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精选7篇)
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的对策分析
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30余万人,2011年的人数高达是660万人,2012年更是增加到680万人,预计2013年的毕业人数将会达到699万人。随着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境遇。除了社会多方的各种原因,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缺陷导致就业这种境遇。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树立信心 许多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总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不遂人意的。
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太高,认为自己应该在大企业、大公司上班,享受高薪和优待,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心想在城市里,对于小县城、农村的乡镇企业和艰苦环境不屑一顾。这样的心态使他们纠结于小细节之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拘泥于传统思想,只想找“铁饭碗”,在国企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观念表明这类的大学生并没有立足于现实。并且许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就感觉受挫,选择了逃避,长久地赖在家里消极度日。
因此,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立足现实。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很多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首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综合起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从先就业中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择业指南,学习就业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网络资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胆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就业。
二、以正确的三观就业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可以正确引导人们找到更好的工作。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总是把奉献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大学生不应当过于强调自身的追求,看中名誉、地位、金钱、利益、享受,而应投入建设社会中,服务人民之中。到山区支教,下农村当村官,去西部开发,这样的工作应该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之一。并且要知道职业不分贵贱,劳动者地位不分高低。不应认为自己的学历高而看不起某些职业。
三、拓宽就业渠道,自主创业
全方位就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行业都可以考虑,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无论什么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使各种各样的行业产生和发展,就业机遇也就增多了。
大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别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作用。而这就需要创新精神,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完善自我,竞争就业 大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学历,还有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根据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生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这个社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懂得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要知道,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树立竞争就业思想,就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把自己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最近李克强在谈到大学生就业形势时说到: “你们是不断线的风筝”。他鼓励大学生们,只有“下得去”,本事才能“上得来”,干事才能“拿得起”,基层最能锻炼人。
他说,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才能使人更快地成长起来。基层的经验,无论以后走到什么岗位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有经历基层锻炼,才会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 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 使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
任何教育指导都有一套训练方法和策略, 在规划就业指导系统时必须清楚知道每个阶段的目的和对象, 然后根据基本要求进行规划和执行, 千万不要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或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和损坏社会伦理, 最后造成价值的混淆以及严重的负面效果。
一、正确的自我评价, 建立和完善职业观念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 给自己打打分, 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就需要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对自己的评价, 旨在深入了解自身, 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 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 有的放矢, 才能马到成功。随着交际面和自我空间的拓展, 职业学校学生对认识和评价自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迫切感。这种自我评价不仅表现出对自己的仪表和外貌进行认识和评价, 更多的是自己的能力的评估、性格和品德上的完善以及人生价值等层次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在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评价也应该突出强调, 进而评价是否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及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思想觉悟; 是否有投身改革、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 评价是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强不息、求实创造的优良品质。
学生自我评价要有步骤的从外部转化到内在, 从形式转向实质, 从被动转向主动, 凸显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 达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们在自我评价方面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现象:
1. 轻信成人对其具体行为的评价, 简单重复成人的评语;
2. 评价往往是简单的、片面的, 评价自己往往是好的方面多, 评价他人则是不如自己或差的方面多;
3. 评价往往是笼统的, 只看行为效果, 而不看行为的动机等等。
构建自我评价体系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引导。只有他评与个性自我评价相结合, 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相结合, 评价才能发挥它的鉴定功能, 从而较全面地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 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 从而主动地发展自我。
二、明确自我定位, 规划合理的创业目标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定位, 就只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 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创业中要得到什么, 而后设定目标, 朝着目标前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 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 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 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 即给自我定位。自我定位, 规划人生, 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 使理想可操作化, 为就业目标提供明确的方向。
一个有经验的飞行员在制定出一个经过详细调研的飞行计划之前, 是不会冒险起飞的。创业计划就是创业者计划创立的业务的书面概要, 它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指示图, 并成为衡量业务进展情况的标准。但是, 在毕业学生中, 却经常有人在几乎没有经验的情况下, 不制定详细的创业计划就开始创业。因此, 学校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并加以引导,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及教师的科研项目, 组织学生积极投身到科学研究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 要从培养创造性发散思维入手, 鼓励学生有了一个好点子要抓住不放。通过培训和活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有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提高综合素养, 增强挫折承受力
