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劳动教育(推荐5篇)
本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本科商务英语必须转变传统的外语学科建设思路,导入相关学科理论,实现从基于语言技能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转向基于关联内容的系统的沉浸式商务教学范式的根本转变,进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基于关联内容;沉浸式教学;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Relevant-content Based Immersive Teaching:
On the Education Model of Undergraduate Business English Major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Undergraduate Business English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disciplinary building, introduce relevant disciplines’ theory, and realize fundamental paradigm change from a traditional language-skill based teaching model to an immersive and systematic relevant-content based business teaching, thus to foster the training of market-oriented versatile personnel.Key words: relevant-content based;immersive teaching;Business English;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及市场经济日益全球化,社会要求高校的教学和研究从关注“教育中的人”转向“社会活动中的人”,以培养更多外向型应用人才。这是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肇始及快速发展的动因。从话语理论角度分析,商务英语已超出单纯应用语言学的范畴。在市场的导向下,经管类课程比重的增加要求商务英语专业转变传统的外语学科建设思路,导入相关学科理论,进行自身话语类型和学科身份的重构。为此,本科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根本的范式转变,从基于语言技能的传统语言教学模式转向基于关联内容的系统的沉浸式商务教学,进行市场导向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因此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全英教学模式,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就突显出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一、基于关联内容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市场诉求
在英语国家,商务英语的学习者主要为商科专业,但没有多少实际经验的学生(pre-experience learners)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学员(job-experienced learners)。
[1]由于这些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可以把这种知识带入课堂”,因
此他们在学习商务英语时主要以“语言知识和技能(language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为训练对象,对“专业内容(professional content/content knowledge)”较少关注。然而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从对一些老牌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相关的调查发现:业内人士普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评价较高,但认为在商科知识方面有待加强,学生也普遍认为商科知识应更加深入。[2] 由于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基本没有商科专业背景和商务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对商务英语学习的需求,显然不仅仅是“语言技能”,“专业内容”亦是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诉求。这对于本科层次商务英语专业尤其如此。
其实早在1998年,教育部有关文件即已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文件还认为,“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3]
2007年以来,国家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和硕士点相继正式批复,意味着高层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到来;相对于“技术操作型”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本科商务英语应该定位于“管理技术型”,[4] 其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应为较高层次的外向型业务或管理岗位,毕业生的“从业之专不是指向作为效度工具的英语语言技能,而是特定的‘业务’”。[5]P12 因此,有学者认为,在本科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对商务英语话语或语域中有关词汇、句法、语篇、文化、商务交际等特点的规律性认识,只是工具效度性研究,并非本科商专学生所研之专的内容与目的。本科商英专业学生所研之专应是专业性专题研究,尤其是与国内外商贸、财政、金融、企业管理等领域中的现状及其热点问题的讨论与对策性研究。[5]P13 随着国际商务交流日益深入,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已有很大变化:他们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了解国际商务往来的“游戏规则”。为此,应不断强化商英教学中的专业方向,坚持方向课程的系统性及专业性,系统开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的主干课程,同时坚持方向课程沉浸式的全英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规则,同时强调探究这些理论和规则的发生原理。
二、基于关联内容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语言学分析
话语类型与学科身份的构建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所在。而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使学习者把握商务话语类型并成功构建起自身的学科身份,乃在于依靠一套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话语理论对框架知识和“意义”的关注,表明话语类型的把握和学科身份的形塑要重视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和“内容”。于商务英语而言,就是要重视“商务内容”在商务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有真正的市场诉求,同时还有深刻的语言学论证。
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内容知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斯蒂切特(Thomas G.Sticht)指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如思考、沟通、解决问题以及学习等既需要过程(processes)又需要内容(content)或知识(knowledge)。这表明仅依靠诸如读、写、批判性思维等‘过程’是不能将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到较高水平,确保这些‘过程’良好运作的基础是高水平的内容知识。”[6] 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依靠的是“有意义的操练(meaningful drill)”和“可理解性的输人(comprehensible input)”,因此语言习得应专注于意义(meaning),而非语言形式(form)。[7] 刘润清在考查中国外语历史和现状后亦指出:今后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将从侧重教语言的形式转向侧重教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并且高年级的外语教学将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他认为这种转向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因为语言本身是个符号系统,它本身的深度和美感来自它所“运载”的内容;二是因为人是智能的动物,在智力上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智力饥荒”。[8]
