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精选9篇)
一、考试目标
1.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课程内容标准、活动建议,领会其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与方法,具有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品德教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教学建议,领会其蕴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理念,具有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掌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评价建议,把握其教育教学评价要求与标准,具有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初级中学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能力、课程理论知识与能力、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能力和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能力。
(一)学科知识
1.掌握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青少年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
2.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品德课程理念解读、分析、评价思想品德教材,解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有关学科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青少年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生活的相关热点问题,具有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理论知识
1.了解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的基本知识,明确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功能,掌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其建构思想。
2.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课程实施要求。
3.理解思想品德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目标定位和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结构及其呈现方式,能够正确地解读和处理教材。
4.运用思想品德课程理论知识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蕴涵的课程设计思想,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实施课程。
(三)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1.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领会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熟悉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基本环节。
2.运用情境教学、活动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导式教学、讲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体验,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3.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热点和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思想教育点。
4.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形成教学方案。
5.依据教学方案,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体验,达成教学目标。6.根据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正确分析和处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问题。
(四)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
1.理解思想品德教学评价的内涵、特点和理念;了解评价的基本程序、方式方法。
2.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引导等功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3.运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状况。
4.运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和方法,恰当分析和评价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商品交换的本质是
A.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B.物物交换关系
C.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关系D.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2)思想品德课的根本特性是
A.人文性B.综合性C.思想性D.实践性 2.简答题
(1)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被问起成功的“诀窍”时,他说:“最初我凭着热情和经验去管理企业,没有成功;后来,我读了上百本如何管理企业的书,照书上道理去做,也没有成功;最后,我专心研究了我的企业的特点,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终于取得了成功。”
请简析上述材料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简述思想品德课程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3.材料分析题
下列材料是某老师的一节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实录片段。课题:换个眼光看老师
教学实录:
课堂导入:播放电子相册《我们和我们的老师们》。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师生对对碰”游戏。(邀请该班级的一位老师,进行“师生对对碰”活动。)
问题一:老师最喜欢的明星?
问题二:老师在课堂上最常说的一句话? 问题三:老师最喜欢的一项娱乐活动? 问题四:老师最擅长的事情? 问题五:老师最拿手的菜?
学生小组讨论,写出答案,教师最终揭示答案。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也是一个平常人。
(二)活动二:我喜欢的老师——教师职业的特点。
学生讲述我喜欢的教师的理由;教师记录、归纳、总结;总结出教师职业的特点——教书育人。
(三)活动三:情景再现,学会理解。
通过本校一个师生交往中典型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理解教师的一些基本方法,为下面解决该班级的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四)活动四:随机抽取问题情景,现场解决问题,归纳师生交往方法。
现场随机抽取学生写的师生交往中的烦恼和困惑的小纸条,通过两到三个情景的讨论,提炼出解决师生交往烦恼和困惑的方法,并进行归纳和分类。
课堂小结:播放电子相册中老师对同学们的留言,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升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
问题:
请用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评析该课堂实录中活动设计的合理性。
4.教学设计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教学设计。
问题:
(1)请设计出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一、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第一, 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左右, 树立新课程理念,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主动地去学习知识。第二, 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第三,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二、紧密联系时事热点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紧密联系时事热点问题, 准确把握时事热点与教学重点的结合之处。引导启发学生在课外搜集社会时事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对比, 取长补短, 在修订出教学的目标, 计划和侧重点, 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要有意识地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能力。提示学生多看新闻, 多看“社会关注”栏目, 注意观察社会上的一些典型现象, 用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去评析, 去判断, 不断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时事的能力。