在当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行业分工逐步细化的环境下, 对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和机遇将会更多, 同时, 也将面临现实更多的考验。因此, 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 首先, 应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 培养大方得体的谈吐, 提升个人气质和涵养, 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和信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拓宽视野, 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其次, 在就业过程中, 难免会遇到周围的同学都有了工作, 而自己还在一次次的面对拒签的失败, 此时, 不能一蹶不振, 感到灰心和气馁, 应以更加乐观、自信的心态去迎接下一次挑战。
四、完善自我, 竞争就业
职业学校学生应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是学历, 还有素质和能力。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储备。根据社会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 不仅要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还要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以适应这个社会。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并且懂得灵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 要知道, 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总之, 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 职业指导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 尽量使学生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适应社会需求, 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摘要:在当前形势下, 职业学校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的就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 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 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 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
就业,是每位学生走出学校生活,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我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能力、培养的素质的综合性的检验,是我们人生中要走的关键的步骤之一。
我们学校的教育相对于一般的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优势。身为专科学生在学校经过了一定阶段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后,就具有了以技之长。我是学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这个专业包括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两个方面。本专业学习内容广泛,俗称机电系的老大,所以说就业不是问题,而怎样学好本专业的技能找一份较好的工作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在整个五月份我们都在实训,先数控车床铣床,然后是PLC实训,总感觉实训的时候过的是最充实的,学到的东西也是最多的。我们学校的实训车间还是挺大的机器也还可以,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同学们要珍惜实训机会努力锻炼专业技能为就业择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可以说把专业学好了,你就成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院由于处在人杰地灵的江南水乡,企业众多,就业渠道比较通畅,经常有用人单位来校选拔人才,应聘机会比较多,但由于不少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勤奋,专业没学好,技能没掌握,应聘考试连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有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差,适应社会能力不强等弱点,给学生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与烦恼。
大量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利于我们顺利就业,有利于今后工作中克服困难、做出成绩和贡献、并得到社会的承认,为自己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选择单位和具体工作时,要身体力行,切记好高骛远。
2.树立先生存,再生产,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切不可追求一步登天。
3.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切不可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4.以理性心态对待就业形势,不怨天尤人,不怨众多竞争对手抢饭碗。
5.用现实眼光选择单位,找到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福利待遇、发展前景都理想的但
为当然好,当然这样的单位是不存在的。
6.树立自主、自立、自强精神。
7.走好人生路,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并坚持终身学习。
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难原因分析
1从社会环境来看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2从学校来看
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同时,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3从用人单位来看
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4从毕业生来看
首先,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最后就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1客观认识自己 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的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2政府的帮助
政府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的门槛,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市场评估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3企业的改善
企业应尽可能的提供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方面,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着想下,曾经的他们也一样在毕业的时候迷茫和彷徨过,就不能伸只手给予帮助么。其次,也可以开展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
一、单选(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2006年,政府的各种收入至少高达六万六千亿,全部政府收入占当年GDP的()
A.21% B.31% C.41% D.51% 2.中国现在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了多少?
A.0.6亿 B.1.6亿 C.2.6亿 D.3.6亿
3.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起源于哪里?
A.瑞士 B.瑞典 C.美国 D.英国
4.200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党员干部13万人,其中涉及省部级干部多少人?
A.5人 B.7人 C.10人 D.12人
5.事业观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
A.根本途径 B.根本追求 C.根本标准 D.根本方法
6.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多少倍?
A.67倍 B.76倍 C.78倍 D.87倍
7.1997年,美国一个劳动者年平均的工作时间是多少小时?
A.1669小时 B.1696小时 C.1966小时 D.1996小时
8.“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这是谁强调的?
A.孙中山 B.毛泽东 C.周恩来 D.江泽民
二、多选(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1.评判政绩的客观标准要经得起哪些方面的考验?
A.实践的检验 B.人民的检验 C.历史的检验 D.敌对势力的检验
2.下列关于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描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A.事业观解决的是根本追求问题 B.工作观解决的是根本途径问题 C.政绩观解决的是根本标准问题
D.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3.肩负使命尽责任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哪“两则”?
A.以身作则 B.坚持原则 C.放宽原则 D.制定规则
4.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什么紧密联系起来?
