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篇1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结语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篇2

中国上古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共工触山的传说。希腊神话的旧神谱记载了天地的起源。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 混沌之神卡俄斯是宇宙万物之源, 继而出现了大地之神该亚, 黑暗神埃里伯斯, 夜神尼克斯, 光明, 海洋以及山岳。希腊罗马神话也描述了人类的起源。先知普罗米修斯将泥土捏成天神模样, 智慧女神雅典娜吹进神的气息, 人类就此诞生。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使人类升为万物之灵, 教导人类调制药剂来祛除疾病。在中国神话中, 有燧人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教种五谷的故事。中国神话中讲到天帝帝喾讨厌阏伯、实沈兄弟内讧, 无法制止, 将他们变为参、商二星, 使他们东升西没, 永不相见。在神话故事“傅说托星”中, 傅说因为贤能, 死后其精神“乘东维, 骑箕尾”, 在箕星和尾星之间, 化作了一颗小小的傅说星。希腊罗马神话中讲到宙斯不忍见到母子相残的惨剧发生, 将情人卡利斯托变成了大熊星座, 儿子阿卡利斯变成了小熊星座。希腊罗马神话中关于十二星座都有一个缠绵悱恻的动人传说。中国和希腊罗马神话中都解释了一些植物的起源, 给无情的植物赋予了各种各样人为的情感。《山海经》言道, “蚩尤所弃其桎梏, 是谓枫木。”枷栲变化做了枫木之林, 殷红的枫叶, 好似在诉说着蚩尤的怨恨。夸父追日, 临死所弃的手杖变成了桃树林。鲜果累累的桃林, 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希腊神话的众神几乎全部来自于自然现象, 例如太阳神、月亮神、风神、星神、山神、海神、树神、花神, 等等, 其中有许多故事描述了植物的起源。水仙是自恋狂纳喀索斯死后的化身。向日葵是迷恋太阳神阿波罗的水泽仙女克丽泰死后的化身, 这个由仙女蜕变而成的花盘上深深地保留着她昔日的爱恋之情。仙女绪任克斯为了躲避丑陋的潘, 众神把她变成了一丛芦苇, 潘就用七根芦苇制成排箫来表达自己的爱恋。同样, 仙女达芙妮为躲避太阳神阿波罗的狂热追逐, 被父亲河神变成了一株月桂, 阿波罗就永远头戴月桂冠来传递无尽的相思。风信子被认为是源于妒忌的烂漫之花。西风神仄费洛斯嫉妒美少年雅辛托斯和阿波罗亲密无间, 故意吹歪铁饼的路线, 砸死了雅辛托斯, 于是混合着血泪就有了比爱情更惆怅的风信子花。中国神话中的嫦娥奔月, 吴刚伐桂, 反映出人类早期美丽大胆的幻想和对探索自然奥秘的渴望。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反映了古代希腊罗马人敢于挑战大自然的无畏勇气。比如众神使者赫尔墨斯身披双翼, 还有代达罗斯发明了翅膀, 和儿子一起飞出了高塔。

中国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都倾注了大量的热情描写英雄的故事, 赞美他们的英勇无畏, 舍生忘死。英雄传说起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它是古代人类对远古历史和对自然界斗争的一种艺术回顾。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体力过人, 英勇非凡, 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 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中国神话中有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夸父追日、鲧禹治水、成汤桑林祷雨。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很多著名的英雄故事。有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 特洛伊战争中骁勇善战、心地仁慈的阿喀琉斯, 漂泊10年、艰难返家的智者奥德修斯, 斩杀蛇发女妖、正直多情的珀耳修斯, 顽强勇敢、不怕恶类的雅典国王忒修斯, 还有阿耳戈号船上求取金羊毛的伊阿宋等人。

神话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发明家和小人物。中国神话中有能工巧匠鲁班, 有伏羲“师蜘蛛而结网”, 作瑟画八卦。希腊罗马神话中有发明了木匠工具的代达罗斯, 有赫尔墨斯用龟壳制成里拉琴, 潘用七根芦苇制成排箫。中国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歌颂了这些小人物的坚毅和执著。希腊罗马神话中珀涅罗珀在家20年苦等离家的丈夫奥德修斯, 每日还得应对那些厚颜无耻的求婚者。她对爱情的忠贞执著, 令人感动。中西方神话中亦不乏对儿童的描述。他们的形象天真淘气, 聪明勇敢。中国有救母的沉香, 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甫一出世就偷牛的赫尔墨斯, 手持弓箭敢于作弄阿波罗的小爱神丘比特。

中国神话和希腊罗马神话都热情歌颂人世间的真情挚爱。如中国神话中人神之子“沉香劈山救母”至今仍被演绎成多个版本。再如希腊罗马神话中女儿珀耳塞福涅失踪后, 身为母亲的农神得莫忒尔无日无夜不思念寻找着女儿, 以致天地变色, 作物荒芜。爱情是人们亘古不变的话题, 人类早期的神话自然也不例外。中国神话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 比如牛郎织女、许仙和白娘子。“韩憑夫妇”这个神话故事讲到韩憑夫妇俩各用他们的生命去抗击暴君宋康王的专横, 韩憑妻何氏投台赴死, “左右揽之, 著手化为蝶”。何等惨烈与凄美!希腊罗马神话中也有着璀璨夺目的爱情故事, 比如丘比特与普绪喀的爱情几经波折, 痴情的皮格马利翁与雕像该拉忒亚, 这两对情侣有幸终成眷属。而海洛与利安得、提斯柏和皮拉摩斯这两对情侣为爱赴死, 生死相依。阿波罗单恋达芙妮, 痛苦一生, 爱神阿佛洛狄忒失去了爱侣阿多尼斯, 音乐家俄耳甫斯下冥界救妻子欧律狄刻不成, 郁郁一生, 最终惨死人手。这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赋予了神话浪漫主义色彩和永久的生命力。

中国神话与希腊罗马神话代表着东西方最早的文明。比较两者的差异, 借以探索东西方文化特色以及对人生不同的价值观与信仰。

第一, 与希腊罗马神话不同, 中国神话材料散碎, 不能自成体系, 缺乏想象的魄力。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中国神话文字记录较晚, 直到封建社会初期, 才有像《山海经》那样记录神话片段的书籍出现。同时期的一部占卜书叫《归藏》, 也记录了一些神话片段, 可惜其书已经佚亡, 所存于书注和类书的引用中的, 更是非常有限。中国神话散见于各时代文献中的只言片语, 缺少像荷马这样的关键人物进行继承整理。

