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结项报告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践育人结项报告(通用5篇)

实践育人结项报告 篇1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研究报告

马学涛 李永 王晓超 张一帆 倪朋 朱俊波

2011年10月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报告

马学涛 李永 王晓超 张一帆 倪朋 朱俊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前 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旨在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水平。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与实验模式大多为教师先进行讲授,然后是学生再进行上机实验,实验课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多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技能,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较为低下。在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方法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操作内容移到计算机前,以项目教学、争力不足。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展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很有必要。

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技能是现代医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医学生必备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相关问题,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使其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彻底了解我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与实验教学现状,进一步改进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我们于2008年9月对我校08级、09级三年制专科检验班、药学班共400余名学生,就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实验方法满意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的学生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和实验方法较为满意,12%的学生认为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和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一般,80%的学生认为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和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于理解记忆,不能及时进行练习和掌握,也不能满足其学习需要。在对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和实验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同时,我们提出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改革,90%的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75%的学生认为改革前景乐观,2.3 改革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1 加强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计算机应用操作水平在医学生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觉得我今后用不上,或者有用时再来学习的思想,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敷衍了事。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来自于实践,技能形成的唯一的和最切实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反复的练习。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医学生工作和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3.2 重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师资培训 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我们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根据“项目”的需求来学习,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寻求解决,从而提高操作技能,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思维方式,由“学会”到“会学”。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要求,我们利用暑期对教研室的全体教师进行了实验技能的培训,加强高年资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使得我们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实验

的提高。研究内容

3.1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岗位需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改革的核心,在这一核心的体现上,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1、理论讲授和能力培养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施分层次、模块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适当调整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课时分配,细化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分层次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需要。

2、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结合专业特点,对08级药学专业学生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把主要教学环境由教室搬到实验室,即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边做边学,同步进行重点和难点指导,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加强课堂互动,及时进行辅导,巩固提高技能操作,切实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真正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

3.2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实施方案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为实际工作第一线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当前我校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学生现状,参照全国计算机等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对课程教

3、遴选实验内容,切实提高操作技能

在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中,课题组设计出多个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项目,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培养职业能力。

4、确定考核内容

依照教学目标,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对技能的要求,遴选了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考核内容:计算机文件(夹)操作、Word文档的编辑、Excel电子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项目,很好的体现技能操作水平。

5、改进考核方法

改进考评方式。在教学中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在考核内容、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着重突出以考核操作能力的机试为主, 采用分模块的技能操作考核,累计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结果。并把技能培训与计算机等级认证有机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规范、科学、有效的计算机技能操作考核办法。

3.4 具体实施计划

本课题以我校08、09级药学专业的三年制检验技术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抽取一个班学生作为实验组,并抽取药学班学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12、09年9月-10年1月,在09级全面使用完善后教材授课。

(四)阶段性总结。根据评价分析结果及反馈信息对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考核方法进行修订。

(五)项目总结(2010年3月~2010年6月)

1、对课程改革成果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结论,课题进行项目结项。

2、课程改革取得预期效果,向其他专业推广。

3、完善教材,发表论文,申报成果奖。4 项目特色与创新点 4.1 主要特色

1、改传统的理论教学-实验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主要教学场所由教室移到实验室,试行注重过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法。打破旧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建立了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

2、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实施模块化、分层次教学,细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操作水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实验模块的实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了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到能力培养为主、以理性知识学习为主到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

求做为学习的切入点,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操作水平。

3、创新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探索着 “任务引领,项目驱动,情境真实,学做相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目标引领、项目工作驱动、理论实训一体的形式组织课程教学。

4、强化能力培养

课程内容项目化的设计,将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浸透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规范计算机技能操作考核办法,把计算机教学内容与技能认证结合起来,积极的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可行性分析

5.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改革

学校自升格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以来,各级领导对学校建设高度重视,学校将教学改革及实验室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各种支持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有利的措施,为课题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使教学改革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5.2 师资力量雄厚

本课题组具有中级职称4人,其中硕士2人,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学

5项目成果 6.1 项目成果总结

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谓越来越普及,计算机也从高层次向大众化渗透,而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已广泛开展,它对我们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操作技能提高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有效教学方法。特别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先讲授--学生再实践操作,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主要存在问题包括:学习内容多,不善于记笔记,操作步骤不明确。加之传统课程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多为被动接受知识、听技能,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08级三年制检验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的改革,并进行了以机试为主的分章节考核的评价方式的改革。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我们取得了所预期的项目教学成果。

