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精选12篇)
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
经济发展是主线,创新是前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区域区域如此,一个团体也是如此。一个领导干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也许不会有什么失误,但区域经济绝不会有什么发展。这种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已经失去了带领和导向的作用,自然不会是一个称职的领导。经济发
展是主线,是首要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是目的,开拓创新就成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创新需要智慧,创新需要勇气,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勇立不败之地。我们县的发展从多年来的山穷水尽到现在的柳暗花明,这其中的转折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好县长,好书记——***,他的到来使全县人民为之欣幸,也将成为**历史上的骄傲。横跨东西,沟通秦晋的黄河公路大桥;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平坦街道;煤、电、气一体化的招商引资,从基础设施到经济的发展。试想5年后的大宁,何止是西山的领头雁,即使在临汾恐怕也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全市可有可无的历史从此一去不复返。
为了这个辉煌的目标,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发展经济资金重要,所以首先要在发展的观念上创新,突破只在小圈子里靠我们自己搞发展的局限,全方位对外开放。用大区域、大发展的思路抓发展,不仅要引进资金、引进项目、还要大量的引进、引用人才。
其次,要在制度上创新,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企业以宽松的发展环境。只要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上门服务,限时办理,对大大小小的投资者我们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只要是有利于**的发展,我们都真诚的欢迎,并为他们提供一切方便。要让他们感到在这里投资经济上有发展,环境上无压力,心理上有依靠,愿意来,留得住。
第三,要在招商引资的措施上有创新。工业上能引进来;农副产品要能推出去;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靠一次偶然的招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为此,我建议:
1、对外要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在网上招商,把**的产品和资源向外地推销,招徕更多的客商随时来**投资,并提供商务接待等,同时还可以公布一系列的便民信息、电话,使大宁的城市化更趋成熟,把**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
2、对内,在县城的中心地带设“信息大厅”,作为商务信息平台,所有外地求购的客商和本地待售的产品都在信息大厅登记,统一调配,产品从品种、价格、数量、货源等全部通过电子屏幕进行公布,既方便外商也方便群众。
1.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1.1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对于观念的创新来讲, 也就是对过去旧观念的否定, 给予重新定位。我们都知道, 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反省的过程, 它不仅要超越以往已经形成的习惯以及利益格局, 还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及方式, 如此一来, 便会在心理、物质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来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从量到质的改变, 是无法避免的蜕变的过程。在工业经济社会, 主要以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的生产要素, 而知识却被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来讲, 对传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是越来越低, 相反, 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 逐渐取代了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的地位。
1.2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对于“泰罗制”管理, 我们都非常的熟悉, 它是以机器为中心, 工人只是相应的辅助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 工人就被相应的异化成了物, 那么, 在管理的过程中, 物便成了管理的中心, 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 每一位工人都必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人”。对于这种将人异化管理的方式来讲, 有血有肉的工人将承受着双重的压力, 例如, 繁重的工作量、严重的惩罚、失业的威胁、禁锢个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 工人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如果再不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 那么, 将无法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类逐渐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那么, 人起到了主宰性作用, 无论是才能、个性, 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 对于管理者来讲, 管理的中心将由过去的物转移到了现在人, 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 因此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柔性管理”。对于柔性管理来讲,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等才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2. 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2.1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对于知识价值来讲, 它是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提高产品以及服务价值, 因此, 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 所以, 知识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多对社会经济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 机器、原料以及设备已经不再是创造财富的中间力量, 此时的中间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到当今的知识。对于知识来讲, 技术以及人类的智慧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 这也是知识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 只有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才能将企业的资源充分的调动以及利用。
2.2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 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就以目前来讲, 对经济进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科学技术。鉴于此, 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投入, 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而且, 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 人是创造万物的本体, 同时, 他还是知识的载体, 所以, 在知识时代人将成为时代的中心, 对此无论是国外, 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来进行有效地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 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党务之急, 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2.3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 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的相应的变化, 因此, 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对于知识经济来讲, 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 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 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 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 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代发展, 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 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 那么, 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 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 必将被社会淘汰。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知识经济必然会超越传统的产品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可以看做是知识取代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物质投入, 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 其经营管理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相比全新的局面, 将会对知识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企业在经济管理观上进行不断地创新, 关系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 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经济在结构上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 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渐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 因此, 中国企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来讲, 必须要找到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观念, 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鉴于此, 笔者就针对管理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 供读者参考, 以便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企业研究, 2013 (16)
[2]蔡欣明.浅议印刷企业向知识经济管理的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0)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企业,不论遵循什么理论进行管理,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等级权力控制型,另一类是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即学习型企业。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壳牌石油公司企划总监德格认为:“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的出现,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
纵观我国企业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现实,我们发现他们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大都只是在团队学习和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上做文章,而对于其它三项修炼活动,尤其是系统思考这一项修炼,很少有具体的措施办法提供贯彻落实上的支持。正是对学习型组织建设在修炼上的这种片面性,才导致学习型组织建设效果的丧失。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学习型组织建设失去了信心,甚至撕下了这个标签,不再打这个旗号了。这并不是学习型组织本身有什么局限性,而是没有抓住它的核心关键点——系统思考。我们没有理由因此而指责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倡导者,更没有理由指责倡导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
