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法论文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教学法论文(精选8篇)

传统教学法论文 篇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例研究

(金华市曹宅高级中学

傅艳艳)

课前设想

今年三月在衢州一中举行的高考语文复习研讨会上,磐安中学韦玲珍老师的《垒实基础,关注变化——关于现代文小阅读的备考》讲座,解开了心中对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教学多年来的疑惑。论述类文本教学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要全面、透彻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教学时不须要也不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切入,而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文章。

以往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经常反映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教学太过于严肃、乏味。韦玲珍老师的讲座中谈到高考小阅读备考技巧——留心生活,拓展知识,这个观点点亮了心中的火花,而《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篇课文使我找到了上课的突破口。

本文是关系性议论文,讨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课前我把教学重点除了放在对文本的解读,对分析、概括能力的引导外,设置3个环节引入传统文化的例子,使这篇理性的学术论文注入人文的光芒。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拓展、延伸,展开对身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文化现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拥有了质疑、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争取把这篇充满理性光芒的文章上“活”了,给学生一次不同以往的课堂体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进而了 解作者提出的传统的两重属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与传统。能力目标:能快速筛选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对待我们的传统的精神。【重点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正确看待包袱和财富问题。【教学方法】诵读 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名家谈文化与传统

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是支撑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2、庞朴谈文化

“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NBA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它们的区分就在这儿。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

《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

3、探寻背景

二十年以前,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的名义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封资修”、“大洋古”之名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对这种大破坏的反作用,在中国大陆掀起过一阵“文化热”。此之所谓文化大体就是指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不但并不如文化大革命所认为的那样坏,而且为了救治大革命的祸殃,还迫切需要恢复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但是,同时也有另一种认识产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固然是以最最最革命的名义发动的,实际上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最最最反动的黑暗的东西。八十年代上半期,很有一些论证文化大革命为“封建社会主义”,论证应当“建立社会主义高度民族”,的文章发表在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报刊上,不过这阵风刮得并不长,热闹了没有几天,很快就过去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蒙蒙胧胧地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后来知道庞朴同志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还把这个意思写成论文,在1993年“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来又发表在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题目就叫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

二、文本研读

1、直接切入主题,本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统

2、举例辨析,合作探讨。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生举例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例子。

生举例:传统文化如书法、中国画、陶瓷、剪纸、传统戏剧等。(学生大都举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例子。)

师补充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例子:牌坊、三寸金莲、看相算命等。文化传统:落叶归根、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安土重迁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

(2)生结合课文的分析阐述,辨析同学举的几个例子是否恰当,同桌之间一起探讨。

(3)回到课文,明确两个概念:各请一男生一女生读概念,其它学生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把握筛选重要信息来理解概念。

概念明确:“传统文化”即“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 和文化意识。|xx| “文化传统”即 “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的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师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中“文化”是中心词,落脚在“文化”;“文化传统”中“传统”是中心词,落脚在“传统”。“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外国文化相对应。“传统文化”是“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则“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4)师总结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有时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汉字中体现的中国人对中正平和和整齐对称的追求,武术中的侠义精神,苏州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春节中体现的重视家庭团圆的愿望。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3、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引导学生辩证思考)(1)文化传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近代旗袍的发展为例(幻灯片展示旗袍的发展与改良过程)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的长袍,主要起保暖作用,满族入主中原后,旗装有所改良,加入了一些汉族服饰的审美元素。民国时期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并逐渐与西方审美相融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所以,不能将文化传统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要在动态的过程和具体的环境中去把握各种文化关系。

(2)那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①师读这段文字,学生品味这段中体现出来的的语言的魅力。生讨论语言表达特点:用词生动妥帖,整散结合,摇曳多姿。②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该怎么理解。

师明确: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看视频,找一找电影《刮痧》片段中,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并体会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

《刮痧》里的大同到了美国,其实他是带着中国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一件大行李来到美国的。这个大包裹里面有勤奋、孝顺、仁义,还有中国式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个包裹里的东西让他在美国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挠,这个包裹是渗入骨髓,无法抛弃的。