因此,要达到更高层次交际的要求,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必须基于内容而非语言或技能,即采用以商务内容为主线系统地进行商务知识、理论和技能沉浸式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语言技能主要是通过以语言为媒介获取信息过程中得到发展的。不过,沉浸式的商务英语学习虽以商务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中心,目的语的学习仍是专业训练的一个基础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学生对这一学习目标指向也有充分的自觉。学生在系统商务知识的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同时对商务英语语言性的学习内容进行自觉性地掌握,并在此学习过程中得到专业知识语境的熏染,从而熟悉和把握商务话语类型。这也说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势必比单纯的外语学习或商务知识的学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可见,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系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分割,“外语”和“商务”实现融通,学生的认知得到丰富发展,学科身份得以成功建构。
三、基于关联内容的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模式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培训,轻视知识与理论的吸纳和系统构建,缺乏学术的内涵和深度,缺乏对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造成了英语专业根本性的缺陷。[9] 刘天伦指出,“老三届”后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或事业
成就方面总体上比其它专业的毕业生逊色,很少出现杰出人才,其原因可能在于英语专业“过于专注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在思想观念的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10] 质言之,传统外语教学的失败的症结在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语言主要起沟通的工具性功能,本身并不具备专业身份的特点。因此单纯追求语言技能、忽视专业化知识和理论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势必导致外语专业在语言工具化的市场语境中自身身份构建的失败,只能培养出会一般日常通用语的所谓通用型人才,无法适应当前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市场分工的需要。
因此,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力求“精而深”,即要抓住并深入学习研究相关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在语料内容的选择上“应具有足够的智力上的挑战性(intellectually challenging enough)”[11]。二要注意系统性,即所开设的商务课程在知识结构上要形成系统,注意教学内容的题材、体裁、知识主题的信息关联,根据专业的知识框架,建立起围绕专业核心理论的一个个知识“图式”。为此,学生才能在学科知识系统学习中进行浸泡式的语言训练,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亦建立起学科思维,从而有效地掌握专业话语类型,建构起自己的专业身份。
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语言能力的区别。在低年级阶段,开设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使用商务情境语料,主要学习商务语域中语言知识和技能;语言学习是重点,商务情境作为语言学习的载体。在具体学习语料选择上,必须依据关联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将围绕同一主题内容的语料系统地搭配起来,即按照系统结构模式,将各个知识主题关联起来,形成一个专业话语的语料和场域。学习者在此场域中学习语言的同时,将不断得到关联性的话语提示,强化自身的话语意识,有助于在高年级进一步的专业身份塑造。在高年级阶段,学习者应进入专业性专题研究学习,体现“精专”特点,以特定具体的商务知识、理论和技能为主要学习研究对象,即以英语为媒介,系统学习诸如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专业的课程。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精选一两个商务方向,系统而深入地进行沉浸式全英教学。
结语
从语言角度看,商务英语是一种特定话语类型,是商务人员在特定商务场域进行有效沟通、显示并保持自身身份的方式与手段。按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观点,“某领域的话语从形成的那刻起,就拥有了权势与秩序的特性。所以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的后继者们都必须掌握同样的话语,”且“话语在为现象与话题提供可能的同时,也为人们的言语行为划定了界限。”[12] 因此,商务英语作为一种“控制话语生产的原则”的学科,其人才培养重心就导向了话语类型把握和学科身份的构建,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突显出对“专业内容”的关注;而基于关联内容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亦彰显了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Ellis, M.& Johnson, C.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5-18.[2] 蔡芸、陈林汉.英语本科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报告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78-79.[3]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 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S].1998.[4] 张武保、严新生.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103.[5] 曾利沙.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以何为“专”——兼论“商专”的体系差别性定位与比较优势特色 [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4):12-13.[6] Sticht, T.G.The Theory behind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J].Focus on Basics, 1997(4): 7.[7] Krashen, 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67, 30, 21.[8] 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2.[9] 钟美荪.以精英教育理念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
一、展馆空间设计的主要构成
展馆空间主要是由展示空间、公众空间、辅助空间三个部分组成。
1、展示空间
展示空间主要是指需要被推行展示的产品陈列的时机空间, 这部分是整个会展空间设计的核心部分。展示空间就是对空间加以组织利用, 但是展示空间的关键在于能否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 能否准确有效的传达展会主题信息以及能够充分的吸引到参观者的注意力。在技术方面展品在形状、大小、软硬、轻重、颜色、质地以及可塑性等方面, 决定了展示中是否选用诸如水平、固定、垂直、倾斜、动态等展示空间样态, 或是否选用展柜、展板、展台、展架等陈列方式。
