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精选6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赏析:
读完朱自清的这篇抒情散文,我的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样一片月光下寂静、美丽的荷塘,但在这美丽的景色当中,饱含着作者那淡淡的忧伤。
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朱自清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于是在文章一开头便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奠定了低沉的感情基调。也正是有着这不宁静,引领作者去荷塘散心,去寻找宁静。
路是幽僻、寂寞的,月是苍茫、朦胧的,树影是斑驳的,灯光是无精打采的,连最热闹的蝉声蛙声也与“我”无缘,这不得不让作者忆起江南采莲的旧俗,可转眼望着空无一人的荷塘,一阵失落感油然而生。然而在短暂时间内所得自由而带来的喜悦也是贯穿于全文之中,所以我们能在这篇散文中感受到朱自清的或喜或忧。朱自清不是圣人,他只是借这荷塘的月色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情绪,也正是这分朴素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生活家的眼里, 作者内心之所以“颇不宁静”, 是因为生活窘困, 缺少柴米油盐的资饷, 作者终日为生存而奔波, 为生活所累;在情感家的眼里, 大概是因为夫妻不和, 情感失调, 导致心中苦闷, 出门散心。不然, 何至于单单撇了妻子和孩子而独自在深沉的夜里出行呢?在评论家的眼里, 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已不重要, 重要的是因为这个“颇不宁静”而产生出来的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人们更应该欣赏其语言的美;在考古家的眼里, 这倒是极为重要的事, 因为没弄清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便不会明白作者关于这篇文章的创作意图, 也不会领略其思想主旨。于是考究历史, 终于发现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岁月, 正是一个社会混乱、政治黑暗的年代, 非但看不到前途与希望, 反而还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阴云。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 谁还能“颇为宁静”地过上几天日子呢?
但在哲学家眼里, “不宁静”却只是一种常态, 而非“特殊”。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号召人们“要诗意地栖居”, 保持诗意的心境;而面对生活的平庸和琐碎, 他又在《存在与时间》一书里再三强调:人的本质是“操心”, “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境。“操心”与人终生相伴, 而人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烦”来支配。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观照, 使我们对“不宁静”有了存在论的认识。
1“梦境”是人的本真状态
作者在文章中从“带上门出去”写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再从“这真是有趣的事,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写到“轻轻地推门进去”, 这个过程, 评论家往往将其归纳为“现实—梦境—现实”, 或在情感上概括为“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的往返模式。当作者从现实带着淡淡的忧愁进入到梦境, 就有了淡淡的喜悦;最后不得不从美好的梦境中醒过来, 重新面对“不宁静”的现实, 于是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
在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过程中, 我们知道:“现实”即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而“梦境”则指摆脱白天的束缚,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去自由地欣赏美妙的荷塘月色。
2“现实”是人的非本真状态
作者在“现实”世界里, 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受到限制, 是十分不自由的。“操心”和“烦”常常让人身不由己的活着, 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亦足以让人迷失自我;在失去了自我的世界里, 谁还能“颇为宁静”的生活呢?
这种“失去自身”的存在可能性和生存方式, 就是生存的非本真状态。人处在非本真状态中, 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状态中, 并非是真实的自我。人的悲剧性在于:虽然追求自由和寻找自我, 但却常常生活在“失去自身”的非本真状态中。
3“不宁静”是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现实”世界告诉我们, 作为存在的人, 不得不生活在非本真状态中, 也就是生活在日常状态中。每个人都永远追求自由和快乐, 都不希望过着无聊和烦闷的生活, 可糟糕的是, 每个人又都无法摆脱“无聊”和“烦闷”的纠缠, 于是常常便会发出“无聊之无聊”的感叹。
许多年前, 作为学生, 我学过朱自清先生的这篇《荷塘月色》;许多年后, 作为老师, 再次品读这篇散文, 已深深地沉浸在其对荷塘月色的优美描绘中。然而, 对于作者心里为什么会“颇不宁静”的思考和追问, 自学生时代至今, 亦从未停止过。
当前教学, 已有些“新课改”的雏形。而语文学科, 又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 去体验和探索“新课改”的内容。著名人文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在《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一书中谈到课程改革需要“重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时说:“由此我产生了这样的一个设想:我们能不能组织一个或几个课题小组, 由有关学科 (如文艺理论、阅读学、文体研究) 的专家、语文教育专家和中学语文老师三部分人组成, 进行‘中学诗歌 (小说、散文、戏剧、议论文、说明文) 阅读教学的知识建构’的实验。”接着他还指出一些具体思路, “从研究有关课文入手, 提出用新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的设想;然后根据中学语文教育的需要和特点, 编写出教案, 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再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 对教案作修改, 并作教学小结。”对此, 我十分赞同, 将一些文学理论、诗学理论甚至哲学理论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或许会得到一些新的收获。
本文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 探讨得出:每个人都生活在“操心”和“烦”的日常琐碎中, “不宁静”并非朱自清先生特别时期的特别拥有, 而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状态, 是人在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非本真状态。《荷塘月色》的作者, 是因为“失去自身” (非暂时性的, 而是永久性的) , 不得自由, 迷失自我, 才感到“心里颇不宁静”。当他在“梦境”中找到自己的本真时, 便自得自乐, 觉得生活在“另一世界里”;而这“另一世界”实际上就是指“获得自身”的本真状态。作者一旦“获得自身”, 便喜悦起来;一旦“失去自身”, 便“颇不宁静”了。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荷塘月色》已经成为大学教材或者是中学课本所必选的教学材料之一,这篇文章写于1927年,作者朱自清先生时任清华大学导师,暂住清华城的古月堂当中,古月堂附近有一片荷塘,朱自清先生受到时局的困扰,心有忧虑,正是在这片荷塘前惆怅的内心归于平静,触景生情写出名篇佳作《荷塘月色》[1]。这篇文章集中了朱自清先生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将散文语言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是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境界。文章将读者们带入了一个优美、艺术感充盈的文学世界,促使读者们获得了更多的审美体验。
