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1

关键词:EIC模式;环境教育;基础教育质量;美国

近年来,美国在几十年环境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模式(Using the Environment as an Integrating Context,EIC)。该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策略,试图促进学生理解周围世界、锻炼系统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实现所有学生最大潜力的发展。因而EIC模式已超越了环境教育领域,它不仅是发展学习者环境素质的良好途径,更是美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已成为当前美国教育管理者和实践者探索学校整体改革的基础。

一、EIC模式提出及发展的背景

美国自1970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环境教育法案以来,其环境教育开始沿着正规化、法制化的轨道有序发展。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发现环境教育并未很好地融入教育体系的主流,环境教育的效果也差强人意,当今大部分美国成年人仍然缺少基本的环境素养,究其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环境教育一直被视为教育体系的补充,没有与核心课程联系起来,常常只在课外时间开展,因而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并没有对环境教育充分重视,大部分教师每学年只有几十个小时用于进行有关环境教育的一些教学活动。

随着美国基础教育领域越来越关注标准化测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环境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是继续徘徊在核心课程的边缘,还是努力成为整合各学科的调节器从而融入教育的主流?如果不能与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联,环境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而失去存在的基础。要真正融入正规的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必须发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正如北美环境教育联盟(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NAAEE)所认为的,“如果环境教育者使用教育的语言,在教育体系内发挥作用,并且探讨如何帮助教师更好地工作,那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将意识到环境教育的用处,把它视为高质量教育的综合主题并更多地融合进他们的课程之中”。[1]

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环境教育在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方面的意义。1998年,由来自12个州的代表组成的州教育与环境圆桌会议(State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 Roundtable,SEER)在其发表的题为《缩小成绩的鸿沟: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这一概念(下文称EIC)。该报告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学生环境素养的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是同步实现的,通过EIC模式的教学实践可以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2](1-10)此后,国家环境教育和培训基金会(Natio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undation,NEETF)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环境为基础的教育:创建高水平的学校和学生》的报告,支持并发展了州教育与环境圆桌会议的思想,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环境为基础的教育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作为一个“有前景的教育实践……EIC对全面的教育改革和改善对差生的教育都十分有用”。[3](5)在国家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ECS)的认可与支持下,许多州都要求学校选择使用EIC模式来改善本校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此外,1999年的民意调查发现,将近96%的美国家长支持在学校中开展环境学习,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参与到环境教育项目中来。社会的高支持率为以环境为基础的学习融入基础教育的主流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EIC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研究表明,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最好方法是把环境教育真正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而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之中的环境教育则有利于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EIC模式希望在塑造学习者的基本环境素养的同时,通过利用经整合过的环境作为教育和学习资源来提高美国儿童的学业成绩。该模式与早期环境教育中的自然学习、实地探究等思想一脉相承,所不同的是,EIC模式并不仅仅关注环境教育的内容,而是更加强调环境教育的价值与功效。简而言之,EIC是以学校周围及社区的环境为教育资源,教师和管理者运用经实践检验的最好的教学策略来指导学生,使他们在其中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环境素养与学业成绩同步提高。由于每一所学校所拥有的环境和社区资源、执行方法、领导策略和支持机制有所不同,因此EIC并没有提供统一的实施模式,而是由各学校根据环境圆桌会议界定的模式特点,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环境教育项目。下面就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EIC模式的基本特点。

案例1[3](21):

北卡罗来纳州的艾萨克·迪克逊(Isaac Dickson)小学自1998年以来开展了一些环境计划。在“科学俱乐部”中,每周的一个下午,一位由美国学习和服务组织资助的花园协调员与学生一起学习具体的环境概念。例如,学生在读到一篇关于生命循环以及物质如何重新被回收到土壤中的文章后,他们会收集一些可回收的物质或课堂上用过的废料,然后把它们制成堆肥用于花园之中。每一个计划都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例如学生讨论或写出自己为学校或社区提供了什么服务等。在“重新建设自然小径”的计划中,美国森林服务、自然资源部等组织协同师生一同重建学校被废弃的自然小径。教师和学生可以用自然小径计划和建设学习生物栖息地的场地。此外,学校还将这条自然小径发展成为一片可为附近居民使用的自然保护区。

案例2[3](33-34):

肯塔基州的汤普金斯维勒(Tompkinsville)小学地处农村地区,自1995年起,一些教师和社区成员共同建造了小路、瞭望站和圆形剧场,并开辟了一片花果园作为学校的户外教室。在有关组织的资助下,在邻近果园处还建立了一处保护区。“教师尽量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合作学习”,校长斯蒂文说,“实际上,高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一起工作并教授低年级的学生……我们的生存依赖于土地。我们的学生应该探讨伐木业对经济的影响并考虑其利弊,因此应该参观当地的伐木厂”。有时家长也会来学校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关于树的内容。学生将学习树的种类以及树对农村地区的重要性,学习本地区树的发展史,如何分辨不同的树种及从互联网上收集研究信息。

案例3[4]:

