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精选12篇)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 篇1

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所以在以后的地理课上,学生都非常爱思考,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效课堂,转变,角色

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的可能, 但是需要老师的培养和造就, 可见一个老师教育观和教育实践的本领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成长。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 如果教师依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层次, 只是把知识“填鸭式”的塞给学生, 学生除了成为考试的机械外还会多少收获。

一、教师身份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转化。教师是“为了学”“设计学”“服务学”的重要设计者。

(1) 由辛苦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设计者转化。以往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不管是否愿意听, 不管是否有兴趣听, 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都必须规规矩矩地坐在位置上, 俨然一个听众。现在, 教师不该单单做传授者, 应该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 并巧妙地将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渗透其中, 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成为课堂的设计者。只要教师设计的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那必将会在课堂实效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由勤奋的讲师向设计师转型。一个好的设计师可以引领潮流和方向, 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教学里自由驰骋。设计的效果是否精妙直接影响着学生自主的导向。如果设计的巧妙, 学生会自然入境, 做一个有心人, 从而教师只要在潜移默化中便可以影响学生。教师之所以称为设计师, 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个特殊的设计中要对学生进行激励, 让适度的评价制度下激发自己的内在能量, 利用好学生的自我挑战意识, 集体的影响意识来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形式的转变

(1) 由讲授式向指导式转化。课堂的灵魂在哪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传统的讲授式,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听老师的讲解, 而现在是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无论是生态课堂还是高效课堂, 都倡导以学生为主, 教师的指导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所以新形势下的高效课堂教师要由讲授式向指导式转化, 让学生自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尽情地绽放。教师要一改以往的“填鸭式”教学, 要精心设计宽松的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可以采取课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扮演小老师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启学生的智慧, 在探索未知的领域让学生“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2) 由传统的讲练式向生态式转变。我国古代教育家王守仁曾说过:“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而不能已, 避之时雨春风, 沾被卉木, 莫不萌动发越……”传统的讲练式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乏味, 自然不会有创造,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 课堂教学向生态式转变, 让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地方, 自我激励的地方, 开心成长的地方。在教师精妙的设计中, 教出“意趣”, 促使学生“萌动发越”, 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感的学习氛围, 让他们敢于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学习形式的转变

(1) 由会解题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以往的教学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题, 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然而这些高分的孩子一旦进入了大学, 甚至进入社会都显得能力平平, 这不仅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疑问, 我们在提高学生分数的同时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做了多少?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他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第一使命就是提升学生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构建的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中,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提升能力。

(2) 被动听讲向主动探究转变。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教师要放下架子, 为学生发展重新设计。在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之间开展平等的对话, 是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才是主动和开放的, 才是真正意识上的因材施教, 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己走进知识的领域, 去接受知识的感染和熏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自己形象的建构, 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的思维, 并在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 篇3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堂教学 更新观念 角色转变

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上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变应试教育不良影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要求是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和敬畏。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向教育提出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要求就是教学改革的方向。

所以,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样背景下逐渐展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不只是教学目标的调整,而是一项影响社会发展和教学行为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一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幼儿教师本身。在传统幼儿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导向和目标,更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是教师、幼儿、教材、生活相结合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担当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想目的。特别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特殊阶段,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观念,用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影响孩子们,组织和引导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可见,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重要阶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重要一步。所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成为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广大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在多年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也深刻意识到孩子们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过程中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实践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做好教师角色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更新观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要进行角色转变。

传统幼儿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孩子们的知识学习,课堂活动要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成为课题活动的主体因素,课堂活动和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围绕教师的教展开。孩子们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只能跟着老师思路开展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行为不被老师认可。这样带有强迫性的课堂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孩子们学习活动效率低下。

经过对传统幼儿教育教学中影响孩子活动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造成教师教学和孩子们活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错误定位。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孩子们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素。我们要把活动主体交给孩子们,通过有效引导和组织,促进孩子们自主参与和探究实践,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这些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内容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

所以,广大幼儿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孩子们,使孩子们获得基本的学习素养。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孩子们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只是引导者,孩子们与教师处在平等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实现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基础上达到扩展的目的,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角色,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

二、幼儿教师角色转变要注重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篇4

郭秋会

邓州市罗庄镇中心小学

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其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特点。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影响和感染学生。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起着变化,而且这样的变化要求是全球性的。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应产生较大的转变。下面就谈谈对语文教师角色转变的几点认识:

