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材料(共8篇)
发挥工商五项职能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党委对此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以红盾护农为工作中心,开展了“发挥五项职能,营造三个环境,提高二种能力”的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环境。为给农民营造一个放心的农资消费环境,使农民能够播上“放心种”、施上“放心肥”、打上“放心药”,以“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为中心,以全年为工作周期,形成了局、所、农业部门互相协作“三位一体”的红盾护农网络。
一是根据的工作部署,结合辖区农资经营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红盾护农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并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头,达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查,从制度和机制上有力保证“红盾护农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的顺利进行,也为全年红盾护农工作开了好头。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增强农民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自觉性,提高农民识别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能力,我们 在通过各种新闻方式,如电视、广播、条幅、传单、板报等进行宣传外,每年三月利用农忙时节,走农场,下连队,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面对面向农民宣传农资商品知识,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仅今年三月份,我们就做电视讲座4次,广播连续宣传7天,制作条幅31条,发放识别假冒伪劣知识的传单3210余条,制作宣传板报22板。
三是加强对无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取缔力度。对无照经营、靠挂经营以及不具备经营资质的企业和业户进行严厉查处,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活动;对经营冒牌种子、假冒伪劣化肥、不合格农机具等重要生产资料坚决予以打击,一经发现违法行为,严肃立案查处;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加强对农村集市的监督检查。
四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在农村广泛开展了“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市场、进村镇、进商家活动,形成了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
五是建立健全了农资经营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工商所都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经济户口”台帐;与户从事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建立了“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基层工商所与户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签订了《农资销售责任状》;从事农资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企业都建立起进货查验和出货审验制度。基层工 商所每个星期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或企业至少巡查一次,并进行不定时间、不定商品、不定单位的抽查,从而全面掌握辖区农资进货渠道和流向。
二、发挥登记注册职能,营造宽严相济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将所有生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内资、私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开业、变更、注销等依法登记项目纳入“高效、便民”审批轨道上来,全程为企业、业户服务,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型工商品牌,并将经营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核发照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便于提高登记效率。对于偏远连队前来办照的经营者,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填写表格,当天办完,减少往返费用。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化,将与之相关的各项要求、费用向社会进行公示,并制定实施了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制、一次说清制、连带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透明办公制度”。三是实行跟踪服务和协调服务等方式,帮助经营者了解掌握申请办理各项手续的要点和程序,利用准入时机,向申请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和政策导向,把工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积极推行流动现场办公,做到了当场受理、当场审批、当场发照。四是放宽进入农产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并鼓励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大胆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全额减免登记注册费和工商管理费。
三、发挥引导扶持职能,提高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1、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利用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主体年检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来确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目的是逐步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协调的高消耗、重污染、低品质的滞后产业。同时,我们还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场、连队结合本地实际,确立重点,抓住闪光点,发展低消耗、大规模、高档次、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帮助农村经营户和农民,将农业生产资料提升为经营资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实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承包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以聚集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实力,这是我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培育出一大批规模大、潜力深、影响强的“龙头”性企业,特别是一些从事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出现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周边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形成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率的双赢。
3、维护农产品市场经销正常秩序。一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涉农合同特别是农业订单,是农村信用经济的基础,涉农合同的履约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按照国家、省级工商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合同行政监督职能,认真组织开展了涉农合同帮扶工程。一方面从合同法的意义、订单农业的典型事例、诚信履约对涉农合同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深入开展了宣传工作,提高了农户和有关企业的合同法律意 4 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农业订单履行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重点是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对发生的合同纠纷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同时,对利用订单或农资购销合同损害农户和涉农企业合法权益的欺诈行为,则进行了严肃查处。二是加大对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在积极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粮食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营业执照、无经营资质、哄抬物价、掺杂使假、倒卖陈化粮以及擅自改变陈化粮用途等一系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力净化了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四、发挥商标指导监管职能,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的竞争形式已逐步从数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的竞争,不能只停留在“物以稀为贵”的生产、营销策略上,而要转向走品牌之路,实施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注册商标,并积极运用商标,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对于农民增收致富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发挥商标注册、监管、保护等职能,积极实施了“红盾商标助农工程”。
五、发挥培训指导职能,培育规范农村经纪人,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营造宽松环境。