得克萨斯州吉利兰(Gililland)小学的“林间计划”(prairie project)已经在过去的11年中建立了自己的户外教室。学生通过恢复原有的林地学到了许多重要的经验。除此之外,学生们还搭建了一个温室来种植本地的草本植物。许多学生已经自我成长为生物区域的社会和生态历史专家,他们种植树木和草场,有的学生甚至已经出版了关于草本花的图文并茂的研究作品。学生还以班级的形式学习当地传统的用草编制棉被的技艺。学生们还帮助学校向有关部门和组织申请经济资助,以支持学习计划的开展,并最终在2000年获得服务性学习基金会的1万美元环境教育项目资助。“林间计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文学、历史和植物学方面的知识。一些教师也摒弃课本,共同开发基于计划的整合课程,标准化测试的成绩也随之得到提高。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归纳出EIC模式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跨学科的整合教学。EIC模式打破了传统分科学习的界限,往往以跨学科、跨年级的方式开展教学。学校的EIC教育者着重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综合理解,协调他们在学科领域的学习活动,同时充分考虑国家和州的多学科内容标准,联系自然和社会科学、艺术、数学、经济学、人类学、健康和其他学科的内容与方法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并解决复杂的问题。

2.合作指导教学。教师、家长、社区成员和学生共同分享学习经验。教师在设计和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及社区成员的作用,学生以社区、商业机构、大学和环境资源机构的专家作为指导者和获取信息的来源。此外,各学科教师之间建立起了积极的教学合作伙伴关系,分担教学责任。

3.以问题或计划为基础的服务性学习。通过对社区的问题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经验和将知识技能应用到当地环境中的机会,探讨自然环境与多元文化、经济、政治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反思所从事的服务性学习,并把自己的发现和同伴、家长及社区成员交流;创设一个跨年级的连续的学习,允许学生长期开展有利于社区的研究与服务性学习计划。

4.学习者中心的建构主义方法。学生在以环境为基础的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帮助确定具体的学习目的与目标、开展自我发展的学习活动、建构对问题的独特观点;教师则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多元智力和文化背景,确保有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这一特征是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5.以当地的自然和社区环境作为教学、学习及服务的背景。教育者在常规工作中利用当地社区环境(自然的或人工的)作为实施EIC模式的教育资源,并且把它作为以学业内容标准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学生在户外的实地学习中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积极完成计划和作业。EIC模式中的教育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几种:已开发的校园领域,包括操场等;未开发的学校领地,如田野和林地;户外学习场所,包括自然生物栖息地和社区环境等。

6.合作的和独立的学习。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合作开展计划和调查,帮助学生发展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发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学习小组应该由不同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学生组成。

州教育与环境圆桌会议认为,EIC模式并不是供所有学校直接采用的标准蓝图,它的确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但是这些策略应当根据特殊需要和学校及社区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该模式还要求创建当地的反映社区文化、政治、经济多样性的咨询委员会,独立于学校之外,在环境教育项目设计、计划和评价中起领导作用。合作指导和团队教学是EIC模式的基础,如果参加EIC模式的学校不具备这种教学方式,那么学校必须调整课程结构的教学人员,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也会帮助他们进行培训以便于教师能够从事合作教学。基于问题和计划的服务性学习是EIC模式的主要载体,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学习探究计划,并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学习者在EIC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辅导计划、实习和服务性学习的机会。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帮助学校定期做执行情况的报告,与教师一起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

三、EIC模式的教育成效及反思

自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的报告问世以来,美国人在震惊于各种国内教育危机的同时,开始关注如何更为有效地提高学校教育质量。《2000年美国教育目标法》也强调,要使美国学生的数学及其他学科的成绩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机会,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等。为此,美国教育界进行了多种有益探索,期望能够找到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最佳途径。在各种探索中,人们发现,EIC模式具有多种教育功效。许多研究也证明了EIC模式在实现学校改革目标、培养积极主动的学生、准备21世纪的人才中有广阔的前景。除了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之外,国家环境教育和培训基金会、北美环境教育联盟、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环保署等组织和机构都十分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与功效,并积极从事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一些教育实践者也纷纷表示,EIC项目有效地帮助了他们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一位中学数学教师这样认为,“当我在教室里教孩子们类似于测量这样的数学技能时,他们总会忘记并且不知如何使用。但是当学生有机会在学校的自然小径中加以实践时,他们不仅学得更好而且也能长时间地记住这些技能”。[2](5)目前,美国中小学普遍认为,EIC模式在提高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质量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它作为美国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意识。经过各级学校的实践及相关组织的研究,EIC模式已显现出以下教育成效。

第一,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仅是EIC模式的初衷之一,也是它最大的教育效果。1998年州教育与环境圆桌会议的报告指出,EIC模式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的成绩方面具有明显效果:77%的学生在标准化测试中成绩提高,93%的学生在语言艺术例如阅读方面有所改善,92%的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100%的学生的科学学习获得进步。[2](5)此后的一系列后续研究都支持1998年的报告结果,来自美国各州的学校案例表明,与传统的教育方法相比,以环境为基础的教育提高了各学科特别是跨学科课程的学业成绩。强调多学科的内容标准是EIC模式的特点之一,1999年北美环境教育联盟发表了《卓越的环境教育:幼儿园到12年级学习指导大纲》,将艺术、科学、公民和政府、经济学、语言艺术、地理、历史、数学、科学和社会研究等学科的国家标准与环境教育相联系,该大纲被许多学校采纳,成为实践EIC模式的权威指导。此外,一些州也努力编写与其他学科标准关联的框架大纲。

