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现代诗句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的现代诗句(共9篇)

文学的现代诗句 篇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于1917年,一直发展到现在,并且也在继续发展。但是区分开来看,自最初发展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自新中国至今,是当代文学的历程,并将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文学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这一切源于文学命题的提出———“重写文学史”。现当代文学的融合成为大家的共识。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大学文学系将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合二为一,教材也开始出现两者相结合的版本,文学领域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毕竟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文学发展,其差异也是必然存在的。现在我们所接触的当代文学只是狭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它仅仅只包含了大陆文学,没有纳入港澳台的文学; 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指的是社会主义文学。这种缺失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国文学这个大命题来看,中国文学必须包含中国所有区域的文学,而不应该将大陆之外的文学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对文学的教育也不能忽略港澳台文学,不能认为的割裂文学的整体性。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克服这样一种缺陷,往往采取一些应急的措施,如将港澳台文学的授课另开一门课程,或者在大陆文学的课堂中进行一些延伸,用来弥补这些缺陷。从文学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无异于自欺欺人,这样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将大陆文学和港澳台文学有效的进行整合。这是日后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将这两个不同区域的中国文学拉到同一个平台上,往往容易出现一些失误。到90年代,大陆文学的快速发展和台湾文学发展的低迷又形成较大的反差。将其放到同一个平台上来研究和发展,显然受到众多因素的限制。

而我们再来看现代文学,它没有当代文学中存在的“缺失”困境,而且其发展和研究一直处于同一个平台,没有被割裂开来。当代文学的缺失是横亘在发展和整合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将其进行有效的整合,也只有整合才能更好的发展,但是缺乏必要的基础。尤其是近年来“文化台独”的呼声越来越嚣张,文学的思想教化和文化交流作用提高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分析是必然的

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当代文学的比较评价早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当代文学取得成就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现代文学则受到了打压。然后,之后现代文学的发展不尽人意,很多流派逐渐淡出了文学舞台,更多的作家也随之退出,或者尝试不一样的写作方式,尝试改写自己的作品,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当代文学进入低潮。在文学的教学中,一些作家的真实身影开始远离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被加工过的作家身影。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文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作家的重新评价,重新对待文学现象。很多被认为排斥的作家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得到了数量众多读者的支持。

发展至今,对当代文学如何定论已经成为了一个难题。从学术界来看,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已经逐渐冷了下来,开始冷静地客观地看待当代文学。当时网络上对此却颇有微议。很多人偏激地认为当代文学垃圾,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并且借助一些不严谨的文学、评论作为佐证,闹得不可开交。虽然这其中指出的太多问题值得商榷,但是其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人们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不认可。以此相反的是,很多人对当代文学抱有相当乐观的态度,认为当代文学取得了其他任何阶段文学所没有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是现代文学衰落的重要依据。其中最让人感到兴奋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现代文学中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也是无法超越的。但是,我们也得认真思考,当代文学是否超越了当代文学呢?

三、当代文学部分逊色于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和当代文学相比,在某些方向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相比现代文学来说显得比较单薄。下面将进行相关探索。

( 一) 现代文学中有特征明显的文学流派

文学作品的产出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自己思想结合的产物,从这方面来讲,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立的个人的劳动成果。但是作家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创造氛围、思想的沟通交流、健康向上的艺术创造环境。这样,为文学流派的形成提出了土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使其发展兴旺。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共同理想、大致相同的写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流派的差异越大,他们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思想境界差异就越大。流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作家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认知,是他们创作出优良作品的有力保障。

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流派。如新月派、创造社、京派、海派等。各个流派之间尤其自身对社会的关注点,对生活特有的切入角度和思考方式。特别是流派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理想的差异,写作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由于差异的存在,流派之争经常存在,这也是作家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激烈表现方式,促使他们更能看到社会发展中问题存在的根本,对中国文明形成各自独特的有见地的见解,从而出现一些流派引领性的作家和具有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百花齐放,带动和影响了一批作家,促进作家的成长。和当代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像当代文学一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如果积极的追究,只能说出现了一些“作家群”。“作家群”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流派,虽然在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点、切入点、写作的方式、价值指向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想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这也是中国当代的国情决定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侵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中国思想界趋于活跃。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一活跃的思想抗争却能渗透到文化领域,现代的作家并没有受到绝对性的影响。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完全统一是文学作品缺乏活力和思想深度。