农村经纪人虽然是一个新兴事物,但是,它在搞活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 “农村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一是做好农村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采取先准入后规范、先发展后管理的方式,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村经纪人诚实劳动、合法行纪,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经纪人的签约行为,避免口头协议、订立条款不全等现象发生,引导经纪人规范使用合同文本。并通过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和市场巡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纪等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纪行为。三是倡导和鼓励成立农村经纪人行业协会,发挥农村经纪人自律组织的服务引导作用。四是由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适时开展《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纪人管理办法》和有关经纪业务、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村经纪人的业务本领,不断提高经纪队伍素质。同时,充分利用个私协会和行业协会的特殊性,积极向农村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咨询,保护农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等等,使之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娘家”。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汇报材料
xx镇地处省会郑州和古都开封之间,是县城的座落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37个村民组,总人中10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1万人。 200x年以来,xx镇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了城关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分别获得了“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信息化建设示范镇”三个国家级荣誉,镇党委是“省五好乡镇党委”。 理清发展思路,实现生产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正确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200x年以来,我们从城关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强镇、三产富民”的总体经济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通过大举招商引资,强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农村城市化。使全镇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产为主体、现代城郊型农业为增收的经济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符合城关实际、具有城关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全镇实现财政收入2540万元,同比增长25%,比净增15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79元, 同比增长23%, 比20增加2200元;8个村集体收入完成1300万元, 同比增长10%,比年净增500万元。全镇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连续位居郑州市30强乡镇第一位、省百强镇前列。 健全保障体系,实现生活宽裕 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提高群众福利水平的同时,我们更加注意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促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投入40万元设立了城关镇大病医疗基金,建立了大病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大病难的问题。投入30万元设立了老年人生活补助基金,在全镇营造了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投入40万元设立了农民就业和素质教育培训基金,对部分群众进行了集中培训,提高了群众就业能力、拓宽群众就业渠道。投入30万元,设立教育抚助基金,对贫困学生和考入本科以上学生进行救助或补助。投入20万元,为8个村和机关各办配备了电脑,实现了网络化管理。成立了镇信息服务中心,利用网络、以《信息快报》的形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建立了从就医、到养老、教育、就业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发展有方向、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渠道的良性互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作为享受各项保障体系的条件,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管理,促进了乡风文明。 创新活动载体,促进乡风文明 200x年以来,镇党委以“道德规范进万家”活动为契机,在全镇开展了以“一村一条文明街、一街一个文明户、一户一件模范事、一家一个形象人”为内容的“四个一”精神文明上台阶活动。并抓住形象人这一核心,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了四期形象人培训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形象人的整体素质。同时,广泛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和“夸媳妇、贺娘家”活动,在3月8日进行了统一表彰;以来,陆续投入500万元在8个村高标准建设了农民文化大院和多个街头娱乐场所,每天群众进行表演;在元宵节组织全镇农民文化艺术队上街演出,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镇开展“十佳文明户、十形象人、十件模范事、十佳经纪人、十佳纳税大户、十佳基层干部”评选活动。对评选出来的十佳先进,利用年初经济工作会时间进行统一表彰,并进行及时宣传报道,使全镇形成了争当形象人、争做模范事的良好氛围。目前,全镇8个行政村有5个是市级文明村、城关镇是“全国文明镇”。 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我们按照县城整体规划,切实推进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200X年规划并建设了总投资达3.2亿元、可容纳住户2980户的“两寓五区”工程, 即在一个村建设农民公寓、在两个村建设农民标准化住宅小区。如今工程已基本结束, 并有600余户群众搬进新居, 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 优化了城关的投资环境。同时,投资3960万元建设了多座学校、医院;投资1800万元建设了26条道路, 绿化美化了38条街道, 亮化了50条道路,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对背街巷道和庭院卫生进行了专项治理,深入开展了“除四害”、“健康教育”和“街道卫生清理”活动,为辖区群众营造了一个更加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了辖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村容整洁。,城关镇获得了“全国重点镇”的荣誉,有三个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康居示范村”;同时,全镇有2个是省级卫生村、1个是市卫生村,几个城中村全部是省级卫生单位。 强化村务公开,实现管理民主 多年来,我们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做为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并结合城关实际,实行了“村帐民理镇管、组财民理村管、三书一单理财、五枚印章把关”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各村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对各村财务进行监督审查;镇审计办每月集体进行汇审入帐,并经常进行审计监督。20在坚持每月8日前的村务公开的同时,还通过摄像、输入微机,使村务公开实行了网络化管理,延伸了村务公开的时效性,开创了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新局面。
这次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省、南通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两个率先进程。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对开好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积极实施农民增收五年计划,扎实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项目农业建设进程加快,全市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农村改革迈出新的步伐,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尤其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和农业部门的同志共同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三个问题。
一、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各级干部的重要使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为载体,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既注重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又注重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既注重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注重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速两个率先的重要载体。实现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总定位也是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我市要实现到年在全省江北率先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广大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如果我市广大农村不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全市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两个率先的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加快新农村建设,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动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要素,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加速农民增收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从整体上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通州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也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从产业发展层面来看,农业效益偏低,依然是弱势产业。