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包含着过廊、通道、休息间等场所的公众共享空间, 是为公众提供一定的使用和活动区域。原则上讲公共空间应具有面积足够、能够休息和闲谈空间等特点,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 为防止人群在精彩处人流簇拥、冷僻出空闲清冷的状况发生, 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预估参观人群的数量、流量及速度。 (2) 充分考虑参展产品的性质以及陈列方式。 (3) 在主要参展产品的空间上注意最佳视域、视距、视角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4) 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参展路径降低参观人群的疲劳程度。
3、辅助空间
辅助空间顾名思义就是除了展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外的空间, 其在整个会展设计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接待空间可以为参展顾客与展商之间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这种空间与展示空间接尾, 风格设计应与展厅设计相一致;工人人员空间可以为展商的员工提供私密休息的地方;在公众不注意以及隐蔽的地方也设有储藏空间, 用来存放相应的展品, 宣传手册等相关物品。
二、展馆中的动漫体检设计与研究
1、动漫艺术本身正在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全景式、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方向发展。
动漫的崛起, 不仅改变了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形态, 也改变了文化与艺术创造主体的思维特性, 它将鲜活灵动的诗性思维从文字系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使更加感性直观的图像获得了日益广阔的发展空间。展览故事线研究, 主要由作品时间, 空间秩序以及作品的类别结合而成, 独特新颖的内容安排能为不同观众群体提供耳目一新的信息获取感受。
2、采用全息影像、幻影成像、AR、VR等技术的多媒体展示
平台, 以互动游艺的体验方式, 集科普、游乐和现代尖端科技于一体, 使广大动漫科普爱好者在梦幻般的4D模拟场景中, 切身体验动漫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全息影像、互动多媒体等虚拟展示手段与场景还原等实体展示技术的创新结合, 不仅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性, 还为观众提供更强大的信息获取渠道。
3、研究过程中将以布展内容大纲编制、沉浸式空间形态研究、沉浸体验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其中布展内容大纲是进行展馆设计的前期工作, 它对展馆主题、内容顺序、展项策划重点起到决定作用。
4、空间形态是展馆的空间条件, 它的形式和利用率将直接影响内容信息的质量和观众容纳量;
沉浸体验技术作为体验馆的表现手段, 将下沉、地台、凹凸、交错、穿插、母子空间、共享空间、虚拟和虚幻空间、结合运用, 将为观众带来最直观的参观体验感受。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动漫体验馆的空间利用率与优化方法
以动漫为主题的体验展示空间需要大量的环境条件、装置和设备, 这与有限的空间条件形成强烈矛盾, 所以要研究一系列优化方法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满足展馆和观众的丰富要求。
2、动漫作品的排序方法与空间秩序之间的矛盾分析
动漫作品的排序可以分为时间排序、类别排序、作者排序、国家排序等多种方法, 而这些都足以主导整个展馆的布展顺序, 但是这些方法在一些条件的影响下需要进行某种组合和穿插, 这种情况为空间秩序的安排提出了很多问题。
3、沉浸式体验在动漫体验馆展示设计中的运用
沉浸式体验在动漫体验馆中的运用是本项目主要的研究对象, 由于展馆主题和观众群体的特殊, 需要多维度体检条件的支持。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会展设计方向的发展状况是“追求速度而忽视品质”, 展示设计行业本身在我国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相关会展设计人才储备方面也很欠缺。因此, 如何提高我国会展设计水平已经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展览建筑空间多以一种动态的方式相互渗透、混合, 空间呈现出多样异质的特点。本次研究即在于通过对沉浸式体验环境的设计研究来探索此类展馆的设计模式, 为观众创造更生动丰富的感官感受环境。通过对沉浸式动漫体验馆布展设计研究项目的实施, 对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展陈手段、装饰材料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对探索沉浸式动漫类主题空间的布展方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为国家动漫知识产业的研究基地, 我们利用自有动漫主题体验馆达到普及动漫科普文化知识, 激发中小学生与社会群众对动漫文化的热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涛.传达空间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朱曦, 苗岭, 周东梅.展示空间设计[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 2006.
关键词:地球村国际学校;奥罗拉校区;教育公平;沉浸式语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
一、开展国际化的沉浸式语言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考特尼·布莱克校长,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发展历史和特色。
考特尼·布莱克:地球村国际学校创立于2007年,目前有奥罗拉、柯林斯、斯普林斯和北格兰四个校区,并将于2015年秋在道格拉斯郡开设新的校区。学校设有汉语、西班牙语、俄语、法语、德语等语言的沉浸式语言项目,在校学生至少有半天的时间通过沉浸项目学习语言。此外,地球村国际学校还开设了四所幼儿园,为2.5~5岁的学生提供汉语和西班牙语沉浸式教育。
创立地球村国际学校的设想始于2005年1月。那时,一些领养了中国儿童的家长想让孩子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于是商讨如何建立一所公立的国际学校进行沉浸式双语教育。2005年春天,这些家长邀请杰德·阿米克·弗珍兹(Jade Amick Fulgenzi)女士负责学校的筹备工作。弗珍兹女士具有30多年的国际多语种教育经历,并且曾在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任职。2005年8月,地球村国际学校筹备委员会收到了沃尔顿家族基金会提供的2万美金的资助,用于校舍租赁等事宜。2005年12月13日,奥罗拉公立学校委员会受理地球村国际学校的申请。同时,科罗拉多州教育委员会以6票支持、1票反对的比例支持地球村国际学校的开设。2006年3月,该教育委员会再次以4票支持、2票反对的比例通过了地球村国际学校的创校申请。2007年秋天,地球村国际学校奥罗拉校区开学,并成功招收到226名学生。在此后的五年里,奥罗拉校区的学生人数激增,目前已经超过1000人。
地球村国际学校是免费的、公立的语言学校,也是美国最成功的特许学校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根据《各州共同核心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CCSS)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准的课程,虽然学生在刚入学时可能对要学习的语言一窍不通,但是经过几年的沉浸式学习,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语言。学校教师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把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带进了教室。因此,学生在掌握不同语言的同时,还能够树立跨文化意识,并形成国际思维。此外,学校设置了适合学生沉浸式学习的英语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普通学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一样好。与此同时,地球村国际学校的学生还熟练地掌握了一门外语,比当地普通学校的学生更有优势。
二、联邦和州立法推动学校改革
《世界教育信息》:为实现美国基础教育政策提出的相关目标,贵校做出了哪些哪些努力?