三、实施情境教学, 激情、明理、导行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巧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感情,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活动之中, 通过探索活动,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理解思想品德价值的要求, 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活动情境,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中观察、思考、探究、交流, 使他们在活动中轻松愉快的学习, 使各类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必须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营造宽松的气氛, 放手让学生自由的学、思、疑、问, 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想敢说,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学生尽可能的动脑、动口、动手, 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学中应努力克服学生羞于开口交流的不良习惯, 使他们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肯定, 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 激励学生, 使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在课堂中, 尽量创设情境给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五、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集中学生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品德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材的具体内容等情况, 灵活运用, 创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速度提高。初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注意力分散, 若教学方式方法呆板, 就会是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出现。课堂中, 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短暂时机, 选择学生能接受的节奏, 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课堂活动, 如, 说一说、议一议、想一想, 竞赛抢答等, 促使学生在紧张活波、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不会感到疲倦, 使注意力不分散, 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 提高教学效率。
六、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思想品德课上, 组建学习小组, 实行互帮互学, 一般三至四人一组, 对各组组长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协调、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学生很快就能适应小组合组学习的形式, 并逐步养成了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当然,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不需要个人学习, 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把个人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合作学习又是个人学习的巩固和深化。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社会, 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这也是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之一。
七、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上进行“时事报道评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有了进步老师就及时的表扬及认可, 使学生倍感自豪和自信。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想方设法的给予鼓励, 渡过难关, 便可以使他们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自信心。同时, 以灵活多样的课堂组成形势, 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等。
只有准确定位知识目标,对教材知识进行潜心分析和恰当处理,才能为后续的选择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检测评价等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笔者试以苏人版教材九年级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和第三课《笑对生活》为例作一探讨。
一、教材知识分析与重组的主要依据
对教材知识分析和重组的首要依据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内容载体。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再到课时内容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将目标逐渐分解、细化的过程。教材的呈现体现了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认识,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执行可能会出现失真或误差。因此,教师在研究和改进教材内容时,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重新审视并进行二度开发与设计。
例如,课程标准对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国家命运间的联系,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依据这一要求,对本课知识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尤其要注意两个行为动词——“感受” 和“提高”,不能放大或降低目标要求,确定最有教育价值的核心知识即“民族文化认同”,以此为核心选择能形成和体现这一目标和核心知识的知识链,相应“裁剪”细枝末节的知识,然后重组知识框架,并形成新的教材知识逻辑思路。
对教材知识分析和重组的另一个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教师应通过观察、访谈、提问、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情况,以避免重复教学,并用“已知”来促进对“未知”的理解,以此作为教材知识分析和重组的出发点。例如,第二课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内容在八年级教材中已经学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容,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已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把挫折的相关内容放在九年级第三课,学生在八年多的学习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社会阅历,也为其学习奠定了感性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选择和重组知识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知识的选择与重组的度要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二、学科视角下的教材知识分析与重组
1.从宏观上确立教材的核心知识
核心知识,通常指那些结构明确,适用范围广,自我生长和迁移能力强的基础知识,它们在课程和教材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地位,具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从宏观上确立教材的核心知识,运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视角,才能使课的设计更大气、更厚重,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学得更轻松。
首先要理解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知识的内涵及学科价值。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知识是由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所决定的,本学科是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思想品德教材是将本课程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因此,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知识一方面应包括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它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或处于知识序列前端、知识发展过程中的节点,因而能支配或影响知识的其他部分。例如法律的基本特征、权利义务的辩证关系、可持续发展、本课中的基本概念“民族文化认同感”等。另一方面还应包括一些主流价值观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第三课《笑对生活》中,挫折是本课的核心概念。整课内容围绕这一概念从其产生、影响、应对方法等方面展开;同时,要辩证地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挫折的双重作用、适度的学习压力等等,辩证地看问题这一隐含的基本观点和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也理应成为本课的核心知识。
其次,要居高临下地把握教材核心知识的来龙去脉。思想品德教材以学生为主要读者,对相关的抽象概念和原理,尽可能做到情境化、具体化、简约化。但作为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深刻理解其内涵,把握核心知识的本质,熟悉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来龙去脉。
例如,对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问题,按照以下层次逐一分析,教材线索便会十分明朗:“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认同”是指共有的信仰与情感,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社会角色与身份。“文化认同”是指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互相依赖和尊重。据此分析,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应包括以下内容:为什么——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怎么办——对待本民族文化:(1)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捍卫民族尊严和祖国利益。对待外来文化:尊重、珍惜、保护。尽管“文化认同”这一概念是在教材资料链接中出现的,一般不作为考试的内容,但教师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核心概念,才能真正理清教材知识的线索。
2.从微观上体会教材知识的细节
第一,寻找核心知识延展的“生长点”。核心知识在整课或全书知识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但对于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支撑。因此,还要从微观上寻找教材知识的细节,理解核心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查询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知识罗列,而是要精心选择那些蕴含核心知识延展的知识“生长点”。
