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初中化学说课稿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免费初中化学说课稿(精选6篇)

免费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1

我叫xxx,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XXXXX和XXXX知识。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初中音乐版七年级的知识内容。从音乐形式和知识深浅来讲,整堂课是属于音乐初级水平,首先,在本堂课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要学生掌握。

一、歌曲的学唱。

二、形象记忆及简单的间接音层关系。通过这两个基本的要求之下,再通过形象深动的教学,我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教自然的并且有表情的去演唱XXXXX。并且乐于参加音乐活动和即兴创作活动当中来。

二、学生能够基本把握各音间和音层的关系以及通过形象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基础音乐修养,将音乐和生活相联系,使我的课堂当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同学,相对二年级的同学来说,他们的生活氛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他们的体验感受和创新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但是,仍旧未脱离儿童的特点,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连理和模仿能力较强,因此我打算采用兴趣引入,教手,欣赏,讨论,弹奏等多种教学方法方式同时相结合,将我的课堂顺序设置为以下四个步骤。首先,第一个环节,将新旧知识相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我所讲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歌词的内容还是基本知识来说,都涉及到了XXXX这些个知识点,发挥联想,就会发现与七个小矮人和白雪公主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将这两个知识点相结合,对于小朋友来说,效果是相当好的,我会有两个提问作为问题的导入,一、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呀?

二、故事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啊?有没有知道的同学,举手告诉老师,当同学回答出七个小矮人的时候,我会马上将出联想,告诉他们,在咱们音乐当中,也有七个小矮人,提高学生想要去认识的这七个音符的兴趣,第二个环节,考虑到音间的衔接位置的知识枯燥乏味和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注意力时间短的这个特点,在课题导入之后,我会直接讲述这一知识内容,我会做一个很大的高音线普表和七个音符的道具,由森林里的小矮人在小木屋里做过渡,告诉学生,七个音符的家在高音图表上大概在什么位置,它们谁高,谁矮,以及他们的名字叫做什么,让学生亲自拿着音符并在我的带领之下去思考和寻找相应的位置,并放好,在寻找的过程当中我会通过音响设备将歌曲XXXXX播放两遍,位置这么好之后,无论结果如何,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都对学生的形为进行肯定和简单的点评,这一环节,是我的教学难点,但却并不是我的教学重点,因此的占用我的时间并不长,结束完第二环节,开始我的第三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当中,我的主要目的是:学生能够基本会虽歌词XXXX,由于先前经过两遍的接触了,在这一遍当中,我会直接形象的告诉他们,这首歌就是七个矮人的最哥,让我们一起去学生好不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再进入钢琴、音响等教具,将学生在用反复多次的音乐声当中,对歌曲XXX由陌生到熟悉,从而主动的发挥,变为自己的东西,结束完毕,对第三环节,我会继续接应着他们的童话词句进入第四环节

免费初中化学说课稿 篇2

要想上好一堂课, 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 钻透教材是首要条件。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油脂的物理性质”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 (阚建全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中第五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以已学的脂肪的结构和组成为基础, 既是对这部分内容的延伸, 同时又为脂肪的氧化、油脂加工储藏中的其他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等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1]。

1.2 教材编写特点

教材首先介绍油脂的气味、色泽、热性质, 然后讲解油脂的结晶特性和熔融特性, 最后介绍油脂的液晶态和乳化特性,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 教材紧密联系日常生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 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2]。

1.3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同时, 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2~4], 将本节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 知识目标。

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重点掌握油脂的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熟悉油脂的热性质和液晶态;了解油脂的气味和色泽。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鉴别食用油脂质量优劣的能力。 (2) 运用理论知识推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食品化学问题, 增进或改善含油脂食品的口感、外观及风味等感官特性。

(3)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相互帮助、鼓励,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养成严谨、细致的学风。

1.4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晶特性、塑性和乳化特性。教学难点:烃亚晶胞的堆积、油脂晶型的转化、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2 说教法与学法

2.1 学情分析

(1) 认知分析。

学生已具备油脂结构和组成的相关知识, 这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2) 能力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在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尚需进一步锻炼提高。