考特尼·布莱克:根据《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优质和均等的教育,确保每个孩子在数学和阅读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地球村国际学校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都要参加数学和英语阅读测试。根据该法,学校每年都要取得一定的进步。如果学生测试成绩不理想,学校就会面临被关闭的风险。地球村国际学校作为国际语言学校,吸引了很多亚裔、西班牙裔和非裔的学生,学校开设“英语第二语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ESL)课程,帮助英语非母语的学生补习英语,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同时,学校遵循《各州共同核心标准》。该标准规定了K-12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为学生进入大学或就业做准备。需要指出的是,该标准确保各州的教育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例如,科罗拉多州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顺利地转学到阿拉巴马州,因为学生在这两个州接受的教育基本是一致的。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共同核心标准,学校设计了科学的培训体系。在开学前一周,学校会为教师提供常规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同时,在整个学年中,学校安排了六个工作日作为教师培训日。每周三16:00-17:00,学校会对教师进行教学培训。除了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学校还在中文村、西班牙语村、法语村等不同的语言村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为各位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这些指导教师按年级负责不同语言村的小组会议,监督和指导对应年级的课程进度、课程设计、教案撰写等事项。
三、注重师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考特尼·布莱克:我认为,在新世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具有独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精神。21世纪的学生和在学校表现得更加积极、有活力,教师难以驾驭。此外,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教师并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我们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此外,我们也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现在的家长和以前的家长也很不一样,他们更倾向于站在孩子的一边,选择无条件地信任他们的孩子。记得在我做学生的时候,如果教师向家长反映问题,我的父母会和教师一起训斥我。而现在的家长,有时候会极力替孩子辩护。因此,现在的教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如何和家长更好地交流。教师在和家长的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我们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特别看重教师的人格。我希望教职员工能够很好地融入学校、具有幽默感。同时,他们应该认可学生的多样性,接纳不同的学生。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
考特尼·布莱克:在我看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愿意努力学习,并具有冒险精神。汉语对于美国孩子来说很难,学生能够选择学习汉语本身就是冒险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所国际语言学校,我希望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国际视野,乐于探索多元文化,懂得欣赏、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有利于生活和工作的国际技能。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学生需要找到他们的存在感,发出他们的声音,实现他们的梦想。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挑战的环境,并给予支持。
地球村国际学校治学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每个语言村都鼓励学生跨学科探索。在学习核心课程时,鼓励学生提问,积极寻求知识。
地球村国际学校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英语技能,而且能够流利地使用第二语言,理解不同的文化,具备迎接21世纪的重要技能。地球村国际学校能够提供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为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做好准备,使其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四、尊重多样性,促进教育公平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是如何在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中实现教育公平的?
考特尼·布莱克:我们学校的学生,不论种族、阶层和宗教信仰,都是平等的。学校教育学生秉持这样的理念:我将尊重不同的方式、行为和信仰,即使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将以我喜欢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我将尽我所能和平地解决问题,我将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挺身而出;我要尊重别人、有责任感,并且时刻准备学习。
其实,家长在选择我们学校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孩子会面对不同族裔、不同家庭背景,以及拥有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师和同学。我觉得如果成人不向孩子指出阶层、族裔、宗教等问题,孩子们一般不会注意到这些问题。我很高兴看到我们学校的孩子能够和自己的同学成为好朋友。我的女儿也在地球村国际学校读书,而且和她的同学成为好朋友。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接纳不同的事物,更多地了解世界。
五、基础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助力学生成功
《世界教育信息》:在中国,人们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国际化有不同的声音。请问,您是否认同基础教育国际化?
考特尼·布莱克:我非常认同基础教育国际化。基础教育国际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行为方式,看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位家长,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功。我希望她不只是以美国方式来看待世界,而是不断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看待问题的方式,具有跨文化意识。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信息化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贵校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什么措施?
