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精选8篇)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篇1

67号(3月30日)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银监会《加强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5]65号)和省联社《省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问责制度(试行)》(苏信联发[2006]25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办法》、《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行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内部审计工作坚持谁分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实施一级对一级负责,上级对下级层层追究责任的问责机制。

第三条 内部审计工作问责对象:主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人员。

第四条 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问责,坚持实事求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视其性质、情节、后果、影响程度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二章 审计工作职责

第五条

审计工作职责分为分管领导的领导责任、审计部门负责人管理责任和审计人员检查责任。

第六条

分管审计工作领导的岗位责任。

(一)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按照《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办法》的要求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体制,配齐、配强审计人员;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二)强化审计工作领导,为审计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环境,授予审计部门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为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协调与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督促做好内部同级部门的审计工作。

(三)制定和完善审计工作的基本办法,监督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检查阶段性审计工作的实施情况,对审计部门工作业绩和制度执行作出评价。

(四)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准确地作出处理。

(五)及时通报审计处理决定。

(六)督促被审计单位按审计意见及时进行整改。第七条

审计部门负责人岗位责任

(一)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办法。

(二)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根据上级和本行领导的意见,结合全辖业务发展情况,科学合理制定、季度和月度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总结本部门工作,按季编发审计工作简报,及时向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报告工作。

(三)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坚持按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明确审计人员业务分工和岗位职责,审核审计方案和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处罚意见。

(四)对审计结论和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必要的可实施后续审计。

(五)加强审计人员管理。提出审计人员调整的建议和意见,每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八条

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

(一)根据审计工作计划,保质保量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二)制定具体项目的审计方案,做好有关文件、报表资料和电子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

(三)严守审计工作程序,完整、全面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合法取证,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检查、延伸审计,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汇报。

(四)规范审计工作行为,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五)及时提交审计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发现的问题,客观公正地作出审计结论,提出整改和处罚建议。

(六)加强审计档案管理,及时整理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资料,做好审计档案和各类文件的归档工作。

第三章 审计人员的权力及约束

第九条

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具有下列权力:

(一)检查权。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如实提供有关审计资料;有权查阅被审计单位各类凭证、账簿、报表、文件及会议记录等资料;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库存现金、有价单证、抵(质)押物品、重要空白凭证、各种业务印章及联行密押等管理及使用情况;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有关工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制止权。有权制止、纠正、处理被审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和管理制度的行为,制止无效时有权要求终止有关当事人的职权,必要时可采取临时的先封后查措施。

(三)建议权。审计人员就审计发现的问题,有权建议被审计单位按有关规定限期予以纠正。对不适合在原岗位工作的人员,有权建议进行调整。对违反金融法规、业务规章制度的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有权按照规定提出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处理的建议。

(四)越级报告权。审计中发现重大问题时,在逐级报告的同时,有权越级报告。

(五)其他权力。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有权向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质询,并有权索取有关资料;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报送整改结果;稽核部门有权派员参加有关业务部门及被审计单位的会议。

第十条

审计人员行使上述权力时,任何单位、部门和人员不得设置障碍或故意刁难,阻挠、干扰正常的审计工作;对打击报复稽核人员的,严肃查处。

第十一条

严格执行廉洁审计“八不准”的规定即:

(一)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高档标准的住宿;

(二)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安排的公费宴请;

(三)不准无偿使用被审计单位的交通工具;

(四)不准参加被审计单位安排的旅游、娱乐和联欢等活动;

(五)不准无偿占用被审计单位的通讯工具和办公用品;

(六)不准接受被审计单位任何纪念品、礼品和各种有价证券;

(七)不准向被审计单位提出与审计工作无关的要求;

(八)不准在被审计单位报销任何因公因私费用。

第四章

过错行为责任的划分

第十二条

未按法定要求收集证据,查处的违法违纪问题事实失真,作出错误的审计决定,由主审计人和参与审计的审计人员承担过错责任;

第十三条

复查、复核人员未复核出审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由复核人员承担过错责任;

第十四条

业务部室负责人对本部室出现的审计过错行为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第十五条

分管领导审核签发审计文件后,发生执法过错的,承担领导责任。

第五章

处理方式

第十六条 审计人员违规,依据《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给予以下处理:

(一)批评教育:包括责令限期改正、责令书面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

(二)经济处罚:包括罚款、扣发奖金或津贴、赔偿经济损失、没收非法所得;

(三)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

(四)其他处理:包括调离岗位、解聘专业技术职务、限期调离、解除劳动合同、辞退、除名。

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并处。

第六章 违规处理

第十七条 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情节较重的,调离工作岗位,直至行政警告处分:

(一)执行审计工作不力,未按时完成审计任务的;

(二)严重违反审计工作程序的;

(三)违反保密规定,擅自透露有关审计内容的;

(四)丢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重要资料的;

(五)未按规定实施后续审计,影响整改效果的;

(六)未按廉洁审计“八不准”要求进行审计,未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

(七)考核不称职的。

第十八条 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较轻未造成后果的,调离审计工作岗位;情节较重造成后果的,给予警告至行政记大过处分:

(一)在审计方案规定范围内,重大问题应该发现而未发现的;

(二)审计报告严重失实的;

(三)未经主管领导同意擅自调整、修改、删除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致使上报的审计报告不真实、不完整的。第十九条 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处处分或限期调离、辞退、解除合同等其他处理:

(一)审计检查中发现重大问题不及时上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帮助被审计单位徇私舞弊、隐瞒问题,弄虚作假的。第二十条 审计工作在全省考核评比中连续2年后5名的,对审计部门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对主管领导给予批评教育。第二十一条 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主管领导未及时处理,酿成案件或造成经济损失的,按《省农村信用社领导干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苏信联发〔2005〕88号)规定追究主管领导的领导责任。

第七章 附

第二十二条 对于本制度未规定的违规行为,可以比照本制度同类或相近条款进行处罚。

第二十三条 本制度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解释和修订。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篇2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博士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提出:问责就是向他人报告、解释、证明及回答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效果问题的义务, 并指出问责的基本问题是“谁负责”、“对什么负责”、“向谁负责”、“通过何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如何”。他把问责的基本功能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限制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 包括欺骗、伪造和渎职;第二, 通过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对其进行自我检查和接受外部评估, 保证和提高机构的绩效和质量;第三, 通过所采用明确的或暗含的评价标准以及要求高等教育所提交的评估报告, 有效地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问责研究的全面分析框架, 见表1。