(3) 情感分析。

部分学生对食品化学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程度不高, 尚需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带动。多数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缺乏, 集体观念、团队荣誉感淡泊, 有待加强。根据以上分析, 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 通过有效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学生在摄取新知的同时, 既培养了学习能动性, 又培养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2]。

2.2 教学方法

(1) 总体构思。

先复习上节课内容, 接着引出本节知识点, 对本节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给以框架式勾勒, 提出问题启发学生, 带着问题与思考去学习, 然后再逐步细致讲解, 最后总结提高, 并提供进一步阅读文献资料指导。教学中,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 分析、领会相关知识点。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师生互动[5,6]。

(2) 具体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前期课程 (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 所奠定的基础, 结合本章节的教学内容, 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5,6]。

(1) 对比法、引导启发法:利用学生所熟悉的食用油脂, 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 激发兴趣。 (2) 创设情境法、讨论探究法:举例, 投放图片, 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教学流程。 (3) 讲授法、演示法:教师向学生亲自呈现所需掌握的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4) 练习法:课后安排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并布置适当的作业, 注意难易程度的结合。

2.3 学习方法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 要了解所任教学生的基础, 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 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本节知识点的概念、图表等内容比较多, 学起来比较枯燥, 记忆比较困难, 而基本概念是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关键。故学法指导上, 首先强调概念的重要性, 再结合学生所学的有机化学的知识, 通过概念的剖析和图表规律性的探讨, 引导学生对油脂物理性质本质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 动眼看, 动口说, 动脑想, 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从而达到学生自学的目的[3,5,6]。

3 说教学过程

3.1 教学思路

整体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2]。

3.2 教学环节安排

根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对本节作如下安排。

(1) 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10分钟) 。

以层层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 如教师先问学生日常的油脂呈现怎样的物理状态?学生回答是固态和液态。教师再问烹饪过程中, 猪脂加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是先融化, 再冒烟, 最后会起火。教师又问高品质的巧克力具有怎样的感官性状?学生回答是口感润滑, 入口即溶。教师接着讲为什么奶油可以塑造各种图案?是与塑性脂肪有关, 为什么牛奶加热静置后有脂肪上浮?是与油脂的乳化性有关。最后, 通过“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 “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设疑,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知识。接着引出油脂物理性质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 并由此导入本节——“油脂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此处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法, 由现实生活引入知识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探寻, 实习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使他们把学习当作自我的需要, 自然渐进新知的情境。

(2) 深入实例, 获得新知 (70分钟) 。

(1) 说明油脂物理特性的内容, 列出相关的6个知识点。 (2) 由日常生活中油脂的物理状态入手,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利用图片、表格展示油脂的性状, 导入油脂的气味和色泽、熔点和沸点、烟点、闪电和着火点等内容。 (3) 由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差异, 引出同质多晶定义, 说明油脂的结晶特性, 通过图片、示意图、板书, 根据学生前期对油脂结构和组成的基础知识, 导入油脂的晶型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巧克力的加工, 引出油脂晶型变化对产品品质的重要性。 (4) 由固体脂熔化过程中温度、体积的变化, 引入油脂的熔融特性, 通过不同油脂涂抹效果的比较, 导入油脂的塑性、影响油脂塑性的因素等内容。 (5) 由油脂的相态引出油脂的液晶态,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示意图, 导入油脂呈现液晶态的原因及液晶结构分类等内容。 (6) 由牛奶加热中的脂肪上浮, 引出油脂的乳化及乳化剂, 通过学生自学、板书及多媒体示意图, 导入乳浊液失稳机制、乳化剂的乳化作用及乳化剂的选择等内容。

(3) 自主探索, 应用反馈 (5分钟) 。

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 即“如何辨别花生油掺假?怎样防止巧克力起白霜?”, 这样, 在内容安排上能够前后呼应, 内容连贯。另外,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在学法上,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 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其语言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而这些素质对于学生今后面试、实习、就业乃至更大的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

(4) 归纳小结, 首尾呼应 (3分钟) 。

新课内容结束, 再次回到油脂物理性质的几个知识点, 对应各点回顾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并强调油脂结晶、塑性和乳化特性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 课外拓展 (2分钟) 。