第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参与EIC项目的学生通常是热情的、自我激励的学习者。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实际事件和问题来整合课程是非常自然的方式。教师和管理者一致认为学生喜欢通过实际环境来学习,这将进一步刺激对各学科的学习。正如一位教师所言,“传统的课堂探究方法曾经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兴趣,但最终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我喋喋不休讲述事实的情况下精神萎靡……令我感到幸运的是,现在我已经使用了更加灵活的方式来教学生。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我们走出传统的课堂背景。当我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直观地感觉到这是使学生重新活跃起来所能做的事情。”[5]

第三,有利于终身学习各项能力的发展。国家环境教育和培训基金会的研究发现,EIC模式中的学生能够“做科学”而不仅仅是“学科学”,此外,他们联系已知与未知背景以及将知识从已知背景迁移到未知背景的能力也获得了发展。同样,北美环境教育联盟在《使用环境为基础的教育来促进学习能力和人格的发展》的报告中也分析了以环境为基础的教育在帮助人们成为终生学习者和领导者方面的效能。报告指出,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指获得测验的高分,还应该使学生具备“提高的学习动机、终身学习的技能、职业准备、尊重的态度与责任感”。[6](1)除了传统学科知识和基本生活技能以外,EIC的学生还获得了丰富的追加教育成果,包括全面理解真实世界、创新的高级思维技能以及问题解决技能、了解社会多元性等。

第四,能够改进“问题”学校的质量,促进差生的进步。EIC模式似乎比一些较传统的方法更能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华盛顿市的克雷玛(Kramer)中学是一所众所周知的“问题”学校,成绩低下且纪律混乱。当时家长和教师都很怀疑即便是在环境中学习也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但是在校长的努力和社区的帮助下,EIC模式最终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纪律问题有所减少。[6](5)其他学校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许多研究也表明,使用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能够有效解决纪律问题和缺席问题。教育实践者们认为,以前的问题学生在环境中实践学习能够“发现自我”。此外,美国基础教育的主要原则是使每个儿童包括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都获得最大潜能的发展。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再次强调了学校应该提高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成绩。EIC不仅容纳了那些被认为甚至读不完高中的学生,而且扩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肯塔基州环境教育委员会执行主任简·埃勒(Jane Eller)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我去西南部一所高中参观,学生带着我游历了整个学校和环境教育项目,他们为我解释其中潜在的科学概念,并且为自己所知道的感到自豪和雀跃。他们讲的是如此的清楚明白,尽管我被提前告知其中有一些学生来自天才班,而另一些来自特殊教育班,但是我却不能将他们分辨出来。”[3](34)

第五,确保学校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最终融入教育体系的主流。州教育和环境圆桌会议通过研究对比发现,环境知识和技能丰富的人更能采取积极的环境行动。EIC不仅是环境教育的一个具体策略,而且已经成为学校开展各学科教学和跨学科活动的主要载体。环境的教育价值和功效是激励教师在常规工作中实施EIC模式的主要因素,这也引起越来越多教育者和中小学校实践者的兴趣,为环境教育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实施并最终融入教育的主流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当然,即使在素有活动课程传统和环境教育观念深入人心的美国,EIC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首先,EIC模式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条件,环境教育组织和基金会、大学、社区等单位则需要为中小学开展EIC模式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其次,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尽管许多教师理解“以环境为学习的整合背景”的有效性,但他们却不能充分利用。这涉及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因为几乎没有一所教育学院能够让新教师获得把孩子们带到教室之外、把课程融合到真实的环境背景之中或是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教学策略。此外,EIC模式的实施离不开户外教育场所的开发,这就需要国家土地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土地所有者们,让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土地转化为经验学习的教育资源。虽然公园、海洋保护地、自然中心以及其他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被利用为教育资源,但是它们还有待于进一步从教育的特性来开发才能真正成为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EIC模式的深入发展将引发美国教育领域包括社会各界的整体变革。

美国EIC模式的成功及推广表明,借助环境来进行整体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环境素质的途径,也是全面提高学业成绩的有效策略。我国现阶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合作等,这些都对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模式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美国EIC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不仅为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实施展现了光明的前景,为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提供了有效思路,同时,也为我国正在进行中的环境教育实践和绿色学校创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2

(一) 成人学习策略

迈克尔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构成成分的研究结果, 即认为:成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学习资源管理策略三个部分。其中认知策略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存储的认知过程加以控制的方法和技术;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方法;学习策略是指辅助学习者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1]。

对成人学习策略进行的实证研究中, 有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成人联想到的学习策略是认知策略, 而联想到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的人仅占20.8%。我们认为成人对认知策略有充分的认识, 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改进个人的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 促进认知过程的实现, 能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尽管我们不能由此推断成人的学习策略主要为认知策略, 但至少对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等认知策略相当熟悉。相反的, 对于元认知策略 (计划、监控、调节) 、学习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等资源) 的认识就比较浅薄, 较少人会联想到这两种学习策略[2]。