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职能部门和骨干成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本培训,使参加人员系统的掌握“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的方法及创建策略,以利于本单位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的推动开展。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六个要点:
(1)创建优良的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建设,首先是要创建优良的组织文化,倡导全体员工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明确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工作需要不断努力学习,使学习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2)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应该把每一位员工都看成是企业的主体,重在理解人,即以理服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规范人,让每位员工能自觉遵章守纪。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参与,注重利用一切机会向员工传播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
(3)建立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形成核心价值观理念,引导员工围绕这一价值观竭尽全力工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模式。
(4)领导者应具备人格魅力和个人影响力。构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培养管理者的学习能力,提高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影响力。因为组织、公众对管理者的认可度是影响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只有良好的品格才能引起公众的认同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从而加快组织目标实现的进程。
(5)建立统筹全局的思想。管理者应围绕已经确立的共同愿景和目标,建立起全面的激励机制,促进全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系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环节质量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
(6)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学习与工作的创造力。开拓创新是一个组织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开展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应该将全员的工作与学习结合起来,这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切入点。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意义在于解决了传统企业组织的缺陷,学习型组织为组织创新提供了
一种操作性比较强的技术手段,解决了企业生命活力问题,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重在形成终生学习的步骤;建有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重在开创多种学习途径,运用各种方法引进知识;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重在组织文化;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重在共同愿景时学时新;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化生命意义,重在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生价值;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重在提升应变能力。
学习型组织最初的构想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佛瑞斯特教授。他是一位杰出的技术专家,是20世纪50年代早期世界第一部通用电脑“旋风”创制小组的领导者。他开创的系统动力学是提供研究人类动态性复杂的方法。所谓动态性复杂,就是将万事万物看成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仿佛是永不止息之流。
1956年,佛瑞斯特以他在自动控制中学到的信息反馈原理研究通用电气公司的存货问题时有了惊人的发现,从此致力于研究企业内部各种信息与决策所形成的互动结构,究竟是如何影响各项活动的,并回过头来影响决策本身的起伏变化的形态。
佛瑞斯特既不做预测,也不单看趋势,而是深入地思考复杂变化背后的本质——整体动态运作的基本机制。他提出的系统动力学与目前自然科学中最新发展的混沌理论和复杂理论所阐述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之处。
1965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企业的新设计》的论文,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非常具体地构想出未来企业组织的理想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这是关于学习型企业的最初构想。
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对企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现代人工作价值取向的转变,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当代社会主流理念对组织群体的积极渗透,为组织学习提供理论上支持。学习型组织建设效果:
90年代以来,与“学习”相关的领域发展迅速,培养学习技能的思想广为传播。在企业激烈竞争的今天,高度重视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并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学习技能是企业制胜的根本。
学习型组织建设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各种各样的团队,包括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家庭、政党、社区、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正是由于这些团队对学习型组织的渴望,引发了国内大批学者、专家投入到了该研究领域,由此也导致了对学习型组织的不同理解,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使得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知道如何学习型组织建设,而仅仅将其停留在“组织学习”的层次上,偏离了其真正用意。
——— 浙闽等地服务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中共莱芜市委党校第十七期县级干部进修班
10月15日至22日,莱芜市委党校组织发展服务业专题进修班(第十七期县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外出考察学习,重点对浙江温州、福建厦门进行了专题考察,听取了当地党校安排的课程。通过学习考察,大家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情况不仅从理论上加深了认识,而且从实例上进行了体验,对我市今后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刻反思,触动很大,感受很深。
一、温州服务业发展情况
温州全市辖3个区2市6县,陆地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其中市区人口200万。温州属浙江经济发达地区,这里的干部群众思想活观念新、经济发展势头猛实力强。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二是民营经济实力雄厚。三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四是品牌优势十分明显。温州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的增长、内部结构的优化、劳动力的吸纳、贡献作用的提升和服务功能的增强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并初步构筑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1990-2005年期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由21.76亿元增加到664.58亿元,居全省第3位(列杭州、宁波之后)。
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在12%以上,保持着快速的增长态势,占GDP的比重也由27.0%调整到41.6%,居全省第2位(列杭州之后),平均提高了约0.973个百分点,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产业地位也不断提升。
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全市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体系。批零售业、交通运输及邮政业、金融保险、房地产、教育等传统服务业仍是支柱性产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5%以上。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整个产业结构正逐步向新领域、高层次发展,旅游业、信息运输及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科教文卫体、社区服务业等行业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业发展极具潜力的新兴行业。
构筑劳动就业渠道。服务业行业劳动密集型居多,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全市从事服务业职工人数约3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6.40%,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自“十五”以来,市区服务业的总量规模和占全市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从2000年到2005年,市区服务业增加值由136.0亿元增加到301.2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3.43%增加到45.33%。同时,随着市区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市区的服务功能,使企业的生产环境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
二、厦门服务业发展情况
厦门市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233万人。厦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我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十佳人居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殊荣。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75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为56595元,财政总收入348亿元。厦门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享有升级经济管理权限,经济发展迅速。设立经济特区以来,厦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大量引进外资、侨资、台资,拓展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三种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创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投资环境,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厦门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硬环境良好。有较发达的金融服务体系,厦门科教文化事业发达,人口素质高。经过多年的建设,厦门市已由封闭落后的海岛城市发展成为基础设施比较齐全、内外经济繁荣的港口风景城市。厦门先后被评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第10强和全国首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