师引导:传统文化:兵马俑、服装、刮痧――民族性、时代性。

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父子关系,面子问题――惰性、可变性。

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国学大师文怀沙

三、如何对待传统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认为传统是包袱——排斥)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切忌刮垢磨光。„„(认为传统是财富——固守)

2、引出作者观点,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生齐读课本最后两段)

是财富,也是包袱,难以彻底决裂,会随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3、具体做法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4、联系现况讨论思考

最近报纸上有报道,很多地方办起了儿童读经班,孩子们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每天背四书五经,吃饭前念古语,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不能割裂和 抛弃,让孩子读经书,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生:吃饭前念古语,孩子穿汉服,似乎做过了头,毕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生拉硬拽,而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传统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孩子。

生: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韩国已经把“端午节”申请联合国作为本国的传统节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等着周边国家的蚕食,那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师总结:现在社会上确实兴起了一股“国学风”,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部分人的风尚。易中天品三国让他成为超级教授,王利群谈史记也拥有了一群粉丝,于丹说《论语》,这本书销量突破400万册。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社会在回归经典,回归传统,希望这不是一时兴起,而能一直持续下去,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让我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

四、拓展研究

在崇尚国学的今天,90年代出生的你怎样看待日日隐身在我们生活中的关于德与才,父(母)与子、师与生的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问题探讨: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生: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要求才能出成绩,才能实施教育活动,这是符合情理的。

生:太严肃的老师无法接近,不利于展开师生互动,“师严道尊”早已是过时的说法了。

生:师道尊严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老师不能太自我。

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在执行班规班纪时,应以一位“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能“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

师谈自己的感受:点出财富的一面。在这样一个人心惟危,急功近利的时代崇德尚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可以为人们道德的自觉形成,超越物欲的羁绊,提高精神境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袱的一面。其一,偏重道德的提高,而忽视意志、力量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其二,缺乏民主、平等观念,不敢挑战权威 坚持一种平等原则,在师道尊严中,尊在先,严在次,如此尊严可谓现代之师道。

五、场外链接作结

2011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韩国文化广播公司记者的提问。

记者:总理阁下您好。我们非常关心“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容。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请问中国将如何发挥这种优势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温家宝: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我常说的,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祖国强大。„„我们还要善于把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发扬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明结合起来,使祖国的文化再展辉煌。

师总结:在现代这个传统消瘦、物质丰腴的时代,我们可以让传统这棵灰色的树变得多彩、变得富有温度、更和谐、更可亲,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焕发出新的光芒,我们在这光芒的照耀下,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我想这正是今天审视传统的意义所在。

课后反思

上这堂课的思路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让学生理解、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起到引导和分析的作用,再拓展并联系生活,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点燃课堂气氛。课堂设计主要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反映积极,并且流露出了难得的思辨的光芒。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引导学生注意学术论文的严密性和辩证性。《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属学术论文,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论文,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 7 了揭示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了较为细致地对比、界定。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阐述的清晰而又科学。

2、强化学生语言分析、思维分析能力。实用类文本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上。文化传统的惰性与可变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做了重点的分析和辨析,强化学生对学术概念、术语的思维训练。

3、近年的高考小阅读设题,出现了拓展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的独立见解。所以我设计三个讨论环节:一是讨论时下流行的“读经”现象;一是思考对电影《刮痧》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体现。一是合作探讨对“师道尊严”的看法。三个环节既从文本衍生出来,服务于文本,极大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的发言中不乏亮点。

传统教学法论文 篇2

一、优势互补,能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不仅能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信息,还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学习情景,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出示, 讲故事、欣赏挂图,小组合作等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项羽之死》时,从网上截取电视剧《楚汉之争》中与本文内容相关视频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雄壮的音乐、恢宏的战争场面、激烈的交战、项羽豪壮的话语、勇猛的冲杀和所向披靡的霸气,还有项羽的刚愎自用、视死如归的悲壮……为了更进一步走近项羽, 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疏通文本,分角色朗读文本,分小组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请小组把合作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

