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1课马克思(共8篇)
第五单元 常见的工具
第1课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和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重点
体验、发现剪子和小刀的使用效果,感受到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四、教学难点
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体会工具带来的便利,觉察不同结构的工具具有不用的功能。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好朋友,(出示剪子和小刀)。剪子和小刀,有一天,他们俩争吵起来,剪刀说:“我的本领比你大!”小刀说:“不对,当然是我的本领比你大!”争得不可开交,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到底谁的本领大呢?
你们说说剪刀和小刀有什么本领?
(二)活动一: 分开一张纸
1.出示一张纸,要把纸分成两张,可以怎么把他分开呢?
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小刀割开。我们要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3.课件出示,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
4.教师示范操作。
5.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6.再次比较3种分开纸效果。说说哪种方法最好呢?
(三)制作小蝴蝶
1.看来小刀本领更强,不过剪子不服气了。“老师最喜欢蝴蝶了,她就用我来剪蝴蝶的呢!”
2.老师做了一个纸蝴蝶,你们看,你们能做出来吗?那我们来做做吧。3.思考:做这样的一个蝴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呢?怎样做?(课件出示制作)
4.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剪刀的小窍门(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纸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纸剪成碎纸条。
5.交待注意事项,尤其注意安全。
6.分发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种颜色的彩纸、胶水;工具:剪子、裁纸刀、笔等)。
7.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8.作品展示和交流。
(四)认识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
1.到底谁的本领强呢?(渗透各有长处,都是我们的好“帮手”)2.出示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实物,配图简介名称,并演示操作其用途。3.观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五)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说古人发明石刀、石斧的过程。
2.与现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当时的材料和技术与现在的材料和技术的不同。
七、板书设计
第1课剪子和刀具
“好帮手”
1. Topic: How to keep healthy
2. Teaching Aim: According to Unit Five, write an article about how to keep healthy.
3. Key Points: Teach students to use effective sentences to write a good composition.
4. Teaching Method: Discuss in groups
本节课是在学完第五单元之后设计的一节写作课,目的旨在复习巩固第五单元所学内容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前——Review and make a summary
Lead-in:
Teacher: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healthy? Do you know how to keep healthy? I want to know your ideas. So, this class we’ll write an article: How to keep healthy.
Teacher: Can you remember the language points about health in Unit 5? Let’s talk about them together.(Ask the students to say one by one) e.g.
任务中——分组讨论写作的思路和步骤
Step 1: Discuss in group of four
Teacher: You did a good job. Next, you’ll work in group of four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y does someone often feel tired and weak? And why does he/she often have a cold ?
2. If you are ill, what should you do?
3. Which habits are good/bad?
4. Which food is healthy/unhealthy?
5.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what should you do?
The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classroom during their discussion. If they have new words, encourage them to use a dictionary. After they finish.
Teacher: OK, let’s share your answers. (Ask one of the group members to read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2: Oral composition
Teacher: Well done! Now let’s discuss how to write the article. (讨论怎样开头、结尾,中间怎样展开,然后小组由组长带领口头操练,鼓励每个成员大胆说,勇于开口。)有的小组成员练习中还巧妙地使用了first, second, then, next, at last ... 等连接词。
Step 3: Writing (在讨论和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文字。)
(Let the whole class write their own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ral practice. The teacher moves around the classroom affording support as needed.)
Step4:评价阶段:
(1) 自评:通读全文,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2) 互评:小组之间互评(指出词、句、标点等错误)。
Teacher: OK. I’ll ask two students to show your work, the others listen carefully and see if they have mistakes.
Present two students’articles to the whole class as models and correct their spelling or grammar mistakes with the whole class.
任务后——把修改后的作文上交老师批改。
Step 4: Rewriting
Write the article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and hand in.
教学反思:
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紧扣本单元所学内容,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达到了预期目的.