表1 两班教学效果比较

提前完成习班级 人数

题人数

检验班 药学班 78 80

48

70 完成习题人数

人数 1 10

人数 2 14

未完成习题

开小差

表2 两班考试成绩比较

成绩分布(分)

班级 人数

<60 检验班 药学班 78 80 5

60-69 10 15

70-79 30 35

80-89 18 13

<90 19 12

88.58.5 74.310.5平均成绩

注:t=9.33,p<0.01 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学生优秀率、达标率和平均分明显比未经教改的班级成绩提高很多,教改班学生的成绩总体上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表明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分析结果还表明本教学改革确实能更全面、更高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在理论上具有向全校各专业推广的可行性。

但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相当数量的,能够进行大班教学的教室和配套教学硬件资源,这需要大量资金来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计算机,在全校所有的班级推广实施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

4、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借助网络查阅了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方向和前瞻性内容,9

(科学出版社,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教材系列)。

3、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两篇。《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2月),《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电子商务,2010年11月)。

参考文献

[1] 杨雪特,刘毅.“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认识[J].西部教育研究,2008,8(3):5-7 [2] 唐冬生.“教学做合一”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1(33):154-155 [3] 吕聪敏,赵悦品.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J].职业教育,2007,7(2):35-37 [4] 乐毅,陈芷.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实践教学之浅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35-37

乡镇特色村落建设项目结项报告 篇2

从2010年 8月开始,XX镇根据亭江特色村落建设项目工作的总体部署,精心谋划,周密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几个月来,由镇纪委书记带领的专项效能监察小组坚持对项目进展进行扎实有效的督查,对亭江特色村落建设

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质量、安全、资金使用、项目进度、资料归档等进行了大量深入和细致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组织机构

2010年是我镇的项目年,为保证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使得

项目组织实施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年初镇党委政府就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各个项目具体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同时按照上级要求,我镇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迅速成立了专项效能监察小组,主动出击,提前介入,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施工方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根据上级的指示,监督考核其工作实效。

(二)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以来,我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深入贯彻专项效能监察的各项工作要求:

一、由纪委书记任组长,遴选骨干组成监察小组采取定时督查和临时抽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除每周二、周四深入施工现场对项目进行督查之外,还不定期的会同镇主要领导,具体责任人在现场进行工作沟通,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书面和图像材料及时向上级汇报实际情况。

二、伴随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专项效能监察小组的工作也有所不同和侧重。

1、初期主要是对项目审批有关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包括检查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审批手续和权限;查阅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等有关证件,检查是否存在未办理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擅自开工的行为。督促具体经办部门尽快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存档。

同时通过查阅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各种合同、签约对方的法律资质证明、授权委托书、与签约有关的信函资料、谈判记录、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等有关资料,检查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监理等各环节是否都签订了合同,在查阅过程中督促责任部门尽快确立了监理公司,并与施工方签订了施工合同。通过效能监察小组的工作规范了施工方的工作程序,减少了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2、项目实施中,监察组主要是对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和安全等事项进行监督和检查。督查施工方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倒排工期表,施工现场的安全标识等的悬挂和张贴,建筑材料的质量检验等都在重点监察范围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监督和限期整改,提高了施工方的责任意识并减少了安全隐患,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3、项目实施过程中,鉴于一段时期工程进展出现多种延宕,工作开展不力,经我镇专项效能检查小组人员同上级单位以及施工方新龙居公司多次协商沟通,决定更换亭江村特色村落建设项目原有施工项目负责人,由新龙居公司总经理亲自负责。为进一步加快该项目的工程进度,更好完成该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内容提供更可靠保障。

二、项目主要成果

亭江特色村落建设项目自8月开工以来到12月中旬截止,共硬化铺装了包括幸福大道、感恩路、竹溪路、商业步行街在内的四条区间道路共计1350米,打造了牦牛堰、文化长廊、文化休闲广场等景观,建成2座景观桥,1座车行桥,并对小区内的各种污水管道、天然气管道

等全部进行了铺设安装。较好的完成了工程任务。

总之,今年我镇专项效能监察工作,在上级机关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纪委和专项效能监察工作领导小组直接指导和项目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较好的完成了亭江特色村落建设的效能监察工作任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尽管