二、优势互补,能拓展课堂的有限空间

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实现这个 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有效地延伸与拓展课本知识。如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动物游戏的资料,同时,教师也从网上收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机整合, 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给学生, 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上还结合传统教学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去论证课文中提供的几种假说。课后 教师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考查一下关于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由动物游戏行为联系扩展到人类的体育艺术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了跨学科学习。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不仅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优势互补,能有效的提 高写作能力

⒈扬传统作文的优势

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作文做死人,不做又不行。”这话就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写作的痛苦与无奈。那 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呢? 首先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口头作文训练优势:训练材料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时事新闻;可以是有挑战性的,也可以是有争议的事;可提前设置,也可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这样达学生之情,述自己之意,言为心声,不挫伤学生积极性。口头作文弃详批细改,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有声胜无声,走“潜移默化”之路,收“水滴石穿”之效,既能彰显“出口成章”学生的风采,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可以发挥传统作文教学优势中的现场限时作文,加强作文时速的训练;同学交互评议作文可以让同学取长补短; 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区,鼓励同学你追我赶,变同学们的厌作文到热爱作文。

当然, 传统作文因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适时的沟通, 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状况。为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当今数字化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⒉借数字化优势补不足

(1)积累网络素材 ,激发写作灵感。数字化学习能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与命题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材 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丰富多彩的网络素材进行启发, 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撰写网络日记,促成长效行为。撰写网络日记(博客),这个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是最佳的文字训练基地。在学生的概念里, 动笔写日记是累事、烦心事,电脑录入是好玩的事,个人博客可以换衣服, 就像装饰自己的小家。博客有点击率,有回复,有留言,都是即时的,时时新鲜,时时有收获感,学生更新博客总是分外卖力。这样,数字化教学弥补了作文课堂教学的缺憾,使学生的写作在乐趣中成为一种长效行为。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作用不 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能让我们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四、优势互补,能实现学生 个性化学习

⒈传统教学显个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带领学生在阅读课时从学校图书馆选读自己喜欢读的作品:曹雪芹、巴金、巴尔扎克等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能增加他们个人文化素养; 韩寒、张悦然的作品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具有阅读的冲动;金庸的武侠小说,侠肝义胆,一样能净化灵魂;《永生》《遮天》《步步惊心》等当红网络小说,照样能丰富学生想象力;《博物》《世界博览》《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大大开阔学生视野。这样个性化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⒉数字化教学促发展

数字化语文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好学 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如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备课,通过论坛、博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习的个性体验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利用交互学习型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学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提高, 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又减少了心理压力,更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⒊优势互补见成效

我们可以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 可采用话剧、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外自由组合:擅长写作的改编剧本,喜爱音乐的协助选配乐曲,模仿能力强的选好自己表演的角色,动手能力强的选做道具……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剑拔弩张的《鸿门宴》、缠绵悱恻的《 罗密欧与茱丽叶》, 还是情仇恩怨的《雷雨》,学生表演都会兴趣盎然。这样一来,不仅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尽展其才,发展其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教学法论文 篇3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采用自主梳理、自主提炼的形式展开学习。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梳理”:一梳理内容和思想,说说自己的概括;二梳理特点和技巧,说说自己的理解;三梳理精辟的见解,说说自己的评价;四梳理精彩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某篇学术论文内容特别繁杂,则可将“四梳理”定为: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本篇设计就属于这个样式。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诵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自由式补充梳理;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叫庞朴的学者写的学术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准备采用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每人主动对课文进行梳理概括,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梳理和概括的质量了。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现成讲解和单向灌输,而让学生打开书本,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学习内容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加上又是初次接触学术论文,对其精深的内容和语言可能都有一定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不妨让每人按照“两特一先”的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来讨论和选择学习内容。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努力形成基本共识;再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讨论。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如果前面没有形成基本共识,那教师介绍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讨论共识的过程):这篇学术论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两者都可以认为是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其中的内容又可以分为论述的总话题和分话题,其中的形式又可以分为论述的特点和论述的语言;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重点梳理: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如果自己认为还有值得梳理的地方,课堂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每人自主梳理。