2. 从教学方法上看,打破了传统的单调的方法,采用了group work, 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在互相帮助中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3. 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发挥了其主体作用,激发了写作热情。
4. 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开口说,参与热情不高。
5. 应搞清楚不开口学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措施。
6. 活动要规范化、常态化。
【内容标准】
(1)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2)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建交等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全面辩证分析大国间关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加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性体验,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与提炼历史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成就,培养学生自觉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要点】
重点:万隆会议、中美建交。
难点:求同存异、中美关系的演变。【学情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至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课程信息量大,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加之在近代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弱国无外交”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具有较浓厚的兴趣,通过本课学习同时有助于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导入:近期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活动,回顾新中国的外交。
一、以独立自主的形象面向世界 谈到新中国的外交,我们不得不提起旧中国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几幅图片来回顾一下旧中国的外交。展示幻灯片《弱国无外交》 师:从这些图片中,大家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师: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国历届反动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中华民族饱受了列强的欺凌掠夺。(材料)据统计,中国近代同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口岸100多个,租地上百个。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小结: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受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纪元,中国外交也揭开了新的篇章。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一段话,概括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生:齐读。概括出:独立、自主、和平。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建国之初我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新中国区别于旧中国外交最主要的特征。在它的指导下,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我国迎来了第一波建交热潮,共有17个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知识链接1:第一波建交热潮:17国国名。概括归纳这些国家的特点。说明:外交政策制定面向世界,具有广阔性和开放性。
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世界
师:在这17个国家中,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邻国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为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学生活动1:看课本,找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时间、人物和主要内容。提出时间:1953年。提出者:周恩来。
教师讲解:PPT中印边界地图;周恩来会见印度总理和缅甸总理。
(3)主要内容: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教师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学生活动2:比一比:1分钟速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小组探究1:PPT展示材料:归纳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意义:不仅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确立后,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三、以“求同存异”的智慧感动世界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外交精彩纷呈,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活动3: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国代表团的贡献。
1.时间: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应邀出席。
2.地点: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3.中国的贡献:(1)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结束。(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小组探究2:“同”与“异”。
教师概括:求同存异原则展现出新中国谦逊、诚恳、善意以及对和平的真诚愿望,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后,中国迎来了第二波建交热潮。PPT:展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过渡:从新中国建立到50年代,新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到1955 年 底,同 中 国 建 交 的 国 家 有 23 个,到 60 年 代 中 期,同 中 国 建 交 的 国 家 在 10 年 内 增 加 了 一 倍 多,但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进入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结出了累累硕果。
四、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展示PPT图片《乔的笑》
师:这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照片,主人公是时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请同学们通过乔的笑容来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生:开心、兴奋、骄傲、自豪等。
师解说:这个笑容被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为什么含蓄的中国人会在联合国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开怀大笑呢? 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师:为什么用“恢复”而不是“加入”呢?
生: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师: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中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国民党政府所霸占。为什么70年代我们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呢?(从中国的建设成就,外交政策,国际局势变化思考)生概括:
1、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综合实力和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世界潮流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主持正义、长期斗争的巨大胜利。
师:是啊。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不仅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也离不开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在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下取得的丰硕成果。
过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五、中美建交
首先回顾70年代前的中美关系。PPT展示《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
地图上,美国将他的势力扩张到亚洲地区,对中国形成包围之势。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经历了20多年的僵局,但在70年代两国关系发生了转机。补充材料:PPT 教师总结:关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这是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一方来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此外,美国特别感到苏联已成为其“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一方来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其考虑有三: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可以说中美关系改善是两国共同的利益要求。PPT: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
得出结论:中美关系改善是两国共同的利益要求,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问巴基斯坦的时候说“中美两国对骂了二十多年,相互敌视,互不往来,我想结束这种状况。”美国都发出了这样友好的信号了,我们该不该有所回应,我们又是怎样回应的呢?中美两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轨道,建立外交关系的?
小组探究3:布置展馆。下面是和70年代中美建交相关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把以下六福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出序号。第一幅图片:积极回应。第二幅图片:“乒乓外交”。第三幅图片:官员交往。第四幅图片:握手言和。第五福图片:《人民日报》“号外”。第六幅:邓小平访美。PPT第三次建交热潮
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2.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意义。
3.注重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1.课标的内容: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地位和作用:教材主要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它上承第一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启第三节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三、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3.部分高中学生的电脑知识较丰富,能熟练地上网查找资料及制作幻灯片,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可起学习骨干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
1.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2.图书馆(历史典籍、书籍、图片等)。3.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方式及课时
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师生换位讲解、教师总结升华。
课时:1课时。
六、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联合国、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图片资料或影音文件,在教师指导下制作成教学课件。
问题导入:
1.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哪些成就?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又取得哪些成就?