厦门今年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服务业领域的共有102项,年计划投资378.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及涉及民生的公共事业)项目44项,年计划投资292亿元;社会事业(教育、卫生、保障性住房)项目45项,年计划投资59.7亿元;现代服务业(仓储物流、商务营运中心)项目13项,年计划投资26.7亿元。《实施意见》还提出了近中期厦门市服务业主要目标: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达到9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7%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4%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9%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7%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力争达到5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0%以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厦门建成海峡西岸城市群中服务业最发达、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城市。根据厦门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以及全市硬件基础、市场基础和人才基础,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将重点鼓励和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九大领域: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会展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贸业、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同时提出了继续实施品牌带动,创建知名品牌。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放宽准入条件,营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三、启示和思考
1、思想解放要再深入。我们感到,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服务业在发展速度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根本在于思想观念滞后,缺少发展理念的创新。如温州,在谋划发展方面,思路很活、办法很多。温州人凭借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等。在经营城市方面,他们体现了灵活的运作方式,善于通过启动民资,实现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与他们相比,我们缺乏那种真正敢拼、敢闯、敢试的胆气和硬气,缺乏在市场经济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和魄力,缺乏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大思路、大气魄、大手笔。在全市正在开展的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共同为促进发展献计出力,掀起新一轮解放思想、谋划发展的热潮。
2、民营经济规模要壮大。民营经济的优势决定了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活力所在和潜力所在。当前,一定要牢固树立抓民营经济发展就是抓发展的认识,正确处理抓国有经济、外资经济与抓民营经济发展,抓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与抓千家万户发展的关系,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并从战略上引导、发展集群经济,加快构建特色板块,通过“小题大做”,促进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集聚的民营经济发展格局。
3、培养人才是关键。鼓励民营、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进入高端人才服务领域,积极吸纳海内外高级人才到我市创业发展。建立学校与社会合作进行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实施现代服务业技能性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发展培训业,积极引进具有国际品牌的一流培训项目,采用网络、远程培训、多媒体、模拟仿真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我市培训水平。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业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积极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围绕农村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兴机富民”计划,组织好机械化作业和加工,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作强度。去年完成跨地区机械收割5.2万亩,机械修剪茶叶1.5万亩,在柑桔产区推广了节水灌溉、植保等技术。
4、大力加强农民培训。近几年以农广校为阵地,对专业大户、村干部及营销专业户进行了培训。一是在内容上立足于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学历5个重点;二是培训形式多样,有长期的,短期的,函授的,田头学校;三是办好科技示范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实际效果。近几年颁发“绿证”5700份,提供劳力就业156人,培训村干部249人,农民18万人次。
5、规范农业行政执法。一是成立了执法大队,实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为保证执法人员素质,我们实行了竞争上岗,建成了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良、作风过硬、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并理顺了农业执法的层级管辖关系,落实了执法过错追究责任制。近几年查处违法案件24起,处理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1347吨,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6、组织农民抓流通。现有柑、茶、桑、渔、畜牧等各种协会8个,除了常规的生产技术指导外,已抽除128人负责开拓农产品市常
7、构建信息传递及反馈系统。农业局去年投资32万元,开通了局域网和因特网,与有关企业和各乡(镇)进行了链接,并申请注册了实名和域名,为农民从事市场农业铺垫了一条快车道。
8、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新型农村能源,办起了一批生态家园试点,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转变作风,强调狠抓落实
新阶段下的农业技术推广不再是农业部门所垄断的工作,已经出现了农技推广队伍多元化的格局。为了克服过去因作风飘浮带来的不良后果,我们具体做了四项工作:一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各二级单位实行“四定”,即定岗、定员、定责、定酬,因事设岗,按岗定责,按责取酬,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增强了干职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全局通过引进民营机制,全部推行了民营化管理。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对一切适宜承包、租赁的单位、项目、资产都实行承包、租赁,使各单位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分配、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服务实体。三是实行“双百分”考核责任制。每年农业局对各单位的面上业务工作及经济指标,用双百分分项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年前与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年终结账兑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全局上下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报告,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农技人员干事业,支持农技人员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在分配上,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各二级单位降低固定基础工资分配比例,提高资本、业绩等要素分配比例,杜绝了新的“大锅饭”,使那些作风不实的人既得不到好处,又受到惩罚。
(四)转变方式,提高服务质量
过去,我们在改革中,尽管对一些条条框框有很大的冲破,但在具体农技推广中,常常因“公”和“私”的问题徘徊、犹豫、观望。有些同志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一套工作方式,围绕领导转,整天忙碌碌,对农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没有什么贡献。然而,有一些农技人员成天到处跑,与农民贴得很近,经常骑着摩托、自行车为农民送种子、送肥料、送农药、送资料被认为是在搞“私”事。一段时期议论纷纷。在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中,我们组织全局干职工认真讨论,消除了这方面的误区。在过去“技物”结合的基础上,我局全面放开了农业生产资料市常一是农技人员依法经营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只要有2万元以上的周转金和固定门面,农业局优惠办证,放手让他们经营。二是鼓励局属干职工走出机关,开展了送科技下乡、送技术到户的活动。三是创造性的探索了包种子、包技术、包示范田产量、协助产品销售的“三包一协”,带队伍、带接穗、带技术、包嫁接成活的“三带一包”,示范尝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技服务质量,目前,全局共有89人开展了上述的各项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各级领导的好评。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应成为科技文化创新的“国家队”, 要能够服务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 解决好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这是大学的责任。开展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协同创新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不是产学研合作之外的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 协同创新的成果, 具体要看研究的选题、定位及其自身的特点, 不能把协同创新的成果形式固化。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改革举措、顶层设计是成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关键。
《大学》:洪书记, 您好!您如何理解“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简称“2011计划”) 对现阶段我国大学发展的意义?
洪银兴书记 (以下简称洪书记) :实施“2011计划”一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 提高国家科技文化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二是要提升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大学发展到今天, 除了人才培养以外, 其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日益强化。但从目前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 无论哪所大学, 其自身的科研能力都是有限的, 然而涉及一些国家重大目标或重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 往往都是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和多个学科的问题, 几乎都是综合性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仅靠大学自身是不够的, 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打破壁垒, 消除封闭, 减少低水平重复, 开展协同创新。
现阶段, 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应成为科技文化创新的“国家队”, 要能够服务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 解决好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 这是大学的责任。开展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
《大学》:现在提倡的协同创新与我们一直强调的产学研合作,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洪书记: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涉及大学和企业。过去, 大学偏重提升创新成果, 提供新技术;企业偏重采用新技术。也就是说, 一个是新技术的供给, 一个是对新技术的使用。现在需要两者协同创新, 形成产学研合作。
在我们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解中, 往往认为“产”是指产业部门, “学”是指大学, “研”是指研究。其中对“学”的理解比较狭窄, 实际上, “学”不仅仅是指大学本身, 更重要的是指大学的人才培养。现在所有的创新都应该是可持续的创新, 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来持续支撑, 从而也就需要建立起各方联合培养人才、联合进行研究的创新平台, 继而使协同创新体成为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体。
协同创新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不是产学研合作之外的问题。大学既要开展科学研究, 保证新技术、新产品不断产生, 又要能够不断地培养人才、提供人才。
《大学》:协同创新的成果表现形式是什么?是否有别于通常的科研成果形式?
