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鹿和狼的故事》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鹿和狼的故事》(精选10篇)

21《鹿和狼的故事》 篇1

一、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

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真实的学生,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也许超出你的预设、也许滞后于你的预设,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不能置学生于不顾。课伊始,赵老师对学生说:“在人们心目中,狼总是凶恶残忍,而鹿则是美丽善良。老师却认为狼美丽善良,鹿凶恶残忍。同意我的观点吗?”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赵老师又说:“别急!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狼怎么会美丽善良呢?鹿又怎么会凶恶残忍呢?”整节课赵老师始终围绕辩论话题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赵老师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读课文写批注深入体会,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迷茫时,赵老师适时进行点拨,整个课堂精彩纷呈。

二、呈现真实的学习结果

真实的课堂不能成为精彩结果的呈现、优秀学生的表演或教师的表演。在赵老师的课上,学生练习时竟然可以“大抄特抄”,不会填的词可以抄,不会写的字可以抄,不会作的文可以抄……总之,学生在学习中只要遇到难题,都可以抄。课堂上赵老师如此“明目张胆”地让学生“抄”,不是一种机械的复制,而是一种能力的训练,同时也包含着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学生围绕“狼美丽善良鹿凶恶残忍,还是鹿美丽善良狼凶恶残忍?”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开始多数学生认为狼美丽善良鹿凶恶残忍,极少数学生坚持鹿美丽善良狼凶恶残忍,在赵老师调侃似的“忽悠”下,学生中出现了“两面派”“三面派”等自我否定现象。这不是简单的自我否定和立场不坚定,而是学生经历了多次思维碰撞后的重新认识,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真实展现,也是课堂精彩的呈现。

三、表现真实的学习情感

鹿和狼的故事(范文) 篇2

內容中心:本文讲了罗斯福总统为保护鹿群而猎杀大量的狼,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而带来森林的巨大灾难。结果鹿不但没受到保护,反而数量锐减。说明了地球上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告诉我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相互关系,必须维护地球上的生态平衡。

“引狼入室”计划: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这项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以实施。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到落基山脉,森林中又焕发勃勃生机。

句子解析

1、“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解析】 在这个森林中,鹿的大敌——狼已先后毙命,鹿获得了非常安全自由的生活,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生活中没有危险,食物充足,它们生活得非常幸福。

2、“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 【解析】 这是全文点明中心的句子。从鹿和狼的故事中,我们应该懂得地球上不同生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我们必须要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联系,只根据人类自身片面的认识就判定动物的好与坏、善与恶是不行的,就像对鹿和狼一样片面的认识与判定就犯了严重的错误。

3、罗斯福下定决心要保护的鹿,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解析】 承载:承受。生态: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鹿在没有强大敌人的安全环境中无限制地繁殖,这样鹿群对食物的需求量也无限制增加,而森林里的食物来源是有限的,这样便导致绿色植被一天天减少,最终森林被毁掉了,而美丽可爱的鹿也成为罪犯了。

4、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系。【解析】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常常是不全面的,例如在狼和鹿的关系上,只知道鹿是弱者,意识不到鹿对狼的依赖关系,为了保护弱者,我们人为地打破了森林中的平衡关系,善良柔弱的鹿不再善良了,直至为害森林。所以,在森林里,动物之间或者说整个生物界,物种与物种已经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

5、这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似乎是相悖的。【解析】 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看做是过渡句。句中的“这”指代前边的内容,即为了保护鹿而消灭狼,但狼被猎杀之后鹿却 成为了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而且数量锐减。“与人们对狼和鹿的认识”“相悖”,是紧接着这一句所要论述的,人们传统的认识是:“狼是凶残的,所以要消灭,鹿是善良的,所以要保护。”事实上,消灭了狼并没有起到保护鹿的作用。所以说这与人们的认识是相悖(相违背、相反)的。

字词学习

【雇请】 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例:由于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又多雇请了几个人。【一命呜呼】 命,生命。呜呼,感叹词,借指死亡。一下就死了。例:贪心的财主终于一命呜呼了。

【宠儿】 本课比喻得到宠爱的动物。例:变色龙渐渐成为市民的“宠儿”。

【苟延残喘】 勉强延长没断的气。比喻暂时勉强地维持生命。例:敌人在我军炮火猛烈攻击下,早己溃不成军,只是在苟延残喘。

【承载】 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例:印度承载着巨大的人口压力。

【摧毁】 用强大的力量破坏。例:我军猛烈的炮火摧毁了敌人的阵地。

【生态】 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罪魁祸首】 作恶犯罪的首要分子。例:公安人员终于将罪魁祸首捉拿归案了。