一、朱自清创作散文《荷塘月色》的背景
散文是一种具有散行特征的文学体裁,一般不受格律的限制,在语言的编排和运用方面非常灵活自由,而艺术性散文则主要注重情感在文章当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有一种浓缩的艺术美感,而且在这类散文作品通常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根据这些特点不难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大都属于艺术类散文的类型,其散文当中言辞优美,隐隐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诗意。所以在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时,很容易就能深刻体会到文中那种细腻的文笔,自然而又朴实,而且其中的景物描写颇为生动,使得读者能够真切体会到其中带有诗意的美感。就比如本文所讨论的《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主要还是以写景为主,借助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散文,当时的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住在清华园当中,园中的那片荷塘就是《荷塘月色》所描绘的原型[2]。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矛盾不断被激化,国共两党相互斗争,变得势不两立。朱自清先生忧于时局的发展,内心苦闷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所以就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来从中找到解脱,透过文章可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始终保持着自身知识分子的本色和立场,真正远离了情况复杂、变化多端的政治斗争。也有的学者通过《荷塘月色》认为朱自清先生在逃避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要从心灵深处找到解脱的突破口。但是时局的动荡,没有谁能够真正脱离现实,所以朱自清先生通过《荷塘月色》抒发出来一种内心祈求安静的愿望。
二、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感
(一)品读一部好的作品,就像喝茶品茗一样,不能随飘逸的茶香而囫囵吞下,而是坐下来慢慢地品,让其香泽荡心灵,让其味超尘脱俗。品出山水之间的灵动气韵,唐诗宋词的平平仄仄。沿着书韵,闻着茶香,悠然走进宁静与邈远。作者朱自清先生利用身后的文字功底,细腻唯美的写作文笔,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为我们创作出《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文章充满了艺术美感,细细品味能够体会到真正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享受到不同层次的美感。
文章声韵美,荷塘月色在抒发情感方面给人一种抑制的感觉,但又感到自然和贴切。特别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真正体现出声韵之美,韵律之间的节奏感较为强烈。因此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悦耳的动听之美。其中的构词和造句语句舒缓,最终形成作品的声韵之美。例如:作者在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特点是曲曲直直,而叶子则是田田,荷叶的比喻则是亭亭之类,使用了大量类似于这种叠字的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节奏声韵的美感[3]。
(二)文章语言美,语言是文学作品展示意境、凸显美感的、表达人物、抒发情感的有效工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当中就选择了极为恰当的语言,准确表达出其内心的情感。而且,在语言的应用方面富有强烈的艺术美感。真正的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是希望用最为普通的语言文字,通过最自然和朴实的语言来充分表达出其内心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文章中的语言非常朴实自然,表达生动而又清晰明了。
(三)文章和谐美,《荷塘月色》当中的和谐美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月色和荷塘相互之间的和谐美感。在文章中,不论是月色和荷塘两者非常融洽的和谐统一在一起。例如:作者描绘荷塘的景色时,处处都表现出来月色的光华,荷塘中的田田的叶子在月色的映照下给人一种和谐美感,再描绘成像亭亭舞女的裙,一种强烈的动态美感呼之欲出,特别是最后光与影的结合,真正实现了变化当中的和谐,非常富有诗意。
(四)文章朦胧美,所谓朦胧美是一种介乎虚实之间的艺术美感,有时文章过于写实就无法真正展现出朦胧的美感,朦胧美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审美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能够给读者展现出一种梦幻的艺术色彩。全文充盈这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分别是对美的憧憬与对黑暗现实的失望。朱自清先生一路上,把荷塘周围蓊郁的树林、袅娜的荷花、脉脉的流水、皎洁的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给我们充分的展现出艺术性的美感,通过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描绘出美轮美奂的艺术画面,应用到学生的教材方面,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在这种追求当中享受到文学海洋的浩瀚,实现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这还不是最美的,一缕“微风”让这副极美的荷花图动了起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霎时,荷香如歌,似有若无,花叶颤动,流波溢彩,叶、花、形、色、味浑然一体。人也在微风中全身心地沉醉在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这似乎还不够极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叶下的流水被密密的叶子遮住了,不能看见,而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静静地泻”着,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叶子和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轻笼飘浮,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给人的感觉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这里无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悦。“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的倩影不是“投”在荷叶上,作者偏偏用了一个“画”,仿佛是一位绘画高手在泼墨挥毫,精心描绘一般,使投在荷叶上的影子贴切自然、美丽逼真,富有情趣。“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间的光和影犹如和谐的旋律,荷香缕缕,作者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这美丽的景色可以让作者忘记自己的忧愁了吧?但是“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作者还是无法摆脱那一缕愁绪,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给优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胧的轻纱,清幽淡雅、安谧柔和、朦胧和谐,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
读着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仿佛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解析: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