第二, 中国上古神话基本上篇幅短小, 语言凝练, 短短几百字, 就能讲述完一个故事。而希腊罗马神话却多是鸿篇巨制, 洋洋洒洒数万言, 只有中国明末的名著《西游记》可与之媲美。相较于希腊罗马神话的鸿篇巨制和丰富想象, 中国著名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战蚩尤”等不过寥寥数十字, 至多百余字, 完全未能展开。受篇幅所限, 人物刻画略显单一化、趋同化。马克思说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此言不虚。希腊罗马神话中众多形象丰满鲜明, 从多个侧面演绎了众多缤纷故事, 反映了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更加深入地探讨人性的善与恶, 描绘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赫拉之善妒, 宙斯之好色, 阿喀琉斯之善良, 赫拉克勒斯之英勇, 奥德修斯之狡诈, 珀涅罗珀之忠贞, 伊阿宋之薄情寡义, 美狄亚杀子报复的疯狂狠辣,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之悲, 阿伽门农儿女杀母报父仇之血腥, 弥达斯之贪且蠢, 痴情如海洛和皮格马利翁, 好奇如潘多拉和普绪喀, 甚至同性恋的题材在宙斯和阿波罗身上都能窥见一斑。希腊罗马神话中对人性的善与恶、喜新厌旧、贪婪、嫉妒都有着精彩的描写, 对人性的多面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头, 连弗洛伊德使用的精神分析术语恋父和恋母情结, 都是从神话中获取灵感的。

第三, 中国神话中缺少像宙斯这样的主神, 无法构成清晰的谱系。中国神话在血缘关系, 诸神的诞生, 诸神之间的关系记述比希腊神话来得少。“自从盘古开天地, 三皇五帝到如今。”由于古籍记载各异, 有些说辞甚至相互矛盾, 所以直至今天也难以确定远古和上古时期出现过的三皇五帝是谁。玉皇大帝是中国神话中的众神之首, 其妻西王母为长生不老的蟠桃的守护神。可在中国神话中, 只模糊地提到了天帝“帝俊赐羿彤弓素矰, 以扶下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在中国神话中“帝”一字, 指代着不同的人物, 比如帝俊 (帝喾) 、黄帝、炎帝、颛顼、少皞, 后四位都是人帝而兼神帝:历史上他们是国君, 神话上他们又是天帝。使得后来的读者无法理清中国神话中的神谱。而在希腊罗马神话中, 以宙斯为主线就构成了一个清晰的神谱系, 他的兄妹儿女构成了整个奥林匹斯山12主神, 处于中心地位的主神, 加上数百名次要神祗, 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

第四,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神赋人形人性, 有着和凡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七情六欲无一豁免。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 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 有生老病死。古希腊的神都是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 好争权夺利, 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 个性鲜明, 没有禁欲主义因素, 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因此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文学的土壤, 而且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中国神话中, 各路神仙都是崇高圣洁, 无七情六欲, 信奉禁欲主义, 坚守仙凡有别, 对犯戒之惩罚相当严厉, 或贬入人间, 或贬入畜道。如爱上牛郎的织女被迫与家人分离, 沉香之母三圣公主被罚囚于华山之下, 这些事例都说明爱上凡人的神仙必定要受到严惩。在希腊罗马神话中, 禁欲是决无可能。风流好色的宙斯处处留情, 阿佛洛狄忒爱上猎手阿多尼斯;海神波塞冬与太阳神阿波罗都与凡间的情妇生有私生子女, 黎明女神厄俄斯爱上美少年提托诺斯, 这证实了人神之恋并无中国的“仙凡有别”和禁忌。

第五, 在中国神话中道德至上、形象完美的人神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而在希腊罗马神话中, 道德至上、形象完美的神却是沧海一粟。中国的神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是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 有相当的神秘色彩。在神话中, 这些神有无边的神力, 且地位崇高, 他们高高在上, 正直勇敢, 从不危害人类, 干的都是舍生取义、造福人类的大好事。比如神农氏舍己尝百草;夏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盘古开天辟地, 舍身化为万物;女娲造人, 炼石补天, 功德无量。相较之下,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祗有很大的不同, 毫无瑕疵的人物大概就只有那位盗取天火的先知普罗米修斯。他被缚在高加索山上, 受尽鹰啄心脏之痛, 却矢志不渝。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众神多是恣意妄为, 不计后果。比如诸神之王宙斯生性好色, 情人与私生子女多不胜数;天后赫拉嫉妒成性, 她疯狂地报复情敌和那些私生子女;再如战神阿瑞斯和海神波塞冬都暴烈残忍;太阳神阿波罗和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这对孪生兄妹滥杀无辜, 一口气射死尼俄柏的14个儿女, 只因尼俄柏口出狂言, 对他们的母亲大不敬;爱神阿佛洛狄忒美丽多情, 却是情人多多, 红杏出墙, 被丈夫捉奸在床;冥王哈得斯冷漠内敛, 处事公允, 这个冥王却强抢外甥女 (侄女) 珀耳塞福涅为妻, 致使姐姐得墨忒耳受尽思女之痛, 姐弟反目。中国神话对神灵的崇拜与美化, 反映出中国人崇尚道德, 重视集体, 与后来兴起的儒家文化一起, 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把道德作为评判人物的标准, 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为轻;希腊罗马神话中诸神禀性不同、作风不同, 神并不崇高, 也不把道德作为衡量神灵的标准。这折射出西方文化的人本精神, 重个体, 轻集体, 强调民主与个性自由, 张扬个性与独立。

安利中国:跨国公司的中国故事 篇3

刚刚落下帷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上,面对“有外资抱怨中国投资环境不如以前”的质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的回答非常干脆,“中国的投资环境总体是健康的。”

几乎同一时间,安利(中国)董事长郑李锦芬女士在广州被记者问及了同样的问题——“您对中国的监管环境有怎样的态度?”“在华美国企业能否取得成功,要看产品和服务如何在市场中竞争,还有如何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国情,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赢得消费者的支持。”郑李锦芬的语气温柔,但坚定。

“外国企业的身份已不再是一种竞争优势,有更好的产品才是竞争优势。”英国《金融时报》亦如是说。上海美国商会总裁Brenda Foster表示,很多在华企业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年景”。

而安利(中国)2009年的辉煌也同样佐证了这个说法。2009年安利(中国)的业绩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安利全球任何一个单体市场从未达到过的高度。“我们赢得了中国市场。”

向陌生的大地走来

关于十多年前安利来到中国的故事,已有不少的记载。但2010年4月12日在安利中国的广州工厂见到郑李锦芬本人,记者仍非常好奇地追问动因和过程。

这位被安利员工称为“郑太”的美国安利公司执行副总裁、安利(中国)董事长,微笑着再次讲述了那段经历,非常耐心。

在她的轻描淡写中,1992年游说美国总部来中国投资,并非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因为中国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大家有目共睹。“中国1979年宣布改革开放政策,到了1992年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证明开放政策,很多外商企业在中国投资开放也取得初步的成效,加上中国市场自身的条件,任何公司和企业都会被有十亿人口的国家和市场吸引的。”

但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事件,一些外国企业对中国产生不同的看法,想来又怕来,大多处于犹豫不定的阶段,“因此我只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也就是说,让美国总部了解,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风浪,但是总体的发展要乐观,尤其是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后,她自己更有信心,于是告诉美国总部中国不会离开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或许正是这份对于中国发展的信心,郑李锦芬才在对美国总部的书面报告中说,“不到中国投资,就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这句话早已成为著名的郑太语录之一了。

而彼时的中国内地,对一些外国企业而言,仍然是一片陌生的大地。尽管已改革开放逾十年,但正如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志乐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那会儿国内的体制、法制环境和基础设施都还很欠缺,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大。外商直接投资非常少??”

