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读后感
遍览用历史感悟未来的《复兴之路》,我不禁欣喜若狂。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从一个曾经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的东方大国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从一个曾经创造了无比灿烂文明的民族逐步沦为西方人眼中的劣等民族。终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的沉沦彻底画上了休止符,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从那时起到今天的短短60年里,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落后国家快速发展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奋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变化之大,可谓天翻地覆。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当人们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中国的巨大变化、从不同层面来探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近代以来中国所走过的道路上。
中国在复兴之路上经历了种种艰难探索和各类磨难,但最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无论是加入wto,青藏铁路的通车,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进程,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等等,无不克服了艰辛的复兴之路上的艰难险阻,无不彰显了坚决的强国之心。华夏民族正欣喜热情得迎接着另一个盛世。
生于盛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服气,而一心只读圣贤书,或整日埋首与网络游戏不问世事都是不可取的。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在这个社会转型期,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努力上进,奋起直追,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美,但我们仍然可以努力臻于完美,也许我们终身只能仰望伟大,但我们仍旧可以尽力接近伟大。而在努力接近的过程中,我们更需明确方向,端正态度。
仰望伟大,但我们仍旧可以尽力接近伟大。而在努力接近的过程中,我们更需明确方向,端正态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63年。经过60多年的探索,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完全走向了成熟。
这样说, 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是执政业绩辉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曲折探索, 我们找到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段探索历史既提供了经验, 也提供了教训。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出现了两个大的曲折:一个是“大跃进”, 另一个是“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平反的冤假错案中涉及的领导干部和群众数以百万计, 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教训, 是许多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快速增长。一是GDP从1950年到2010年年均增长8.1%, 我们由低收入水平国家步入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国家。2010年,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接近40万亿人民币, 超过日本居于世界第二位。二是我国的财政收入从1950年到2010年增长了约1340倍。1950年的财政收入62亿人民币, 2010年的财政收入超过了83000亿人民币, 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改革开放以前我们也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 但是规模没办法和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相比。三是城乡居民储蓄从1950年到2010年增长约25000倍, 中国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的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四是粮食产量从1950年到2010年增长约3.7倍。1949年, 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国民党逃离大陆的时候, 一些西方国家认为共产党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60多年过去了, 中国的粮食产量逐渐增长, 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还让农业支撑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五是钢铁产量从1950年到2010年增长4375倍。1950年, 钢铁产量是16万吨, 2010年, 钢材产量是7亿吨, 粗钢和钢材的产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2010年, 我国200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业大国。六是对外贸易突飞猛进。2010年, 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870亿美元, 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同时, 有统计显示, 现在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大体上有25万, 可以说中国现在是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七是外汇储备增长较快。1976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是1.29亿美元, 到2010年, 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28000亿美元, 是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八是研发经费投入增速。2010年, 中央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超过6980亿元人民币, 研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5%。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实现了神舟飞船上天、成功研制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银河计算机等重大科技突破。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是我国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 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
现在, 中国共产党经过60多年的执政探索, 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共产党进入了执政的成熟期,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有新飞跃。从根本上来说, 中国共产党有优良的传统, 用理论联系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民族化, 更提出以人为本, 这些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进入成熟期。
中国共产党在新阶段面临严峻挑战
现阶段, 中国共产党有三个重要的历史任务。一是努力实现欧美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工业化。不但要实现工业化, 而且要追赶新的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二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主要体现在三点: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把蛋糕保护好。三是我们既要保持国内的可持续发展, 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
完成这些历史任务, 我们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首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是经济发展由过去的依靠投资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转变;由过去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过去的依靠物资消耗向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技术创新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靠什么?靠解放思想。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积极转变观念, 不断增加科技含量,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二是我们在考核领导干部政绩时, 不仅要考虑GDP的增加, 还要考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其次, 解决资源匮乏问题。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是世界上的资源大国, 石油和煤炭都有出口, 但是2010年中国进口的石油超过2亿吨。目前, 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达52%, 我国铁矿石对外的依存度达60%。一方面需要研究替代资源, 另一方面需要节约能源。现在我国炼1吨钢需6吨水, 而日本炼1吨钢只需1.5吨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节约资源的空间是很大的。再次, 投资再生性差。按国际上的说法, 政府投资1元钱要带动民间投资5元钱的发展。我国现在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民间投资带动力量比较弱。现在政府投资1元钱还带动不了民间投资1元钱。最后, 居民消费比重低、城乡居民消费不均衡。2010年, 中国商品零售总额里面政府、企业消费占66%, 而居民的消费只占34%。
这些是经济方面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政治方面, 我们同样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等问题都是亟待我们党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 我们已经形成“四位一体”的反腐败格局:纪律检查委员会负责党内的纪律检查, 监察部门负责行政官员的违法违纪监督处理, 反贪局负责处理触犯司法行为的腐败犯罪行为的司法处理。预防腐败局主要进行预防腐败和反腐败的国际合作。近年, 我们每年处理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在16万人以上。可以说, 我们的反腐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 当前面临的反腐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反腐败的形势比较严峻, 因为腐败有三大新变化:在形态上, 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和虚拟货币形态转变。在变化领域上, 好多腐败分子拉拢领导干部, 让你在企业、在公司里入股。很多领导干部入干股, 不用拿一分钱。例如:这里有5万原始股, 三四块钱一股, 但是一上市就增长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 十几万变成了几百万, 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表现环节上, 已经由商品流通环节进入到权利流通环节。
惩治腐败必须依靠制度, 要以法律的效力来严惩和抑制腐败。我们要坚持依法执政, 防止和克服特权, 要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就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2010年, 《学习时报》刊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 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破除六大思想禁锢:一是要破除“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 二是要破除“搞政治体制改革就要亡党亡国”的思想禁锢, 三是破除“政治体制改革特殊论”的思想禁锢, 四是要破除“搞民主就是搞资本主义”的思想禁锢, 五是要破除“权力分立和制衡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式”的思想禁锢, 六是要破除“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就是照搬资本主义政治模式”的思想禁锢。所以, 我们要从源头上治理, 通过制度建设构建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国家公务人员不想腐败、不便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这样一种长效机制。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情超级大国来说, 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另外,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必须妥善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国际局势。首先, 一些西方国家分化中国的图谋没有改变。所以, 我们必须对一些西方国家分化中国图谋有高度警惕。加强对青年的教育, 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四有”新人。其次, 我们要正确定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改革开放开始时, 我们向世界学习, 现在, 中国开始转向创造国际新机制的新阶段。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于中华民族的复兴, 我们需要有良好的大国心态。中国能不能实现和平崛起, 决定于三个方面:能不能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 能不能提升我们的民族素质, 能不能对世界作出什么新贡献。一个国家实现物质现代化容易, 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很难, 因为金钱买不到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实现物质和人的全面现代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我认为, 500年来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有3个国家。一是荷兰, 荷兰是一个弹丸之国, 却最早掌握了商业文明。二是英国, 英国人取代荷兰人成为“日不落帝国”, 因为英国人最早掌握了工业文明, 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三是美国, 在19世纪末期,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因为美国最早掌握了资本文明。中国能对世界作出什么新贡献关键在于能不能实现和平崛起。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们完成了从温饱到基本小康的飞跃,但传统的“中国制造”发展路径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中国制造”蜕变“中国创造”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没有“中国创造”,我们就不可能再去创造中国。
中国制造我为你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了快速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一方面,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最主要的承接地,国内产业构成的国际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统计显示,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年平均增长30%以上。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70%,沿海制造业发达地区甚至超过了90%,一些在行业内领先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跨国并购建立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国内行业国际化程度迅速提高,“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媒体经常传播的信息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被西方国家“妖魔”化。这样的信息使我感到既气愤又自豪。气愤的是这些国家没有公正地评价“中国制造”,设置了新的贸易壁垒,这是不公平的。但是同时又感到自豪,200多年前鸦片战争的时候,他们是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今天我们用和平的贸易手段,把中国制造的廉价和优质的皮鞋、服装和家电送入欧美市场,“中国制造”成为当地消费者最喜欢的产品。“中国制造”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我为“中国制造”感到骄傲。
记得有一次在意大利的商场里看到一款由河北白沟贴牌生产的高档包,标价为200欧元,对此我深感自豪。“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带动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走向成熟。
中国创造我对你向往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跟几千名“中国制造”的核心厂商进行过接触。在顺德与中国家电界的企业家相聚的时候,我提出过一个问题:“你们成功了吗?”他们说:“我们已经成功了,因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家电是‘中国制造’。”有数据为证,中国生产的彩电已占据全球50%~60%的生产份额,从这种意义上看 “中国制造”确实是成功了。但是我又问他们:“既然你们成功了,为什么一台DVD如果有10元利润,你们却拿不到1元,9元的利润都流走了?哪个企业把现有员工的工资调高50%还可以存活下去,请举手。”几百位企业家没有人举手。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人口众多的国家,依靠传统的“中国制造”发展模式,能否支撑中国走向真正的富强和现代化,这是我对“中国制造”的担心,这也是所有中国企业家和理论界对“中国制造”的担心。
我曾就“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做过一番研究。中国改革开放比前苏联、东欧地区和越南要早10年。当传统制造业从欧美、日本、韩国等地撤出的时候,“中国制造”迅速填补了空缺。但“中国制造”的利益从何而来?是靠高能耗、高污染,让我们的同胞拿低工资而获得的!尽管现在比过去要强很多,但是在整个世界经济利益的分配格局中,“中国制造”依然处于劣势地位。白沟生产中国50%以上的箱包,60%以上是贴着国际名牌出口的。我问过白沟的企业家,10年前生产一只箱包挣多少钱?他说5元,而现在只有5角钱,贴牌加工的收益在迅速递减。这意味着,沿着“中国制造”现有模式走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提高中国产品的品牌和技术含量,“中国制造”才有明天。
目前,我国制造业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10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我国虽然成为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在国际制造业的分工中,大部分“中国制造”处于加工环节,并且从发展趋势看,资源、能源制约和环境压力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延续20多年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工业增长方式在市场作用下必然会发生重大改变。
中华民族一直在面对许多的磨难,改革开放的近30多年让中国人看到了未来,但同时总能看到新的考验和艰难迎面走来。我们必须面对它,我们也无法不去面对它。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随着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提高,随着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铁矿、原材料、石油进口国,“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优势已经越来越小,留给我们可发展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怎样办?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一条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我为你呐喊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有什么差别?