一、语言教师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引导者

语文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在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作为语文知识的引导者,就是让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达到获取语文知识的目的。

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是不让学

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受不到发现不了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有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学生的伙伴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伤亡事故的信息网络时代。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与讲授者,而完全可以做到: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

与学生合作最生重要的是信任学生,对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畅所欲言、自主选择的机会,要依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最主要的是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

同时,语文教师特别是我们广大的农村语文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促进学生自觉自动地学习。这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

三、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及课堂预习及课堂听讲中,大胆质疑。教师还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其次,语文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假如:备课时要深挖教材,调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博采众长,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学生适合学什么,就让学生学什么。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自主,灵活地选择与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适时地把音乐、绘画、歌声等艺术引入课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 篇5

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2008-06-04 09:19:00

内容提要:美术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通过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等几个层面的转化,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键词:课程美术教师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所面临的挑战

1、新观念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有个性特征的人。因此,要求教师重塑学生观,这些学生观也决定着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尊重了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作出相应的转变。

2、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以知识接受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习惯已不适时宜,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自我否定”,并同时在“自我更新”中改变教学习惯。

3、知识观的挑战

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今天看来,那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强调最好的知识是方法和能力,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课堂应该有三种知识:书本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是一位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让课堂功能得到积极的发挥,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与行为。

二、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该作出怎样的转变

在三年的新课程《美术》学科的实施中,我就新课堂实践中如何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作出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的角色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从高处流向低处传递给

学生,其特征就是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和阐述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储存者,没有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学生就接受不到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在新课程实施和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再是课程的传授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教学行为应积极创新。

1、合理加工教材展开教学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是教学内容的提示,并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由于地区、学校、班级及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一套统一的教材是不可能适应于所有学生的。对于这些,教师大可放开手脚,根据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删减、加工和再创造。

七年级《建筑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中外著名建筑的不同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内涵,学会欣赏建筑艺术,并用文字、写生画和想象建筑创作设计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建筑艺术的感受。新课程给了我很大的拓展空间,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视野也较开阔,技法水平较高。

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建筑的风格特征外,在学生的作业中,可用一节课让学生对景写生学校的建筑,然后又拓展一节风景写生课,教师没有强行灌输某种构图方法,而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改变视觉角度,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引导学生尝试去冲破这种固定的构图模式,努力去创新,学生热情高涨,作业形式多样,这堂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能力。

2、重新组合教材展开教学

现行的教材是以单元形式出现的,每个单元中又可以分为好几个小标题,单元中的每一课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和以往教材不同,新课程单元中的每一课内容都不是固定的,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所安排的课程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调整。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产品造型设计》,第九单元《变废品为艺术品》,教师可以先上《变废品为艺术品》,运用废旧材料的形状和特征进行立体创作,然后从作品中发现设计问题,寻找到产品设计的切入点,对产品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再画出草图,并制作出立体造型作品。教材的整合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授课的内容。

3、跨学科整合教材展开教学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美术学科的内容不再仅仅是传统美术创作或技法训练,而是在文化观念整体统摄下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美术课程,还十分强调对其他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物理、历史,计算机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六年级《寻找奇妙的点》一课,我巧妙地结合语文学科,以一句诗,成语等创作一件点的作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画家及作品背景,加深学生对名画的理解,如《马踏飞燕》《击鼓说唱俑》《大卫》等;与音乐学科联系,六年级《探索黑白灰之美》一课,对六年级学生来讲,要讲清黑白灰关系,确实很复杂,可运用音乐知识从节奏、音高等方面去分析黑白灰色调的高调、中调、低调,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了美术知识。在讲解构图中的均衡时,教师运用物理中的杠杆原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衡”的词义。结合计算机学科进行教学,如七年级线描淡彩单元部分《音乐节奏感受风景构图的方法》拓展课,可从音乐节奏切入课题,理解构图方法,并要求学生不用画笔而在电脑上完成构图作业,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二)教师的角色由“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扮演了一个演员的角色,学生成了观

众,教师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只是辅导者,对学生感到疑难不解的地方进行有效点拨、启发,他的作用是“导演”。