改变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国进入扩大开放期。据统计,当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20亿美元。1993年之后,一大批外国企业纷纷进驻中国。而这个时候的郑李锦芬,已经开始忙碌于安利中国的开业准备。1992年注册的安利(中国),在长达三年的一系列规划、建厂和投产之后,1995年公司正式开业。

“不慌、不乱、不离、不弃”

回忆33年前辞掉香港政务处“金饭碗”的工作,郑李锦芬十分轻松。

“1977年我在香港政府做公务员,当时才20多岁,是在民政部,政府有怎样的政策要推出,要咨询市民的意见,要做调查,我是做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感觉在政府工作的人员是有程序化的,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因此就想到商业机构去做。”

她希望在商界发展,会有较大的空间。于是,1977年加入了安利香港公司,一家当时只有五六名员工的小公司。30年后的今天,郑李锦芬已经身居美国安利公司执行副总裁及安利(中国)董事长,负责管理安利大中华及东南亚地区。

正如郑李锦芬本人喜欢的一个比喻,香港市场相当于一个小河塘,台湾相当于湖泊,中国大陆相当于大的海洋。在这个海洋中,她自己不断成长,曾荣膺CNBC评选的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之“年度中国最佳人才管理奖”,并在2008及2009年度被美国《福布斯》评选为“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女性”。

既是海洋,总有风浪。

安利中国15年的发展过程中,共有5次大的调整。不过,让郑李锦芬印象最深的困难和挑战,发生在1998年。

1998年4月21日,《新闻联播》播发了国务院下达的传销禁令,宣告所有以直销、传销形式销售的公司一律关闭,安利亦未能幸免。郑李锦芬回忆,虽然安利在海外每一个市场都有困难和挑战,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政府会下一刀切的全面禁令。一夜间使公司在各地的数十家分公司、上千名员工立即停止工作。

22日凌晨2点,在郑李锦芬董事长向美国总部汇报时,创办人理查。狄维士先生的两句话让她终身难忘:“So what do you think the headquarter can do for you?(总部可以给你们什么帮助?)”,“We will persist!(我们会坚持到底!)”。

“当时对安利(中国)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惊讶,但我们也理解,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直销是新生事物,大家认识是需要过程的,我们也亲眼目睹传销诈骗是非常猖獗和厉害的,如果政府不下禁令全面禁止,用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渠道是无法保障广大的民众不受欺骗的。”

就在给总部汇报的当晚,北京办公室会议室彻夜灯火通明,郑李锦芬确定了“不慌、不乱、不离、不弃”的方针,连夜发出声明。这份不到一千字的声明表达了对政府行动理解、尊重以及积极配合的态度,承诺对营销人员和消费者的服务和保障不变,扎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变。

“我们在中国这个八字真言“不慌、不乱、不离、不弃”,不要慌张,不要自乱阵脚,不会离开中国,更不会放弃中国市场,我们一定要找一条出路。”因为郑李锦芬相信,中国政府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的政策是不会改变的,中国政府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

之后的3个月,凭着这份坚信,在前路未明的情况下,公司一边继续装修刚在广州最高建筑物——中信广场巨资买下的办公室,一边跟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寻找转型方式。最终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于当年7月21日以“店铺销售加雇佣推销员”的方式转型经营,成为首家获批全面恢复经营的公司。

12年之后的今天,郑李锦芬提及那段难忘的经历时,心平气和。“当时如果硬要将美国或者是安利公司海外的做法套在中国的市场,就不会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看上去好像是妥协,我觉得这是非常英明的决定,恰当的时候退一下,来日方长,总有一天中国会跟世界接轨,有很好的直销法规。”

“当时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生存下来,争取空间,在此基础上率先发展,结果证明我们是对的。”

成功的企业须尽应有的社会责任

安利中国广州工厂区,有一面墙上写着四个词:“生活、事业、美丽、健康”。郑李锦芬认为,对女性而言,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但似乎还欠缺了一个——“社会”。“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将社会放在其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的爱心活动,这样就是完美的生活。”

对于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而言,不仅仅是捐款那么简单。郑李锦芬说,这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按章纳税,公司应该按章纳税,而不是千方百计地逃税。安利中国2009年上交的税款是42亿元人民币,从开业到现在15年以来,累计总共上交的税款达到260亿元人民币。“这是对政府负责。”

生产和销售产品的时候,产品的质量很重要,尤其销售食品的,安全非常重要。这是对消费者负责。

除了安全外,要重视环保。生产过程中是否有关注环保的情况,水是如何处理的,污水是如何处理的,空气的质量有没有受到影响等。这是对环境负责。

还包括对员工如何引导,给他们合理的工资,合理的福利,还要给他们很好的引领和带领。“我们会鼓励员工参与各方面的爱心活动。”这是对所管理的人员负责。比如,安利的志愿者项目。目前全国分布在不同省市的180支志愿者队伍中,有5.5万名安利志愿者。在过去几年中,安利志愿者累计的服务时间达到97万小时,“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邀请安利公司作为志愿者的支持机构。”

“在这些方面我们也在引领一个潮流,成功的企业也必须尽应有的社会责任。”

目前安利中国在全国活跃的直销人员有16万,经销商有10万,销售部的员工也有几万人,大概是30多万来自全国的各方面人士,通过安利获得收入。这让郑李锦芬感到十分欣慰。而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除了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健之外,更重要的是,“安利熟悉中国国情,有十几年丰富的市场经验,还积累了大批的人才,有较强的企业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读书心得 篇4

当然,饮食故事仅仅是浩渺中国故事中一个极小的分支。何为中国故事?即是带有我们中国独特鲜明特征,以传承某种中国传统精神为目的的事件叙述载体。这其中有丑恶的,也有美好的,无论是如何的意识形态,它都标识了中国人的特性,我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其传承下去,给我们的后代讲中国故事,讲何为中国人,什么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摒弃。自此,通过中国故事,又一代有血性有风骨的中国人活了过来,华夏民族的生命因而生生不息。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在于能激发出听者内心对于“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的自豪和认同。要做到这点,历史的真相不能被回避,传统的美德和精神要寻求更贴近现实的形态根植于心。