(二) 成人学习动机

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习动机。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很多研究, 普遍认为教师参加学习的动机水平不高, 这已经严重影响其学习效果[3]。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成人的学习活动, 并促使该活动朝向预期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 是推动成人参与教育活动、卷入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因, 是成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处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4]。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受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影响。内部的学习需求决定着学习动机的强度, 外部的工作环境、社会因素决定具体的学习行为。

随着文化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 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教师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 他们迫切需要学习。他们自我意识较强, 注重自己在社会集体中的地位, 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强度。然而, 这种动机能否变成行动, 还要看外部环境是否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例如继续教育内容是否满足教师的需要, 继续教育的方法是否符合教师学习的特点, 经济条件是否允许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学历、职称、所在学校等影响动机因素进行分析后, 发现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呈现多样的而非单一、复杂化趋势, 不同教师标准群体有不同的继续教育学习动机[3]。如既有出于功利的原因, 为了求职、提拔、评职称等, 又有出于内部的原因, 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等。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动机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职业性和目的性。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积累丰富的经验, 他们常是带着问题学习的。他们的学习动机更实际和明确, 与教学能力的提高、满足上级规定、学历达标等是联系在一起的。

(三) 成人学习障碍

“工学矛盾”与经济困难挫伤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成人群体中的一员, 他们既有教学工作, 又要照顾家庭, 分散精力的事很多。很多人难以脱产学习, 即使集中在暑期培训, 也有多种原因不能参训, 即便勉强参加, 也都效率不高[6]。

教师对继续教育中提到的新观点、新方法, 持怀疑态度。这些观点、方法虽然很新颖, 但由于时间关系, 并没有得到实践层面的验证。导致一部分教师认为新观点、新方法理论上很好, 但并不实用的错误观点, 由此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7]。

部分教师存在厌学心理, 是当前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重大心理障碍。由于当前升学率的压力仍然存在, 某些教师仍把全部经历单纯放在如何提高“升学率”上, 很少想到自己还需要再继续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不配套, 学员感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实惠较少[8]。

二、基于成人学习特点提出的建议

(一) 优化学习策略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尽管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 但是学员的学习策略和反思已经习得内容的能力 (批判性的思维) 可能更重要。首先, 改进认知策略。所谓改进认知策略, 即要改进个人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认知活动, 实现认知的优化, 使成人高效率地运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其次, 提高元认知水平。提高元认知策略有利于认知主体获取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结果的知识, 丰富自身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 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一个人的元认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学习策略的水平。已有研究表明, 学习优秀的学习者通常具有比较丰富的元认知知识, 善于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 灵活地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二) 强化学习动机

充分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 培养其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的学习是建立在有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需要的前提上, 并且意识到这种需要。学校的管理者要尽量找出教师在日常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各种活动, 例如要求教师写个人教学随想、成长笔记及学习型小组成员讨论, 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产生继续学习的内部动机。通过调查走访, 了解教师的成长经验, 探查教师继续学习的个性需求, 激发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培训内容相融合的动机, 并以此确定课程设计、评价方式、目标设定等具体内容, 给教师以“切身所需”的感觉。

不断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吸引教师。在观念上, 消除传统总偏重书本传授与诵记的消极因素, 客观对待“文凭主义”的利弊[9]。在教学和教材内容上, 选择体例新颖, 内容明确精炼, 重点突出, 便于自学。教学时精心安排课程, 注意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 结合学科特点, 根据不同情况, 分别采用讲授、讨论、启发等方法, 避免空洞的理论注入式教学[10]。教师学员已具有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中, 可将重点讲授与学员自学结合起来, 创造良好、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 为学员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改革学业成绩检查机制。目前的成人教育多是采用书面考试制度, 试卷的内容多重视知识的检查, 轻视实际能力的考核;试卷形式单一, 考试内容纯理论化, 再加上考前明确“重点”, 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考后“照顾”多, 严格少, 成绩不真实, 很少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因此, 为了不断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就必须改革学业成绩检查制度。采用平时检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侧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学员的实际能力检查, 这样既能考出真实水平, 又能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继续教育体制, 规范管理。迄今为止,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法。我国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继续教育法律, 对教师继续教育做出更权威、强制的规定, 树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法律意识。把约束变为激励, 严格执行周期内继续教育是否合格与聘任、考核、评职、评优挂钩, 并有绝对的否决权[11]。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制约、激励、监督机制, 建立合理的符合教师利益的培训保障服务体系。教师培训应制定培训成绩与评聘职务、绩效工资挂钩的办法, 合理满足教师的外部动机。对教师在日常培训中的表现记录成绩, 进行得分标准的制定。在职务评聘中, 教师培训成绩要适当优先考虑, 教师培训业绩合格或优良的教师要适当给予绩效工资的补贴或培训补贴[12,13]。

(三) 克服学习障碍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3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是为解决在职成人工学矛盾提供了最佳手段和途径,它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提高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务,在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即是远程教育长期面临的老问题,也是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新课题。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各科课程进行建设研究成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研究背景