考特尼·布莱克: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配备了个人电脑,他们可以利用个人电脑收发邮件,了解学校的安排。同时,他们的电脑可以和教室的智能白板连接,进行多功能课件的演示。在K-5教育阶段,每个教室还配备了几台电脑,以供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使用。学校初中部的每位学生都有一台个人电脑。他们打开电脑以后就能看到一天的学习安排。目前,学校正在启动平板电脑项目,每5个学生共享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开展小组活动。
我们在教与学中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希望以此为教学提供便利并帮助我们的学生进步。
关键词:消防指挥,战术训练,沉浸式,模拟训练
灭火和应急救援是消防战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火灾和各类事故的多发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危害性,使得抢险救援任务的艰巨性日显凸出。针对重点目标,制定全面的应急预案,并以此开展灭火救援技战术训练,是提高消防部队临场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建模与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灭火救援模拟训练以其特有的优点越来越受到消防部门的重视。计算机模拟不再仅仅是火灾科学基础研究的主要手段,也为模拟真实灾害环境下的抢险救援组织指挥,增强消防救援队伍对突发事故现场的临场处置能力,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场所发生的火灾或特殊灾害事故,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生成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虚拟事故场景,受训对象依据应急救援战术原则进行指挥决策,调动和部署抢险救援力量,形成战斗方案,控制事故的发展和蔓延。计算机系统依据战术知识库,针对受训对象的战斗方案进行逻辑推理,自动生成对相关方案的智能化评判结果和结果解释,虚拟事故场景也随着战斗方案的执行实时产生动态的仿真效果,为受训对象创建一个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训练环境。
为研究计算机技术在事故处置战术训练中的应用模式,笔者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灭火救援指挥计算机模拟训练平台,从平台的体系结构、硬件实现方案、软件功能要求、应用模式,到基于平台的训练模式、训练对象、训练考评方法等,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1 分布式角色扮演型训练模式
《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规定了消防部队在灭火救援行动不同阶段的组织指挥机构、指挥关系、指挥方式、人员任务分工等内容。据此可确定,灭火救援指挥计算机模拟训练系统的结构应包括训练设置(初始灾情及救援力量的建立)、战术处置(提供被训对象下达指挥命令,开展灭火战斗部署的接口)、处置评判(对训练对象提出的灭火战术方案和部署作出客观的评价和解释)、态势显示(利用视景仿真技术,动态生成交互式虚拟灾害全景或局部场景)和过程回放(记录、重演训练过程)等功能模块。其中,态势显示模块所提供的虚拟灾害环境的视听效果和逼真度,将直接影响训练对象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整个模拟训练的效果。
基于上述结构,笔者提出了以灭火救援虚拟场景为中心的分布式角色扮演型训练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由“虚拟火场”驱动的训练模式,决定了可视化虚拟灾害场景的高逼真度和沉浸感,是训练平台实现的核心。
参与训练的人员包括:训练组织者(导调人员、场景操控人员)和训练对象(个人/小组)。
导调人员由主导开发训练内容及流程的灭火救援训练专家组成,操作由训练平台提供的“设置”、“评判”和“回放”模块,设置虚拟灾害场景,评判训练对象处置成效,引导虚拟场景发展变化,回放讲评训练过程。
场景操控人员由参与开发训练内容及流程、熟悉训练平台功能应用的技术专家组成。按照训练对象下达的处置命令,或由导调人员提出的处置后场景态势,操作“处置”模块,控制虚拟场景中的灾害体、烟火、环境、装备和人员等场景构成要素的动态变化。
训练对象由参与训练的被考评对象,即各层次的消防指挥员组成。他们无须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只需利用简单的输入设备(鼠标、游戏操纵杆),浏览“显示”模块提供的虚拟灾害场景,做出判断和决策,通过指挥通信系统/设备(如对讲机、灭火救援指挥系统等)下达具体技战术措施和力量部署方案。由此将接警、调度出动、任务分配、判断烟火蔓延形势的能力、灭火救援装备运用等实战流程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加强战术意识修养的培训,加强装备技能的使用培训,在模拟演练中锻炼训练对象的战术意识和装备操作技能。
在训练实施过程中,导调人员专注于训练的组织策划,编写多样化的训练想定作业和脚本,设计训练过程评判指标;场景操控人员专注于训练脚本的可视化实现。
该训练模式从实现技术角度,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功能需求。“以灭火救援虚拟场景为中心”,要求利用VR技术,生成集视觉、听觉、触觉为一体的火灾或其他灾害现场动态虚拟环境,虚拟环境逼真度高,沉浸感强,交互性好。“分布式”要求实现分布式的虚拟训练环境,利用互联网技术,虚拟训练环境可以实现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物理位置的用户实时同步共享一个虚拟灾害场景,借助各类输入设备,与虚拟环境中的各类对象进行交互。“角色扮演型”要求训练对象模拟灭火救援行动中不同层次岗位的指挥员,行使相应指挥职责,协同工作,实现基于角色的多用户协同虚拟训练环境。
2 灭火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硬件体系结构
灭火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硬件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设备包括:高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虚拟现实输入/输出设备(多通道立体投影显示系统、数字头盔显示器HMD、运动跟踪和动作捕捉系统、数据手套、模拟方向盘、游戏操纵杆/柄等)、普通显示设备(投影仪、显示器)、虚拟仿真资源管理(模型库、场景库、评判知识库等)数据库服务器、虚拟仿真计算PC节点集群(多台用于训练席位灾害场景显示的联网高性能PC机)、虚拟仿真控制PC集群(多台用于导调席位控制灾害场景变化的联网高性能PC机)、无线对讲机、录音录像设备等。根据经费情况和应用需要,也可采用低成本便携式部署结构(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游戏操纵杆、无线对讲机、局域无线网)。