(让幻灯片制作较好的小组派一名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解第一子目,学生的课件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学习新课内容: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第一步:展示《乔冠华的笑》的图片,提问:1.图片反映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二步:介绍联合国概况,提问: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 第三步:补充资料介绍中国为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设问:你是如何理解毛泽东同志所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句话的含义?
第四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换位后,对于小老师讲漏的知识点,老师可充当学生在下面配合小老师回答问题,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思考,最后老师在班上总结讲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让幻灯片制作较好的小组派一名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第二子目,学生的课件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建国头20年中美关系如何?为什么是这一种关系?
第二步:补充背景资料,提问:中美关系在70年代走向缓和的具体表现及其缓和的原因?
第三步:讲述中美建交的过程,重点强调以下两点: 《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第四步:列出中美建交25周年大事记,指出建交后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提问:制定外交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在肯定小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升华)
[幻灯片]1.从中美联合公报来看,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联系前段时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谈谈两岸关系的发展及统一大业的前景。
[拓展延伸]2.用幻灯片打出曾经在任期内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总统的照片及其访华时间。设问:如果有一位美国总统或者国会议员访问一中,你将向他(她)提什么问题?或者你将怎样陈述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期望?
(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使学生对中美关系的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三)中日关系
(让幻灯片制作较好的另一小组派一名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讲第三子目,学生的课件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讲述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及历程。
第二步:补充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的史料。设问:中日建交后影响中日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第三步:收集近现代史上有关中日关系的史料,警示我们勿忘过去,勿忘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激发学生爱国感,责任感,使命感。)(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拓展延伸]补充日本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资料及中国、韩国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日本这一申请的态度。
设问:1.以中国为首的一些亚洲国家为什么要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2.日本想绕开中国而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需要什么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利用本节的知识结构进行小结。
七、评价与反思 1.是否达到课标的目标。
2.学习过程中或者课后,学生能否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否提出不清楚或有疑问的地方,并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
3.请对历史老师提出你认为重要的建议。
(海南省三亚市教育局教研室 傅元根)
课改沙龙
《打开外交新局面》的教学设计,功底扎实,全文行文流畅,娓娓道来,亮点很多,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1.突出了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历史教学应“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情感的形成无法建立在空洞的说教上,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积极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教师在上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搜集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音像资料。例如,在讲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时,展示了照片《乔的笑》;讲授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关系时,采用幻灯片进行教学,除文字部分,突出介绍了“在任期间内访问过中国的美国总统照片及其访华时间”和近代史上有关中日关系的史料。心理学证明多种渠道的知识传播方式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最大量的信息,丰富的历史资料能够促使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达到“历史给予人自信”的目的。
2.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对待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把“过程与方法”与“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一方面,关注学生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教案对教材和教学对象均进行了分析,没有进行一厢情愿的教学。教学要避免教师灌学生,或电脑灌学生。历史教学应是师生的交流,共同的提高,这也是我们说的教学相长。本课的教学方法多样,除采用提问法贯穿全课,常规的课堂讨论、小组发言教学方法等,针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并能熟练掌握电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和师生换位讲解。教师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教学课件,并四次进行师生换位,由幻灯片制作较好的小组派学生充当小老师讲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就实现了新课程确立的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知识、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教学中获得自我提高和发展。
3.体现了历史教学发展性评价的精神
教案开头有“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的分析”,教案最后不是常见的课堂小结,而是“评价与反思”。这是发展性评价思想的体现,符合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评价与反思”部分请学生对历史老师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建议,就是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表现,体现了教学中可贵的民主协商精神。