从利润角度可以直观看到,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中国创造产品可以有20~30%的利润,而加工制造一条领带的利润率不到1%。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技术、人才、资金、管理方面的差距。但我认为,这些都是低层次差别,二者的根本差别是制度。按我理解,“中国制造”有“中国制造”的制度,“中国创造”一定有“中国创造”的制度。
20多年前还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去安徽凤阳做了一次调查。同样一块地,一头牛,一个老农民,人民公社时期打的粮食不够吃,包产到户后可以卖余粮。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没有变,惟一改变的是制度。改革开放近3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制度创新才是最本质的创新。没有制度创新,就不可能有管理的创新,不可能有技术的创新,也不可能有新的生产运营模式的创新。
“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之间的根本差别存在于产权制度之中,进而又演化为一种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明白,计划经济打不过市场经济,资本经济打不过知识经济。当年在虎门我们被打败,我们总结是败在外国人的坚船利炮面前,但更应看到中国封建农业制度打不过欧洲先进发达的工业制度,我们是在制度面前败下阵来的。这一点从甲午战争可以看得更清楚,论装备我们不比日本海军差,可我们还是战败了,根本原因在于清帝国的制度落后上。
“中国制造”怎样走向“中国创造”?最关键的就是改变制度,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资本与知识结合的制度,最终走向知识为主、资本为辅的制度,这才是“中国创造”在制度上的惟一出路。
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领袖们确实穷怕了,他们多出身于农民。我们要让他们真正看到,只有在知识经济的制度下,才可能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我想每个人都相信中国会越走越强,这是我们的梦想。什么是梦想?梦想就是到最美丽的地方,得到最美好的东西。马丁·路德曾经做过一个梦,他的梦是:希望有一天山上奴隶的后代可以跟奴隶主的后代共叙兄弟友情。今天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走。当知识经济不断普及的时候,昨天的老板和昨天的打工仔,正在共述兄弟友情,从利益分配上很难看出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他们所关心的已经不是谁多拿多少的问题。他们关心的是怎么样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通过“中国创造”,实现中国人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中国人只要跟美国人、欧洲人用同样的制度搞经营,加上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家在互联网领域的全面成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公司取得比美国公司更大的成功,是因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已经创造了一千个以上的百万富翁。只要把简单的资本制度,变成成功的知识型制度,同样可以让传统产业变得非常强大。蒙牛的成功就在于蒙牛创造了几百个百万富翁,这就是制度的魅力。
——读《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有感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史灿烂辉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华民族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令人骄傲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的传播,郑和下西洋的远航,带去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技术,传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更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热忱与博爱。
但是,这种优越感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就逐渐被消磨,直至殆尽。曾经的文明被一次次地践踏、屈辱,贫穷、落后随之而来。面对千疮百孔的中国,复兴之路任重道远。一代代不甘于受压迫的仁人志士,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对中华复兴之路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前仆后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终于把 “东亚病夫”的招牌踢开,翻身农奴当家作主,我们被世界认可。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教育在变更,我们的体育在猛进,我们的国力在昌盛,我们的巨龙在腾飞!新中国开始踏上了复兴之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神州系列宇宙飞船实现了从无人到有人的历史,中国开始又成为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大国。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中华文明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向世人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每位中华儿女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注册类世界博览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它的成功举办,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而且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转眼九十五年风雨历程,再回首多少岁月坎坷艰辛。自鸦片战争的硝烟起,帝国主义开始了它对中华民族的的蹂躏践踏,使富庶天国几乎一夜间满目疮痍。19世纪是中国最昏暗的世纪,泱泱大国从举足轻重万事来朝,到卑躬屈膝地蜷入史书一角,让人读的心痛不已。然而中华儿女没有被这苦痛折磨压弯腰杆,没有被这屈辱凌虐碾碎脊梁。无数仁人志士在匍匐中寻找站立起来的方法,用一杆共产主义的大旗,撑起了一个世纪以来华夏大地上破碎的天空。苦难中,他们不曾放弃;危机里,他们不曾退缩;他们用无数次浴血挣扎,带给我们一个焕然一新的时代,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烙印进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涓涓汇聚成革命势不可挡的洪流。之后又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引领我们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然迈步在复兴的道路上。
历史,人人熟知。然而九十五年已经过去,很多事情都渐渐被我们淡忘。当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生活,观察我们的时代,目之所及,是城市的车水马龙,是商品的琳琅满目,是新媒体的欢腾喧闹,是生活的安逸和乐。是的,我们出生在一个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时代,享受着前人无可比拟的富足,并把这些视作如空气般理所当然的存在。我们挥霍着青春,为琐碎的小烦恼苦闷不已,在茫然无措中稀里糊涂度过一个个美好的春秋。我们学习,或许只为能一技傍身,以确保自己未来的生活光鲜亮丽,让父母满意,让朋友欣羡,让别人眼中的自己骄傲而又神气。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发自肺腑地说出类似“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
诚然,在前人的努力之下,我们已经取得了各种各样的辉煌。但无法否认,我们与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仍存在巨大的差异。我们需要新一轮的拼搏与奋斗,顺着时代的脉络,负担起祖国伟大复兴的使命。也许你会说,时势造英雄,平淡的生活不需要我投笔从戎驰骋疆场;也许你会说,我能力有限,无法像开国元勋一样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我平凡地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复兴这样厚重的字眼,似乎离我过于遥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李鸿章临终曾遗诗言:“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这是于国家危难之际发出的沉重叹息,这是老臣将逝时对后辈人殷切的期盼。即便是在今日,也言犹在耳。世事变幻从未停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袖手观望。在那段昏暗的岁月里,曾有人痛心感慨:英雄战死沙场,懦夫苟全性命,官吏谎报军情,民众置身事外。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民众,我们的力量虽然微渺平凡,却可以成就燎原之火。而我们的冷漠虽然寂寂无声,却会让寒潮挟裹人心。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股呵斥奸恶的勇气,一片出手相扶的爱心,一段和而不同的包容,一份家国相依的领悟。我想,中国的复兴,早不止于华灯璀璨的繁荣和铮铮铁骑的骁勇。还记得幼时诵读过的《中华三德歌》开篇:“滚滚黄河,浩浩长江。巍巍中华,屹立东方。文明古国,礼义之邦。传统文明,源远流长。”我相信,真正复兴起来的中国,是能彰显出这份深沉的文化积淀的,是具有以德服人的气魄的。行得正,看得远,我们能为这个正在腾飞的国家做的,其实很多。
族的梦想
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读《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有感
“中者,其方位与四周的距离相等;华者,光彩与光辉”,这是《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一书的开篇语对“中华”的诠释。在浩瀚如林的世界民族里,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其名灿烂,其史辉煌。
《复兴之路》一书以1840年为历史起点的纵向坐标,以历史、现代、全球为视野,以精确的数据,振聋发聩的语言,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近现代中国走向复兴的艰辛过程,详
述决定中国命运的30个历史关键。如果你完整地看完《复兴之路》这本书,便能基本清晰地看到中国由弱到强,由主权沦丧到独立自主,由人民受奴役受欺侮到翻身做主并且开始享受小康生活,由被动改变到引领世界的变化。书中为我们展现出一幅跌宕起伏、云谲波诡的历史画卷。在近现代历史史册中,东方的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主页。没有一个民族像她那样经受那么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有她那样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没有一个民族能拥有她那样无尽的向心力和忍耐力。
19世纪中叶,这个为世界创造过若干先进文明的人类群落,这个曾经拥有”强汉盛唐”、“康乾盛世”的泱泱大国,在引领世界风骚数千年之后,变得光华暗淡。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侵略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下,中国之所以没有被瓜分,没有被灭亡,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并且最终打败了一切侵略者,建立新中国,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 的英勇斗争和不懈探索。