教师的用词可能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但主要意思会逐渐形成共识;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讨论学习内容,意在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四梳理”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1.梳理论述的总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提炼本文论述的总话题,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再把这个词展开,用一个句子(可包含多个短句)来概括;边概括边说说该词句在文中的位置(即使不是完全现成的),或内容对应的位置;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的总话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传统(在课文开头部分的第2段)。把“传统”这个词用一句话(包含多个短句)展开就是:什么是传统(在开头部分第2段),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在开头部分第3段),包含哪些内容(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和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在第四部分“财富和包袱”)。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发表于1993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传统”的态度而写的。(以下内容引自苏教版教参)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根据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分析。

2.梳理论述的分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概括本文论述的分话题,对着总话题的那句话具体展开即可,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更具体的了解;边展开边说课文相应的出处;梳理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按照要求(尤其是后者)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中自评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前面提炼出来的总话题用四层意思具体展开来就是:第一层,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在开头部分第2段)第二层,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在开头部分第3段)第三层,传统与文化的关系包含哪些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的内容(第4段)、特点(第5段)、范围(第6段)和后人分析批判的任务(第7段)。另一个是文化传统(在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它有自己的本性(第9段),有形成的条件与过程(第10段),以及稳中有变的特点(第11—13段)。第四层,如何对待传统?传统既是财富(第14段),也是包袱(第15段),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第16段),而不是做得相反(第17—18段),要让传统与时俱进(第19段)。

教师顺势介绍学习方法:学习一篇学术论文,要从理清作者的要点入手,从繁杂丰富的内容中梳理提炼出主要的内容,并且要能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再用多句话表达。

3.三梳理论述的特点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放眼全文,梳理本文在论述上的特点和技巧,有几条列几条,每条都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然后说说其论述效果;要梳理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评判,形成本组的共性答案;然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论述特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结构上总分总的布局。全文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总说,提出传统的话题,指出它与文化密不可分;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分说,先说“传统文化”,后说“文化传统”;第四板块总说,先将传统总括为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再谈如何对待传统,并作深入的剖析。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四合院,既严密精致,又秩序井然,读者阅读起来多而不乱,循序渐进。第二是加小标题的形式。如“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些小标题总领本节内容,纲举目张,使得全文条理清晰,表意清晰。第三是论证严密。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就体现了论证的严密和规整,而文中的小节同样论证严密,比如“文化传统”这个小节(全文第8—13段),论述时一环扣一环,逐步推向问题的核心,从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导致变异的原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等等,层层推进,缜密有序。

4.梳理论述的语言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本文的论述语言,找出理性严密类的和感性形象类的两类语句,每类都不少于两句,用心感受和欣赏,然后说说自己的欣赏心得;要求找得准确、典型,说得细致、深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然后由每个小组推出一位找得准确、典型且说得细致、深入的代表,向全班介绍,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与学生交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第一类,理性的严密的语句。如第2段:“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这句话讲的对象是“过去”,用了一大串词语来修饰、限定和说明。前面有“主要”“即”,后面有“精神及表现”,而中间用了三个整齐的短语“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用词准确,用语多样,体现了作者的思维严谨度和语言表达力。如第3段:“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规整对称,表意严密准确。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这句话用对称的句式、否定的方式,把传统的财富和包袱的特点表述得准确严密。以上这些理性的严密的语言,都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来表达,读来有绵绵不绝的气势和久久不去的回味。

第二类,感性的形象的语句。如第3段,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类比作蜜蜂与蜂蜜的差别,便于理解,风趣有味,虽然原句中的“相媲美”三字用得不太恰当。再如“传统文化”一节的第3段:“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两句话在句式上两两相对,运用了六七个成语,句式整齐,词语雅致,把意思表达得充分而又鲜活。再如“文化传统”一节的末段:“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这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对两种文化触碰的过程做了情景化的精彩描述,生动形象,并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这两句话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传统的特点表述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表达力,令人敬佩。学术论文,需要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智慧的语言。

