工程师的需要变得迫切起来。在18世纪中叶,法国开始设立了一些军事工程学校,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画法几何在法国创立。1765年蒙日进入梅济埃尔的皇家工程学校学习,在进行一项军事工程设计时,蒙日打破常规的设计方法,而采用了简便的几何法,迅速完成了设计,经审核,确认方法严密,结果正确。这是蒙日迈近画法几何的第一步,画法几何曾经成为法国军事秘密文件长达30年之久,而且在拿破仑统治时期,这门学科一出现就享有特殊的待遇,被认为是一切工程和建筑学的基础。蒙日在当时的教育年表上与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齐名。以后蒙日留校担任教学工作,他的巨著《画法几何学》是他的学生根据他1795年在培养中学师资的师范学校的讲课笔录,整理后于1798年公开出版,此书以后不胫而走,传入各国。蒙日讲课和作业的辅导是他的学生著名的数学家穆斯尼、傅立叶等人。数学家高斯对蒙日画法几何有很高的评价:“近二百年来,空间几何的考察越来越多地借助于解析法,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基于直觉想象的几何思考机会。蒙日命名为《画法几何学》的几何学,清晰而简练,题目由易到难,安排有序,内容丰富,包括新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我为近十年来法国一些几何学者开动步伐,用特殊的几何法培植这门新的几何学感到高兴。因而我们应该建议学习这本书——能以活跃和维护真正几何精神的重要智慧滋养品,这种精神,现今数学里有时是缺少的。除纯科学考察方面外,我也考虑到与空间相关的一切人类劳动中,也就是设计、测量、建筑结构和工事中它们的应用”。
我国系统地介绍蒙日《画法几何学》体系理论和方法的是时任厦门大学校长的萨本栋先生编译的《画法几何学》(1923年6月商务印书馆初版)。著名教育家清末翰林蔡元培先生
[2][1]为萨本栋编译的《画法几何学》写序如下:萨君本栋,勤敏好学。课余译安顿利氏及亚斯利氏之《画法几何学》一书,文笔条达,义理显豁,虽未照原文全译,然删繁避晦,颇便初学。学者由是熟加研究,将见科学上、工程上之各种物体,表现于纵面、横面、侧面或截面等,已能纤悉无遗,而泰西之学术工艺,或籍以广传于中土,是亦吾剤之所乐为介绍者也。中华人民国九年十一月一日 蔡元培。(注:安顿利时为美国Tufts学院图学教授,亚斯利时为美国东北大学制图教授)。
当一门学科完全确立起来以后,在它形成时期明显存在的学术方面的刺激就会停息下来。画法几何就是这样一门学科。由于它未能保持住过去的学术威信,结果在许多工程和建筑学校的课程表中被其他课程所挤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产生,使蒙日《画法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的正确性发生动摇。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工程制图教科书都认为一个正投影图不能唯一地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和大小。国内诸多工程制图教材中对此概念描述为:“用一个投影图一般不能表达物体整体的大小和形状”。国外典型代表著作《Fundamentals of engineering drawing》第七版中对此概念描述为:“In Figure1.2 the front face is oriented to the projection plane so that the established view shows the true width and height of the house.It will be noted ,however , that the depth dimension is not shown in this front view.Thus a single orthographic view in itself cannot fully describe an object.An additional view on a projection plane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is needed to give the depth of the house.”[3]。正因为如此,人们历来将由多面正投影图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看作是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一个正投影图不能唯一地确定物体的空间形状和大小的描述是不严密的,可以通过一个正轴测投影图反求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一个正轴测投影图就是一个单面正投影图。长期以来,虽然正轴测投影图具有良好的直观性,但由于其绘制不便,故被当作参考图形而处于从属地位,人们不得不要通过多面正投影图去想象物体的空间形状,这种强制性的思维训练,反而会阻碍人的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因为人本身是处于三维空间,看到的和触摸到的都是三维物体,头脑中存储的也是三维形象,只有将头脑中进行的三维思考用三维的形式加以表达才有利于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正轴测投影图因其有立体感,所以是将三维思考用三维形式加以表达的中间桥梁。但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使得人们对现状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甚至极力研究如何通过几个二维视图想象物体的方法,可谓南辕北辙。
二.工程制图改革现状(1)基础内容改革
在工程制图基础内容改革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戴立玲、卢章平等的工作。他们编著 的《图学基础教程》是一本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清晰易懂、特色鲜明的教材。主要体现在:第一,教材在体系上跳出了传统的框架[4]。全书由图与图学基础;计算机中的图形与图象;思维过程的图形化;意象性图形设计、表达与理解;空间有形物体的平面表达;空间形体的图形转换及阅读;数据与函数信息的图形化表达与应用等七章组成。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体系,独立成篇。作者能通过长期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图为主线,把图学的主要基础都包含在一本书里,体现了体系的完整性。第二,教材内容丰富,但不繁杂,也不是简单罗列,而是紧紧抓住图在人类思想交流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核心,介绍了图的广义内涵,并从“意象类图源”、“空间有形物体”及“数据与函数”等方面作了基础性介绍,同时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融入其中,使传统的图形表达方法与现代图形技术相结合,符合教学改革方向,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第三,教材内容宽泛且有高度。