这种斗争和探索,包括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努力和奋斗。正如书中所言,“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以及难以名状的可怕事件后,中国人正准备拥抱那久盼的梦想,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寻找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寻求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斗争才走上科学社会主义指引的胜利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在这峥嵘百年中历经无数艰难坎坷,他们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从此中华大地掀起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潮!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来,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中国人民脚踏实地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的中国,站在1840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盛世阳光下,幸福显得弥足珍贵。而只有曾经历尽苦难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幸福的真谛。《复兴之路》以深沉的笔触告知我们,历史不能割裂,历史更不容许背叛。我们不仅要铭记,更需要思考,自1840年以来的172年间,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过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又如何走向未来?凝望历史,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华民族收获的历史之果。
掩卷长思,读懂昨天,是为了珍惜今天、创造明天。在奔向美好明天的征途中,将面临新的困难,我们必须知难而进,克难而胜。只有推动我们民族执着地前行,才能更好地延展中华血脉的生命力,创造一个打上自己烙印的崭新世纪!作为财政青年,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从本职工作做起,坚定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政治责任,一种人生态度,把财政事业当作一生追求,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作为的一代新人!
《复兴之路》包括序和《山河祭》《热血赋》《创业图》《大潮曲》《中华颂》等五个板块,以时间为线索,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载体,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星,再现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沧桑巨变,是一台以中华民族169年以来探索、奋斗、发展史为线索的全景式史诗性艺术作品。2009年9月23日至10月5日,《复兴之路》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上演。
《复兴之路》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主办,中宣部、文化部统筹协调,文化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钢担任总导演。参演队伍共32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专业演员和解放军战士,而在这些演员当中,就有来自20名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舞蹈系的学生,他们光荣地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为此,本刊独家专访了他们的带队老师,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舞蹈系主任傅小青老师,此时他刚刚从北京探望他的学生归来。
Cityin:傅主任您好,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复兴之路》这部舞蹈史诗。
傅小青: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安排意见》中决定,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创作演出,作为2009年国庆重点宣传活动之一。按照中央要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主办,中宣部、文化部统筹协调,文化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为此也专门成立了包括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文化部、广电总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北京市委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共14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由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蔡武任领导小组组长,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任常务副组长兼总指挥。
作为建国以来第三部重要的音乐舞蹈史诗,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
Cityin:那肯定还有不少权威的艺术家和专家参与其中。
傅小青:当然,为了强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艺术的把握,《复兴之路》还特别成立了一个顾问组。顾问中有咱们当年《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创排的领导者,有在文化艺术界、党史、历史界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专家,如周巍峙、金冲及、张海鹏、乔羽、苏叔阳等。
我们的总导演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张继钢同志。在整个剧组,设置了文学部、音乐部、舞蹈部、影视部、舞美部、演出部等11个部门,分别由全国最优秀的艺术家,担任各部门的领军人物。他们中有年近八旬高龄的著名词作家阎肃,还有一些“80后”的新进编导。
Cityin:当时是怎样接到这个任务的呢?
傅小青:说实话,在《复兴之路》开始筹备的时候,我们都不敢想象会有我们学生的身影,虽然我们的舞蹈专业在业界评价很高,但毕竟这样一部大型的舞蹈史诗,演员都是全国各地精英中的精英,所以最早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后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关怀和推荐下,中央有关部门派出了考察组进驻我们学校,在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之后,2009年5月15日,我们收到了《复兴之路》的邀请函,邀请我们的20名男舞蹈演员参加演出。
要知道,接到邀请函参加演出的都是来自中央和各大军区歌舞团以及地方歌舞团、而接到邀请的高校只有三所,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我们,接到邀请函的那一刻我们都激动不已,学校也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为我们的同学践行。
Cityin:此次咱们的同学代表山东参与《复兴之路》的演出、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同学们肩膀上的任务很重
傅小青:所有参演人员包括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深知,这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项活动中的一项重大活动,政治意义重大,国际意义重大,观赏价值巨大。我们全体参与的人员都是满怀激情,全力以赴。
我们的同学深知我们不但代表了青干院,更代表了千千万万的齐鲁儿女,在这样重要的舞台上展示山东人民的风采,为此,我们参演演员中的5名党员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大大地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同学。
Cityin:排练是种什么样的情况,是否很辛苦,像这么重要的舞蹈史诗,导演组的各种要求肯定十分苛刻吧?我们的演员都参演了哪些节目。
傅小青:其实一参加排练的时候,我们从形象到基本功,都不被十分看好,但是同学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我们首先端正的是态度,认真和刻苦也让我们的进步很快,很多排练都是一次通过,得到了导演组的一致好评,甚至还把我们当成其他团体学习的榜样。
此次演出,我们20名同学参演了5个篇章中4个篇章的演出,由于同学们的刻苦和认真,很多曲目我们都排在中间的首要位置,而且在第一篇章《山河祭》中,唯一一个纯舞蹈节目就是我们学校主演。所有的这一切,是我们的骄傲,更是山东的骄傲!
Cityin:好的,谢谢傅小青主任老师。在祖国母亲60岁华诞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份凝聚着13亿儿女心愿的厚礼。
今天,我读完了《复兴之路》这本书,深有感触。我深深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翻天覆地的变化。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奔走呼号,英勇捐躯,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自豪。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强大的后盾。我们在1840年之后,不断地经历苦难。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我们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我们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要不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出现,要不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奋斗,恐怕我们都走不出那种艰难的生活吧。在党的阳光下。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完成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完成了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独立,中国的强大。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启航了改革开放,启航了对外开放。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富强,中国的复兴。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汶川地震,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实力,中国的伟大。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子,除了感谢,我还感受到了我身上肩负的重大责任。我们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我要好好学习,努力为中国的未来作出贡献。
历史书上,从这一千年开始我们签订了各种不公平条约,我们开始受尽了各种屈辱,我们开始不断遭到迫害。
作为第三者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我不停的思考着,究竟是什么样的起因与进程发生了这段历史?