洪书记: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讲, 具体要看研究的选题、定位及其自身的特点, 不能把协同创新的成果形式固化。研究领域各不相同, 有的协同创新项目主要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协同, 有的是应用方面的协同, 有的属于增强服务方面的协同。不同的协同创新, 成果呈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2011计划”主要有四类协同创新。第一类是“科学前沿”, 它是“顶天”的, 是基础研究领域里面的重大协同, 这类协同就不是产学研合作。它指的是把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研究机构, 甚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重要研究机构协同起来, 围绕着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开展研究。其目标定位是世界一流的研究, 其成果可能就是重大的科学发现, 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这也说明我们现在的协同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 还有知识创新。
第二类是“行业产业”类的。它的成果就是孵化出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 甚至形成战略性的新型产业。
第三类是“区域发展”类的。其成果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类是“文化传承”类的, 要致力于打造新型的国家智库。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 为南海问题综合施策提供支撑。
当然, 协同创新的成果和成效应该是多方面的, 具有不同表现形式。除科学研究外, 还包括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学科的发展。
《大学》:您认为, 成功筹建协同创新中心的要素是什么?
洪书记:南京大学能够成功获批南海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 首要原因或要素是选题比较好, 这是国家急需的课题。
第二个要素是与校外不同部门的协同。我们把与南海研究相关的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行业都协同起来了, 其中包括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以及海军指挥学院等, 同时把涉及到南海问题的政府部门, 比如外交部、海南省政府和国家海洋局也都协同进来。这个创新平台不是临时组建起来的, 我们与这些机构原来就有密切的合作, 具有协同的基础。比如, 自中国南海研究院成立之时起, 南京大学就介入了其研究之中。
第三个要素是研究基础。南京大学进行南海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1949年前, 南京大学的地理海洋研究就处于全国前列, 南海一些岛礁的命名与线段划分都是由南京大学完成的。后来南京大学又承接了国家数字南海的研究项目, 把整个南海岛礁、资源的情况都进行了数字化。南京大学南海文献档案的特藏在国内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 南京大学的南海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都意味着南京大学有着很好的研究基础。
第四个要素是校内各个学科协同联动。南京大学内部有文理资源的协同。南京大学本来就有一个海洋研究院, 主要研究海洋的资源、地质、地貌等;新闻传播学院则进行南海舆情研究及话语权建设;信息管理学院承担了国家南海问题的重大研究课题。当然, 对于南海研究而言, 很重要的是历史研究, 历史上南海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所以历史系相关的研究人员也都集中起来进行协同研究。
第五个要素是研究定位, 也就是这个协同创新的定位要清晰, 到底要研究什么?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定位, 一是研究海洋权益维护问题, 二是研究海洋资源能源开发, 三是研究区域和平发展。这三个定位与国家的南海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如果仅仅是讲一个海洋权益, 那只要研究海洋法就行了, 但是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平发展的国际关系问题也同样重要, 都需要研究。因此, 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问题。
总之,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改革举措、顶层设计是成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的关键。
《大学》: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筹建过程中, 作为重要组织者的牵头单位应该具备怎样的优势?
洪书记:最重要的就是大学自身的声望, 其次是长期的积累, 包括科研成果的积累、人才队伍建设的积累, 以及与不同单位长期合作关系的积累。另外, 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 牵头方的姿态也很重要, 因为大家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 都有很高的水平, 如果不能将自己摆在恰当的位置, 其他单位也可能不会参与协同。
●协同创新中心既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问题, 同时也要重视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各协同方应该各尽所能, 优势互补, 综合形成集成创新, 充分显示并提升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单位的集成能力, 形成“1+1>2”的效应。协同创新中心不是草台班子, 必须有一个实体化运行的中心, 并不断凝炼向心力。协同创新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化建设的创新。“2011计划”不是评价一个学校, 而是评价和提升某个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 以此来带动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大学》:您认为, 协同创新中心在经历筹建、获批之后, 如何在后续时间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洪书记:协同创新中心既要着力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的问题, 同时也要重视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 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以后, 首先应该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一些高校在争取项目时可能会偏重短期性研究, 但是到了协同创新研究的时候, 研究选题就不应该是短期的, 而应是长期的。比如, 南海研究中心的三个定位, 第一个目标可能是短期的, 但后两个就是长期的。第二, 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员应该是相对固定的, 而不是临时凑起来的。第三, 协同创新中心要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 这就需要内部通过一些项目, 把大家长期联系起来, 同时也要通过恰当的利益分配使大家能够长期协作。第四, 在成果上也要协调统一, 达成共享机制。第五, 在人才培养方面, 要重视培养研究生, 为国家输送和储备人才。这些都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长期任务。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多个协同主体共同组成, 协同机制必然存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问题。如何实现各个主体的收益最大化?
洪书记:协同创新中心要把人力、物力和财力集成起来, 共同协作完成创新任务。协同创新的收益并不完全是经济效益, 还包括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仪器设备的共享和提升。各协同方应该各尽所能, 优势互补, 综合形成集成创新, 充分显示并提升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单位的集成能力, 形成“1+1>2”的效应。
当然, 协同创新过程中, 研究能否完成预期成果, 能否给国家提供好的决策服务, 投入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等, 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这些风险相对较小, 因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都是凭借自身的优势得以进入的。
总之, 在国家的支持下, 我们相信协同创新能推动各参与方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
《大学》:从已有的实践来看, 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转还面临哪些现实困难?如何克服?