1、备课,既要科学预设,更要注重生成备课是个老话题,从踏上教师岗位那一刻起,就要备详案进行教

学,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教师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而学生就按照教师备课的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问答都在老师的设计中。但在新课程条件下,备课就成了新话题。教师不像以前照抄教参就行了,教案既要有教师教的方面,又要有学生学的方面。所以教师的备课应深刻认识新

课程的教学理念,重点应该在于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更高了,而且也很难有固定的流程,在课堂上还会出现许多让你始料未及的插曲。

2、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习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教师

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如六年级欣赏课教学《漫步美术天地》一课,我对所教的同年级5个班进行对比实验教学。

一、二班,采用美术传统教法,三、四、五班采取新理念教法。上一、二班,教师像讲解员那样,很投入,滔滔不绝地对每一幅作品从历史背景、造型、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仔细讲解,学生认真听讲,如讲解雕塑《艰苦岁月》,教师讲到在长征中一位红军小战士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一节课下来,学生很漠然,有的打瞌睡;有的乱翻课本,不知在找寻什么;有的偶尔点点头,似乎明白了。教师显得筋疲力尽,也不知学生掌握得如何。上三、四、五班时,可让学生先读画,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讨论式欣赏评价,并启发学生思考,说说你对作品的印象和初步的感觉,引导学生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同样雕塑《艰苦岁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讲到这是三角形构图,显得很稳固,颜色运用青铜本色,突出主题艰苦,老红军可能在吹悲伤的曲子,因为生活太艰苦;老红军在吹革命歌曲,因为盼望胜利的到来;老红军在吹思念家乡的曲子,他们想念亲人了------学生畅所欲言,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并及时指导学生的讨论,愉快地教学氛围由此而产生。

(三)教师的角色由“主导型”向“民主型”转变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范画,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互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在教学中应始终面带微笑,并经常用“你能行!”“你能试试吗?”“你回答得真好!”------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哪怕是学生讲错了,我也从不指责,总是说“你很勇敢、你爱动脑------”可让学生充满自信。看到有的学生在作业中碰到困难,胆小不敢问,教师要像朋友一样帮助她。并轻轻地和她说:不用担心,老师会帮助你。让学生感到关心的温暖,体会到美术课是轻松、愉快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教师把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六年级《体会线的韵律》一课,我请学生上黑板画自己喜欢的线,并说出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上来画出各种不同韵律的线。教师再导入课题,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的内容。课堂作业写生花卉,更是大饱眼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

(四)教师的角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1、有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

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也是“单一型”的,不涉及其他学科知识。面临新课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合分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如八年级《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包括:音乐、绘画、设计、舞蹈、影视、雕塑、书法、建筑,摄影等,而这些艺术门类决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更关注各门类有机融合。在《纸的利用与装饰》单元中,仅让学生进行平面、立体构成制作,还不能达到绝佳的效果,教师让学生收集废旧纸张、报纸、挂历纸,包装纸等制成服装,穿在身上,体现纸的创意造型设计,在生活中的艺术应用。然后让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学生根据服装特点自己配音乐进行时装表演,这节课加入了音乐、戏剧、舞蹈、甚至化妆等,会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其他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2、有熟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范画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新教材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信息大、动感强、高效率,展示其强大的优势。教师如果具有过硬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就可辅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运用电脑指导学生进行标志、海报、贺卡、封面等设计作业,还可进行电脑绘画,就要求教师有熟练地使用各种电教设备和制作相关课件的能力。

3、有广泛交际的能力

学科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才能大胆探索学科间的渗透互补,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还需要走出校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帮助。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期的美术教师,了解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总结新经验、反思新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展示全新自我,才能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陈卫和。美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2年第6期。

3、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4、程明太。上海课程改革中的艺术课程发展及其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文章附件:

文章作者:九峰实验学校 石俊

18.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6

浅谈“导学讲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年 第06期 作者柴德强

摘要:根据新课标教改精神,结合自编资料《同步导学与训练》在三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演员”转变为“导演”,由过去的“第三者”转变为“红娘”。抛弃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并提出了“导学讲练,四环一体”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词:角色转变导学讲练地理

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在我校经历了四年的实践运用,它与旧版人教版教材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大凡地理教材的变革,都必然会伴随着出现一个教师如何逐步适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认真钻研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把握新教材的特点,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法,力争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觉得其主要途径和措施是:

