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共19篇)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

《山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课文用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清幽雅致而又不失妖娆的山林雨景图,展示了雨中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整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课文,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爱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虽然课文摹声状物细致入微,遣词造句形象生动,能突出山雨和雨中山林的主要特点,但我认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山林中雨来时——雨中——雨后的声音变化,对他们想象雨中山林的情景有帮助。因此,我精心节选了“风声”、“雨声”、“鸟叫声”、“雨滴落小水洼声”,把它们串连起来播放给学生听,听后让他们说说想到了什么,说完再让学生去读课文,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贴近于文章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听、想、说的能力。

二、重视范读。欣赏优美抒情的语言,读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读可以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在方式上我选择了配乐范读。学生边欣赏《春野》的音乐边听老师范读,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从孩子们眼中我看到了佩服的目光,她们夸老师读得好,我适时鼓励他们,说只要认真大家都能读好,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2

一、留白的精彩,续写课文,复述别样美丽

续写课文,填充教师巧设的课文“留白”,是一种具备多功能取向的良好复述形式。一方面叙说、读写课文本身就是一种复述活动,这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创造性,运用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合乎原文的创造活动;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将课文的留白进行完整、有效、生动的补充,就必须对原文的内容大意、脉络关系以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延续课文之前,他们必然要将原文在脑海中进行逻辑性和结构化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复述课文的有益活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文复述的作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写作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背后所隐藏的空白,以课文的“疑点”“意犹未尽处”等能够激起学生复述兴趣的地方为突破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6课《爱如茉莉》时,文章所讲述的是一种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隐含无私真爱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妈妈只是“煮了碗水饺”,爸爸也没像平常人那样送玫瑰花给住院的妈妈,他只是拿着茉莉天天去守着,这种无比伟大的真爱让成长后的作者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因此,笔者结合“真爱”的纯白洁净,布置了这样一项课文复述的任务:同学们,以你们现在的年龄,以你们所具备的认知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说说你们认为的真爱是什么,并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值得你去爱。这项任务虽然作为一个作业设计而存在,但学生要了解真爱,体验真爱,追寻生活真爱,就必须通透了解本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原有课文进行回顾和记忆,而且能为学生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续写课文的动机。

二、变化的神韵,改编文体,复述多种可能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自身独特情感和意识的沉淀和结晶,学生阅读、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意在与作者实现文本和心灵间的沟通和交流,感知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寄托,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运用在日常的学习之中。因此,要提升课文复述的有效性,学生必须科学利用这些已有的文章认知经验,运用自身建构的知识素材和库存改变课文文体,以自身喜好的形式将学过的课文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如“将陈述一件事以抒发情感的课文”以故事改编或“以讲解员身份向同伴讲解”等文体转化形式进行内容和感情其调的复述和再现。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4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记叙文的形式来介绍主人公桑兰坚强不屈、微笑面对一切的美好品质和精神,以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本课改编为一个励志故事,并讲给身边的人听,看看自己讲的故事能不能打动他人;也可以将自己看作是桑兰的队友,假如现在你要把你的所见所闻如实告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官员,你将会怎么做等形式,在转换文体的同时重新认知课文的内容和情调。

三、演绎的味道,表演再现,复述精气神色

实践表理,小学生崇尚快乐、反对束缚的好玩心理时时让他们保持警戒,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要求学生对已学的课文进行内容或大意的复述,那这种枯燥的方法只会引来学生“能量不足”的课堂表现,或者直接以笔记内容、原文内容进行输出式的记忆和背诵。因此,课文复述需借助一定的媒介或表演形式,让复述的本质内化于各种有趣的表演之中。如学生可以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文本内容,以舒心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歌舞剧”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渗透于其中,还可以以“讲故事、推销介绍”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述。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以独幕剧形式再现历史情境,细微刻画了春秋鲁国宰相公仪休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由于本课主要以人物对话展开,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独幕剧的形式和特色,感悟公仪休的良好品质,亲手设计了一堂展演课:将学生分为三到四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导演、服装设计师、配乐师以及演员定位等角色,并根据课文剧本进行演出,可以增加环节和故事,但不能违背历史现实和精神,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一周时间,到时候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演。

论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导入教学 篇3

[关键词]课文题目;激发兴趣;旨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题目导入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直扣课文中心,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点亮“眼睛”,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题目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使学生养成一接触到课文,就注意探究题目含义的好习惯。

教师围绕课题启发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课文内容,提问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全文铺平道路。一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讲究,如果执教者能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也会增加他们学习文章的浓厚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启“窗口”,掌握课文旨意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接触到的文章题目的类型越来越多,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渐渐地,学生理解到有的文章题目表明时间,有的文章题目表明地点,有的文章题目标出人名,有的文章题目写明事件……还有一类文章题目点出了全文的旨意,这类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就是文章的“窗口”。教师要利用题目与文章的内在联络,恰当启发,使讲读教学刚刚进行就让学生接触文章的主题。

吕叔湘曾经说过:“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事实上采用了活的方式,课堂上就会显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思路也易打开。当然“活”的方法多种多样,执教者应因人而宜,因教材而宜,各显神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三、紧扣“主旨”,培养创造思维

现在的教学,比较重视导入,普遍认为,精致的导入,能创造课堂气氛,扣紧学生的心弦,提高课堂效率。紧扣“主旨”,从课文题目入手是最佳的导入方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开课方式。许多课文题目不仅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要问题,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以外有关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

如,三年级教《一定要争气》时,教师可抓住“争气”题眼,激起悬念设疑:“课题的中心句是什么?(争气)”“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争气了吗?”

