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与分配教案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收入与分配教案(精选8篇)

收入与分配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我国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3.财政作用 4.增值税

二、复习提问

1.我国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3.财政作用 4.增值税

三、知识结构

1.我国分配制度 2.社会公平3.财政作用 4.增值税

四、例题分析

材料

某市政府打出扶贫攻坚的组合拳。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制定支持茶叶、蔬菜、樱桃、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意见方案,聚集旅游资源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传统手工业。筹集近1.62亿元财政产业扶贫资金,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扶贫资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子,提供富民贷款5118万元,新增电商400多户,拓宽商品销售渠道。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支持,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素质和就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由社会保障进行兜底。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该市扶贫攻坚系列措施的合理性。(10分)

①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政策,实施科学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3分)

②增加产业扶持资金,实施兜底社会保障,支持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3分)

③支持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创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2分)④创新生产要素流转和经营模式,完善分配机制,促进增收。(2分)

五、当堂练习

1.2017年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拟安排2.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2000亿元。我国扩财政赤字规模以促进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是 ①消费需求增加,内需扩大 ②企业自扩大生产,就业扩大 ③劳动者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 ④政府投资增加,形成新的需求 A.④一②一③一④ B.③一②一①一④ C.④一①一③一②

D.④一②一③一①

2.2016年3月,多省出台的关于省级国企员工持股的意见指出,持股员工应是在关键岗位工作并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科研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员工可以现金或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出资,不得采取低价折股、送股、垫资等方式。该改革的预期效果是

①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员工的财产性收入 ②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③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激励员工作出更大的贡献

④更好地实现股权多元化,促进公司治理的进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就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督。这一模式的实施将

①提高公共服务价格,增加民营企业利润 ②发挥国家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项目融资成功可能性 ④提高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4.零工经济是指由工作量不多的自由职业者构成的经济领域,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主要包括群体工作和经应用程序接治的按需工作两种形式,“零工经济”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有志者自主创业的主基调。零工经济 ①降低了就业成本,能够大帽度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②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灵活性,但也会增加劳动者维权的风险性 ③进一步推动了创新经济的发展,也给法律和政策的完善提出挑战 ④解放了人的时闻和创造力,改变了当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5.2016年10月1日,根据国家部署,财政部全面上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标准,并计划每隔一至两年进行一次工资普调。上述政策 ①是国家合理提高职工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举措

②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重大进步 ③有利于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落实分配政策 ④有利于优化工资结构,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16年我国GDP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2015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由此可推导出

①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有所减少 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③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④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稳步推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重要信号,即我国的货币政策告别宽松时代,转向中性稳健。该转变发生的原因可能是

①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PPI指数大幅上升 ②2017年美元升值预期仍然强烈 ③央行不断提高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④近年我国GDP增速呈下滑态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16年我国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发挥税收作用。下列关于税收作用的传导过程,正确的是

①推进资源税改革→提高资源开采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降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节个人收人分配→实现社会公平③优化财税结构→拓宽财政收入增长空间→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④对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高档消费品价格上涨→高档消费品消费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提出,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医疗救助补助标准,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上述改革措施

①发挥了宏观调控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②旨在实现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 ③体现了政府对医药市场秩序的重视和维护 ④有效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16年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下列能正确反映国家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①降低企业贷款利率→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实体经济得到发展 ②降低企业税收标准→企业税负减轻→研发投入增加→企业从供给低端迈向中高端 ③强化中性信贷政策→打击过度加杠杆套利行为→资金脱虚向实→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④提高企业社保缴费比例→保障劳动者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分享经济”正逐渐成为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意义是 ①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资源共享,扩大居民消费选择 ②提升供给弹性和灵活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③保障传统企业经济安全,推动企业平稳转型 ④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为响应中央“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跨境物流企业经营创新和转型,全国铁路拟开发新的列车运行图。新运行图将进一步调整优化列车运行方案,新增中欧班列和中亚班列等运行线。由此将带来的影响是

①运输成本降低→物流迅速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高 ②游客出行方便→刺激旅游业发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③对外运输便利→跨境物流增加→国际合作加强→开放水平提高 ④运输服务加快→跨境物流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生活水平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以下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的变化图。从中可以推论出我国

①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减少,致使能耗不断下降 ②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③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加快推进能源节约集约利用 ④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2016年8月11—13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贬值幅度达4.66%。美元持续升值有利于扩大中国商品出口的优势,但会增加我国对外投资的压力

②2011年至今,我国煤炭价格持续下跌,有人据此建议下调电力价格,原因是电力和煤炭作为互补商品价格变化方向应当一致

③中共中央连续11年发布“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财政补贴,这种财政补贴政策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④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公布《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16 年11 月13 日,中巴经济走廊联合贸易车队首次自北向南成功穿越巴基斯坦落后的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控股和建设的瓜达尔港第一次大规模向海外出口集装箱,中国货物运到中东、非洲将比原先节约一个多月的时间,巴基斯坦也由此成为亚洲大陆的交汇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说明

①以双边合作带动多边合作成为经济全球化新常态 ②我国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③区域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加速,国际产能合作深化 ④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开放稳定,贸易保护主义被打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收入与分配教案 篇2