一、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发现它与原大纲和旧教材相比,主要特点有,一是教学目的更加清晰明确,条理分明。即使学生获得对身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学生学会有关的地理基本技能,并逐步形成能力;使学生受到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等观念的教育。二是教学内容和要求表格化、图像化,多层次,更加具体、明确、清晰,便于师生遵循。三是突出了人口、资源、环境观点的教育和国情教育,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并重,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更加突出。四是简化和降低了一些要求,减轻了学生负担。

教材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适应,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要适应,首要的问题是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师角色。要由过去的“演

员”转变为“导演”;由过去的“第三者”转变为“红娘”。也就是说,要把“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教学生学”。过去那种“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教与学的分离,是培养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是适应不了当今高考改革模式的。现在应提倡的是“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只少了一个标点符号,但它却意味着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已不再是“教”,而是“教学生学”。因此,如何指导好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新教材改革的核心问题了,教师备课、上课就不应再是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生动,“讲”透彻,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使学生会“学”,“学”懂、“学”会;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学习目标。

二、重塑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导学讲练”四环一体法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来进行,这种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的应试教学倾向,使得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位置,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新课标和教材的变革,教师必须重建课堂结构,把学生的学习情感由抑制状态升华到激动和亢奋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教学生机,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智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标的变革精神相适应。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一是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字、图像、活动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得当地加以处理;二是研究如何恰当地安排和实施“导、学、讲、练”这四个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可以说,这四个基本环节都是教与学相互结合的教学活动形式,其中的“导、讲”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练”以学生的“学”为主。

“导”包括常用形式有“导入新课、导思、导读、导议、导纲”等。笔者主要从“导思”与“导纲”两个方面阐述一下。导思也就是设疑,比如在上选修课“农业低产田的改造”一节内容时,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开场白: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战略发展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文章,该文曾一度震惊“中南海”,其观点是,现在中国的粮食产量基本上可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达温饱水平,但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人口预计将达16亿,到那时,如果把中国人的嘴巴加起来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半。随着社会的发展,耕地面积将不断减少,如果仍按每人每年需要粮食400千克计,到那时中国共需要粮食6.4亿吨,除非农业在生物工程方面有突破性发展外,粮食还短缺1亿多吨。预计到了本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全世界剩余粮食将达不到1亿吨,还不能满足中国人的需求。针对以上分析,这位专家呐喊,到了二十一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通过以上的设疑,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须看课文分解的心理状态,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预习的自觉性。“导纲”就是指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提纲,或者说是知识网络。提纲应尽可能地反映出教材内容的知识系统、框架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展示该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可空出,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填出,如本学期,在笔者的倡仪下所主编的校本资料《高一地理同步导学与训练》一书中所包括的“知识网络”这一板块,就是学生读书的提纲。

“学”是指在教师的安排指导下,在“导思、导纲”之后让学生“读、动、议”等。“读”就是让学生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本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教师应精心指导,尽可能地使学生逐步养成读书、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

自学的基本方法。“动”是指学生课堂上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给出的提纲中,故意空出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填出。有的空格可在阅读时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答案,比较简单;而有的空格则较难填出,必须要通读前后文的基础上,动脑思考,或者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后,才能答出。要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泼,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可见,在“导”的前提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既动了眼,动了手,又动了口,动了脑,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起了个引导作用,要比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动“耳”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讲”是指教师对重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的总结概括,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学生在自主性学习的活动中已经懂得了,解决了的问题就不必再讲了,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睛”,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讲活。教师应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半斤五两、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讲”,学生是不感兴趣的,不受欢迎的,教学效果也是极差的,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了的。解惑讲疑的方法较多,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示范性。“授人一鱼,顿餐之食;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就题论题地提示一下,或讲讲答案了事,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要以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和对待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给学生示范教育;而且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

(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困难较多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上。只有抓住“二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引导,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3)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谚语进行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理。

“练”是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读图填图、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这既是课堂学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主要源泉。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否顺利通过相关的练习,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因而也可以说,缺乏学生练习训练的地理课,决非是一堂好课。

导、学、讲、练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导”,是基础;“学”,是关键;“讲”,需贯穿始终;“练”,是应用巩固。只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把握好“导、学、讲、练”之间的关系,一定能不断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与学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看作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完善、优化的课堂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使得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多边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使教与学达到和谐的辩证统一,并将教学的重点、主体转向研究学生,明确教学的中心是“学”。要达到以上效果,必须要转变教师角色。“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将学生吸引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来,还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学习及独立思维活