由于在一个教学班中, 个体素质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必做题:难度低以复习、巩固为主, 进行巩固练习;选做题:难度较高, 以应用型为主。此外, 以小组合作形式, 布置课外阅读题,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知识点, 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查阅国内近年文献, 仔细阅读后, 提交文献的题目、摘要、文献来源等信息, 锻炼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2,5,6]。

4 说板书

板书可分为黑板板书与多媒体展示两种。黑板板书的主要内容是本次课的提纲, 随着课程的进展, 以树形形式展示。其中, 油脂的物理性质作为本次课的主线, 其包含的6个知识点板书在最前面。多媒体展示的主要是概念、理论、照片、示意图、表格等。

摘要:本文针对《食品化学》中油脂物理性质的内容, 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说课设计, 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油脂,物理性质,说课

参考文献

[1]阚建全.食品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161-167.

[2]吴刚.“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说课稿[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0, 2:186-187.

[3]韦带莲, 王莉莉.生物化学说课稿——蛋白质的理化性质[J].时代教育, 2009 (5) :72.

[4]戴丰珍, 董新姣.“酶”说课稿[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2 (3) :90-91.

[5]韩秋敏.生物化学说课稿一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8:103-104.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

教材来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第二课时《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的内容中,碳的可燃性在《氧气》一节已学习过,本节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完善;碳的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新知识,这两部分内容对后来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我们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单质碳的用途和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等方式,使学生知道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教材情况的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重点解析:学好碳的三点化学性质,可以有效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增长生活经验,还可以为接下来即将学习的一氧化碳化学性质做好铺垫。

2.教学难点: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难点解析: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生活中主要应用于冶金工业,体现碳的还原性,这部分内容学生甚少接触到,故理解上比较困难。我们将通过分组实验以及学生讨论交流来攻克这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化学是九年级刚开设不久的一门学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并且“90后”的孩子生活常识都很匮乏,团结协作精神也很欠缺,但是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学中应更多地将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表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确定依据:依据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交流;利用实验教学,突破难点;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顺势而导,巧妙点拨,提高教与学双方的实效性。

四、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实验操作、合作交流。

确定依据:学生通过上述学习方式自主得出结论,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提出质疑,互助解答,交流心得,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有关“钻石”的视频,并提问钻石的成分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恒久远、永流传”?

设计意图:这样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化学。

环节二:探求新知

怀着期待的心情,学生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1.单质碳的稳定性与可燃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并自主完成学案“自主学习”板块内容;随后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心中疑惑,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学”与“群学”,已经基本掌握前两个基础知识点,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评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成了部分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

2.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操作改进后的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等待试管冷却的同时,学生阅读教材第111页的内容,并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三”板块内容,试管冷却后,观察实验现象,随后由学生分析碳还原氧化铜化学方程式,进而加深对还原反应的理解同时得出单质碳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感受还原反应“夺氧”的过程,从而突破难点。同时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从实践中探求真理的乐趣,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环节三:巩固提升

“挑战自我”环节仿造“砸金蛋”,幻灯片中展示八枚“金蛋”,每一个“金蛋”都链接一道习题,答对便给予适当奖励。教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要勇于挑战自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颇有创意的反馈模式,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环节四:盘点收获

由学生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更加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六、板书设计

碳的化学性质

设计意图:本节课板书设计打破传统模式,简单明了,美观大方,重点突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记忆深刻。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课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重点内容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归纳分析等学习方式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锋农场学校)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元素》。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元素》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节课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为学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打好了基础。本节内容是后面章节《离子》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法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为:讲解法、谈话法、指导发现法。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构成物质的几种粒子(阴离子、阳离子、原子、分子)的关系,并重点强调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是本节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开始新课前复习有关原子的内容,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为知识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新授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图片,包括药品(含氟牙膏、加碘盐、葡萄糖酸钙、各种维生素复合剂等)、各种矿泉水和音量、各种食品包装等,通过阅读、比较这些物品给出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标识中的元素种类、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等。

比较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O?、O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化学符号O这种成分,引导学生认识它们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进行讲解阐释。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类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帮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组合无数英文单词的26个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几个积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儿童玩具积木,等等,由此说明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由此引出目前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组成丰富多彩、形态万千的物质世界。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图4-4“地壳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得出结论: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异很大,氧、硅、铝、铁含量相对较多,而与生物关系密切的氢、氮、钾等相对较少。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记忆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铝、铁),并指出跟生物关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适当施加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保证人类生存的需要。