命题趋势:收入与分配事关社会和谐与人民的安居乐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如何落实好收入分配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挥财政、税收在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 这一专题内容历来频繁考查。从考查内容上看, 既聚焦对具体知识点 (分配方式、财政收支、税收特点及作用等) 的认识, 又凸显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社会公平与财政、经济发展的关系, 财政与人民生活、宏观调控的关系等) 的考查, 体现了国家对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视。从考查方式上看,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多样呈现, 试题难度有提升趋向。选择题考查多呈现知识交叉渗透的特点, 重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非选择题多依托图、表、文字材料等载体, 贴近现实生活, 反映国家政策, 知识整合度高、灵活性强, 重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应对策略:2015年复习备考, 考生应立足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认识社会公平与财政、税收、经济发展的关系。知识层面上, 考生要把握一个核心: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可从分配制度、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角度来认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意义、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等角度来认识如何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外, 考生要明确公平与财政、公平与税收、财政与税收这三对关系。能力与方法层面上, 考生在理顺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网络结构的基础上, 要关注社会生活或重大时政热点, 注重提升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掌握分配方式,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及其计算等类型试题的解题规律, 注意探索图表类试题的解答方法, 注意研究有关完善分配制度、重视社会公平的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重难点突破】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3.全面理解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问题

4.效率与公平

5.正确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6.财政及其作用

7.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8.税收及其种类

【典型例题】

1. (2014·天津) 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 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 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 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1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2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3属于按劳分配4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12 B.34

C.14 D.23

解析:本题以“土地入股流转”为背景,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租金、分红、在民营公司工作所得工资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1正确, 3与题意不符。材料中股东入股获得分红收益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2正确。该公司不是股份有限公司, 不涉及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4错误。

答案:A

2. (2014·大纲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措施中有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A.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B.调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例

C.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D.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解析:本题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背景,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初次分配主要是由市场机制形成的,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需要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D正确。再分配 (也称社会转移分配) 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 使各收入主体之间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 也是对生产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 A、C属于再分配的内容, 不符合题意。B与题意不符, 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不属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

答案:D

3. (2014·山东) 2004~201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坚持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政策。这些补贴政策的实行有助于

A.缩小收入差距, 实现城乡同步富裕

B.提高粮食市场价格, 扩大粮食种植规模

C.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 保障农民 的基本生活

D.增加种粮农 民收入, 调动农民 种粮积极性

解析:本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背景,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的能力。A中“同步富裕”说法本身错误。B不选, 题中补贴政策的实行与提高粮食市场价格没有直接关系。种粮补贴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没有直接关系, 也不能起到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的作用, C不选。种粮补贴政策有助于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D正确。

答案:D

4. (2013·天津)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 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 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3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4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123 B.124

C.234 D.134

解析:本题以居民收入倍增为背景, 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 2 3从发展生产、调整分配格局、建成小康社会要求角度说明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的措施与必然性, 符合题意要求。4错误, 大力发展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答案:A

5. (2013·海南)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09.78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为6977.29元, 两者之比 为3.13∶1。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我国政府可采取的再分配措施有

1提高农产品的补贴标准2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最低工资标准3增加对农民的专项贷款4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保障水平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背景,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时要抓住“再分配措施”这一设问指向。2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初次分配的内容, 3增加专项贷款不属于分配的内容, 均不符合题意。14属于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方面的再分配举措, 应选。

答案:B

6. (2013·四川) S市是我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试点城市。截至2012年底, 该市共有15.9万户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 其中九成企业税负减轻。2013年1月, 国务院决定选择交通运输业和6个现代服务业在全国推广“营改增”。“营改增”的积极效应是

1优化国家税种结构,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2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增强企业发展能力3促进第三 产业发展, 有益经济 结构调整4完善国家财税制度, 强化财政支出约束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以“营改增”改革为背景,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营改增”旨在为企业减轻税负, 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2当选。选择现代服务业推广“营改增”, 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3当选。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国家税种的优化和国家财税制度的完善, 但税种变化不是财政收入来源的拓宽, 税种涉及财政收入而非财政支出, 14不选。

答案:C

7. (2013·重庆)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居民收 入 分 配 份 额 为 劳 动 报 酬 占 国 民 总 收 入比重。

(1)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根据图1, 概括1996~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化趋势。

(2) 从2010年到2020年, 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 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 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___ (小于、等于或大于) 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 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解析:本题以增加居民收入为背景, 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为知识切入点,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问要注意设问要求概括曲线反映的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 化趋势。由 图1可知, 1996~2007年其份额整体呈下降趋势, 2007年以后虽有所上升, 但总体低 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第二问比较简单。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则会导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继续下降;若等于则不会上升。所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只有高于经济增长增速才能提高居民收入所占份额。第三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 要注意设问的指向是“如何……促进”, 范围是“初次分配”, 要从提高劳动报酬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角度来回答。

参考答案: (1) 示例一:整体来看, 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示例二:1996~2007年, 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2007年以后, 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动, 但仍低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2) 大于

(3) 1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王某为某大型国有控股公司技术员, 他购买了内部职工股, 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 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 年终又获得17000元, 全年他共得工资36000元, 岗位津贴960元, 奖金12800元, 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 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 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是

A.29760元、17000元

B.49760元、20000元

C.48800元、20000元

D.44260元、3000元

2.位于温州仙居的浙江省首家股份合作农场, 以村民土地入股方式, 配合“现代企业制度”管理, 形成农业产业化, 村民成为股东后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务工渠道。这一农场建立 的意义在于

1村民可以自由出让土地, 按市场价格获得土地要素出让收入2壮大了集体经济, 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3股权分配是有效的分配方式, 确保村民获得股息或红利收入4实现分配方式多元化, 有利于农民增收

A.12 B.34

C.13 D.24

3.根据国务院新出台的收入分配方案, 要完善初次分配机制, 落实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在初次分配中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有

1促进就业机会公平, 提高劳动者技能2实施生产要素的收益由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3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 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4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和津贴增长机制