当然,本课也可以从其他一些视角进行设计,例如:
1.本课向我们讲授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不难,但是如何达到本课设计的高度呢?即方法和能力目标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完成本课的重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进程,在讲述时应该浓墨重彩,要向学生讲述这样的观点:一个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和国家实力、国家利益紧密相连的。因此,不仅要讲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还要补充介绍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这样,学生会逐渐形成全局观念。
2.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时,都有一个小组派出的学生代表充当小老师讲解,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升华。教学过程中学生全程参与,需用学生事前花大量时间专门搜集资料和制作幻灯片,这对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不是单纯的历史教学能解决的,需要各科的共同努力。而且,学生的参与形式可以多样化,不要单纯的讲解。学生分小组讨论,也是一种极好的学生参与形式。3.本课教案设计中设问达十次(不含单问),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本课的教学只能用一课时,一问一答要花费大量时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个知识要点,作者设计的问题有五问,可能会导致教学内容完不成。另外,设问的先后还要斟酌,作者已经设问“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后面又发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原因是什么”的提问,如果能适当调整,可能效果更佳。而且过多的设问,容易冲淡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兴趣点分散。此外,“对中美关系发展的期望”就可以采用记者会的形式进行,不要教师点学生一一回答。
4.本教案需要较多的教学设备,不是每所学校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可能性。因此,本教案的推广可能会受到限制。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有些知识可以改用讲授法或用挂图直接显示即可。当然,要让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有直观的了解,笔者建议,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外交风云》和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的资料片,上课时再回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湖北省武汉市第六十五中
第一部分:
1.一儿曰:“日初出
分)
2.补充成语:(2分)
忧心
不乐
得意
有词 3.《伟大的悲剧》一文中那位英雄队长的名字叫
4.《荒岛余生》的作者是,本文选自
。(1分),及,此不为
?”(1。(2分)
5.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语:(1分)
举目四望,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 他们的脚下。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2分)
斫痕()
阴霾()砭()骨
泅()水 7.选出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2分)A、白日依山/尽
B、而日中/时远也 C、夸父/与日逐走
D、孰为汝多/知乎 8.某旅游景点有一则告示:(2分)
除了你的脚印,什么都别留下;除了你的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这则告示告诉游客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它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9.写出下列带点的字所指代的人物。(4分)
①特别是有一天,我带着枪在海边散步,寻思着我目前的处境的时候,我的理智就用反面的理由劝解我。()
②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③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④弃其杖,化为邓林。()第二部分:
(一)在①我们也不会忘记孩提时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的埃里森·奥尼佐卡,他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②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啊,让(罗纳德的爱称),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③我们记得格里高利·杰维斯,在那次致命的飞行中,他随身带着他的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面旗子。他说,这是一份小小的纪念品,纪念那些曾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
④我们还记得凝聚了整个国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气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地讲述给我们。
⑤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杰出的专家、科学家、冒险家,这些艺术家、教师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员们。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
10.给以上选段分为两个部分,并写出层意:(3分) ① ②
11.在七位英雄中,以上共提到几位?他们分别是谁?(2分)
12.为什么说“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2分)
13.这段文字出自《
》,是美国前总统
的电视讲话。在这篇悼词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在文中括号处填一四字成语。(1分)
15.如何理解“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2分)
(二)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A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学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在东方甚至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
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能肯定它能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骨”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亚汽公司的总裁。
我没有读过这本在韩国曾引起轰动的书,我也没想过去找这本书读,凭我的人生经历,已经感知到了它要说的一些道理:B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自己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经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事物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摘自《时代青年》)的心态。(2分)16.文中划线句A反映了“韩国成功人士”
17.根据语境,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2分)举重若轻: 水到渠成:
18.文中划线句B是否真的说什么事都用不着“钢铁般的意志”,用不着“技巧和谋略”?此话是针对什么问题说的?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19.通读全文后,可以看出作者对成功问题的观点是
的方法阐明道理。(2分)
。文章主要采用