( 二) 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多于当代文学

至今文学界对经典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也可以从中窥知一二。所谓经典就是具有高度的原创,同时能够充分体现那个时代的思想价值,并且能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具有时代的穿透力,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读者产生思想的激荡和情感的感染和教化。经典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这个公正的法官的考验。经典的作品是不会被浩繁的历史齿轮给埋没的,而且还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被进行重新的诠释,获得全新的生命力。非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兴起只是一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完全销声匿迹。同时这些没有高度的思想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只会在多如牛毛的烟海中沉沦,没有再次获得生命的可能。

从文学作品的发展来看,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才能涌现和确定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确定其经典的地位。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比当代文学更早; 而当代文学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还不足以产生经典的作品。同时如果从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和价值体现来看,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时代的思想高度和价值取向远远高于当代文学作品。作品的独创性现代文学作品也是远远强于当代作品的。现代作品更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重新解读,其思想价值也是现存的当代作品无法企及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变迁和思想变化,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文学作品得以产生的土壤。现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的反应,对人性的剖析和理解,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展望,这方面的艺术成就高于当代文学。

( 三) 当代文学至今没有出现大师

作家的思想内涵、精神境界是成就伟大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成就文学大师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代文学作品不乏大师,如鲁迅,矛盾、老舍等一批大师的出现让现代文学显得熠熠生辉。大师能敏锐抓住时代的步伐,感触社会,看到社会中各种存在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呼吁社会缺失的回归,对当时的青年有警醒作用。然而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少了那种锋芒毕露和咄咄逼人,同时那股发人深省的气息也逐渐远去。套用一些评论家的话: “他们太聪明了”。这在90年代的作家中尤其明显,他们既能够在体制内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博得市场的青眼相加。有些时候他们站在平民这边的,有些时候却又毫不保留地走向官方。当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保持缄默。我们知道,大师和世故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四、总结

时代的发展、文学的进步促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融合,这已是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也必须客观地看到现当代文学客观存在的差异,以此对现当代文学做出合理的评价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走向一体已经是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两种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发展起来的,各自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更何况就现代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来看,不管是文学教学方面还是在对文学的研究上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将港澳台文学有效的进行整合,使其能在一个和谐稳定的平台和氛围中健康发展。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之间互相的对比也势必不可避免,从它们的发展历史来看,两个不同时间的文学也没有被停止过比较。从整体上来看,当代文学很多方面还是逊于现代文学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追求 篇2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就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近代性抑或现代性?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本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应当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其不具备现代性,而只有近代性。他们抛开中国文学作为个体的历史现实,而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学史划分,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以类似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选择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而偏离了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因此应属于世界近代文学范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西方文学史固有模式来框定中国文学,这正是背离了中国的实际。

刘锋杰《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一文中强调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化精神的简单否定,正是忽视了现代性的矛盾状况以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的复杂性。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它们创造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也涌现出了众多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丁玲、赵树理等大家熟知的代表性作家,也有富有创造性和审美个性的作家,如沈从文、徐志摩、张爱玲、钱钟书、穆旦等;有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思潮、流派,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左联”和“鲁艺”等,也有具有文学史价值和审美意义的文学现象和社团流派,如学衡派、语丝社、新月派、九叶诗人和新感觉派等;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文学作品,如《阿Q正传》、《子夜》、《雷雨》、《骆驼祥子》、《家》、《边城》和《女神》等,也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的作品,如新感觉派的小说。分析这些实证,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不断地在追求着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文学大师的鲁迅,开创了中国民族文化反思的新人文传统,为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迄今为止无人能及,无论从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成就的高度来讲,鲁迅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高不可及的范本。早在1906年,鲁迅就提倡反抗和独立精神。今天看来,这种思想比其他的同时代人要先进10年,因为他的这一诉求直到五四时期才获得广泛的理解。及至五四,他因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以“吃人”二字对中国历史的概括,在小说《阿Q正传》中以“阿贵”典型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概括等,其深远的意义至今都影响颇深。30年代,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出现于文坛,并自觉地站在了党的旗帜下,为保卫人民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在《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中便可以找到其高亢的战斗风格。