A.12 B.34

C.13 D.2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重要指标 (国际标准:0.4以上表明收入差距较大) 。2014年1月,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3。结合图2回答4~5题。

4.下列因素中不会直接导致图2中基尼系数这一变动趋势的是

A.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B.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C.努力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D.逐步提高经济效率, 增加社会财富

5.要解 决 材 料 中 反 映 的 经 济 问 题, 我 国必须

A.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B.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扩大资本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比例

C.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用, 深化个税征管体制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

D.继续改革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根据劳动成果来分配社会财富

近年来,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在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一直饱受争议, 社会各界有关“养老金并轨”的呼声不断。读漫画 (图3) , 回答6~7题。

6.欲解决漫画中的“握手难”问题, 你的合理建议是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合理缩小收入差距2免征企业 职工个税, 实现收入分配公平3健全社会 保障制度, 合理分配社 会财富4加大财政 支出力度, 提高初次分配比重

A.12 B.13

C.24 D.34

7.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政府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着力解决“握手难”问题, 有利于

A.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B.让人民在分享改革的红利中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

C.增加居民收入,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使社会公平的实现建立在科学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8.2014年5月, 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的通知》, 决定从2014年起,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提高这一比例, 能够

1提高国家从投入资本中获得的 收益2使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保持同比增长3增加财政收入, 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4增加国家税收, 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

A.12 B.34

C.13 D.24

9.2014年1月, H省政府奖励“衣锦还乡”的某职业体育明星80万元人民币。此举引发争议, 不少网友感叹:纳税人的80万元可以救助多少贫困家庭啊!上述说法的合理之处在于

A.财政资金的投向应由市场决定

B.财政支出的重点应是经济建设而非体育项目

C.财政支出应 体现社会 公平, 合理配置资源

D.财政支出应 坚持量入 为出原则, 避免随意

10.有利于 实 现 漫 画 (图 4) 中 反 映 的 “双赢”目标的措施有

1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2再分配减少财政转移支付3初次分配降低企业的税率4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

A.23 B.24

C.13 D.14

11.2013年12月11日,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河北河间黎民居乡政府在让个体户补缴税款时, 在原有税款的基础上多加了5000元。当问为什么时, 他们说:“税收任务 重, 加了5000元, 你有意见么?”当时个体户没有交这笔款, 第二天就从12000元变成了60000元。该乡政府的征税行为

A.是正确的, 体现了税收的强制性

B.是正确的, 体现了税收的无偿性

C.是错误的, 违背了税收的固定性

D.是错误的, 违背了税收的法定性

12.2013年12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总结“营改增”试点经验和2013年扩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 决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将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至此交通运输业已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营改增”的直接结果是

A.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避免企业偷税漏税

C.减轻相关企业负担

D.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二、非选择题

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针对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地区居民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来“托底、扩中、限高”, 促进收入公平, 不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一方面要学会“下围棋”, 既有大局观和前瞻性, 又要提前在关键部位布防, 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另一方面要学会“弹钢琴”, 既有先后次序, 又有轻重缓急, 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着力点, 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 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1) 概括表1和图5反映的经济信息。

(2) 结合材料, 运用“个人收入的分配”的相关知识, 分析如何 实现浙江 省居民收 入分配公平。

14.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我国养老和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老年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的老年人数。

注:发达国家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支出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为30%以上。

材料二2013年9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方面要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 二是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的措施, 三是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意见》同时提出要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提供养老服务, 引导家政、物业等企业, 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 结合材料二, 运用财政的作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 阐述既让政府在保障基本养老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又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提供养老服务蕴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王某, 其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即按劳分配收入为36000+960+12800=49760 (元) ;按股分红和专利技术分红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即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为3000+17000=20000 (元) 。故B正确。

2.D股份合作农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集体经济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它的成立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作为劳动者, 加入该农场劳动所得属于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农民作为股东, 其土地入股所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按土地要素分配所得。故24正确。股份合作农场属于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 1“自由出让土地”、3“确保……收入”表述错误。

3.C解答时要抓住“初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这些关键词。初次分配是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13有利于缩小在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 24的做法会拉开收入差距。

4.D基尼系数是国际上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家的分配政策和措施会影响基尼系数, D是从生产角度来说的, 不会直接影响基尼系数, 入选。

5.C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问题, 应着力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发挥财政和税收的调节作 用, 促进社会公平, C正确, A、B错误。D“根据劳动成果来分配社会财富”错误,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B2中表述与 我国现行 税收政策 不符, 而且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错误, 加大财政支出属于再分配范畴。

7.B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B正确。A强调的是初次分配中的公平, C指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均与题意无关。D不符合题意。

8.C国家提高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能增加国家投资收益, 增加财政收入, 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的积极作用, 13正确。2“同比增长”表述不科学。4“增加国家税收”与题意不符。

9.C在当前我国还存在大量低收入人口和生活困难人口的情况下, 用有限的公共财政奖励有较高收入的职业体育明星, 既不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也不利于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C正确。A“市场决定”错误, 财政资金的投向代表着国家职能活动的方向。B错误, 体育事业也属于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材料中的观点并非指责政府随意支出导致财政入不敷出, D不符合题意。

10.D生产决 定分配, 效率是公 平的前提, 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有助于为 实现“双赢”奠定物质基础, 1正确。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有利于协调利益关系, 促进“双赢”目标的实现, 4符合题意。2中的做法无助于百姓增收, 3中的做法不利于国家增收, 与“双赢”目标不符。