从社会层面来看,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依然是弱势群体。从稳定形势来看,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劳资纠纷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健全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维护农民权益,缓解社会矛盾,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为构建和谐通州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增长的良好态势,连续次跻身全国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百强县(市)行列,连续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强。××年,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超亿元,财政收入在苏中苏北率先突破亿元,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苏南部分县(市)。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超亿元,人均储蓄达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以%以上的速度增长。平潮、金沙、姜灶、张芝山、兴仁等个镇进入全国小城镇综合实力强。这些都为我市建设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五以来,我市加大了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交通出行、信息通讯、环保水利、教育卫生等各项条件大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观。随着苏通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先锋货运物流中心的建成启用,我市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尤其是通过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的实施,以川港镇志浩村、兴仁镇徐庄村等为代表的示范先行村,在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农民集居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为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三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前不久,中央、省、南通市先后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文件,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谋划发展、改革创新、维护稳定、凝聚人心和抵御腐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法治通州、平安通州创建活动持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高,通州已经成为长三角北翼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地方。同时,我市广大农民对建设富民宜居、平安和谐新农村的热情和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渴望,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生动力。可以说,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已经形成。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加大推进力度,务必使我市新农村建设在今年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较大的进展。
二、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紧扣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核心,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倡导文明风尚,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把通州建成富民宜居、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目标是:以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为起点,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着重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组织、塑造新风貌。到年,全市农村总体上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指标》所确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年左右的努力,在全省江北率先建成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任务。在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五条原则:一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镇两级政府要积极引导,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动员农民自愿参与,发挥主体作用。二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建设目标切合实际,办法措施切实可行,各项投入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打好基础。三是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坚持快规划、稳实施、先试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四是建章立制,规范操作。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形成制度和规范,建立长效机制。五是整体推进,务求实效。要准确理解新农村五个新的科学内涵,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力求实效。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相结合,与农民增收工作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规划是蓝图可以使农民群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规划是尺子能够使大家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规划又是龙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南针。
要切实搞好村镇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我市部分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小乱散,是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认真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和农民集居点建设。今年,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的平潮、石港、二甲、三余等个中心镇和川港等经济重镇,要完成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要达到。十总、四安、西亭、兴东、新联、五甲、海晏、北兴桥等镇年底前要全面完成镇区规划编制,在此基础上,完成个主要街道、重点地段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强村庄布点规划,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一步研究调整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布点、规模、用地范围和界限。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规划建设的个镇(区),要尽快确定个集居点,集中力量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使集居点规划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选定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规划编制和示范建设。市有关部门要设计推广一批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节材、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宅样式。新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个长期的过程,各镇发展不平衡,建设的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必须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要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力争到年,全市有%的农户入住集中居住区。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拥有的经济、文化、教育、信息、交通等方面的资源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到年,力争所有村实现通有线电视,用上自来水,村级公路硬化率达到,建成乡村等级公路公里,建成通州城区到各镇的干线公路网。加快河道疏浚和泵站改造,提高灌排能力,疏浚河道公里,改造泵站座。加快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林、牧、渔业及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道路相通、绿树相连、路灯相接、美景相映的现代化新农村。
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部分农村环境造成了污染,创造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日渐成为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打造新环境,美化新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积极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三清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一村一清。建立河道疏浚轮浚长效管理制度,做到河底清、水面洁、两岸绿。建立民办保洁站,健全保洁制度。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公共垃圾箱,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实现无害化处理。实行清洁生产,主要农产品基本实行无公害生产,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综合利用秸秆资源,严禁秸秆露天焚烧。以农村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鼓励种植常绿阔叶树,绿化美化村庄,改善人居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民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当务之急是要培植农村新产业,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使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