生活在40年代的作家们,在继承优秀的现代文学传统的同时,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如以赵树理、孙犁为代表的解放区文艺,竞相争艳的现代戏剧等,无论从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讲,都不可谓不现代。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

个人主义精神与人道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以文学方式为个人立法,确立了个体的独立、解放、自由和创造的价值意义。郭沫若在诗歌中创造了“我把天来吞了”、“我把地来吞了”的“我”,充满了诗人自我崇拜、自我赞美的激情;庐隐也通过《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等小说描写了自我的心境,抒发了自我的情感……这是与他们的个人主义的思想情感分不开的。

“人道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担当公民和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情、悲悯普通人的生活命运。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借作品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从而抒发了孤独、忧伤的情怀,从《沉沦》中的“我”,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无不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苦闷感。作家也正是以此来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另:外,作为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巴金先生用一生的心力创作了充满悲悯情怀和忧伤基调的杰出作品。在他早期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一些重要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这也正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都是现代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思想情感,这在反传统和现实化的过程中实现了思想的民族化和现代化。

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现代

人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意识是现代文学拥有的最为本真、内在的现代性。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都有着时代的特征与社会的印记。现代文学同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作家的生活、情感和思维的结晶,也是现代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情绪的体现。成功创作了《传奇》、《倾城之恋》等“海派”小说的张爱玲善于描写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沪港社会,这来自:其在上海、香港的生活经历。张爱玲从小因为父母不和离异,受到后母的虐待,之后经历了香港沦陷,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凄凉,而这种心态影响着她的创作。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会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悲观色彩。

现代文学作品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反映着当时现代人的生命气息。1943年,赵树理根据他在山西辽县乡下了解到的迫害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致死的案件,创作了成名作《小二黑结婚》。青年农民小二黑与小芹的自由恋爱之路虽曲折坎坷,但最终仍幸福地结合,从而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和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因此被郭沫若称赞为“为抗战以来文艺作品的杰出者”。

现代白话文的语言主体。现代白话文是现代文学的基本语言,五四文学革命一开始就强调建构现代语言形式,提出“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语言是白话文”。鲁迅主张:“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鲁迅这里所说的白话文的个性、鲜活和表达的直白就是现代文学语言的现代性。

自由、多样的文体形式。“五四”时期作家们普遍用白话文写作,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诗歌以郭沫若为代表,他的诗以自由无羁的想象、滂沱恣肆的抒情和浪漫抒情主体的塑造开了一代新的诗风。新诗集《女神》勇猛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藩篱,体现了社会的强烈要求,传达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如在《女神之再生》中唱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所以,《女神》被称为“是号角,是战鼓”,它显示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成为中国诗歌现代化的标志。

散文方面,鲁迅以《朝花夕拾》和《野草》为典型文本,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30年代,杂文与报告文学的繁荣更加丰富了散文样式。这方面鲁迅无疑还是领军人物,《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杂文集对于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斗争有着突出贡献。而报告文学以其大众化的特点此时也在大江南北蓬勃兴起,呼应并追赶着时代的潮流。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的一日》大型报告文学征文集,容纳了近500篇文章,揭示了饱受摧残的中国农村的衰落,也展现了一批为求解放而刻苦工作的热血男儿。

茅盾、老舍的客观写实性小说和巴金的主观抒情性小说为中长篇小说提供了典范,标志着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上升到的艺术高度。1933年《子夜》的发表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成熟之年”。茅盾还开创了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巴金笔下得到了发展。

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剧随着抗日战争的全民化,也开始“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乡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底层”。可见,中国的戏剧在逐渐向民族化、大众化倾斜,使舞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得到了活灵灵的展现。这也是戏剧现代意义的价值所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贡献的曹禺,以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和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的确立。他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和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创作为此后剧场话剧树立了典范。