内容宽泛是指涉及到了各种各类图及表达方法。有高度是指分析了图在人思维中所起的作用,能引导读者打开思路,认清图的本质,从而达到对图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的应用的目的。作者从日常所见所闻出发,将客观事件归纳整理,上升到理性,形成规范的表达形式,以引人入胜,而这些客观事件可能已经包含了读者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理解。比如将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中的图形处理功能归结为思维过程图形化,使读者在自己熟悉的软件的基础上来理解思维过程图形化,把原本比较复杂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2)多门课程整合改革
在内容整合改革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香峰编写的《机械设计制图》。该教材为了突出工科类各专业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优化知识结构、加强应用性为指导从相关课程整体优化出发,将原工程制图、机械零件等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设计制图基础课,构筑了一个公共平台与综合提高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整合课程由一个教师从头至尾全面贯彻。从单门课程优化的初级阶段走向多门课程整合的综合阶段。根据新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图形表达、图形思维、力学计算平台,从而形成机械设计基础的第一层次。这一层次的内容着重手工草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力学计算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形象思维方式的融合,兼顾工程意识启蒙。课程第二层次以基础知识在设计中的应用和突出工程意识为原则,以设计为线索安排课程内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衔接出发由设计这条主线按零件设计内容构造综合性知识单元,体现各种基础知识在该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精品课程建设
自2003年以来,全国已经有二十多门工程制图类课程进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行 列,它们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材建设、解题指导、学习方法、参考资料、授课录象、教学研究、课程网站等方面都在按照“五个一流”的目标进行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三.工程制图未来发展
虽然工程制图经过基础内容改革、多门课程整合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等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缓慢,缺乏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根本原因是课程发缺乏实验。纵观理、工类课程,凡是有实验的课程,发展快且可持续。因为,实验是认识客观的有效方法,它是通能够过观察、验证、试验、推理、推论、比较、选择等方法来认识客观事物。实验既需要理论指导,又能促使理论的发展。实验需要有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它与工程的联系更密切。下面列出的实验,有的是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有的是研究生课程论文研究内容,有的是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生有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论文,本科生每年都有优秀毕业论文产生。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实验体系,推动工程制图课程向深入发展,开出了新的课程《实验工程制图》,编写出版立体化教材《实验工程制图》、《实验工程制图习题集》、《实验工程制图解题指导》、《实验工程制图程序包》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5]。在学时不增加的条件下,大大拓展了工程制图内容的深广度。实验体系由(1)计算机辅助读图实验;(2)轴测投影图反求建模实验;(3)应用拍照反求零件实验;(4)工程曲线设计实验;(5)工程曲面设计实验;(6)空间角度计算实验;(7)钣金展开实验;(8)零件图参数化实验;(9)装配图设计实验;(10)空间轨迹图形实验;(11)物理属性可视化实验;(12)零件加工动态仿真实验;(13)图形力学实验;(14)图形运动学实验;(15)零件加工动态仿真实验等15个模块组成。
四.结论与展望
实验是工程图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基础,实验是工程图学研究生教育的必要载体,实验是工程图学应用于工程实际的有效方法,实验是有待于工程图学教师研究开发的领域,实验是工程图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参考文献
2004年,我国政府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基本框架没有大的变化,但在局部上作出了较多调整,土地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我国政府要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以保护我国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控制乱占和滥用土地。
本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加大了对违反土地法律行为和行政渎