五、自由式补充梳理

在前面统一梳理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梳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内容自由梳理,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六、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过关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然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个语段,美美地读,一是有学术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0段);二是有文学色彩的语段(比如第17段、18段)。前者要读出理解和体会,后者要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七、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启示,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学术论文,既体现了学术的严密和严谨,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语言素养,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八、推荐课文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请各位上学术期刊网查找两篇学术论文(篇名不定)自主阅读,体会学术论文的特点,并阅读丁帆的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读札》,此文已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并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传统游戏教学反思 篇4

英国儿童游戏理论专家鲍勃・休斯指出,传统游戏理论过度强调儿童游戏的自我实现感,即便是传统的“游戏工作”,也仅仅倡导提供宽松舒适的区域材料,让儿童自然而然地在区域中操作。这样的游戏观念与当前的儿童观念存在的矛盾是,我们传播的游戏观念并没有将儿童看成是学习与发展中的`个体,没有重视儿童的成长需要不断进化的游戏过程。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游戏不应只满足幼儿自身玩闹、放松、释放压力、发泄不良情绪等外在体验,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这也是与传统游戏有较大区别的关键之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接触到来自生活中方方面的信息和资源,而这当中有很多同我们真实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构成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力,由此我们的观念以及对待往常的一些事物的看大不得不产生新的视角,这一点,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样。

传统美德与历史教学 篇5

【关键词】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97-01

中国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庞杂,对中华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稳定起了巨大作用。而在历史教材中渗透着很多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需要。《中小学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中规定了历史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中国文化史及近现代史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反帝爱国的光荣传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传统美德教育是教育学生成长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学生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道德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中,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价值取向等方面尚未定型,社会文化的包容性中,也容纳了部分错误的思想观念,唯金钱至上、唯利益至上等错误思想广泛传播,使青少年学生对自我社会价值的评判出现偏差。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美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传统美德可以改善社会风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主义良好风气和人文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美德的内容,为了国家勇于献身的精神。这一美德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张骞出使西域、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英勇不屈、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八女投江”的史实彰显了八名女官兵与日军血战到底决不屈服的英勇气概,“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体现。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汉文帝崇尚节俭,形成汉初良好的社会风气;毛泽东的睡衣用了20年,补了73个补丁,都是美德的杰出代表。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性。历史教材中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善行;孔融让梨,千古传唱;雷锋乐于助人的故事,更是激励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多种多样:(1)说理教育,要寓教于史,教师在叙述历史时应用丰富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统美德思想,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有关的观念和信念。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中悟出真谛,在心灵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如讲到“文景之治”时,着重讲文帝提倡节俭、景帝爱惜谷物,针对一些学生不爱惜劳动果实,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批评,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2)榜样教育法。历史上有无数杰出的人物,是人类教育和培养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教师应该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英雄事迹等进行讲述,在学生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3)参照对比分析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典型史实,通过中西比较,特别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比较,突出中国古代文化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秦汉文化中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早1700多年;南北朝文化中有比欧洲早约1000年的圆周率;隋唐文化中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和比欧洲早800年由国家编订的药典《唐本草》。历史上有对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艺术家;有为保卫祖国而捐躯的爱国主义者;也有委身外敌,卖国求荣的不肖之徒;有一心为公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有追名逐利的野心家。将历史人物恰当地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收到烘云托月的教育效果,使学生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 篇6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一、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在“齐鲁名人”“政治人物”里,我们共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在“拓展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生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信!品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古迹”中,我们欣赏到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

学习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在课文的诵读中领略文言文的声韵之美。

2、在趣味诗歌中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3、通晓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4、在名人长廊中认识一些历史名人,初步了解他们的生平行迹,领略其独特风骚。

5、在名胜古迹中了解中国的建筑魅力。

6、熟识中国传统工艺,精美玉器,历史古老的青铜器,精美的漆器,陶瓷,文房四宝等,感悟其历史、文化价值,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二、采取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2、注重合作教学。教学中我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丰富的现货的视频、图片资料中充分感知多元化的知识世界。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改革传统教学优化儿童美术教学 篇7

读了这则文章, 我思虑颇多。当今信息与知识发展的现代化带来了经济繁荣和举国上下重视教育的风气, 以及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 使这项事业得到蓬勃迅速的发展。如今, 各种美术培训班、学校应运而生。然而, 由于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落后和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素质不够高, 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着普遍性的偏差和误导, 儿童美术模式化、成人化、雷同化得倾向相当严重。