【相悖】 相反、相违背。例:人们的一些认识与实际是相悖的。

【乃至】 以至,甚至。例:这件事惊动了全班乃至全校的同学。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利害(多含贬义)。

【制约】 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

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罗斯福目光太短浅了。不管什么东西,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坏的一面。狼常被人认为是“恶人”,鹿则是“善人”。但狼却也在保护鹿,保护森林。狼吃鹿,鹿吃森林,狼吃的大多数是病鹿,把鹿控制在范围内,森林就不会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动物,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所有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使者,它们将会保护的井然有序。

比如说,苍蝇,都让人厌恶,但它们也有好的一面。苍蝇可以分解大便,可以使它分解成肥料。如果没有了苍蝇,全世界就会臭死了。苍蝇可以说是最光荣的“清洁工”了。前苏联在空间站用一种家蝇来分解自己的大便,使大便有处理,还有许多有用的资源。

鹿和狼的故事作文 篇3

作者: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三年级五班毕传宇

时间:中午

地点:美丽的大草原

人物:鹿群、狼群、罗斯福、猎人

第一幕

五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第二幕

不久,罗斯福也很透了狼,于是,他找到了猎人,他让猎人们组成狩猎队,在森林中捕杀狼,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六千多只。

第三幕

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鹿在里面生儿育女,很长时间以后,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但是,随着鹿的大量增多,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丛、小树苗、嫩枝叶、嫩树皮……只要是能吃的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群吃光了,整个森林向被烧了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危险灾难降临了,首先先是饥饿造成的大量死亡,不久,最大的灾难也降临了,疾病像魔鬼的影子在森林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就万只。

第四幕

14鹿和狼的故事作业 篇4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生机()()面目全()一命()呼()不留情

自由自()

苟延()喘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坚持()()纯朴 优良()

维持()()纯洁 优秀()

保持()()纯熟 优质()

三、我会做。

1、《鹿和狼的故事》主要记叙了________。狼是______的,鹿是______的,_________是______的天敌,然而当狼减少,鹿群增多时,_____却在一天天减少。_________终于降临到鹿群头上。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写狼的“死”,用了哪些词?还可以用哪些词?

①短文中

②课外

3.“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这句话中的„“过多”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我们在孩提时听过许多大灰狼的故事,本课所讲的关于狼的故事,和以前听过的有什么不一样? ① 以前: ② 本故事:

5.文中的罗斯福错在哪里?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答案:

三、、4 6 1 5 3 2

四、2、①一命呜呼、毙命②归天、殒命、回老家、上两天 3、不可以。“过多”起修辞作用。说明鹿太多了会对森林产生危害。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删去变成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祸害。

4、以前:以前的狼是欺负弱小的残忍凶狠的动物。本故事:本故事中的狼是被猎人捕杀的、弱小无助的形象。

14.鹿和狼的故事-反思 篇5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群,人类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结合我们教研组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主题,我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1.激趣导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积累是很关键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平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习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

2.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理解,分析“案情”,自由辩护,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教师的责任应是为学生创造“做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如果把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造就的是学生无限的发展。所以,我预设了这样的环节: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学,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在学生小范围的交流之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为学生虚构一个法庭,让学生扮演律师的角色,选择自己的“当事人”引用文中的内容来为其辩护,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的理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4.书信传音,为总统出谋划策。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的错误之后,让学生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5.揭示道理,课外延伸,深化主旨。因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作为教师我们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当好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的探索,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立体化的三维化目标,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和谐发展的平台。本环节中,学生通过介绍自己了解的相关的小故事,进一步深化理解文章所要告诉读者的深刻道理。这个环节中,仍然激活了学生之前的学习经验,把之前学过的内容与本课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

由于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理解分析案情,进行辩护和“书信传音”这两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用文中语句作为自己的辩护材料,明确本课中心,并针对这个错误找到弥补的方法,挽回损失。通过学生自学勾画,商议讨论,自由发言,使学生在互动中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学生的回答和课堂表现比预料中要好很多。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学生在辩护环节中,已经说到是由人类直接导致了凯巴伯森里的严重后果,不应该再让学生继续发言,偏离了“人类才是导致这场生态灾难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其实,这时可以直接小结,切换到下一个环节。

2.在“书信传音”的环节中,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的发言比较简单,其实,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抓住学生有话可说的有利时机,让学生动笔写一些。

3.在最后的环节中,学生提到的以前学过的两篇文章与本文的主旨有相近之处,但是并没有完全紧扣本文,我应该再给学生提供一些更加切合本文中心的事例来深化主题,比如《拯救澳大利亚的蝴蝶》。