职的处罚力度,体现了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的精神。第二,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增产。第三,保护耕地,遏止非农建设占用土地日益增长的趋势。第四,在国家征用土地中和农地转移用途中,把农民利益放在重要地位。2004年出台的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由于我国土地制度本身有内在缺陷,加上近几年城市经济高速增长,土地资源被大量用于非农产业建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普通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严重地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的安定。
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是影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而现行土地制度则会影响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
按现行政策,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所承包的土地必须交回村集体,不再享有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那种抽象的土地所有权。这个制度使农民在进入城市以后得不到放弃土地财产权的任何补偿,农民也不愿意放弃土地,使得农民不得不选择定居农村、做工于城市的生活。这个政策规定显然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这个由政策导向所产生的结果,造成了深刻的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缺陷,极大地约束了国家对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的控制能力。
首先,在现行土地制度及其关联作用的约束下,破坏了劳资关系的某种可能的平衡,给政府调节企业行为增加了困难。从资本方面看,一个国家的城市经济部门中一半左右的劳动力不是居住在就业点附近,而是不稳定地在大的地域范围里流动,无疑会给城市工商企业的发展增加风险。工商企业因此难以制定用工计划,也难以执行定货合同。2004年上半年出现的“民工荒”已经显示出这方面的后果。企业经营本来要面对产品价格变动的风险、资金运用的风险和各种竞争所产生的风险,现在平添劳动力供应的风险,这自然给国家使用传统手段调节经济增加了困难。从劳动力方面看,目前的制度也不利于公正的劳资关系的建立,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本来,决定劳动力流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的平均收益水平,而目前的制度结构使得土地远期收益以及劳动者流动成本也成为决定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后两个因素很难成为政府调节劳动力区域布局的手段,这便增加了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难度。
其次,现行土地制度给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调节增加了困难。农民工进城就业,本来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占有了城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带来了消费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农民工与城里人“抢饭碗”的问题。但是,我国的农民工往往在城里扮演生产者角色,在乡里扮演消费者的角色。在这里,“萨伊定律”(供应等于需求)的作用被打了折扣。这种情形导致两方面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在宏观上,因为存在收入的转移,城市经济部门的总量均衡状态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而农村经济部门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事后均衡”的途径是物价变动。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县以下的物价水平常常高于大城市的物价水平。另一方面,在微观方面,这种情况又导致农民作为消费者的福利损失,农民是高昂物价的直接承受者,这种状况同样增加了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调控的难度。
再次,土地制度的缺陷及其关联作用还压缩了我国市场,产生了“资本过剩”与“劳动过剩”一并存在的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因为劳动者的利益保护的困难,使得我国廉价加工业品包含了制度性因素产生的成本“节约”,为国外市场保护主义者所诟病。同时,因为我们并不熟悉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在低工资之下变得狭小,这就造成了“资本过剩”(表现为利率低)与“劳动过剩”一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个结构性问题加深了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的矛盾,同样给政府的宏观政策实施带来了困难。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因为土地制度缺陷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受到削弱,并会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发生不利影响。
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民收入有很大的增收潜力。改革的方向有二:一是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给发展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创造基础;二是在土地转让中保障农民的利益,给农民合理的补偿,并使这种补偿能够支持失地农民向城市转移。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医疗纠纷
医疗责任保险是现代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承担医疗风险、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的重要机制。要妥善解决医疗纠纷,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医疗过失的同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以医责险为基础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也非常必要。