11.C税收具有固定性特征, 谁交税、交多少税, 国家预先以法律形式确定, 不经有关部门批准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材料中的征税行为是错误的, 违背了税收的固定性。

12.C“营改增”旨在为企业减轻税负, 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拓宽企业营利空间, 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C正确, B排除。“营改增”可能会直接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A不符合题意。D与题意无关。

13. (1) 1表1反映了2008~2013年浙江省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GDP增长率逐年较快增长, 说明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但是同期人均GDP增长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 说明收入分配格局需要进一步完善。2图5反映了2008~2013年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存在较大差距, 说明城乡 收入整体 水平影响 消费水平。

(2) 1加快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生产力,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实现“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提供物质基础。2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3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 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4充分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中的作用, 在“托底、扩中、限高”中发挥好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 缩小收入差距, 促进收入公平, 改善人民生活,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公平。

14. (1) 1表2表明自2010年以来, 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及老年抚养比均持续上升,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图6表明2010~2013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方面支出及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均逐年增加, 但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说明中央对社会保障事业越来越重视, 同时还应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持力度。

(2)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政府要办好公办保障性养老机构, 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政府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托底措施, 完善公共财政补贴支持政策, 引导各类企业兴办或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在政府主导保障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 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提供养老服务, 有利于把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 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解决养老问题。

收入与分配教案 篇3

关键词 中等收入陷阱 收入分配 分配差距 政策选择

一、“中等收入陷阱”概念的提出

根据世界银行提出的概念,中等收人陷阱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人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人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人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人难以突破1万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入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从历史上看,很少有经济体尤其是大国能够有效驾驭这一阶段将出现的复杂技术、社会和政治挑战。其他国家的经验表明,许多国家都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达到中等收人水平,但很少有国家能够超越中等收人而成为高等收人国家。

一般而言,人均国民收人低于905美元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906美元到11115美元之间的都属于中等收人国家。在中等收人国家行列,又包括两个层次,即在906美元到3595美元之间为低中等收人国家;介于3596美元到11115美元为高中等收人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11116美元以上的则属于高收入国家。2008年,我国人均GDP为3315美元,已进入中等收人国家的范畴。在这一区间内,我国经济仍然具有快速发展的机遇,同时这一时期也是转型的关键时期。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415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规定,我国已步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并将向高收入国家冲刺。国际经验也表明,在这一阶段,极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世界范围来看,并非所有的国家都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一旦陷入该陷阱,将很难在短时间内轻易走出来则是具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因而我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努力规避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在中等收入阶段,导致国家间产生分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关系。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跃升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其收入分配政策基本上是比较公平的。相反地,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它们的收入分配政策则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因素。

第一,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经成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

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至始至终将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在国民经济和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0.9%、16.3%的前提下,抓住时机积极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大力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提高社会各阶层的工资收入,构建起了大众消费社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自上世纪70年代起推行“新村运动”的韩国,相继制定措施来大幅增加农户收入,之后又重点实施了收入、医疗、教育、居住四项基本保障计划,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同步提高。而新加坡政府则在上世纪60至80年代,把工作重点放在充分就业和高质量推行政府组屋政策上,90年代后又设立医疗保健基金、教育储蓄基金、公共援助津贴等,这些资金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台湾在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工资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从1951年的40.8%增加到1979年的60.8%,而衡量贫富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则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拉美等国家的做法则相反。上世纪7七十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就已经介于0.44至0.66之间,巴西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仍高达0.64,所以拉美被视为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公平的地区。在一些拉美国家,贫富差距非常巨大,奢华的富人区与简陋的贫民窟形成了巨大差异。这种两极分化格局使社会结构呈极出不稳定的的状态,导致了社会和政局不稳,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拉美在引入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后,本以为经济增长自然会带来社会状况改善,但却适得其反:贫富分化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进一步加剧的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寻求社会公正、反对贫富分化的民意支持下,拉美左翼力量迅速崛起,左翼政党先后在拉美多数国家上台执政。但是到2010年底,拉美贫困人口的比例仍高达30%以上。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无论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日韩等国还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等国,它们能否成功跨越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效解决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导致跨越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应在于调整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第二,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符合我国的国情。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较高,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逐渐扩大,且在速度上呈现出由缓慢到日趋加速的态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都保持了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历史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居民收入分配来源渠道多样化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多元化,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间的经济利益重新调整幅度加大、频率加快,我国的基尼系数呈现出迅速上升、日趋加速的趋势。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基尼系数稳定在0.16的水平。而从1984年开始,基尼系数一路攀升,到2007年已达到0.473。一般说0.2之下叫“高度平等”,0.2到0.4叫“低度的不平等”,0.4以上叫“高度不平等”,我国现在0.473确实是不平等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20%的高收入和20%低收入户的倍数也在不断增大,在城镇是8.9倍,农村是6.7倍,平均在7到8倍左右。我国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数量很大,现在的收入结构中,我国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合计占总人数的64.30%。从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空间范围来看,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以城乡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为主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存在的格局转变。

我国现阶段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的持续加剧,如若超出一定的程度,则有可能引起社会秩序不稳甚至社会动乱,并将严重影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进程。因为从供给关系上讲,社会不稳定会直接阻碍生产活动,降低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即使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到产权的稳定和投资的效率,加大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影响到投资者进行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从需求关系来看,过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还会降低居民的消费需求,导致经济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阻碍经济发展。收入分配之所以能够影响消费需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在平均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收入不平等程度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会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会越小。因此,只要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分配不平等增加就会降低消费需求和社会有效需求。