例如,在第二课中要把握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核心内容,其前提是要知道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及其杰出贡献,这是新知识民族文化认同的“生长点”,而教材中“说名字谈文化”“中华文化知多少”“中国结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情结”“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等具体细节性的知识内容则是一个载体,是教师可以灵活选择甚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更新替换的内容。
再如第三课,教材围绕挫折这一核心概念而展开的挫折的表现、产生原因、应对方法是主干知识,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在所难免,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只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按理说不是必备的知识内容。但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教材编写者对这一知识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如果体会到这样的细节,“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这一内容便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生长点”,也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内容。
第二,明确教材知识的边界,淡化细枝末节的知识。在教学中,随着动态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新问题也会不断生成,知识也会向纵深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必须明确知识的边界,正确处理学科的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发展的心理顺序二者之间的矛盾,选择的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例如,上述第三课的内容在高中《文化生活》第六、七课还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介绍,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对于初中生来说,只需从感性上对民族精神的有关内容有所了解即可,而不能无原则地拓展和加深,超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教材知识,有些需要扩充,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需要裁减,细枝末节的知识需要淡化,知识分析和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明确教材知识“边界”的过程。
3.基于学习目标的教材知识结构重组
对教材的核心知识和相关细节进行分析之后,需要建立关联,重组知识的逻辑结构,形成基于学习目标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化理解。知识逻辑结构重组的基础是依据课程标准定位的课堂学习目标,不能超越或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相应地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的逻辑结构可重组如下: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
2.正确对待民族文化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1.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
2.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教材的态度不同,产生的效果必然不同。广大教师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教材知识进行灵活、变通地处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江苏徐州 2210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一、考试目标
1.音乐学科知识能力。掌握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熟悉音乐学科发展历史、相关文化知识及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了解我国和世界多民族音乐文化和世界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具备相关的音乐美学知识,关注音乐学科最新发展动态。
2.音乐教学设计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音乐教育学科基础理论与教学方法,了解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及成长需要,能够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和高中音乐课程模块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3.音乐教学实施能力。热爱音乐教学工作,熟悉高中音乐模块教学基本结构,具备组织与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能根据模块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效地实施模块教学。
4.音乐教学评价能力。具有一定的音乐教学研究能力和正确的音乐教学评价观,熟知多元的音乐教学评价方法,能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与学习方法进行发展性评价,善于对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研究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与方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和运用与高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作法等音乐学科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
2.具备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演唱、演奏、自弹自唱)、指挥能力(合唱或乐队)与创编能力(歌曲创作或改编、配器)。
3.掌握中外音乐史发展脉络,熟知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具备与高中音乐教学密切相关的中外多元音乐文化及舞蹈、戏剧等姊妹艺术知识。
4.了解音乐美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关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音乐学科最新信息与动态。
(二)教学设计
1.熟知高中音乐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掌握《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内容与要求,了解世界著名音乐教育体系。
2.能依据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针对高中生生理和心理特征、文化水平及成长需要,运用学科知识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把握重难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音乐教学设计。
3.能够依据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音乐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目标设计,能够关注学生主体,突出学科特征,体现多维目标。
4.能够依据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目标和学生状况,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能够选择多种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与步骤。
(三)教学实施
1.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多样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积极完成模块教学任务。
2.能够利用自身音乐特长,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音乐表现自信心。
3.能够对课堂音乐教学进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重视教学现场的生成意义与课堂环境、资源的客观变化,强调教学过程的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在互动、互助中达成学习目标。
4.能够在课堂中体现一定的教学策略,强调情感体验,重视比较鉴别,关注合作探究,注重目标达成,能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音乐学习效率。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坚持发展性、开放性、过程性、自主性评价原则,以评价促发展,能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贯穿评价始终。
2.能够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多元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掌握自评、他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培养音乐学习自信心。
4.能够对音乐教学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针对问题及时提出改进音乐教学的方案与措施。
凡注明来源“山东中公教育官网(sd.offcn.com)”(山东公务员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网)的相关资料,转载,请标明来源!
1.单项选择题
根据下列谱例选择正确答案
谱例
A.中花六板 B.花好月圆 C.步步高 D.喜洋洋
2.音乐编创题
为《春晓》歌词创作旋律,要求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符合诗词意境。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音乐作品分析题
分析下列作品风格、旋律特征、曲式结构等。
谱例
(谱例下略)相关信息:
《阳关三叠》是唐代的一首著名歌曲。其歌词原是王维的七言律诗《宋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阳关”与“三叠”这两个地名,所以得名《阳关曲》或《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所以又称为《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古代文人有感于一位从军朋友的别离之情而写的歌曲,它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戍徭役制度压迫下的哀怨情绪。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