动的时间和空间。那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就将得以体现,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也将得以发挥,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不再是空谈,新课标的变革精神及“教师教学生学”也将逐步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通识》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论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7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1. 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 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

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3. 由学生自己完成,注重能力培养。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订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 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

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是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时间研究过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搜集证据、解释证据、得出结论、汇报结果并与人交流,这种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但是,初中学生年龄小,还不具备良好的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很难完全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探究活动。所以,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需要得到外界的帮助,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重要教育者,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个责任。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上,教师要创造积极的问题环境,让学生直接面对新、奇、趣事,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并经过适当的推理和思考,将其表述为科学性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精心研究认知冲突,分析障碍形成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指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得以继续进行。在组织学生分组时,要考虑各个探究任务、学生的能力及性格的差异等因素,用长远的目光,从学生整体和谐发展角度考虑,尽量让班级所有同学之间都能够有机会合作,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组织学生汇报探究成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探究学习的结果,认真反思,真实客观、科学负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三、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

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

探究学习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探究学习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仅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堂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课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探究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会产生新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四、教师是学生化学探究学习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实施新课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对科学探究有所了解,必须深入研究化学探究学习,并在实施科学探究活动中继续学习。围绕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还需做许多工作:研究化学课程内容、学习化学课程标准,将化学课程内容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研究课程设计,安排学期、学年课程计划;认真研究学生,确定其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知道其身体素质状况、情感发展和行为动机,了解其潜能、心理承受能力及学习规律;研究探究学习的特点,知道它的优点和缺点,以便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并与别的教学方式平衡协调;研究化学学科的发展,研究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思想,研究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价值和作用。

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教师的学习和进修方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社会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在以加倍速度增长,教师必须始终不断地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修养和素质、学会学习,做成功的终身学习者。

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论文 篇8

一、 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多元角色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此种角色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外语教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才能了解最新的外语教学改革动态,才能把这些新的理论与教学方法联系起来,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付诸应用。作为一名外语教师,我们更要注意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努力提高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我们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英语教师多重角色的需要。

教师是语言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作为英语课程学习的设计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几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怎样检测教学效果?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理解。教师既要注重教法,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译等各种学习活动,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促进者。

教师是教学的创新者。语言教学应该勇于创新。过去,许多教师往往只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可进行教学,教材上所提供的知识基本就是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网络资源相当丰富,学生从网上可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因此,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除了要掌握网络、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精心设计、开发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课件,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师是情感的支持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轻松的课堂环境、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做同学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网络环境下,教师的热情、鼓励、赞许和认同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互相帮助,学习环境融洽,课堂轻松愉快必定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是教学研究者和教学对象研究者。教师应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大家都知道,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它需要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教学研究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才能对改革中存在的新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

教师是教学对象——学生的研究者。教师只有苦心研究教学对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测试和评价者。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效果、得到教学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今后学习策略、改进英语学习方法、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真正建立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提高的新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二、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也就是说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那么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如何转变的呢?

听力是交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听力训练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前老师需要组织、设计一系列的听力内容,以便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即将听的内容进行预测。因此英语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设计者,当课上组织学生收听听力内容时就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最后进行讲解和指导时就又变成了指导者。作为设计者,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合理地准备好各种材料;作为组织者,教师可以通過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收听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为指导者,就是要根据听力测试结果,认真进行分析讲评,指出解决问题的技巧与方法。

说是一种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说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组织者、倾听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为了达到良好的“说”的效果,教师应首先挑选那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在学生表达不清楚或出现表达错误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打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连贯,要学会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做一个帮助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阅读过程是吸取书面信息的理解过程。在这个知识激增的信息时代,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技文献、文史资料、报刊书籍源源不断地出版发行。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掌握阅读技巧、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阅读理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观察者和指导者。教师应侧重于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阅读前,教师应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提供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巧妙提出一些预测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愿望。阅读时,教师应仔细观察,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导他们用所学的阅读技巧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想象力,提高自己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真正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日常交际手段,是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形式。它可以较全面地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写作课中应是启发者、指导者和读者。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写作策略和技能,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同时,课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仔细阅读、修改学生的作文,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翻译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蕴含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人类一种很重要的交际渠道。翻译既然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真正的翻译理论也只能来源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的。翻译实践是翻译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因此,在翻译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是一个讲授者。要想翻译出一篇好文章,教师就应要求学生不仅具备较好的汉语水平、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此,在翻译的实践中教师又成了一个促进者。