马丁·特罗根据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度的来源不同将问责制度划分为内部问责和外部问责, 进而提出内部问责制度的实质就是高校内部的问责体制, 主要内容是阐明高校如何有效地履行责任, 如何对高校自身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 并检验出高校在哪些地方需要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等。

资料来源:Romzek, B.S.Dynamics of public sector accountability in an era of reform.International R 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2000, 66:29.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特点

(1) 目的清晰。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高校内部切实保障并提高教学质量, 不仅强调提高学生的质量更强调提高教师的质量, 不仅强调提高教师的科研质量更强调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不仅强调提高教学中师生的质量更强调提高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质量。基于在参与行业自律的前提下, 采取以改革和发展为目标的内部问责制度, 就高等教育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科学研究合作与协调情况、成就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展开较为广泛的评估和监督审查研究。

(2) 内容丰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校院课程和教学质量,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研究与学术的质量以及学校组织机构的管理质量。几乎覆盖内部问责的各方位, 内容十分丰富。第一, 国校院中的具体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价通常在小单位的自主性范围内进行, 在基于提升自身质量的基础上, 具体课程可以由学院、系甚至导师来设计和通过, 对课程效果的评估不仅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 而且包括同行和专门委员会对教师的评估, 更重要的是围绕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辅导, 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 美国高校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具体通过设立教学资源中心。教师一般以自愿的方式去中心咨询, 中心帮助教师总结经验、研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质量;而对入学的学生则分别从学院水平、院系水平及课程水平上进行评估, 通过学术奖学金及其他学术活动奖励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并且维持高质量学习的动力, 从学生内部保证了学生质量, 使内部问责制度在学生方面得到较好的实施和发展;第三, 科学研究是美国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于高校教师研究和学术的质量, 美国高校建立自己内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通过启动一系列项目, 全方位地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服务, 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借以提高教师质量;第四, 对学校组织机构的管理质量的提高主要围绕组织机构、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课程管理、程序方案进行审核和内部评估。

(3) 方法恰当。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校院内部审查和校院内部评估。其中, 内部审查强调校院的内部自查, 不仅从时间上建立短期以及中长期的审查体制, 而且对审查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对一个单位的审查侧重从探究该单位的缺点和改革方法为中心的自我研究开始, 而不是从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关于其卓越能力、实践和预算的评论书开始。审查的特点突出, 其价值贡献体现在较大程度上使该单位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和需要改进及有待加强的部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内部评估则主要是校院问责监管机构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收集,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差距并及时改进,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进行的内部评估不仅关注评估的结果, 更关注评估的过程, 不仅有管理机构参与, 更有基层的院系教职工参加。在具体实施上, 主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评估、加薪和绩效评估、具体项目评估等方法。保证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内部问责制度的有效性。

三、启示与建议:基于会计教育的视角

21世纪我国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伴随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中重要地位的根深蒂固, 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高等会计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但从问责机制分析主要采取的是外部问责方式, 而外部问责最大的不足就是欠缺合理性, 由于趋于利益选择的动因, 高等会计教育的外部监督往往强化了从事会计教育的大学在各自报告中掩饰缺点, 而不是发现问题, 以改进高等会计教育的劣势。导致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估和约束机制更多偏于形式而荒于实质。因此, 重视高等会计教育的内部问责制, 对于切实提高高校会计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树立对高等会计教育内部问责的正确认识。区别于外部问责机制, 会计内部问责的关注点不是对高等会计教育的指责, 而是关注在高校内部进行会计教育的学习和改革, 通过内部机制运行情况分析和查询来研究如何提高高等会计教育的质量, 使校院对自身会计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更加清晰, 保持自己的优势, 改进自身的劣势, 促使在高校会计院系内部的改革以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学习和改进。

(2) 构建高等会计教育的内部问责制度。针对高校会计教育的研究型特点以及职业应用型特点构建教学模式, 以保证高等会计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循环体系。这种循环体系可包括以下步骤:第一, 高等会计教育的检验与评估制度的制订;第二, 高等会计教育内部审查的实施与效果;第三, 会计内部问责的未来发展计划。具体可以在高校会计院系中, 在明确自身承担的内部责任的基础上, 聘请与内部相关专业有能力与经验的教师进行评估, 在没有外部压力的状态下保持对高校会计教育的客观评价及全面深刻的了解, 包括开展工作的方式和步骤, 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 以促进今后的行为发展。

(3) 明确高等会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高校内部会计教师和院系更加关注科研的偏向发展, 要保证会计教育质量, 内部问责应提高对会计教学的重视, 既重视学生的学习也重视教师的教学, 以达到教学科研的和谐统一。第一, 明确会计教育课程计划:包括计划及学习成果的目标和内容、评估政策、会计教育理念, 建议对于从事会计教育的基层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第二, 明确会计人员的教学宗旨:包括会计教学目标、会计研究结果, 建议会计教育内部问责制的构建应重视全体会计师生的共同参与使得会计院系所有人员都参与到内部问责中, 以真正对会计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解并及时改进;第三, 会计教学与学习:包括会计信息与交流技术, 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咨询服务, 会计工作技能, 为了更好地提高会计教学质量, 建议在高校会计院系中设置会计教学资源中心, 对会计教师的教学进行内部的审议和评估, 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同时, 进一步完善会计教师教学评价与任命和晋升挂钩机制, 使会计教师在注重科研时也不放松自己会计教育本职工作的责任。

(4) 加强高等会计教育内部问责的执行力:根据组织行为理论, 执行力是意愿主体执行并维持任务的能力, 要使会计教育内部问责制度能落实到实处, 执行者意愿、执行者技能和执行流程三者是关键因素, 是高等会计教育内部问责制度执行力的铁三角。各边越长, 三角面积就越大, 执行力就越强, 反之, 整体执行力就下降。因此, 在关注高等会计教育内部问责的基础上, 辅以会计教育外部问责的监督使内部问责更加完善。同时, 考虑会计教育改进的效率, 可构建有效的自我约束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机制, 对高等会计教育的内部问责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评。对执行好的, 可进行量化并与报酬挂钩, 有效调动会计教学人员的积极性, 防范高等会计教育风险的产生。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 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平、有效的高等会计教育内部问责制度, 是提高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必然选择。高等会计教育只有建立在内部自治和绩效责任的基础上, 才能更加完善并得以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姬璐璐:《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探析》, 《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2]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 《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3]王玉兰、李刚:《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年下册。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法律制度;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法律制度概述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