从20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作为信息技术支撑技术的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远程教育正是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是一种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教育模式,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阶段,它具有自主性强、资源优化、资源共享、表现力丰富等优点,学习者可自由选择,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现代远程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人,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成人不但需要学历教育,而且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以适应职业转换与技术提高的需要。由于大部分成人均已参加工作,除少数脱产学习外,大部分都不可能脱产学习,所以其工学矛盾突出。随着这种矛盾的不断涌现与激化,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创造了成人教育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网络教育这一现代远程教育中最先进形式的出现,为解决在职成人工学矛盾提供了最佳手段和途径,它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为各类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提供有力支持,为不同的学习对象提供方便的、快捷的、广泛的教育服务,在成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网络建设和带宽问题;教育资源匮乏与资源重复建设问题;教师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问题;教育质量保障问题;远程教育研究工作滞后问题及如何实现规模效益的问题。其中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即是远程教育长期面临的老问题,也是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新课题。随着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远程教育质量问题备受关注,虽然其在教育思想的转变、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办学思想、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网络课程质量、质量评估体系来看,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我们不认真的研究远程教育的教学体系,真正的改善其各方面的不足,规范管理与实施,社会上将会不断地出现反对的声音,这是非常不利于其发展的。因此,为了使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稳健,建立一个全面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的远程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已迫在眉睫,通过对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课程设置、师资、课件质量、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考试和毕业生质量等设立一系列的评估标准来控制和规范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互联网是教师与学生联系沟通最常用的工具,因其教学方式的特殊性,其课程教学质量很难通过教师和学生做出反馈,课程考试成绩是其比较直观的反馈渠道。因此,构建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各科课程进行建设研究成为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教学质量的优化是近年来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如何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接受并鼓励远程教育中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修复远程教育中存在的各种教学漏洞,我们不仅要重视量化指标,更要重视学习质量的考核,强调教学、师资、管理等全方位的评估,并希望通过严格和全面的评估打造教与学、研究与服务的教育平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是根据学院的使命建立基于项目的学习目标,通过形成推动教学项目持续改进的闭环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基于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建立基于学院使命的项目培养目标,明确目标学习成果;根据 培养目标构建各项目的课程图谱,确定预期目标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收集数据,分析其与预期目标的达成 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进行调整,提出改进方案;将改进方案应用于下一期的项目,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形成闭环。

对于远程教育的学生而言,仅仅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由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只有不断学习,并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才能使自己不被现实淘汰。但因为远程教育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网络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把握差异,根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选取与专业定位及学习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完成教学,并特别注意对教学实施方案的规划、对教学节奏的控制、对学习成果数据的收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为了保证远程教育学生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项目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团队成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对课程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努力将抽象的概念诠释成“可估量、可测量”的标准。其中,表1为以远程教育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的建立。

待建立了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后,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客观的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评依据,其准确的构建及应用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依据要检测的能力目标和主管观测点,以远程教育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的评价方式及标准,如表2所示。

待课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建立完成后,我们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证据收集。其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入学考试、形成性考核、课程大作业、闭卷考试等,对于校企合作的学生,也可以对毕业生进行毕业后相关工作成果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的回访。为了保证对学生学习情况公平、公正的检测,减少因教师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远程教育课程应采用全年级统一题库机考的评价方式,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系统根据知识点自动随机抽题组卷,自动计时,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判题并给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待考试成绩出来后,系统要对每个能力目标和观测点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从中发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比例及未达标内容,并剖析其所反映的学生能力不足的具体方面。

根据上述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得出的分析报告,课程团队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当学生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则要依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清晰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可以是多方便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对于与预期目标偏离较大的课程,教学团队可以考虑新增内容以强化学生能力,或者调整学习目标。待调整结束后,仍然要进行与上文所述相同的建立学习目标及能力目标、构建评价标准、收集证据及结果分析。在此次结果分析中,要检视所实施的改变是否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带来正面的积极地影响。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具有分析解决计算机相应问题的能力了解计算机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缺少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正确理解。基本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和信息查询的基本方法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缺少对网络知识的正确理解,不能有效地查询信息。基本理解网络知识,基本掌握信息查询的方法。充分理解网络知识,熟练掌握信息查询方法。

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常用办公软件基本功能运用的正确及熟练程度不会运用常用办公软件。能够较为正确的运用常用办公软件,但不够熟练。能够正确、熟练的运用常用办公软件有效的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学院使命是制定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其进行。因此,学院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和态度关系到其实施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克服在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改革停滞”以及学生—方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不适应”等现象。因此需要学院通过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流程的精心设计及实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及提高。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学院领导到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并由此带来的组织变革。由于不断地完善课程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量是在增加的,过程也是极为繁琐和严格的,而对教学的要求也与以往的一些习惯性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认同该规则,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循其规律。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一些新的教学组织的形成以及针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性、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均需要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第二,是真正理解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精髓,设定与学院使命相一致的学习目标,严格执行流程并形成闭环。由于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借鉴的现成样板不多,因此易于造成对其中的一些新理念以及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的模糊认识,理解也容易产生偏差,这给学院设定学习目标及实施流程会带来—定困难。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而言,其难点在于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建立一定要遵循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使命要求,观测点要合理,评价标准要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证据的收集要科学,对结果的分析要准确,改进方案要切实可行,并在下一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考量,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综上所述,对于远程教育而言,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获得社会上一致的认可,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构建持续改进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远程教育必须考虑的课题,这将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在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健康。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叶信治.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学生权利和责任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8.6(6):39-43.