目前, 儿童美术教学有三种教学模式比较流行。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 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模式化, 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业犹如一个模子, 画人物都是大大的眼睛、小嘴巴, 房子都是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 规定的色彩, 毫无生气和创造性。

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特长一画种, 如水墨山水或素描, 所教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 以致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

第三种是“专业技能训练式”教学法。这些教师将专业绘画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儿童学习绘画的目的, 就是为了将来考专业院校。过早地将专业院校的课程搬过来对付天真活泼的孩子, 机械地让他们临摹成人的作品, 讲一些绘画规律和高深理论, 使学生感到乏味。画出的作品, 只是基本功扎实, 缺少“灵气”。

针对以上情况, 本人在美术课中尝试优化美术教学的各种做法谈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种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伟大的学家牛顿所说:“没有兴趣, 犹如在黑暗中远征。”现以画《可爱的猴子》为例, 以前的教法, 是教师先作范画, 学生再写实式作画, 一来时间长, 二来学生多数只会依葫芦画瓢, 没有显示出学生自己的特点,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法是先收集足够有关内容的图书, 整理好后, 然后用语言启发诱导。“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 你对里面哪些人物印象深刻?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然后进一步说说孙悟空本领大, 他的长相由什么特征了:尖嘴巴、长尾巴, 身上有好多毛。充分调动学生画画的兴趣感。接着利用课件看图片, 适当的解说、演示、绘画等通过强化认识。由于学生对可爱而淘气的猴子有形象认识, 对其活动的形象比较熟悉, 就能把自己印象最深的猴子画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了。

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自学画画的愿望, 激发他们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也有使他们掌握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经验去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并通过大量的图片接触培养了审美能力, 开阔了视野, 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 改善了以前学生死板硬套的旧学习方式。并在课程设置上也开设了泥塑、版画、综合材料等, 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乐趣。

二、注重诱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前有人评价小孩子的画画得不像, 有些教师会当着学生说:“你画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孩子听到你这样的评价后, 哪还敢画下去, 最多他们只会很小胆地跟着别人的画来画, 又或者照像式地画, 变得千篇一律了。这样缺少正确诱导的教法使学生的画关在别人的画里, 或成为一幅推动灵魂的画了。

其实, 一幅好的作品就该有其独有的艺术趣味, 小朋友们的画就更应体现出小孩子的童趣。别看他们年纪小小, 却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设计师。只要你有好方法去辅导他们, 让他们在丰富的想象天地中去创作、去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一定会感到惊奇。这在于看你如何用“钥匙”把学生们脑中的好东西、有趣的东西挖掘出来, 表现到画面上去。例如:小学美术教纲第七册课本《画装饰鱼》, 我会先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回忆日常中所见过的鱼的形象特征, 后齐观赏自制的幻灯 (多彩装饰鱼) 图片, 再师生齐论述装饰鱼的外形美、花纹美、色彩美, 并展示几种有对比的线条排列、组织纹样,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线条大胆装饰鱼, 看谁画的装饰鱼将又快又好, 而且把它装进老师发的瓶子里……“把大海装进瓶子里”。同学们会把脑中所积累的鱼加以想象, 整理大胆地创造出不同的装饰鱼, 再把鱼贴送到老师的“海底世界”里一起美化它。最后老师评出谁设计的装饰鱼在“海底”显眼 (最好看) , 因为这鱼设计的够大胆、够创意, 线条对比强烈等。这样, 你就会使学生感到把现实里的东西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就会更有意思。因此, 我在教学中, 不论是绘画写生, 工艺制作, 还是命题创作等, 都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三、高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每一个学生应在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 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能通过有效的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 对各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

我认为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合作学习既有小组活动, 也有个人活动;合作学习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可以选用, 也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适合于合作情境;而且合作过程中也不排斥竞争。