我们提起阿富汗,会想起那里纷飞的战火。提起前苏联,不会忘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惨案。同样的,面对我们自己的历史,战争和屈辱的历史是不能被否认和抹去的。我想起__,想起南京大屠杀,这些发生在我们民族史上的惨痛事件是难看的伤疤,无论怎样,它都已经深入历史的躯干,我们无法剥离,而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记住那种耻辱,正视那些历史,然后带着这些用生命和灵魂摧残带来的教训前行。我们有义务将这些羞于启齿的历史编织成血泪的中国故事讲给后人听。古人云:“无耻者,无耻也。”这些历史并不是耻辱的原因,而是为了以后不受耻辱的素材。讲好中国故事,最不能回避这一点。

除此之外,我们应当注意到时代的不断发展,有些传统故事之所以受到年青人的排斥抵触,并非由于它所象征的传统精神溃烂于世,而是传统故事本身载体的陈腐与这个新时代格格不入。

讲好中国故事,是寻求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新颖的载体,将那些高山流水,乡邻和睦的情谊细水长流的注入人们的心间。使得中国传统精神在华夏民族身上代代绵延。

《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5

节目中胡歌和刘涛饰演《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对革命情侣,从相识、相知、相爱,到牺牲小我,无畏奉献的革命事迹。

该部作品早在1958年上映,称得上是一代经典,但如今年轻人比较熟悉的是央视上映,由赵立新主演的电视剧版,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还只是一部谍战剧,或许大家后来才发现,如此紧张的情节,无畏的奉献精神和令人遗憾的革命故事,竟是曾经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

牺牲和奉献是党不变的课题

虽然现已是和平的时代,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其当下的课题。在先烈的时代,牺牲和奉献是为了革命任务与陌生女人生活在一起,是在革命事业面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将电报发送出去,哪怕自己即将作为父亲,那是属于战争年代,沉重的牺牲和奉献。

在我们的时代,牺牲和奉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分量没那么沉重,但本质是一样的。为了群众的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社区工作者在辖区汛期和冬季防火、重大事件安全保障尤为上心,甚至在暴雨的深夜到各个点位巡逻检查。他们对辖区安全不敢怠慢,甚至有时会收到不配合、不理解的负面反馈,但只要辖区群众安全度过汛期和冬季,这份努力就是值得的。

在阖家欢乐的年三十,家家户户吃着团圆饭,看着春晚,津津乐道的讨论今年蔡明说了那些网络流行用语,冯巩是不是又“想死你们了!”,魔术师的手法是不是又被拆穿了。但社区工作者每年都是在深夜的安全检查中度过,回到家早已过了12点。每年如此,从未缺席。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付出和奉献,没有多么轰轰烈烈,却也不可或缺。

或许李白同志,怎么也想不到,他离去的20天后,不仅天亮了,而且在70年后,举国欢腾。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篇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帮助广大群众觉察自身情绪变化,避免焦虑、不安、恐慌等负向情绪拥堵?如何帮助广大居民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生成正向情绪的路径?这是基层党组织在防控疫情工作中面临的一道难题。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办社区建设办公室下沉干部邓清卿在导师王华春的鼓励下破题前行,开设了景山居民心情日记打卡群(集体空间)平台、景山居民心情日记打卡群(个人空间)平台和景山居民心情日记“云”秀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现实课题。

景山居民心情日记打卡群(集体空间)平台由下沉干部邓清卿每日在线上组织广大群众相互交流“防疫抗郁”故事和交流展示街道辖区内有文学、文体爱好的居民在“防疫抗郁”期间创作的各类作品。居民每日通过景山居民心情日记打卡群(个人空间)平台-小程序打卡记录心情点滴,邓清卿定期绘制分析居民个人情绪变化曲线。景山居民心情日记“云”秀场由景山居民心情日记打卡群(集体空间)平台中筛选出优秀原创精品在微信公众平台、报刊等媒体实时展播。

景山居民心情日记打卡群和景山居民心情日记“云”秀场建立以来,共收到居民朋友们“防疫抗郁”期间分享的日记类、朗诵类、快板类、书画类等20余类优秀原创作品1000余件,通过“邓子炐岭”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展播20余次,丰富多彩的“云”作品和高品质的“云”秀场受到居民群友们的广泛好评和北京新闻频道、北京日报、北京东城等媒体关注。

“云”打卡和“云”秀场从内容上破题:以防疫生活为主题,文化产品更接地气。“云”上文化园不仅极大的激发了社区文学、文艺爱好者潜心创造文化精品的热情,还为有文化需求的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精神食粮。“云”成员们纷纷表示:王林平老师分享的心情日记、舞蹈等各类自创作品已成为他们每日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她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防疫抗郁”标兵。

“云”打卡和“云”秀场从形式上破题:以“云”平台为场地,文化种类更多样。“云”成员孙伟发动地区居民联诵的《关爱大自然,远离瘟疫,共建美好家园》节目受到围观粉丝秒赞400多个。寇淑云、路玉玲、王景、洪永旺分享的折扇面“寿带桃花”、“陶艺”、“钟馗皮影”、“五峰长城”、“雄鹰展翅”、《让全世界都知道》等各类非遗作品、经典国画、诗歌被秀场粉丝热烈追捧。郭春光坚持每日从不同角度、不同岗位抓拍下沉干部和社工战“疫”日常点滴。他让广大居民群众看到了下沉干部率先垂范、每天起早贪黑为大家守家护院辛勤值守、日夜操劳的“网红”公仆形象。居民马秀华说:“咋们群就是一个正能量的大家庭,咋们有个能吃苦受累为大家全心全意服务的群主,咋们要团结一致战疫情”。

历史与神话——我与中国文化 篇7

什么是神话呢?“神话”者,原是初民知识的积累,包括了他们的宇宙观、信仰、道德标准和民族历史的最初传说。简单而言,神话是运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意象化(未必都形象化);神话是通过人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想象)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由此可见,神话所反映的是原始人对人与客观世界(自然)关系的认识,反映了客观世界是通过人类童年期自发的、幼稚的幻想的折光,因而呈现出独特的人类早期社会意识形态。从这个角度上讲,神话就是前文明时代人类的历史。

人类最早的神话在口述中传承,我们今天仍然能够在文字出现后形成的文本中领略其瑰丽。神话集中表现了早期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恨传奇,流露出尚未被理性禁锢而仅以想象看待世间万物的人的质朴的内心世界。神话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现实和思想基础,因此决定了它的兴旺时期只能是理性沉睡的人类童年期。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由理性操纵的生产力使大自然逐步被支配,对自然的神化不再成为人类意识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神话或迟或缓地趋于消亡,这是一种精神的消亡!神话的繁荣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现代的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神话是文学和艺术的起源。此观点对也不对,因为片面化了,神话其实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如果说哲学是最初的知识形式,而后衍生出二元性的科学,那么激发哲学思考的正是对神话的怀疑。哲学用辩证法建立了认识世界的程序,带来了知识的时代,曾经的时尚—想象,隐化为精神的奢侈品—文学(艺术)。