根据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其作用就是根据经营目标,建立一个机制来管理银行风险。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萌芽,就是对呆滞账的控制。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颁布五要素的内部控制框架(简称COSO报告),引发了全球性内部控制高潮,也给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大量增加,为有效控制风险,银行不得不建立内部控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以实现经营目标。很难想象没有内部控制的现代商业银行如何在大量风险存在的市场中竞争和发展。2008年由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立法情况

1995年通过2003年修改的商业银行法,对内部控制的规定应该是我国最早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法律规定了,但这些规定过于粗糙、简单,操作性不强。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1月11日发布的《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必须建立法人授权制度。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出台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随后又颁布《进一步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商业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1998年,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用1到2年时间形成一套权责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银监会2004年则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2005年起实施)、2006年6月颁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2007年颁布实施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联合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些规定和制度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建设。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缺乏独立性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负责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规定体现了内部控制的独立性,遗憾的是,规定并没有规定内控部门的行政独立。实践中,往往是内控制度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是同一部门甚而是同一人,使得内部检查流于形式,特别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各级行长领导,不符合内部控制独立性原则,严重削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

(二)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

商业银行应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即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1]各国对银行风险问题经验教训的总结发现,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是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再好的内部控制机制都将是纸上谈兵,无法发挥作用。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在:有些银行的管理层拥有的权力太大,甚而凌驾董事会之上,内部控制对管理层的监督失灵;内部董事在董事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小股东权益被忽视。

(三)内控文化缺失

銀行制定一套内部控制措施,大多是为了应付监管机关,现有的经营政策和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银行在提高市场占有率,利润方面雄心壮志,积极排兵布阵,而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却无心投入,意识不强。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我国银行市场化改革不久有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银行在市场意识方面提高了,对市场占有率,利润比较重视,而对内部控制这样的新兴制度不太理解,不感兴趣。很多银行把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监督,把内部控制看成是一堆堆手册、各种文件和制度。只有拥有良好的内控文化,让内控文化进入银行工作人员的血液里,银行才能自觉地处处关注风险,关注和理解内部控制,实现银行经营目标。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法律制度的建议

鉴于上文分析,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在内控独立性、内控措施、内控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经验和国内具体情况加以完善。

(一)立法方面

1.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明确规定违反内部控制的法律责任。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银监会规章没有明确规定银行工作人员违反某些内部控制的法律责任问题,造成违反之人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规定也就流于形式,不被重视。例如,对于上文中的由同一个部门负责内控制度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就没有规定法律责任,使得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时常发生。

2.明确规定内控部门的行政独立。由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并没有强制规定内控部门的行政独立问题使得很多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受各级行长领导,不符合内部控制独立性原则,严重削弱了监督部门的作用。因此我国法律应该明确规定内控部门的行政独立性,借鉴国外经验,形成直接向银行董事会或银行董事会中的稽核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机制。

(二)执法方面

银监会不定期组织有关部门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稽核检查组异地进行审核。为了防止有的商业银行分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外部审计师不负责任或勾结串通,保障内控制度得到有效执行,银监会应不定期组织有关长期从事银行工作有丰富经验的人员组成稽核检查小组,然后异地进行核查。[2]对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检查的相关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再好的规定,如果执法者执行不力,规定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对于贪污、受贿、渎职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严惩不贷。

(三)商业银行方面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组织结构。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的构成应独立于管理层,以足以监督、制衡其工作。为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国际银行业普遍提高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建立董事会所属的委员会,较为常见的委员会包括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合规性委员会和稽核委员会。

2.大力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建立一支素质高富有执行力的内控队伍。管理层要提高对内控功能的认识,要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银行管理风险、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内控的认识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内部控制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加强国内外先进内控理论的学习,并进行吸收创新。对于普通员工,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银行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活动,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根据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建立一套有机合适的内控机制。

3.加强内控制度的独立性建设。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一百三十二条有关内控独立性的规定,借鉴国外经验,形成直接向银行董事会或银行董事会中的稽核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的机制,隔离行政长官对内控的影响,让内控部门独立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辉斌.WTO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完善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2]蓝寿荣,郑立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法律制度建设探析[J].探索与争鸣,2003(06).

[作者简介]黄国华(1985—),男,江西赣州人,西南政法大学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法。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篇4

摘 要: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完善,商业执行是否到位,是能否及时有效地防范会计风险、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所在。当前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执行不到位,亟需采取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会计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内控制度执行力度。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虚假会计信息不但会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判断、分析、预测、决策时发生失误,而且也会误导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某种程度也源于会计监督乏力。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控水平也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控制环节,是防范会计风险、保障银行经营安全的必要措施。为防范风险、促进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亟需构建一个与其业务性质与规模相符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一、会计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清晰,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会计部门内控建设和有效执行是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程,是防范会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银行实现既定的经营方针。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有效的银行会计内控制度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保护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是有利于保障银行资产运营的安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为货币资金运转提供安全保证,对货币资金的事先控制可以避免公款私存、公款炒股、转贷牟利等现象的发生,避免国家资产遭受损失。建立和完善针对投资目的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会计控制,可以加强银行对投资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效地控制在建工程成本的盲目扩大。

三是有利于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影响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我国银行的风险意识相对较低,投资者风险意识普遍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银行的风险意识,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利于形成一种人人参与风险管理的良好环境。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风险控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很多不足和短板需要正视和改进。

(一)缺乏完整,系统,科学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操作性不强和滞后性的弱点。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许多业务的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商业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订,制度的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有些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盲目性、操作性不强等现象。而对业务起到监督控制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是存在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等问题。虽然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印押证三分管、钱账分管、内外账定期核对、事后监督、重要会计事项审批、轮休强休等内部控制制度,但各内部控制制度之间却存在相互独立,甚至抵触的现象,因而极易导致各种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会计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大多数银行会计人员停留在强调会计工作要做到“账平表对、钱账分管、印押证三分管”等规章制度的表面,但随着业务内容的复杂化,风险因素的增加,会计管理人员出现了对风险发生的预见性不足,对风险控制的能力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等问题,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内部评价,内部控制被动执行,常常流于形式。

(三)现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滞后于银行会计核算电子化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中已经基本普及,使传统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从而也对内部稽核、检查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实施银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开发和设计的程序只重视“如何让计算机准确及时地完成核算任务”,所设计的程序使有关人员不能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没有形成一套自动、高效、规范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监督系统。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与我国商业银行技术管理的相对薄弱以及稽核监督的长期空白已经形成了非常尖锐的矛盾。因此如何使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适用于计算机技术支持下的银行会计业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格

