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2025-04-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精选8篇)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1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月至20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将2006年10月~2008年4月收治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现代医学仪器MRI、CT检测确诊为急性脑卒中, 过往并无脑卒中发病史, 发病均未超过一星期, 语言功能与认知功能尚正常, 患者年龄为40~70岁, 平均年龄为49岁;3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各占一半, 其中确诊为脑出血的13例, 脑梗塞的17例。所有患者按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15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梗塞部位、病程长短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

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系统化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有重要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身体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治疗期间要对患者的病情做细致入微的观察, 患者在进行静脉输液期间肢体活动处于被动状态, 这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科学性的做好患者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训练。包括对患者翻身、四肢运动做专项训练;还要有针对性训练患者的膀胱、肺部、头颈等部位的功能;经过三至四天的卧床治疗后, 开始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离床训练, 训练患者坐起, 最终要达到患者能够独立完成坐起, 能够自行掌握坐姿平衡的目标。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进展情况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患者实现独立坐起后可进行行走、站立、平衡训练, 为以后的步行运动打下基础。随着患者逐步康复过程的发展, 其逐步具备了步行的能力条件, 在这个时期, 可以利用上下楼梯的方式对患者的身体下肢与站立平衡等进行专项训练。这种训练要以患者的身体状况与训练时的状态为参考依据, 不能一蹴而就, 其训练时间要有规律性, 每次训练的时间固定为20min, 如果患者无法胜任也要量力而行, 一旦患者出现不适的症状就要立刻停止训练, 进行休息。

1.3 疗效评定

在患者入院后使用两种不同护理方法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 检测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协调性, 采用Brunnstrom评定法和上田敏评定法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情况分析[4]。

1.4 统计学方法

所用结果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当结果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肢体功能无显著差异, 治疗1个月后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对人体的伤害是严重的, 在类型上有两种, 可分为出血型与缺血型[5]。脑卒中对人体活动有致命性伤害, 引发肢体障碍的几率非常高, 脑卒中的发生会引起瘫痪、致死、多种并发症等方面的威胁, 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治疗,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全程康复过程有重要的影响[6]。全程护理干预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自理能力、肢体功能及不良情绪方面发挥了较大优势, 对促进脑卒中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作用显著, 并减轻废用综合征和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秦震.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 2000, 80 (2) :85-86.

[2]丁邦娟, 逄桂英.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体会[J].现代康复, 2001 (5) :114.

[3]解庆凡, 史艳.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7) :545-546.

[4]王骏飞, 王佐.脑卒中偏瘫早期系统康复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2, 9 (8) :686-687.

[5]崔玉芳, 王跃平, 马学英.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肢体康复护理程序的探讨[J].现代康复, 2001, (7) :141.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3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社区脑卒中;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3-02

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症,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其患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不仅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还给其家庭带来严重负担[1];当前,由于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阶段均在社区以及家中度过,又加之社区护理建设还不够成熟,致使该症患者缺乏相关疾病认识和护理技能,进而对其康复造成极大不良影响[2-3]。本状研究分析了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会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社区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性病人有14例,女性病人有10例;年龄:均在52~75岁,平均(654±32)岁;疾病类型:16例为脑出血;8例为脑梗死。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53~74岁,平均(652±31)岁;疾病类型:14例为脑出血;10例为脑梗死。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未经医院专业指导的家庭自我护理(由家庭成员完成,具体为家庭成员在患者饮食起居方面经验性的照顾);观察组则是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以增强病人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提高其治疗配合性;内容主要有:该症流行病状况、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等;②告知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和意义;③康复技能的相应指导,由医院指派专业护士,对病人康复技能进行相应指导,主要有:肢体功能的恢复锻炼、语言恢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等;④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该症病人一般都会产生各种不利于病人恢复的诸多不良情绪,应加强心理健康健康,以解决这类问题;⑤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康复护理干预的时间以及频率:①在第一个月中,每周进行三次的入户访视;②在第二个月中,每周进行两次的入户访视;③在第三个月中,每周进行一次的入户访视;④在第四至第六个月,每月进行一次的入户访视。此外,访视频率可以按照病人的具体恢复状况进行实施调整。