神话成就了文学和艺术,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存的避难港湾。神话故事的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美术的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意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以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具有启蒙般的意义。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成为叙事文学体裁 , 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某些脍炙人口的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等等。神话的诗性智慧为理性真理注解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不管理性世界如何把它纳入自己的语境(如美学),并与历史与认知密切联系在一起,都无法替代这把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

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神话早于历史,是历史的母亲。人类对前历史时期(无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研究除了考古外,就是神话文献的考证。神话故事中保留了远古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印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变形残存于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神话思维方式,以及至今仍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民间风俗,恰恰标明了各民族的历史身份。

神话不仅建构着人类社会史,其自身也有着自己的历史。神话是早于文字存在的,我们今天所了解的神话多从文字或其它媒介方式获得,而不同于前文字时代的口头流传。没有文字的神话,避免了文字载体带给它的可能的“构形”的规定性。不难想象最初神话故事在人与人之间传颂时,因口误产生的歧义与变异,这些导致对源神话内容的误判,而被曲解的部分无限扩展了神话的内容,又构成了新的神话。在各民族众多的神谱体系中,诸神恐怕未必是一夜之间一蹴而就出现的,必然有一个或数个最初的原神做为神话的种子而存在(这也许是为何众神最终归于上帝)。从此角度而言,神话发端之时,以言语声音的方式传播,传递的是未显形的意象,可谓是感性的神话,艺术的神话。

与艺术的神话相对的是历史的神话,或者叫现象的神话。它是一种理性的神话(如果可以把艺术叫做感性的神话),是人从神话的自发到神话的自觉状态的转变,是预谋的神话,总是指向一个自身的目的。在人类进入轴心时代之后,伴随世界范围内理性文明的勃发,现代意义上的历史产生了,并出现了最早的专业历史书藉和专业历史学家。文字的历史似乎要撇开神话的干扰,把人类的繁衍生息扎根于物质的大地上,把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神秘时空感的敬畏与憧憬纳入一种经验的循环解释中。历史成为一个个自命不凡的人写出来的并奉若真理的东西,神话变成了历史的卑女。

我们不难理解历史的神话与艺术的神话存在方式的差异,但历史的神话如何巧妙地置换了艺术的神话在人类社会中充当交往方式的位置呢?它是如何使自己成为真理的代言人而审判着人类的存在在时间中的合理性呢?这始终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西方文学中,神话开始于历史神话之前,中国文学采用的多是已经被历史化的神话。”对比一下中国神话与西方(以希腊、北欧为主)神话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中国神话似乎相比西方神话显得支离破碎,缺乏系统完整的远古神话谱系。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断言中国神话传说的贫乏。就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而言,中国存在着一个成熟庞大的神话体系的,但为何消失或者失传了呢?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神话历史化。

前面谈到过神话与历史的关系问题,似乎东西方都存在着神话历史化的问题。但西方理性哲学兴起时代,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澄清人的认识,把神的世界从现实世界中切割开来,放到了理念世界。神归神,人归人,而历史是记录人(英雄)的世界,神只有站在戏剧和文学的舞台上,存在于现象之外的超验世界。古希腊时期诞生的历史学家也奉行着理性严谨的写史精神,虽有对《荷马史诗》进行历史著作的正名,但更多地是把它做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

反观中国神话 , 在经历了漫长的区域性(北方、楚地、南粤)向民族性的演化过程后,秦汉时期走到了尽头。儒家思想的大一统,使孔孟的反对鬼怪神魅、重实际之说给了神话传承入籍最致命的一击。而儒学背景的历史家们却不得不拾起神话,为“正名”而篡改了神话人物的面目和身份,他们排除了神话中虚幻想象的成分,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虎齿豹尾的西王母变身为风姿卓越的貌美少妇,神系身份可疑的黄帝成为了华夏之祖。这一切非但没有匡正中华民族的身份合法性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这是“文雅”的后代人不满意于祖先原始思想,而又热爱此等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因而依据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狂野的面目,给它们披上绮丽的外衣。所以,中国的神话更多地消失在“伪造”历史的长河中。

怎样讲述“中国故事” 篇8

近年来,文化界普遍的共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也正在进入转型期,但现实是,中国不少的文化产品尚处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低端”和“表层”,“影响力”和“传播力”都有限。

如何能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人说,必须学会讲“中国故事”,然而,什么是“中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近期,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似乎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把中国文化所创造的博大与精深呈现出来,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故事要先讲给自己听

“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超乎想像”的热度风靡荧屏和网络。

不同于以往展现精湛厨艺和繁复烹饪过程,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用更多画面展现了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大自然馈赠的食材,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

透过那一个个小切口,以美食为主线,投射出多个主题:比如,乡愁与亲情、城市化为农村带来的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文化与民俗的保护等。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来得合适。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还原美味,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舌尖上的中国》,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并不会因为你高居庙堂才是美食。而文化也是如此,深入到人们心里和生活里的才是真正的文化,适合自身的调和才是我们在默默秉承的文化。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

往往,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的传播会易陷于空洞的说教,所以我们要学会真实地讲述活生生的故事,在故事中见人、见物、见思想、见精神,通过故事传递出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为观众献上了一份充满了诚意的文化大餐。“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正如知名影评人藤井树的评价:《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独特的视角,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申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从人的作息到各种处事方式,揭示当地人的生存状态,以小见大,从实质人手,通过实实在在的人来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从而更富有人情味。

其实,中国文化要想走出去,首先就是能把好故事将给自己听,《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如此给中国人讲述“中国故事”的。

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给世界讲个“中国故事”

在国人眼中,国家级别的纪录片不仅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也肩负着梳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真实影像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在今年的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所有参展纪录片中问询量位居第二的片子。戛纳电影节主委会主席南尼·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不仅如此,《舌尖上的中国》还受到了海外片商的关注。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讨论一个国家的变迁,“这是中国真正软实力所在,没有任何阻碍,可以达到全世界。”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所说: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国人的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从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中,去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去感知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不是有句英文叫“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说到底,就是用这种味觉审美去观照我们东方人的生活价值观。

不仅是美食,纪录片,还有图书、艺术品都是承载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不久前在英国举行的伦敦书展上,中国出版界以181家出版社、逾1万种出版物和300多场活动的强大阵容,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旋风。今年4月,上海美术馆和美国亚洲协会美术馆在纽约联合举办的《水墨革命——吴冠中的绘画》引起轰动,吸引了逾60家媒体竞相报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甚至罕见地以大半个版面进行报道。