20.文中告诉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就可以引出新的观点。请从下列成语中任选一处,变换角度提练出言之成理的观点。(2分)
“铁杵磨成针”或“名师出高徒”
(二)鸟的启示
麦琪 ⑴从一本书里读到有关鸟的飞行,有一种很小的鸟,能够飞行几万里,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⑵读着这段文字,我心里升起一种特别的清爽感觉。
⑶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不断出现一只飞越太平洋的嘴里衔着一截树枝的小鸟,一个像是电影一样的画面,在那个画面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空海洋和那只像是一个黑点点的小鸟,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被这个画面充盈着,我看不到别的东西,只看见天空海洋和那只嘴里衔着一截树枝的小鸟。
⑷一截树枝,一个愿望,一份执著。
⑸我不禁——于鸟的智慧,————于鸟的简单,——于鸟的勇气。⑹智慧,简单,勇气,于人,这也是生命中的三个支点吧。
⑺我想,如果把生活比作飞越太平洋的旅程的话,那么对于人类来讲,什么是那根树枝呢? ⑻人的生活比起鸟来大概是要复杂得多,因为我们面临飞越的太平洋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需要不同的树枝来让自己有个立足之地。但是最复杂的还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忘记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那截树枝就是我们在准备一次又一次飞行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的东西。
⑼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最难于做到的是简单,但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简单。⑽在每一次飞行之前,最好让自己感悟一下小时候玩一个游戏前的兴奋心情和跃跃欲试的兴致,这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飞行以后,在一点儿一点儿越来越成熟以后失去了的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
⑾长大了的人,患得患失的心太重,有了这么重的心,要想简单是办不到了。简单,不是表面上的没心没肺;简单,是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轻松到可以有玩游戏的心态。简单,是经过了大风大浪以后的坦荡风范,是大家手笔。
⑿大人的游戏也还是游戏,而且,没有了幼稚的小孩子脾气。有了心的简单,就有了勇气来执著。
⒀想去做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执著。
⒁许多人,渴望生活一帆风顺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麻烦一出现,立即停下步来,瞻前顾后,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自信心顿时一落千丈。实际上,有麻烦是正常的,如果生活真的是无数次地飞越太平洋的话,那么你怎么能够去幻想你的航程应该是一路风和日丽呢!⒂风浪是必然的,风和日丽是偶然的。
⒃看来勇气和执著是和自信联系得太密切的,一个失去了自信的人,一个把得失看得太重的人,活着也必然活得疲倦和谨慎,也就必然活得没有勇气和执著了。
⒄那一天看到了有关小鸟飞行的一小段文字,那一天我都在仰着头看鸟。
(选自2002年第7期《中华散文》,有删改)21.本文的题目为“鸟的启示”,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有关小鸟的飞行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2分)
22.依次填人第⑤段画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A.惊讶
敬仰
羡慕 B.羡慕
敬仰
惊讶 C.羡慕
惊讶
敬仰 D.敬仰
羡慕
惊讶
23.第③段作者在描绘自己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时,用“像是一个黑点点”来修饰小鸟,意在突出
;作者说“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被这个画面充盈着”,意在强调。(2分)
24.作者认为如果把生活比作飞越太平洋的旅程的话,那么对于人类来讲,“那根树枝”是什么呢?(2分)
25.作者认为长大了的人“要想简单是办不到了”的理由是什么?“简单”的内涵是什么?(2分)
26.读完本文后,你从有关小鸟的飞行中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三)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27.上文与《夸父逐日》同出自我国最早的地理书
。(1分)
28.精卫是一只什么样的鸟?(用原文回答)(2分)29.“精卫”以前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会变成鸟?(2分)30.翻译画横线的句子。(2分)31.这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神话,表现了远古的人们怎样的精神?(2分)第三部分:写作(40分)我在 探险
提示:从古到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上天入地,走南闯北,打开了自然界一扇扇紧闭的门窗,让我们知道了世界上许多秘密。学本单元以后,你一定被他们的英雄精神所深深感动,说不定也萌发了去探险的愿望,那么,请将文题补充完整后,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线上填处所)
第五单元检测题答案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是怎么称象的。
过程与方法:
4、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曹冲的机灵、聪明。
5、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大象和曹冲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故事,学会从多种角度,变通的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大象和曹冲的故事。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称象,官员,曹操,议论,秤杆,砍树,宰割,一艘,船舷,赶上岸
称(多音字)
一头大象,一杆大称,一棵大树,一艘大船,一条线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讲故事。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谁能再仔细读完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自己准备。
2、小组内先讲一讲。
3、班内交流,教师和学生从各方面评价讲得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说说你了解的大象。你觉得大象像什么?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你还从这一段的哪句话体会出大象的高大?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一、课题:第五单元复习备课
二、教学目的: 1.复习第五单元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 3.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第五单元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
四、教学难点: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五、课型:复习课
六、教学过程:
<一>词语拼音
寂寞(mî)吐蕾(lěi)嫌恶(wù)可鄙(bǐ)惊惶(huáng)瑟缩(sâ)虐杀(nvâ)堕落(duî)诀别(jvã)怦怦(pēng)撒谎(sā)严厉(lì)伤疤(bā)寒颤(zhàn)攥着(zuàn)嫩芽(nân)分歧(qí)拆散(chāi)霎时(shà)脚踝(huái)匿笑(nì)祷告(dǎo)妄弃(wàng)惊讶(yà)倘若(tǎng)笑嘻嘻(xī)苦心孤诣 毫无怨恨 无可把握 恍然大悟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 无可挽回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步履蹒跚 相委而去 诚实守信 聪颖机智 <二>文学常识。
①《风筝》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二心集》等。②《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③《散步》作者莫怀戚。