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1954年王震亚将此曲改编为合唱曲。
4.教学设计题
对《阳关三叠》进行音乐鉴赏教学设计(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要求:
(1)设计理念及学情分析。(2)确定教学目标。(3)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4)设计简易教学过程。
5.案例分析题
高中歌唱模块教学以合唱内容为主,但是,由于学生合唱基础普遍薄弱,某些地区几乎处于零起点,致使歌唱模块教学初始阶段进入多声部教学十分困难,而课程标准又有明确的教学任务与要求。
面对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可行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6.课例点评题
对下列课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评价。
爵士乐
教学目标
能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乐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即兴性),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资料,并制成课件。3.座位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围坐。
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
1.对比听赏:
(1)管弦乐《北风吹》;(2)爵士乐《北风吹》。教师:请大家分辨一下,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2.学生谈对音乐的理解。3.引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
二、交流与探讨
(一)学生交流:
学生展示各自的作业(手抄报、网页资料、小册子、课件等爵士音乐相关信息),由课代表主持,各组派代表,就爵士的起源、使用的乐器、发展与流派、演奏的形式、风格与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等内容进行交流。
(二)感受体验:
1.感受并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
• “空虚”布鲁斯(1923年“布鲁斯女王”贝西·史密斯原版录音)(1)学生根据歌谱,随音乐哼唱,并模仿长号的吹奏。
(2)学生谈感受:忧郁、悲伤;难唱、变化音多、节奏复杂、难掌握。(3)学唱一两句,体验黑人宣泄情感的方式。
(4)引导学生对比哼唱课件展示的谱例,感受降3音、降7音的音乐色彩。(5)学生总结布鲁斯的风格特点。
•“枫叶”拉格泰姆(作者:“拉格泰姆之王”,司各特·乔普林Scott Joplin)
(1)说出聆听的感受——适合跳舞的舞曲音乐。(2)引导学生随着音乐做律动,找出重音和基本节奏。(3)学唱主题音乐,帮助学生掌握拉格泰姆的节奏。(4)引导学生总结拉格泰姆的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2.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1)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爵士乐被称为“灵魂音乐”、“陈述心灵的本能音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能否用一段音乐来说明?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梳理提升。
(3)对比听赏:what a wonderful world两个不同的版本。3.关于爵士乐的发展流派
(1)简单总结各流派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音乐流派的听辨。(2)教师谈自己的看法。(三)生成爵士乐的艺术价值
1.爵士交响乐的产生——《蓝色狂想曲》。最大的价值在于:把通俗音乐与严肃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复习主题音乐并模仿乐器演奏哼唱。
3.欣赏洛杉矶奥运会百台钢琴演奏《蓝色狂想曲》的盛况。
4.教师:为什么美国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演奏《蓝色狂想曲》?这说明了什么?设想一下,中国的2008年奥运会会向全世界人民献上什么音乐呢?
三、爵士乐在中国
(一)对爵士乐历史的认识
1.欣赏电影片段:解放前的舞厅中以爵士音乐做背景的场面。教师:在这个电影片段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看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爵士乐在中国”的 看法。3.教师简介爵士乐在中国的影响与发展。4.鉴赏《蔷薇蔷薇处处开》。(二)中国的爵士乐现状
1.欣赏具有爵士乐风格的中国民歌《采茶舞曲》片段。
2.分析与交流:布鲁斯音调的和声、切分音的节奏以及演奏者的即兴发挥。(三)创作和表演:(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体验“什么是爵士乐”?)1.可作简单的旋律风格改编(教师稍作示范,并提供一定的范围)。2.可为旋律配节奏上的伴奏。3.可表演一段你学过的爵士音乐。4.可模拟爵士乐手的演奏。
四、归纳与总结
1.再次提出课题:什么是爵士乐?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题(初级中学)
1.教学《钱塘湖春行》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描写四季美景的诗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A选项出自杨万里的《小池》,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色。B选项出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D选项出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而C选项,出自杜牧的《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跟四季风景无关。
2.某教师推荐学生阅读以对自然界科学探索为主题的文章,下列不合适的是()。A.《化石吟》 B.《紫藤萝瀑布》 C.《看云识天气》 D.《绿色蝈蝈》
【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看云识天气》是科普说明文,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绿色蝈蝈》是观察随笔,法国著名作家法布尔在本文讲述了蝈蝈的特征和习性。而《紫藤萝瀑布》在作者宗璞面对着繁花盛开的瀑布,回顾十几年来花和人的命运,感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命,因此这不是一篇科学探索的文章。
3.在文言文总结课上,老师举例说明“古今异义词”,下列选项不合适的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B.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D.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在汉语中有很多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词”。A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C项“往事”在这里是“历史”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D项“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B项没有古今异义词,有一个通假字“材”通“才”,才能的意思。故选B项。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倡导教师恰当应用多媒体。下列教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播放与教学有关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使用课件,展示讲解的内容,呈现问题及答案,可以减少板书,提高课堂效率。C.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可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D.播放由教材改变的名家视频,可以丰富学生的视听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试用课件展现讲解内容,可以方便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课件只是辅助工具,所以板书是必不可少的,不可以减少。另外,用PPT直接呈现问题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容易处在一个缺乏抽象思维的教学空间。
5.阅读《关雎》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上课之前老师布置了预习,现在请同学来展示一下预习成果。谁来朗读? 师:读准字音,是朗读的第一步,更高的要求是读出节奏。同学们看,这首诗每句话都是四个字,《诗经》里大多数的诗都是四个字一句。大家揣摩一下,四个字一句的应该按怎样的节奏来读。
生:二二。
师:非常好,两个字一顿,或者尾音稍微延长,这样读诗的韵味儿就出来了。老师范读,学生跟读。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B.多种评价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点评,正音、强化读音。C.教学中重视对阅读的指导。
D.整个教学行为突围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两个要点,突出了“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这环节中读得太多了。
【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本题考查要点教学评价。阅读教学强化读,此题错在“读太多”,因此选择D选项。
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总分:15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l.【答案】D.8
2.【答案】A.动机
3.【答案】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4.【答案】D.课程问题
5.【答案】B.难点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6.【答案】A.体验
7.【答案】B.促进者
8.【答案】D.①④③②
9.【答案】C.演绎法
10.【答案】 A.化学与人类
1l.【答案】B.物质的量
12.【答案】C.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3.【答案】B.教学理论
14.【答案】A.螺旋式
15.【答案】D.以上都是。
16.【答案】A.在NaHA溶液中一定是c(Na+)>c(HA-)>c(OH-)>c(H+)
17.【答案】C.△rGm<0
18.【答案】C.正乙醇
19.【答案】B.NH3
20.【答案】D.1.7gH2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
二、阅读材料(21题12分,22题13分,共25分)
21.【参考解析】