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三.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四.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 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梵婀玲:小提琴。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碧:青翠欲滴的样子。大意:大概的轮廓。
五、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板书]:来 小路:曲折、幽僻、树多(对比)
路 感受:自由——(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
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田田(多)。荷叶 亭亭(美)
[板书]: 零星点缀、白(色)形态美
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
荷波 凝碧(色)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解答]: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解析]:作者不仅描绘了叶子、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五)讲解第五节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如何写荷塘的月色。[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答]: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流动 [板书]:(正面)月光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景的和谐
(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六)讲读第六节
请全班学生朗读第六节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解答]:(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
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
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
四周 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七)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七 讲读第三段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收巧放。最见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
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作者的“不宁静”呢?这不是意在言外吗?那就是作者当时在白色恐怖下隐约地流露出来对反动派屠杀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不满的绝妙之笔。
在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随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这可以用坐标轴来表示: 感情
淡淡的喜悦---------------恰是到了好处 我什么也没有
独处的妙处
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什么声息也没有
家门 小路 荷塘 四周 家门 地点
八、小结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九.布置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的二、五.(二)背诵4-6三节
附注:板书
一、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田田(多)。
二、荷叶 亭亭(美)形态美
零星点缀、白(色)荷 荷花 如明珠、如星星(光)
袅娜、羞涩(态)
塘 荷香:缕缕—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动态美
象闪电(快)荷波 凝碧(色)
荷 流水:脉脉(态)静态美
塘
月(正面)月光: 如流水—流动
色 泻—轻柔
月色 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和影的和谐(反面)(侧面)
黑影、倩影
树:重重、阴阴(沉郁)四周 远山:隐隐约约
(自远而近)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蝉鸣、蛙叫
1、知识: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2、能力:理清结构、感受语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体会作者全心自由的状态和情感。
【说明:我们现在给考生的这份简案是将详案进行了缩减,保留了总体思路和每个环节的关键词,但大家在写简案时的风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证能把大体授课思路写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讲台上顺畅演绎出来,就是好的简案。在考场上写简案时,目标可以不写,只用三两个名词把最重点要解决的知识点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动词、叠词”。】
二、重难点
1、重:情景交融;
2、难: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MV,解析课题“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读(朗读指导)
1、朗读全文,想象画面。
2、师范读,让学生画出并评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品读(语言美)
1、指名读。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静中带动
(2)拟人:“袅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声,荷香飘逸
(4)品动态美:一丝颤动――凝碧的波痕
2、指名读,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胧
(2)黑影、倩影:借相关事物,形象化
3、品评动词、叠词。
(1)师引导关注小词:“泻”――月光酣畅淋漓,写活了。
(2)学生按照方法,点评其他。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尤其是不同层次的阅读这个重点环节,考生如若觉得一些过渡语和引导词,或者特别新奇的想法,不写详细就不能顺畅表达,那就在保持整体环节次序进行的过程中,在某一小步骤上,详细标明此处老师该如何用话述,如“默读,找思路”这个步骤,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详细写上给自己的备注:“如果说论据是诸多散落的珍珠的话,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才能做成项链,论据才能更好地来证明论点。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敬业”这一论点的?”】
(四)争鸣(探究情感)
1、听录音,进意境。
2、介绍写作背景,论点:此时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组讨论,出示其内心独白。
(五)拓展(改写)
1、配乐朗诵,摘抄、背诵。
2、改写:把散文改成诗歌,或给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画;小组。
【说明:一些只用关键词代替,就能在讲台上演绎说它背后内涵的内容,只在简案上写出代表性关键词即可。如上边的辩论,考生可不必写这么长的两段引语,只简写为“梁‘木匠―政治家=价值同’、拿破仑‘元帅―士兵’小组辩论”即可。我们建议大家多写简案,多去构建自己的“代表性关键词”系统,这样才能在考场上争取更多时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 原文&赏析】推荐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07-1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全文11-15
《荷塘月色》朱自清说课稿02-28
《荷塘月色》赏析09-26
荷塘月色译文11-04
听《荷塘月色》有感03-31
荷塘月色(高一必修教案设计)07-14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作业12-16
荷塘月色练习题答案03-08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资料09-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