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代精神(精选8篇)

时代精神 篇1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撑,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融相生。时代精神离不开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精神中汲取养分;民族精神也离不开时代精神,需要用时代精神丰富自身的内涵,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之中。雷锋身上带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烙印,也闪耀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辉。民族精神孕育了他,他的事迹中映射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髓;时代精神滋润了他,信仰与忠贞赋予他行动的坚定和追求的执著。雷锋用自己的行动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出了全面而又生动的诠释,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在新时期大力宣扬雷锋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在培育时代精神中,在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体系“三进”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思想根源来自个人对于他人、对于民族国家关系的正确认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集体、与民族国家的依赖关系,一直重视这些关系,并且强调把个人融入他人、融入社会集体和国家民族之中,知恩图报,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和“仁义”,进而发展到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在和平的日子里辛勤劳动,挥洒汗水以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旦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国家受到凌辱侵略,就挺身而出,不惜血溅疆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这种极其宝贵的民族精神,在雷锋的身上有着极为生动的表现。雷锋把对个人与他人、与社会集体、与国家民族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永不忘本、感恩报恩的仁厚之心,上升成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品德。

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社会主义建设尚处于早期阶段,缺乏经验,再加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层层封锁,物质生活条件异常困难。但雷锋仍然以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之心看待形势,指导行动。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不只是物质,还有精神;不只是个人,还有群众;不只是现在,还有未来。所以,在他心里存在的不是与个人幻想存在差距的悲观和抱怨,而是当家作主的人民,对于党和国家的感谢和热爱;他感到的不是个人欲望无法满足的种种痛苦,而是新社会带给他的幸福,是与旧社会的悲惨生活相比较的踏踏实实的幸福;他从来不停留在个人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索取上,而总是考虑如何回报祖国和人民。这岂不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不仅如此,雷锋从来不把这种由知恩图报激发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之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而是通过认真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使之上升到理性的、科学的高度上,建立在牢固的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这就使得雷锋的崇高精神和伟大品质更加自觉、也更能够积极地转变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实践。在1961年的《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文中,雷锋写道:“我从1958年起,一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几年来,尽管环境一变再变,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可是我从来没间断过政治理论学习。”“3年多来,我利用休息日、节假日以及出车前、饭前饭后和业余休息等可以利用的时间,读完了《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四卷,其中有些文章我读了很多遍。另外,还读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60多本政治理论书籍。”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原来文化水平不高、工作非常繁忙的他,这样坚持学习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也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成就了他,使得他在短短的几年里,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每个地方、每个岗位上都敬业奉献、锐意进取,让自己的生命到处闪光发亮。在岗位之外,他也时时处处“坚持从小处动手,从大处着眼的行动原则”,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乐于助人精神。“雷锋出差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忠诚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事业中去。这些岂不是时代精神?

雷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是二者相结合的典范,昭示了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道路。如今,人们之间的相互服务关系比以往更普遍、更深刻:如果没有他人的服务,我们起码的生活,甚至日常的衣食住行都不能保障;如果没有日渐繁荣富强的祖国和人民群众的哺育保护之恩,我们的安全和发展更是无法想象。因此,像雷锋那样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感恩报恩出发,仍然是我们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正确道路。而从努力学习,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入手,也仍然是我们培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正确道路。

时代精神 篇2

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 大学精神的铸就要受到所处时代精神的影响。同时, 由于大学自身的品格所决定, 大学精神对时代精神的孕育、发展又具有引领作用。

我国大学应秉持自身的品格, 铸就现代大学精神, 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担当起国家发展的责任, 成为对时代有所贡献的精神家园。正如20世纪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所指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如此昂贵, 学校不能不负起责任;高等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已经变得如此重要, 学校不能不负起责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期待的焦点, 学校不能不负起责任。

一、重塑现代大学精神, 提升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能力

大学勇于并能够承担起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历史重任, 不辱历史使命, 固然离不开优良的办学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等等, 这些都是大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但是更需要现代大学精神。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 在保证大学的高水准方面, 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有效。”[2] 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 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便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大学精神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 表达在大学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各个层面, 滋润着大学师生的理想与人格, 孕育着大学师生的聪明才智, 成为大学师生的良心与气质, 对大学师生产生指引、熏陶、规范乃至强制作用, 激励大学师生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实现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进入21世纪, 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导致大学逐渐转变为公众机构。这是自大学组织诞生以来一场最为重要的变革。特别是在全球化、市场经济、行政体制等挑战和考验面前, “当代大学正面临着都市化、市场化、功利化、教育大众化的多重压力, 大学文化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3] 。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真正的危机, 不是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高等教育内部, 来自高等学校对大学精神的放弃”[4] 。大学精神的式微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亦或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之需, 都凸显出大学精神的不可或缺。大学只有通过铸就现代大学精神, 才能承担起批判社会、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重任, 才能成为“社会之光”。

强化大学的自我批判功能是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大学的自我批判功能, 要求大学教师利用已有的高深知识, 基于大学教师的责任与人格,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反省、修正与超越, 作出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 从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明确大学正确的发展方向, 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强化大学的自我批判功能是确保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时常提到“北大之精神”。“北大之精神”的核心乃是源于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的改造。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不为资格而为学术”, 认为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 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 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 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5] ;大力倡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并于1922年将北京大学25周年校庆日定为“全体师生反省的日子”。大学的自我批判功能在北京大学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坚实奠定了今日之“北大精神”。

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的背景下,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 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如下几方面辩证统一的关系:正本清源, 处理好市场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科学定向, 处理好市场经济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秉持理念, 处理好服务社会与大学品格之间的关系;深度把握, 处理好竞争机制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1] 。

二、守护学术自由, 激发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动力

大学精神引领时代精神主要是通过大学的学术活动进行的。学术性是大学的根本属性, 它贯穿大学组织活动的始终并决定和支配大学一切活动进程的根本之所在, 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大学通过学术研究, 对高深知识与真理进行理性探究, 掌握人类社会最前沿的知识、人类认识世界的相对真理, 成为引领时代精神的动力。