我想瓦特当年绝对想不到,只是自己改装了蒸汽机的这种行为却影响了一个国家未来一千年的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可怕的蝴蝶效应,可是蝴蝶效应这种事情的发生真的是种概率事件吗?我们可以把这一切的发生归结于偶然吗?不,不应该。其实对比来看,当时英国跟中国的社会情况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出现在当时的政策上。
我们的国家当时,政治清明,国力昌盛,没有外敌,没有大的灾害。可以说是个完美的乌托邦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政策自然是让这种现况尽可能的保持,保持的长久。于是,才会有重农抑商,人民安定在自己的土地上,就不会有**。人民只生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天天朝起种田,晚归安息,就不会有非分之想。过着人偶一般的机械的生活,社会上每个人都犹如齿轮一般卡在自己的位置上。可以说,其实这是领导者治理一个国家的最高程度了,把人民治理的如此井井有条。说起来,我们倒是真的要佩服清朝的领导者呢,不对,其实是从宋朝以来的领导者。
但是,就一千年之后的结果来看,我们究竟失败在了哪里?
败因就在于我们的生活实在是过于安逸了。
人自诞生起就是种通过斗争而生存下来的生物。即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是种完全形态的社会了,但是,人的自主性也被压制到一个底线。同时,反观,英国,经历了文艺复兴,人权崛起,把人们从基督教的洗脑中拯救了出来,人们不再仅仅的甘愿在制定的生活中生存。当然,当时也是有社会因素的,那时的英国社会很动荡,人们无法维持最低的生存。
于是,我们输给了自己的安逸,绝对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体质,也不是因为我们祖先的伟大思想。
其实,即使当时没有英国的侵入,迟早我们也会因为重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因素而瓦解的。毕竟,我们没有科学跟技术抵抗自然。
而,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凡事否极泰来,没有绝对的错,也没有绝对的对。但是,我们却不可以丧失掉作为一个人思考的能力。我们既然存在着,就要不停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活着的价值。把懒于思考的原因归结于政治,家庭,情感都是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2013年4月初的北京,肆虐了几个月的雾霾还没有散去,艺术家兼文学刊物主编欧宁终于下定决心离开北京。4月10日,他的物品被打包进几十个大纸箱,由一辆大卡车运往安徽黟县一个叫碧山的村庄。
在城市“战斗”了20年后,欧宁重返农村,不单单是厌倦了城市生活,也是出于对“知识分子离城返乡,回归历史”理念的实践,这个理念是他和朋友左靖两年前提出的“碧山计划”构想的要义之一。
两位诗人的乡建理想
欧宁一直想去皖南看看,2007年,左靖带着欧宁到了那里。他们从合肥出发,一路向南,一路看老村庄。最后来到黟县碧山村,见到了他们的老朋友—诗人郑小光、寒玉夫妇。当他们看到郑小光和寒玉的修缮一新的老房子时,顿觉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房子还可以修得这么好!”左靖感慨道。
左靖是皖南人,在他的印象中,皖南的老房子虽然美观并具历史价值,但因年久失修而阴暗潮湿,且没有完备的卫生设施,早已不适合现代人居住。而郑晓光和寒玉的老房改造尝试,通过现代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怡人的空间感、合理的格局、完美的功能分布显现在古老的徽州民房之中,让人心生惊艳之感。从中,左靖和欧宁也看到了一个历史文化保护的新模式—通过艺术家的努力,使老房子重新焕发生命力。“这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再生和保护。”左靖告诉《中国慈善家》。
此后,欧宁和左靖又带着朋友们多次来到碧山村,每一次去,都使他们定居碧山村的愿望愈加强烈。“北京是一个战场,你需要不停地战斗。而到了乡下,你会发现,那正是你想要的生活。”欧宁说。
事实上,这两位上世纪90年代因诗歌而结识的艺术家,很早就与乡村建立了联系。
欧宁一直从事艺术实践方面的工作,从2002年开始,他先后对广州三元里和北京大栅栏进行城市文化研究和纪录片拍摄。在研究广州三元里“城中村”时,他意识到,“中国的问题并非完全是都市问题,而是都市和农村的一体两面。”
此时的欧宁,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回望阶段,他开始对年少时厌恶的农村产生新的情感,并开始认真思考农村的问题。
左靖则是独立影像和电影的推动者,同时也坚持当代艺术批评写作和展览策划,虽然一直聚焦于城市文化,却从未放弃对乡村的关注。十年前,贾樟柯的一句话让左靖印象深刻,“农村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中国。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盆景,不是真实的中国。”他反问自己:当代艺术都集中在大城市,那么对于乡村来说,当代艺术意味着什么呢?
2001年,左靖在老家安徽泾县办了一个艺术展览,他的参展作品名叫《为古宅排气》,就是把城市里常用的铝合金排气管纽结成某种形状,然后从老房子的天井伸出去。这件作品的象征意味是:把古宅的陈腐气息排掉,让它焕发新生。
碧山村的乌托邦
虽然一直在探索,但直到2005年,欧宁和左靖才真正清楚自己应该如何介入乡村。那一年,他们开始注意到20世纪初兴起、30年代达到高潮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中国乡村建设的先驱开始走进他们的视野。
“2005年,我接触到了晏阳初的传记。沿着晏阳初的乡建脉络,我系统地研究了民国的乡建运动。接着,我远赴日本、泰国,观察那些地方的知识分子如何开展乡建工作。回来后,在想给农村做点事情的目标驱动下,我开始寻思在国内找一个理想的乡建之地。为此,我考察过云南、四川、江苏、河北、河南等多地农村。”欧宁告诉《中国慈善家》。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鼎盛时期,全国涌现出多种乡建模式。晏阳初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衡山和新都的实验,被称为定县模式;卢作孚在重庆北碚的实验,被称为北碚模式;梁漱溟及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的实验,被称为邹平模式。当时的乡建运动提倡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采用和平的方式,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倡导合作、建立公共卫生保健制度等措施,复兴日益衰败的农村经济。
晏阳初将当时的中国农村问题归为“愚、穷、弱、私”,主张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分别医治;梁漱溟则认为,“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在于积极地创造新文化。”这两位中国乡建领域的先驱,虽然在乡建具体方法上存在分歧,但其乡建理想却大致相同。晏阳初希冀实现“民族再造”,梁漱溟则希望达到“民族自救”。
欧宁认为,建国以来,农村改造以合作化运动开始,经过私有制改造后发展到“人民公社”,但这些都未给农村带来实际活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甚至成为了城市的附庸和压榨对象。农民则一直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在工业化时代和城市化时代都是如此,由于缺乏主体性,农民没有议价能力和谈判能力,他们一味奉献,却不能分享国家的改革成果。
根据上述思路,2010年,欧宁在一本Moleskine笔记本上勾勒了一个乌托邦的构想,将之命名为“碧山共同体”,并与左靖一起完善了这个计划。“它起自对农业传统的忧虑和对过度城市化的批判,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回归乡村,承接本世纪初以来的乡村建设事业,重新启动农村地区的公共生活的构思。通过在农村地区展开共同生活,践行互助精神,减低在城市中盛行的对公共服务的依赖,以各种方式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奉献才智,重新赋予农村活力,再造农业故乡。” 欧宁说。
“在笔记本上勾勒这个蓝图的时候,它表现出一种乌托邦式的色彩。当要把蓝图落地的时候,对于现实的问题,我们有清醒的认识,而不是浪漫化的想象。我清楚农村的现实,它比城市还更残酷。”欧宁说。
作为一个行动派,左靖想到什么就会马上去做。2011年,他以安徽大学教师的身份,在学校的支持下,带着学生开始了“黟县百工”的调研。“黟县百工”调研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博物馆式”的记录民艺的时令性、材料及制作流程等;二是了解民艺收入对当地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找到乡村建设的方法;三是民艺再生,探索民艺如何与当代设计结合,怎样使设计师介入民艺的工艺改进、设计创新及市场拓展中去。“这样能给当地带来一定经济收入,而这正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农民的生计问题。”左靖告诉《中国慈善家》。
nlc202309022311
2011年6月5日,在广州时代美术馆,欧宁和左靖策划的“碧山计划”展览开幕。此举标志着“碧山计划”正式启动,以二人为首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群体,开始真正介入碧山村的乡建工作。他们依托自己的艺术家身份,从专业视角出发,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以艺术和文化的方式介入,了解当地民艺并参与再生实践,逐渐恢复当地的公共文化生活。
“‘碧山计划’之于我,就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客观上说,它是在救活农村,但其实也是在救活我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我想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左靖这样阐述“碧山计划”与自己的关系。
从此,乡村与艺术相遇,艺术家们也与乡村相遇。后来为彭丽媛设计出国访问服装的马可、致力于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朱哲琴等人,都曾先后随欧宁和左靖来到碧山村,寻找艺术家与民艺结合的可能。
艺术家们的到来,为碧山的传统手工带来了现代元素。马可探访过黟县利源村手工制麻的农民,对制麻工艺提出了建议;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梁绍基,也对当地民艺制作方法做过改进指导。
冲破城市与乡村的藩篱