如此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再创佳绩。

实践育人结项报告 篇3

南关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优势

1.校内环境优美,植被种类繁多,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实物文本。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从建校至今,经过几任校长和广大教职工的努力,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8年被评为绿化美化先进单位,2007年潍坊市绿色学校点评潍城区第一名,潍坊市第七名,2012年又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现在校园中花草树木种类近百种,数量达2000棵。随着季节的变化,各种植物姿态不一,形态万千,景色优美。

2.校外实践基地。南关街办中心小学东临风景优美的鸢都湖,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潍坊花卉大世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各种花草鱼虫、奇石名木举不胜举。它距离我校仅3公里,它将成为了我校拓展学生认知、探究的第二个实践基地。

3.德育处细化一日常规检查细则,规范班级管理。坚持每日常规检查,重点从班级卫生、学生个人卫生入手,制定详细的检查细则,严格管理办法,使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培养他们爱护集体生活环境的意识。

4.教师队伍:南关中心小学现有教职工22人,虽然平均年龄偏大,但是在工作中,大家团结一心,勤劳刻苦,认真负责,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为南关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

二、对绿色育人课题的认识

“绿色”是从一种颜色的代名词过渡到代表“自然”、“环保”、“健康”、“生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象征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有益的事和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2001年“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指出“绿色教育”是一种减少心灵污染的“环保教育”;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教育”;也是一种开启思维、培养兴趣的“可持续教育”。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教育有了深层次的理解,知道其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包括现代和未来的人们;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

绿色教育在当代教育界也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理解是从绿色的最基本内涵出发,所以它也是绿色教育的最初内涵。二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呵护生命的教育。三是认为绿色教育就是激发活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这种理解是对绿色教育内涵的深层挖掘,是绿色教育内涵的最新发展。

三、学校发展定位

我们的认识是绿色教育是基于师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育,同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研究过程和活动

(一)第一阶段:2012.4-20012.6准备阶段

1、规范课题管理,建构研究网络体系

为了加强组织建设,便于实施管理,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成立了“课题组成员——学校课题组——学校教导处”自下而上的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 请区教科研中心陈春云主任、姚来祥主任来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 学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秦学伟校长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研究和总结成果。

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由李志强、武瑞华、路霞等6人组成,其中课题组长由业务校长

武瑞华担任。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组的日常管理,如组织课题组研究活动、安排研究课、主持研究活动等。

分级管理体系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使课题研究始终处于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之中,同时有力地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课题实施。

(1)学习培训制度。要求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

 积极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学习、教研和培训;

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面向全体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

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积极参加网络技术培训,校本教材培训;  积极在学校搭建的学习交流的平台——“绿色讲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 积极在学校为教师构建的实践研究平台——校本教研中,开展“问题”式研修; 可以到专业教育书店或网上书店购买专业书籍。

(2)科学研究制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按照六个步骤进行:

 发现问题。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准切入点,发现有针对性的问题,形成团队研究

课题。

 组内研究分析。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初步讨论,讨论结果可以作为行

动的参照。

 拟定整体计划。这是对研究的宏观把握,即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问题,以及

自身的资源条件等因素,设计出整体的研究蓝图,并对在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制约因素有充分的准备,以便及时修改和调整计划。

 设定具体方案。将整体计划分解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对每一问

题设定什么样的干预策略,具体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在具体方案中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

 采取行动。这是整个研究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对实际情况的干预;二是

对干预行动的评价;三是将每一步与研究的整体计划结合起来,以对最初的宏观设计进行检查与控制,并根据研究需要修改研究计划。

 评价与改进。这是研究的总结阶段。一是总体评价,即评价研究行动是否达成了既定目

标,二是对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评价,即反思存在的问题,下一步该如何做。

(3)信息管理制度。加强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和经验、论文、教学案例等研究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建档保存。

(4)课题管理考核制度。

 各个课题组完成四项工作:一是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二是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

知识;三是各课题组必须在每期至少安排一次典型课例教学研讨活动;四是及时反馈,及时提供每一条研究信息。

 每个课题组成员每学期完成“五个一”活动:每月一篇读书笔记或者教学反思、一篇教

育教学案例或者教育故事、一篇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每学期一节研讨课、一篇论文或者研究心得等。