④《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著作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沙子》、《沉船》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⑤《荷叶》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⑥《世说新语》,南朝宋国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三>课文内容把握。
1、《风筝》以饱含哀伤的笔调,回忆了自己毁坏童年的弟弟自制的风筝一事,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心,也告诉人们游戏 事儿童的天性,应当加以保护。
2、《羚羊木雕》一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赞扬了孩子们纯洁无私的友情,也含蓄的批评了父母 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他们纯真的感情。
3、《散步》这篇散文,通过一家三代散步的事,颂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责任感。
4、《金色花》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5、《荷叶
母亲》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6、《咏雪》客观的叙述了谢家子弟在寒雪日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7、《陈太丘与友期》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强调了“信”和“理”的重要。
<四>与“月”有关的诗词。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②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五>应把握的单元考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内容要点。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其次,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文字,留下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最后概括文章内容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
①如果有中心句的,可以用中心句来概括。
②如果文章内容有主次之分,可以保留主要的,删除次要的。
③如果文中的几方面内容是并列关系,可以把他们合并在一起,兼收并蓄,全面而无漏失。<六>《世说新语》两则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①、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答、俄而:片刻。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拟:比,比拟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未若:比不上
..④、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去:离开。乃:才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⑥、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⑦、尊君在不?
.⑧、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期:约定。委:舍弃 答、引:拉。顾:回头看 答、“不”通“否” 答、集:集会
2、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①、《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②、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③、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七>迁移运用
1.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 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③ 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2.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体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如:观察蚂蚁搬家,把它们想像成支援前线的“大军”;看到漫天飘舞的雪花,把它当作天女散花;自己筑小塘坝堵住水源,而后打开塘坝,把它想象成黄河决堤;自己“过家家”时,拿松针当韭菜、拿手帕当被褥、拿布娃娃当孩子、拿小盒子当房屋,手动着,嘴说着,陶醉其中,其乐无穷。„„)<八>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一)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第一个红点,第78-79页自主练习1-6题,《新课堂》第57-59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了解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一组(2个)长方体实物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3.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根据一组物体的三视图,判断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长方体的物体。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五.一节的时候,商场里举行了“冰箱冰柜大展销”的活动。热闹的场面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张鹏、李笑、王军三人也跑去看个究竟。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提问:你找到他们了吗?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指两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张鹏站在冰箱和冰柜的正面,李笑跑到冰箱和冰柜的右面,而王军则跑到了楼上,看到的是冰箱和冰柜的上面。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多让几名学生提问。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从不同的位置看冰箱和冰柜,他们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呢? 2.张鹏看到冰箱和冰柜的正面是什么样子的? 3.李笑看到冰箱和冰柜的右面是什么样子的? 4.王军看到冰箱和冰柜的上面是什么样子的? 5.如果从左面看冰箱和冰柜,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
教师谈话: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借助经验,大胆猜测。
(1)教师谈话:根据你的经验猜一猜,张鹏、李笑、王军他们三人看到的冰箱和冰柜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呢?把你猜到的形状记在脑子里。学生大胆猜想。
(2)课件出示3组形状:
① ② ③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猜测说一说每组形状是从哪个方位谁看到的呢? 指两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第①组形状是张鹏从正面看到的;第②组形状是李笑从右面看到的;第③组形状是王军从上面看到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生模拟操作,认真观察,验证猜测。
教师谈话: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准备的两个长方体来代替冰箱和冰柜,按照信息图中冰箱和冰柜的位置摆放好,分别站到张鹏、李笑、王军的位置亲眼去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形状。先独立观察,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从你自己的正面、右面、上面分别进行观察。注意观察时,视线要与所观察的面垂直,(教师边讲边演示怎样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冰箱和冰柜一组的形状和课件出示的形状进行对照,看看课件中的每一组形状分别是从哪个方位看到的。