13 评价标准 按照Brunnstrom的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4];若恢复到Ⅵ级,则为基本痊愈;若提高到2级以上,则为显效;若提高Ⅰ级,则为有效;若级数没有改变,则为无效。选择巴氏指数(Barthel)[5]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基本痊愈有1例,显效有9例,有效有11例,无效有3例,其总有效率是8750%。对照组中,基本痊愈有0例,显效有6例,有效有8例,无效有10例,其总有效率是5833%。观察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Barthel评分对比 经护理干预以后,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从社区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其中,对照组进行自我护理;观察组则是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半年后,对比分析所选两组患者在护理后总有效率、Barthel评分以及肢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以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社区脑卒中;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3-02

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症,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其患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不仅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还给其家庭带来严重负担[1];当前,由于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阶段均在社区以及家中度过,又加之社区护理建设还不够成熟,致使该症患者缺乏相关疾病认识和护理技能,进而对其康复造成极大不良影响[2-3]。本状研究分析了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会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社区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性病人有14例,女性病人有10例;年龄:均在52~75岁,平均(654±32)岁;疾病类型:16例为脑出血;8例为脑梗死。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53~74岁,平均(652±31)岁;疾病类型:14例为脑出血;10例为脑梗死。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未经医院专业指导的家庭自我护理(由家庭成员完成,具体为家庭成员在患者饮食起居方面经验性的照顾);观察组则是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以增强病人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提高其治疗配合性;内容主要有:该症流行病状况、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等;②告知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和意义;③康复技能的相应指导,由医院指派专业护士,对病人康复技能进行相应指导,主要有:肢体功能的恢复锻炼、语言恢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等;④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该症病人一般都会产生各种不利于病人恢复的诸多不良情绪,应加强心理健康健康,以解决这类问题;⑤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康复护理干预的时间以及频率:①在第一个月中,每周进行三次的入户访视;②在第二个月中,每周进行两次的入户访视;③在第三个月中,每周进行一次的入户访视;④在第四至第六个月,每月进行一次的入户访视。此外,访视频率可以按照病人的具体恢复状况进行实施调整。

13 评价标准 按照Brunnstrom的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4];若恢复到Ⅵ级,则为基本痊愈;若提高到2级以上,则为显效;若提高Ⅰ级,则为有效;若级数没有改变,则为无效。选择巴氏指数(Barthel)[5]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基本痊愈有1例,显效有9例,有效有11例,无效有3例,其总有效率是8750%。对照组中,基本痊愈有0例,显效有6例,有效有8例,无效有10例,其总有效率是5833%。观察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Barthel评分对比 经护理干预以后,观察组的Barthel评分远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从社区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其中,对照组进行自我护理;观察组则是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半年后,对比分析所选两组患者在护理后总有效率、Barthel评分以及肢体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以及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肢体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促进病人肢体功能恢复。

【关键词】 康复护理干预;社区脑卒中;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24-0123-02

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症,具有比较高的致残率;其患病人群主要是老年人,不仅对病人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还给其家庭带来严重负担[1];当前,由于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康复阶段均在社区以及家中度过,又加之社区护理建设还不够成熟,致使该症患者缺乏相关疾病认识和护理技能,进而对其康复造成极大不良影响[2-3]。本状研究分析了予以社区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会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社区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性病人有14例,女性病人有10例;年龄:均在52~75岁,平均(654±32)岁;疾病类型:16例为脑出血;8例为脑梗死。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有9例;年龄53~74岁,平均(652±31)岁;疾病类型:14例为脑出血;10例为脑梗死。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未经医院专业指导的家庭自我护理(由家庭成员完成,具体为家庭成员在患者饮食起居方面经验性的照顾);观察组则是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以增强病人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提高其治疗配合性;内容主要有:该症流行病状况、致病原因、临床表现以及并发症等;②告知病人进行康复护理干预的目的和意义;③康复技能的相应指导,由医院指派专业护士,对病人康复技能进行相应指导,主要有:肢体功能的恢复锻炼、语言恢复训练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等;④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该症病人一般都会产生各种不利于病人恢复的诸多不良情绪,应加强心理健康健康,以解决这类问题;⑤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护理。康复护理干预的时间以及频率:①在第一个月中,每周进行三次的入户访视;②在第二个月中,每周进行两次的入户访视;③在第三个月中,每周进行一次的入户访视;④在第四至第六个月,每月进行一次的入户访视。此外,访视频率可以按照病人的具体恢复状况进行实施调整。