三、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政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改变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现状,进而进一步缩小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是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理性选择,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二元经济发展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改变这种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而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首先就是要加快城镇经济发展,使得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能够吸收农业部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同时,当农业中过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促使农业通过实现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农业乡村部门经济和城市部门经济共同发展,缩小工农劳动力边际产值间的差距,最终能够缩小城乡差距。同时还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的户籍管理体制,消除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之间的等级差距和流动限制,从而消除城乡居民的歧视性待遇,实现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龙外,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降低农业税负,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第二,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平等持续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缩小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对于降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意义重大。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格局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发展比较落后,这些地方主要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目前要缩小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首先是要实现东部产业的转移,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措施支持中西部,缩小中西部同东部之间产业方面的差距,促使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升东部地区本身的产业结构。其次,还需要通过财政政策支持中西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减少经济中的寻租行为和非市场交易行为,提升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包括制度方面的投资软环境和技术方面的硬环境,这也是使得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最后,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技教育投资,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教育投入,普及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人均教育程度,以提高中西部人力资本水平。

第三,提高劳动收入占比,缩小资本劳动收入差距。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和我国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无限劳动供给的存在,城市经济的增长过程总是工资低增长下的劳动资本收入比的下降,这使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之间不平等日益加剧。为了缩小劳动和资本收入之间的差距,要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让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加。资本收入不断增加,劳动收入不能得到增加,那收入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如果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企业效益增加了,物价变动了,劳动者的工资就应该增加。另外,必须改变东部地区这种单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性扩张的发展模型,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使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所以,提升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应该同步进行,这是一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化的两个方面。在调整东部经济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劳动密集贸产业结构向西部转移,这既可以提高东部地区劳动收入的比重,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缩小东部地区内的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又可以使得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等,有利于降低地区间收入不平等。当然,要实现这种产业结构的转移,除了要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行政策支持外,对东部地区也应该形式区别性的产业政策,对于那么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东部地区应该给与政策上的优惠以鼓励其发展,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则应该使用政策上的倾斜措施促使它退出东部地区。

第四,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改革以来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持续加剧也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垄断。因此,要缩小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完善经济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是唯一的措施。由于垄断有时可能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构,所以为了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打破行业或部门垄断,国外大都制定了反垄断法。也就是说,我国现在大部分的垄断行业都是一些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的、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部门和行业,比如金融中银行和保险、铁路、邮电和电讯、水电部门。针对我国的国情,要从根本上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一是要继续推进电信、电力、民航、金融、铁道、邮政和公用事业等行业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同时,抓紧完善《反垄断法》的实施细则,为打破垄断提供法律依据,规范并促进垄断行业深化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是在根本打破垄断前,先采取一些防止垄断的治标措施,主要有垄断性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不能由其自我定价,而是需要公众听证会认可,权力机关要对此进行监管等。三是要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建立垄断行业企业利润和股权收益上缴制度,并对其无偿占用的归全国人民所有的资源征收资源税,再加上通过其他形式向社会做出回报,采取多种方法剔除垄断行业经营收入中的各种非劳动收入或暴利,清理整顿垄断行业获得过高收入的来源,从源头上加强控制。四是对垄断行业经营者和员工的分配加强调节控制。首先要全口径调控,不但要调控工资,同时要调控工资外各种收入,包括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和企业年金等延期支付待遇等。其次要对垄断行业的工资总额或人工成本和工资水平或人均人工成本实行双重控制,因为垄断行业基本都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政府应该也有能力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其过高收入。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1b-039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经济如何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1):13-18.

[2]陈景武.重视贫富分化警惕中等收入陷阱[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0(10):55-56.

[3]宋晓悟.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至15倍,跃居世界首位[N].经济参考报,2011.

[4]钱凯.规避“中等收入陷阱”观点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1(48):37-45.

收入与分配教案 篇4

收入与分配

知识要点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3.理解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了解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5.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要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了解财政、预算、决算的含义。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称作国家预算。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称作国家决算。

2.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来源。

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反映了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最主要,居于首位);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5.了解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

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是财政收支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6.说明我国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②调控经济平稳运行。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的保证。

第九课

征税和纳税1.了解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了解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税、利、债、费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3.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区别的主要标志。)

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这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其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有固定性,随意征税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4.分析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1)增值税:

①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②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为17%。

③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①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②计算方法: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③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了解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

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或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当纳税人所缴的税款是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如个人所得税的税款是由纳税人承担的,纳税人就是纳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企业可能通过提高商品价格把税款加在商品售价中,转嫁给消费者。)在我国,不一定每个公民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6.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与民、用之于民。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7.了解违反税法的表现及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罚。

偷税: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的行为。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国民收入的分配教学教案 篇5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国民收入(净收入)

3、国民收入的增长

(1)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按实物计算的国民收入量得到增加

(2)增加投入劳动量,使国民收入量相应得到增加

(3)节约生产资料,使按价值计算的国民收入量相对得到增加

二、积累和消费

1、积累和消费的用途

2、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对立统一

3、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1)努力发展生产,增加国民收入,在此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2)积累资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确定适度的积累率

(三)练习设计:深化教学内容

说课稿(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篇6

课题名称: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

教材版本:人 教 版 教师姓名: 刘 丽 珠

校:樟树中学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刘丽珠,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说课,一说学情,二说教材,三说教法与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六说课后反思。

一、学情

知识与能力储备:本班学生为高一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前两个单元的课程学习,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已经具备了自主思考问题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能力。

兴趣倾向:开始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开始思考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该如何看待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他们对本课的学习会有更大的兴趣,因而能积极地融入课堂。

心理水平:学生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看问题容易偏激和片面且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

二、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编排上:《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经济生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题衔接了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上:本框主要涉及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创设情境等多种方式,设置多项活动,使学生感受如何促进社会公平,并把这种感受内化为行为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纠正学生对“公平”概念的错误理解,避免不必要的仇富心理。(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重点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教法及学法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教法及依据

活动探究法:设置多个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讨论和组织能力

直观演示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分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学法及依据

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体验、交流法: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的现象有正确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两课时)

本框内容紧凑、循循渐进,条理清晰,共分为两课时。先讲收入分配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再着重讲本课的重点促进收入分配的措施,也就是怎么办的问题;最后突破难点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其措施。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改编的漫画为背景,展示两组关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图片。学生观看之后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公平?