1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推行的现状
1.1 医疗责任保险的定义
医疗责任保险在西方称为医疗过失责任保险或医师责任保险,属于职业责任保险分支,在我国又称之为医疗职业责任保险或医师职务责任保险。我国《保险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所谓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归纳《中国人保财险医疗责任保险条款》第一条及第二条关于医疗责任保险对象和保险责任的规定,可以将医疗责任保险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因执业过失对患者造成人身损害,在保险期限或追溯期及承保区域范围内,患者及其近亲属首次向被保险人提出索赔申请,依法应当由医疗机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时,由保险人负责赔偿的责任保险[1,2]。
1.2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推行进程
在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上个世纪8O年代末期,我国广州、云南、深圳、青岛、内蒙古等省开展了地方性的医疗事故责任保险;云南在1999年作为试点,以政府命令的形式率先全面推广医疗责任保险,全省县以上医疗机构承保率一度达到78%。而我国真正大规模地开展此项业务,始于2000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医疗责任保险”;2002年,上海市以统保的形式全面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北京市在2005年全面实施医疗责任保险,全市700多家公立医疗机构统一进入保险合同期[3];2007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肯定了这一方法[4]。
1.3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推行模式
过去,我国医疗责任保险一直采用商业保险的组织模式和自愿投保的实施模式。从各公司产品看,人保、太保、平安、太平四家各有一个全国性产品在销售,但是品种匮乏,差异性小。从各地区开展情况看,除云南、上海、北京、深圳等少数地区已经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实行地区统保外,其他省份的医疗机构参保率仍然很低。国内近二十年的实践表明,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市场存在较大的需求,但作为供给方的各保险公司提供的医疗责任保险由于不能满足作为需方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需要而导致投保率低,供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2]。
2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调处医疗纠纷存在的缺陷
医疗责任保险在我国已经推行近二十年,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
2.1 大多数患者对医疗责任保险的接受程度不高
部分患者对医疗责任保险缺乏充分认识,认为医疗机构是发生医疗损害的责任人,即使医疗机构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患者在遇到医疗损害后,还是会直接到医疗机构讨说法,而不会通过保险公司进行处理[5]。而且,现有的医疗责任赔付过程并没因为保险公司的参与而得到简化,患者仍然要通过一系列的鉴定甚至诉讼来解决问题,使其面对更多的“对手”,导致患者对医疗责任保险的接受程度难以提高。
2.2 医疗机构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可程度不高
繁琐的保险和理赔手续,使医疗机构感到投保后的工作甚至多于其自己单独处理医疗纠纷的工作。而且,保险公司基于商业利益考虑,设置的网点和配备的专业人员数远不能满足医疗机构的需要,加之保险公司缺乏核保、理赔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调查处理,医疗机构仍需花大量精力来协调,导致医院仍然未从医疗纠纷中解脱出来。再有,大多数医疗机构担心因医疗事故受到行政处罚,损害社会声誉,更倾向于“私了”,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保险契约的“承诺”与大量医疗纠纷赔付难以对上号的尴尬局面[5,6]。
2.3 医疗责任保险保费偏高而赔付额过低
目前,医疗责任保险的费率偏高,特别是对一些效益差的医疗机构而言,现行的保险筹资水平过高,负担过重。而投保后医疗机构若被鉴定构成医疗事故,法院判决的赔偿数额保险机构多是按比例支付,超过比例部分仍由医疗机构自付,因此赔付偏低。例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制订的医疗责任保险合同规定,医疗责任每人赔偿限额为30万元,累计赔偿限额根据病床数为30—300万元不等,如果发生大额赔偿,仍要医院自己承担限额以上部分。而且,有不少医院依旧采用调解方式解决医疗纠纷,不是医疗事故的部分仍得不到保险赔付,加之保险机构对调解解决的赔偿数额限制较严,赔偿数额低,这也使得部分医疗机构认为买不买保险差异不大,或者即便买了保险,医疗机构仍可能要支出大量经费处理医疗纠纷,且还要与保险机构协调,反而多了一个博弈对象[7]。
2.4 医疗损害赔偿方面相关法律不统一
目前,我国涉及医疗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法规有《民法通则》、《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人身损害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49条第二款规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明显排除了医疗机构对非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但《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医疗机构也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在赔偿标准方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有关赔偿标准与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存在差异,且后者的赔偿标准更高。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医疗事故赔偿标准低于非医疗事故的其他侵权损害赔偿标准的不合理性,从而出现了医疗争议诉讼适用法律的不统一,导致情况类似或同一医疗纠纷,援引不同的法条判决结果就大相径庭,消极影响了医疗责任保险对医疗纠纷的调处作用[8]。