然后引导学生循着“争气”理思路: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课文《一定要争气》重点讲述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经历的两件事。从为己为家到为民为国争气的思想感悟,表现了他不甘落后、发愤努力、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和爱国情感。全文以“小时候——十七岁——二十八岁”的时间顺序为经线,以“家里——中学——比利时”为纬线,写了“功课赶上”和“实验成功”两件事,中心明确“一定要争气”。扣住“争气”,联系实际讲“争气”。这样,抓住课题学课文,学生们经过集中——发散——集中的思维活动,形成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目前的语文課堂教学,都在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空间、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重视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训练,强调字词句章的分析和理解。富有人文内涵、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课文往往被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变成一堆毫无生气的文字。学生学得比较被动,很少在能力上加以训导。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不再是围绕几个练习解答的填鸭式的枯燥无味的方式,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笔者认为从课文题目入手就是一种既直接又灵活的教学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紧扣文章题目,则将在分析课文、阅读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有益。

总之,读好课文题目,找准切入点,从课题入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整堂语文课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简单有效。

小学语文课文《母鸡》教学设计 篇4

2.能正确朗读全文,边读边思,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3.通过阅读,能发挥想象,知道母鸡叫声所表达的意思。

4.从课文中母鸡动作的描写,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演示。

2.课前材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生活中,你们对母鸡的印象如何?

2.揭题:34.母鸡

(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出示)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是怎样的态度?分别在文中的哪几小节进行了描写?

2.交流。

(板书)讨厌不讨厌

(1-----3)(4-----7)

三.学习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呢?请同学们默读1----3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2.(出示)理解词语:

颤颤巍巍,如泣如诉。

师述:能照着如泣如诉的样子再写两个词语吗?(如火如荼,如痴如醉)

3.那么想想一下母鸡想用声音告诉人们什么呢?

(出示)母鸡受了一点惊恐,它由前院咕咕到后院,由后院再咕咕到前院,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了呢?

1.四人小组学习,找出有关语句,认真读读,体会体会。

2.重点指导第五节。

(1)

(出示)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

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儿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出示)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

(4)(出示)母鸡听到什么东西响了一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爱

4.选一节你最喜欢的小节读读,再次体会伟大的母爱。

四.领悟中心,情感升华:

1.引读课文。

(出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在动物世界中,人类世界中,这样的母亲还为数不少呢!

(多媒体展示,情感共鸣)

4.小组内故事交流,体会母爱。

(音乐)

(附全文板书)

母鸡

讨厌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用词生动、描写细腻、语句优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想像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可爱。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课文记叙的顺序。

三教学重点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认识珍珠泉的美丽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

【珍珠泉】教学挂图,录音机及朗读磁带。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语:小孩爱泉水-故乡的泉水-又绿又深的,不断冒泡的珍珠泉。

2初读感知

引导边听录音边读边联想。

自由读想像交流互补。

3深入细读解决生字词,划出好的语句体悟交流。

4生生互动探讨。

看图展开联想,体悟珍珠泉的特点:交流展示口语表达训练。

5读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练习巩固:

(1) 文章先介绍珍珠泉在--,接着重点描写珍珠泉周围的--,以及潭底冒出的--,最后抒发对珍珠泉的--之情。

(2) 珍珠泉的特点是--------------------。

6摘抄自己喜欢的佳句妙语,汇溪成河、集腋成裘。

7总结并激发习作兴趣。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新教材在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略读课文。故事篇幅较大,但内容通俗易懂,能抓住孩子的心。为体现与中年级的衔接,在教学中,真正放手让孩子们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由扶到放,就感兴趣的内容与同伴交流,充分享阅读的乐趣。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默读,采用分层法将默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下面几篇默读略读课文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圈一圈、演一演、比一比,看图片、猜谜语,找找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等各种方式、认识卡罗尔等15个生字。并以阔词、积累、说话等手段加以巩固和应用。

2、采用分层默读法,环环紧扣,指导学生学习默读,了解默读的方法。

3、自读自悟、放飞想象,联系自身经验,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充分享受阅读乐趣。

4、感受卡罗尔随着小猫来来去去而起伏的心情,触摸她喜爱小猫的童心,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喜欢小动物吗?养过什么小动物?怎样照顾它的?(饮食、住处、玩)

一、导入、揭题。

1、出示小女孩图片。

2、亲切地喊喊小女孩的名字卡罗尔。

读准卡罗尔。提醒学生不拖读,叫名字时语速应稍快些。

3、趣味识卡

卡上面上,下面下,不上不下卡住了。(师和生加动作齐演。)

给卡找朋友。(卡通、卡车)

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卡罗尔的她的小猫

(低段学生为力求字音的到位,常常有不自觉的拖读现象。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以使其养成朗读的好习惯。认识卡时,充分认识到中国汉字的奇妙,通过分析字型演一演,既认识了生字,又理解了字义,一举两得。)

二、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轻声自由读故事。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生字宝宝、多读几遍。标上小节号。

2、趣味识字。

找找多音字,交交好朋友。

dāi

待在

jiàn

黑白相间

滴滴答答

待{

间{

答{

dài

等待

jiān

中间

回答

看伯洛图,理解黑白相间的毛色。读准洛(洛阳)。学伯洛叫喵

出示:生字带拼音。

软垫

绒线团

舒适

橱柜

厨房

抽屉

(1)、自由读。发现橱厨读音一样。比较字型,橱---厨(橱柜是木头做的),读准第二声。

(2)、看图认读软垫绒线团,读准r。软垫、绒线团让人感觉很舒适(随机理解舒适)。

(3)、齐读。

出示:生字带拼音。

滑稽

糊涂

多余

端出

一碟

点心

免费

(1)、领读跟读(争做小老师)

(2)、找找滑稽的近义词---有趣;说说糊涂的反义词---明白、清楚。

(3)、猜字谜:小兔子的尾巴不见了----免。

生字去拼音。

软垫

绒线团

舒适

橱柜

厨房

抽屉

滑稽

糊涂

多余

端出

一碟

点心

免费

(1)、同桌对读、齐读。

(低段,识字仍是重难点。为激发学生识字的乐趣和自主性,采用圈一圈、演一演、比一比,看图片、猜谜语,找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等各种方式认识熟悉生字。生字新词的出示、补充及理解如流水自然淌过,孩子们学起来非常轻松。)

三、分层默读、自读自悟趣。

(一)、出示默读,了解默读的方法。

1、导: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一种读书方法默读。齐读默读

猜一猜:默读应该怎么读?