设计意图:直面生活,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来讲解较为抽象的社会公平,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平的理解,而且也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讲授新课

1、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活动二:讨论观点

一、观点二,并思考公平等于平均主义吗?收入差距等于社会不公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得出公平的含义,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平的理解。且知道公平是相对公平而不是绝对公平。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原因)

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

补充:①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③收入分配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设计意图:联系前面所学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企业与劳动者的相关知识。将课本知识点串联起来加以思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对策(措施)——重点内容

活动三:小组讨论,如何促进社会公平,结合前面所学,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 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根本举措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制度保证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四:观看朝闻天下视频,首次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设计意图:视频教学法。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为何我国要提出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通俗易懂,直观明了,贴近社会。

结论: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重要举措

活动五:小组讨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生活实际,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结论: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性收入,取缔违法收入。

——另一重要举措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1、效率的含义:

活动六: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案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效率的含义,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又存在矛盾。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难点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设计意图:可以更好的理解我国现今实施的市场经济制度,也可以用平常心态看待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不均、贫富差距大等问题。面对这种问题国家、企业和劳动者应怎么做,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三)巩固练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承包土地种植水稻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所获得的收入 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和奖金收入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018·张家口模拟]小李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3万元;小李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小李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小李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小李一年的劳动收入为()A.4万元

B.5万元

C.6万元

D.7万元

3、[2018·对点金题]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举措中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是()①某省政府给予社会托老机构的老人每月300元的财政补贴 ②某企业建立健全以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③某市民政局免费为60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④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解析中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相关题目,并预习下一课。

五、板书设计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收入分配公平的内涵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原因)

3、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对策(措施):①②③④(重点)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难点)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式,简单明了,层层递进,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六、课后反思

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失衡小议 篇7

按通胀的程度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不超过3%,它会刺激经济)、温和的通货膨胀(3%到10%以内,应引起警觉)、飞奔式通货膨胀(10%以上,对老百姓是一种掠夺,对经济是一种摧残)以及恶性通货膨胀(40%到50%)。

本次通胀是输入型通胀加成本推进型通胀,再加上结构型通胀。本次通胀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因与内因的相互叠加。外因主要是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游资热钱的推波助澜,内因是多力共振的结果:1.国内近些年货币超发。2.财政投资,2008年年底4万亿的“铁公基”投资加上配套资金。3.长期的持续的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外汇占款越来越多,外汇占款就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投放多,基础货币也有乘数效应。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2.8万亿,一边人民币升值,一边外资进来。4.房地产价格疯涨。土地价格上涨,粮价上涨,而粮食价格在整个食品中占49%。5.刘易斯拐点出现,会引起成本推进型通胀。在刘易斯拐点出现之前,劳动力可以从农村源源不断地拥向城市,即使工资很低。而2009年年初开始,广州、东莞、深圳等地陆续出现用工荒。

二、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的实证分析

无论是从经济学理论,还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经济增速10%左右时出现4%左右的温和的通货膨胀本属正常现象,但是目前的通胀已然使得人心惶惶,究其原因,是与物价升幅、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增速以及房地产投资的增速相比,普通百姓的收入增长太慢。

笔者对1994~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房地产投资与各自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中经网与国家统计局网站)加以计算,结果显示:2010年的GDP是1994年的8.26倍;2010年的税收是1994年的14.44倍;2010年的房地产投资是1994年的26.87倍;但是2010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4年的6倍。

对1996~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房地产投资与GDP的增幅的分析显示:1996~2010年,我国GDP实际年均增长12.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83%,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0.55%,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只有8.37%。

由1994~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房地产投资与各自占GDP的比重得出图1(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VS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VS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由1996~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房地产投资与GDP的增幅得出图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VS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幅VS房地产投资的增幅)与图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VS GDP的增幅)。

由图1可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自1994年以来一直低于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此外,无论是税收占GDP的比重还是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呈逐年降低的态势。

由图2可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从1999年以来一直落后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幅,1996年以来一直落后于房地产投资的增幅。

由图3可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从2003年以来一直落后于GDP的增幅。

以Y表示GDP(亿元),以X1表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以X2表示国家的税收收入(亿元),以X3表示国家的房地产投资规模(亿元),以X4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进行回归并逐步消除多重共线性,二元X1X3的回归效果最好,说明在四元变量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投资规模与GDP关系最为显著。

回归方程式GDP(亿元)=4765.312701+11.78574625×X1(元)+3.53545872×X3(亿元)中X1的偏斜率系数是11.78575,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要每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元,需要GDP每年增加11.78575亿元。换言之,若GDP增加11.78575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加一元。由此可见,GDP的增长对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贡献可怜。

总之,图1、图2、图3表明,不但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而且无论是从历年数据来看还是从年均数据来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长期、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了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极度敏感。

此外,不但居民收入的增长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速、财政收入的增速与房地产投资的增速,而且收入的分配存在极大的不均衡性。