发展新产业一定要根据区域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之路,发展壮大一批支柱产业。各镇要在我市确定的家用纺织品、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船舶修造及钢结构、食品加工个支柱产业和高科技、电子材料等个产业集群,以及农业内部无公害大米、双低油菜、鲜食果品、设施蔬菜等个产业带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临近南通主城区的平潮、兴仁等地,要从区位和工业优势出发,走以工兴镇、转移农民、促进增收的发展路子。手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发达的川港、姜灶等地,要依托大市场发展寝饰用品,在壮大区域支柱产业中增加农民收入。有着传统种植习惯的新联、石港、骑岸等地,要走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把这一板块建成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示范板块。建筑业较发达、外出务工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要组织青壮年农民挂靠建筑企业,开展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
用新产业支撑新发展,必须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城郊型农业,主动适应大中城市农产品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品种结构,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参与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百项工程建设为契机,突出抓好畜禽业、水产业、园艺业等重点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化布局,形成高效蔬菜种植、高效立体种养、畜禽规模养殖、特种水产品养殖四大种养板块。用工作项目化的理念指导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项目农业战略,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达到延伸产业链、开拓产品市场、带动农户致富的效果。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外部的生产要素参与农业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产业竞争力。力争到文秘知音版权所有十一五期末,全市年销售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家以上,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家以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体系建设,抓好农业重大技术的示范推广和指导服务。大力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综合效益。力争到年,全市引进、开发、推广重点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项以上,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以上。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设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档次。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认证,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商贸企业、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社会力量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形成集农产品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优势农产品主要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发展生猪、蔬菜、花卉、蛋鸡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省外尤其是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销售窗口,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
(三)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要通过培育农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镇容村貌提供人力保障。文秘知音版权所有
抓好农民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所需,建立一批骨干专业和主导产业培训基地,从市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聘一批科技人员和专家,组成讲师团授课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培训,抓好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的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推进农民素质阳光工程,开展订单培训,将农村劳动力尽可能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依靠二三产业和城镇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力争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万人,失业人员培训人。同时,对外来的农民工,也要做好培训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尽快融入当地社会。
抓好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针对在家种地、企业上班、外出务工、个体经商、创办企业等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对普通农民群体,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以小家的和谐构筑大家的和谐。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而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骨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始终走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同时教育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和群众富裕多做贡献。对农村党员干部,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着重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本领,使他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四)以农村改革为动力,组建新组织。做好三农工作,建设新农村,必须推进改革,鼓励创新。要在扎实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市镇财政体制、土地征使用制度、农村投融资体制等改革的同时,以组建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外部支持农村、农村内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快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之间差异性明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紧紧依托和围绕当地的资源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突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有效整合龙头企业、能人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和相关部门的力量,形成多模式、网络化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合作社、行业协会,也可以是股份合作组织和其他合作经济组织,只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有利于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大胆采用。在组建方式上,可以由专业大户、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村干部等牵头兴办,也可以由龙头企业、供销社、村支部等支持兴办。在合作内容上,可以是劳动的合作,技术的合作,也可以是资本的合作。总之,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帮助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都应积极试验和探索。通过努力,力争今后每年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以上,至年,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以上的农户。
提高新经济组织运作水平。市相关部门要围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在资金、税收、信贷、用地、技术、信息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促其健康成长。职能部门要规范管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积累和利益分配机制,采取统一购买生产资料优惠让利、保护价收购产品保利、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二次返利、统一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增利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得到实惠,增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利益最大化和农民收益最大化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从加工、贮运、销售等环节获取更多的后续效益,保证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打造合作经济组织品牌。品牌是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市场化的集中体现,不仅产品需要创造品牌,经济组织也需要创造品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服务、对外竞争的功能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要着眼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特别对经营生猪、果蔬、水产、中药材、蚕丝麻、优质粮油等优势产业的合作经济组织,给予重点引导和扶持,使这些组织成规模,树形象,出名牌。要通过商标注册、绿色认证、专利申请等方式,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认同度、美誉度,增强市场竞争力,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大增长,质量大飞跃,组织化程度大提高。