现代文学贯注了现代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的属性应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为了人民的独立解放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因而现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与残酷的现实社会作斗争,展示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了作家们无比丰富的思想和美丽复杂的人性人情,也包涵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一切都源自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着眼于西方或中国本土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做出的解释来看,还是从“现代性”本身的表现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实例都在证明着其现代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坚持的现代性追求。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元代文学家仇远的诗句 篇3

2.却愁明月中秋近,不得同登庾亮楼。——仇远《江上送友》

3.星斗何曾见,云烟不敢生。——仇远《八月十四夜月下闻秋声》

4.绣衣玉节驻江城,放得元宵两夜晴。——仇远《元夕放夜》

5.凿山疏水出长江,王气如何可厌禳。——仇远《秣陵·凿山疏水出长江》

6.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仇远《薄幸·眼波横秀》

7.村翁今夜叹秋雨,冲倒檐前墙数堵。——仇远《秋雨》

8.一般孤闷,两下相思,黄昏依黯。——仇远《烛影摇红·中酒情怀》

9.秋阳不能骄,秋雨不能淫。——仇远《和张仲实见寄·古交色不变》

10.几处杜鹃啼暮雨,来禽空老一春花。——仇远《八拍蛮·翠袖笼香醒宿酒》

11.最爱此君秋一片,湘江烟火晓初晴。——仇远《花竹图》

12.旧时长见挥毫处,修竹幽兰取次分。——仇远《题赵松云竹石幽兰》

13.枉将黍粽沉蛟窟,移与江村饷水荒。——仇远《五日》

14.夕阳空照栽葵圃,宿雨难乾打麦场。——仇远《五日》

15.声入碧云堆里,还起舞、桂花月。——仇远《霜天晓角·绮帷高揭》

16.不是桂花香自慰,倚栏无语易销魂。——仇远《中秋月出复雨有怀叶子文汤明叔·三秋此夕恰平分》

17.故国园林秋色净,明朝风雨桂花空。——仇远《秋日西湖园亭》

18.桂花满袖王孙远,空倚天风十二阑。——仇远《再答元父》

19.秋来常为桂花忙,叶叶西风粟粟凉。——仇远《赏桂》

古典文学爱情诗句 篇4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无奈,就像古代诗中的爱情,我们无法改变,也无力去改变。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清代: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将仲子

先秦:佚名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钓鱼湾

唐代: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高唐赋

先秦:宋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榯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巑,裖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巌岖参差,纵横相追。陬互横啎,背穴偃蹠。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砾柱,杂巫山下;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賁育之断,不能为勇。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纵纵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聮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王鴡鸝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王乃乘玉舆,驷仓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絃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悽,胁息曾。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涉莽莽,驰苹苹。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何节奄忽,蹄足灑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建云旆,蜺为旌,翠为盖。风起云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有所思

两汉:佚名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五代: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圞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唐代: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阑 通 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车遥遥篇

魏晋:傅玄

车遥遥兮马洋洋,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君依光兮妾所愿。

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宋代:晏几道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解读英美文学的现代意义 篇5

关键词:英美文学,现代意义,解读

所谓英美文学,是指英国的文学和美国的文学代表作品,长期以来,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意义, 也给现代文学的发展指引和引导了重要的方向。从历史角度来看,英美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英美文学在今天文学史的地位是通过经历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演变而来的。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其实文学的发展来源于生活,文学本身就受各种现实的生活、历史的原因、政治的格局、文化的影响而发展,因此,英美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了文学发展的自身的规律,并也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

英国文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中古时期也是盎格鲁—萨克逊时期、再到文艺复兴时期、进入到17世纪发展成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8世纪的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再到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最后进入到20世纪英国文学发展时期。在二战后,英国的文学开始走向了多元的趋势,并且也呈现了现实性。美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属于“英国文学的分支”,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来分析,也是经历了殖民地时期及独立革命时期、然后逐步过渡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再进入到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才是20世纪美国文学独立发展时期。美国文学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进入到20世纪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已经开始日趋成熟,开始独立,并且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了强大的生机,成为了具有美国特色和民族意义的文学内容。特别是在二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在50年代时期是进入到新旧交替时期、到了60年代渐渐开始实验主义精神的体现,在发展到70年代到20世纪末更是进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因此,美国文学已经从英国文学的藩篱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不同以前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特色和时代特征。