2、出示默读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齐读)

(二)、试着默读课文1-3小节,交流感受。

速度快、在心里读、可以边读边想

(三)、初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交流,试着概括文章大意。

2、觉得整个故事都非常有趣。

(四)、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

1、交流。

2、课件出示整篇文章,将学生说到的句段显红。(指导孩子们说清楚第几页的第几段)

3、集中出示孩子们认为有趣的段落。(基本集中在4、7、9、10、11小节。)

(五)、以第10小节为例,体会小猫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情趣

导语:为什么那么多孩子都说这几段特别有趣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第10小节吧。

1、从文本中放大出示第10小节。

晚上,家里可不得了了,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小猫钻进抽屉里、橱柜里。有人从门外进来,门后会突然扑出一只小猫,吓人一大跳。

2、指名读,读准不得了。

3、自由默读,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交流。(以下三小点的顺序为并列,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顺序定先后)

小猫弹钢琴。

(1)、充分肯定学生的自由发言,如: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好象在弹钢,是个钢琴大师呢!小猫从来没见过这么有趣的东西,只要用爪子碰一碰,就会发出好听的声音,真好玩呢!

(2)、出示小猫弹钢琴图。

(3)、看图师生同悟:看!一只小猫跳上了一架钢琴,不小心把它的脚踩在了黑白相间的琴键上,钢琴发出了(冬的一声)。小猫觉得很有意思,就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

(4)、有感情齐读第一句。

小猫钻柜。

(1)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猫钻进了抽屉里,它正在和我们捉谜藏呢!小猫钻进衣柜里,把妈妈的新衣服披在身上,它也爱漂亮啊!小猫钻进衣柜里,正在涂抹妈妈的香水呢!

(2)随机出示小猫钻进抽屉、橱柜的图画,诱发学生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

(3)补充:小猫钻在书架上的图片。

小猫还是个博士呢,看!它钻在书架上看书呢!

小猫吓人。

小猫躲在门后,妈妈从门外进来,小猫猛扑上去,把妈妈的纽扣扑掉了好几颗,真顽皮。

5、小结:多么顽皮、淘气、爱吓人的小猫啊。

6、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第10小节。(读出你的`乐趣、小猫的有趣)

(六)、自由默读、感悟其它显红的有趣段落,想想为什么觉得有趣。

1、小组交流。你说我听,我说你补充。

2、全班交流。(以下几点的顺序为并列,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顺序定先后)

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进来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个衣袋里都有一只小猫。他一蹲下,小猫就扑扑地一个个跳出来,朝屋里跑。(第7小节)

(1)、为什么觉得有趣。

(2)、交流:根据生的回答师引或点拨。

(3)、师点:小猫把叔叔的口袋当成什么了?

生:(预设)温暖的小床、在叔叔的口袋里做免费旅行

(4)、师点:叔叔一蹲下,小猫就扑扑一个个跳出来,它们想舒展筋骨、活动一下,还很有好奇心呢,都往屋里跑,它们会做些什么呢?

生:

(5)、多么滑稽啊!齐读这一小节,重点读好扑扑地、一个个、一就

爸爸从自己的每只拖鞋里都捉出一只小猫来。

(1)、学生自由交流感悟,师跟据学生的感悟,引导或点拨。

(2)、点拨语:小猫肯出来吗?小猫把爸爸的拖当成什么了?

当爸爸八脚伸进拖鞋里,碰到毛茸茸、软绵绵的小猫,肯定会吓一大跳,怪不得又气又好笑的把小猫从拖鞋里捉出来。

(3)、齐读。

打这以后,门铃一直响个不停,好多小猫都来了,什么样的都有。

有白的、黑的、花的、胖的、瘦的

有的喜欢有的喜欢有的喜欢

3、过渡:在卡罗尔眼中,小猫那么有趣,那么顽皮可爱,所以她非常喜欢小猫。她的心情随着小猫的得失起起落落。

(在紧扣默读的感悟中,真放手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其趣。初读后,感受整篇文章的大趣再读,圈划自己的小趣交流,集个个小趣为共趣师扶,细细品味其中丰富的内趣放,自由感悟自己的私趣。让每个孩子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再次默读全文,切身体会卡罗尔的心情。

(一)、默读全文,想:随着小猫的得失,卡罗尔的心情如何变化。

(二)、交流,简单板书。

想要小猫

高兴、开心

依依不舍、伤心、冷清

惊喜

登广告、准备

小猫一个个来啦

登广告、小猫送得一个不剩

伯洛在

五、作业:

1、学习写广告。

小猫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卡罗尔的心情,卡罗尔多么喜欢小猫啊!而小猫的得失都是通过登广告,广告的作用可真大。你想要什么小动物吗?让我们也来试一试。

2、让学生说说默读的方法怎样?结合平时学生的阅读情况,加以实践的常试应用。

3、自己觉得有趣的句段把它积累到本子里,如果有自己的话想补充,并把它写上去,更棒。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7

主题活动是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 一个单元一般为一系列, 或一个专题的课内阅读文章,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的专题就是“自然奇观”这一内容的, 根据这一专题, 教材就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观潮》和《鸟的天堂》, 此外, 还有两篇阅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 这四篇课文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 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与美妙动人, 因此, 教师就可以以这一专题为主题活动的内容, 将这一活动的开展设置在四篇课文教学完毕后, 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为此,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活动:“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 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 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南国风光‘鸟的天堂’, 以及绚丽多变的火烧云。那么, 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到世界各个地方,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搜集各个国家的名胜古迹或者著名的自然景观, 在主题活动开展中, 希望各组成员安排好自己的采集任务, 两位同学进行信息采集, 两位同学负责把采集回来的信息整理成一篇小文章, 我们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同学们可以这四篇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课文为模仿对象, 组织自己的文字材料, 想想先介绍什么, 后介绍什么, 下节课我们就进行该单元的主题活动竞赛, 将大家组织好的材料来进行评比。”