[3]徐旭东.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6(8).

[4]于海昌.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3,(01).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4

基于变权欧式距离模型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利用待评价单元中各大气评价因子的环境污染贡献率确定相应因子的权重,并由此对每个待评单元衍生出适合其自身的距离等级评价准则,从而实现对加权欧式距离模型的改进,建立起大气质量评价的变权欧式距离模型.该模型由于使用更尊重客观实际的.权重系数和评价准则,使模型更合理科学.最后,将该模型应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实例中,并将本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比较分析,获得良好的效果.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4(5) 分类号:X53 关键词:变权欧式距离模型   大气环境质量   评价   污染贡献率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论文 篇5

【摘 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和学习活动网络化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和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来普及。学生有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更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等优势开辟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实施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制订灵活的教学实施方案,进行恰当的学习评价,是教师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这里仅以教学实践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二、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网络环境下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体验问题情景,形成研究主题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以页制作软件为例,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

3、学习个体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六、结论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黄荣怀

2、《谈网络中的研究性学习》/ 董哈佳

3、《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黄美蓉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6

胡 佳

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的贯彻落实,环境教育将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一个国家、民族的环境意识是衡量社会发展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环境教育的渗透,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环保意识是学生科学意识和道德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认识自然,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不能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求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并重,因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建设的需要。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也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比如小学三年级的美术课本中有《鸟之王》这一课。我在实际教学中,围绕鸟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了孩子视野并升华了孩子的情感体验。首先通过家园互动,师生共同收集了各类鸟的图片。学生们认识了一些稀有鸟的名称,了解鸟的生活习性特征等。其次,我们将收集到的图片做成“鸟王”,对自己喜欢的鸟类进行美化和新的创造。让学生亲身体验,用笔、用歌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孩子因为喜欢,因为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而萌发环保的愿望。

教育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时期人的求知欲最强、最大,加上儿童的认知、多种行为习惯均未定型,因而这一时期儿童的伸缩性、可塑性最大。这也就成为教育看好的最佳时期,也是环保意识及其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养成的黄金时段。《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指出: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环境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与环境现象或环境问题的联系,即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焚烧导致空气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向江河湖海倾倒导致水体或水源污染······在保护环境的实践中,决定人们是否参与改善和维护环境质量,其价值观和态度是关键。环境教育担负的就是培育和发展保护环境的伦理精神。作为老师,我们不但传播给学生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还要促进学生保护环境的内在 1 动力和精神的养成,力求把“环境教育”与“环境保护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教育孩子从小掌握环境保护意识的正确观念,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还要让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和积极参与环境活动,并让其行动用以影响家庭和其他社会成员。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公民的参与不仅可以发挥自我教育功能,还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行为功能。因此,在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都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结合艰苦朴素的教育,引导学生爱惜资源,养成勤俭节约,利旧利废的良好习惯;结合劳动教育,开展植树种花、美化校园、班级、清理杂草等劳动;结合“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克服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创卫”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除“四害”,清洁环境劳动等。

家长的支持与积极配合是开展环保教育的有力保证。我们利用学生与家庭、学校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将环保行为带入家庭,与家庭成员一起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绿色活动:学生向爸爸、妈妈讲环保、宣传环保知识;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煤气、减少垃圾排放、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利用、选用绿色食品、坚持绿色消费,使用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停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餐具、降低生活娱乐的噪声等,清洁一方净土,保护一个小区的绿化和清洁工作,对破坏环保的行为进行劝阻和教育等,使每个学生家庭、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更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保护环境是一项世界性、也是世纪性的大问题,需要社会个体从点滴的行为中贡献和参与的事业,以情感为主的环保教育更需要不断地探索。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们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感,这是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缺少的素养。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7

(一)环境质量成本的内容。环境质量成本管理思想是根据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零缺陷的目标,将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坏视为环境质量的缺陷,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以此来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缺陷,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成本分类思想,可以将环境成本按性质分为以下几类:环境保护成本,指为预防污染物产生和对环境有破坏性的废弃物的产生而执行的作业所带来的成本;环境检测成本,是由于检测企业的产品或其他作业是否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而执行的作业带来的成本;环境内部失败成本,是指污染和废弃物已产生但尚未排放到环境中而执行的作业带来的成本;环境外部失败成本,指由于污染或废弃物已经排放到环境中后所实施的作业成本。上述四项成本的总和即为环境质量总成本,当其为最小值时即意味着企业达到了环境质量的最优水平。

(二)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借助质量成本原理,可以建立环境质量成本模型,以帮助企业实现全面环境质量成本管理。为此,可将环境质量成本分为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两大类。符合性成本是指符合严格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如环境保护、检测成本;非符合性成本则指企业违反环境标准所支付的成本,如内部和外部失败成本。在一定条件下,符合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上升而增加,非符合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环境质量成本管理要求将环境质量成本控制在最低,则需通过增加符合性成本支出,提高环境质量,从而减少非符合性成本支出来实现。当达到最优环境质量水平后,通过改进技术和方法减少污染,还可以促使符合性成本下降,从而使非符合性成本也随之下降,最终实现环境成本的总体下降和环境业绩的不断改善。

