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说课稿海燕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语文说课稿海燕(精选5篇)

初二语文说课稿海燕 篇1

1、 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即临。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4.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习仿写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以诵读指导贯穿课堂始终。具体有四个教学环节:感知读、赏析读、探究读、拓展读。

1.自读感知、朗读交流: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用导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散文诗是我们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我们要把它当作诗来朗读,品味。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

自由读后师生交流,从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必要作一定示范。

2.范读指导、理解形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用问题在听读中,发挥你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勾划环境描写的句子朗读,感知、交流、理清文章从环境的角度的三个层次,即三个画面:暴风雨将临、逼近、即临。

勾划海燕在这三个环境中表现的句子,朗读、交流,体会写法,理解海燕的形象。

3.悟读探究、理解写法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写其他海鸟的片断,用问题这首散文诗主要描写对象应该是海燕,那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的写法。

在此基础上,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4.联系背景、理解象征:

问题:到此,我们明白了本文写了什么,也明白了怎么写的。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在当时却被政府认定是非法出版物,并且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恐慌,也鼓舞了当时很多群众。你知道为什么吗?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师趁时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明白作者有特别的写作目的,不是为写海燕而写海燕。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弄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

5.联系生活、朗读迁移:

在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讨论海燕形象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1)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 而 ; 我们的人生因 而 。

2)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总结语: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让我们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做新时代的海燕!!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海燕与乌云(或海鸥、海鸭、企鹅,或惊雷、闪电等)之间的对话。要求生动形象,感情鲜明,能恰当地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其心理活动。

2.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板书设计:

酝酿 烘托 海燕 对比 海鸥

逼近勇敢 海鸭

即临 乐观 企鹅

)

初二语文说课稿海燕 篇2

1.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略读课文, 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 表现了大榕树的茂盛, 以及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 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 第一次着重描写了大榕树的静态美, 第二次描写了鸟的动态美。文章用词优美, 语句精辟、简练, 是学生品味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教材。

2.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 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探究全文, 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了解鸟的天堂的特点, 了解课文内容, 感悟积累语言。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自读批注, 继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多元感悟的能力; (2) 读中学写, 以读促写, 让学生习得抓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4)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提高学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感知大榕树的美, 体会大榕树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策略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 立足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这节课我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按照“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所遵循的探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体性原则、民主和谐原则, 我安排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教学环节, 力求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 去读书、思考、交流, 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穿插读、思、批、议、评、写等活动, 力求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

(1) 导入课题。

(2) 读题质疑。教师归纳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提示自学。出示自探提示,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自读要求: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默读课文, 思考问题:称此处为“鸟的天堂”主要有哪些原因?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读读、画画, 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4) 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教学伊始, 我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然后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 使他们不仅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而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会提问题、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最后以提示引路, 留足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 有效自学。教师随机巡视, 掌握学情, 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环节——解疑合探:

第一步:初步感知课文。

(1) 检查读书情况。

(2) 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主要遵循语文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和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循序渐进原则来设计的。

第二步解读问题——感悟鸟的天堂的特点。

1. 整体感知

同学们谁能用自己话概括:称这里为鸟的天堂是因为____, 是因为____。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 引导学生解读应着眼整体性, 避免支离破碎的肢解文本。

2. 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

(1) 过渡:说得好, 是因为榕树的茂盛, 是因为鸟儿的繁盛。一株榕树变天堂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片, 大家闭目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榕树?