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引进《纽约客》作者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也是一个“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范例。这些图书以“老外”的视角关注1998年以来中国普通老百姓所经历的巨大社会转型,成为西方人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学秘籍”。“中国纪实三部曲”不仅在西方经久不衰,在国内也引起读者追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西方读者对‘中国故事’越来越感兴趣,许多西方出版社都到中国来找选题。”上海译文出版社资深编辑张吉人说,何伟在西方开创了一种用非虚构文学、“微观写作”来讲中国故事的潮流,没有宏大的主题,但是活灵活现、细致入微地观察了中国老百姓生活和精神的本色。

经过近10年的加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大国。从连续五年的发展数据看,北京、上海、广东和云南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5%,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即便如此,中国不少的文化产品仍处于国际文化交流的“低端”和“表层”,难以进入西方主流文化圈,难以产生像《泰坦尼克号》《功夫熊猫》在中国这样巨大的影响力,中国文化产品不得不面对“影响力”和“传播力”有限的现实。

文化品牌少、文化含金量不足、文化产业影响力不足问题凸显。一方面是大批低水平的文化产品库存积压,另一方面是高水准的文化产品供不应求。

这样的现实,就需要我们学会讲述“中国故事”。或许,西方人讲述“中国故事”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去年在中国收获1亿美元票房的《功夫熊猫2》,就是用美国人的幽默感“混搭”中国山水风光和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太极和五行拳等功夫、针灸、算命、皮影以及中国特有的亲情表达。

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曾表示,“应多向公众讲一些人的故事”,“因为中国的变化是人的工作、人的努力造成的。如果把这些故事讲出来,我想外国人会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中国人也会懂得我们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影心得体会 篇9

另外呢,还有863计划;863计划呢,其实就是80年代的时候,美国正在跟苏联打冷战,然后提出了一个星球大战计划,可能很多朋友也听说过,咱们国内的几位老科学家也向国家提出建议,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然后当时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然后就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不过无论是973计划还是863计划,在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取代这些,那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时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钟老承担的课题项目都是这个级别的,另外钟老还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攻关,这个是属于国家的5年规划项目,说起这个5年规划的历史还挺悠久的,从1953年开始第1个5年规划到现在,16年到属于第十三五规划,马上咱们要开始十四五了,咱们这个5年规划当年也是学那个苏联老大哥的,当年学习这个5年规划的国家还挺多,但是现在呢,据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们,我觉得这也是咱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因为可以制定长期国家战略。

那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钟南山这样的人呢?答案就是父亲也是英雄,终老的父亲是谁呢?他的父亲叫做钟世藩,是中国最早的那一批儿科医学专家,在1930年的时候毕业于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后来又在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49年的时候受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你看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医学家了!

但是钟南山的父亲也就是这位钟世藩不仅仅是一位医学泰斗,1949年建国前期的钟世藩是当时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要求钟世藩把广州中央医院的钱全都带走,全家一起去台湾,钟世藩当时断然的拒绝,所以你看,钟南山钟老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家门的家风就在这儿呢,咱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话嘛,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钟南山身后,咱们中国的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他们怎么样了?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篇10

应当说,这次抗疫斗争,检验了我们党的组织力 领导力,检视了党员干部的向心力 战斗力,证明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力 凝聚力,抗疫斗争让中国精神 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更加熠熠生辉 炫彩夺目。

中国精神,彰显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 强国之魄。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中国的抗疫斗争所展现的中国精神,充分蕴含了民族团结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包含了攻坚克难 砥砺前进的时代精神。应当说,中国精神是在这次突发重大疫情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显示了重要的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力量,体现中国速度 中国效率,是胜利之源活力之泉。“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体现的是党领导的力量人民团结的力量,是上下同欲 团结一心的力量,是白衣执甲 各业驰援的力量,集体中展示的中国人民的力量。拥有上千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仅用十几天就建成,三个星期内建成16家方舱医院,大量医务人员 医疗设备防疫物资源源不断地集中到武汉和湖北,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疫情防控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行动能力,真正体现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如此,形成全社会的团结一致 协同高效,才有了抗击疫情的中国速度 中国规模 中国效率。应当说,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党员干部的英勇奋战 中国各族人民的英雄气概,共同汇成了气势磅礴的中国力量,是我们取得胜利 战胜困难的胜利之源 活力之泉。

中国担当,折射大国风范 大国情怀,是应有之义 无疆之爱。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毫不犹豫投入抗疫国际合作,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 扬正义 守道义”的大国形象 大国担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本着公开 透明 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最大能力将医疗物资运往全球各地,有力支持援助了全球疫情防控。人类是相互依存普遍联系 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以大国风范 大国情怀,彰显大国担当,为世界抗疫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国大院故事多 篇11

自从被来自西面的野蛮邻居犬戎教训后,周平王在大院里的威望便一落千丈。尤其是郑家家长,不但不来朝贡,竟然还明目张胆地抢占周平王的粮食。

周平王决定重塑老大的威风,首先拿郑家开刀,带着陈、蔡和卫三个小弟一起去教训他。结果,周平王被郑家揍得满地找牙,吓得变成缩头乌龟,躲到家里再也不敢露面了。

什么?大院的事咋办?

谁愿管谁管,爱咋整咋整,反正老爷我再也不操这份闲心了!

周平王撂(liào)了挑子,这下大院里可热闹了,各个小院的家长都摩拳擦掌,准备抢院长的位置。首先起来的是齐家小院的家长,齐桓公。

老齐家的创始人是智商情商逆天的姜子牙,可遗传到齐桓公这一代就一般般了。但他运气好,找了一个好管家,管仲。

管仲利用齐家住在海边的优势,打鱼卖盐,把齐家打理得红红火火,一跃成为闻名大院的土豪之家。有了钱,就想要地位。可是怎么才能让大家听自己的呢?管仲出了一个好主意——尊王攘(rǎng)夷。

如今的周院长俨然成了狗不理,长年累月缩在洛邑那幽深的土房子里,几乎被人遗忘。但毕竟老大的名号还在,用他的旗号召集各个小院家长开会,大家都会乖乖地来。

于是,齐桓公顶着周院长的旗号,组织人马痛打野蛮的山戎家和狄家,调节各个小院之间的矛盾,干起了大院老大的工作。

不过,齐桓公是没有名分的,毕竟周平王还在,他的能耐还没有大到把周平王赶下台的地步。所以,他只是“霸主”。

但齐霸主一死,他的家便开始衰败了,霸业也烟消云散。

第二位霸主,是晋家的晋文公。晋文公是个苦孩子,因为家里内讧,他逃出家门,在外流落了19年,白发苍苍时才回家当了家长,所以干活分外卖力。

老晋家本就是豪门世家,家大业大。在晋文公的领导下,老晋家蒸蒸日上,很快就成为大院第一大家。晋文公也毫不客气地干起了大院老大的工作。

但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楚家。

楚家原本住在南方的大山里,没文化,爱打架,被大家鄙视为南蛮子,周平王根本不让他进院。但老楚硬是挤了进来,曾痛揍小宋家的书呆子宋襄公,还拉

了陈、蔡、卫、曹等小户人家当小弟,俨然成了大院一霸。

霸主只能有一个,可大家都想当,咋办?