(1)从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所占的时间比例上可以看出,专家型的教师在课堂上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动手书写、汇报交法等活动更多,重点让学生自主地參与学习;而 新手型教师在读室上关注的是教师本身,与学生的互动少,专家型的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动手书写、汇报交法等活动更多,重点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而 新手型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教师本身,与学生的互动少,有强烈掌控课堂的欲望。
专家型与新手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在以下几方面有看显著不同:
首先,通过讲授呈现类和驱动推进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与时间可以看出,专家型的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关注学生的反映、课室气氛,通过学生学习情况,陈述与引导推进的提问多于新手教师;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自己的表现,学生是否认可,自己有没有表达清楚,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等。
其次,从调控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与时间可以看出,新手教师在读堂中并无评价、引导行为,说明新手教师在课前制订了完整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照搬教案,不会随课室情境的变化修正计划,他们对课室的调节能力不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很弱。第三,从展现呈现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与时间可以看出,专家教师的教学的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炼,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如同样是使用了 5次图画展示,新教师要用508秒,而 专家教师只用了半分钟。
(2)在化学课堂行为设计时,新手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主要包括所教学料知识;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各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课程材抖,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性知识;教特定学科所算要的知识,教某些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的环境(同伴、小组、班级、学校以及社区〉;教学目标和目的。
其次,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学习环境,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高效的组织教学,进行课堂调控。
第三,在曰常工作中,思考总结,将日常教育技能程序化、自动化,以便能够迅速且只需很少或无需认知努力便可以完成多项活动。
22.【参考解析】
(1)原理:
为浓氨水在碱性加热条件下生成氨气,胶铁滴管中蒸馏水济入饶瓶,氨气极易溶于水形成硫碱性的溶液使紫甘蓝指示剂显绿色,氨气溶于水使压力滅小,乙酸溶液进入烧瓶发生中和反, 指示剂恢复紫色,乙酸溶液继续进入烧瓶使指示剂溶液显红色,最終由于碱过量,因而溶液 成为绿色。
(2)优点:
首先,这些实验中涉及到了氨气的溶解性、压力变化、制取氨气的原理、指示剂的显色、中 和反应等学科知识,是将化学知识融入实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教学的好方法。其次,在实验中,学生可以学习和练习更多实验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在实验中要想达到良好的实现效果,需要考虑到化学药品的用量等问题,学生从中学习到有关实验设计的方法,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第四,色彩鲜明的实结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诊断题(共1题,共15分)
23.【参考解析】
(1)选CD.(2)kv(重水)=1.6x ,所以:
①重水的pD=
②含0.01molNaOD的D2O溶液1L其Pod=2,pD=14.8-2=12.8
③溶解0.01molDC1的D2O溶液1L其pD=2
④在100ml0.25mol/L的DC1摩尔=0.25x0.1-0.2x0.05=0.015摩尔,总体积=0.15L,物质的量浓度=0.015/0.15=0.1mol/L,因此pD=1
(3)产生错误的原因:选A选项的同学没有理解PH、PD自意义,将常温下中性溶液的PH
与PD混淆,选,B选项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重水的离子积与水的不同。
四、案例分析题(共l题,共20分)
24.【参考解析】
(1)张老师化学课堂上一般以实验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李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
张老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现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科学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裁体。
李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教学,主要采用了启发法和讲授法。在启发的基础上,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2)化学实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其次,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肋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化学概念、化学定律是一类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一般按照感知、加工理解、初步形成概念、联系整合、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
五、教学设计题(共1题,共30分)
25【参考解析】
(1)(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深入理解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高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利佣实验的手段,学会硫酸的特性——强氧化性,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掌握浓硫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硫酸的氧化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浓流酸与稀硫酸的对比中,学习“量变质变”规律和尊重客观实际、力求实事求是的原则。
(2)重点与难点:硫酸的强氧化性;硫酸性质实验的设计。
(3)现象:加热能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使石蕊溶液变红。
Cu+2H2SO2(浓)=CuSO4+SO2+2H2O
(4)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将浓硫酸缓缓地沿着器壁注入水中,同时要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扩散。
(5)导入
教师引导,回顾稀疏酸性质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知道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比如:与一些金属反应,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但是我们常说一句话叫 "量变产生质变”,这在硫酸的身上就有非常鲜明的体现,那么浓硫酸与稀硫酸有什么不同的性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往两根卫生筷上分别沾上浓硫酸和稀硫酸。
学生观察:沾浓硫酸的卫生筷变黑。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观念转变
教育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最高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束缚, 为了使我国能够更好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和加强学生创新知识的传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以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彻底转变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过:“你孩子的世界不会与以前一样。他们的未来依赖于他们一生中掌握新概念、做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和才能。”因此, 如今的老师不能再一味要求学生重书本、重分数、重死记硬背, 也不能再热衷向学生教授一成为变的常识。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幻想力, 压制他们的发明思维和创新才能。而是应当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他们的潜能, 鼓励他们具有从事科学创新的想法和勇气。学习是主动探求的进程, 而不是被动承受的进程。老师需求不断将这种教育观念融入教育实习中,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倡学生自由思考, 斗胆幻想, 灵敏变通, 搭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习才能的渠道。