这样的课文阅读主题活动方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而且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实现了“大语文教育观”, 学生在收集查阅资料阶段, 就会自主地利用网络、走进书店、跑到图书馆、科技馆等地方去查找资料,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有利于扩展阅读视野。

摘要:课文阅读是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课文阅读过程中, 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 要提高课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就必须以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激活课堂, 利用主题活动法、续写改写法等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愉悦的课文阅读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高年级,课文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人文情感;人文性;古诗词;阅读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尽管新课改也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还是凭着一张考卷选拔人才。教师的教学缺乏自由性和自主性,所以教学中就缺乏人文素养的体现。语文学科的一个大特点就是人文性。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记录工具,文字是人们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工具,所以说语文除了具有人文性之外,还具备工具性。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这个时期的学习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初中、高中语文具有的人文性将会更加强烈。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人文素养的形成,这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如何正确认识小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的英语翻译是Humanism,也有把人文精神翻译成“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性的概括,是对人性的尊重,我们也可以把人文性概括为人道主义。天下文章强调一个“道”字,就是要将道理蕴含在文章中。人文素养的另一个标志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是人们通常情况下说的科学性。人文精神包括了“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宗教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材料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的深度思考和灵魂深处的思想。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可以称为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善于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性,善于灌输教学中的人文性,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性的氛围中成长。

二、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形成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领略文章中的风景,与高尚的作者对话,又要通过文字发现文字背后的思想和真理,这样才能保证语文学习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才能达到语文人文素养的目标。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培养人文素养

我们常常感叹古人用词的凝练,这从光辉灿烂的古典文献中就可以发现。尤其是唐诗宋词,在古典文学中熠熠生辉。精炼的诗句、美好的意境更是脍炙人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人们在优美的、朗朗上口的诗词中任意发挥想象,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享受那种或是自然风光的美、或是感怀古今的美、或是大漠边关刀枪剑戟的爱国美,诗人在古诗词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思念亲人、歌颂爱情、家国情怀等都是非常感人的。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心理正是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感染的阶段,所以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充分感悟诗词中的意境,体会其中的人文性。尤其是小学阶段教材中选择的古诗词更是具有极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需要教师很好把握。比如杜甫的《望岳》,这首诗中的辽阔意境,对世间万物的思考,都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那种高尚的情操不知道感染了多少代中国人。这首诗的教学,教师要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既让学生了解了当时唐朝的社会现实,也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法特点,尤其是诗歌中蕴含的文学性和人文性。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生的思想不是特别成熟,他们的理解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缺少的就是生活阅历,这影响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些情况,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人文性。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会融入作者的深度思考,都会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正好可以实现和大师的心灵对话,和大师的情感交流。有人说,读书是通往高贵的捷径。这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对人生的影响,更说明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性是多么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提炼,梳理出文章的名言警句、好句好段、深刻内涵和自己的情感共鸣。“导学案”可以是教师帮助写,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编写。学生在编写“导学案”或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导学案”中,就可以实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怀的渗透,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个漫长的、长期的、各个学段合力共同完成的工作。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和引导学生形成人文素养,深刻理解文本后面的思想内涵。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生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人情怀,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研究 篇9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习作教学要“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写作就是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随文练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之法,在情境中表达,有话可说,说真话,实话,心理话。

2、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思想感情的表达,也要注重学生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要进行实践性的练习,在阅读中随文练笔,进行写作的训练,体现了语文课程特点。

3、教育家叶圣陶说“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语文教材是以专题组织内容,课文作为例子,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有效资源,加强随文练笔,是写好单元习作的基础。无论是从句式上,还是内容上,词语的积累运用上,适时有效的练笔,能为写作提示写法,提供素材,积累词汇。

3、语文教学提倡多读多写,课堂教学法蕴藏着作文之法,每篇精选的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或是篇章结构合理,或是语言描写精彩纷呈,或是内容取材详略得当,在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学生练笔的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说教材,说学法,说写法,学生听得多,练得少,脱离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学生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阅读效果也低。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研究”的课题研究,随文练笔成为学生阅读写作桥梁,提高课堂教效率。

二、研究目标

1、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效地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创设情境,提高随文练笔的质量,切实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本解读,增加练笔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不拘形式,无论长短,适时练笔,训练学生语言,丰富学生积累,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3、通过开展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习作教学观念,促使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捕捉写作教学的契机,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基本的研究思路

一、让教师认识并重视随文练笔。

1、理论提升

通过业务学习,网络教研让老师进行关于随文练笔的理论学习,从而让老师对随文练笔有正确的认识,并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

2、撰写理论学习心得。

3、确定一篇课文来进行尝试课和赏析课的公开教学。

五、具体实施步骤: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2月——8月)

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搜集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的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学习并写学习心得。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探索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研读四至六年级课文,集体备课,进行同课异构,研讨、反思,初步探索比较有效的课堂阅读随文练笔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深入实践阶段。(2015年8月——2015年12月)

组织关于随文练笔的教学设计评比、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形成有效的语文课堂阅读随文练笔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1月——2016年8月)

收集有关资料,特别是同课异构、研究论文、案例、教学设计、反思等一些成果性资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请求课题鉴定。

六、预设的研究结果

1、通进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重视程度

2、通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构建不同类型随文练笔的教学模式,帮

助教师解决阅读教学中练笔的困惑,为教师改进阅读的教学提供借鉴。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0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习龟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为了让人文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可以构建发展评价,把小学语文的教学按评比的方式进行。例如,期末或者期中考试中,可以不光以成绩做评比,而是把课堂气氛或者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比标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文情操,语文的教学也会更加丰富。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缺失问题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们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阅读教学目标工具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容易偏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多教师认为学生预习时读几遍文章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修辞和标点符号的讲解训练上,因此,小学语文阅读课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阅读知识,学生机械地记知识点和阅读题技巧的现状。教师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作用,以学生对课文朗读、背诵的情况作为衡量教学目标的实现标准。如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时,学生在读了几遍课文后,课文读通顺了,教师就教学生写字,教学生怎么把故事背过,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体会童话、寓言、故事中蕴含的美好感情,更不用说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和想法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科目,教师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制定教学目标时突出人文性,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过程模式化