(2)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师随机板书:大茂盛)

(3) 这就是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抓住榕树的特点来写的, 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卧”“簇”“堆”“颤动”来感受榕树的大和茂盛)

(4)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自己感受读句子并背诵。 (课件出示语段)

(5) 小结:作者从枝干、根、叶具体描写了榕树大、茂盛, 体现它的静态美。

【设计意图】在品味感悟——榕树的茂盛时, 设计目的有三个: (1) 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为切入点, 以“疑”为线索, 以“思”为核心, 以“读”为策略, 让学生自主品读, 多元感悟大榕树的茂盛。 (2) 读中学习阅读的方法, 一读——观赏景物, 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 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 明了写法。 (3) 让学生及时背诵优美的语言, 把语言积淀落到实处, 为学生精彩表达做好扎实的基础。

3. 品味感悟——鸟的繁盛

(1) 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 没有看到一只鸟, 第二次再到鸟的天堂, 就不虚此行啦!请看—— (众鸟纷飞图)

(2)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鸟”的这一部分, 边读边入境想象:如果我就是这只画眉鸟, 我会怎样邀请我的同伴来这里做客, 来这里生活呢?请你以自己喜欢的一种鸟的语气写下邀请自己同伴的话。

(3) 写好后教师引导学生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班级交流。交流时, 要引导学生放飞思维, 个性表达;还要引导学生倾听评价, 以评促写, 评中得法。

(4) 教师小结:这部分作者抓住鸟的大小、颜色、动作, 突出了鸟的多、欢快, 向人们展示了鸟的动态美, 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之道是读写之道, 即多读多写。因此, 在品味感悟———鸟的繁盛时, 就体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悟的思想。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读中想象体会, 读后表达交流, 写出自己的想象, 写出自己的见解, 写出自己的特色, 从而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

再次浏览课文, 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审视文本, 再次质疑, 并随机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培养他们超越文本的意识, 保护他们探究的热情, 使他们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设计意图】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为了实现课内外的统一,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三项内容:

第一项是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思想, 特别是写法方面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项是我的作业我做主, 改变了以往作业总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做的形式, 让学生自行设计作业,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能做, 并通过自编题展示, 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调动作业的积极性。

第三项是教师补充题,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通过学习本课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把读写结合起来, 把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 实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设计意图】总之, 这节课以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听、说、读、写为基点, 以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线索,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以育才为本, 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板书设计

树:大茂盛 (静)

鸟的天堂赞美

鸟:多欢快 (动)

初二语文《春酒》说课稿 篇3

《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这篇文章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意蕴。

本文所体现的浓浓的人情民风之美,具有醇厚、优美的意蕴,另外,新课标对阅读技能方面的要求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有用心地读,以读激情,以情促读,入境入情,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意蕴。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文的人物善良、亲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本文的情境,氤氲着淳朴厚道的人情之美;语言真挚、平易、典雅、蕴藉,可谓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耐人寻味,值得细细品味,在品读中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课前预习,查阅生字词,搜集关于思乡之情的作品,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

只有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好了充分准备,才能在学习时对课文有更深入的学习。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通过自主研读、理解、体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达到知识的互补和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标中提到,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本文所展示的一幅幅民俗人情画,都深深地感染学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单元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本文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需要学生朗读感知。理解文本首先要理解语言,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来领悟情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就这篇课文而言,它充满童趣而略带淡淡的乡愁,有很高的品位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与素质。八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难以理解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四、说教法

读书法和美点寻踪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初读、听读、研读,每一次读,都提出不同要求,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研读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细节、词语、句子进行赏析,并要求有感情地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说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搜集有关资料,为上课作好准备。教学中,初读、听读、研读、积累、作业设计,都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合作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激趣导入

1、展示画面,在喜庆的音乐声中,老师背诵一首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然后引入: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过年的风俗也有不同。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琦君去她的家乡浙江温州,尝尝那里的“春酒”。而后板书课题。

(以一首年味十足的童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请同学介绍作者琦君,老师补充

(学生了解文学常识,为理解作者感情作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你最喜欢的词,最喜欢的句子。用简洁的文字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基础。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画出最喜欢的词、句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一环节,为后文品析语言作铺垫。同时,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可以理清全文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三)、听读课文,浅尝春酒

听教师配乐朗读,要求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你从春酒中品出了什么?