大学的学术研究活动是自由的研究活动, 即“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大学精神。大学在西方首创之始, 便以学术自由著称于世, 及至今天仍是世界各国大学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所谓学术自由, 是指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 不受外界的压力和牵扰, 从而客观、自主、潜心地进行创造性思考、研究和交流。这里的“学术”, 是广义的, 包括有关教学、科研及一切探索真理的活动。这里的“自由”, 又是相对的, 是学术权利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学术自由, 是大学最高准则之一, 没有学术自由, 就不会有对高深学问的执著与探索, 大学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学术自由是大学不容侵犯和破坏的理念之一, 破坏学术自由就等于摧毁学术, 也就是摧毁大学。正如布鲁贝克所言:“大概没有比打击或压制学术自由更直接指向高等教育的要害了, 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防止这种威胁, 学术自由是学术界的要塞, 永远不能放弃。”[7]

守护学术自由, 引领时代精神, 首先要做到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犹如一个硬币的两面, 学术自由在彰显无畏的开放意识、自由的探究精神的同时, 又蕴涵着一份社会的责任、规范、自律和义务。当今大学的学术责任理应是通过批判社会引领社会发展, 而不能仅仅滞留于服务社会。大学是“社会之光”, 不是“服务站”。

守护学术自由, 引领时代精神, 理应尊重教师的学术权力, 减少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干预, 理性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二者在管理体制、体现方式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不同, 使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 共同构成大学的权力系统, 保障大学的和谐发展。

守护学术自由, 引领时代精神, 理应守护学生学习的自由。柏林大学校长费希特指出, 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自由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下, 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提出批评的自由, 有选择教师和学习内容的权利, 在教育管理上有参与评议的权利。学习自由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守护学习自由, 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自主精神。学习自由是有限度的, 不是自由的泛化, 自由与责任是紧密相联系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 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责任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动力和源泉。当代大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时, 才能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 才能有勇气、有力量承担起民族的使命。同时, 学校也要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自由的空间, 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以及评价方面,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学校的管理模式应作出相应的变革, 由刚性管理转向弹性管理, 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和原则性的统一。

三、维护大学自治, 强化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权力

《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所谓大学自治, 是指大学作为社会法人机构, 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任何机构的控制或干预, 能够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计划, 并付诸实施。在我国, 大学自治的同义词便是办学自主权。大学的发展, 是不可能完全不受外部支配与干涉的, 因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维护大学自由, 行使大学办学自主权。这是大学按照自身的逻辑正常发展所必需的, 是秉承大学高贵品格、引领时代精神的权力保障。

维护大学自治, 强化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权力, 需要明确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影响大学各个方面的关键因素, 是大学自治必须解决的难题。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建设制度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和实施宏观调控, 从整体上协调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全面发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是保证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的前提条件。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制定了关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条文, 但办学自主权的真正落实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有待于进一步颁布具体、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 界定政府与大学的权力界限, 从法律层面上规范政府和大学的职责与权限。

维护大学自治, 强化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权力, 需要加强大学自律。大学自律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求大学根据社会客观需要和学校办学实际, 坚持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民主监督制度, 在办学目标、学术研究、教育质量等方面坚持自我约束、自我革新、自我完善, 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大学自治与大学自律是紧密联系的。大学需要正确行使办学自主权,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体制,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 提高大学的自律水平。

维护大学自治, 强化引领时代精神的权力, 需要从“教授治校”做起。“教授治校”是由大学的组织特性所决定的。知识与科学是大学的核心要素, 而教授是知识与科学的化身, 学术事务的管理权, 理应属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教授群体。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在北京大学采用教授会 (当时名为评议会) 制度, 由北大教授和各科学长组成的评议会不是“智囊团”, 而是学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学校的重大事项, 都要经过评议会讨论和投票表决才能实施。建立健全类似于教授会的“学术委员会”, 让教授在学校重大问题上有发言权、决策权, 才能保证大学自治遵循大学教育的规律前进。

四、尊重大学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主导力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博士认为:“教授们应该参与社会、参与政治, 并且具备文化敏感性”[8] 。大学通过铸就现代大学精神, 引领时代精神的发展, 其源泉和依托在于大学教师, 教师是引领时代精神的主体。这是因为知识分子是一个自由的阶层, 是一个没有直接的自身利益或私利的阶层, 这样, 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 就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摆脱那些特定利益或既得利益集团的狭隘性、自私性和肤浅性, 从而表现出巨大的开放性、公正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知识分子总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 以理想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与对待一切有缺陷的社会, 并对现实和未来作严肃的思考。

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引领时代精神发展的主导力, 理应尊重大学教师的独立人格。独立人格, 是大学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特征。拥有独立人格, 才能做到自由思想, 自由思想是人格独立的具体表现。独立人格, 能为教师的人生构建起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大学发展史实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凡取得较多创新或发现的教师, 事实上大都是那些独立人格较强的专家学者。缺少这一品性的教师, 其学术研究就可能难保质量。

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引领时代精神的主导力, 理应尊重教师职业的学术性。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职业的根本特性。大学教师职业的学术性, 既体现学术自由, 更体现学术责任;既体现个人理想, 更体现国家意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潘懋元教授说, 高等教育属于“第三部门”, 不能用第一部门的管理制度来管理, 也不能照搬“第二部门”的管理制度。“第一部门”指政府机关, “第二部门”指公司企业, 它们各有特点, 各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 第三部门是一个既不完全要国家干预, 又不完全受市场干预的社会领域。”[9] 管理大学, 必须运用非政府、非企业的管理办法[10] 。 “在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问题上, 如果不顾大学教师的职业特性, 其消极后果也许将要在很远的将来才能看清楚。而到那时, 人们只能是站在‘沙尘暴’中追念绿洲”[11] 。

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发挥其引领时代精神的主导力, 理应为教师主导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氛围。大学教师以对知识的掌握与对真理的探究, 以大学知识分子的道德、责任、义务、荣誉和良心, 对大学的和谐发展进行反省与批判, 这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因此, 大学应不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特别是教师聘任制度, 在制度建设中有“人”, 在管理过程中有 “度”, 避免行政化, 充满人性化。对教师的管理也不应该是管束、控制, 而是尊重教师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为教师自由地从事学术研究提供服务与保障。对教师的评价, 应建立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彰显教师的个性, 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6]韩延明.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 2007, (5) .