打呗!

公元前632年,两家约好日子,准备开打。

开打前,老晋却玩了一招退避三舍——后退九十里。楚家的保安队长子玉是个没脑子的笨蛋,以为老晋怕了,一路追去,结果在城濮被老晋打了个落花流水,随后晋文公召集大家开会,正式当上了霸主。

晋文公称霸后,齐桓公当然不乐意了。可齐桓公手下只有一个能人管仲,而晋文公手下却有一大票能干的干部,称为“六卿”。所以即使后来晋文公死了,老晋家依然搞得有声有色,长期称霸大院。

但老楚不甘心失败,在新的家长楚庄王的带领下,老楚又迅速恢复了元气,还把老晋的不少小弟都拉了过去。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着队伍跑到周天子家门口搞大阅兵,打听九鼎的大小(问鼎天下)。九鼎是大院老大的象征,楚庄王的意思很明显——想当院长。

老晋当然不同意。

公元前597年,两家再次开打。结果,在邲(bì)之战中,一直忙着搞内讧的老晋家被打垮。楚庄王成为第三任霸主。

不过,晋、楚两家都是豪门,家大业大,谁都难以把对方彻底打垮。打了百年,仍然不分胜负。

于是,老晋决定玩阴的,在背后捅老楚的刀子。

这把刀子,叫“吴”。

吴家比楚家住得更偏,更加没文化,老晋没少出钱出力提高这个文盲家庭的文化修养。

老晋的努力没有白费,吴家终于出了一个能干的家长——吴王阖闾(hé lǘ)。不过,他手下的两个干部更能干,伍子胥和孙武。伍子胥原本是楚家的干部,因为全家被楚平王杀害,所以逃到吴家,一心帮助小吴打老楚。孙武是战争圈的传说,被称为兵圣,他写的《孙子兵法》,是流传几千年的超级畅销书,打仗必备。有了这两位大神的帮助,公元前506年,在柏举之战中,小吴痛揍老楚,还跑到老楚家里大肆地打砸抢。

老楚也不是吃素的,他也在小吴背后捅了刀子,这把刀子叫小越。

越家在吴家南面,在老楚的指使下,小越经常来砸小吴的家门。吴王阖闾就是中了小越的冷箭,病发而死的。

为了报仇,吴家的下一任家长夫差几乎把越家的小院给踏平。越王勾践跪下来求饶,夫差看在勾践那么诚心认错的份上,同意了。

夫差不知道的是,勾践是大院有史以来脸皮最厚、最能伪装的人。勾践一方面想方设法地讨好夫差,把大院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送给夫差;另一方面又卧薪尝胆,在两个好干部范蠡(lí)和文种的帮助下,悄悄练兵,趁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的时候偷袭吴家,终于把夫差干掉,把吴家并入自己家。

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后两任霸主。

在各家为了地基、地位等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鲁家却很淡定。鲁家是书香门第,出产了孔子、左丘明和鲁班等许多名人,信奉“你打你的架,我看我的戏”,顺便把这一阶段发生在大院里的精彩故事给记录下来,经过孔子的修订,成了一本超级畅销书《春秋》。

英国老牌杂志讲述的中国故事 篇12

2011年11月,在英国领事馆的组织下,《格兰塔》当时的主编约翰·弗里曼(John Freeman)和副主编艾兰·奥芙瑞(Ellah Allfrey)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文学活动。在这次见面会上,99读书人文学编辑彭伦带来的美国南方作家罗恩·拉什的短篇小说集《炽焰燃烧》一下吸引了弗里曼的目光。弗里曼也来自美国,对罗恩·拉什有着特殊的乡情,也曾在《格兰塔》上刊登过他的作品。弗里曼和彭伦相谈甚欢,并得知彼此有许多相同的作者。后来弗里曼回国后,彭伦写去邮件,双方很快确定了合作关系。

约翰·弗里曼非常重视“讲故事”,曾自称自己的责任是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播不同的故事”,要让读者体验到最优秀的故事直接送到他们面前的感觉。两年来的中国之行,他密切关注着中国读者的阅读口味,并发现有很大一批中国年轻读者渴望读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精彩的故事。

英国的故事,“是历史与家园的古老冲突,是灶台与寻梦者之间不可度量的无穷无尽的距离”。

去年夏天,英文版《格兰塔》曾经出版过一期同主题的“不列颠”杂志,今年四月,《格兰塔》中文版正式推出,借用相同的封面,一只缺了口的英式茶杯,和一只不平整边缘的托碟,寓意深刻。中文版的首期再次以“不列颠”为题,以“历史”和“家园”为主线,重新组稿,向中国读者展现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英国面貌。

“有时候你很难说清英国到底是什么。”弗里曼在序言中写道。珍妮特·温特森则说,他们的故事是“历史与家园的古老冲突”,是“灶台与寻梦者之间不可度量的无穷无尽的距离”。

的确,精选的这19篇文章,几乎囊括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英国的方方面面:文化、宗教、政党、种族、社保,甚至性。石黑一雄用日本式细腻流畅的笔调和英国式的叙事圈套刻画了20世纪初伦敦上流社会的荒诞不经。曾用“历史、传奇和神话竞相融合的美丽地方”来形容自己家乡的苏格兰诗人罗宾·罗伯逊贡献了一首长诗,描写了1964年充满无望和失败的英国颓景。盖瑞·杨格对一个小市镇从社区居民人口结构到足球、政治、教育、房价几十年来的变革进行事无巨细的记录,他无奈地说:“我们的疏离感与其说是环境的,不如说是社会的。”而同样是描写城市变迁中的挣扎,哈尼夫·库雷西则藉由“新右派”的嘴来诘问:“什么是英国?英国的未来又在哪里?”