 每学年对参研人员的科研业绩进行精神和物资上的奖励。课题组成员研究材料每学期上

交,上交情况与月评挂钩,开展研究情况与考核挂钩。让教师在研究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全面展开。

(二)第二阶段:2012.9-2013.5实施阶段

本阶段主要研究绿色育人、绿色校园环境、绿色课堂、绿色德育管理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形成阶段性成果;帮助教师从绿色德育、绿色教学、绿色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形成阶段性成果。

1、丰富课题资源,创设客观条件

(1)硬件资源建设

2012年,借助标准化学校验收的有利形势,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微

机室、摄像机、刻录机、数码相机等,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开展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软件资源建设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图书。例如《细节决定成败》《赏识你的学生》《给教师的新一百条建议》《德行论》《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等,添置了“优质录像课”等教育光盘系列,为课题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开展课题培训,提高科研水平

(1)培训模式科学

 专家引领模式。我们不定期聘请专家,分别对学校管理、学校德育、学校教学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指导。聆听着智慧的声音,似一股股暖流,流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田;享受着专家的讲座,犹如一道丰富的精神菜肴,供给老师们充足的精神营养。专家的讲座,不仅让红旗人感悟到了睿智的光芒,而且留给红旗人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个行动的方向,是一份对事业的激情。

 “一人学习,众人受益”模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尤其向骨干教师倾斜,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一年来我校外出培训学习达到十余人次。回校后教师或以学习汇报交流的形式或以上汇报课的形式,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传达学习精神,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 案例培训模式。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 自主学习模式。学校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每学年学校图书室配备适当的教育理论书籍,为每个教师配备理论学习笔记本,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位教师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老师们与智者进行了尽情的对话,令他们在字里行间领悟了教育的真谛,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老师们运用读书学到的理论思想、观点来指导、改进教学。

 活动促进模式。一年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十余次大的活动:小树认养、捡拾白色垃圾、阳光体育节、社团展示、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环境日签字宣誓、环保进社区等等。这次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绿色教育的内容,为我们创建绿色育人特色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环境与基地建设

学校进行了主题明确的校园总体设计,将学校办学理念、思路物化到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力图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传递环境保护的思想、彰显环境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校园

环境更体现出教育性和艺术性。

(1)学校平整了操场,铺了灰渣跑道,添置了大型健身器材。

(2)校园的各个角落,添加了绿色教育环保宣传标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

(3)建设了绿色教育宣传墙,让墙壁说话,给学生搭建了绿色教育平台。

(4)规划、整理、修建了学校内的树木、花卉与绿植墙,层次分明,美观和谐。

4、行动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

我们组织编写了南关小学绿色课程校本教材,将学生身边的花草树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地理分布、繁殖管理等集结成册,供三、四、五、六年级实施。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绿色植物,学习园艺管理相关技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绿色课堂研究

绿色课堂是和谐的、主体参与的、科学有效的课堂。其核心要素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主体的主动参与、科学有效的训练。

在研究期间,我们积极倡导教师的“四个一”专项活动。即:一堂体现绿色教育和个人的优质课,一堂绿色教育主题队会,一篇体现绿色教育的案例,一个班级绿色文化建设。每位教师要有一颗能呵护孩子心灵的宽容的心,让绿色意识根植于教师、学生的心中。

(3)绿色德育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提炼出绿色的德育观,融合“自然、和谐、人文、民主、可持续发展”等现代德育理念,依托环境教育向学生传授环境知识,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实践活动,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利用特定的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等,促进学生环境道德和环保行为的养成,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感情。

在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绿色德育管理网络,将绿色德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管理网络。

在研究中,我们大力开展绿色社团建设和绿色班级文化建设。组建绿色社团,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绿色教育,提升绿色意识,丰富绿色理念,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每一个班级由老师学生共同制定本班级的班级目标与班级文化定位。建设班级文化:实现班级特色化布置,各班黑板报等办出班级特色,力求让教室成为学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的乐园。

(三)第三阶段:2013.6-2013.9总结提炼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全面收集整理资料,编印课题研究文集,装订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成果资料,物化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学校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进行成果分析,填写结题申报表,申请结题,接受课题组评审。