一些基层行受种种利益的驱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严重,致使核算秩序混乱。如部分基层行因一线会计人员缺少,不能严格执行重要岗位轮换、重要岗位不得兼岗和强制休假等制度。重要岗位人员超期任职,形成混岗和一岗多职现象,使岗位之间失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作用。

(五)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银行会计的监督是对日常会计凭证、账表、账册等进行审核,对业务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备、监督手段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到位等原因,会计部门的监督作用没能做到及时到位,检查力度不够,相对弱化了会计的基本职责,加大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六)会计内控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

会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大部分行没有形成严密的会计内控监督评价体系,监督部门只局限于查找具体问题,缺乏对内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完整性及有效性,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和评价,无法对会计内控运行中的重要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

三、加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对策

银监会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明确指出,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实行会计工作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合法,严禁设置账外账,严禁乱用会计科目,严禁编制和报送虚假会计信息。针对会计内控现状及面临的新问题,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会计内部控制。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确立全员性与全程性的会计内部控制质量意识,是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既定目标的关键。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而全体员工对内控制度的切实贯彻是实现内部控制既定目标的关键。制度运行的状况及运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因素。首先,确立正确的发展观。银行管理层和经营部门应达成共识:银行的发展要在规范的范围内发展,要以最终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能为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内控环境。其次,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知识培训,使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形成整体认知。再次,构建内控文化。银行内部控制要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员工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形成内部凝聚力。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会计内部控制成为银行员工自愿的行为,员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觉

地按照规范行事,共同努力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加强账务控制,设置规范的操作规程

进行会计核算必须有一系列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专门方法和规范,它是银行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础,目前各行的内控制度已基本建立,但内控制度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联系不够紧密,业务环节不连续,风险防范必须从业务操作规程入手。根据规范、实用、安全、有效的原则,设置标准化操作规程,涵盖会计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会计业务是综合性、复合性业务,要求整个业务操作过程必须综合管理动态控制。操作规程要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情况,不断地补充调整。特别是每推出一项新业务时,应根据及时性原则,尽可能在新业务推出之前建立健全新业务的各项操作规程,使新业务开展时就有章可循,以减少开展新业务的风险。

(三)建立严密的分级授权制度,加强重要岗位控制

商业银行会计岗位设置应当实行责任分离、相互制约的原则,严禁一人兼任非相容的岗位或独自完成会计全过程的业务操作。对会计财务处理必须实行岗位分工,各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重点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平行交接。各种业务必须交由不同的人完成,不相容的岗位一定要分离管理。对各个程序及岗位,合理地授予相应的处理业务的责任和权力,对重要会计事项如错账冲正、开销账户、调整积数、大额付现等必须坚持授权审批,形成分工明确、权责对等的严密的风险防范体系。

(四)强化内部稽查审计,完善监督核查制度

稽核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要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稽核部门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强化其独立性和权威性,要从合规性监督向风险性监督转变。同时要拓宽会计监督思路,坚持内部监督、同级监督和下查一级相结合。要检查业务核算的合规性、合法性,还要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落实,既要查处理业务的过程,又要查业务时点的结果,建立一整套事前审查、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检查监督体系,真正做到关口前移。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对监控对象做出迅速判断,并采取即使必要的措施。

(五)创新会计内部控制手段,构建内部安全控制体系

银行治庸问责方案 篇5

根据江陵县委、县政府号召的开展治庸问责会议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银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软”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我所治庸问责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开展提升能力、提高效率、转变作风、增强活力的治庸问责工作,着力查找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方面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能力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奋发有为意识,为推进金融工作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治庸问责工作,结合创先争优、行风评议、等活动,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勇于开拓、科学谋划、善于学习、勤政为民的能力,激发党员干部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方法步骤

采取集中检查、明察暗访、群众举报、民主评议、媒体曝光等方式,全过程监督、全方位发现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庸懒散软”行为,坚决实施最严格的问责,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千方百计保证治庸工作取得实效。

(一)宣传发动

1、召开动员会议。召开治庸问责工作动员大会,传达治庸问责动员大会精神,所长作动员报告,并对我所治庸工作作统一部署。

2、制定工作方案。治庸问责领导小组制定治庸问责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目标任务,出台工作措施,3、组织专题学习。开展专题学习,重点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学习省市强力推进治庸问责工作动员大会的讲话、县开展治庸问责工作实施方案,对党员干部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正面示范和反面警示教育。

(二)自查自纠

对照《江陵县治庸问责实施方案》的内容,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全方位开展自我剖析,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抓好整改落实。

1、组织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活动。采取群众评议、公开举报、问卷调查、专题座谈等方式,重点对照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问题排查:一是查学习。查找是否存在学习习近平庸,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文件、不做笔记、不了解金融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二是查能力。查找是否存在能力平庸、业务不熟、不能干事、不会干事、效率不高、质量不优、工作推进不力、长期打不开局面等问题。三是查责任心。查找工作中是否存在不履职、不负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用心、不用力等问题。四是查作风。查找是否存在作风松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等问题。五是查纪律。查找是否存在纪律松懈、遵章守记意识不强、上班迟到早退、脱岗窜岗、上网炒股聊天玩游戏等问题。六是查担当精神。查找是否存在遇事推诿、不履职、不尽责,不敢抓、不敢管、不原则等问题。七是查制度建设。查找制度设计问题和执行难的问题。

2、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服务大局、服务工业园建设、服务民生”为主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提升能力、提高效率、转变作风、增强活力”为内容,开展作风建设大讨论,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根据自查情况,在民主生活会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开展公开承诺活动。查找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进行公开承诺,通过媒体、网站、党务政务服务公开栏等多处方式向社会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4、着力抓好整改落实工作。针对自查自纠和民主评议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工作机制、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工作效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将整改落实情况,采取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开承诺,接受基层人群和社会各界的评议。干部个人的整改落实情况,在单位内部进行公开承诺和民主测评。

(三)督查问责

采取集中检查、明察暗访、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对履职尽责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开展治庸工作的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针对发现和查实的问题,坚决问责,严肃处理。

1、明察暗访。把明察暗访作为查找问题、促进整改的重要手段。借助第三方评估平台,拓宽督查渠道,深化问责问廉问效,对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并进行公开曝光。

2、集中检查。结合县治庸办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对干部职工在“庸懒散软”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检查结果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3、调查核实。对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归类。采取直办、交办、督办等方式,组织力量集中时间进行调查核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4、责任追究。对监督检查(包括第三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经调查核实后,视其情节轻重和影响程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问责追责,进行约谈和通报批评,给予相关人员诫勉谈话、调离工作岗位等组织处理,情节严重的予以纪律责任追究。