[2]Abraham Flexner.Universities.American English Germa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354.

[3]柴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 2005-10-20.

[4]潘艺林.大学的精神状况——高等教育批判功能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5.

[5]宋月红, 等.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月刊》[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6.

[7]约翰.S.布鲁贝克 (王承绪, 等译) .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59.

[8]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校长年会在浙大召开http://www.cnr.cn/2004news/whyl/200705/t20070531-504479814.html.

[9]史雯婷.从高等教育的社会治理看第三部门的发展[J].江苏高教, 2004, (3) .

[10]蔡闯.从北大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N].光明日报, 2003-08-06.

时代精神 篇3

“三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契合

“三创”是江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这就从根本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要求,树立和弘扬“三创”精神,首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指导。在此前提下,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转化为江苏的人文精神,具体化为江苏最迫切需要树立和弘扬的“三创”精神,使全体江苏人民进一步增添创业的勇气、创新的锐气和创优的志气,把各个社会阶层和全体建设者创造新江苏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两个率先”的创造欲望得到激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风尚的旗帜。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已熔铸于以“三创”精神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之中,成为江苏公民道德建设新的准则,引领江苏的社会风尚的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质,是发挥崇高精神对伟大事业支撑与激励的作用,也是实践主体把精神动力转化为自觉行动的过程。因此,在致力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实现共同理想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新江苏精神——“三创”精神的实质,就是引领江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激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奋力推进实现“两个率先”,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三创”精神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创”精神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

新时期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广大社会成员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改革创新则是我们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崭新内涵。在这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达到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实现“两个率先”,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江苏,是江苏省委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对本世纪头二十年江苏发展的总定位,是江苏人民在新时期全力追求的共同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具体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江苏人民弘扬民族精神,追求共同理想;践行时代精神,勇于改革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江苏的具体体现,“创业创新创优”核心在一个“创”字。在创造的过程中,既有着机遇和成功的希望,也存在困难和风险。对这两个方面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还必须进一步充分认识“三创”。创业是基础,其实质是创造基业,这是江苏的立省之本;创新是灵魂,其实质是靠创造推动发展,这是江苏的发展之源;创优是目标,其实质是不断超越、争创一流,这是江苏的强省之路。当代江苏人文精神的内涵丰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种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三创”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品质在时代大潮中和江苏大地上的彰显。“三创”精神充分体现了江苏人民追求共同理想的志气、推进改革发展的锐气、实现“两个率先”的勇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豪气。它在核心价值上实现了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契合,在社会实践上突出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

“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实质就在于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江苏精神,激发江苏人民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为江苏人民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保障。

“三创”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深化和拓展

实现“两个率先”是江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标志着既要有发达的经济、民主的政治、繁荣的科教、和谐的社会、良好的生态,也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建设新江苏,不仅包含建设新的物质文明,也包含建设新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三创”精神则是这种“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新江苏精神文明”最本质、最具体的体现。我们弘扬创业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省人民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鼓励、引导和支持全省人民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形成家业殷实、企业兴旺、事业发达的生动局面;我们激发创新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省人民解放思想、敢闯敢干,鼓励、引导和支持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形成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思路完成新任务、用新举措实现新跨越的新局面;我们推崇创优精神,就是要推动全省人民勇于攀登、争先进位、争创一流,鼓励、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形成全省上下创优争先、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树立和弘扬“三创”精神,目的在于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引领江苏又好又快地发展。

江苏人民在实现共同理想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三创”精神,汲取了负重奋进、开拓创新的江苏传统人文精神的精髓,不仅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而且从江苏自身的实践中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使之拥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价值导向、鲜活生动的区域特征以及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在推进“三创”的伟大实践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源泉和根本,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重要的、第一的基本观点。崇尚务实、力戒空谈是江苏的优良传统。“三创”精神就是实践的产物,没有实践,任何一创都无从谈起。从现实过程来说,所谓实践,说白了就是要“干”。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不干,连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多年来,江苏持续保持在全国发展中的“第一方阵”地位,就是“干”出来的!而这个“干”以及“干”出来的伟大成绩,一点也离不开由创业打下的发展基础,离不开由创新所产生的发展能力,离不开由创优所形成的竞争能力,更离不开由“三创”精神所积聚的高度凝聚力和巨大推动力。

创业是立省之本。就全省的大局而言,创业的实质就是要以创造的精神在江苏大地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要求。江苏人民在创业大潮中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培育了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理想为追求、以实现“两个率先”为目标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以来,7000多万江苏人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将创业魄力和创造精神发挥得淋漓酣畅,谱写了一曲曲创业之歌。2006年,江苏省国民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50家,高速公路密度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既源于蓬勃兴起的一次次创业大潮,又源于江苏传统人文精神和新时期“三创”精神的有机结合。

创新是发展之源。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创新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与社会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创新作为江苏人民矢志不渝的探索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鲜明的江苏特色。由江苏地理而生发的水环境和水文化使这里的人民生性少固滞而多活跃,改革开放的东风更是进一步激发了江苏人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与江苏人勤奋务实的天性、灵秀聪颖的禀赋、柔韧精细的品格和开放进取的特质相结合,凝聚成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从而成为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动力。从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到产品创新,从华西村奇迹、张家港精神、苏南模式到昆山之路,江苏人民在坚忍不拔的创业实践中熔铸了开拓创新的胆识与能力。江苏人民正是在致力又好又快发展的创新实践中准确解读了当代中国时代精神之精髓,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崭新开拓中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实质。

创优是强省之路。创优,就是要求我们在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中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这同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正是在创优上,江苏人彰显了在发展中勇立潮头、勇于争先、争创一流的形象。近年来,江苏全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富民进程明显加快、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民营企业总数和外商直接投资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卫生城市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岗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在江苏得到了全面的实践和辉煌的展示。在物质文明成绩斐然的同时,全省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和提升,发展环境和外在形象也在不断优化和美化,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江苏人民正以其特有的创优精神弘扬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集聚和发挥其特有的创优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上率先迈进。