(五)以和谐社会为载体,塑造新风貌。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要以建设和谐社会为载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尽快转变,塑造农村新风貌。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开展创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全面小康新业绩示范镇、村活动,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村民依法自治,实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推进农村基层的政治民主化。到年,力争全市的村(社区)达到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标准。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尽快建立有农村特色,适合基层操作的日常行为规范、村规民约,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风尚。加强人民调解网络建设,提高矛盾纠纷调处率和成功率。深入推进平安通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年,力争全市所有的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普遍上升。
积极倡导新风尚。弘扬和实践三创精神、新时期通州城市精神,使自信、包容、求实、创造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追求。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全面小康户评比,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开展各种宣讲和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勤俭持家、团结邻里、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要引导广大农民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生活行为,自觉维护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引导每一位村民都从身边事做起,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将我市农村建成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彰显田园风格的美好家园。以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导向,引导农民群众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快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利用各种节庆、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重视发展风筝、京剧、绣品、蓝印花布等通州地方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到年,全市新增特色文化村个。重视做好基层宗教工作,弘扬宗教文化的有利因素,发挥宗教界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南通市委的部署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造福农民。
一要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重点在基层。我们要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的思想,从心底里把农业作为我们的生存产业,把农民作为我们的衣食父母,把农村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带着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加强领导,市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各镇各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做好具体部署,推进工作落实。要以正在开展的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要因势利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各镇各部门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社会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要整合政策资源,认真落实中央、省、南通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我市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尤其要落实好农村路桥建设、义务教育、合作医疗、技能培训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要整合建设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并整合各项涉农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各镇也要相应安排配套资金予以保障。有关部门在制订工作计划、安排建设项目时要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海量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 查看向农村倾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立项、优先实施。要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精心编制项目,积极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要按照经营村庄的理念,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市信用合作联社等各类金融机构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加强对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培训创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各镇、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善于探索,敢于突破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研究一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办法措施,尤其要探索促进土地流转、落实集中居住建房用地的新办法。要通过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方式,动员和组织农民积极投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投工投劳,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要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按照市指导、镇主抓、村实施的原则,建立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落实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尽快明确市直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任务。各镇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的主动性,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一个个项目,逐个落实到位。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建立市领导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制度和市直各部门结对共建制度,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适时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这项工作有序开展。建立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列入各镇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市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时代特点、符合**实际的“三农”工作新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2005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将超过*000亿元,经济总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000元,位居**省前列。一、推进“三个集中”:探索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三个集中”,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布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实现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开发,促进低效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我们以农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为主线,凸显外向、高效、生态、观光等现代农业的特色,规划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达21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态体系和生态景观型农业片区、高科技设施型农业片区等“一个体系、八大片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38%。在推进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三个突出”,着力提升农业效益。一是突出科技兴农,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确的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已提高到58.5%,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今年推出的30个农业园区项目吸引投资21亿元,其中外资13亿元。三是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了朝阳集团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全市农业集中效果明显,2004年江阴华西、宜兴西太湖、阳山万亩水蜜桃、唯琼生态农庄等17个现代都市农业重点园区新增农业收益5077万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进乡镇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集聚,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在推进工业集中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结合”,着力提升发展水平。一是与培植特色产业集群相结合,全市已形成江阴新材料、宜兴环保、新区电子信息、惠山汽车零部件、锡山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与转变增长方式相结合,引导农村企业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对进入集中区的企业设置技术含量、投资强度等“门槛”,低于规定标准的项目不直接供地,一律进标准厂房。三是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防止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进入园区。全市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农村工业集中区的投资密度每平方公里超过4亿元,单体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650万元,集中区的工业产出已占全市乡镇工业的67%。