洪书记:关键是协同, 特别是长期协同。长期协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是“风险”。从长远来看, 人员变动例如领导的调整等, 可能都会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产生影响, 因此, 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机制, 使大家有一种向心力。要认识到协同创新中心不是草台班子, 必须要有一个实体化运行的中心, 并不断凝炼向心力。
《大学》:协同创新中心要形成向心力, 最根本的是什么?最难的是什么?
洪书记:最根本或最关键的是协同创新中心要有值得长期研究的任务, 并且要有持久的稳定投入和改革的举措, 同时还要有一种成果和利益的共享机制。最难的还是选题,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属于文化传承类协同创新。
《大学》:您如何看待现有协同创新中心的评选机制?
洪书记:在协同创新的问题上, 应该更多地关注文化建设的创新, 但是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被忽视的原因是文科和理科的选题被放在一起评, 而很多评审专家是理工科背景, 对文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之文科在申报的过程中, 与其他学科相比, 成果也显得比较“虚”, 所以文科类的协同创新就得不到重视。这种情况应该有所改变, 因为我国在文化的国际地位上仍然是“西强我弱”, 就是说我们自己的主流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不高。中国不仅仅要提高经济地位, 还需要提高文化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 文化传承类的协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今后的协同创新要更多关注文化创新。毕竟, 文化的发展涉及国家的存亡问题,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个硬任务,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大学》:为了稳定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力量, 有必要对参与协同创新的教师与其他教师区别对待吗?
洪书记:现在也许有些高校存在区别对待, 但应该只是暂时的。从长远来看, 太特殊也不好, 应该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在短期内为吸引人才, 对进入协同创新中心的人员有一定的绩效待遇是可以的, 但我认为还是不要过分特殊, 因为这会导致另一种不公平。大家只是在不同的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 各有各的优势, 不应差别对待。
《大学》:有观点认为“2011计划”似乎也是在某种层面上认定重点高校, 您怎么看?
洪书记:必须明白的是, “2011计划”不是评价一个学校, 而是评价和提升某个领域的综合创新能力, 以此来带动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办学质量的提高。“211工程”和“985工程”可以说是对学校的评价, 但“2011计划”是对研究领域的评价, 它们的评价侧重点不同。
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某所学校牵头和协调的, 所以第一要看学校的研究实力, 没有研究实力, 肯定协同不了;第二要看协同能力, 没有协同能力, 即使有研究, 也未必能搭建出一个协同的班子。正如我前面讲过的, 南京大学的南海研究项目进入了“2011计划”, 不能因此就说我们比没有进入“2011计划”的学校要强。只能说南京大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协同得好, 选题选得好。因此, 不能有“2011学校”之说。也不能说进了“2011计划”的学校就一定是国内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实际上, 我认为许多高校研究实力很强, 非常有希望出创新成果, 但是由于名额限制或平台设计等各种原因, 而没有机会入选, 说明这个计划还是有其局限的。
学校后勤管理观念创新与实践
我认为“后勤”意思为“保障”与“服务”。于是,我认为学校后勤有三项功能,即一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功能;二是为全校师生的生活活动提供服务功能;三是在后勤服务管理中渗透育人功能。
要完成好这三项功能不容易。在小学后勤工作人员很辛苦,摊子大,事务杂,矛盾多,女教师多。因此出现了做得多,学得少;工作多,总结少;实践多,理论少的“三多三少”现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还得从不断更新后勤管理的观念说起。
一、创新后勤管理观念
观念,是对事物的认识或态度。观念是搞好后勤管理的灵魂,先进的观念能形成先进的后勤管理工作。所以,观念有高度,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才能有深度和亮度。
继承优秀的传统观念,创立新观念。
1.在做好后勤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2.在后勤管理中,树立“法制管理、”“安全管理”、“节约管理”、“精细管理”、“民主管理”、“信息管理”、“可视化管理”、“承诺管理”、“目标管理”等观念。
3.在后勤服务中,树立“精细服务”、“主动服务”、“爱心服务”、“感动服务”、“人性服务”等观念。
4.在建设绿色校园环境中,树立“校园环境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的观念。
5.在物业、基建管理中,树立“成本经营”的观念。
.6.在财务管理中,树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科学管理,民主理财”、“公开,公正,廉洁”的观念。
7.在后勤信息管理中,树立“高效后勤”的观念。
8.在后勤队伍建设中,树立“待遇留人,感情留心,事业留魂”、“让想干的员工有机会,能干的员工有舞台,干得好的员工能发展”的观念。
二、新后勤管理作法
学校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科学,后勤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问,有规律性,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后勤管理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经验:
其一,后勤常规管理,内容要创建——
育人后勤、人文后勤、法制后勤、阳光后勤、安全后勤、绿色后勤、节约后勤、感动后勤、创新后勤。
其二,后勤常规管理,方法有“十化”——
后勤管理规范化,制度管理法制化,校园环境人文化,财产管理电算化,财务监督公示化,生活服务低碳化,服务师生精细化,队伍建设民主化,科学管理网络化。
其三,后勤常规管理,要努力提高后勤校长(主任)素质、做到“六六六”——
六种精神:
改革创新精神,认真负责精神,实干拼搏精神,廉洁奉献精神,虚心好学精神及“三心三感四勤”精神(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使命感、安全感、紧迫感;脚、手、眼、口勤)
六种能力:
有较宽厚的理论素养、较强策划决断能力;
有自觉的法规意识、依法治校能力;
有对人、财、物管理能力;
有较强势的执行协调能力;
有现代人的经营学校能力;
有鲜明的人格魅力、较强的亲和能力。
六种工作方法:
尊重领导、请示汇报;
科学分工、协作要好;
深入实际、群众依靠;
关心员工、冷暖记牢;
信息沟通、朋友广交;
总结宣传、及时报道。
三、创新后勤管理实践
在先进新观念的指引下,不断践行后勤管理创新,努力打造感动后勤、节约后勤、绿色后勤和信息后勤。
(一)感动后勤
后勤服务如何赢得人心,赢得师生的心?我认为是让师生在后勤管理服务中受到感动。能让学生和教职工在优雅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让优质的后勤服务给师生留下终生的感动。感动是一种教育、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所以,我们要打造感动后勤。
感动的核心是爱,爱学校,爱师生,爱本职工作。感动后勤通过服务管理中的语言、行为、成果展示。服务要精细,做到用心用脑,精心细心;管理要人性化,做到刚柔相济,时时事事体现温暖。后勤服务的价值就是感动师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后勤员工要学会感动,一个容易被感动又能使别人感动的人,是幸福的。
如何打造感动后勤?