(四)总结提高

1、建立完善制度。要认真总结推广治庸问责工作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着力加强干部岗位职责、绩效考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奖罚等制度建设,促进干部干事创业、勇争一流。

2、通报表彰先进。所治庸问责工作结束后,评选表彰一至三名优秀个人。并与目标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相结合。通过检查追责集中整治一批“庸懒散软”的人和事,树立一批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在全所干部队伍中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推动广大干部自觉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四、工作要求

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治庸问责工作作为当前加强作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我所成立治庸问责工作领导小组,余念同志任组长,黄晓洛、王美华、朱红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负责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及公开承诺,活动总结等重要材料的起草,治庸问责工作简报,负责强化监督检查,受理投诉举报,开展明察暗访,对明显失职失责人员予以严肃查处,进行问责和纪律追究,对各阶段检查的问题进行汇总,对突出的反面典型进行通报,负责承办专题民主生活会的组织及情况收集汇总,通过开展治庸问责,加强作风建设的情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公务员能力席位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履职问责和责任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个别不称职的干部提出行政处理措施等。

(二)营造宣传氛围。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对象,开展治庸问责,主动接受监督。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作为衡量财政治庸问责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群众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要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治庸问责工作中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宣传一批在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群众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对各类庸懒散软问题大胆曝光,营造治庸问责提能、增效、正气、强魄的浓厚氛围。

(三)坚持统筹兼顾。把实施治庸方案与深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效能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与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与防范廉政风险,推进财政改革结合起来,与完成全年绩效工作目标结合起来,确保治庸工作与其他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同时,要坚持科学谋划治庸工作,既抓住重点阶段重点环节,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又加强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四)巩固活动成果。集中开展的活动结束以后,要根据职能分工,继续做好各项工作。治庸办要结合排查的问题,根据整改方案,进一步加大综合协调和督办力度,把整改方案确定的措施意见进行责任分解并督促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明晰职责,搞好岗位设置、制定岗位职责,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将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切实保证全面正确的履行职能,服务我办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国银行荆州**支行

首问责制度 篇6

为进一步构建学校教职工监督体系,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严肃学校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和减少过错,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工作职责,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问责制度

一、问责对象

问责对象为所有从事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人员。教职工问责制根据教职工岗位职责进行,是对教职工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学校工作,或者损害教职工或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其中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二、问责原则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三、具体问责对象及内容

问责对象或所在部门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办法问责: 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的对象为学校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追究其责任。

1、部门内闹不团结,与其他部门工作不协作。

2、职责内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因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等情形而未完成的。

3、未执行上级和学校领导指示、决策,擅自作主,影响政令畅通和学校整体工作部署的。

4、对教职工提出的申报、建议不办理、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

5、因工作失职、渎职,影响校园稳定,出现失火、盗窃、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对上瞒报、虚报、迟报突发事件和事故的。

6、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师生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造成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7、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截留挪用资金的或违反阳光报告、阳光收费规定,擅自招收学生或乱收费的。

8、在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的。

9、在人事调配、职称评聘、科研项目评审、评优等工作中,不按程序,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科任教师问责

科任教师的问责对象为所有任课教师(包括合同制教学人员)。

1、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

2、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3、无计划、总结、论文等,教师听(评)课每学期少于规定节数的。

4、在质量抽测、督导评估、视导等重要活动中出现考核质量不达标,给学校声誉带来严重影响。

5、因处理不当引起学生、家长上诉、上访的。

6、在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有违规收费行为。

7、不认真履行职位职责,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或安排的工作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8、随意调课,乱办班、组织或变相组织订购教辅资料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上课时发生安全、卫生等责任事故。

9、在学校中闹纠纷,不团结,在教职工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0、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迟到、早退,一学期累计旷课课2节以上的。

15、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班主任问责

班主任问责对象为所有班主任(包括代理班主任)。

1、品行不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影响较坏。

2、计划、总结、评语、表格不符合规范要求或不按时上交。

3、班里后进生、问题生情况不了解掌握,歧视后进生,无转化后进生、问题生教育谈话记录。

4、不善于团结科任教师,无联系、沟通。当着学生的面对科任教师或其他学科随意评头论足或蔑视、贬低。

5、班容班貌不美观整洁,升旗、课间操、眼保健操、班级卫生和黑板报等不符要求。

6、不按时召开班干会议和班会,会议无记录,不认真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7、未完成家访任务,家长对班主任教育工作不满意。

8、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力,班里出现不安全行为,并造成不良影响。

9、在学生中乱收费(学生、家长投诉且情况属实)。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后勤及工作人员问责

问责对象为全校教辅人员(包括合同制工作人员)。

1、上班拖拉松散,经常迟到,领导检查两次不在岗的。

2、学校师生到各科室报投服务,而报投部门未履行职责,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及其它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

3、未认真履行职责,对师生报投服务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或未给予明确答复的。

4、因工作瑕疵,造成师生反复报投服务的。

5、因工作人员失职、推诿扯皮、行为失当等,影响教学及其它工作的。

6、对要求限期解决有关后勤服务事项,未按期完成,且事先未说明情况,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的。

7、因不主动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处置不当,造成安全事故的。

8、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后果和影响。

9、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四、责任追究的方式

1、诫勉谈话。

2、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资格。

3、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4、调整工作岗位,低聘或者缓聘。

5、给予行政处分。

6、经济赔偿。凡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责任轻重、损失大小,按一定比例实行经济赔偿。

五、问责程序

校长可根据下列情况启动问责程序:

1、师生、家长和其他组织向学校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

2、上级主管部门在学校专项考核评比中提供的学校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材料。

2、上级机关的指示或建议。

3、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问责程序启动后,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应当责成问责对象汇报情况,听取问责对象意见。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后,认为问责事实清楚的,提出处理建议,提请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问责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对校领导的问责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

校长室在行政会决定后1日内将问责决定书面通知行政问责对象。问责对象对处理有异议,可自收到处理意见起七日内,向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篇7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市场,银行内部控制作为银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银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引人的计量信用风险及最低资本金要求的内部评级法正是基于银行内部评级系统所开发的技术。因此,科学的内部评级系统是使用内部评级法进行资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在中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2003年就全面启动了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设。到2004年底,四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然而与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中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还比较落后,他们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将评估还款意愿和能力的许多因素组合起来而形成的信贷打分系统(Credit Scoring System)。在进行打分或评级时,中国的银行一般将客户分为企业和个人两大类,并制定了不同的评分标准。