从逻辑架构上,训练平台可看作由导调控制室、模拟训练室和观摩研讨室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导调控制室设总导演席、训练专家席和导调控制席。总导演席负责训练全过程,训练专家席可根据训练流程的不同阶段,实现(初始或随机)设置虚拟灾害场景和可用消防力量、评判训练对象处置能力的功能。导调控制席实现控制和引导虚拟灾害场景发展变化和记录训练过程的功能。
模拟训练室按照训练任务的规模、类型和训练对象的层次等级,可动态设置多个训练席,借助互联网或公安专网,还可实现远程训练席位的动态接入。训练席可实现对虚拟灾害场景的漫游观察和信息查询功能,利用无线对讲通信设备、软件白板和即时文字通信功能实现训练席位之间以及训练席位和导调席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处置命令的上传下达。
观摩研讨室设观摩研讨席位,可全程观察训练过程,切换到任意训练席位的角度,观察虚拟灾害场景的发展和处置态势,还可重演回放训练过程。
3 灭火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软件功能结构
灭火救援模拟训练平台软件体系如图4所示,自下而上由支持层、引擎层、应用层和想定层构成。
支持层采取HLA(High Level Architecture,高层体系结构)架构,为实现多用户分布式协同虚拟环境中,不同系统和设备产生的各类数据的同步及指令响应提供基础支撑API。作为国际通用的仿真技术框架,HLA可促进仿真应用的互操作性和仿真资源的可重用性。
引擎层集成和封装三维实时图形渲染引擎、语音支撑引擎等,为开发三维训练场景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声音效果,实现训练场景的高沉浸感物理仿真功能,提供高级API支持。实时图形渲染引擎应具备优秀的物理引擎、粒子系统和碰撞检测等技术,能够较好地模拟烟雾、火焰等自然灾害现象,并能支持各类特殊的虚拟现实显示设备和控制外设。
应用层的建模子系统为想定层的场景生成子系统提供基础的事故场景三维对象模型、装备模型、人员模型和动态烟火模型等。指挥员战术训练、技能训练、训练评估和训练回放等子系统,是根据特定训练任务数据开展训练的通用分布式训练系统。在支持层、引擎层和想定层的功能支持下,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有线网、无线网等网络形式进行数据通信,以完成训练任务。应用层各业务子系统的软件结构可灵活实现。如根据前述的硬件体系结构,指挥员战术训练系统可采用图 5的架构模式。
想定层的“场景生成及管理子系统” 封装应用层的数据接口标准,用于进行训练内容的定制编辑开发,由场景编辑器、灾害编辑器、角色编辑器、装备器材编辑器、评判规则编辑器、训练任务流程编辑器、控制脚本编辑器等子模块构成。制作人员可根据训练想定作业和脚本,编辑制作出相关场景、环境、人员、装备等元素,模拟灾害现场并对训练进行针对性配置。编辑器将编辑好的数据以数据包的形式发送到应用层。
4 灭火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应用
4.1 应用模式
灭火救援模拟训练平台的应用模式可包括集中式、分布式、移动式三类。
集中式应用是指整个训练平台的软硬件设施都集中部署在一个模拟训练中心,训练组织者、训练对象和观摩人员都在同一个空间区域内开展训练和学习交流。这种模式适合院校、教导大队和训练基地的教学演练需要。
分布式应用是将训练系统的不同软硬件组件,按照应用功能的不同安装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利用互联网或专网实现所有信息的协同共享。如:可以将“观摩研讨室”的功能组件安装在消防总队/支队训练基地或教导队的训练中心,将“导调控制室” 的功能组件安装在总队/支队的指挥调度中心,将“模拟训练室” 的功能组件安装在支队指挥调度中心或大队、中队的学习室,为各层训练对象提供共享一致的动态虚拟灾害场景。训练对象借助真实环境中的灭火救援指挥系统/通信指挥系统或辅助决策软件等,针对虚拟灾害开展指挥流程和协同行动训练。这种模式适合消防部队的模拟演练需要,实现了“消防训练、指挥、演练”一体化系统的设想。
移动式应用是指采用低成本便携式部署方式,实现训练平台的快速搭建和应用。这种模式适合软件系统功能演示和和异地培训考核。
4.2 训练流程
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等战斗行动的时间发展流程为序,将训练流程分为接警出动(报警、接警、力量调度)、初战指挥(首批力量/增援力量到场)、支队全勤指挥部指挥、支队值班首长指挥、总指挥部决策等五个阶段。
4.3 训练对象
训练对象主要定位在支队级首长及以下指挥员,并按接警出动和组织指挥层次,划分为支队指挥中心调度员岗位、辖区中队指挥员岗位、增援中队指挥员岗位、支队全勤指挥部指挥长岗位、支队值班首长等岗位。每个岗位按照实际需要,可由一人或多人组成。在计算机实现中,一个岗位相当于一个角色,对于增援中队指挥员岗位,可按实际到场增援中队数量,设置多个岗位/角色。
此外,根据灾害类型和规模的大小,还可设置应急办、安监、环保、交通、公安、新闻、市政、专家组、供水、供电、化学救援等训练岗位。
4.4 训练考评方法
训练考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受理报警、力量调度和出动情况;二是灾情的发展变化、作战方案以及采取的战术技术措施情况;三是各环节的组织指挥、战斗行动、协同作战和战斗保障情况。考评方法主要通过建立考评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并加权处理的方法,进行综合评判。例如,辖区中队指挥员岗位在接警出动阶段的一级考核指标包括:理解和掌握调度指挥中心所提供信息的能力;初步判断灾害现场情况的能力;对自身力量作战效能评估的能力;出动途中与调度中心沟通交流,实时信息收集和反馈的能力;选择到达现场最佳路径的方法和处置突发事件情况的能力等。在初战阶段的一级考核指标包括:现场信息获取能力;灾情分析判断能力;制定行动方案的能力;组织实施方案的能力;保障能力;属地指挥能力;及时汇报反馈的能力等。
5 案例和结论
按照上述设计,笔者在灭火救援技术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建模与仿真中心研制实现了一个沉浸式的灭火救援计算机模拟训练平台。该平台的硬件体系架构由VR输入输出系统(三通道120°环幕立体投影系统、数据手套和5DT立体头盔HMD系统)、运动跟踪和动作捕捉系统、PC集群系统(12台9台高性能图形工作站)联网构成;平台的软件架构以开源实时图形渲染引擎OSG(OpenSceneGraph)、开源HLA引擎CERTI为底层支撑,以Multi Creator、3D Max和MotionBuild为场景、人物、装备和行为建模支持,设计开发了场景生成及管理系统。以此平台为基础,针对某石化企业油罐库区,开发了油罐火灾灭火指挥模拟训练系统;针对某企业物流中心,开发了大空间大跨度火灾灭火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的演示原型,如图6所示。