三、中国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与危害

(一)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现状

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与经济结构有关的“两个偏低”: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如第二部分中图1所显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不仅如此,而且与税收占GDP的比重、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的态势呈鲜明对照的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降低的态势。关于劳动报酬的比重,白重恩、钱震杰(2009)的研究表明,1978年我国GDP中的劳动收入份额约为50%,此后十年略有上升,但自1990年以来缓慢下降,2004年以来下降趋势尤为明显,2006年这一数值已降至47.31%。罗长远、张军(2009)的研究发现,1995~2004年我国劳动报酬从51.4%下降到了41.6%。卓永良(2007)的研究表明,2005年劳动收入份额已经下滑至38.2%。龚刚(2010)、李扬、殷剑峰(2007)的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正经历一个下降趋势。上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职工工资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5%,90年代开始下降,2000年以来,这一份额已经下降到了10%。李实(2005)的研究表明,1995~2002年,不论是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还是从全国居民数据来看,我国洛伦兹曲线都显著外移,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资本收入份额的提高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在2010年2月23日的《每日经济新闻》中指出:国民收入1/4都给政府花,而民生保障严重不足。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收入结构失衡,特别是劳动者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近几年中,从未增加过工资的全国普通工人超过26%。从要素收入分配来看,国民收入中资本所占的份额持续增大,而劳动占有份额相对缩小,资本与劳动相对收入的差距增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世界上居民收入最平均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世界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一方面,按照国际标准测算,中国贫困人口数在世界上仍排名第二。中国政府2008年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人均每天仅0.3美元,这与世界银行推荐的人均每天1.25美元的贫困线差距极为悬殊。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0.4%的人口掌握了全国70%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远超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世行报告同时显示,中国最高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和最低收入的20%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是10.7,而美国是8.4,俄罗斯是4.5,印度是4.9,最低的日本只有3.4。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幅度远高于一般工薪阶层、农民工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行业、群体、城乡、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人保部最新数据显示,初次分配不公造成行业差距越拉越大。中国行业收入差距已达15倍,超越巴西荣登世界首位。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几乎没有差距。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行业内部以及不同行业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均呈扩大趋势,其中垄断行业工资过高,国有垄断行业工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1990年最高收入行业的平均工资是最低收入行业的1.29倍,1999年是2.49倍,2003年是3.98倍,到2010年则扩大到15倍)。197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52元、382元、409元,200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10366元、7036元、7096元,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加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二)收入分配失衡的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改革开放总规划师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全民富裕。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GDP阻碍了政治结构改革的步伐,一小部分人率先暴富之后非但没有带动全民共同富裕还腐败嚣张,民怨四起。垄断行业过高的工资挤占了全民应得的份额,客观上构成了对全民利益的无理剥夺;垄断行业不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所以其技术水平、管理和服务存在许多问题,而且他们没有尽快改进的动力和紧迫感;垄断行业员工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破坏了人才价值规律,使青年产生错误的心理预期。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和李长久2010年5月21日在《经济参考报》上指出,“长期积累形成的收入分配四大失衡不仅导致我国消费开支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内需和消费不振又直接造成我国过分依赖外部市场,降低了我国的经济安全性和长远发展的潜力),而且导致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致使内需和消费不振从而带来经济风险,造成普通大众的严重不满,社会矛盾愈加尖锐,社会秩序震荡不稳。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0.4是警戒线,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表明财富已过度集中于少数人,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状态。我国基尼系数近两年不断上升,实际已超过0.5,可能导致社会动乱”。

四、提高劳动报酬应对通货膨胀

第二部分分析显示,我国2010年的GDP是1994年的8.26倍;2010年的税收是1994年的14.44倍;2010年的房地产投资是1994年的26.87倍;但是2010年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94年的6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自1994年以来一直低于政府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自2002年以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低于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此外,无论是税收占GDP的比重还是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与此呈鲜明对照的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却呈逐年降低的态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自1996年以来一直落后于房地产投资的增幅,1999年以来一直落后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幅,从2003年以来一直落后于GDP的增幅。1996~2010年,我国GDP实际年均增长12.9%,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83%,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20.55%,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只有8.37%。

总之,无论是从历年数据来看还是从年均数据来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长期、远远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正是GDP的增长对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贡献可怜、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以及雪上加霜的行业、群体、城乡、地区多层次多领域的分配失衡,导致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极度敏感。一方面,通货膨胀有再分配效应,每一次通胀都是劫贫济富。拿固定工资的很怕通货膨胀,但是拿计件工资的、拿活工资的以及投资房地产和黄金的人群的收入也在增加,所以通胀对固定收入人群的打击最大。另一方面,尽管有的学者认为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是由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决定的,但是没有理由坐视这种不公的进一步加剧。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也已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对通货膨胀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最敏感的人群的收入增幅反而最小,这样必然导致他们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大幅下降,只要物价稍有风吹草动,人们的恐慌情绪就难以避免。

需多管齐下从根源施治,同时应对通货膨胀与解决收入分配差距。从短期看,为了稳定物价上涨较快的势头,政府出台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紧缩措施,甚至动用“限价令”都是必要的。借助政府和工会的力量在短期可以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从长期看,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市场有效竞争和法制建设,保障收入分配中的机会均等;考虑CPI与房价,进行减税加薪以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良性互动;深化体制改革、官员率先申报财产;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从垄断行业入手,对享有垄断资源的企业与高管实行高税率制约垄断行业超额利润的分配,出台法规,规定企业高管层薪酬(含变相收入即福利)和职工工资增长、企业劳动生产率、利润增长保持一定比例,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企业工会与世界接轨。