英美文学到了现代起到了重要的现代意义,尤其是随着英美文学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英美文学更是在跨文化背景中的现代起到了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英美文学在新媒体时代具有跨文化的现代意义借鉴

现当代,是一个快速传播和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有网络和终端,就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随时随刻的传播和获取信息,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快速和便捷。可以这样说,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已经走向了跨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代,跨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学的发展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好的文学是世界的文学,英美文学的优秀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在世界各国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影响各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工具。比如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作品和小说代表作《鳏夫的房产》(Widower’s House,1892)、《芭芭拉少校》(Major Barbara,1905)等优秀作品都反映出了在做着时期英国的历史情况,萧伯纳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反映现实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借鉴提供了现实的现代意义。

英美文学的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点,也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在现代文学史上,英美文学必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英美文学为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英美文学是不同时期留给社会的宝贵的文学财富,英美文学本身的传播也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展望起到了引导作用。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已经赋予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 文学是反映新时期的新思想的,但是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也是需要对文学的借鉴的引导,英美文学作为独立的文学科目,必然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著名的英国文学家、现实主义小说家、作家简 · 奥斯丁(Jane Austen)的作品就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最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并且成为世界名著,成为经典的影视剧改编剧本,在现代各个文化产业领域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也让许多现代人收益于他的文学作品,他的《理智与情感》就被著名的华人导演李安进行了拍摄,作为经典的外语影片也为李安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在1995年就获得了当年美国奥斯卡(Oscar) 最佳剧本改编及最佳女演员奖。

文学的现代诗句 篇6

【关键词】民国佛教文学 现代文学史 重构价值

前言:中国现代文学融入了民主、科学、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佛教文学、基督教文学等一直被专家学者们所排斥,否定其对现代文学史重构的价值作用。然而,笔者认为,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必须由多维度的文学以架构,思想性维度、时间维度都在研究范围内,包括佛教文学、基督教文学等,正视现代文学史发展的多元化格局。我国现代文学史的转型是全方位的,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对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有一定的价值。

一、民国佛教文学是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的数十年期间,佛教文学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着,一些以佛教人士和喜爱佛学为主的人士,在佛教掀起了复兴运动。佛教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较高,而在民国时期却经历了脱变过程,一方面大力宣传佛教文化,弘扬佛法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和科学理念对传统的佛教思想观念进行改革。然而,对于掀起的佛教复兴运动,受到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和阻碍,使得佛教改革运动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了转型的过程,伴随“人间佛教”运动的开展,佛教文学逐渐苏醒和得以快速发展,与新文化运动相同的是,改文言为白话文,佛教文学得到快速发展,其思想观念、艺术境界越趋多元化、开放化。由此可见,我国清朝末期民国初期的佛教文学正在由古代形态向着现代形态过渡,其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处于转型时期的佛教文学,其成果有可取和不可取之处,但是从佛教文学的整体转型情况来看,其现代思想观念、综合素质等都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的思想,是我国现代文学史重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作用[1]。

二、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快速发展

纵观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成为研究民国佛教文学对现代文学史重构价值的新视角。首先,民国佛教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间有着互动关系。一方面,佛教文学家对一些新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强烈的批判和责难;另一方面,佛教文学家自觉向新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学习和借鉴。从历史角度看,民国时期,多数佛教文学家对五四新文学比较赞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其创作所体现的精神理念都深刻反映出五四新文学的精神理念,并且从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中获得较大启示。一些文学家的感悟、作品等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无不蕴含着对古代的批判,且对佛教文学有着客观描述,与新文化运动作品、文学家观点如出一辙。其次,受到佛教文学的深刻影响,一些五四新文学的学者对佛学持亲近态度。在民国佛教文学的影响下,许多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到佛教文化改革中,使佛教文学的影响更加深远。在民国佛教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交织下,佛教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变化,佛学发展越趋成熟,融入了较多的现代气息,催促了现代文学史的重构[2]。