1 违约概率PD与违约损失率LGD

1.1 违约概率PD

PD(Probability of Default,PD)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借款人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定义违约概率为债项所在信用等级1年内的平均违约率[1],违约概率的确定必须是通过对这个级别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而得到的,必须是保守的和前瞻性的估计。

为计算违约概率,需要收集企业各年财务报告数据以及企业违约前后各年的信用评级所需的定性指标;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如贷款日期、违约日期、清偿日期;违约损失因素,如违约类型、清偿类型;评级因素,如最后一次检查时的内、外部评级,违约时及违约前历年的内、外部评级,企业历年的信用等级及变动情况;行业地区信息,如所属的行业、地区和国家;有关责任人的信息,如客户经理、信贷审查人、信贷审查人所在的部门负责人、最后审批人等;还有一些其他的信息,如违约情况的专题报告,等等[2]。

近年来,西方商业银行尤其是那些先进银行充分利用现代数理统计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客户违约概率测度上摸索出了很多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综观违约概率测度的实践发展,其呈现出以下特征和趋势:从序数违约概率转向基数违约概率,违约概率的测度日臻具体化;从单个贷款的违约概率测度转向组合贷款的联合违约概率;从只考虑借款人自身的微观经济特征转向同时考虑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基于历史数据的静态测度转向以预测为主的动态测度;从单一技术转向多元技术,违约概率测度的技术更加现代化和体现出多学科的交叉化,度量日趋科学化和精确化。

西方商业银行违约概率的测度方法可以概括为四大类:(1)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2)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3)基于保险精算的测度方法;(4)基于风险中性市场原理的测度方法[3]。

1.2 违约损失率LGD

LGD(Loss Given Default,LGD)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中银行资本计提上必要的风险成分之一,其定义为:借款人发生违约后,所产生的信用风险损失。相对于违约概率对应于借款人评级而言,违约损失率定义于产品阶层,并以净损失金额相对于违约暴露额的百分比表示。此处的损失是经济损失而非会计损失,包括折扣因素、融资成本以及在确定损失过程汇总发生的直接或间接成本[4]。计算LGD的方法一般有历史LGD、清算LGD以及隐含LGD三种方法;目前银行大都采用清算法来进行计算。

为计算LGD,债项数据要分产品进行搜集,对于出现违约的债项,需要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如借款人违约日期、信用等级、行业、地区、国家等;贷款种类、币种、贷款金额、贷款目的、贷款方式如信用、抵押、保证的类别、贷款合同生效日期、贷款合同到期日、贷款时基准利率、贷款实际利率等等;违约的情况,如贷款违约日期、违约时贷款承诺金额、违约时贷款提取金额、欠息时间、欠息金额等;抵押担保情况,如抵押工具的类型、抵押工具的市值、担保人与担保人的信用等级;贷款回收的情况,如清偿起始日期、清偿结束日期、清偿方式、折扣因素、融资成本、贷款清收过程中发生的其他直接或间接成本以及违约贷款情况的专题报告等等[2]。

鉴于历史数据平均值法的局限性,人们开始研究更多的方法来更加准确地估计LGD。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历史数据回归分析法;(2)市场数据隐含分析法;(3)清收数据贴现法。

2 债务人评级与债项评级

2.1 债务人评级

债务人评级(Obligor Risk Rating,ORR)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的资料,听过调查、分析、预测等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信用风险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级的活动、债项是债务人承担的含有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主要指贷款。债务人评级是基于债务人的违约概率值来确定的,其中针对不同区间段内的PD值,有一个确定的债务人评级与之相对应。如表1所列。

对于大部分西方商业银行,其对债务人的内部评级结构的设置已经做的很完善,对于每一个内部评级的等级,都有相应的外部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等对应的等级。如表2所列。

2.2 债项评级

债项评级(Facility Risk Rating,FRR)就是根据债项结构、特征、用途等评价其内含的信用风险。与债务人评级一样,债项评级也是内部评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债项的信用风险取决于其未来预期损失的大小,即发生损失的期望值,等于该债项违约概率(PD)与一旦发生违约后不能被收回程度(LDG)的乘积[5]。LGD与特定债项的结构有关,比如担保措施等;而PD实质上是债务人的某种属性,反映了债务人偿债能力大小,即基础信用质量。PD、LGD和预期损失都是随机变量,服从统计规律。对PD的反映就是债务人评级,而对预期损失的反映则是债项评级。表3中给出了FRR与特定区间内损失值一一对应的关系。

(3)债务人评级与债项评级过程。

债务人评级与债项评级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里我们可以采用表格化的八个步骤来分别获得债务人评级和债项评级。其中,每个步骤都对前一个步骤的评级进行调整,第1-4步骤进行债务人评级,是最主要的部分,考虑的因素包括财务状况、其他状况、信息质量和行业地位。第5-8步骤评价债项结构,考虑保证、债项用途、抵押和国家风险等。

由于债项评级是对未来的预测,面临情况十分复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债务人的信用质量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因此该方法比较注重依靠分析员主观判断。分析员进行内部评级时应关注外部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以及其他当地评级机构)对债务人或其发行债券的评级,如有差异,应给予合理解释[6,7]。

第1步:债务人财务评价。

着重考虑债务人的财务指标,目的是评价债务人用以偿还债务的现金来源,包括债务人的资本结构和经营现金流量、资产的流动性及质量和融资能力及财务灵活性等方面情况。各方面情况对债务人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如对申请长期贷款的借款人来说,其流动性强,低杠杆率的资产负债表所带来的好处可能要超过较低的利润、较差的现金流和较差的融资能力。分析员还应能根据债务人预期的财务趋势调整等级。不过,对未来的预测应当非常谨慎。

第2步:债务人财务报告质量(调低/不调)。

只有在充分信息的支持下,才可能进行真实的债务人财务评价。如果分析员缺少为做出谨慎判断所必需的信息,应当调低等级。

第3步:债务人其他方面评价(调低/不调)。

这些方面的因素应结合债务人财务情况来进行评价。比如,一个高杠杆的债务人同时又具有“平均”的管理,可能需要关注。

第4步:行业地位(调低/不调)。

行业风险和客户在行业中相对于竞争者的地位对债务人的信用质量有主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各个项目的重要性随行业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要对客户降级,必须同时参考两张表:处于低风险甚至中等风险行业中的高端客户将不被降级;但中等风险行业中的低端客户或高风险行业中的高端客户,其等级一般来说不会好于4或5。高风险行业中的低端客户一般属于问题贷款类别,除非其他方面有显著的信用缓解措施,否则不应对其新增敞口。