要达到恰当的环境成本管理程度,从理论上讲,只要企业通过对积累、记录的历年实际发生的四类环境成本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即可找出各类环境成本之间以及环境成本与环境成本管理程度之间所存在的客观规律,找出影响环境成本管理效果的关键因素,从而使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对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有所把握,并确定适宜的管理水平。然而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符合性成本支出不足,而非支出过度,从而导致环境内、外部失败成本增加,尤其是环境外部失败成本的增加,将大大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并破坏企业的形象、声誉。因此,可以通过对环境质量成本尤其是非符合性环境质量成本数据的归集、核算、分析与评价,促进环境质量管理的改进,从而使环境质量得到提高甚至达到对环境的零破坏(与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零缺陷相类似)的目标。

二、基于环境质量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

基于以上思路,笔者尝试立足于内部管理会计,构建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竞争能力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七大要素,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能够通过不断的循环改进过程,达到优化企业环境成本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体系要素的内容。

1.环境成本管理组织职责和目标确定。应按照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要求,通过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领导者职责、权限的有效分配和控制以及部门间的协调分工,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环境成本管理。同时,制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总体目标及分目标。总体目标应制定为以最优的环境成本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通过对企业目前实际环境成本支出的分析,可以制定出本期的具体目标或改进目标。要注意的是,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不应该反映简单的增加与减少问题,而应该反映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

2.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通过对环境成本的范围和具体内容进行界定、确认,并使之量化,可以为进一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3.环境成本源的归集和分配。为了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措施的高效性,企业应在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的同时,尽快找到影响企业环境的具体因素,即环境成本源。可结合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等划分影响企业内、外环境的作业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为了使环境成本的归集真实地反映各作业中心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必须先对各作业中心对环境成本的影响程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形成相应的环境成本分配指标。然后将确认和计量后的环境成本归集、分配到各作业中心,形成各作业中心基于环境成本性质分类的环境成本明细。同时,在企业的财务和成本会计核算中也要确认相应的环境资产、负债、成本等。

4.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总体环境成本分布状况,需要在环境成本作业明细的基础上进一步汇总成本信息,形成面向整个企业层面的环境成本报告。同时,也要将环境成本要素融入现行会计报告,并对外进行披露,以满足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5.环境成本效益分析。企业决策层可以通过基于环境成本性质的环境成本报告,分析环境成本效益。通过细化到作业层面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能够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最终制定出环境质量改进方案,并迅速明确到重点落实改进方案的作业中心。同时,通过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揭示的环境失败成本产生的原因,并作为进行环境成本作业中心数据归集以及目标改进的依据。

6.环境质量改进。各作业中心应根据组织所制定的改进方案实施具体的改进措施,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整个实施计划进行严格控制。

7.环境成本管理绩效考核与评价。应对照计划要求,通过检测企业环境排放以及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来检查验证改进计划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改进成果并形成标准,以供日后实施。对于继续存在的问题,应进入下一次改进循环,同时作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制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进行企业战略决策的依据。同时,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应对各相关环境成本作业部门进行绩效考核并实施奖惩,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员工主动参与环境质量改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有效的环境成本管理体系,离不开科学的环境成本管理方法。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方法。

1.环境影响评估法。该方法是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给环境施加的影响作全面的评价和估算。大多数情况下,环境负面影响的减少往往与环境成本的降低和产品质量的改进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可帮助环境成本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方案、明确环境成本管理的重点。它的运用可以揭示产品的环境性能,辅助改进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流程。环境影响评估人员要对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现状、生产运行情况、废物产生量与治理程度等进行调查、分析、评估,指出环境成本管理措施的优点与不足,并进行利弊分类,形成结论与建议。对于有利的方面,评估其可持续性;对不利的方面,评估其可改进性、可完善性,明确环境成本管理周期中影响环境的重大因素,提供管理依据。

2.作业成本法。该方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算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和分配环境成本时,可以根据能够获得的数据以及可利用的资源情况,将企业有关环境的支出划分为几个作业成本库,并确定相应的成本动因,然后通过成本动因将环境作业成本分配到不同的产品中去。根据上述将环境成本按性质分类,可列出引发每一种类型成本的作业成本。各作业中心编制了基于环境成本性质的环境成本明细单后,可以进一步汇总成本信息,形成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报告,以明确企业将来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重点和方向。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8

[关键词] 课程; 个人学习环境; 构建;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近年,Web2.0技术因其读写并存的表达方式和个性化的传播方式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开放性、去中心化、个性化、社会性”的特征,颠覆了以往的教学观与学习观,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革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人们对满足教学需要的新型学习环境的探索。在这一背景下,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简称PLE)应运而生。本文立足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开展基于课程学习的个人学习环境研究,以期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个人学习环境(PLE)与高校课程学习