引领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集中,促进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整合小城镇和自然村,重点抓好户数较少特别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类村落的撤并。全市乡镇总数已从83个减少到59个,撤并自然村196个。在村镇撤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农民,先安置后拆迁;科学规划建设,集中成片开发了公共设施齐全、社会事业配套、环境绿化美化的农民新社区,入住农民普遍比较满意,每个农民占用的宅基地也从100平方米降为30平方米,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江阴新桥镇已有50%的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土地2925亩。在农民集中居住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引导他们摒弃旧观念、旧习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乡风。江阴华西村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带领其合并的13个村组建精神文明建设开发公司,共同建设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推进“三大组织”建设:拓展农村生产关系的新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迫切需要发展与经济市场化、利益多元化相适应的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在实践中,我们推进“三大组织”建设,建立了以党组织为核心、以村委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为两翼的组织体系,形成了新型的农村生产关系。
随着村委改居委、农民变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如何做到产权明晰、有效运行、监管到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组织履行生产服务、资产积累、资源开发等职能,通过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落实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有效维护了村民的权益,调动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全国较早组建的黄巷镇陈巷村股份经济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达到650万元,每个股民平均分红2001元。目前,全市已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74个,净资产26亿元,持股人数24.8万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成为
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载体,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随着“三个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收益稳定增长?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组织。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组建浮动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种类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为农民生存的“护身符”、致富的“摇钱树”,又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牢固纽带。目前,全市已组建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参与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农民达78.6万人,占全市农民总数的36.5%。
随着农村市场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正确处理低效益与高风险的矛盾,成为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我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按照让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利润的指导思想,坚持用工业化的方法、市场化的机制,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他们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组建标准上,坚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规范化运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备资金、技术等经营要素;有较大的合作规模,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强;有明显的合作效益,能促进农民增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松散型的,也有紧密型的;既有生产服务型的,也有产、加、销一体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个“四有”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推进“三大保障”建设: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先进生产力,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安民。为此,我们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宜人的新农村。
大力完善创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农民创业的政策制度,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实了自主创业奖励、异地务农补贴、公益岗位补贴、小额创业贷款、职业介绍补贴、搬迁企业补贴等政策。二是拓宽农民转移就业的门路,重点抓好“六个一批”:新老企业吸纳一批、发展三产容纳一批、自主创业鼓励一批、异地务工转移一批、搬迁企业带走一批、购买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农民创业就业的技能,建设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机制,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训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4万人,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5%。
积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奖”制度。积极推进“社保”,加快扩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新办企业一律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全市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达到33.2万人。全面实施“地保”,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纳入保障体系的农民已达36万人。加快建立“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贴、财政补助”的办法,解决单纯务农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老年农民参保后个人不再缴费,直接按月领取养老金,全市已有40万老年农民享受这一福祉。继续完善“医保”,加快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两级财政资助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标准已达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断提高“低保”,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只生育一个孩子、年满5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人每月奖励50元。同时,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着力加强农村生态体系建设。实施“绿色**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绿化造林力度,突出经济林、生态林、景观林建设,农村森林覆盖率提高为21%。实施村镇净化工程,突出农村水、大气环境整治,建设“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滨湖区将生态环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太湖生态防护林、都市特色林、休闲观光林等六个农村造林绿化建设重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2%。