在教学中,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参与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以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要做到这些,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很重要。因此,我认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应该从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出发。我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能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目前我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地一个方向。

读鹿和狼的故事有感 篇6

作者:

指导老师:李发明老师

读《鹿和狼的故事》有感

“如果谁要是说了谎话,那么大灰狼就会吃掉他哟”。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给她的孙子讲故事,小孙子睁大眼睛撅着小嘴望着奶奶说:“为什么不在大灰狼来之前就打死它呢?”而这却与20世纪初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想法差不多。那是一件令人吃惊的事。1917年,在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凯巴伯森林,森林中约有四千多只可爱的鹿经常出没,但森林中凶残的狼却时常捕杀它们,人们非常担心可爱的鹿会因此而消亡。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想让森林中的鹿得到保护,于是请来猎人,经过25年的捕杀,杀死了森林中几乎所有的狼。狼没有了,但森林里却出现了可怕的事情——一天天增多的鹿不断地啃食着森林中的资源,森林被糟蹋得面目全非,能被食用的资源已所剩无几。不久,没有食物而饥饿的鹿从十万多只锐减到四万多只,然后迎接它们的就是病魔的缠绕。到了1942年,受损的森林中仅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苟延残喘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高傲的人类总是凭借自己主观意识去判断事物,认为狼是一种残忍的动物,应该猎杀。不是吗?不论是中国的“大灰狼”还是西方的“小红帽”,不都是说狼永远是一个欺负弱小的坏动物吗?而童话中的鹿总是代表着善良,头上戴着美丽的光环。当时的美国总统不正是根据

这样的意识去猎杀狼的吗?

现在,虽然人类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明白了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明白了保护环境和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但是,人类工业废气的排放,地球大气出现温湿效应,使整个地球温度逐年上升,这样的结果会导致自然界的生物链断缺,使一些生物绝迹。例如:北极冰层的融化,北极熊就会面临灭绝的威胁,一旦灭绝,它的食物海豹就会泛滥成灾,而海豹的食物鳕鱼就会锐减,同样会出现上述森林与鹿的灾难。又例如:鳄鱼,它的性别是由气温所控制的,鳄鱼蛋在摄氏26~30度时,所孵化出的小鳄鱼为雌性。摄氏30~36度则孵化出来的为雄性。所以一但气温上升,鳄鱼雄雌比例就会失调,也必定会走向灭绝;另外,仍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疯狂地猎杀濒危动物,同样会导致生物链断缺。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的环境污染的范围所知甚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仍然重视不够,若再不引起高度重视,恐怕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会变得像火星一样。

读《鹿和狼的故事》有感 篇7

鹿快乐地生活着,鹿到了十万只,一年之后,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减少,又是疾病流行,两年之后,总数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92年,森林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罗斯福无论如何她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是森林的保护者。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8

这是一节略读课文,学习主要是采用通过学生的自学,老师引导为辅的原则进行学习:

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平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习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再结合同步学习的课前自学,通过自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最后通过自学理解提示,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汇报交流,再让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让学生想象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根本,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鹿和狼的故事说课稿 篇9

息烽县第一小学:陈婵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组课文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本篇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通过鹿和狼的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懂得在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仅仅从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益恶害。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有其明显而清晰的定位—它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加阅读体验的疆场。因此,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上,我们应当更加相信学生,充分运用阅读提示,以问题带动全程阅读,以练笔促成读写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

二、学情分析

这篇科普文章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易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学好本文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标

围绕本组教材保护地球生态自然环境这一专题,根据略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正确读写“厄运、锐减、维护、糟蹋、威胁、相悖、生机勃勃、一命呜呼、苟延残喘、面目全非、罪魁祸首”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四字词语。(2)能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提取文本信息,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

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明白罗斯福之所以作出错误决定的原因。

2.教学难点: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五、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导入激趣—整体感知—阅读理解—练笔提升—总结拓展—自主作业。

1、导入激趣

(1)要求学生讲读过的与狼和鹿有关的童话故事。(目的在于引导在童话原则中鹿和狼的形象)

(2)(板书鹿和狼)询问学生鹿和狼”分别给在他们心里的印象。生自由解说:鹿的可爱、灵秀、善良、神奇;狼的凶残,血腥(3)揭题导入

(补全板书:鹿和狼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感受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可能会与大家对于鹿和狼的习惯看法有所不同,尤其是与我们在某些童话里读到的观念,更是背道而驰。

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以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强烈的阅读期待。

2、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阅读提示:

A、想一想凯巴伯森林大批的狼被猎杀后所造成的后果。B、认真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一写自己的体会。(2)要求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划出难懂的词语和句子(3)A交流难懂的词汇

随机渗透:理解词语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B交流难懂的句子 检查自读效果。设计意图:小学语文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训练就是对文本作出解释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现象,让学生读懂并作出解释,从而辐射到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而不是进行毫无重点的条分缕析。这个片段重在以阅读提示为引擎,发动全文的阅读理解,学生能读懂的不需要讲,在认知上产生困难的地方要精讲,并最大程度的引导学生进行解释,实现有意义的生生互动。此外,教师还得适当进行学法的渗透和训练。

3.阅读理解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为什么说狼是森林的保护者?