1.后勤员工真诚待人,心存宽厚。
2.有一支充满爱心、责任心的后勤队伍。
3.有持之以恒的优质服务。
认真做好常规服务和超常规服务;用心发现、善于捕捉细节服务;赢得人心的大爱服务。
(二)节约后勤
“发展纲要”指出: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
1.建设节约后勤的任务。
(1)培养具有节约意识的接班人。
(2)加强学校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建设节约型校园。
(3)勤俭办校,提高办学效益。
2.建设节约后勤的原则。
(1坚持系统性原则。
(2)坚持效率成本原则。
(3)坚持资源有偿使用原则。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3.建设节约后勤的具体做法。
(1)成立建设节约型学校领导小组,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营造节约校园文化氛围,师生养成节约习惯。
(3)积极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
(4)要抓三个环节,管理节能,科技节能,行为节能。
(5)加强精细管理,落实节约制度。
(6)表彰先进,宣传典型。
(7)沟通信息,加强交流。
(三)绿色后勤
努力建设绿色生态环保的校园,是学校后勤的重要工作,为此,我们必须科学化地组织调动有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得并持续保持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最佳效果。
1、建设绿色后勤,校园做到低碳环保。
每所学校都要重视校园环境,这是校园实现低碳环保的重要环节。为达到此要求,我们应做到:校园洁净整齐,宁静和谐,特色优美,并在净化、绿化、美化这三个方面下功夫。许多学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如革命传统型、人文历史型、科技兴校型、生态园林型和地域特点型。
2、建设绿色后勤,校园绿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每所学校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它客观条件,在校园内种草植树,丰富植物品种,努力提高绿化率,为校容争辉添彩。同时,充分利用空间与绿化搭配,植入校园文化,将建筑物、雕塑、山水、石刻、树木、花草等单体,进行组合,成为各种景观,于是,整个校园便形成有教育作用的千姿百态的时空艺术综合体,展示了校园环境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四、当后勤校长的十点体会
(一)要准确定位,要会用权,用好权,用足权,不越位,当好校长的助手。
(二)要勤奋,坚持在校园特别是在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多走走,在工作笔记本上多记记,在大会小会上多讲讲,与后勤员工多交流,员工做得好大张旗鼓多宣传,工作失误作为案例多分析。
(三)从事后勤工作要有激情,主动积极工作是快乐,被动应付工作是痛苦。
(四)工作有困难要上,工作有成绩得好处要让。
(五)要多用心,少用计;多谋事,少谋人;多动手,少动口。
(六)要多为成功想办法,少为失误找理由。
(七)管物近水楼台不得月,理财久在河边不湿鞋。
(八)管教学的校长要节节进课堂,管后勤的校长要天天转校园。
(九)后勤工作不是机械重复,一成不变,应是每年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取得新成果、新亮点。后勤工作不停步,年年有进步,三年迈大步。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我有幸参加绵阳市教育体育局举办的为期4天的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这几天里,我们聆听了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大春副院长的《课堂管理中的言语沟通策略》、成都市青羊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罗馨老师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技巧》、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易连云的《中小学德育专题研究》、绵阳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廖学军的《慢慢培孩子长大》等报告,参观了绵阳市十大名校——绵阳市火炬实验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最后我们还开展了班主任论坛这一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和活动,使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领会到了一系列先进的管理理念,学到了一系列科学、优秀的管理方法,使自己更有信心去做好一名班主任。总之,我觉得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我的内心却充盈着沉甸甸的收获:
一、班主任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通过培训,我更加明确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班主任不仅是班级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协调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激励者,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同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成长的新情况、新特点,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保障和鼓励中小学教师愿意做班主任,努力做好班主任工作;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鼓励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成长情况,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
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提升机会,及时获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捕捉到最新的教育动态,呼吸教育前沿的气息,让自己的工作方法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勇敢地面对和反思。
培训的许多内容,我们在工作中经历过,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的思想经受了一次痛苦的历练,因为我真的思考了!
当我们反思自己时,是需要勇气的。用学到的理念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能不承认,自己很多行为是错误的,甚至是有悖法律、法规的,自己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憾!联想起自己以前经历的一些小事,平静的培训学习竟让我的内心泛起波澜:
尊重学生这个理念我们早就知道,可实际上自己又怎么做的呢?记得今年教师节,我接到一条祝福短信,是我以前的学生,但没有留名。我发短信问他是谁,他竟调皮地说:“您猜猜吧!我没少给您惹事,您说过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没得救了!”天呀!我说过这句话吗?自己仔细搜索,竟毫无结果!再次询问,他还是说您说过这句话!又加上一句“不过我可是咱班的游戏高手!”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我猜到了他!可我还是想不起那句话。我记得的只有他不爱学习,老爱惹事,我为他着急过;他和学校里一个女生超常交往,我苦口婆心地劝过!可这些似乎没给他留下什么印象,他记忆深刻地竟是“这一辈子都没得救了!”这句话!也许孩子并无恶意。但我确实意识到了老师的话真的很重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正在发展的孩子呀!