传统阅读课堂中存在着教师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采用分析课文和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就是人们说的“满堂问”和“满堂灌”现象。阅读教学中所有课文讲授都是同一个模式,根据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课文段落大意、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的套路逐段分析课文,老师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学生缺乏对阅读文章的整体认识。“满堂问”“满堂灌”的课堂学生所接受的仅仅是文本所给予的陈述性的知识和机械的训练,内容枯燥,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必要的语言实践。著名教育家尚敬友说:一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浮在下面的是‘文化’,它沉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語文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蒙,受到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一)阅读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各个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中,在第一学段目标中,第4条这样表述:。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中“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上加强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加的附加任务。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

1、设计阅读情景,激发阅读兴趣。著名儿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学有一句经典的话“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只有对阅读内容感兴趣,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阅读情景,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还可以使用教学艺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或其他手段创设一种适合教学的特定氛围,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真切地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2、设计阅读问题,营造人文氛围。阅读是小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并不代表阅读教学不需要教师的参与,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抓住文章重难点,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找出贯穿全文的问题,引导小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

(三)完善阅读教学评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是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小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在阅读教学评价中,首先应坚持育人原则,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将人文性评价贯穿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1、评价内容育人化。教师应注重评价内容的育人化,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阅读发展水平不同,对文章感兴趣的点也不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评价学生的阅读感受,不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

2、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师加强发展性评价,注意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同时强调个体内差异评价。小学阅读教学评价方式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阅读课的成长记录,如观察阅读课的行为和状态、阅读课的讨论、平时作业等等。结语: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化,“人文素养”这—命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教师和学者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针对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我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使阅读课堂充满人文氛围,完善阅读教学评价,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由于小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的特点,小学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更应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和个性。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2

一、概述

随文识字游戏法以寓教于乐为原则, 以识字游戏的形式展开随文识字的教学工作, 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引导, 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理, 以纸牌游戏、动物形象表演等趣味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文字知识, 体会学习的乐趣, 最终使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随文识字趣味游戏法的开展

1. 打牌游戏

对于纸牌类游戏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十分喜爱的, 通过制作一些文字纸牌让学生分组进行纸牌游戏, 能在游戏中培养学生识字和认字。例如, 每人分发同等数量的数字纸牌, 然后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念出一张纸牌的文字就可以将其打出, 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出的纸牌最多就会获得胜利, 以此激励学生自发地想要认识更多的文字。对于不认识的文字, 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同学、家人请教,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2. 表演识字

小学生由于年纪小、好奇心强, 对小动物们都充满了喜爱, 因此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扮演小动物的形式加深文字印象。将每种小动物的卡通动画形象绘画在卡片上, 比如米老鼠、唐老鸭或者是孙悟空等经典形象, 然后让参与表演的学生将其戴在头上, 关于表演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任由学生们自由发挥。这样既能够在表演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又能够使学生轻松记住相应的动物名称。关于介绍小动物的课文内容时大都可以采用此类方式。

3. 文字接龙游戏

老师将需要学生掌握认识的汉字制作成一个个卡片, 然后分发给学生, 以4 到6 人为一个小组, 每个学生只要正确念出相应的汉字读音就可以将汉字进行连接, 内心就会充满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能够正确读出最多字数的学生, 同其他小组的第一名进行比赛, 老师可以对获胜者奖励一朵小红花以及口头表扬, 然后让获胜者去帮助其他学生进行生字认识, 从而使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提高。通过比赛, 能够树立学生间的竞争意识, 促进识字教学的良性循环。

4. 贴、翻字词游戏

(1) 部件组合。大多数的汉字都是由不同的部件组合而成的, 而这些部件往往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汉字, 例如:“禾、中、种”“白、勺、的”“又、见、观”“口、斤、听”等, 通过将这些汉字进行部件拆解, 然后制作成部件卡片, 让学生能够进行自由组合,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最多汉字组合的学生将给予一朵小红花的奖励, 鼓励大家向其学习。对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而言, 这种自由组合拆解汉字的方式能够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促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图文组合。由于鲜艳的颜色能够使孩子保持较为长久的注意力,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彩色挂图, 例如:小溪、小草、山峰、小桥、鲜花等内容的挂图, 将与挂图内容相关的汉字制作成卡片, 然后分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观察挂图, 在相应的位置上贴上相符的汉字卡片, 使学生从图画感受到万物的美好, 进而通过对图画贴字加深对文字的印象。

(3) 翻图片读字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在随文识字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加深学生对文字的记忆。例如, 在讲解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枫桥夜泊》这一首诗时, 教师可以通过自制的挂图将诗中描绘的月亮、乌鸦、渔船、寒山寺等内容写成卡片文字, 然后贴到挂图的背面, 让学生去探索挂图背后的秘密, 当学生发现挂图背后的文字时会迫不及待地将其与挂图内容进行对应, 然后老师再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 在不经意间就能够使学生快速地记住相关的汉字内容。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随文识字教学中游戏法有效运用的分析, 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游戏方法, 列举了打牌游戏、表演识字、文字接龙游戏、贴翻字词游戏等游戏教学方式, 以上各项趣味教学法都能够很好地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对于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和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萍.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随文识字课有效性的实现[J].新课程 (上旬) , 2013, (9) .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3

语言文学艺术根植于国家、民族的文化土壤里,与本土文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而汉语言文学,毋庸置疑是精妙、复杂而深刻的,伴随着东方古老深沉又独特的文明,接受着时光的雕刻。从仓颉造字开始,就是形式与内涵上完美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里,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精妙所在,实非易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可忽视。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从另一角度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情感与逻辑。情感与逻辑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逻辑的培养