回顾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我们体会到?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建设新农村问题。在**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虽然目前农业仅占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却是大问题”。从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看,难点在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从“三农”的地位作用看,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地域,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从现实条件看,**人均GDP达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率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我们把推进农村建设作为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村调整优化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对万户农民实施扶贫帮困工程的若干意见》、《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加快实施农村“三个集中”的意见》、《加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的意见》五个文件,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我们着眼于农村生产力的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会文明进步的新风尚、生态环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体系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模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的阶段目标,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覆盖全市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九个分区规划和农村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勾画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一、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有了快速发展, 国力有了很大增强,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具备了“用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实现战略目标的难点是“三农”问题, 因此, 党和国家在此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没有广大农村的发展和面貌的改变, 就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 “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已经成为农村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近几年来, 农村先后进行了电网改造、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 取消了农业“两税”、“两工”、“三提五统”以及乡镇综合改革, 全面清理涉农收费, 大力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清理锁定并化解了部分村级债务;实行了种粮、农机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落实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颁发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和林权证;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加快, “三通”建设已经稳步实施, 扶贫济困、医疗救助、养老统筹等正在积极推行之中。
二、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与全面性
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 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也不是整齐划一, 全面开花的格局。没有经济实力, 没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也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很大, 推进新农村建设, 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 不能搞一刀切, 不能强求一律, 盲目攀比。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 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我们要因地制宜, 尊重村民意愿, 注重引导, 拾遗补缺, 加快步伐, 以阶段性促全面性,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步进行。
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性与保障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决战, 是发展社会主义, 带领广大农民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任务。一方面, 要充分发动农民群众, 组织群众, 统一民心, 调动民心, 集中民智, 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农民渴望富裕, 渴望幸福, 渴望同城里人一样生活、生存, 把理想变为现实, 同样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外, 最大的动力在于发动农民,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教育农民树立自我发展意识, 自觉解放生产力, 不断克服小农经济思想,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让农村有识之士, 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户把资本投向发展, 扩大原始积累, 要动员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业主积极支援农业发展, 积极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要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后富, 走共同富之路。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 全社会民众要齐心协力把新农村建设好。
四、新农村的建设广大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面对这样一个数量较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社会群体, 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 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抓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要着力提高农民的三个能力:即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快农民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 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不断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断加强对农民的转岗培训, 提高农民从业能力, 拓展就业空间,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他们对新农村的建设能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才是根本之道。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 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 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党的建设, 2006, (09) .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届五中上,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高瞻性的决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必须与实际的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基本特征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
在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前提下,明确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增强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确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认为,要解决农村“三农”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是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对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他们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其次,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农村的发展正遭遇瓶颈。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几座新房子,铺几条新道路而已,要体现出现代农村的崭新面貌,就必须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1)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題解决了,才能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科技文化投入,减轻教育负担。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看来,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有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功能。
5.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宝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乔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宝鸡日报.2008.
[2]记者徐和平.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湖北日报.20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材料】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7-26
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06-26
强化农村药品监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0-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07-14
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07-19
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10-01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06-27
村企联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09-18
申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09-24
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