3 建 议
3.1 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是指政府为了及时化解医疗纠纷,分散医疗损害赔偿的风险,并使受害人的损失及时得以补偿,通过立法建立一种带有公益性质的保险制度,确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强制投保义务,并由商业性保险机构保本经营的一种以“医疗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职业责任保险[9]。
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必须为其引入风险转移机制,世界上许多国家实行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如果医师没有投保,就不能执业。我国目前以自愿为基础的商业责任保险已不能满足责任保险改革发展的基本需求,强制投保医疗责任保险符合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趋势,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所以,当务之急可仿照“交强险”,根据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都必须强制投保[10]。实行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后,可以消除患者对投保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的怀疑,切实保障患者的利益,使其在发生医疗纠纷受到损害后能够得到相应的赔偿;减少医疗机构与患者直接对抗和冲突,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使得医务人员集中精力从事医疗工作和大胆进行医疗创新,医疗机构也不用再担心投保后对自己信誉的影响;这还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保险机构的保费,提高保单的责任额,降低保险机构的运营成本和风险,提高他们发展医疗责任保险业务的积极性。
3.2 建立第三方调解鉴定机构
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处理医疗纠纷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保险机构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因为作为“医责险”代理机构的保险公司,实际上是医疗机构的代理方。医疗机构责任的大小,直接涉及保险机构的自身利益。因此,要通过保险机制合理转移和化解困扰医务人员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还需要建立一个由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和保险专业人士组成的中立与独立的第三方调解鉴定机构,该机构不隶属于任何行政部门,负责对理赔有争议的纠纷进行独立的调查、定损和裁决,使责任认定和理赔相分离,确保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赔付的公平合理。一旦发生纠纷、事故,由第三方在适当的时候代表医方与患方接洽处理,而投保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则可以避免纠纷全面接触,仅就专业问题做相应准备,向第三方提交相应的资料,专心于自己的业务工作而无后顾之忧。保险机构依据第三方调解鉴定机构的结论,单纯负责理赔,精简了其介入医疗纠纷处理程序,有效保证调处医疗纠纷的公益性、公正性和权威性[11]。
3.3 建立统一的医疗损害赔偿标准
对医疗损害的赔偿问题是解决医疗纠纷最重要的环节,必须建立医疗损害赔偿标准。赔偿标准直接牵涉到医患双方的切身利益,影响赔偿主体和索赔主体之间的相对公平性。合理的赔偿应该包括与医疗损害相对应的赔偿项目,与损害程度相适应的计算标准。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修改,或制订专门的医疗民事侵权的特别法,目前最可行的是由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医疗事故处理法律适用的司法解释,明确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从而避免目前法律混乱的现状。还通过制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细则》或地方性的实施办法,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适用范围与《民法》的衔接上予以明确,如对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限定的医疗事故之外的医疗过失行为可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予以处理,从而避免通过选择法律适用造成保险理赔的标准和结果不一样。
3.4 建立医疗责任保险相应的配套制度
为进一步发挥医疗责任保险调处医疗纠纷的作用,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配套制度。首先,国家需要对医疗责任保险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政策扶持,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保险机构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度,可以对医疗和保险机构给予税收上的优惠。还要尽快完善我国处理医疗事故和纠纷的相关法律制度,并就医疗责任保险的对象、收费、管理及仲裁等作出更加科学细致的规定。如果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还需要多方筹集经费。一方面,政府可要求医院每年按一定的比例上交一定数额的收入,医疗责任保险的保险费应该计入医疗机构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要投入一定资金的补助。同时,还需要修改相关保险管理制度,例如适当提高赔偿限额,制定更合理的保费厘定、适当降低保险费率和扩大被保险人的范围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青.关于建立我国医疗意外保险制度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10:83-84.