先来看逻辑,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语文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是情感的极致体现,而逻辑则是生硬的、冰冷的、苍白的,承载不了任何深刻的意义。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应注重的是“人文性”,逻辑角度的深入探讨实现不了人文性,且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因而既没有价值又不可行。那么,果真如此吗?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汉字来看吧。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字。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日月山川,简单的笔画却是从最初的摹形演变而来。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其笔画如此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还有词语,小学生经常会写一些错别字,可能理由不外乎马虎,但是其代表的却是对汉字和词语的难以正确理解和诠释。比如“符合”一词,原本指两个半块的军符能够合在一起,因而“符”是军符的符,不是服装的服,“合”是合二为一的合,不是和平的和。只有搞清楚内在逻辑关系,才不会写错字用错词。再比如成语“扑朔迷离”,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雌雄兔子的表现不一样,想要区分就只能看它是“脚扑朔”抑或“眼迷离”,这些都是有科学的道理的。

最重要的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及写作。无论是阅读理解这样一种信息输入,还是口语表达和写作这样一种信息输出形式,固然需要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一种感性的感染力,可是要读懂、说清、写好,也需要理性的逻辑。写作提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要求,真正学好这一项,对阅读分析和口语、写作都大有裨益。因为从提纲中可以提炼到最有用的信息和把握文章整体结构。懂得分析出文章的逻辑,就能明白作者要抒情,抒的是何种感情,也能在口语表达时让人听懂,使人信服,更可以在自己的文章需要渲染感情时,选择最恰当的位置和方式。何以汉字会如此?何以词汇会如此?何以成语、俗语会如此?何以文章会如此?这些背后蕴含着深沉、严密的逻辑,固然需要感性的领悟,却更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交际工具的作用,并正确地理解交流。也可以令语文所包含的广博的知识为学生所认可。

二、情感的培养

再来看情感。语文的人文关怀性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当今的小学生知识掌握得都很多、很早。试问谁不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谁不会吟出几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元散曲。可是又有哪个孩子在背诵《静夜思》时,能够真切地想到那种一抬头一低头之间的落差。那一轮明月的皎洁和诗人心头的黯淡的对比,所寄托的深切乡思。因此情感的领悟就成了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若要令学生不致感到语文枯燥无味,一味地强调汉语言文学的严谨精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被语文所吸引,真正产生兴趣,情感上的培养不可或缺。

我认为首先最应该在教学中贯穿并强调的就是语文的语言感染力。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学生喜欢的风格可能不尽相同。有的`男孩子可能就喜欢直抒胸臆的语言风格,而女孩子更偏爱的可能就是婉转隽永一点的风格。在课堂阅读时,笔者有意识地加以区分,注重个性化的选择,让不同的学生自己根据自己欣赏的风格去诠释文章,效果果然初见端倪。孩子们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渐渐爱上了朗读课文的感觉,也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致。无论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迈意气,还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的婉转伤感,都是语言文学最迷人的美。

其次就是在表达自己时的情感输出。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写作,只有干涩的基本框架是难以承载起表达交流的作用的。当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之后,还需要有足够的情感上的渲染。如何渲染?要让孩子们懂得,不是把一个相同的词重复一千次,而是真正运用一些修辞、比喻、白描、衬托、排比、夸张等等。一句“她的体重在以光速下降”就比“她瘦了”形象得多,也有趣得多。

情感的成分由于语文的人文关怀性而贯穿始终,要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语文学习的对象,不仅仅是考试要考察的知识,更是一种认知,一种心态,一个最美丽的故事。

山雨仿写小学六年级 篇14

雨从云朵间飘然而下,万物都变得湿淋淋的。雨,打在青石板上,草儿上,石壁上,跳着欢快的圆舞曲,整个世界都沐浴在雨露中。叮――咚――叮――咚,是谁在歌唱,那清脆的声音由远而近……它们唱着歌,来到人间,跳着舞,降临人间。一切都变得充满生趣。它们跳到青石上,发出悦耳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染绿了嫩草;飞到池塘,在水面上跳出一圈圈涟漪,一切都跟活了一样。

雨,渐渐停了,一切都湿润润的,蜻蜓还在飞舞;鸟儿还在歌唱;绿叶还在滴水,这就是雨的尾声吧……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5

随文练笔, 顾名思义就是阅读教学中紧随文本教学而进行的课堂练笔,它融读写于一体,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为素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的迁移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实践, 是小学阶段习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同时它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对强化学生的片段练习有极大帮助。新课改以来对于写的练习更重视,形式也更创新,成为新课改课堂上较精彩的教学环节。但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流于形式, 训练目的不明确, 缺少即时的反馈等,课堂教学中的随文练笔的实效性并不强。因此,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实例谈谈随文练笔的有效策略。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有效策略的实践探索

1.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巧妙融入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 语文课本中的课后练习被当做是阅读教学的附属品,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会存在先讲课文、再处理课后练习题的现象,造成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文题脱离”现象,不能很好地与文本教学相融合。其实课后练习往往从某种程度上能折射出文本的阅读目标, 所以应该把这种练习当做一种弥足珍贵的课堂教学资源, 巧妙融合贯穿于文本教学中,达到文本阅读的目的。

这种融合可以是直接把练习的原问题引入相应段落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可以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在语言表达及侧重点上做稍微的改动,与相应的段落教学融会贯通。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后练习3:展开想象,说一说四十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看望聂将军的情景, 然后再写下来;《海洋———21世纪的希望》课后练习3: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的?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短文。类似的这种练习可以放到文本教学的最后环节,出示原问题,作为课堂结束环节的练笔和升华, 这样课后练习就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融合,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见,课后练习不容忽视,它的作用不可小觑。

2.善 于抓住文本 “留白 ”,精心设计练笔形式 。

(1)文字的“留白”。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往往有很多地方作者写得抑或是意犹未尽,抑或是引人幻想,抑或是发人深省,这些都是文本“留白”之处,是课堂练笔的很好抓手。如苏教版《学会合作》一文主要讲了合作的重要性,文中有一段话:你是学生,就要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共同完成学业;你是工人,就要和同事一起做工,共同完成工厂的生产任务;你是军人,就要和战友一起生活,一起训练, 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在教学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你是______,就要_______。这样的句型练习,也是拓展学生思路的很好的文本资源。