碧山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隋朝时,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就设于碧山,碧山村人汪勃曾任南宋的参知政事,近现代,这里又出了一个著名的教育家汪达之。碧山村曾拥有36座祠堂、72个广场、104眼井,仅汪姓一族就有大祠堂20余座。
在碧山村,公共文化生活一度非常丰富,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人民公社”及之后一段时期。当时,碧山村有200名妇女会打篮球,碧山村女篮还曾参加过安徽的省级比赛。但是,随着分田到户和农业税的取消,农民们再也没钱组织公共活动,只好以看电视、打麻将消磨时光。
欧宁和左靖刚来碧山村时,这里有800余户人家、2000多人口,年轻人都去了城里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即使是白天,村里也空空荡荡的,让人感觉有些害怕。”60多岁的汪寿昌回忆说。
相比碧山村的落寞,附近的宏村、西递等古村落,却因商业旅游而异常火爆。碧山村的村民们也希望自己的村庄变成旅游景点,所以起初还把欧宁他们误以为是进村搞旅游开发的广东老板。
在欧宁和左靖的筹划下,2011年8月25日,第一届“碧山丰年庆”在碧山村开幕,不少设计师、歌手、诗人和作家纷纷从各地赶来,汇聚于凋敝已久的碧山村。庆典期间,卖手工艺的小摊摆起来了,中断已久的传统仪式重现了,诗人们还为村里的孩子进行了现代诗启蒙。有村民感慨说,多少年都没像这样热闹过。
遗憾的是,村民们的参与热情始终不高。传统仪式“出地方”活动持续的时间很短,数百名村民迅速聚集,又迅速散去。乡建学者们举行的研讨会上,乡建主体—农民并不在场。孩子们似乎也无法理解现代诗的美感,一个个显得百无聊赖。诗歌课结束后,一名孩子给诗人肖开愚递来一张纸条,“从屋里走出来,站在空空的祠堂里,我感到深沉。”
事实上,打从一开始,一种若隐若现的疏离感,就始终横亘在村民和艺术家之间。
第一届“碧山丰年庆”布展时,欧宁需要一个玉米棒子,当他向一位村民寻问时,那个村民却提出让他花钱买。
左靖也明显感觉到了村民们的观望态度。“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由于多年来城市对乡村的盘剥,二者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关系中。”左靖说,“这种情况之下,解释是没有用的。只有默默地去做,先行动起来。”
除了农民的不理解,“碧山计划”面对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知识分子如何建立和乡村干部乃至政府之间的信任,乡村建设对于利益的追求和知识分子理想主义之间的矛盾,来自外界和专家们的质疑等等。第一届丰年庆结束后,安徽本地媒体《江淮晨报》刊文诘问:“这种以精英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对乡土重建的实践,对碧山的乡土文化是一种保护和融合,还是一种现代文化对乡土生活的冲击和破坏?”
但是,所有这些都无法撼动欧宁和左靖对乡建理想的坚持,而与此同时,某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在左靖和学生继续推进“黟县百工”调研的过程中,与农民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沟通,此后,村民们的态度逐渐有了改变:“哦,这两位老师不是来发财的,他们真的是来了解农村,来改变我们的文化生活的。”
随着疏离感的散去,曾经的围墙也慢慢被推倒。
“有次调研时,村里一位大妈邀请我们去她家吃饭。这让我既意外又高兴。”左靖的学生王玲玲兴奋地说。
到了第二届“碧山丰年庆”筹备期时,碧山村村民们的参与度已经非常高。“黟县百工”布展时,一位农民主动提出想把家里的东西拿来参展,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农民与艺术家的配合也越来越融洽。由于当时村里没有路灯,从台湾远道而来的设计师邓海在进村时摔了一跤,于是,邓海专门为村里设计了竹子编的灯笼状路灯。那天晚上,碧山村的夜空第一次被设计师和民间手工艺人合作制成的路灯点亮。
外界对于“碧山计划”的看法也大有改观。当地县政府、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对第二届“碧山丰年庆”非常支持。尤其是镇领导,几乎天天都赶来和欧宁、左靖他们探讨活动策划的具体事务,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支持。在活动筹备期间,碧山村还立起了一座中国早期平民教育代表人物汪达之的雕像。“我们塑这座雕像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村民对自己村庄历史的重新关注,从而重建村民的文化自信。”左靖说。
尽管第二届“碧山丰年庆”在开幕前夜被紧急叫停,但此时,节庆的形式已不再重要,因为在整个筹备过程中,艺术家与村民互动交流的目的已然达到。
“乡建无大事”
碧山村又一次热闹起来,而且似乎再也不会沉寂下去。
第二届“碧山丰年庆”筹备期过后,碧山村有了自己的风筝队。一个废弃的礼堂得到了“重生”,入夜时分,来此跳广场舞的村民络绎不绝。通过左靖的募捐呼吁,碧山村有了自己的“农家书屋”,各种书籍源源不断地从各地运抵。村里的“阳光之家”也很活跃,常年有大学生来支教,为村里的孩子教授音乐、美术和英语等课程。
nlc202309022311
“乡建无大事,都是一件件很小的事情。”左靖说。
眼下,左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组织一些热心本土文化的人,编写一本徽州的乡土教材,然后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使之进入当地的小学和中学课堂。目前,由左靖主编、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赞助的《碧山》第二辑已出版在即。作为一份民间刊物,《碧山》承载着一份追寻传统文化、启迪民智的理想。除此之外,他们还打算与一些民间乡村教育机构合作,做“游学营”项目,让城市里的孩子到碧山村去体验农耕文明,亲手做农活,学习手工艺,了解乡土建筑和民间习俗,听碧山的老人讲村庄历史。“这个项目如果能顺利进行,可以给村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左靖告诉《中国慈善家》。
看着眼前的碧山村,有理由相信,欧宁和左靖当初希望“恢复乡村的公共文化生活,激发村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之中。
几年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发出感慨:“目前中国做农村工作的人非常缺乏,和农民的人口比例不相称。”近几年来,很多与欧宁和左靖一样怀有乡建理想的知识分子,纷纷开始对农村问题的解决进行各种尝试。
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在兰考县组建了五支农民文艺队,并带领文艺队到北京演出。“我希望帮助她们建立自信、自尊和主人翁意识。”何慧丽说。诗人、自由作家野夫则在四川罗江做了两件事:乡村民主实验和民间戏剧实验。“重返故乡也好,重返他乡也好,我只想脚踏实地地做些事。”他说。
但是,对于时下如火如荼展开的乡建尝试,左靖却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就像上个世纪30年代吴景超所说,‘乡村建设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今天,通过媒体的报道,乡村建设好像也变成了很时髦的事情。在这种‘时髦’面前,我们要保持警惕,因为我们能做的工作其实很少,相对于广大无边的中国农村来说,这点工作只是微不足道的。”
表面上看,“碧山计划”的发展前景似乎颇为乐观。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作为一个在延续中的、由艺术家发起的乡村建设计划,它一直面临着经费紧张的难题。第一届“碧山丰年庆”总共耗费资金七八十万元,全部都是欧宁和左靖动用各自艺术系统的资源筹集而来。第二届“碧山丰年庆”由于接手了县政府委托的“黟县国际摄影节”的策展任务,恰好摄影节的主题与农村有关,活动才得以借力举办。
“至于第三届“碧山丰年庆’,我们就不知道去哪里找钱了。所以现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知识分子其实很弱势,对于乡村建设这样意义宏远的社会议题,我们的力量非常有限。”左靖神情凝重地告诉《中国慈善家》。
虽然“碧山计划”一直遭受资金短缺的困扰,但欧宁却始终对来自外部的资金持警惕态度,他反对NGO介入乡建,也反对世界银行的试验区模式。“这些NGO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在现实的发展中已慢慢变得官僚化。虽然它本身不是官僚机构,但已带上官僚机构的特质。”欧宁说。
反对世界银行的试验区模式,则源于欧宁对保持国家政治独立性的思考。“世界银行表面上是想消除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等,但实质上却加剧了这种不平等。世界银行的方法是政治跟经济金融一起来,它试图在全球推行自由经济,致力于把第三世界国家都变成民主国家。这样,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独立性就会遭受挑战。世界银行在拉丁美洲的失败就是例子。”欧宁告诉《中国慈善家》。
在文化和艺术生产高度商业化的今天,“碧山计划”也许只是两位诗人的理想主义探索,但无法否认的是,它以促成知识分子返乡的形式,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介入社会问题解决的途径,使得他们以自我力量改变乡村面貌的愿望成为可能。随着碧山共同体的不断扩大,一个开放自信的碧山村正逐渐显现。
我认真而又深情地读着这本书,一段段详实生动的叙述,一幅幅真实亲切的画面,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让我激动,让我自豪。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1949年10月1日那隆重的开国大典,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升起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然后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仿佛来到1978年12月18日庄严肃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我感到那富有智慧和策略的会议精神,似温暖和煦的春风迎面拂来,吹遍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读着,读着,我不禁为之惊叹。六十年的风雨春秋,中国以全新的面貌傲立于联合国之中,亿万人民用无穷的智慧与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长江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大庆第一口油井喷油、第一座双层双线公路铁路两用桥、第一颗爆炸成功的原子弹……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横空出世,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海尔集团创造的神话,百年三峡梦圆,百年奥运圆梦,千载飞天梦圆……这一切的一切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这一切的一切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踏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复兴强盛之路,这一切的一切必将载入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史册。