老师还要注重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修养, 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勇于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探求怎么创新授课, 不断探究新的教育方式方法, 使教育进程真实成为启示学生创新思维和激发创新实习的进程。现在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日益明显, 要成为一名能引导学生创新的老师仅仅局限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远远是不够的。所谓创新不单单是发明创造新的东西那么简单, 要想成功创新还必须有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学识、广阔的视野。这是我们当代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二、切实改进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现代教育理念, 创新性教育进程的明显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愿望和需求,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力。为此, 老师在教育进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个性选择, 尊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发明性, 从而实现开发人的创新潜能,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人的内在心理结构的塑造,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主阵地是教育。要让讲堂教育充满生机, 真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的奴隶, 首先需转换教育形式, 将单一的继承型、保持型、守成型的教育形式转变为开拓型、开展型、发明型的多种教育形式。我们必须改革单一的教育方法, 充沛吸收“教育相长”的精髓, 大力倡议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评论式教育, 建立“学生积极参与, 师生双向互动”讲堂教育形式和“学生自立设计, 师生协作探索”活动课教育形式, 经过启发、评论, 引导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变成讲堂的主人, 使教育充满生机, 营造生动活泼、充溢发明生机的讲堂新局面。每个老师必须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
三、实施课程体系改革,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知识经济的到来, 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思考: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校园除了给学生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 如何学得更好。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
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注重课程体系的变革。课程体系的变革要符合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要有助于发明型人才的培养, 要遵从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来创新。在课程变革方面增设探究性课程, 开发校木课程, 形成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国家课程、当地课程和校木课程相结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拓荒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课程改革过程中, 我校召集多名优秀教师设计完成了我校国学校本课程体系, 将传统文化典籍美德故事筛选编辑配以当今社会现象热点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美德的同时结合社会实际,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碍于当前一些条件的限制, 我们无法将学生放入社会去历练成长。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野带向现实社会, 让他们了解社会发展动向。
四、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对学习有一定的热情才能够学习好, 必须对学习有着极高的兴趣, 才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课堂教学中能够加入多样的教学活动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 在“学会合理消费”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设置跳蚤市场, 给同学们一部分游戏币让同学们来消费, 看看大家的消费理财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好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 需求持之以恒的坚持, 充分调动学生的活跃主动性。
五、给学生制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所谓社会实践, 即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 直接取得经验, 构成社会实践才能, 并且发展社会实践才能, 人每项才能的生长, 都是通过堆集经验构成的。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才能。所以, 老师应该经常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才能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简化难点知识, 重视基础学习、创新学习和能力提升, 给学生课堂实践留出实践空间, 鼓励学生发明性地学习大胆创新质疑。
六、改革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才能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我们要以学生为基础, 建立全面的考试观, 变革传统的考察办法。全面的考试观, 既要解决“考啥”, 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察内容的挑选方面, 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剖析疑问和解决疑问的才能, 真正做到既考知识, 又考才能和本质。还要相应的根据考察科目的特点, 选用灵活、多样的考察办法, 改革以往把考试成绩作为课程学业成绩的唯一规范, 联系开卷、闭卷、平时作业、实践能力等来断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鼓励学生进行自立学习、创新学习, 促使学生全面、生动、发明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学导报, 2013, (15) 。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能力 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基本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尤其一些文科教师,一贯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只要学生能考出一个好分数,其它什么都可以不顾。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和关键的,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不仅只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以人文本,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培养多方面,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凸显学生的个性,开拓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发展趋势,个人认为: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和教学目标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该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第一,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感受小康》一节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和观察,从衣食住行等不同的方面感受生活的甜美。同时,不仅关注自己,还要关注身边的人,特别是同龄人的生活。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索,留心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他们在感受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就会学会思考人生,了解社会,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放眼全社会,放眼世界。这样学生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心的渴求,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动起来,也在自觉学习中,不断增强自我价值的意识。
第二,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要自主学习,就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一步 要学会阅读。学生接触的材料,除了教材和老师提供的之外,学生还要自己收集大量的材料,然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根据学习的目标,选择典型的材料。掌握阅读的方法,哪些可以浏览,哪些需要详读、精读,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步 要学会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挖掘出材料中蕴含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握材料与教材的基本观点结合起来,把握准确思考问题的方向。第三步 要学会交流合作。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当有了自己的见解、主张后,要积极与同学分享、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探索,从而使自己的认识、理解更全面,更深刻,这样有利于拓展思维,不断质疑、释疑,最终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接受、理解、评价、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让良好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