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现实过程,是一个继往开来、持续推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相互结合和转化的实践过程。我们坚信,在“三创”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相融互动与共同作用下,江苏人民必将创造出如期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辉煌,谱写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作者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延安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 篇4

记得解放后那枣园的灯光、南泥湾的大生产,曾激荡过无数的知识分子、有识青年的心。他们奔赴延安,向着心中的圣地,他们捧起延安的泥土、延河的水,心中一片深情、一片圣洁。“祖国啊!就剩下这一片干净土地了。”那时一个怎样的年代?一个革命理想高扬、革命激情燃烧的年代。尽管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物资条件是那样的艰苦和困乏,但到处能听到革命战士嘹亮的歌声,到处都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在学习延安精神时,有这样一段话,我深有感触,表现了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段话是这样写的:中央领导同志带头艰苦奋斗,参加劳动,种菜、纺线,节衣缩食。英国记者斯特朗在延安访问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后深有感触地说:“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是有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为了节约灯油,每考虑问题时,就把灯头拧小,挥笔写作时,再拧大一点。就是在这小油灯下,毛泽东写出了卷卷雄文,指引着中国革命的航程。这种精神,美国记者斯诺说它是“人类历史本身丰富而灿烂的精华”。这段话,象一幕幕真实的画面浮现在眼前,有许多活生生的面孔,呼之欲出。他们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在战士中,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一股良好的风气。在中国共产党最困难的时期,得到了民心,壮大了人民军队,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虽然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国防业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多、经济基础差,我国现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八十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一部分人进入了小康生活,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仍在贫困线上挣扎----贫困母亲、贫困学子到处都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学习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更应该发扬光大。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尽快由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我国的西部开发,就是要改变西部长期封闭落后的贫困面貌,使西部尽快发展起来,不拖全国的后腿,只有这样,我国的经济才会驶上一个平衡、发展的稳定轨道。

要使所有的老百姓都脱贫致富。怎样脱贫呢?党的富民政策有、科技下乡有。最关键的是要有延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首先干部要带头,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要自觉,齐心合力。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掀起新的南泥湾大生产的热潮,把现有的科技变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只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上不去的高坡。

如果说,我们的干部没有带好头,没有当好火车头,全国的老百姓一盘散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一句空话。等,是没有好的物质生活从天上掉下来的;靠,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光靠我国的专家、学者是带动不了全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所以,只有全国人民齐心合力,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我们贫困的母亲才有希望,失学的学子才有书读,我们的国家才会富强。

枣园的灯光啊!愿你永远亮在全国人民心中,成为指引中国走向富强的航标灯。

您正浏览的文章《延安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文秘范文》由 个人简历 网:http:// 整理,访问地址为:

重温延安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9月16日17:2

5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延安,革命的圣地;延安,新中国的摇篮,而形成于此的延安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八零后,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一代,我对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的了解极为有限,仅限于“吃小米,住窑洞”。然而就在近日,通过参加技保中心和通信室支部组织的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我对延安精神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60多年前,就在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卓绝的阶段,延安,作为党中央所在地,作为民族解放的希望之源,成为全国有志青年心中的圣地。那里,尽管物质生活极为困窘,但依然有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舍弃舒适的生活条件,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封锁,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投奔延安。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写出了震动整个西方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他把延安精神称为伟大的“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正是这种“东方魔力”改变了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也感动了国统区甚至敌战区的青年,激励着他们到延安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正是在延安精神的哺育下,他们得到了非常有益的锻炼,学到了以前学不到的新鲜的事物和道理。他们从各地奔赴延安,然后又从延安奔赴各地,在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使自己的青春闪闪发光。

与当年革命青年投奔延安相比,今天也有很多年轻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共青团等青年组织的引导下,放弃城市的优越生活,甘当一名普通志愿者,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边远贫困地区。他们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旨趣以及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正是延安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的集中体现。“人总会被氧化,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如果是我,那么我选择燃烧!”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褚如辉如是说。这一掷地有声的青春誓言说明,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的延安精神并没有在当代青年中失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最简洁最准确、最本质的表述,也是我在观看电教片时听到次数最多的话。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军民所进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革命事业,始终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延安精神并没有

在时过境迁之后失去意义,反而在新时期勃发出更为旺盛的生命力。今天的中国青年理应继承前辈的传统,弘扬宝贵的延安精神。

这段时间以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之后,全国已经掀起了一股创先争优活动的热潮,“创先争优”已成为近期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在这个时期,延安精神也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中国有几千年优秀的民族传统,延安精神就是如此。时间会带走一些该带走的东西,也会留下一些该留下的东西。历史在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的延河中转了一个弯,又大步东去,但在延安,杨家岭的灯火和枣园里的灯光,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象征,将永远在中国青年心中闪耀。我们需要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也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发扬光大。(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一种精神力量,惟有强大才会有吸引力,惟有广泛才会有凝聚力,惟有深刻才会有感召力。”陕西省委副书记杨永茂1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延安精神恰恰如此。”

这次采访始于8日召开的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座谈会上的一个细节:在准备好的发言提纲上有这样一句话,“延安精神具有强大、广泛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杨永茂提笔修改为,“延安精神具有强大、广泛、深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记者紧紧抓住增加的这五个字,终于让他接受了他一直婉拒的采访。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会迸发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党中央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延安精神。”

就《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览在首都乃至全国引起的强烈反响,杨永茂激动地说,“这正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预示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未来走向。”

精神的力量在成就一项事业中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是如此。“在党中央的领导下,3600万三秦儿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继承和

发扬延安精神,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03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6元。”杨永茂表示,“把陕西省建设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我们在做好改革发展这篇大文章的同时,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嘹亮号角已吹响,宏伟蓝图已绘就。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杨永茂认为,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造福;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