读着,乐着,我更被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震撼着。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顷刻间,千万间广厦夷为平地,千万个鲜活的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军民,上至党中央,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不用自己的骨肉亲情和血肉之躯,铸造了一座体现民族精神的丰碑。那带着希望小学的学生冲出震中的教师,那救了别人的孩子却顾不上自己孩子的警察,那省下干粮留给邻居的工人,那些全国各地数不胜数的志愿者、献血者、捐款捐物者……一个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用平凡而又夺目的光束,汇成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芒。从唐山大地震、98特大洪水、非典疫情,到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面前,中国人的泪水和血液一起流淌,共同奏响了最激昂雄壮的国歌。
——复兴之路展厅
来到博物馆,一股沉重的沧桑的历史感迎面而来,生动形象的画卷,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历程徐徐倾诉;宏大壮观的雕像和壁画,把中华文明骄傲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各种银器珍宝,将我们带回到清廷奢侈淫靡的生活氛围;还有那栩栩如生的蜡像,让我看到了勤劳的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
复兴之路展览,展现了中华民族170多年来,从屈辱一步步走向富强的奋斗过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领土沦丧,百年屈辱开始。视线扫过那一份份不平等条约,看到那残破的中国领土地图,看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还有那尚在为着自保而充当帝国主义走狗的所谓“官员”,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无法言表的绝望充斥着整个心脏。
1900年,甲午战争失败5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落魄的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看到那才6岁的稚嫩的溥仪成为末代皇帝,我对他只能充满同情。
在20世纪的中国,有一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那就是革命!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之后接着爆发的辛亥革命,中华民族正在向着复兴的目标靠近。虽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一些知识分子思想上的觉醒让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1912年,那个带领着中华民族取得全面胜利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看着那简陋的小画舫,在那个地方,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此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真正进入了一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在之后与外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热血爱国的中华儿女。看到赵一曼搂着儿子的照片,我便不禁想到这个刚烈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是如何的悲惨和屈辱,但是她没有屈服,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
在那段被血染红的日子,在那段生命卑贱得如同蝼蚁的日子,中华大地哀嚎遍野,让我不忍心将其与曾经的中华相比。曾几何时,中华大地文学之盛,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唐诗宋词争相诵读;曾几何时,中华大地被誉为礼仪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黄子孙重礼仪,讲诚信;曾几何时,中华军力之强,元朝铁骑进入欧洲,明朝船只下达西洋„„而在这段日子,人们只有守着心里那一点点希望,期盼曙光能够到来。
在付出了无数人的生命的代价,在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和南京大屠杀,在经历了内乱中华儿女自己兵戎相见等种种考验和苦难之后,1949年,那一声辽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让我激动不已。看着模拟的开国大典的布局,我微笑着走向下一个展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展开。
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和洗涤,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们群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在不断探索着,奋斗着,发展着,前进着„„
站定在播放“两弹一星”的屏幕前,看着蘑菇云的腾起,看着火箭画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听着《东方红》的乐曲声响彻太空,我仿佛看到东方巨龙抬起了他那骄傲地头颅,从此,没有谁能将我小觑,从此没有谁能阻止我朝着梦想前进„„
整个展览馆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青藏铁路的版块。站在模拟的高铁中,看着侧旁呼啸而过的草原以及不见尽头的前方,我徒然生出一种卑微感。是的,在蓝天绿草下迎着风,貌似是我们征服了这片天地,实际上是我们为之折服。奔驰的火车载着改革开放的成果行遍祖国。
看完了“复兴之路”的展览,我的感受颇多。从1840年领土沦丧,百年屈辱开始,到今天的独立自主并完成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千年局变(辛亥革命),峥嵘岁月(辛亥革命失败,探索新道路)到中国新生,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民不聊生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成功举办奥运会,百年的屈辱和半个世纪的发展繁荣见证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血的教训。
所有的这些经历,都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经验教训,保证我们沿着复兴之路走下去。我们的民族是多灾多难的民族,这也造就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性。复兴之路不是一条平坦通顺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泥泞,但是我们的民族依然走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我们伟大的民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论》这句话表明,我们这一代好好学习才是复兴中国之路的保障,所以说中国的复兴之路掌握在我们手中,中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
“收购沃尔沃对于吉利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历史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没有中国市场的强大,没有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没有李书福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的执着和胆识,就没有中国企业收购沃尔沃的事情发生。”8月1日,在纪念中国汽车60周年中国自主汽车发展论坛上,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张爱群这样表示。
不过,相对于吉利自身难以掩饰的自豪心情,外界对其收购沃尔沃一事的质疑却从未停止。无论是“蛇吞象”式的豪赌,还是“穷小子迎娶贵公主”,3年后的今天,吉利收购沃尔沃及其后续进展仍是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3年中,被吉利迎进中国家门的沃尔沃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收购后第一年即实现扭亏为盈,到庞大中国发展战略的顺序铺开,再到今年首款国产沃尔沃 S60L轿车即将下线,似乎可以看出这只北欧猛虎正在恢复野性。
而3年里,收获了无限荣光的吉利,除业绩表现异常强劲外,更多了一份“奋斗”的动力。吉利汽车2013年的中期业绩显示,其国内国际市场都获得销量增长,7月份出口销量创下12420辆的佳绩,首次成为中国出口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2013年也被吉利视为继2007年后又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年,只不过这一次,是开始从“跨国企业”向“全球企业”转型。
2010年3月底,吉利收购沃尔沃刚落槌时,李书福在北京媒体见面会上表示,“第一集是收购,第二集才是落地和如何经营,我们这会儿不讨论落地。”如今,3年过去,业界已经有理由追问第二集的详细剧情。吉利到底有没有能力复兴沃尔沃?能否让这个曾经无比荣耀的汽车品牌,再次与昔日对手奥迪、宝马、奔驰同台竞技?