(2)插图的“留白”。小学语文教材为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编写时许多课文都配上精美的插图,可谓图文并茂。但往往图上的内容在文本中的表述并不多,或者表述的范畴很有限,留有很多的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既有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因为在教学中师生角色的定位上,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看图说话”式的小练笔,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等的有效手段,提高“看图说话”的实效性。

如苏教版《爱如茉莉》中的插图: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 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 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于是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大胆想象练笔: 这幅静止的画面背后有可能发生了什么,他们可能说什么,爸爸妈妈又分别是怎么做的? 妈妈的嘴角为什么会挂着恬静的微笑? 爸爸为什么坐在椅子上头伏在床沿边上睡着了,而且是紧握着妈妈的手? 这样这幅静止的画面立刻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 学生面前呈现出的是前前后后感人的连环画, 课文中的插图就成了这感人的连环画的连接点,文本的意义在学生头脑中就丰富起来。

3.细心研究文本 “灵魂 ”,抓住关键促进生成 。

对于整篇文章来说,文本的“灵魂”是文章中的某些重点句子,如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但对某些段的教学来说,“灵魂”就是文本中的关键字词 ,甚至是标点符号 ,抓住文本中的某些关键字词和标点符号可以促进课堂随文练笔的生成。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描写扫路人的一段话: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一口气。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抓住“每天”、“倒抽了一口气”这些关键词语进行这样的情景练笔:是啊,想一想老人扫路的那些日子吧,严寒酷暑他每天都要________;寒冬腊月他每天都要_________; 下雨的日子他要__________;下雪的日子他也要__________……这样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在这样的险峰下扫路怎能不使人倒抽凉气呢? 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就能体会到扫路人热爱本职工作、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本阅读目的的达到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 从文本内容、文本的言语形式、写作特点等方面挖掘符合文本本身特色的且能体现文本本身价值的多角度的练笔形式, 抓住更多的随文练笔的资源,在课堂中生成并设计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在学生练笔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内心受到人文熏陶, 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真正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摘要: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阅读教学中紧随文本教学而进行的课堂练笔,它融读写于一体,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拓展为素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的迁移训练。为了加强小学生习作中的片段练习,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作者抓住课后练习、文本“留白”、关键字词等随文练笔的资源,在课堂中生成并设计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从而真正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很明确地道出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知,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性质,二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因此,对于语文课程的认识不是有没有认识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问题,而是在教学中能否自觉地将培养语文能力和培养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一句话,没有培养人文素养的语文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程。

有人认为,既然小学语文课程属于人文学科,再重提培养人文素养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并非这样,小学语文虽然属于人文学科,但又与一般的人文学科不同,因为语文具有工具性。面对忽视人文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想法。

一、“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式。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思想启迪,感受到了审美乐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具有创造力的人,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自主意识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如何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一)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教学中要多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都跳出纸面,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了教材,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文章所写事物的美。

(二)“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多重教育功能

光靠讲解所获得的知识是单一的,而体验的收获却是多方面的。比如《晏子使楚》的教学,可以采取课本剧的表演方式进行。通过表演,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表现欲得到了满足,同时文章中的语言也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中。

三、要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发展主体所具有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素质教育要求“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思维的启迪者、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教师也不再是讲解者,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教师必须具有宽容之心,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予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即使学生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合理、积极的部分给予肯定。

(二)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余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

(三)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

学会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的时候,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的时候,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的时候,能否使他们得到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的时候,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自己的错误?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欢愉?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 篇17

图片2:珍贵的教科书

图片3:咱家还缺啥

图片4:月光曲

图片5:一夜的工作

图片6:夜莺的歌声

图片7:雪后

图片8:小守门员

图片9:小摄影师

图片10:蟋蟀的窝

做人要厚道,转载请注明来自猫扑(mop.com)

图片1:我家的猫

图片2:我的父亲李大钊

图片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图片4:温暖

图片5:伟大的友谊

图片6:挑山工

图片7:司马光砸缸

图片8:十里长街送总理

图片9:森林的主人

图片10:三味书屋

图片1:让我们荡起双桨

图片2:穷人

图片3:七根火柴

图片4:奴隶英雄

图片5: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图片6:蜜蜂引路

图片7:马踏飞燕

图片8:骆驼和羊

图片9:卢沟桥的狮子

图片10:林海

图片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图片2:捞铁牛

图片3:狼牙山五壮士

图片4:苦柚

图片5:开国大典

图片1:倔强的小红军

图片2:金色的鱼钩

图片3:琥珀

图片4:古井

图片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片1:丰碑

图片2:凡卡

图片3:打碗碗花

图片4:翠鸟

图片5:吃墨水

图片1:草船借箭

图片2:曹冲称象

图片3:不懂就要问

图片4:忘了

小学语文课文怎么预习 篇18

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这个小序号的标画看似简单,其实在小学生标画的过程中,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学生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便于操作,如学生可直接向老师点明第几自然段的哪个地方有疑问,教师也能方便的向学生点明第几自然段需要注意什么等。

二画圈儿

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儿”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O”画出,由于在课文中需“学会”的生字和需“会认”的生字无明显标志,这样用“O”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是要求“学会”的,哪是要求“会认”的。在读课文时会对自己画出的需“学会”的字有所重视,印象也比较深刻。实践证明:通过“二画圈儿”的方法,学生一看一画就认了两遍,方法简易实用,识记生字效果较好。

三画需认字儿

就是画完要求“学会”的生字后,再对照可后要求“会认”的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更明确了“会认”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画翘舌音儿

是针对我们曲阜市区口语中平翘舌音不分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一种读书方法。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含翘舌音的音节用“ ”在其下面画出来,以利于正确的读书。这种画法一般坚持两年就可以使学生基本区分平翘舌音。调查证明,采用这种方法的班级的学生,其读书的正确率大大高于不采用此法的班级。