板书:童心酒 母亲酒 乡情酒。

(让学生通过听读,产生共鸣。音乐犹如催化剂,渲染出浓郁的思乡氛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极易调动起来,思维火花也能得到尽情地迸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顺势概括出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并板书下来。)

(四)、研读课文,细品春酒

端起最爱的那一杯春酒,细细地品,说说你的感受。

句式参考:我端起___酒,品出了___,你看(听)___

提示:1、品喜欢的细节。

2、尝精妙的词。

3、读浓情的句子。

(通过自主研读,品细节、说人物、谈感情、读句子,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进行探讨,而后合作交流,使他们始终兴致勃勃。提供品味的角度与方式,使学生有的放矢,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板块我设想学生将会提出一些细节问题,如:课文最后一句“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义,以及关于当地特定俗语“十二碟”、“分岁酒”的理解等等,都作好充分准备。)

小结:一杯甘醇的春酒,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快乐,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间朴实的情意。此时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吗?齐读最后一段细细体味。

板书:家乡味, 思乡情

(在学生已初步领悟作者思乡之情后,教师补充作者的相关资料:“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呵……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故乡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 以期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调动积累,拓展迁移

古往今来,这根思乡的弦不知被多少心灵拨动,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句子?。

(新课标要求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这一设计可以巩固以往知识,扩大知识面,还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七、说作业设计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让我们追溯年的渊源,进行一次探究之旅。你可以作如下尝试:

⑴可以搜集有关春节的诗词、对联。

⑵也可以探寻“春节的起源”,搜集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关于“春节的起源”的研究报告。

⑶还可以以“我家乡的春节”为题写一篇妙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单元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到实践中去学习语文,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略。

九、教学设想

首先,以朗读为主线。从初读感知,到听读浅尝,到研读细品,环环紧扣,由浅入深,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教学思路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初读课文、品味语言、积累名句,还是作业设计,都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搭建了一个个平台。一般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难点问题,合作探究,有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再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初读文章,注重个性化解读;品读文本,尊重个性化体验;综合实践,体现个体差异。

高尔基《海燕》说课稿 篇4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目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

烘托等 ②能力目标: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体会革命年代作者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象征、对比和烘托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的突出特点,因而成为本文的另一重点;而由于作品的写作年代距离现代学生较遥远,所以象征手法及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1课时:

预习要求:熟读全文,感受它的气势,查询生字词,查询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生平。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检查预习(4分钟)

1、请同学上台给生字词注音:

苍茫 胆怯 翡翠 精灵 蜿蜒

2、正音、正字、正义

苍茫 胆怯 翡翠 精灵 蜿蜒

(二)讲读新课

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分钟)

(多媒体显示勇猛搏击于惊涛骇浪中的海燕形象伴随海燕的叫声)

互动:教师问:同学们,有没有谁认识投影上展示的这种动物吗?——————同学发言

教师向学生揭晓这种动物是海燕

教师陈述: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高尔基的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的作品——《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教师板书文题、作者)

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感觉既有趣又亲切,并且悬念的设置还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

2、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作者)(3分钟)

互动:教师问: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有谁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海燕》的作者高尔基吗?—同学发言

教师ppt展示

搜集和处理信息是新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查找课文有关资料的工作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多层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2分钟)

①、播放录音听读。

要求学生凝神静听,注意在文章中用铅笔标注重音、停顿。用概括性语言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或描述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录音播放结束,教师范读,指出正确的重音及停顿处。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从而奠定本文的朗读基调,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课堂气氛。说感受和说画面的环节是学生通过听读之后再创作的过程。

②、分组合作研读。

教师问:全班分成三组,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完成如下任务:

A、用——画出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找出暴风雨的变化,并按照“暴风雨”的格式起小标题。

B、身处这样的险恶环境,海燕的表现怎样呢?请同学们用~~~~~画出直接描写海燕的段落或句子,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并补充题目“的海燕”

C、海上其他的海鸟面对暴风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读一读相关的段落,圈画出关键词。并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用“面对暴风雨,心想:。”的句式说话。5分钟之后,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提示分析。

这是课文研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每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起标题、补标题和揣摩心理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教师问:下面再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由朗诵课文,思考下面2个问题

A、《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共分三个乐章。你能划分出来吗?分别概括几个场景中海燕的特点?