13 评价标准 按照Brunnstrom的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4];若恢复到Ⅵ级,则为基本痊愈;若提高到2级以上,则为显效;若提高Ⅰ级,则为有效;若级数没有改变,则为无效。选择巴氏指数(Barthel)[5]对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所选两组经护理后的疗效对比 观察组中,基本痊愈有1例,显效有9例,有效有11例,无效有3例,其总有效率是8750%。对照组中,基本痊愈有0例,显效有6例,有效有8例,无效有10例,其总有效率是5833%。观察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8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病例, 所有患者均经MRI或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发病时间大于2d且生命体征稳定, 病程小于6个月。排除合并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恶性肿瘤患者及脑卒中前有肢体残疾而行动受限者, 共计纳入120例,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32例, 女28例;平均年龄 (63.56±12.96) 岁;脑梗死45例, 脑出血15例;平均病程 (42.32±15.31) d。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平均年龄 (64.32±12.15) 岁;脑梗死39例, 脑出血21例;平均病程 (45.12±15.76) d。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间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的分型等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法、作业疗法及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系统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 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大多为老年人, 生理和心理功能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再加上对疾病本身和预后缺乏了解, 脑卒中发生后常常无法面对突然的生理功能障碍, 出现悲观、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得到患者充分的信任, 从而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积极给予纠正, 使其以积极正面的心态来接受康复训练。 (2) 根据患者偏瘫的情况, 实施分阶段护理对策: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 协助其定期进行体位变化并保持良好的肢位;对患肢各关节进行被动运动和按摩, 使患者舒适感提高;然后根据恢复情况, 开展起立床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转移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和上下台阶训练。 (3) 指导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 包括张口、叩齿、鼓腮等面、舌、唇刺激训练和呼吸控制训练。 (4) 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进食、穿衣、洗脸、洗澡、上厕所等。

1.2.2 观察指标。

干预前及干预6、12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Barthel指数包括大小便、如厕、修饰、吃饭、穿衣、转移 (床椅) 、活动、上楼梯和洗澡等十项, 总分为100分, 得分越高, 独立性越好, 依赖性越小, 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Fugl-Meyer量表评分比较

随访结果显示, 干预前两组患者间Fugl-Meyer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 , 干预6、12周后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说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Barthel指数比较

随访结果显示, 干预前两组患者间Barthel指数无显著差异 (P>0.05) , 干预6、12周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说明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梗死、无症状脑血管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均属于脑血管意外。本文纳入的观察者仅限于出现偏瘫症状的脑出血和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卒中偏瘫包括机体的各种功能障碍, 如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 对患者和家属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恶劣影响。然而脑卒中偏瘫如经过积极的治疗, 部分功能是能够得到恢复的, 这是由于大脑的可塑性和大脑具有功能重组能力。通过康复训练, 能加速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 促进患侧大脑激活;另外康复训练还能促进树突发芽, 突触增生, 从而促使大脑皮质血管生成。大量研究表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3,4]。

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时间、不同强度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有不同的影响[5], 还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较为频发, 影响了患者的康复[6]。笔者针对以上情况, 建立了系统康复护理干预法,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 并进行分阶段的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干预后6、12周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证实系统康复护理有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闫双勇, 郑福奎.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80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1) :45-47.

[2]骆岚.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 :31-32.

[3]陈冲.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0.

[4]温博, 马林.脑卒中患者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的fMRI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4) :366-367.

[5]詹霞, 迟相林, 郭兆荣.不同时间强度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 2008, 23 (2) :85-87.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5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8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早期康复护理组是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和治疗。结果:经8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早期康复护理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关键词】中风;早期康复护理;肢体运动功能

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及致残率高,中风后约3/4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的影响其生活质量,亦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在临床护理中发现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科病房8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2~27天;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护理和治疗 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及抗凝(缺血性中风)或止血(出血性中风)、改善脑供血、保护脑功能及针灸等治疗。

1.3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康复护理 了解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法,使其更好地投入康复护理中。

1.3.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第一阶段为床边训练:①良肢位设计:仰卧时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枕,患侧臀部垫一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摆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侧卧位时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下肢应取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上。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康复护士先缓慢地进行2~3次被动运动,并告知患者活动部位、方向和收缩的肌肉,使其体会运动的感觉,在逐渐减少辅助量的前提下进行辅助运动,并教会其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运动,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③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利用起立床或可调节的病床,从倾斜45°、训练5min开始,每日增加起立倾斜角度10~15°,维持时间5~15min,两项交替增长。其目标是维持坐位30min,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第二阶段为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主要是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天花板方向作上举动作。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主要是患手在健手辅助下,练习肩胛带的内收、外展运动。③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回床面,以提高健侧下肢的肌力,防止双侧下肢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萎缩。④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侧卧位。⑤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控制训练。⑥搭桥训练:双腿搭桥,单腿搭桥。⑦坐位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其训练目标是协调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平衡身体功能,预防患者利用健侧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控制痉挛、原始反应和异常功能运动模式,易化正常运动模式。第三阶段为步行准备训练: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控制能力,掌握立位的下肢分離运动,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的分解动作。其包括立位平衡训练、平衡杠内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等。第四阶段为步行训练:包括平衡杠内平衡训练、拄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等。