《不列颠》还展现了一些英国青年内省视角,比如威廉·博伊德发出的“我在哪里?”,比如杰夫·戴尔一边远离常规而无趣的英国社会一边“闪现”这样的念头:“我怎么会这样?怎么会从对一切都充满兴趣变成对一切都漠不关心?”而哈尼夫·库雷西找到了更年轻的、更易冲动并诉诸武力的那部分人群:“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在英国社会中的地位的呢?”他们愤怒、迷惘又无奈,《在屋顶上》结尾写道:“我想,命运并不是等待着你的东西,它是已经在你的体内积蓄起来的东西——它和死亡一样耐心。”

中文版的副主编Patrizia是欧洲人,在英国读过大学。他对英国社会的了解使这部不列颠专辑尽可能准确地重现了20世纪原汁原味的英国风貌。

《格兰塔》中文版延续了原版的排版风格:不设栏目,作品之间内在逻辑由编辑掌控。《不列颠》以一则图片专辑为界,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据主编彭伦介绍,这些作品节奏感逐渐加强,色彩从比较淡到比较浓烈,“但也不是绝对的,或者说有些错落,比如后面有篇《夜游》和《猎户座》,文字也比较舒缓”。

图片专辑以“家园”为题,是不同时期的英国社会街景的一瞥。曾经暴动的墙上贴满纪念的标签纸,2008年到2011年间骚动的英国青年的表情,海盖特住宅区彩色的伞和颜料,这些“临时替代品在每一个拐角瞪着我们的脸”。所有的东西都是“临时的”,家也是临时的居所,约翰·伯恩赛德想要表现的,正是时代的转瞬即逝感:“我们建造的每一幢建筑,命名的每一件事物,我们心爱的、不愿分离的一切,都是一时的,为了不断满足重新想象的需要。”

“这些图片对英国人来说可能更有感觉。中国人看和英国人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些读者抱怨图片“不知道要表现什么”,彭伦指着图片下方的英文名字,告诉记者那是摄影师和画家的名字,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它们只是提供了一些新鲜的视角让中国读者去看英国,去看外面的社会,然后发现一些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或者相似的东西,打开视界。”

中国的“最佳青年小说家”?不,是中国的“欲望”。

《格兰塔》第一次评选“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是在1983年。这次由市场部策划的公关活动是非常成功的,媒体关注、互联网推动给编辑部带来了意料之外的销量,他们决定每十年出一次榜单。30年来,因为对大卫·米切尔、珍妮特·温特森、伊安·麦克尤恩等文坛新人的准确预瞻,也奠定了今天杂志在英国文坛的威望。

今年恰好是此奖的第四届评选,并且首次有华裔作家入选,她就是曾与贾樟柯是同班同学、近年来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移民题材小说在英国主流文坛广受好评的郭小橹。

1993年《格兰特》评选的“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合影。后排(从左至右):海伦·辛普森、艾伦·霍灵赫斯、提伯·费舍、劳伦斯·诺福克、亚当·莱弗利、菲利普·科尔、威尔·塞尔夫。中排:亚当·马斯·琼斯、坎迪娅·迈克威廉、本·奥克瑞、路易·德·伯尔尼埃、艾莎·佛洛伊德。前排:(坐者)A·L·肯尼迪、卡里尔·菲利普斯,(席地坐者)伊恩·班克斯、石黑一雄。

那么,中国何时也能评选自己的“最佳青年小说家”呢?时机恐怕还不成熟。彭伦提出其中一个原因是,如果评选的话,英国总部将会和中国编辑部一起操作,然而,国与国的衡量标准不同,“有可能他们选中的作者是我们这边不能出版的”。

《格兰塔》中文版的前三期基本都是从现有稿库里选稿编辑,之所以采用这种比较保守的策略,彭伦表示也是想“看一看中国读者对格兰塔这个品牌的认知到底有多少”,再为第四期自己定主题和组稿做好准备。

如何将《格兰塔》已经形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本土化,是彭伦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的第一个尝试,就是在中文版中先推出一部分中国作家的作品。而此计划将在第四期实行。主题也定好了,就叫“欲望”。“中国整个社会都充满各种各样的欲望,大家都拼命想要某一种东西某一种社会地位,或者简单说就是信仰。”彭伦解释说:“人对想要的东西要求是越来越多,可能有些欲望在过去是不会有的,比如对奢侈品的欲望。这在经济往上走的过程中才越来越泛滥。”

然而欲望是一个太广泛的词。“这个主题恰恰能够反映出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生活也没多大区别。这是一个很人性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的东西,能呈现一个人内心深处或者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是的,各种各样的欲望,哪怕没有欲望的那些人群。”

2012年和2013年的伦敦书展上,《格兰塔》均邀请世界各国《格兰塔》国际版的编辑,共进晚宴,探讨各自的发展。中国的编辑团队也应邀前去。杯盏之间碰撞出的每一个新想法,都令这些爱好“新写作”的编辑们激动不已。

“但有些想法还没办法实现。比如《格兰塔》主编提出以后可以建立互访计划,相互派编辑去对方办公室待一段时间。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但很难落实。成本、时间。去各个国家体验一段日子当然是很美的,但很难做到。”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篇13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书,這本里面讲的都是寓言故事。侑染丝、揠苗助长、井底之蛙、愚公移山等等。让我读的最侑启发的就是愚公移山了。

故事讲的是: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家住北山的愚公,快九十岁了,家前面是山,出门不方便。于是便想和家人移掉這座山,开出一条路來。但老伴怀疑说:“凭你這点力气,连茖小土丘恐怕都不能移掉,又想对這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愚公并不争辩,带领儿孙三人开始挖山。另据侑茖寡妇七岁儿子,蹦蹦跳跳也來帮忙。這样,从冬夏的挑运,才能渤海往返一趟。河曲侑茖老头叫智叟,觉得這事是在荒.唐可笑,便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你這样年老力衰,恐怕连山尙的一棵小草也拔不掉,又能把這些土石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反道说:”你也太顽固了,还不如寡妇的七岁儿子呢!即使我死了还侑儿子在,儿子会生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侑穷尽的。而山不会再增高,怎么会一不掉呢?智叟听了,无言以对。那愚公依然每天挖山不止。山神听這件事,只怕愚公挖山不止,便去报告给天帝。天帝被愚公的這种坚强的毅力而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茖儿子八两座山背走。从此,愚公的家门前再也没侑高山阻塞了。

這茖故事告诉我們,只要你不放弃,那件事总会做好的。

《中国神话故事》心得体会 篇14

从《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已经播出的三期来看,节目在第一季经验积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节目聚焦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从《十八洞村》《扶贫路上》到接下来的《钟南山》《南仁东》等,主创团队把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作为使命,竭力创造新的经典;另一方面,节目继续演绎经典,传承经典,但从《英雄儿女》来看,节目进一步强化了细节真实和表演真实,从而实现以艺术化手法回顾历史、记录历史、致敬历史的独特意义。

本期节目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以“坚守”为创作核心,带领于毅、姜梓新等演员再现《英雄儿女》当中的动人情节。和《扶贫路上》邀来黄文秀的姐姐参与角色沟通异曲同工,这一次节目将84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请到现场参与指导,曹老向大家讲述了真实的战争故事。排练时,他特别点赞了演员们略带沙哑的嗓音:“就是那种在战壕里面坚持战斗了很长时间之后的感觉,喝不上水,休息不好,这是那种状态!”

能得到历史亲历者们的肯定,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和用功。在围读会环节,演员们字字揣摩、句句斟酌每一处的语气与情绪,力求还原抗美援朝战场上那威震世界的血性铁骨。

上一篇:一粒种子的自述作文700字下一篇:生物选修一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