留给吉利的,是远比当初拿出魄力收购沃尔沃复杂得多的课题。
梦想照进现实
钟情沃尔沃8年之后,李书福终于得偿所愿。
2010年3月28日,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在时任工信部部长李毅中的见证下,李书福执掌的吉利控股用18亿美元从福特汽车手中收购了沃尔沃轿车100%股权及相关资产,13年历史的中国民营车企将82年历史的欧洲豪车纳入麾下。同年8月2日,双方在伦敦正式进行资产交割,吉利收购沃尔沃大功告成。
18亿美元的收购金额,相比福特1999年购买沃尔沃时所耗费的64.5亿美元,吉利实属抄底,但这仍创下了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外国车企的最大金额纪录。吉利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集团,李书福则成为沃尔沃这家老牌欧洲车企首任华人董事长。有汽车业内专家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对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历史。
收购沃尔沃100%股权,意味着吉利获得了沃尔沃的八大资产,这包括沃尔沃轿车商标所有权和使用权,10个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平台,在瑞典、比利时等国4个整车厂约57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一家发动机、3家零部件公司和变速器公司,拥有80多年历史的数字化汽车设计开发平台等。这些,是任何一家中国车企无法匹敌的。
更为重要的是,沃尔沃作为与奔驰、宝马、奥迪齐名的国际豪华汽车品牌, 仅品牌价值就接近百亿美元,且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在汽车安全和节能环保方面,有着许多独家研发的先进技术和专利。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算是8年圆一梦。李书福曾坦言,早在2002年,他就动了买下沃尔沃的心思,那时吉利刚刚拿到小轿车“准生证”,还没有一分钱销售收入。2007年,吉利向福特提出收购申请,虽然未得到回应,但吉利已经开始着手收购相关的前期工作。直到2009年初,在国际金融风暴的烈烈寒风中,先后卖掉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品牌后,福特正式宣布出售沃尔沃。
这一次,吉利已经不是2002年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而成为了位列中国汽车十强、资产总值230亿元的大型民营车企。终于等到机会的吉利,马不停蹄地组建了国际级的并购团队,步步为营,最终成为沃尔沃的新东家。
其实,收购沃尔沃并不仅仅是李书福的个人梦想,更是吉利战略转型和品牌升级的现实之需。以“造中国最便宜的车”起步的吉利品牌汽车,低端廉价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国际市场更是寂寂无名。“我们也是被现实逼到这一步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太惨烈了,如果不能尽早进入产业分工的更高端,迟早是死路一条。吉利如果还想生存下去,只有海外并购这条路可以走。”李书福清醒地认识到,汽车工业是技术、人才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长久文化底蕴的形成。如果企业内部力量无法短时间做到,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汽车产业跟世界的差距,是赤脚的在追穿鞋的,20年之内肯定追不上。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是有钱了吗?那就先收购再说。”
吉利迫切需要沃尔沃为其撑起高端、豪华的门面,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协助其自身品牌向中高端、全面化转型。这就是为什么李书福一再强调,“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汽车与沃尔沃轿车是兄弟不是父子”。因此,在对待沃尔沃的问题上,李书福从未想过像福特那样视其为“儿子”,而是希望借助庞大的中国市场和中国制造优势,尽快恢复沃尔沃汽车往日雄风,恢复其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市场领先地位,与奔驰、宝马、奥迪展开全面竞争。
业界专家也分析,吉利之所以收购沃尔沃,正是看上了沃尔沃的品牌价值和核心技术。正在努力摆脱低端车制造商的吉利会格外珍惜沃尔沃品牌的价值,也会不惜一切代价保持沃尔沃世界级品牌的传统地位。
尽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在李书福看来,沃尔沃仍是一只老虎,只不过暂时被困在笼子里,吉利要做的就是放虎归山。李书福曾分析,沃尔沃最大的问题是,相对于奔驰、宝马等豪车品牌,规模太小,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却和这些品牌差不多,因此每辆车摊到的成本太高,所以出现亏损。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会想办法充分利用沃尔沃的先进技术,扎根中国市场,扩大销量。他坚信,中国具有强大的制造成本优势,这可以提升沃尔沃的全球竞争力。
当然,在这只北欧猛虎恢复野性之后,李书福更加期待其反哺吉利汽车这只幼崽。
过去3年,李书福和他的团队很好地践行了这一战略初衷:吉利为此组建了一个国际化且透明的董事会,努力尊重沃尔沃的企业文化和商业文明,在巩固和加强其在欧美传统市场地位的同时,开拓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尽管李书福曾坦承,针对如何开拓和发展中国市场、如何设计适应中国的汽车产品等方面双方存在不同意见,但总体上,一切都沿着并购初期所确定的战略方向朝前推动。
今年年初,李书福对媒体总结了收购沃尔沃3年的感受。“在这3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不论是吉利汽车还是沃尔沃汽车,去年都有非常大的发展。通过几次调整后,沃尔沃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找到了市场感觉和发展方向,今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绩会更加令人满意。”
迷人的中国战略
沃尔沃之所以愿意“花落”吉利,最大的因素恐怕在于吉利身后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同时,加上中国独具优势的制造成本,这被李书福视为沃尔沃扭亏为盈和重振雄风的重要支撑点。
让沃尔沃在中国落地生产,是李书福一直以来的想法,甚至一开始他就把在中国设厂的计划捆绑在了收购方案中。2010年10月,在资产交割两个月后的巴黎车展上,李书福表示,如果沃尔沃并购后有什么改变的话,那就是对中国市场的重视,沃尔沃过去对中国重视不够。如果说并购时吉利背靠的是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并购后如何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就成为他日思夜想的事情。
过去几年,中国已成为全球豪华车增长最快的市场,到了足以决定全球排名的战略层面,由于在中国的大获成功而使奥迪在全球崛起就是一个证明,奔驰、宝马的本土化战略也在不断深入。可以说,沃尔沃全球复兴的最大希望就是在中国市场能否取得成功。有业内专家这样认为。
2010年10月后,沃尔沃陆续启动了大规模的本土化战略,包括管理机构和团队的调整。2011年年初,沃尔沃中国总部在上海挂牌,这是吉利从收购沃尔沃转向运营沃尔沃的重要一步。此举使沃尔沃在华业务全面升级,沃尔沃中国从过去单纯性的销售公司,变成一个全职能的业务集团,业务范围涵盖产品开发、制造、质量控制、采购、销售、市场直到投资者关系、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多个领域。
中国总部与瑞典总部共同成为沃尔沃全球“双总部”,中国也被定位为“沃尔沃第二本土市场”。与此同时,沃尔沃中国技术中心在上海成立。这个技术中心将与瑞典研发总部一起工作,包括汽车造型、整车设计、研发能力,开发和设计面向全球和中国市场的产品,最主要的则是为沃尔沃在中国本地化生产提供支持。
更为详尽的本土化战略在随后的沃尔沃《中国发展战略》中得以明确。2011年2月25日,沃尔沃汽车在北京宣布启动面向未来5年的《中国发展战略》,宣布建立成都和大庆两个生产基地和上海总部基地,2015年达到20万辆车销量和20%中国豪华车市场份额的目标。
在为《中国发展战略》所制作的PPT中,“全球一个沃尔沃团队”的口号十分醒目。时任沃尔沃汽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斯蒂芬?雅各布强调,“沃尔沃将遵循在全球执行一套质量标准、一套研发技术体系、一套管理考核标准的前提和原则下,实现本土化研发、本土化生产、本地化销售的目标,全面提升沃尔沃汽车全球竞争力。我们未来的格局是,瑞典托斯兰德和比利时根特工厂主要服务全球成熟市场,中国工厂主要服务中国和及其周边新兴国家市场。”
对于外界所担心的沃尔沃国产是否会降低产品质量,沃尔沃汽车中国区董事长沈晖回应:“我们在中国建设的生产基地,将执行沃尔沃全球最高水平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体系。”