1.4观察方法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用FMA指数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1.5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FMA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中风偏瘫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和程度。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为其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1],因此中风偏瘫患者除了临床医生给予的常规治疗,其护理工作也不能落后,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痉挛模式及肢体关节后遗的废用性异常体位的出现,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改善,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抓住时机,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不但对患者恢复有益,对提高整体护理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对象来自于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资料, 有男34例和女24例, 年龄范围为50~69岁 (符合正态分布资料) , 平均值为 (59.1±12.9) 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临床诊断结果符合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患者入院治疗时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情况, 患者均知情并且同意参与该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统计资料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病患者, 排除同时合并其他严重的内科疾病患者。所有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一般资料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选择早期康复护理方法的32例为观察组, 常规护理的26例为对照组。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者护理期间均常规使用神经内科类药物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严密监视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注意维持水电平衡和为患者补液;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并针对性处理等。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方法为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每位患者对应一名专门的护理人员, 有该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护理, 每天进行1次或2次, 每次康复训练时间以30 min左右为宜,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可适当调整。

1.3 评分标准

评分依据为Fugl-Meyer评分量表中的评分标准, 量表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维度:①生活能力方面的维度, ②肢体功能方面的维度, 分别在护理后3个月时和半年时各进行1次评分, 以此评价不同护理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效果。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独立样该组间的平均值资料 (±s) 的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9±1.1) 分VS (3.0±0.9) 分] (P<0.05) ,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3个月时肢体功能和生活功能评分均值 (9.01±1.22) 分, 护理后半年时肢体功能和生活功能评分均值 (12.3±2.01) 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由该研究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3个月平均得分为 (8.44±3.04) 分, 明显高于治疗前得分情况[ (3.01±0.98) 分, P<0.05], 说明观察组实施的康复护理效果对患者病情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该项统计结果与Van De Winckel[6], Sekiguchi[11]等文献结果类似) , 并且对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 (评分差值:观察组为5.43, 对照组为2.95) , 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改善程度 (P<0.05) 。同理, 观察组患者6个月评分结果比3个月评分结果的改善程度 (差值为2.07) 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的统计资料 (差值为1.28) 。综上,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只要各项生命体征表现比较平稳, 患者神志清醒同时病情无明显进展, 在治疗后24 h时间时即可开始早期的功能康复训练, 训练强度应该根据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实际病情由最低训练强度展开, 根据患者康复程度循序渐进的增加强度。在康复训练狐狸你过程中, 重视对肌肉的训练是康复的关节, 患者由于长期的偏瘫的状态, 其肢体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丧失, 肌肉也因而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萎缩状态, 加强对患者偏瘫一侧的肌肉训练, 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肌肉训练的方法要从被动训练开始, 当患者自己能进行活动时可转换为主动训练, 并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护理过程中, 季节交替的变化会引起脑卒中的复发,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春秋季节, 昼夜温差比较大, 临床报道, 对于存在眼底动脉硬化疾病、血小板类疾病、颈动脉杂音和红细胞增多类疾病等基础类疾病的患者, 其脑卒中偏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因此护理过程中注意保暖, 尽量减少能够引起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8例临床资料, 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分别护理后进行相关指标统计并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3个月时肢体功能和生活功能评分均值 (9.01±1.22) 分, 护理后半年时肢体功能和生活功能评分均值 (12.3±2.01) 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结果 (P<0.05)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印勤, 叶美霞, 伍琦, 等.情志及行为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1) :28-29.

[2]Hu Xiaoying, min rose AIDS life effect on senile cerebr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stroke[J].Guangdong medicine, 2012, 33 (5) :720-722.DOI:10.3969/j.issn.1001-9448, 2012 (5) :63.

[3]Gatti M A, Freixes O, Fernández S A, et al.Effects of ankle foot orthosis in stiff knee gait in adults with hemiplegia[J].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2, 45 (15) :2658-2661.