第5步:保证(调高/不调)。

保证对评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保证的覆盖率、制约性和档案的完备有效。如果债务有100%覆盖的合格保证,该步骤评级可以被调增到保证人的债务人评级,否则可能是有限的调整或者不调整。

对保证人也应进行债项评级。若保证人是公共部门,分析员应关注该部分是否具有与政府同样的信誉和信用。若是,应授予保证人主权信用等级。若保证人是银行,应向相关官员咨询该银行的债务人评级。

第6步:债项的用途/结构(调低/不调)。

债项的用途/结构指:融资战略是否符合客户业务范围和经验,用途是否符合客户业务范围和经验,用途是否与客户经营一致,融资是否可能被用来分红或还贷,是否使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本融资,以及我行是否是合约上的或结构上的次级/从属债务,是指存在大量担保债务时的无担保债务,或存在大量由经营性子公司承担的债务时由控股公司承担的债务。

根据情况的严重性,调整的幅度可以从不调到调低2级。

第7步:抵押(调高/不调)。

可以考虑合格抵押品对评级的影响。抵押品的价值必须在假定不利市场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评估。对抵押品进行评估的独立机构必须经过银行的认可。银行对特定抵押品价值的风险敞口应当在批准的比率之内,并持续、谨慎的对抵押品进行监控。

第8步:国家风险(调低/不调)。

国家风险用来反应政府保障跨国债权债务关系的能力和意愿。应当根据债务人的国籍确定国家风险等级。如果债务偿还来自于另外一个国家,则参考那个国家的风险评级;如果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政府保证或现金抵押,则这种支持作用的风险也就是其来源的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评级可以被授予依靠国家财力的公共部门,它同时也为对私有部门或财务独立的公共部门进行评级提供了参考。但是,该参考点并没有上限或下限的意义。

3 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工作存在的问题

巴塞尔委员会的调查表明,目前很少银行有充分的数据能对不同债项的LGD进行评估,LGD的评估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银行需要有7年以上的历史数据,需要综合考虑市场、产品、借款标准、抵押品种、从违约的债务人处获得清偿的政策和程序等方面的不同隐私,还须根据经济周期作适当调整,得出的结果还要同业务标准、风险特征、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持一致[8]。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自己测算特定违约损失是不现实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采用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初级法,也就是根据标准的监管参数对LGD进行评估。

(1)基础数据录入不正确,评级调查工作流于形式。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有明确的评级程序和调查职责,信贷员(直接评价人)以及主管信贷科长(评级复核人)承担对评级对象财务情况、行业地位、发展前景等调查职责,但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评级信息基础数据采集不正确,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一方面,由于社会信用环境的诚信不足,调查人对虚假的报表较难进行有效识别和风险防范;另一方面,由于担任直接评价人的信贷员往往是管户信贷员,平时直接与客户进行沟通,在评级时反而不够重视现场调查,凭主观判断进行定性打分。因此,在评级工作中经常出现“行业属性与规模属性选择不正确,基本信息资料不够完整,评级数据与企业真实数据不一致”现象。

(2)定性分析比重不高,行业评价指数较为单一。国有商业银行评级方法主要采用普遍的“打分法”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定量指标和定性分析得到客户信用等级。该方法有以下特点:(1)评级对象是企业,评级目的是对企业的综合情况进行反应,而不是针对特定债务;评级内容包括企业的各个方面,风险评价基本覆盖企业的全部,是对企业当前情况的全面评估,而不是针对偿付能力。(2)评级方法强调定量化和简单可操作性。根据企业所在行业地位,将衡量企业综合素质的每一指标与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进行定量打分,根据打分结果直接得到评级结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评级人员根据标准可得到完全相同的评级结论,不能体现具体债项面临的偿债风险。

(3)对评级对象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不重视。国有商业银行信用评级以前三年财务数据为主要评级基础,较多考虑实际偿债能力,而虽然在定量财务指标分析中考虑现金流量指标,但权重和分数占比都不高。个别评级调查人员存在忽视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勾稽关系,遇到可疑现象以“银行内部统计口径与评级客户报表编制口径不一致为由”不作深入追究。

(4)对关联风险、或有债项等考虑缺乏深度。虽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的信用评级体系,但对关联评级、或有债项等因素采用简单的定性打分法,尚无有效的控制手段。部分贷款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制造虚假信息、通过关联企业或关系单位间互相担保进行借款等方式,使贷款银行不能及时、全面地掌握相关企业的信息而导致信贷风险叠加,资产质量下降。银行信用评级结果应用面较窄,仅在授信、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使用,尚未运用到信贷风险评价体系中去,如风险资产管理、计量、考核等[6]。

4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级系统的建议

科技进步是推动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这要求我国银行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首先,要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业务处理数据控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其次,要全面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再次,要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同时,通过VaR,AMA等分析技术实现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数据整合与风险计量。最后,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引入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软件,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组合分析和集成化管理。

(1)夯实数据基础,重视数据质量的提升工作。内部评级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而信息的采集又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内部评级的结果与风险是否相符。而采集数据的质量又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成功实施新协议的必要条件。因此,各商业银行要将数据质量提升列为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进行数据清洗和补录,并实行更加规范、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要切实采取措施,加快数据仓库和信贷流程系统建设,以利内部评级系统的开发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的真正提高[7]。

(2)加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测度模型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基于中国银行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以及历史实践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些西方商业银行所应用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模型,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商业银行。但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模型的测度思想、方法与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自己的模型。例如,根据已有积累的各年评级结果数据,运用信用计量模型对已有年份的每一信用等级的转移概率和违约概率进行测度,进而形成内部的信用等级转移矩阵的测度,以后随着年份数据的增加,再不断调整。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就可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内部转移矩阵模型。

(3)建设配套制度体系。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体制、政策、方法、标准、手段的全面更新,应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组织协调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研究制定在信贷政策、信贷审批、产品定价、限额管理、监测预警、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RAROC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压力测试、组合管理等方面应用与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使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因此,在内部评级系统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8]。

(4)加强银监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沟通。一方面,银监会应不断完善与新协议实施有关的监管政策,定期派出专业人员指导商业银行的有关新协议实施的准备工作,及时了解各商业银行为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困难,与商业银行的模型分析人员共同就模型开发进行技术磋商。必要的时候,银监会还可以定期召集各商业银行专门就新协议实施的准备工作开展探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主动向银监会汇报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领会监管政策的最新变化[9,10]。

(5)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制度措施。鼓励和推动国内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构建自身内部评级体系的工作,促进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完备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制度,应坚持“三结合”,即国际标准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评级技术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修订评级体系和标准,不断提升评级工作的质量。合理确定定性和定量标准,切实提高评级结果的应用,加强对内部评级的制约监督机制,加快内部评级专业人才培养。

(6)引入独立第三方的外部评级结果,作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其中包括:(1)利用外部评级弥补内部评级体系的不足;(2)利用外部评级的发展推动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3)大力发展外部评级机构,提高其运作水平,促进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irman E,Brady B.The Link between Default and Recovery Rates:Theory,Empirical Evidence,and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2005,78(6):2203-2227.