将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种类不发生变化。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元素概念的了解。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本75页、76页资料,引入元素符号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议一议: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号?它的书写规则是什么?由此让学生体会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练习、记忆元素符号的书写,并强调元素符号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式做准备。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类引出元素周期表,学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表中各个数字的意义、了解化学家门捷列夫的贡献,了解化学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完成课本76页的活动1来练习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学探究史,通过呈现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还要应讲究科学诚信。

材料如下:新华社7月15日电,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开承认,该实验室发现的两种超重元素(即118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实验数据是“捏造”的,有关研究人员从事了“不正当科学行为”,造假者已被开除。这项被列为“19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的成果,德国、法国和日本的研究小组却无法重复其实验,而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们自己重复做该实验时,也制造不出这种元素。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实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此他们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结论。

本题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学。具体来讲,该事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1)科学家也是人。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看待科学研究的过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问题,有助于学生脱离那种对科学的简单化认识,使他们认识到,虽然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科学家们在从事科学工作时,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观的、理性的,科学家也会犯错。

(2)科学是动态的“求真”的过程。“不正当科学行为”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断地接受检验。科学不是永远不犯错误,但正是因为科学最终必须建立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之上,有自我纠错机制,所有欺诈行为终将会被科学界内的同行揭穿而身败名裂,科学的不正当行为还会误导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学的发展,有的甚至可能伤害人类生命,

(3)得出事实的科学实验应该是可重复的。如果不可重复,科学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复性是科学最根本的一条准则。通过这种教育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科学学习,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我给予指导。让学生观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额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是否有关系?之后教师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规律。通过此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于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规律的把握。

(三)拓展应用

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岩石的标本和各种矿物标本,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常用药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标,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比较它们在使用后对人体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会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尝试说说实际生活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存在怎样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77页练习题

2、巩固复习本节课所学: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元素符号:书写规则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 篇5

1、物质的溶解性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物质的溶解度;

3、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及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而第二课时物质的溶解度也是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课堂教学的容量比较大,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上的流程都很清晰,我的教学方法也不是最灵活。所以借此机会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来突破自己的瓶颈问题。

首先我谈谈自己对教材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有三个主要内容:溶解度的含义,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即溶解度曲线的知识。后面还有一部分关于利用溶解度计算的内容我们是放在下一课时讲的。这三部分的主体都是溶解度,是学生对溶解认识的一个跨越,是从能溶不能溶到能溶多少的一个由性到量的跨越,我们授课时由浅及深,从溶解度的引入到剖析理解溶解度的含义,而溶解度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的关系,其实是对溶解度引入的意义的一个巩固,让同学们更清楚“度”的重要性。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我沿用以前的说法,教材中只是提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2句话。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还通过一个曲线显示气体溶解度受压强影响的情况。以教材的思路看,它提供了简洁的内容和流程,是想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得出一些规律。然而我们知道有些重要的概念性的知识不是我们说一遍或是学生写一遍就能理解的。为了加深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我们还要加入一些内容来辅助教学主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度含义。

(2)知道并能使用溶解度曲线。

(3)掌握固体、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在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于水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

(3)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绝对和相对的辨证关系。

其实,这一课时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都是重点,对学生来说都是难点,而对考试来说没有什么太难的,基本上就是关于溶解度曲线的运用的题目。然而就教学的延续性来说,这一课时在培养学生的一些能力上有比较大的帮助。如过程与方法的目标(2)在总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的过程中运用图表的方法,其实岂止是溶解度的变化,以后的质量及质量分数的变化、pH的变化等等都可以用图表的方法,所以我们更重在一些分析过程而非结果的运用。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感悟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这一条只能说是拉上来的,我觉得理科的教学也就是国外的科学的教学中有太多的点都能够让学生深刻的感悟到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个人觉得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不能或不易改变的,能够改变是外因这一点也是渗透在这一目标中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所以没有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如何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性。同学们利用上节课内容回答,并举例说明。然后请同学找出方法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此引出溶解度这样一个概念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举一反三的过程,完成旧知到新知的过渡。