沉浸式灭火救援计算机模拟训练平台的建立和实现,为消防院校和部队开展灭火指挥教学实训、灭火救援指挥综合演练,提供了一种通用和模块化的信息训练平台。以此开展训练,不仅成本低,安全性好,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实现灭火救援类型和场景设置的多样性、逼真性、实时性、可重复性和训练评价的客观性,从而对于深化灭火救援战术研究,科学开展灭火救援想定作业训练,不断改进灭火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章云龙.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文清.作战仿真理论与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毕义明,刘良,刘伟,等.军事建模与仿真[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4]伍和员.消防战训工作的改革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的要素
1.适宜的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环境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本文只讨论后者。
专注而放松的心理。学生心情放松、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涨之时,学习才能有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积极、安全和自由的心理环境,不能越俎代庖,替代学生学习,教给现成的结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休眠状态;不能步步紧逼,让学生处于紧张之中;要以平和、热情、和蔼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沉浸”于语文学习中。
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学习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与思想交流碰撞的过程。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真正的思想情感交流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与结果。教师不应该轻易否定学生不同的阅读结论,师生可以一起交流观点,一起沉浸在文本中。在平等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
2.多维的阅读取向。语文学习的最基本形式是阅读。文本是开放的,人们对一篇文章的阅读,会因为年龄、性别、文化背景、阅读积累、人生经历的差异而不同,会赋予文本不同的意义,因此学生阅读中的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越是沉浸的学习,阅读的空间也越大,对文本的理解越是深刻,阅读结果就越个性化,因此要倡导多维的阅读。
3.经典的学习文本。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不仅要学习文本的内容,而且要学习文本所表现的言语形式。沉浸在什么之中呢?沉浸在语言及文学的经典之中。什么是经典?《诗经》《楚辞》是经典,唐诗宋词是经典,鲁迅老舍是经典。但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并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也称不上是经典,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让学习者沉浸其中。经典必须具有典范性,经典必须具有启迪性,它不仅能陶冶我们的心灵,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语言或文学经典自身具有独特的魅力,召唤着读者,吸引着读者,当人们为之痴迷折服时,就具备了沉浸教学的基础。
二、“沉浸式”教学的实现途径
1.诵读文本。文本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来实现其审美功能的,语文教学也同样应当从语言切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把文字化成有声有色的事,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感人肺腑的情,品出个中情味和趣味。
语文教学传统是熟读而精思。反复诵读以提高语言感受能力,是自古以来学习语文的不二途径。孔子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表达的都是这层意思。
熟读成诵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内化的过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积淀过程。作品中诸多的语言养料“保鲜”在具体的言语材料中,它们能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并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逐渐地转化为语文能力。
学生阅读与成人不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饱满热烈的范读能感染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能让课堂出现沉浸、沉醉的境界。
2.体悟内涵。“熟读”是说读书要达到熟练的程度,“精思”则是更深一步的加工过程。做到了精思,我们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精思是一个过程,是不断领悟的过程,是伴随着读的过程反复进行的。熟读伴随着精思,不断地反复,不断地深化。
精思在沉浸式的阅读中表现为体悟。学生的悟不是随意的,没有方向的,教师必须起引导作用。这就要做到“问”“疑”并重,激发学生,克服思维停滞。讲究“问”的艺术,“问”的角度要巧,要吸引学生积极思考;“问”的目标要指向明确,切忌模棱两可;“问”的语言要亲切,切忌高高在上;“问”的内容要条理分明,切忌含混杂糅。同时,我们还应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摆脱急功近利的解读方式,让学生自己从言与意的角度去鉴赏感悟,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3.品味语言。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情感流露、心灵激荡的产物,是作者千锤百炼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品味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和体会文本的魅力,其着眼点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些场合老师必须给学生指点一下,三言两语,必然柳暗花明。