学习雷锋精神,领悟一种时代精神 篇5

2010级土地资源管理 2010027123 苏晓丽

雷锋在我们的印象里一直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他热爱人民、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胸怀大爱、“吃得起亏”的好人。因此,“做好事”成为人们通常对雷锋精神最朴素的理解。雷锋确实一生都在为他人做好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雷锋纪念日。在我的印象里,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老师就教导我们学习雷锋、学习雷锋精神。也许有人会说,雷锋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下被“神话”了的人物,成为引领着那个特殊时代的精神载体和符号。但剥离开那些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附加物,人们不难发现,雷锋精神其实给我们社会提供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基本的生活准则和道德标准。记得,当时在我们的记忆里雷锋就是一个专做好事、乐于助人的好人。当时老师叫我们要做像雷锋一样人,在我的潜意识里就是要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可是随着自己知识慢慢的积累,认识世界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的发展,对于雷锋和雷锋精神有了新的定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纯粹的停留在帮助他人的层面上。当今时代的雷锋精神注入了许多多元化的定义。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多元化,使之内涵得到更加广泛的延伸。当代的雷锋精神就是乐于奉献,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也是一种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精神。

在雷锋短暂的人生中,他留给了我们无尽的思考。在人生态度的取向上,他给我们作出了一个清晰而又明确的答复:“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我要在一切实际行动中贯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一切乃至生命最终献给了他的事业,他的祖国和人民。雷锋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雷锋精神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内容,弘扬雷锋精神是践行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随着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追求,不同价值取向的日趋分化,我们在主流意识形态中,需要大力倡导、强化具有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精神理念。广大人民群众应自觉学习

和弘扬雷锋精神,不断开辟道德实践的新境界。应当像江总书记号召的那样,继续大力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尽管有很多人相信人间自有温情在,但也有那么一部分人抛开了本身的善良内心,做一些让自己都不认同的事。雷锋精神的另一个精神层面就是善良的体现。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从没有任何抱怨。然而,现在呢,我们只顾往前走而忘记了精神的渴求。在2011年的时候小悦悦事件的发生,轰动了全国人民,这次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反省,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就这样在人们冷漠中逝去了,一个孩子他什么都不懂,当时只要哪一个人伸以援手他就能得救。但是人们都直接漠视了,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观望。也许,这也不能全责备那几个能帮助却选择不帮助的人,相信他们只是当今社会多数人的一个缩影。在这之前那几年里,不断有一些事件的发生才导致人们能帮助他人最终却没有的事。比如说,在那几年,我们看见有些老人、孩子跌倒了就主动去帮助,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却被他们指认是推倒他们的人,还要赔偿损失。赔偿损失不要紧,关键我们是有口难辨,内心的热情被冰冻了,不敢再融化,所以才导致小悦悦事件的悲惨结局。

这几个事件只是个缩影,因此,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时代的先锋。有时我们会在想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所以在工作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我认为雷锋精神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精神,不仅仅是雷锋所体现的奉献精神,也应该是时代所具有的气息。因此,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应该是传承了雷锋的个人品质与他倡导无私精神,也应该是发展与时俱进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全面理解雷锋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与时俱进地开展学雷锋活动,那才是对雷锋的真正尊重,才是对雷锋的真实缅怀,才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意义所在。

时代精神 篇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崇高精神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它们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身负国家重任,我们应当义不容辞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祖国的优良传统永传于世,并打造出更好的未来。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不是我们作为大学生喊出来的口号,它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了大一上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们先人倡导的民族时代精神,化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十世纪风风雨雨,终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辉映环宇的中华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不但继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惊天动地,气贯长虹。解放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我国人民用智慧和生命弘扬光大了一幅幅壮丽的中华民族和时代的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1998年的“抗洪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拚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努力攀登”的崇高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2003

年抗击“非典”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正是包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胜利”在内的伟大民族时代精神,靠的是亿万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的力量,我们面对一个又一个灾难,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愈挫愈坚,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正是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使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战胜了一个个灾害。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业绩,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中华民族也历经过坎坷曲折的道路,遭受过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在16、17世纪以前,勤劳聪敏的中华民族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写道:“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就是到15世纪,也还远远超过欧洲”。据他统计,从打通丝绸之路到18世纪,中国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的重大发明创造就有30多项。我国的四大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特别是对欧洲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此,马克思曾高度评价说:“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但明末清初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故步自封,实行闭关锁国,当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兴起时,封建帝王们却在大造皇宫、园陵,大修长城、御道,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机会,社会生产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落后就要挨打。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长枪大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一个泱泱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蚕食鲸吞、瓜分豆割”的对象。据统计,从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中,各帝国主义国家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共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先后被割去了3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赔款1000亿两白银。满清王朝和国民党反动派丧失了民族精神,导致中华民族一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丧权辱国的危亡之中。但富有爱国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战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七十多年里,开展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无数革命先躯,为了救国救民,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情怀,以“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展现出伟大的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传统似江河之水,又似生命之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虽然其中也有落后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挑战、开拓前进内在的精神动力。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使我们每一位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职责。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时代精神 篇7

大建设体系中,统一电网建设管理流程、技术规范和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关键环节管控,加强建设职能、工程项目和建设队伍的专业化管理,提高电网建设安全质量和工艺水平,提升建设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电网建设“国际同行业领先、国内各行业领先”目标。

“黎明精神”:给山区带来光明的天使

娄烦县马家庄乡是一个被吕梁山脉环抱的山区乡镇,村民以种地为生,因为在山区,人口居住分散,有的村只有六七户人家。

马家庄供电所有一支特殊的共产党员服务队。7名队员中有5名共产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党员中有2名村委会主任(其中1名是娄烦县三届人大代表)、1名村党支部书记,在他们的服务范围内,用户95598投诉率一直为零。

6月26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娄烦县马家庄供电所。适逢修路,汽车颠簸在挖掘机临时挖出的土路上,一边是悬崖、一边是黄土峭壁。坐在车上的我们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发生意外。路上,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村庄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里也能住人?”但看着整洁的院落以及一个写有“小泉沟村务公告栏”字样的牌子,我们还是相信,即使自然条件恶劣如斯的地方也有人选择坚守。而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供电人员。

办实事——“要将心比心,站在用户的角度想问题。”

“小泉沟村的电费怎么交?”“万一那里停电了,怎么过去抢修?”颠簸着到了马家庄供电所,见到所长张晋东,笔者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疑问说出来。