三、民国佛教文学为现代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历成功转型的佛教文学,其思想越趋成熟,积累丰富的经验,为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和重构发挥着重大作用。佛教文学本身就是现代文学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民主思想更具现代化气息,具有较大的现代文学史重构价值。首先,自佛教文学传入我国以来,经过不断发展与儒学、道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却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儒学在我国历史上曾占据统治地位,具有明显的官方形态,道学次之,只有佛学一直保留自由。其次,维新运动致使佛学复兴热潮来袭,是我国佛教文学向着中心化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最后,五四新文学后,科学和民主思想广泛融入佛教文学中,使得民国佛教文学越趋现代化。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佛教思想和佛学具有深远影响,对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具有重要价值体现。由此,民国时期的佛教文学,具有优良传统和宝贵的资源,值得当代专家学者引以为荣,继承和发扬佛学,不仅可以加强我国佛学文化建设,而且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好发展[3]。

结论:总而言之,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具有重要的价值作用,而民国佛教文学对其重构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使得现代文学史重构更为全面和完整。民国佛教文学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促进了新文学的快速发展,还为现代文学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毛海莹.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以现代文学江南作家的女性民俗书写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刘绍峰.文学重建与民族国家新生——现代文学思潮与主体性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14.

春雨的现代诗句 篇7

以轻柔抚摸江水之绿

弹奏春潮的漪动

生生不息连成一片

即生即死俨然己是永恒

也不让风,报信

熟悉得如同回到情人臂弯

吻遍梅朵低眉花蕊

直至,那铭心刻骨的呢喃

落满大地芽尖

万物之灵,早就窥视着尘世

它们已经密谋许久

只是并不同于人类争先恐后

它们按自然的逻辑

要打好春雨这张牌

湘西江上的雨水

让我想念素园的那些花树

想念西北大地

春天最妖娆的桃花,杏花

仿佛她们才是春的`主宰

雨,落在窗外的水面

却在我心上荡起绵绵不绝的涟漪

这是湘西的一场雨

洪江的一场雨

现代桂花的诗句 篇8

桂花歌

——宋·毛滂

玉阶桂影秋绰约,天空为卷浮云幕。婵娟醉眠水晶殿,老蟾不守余花落。

苍苔忽生霜月裔,仙芬凄冷真珠萼。娟娟石畔为谁妍?香雾著人清入膜。

夜深醉月寒相就,荼縻却作伤心瘦。弄云仙女淡绢衣,烟裙不著鸳鸯绣。

眼中寒香谁同惜?冷吟径召梅花魄。小蛮为洗玻璃杯,晚来秋翁蒲桃碧。

咏桂花

——宋·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须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高枝已折却生手,万斛奇芬贮锦囊。

有木

——唐·白居易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厅前桂

——唐·白居易

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教胜尘中。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庐山桂

——唐·白居易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亥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东城桂三首之三

——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东城桂

——唐·白居易

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

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

月宫春

——唐·毛文锡

水晶宫里桂花开,神仙探几回。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玛瑙杯。

玉兔银蟾争守护,嫦娥姹女戏相偎。遥听均天九奏,玉皇亲看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中桂

——唐·雍裕之

八树拂丹霄,四时青不凋。

秋风何处起,先袅最长条。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灵隐寺

——唐·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月夕

——唐·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山桂

——唐·李德裕

吾爱山中树,繁英满目鲜。临风飘碎锦,映日乱非烟。

影入春潭底,香凝月榭前。岂知幽独客,赖此当朱弦。

咏桂

——梁·范云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

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

咏桂

——南宋·杨万里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凝露堂木犀

——宋·杨万里

梦骑白凤上青宫,径度银河入月宫。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

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

浣溪沙

——宋·毛珝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

吟倚画栏怀李贺,笑持玉斧恨吴刚,素娥不嫁为谁妆?