A.实现党的奋斗目标 B.实现人民利益 C.实现家庭利益 D.实现小团体利益
三、判断(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1.在任何一个国家,精英群体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正确 错误
2.政绩就是领导干部在领导工作中所创造的真实成绩,是其所办的真正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有利的事情,是其所办的对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正确 错误
3.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精英集团卧薪尝胆,而日本精英集团则腐败糜烂。
正确 错误 4.端正创造政绩的指导思想是政绩观中的政治方向问题,是政绩观中的政治追求问题,是政绩观中的人生导向问题。
正确 错误
5.领导干部的事业和仕途,领导干部的事业和职务是有密切的关系和联系的。
正确 错误
6.不追求政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创造政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
正确 错误
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朴素的生活方式、节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活方式。
正确 错误
8.政绩是主观世界努力改造客观世界的成绩,政绩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人才总量是缺乏的。据统计2003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11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达到660万左右。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 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为什么仍旧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呢?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
曾湘泉由此得出结论,真正就业困难的人在未签约中仅占少数。因此,从测量的角度来看,现行的初次就业率指标和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走低,事实上夸大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第一,主动不就业者,如想继续深造的人,属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不能算做失业;第二,非签约就业即隐性就业,事实上也是就业。两者一减一加,结果是:目前对大学生的名义就业率的统计低于实际的初次就业率,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被夸大。
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针对这一
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就业难的问题曰益突出,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毕业生就业压力已经越来越大。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相比供大于求,待就业人数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矛盾曰益突出,大学毕业生们将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挑战。
(1)“8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理想化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事业单位的选择比重较高,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的选择比例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的选择比值较低,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增强,但仍显不足。
(2)薪酬、福利不再是就业考虑的首要因素,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第一考虑。“80后”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都比较强调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选择“职业的主要依据”选项时,70%左右的大学生都选择了“个人价值”,而非“福利薪酬”。
(3)西部城市及基层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吸引力,但他们有所顾虑。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西部城市和基层广阔的就业空间,使一些大学生自愿或被迫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人地生疏、怕受排挤、发展空间受限以及自身的困难等因素使大部分大学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4)重视社会实践,自我评价客观,就业心理较为成熟。绝大多数的“80后”已没有了“天之骄子”的感觉,自我定位较为实际客观,比较看重社会实践对个人能力的锻炼,但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社会锻炼渠道不畅,但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心理准备充分,抗挫折能力较强。
在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通过我们直接访谈大三大四学长学姐们,发现主要存在如下心理:
1、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它是由心理冲突或遭受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
2、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3、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4、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5、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摘 要: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网上自学的收获,从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挑战、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对就业的机遇与挑战的论述,可以让大学毕业生更好的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机遇;挑战
自1999年开始,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开始实施。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和就业问题,但也对随后到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高校普遍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这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0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4年之中增加了80万。201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00万,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而 2014 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 727 万人,比 2013 年多出约 27万人。
图1近年高效毕业生人数(万人)
预计今后还将会持续增长。毕业生存量迅速扩大,增长幅度也不断加大,毕业生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但社会的人才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据统计,自 2007年以来,每年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超过百万,这只庞大的“失业”大军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就业地区、部门的选择上失衡,出现“难”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存在趋同性,他们大都选择到省会及沿海大城市,势必造成择业方向上的集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又转为“双向”自主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职位。而具有此种特点的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国有企业、中小学等部门,因报考人员扎堆,不断抬高部门就业门槛,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愈加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为扩大学校规模,不断地扩大招生,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再加上以前未就业毕业生的数目,我们可以断定在未来市场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愈加激烈。
2.就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过快。相对落后的产业很快就被市场淘汰,而一些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但从高校教育情况来看,由于自身或外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学校专业结构改变根无法适应社会结构发展的步伐,直接导致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之间的矛盾。
3.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社会工作岗位供不应求,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俨然已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自主权加大,导致其对毕业生的应聘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来说,现在用人单位很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以便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员的转换期间需要一个较长的熟悉工作和岗位的过程,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对用人单位来说,为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宁愿找有经验的老员工也不愿要毫无经验的毕业生新手。另一方面,现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一般用人单位的眼里,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同时高学历也可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与形象。所以在招聘时,各用人单位很愿意招研究生,而本科生就备受冷落。同时,那些名牌高校毕业生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更受欢迎。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以农业院校为例)
1.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首先,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学以致用、建功立业。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措施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等。
其次,政府反对就业歧视,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再次,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高校投人和产出的效益,从而降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
伴随国家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增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正在逐步推进。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具有现代生产意识、先进生产技能、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人才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释放出大量就业空间,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前往基层和农村就业,并迅速成为农村基层管理者和受农民欢迎的科技骨干,尤其是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3.贫困地区开发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契机
2003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2008年4月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行的 “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要精神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键是对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吸收。近年来,许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投身基层,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例如,部分农业院校大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示范、承包、基层管理,以及到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工作,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牧场主。
四、小结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用人单位要求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挑战。同时,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十分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积极地帮助大学生就业。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抓住机遇,积极锻炼、培养自己的工作技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迈好自己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推荐阅读:
浅谈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10-05
当前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心态10-27
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06-13
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策略11-25
当前财政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1-21
当前我国面临的形势11-22
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12-15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12-20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形势10-29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