[4]陈兰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2, 33 (8) :1082-1084.

[5]李灵芝.阶段化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11) :2122-2123.

[6]Van De Winckel A, Wenderoth N, DeWeerdt W, et al.Frontoparietal involvement in passively guided shape and length discrimin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subcortical stroke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J].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12, 220 (2) :179-189.

[7]刘文权, 徐武华, 吴婉霞, 等.运动想象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2, 33 (22) :3418-3420.

[8]杨婷, 钱兴皋, 张会慧, 等.平衡反馈训练仪与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中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 27 (11) :1011-1014.

[9]赵雅宁, 郝正玮, 李建民, 等.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6) :691-694.

[10]Chen CK, Hong WH, Chu NK, et al.Effects of an anterior ankle-foot orthosis on postural stability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8, 87 (10) :815-820.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脑卒中患者62例, 所有患者经检测均符合脑卒中标准。A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5例, 年龄在32~65岁, 平均年龄为 (38.9±5.4) 岁;脑出血10例, 脑梗塞15例, 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分别有4例和2例。B组患者中, 男14例, 女17例, 年龄在31~64岁, 平均年龄为 (34.7±5.9) 岁;脑出血9例, 脑梗塞16例, 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分别有2例和4例。两组患者在体质量、年龄、性别、病程在统计学差异中不明显,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基线稳定,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A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康复治疗:运动治疗和心理治疗。运动治疗:对患者说明坐卧姿应采取的正确姿势和正常站立时的行走方式、对患肢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等。对患者进行患者的按摩和指导训练患者肢体关节等活动, 同时应鼓励患者在床上可以进行自我训练, 以求更快康复。心理治疗:对患者一周进行2~3次的心理治疗以疏导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病症, 同时讲解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以及治疗方法, 使患者了解脑卒中。B组对照组按照基本的常规疗法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2]

评定标准规定:显效为患者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为Ⅱ级以上;有效:患者的脑血管意外运动障碍的评定提高Ⅰ级;无效为患者评定级数无变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表1结果表明, A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的显效率为48.39%, 明显高于B组的显效率。且总有效率为90.32%, 也明显高于B组, 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病变, 病变部位引起脑局部位置的血液循环受阻, 从而造成脑损伤[3]。它除了可以造成患者死亡外, 还可引起患者残疾, 且治疗后易复发。所以在治疗的时候要结合康复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从而有效地控制脑卒中的发生率, 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4,5]。在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 康复疗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然后通过患者的客观需要及客观条件制定一个对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6]。康复治疗的手段包括中国传统医学疗法, 心理治疗法, 言语治疗法以及传统的物理治疗法等多方面, 大范围的治疗服务。我国现在的康复治疗方面的专业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 并且我国的康复治疗方面医生的职业素质也是参差不齐, 所以说康复治疗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基本的常规疗法基础上加上康复治疗 (包含运动治疗、传统物理治疗、心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对患者的康复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根据表一结果, A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的显效率为48.39%, 明显高于B组的显效率。且总有效率为90.32%, 也明显高于B组, P均<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 康复治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在临床应用上可以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护理策略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2名脑卒中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将这62例患者随机按1∶1的的分组方式分为A、B两组, 每组均31例患者, 设A组为实验组, B组为对照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加上综合康复治疗法, 方法包括:运动治疗法和心理治疗法, B组只采用常规治疗, 观察A、B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理状态 (焦虑抑郁情况) 和身体状况 (运动功能康复情况) , 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前运动状况相似, 但经不同护理方式后, A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明显优于B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具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护理策略,脑卒中,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1]吉继华, 刘友诚.240例脑卒中病人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1A) :2879-2880.

[2]罗红波, 陈璇, 杨期东, 等.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7 (6) :471.

[3]白雁明, 孙梅芳, 张湘玲.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2) :2731.

[4]许春奇, 钟平, 王辉.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进一步分析[J].安徽医药, 2010, 14 (5) :570.

[5]王香兰.社区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 2008, 14 (2) :154.