首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事物、人物,让学生感受到美,欣赏到美,从理性上有了正确的认识,从内心情感上也乐意接受,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善恶、美丑。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教材中《弘扬民族精神》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屈原、林则徐、杨靖宇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感悟英雄们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为将来报效祖国刻苦学习,在生活和学习中弘扬民族精神,做大写的中国人。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教材中典型的材料,挖掘出美的内涵、美的心灵、美的理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社会、本民族对美的评价标准,自觉地做出评价,确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现实社会是多元化的,充满了许多不良的诱惑,我们就要联系现实生活,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欣赏美、鉴赏美,从而创造美,具有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 培養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当前中考开卷考试的背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开卷考试,并不是只翻翻书就可以解决的,更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办”“怎么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然后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分析、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去,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需要老师经过反复的引导和训练才能达到。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试题,它着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答案不是唯一,只要求言之有理即可,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答案论述中,观点要全面正确,有理有据理论联系实际。
1.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2.课程结构: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1)必修一: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必修二:物质结构与性、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与生活: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重要作用;能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策略:教学内容问题化,学生活动与教师讲授并重;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明确必修化学基础,确认该模块的提高既提高的可能性;对教学内容及时梳理,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3)化学与技术:了解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强化技术意识;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再生利用的观念;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交流等途径认识实际化工生产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增强创新意识。3.课程目标的确定:(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要求);(3)对学科的研究。
4.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了解、认识、能表示、辨别、区分、比较、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5.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初步学习、模仿、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6.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发展、增强。(P6-7)7.教学建议:(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5)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8.评价建议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9.评价方式: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即时表现评价(分为提问交流评价、课堂练习评价和课堂实验操作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0.根据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情形、成果进行评价的评价方式是活动表现评价。
11.化学纸笔测验的新变化是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突出化学知识的应用。12.教科书编写建议:(1)教科书内容要有鲜明的时代性(教科书的时代性应包括:一根据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根究化学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2)教科书编写要处理好各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3)教科书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4)教科书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5)习题类型要多样化,要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6)教科书编写药有助于发挥化学教师的创造性。13.课程的类型:
(一)按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间接经验)和经验课程(直接经验);
(二)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三)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分必修课和选修课;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五)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六)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4.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元素观(从元素的视角看世界是化学学科特有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实验观(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结构观(以物质的结构为基础研究化学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能量观、分类观、守恒观、模型观、转化观、控制变量法、相互作用管、对立统一管、量变质变观、内外因关系观、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念、研(学)以致用观、可持续发展观。
15.化学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学影响(教育媒介)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16.化学用语教学的一般原则
(1)循序渐进、变式练习;(2)注重规范、辨别性练习;(3)读、写、用三方面并重发展。
13.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以化学教学内容的某种主体为中心,有组织有系统的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方法。有点: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演示法进行教学优点:是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缺点: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略学生主体地位。
(3)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优点: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课程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能力要求较高。
14.教学的基本环节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均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活动、教学评价的五个基本环节。
15.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等环节。
教学设计工作的一般步骤是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巩固应用和反馈环节、整合局部设计、编制整体方案、试验测评和调整优化。16.高中化学教学应做到: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节奏适宜。17.科学探究既是学习内容又是学习方式。
18.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实验探究要注意以下问题:(1)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设计;(2)指导学生做好探究;(3)指导学生做好表达交流;(4)对学生的探究做好总结。
19.解决化学教学实践问题是化学教学研究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意义。20.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法(特点:自然性、间接性、高效性)(2)实验法(主动地、人为地控制教育过程,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本质特征,也是实验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标志。)(3)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教师为研究自己的工作而而综合运用的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教育实践,其实质是教师进行的一种反思性实践性研究。(行动研究不把规律性的发现作为追求的目标)21.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时应注意:实验之前做好实验分析,实验演示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演示实验要保证每一位同学的观察效果和注意安全问题、处理好意外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规范、标准的实验操作;演示过程可边演边讲解,促进学生思考。22.国外教科书的编写模式:(1)学科中心模式(培养少数精英、传承知识为主,忽视学生认知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难度大,缺乏时代性)(2)社会中心模式(突出学生发展,关注社会热点)(3)融合型模式(世界上使用最广、数量最多 23.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模式三条基本内容线索:(1)化学学科基本知识线索(2)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3)反应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具有STSE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24.新课程化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采用了学科中心与社会中心相融合的方式。