B、分析一下直接描写海燕的句段。这些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10分钟之后,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PPT展示。

①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

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②⑴“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⑵“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⑶“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⑷“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三)拓展延伸,课下思考

本文除了海燕,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的形象,请同学们想一下,海鸥、海鸭、企鹅它们起了什么作用?

这一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课下思考的方式拓宽意象之间的联系,为下节新课意象群的分析做铺垫,同时以海燕与其他海鸟对话的形式,方式新颖又能加深学生对意象形象的理解。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文中象征体的含意,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复习导入、研读赏析(10分钟)

教师问:下面我们通过合作演读的方式,请3名同学,分别诵读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的三个乐章,最后一段全班齐读,在朗诵过程中,请学生特别研读文中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表现的语句,并回想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海燕的描写。

复习导入采用分部分合作演读的方式,边读边想象,一方面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进一步体会文章情感,把握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另一方面,边读边议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为新课象征、对比等写作手法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提示:暴风雨的到来使这些海鸟惊慌失措,课文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出惊恐万状的丑态: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呻吟着”“在大海上飞窜”;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也在呻吟着”;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蠢笨”“胆怯”。

二、合作探究(15分钟)

1、教师问: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解决以下问题:上节课介绍作者信息时不是说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吗?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结合课文的创作背景来看,作者塑造海燕这一形象,有没有更深层次的用意?(讨论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如何理解课文塑造海鸥、海鸭、企鹅这一意象群的象征意义及其作用?

先小组代表发言,后通过师生活动完成探究。

师生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下一个活动:当翻译!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这样就能很轻松的解决刚刚的问题

1、老师作示范:“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可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请同学们选择其他相应的语句进行翻译。

极富创意的“当翻译”活动,把复杂的枯燥的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行为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使学生在趣味无穷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探究过程。

后教师分析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教师陈述: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血肉丰满、气质刚正的海燕形象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的景象变换中而逐步完善的。在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中,海燕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得到鲜明有力的展示。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形色色的政客)【板书】

海鸟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总结提升:

1、教师陈述:刚刚我们对《海燕》中的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表面赞美海燕,实际上是赞美向海燕一样乐观自信勇敢的人,而这种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就叫做象征。下面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象征”。(PPT展示:)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与物。

如:生活中,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往往象征许多美好的事物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也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呢?想想看?

学生回答————

由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象征体的含义,学会熟练运用象征体。

2、教师问:在了解了《海燕》的意象群之后,我们一起看一下,文章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思考一下,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疾呼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明确:

结句以鼓舞人心的祈使句形式,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

四、拓展延伸——语言运用:

仿句说话:遵循以下句式,编写句子。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举例:

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课堂小练笔,内容简单,自由性、趣味性强,既能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又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态度的理解、把握,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在处理练习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让文本教育走向现实教育。

五、作业

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六、板书设计

《海燕》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吕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下面我将按以下思路开始我的说课,包括七个部分,分别为说教学思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思想

首先说一下我的教学思想:

1、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海燕》这节课我准备在声音及图片双重配合下,引入海燕这一主体,从声音、视觉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海燕的初步认识。

2、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本课教学中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学,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课教学将采取 “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为学生提供多种语文教学的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所选散文诗皆撷取于常见的自然之景,经过作者激情敏锐触觉和生花妙笔,赋予这些景物以灵魂,传达出作者的心灵之音。《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品,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是俄国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借助“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表达对革命的渴望和对革命者的热情讴歌、赞扬。首先,《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抒情诗,色彩鲜明,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全诗激情洋溢,背景宏大壮丽,具有典型的革命浪漫主义特征。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和单元目标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正面描写和侧面