没想到,张晋东很淡定地说,“我们辖区还有比那儿更不好走的地方呢,比如杨湾,距离供电所10公里远,还都是山路,遇到抢修我们照样得过去。”

大坡沟、杨湾村都是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村子,电费每两个月结算一次,都是服务队队员罗区怀骑车子过去收。有时村民不在家或经济困难,他就先垫上,多的时候要垫付四五百块钱。

“优质服务不能光是服务态度好,要将心比心,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想问题,体会用户的难处。”所长张晋东说。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马家庄供电所管辖着10千伏线路5条51.6公里、农村低压线路28条30.79公里,农村配电变压器25台、用户2063户。从2011年7月马家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以来,在大山深处,他们上对公家,下安黎民,造福乡梓,呵护光明。

201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蔡家庄地区暴雨如注。风雨中,一辆货车撞断电杆,随后司机驾车逃逸,整个台区230多户用户顿时陷入黑暗。晚8时左右,村民打电话报修。十几分钟后,服务队队员就冒雨赶到现场。出人意料的是,现场有的村民居然围堵抢修人员,声称必须先保护现场,找到肇事车辆后再抢修。服务队队员做了大量解释工作,联系铲车,抢修了近3个小时才恢复供电。

今年5月,罗家岔的金祥开养猪场新上了两台饲料粉碎机,厂里的电工不会安装设备。厂长段锁拴远在外地,就给供电所打了个电话,6名服务队队员不到一个小时就将机器安装完毕。

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每个月服务队队员们都要接到三四十次报修电话。这些电话中,有家中线路老化的、有漏电保护器跳闸的等等,虽然看似都是些小事,但他们就是在这些琐碎工作中,践行着优质服务承诺。

做善事——“乡里乡亲的,咱不能不帮。,”

如果说供好电、服好务、收好费是供电人员的天职,那么在职责之外,该服务队的队员,用自己多年来扶弱济贫的行动,践行着电力行业的社会责任。

在马家庄供电所的办公桌上,放着两个本子,一本是特殊用户的档案,里面记载了该辖区26户特殊用户的情况,这些特殊用户,都是服务队队员共同商议后确定的。记者随手翻开,里面有“五保户”老人、有身患重病无钱治病的……还有一本是特殊用户服务手册,里面是服务队队员为特殊用户服务记录:有帮助更换灯泡的、修改老旧线路的、清扫卫生的、送米面油的……所长不好意思地说,都是些小事情,不足挂齿。

苇院坪村村民孙亮生的妻子在2011年被查出患尿毒症,让本来就拮据的家雪上加霜。服务队得知情况后,决定捐款垫付孙亮生一年多的电费近1000元,并托人联系太原的大医院,开车送他妻子去太原治病。孙亮生跟妻子到太原看病期间,家里留下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服务队队员段亮心就在上班之余,跑到他家给孩子做饭。

折家沟一名90多岁的老党员跟自己68岁的智障儿子相依为命。服务队队员段东生常趁收费的空当看望老人。一次,他看到老人家的电视坏了,就自己花80多块钱帮老人修理电视。东西修好送给老人时,刚好赶上老人吃饭。一勺玉菱面糊糊,刚往碗里盛的时候,就漏了一大半。原来老人盛饭勺子底部破了一个手指头粗的洞,盛起稀饭哩哩啦啦洒了一大半。段东生见状,就到街上给老人买了一个勺子。别看段东生一个月只挣1400多块钱,他可是村里人眼中的大能人,什么上户口、看病、办牌照……在村里,村民有什么事情都要找他这个“吃皇粮”的公家人帮忙。而段东生也乐此不疲,尽己所能帮乡亲们办事。

正是这些仁义善举,使供电服务队赢得了各方赞誉。对服务队来说,这些事绝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把善事做好了,不但可以树立电力企业的良好形象,更能以此为契机,融洽与当地百姓的关系。

有情义——“没有电力这个平台,我们什么都不是。

村民们是讲情义的,你对他好,他们也会予以回报。

罗区怀是娄烦县三届人大代表,他说自己这个代表是村民们一票一票选出来的。他负责杨湾村、杜家庄、大坡沟3个村庄的供电服务,这3个村的选民基本都是全票通过。罗区怀说,“干电工虽说挣钱不多,但如果没有电力这个平台,我就不能帮大家干那么多事,大家也不会选我当人大代表。没有电力,我什么都不是。”

6月24日,西会村电杆下的拉线盘被暴雨冲刷裸露在外,极易引发断杆断线。村民们发现后,及时拨打电话告知供电人员,避免了一起供电隐患。

据陪同采访的娄烦供电公司副经理苏星介绍,从2009年开始,娄烦供电公司就通过发放供电服务卡、岗位监督牌、用电督办卡,将95598服务前移,专门抽出2名员工,设置信访接待室,负责供电服务投诉、督办工作,今年4月份,该公司实现了95598供电服务的“零投诉”。这与当地供电员工和用户和谐相处密不可分。

这就是马家庄供电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娄烦这片土地上,用真诚服务守护着山区里的光明,用实际行动擦亮国家电网品牌,为共产党党旗添色增辉。

“弘扬黎明精神,践行服务宗旨,争创一流业绩,争做服务标兵,让人民和政府满意,为党旗增辉添彩。”2012年5月17日,山西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启动仪式在山西忻州举行,30名员工代表面对党旗郑重宣誓。这是山西公司持续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实施95598光明服务工程的又一重要举措,对弘扬谢黎明精神,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塑造公众认可、政府满意的山西电网优质服务品牌形象将发挥积极作用。

山西省电力公司将共产党员服务队名称统一为“国家电网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实施窗口单位全覆盖,由基层单位依托班组、部门、抢修队具体组建;服务队队员主要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与现有服务队进行整合;服务队将坚持《供电服务“十项承诺”》《员工服务“十个不准”》和《调度交易服务“十项措施”》,结合“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供电服务,塑造党员服务品牌。