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管理者变成了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创新者和评价者。表面上,传统的作用减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地位削弱了。相反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以承担更重的任务,接受更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应从演讲者、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创新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际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H.D.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4] 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a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9

魏喜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叫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支配学,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但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叫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共体’.在这个共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反反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在这种课堂里,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轻松快乐的享受。同时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品德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解决了初中阶段“两极分化”的难题,实现了“三无”,无厌学生,无学困生,无缀学生。另外,还有永威学校的“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在自学中思考问题,无不处处体现了“以学为主,教师为辅”的先进教育理念。

所以,我校教改要想获得成功,教师角色一定要转变。首先我们应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其次还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里,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另外,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杜郎口中心教改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必须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形态置身于教学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的认识。从而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

谈新课改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已经逐渐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下面进行了论述。

长期以来,各科教学往往聚焦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测验为目的,教师角色主要强调教师的社会职责、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的职业品质和教师的传道与解惑。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是一个简单的换位,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究的反复实践活动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交流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采取互动交流,共同协作方式 实现课程目标,实现教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们今天的教学状态是“教知”,这种教学状态给学生带来的是痛苦。负担过重,可能造成学生智慧的萎缩,甚至于扭曲异化学生人格,针对这种教知,教懂的教学,在今天的发展形势下,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来顺应社会,我们就必须转变这种“教知”为“练能”。所谓的“练能”就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重点,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把知识转换为能力。我们的取向是能力为重,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行动上,首先,以能力培养为硬指标;其次,以选练能力为线索,为只要内容与重点;最后,要做到教方法—练能力—考能力。

所谓“练能”,这里的“能”是指学科技能力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法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们要立足练能,选点做实。具体操作方面,有以下的步骤:作为实践新课改的老师,要先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让学生熟悉教材,运用网络和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第二步是探究促说;第三步要分层展说,这一步教师抽学生回答要做到从差生开始抽答;第四步是教师点拨评说,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与点拨,让学生从中受益;第五步是强化练说,要做到人人过关。我们要做到这样一堂课的完成,需要以下的保障措施:第一是小班化的组织建设机制,要进行课改,必须保证班上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二是教师的方法指导机制,在进行课改之前,必须保证实施班级的教师具备良好方法指导的素养;第三是激励参说机制,要激励班上的每一个人都积极参与;第四是个别强化练说机制,要做到人人过关;第五是以说代练的家庭作业机制。

要做到学生自主练能这是一种理想境界,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进行交流与强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组织,引导,评价,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可以提出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新课程鼓励教师探索独树一帜的个人教学理论。学生自学自练,互学互练。这样的模式进行离不开班级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引导,具体需要在班级设立小班长,板书员,检测员,纪检员等等。

在我的五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经过第一次展练课堂的学习后,切实运用到了我的课堂上,作为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一开始进行展练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相信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展练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我觉得把展练引入农村小学课堂尤为重要。一开始,我把展练的导学案

设计好,从生字开始,用了一个周给学生示范。先从优生开始,挑选了成绩较好的几个学生第一次进行了字词展练,一开始,比较僵硬死板,但总算是顺利完成了,接下来慢慢让每位学生都上台展练。这第一轮,我引导指点的比较多。接下来第二轮,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发现学生们能变通展练台词,并且比较流畅地完成了,我指点的也比较少了。我感到很欣慰。慢慢的,我开始引入一些课文展练,这个部分比较困难,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个展练的舞台上,我看到学生们都实际锻炼到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收获比以前的“教知”方法大得多。

新课改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求教师要把控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要很好地把我好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课程不仅学会知识,教师还要思考每堂课的知识学生学习之后,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所以在教学钱一定要备好课,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我在本册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把控好了三维目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第一单元让学生热爱读书;第二单元让学生热爱家乡;第三单元让学生对大自然产生兴趣,增加常识;第四单元让学生学会通过生活的点点滴滴领悟一些人生道理;第五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第六单元让学生感悟父爱与母爱的伟大;第七单元让学生热爱祖国;第八单元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革命,勿忘国耻,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普高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篇11