在这份《中国发展战略》中,本土化所依托的三大基地建设规划最终明确。上海总部基地是沃尔沃汽车中国区的行政中枢,位于上海的沃尔沃汽车中国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是高档轿车、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在成都的沃尔沃汽车西部基地将以覆盖中国西部市场为主,参与和支持中国西部大开发。在大庆的沃尔沃汽车北部基地将以覆盖中国北部市场为主,其地理条件和纬度与瑞典相似,目的是参与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成都工厂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在中国设立的首家整车制造厂,也是1969年以来沃尔沃汽车第一个欧洲以外的工厂,成都工厂的落成将意味着沃尔沃本土化生产发展规划实现阶段性突破。
2012年10月,沃尔沃成都工厂的生产获得工信部批准,工厂规划达到每年20万辆车的生产能力,将占沃尔沃全球总产能约20%。这就意味着,未来全球生产的沃尔沃汽车,每5台中就有1台“成都造”。李书福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其在成都的投资计划尚不止于此,待沃尔沃成都工厂运营走上正轨后,还将筹建沃尔沃西部研发中心。
近日,有报道显示,拥有全新安全技术的首款国产沃尔沃S60L轿车即将下线。
跨国企业到全球企业
随着沃尔沃在中国的逐步“落地”,沃尔沃的销售业绩,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愈发成为焦点。
早在收购阶段,李书福就高调宣布,两年内让沃尔沃扭亏为盈。结果比预计的更为乐观。收购完成当年沃尔沃就停止下滑,实现了全年盈利,全球汽车销售量达到37.4万辆,同比增长11.2%,中国市场共销售3万辆,同比增长36.2%,结束了金融危机以来的艰苦岁月。不过,必须看到的是,在福特出售沃尔沃接近完成之际,沃尔沃连年亏损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控制。
2011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第一年,沃尔沃继续实现全年盈利,全球所有区域市场汽车销量均实现大幅增长,全年销售汽车44万辆,同比增长了20.3%,中国市场销量亦同比增长超过一半。但是,在随后的2012年,沃尔沃的表现却差强人意,销售陷入低迷,全球和中国市场销量都没能完成既定目标。外界分析认为,业绩下滑除由于3款主要车型停产及欧洲经济衰退等因素外,中国市场的不景气也是重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随着本土化战略的步步深入,沃尔沃今年在华表现颇为不俗。前5个月,沃尔沃以27.6%的增幅领跑国内豪车市场,使中国超过瑞典,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沃尔沃第二大市场,增速远高于奔驰、宝马、奥迪等德系三强。8月5日,沃尔沃汽车公布了今年7月份销量数据,该月沃尔沃在华销量增幅高达六成以上。而前7个月,沃尔沃累计在华销量为33342辆,同比大幅提升37.5%。
不过,中国市场的强劲表现未能扭转其他市场的下滑。今年前6个月,沃尔沃在全球共售出新车20.9万辆,销量同比下滑6%。其中,欧洲市场的下降幅度达到11%,美国市场销量也出现6%的减少。
相比之下,吉利今年以来的业绩堪称不俗。更值得注意的是,二者之间的合作也悄然加强。汽车分析师张志勇看到,吉利这几年的海外收购,无论是收购沃尔沃还是DSI变速器公司,都获得了国内自主车企所不具有的核心技术。吉利通过并购方式迅速吸纳这些技术并为己所用,海外并购已经开始实现对自身的技术反哺和良性推动。
2012年3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双方将联合开发小排量、高性能、绿色环保系列发动机,环保型的小型车平台,以及电动车、油电混合车、插入式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总成系统技术。
2012年11月,双方又签署了技术咨询协议,将在GMC平台、汽车室内空气污染治理、GX7的安全体系等3个方面展开合作。此外,吉利汽车通过和沃尔沃的合作,尤其是联合成立研究院,共同开发了模块化架构,在基础性的架构模块化设计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为双方今后各自开发高水平的汽车产品,提供了最基础、有竞争力和潜力的模块化技术架构。
今年2月,吉利在哥德堡成立了欧洲研发中心。尽管李书福一再强调,沃尔沃汽车将继续专注其在全球豪华车市场的目标,而吉利汽车主攻大众车市场,但是,“我相信一个隶属于控股集团、相对独立的联合研发中心能使我们充分实现知识与技术共享。”
与此同时,收购沃尔沃后的吉利开始酝酿更为远大的目标。李书福表示,未来的3~5年,吉利的目标是由“跨国企业”向“全球企业”转型,利用沃尔沃授权的技术反哺自主创新。继哥德堡研发中心后,吉利还将在美国建立设计中心,最终实现全球研发、全球制造、全球销售。
完美融合实非易事
吉利收购沃尔沃3年中,新的问题不断涌现。
首先是负债和资金问题。有分析人士指出,最近几年,吉利背负的债务逐渐增加,尤其是收购沃尔沃汽车后,负债规模急剧膨胀,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吉利的发展已经多少受到了沃尔沃的拖累,更有人猜测,公司目前资金紧张,不得不频繁借债来维持沃尔沃的运营。
当初收购时,除约18亿美元的“首付款”外,沃尔沃后续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二者相加约为27亿美元,国内和国外融资比例各占一半。其中,国内资金半数以上为吉利自有资金,其余来自中国主权银行的并购资金,而境外资金则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
此外,中国银行浙江分行与伦敦分行牵头的财团承诺为吉利提供5年期贷款,金额近10亿美元,吉利还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贷款协议,还有部分资金可能来自欧盟银行。如此大的融资规模,分析人士指出,资金来源很可能采取“短贷长投”方式,这种融资方式风险系数极高。
其次,沃尔沃在华业绩能否拼过德系三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世界主要豪华汽车制造商纷纷将战略关注点转到中国。就目前国内高端车市场而言,奥迪、宝马、奔驰稳居第一品牌阵营,沃尔沃则与雷克萨斯、捷豹、路虎等属于第二阵营。2012年,相比沃尔沃在华销售4.2万辆的业绩,奥迪在华销量则高达40.5万辆,宝马为32.6万辆,奔驰为19.6万辆。仅从这一数字来看,沃尔沃要想在中国与德系三强争夺座次,恐非一朝一夕之事。
再加上,有分析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红利今年将达到尾声,这已成为所有车企无法回避的问题。尽管沃尔沃拥有世界一流的品牌价值,而且已经“嫁入”中国,但其未来在中国的复兴之路依然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同时,随着中国公务用车只能采购自主品牌政策的出台,围绕沃尔沃是否属于自主品牌、能否进入中国公车采购目录,则远没有定论。
再次,三大基地审批迟滞,中国战略能否顺利推进?吉利提出复兴沃尔沃,一大王牌就是让沃尔沃在华设厂,利用“中国制造”降低沃尔沃的运营成本,以最终实现盈利。
早在2010年收购之初,吉利三大基地的构想就已经公之于众,但直到3年后,沃尔沃在成都的首家工厂才得以投产,首款国产车型尚犹抱琵琶。不可否认,这与中国政府在基地审批方面的迟滞不无关系。由于现有政策对沃尔沃属于外资品牌的认定,使沃尔沃的身份十分尴尬,基地不得不以合资方式寻求审批。
沃尔沃成都工厂,直至2012年10月才最终获得批准,而另一家大庆工厂,今年7月初大庆市发改委的消息显示,沃尔沃与吉利在大庆注册的整车合资企业——沃尔沃亚太制造有限公司刚刚原则上获得国务院的批准。
难怪李书福在3年前就发出感慨,“沃尔沃的技术太尖端了,消化吸收这些东西,靠我一个人做不了,靠吉利一家企业做不了,要依靠国家的力量。比如沃尔沃在中国生产基地的布局,这应该由国家层面来考虑。”3年过去了,国家层面的考虑显然并不那么给力。8月底的最新消息证实,纳入张家口发动机制造基地的沃尔沃国产工业布局已经正式获批。但是,由于国产计划的推迟,沃尔沃不得不把原定于2015年在华销售20万辆车的目标推迟到2020年。
最后,还是老掉牙的文化融合问题。李书福曾在某论坛公开表示,他希望沃尔沃在中国的车造得大一点,而沃尔沃高层却持相反意见,即主张小型、节能、环保。业内据此猜测李书福与沃尔沃董事会存在分歧。
事实上,随着沃尔沃本土化战略的推进,文化融合问题势必会逐步显现。即便李书福一再声称要保留沃尔沃的独立性,但是,本土化后的沃尔沃能否设计出符合中国人胃口的汽车,成本下降的沃尔沃又能否保留其高贵的北欧风格?这些远非是一句“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能够解决的。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读后感】推荐阅读:
复兴中华作文600字12-07
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演讲稿10-04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演讲比赛主持词07-08
“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征文(一等奖)11-07
《复兴中华从我做起》读书心得400字优秀11-01
中华魂放飞梦想读后感09-20
中华骄傲观后感作文06-12
《圆梦中国德耀中华》观后感10-28
最新的中华骄傲观后感11-25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字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