2、新课讲解

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性不同,同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溶解能力也不同。介绍溶解度是衡量溶解能力的尺子。即把大家讨论的各个因素溶入溶解度的概念中。然后剖析各个要点,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是一个点,代表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溶解度实质是一定条件下溶质的质量(此处与溶解度本身的含义有一定出入,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溶解度)、单位、符号。告诉学生溶解度就是某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最多能溶解的克数。然后用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g/100g水的含义。提问反之,20℃时,硝酸钾在100g水里溶解了31.6g就达到饱和状态意味着告诉我们20℃硝酸钾的溶解度。巩固练习,将课本77页表格中各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说出来,有些同学会漏说温度或是水的质量,或是遗漏单位,同学间加以纠正以巩固溶解度的各个因素。反复练习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加练习简单的计算物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如20℃时某物质在50g水中溶解了20g就不能再溶解了,它的溶解度是多少。通过不断的递进的小练习将难点溶解。

提问:我们之前经常提到的某物质可溶于水等,如果两种物质都是可溶于水的,它们的溶解度是否是一样的呢?通过阅读课本77页最后一段,回答老师的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把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用数轴表示,以加深理解。并根据表中数据判断它们各属于什么情况。向学生介绍溶解的绝对性和不溶解的相对性。通过让学生感悟辩证关系的同时纠正我们日常的一些不够规范的说法。

一定温度下,一种物质有一个溶解度的值,那么某种物质在各个温度下的溶解度该如何测得呢?学生讨论发言。化学上也常用一些坐标图表的方法把实验测得的数据显示出来,介绍溶解度曲线,由学生完成78页思考与练习。比较氢氧化钙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时指出不同物质比较溶解度应在同温下。通过观察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得出硝酸钾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情况。结合79页图观察一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完成思考与讨论,并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规律。再请学生通过看79页图完成一些小练习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用途:如在溶解度曲线上找到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找到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100g水时的温度、说出两条曲线交点的含义或是从曲线图上能够读到的信息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图表坐标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并运用运用图表获取有用信息。

介绍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除了温度还有压强。如何影响用大家熟悉的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雪碧汽水为例讲解。对于气体而言,饱和溶液的判断是有些抽象的,例如河水中氧气的溶解情况,有时我会运用夏天雷雨前鱼儿会跳出水面的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化学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当然应该还是有个别学生不容易理解,那需要我们额外的讲解。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学到的溶解度的知识的一些要点。

4、巩固练习

初中化学人类需要洁净空气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在前几年的课本中,这部分内容总是一带而过,而新课标下的课本,第一次把它作为单独的一节,我认为这里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环境保护等新的理念,所以今天和大家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把握,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九年级化学课本(仁爱版)专题三中的单元4。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及其中各成分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与防治的问题是水到渠成的。

1、地位作用:

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也正是立足于此。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保护环境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同学们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这节课正是对此做出的一种尝试。本节课由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要求不高,所以侧重于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三,由于同学们接触化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为什么学化学没有很深入的理解,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家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和生产、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从而增强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尤其是酸雨的危害是本节课的重点。

3、教学难点:

大气污染的防治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明确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设计此目标是希望学生了解基本的大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今后无论自己还是家人在生活中都能尽量避免做一些会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以及用语言、文字等表述有关信息的能力。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针对某个问题,通过多种媒体收集材料,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立志掌握化学这门科学,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

②通过对芥子气的了解,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设计此目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学情与教法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要以教材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素质。正是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学生接触化学时间很短,许多化学原理都还未学到,所以这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只要求了解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危害和防治,没有作深入介绍,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十六七的学生正是对什么事情都好奇的,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所以本节课在处理上没有完全拘泥于课本内容,而是参考了高中地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有关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内容以及许多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如邢台市逐渐淘汰了污染严重的大面的,逐渐推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拓展了内容的广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化学知识造福人类的决心。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课下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大气污染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加工

的能力。课堂上,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探究酸雨的危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关于大气污染的防治,仍然要求学生经过分析和思考,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这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所以适当使用幻灯片等增加课堂容量,使用大量的污染图片增加对感官的冲击力,同时链接了大量网页来展示和大气污染相关的新闻等,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四、过程分析:

[幻灯片展示]几幅触目惊心的大气污染图片

[引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思考提问]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在不停的进行呼吸作用,请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造成了大气污染?如果二氧化碳造成了大气污染,那么设法除去自然界中的全部二氧化碳是否更好?