品味文本语言首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出发。要在学生觉得“深奥”的地方多下功夫,主要由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妙处”。老师当然也可以引导,可以要求学生从重点词语的推敲、精彩语句的揣摩、写作技巧的欣赏等不同角度去品味,也可以把学生没留意的地方指出来。不应向学生作硬性规定,最好是以和学生分享阅读感受的方式进行。
品味文本语言要精要,要适度。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过了头,或是抓住课文片言只语深挖微言大义,或是让学生由一两句话生发开去大发议论,这种过度阐释的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往往作用甚微。不妨把语言品味与朗读指导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和精到点评中,在自己的反复诵读中,去感受、体悟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去比较、琢磨用词的正误优劣、句式的长短整散,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4.自由表达。在阅读中,我们提倡独立的诵读、体悟、品味,我们也提倡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把思考、感悟、品味所得,通过说、写加以清晰化。通过它,让学生的沉浸学习达到更高的境界。
自由表达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往对话,是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表达要有明确任务,包括形式、主题,甚至内容上的一些细节要求,如朗读、复述、讨论、笔记、写作等;自由表达要围绕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教师预设的,更多的应该是学生课内生成的。
自由表达体现为充分交流。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时间,不轻易打断学生的表达,要让学生沉浸其间;学生的不当理解要通过讨论、争鸣引导学生再思考、再表达。
5.适当引领。学生怎样才能够进入沉浸状态?需要关注的东西很多,如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已经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等。其实我们面临着三大不利因素:应试模式下学生习惯于教师的讲授;初中生思维的浅表性;较少的阅读积累。很多学生不会自动地进入沉浸状态,必须有教师的引领。
引领是领入,指明方向。阅读是个性化的活动,学生的内隐学习更是千姿百态。但课堂教学不可能杂乱无章,必须要有清晰的主旋律,教师的引领就是起到引领方向、定下基调的作用。
引领是纠偏,纠正错误。由于人生阅历浅、基础知识薄弱和文学底蕴匮乏,学生解读作品时必然存在着一定障碍,甚至出现背离作品原意的错误理解。教师的引领就是要纠正错误和排除不相干因素。
引领是导出,跳出文本。沉浸于文本,但最终不能囿于文本,而要在跳出文本之后,有居高临下的俯瞰,同时养成批判的眼光。初中生的思维不具有批判性,教师的有意培养,对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十分有益。
三、“沉浸式”语文教学流程
我们提出了一个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可从三个角度去阐述:
学生:入文入情→诵读吟咏→体悟品味→研习解疑→自由表达
教师:精选文本→创设氛围→发问设疑→鼓励表达→精辟讲解
师生:精选文本→创设氛围→入文入情→诵读吟咏→发问设疑→体悟品味→研习解疑→鼓励表达→自由表达→精辟讲解
阅读文本,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感悟,需要阅读者凭借原有的知识积累来发挥作用。这种积累不仅是读者的语言知识,更是读者已有的生活和文化积累,以及对信息加工整合的能力。教师作为熟练的阅读者,这方面的积累显然优于学生。如果只让学生诵读感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必要且适时的讲解点拨,学生的思维就很难深入,阅读学习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只让学生探究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可能会无的放矢。
“沉浸式”阅读教学提倡师生对话。对话的本质应该是双方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互动。教师的讲解要能够让学生受到感染,教师的激情要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才是一种深层次的对话。课堂的意义,对学生而言,正在于实现其从不成熟的“读者”到“理想的读者”的跨越。只有学生独白的语文课堂,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营养不足,导致沉浸的失败。
在“沉浸式”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领入”与“导出”,学生的状态是“浸入”与“跳出”。这才是理想的阅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立足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沉浸式”语文教学必然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沉浸式劳动教育】推荐阅读:
沉浸在什么的世界作文600字09-22
劳动内容劳动体会05-30
劳动试用期辞职辞退劳动赔偿劳动法问题05-26
五一劳动节劳动体会09-10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卷06-29
广州市劳动局劳动合同05-31
劳动教育调查06-05
劳动教育建议10-07
假期劳动教育方案10-17
大学劳动教育笔记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