论倒U曲线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篇8

关键词:库兹涅茨倒U曲线;陈氏倒U曲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控制手段

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45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开始不断拉大,这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政府和社会公众都密切关注。

1倒U曲线

1.1库兹涅茨倒U曲线

库兹涅茨倒U曲线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的旨在反映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趋势,可概括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国民人均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状况先趋于恶化,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状。对这一现象,库兹涅茨的解释为:一方面,增长是储蓄和积累的函数,但储蓄和积累集中于少数富有阶层;另一方面,增长是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随的,由于城市内部收入分配比农村更不平等而使收入分配状况首先恶化,但是这种恶化会由于法律和政策的干预、人口变动、新兴行业的不断涌现而改变。

1.2陈氏倒U曲线

在库氏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陈宗胜教授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体制模式改革与发展格局变动这“双重过渡”同时推进的陈氏倒U曲线学说。它可以概括为:在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现倒U格局,即收入差距在初级阶段(低收入和中下收入阶段)逐步上升,在较高阶段(中收入阶段以后)转而下降。

虽然这两种倒U理论所反映的基本内容与规律很相似,从而曲线的形状也基本一致,但是两者的制度前提不同(前者是私有制经济而后者是公有制),所以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轨迹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即便如此,待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两者的长期趋势却是趋向一致的,更何况除极个别国家外,没有哪个国家是纯私有制经济或纯公有制经济,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2我国收入分配现状

2.1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比为2:1,1995年为2.72:1,2001年为2.92: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5年约达3.22: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分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巨大,约达5:1或6:1。而国际平均水平一般小于1.6。

从基尼系数看,1978年以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差距开始逐步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并且世界银行在对中国的发展报告中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2.2东西部收入分配差距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相对于东部仍有较大差距。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来看,200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人均11327元,是最低省份(山西省人均4702元)的2.4倍,同年,上海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5元,是最低贵州省人均纯收入的5.2倍。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东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

2.3不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

报告显示,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速存在较大差别。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行业就业者因收入的提高各不相同,而导致了各行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收入高低次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90-2002年,我国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的收入增幅最高,达到385%和335%,商业餐饮和采掘业增幅最低,仅为94%和108%,其他各行业增幅在200%-300%之间。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以及电力煤气等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20.2%、17.0%、16.4%,明显高于采掘业、建筑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

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分析与控制手段

3.1收入分配差距的趋势分析

按照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阶段四分发的划分,目前我国人均GNP平均值属于460-1800的范围,处于中下收入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对照库氏和陈氏倒U曲线,处于曲线的上升部分,并且居民收入差距将呈扩大变动的趋势。有专家学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预测,到2010年前后我国居民收入可能达到假定存在的公有经济“倒U曲线”的顶点,其后开始越过倒U曲线拐点向左。全国居民正常收入差别的基尼系数大致在0.45-0.50左右,这种状况可能会持续一个阶段,即中国居民正常收入的总体差别很可能会在高位上运行若干年份,然后才会转而缓慢下降。

我们应该看到收入差距的长期趋势呈倒U走向是一种规律,虽然由于我国国情不同会出现一些特殊性,但基本原因还是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在不同经济制度中的作用不同,是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中的非公有比重日益上升,这就意味着国家资本积累的同时,个人资本积累、企业资本积累也在迅速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部分劳动者在劳动收入之外又获得资本收入,这就肯定会使收入差距拉大,这在性质上同私有经济制度的私人资本积累没有区别,即与收入差距是增函数关系。

3.2收入分配差距的控制方法

虽然资本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不可能一味地扩大下去,当差距大到足够的程度,抑制的因素就会出现,这时候市场和政府就应该发挥其调节作用。

3.2.1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1)应该打破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准入壁垒,更不允许凭借行业垄断获得个人额外收入。并指定工资指导线,加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2)要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竞争机制,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3.2.2政府的调节作用

目前中国社会仍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还没有跨越临界转折点,实现由左侧向右侧的转移。在这个特殊时期,政府必须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充分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成功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加快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不能用消灭或限制正当致富的办法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增加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结构,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改变农业结构,改革农业营运机制,促进农村城镇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使农民的可支配现金收入有显著提高。

(2)制定符合国情的公平、公正、合理、规范的分配制度。现在,不少企业和部门内部不讲求效率,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远未理顺。而各部门之间的制度外收入又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制度外收入易于偷逃税,所以,从层次、因素的附加作用就更使分配失衡越发地突现出来。国家应从宏观分配政策上,加大和扩展制度内收入,缩小以及杜绝制度外收入,并限制垄断、遏制权力和投机、打击腐败,从而达到保护合法、打击非法收入的目的。

(3)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税收调节,缩小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异。目前我国存在高收入人群纳税少,工薪阶层负担重的问题,这不仅和税收征管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存在问题。税收只有与最低工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等结合起来,既通过累进的所得、财产税以及高额的消费税,把高收入者的收入的一部分集中到政府手中,同时又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集中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低收入阶层,才能较理想地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标准。要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建立全面、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地将社会各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险统一地、规范地建立起来,并在经济、财力增长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标准,必将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引发的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起到重要的“缓冲器”作用。 

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数分析[J].经济研究,2005,(10).

[2]张勇格.从倒U曲线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变动趋势[J].专题研究,2005,(4).

[3]杨多贵,周志田,陈劭锋,王海燕.库兹涅茨假说及中国地区差距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04,(1).

上一篇:读报笔记下一篇:余干县教育局德育工作评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