在实践过程中, 我发现合作对于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有些困难, 于是我从教学环境入手, 尝试着一学期备一节课以学生自由分组变换不同的小组成员。如在《大家拼一拼》一课中, 课前我准备一张学生熟悉的李宇春的海报, 在课堂上把海报撕成几块, 然后在学生惊讶时, 叫上几个学生帮我拼好, 这时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就组织学生分组, 由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负责安排上、中和下的设计, 组员按各自的分工进行剪切、穿插, 当时上课的场面令我很兴奋, 孩子们的创作想象非常丰富, 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我发现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合作能力, 要远远超过我对他们的认识。通过合作式的学习, 学生会主动的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 激活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 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四、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伟大的画家毕加索曾指出:审美价值是艺术价值的精华;审美追求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美术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准确来说, 承担提高全民审美文化素养任务的美术课主要是传播审美文化的基础知识, 它不仅仅是进行技能训练。因为美术课的技能训练对一部分人来讲, 表面上看并非十分必需, 由于他们将来从事的事业可能并非美术专业。但是, 我认为在学生阶段, 提高他们文化修养, 审判能力欣赏水平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每节美术课前要有充分的欣赏图片。

以前的美术课重点在于学生学画, 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缓慢, 技术训练也未能达到应有的目的。课本上虽有不少图画, 但重点不够突出, 达不到要求的深度, 又不具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 以及不助以形成科学的审美观, 及所应有的完备性和系统性。应通过大量的实践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利用录像、影片、幻灯……让学生广泛地接触艺术美、自然美、形式美等, 从中学到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个性化和规律性。并兼收并蓄, 广采博取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著名教育家李燕杰说:“平庸的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会, 杰出的教师是让学生会学;平庸的教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 杰出的教师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所以我在审美教育中鼓励学生努力展开审美追求, 达到有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语言, 最终发射出时代的光彩。

走出传统教学模式 篇8

一、淡化传统教学观念,课程文化创新

传统课程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美术课程是以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中心,以自成体系的各美术门类的专业技法授受和训练为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新美术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美术门类为主线的纯美术学科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综合的美术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一)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教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由此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传统教育的模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再如,高年级的美术字,也同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美术字的书写形式,了解方体,找出规律之后,在黑板上书写几个不正确的美术字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美与丑,让大家自己认识到美术字写的不好或是不正确不美还会影响整个布局的整体的美。我们也学不到美术字的正确书写方法和书写规律。总之,在每一节新授课前,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必要的,使学生们懂得了什么是美及运用美的表现形式去绘制美的图画作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注重创造意识的培养,并对学生的成绩巧妙的赞扬

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本中有许多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的好题材。如果想让学生有创造性的表现,首先,教师应先作表率。在教学中,为了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创作,制作和课本知识紧密相连的不同风格的服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掌握了巧用纸袋制作服饰的要领,在采用具体分工、小组合作的方式中创作出了一套套体现着集体智慧、舞动着个性风采的服饰。课上,我对学生们新颖、独创的想法给予了大力的称赞,并选出了一件设计得最巧妙、最独特的帽子,展示給大家,引领学生学习他这种大胆、独特的创新精神。在学生取得成绩的同事我们的赞扬往往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进一步的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能力是新教育观的中心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儿童对画画的兴趣在于创造,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尊重他们的创造成果,使他们像对游戏那样自由发挥,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何掌握知识技能,主要是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所谓启发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问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分析、联系推理、判断、归纳和解答,使学生的经验得以逐渐扩充和发展,思想更为主动灵活。由于我校学生是农村小孩,基础很差,我就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注意力,使教学围绕问题逐步深入。

四、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上美术课时,要注意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真正给学生探寻知识、探究问题的空间,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在探索中取得经验、提高认识、体现个人价值。因为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表现技能始终在探索中不断变化和创新。学生在活动前并没有预想的结果,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变化,直至达到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不断发展的目的。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就应该不断针对产生的问题,因材施教,给予具体指导,当好学生的参谋,并不断给予鼓励。并根据美术课课型的不同,要及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进一步的促进教学氛围也变得宽松与和谐。

只有我们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者一起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把美术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中心路小学 河南】

上一篇:横江镇中心学校内控合同管理制度下一篇: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