(一)PLE的内涵

PLE研究萌芽于芬兰的赫尔辛基(Helsinki)媒体实验室学习环境研究小组提出的“未来学习环境”模型[1](Future Learning Environment,简称FLE)。目前存在着关于PLE概念的多种不同界定。从构成要素的视角,道尼斯(S.Downes)把“个人学习环境看成是一个由人、服务和资源组成的分布式环境,其使用核心是工具”。[2]从功能作用的角度,卢本斯基(R.Lubensky)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数字化工具集合(Facility),它能帮助个体不断获取、整合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3]还有一些学者将个人学习环境看成是一种系统平台,如哈姆伦(M.Harmelen)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帮助学习者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4]

本文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利用数字化工具促进人与知识不断交互的分布式环境,它能帮助学习者个体不断获取、整合并形成个性化的新知识。其中的交互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工具、人与知识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需求对个人学习环境进行自主控制,从而通过订阅、交流、共享等来实现知识的管理与创造。只有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更舒适、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进一步获得,使其发展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知识,真正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PLE的作用

综观PLE的内涵,我们发现其有着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1. 为学习者实现知识管理

PLE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检索工具(如百度、Google)、订阅工具(如抓虾)、收藏夹工具(如Del.icio.us)、交流工具(如博客、论坛)等实现课程知识的获取与整理、存储更新、交流分享以及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对其高效灵活的管理。

2. 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PLE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Learner-Centric),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针对自己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PLE搜集和分析学习信息,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同时总结反思个人的学习经验,展示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与成果等,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

3. 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空间

邦克(C.J.Bonk)认为“这个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网络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5]PLE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还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习者互相联系交流的途径,使得不同背景的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聚集在一起分享交流,从而获得不同角色者对知识的理解,让学习变得更加开放。

(三)高校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极度丰富加快了高校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在高校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1. 知识碎片化,不易梳理

高校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繁琐,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面对这些知识碎片,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梳理和整合,迫切需要为学生创设更高效的环境,为其知识管理提供可能。

2. 学习缺乏个性化

高校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默认每个学习者的需求是相同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能使学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获得应有的知识。PLE以满足学习者个体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使学习者能够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制定相应的计划,开展个性化学习。

3. 学生专业能力有待增强

在高校课程学习中,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的专业能力仍有待提升。而PLE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和多重交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更广阔的空间来获得对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增强其综合专业能力。

二、基于课程学习的PLE要素分析与构建

(一)基于课程学习的PLE构成要素分析

Stephen Downes认为 PLE的构成要素包含了人、工具、服务和资源。波士顿大学在“Reference PLE”参考模型[6]中注意到了关联的重要性,认为其主要包括服务、个人学习工具包(PLT)和关联三部分。李卢一指出,网络学习涉及三个构成要素,即人、知识和技术,他以社会文化理论、知识创造理论、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网络学习的境脉界定为网络学习的社会技术环境,包括社会境脉、技术境脉、知识境脉,并据此总结出了具体网络学习境脉模型。[7]钟启泉则认为学校课程的最基本元素是一定的知识和技能,[8]课程教学的基本课题就是让学生“习得知识”。[9]因此,知识的获得与创造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本文认为PLE的构成要素为学习者、学习工具、学习伙伴、知识,其关系如图1所示。

1. 学习者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9

青州市东坝小学2010年9月

现代社会,人口爆增,工业相对发达,环境相对恶化,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已引起全球化的重视。我国政府把保持生态环境,实现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为配合全球环境保护运动,让全体学生一起,同在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认真贯彻落实

《全国环境宣传和教育行动纲要》的精神,加强学校环保教育。提高

学校环保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教育水平,才能

同心合力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性。特制定以下培训计划:

一、培训方式

1、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环保、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

2、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环保师资培训工作。

3、把环保知识输入学校互联网上,供师生学习。

4、定期举办环保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推动环保教育的进展。

二、培训活动内容安排

1、班主任环保知识培训。

2、各年级组学习关于“绿色学校”方面的知识。

3、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环保素质。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 篇10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心得1

近日,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针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也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基础教育领域又一个重磅政策性文件,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是引领全国高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思想统领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意见》以“立德树人”为纲,系统设计发展路径,对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学习心得2

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近期,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通过此次学习,让我了解到最新时期的改革动向,明白在当下身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好哪些准备,现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注重德育工作。曾经我所理解的德育工作就是所有有关于“爱”的工作,但在这次学习中,我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德育工作的范围和重点。身为教师要从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方面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与提高。让小学生从小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让学生把国家放在心中,把党牢记在脑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让国家的发展蓬勃向上。

2.强化体育锻炼。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无论家长、老师还是自己都觉得身为学生,学习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语数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来讲课。如今看来,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中提到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我想好的身体是一切个人发展的基础,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就是从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与能力。

3.加强劳动教育。曾经我们看到过不少关于学生在学习堪称“神童”,生活上却是“低能儿”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练的孩子,往往不动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出来的。现在,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严重。这些不良的现象大抵都可以之间或者间接的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所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的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4.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在考试评价制度的驱使下,有些学习任务的下达渐渐偏离了方向。这次意见中提到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对于这项意见我非常赞同但也觉得稍显片面,学生程度不同导致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不同,如果单单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来评定任务量的话,不能正确的来限定标准。所以我觉得身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因生而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加强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优秀生的探索能力。

上一篇: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下一篇:中层领导执行力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