在参加班主任培训中,我边学习、边思考。由原来的逃避,到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到后来积极思考自我超越的办法,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三、集众家之长,创个人特色。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行为”,先进的理念指引着方向,但它与现实之间确实存在着差距: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善待学生,要承认差异,可现实是有优秀的生源就有优秀的成绩;理念告诉我们有创新能力,可现实是为了成绩忙碌的我们常常是“坐井观天”;理念告诉我们要做学生心理的保健者,可现实是我们因工作压力大而常常情绪失控……
在班主任论坛上,这也是我们探讨最多的一个话题!我们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试着给出了最佳答案:
——不要因为爱而伤害自己。这是一位学员说的。他说:“和学生发生冲突的老师,大多数是喜欢较真,责任心比较 强的 老师。但要心中有法,逾越了法律的底线,任何爱都会变成了伤害!”
——别让自己打败自己。什么在局限我们自身的发展,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弱点:懒惰、不思进取,就会落后;不倾听意见,就会抱残守缺;班主任“护短”,就会产生乱班……所以一个人要发展,就必须“弥补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
——教育,要让学生感到快乐。首先老师要会自寻欢乐,会一些阿q的精神胜利法。把快乐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留恋你的课堂,喜欢你这个人!
——要探索自己的特色。这是我的看法。我认为处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必然存在的。不应只是一味地指责与抱怨,也不是盲目地听从专家的舆论。我们要积极地去探索、去实践,把班主任工作做出自己的特色!
感谢这次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让我们全市二百多名中小学班主任走到一起来。可以说管理风格与个人智慧之间的大融合!我们彼此分享着经验,一起探讨困惑、交流看法。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也许登不得大雅之堂,但能给我们的工作以启迪!
四、理解与尊重会形成更大的工作动力。
在学习中,在专家和其他优秀班主任的讲座中,他们不止一次地提到理解与尊重。是啊,在物质之外,老师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工作价值能否得到学校的承认,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我校的班主任以及教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参加比赛还是什么活动,领导都会密切关注,时刻给你加油鼓励,工作上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不正是促进我们快速成长的动力么?学校是我们成长发展的基础,更是动力的源泉。这种理解与尊重,还包括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只要我们用诚心、爱心、细心去经营,我们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教育合力,感觉到更大的工作动力。
一、激发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图形的逐渐变化中体验空间图形之间的联系是建立空间观、激发空间灵感的基点。教学中, 教师要善“变”积极采用多种方法, 让学生在变中感悟、体验、品味, 激发空间灵感。
例如, 剪拼是小学几何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可以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以动手实践的方式探究图形的变化, 进而理解方法, 感悟概念。教学中, 我们应预设多维的剪拼元素, 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中发现和感悟。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具:5个三角形、2个平行四边形纸片、2个长方形和剪刀、尺子, 让学生尝试求出学具中任意1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通过剪、移、拼的方式自主探寻出多种方法: (1) 2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2) 1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 (3) 1个长方形剪成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4) 2个相同的三角形铺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上。这四种方法均可以求出其中一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对图形的剪拼是通过自身对图形的直观感悟完成的。
二、立足生活经验
空间观念是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是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培养空间观念, 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特征, 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 圆柱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 结合圆柱侧面展开图可以让学生“制作圆柱笔筒”, 要求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 自己给笔筒配上一个底。通过制作活动, 学生把外在的认识转化为内在的体验, 要全面、清楚地认识了圆柱侧面与展开面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 把空间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对几何图形有了深刻的认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重视操作体验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在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时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 注意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活动中, 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 然后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 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形式统一起来, 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表象。
四、确定物体位置
现实中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总与其他物体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关系。教材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例如, 在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方向的基础上, 用这些方位词描述位置。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教室等场景为素材, 引导学生到校园中确定方位, 找找教室里的各个方向分别有什么;把校园里各个方向中的主要建筑画在图上, 学习观察平面图的方法。同时, 还引导学生学会用这些方位词描述去公园游玩的路线, 描述上学的路线等。这些内容, 对学生认识并把握生活空间十分有益。到了第二学段, 教材又让学生了解比例尺,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方向和距离的知识以更准确的方法描述物体的位置。
(一)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个国家教育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各类创新产品的涌现和应用方式的改变,将新技术和新理念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伴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和改造,新型移动设备和智慧型产品普遍进入课堂,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将持续引发各国对教育教学创新的普遍关注。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扭转教师低效的教学形式,改变课堂单一的教学形态。
(二)数字鸿沟和技术环境将加剧“全球学习危机”
保证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全球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点,然而“全球学习危机”正在涌现。首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检测报告(2013-2014)》指出,在全球6.5亿小学适龄儿童中,依然有至少2.5亿人没有学到基本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其次,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因数字鸿沟产生的学习者信息素养的缺失和不足,导致了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具有明显差异,从而阻碍了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妨碍学习者未来体面就业所需各种技能的培训。第三,即便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较好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教学模式也并未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各种教学模式在很大比例上仍然以教师为中心。
因此,缩小数字鸿沟、加强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设计才能进一步完善“全球学习危机”的境况。
(三)教育信息化将成为发达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政府主导的顶层设计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优先发展教育信息化看作是关系到本国国际竞争力和21世纪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予以高度重视,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纷纷制定教育信息化政策并采取一系列行动措施。为保证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的连续性,各国政府均重视顶层设计,以分阶段、渐进式来解决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四)不同国家政策导向差异导致其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特征日趋明显
各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战略发展重心与各国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创新。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始转向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上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各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差异还比较大,但是都已步入综合协调发展的轨道中并与上述四个阶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五)“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将成为全球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共同强化的研究主题