[学生回答]当然不是。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

[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共同构成了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这是大气自身的一种自净作用,这种大气的自净作用是自然环境调节的一种重要机能,只有当大气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才会出现大气污染。请学生思考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学生回答]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过量的二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等

[幻灯展示]以表格形式给出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请学生们根据各自收集的材料,分别分析各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突出危害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小结]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而酸雨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空中死神”。

[播放一段有关酸雨危害的录像片]

[提问]老师准备好了一瓶模拟的酸雨样品,请学生们设计实验模拟酸雨的危害。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①酸雨对植物、树木的`危害很大,可用花瓣或小草模拟酸雨对植物的危害②酸雨腐蚀地面设施、古建筑等,可用石灰石模拟酸雨对建筑的危害③酸雨腐蚀桥梁等,用铁钉模拟酸雨对桥梁的危害④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还提出可以采用生物课中常用空白对照实验的方法以利于更好的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试验]酸雨样品分别加入盛有花瓣、石灰石、铁钉的小烧杯中。(由于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比较大,酸雨样品的腐蚀性比较强,所以此实验没有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实物投影展示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①酸雨样品使红色的花瓣变了颜色②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石灰石表面出现气泡③浸泡在酸雨样品中的光洁的铁钉表面很快变黑

[幻灯展示]被酸雨腐蚀的建筑物的对比图片;网页、新闻等进一步说明酸雨的危害。

[联系实际]电视报道乐山大佛正在整容;暑假期间,故宫、天坛等也在重新整修,还有网上报道的香港饱受酸雨之苦,要启动“蓝天行动”的新闻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酸雨的严重危害,而且意识到酸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回答]氮的氧化物的来源及危害

[补充介绍]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学生回答]一氧化碳的来源及危害,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氟氯烃的来源及破坏臭氧层的后果

过量二氧化碳的来源及造成温室效应的严重后果。

可吸入颗粒的来源及主要危害

[提示]含铅化合物是可吸入颗粒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提到含铅化合物,学生立即想到的就是“童康宝”的广告,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实际]前几天,电视报道甘肃徽县368人血铅超标,其中一百多人是未成年人。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一家铅冶炼厂排出的大量含铅烟尘。如今该厂已被勒令停产。

[启发思考]其他可吸入颗粒物也对人体有很大危害。请学生们思考羊绒衫和沙尘暴的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羊绒衫―大量养羊--羊吃草,甚至吃草根―破坏植被―土地沙漠化―沙尘暴增多

[联系实际]焚烧秸秆,露天烧烤等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便。

[讲述]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灾等也会引起大气污染。除此以外,还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大气污染。如近两年在齐齐哈尔发生的的芥子气伤人事件。当年日军731部队遗留下来了大量芥子气毒气弹掩埋在我国境内,至今仍会不时地泄露出来伤人。芥子气能使人皮肤溃烂,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脏器中毒症状

等。所以提醒同学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小结]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气体和可吸入颗粒两大类。其中气体中最常见的是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这也是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的主要内容。

[简单介绍]大气污染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可喜的是国家已经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等。

[网页链接]在中国环保总局网站上找到当天各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请学生分析各城市质量情况、分析原因并思考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发现,越是大中城市,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质量往往越差。机动车尾气和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防治污染主要从控制污染源入手,第一:减少煤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其中可以联系实际介绍邢台正在推广的集体供热、集体供气的好处;第二:减少汽车等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中可以涉及到邢台近几年出租车旧貌换新颜,以及摩托车在许多城市受限制而电动车越来越成为都市新宠的实例。第三:工厂废气要求达标后才能排放;第四:推广无氟冰箱、空调等;第五:禁止焚烧秸秆,鼓励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等。

[提问]最后,请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在保护大气的过程中能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减少私车使用,尽量乘坐公交车;随手关灯,节约用电;节约用纸,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和面巾纸;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秸秆;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环保志愿者,宣传环保等等。

作业: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调查有关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房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办法。

上一篇:春节作文精彩下一篇:课题一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