关键词:转换角色;师生平等;学生的感受;兴趣与乐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47-01

先看个小故事:

学校组织老师集体舞比赛,我们都从零学起。教练不厌其烦的教,我们很认真的学,几天下来,训练很有效果,站在教练后面,我们可以很流畅的做完每个动作。可是有一天教练没来,要我们自己练,那么多人居然凑不齐完整的动作。于是大家纷纷感慨自己没有天赋。接下来的几天教练都没有到,但比赛迫在眉睫,我们只好自己练。在逐个琢磨动作的时候,我们终于找到了原因:做的时候眼睛盯着教练,跟着走好了,不必考虑下一个动作是什么,所以,没人领舞时就一片茫然。在自己领会了各个动作要领之后,我们终于可以顺利完成,其实与天赋无关,只是当时没有真正学会而已。

其实我们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是不是那个粗心的母亲,以自己的高度来衡量孩子的视线?我们是不是那个太过“认真”的教练,一直在领着学生的手学习,放开时,他们根本不会自己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在课堂上“蹲下来”,转换自己的角色,以学生的眼光来看问题,以学生的感悟来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首先,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不能一概讲个明白,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探究问题的兴趣与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直面自己的思想,通过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合作探讨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学会如何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评价。如可以请学生扣上书,自己证明定理,自己解例题,互相交流,体会哪种方法最妙,为什么有的妙法自己没想到呢?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学到原来不会的本事。

同时,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首先是参与者,以学生的角度来面对问题。只在学生失去方向时给予必要的引领,使探索更为深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其次,教师应该到学生中去,体会学生的感受。有的教师习惯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那是因为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学生不会,问题就不简单,所谓的“简单”,是因为站位太高。例如,讲“抛物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我将内容全部抛给了学生,要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由几个学生来讲授。因为有前面的椭圆和双曲线为基础,学生自己进行的很顺利,我认为的难点被一一突破,学生接受良好。就在我松了一口气,以为这节课基本目标完成时,问题出现了:(1) 的焦点坐标?一位学生回答了“因为2p=4,所以P=2,焦点坐标为(1,0)”。只有少数同学提出疑问;学生向我求助,我只问了一句,是标准方程吗?同学顿时大悟。(2)做了几道题之后,有学生惊喜的喊道:“别求P了,直接除4!”有同学嘟囔,“对吗?”又有同学喊,“能证,很好证”。一番热闹之后,同学们又都是一副顿悟的模样。

这节课使我明白,所谓的难点,从学生的角度看,往往跟从教师的角度看不一样。比如建系解方程一直是这节的难点,但问起学生时,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试呗,找最简单的就行了,有什么难?”多浅显的道理,怎么就被我们讲复杂了呢?而我们认为的简单问题,学生的认知上反倒有一个深入的过程,只能在探索中发现。从学生的高度和视角看问题,才能真正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再者,想要教好学生,还要先学会做学生。比如前面提到的学习跳舞一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时,才会去考虑如何去演好自己的角色,体会到这个角色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之间交流时,比较关注的是备课组、教研组内的交流,这是必要的。但更有必要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因为在数学这个小圈子里,我们始终忘不了自己的身份是教师,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交流更多的是怎么“教”,而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该怎么“学”。听完一节语文、外语、计算机课之后,体会在这节课里,我们学会了什么?印象深刻吗?老师讲的理解吗?我们对老师能提出那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怎么学?我希望老师怎么教?在自己反复练习还不熟练,在自己努力却总也掌握不好的时候,想想,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学生了呢?我们还会说学生笨吗?还会说学生不认真吗?

转变教师角色促进课堂改革 篇12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学”,新课程在观念上凸显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要扬弃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1.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方面转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改变“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学为辅”的传统接受式教学方式,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要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出的:“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方面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对文章能作更深入的理解。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也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信任的人,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1.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转变。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3.实现从单一化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转变。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学会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走出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三、评价模式的转变

1.评价目标的转变。新课程所需要的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对学生的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2.评价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师评价以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过于强调标准的统一:传统的评价以量化为特征,以分数为标准。这种评价面向的是“分数”,强调的是鉴定、选拔功能。这种评价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忽略了思维过程、感悟过程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所教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还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上一篇:学校工作报告下一篇:鱼塘承包合同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