[2]刘世平、申爱华、田凤:《新巴塞尔协议中的内部评级法》[J];《金融电子化》2006(8):68-72。

[3]罗开位:《违约概率测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关进》[J];《中国金融》2005(6):51-52。

[4]Greg M Gupton,Roger M Stein.LossCaleTM:Model for predicting Loss Given Default(LGD)[R].Moody’s Investors Service,Global Credit Research,2002.2(4).

[5]任宇航、侯光明、孙孝坤:《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LGD测算方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0-84。

[6]郑珗:《债项信用风险评级方法》[J];《中国城市金融》2001(12):46-48。

[7]Mark Carey,Hrycay Mark.Parameterizing credit risk models with rating data[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1.25(1):197-280.

[8]王富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效能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10):26-29。

[9]田立敏:《新资本协议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建设》[J];《金融电子化》2008(9):24-25。

银行内部问责制度 篇8

一、“问责制”的内涵

“问责制”,从“过问”的角度看,是在我国现有的纪律监督和法律监督之外开辟的第三条监督通道;从“追责”的角度看,是在现有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之外加上了第三种政治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违规成本,增加威慑力,从而规范其企业行为,促使其更负责,更科学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也迫使一些想以手中权力做幕后交易,错误决策的人员有所顾忌。

二、推行单位负责人“问责制”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三个作用

1、“问责制”有利于单位负责人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权责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对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问责制”作为一种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它的实行是对企业负责的一种表现。作为单位负责人,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与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行“问责制”更加明确了与其权力发挥相对应的责任追究或承担机制,以及“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人人要负责,事事有人负责”的权责意识。把权力与责任紧紧维系在一起,有利于单位负责人在行使权力时,有一种压力感,一种责任心,从而及时反省自我及企业行为,减少和避免因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善而引起的损失。

2、“问责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单位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责制”凸现一种理念。它并不局限于责任的追究,而是直指工作效率低下,责任意识淡泊等顽症,同时也包括隐性失职,决策失误,用人失察,及其他领域的问题和失误。因此,“问责制”带来的将是对单位负责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倒逼其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起一套高效率的工作机制,认真检查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并堵住内部会计控制实行过程中的漏洞和隐患,使企业不会因为那些不完善和错误决策而支付沉重的代价,从而摆脱低效率的运行而转入良性运转。

3、“问责制”可以阶段性的预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面临的种种问题,避免最终一发不可收拾。“问责制”是将“事故问责”或者“结果问责”拓展为“过程问责”,是把对行为的监督、约束辐射到权力履行的全过程。它并不是单纯地去处分失职人员,而是更加注重事前、事中的监督提醒,把惩前和毖后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单位负责人的问责,及时预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完善,从而避免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三、推行企业负责人“问责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解决的四个问题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详细、可行的问责规则。近一两年来,“问责制”在各省、市,各部门大力开展,但大多集中于政府机关。例如重庆市政府2004年7月出台了首部《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规定了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责任。而以劣质奶粉案闻名的苍南县在2005年1月1日启动了《苍南县科(局)级领导干部问责办法(试行)》,其中涉及22种问责情形和6种追究责任。“问责制”作为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如何有效推行?笔者以为,企业必须针对实际情况和特点,借鉴现有的具体办法,制定出具体、详细、可行的问责规则。

具体地说,这个问责规则要能体现一个原则,实现三个结合,回答四个问题。“一个原则”是权责统一原则。既不能过分夸大权力,也不能将“问责制”失之简单化、扩大化,不管具体情况、不分原因地一味追究责任,会挫伤人员的积极性,背离“问责制”的初衷。“三个结合”就是全程提醒和全面问责的有机结合,制度约束和道德自律的有效结合,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的双重结合;“四个问题”是:问什么事的责?问什么人的责?什么人来问责?以什么程序来问责?“问责制”的关键是落实一个“制”字,即制度化、法制化。问责规则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才能合理地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明确责任,做到有章可循,“问责制”也才能尽快摆脱既有管理模式的惯性,由权力型过渡到制度型。

2、抓好开展“问责制”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教育是推进“问责制”的前提,“问责制”的核心思想是权责对等。但是长期以来,诸多企业忽略了责任意识,对“问责制”也缺乏了解。所以可以通过座谈会、实例剖析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地宣传教育,赢得企业负责人和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强民众和舆论对企业负责人的“软”压力,通过这种异体问责形式制止内部会计控制实行过程中不当、不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呼唤单位负责人的道德自觉性,真心自愿地接受“问责制”,从而规范其行为,完善内部会计控制。

3、抓好“问责制”的督促检查工作。“问责制”是事前、事中、事后多重约束机制,贯穿于企业日常工作之中,所以督促检查就包括事前提醒、事中纠偏和事后调查。开展实时督查和自查相结合,定查和不定查相结合,通过检查内部会计控制中货币资金、投资、筹资、担保等诸多方面的完善程度,对其中存在的隐患及时消除,对已发生的重大事件或媒体曝光立即查实,主动问责,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尽量减少损失。

4、抓好“问责制”的执行工作。执行是问责的关键环节,“问责”要落实到人,对责任明确的,要加大处罚力度。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认真听取问责当事人对问责事件的陈述和申辩,确保问责的权威性和量罚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确立问责制度,对有责当事人除了承担行政处罚责任外,还要加大民事、刑事、诉讼等方面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追究力度,防止出现行政责任追究代替法律追究的现象。对问责所涉及的事实、方式、处罚一律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问责制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如何推行企业负责人问责制,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各个企业实际情况不同,操作起来也就存在差异。各企业应该在积极稳妥推进的同时,科学总结,认真分析,不断完善。

上一篇:致医生的慰问信下一篇:冰箱行业营销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