五画疑难处

是指学生在完成上面画法之后,再读课文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用“?”再其右边画出。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真正养成了“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六画好词句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 篇19

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学期,为了把温州课题《基于小学写景文读写序列化实践研究》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我们从学生的写作角度入手,进行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写景文教学打开了一扇靓丽的窗户,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情,精选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以“写作顺序”为线索,把“按方位顺序”的文章放在一起;以“文章结构”为线索,把“总分结构”的文章放在一起;以“表达手法”为线索,把“联想和想象”的文章放在一起等等。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如何精选文章,成为当前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困惑。在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起点、生活经验为基础,找到这些文章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1.尊重学生起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哪个阶段应该学些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受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盲点以及学习特点等,挑选出最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文本。如,三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孙老师结合学段目标,选择“中年级以段为训练点”的目标,精选教材中《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三篇文章,剖析了三篇文章中总分段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总分结构,但分述部分各有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秋天的雨》围绕总起句列举了几个事物;《香港,璀璨的明珠》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以孙老师的下水文《贝壳》进行拓展阅读,降低了学生仿写总分段落的难度。孙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2.关注学生需求

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还要关注学生需求。只有在面对学生需要时,教师才会考虑“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教材知识”,才会竭力去寻找适合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更多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如,四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潘老师根据本班学生作文开头出现的雷同现象,想学生之所急,供学生之所需,精选教材中《鸟的天堂》《火烧云》这两篇文章的开头,提炼出“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并精心挑选了丁玲、古清生、沈从文、丰子恺等四位名家的名篇开头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确“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写法,最后出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雷同开头,用“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进行修改,真正做到了“以写定教”。

总之,学生的阅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必须找准学段目标,尊重学生起点,关注学生需求。

二、细研文本,抓住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教材内容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记得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开展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除了“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外, 还要细研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得当的取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关注语言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目标中均提到了“积累”二字,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一个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有神”。由此,细研文本,首先要关注语言积累。如一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黄老师精选了《哪座房子最漂亮》《小小的船》这两首儿歌,从语言积累入手,挖掘出特殊的构词方式──“AA的”叠词,通过把“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等这些词换成“青的瓦、白的墙”, 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接着找出《四季》中的叠词,改说为“AA的什么”,然后出示相关图片用“AA的什么”来仿说,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2.关注写作特点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在写作上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细研文本,我们要关注其写作特点,挖掘出文本独特的写作特色,选取典范内容让学生仿写。如,六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倪老师细细研读了第一组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从写作手法来看,这四篇课文均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倪老师从这个写作手法入手,选取从“颜色、形态、声音、动作”等不同角度进行联想的句子,进行群文教学;接着以美文《巫峡赏雾》作为拓展阅读的文章,让学生内化“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写《云江晚景》,真正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三、关注语用,发展语言

“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李海林教授也曾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智慧教学。”因此,在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语用,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段落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本人执教的《运用方位词把教室一角介绍清楚》是从写作顺序入手,帮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复习盘点《北京》《秋天》,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两篇按方位顺序的写景文,观察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 《北京》的观察顺序是从中间到前面,而《秋天》是从上到下的。这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然后出示教室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顺序,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方位词来介绍。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教室的一角。学生的仿写既到位又精彩。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教室后面墙壁的中央有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这块黑板五颜六色,漂亮极了。黑板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还有同学们写的美丽汉字。黑板上方有八个大字“乐学善思勇敢自信”, 这是我们的班训。黑板下方贴着美丽的树叶贴画和端正的汉字书写作品。

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着同学们的学习表现。黑板左边是展示台,上面贴着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照片和优秀的作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整整齐齐的书籍。书柜上面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

你瞧,这就是我们班又美丽又干净的教室一角。

学生2:我们教室墙壁上方贴着“乐学善思勇敢自信”这八个大字。大字下面是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黑板上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写着笔力十足的文字,那是同学与家长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黑板下方贴着我们写的汉字和童趣十足的拼贴树叶画,可漂亮啦!

黑板左边是展示台,展示台上贴着许多优秀的作文和漂亮的照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面放着整整齐齐的书。书柜上面摆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我们大家辛勤的汗水。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每个同学的学习表现。

瞧,我们班教室多美丽多整洁啊!

……

再如,五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王老师执教的《巧用抒情,写家乡一角》是从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采用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首先复习盘点《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弄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不同写法。然后从本册选学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中选取四个片段,分别选自《黄果树听瀑》《百泉村》《回乡》《故乡路》,让学生分清哪些是借景抒情,哪些是叙事抒情,并对写景文中的叙事与我们平时的事情记录作比较,弄清其不同点。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文本的能力。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稻田,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涛, 翻滚着、跳跃着……我不禁想起童年时代那一桢桢美丽的画面: 沐浴着阳光,大人扛着镰刀,自如地走在田埂上;在涌动的稻浪里弓着腰,挥舞着镰刀;妇女们一边哼着乡歌,一边捆起稻子;小孩们一蹦一跳地给父母端茶送水;人们拉着丰收的喜悦,把粮食送进仓库……我难忘丰收的稻田,难忘金色的童年!

学生2:树丛中,夹杂着许多鲜艳的花。绿叶衬着红花,显得花愈发娇艳。那簇绿荫遮掩之处,住着一户人家。古老的屋顶上,是乌黑的瓦片,由于雨水的冲刷,已有了些许斑迹。房屋前,是一个小小的庭院。一个约莫七岁的小孩子正手抓一把米,撒一点儿,撒一点儿,正在喂小鸡;一位老奶奶正靠在竹制摇椅上,拿着锥子和针,缓缓地纳着鞋底;一个小男孩挽着裤腿,淌着水,踏着鹅卵石摸小鱼小虾。瞧,他多能干,捉了一尾鱼!

……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诚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群文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治疗”目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痼疾。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给小学语文写景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学生阅读的智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摘要:群文阅读是语文阅读的一种新形式,它是由传统的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并从语言积累、写作特点的角度细研文本,同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一篇:每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梁书·列传五十三》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