五、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成果

2年来,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的绿色教育特色办学也逐渐形成。学校先后获得了小学课堂教学大赛先进单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潍城区文明单位、潍坊市市实验教学示范校、潍坊市普通话校园语言示范校、潍坊市校园开发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我校的《创新开展绿色教育,共建美丽生态校园》一文刊登在2012年12月7日的现代教育报上。2012年我校被评为潍坊市绿色学校。2013年我校又被评为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我校开展的多个绿色实践活动被潍坊晚报、直播潍坊、鸢都教育等媒体报道。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与办学水平,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今年我校的这一办学特色进一步提升,申报了区级宜学特色校的评选,相信在我们的精心准备下一定能够成功。

(二)、教师成果。

几年来,教师们以科研为动力,在教学改革、教学创新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多名教师参加过区级优质课评比并获奖。近百篇论文、课例、小课题研究获省、市、区级奖励,刘友美老师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拒绝白色污染》获省级一等奖,并被推荐到全国进行评比。在历年来的区级抽测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获得了区教科研中心的肯定。我校开展的数学阅读实验研究,被推荐参加潍坊市数学阅读推介会展示。历届区课堂教学大赛,我校成绩均名列前茅。截止目前我校有市级优秀教师、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劳动模范、市教学能手5人;区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等8人,占学校全体教师的近30%,教师队伍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学生成果

教育结项提交说明大全 篇4

一、申请鉴定结项的项目:

(一)审核要点:

1.已经完成立项时批准的项目《申请评审书》或《投标评审书》、《计划合同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相符;

2.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一般项目著作类成果已经完成(不限是否出版),论文类成果已正式发表,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注明采纳内容及价值);

4.所有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项目成果均在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含题名、批准号),未标注者不予承认。

(二)组织专家鉴定程序:

1.选5-7名专家,项目依托学校鉴定专家不超过2人,且不得是被鉴定项目课题组成员;

2.将被鉴定成果和有关材料寄送给鉴定专家;

3.鉴定专家在详细审阅基础上,提出鉴定意见并进行通讯投票,填写并提交《鉴定意见表(个人用)》,在规定日期截止前交还所有鉴定材料;

4.回收并汇总专家鉴定意见和投票结果,形成《鉴定意见书(汇总用)》。

(三)鉴定后向教育部提交的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2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

2、《鉴定意见书(汇总用)》原件1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鉴定意见表(个人用)》附于其后装订;

3、项目成果原件3套(未出版的书稿报送装订好的打印稿,正式出版后补报样书3套)。

二、申请免于鉴定的项目:

(一)审核要点:

1、免于鉴定的范围:一般项目完成《申请评审书》约定的研究任务,最终成果形式与原计划或批准变更形式完全相符,且满足下列条件可申请免予鉴定:

(1)专著类成果已正式出版;

(2)论文类成果已正式发表在SSCI、A&HCI等国际索引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2篇以上;

(3)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或国家一级行业学会三等奖以上奖励;(4)研究咨询报告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地(市)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或大型企事业单位采纳并取得实际效果,并有实际应用部门的采纳证明(注明采纳内容及价值);

(5)成果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而质量和水平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2、最终成果由项目责任人完成或主持完成并作为第一署名人,不存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争议;

3、项目成果均在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字样。

4、按照预算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合法使用项目经费。

(二)向教育部提交的材料:

1、项目《终结报告书》原件2份及电子版(Word格式),有关证明材料附于其后装订;

2、项目成果原件3套;

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鉴定结项表 篇5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所属部门

项目组成员

项目编号

成果类型

成果字数

联系电话

项目内容简介(500 字以上)

结项成果说明(参照附注中的成果类型进行说明。例如论文成果需注明成果名称、发表刊物、发表期数、发表时间、是否进入 CSSCI 目录等)

初 审 意 见

验 收 意 见

备 注

注:根据《AA 学院(筹)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院级科研项目的结项标准为:

1、院级科研项目结项成果形式为论文的,院级重点项目结项为 1 篇刊登在进入CSSCI 目录的刊物的学术论文,或 2 篇学术论文(其中 1 篇刊登在未进入 CSSCI 目录的本科学报的论文,1 篇为其他 CN 刊号的论文),或被正式出版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院级一般项目和院级青年项目结项为 1 篇 CN 刊号的论文或被正式出版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收录的论文。

上一篇:代偿证明书下一篇:信息及其特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