[2]谭亭,蒲川.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市场的分析与完善[J].商场现代化,2009,12:170-172.
[3]吴海波,黄淑云.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实施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12(4):171-173.
[4]赵孝源.我国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实施模式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9,4(2):66-68.
[5]黄贤昌,廖满媚.浅谈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关键问题[J].法制与经济,2010,8:16-17.
[6]史丽波,杨爱荣,王志刚.探寻医疗责任保险缓解医患冲突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3):48-49.
[7]谭亭,蒲川.对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1):4059-4061.
[8]史丽波,杨爱荣,赵聪.医疗责任保险在解决医疗争议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9.
[9]丁凤楚,赵清明.论强制保险人介入医患纠纷处理制度[J].河北法学,2009,27(10):86-90.
[10]高春明,车飞.浅议我国医疗责任保险体制[J].法制与经济,2009,9:10-11.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 现状 改革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其学分分量也相当多。然而,大部分学生通过几个学年的学习,也只能勉强满足修完学分的要求。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仍致力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英语口语的练习和读写并不重视。这些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滞后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必须针对目前教学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和整体教学效果。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背景
作为一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本人和许多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许多学生对英语有着很大的兴趣,并不只是为了考级而考级,大多数学生厌倦枯燥的英语学习,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提不上来,所以学习效率低、成绩欠佳成了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派上用场。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越来越突出,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交际方面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学英语传统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1.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能够学会高效率的吸收和处理所学知识,能够正常的运用到听、说、读、写中,通过口语及写作表达信息,这也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有效的锻炼,这也导致了他们只会一味的听取而不能运用到实际当中。
2.教学方法效果欠佳。在大学英语课堂中,主要以语法解释法和翻译法为主,大部分教师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和固有的教学模式解释课文,帮助学生翻译句子和段落,或者干脆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法、单词和课文。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熟练的运用语法,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往往语病连篇,也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很多教师遵循的教学模式仍然是解释课文语法,帮助学生翻译长句难句,或者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内容。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法掌握得非常清楚,但是在英语表达中仍然错误连篇。例如:在两位多年未见的老友见面时,一开始都没认出对方,等双方互报姓名后,其中一人感叹道 :“我都没有认出你!”。在这种情景下,很多稍微对时态了解的学生都会错误地表达为“I dont recognize you.”造成这种错误是因为许多学生在语法学习过程中只懂语法但不能合理的使用语法,只知道按字面意思翻译而不能从意思上去理解。
3.大學英语教学中没有做好相应的衔接。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把这四个方面很好的衔接起来,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把这四个部分割裂开来,以至于学生在上听力课的时候只是学习听力,在写作课程中也只是学习写作,甚至在口语课程中也经常无话可说。而如果能够把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有效的结合起来,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也能有话可讲有内容可写。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
1.摆脱教师的绝对主导模式。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通过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和发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本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以及课后进行有效的实践训练,通过训练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学生在通过高效的训练中能够熟练的掌握词汇和语法,增强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主要表现在注重语法教学和翻译教学。许多学生在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的学习语法和词汇,语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很差。在过去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大部分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中的语法错误连篇。例如:匆忙与休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生活方式。大部分人会翻译为 :Hurry and soft is two different life style.或者 Both busy and free are two different way of living.这两种翻译都是较为极端的翻译方法,并没有顾及到语法。许多学生对语法已经是相当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又经常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语法本就是一种说话的规则,学完规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规则,将规则训练成一种说话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应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增加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增加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之后,并不能完全达到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要求,这反映出我们当前大学英语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教师应当重视教学主导性、授课单一等缺陷,努力探索更加适合非专业英语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圣恩.新课标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策[J].青年文学家, 2011(7).
【医疗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推荐阅读:
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07-22
中国医疗改革现状05-29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思考.doc05-29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06-28
智慧医疗的现状11-20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现状的调查10-03
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10-07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07-03
改革还存在的问题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