二十四节气”工作法:转变作风,深入调研

山西省电力公司领导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公司科学发展为目的,率先改进调查研究方式和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实效出发,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多角度、多方位、多渠道地掌握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2013年4月24日,公司总经理张建坤、副总经理王礼田一行到省调控中心调研,采取面对面交流方式,就省、地、县调度管理层级的优化及新体系下如何科学安排停电计划两个课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张建坤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明确原则,把准方向。在“大运行”体系方面,要围绕“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效果更好”的方向,对外坚持安全可靠、服务便捷的原则,以安全为前提,以客户为中心,简化服务流程,做好分布式电源接入等工作。二是深入一线,加强调研。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组织省、市、县经验丰富的专家座谈讨论,深入问题集中、有代表性的市、县公司专题调研,确保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搞透彻。三是公开透明,科学计划。要准确领会“大检修”内涵,建立权责明确、实时动态、公开透明的科学停电计划安排新秩序。运检部制订标准工期表,明确检修内容与检修时间。

2013年4月23日到24日,公司党组书记李强到临汾供电公司就“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党组织体系建设、集体企业规范管理等方面工作进行调研。李强一行先后深入到500千伏临汾变电站,翼城公司唐兴供电所、小康村标准化台区、中心营业厅,临汾公司营销监控中心、调控中心,检修公司二次运检组等生产一线和基层班组。在详细了解工作情况后,他分别强调了安全生产和“三集五大”体系的机制建设和政治保障问题。

与此同时,公司其他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就各专业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基层情况,提升企业科学决策水平和执行力,进一步解决实际问题。

2013年5月初,副总经理潘秀宝到技能培训中心大同分部调研,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副总经理王礼田到太原供电公司调研,重点了解“五一”值班抢修及保电工作情况,要求规范配网抢修行为,理顺配网调度、生产值班和保修业务关系,提升太原城市配电网建设管理水平。副总经理贾彦龙到吕梁就中南铁路配套工程建设协调,深入220千伏临县大居变电站、柳林张家庄站址及兴县500千伏输电线路实地调研,就青苗补偿、施工道路等问题进行了协调。

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与孟二冬精神 篇8

摘 要:从分析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孟二冬精神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入手,结合当代文化战略趋势,探讨宿州学院以孟二冬精神建设大学文化的决策在理论基础、战略意识方面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在办学兴教、培育人才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纳入民族复兴大业的宏伟蓝图,高校肩负着传承、弘扬文化的重任。宿州学院在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的实践中,以孟二冬精神内涵建设大学文化,以孟二冬精神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办学兴教,培育人才,必将有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深入持久地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孟二冬精神;大学文化;文化战略意识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71-03

一、孟二冬精神、大学文化与文化战略意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此前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和时代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紧迫性,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中肩负传承弘扬文化重任的高等院校,如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和所有教职员工都应认真思考践行的问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自春秋战国以来被称为士(文士)即今天称为知识分子的群体,一直把文化与现实的问题当作不断探讨的重大命题。进入19世纪中后期,随着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这一群体同时又深深焦虑着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问题;至“五四”时期,更集中关注于传统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后两个问题从本质内涵上说又都可以纳入第一个问题的范畴。因此,文化与时代的关系,就成为每个重大变革时期知识群体必须深入研讨、执政者及主要决策者必须深入考量并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出于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痛疾以及对其负面因素可能禁锢新时代意识的深忧,曾激进地主张彻底抛弃传统,以换取民族的觉醒与新生。同时,又援引西方文化的资源以作为建设新文化的推进器。尽管从“五四”运动到方今的21世纪,中国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的丰富复杂已远非当时可比,但是上述三个问题,尤其是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思想文化界所必须严肃面对、深入研究,并切实提出对策方案的重要问题。宿州学院作为把孟二冬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成立孟二冬精神及传统文化研究所,正是紧跟党中央部署,立足于文化战略高度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持久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文化战略意识在学校教育规划与工作决策中的重要体现。遵循这一决策,宿州学院充分运用孟二冬精神在各项工作中的导向、规范、激励与凝聚功能,充分发挥孟二冬精神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熏陶品格、提升境界的作用,从而开辟了一条应用型高校建设大学文化的特色道路,使学校工作获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成果,不断迈上新台阶。学校近年的发展,充分显示出孟二冬精神在建设大学文化、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中的强大推进力。

孟二冬精神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作用和魅力?这当然与孟二冬精神的核心内容有关。从哲学层面说,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本是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从社会学层面说:“精神”则常用以指代某个人物、事件或某种思潮所体现的先进价值体系与高尚道德观念,并用人物或事件、或思潮作为精神的定语以形成固定的词组结构,如雷锋精神、长征精神、狂飙突进精神等。其中以个人命名的精神,一般认为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代表这种精神的人,其人格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其精神内涵必须具有普世价值;其二、这种精神必须植根于其人所属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华成分与积极因素;其三、这种精神必须与其人所处时代的先进文化同步,与时代的先进价值体系契合,即具有新时代先进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本质内涵。孟二冬精神正因为具备了这些特征,所以能够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强大推进力。

二、孟二冬的人格魅力与孟二冬精神的普世价值

孟二冬“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在他身上,不仅体现了学识的魅力,而且体现了人格的魅力。”[1]在家人亲友师友同事心目中,孟二冬是个友善坦诚、高风低调的谦谦居子,同时又是个敬业乐群、坚毅清正的良师益友。他的精神人格,既不是体现于重大事件或紧要关头的瞬间爆发,也不是体现于血与火的严酷考验,而是在平实、平凡、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以其深厚的蕴涵和内在的激情温暖了他身边的每个人,从而形成了一种恬淡中充满热诚,平凡中潜铸伟大的高尚人格。对个人而言,这种人格是自然而然地潜蕴在其生平经历所形成的特定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具体展现在本人的工作过程与教学科研业绩中。但上述所有因素共同折射出的品德情操、价值观念乃至人生观、荣辱观,却足以作为全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人可资躬行的高标典型;而对于绝大多数置身日常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则更具有感同身受的示范意义。因此,通过这种高尚人格展示的精神,不仅具有令人心向往之的魅力,而且对所有希望成就卓越、超越平凡的普通人,都提供了一种值得向往并足资躬行的成功人生的范例,具备了寻常理念中的惊天动地的英雄所不曾具有的普及型,这一特点和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倡导至今的雷锋精神颇为相似,同样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