思考题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从书中发现的知识。(4)教师总结。4 练笔提升

结合课题,联系课文最后一段,在小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

写作框架:凯巴伯森林里发生的这个“鹿和狼的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

设计意图:练笔的过程既是对文本的再度认知和把握,也是对阅读过程的纵深和提升。本次练笔从课题的反思和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出发,重在形成科学理智的观念,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练笔点评中,需要教师仔细聆听,尤其对学生表达上的流畅、清晰、深刻予以关注。最后的点评,试图在学生中铭刻一种全新的科学辩证的环保理念;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科学辩证思维的能力。总结扩展

小结:鹿的可爱、善良值得我们去珍惜,狼的凶残、血腥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我们人类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动物的伙伴,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的时候,我们才能拥有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愿我们能从《鹿和狼的故事》中获得反思的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面前能更加科学,更加理智。

自主作业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年级学生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加强维持生态平衡的意识,我安排如下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题来做。

(1)、从报刊、电视、网上或生活中搜集类似的由于人类的片面认识而导致生态失衡的事例;

(2)、谈谈你所了解的人类为维持生态平衡而做出努力的事例。设计意图:旨在加强学生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七、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材依据

《鹿和狼的故事》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

二、设计思想

本文以罗斯福总统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生态灾难为例,阐述了自然界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是自己的角色,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必须让学生自学,知道作者的思路:先叙述具体事例,再分析这一事例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最后从教训中概括出人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的道理,从而实现学习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在学习中既要注重共性发展,又要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词:狩猎、一命呜呼、难逃厄运、面目全非、罪魁祸首、苟延残喘。

(2)、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课堂上适时使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同时采用自读自悟,充分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界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类要尊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2、学习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的错误所在,理解本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物界中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制作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起兴趣

1、你们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狼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狼的图片)那你们喜欢鹿吗?鹿给你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是啊!提起狼我们就会想到“凶恶残暴”这些词,而在故事、童话、小说中狼更是一种最坏的形象,什么“狼心狗肺”“鬼哭狼嚎”“披着人 皮的狼”等(边出示课件,并配上恐怖的叫声),可以说狼在我们心中就是罪恶的化身,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掉。可是有个国家却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2、板书题目《鹿和狼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内外结合,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并设计悬念“为什么要引狼入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你认为好的和不懂的词语划下来,弄懂词义,并写在积累本上。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习题1的自学效果。(投影出示:字词积累)

3、检查习题2的自学效果: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的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围绕重点,合作探究

1、被摧毁前的森林是什么样子?

①老师将“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用描绘性的语言进行渲染,学生闭眼在头脑中再现形象。

②老师出示几幅充满生机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③在想象、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读文章第一段,充分感受和谐美丽的自然。

2、被摧毁后的森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3、鹿正用哀怨的眼睛看着我们,它们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绿色会消退,疾病会蔓延,温馨的家园早已不复存在,灾难是怎样降临的?同学们,这场悲剧是谁造成的?对,就是罗斯福总统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这场林毁鹿死的悲剧。

(出示问题: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与伙伴们交流。)

5、重点品味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句子。

①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

②得到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

③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④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设计意图: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目标,这一组句子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一条线。】

(四)悟出道理,揭示主旨:

1.出示最后一段

(1)、让我们把道理告诉罗斯福总统听。(齐读最后一段)(2)、只让罗斯福总统知道就行了吗?不。我们自己也要记住。(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谈自己的看法,以本为本,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和读书中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大自然中那么多动物,都有存在的理由,是相互依存的,不能简单破坏,不要好心干了坏事,为了让森林再次回到以前的样子,他们引狼入室。

2、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分享收集的资料,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

八、作业

假如你是当年森林里的鹿或者狼,你会对罗斯福说些什么?以书信的形式写下来。积累与狼有关的四字词语

九、板书设计

鹿—————— 狼

上一篇:村卫生室医疗安全制度下一篇:林下经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