25.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实验化学等。
26.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时不易解决的某些关键点。尽管有时重点和难点是统一的,但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任何一节教材内容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27.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两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3)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28.化学教学设计是指化学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化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等),运用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化学教学方案做出的一种规划。
29.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思想的实质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30.三重表征观是利用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表征方式来认识和理解化学。三重表征观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研究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31.课程教学设计主要是解决课程教学的总体规划,制定课程教学蓝图和宏观的方法。实验(辅助)设计和系统设计都属于现代教学设计。3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0)教师的教学目标。
33.化学教学目标的构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教学目标的分类:结果性目标(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体验性目标(用学生的心理感悟、活动感受来陈述的目标)。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属于高中化学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4.程度作为学习结果的行为最低标准,是对行为动词的限定,具有可操作性。
35.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原则:以课程标准要求为准绳、以学生实际为参数、以知识结构为网络、以知识迁移为目的。
36.化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1)教学情境和情感活动过程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
科学定律是描述性陈述,归纳模式;科学理论是提出的合理假设,建构模式。37.教学设计中,最终是抽象的教学理论变成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是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38.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是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39.化学学习基本方法包括外部操作活动方法和内部心智活动方法 内部心智活动方法:抽象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符号思维方法。抽象思维方法有分析、综合、比较、类比、归纳、演绎和反证等。
40.影响中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学习动机、学习的准备、学习策略。41.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类型:(1)传统的秧田式(最大限度利用教室空间,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间信息交流)(2)小组合作式(3)马蹄式(4)杜郎口模式 42.评价包括检查和评判过程。42问题情境创设
(1)利用现实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43.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问题——探究——反思。
44.化学实验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等要素构成。
实验者是化学实验的主体,可以是教师或学生。实验对象指自然对。实验手段分实物形态的手段(硬件)和观念形态的手段(软件)。
根据实验在学生认识化学知识中的作用可分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演示讲授模式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为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45.化学实验的内容:(1)物质的制备(或合成)(2)物质的分离与提纯(3)物质的表征(检验、鉴别与鉴定)。
46.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准备充分,确保成功(2)现象明显,易于观察(3)实验操作规范,注重示范(4)演示与边讲紧密结合,启迪思考((5)简易快捷,按时完成(6)保护环境,注意安全。
47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1)充分准备,指导预习(2)认真巡视,及时指导(3)适时反馈,沟通交流。48.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准则:(1)紧扣化学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2)体现探究和开放,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3)实验的改进应考虑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49.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远程实验技术(2)手持技术(包括采集器、传感器、计算机及其配套软件)(3)模拟实验技术。
50.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机、大屏幕投影、电影录像等视听设备、语音实验室等。传统教学手段是粉笔和黑板、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
51.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方法分为:一接受性在现性学习方法;二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52.化学教学评价:对教师化学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对学生化学学习效果的评价即学习评价。
53.按照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将学习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中)和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
按评价方法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54.学生自我评价常采用建立化学学学习档案的方式。55.教学反思的内容:(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2)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3)对自己对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教学的理解的反思(4)对自己教学研究状况的反思。
56.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57.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8.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59.教学内容的调控涉及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在数量和深度两个维度上的选择。60.课堂环境调控分为课堂物理环境调控和心理环境调控。课堂心理环境调控分课堂人际关系与课堂心理气氛两类。课堂时间调控包括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节奏、速度等。
6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管理是教师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注:课堂教学过程不属于化学课堂管理常规内容)
62.化学教学研究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哪些?调查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63.化学教学研究的意义:(1)化学教学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化学教学研究是提高化学课程实施质量的有效途径(3)化学教学研究有助于解决化学教学实践问题。
64.试题质量指标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65.化学技能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有多重练习策略、练习——反馈策略和可视化策略。
66.化学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简约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其中科学性原则是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
67.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其核心部分是课程目标。
68.水泥主要原料:石灰石、黏土、石膏。玻璃主要原料:石英、纯碱、石灰石等。传统陶瓷主要以黏土为原料。
69.NH₃分子中H-N-H键角为107.3º。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推荐阅读: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计划10-08
思想品德学科优势07-03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纲要05-27
六年级思想与品德教学总结07-27
万州区中学思想政治、思想品德10-1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9-14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05-25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常规范文07-17
思想品德课教学心得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