烘托等

②能力目标: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

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体会革命年代作者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情怀。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象征、对比和烘托等写作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由于全诗感情浓烈,所以诵读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写作的突出特点,因而成为本文的另一重点;而由于作品的写作年代距离现代学生较遥远,所以象征手法及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或听《海燕》朗诵录音和学生分段自由朗读等形式。2、讨论点拨法。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艺术形象的把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意的关键。研讨作品内容时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如: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表现,应读出蔑视、嘲讽的语气;随着暴风雨的逼近,海燕愈战愈勇、英勇无畏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语气和语调都需表现出逐层递进、渐至高潮的变化……)研读与朗读结合进行,读读议议,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3、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4、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配乐诵读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5、练习仿写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1、读书入境法。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2、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做好铺垫。

初二上册语文《爱莲说》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繁花似锦的古代散文园地里的奇葩。

它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与本课另一篇短文《陋室铭》相似,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但又与其有很大的区别:《爱莲说》的句式更富于变化,语言讲究骈散结合。

全文119字,虽然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爱莲说》写“莲”是实,写“爱”是虚,以实托物,以虚言志,境界深邃,读之如品香茗,唇齿留香。

二、学情分析

莲在齐市很少见,学生知之甚少,因此,课前需收集有关“莲”的知识信息,以此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理解大意。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能力。学生受年龄和阅历地影响,理解主题会有难度,我将结合时代背景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通过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字词

3、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略作者的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培养学生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1、学习向文本质疑的方法

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四、教法学法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依据课标精神,本文设想以课堂质疑的方式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自学与合作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质疑分为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质疑解惑---总结整理,从不同方面解读文本,运用多向性质疑、逆向性质疑、类比性质疑三种方法,通过生生质疑、师生质疑来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流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有中国银都之称的永兴县马田镇(周家)一个村子有一本传了几百年的世袭家谱!

宗法(辈份)如下;

法后渊源衍爱莲

济子遐思水木缘

文风应自任皇系

仲季由西尚一鞭

光宗显祖承谟烈

世德祥开玉秀贤

有道家声能佑继

明经福泽定绵全

你能看出这是唐代哪位思想家的家谱吗?周敦颐(播作者与说的片)

创意; 利用“周敦颐家谱” 这一传统文化元素导入新课,引领学生迅速进入古文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顺势介绍作者及作品文体。

(二)感知文意,夯实基础

为第三环节主动质疑搭设阶梯。本环节分为听读、自读、齐读、合作翻译、自行解疑五步。

放手让学生去做学习的主人,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1、听读,划出朗读节奏,弄清字音

2、自读,把握字音与节奏

3、齐读 整体感知。分组疏通文意,展示讨论成果质疑,学生互相解答。

这是本文的范读,学生听读的同时更直观的欣赏莲花。

(三)课堂合作,质疑文本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初步总结向文本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提问,进行质疑,不仅能组织起热烈的课堂活动,还能自然的凸显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关键是能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

1、请讨论回答;

1、)好看的花朵很多,为何“予独爱莲”?

2)、《爱莲说》刻画了莲的哪些特点?这些句子优美吗?请举例赏析。

3)、“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几句究竟是写莲还是写人?这是什么写法?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3、(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对文章的质疑,)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总结,我们设计问题、欣赏文章的着眼点有哪些?(放片)

(四)延伸练习,质疑创新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既能欣赏课文的优点,又能看到课文的不足,敢于创新,言前人之所未言,使问题的答案更趋多元化,培养逆向性和类比性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积累写作素材

1、你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具备作者所说的“君子”的精神品质?

屈原 洁身自好,顽强抗争,努力向上,又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

2、你认为周敦颐所赞扬的“君子”品质都有借鉴意义吗?

3、《爱莲说》与歌颂梅、兰、竹、菊的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何不同?

(五)畅谈收获,总结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我的收获是:通过与大家地共同学习明白了欣赏文章、设计问题可以从文章整体内容、具体语句赏析、文章深层主题入手,对某个词、某个句子、某个修辞、某段话表现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质疑,提问。

六、板书设计

上一篇:以变为话题写作文下一篇: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