鹧鸪天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摊破浣溪沙

——宋·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谢人寄双桂树下

——宋·欧阳修

有客尚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绝。

晓露秋晖浮,清应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

咏岩桂

——宋·朱熹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云影护仙妆。谁识王孙意,空吟招隐章。

咏岩桂

——宋·朱熹

露邑黄金蕊,风生碧玉枝。千株向摇落,此树独华滋。

木末难同调,篱边不并时。攀援香满袖,叹息共心期。

临轩桂

——宋·梅尧臣

山盈无恶木,但有绿桂丛。

幽芳尚未歇,飞鸟衔残红。

不见离骚人,憔悴吟秋风。

岩桂

——宋·曾几

粟玉黏枝细,青云剪叶齐。团团岩下桂,表表木中犀。

江树风萧瑟,园花气惨凄。浓薰不如此,何以慰幽栖。

木犀

——宋·朱淑真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月待圆时花正好,花将残后月还亏。须知天上人间物,何禀清秋在一时。

唐多令·桂花

——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顾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咏岩桂

——宋·谢逸

轻薄西风未办霜,夜揉黄雪作秋光。

摧残六出犹余四,正是天花更着香。

描写桂花的古诗词名句总结:桂之浓香

桂花香浓而不烈,芬芳异常,沁人心脾,是它的一大特点。宋之问的《灵隐寺》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句,以神话传说来写桂花香。“桂子月中落”是说,相传每到中秋夜晚,桂花便从月中纷纷落到人间,那是月中的嫦娥掷与人的。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所写的正是这个情景。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中自然不会落下桂花,而“桂花落”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诗人如此表达,为诗境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天香云外飘”,这句紧扣灵隐寺,写寺中香火之盛。作者言灵隐寺中的香火可以从人间飘到了天边的白云上,这种香与月中桂花的香浑融在一起,十分精妙。“天香”一词,至此以后,也成为桂花的美称。

桂花到底有多香?李弥逊在《声声慢•木犀》中提到:“一朵才开,人家十里须知。”桂花才开了一朵,然而方圆十里人家就闻到桂花香了。人们都说桂花花开,十里飘香,虽然有些夸张意味,但足以说明了桂花香之持久、浓厚。作者这里言“人家十里须知”,并没有太大夸张的成分,因桂花是“龙涎染就,沈水薰成”。龙涎香和沉香都是十分浓郁的香,作者同时把这两种香赋予桂花,就给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震撼,再说香飘十里时,读者就觉得理所当然了。此外,作者言“须知”,并没有指明人可以闻到其香,大概是说桂花香气怡人,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直至十里之处的人都能知晓桂花开了。可见,作者措辞十分严谨精当。

吴文英说桂花“浓香最无著处,渐冷香、风露成霏”。桂花盛放时,香气浓郁,故称“浓香”,这浓浓的香气充盈人间,好像再也没有地方容纳它了。作者以“无著处”极言桂花香范围之广,香气之浓。“渐冷香、风露成霏”写的是风露下的桂花香,暗示桂花受冷即将飘落。秋意渐浓,秋露繁重,桂花在露水的浸润之下,发出十分幽冷的香气,闻之令人心生寒意。这种香逐渐变淡,原来是化作一抹抹的云气飘散了,再也不是以前的“浓香”了。这两句由桂花香之浓转淡,暗示出桂花由盛放到凋零的过程。

辛弃疾说:“明月团团高树影,十里水沉烟冷。”一轮明月皎洁团圆,岸边高达的桂树仿佛投影在月亮中。桂花的香气十分浓郁,就像刚刚燃烧过的水沉香,香飘十里。这两句写桂兼写月,“团团”,语意双关,既指月又指地上高大的桂树。“水沉”,即沉香。表现出桂花香气之怡人。“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芬芳”,写桂花的.色与香,星星点点的桂花就像妇女涂额的“宫黄”,可是它却芳香四溢,充盈整个人间。“怕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这两句收束全词,别出新意,言桂花是借着秋天的风露传播芳香,要使得世界都浓郁芬芳。这两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桂花之香确实是值得赞美的,而对于“志在塞北江南”的辛弃疾、为“了却君王天下事”而竭尽全力恢复宋室山河的稼轩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曲桂花的赞歌。联系此词的背景可知,这首词约写于作者献《美芹十论》之后,这正是他希望一展宏图的时候。这桂花之香是美好的愿望、理想、抱负的象征,作者以“染教世界都香”来歌赞桂花,似隐寓他有“兼善天下”的宏愿。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描写桂花的诗句