3.学生小组合作,边观察边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验证。
教师谈话:你是怎样观察的?(指两名学生说一说。)
下面我们就同学们的猜测进行验证,请看大屏幕:(用实物投影演示)教师拿一个长方体放在投影上,提问:拿过一个物体应该怎么正确的观察它的正面?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示范。指两名学生分别试着说一说从上面和侧面观察物体的方法。老师最后小结:观察上面时要站起来垂直看;观察侧面时要正对侧面;观察正面时要正对着正面。
用两个长方体分别代替冰箱和冰柜,分别指名学生从它的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位置进行观察,并说一说:你在什么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指定小组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指定三个小组的小组长上台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并汇报,集体交流。学生可能回答:我在正面看到的是两个长方形。我在左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我在右面看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我在上面看到的是左面是长方形,右面是正方形。
教师谈话: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认真的听别的小组的汇报,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看看你们组和他们哪组答案相同。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3.教师提问: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如果不停地变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同学讨论,互相交流。
指两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教师评价:你们真善于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组物体,看到的形状和位置一般是不同的。(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验证这一探究过程,通过设置模拟情境,学生亲自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合作交流,充分感知并建立一组物体形状的表象。同时教师及时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和合作交流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
4.想一想、画一画,进一步明确形状。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和交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着画一画冰箱和冰柜这一组物体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分别是什么形状。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同时指三名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画完后,集体订正。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猜测、想象、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学会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方法,知道了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组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有可能是不同的。我们经历了一个由猜测到观察再到验证的探究过程,这是数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你们的表现非常棒!下面用我们学到的观察物体的方法来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1题。
第(1)小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闭上眼睛想象各组图分别是谁想到的,然后在书上连一连,再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第(2)小题,让学生充分想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2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照着图中的样子摆一摆,从不同的位置看一看,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3.教师提问:同学们好好想一想,你能找出从上面看、右面看、上面看形状都相同的物体吗?
指两名学生回答。最低要求是让学生说出正方体的物体都是从上面看、右面看、上面看形状都相同的物体。
4.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4题。
让学生观察图,先说一说从正面、右面、上面分别看两人摆放的纸是什么形状的。
提问:
指两名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明确:从正面看两人摆放的纸形状不同但是从右面和上面看两人摆放的纸形状相同。5.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5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再让学生充分想象,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放别是在什么位置看到的,集体订正。
师生统一认识:第一幅图片是从正面拍到的,第二幅图片是从上面拍到的,第三幅图片是从测面拍到的。
6.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的第6题。
这是一道根据三个观察点看到的图形确定物体的形状和摆放位置的题目。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再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验证自己的想法。自后指三名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从易到难,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既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做好铺垫。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合作交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逆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7.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8.师生小结
教师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满意吗?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学会了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你们不仅学会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还发现了观察物体中的很多奥秘。课下同学们可以自选一组物体利用我们学习的方法认真观察,相信你会发现更多的奥秘。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第五单元第1课马克思】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11-04
第2单元第1课学生时代11-15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01-10
七年级政治 第七单元 第1课教学案12-31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教案01-30
五下第五单元教案05-26
语文第五单元总结12-19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07-12
数学第五单元测试卷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