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科学研究体系中,“技术促进学习研究”已被当作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横跨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很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普遍形成了实力雄厚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家层面构建了系统化的支撑体系。不论是研究经费投入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与该领域研究价值相匹配,凸显各国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六)全球不同区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将呈多极化
世界五大地区北美、欧盟、亚太、南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因其政治结构、经济基础、产业发展、教育观念、文化背景等不同导致教育信息化态势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多极化特征。北美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早,整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欧盟相继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计划很大程度推动各成员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欧盟各国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向。亚太地区表现出极富特色的发展态势,其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不断的探索创新。南美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虽然存在瓶颈,但这并未阻碍南美各国紧跟教育信息化进程步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在21世纪虽有显著提高,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在社会稳定发展中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该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思路。
(七)“教育公平”在各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
各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公平问题,区域之间、种族之间教育发展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性,并且有日趋严重之势。为避免数字鸿沟、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教育公平”问题提高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结合自身国情,纷纷制定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采取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
(八)政府引导下的多方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将成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投入和“成本分摊”机制。美国的教育信息化以联邦政府投资为主,各州、基金会和社会捐赠也占有一定比例。此外,美国政府还以项目的形式鼓励和资助各州和学区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日本实行“公费”“私费”并举,官民共同分担的政策,充分调动民间的积极性。社会参与、民间支持成为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九)信息产业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对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创新的软硬件研发、教育信息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等,无不得到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支持。
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为确保面向教育的企业能够长期支持该领域的发展,各国政府在政策、投资模式等方面也给予了相应的设计,从而有利于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同时照亮自己, 情感和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输而能完成的。“教育就是唤醒”,唤醒不是喋喋不休,不是传达公告,不在言辞中。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一声呼唤,不期而至,甚至违乎意愿。”潜移默化是情感和道德教育的较好方式,一段故事,一份交往,一次参观,一次劳动,一个习惯等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设计并抓住这些瞬间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教育,往往比说教更能起到滋养心灵的作用。在情感和德育教育上,我们还应遵循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原则。教师应注意从点滴做起,在细小之处关爱孩子们,为孩子情感和道德的成熟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要立人”,思品课教育应该返璞归真,“做一盏灯,照亮学生的一生”这才是我们课堂的精神所在。所以我们要不断进取。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变化。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财政工作也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收入已经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 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一些高投入、高支出的势头已经降下来了, 但民生等刚性支出具有持续性, 不会因为财政收入增速回落而相应减少, 有的还要增长, 这些都要在以后年度继续安排。这个时期, 收入增速放缓与支出刚性增长、新增财力有限与增支因素较多的矛盾凸显。三是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重速度、轻效益, 重分配、轻管理, 重增量、轻存量等理财理念、理财方式、工作方法, 已经不适应新常态下财政工作的新要求。新常态迫使财政管理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增量为主型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型转变。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常态下财政的这些变化趋势, 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把握规律, 主动适应, 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既要保持一定的收入增长速度, 又要提高收入质量, 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过去的十多年, 特别是2002-2012年, 陕西地方财政收入从150亿元增加到1 600亿元, 年均增长26.7%。这个时期, 主要是石油、煤炭交替量增价升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等行业快速发展, 直接拉动了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加速, 能源产业面临节能减排和市场需求放缓的双重约束, 建筑和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时期也已经成为历史, 近十年拉动陕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正在弱化。2013年和2014年, 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分别下降到16.8%和13.6%, 增速回落趋势十分明显, 财政收入进入了中速增长的新阶段。
对此, 各级财政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 正确认识, 全面分析, 积极应对。一要保持一定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一定增长速度, 既是必须的, 是全省发展特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需要, 也是可行的, 通过努力能够做到的。虽然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但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陕北经济转型升级, 关中各市特别是西安, 以及陕南发展势头强劲, 加上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文化旅游等新增长点正在形成,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是有财源支撑的, 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二要注重提高收入质量。在新的形势下, 要从过去片面重视收入规模, 向既重收入规模又重收入质量转变。各级财税部门要努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做实财政收入, 增加可用财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财力保障。三要纠正财政收入目标上的模糊认识。各级财政部门要一如既往, 把组织收入作为首要任务, 根据经济发展和税源变化, 建立收入预测模型, 科学测算收入目标, 既不能脱离实际定得过高, 加重企业负担, 更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困难, 对财政收入放任自流, 走到哪算到哪, 要紧盯收入目标不放松, 加强税收征管, 做到应收尽收。
二、既要安排好支出增量, 更要调整优化存量, 确保重点支出需要
财政收入增速回落以后, 每年的新增财力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 理财重点要从重视增量向重视盘活存量转变。既要把有限的财政收入增量安排好, 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更要在盘活财政资金存量上下功夫。为此, 我们要从转变财政职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入手。一是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财政该管的一定管住管好, 不该管的坚决放手给市场和社会、放到位, 避免大包大揽。政府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区分公共性的层次, 优化结构, 有保有压。二是改善民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 少搞锦上添花。在政策扩面提标时, 不做过多过高的承诺, 帮穷不帮懒, 引导全社会树立起靠个人努力勤劳致富、各方面合理承担责任的民生新理念。三是优化支出结构保重点。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 新时期财政支出的重点, 仍然是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环保等民生项目, 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要按照清理沉淀、整合专项、压缩一般、保证重点的原则, 对中省出台的民生政策和个人必保支出, 既保证过去的, 又保证新增的;对党委、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予以保障;对其他一般性专项资金, 打破基数, 有保有压、有增有减。
三、既要推进依法理财, 又要注重改革创新, 确保财政管理水平上台阶
【如何理解发展经济与观念创新】推荐阅读:
如何理解信任与监督的07-09
如何理解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与分级保护07-03
如何理解入党誓词09-30
如何理解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何选择?06-28
您是如何理解教学品质的07-13
如何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09-18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06-21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2-09
对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的理解06-27
谈如何推动控申工作创新发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