2.描写桂花香的诗句大全

3.关于桂花的诗句古诗大全

4.含有桂花花名的诗句

5.写桂花桂花的诗句

6.描写桂花香的诗句清晨

7.桂花诗句经典

8.描写桂花开的诗句

9.形容桂花诗句有哪些

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色彩 篇9

【关键词】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或先锋派,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潮。现代主义包括的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

对于“象征”的界定问题,许多作家、诗人、哲学家等均有论述。美国诗人和文艺评论家亚瑟·西蒙斯说,象征是“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南帆在他的《小说的象征模式》一文中说:“象征是以特定的具体形象表现或暗示某种观念、哲理或情感。”艾略特主张,诗人应为他的思想和感情在现实中找到“客观对应物”。也就是说,象征是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如动物、植物、色彩、自然现象、声音、日常用品等来暗示和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绪。象征的意义在于具体和抽象的结合,一个具体的意象包孕着远超过其自身的含义。因此,象征主义手法是一种既不同于现实主义的写实性,又不同于浪漫主义的诗性抒情的独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创作艺术。

象征并不是现代派的独家发明,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表现手法。但现代派把象征提到空前的地位,并对象征有着独特的理解。现代派作家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物”与“景”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是抽象观念和内在隐秘感情的“客观对应物”,他们把这种象征称之为“抽象肉感”或“思想知觉化”。

象征主义手法首先被象征主义流派广泛运用。在诗歌中,如艾略特的《荒原》用荒原的形象来象征走向崩溃的西方文明;叶芝的《驶向拜占庭》以游历拜占庭来象征精神的探索,表达了对物质文明的厌恶与对西方世界精神与理性复归的企盼之情;瓦雷里被誉为“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往往以象征的意境表达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哲理的主题,长诗《海滨墓园》是他的代表作。

下面我们就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为例,谈谈象征主义手法在这些流派中的运用。

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最早、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它反对浪漫主义的空洞抒情,强调思想的知觉化和视觉的形象化,主张通过各种比喻形象表达内心的感受或寓意,以暗示隐指的手法传达象征寓意。因此,它有意保持象征意象的暗示性,乃至难解性。

表现主义使用的象征体以及象征手法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它体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在作品中,作家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象征艺术,就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变的精神世界,给读者一个很好的审美视角,从而进入一种更高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境界中去,它能使人的想象超越自然状态,进入一个更广阔的遐想空间。

魔幻现实主义形成于拉丁美洲,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以“印第安人的灵魂”自命,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和拉丁美洲“神奇的现实”溶为一炉,同时,他们又受到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特别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更彰显了艺术文本的魔幻性质。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最重要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一部奇书,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表现了时间的轮回和历史的循环,挖掘了人物的自我封闭和内在孤独,它的离奇怪谲和神秘莫测使人如同置身一种迷离恍惚的梦境之中,尤其是作品浓郁的象征色彩更是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百年孤独》的表现手段主要是借助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从而显示出这部作品浓郁的象征色彩。它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六代人的历史,故事发生地点马贡多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拉丁美洲的缩影。马贡多从创立兴盛到衰落、消亡的过程,象征了哥伦比亚和拉美大陆百年的兴衰史,作者借此反映了拉美民族的焦虑及对其前途的探索。百年历史从零开始又回到了零,可见这种意味着循环和倒退。

综上所述,象征手法是现代派最重要的艺术技巧之一,尤其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因题材和体裁的特殊性而较多的运用了形形色色的象征。这些象征意象带着凝聚起来的一切力量,驱动我们的情绪和理念,由于微妙的联想和无穷无尽的含义,使原本平淡无奇的事物具有巨大的艺术力量。象征性意象将这种特殊的力量灌注于小说整体中,从而使象征主义成为一种透视本真世界的创作手段和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独特视角。

但我们也要注意,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在象征的使用和理解上必然存在着许多差别。某些原始意象已深埋在各个民族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之中,这些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往往也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充分理解。因此,我们在研究作品的象征意义时,应当将其放在整个西方传统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它们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黄晋凯,张秉真,杨恒达编.象征主义·意象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97.

[2]吴亮,章平,宗仁发编.象征主义小说[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1.

上一篇:评优申请书例文【2021】下一篇:明星孩子的英文名字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