浅论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180例, 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各90例。康复组男55例, 女35例, 年龄48~84岁, 平均 (64.2±5.9) 岁, 发病时间 (4.2±1.6) d;卒中类别:脑出血57例, 脑梗死33例;病变部位:左侧43例, 右侧47例;神经功能缺失中国卒中量表 (CSS) (7.1±2.6) 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 (4.5±1.8) 分。对照组男54例, 女36例, 年龄49~82岁, 平均 (64.8±5.6) 岁, 发病时间 (4.5±1.3) d;卒中类别:脑出血58例, 脑梗死32例;病变部位:左侧42例, 右侧48例;神经功能缺失CSS (7.1±2.5) 分, NIHSS评分 (4.6±1.7) 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治疗, 即应用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康复组于患者病情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 具体康复治疗程序: (1) 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 鼓励患者定时翻身, 对于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 要帮助患者定时翻身 (2 h/次) , 定时擦浴皮肤, 防止褥疮的发生。 (2) 定时活动关节, 2~3次/d, 5~10遍/次, 患者不能自由支配的, 要被动活动, 鼓励患者多运动, 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 (3)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 包括:坐位, 双手放在大腿上, 患者转头和躯干, 越过肩膀向后看, 然后回到中立位, 再向另一侧重复此动作;坐位, 治疗师从患侧辅助患者, 用1~2个枕头支撑其患侧前臂, 并让其练习从这个位置坐直;坐位, 让患者练习向前伸手触碰一个物体, 然后练习伸向前下方地面及伸向两侧, 每次动作后都回到直立坐位, 必要时, 治疗师帮助患者支持患臂。增加练习的复杂性:坐位, 让患者从侧下方地面上拾起一个物体;坐位, 双手拾起地面上的一个小盒;坐位, 双手向前拿起桌上一件物品;坐位, 向后外方向伸手取一件物品。 (4) 步行上下阶梯训练:可由辅助人员扶持或自己扶固定物。由别人扶持时, 辅助者应站在患者患侧, 迈步顺序为患腿→好腿;扶固定物时, 开始可以健侧靠近物体, 迈步顺序为手前扶→迈健腿→患腿跟上。以后可改为患侧靠近物体, 手前扶→迈患腿→健腿跟上。注意此阶段步行强调的是每一步的基本动作, 忌讳赶速度。当较顺利和稳当地完成平地走路后, 应开始进行上下阶梯练习。开始练习时应有别人保护和协助, 上台阶练习时, 健手前扶阶梯栏杆, 着力点落在健臂上, 健腿先上阶梯, 而后患腿跟上, 与健腿落在同一个台阶, 然后重复开始的动作。第一次练习上阶梯, 以不超过3个台阶为宜。以后随着能力的提高, 再逐渐增加上台阶数。练习下台阶时, 先健手前扶, 患腿向下迈一个台阶, 然后健腿迈下台阶, 与患腿落在同一个台阶, 再继续重复以上步骤, 以后可逐渐向一步一级台阶进展。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法 (Fugl-Meyer) 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 (Barthel) 指数变化:两组治疗前FuglMeyer积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康复组Fugl-Meyer积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由于偏瘫患者出现不可逆的中枢神经和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临床单靠药物治疗不能很好地恢复其运动功能, 在患者发病早期对神经损伤进行修复, 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并改善预后。临床研究表明, 在脑卒中发病的早期, 采用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 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充分实现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建, 利用大脑的可塑性实现丧失功能的恢复, 且训练越早, 患者功能恢复越好, 最佳时间为3个月内, 所以, 在临床中应该尽早对适宜的患者开展康复训练, 以有效改善其预后,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 当患者发生脑卒中后, 其脑损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 主要包括机体受损后的自然恢复以及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和康复措施所取得的治疗性恢复, 一般在发病的早期, 起主要作用的是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主要是依靠脑的可塑性来达到对脑损伤部位进行修复的效果。而在发病早期, 及时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就能够与机体的自然恢复过程发挥协同效果, 从而更加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 促进新的突触的形成, 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建立新的神经网络连接, 甚至在合适的情况下能够使部分损伤的神经元再生[3], 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受损肢体的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 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且通过早期反复的训练, 能够避免因长期失用而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及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受损肢体的功能。所以, 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 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其肢体残疾程度, 在最大程度上恢复肢体功能, 使患者能够做到生活自理, 从而使他们摆脱对家人的依赖, 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 并且有利于患者消除焦虑自责等负性心理情绪, 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前Fugl-Meyer积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 康复组Fugl-Meyer积分及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早期康复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东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特点与早期康复干预的标准[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23 (5) :272-274.

[2]江华, 张素玉, 黄淑珍, 等.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4, 24 (7B) :1828.

上一篇:小学《文明礼仪伴我成长》演讲稿下一篇:工作的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