三、孟二冬精神与传统文化

孟二冬的专业是古代文化的教学、研究,但他在从事相关工作与事业的同时,又从举止言行各个方面,身体力行地实践乃至无声地示范着优秀传统文化。“他不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在三尺讲台上讲授和传承中华文化,而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诠释和躬行中华文化的骨髓。”[1]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本主义为内核的文化精神,具体说有三个方面:“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中庸尚和与厚德载物。”[2]或按当代学者所说,把上述三方面细分为八个要点:“一是民为邦本,二是正道直行,三是自强不息,四是贵和持中,五是平均平等,六是求是务实,七是豁达乐观,八是以道制欲。”[3]孟二冬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体现出的友善、坦诚、务实、进取、坚毅、宽厚等,都渗透着传统文化中的敦厚尚和、务实求是、厚德载物、豁达乐观等精华成分的基因,而孟二冬精神中对以道制欲、中庸之道、平均平等之类精华糟粕并存内容的扬弃,也和他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予以躬行诠释的做法一样,对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实行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样有着广为示范的意义和深远启发的意义。endprint

孟二冬的生命历程和精神境界,使人们联想到作家周涛曾的一段话:一个人在顺利得意辉煌时,能保持安之若素的低调、平和;在遭遇重大变故时,能够既不像祥林嫂式逢人诉苦,也不是阿Q式的“老子此前阔过”[4],而是坚持不诉不悲,挺着腰杆继续做人。这种人身上,体现的其实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文化阶层的民族。在文化视野中,人和人比的不是貌,而是“气”,即文化修养,精神气质。再美的貌也要“气”去支撑。没有底气的容貌,只能经得住看三眼,第四眼就索然无味了。而“气”,则是文明、品格、修养、学识、眼界、才能的综合。不断加强、丰富,自然愈老愈醇,伴随终生。同样,国与国比的也不仅是武力、财力,而是国民素质。素质普遍提高,弱可以变强,穷可以变富,这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本。孟二冬精神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精髓,他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揭示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生命底蕴,昭示的是中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价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曾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而在现阶段,更是新世纪社会发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进程中极其重要的精神力量。

四、孟二冬精神与时代精神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时代精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现代主流精神。这种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形成人们在继承历史传统、参与社会实践、经历具体人生中,所习得、需遵守的思想观念和基本价值观念,而这观念价值,解决的是普罗大众的基本人生追求问题。

孟二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授、诠释、躬行、弘扬者,但正是在传授、躬行、弘扬传统文化的专业工作中,体现出他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正如孟二冬的领导和同事所说:“在孟二冬身上,体现了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5]他的“文章不着一字空”,其精神内涵是指所有著述,都必须有科学真知,都必须是不蹈袭旧说之下开拓出的学术新境。他的博士论文《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从题目到内容,都贯穿着改革创新的立意。他论述韩孟诗派的论文,标题是借用李贺的诗句“笔补造化天无工”,既标明韩孟诗派在中唐诗坛的创作业绩和创新精神,也同时展示了他的“改革旧说,开拓学术,创新研究格局”的治学为文宗旨。这种融时代精神于本职工作之中的态度,体现的正是一种安于寂寞、淡泊名利,为社会发展而志存高远、勇于探索、不懈攀登、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秉持“守正而创新”的治学思想,通过探索学术真谛,以实现其“为人类文明立心,为民族灵魂立命,为传统文化传薪火,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学术智慧”的崇高立意和远大抱负,使他在生命和事业中,实现了学术研究和革新精神、传统文化的丰厚蕴涵和时代洪流的火热激情的完美结合。孟二冬这种将本职工作和时代精神高度契合的自觉意识,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树立起在不同岗位上秉持时代精神、践行时代使命的人生座标。

五、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孟二冬精神是传统文化精华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根据张岱年等先生总结,优秀的文化传统简言之应具有以下特征:(1)体现出民族精神的积极方面,反映中国文化健康的精神方向;(2)能鼓舞人们前进;(3)具有民族文化的认同功能;(4)具有一以贯之的历史继承性和稳定性;(5)是中华文化活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6]。孟二冬精神作为优秀文化传统蕴育出的时代精神,一旦得以弘扬,必将产生强烈持久的精神激励作用,鼓舞人们不断进取,培养出强健自信、自尊、自豪的文化心态,潜移默化地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荣辱观。

新时期的时代精神,其文化内涵是站在当代文明的前沿,从当代最先进文化的高度理解、转化文化传统,按照科学发展的观念,创造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之间是互相包容、互相激励的,二者的关系应当是:时代精神必须继承、体现、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并用崭新的思想元素充实、转化之;而优秀文化传统不能离开时代精神而发挥作用,必须在时代精神召唤下,自觉地参与新时代的火热生活,与时俱进,用新时代精神武装、改造、更新自身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新的文化传统[7]。孟二冬精神具体体现是立足于本职工作,通过教书育人实践和学术成就就的不断创新,以践行其爱祖国、爱人民、献身于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宏伟事业的崇高使命。从这个角度说,孟二冬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结果,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用先进人物命名的代表某一方面社会道德高度的孟二冬精神,一旦形成社会群体共同学习的典范精神,就应当不再限于别作为社会个体的孟二冬本人所具有的的全部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孟二冬“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1]。从这个角度说,“孟二冬精神”虽然是以其名字命名,但应当理解为以他为代表的先进人物所共同体现的、足以作为社会楷模、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道德不断向更高境界提升的当代社会的先进精神。而作为时代社会的先进精神,一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必然可以转化为推进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强大力量。宿州学院在创建优秀大学文化的战略规划中,坚持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提高育人质量为目标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形成宿州学院的良好学风校风,进而培育成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使宿州学院优秀大学文化的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必然在全省乃至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发挥大学文化建设的良好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桂和荣.不朽的师魂——孟二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79.

〔3〕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348-361.

〔4〕南帆.传统与时代精神[N].光明日报,2013-10-8(07).

〔5〕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品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15.

〔6〕李宗桂.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344-348.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81-486.

上一篇:状物作文:牵牛花下一篇:沈阳师范大学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