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硬笔书法课堂活起来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让硬笔书法课堂活起来(精选13篇)

如何让硬笔书法课堂活起来 篇1

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 李彦泉

做为一名硬笔书法社团的教师,从教几年来,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在刚入社团的时候,满腔热情,过一段时间后,开始应付了事,再过后,就把书法练习当成了负担。这里面有学生的倦怠心理,更与老师的授课方法有直接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既然在报社团时选择了硬笔书法,就说明起初时,他对硬笔书法是有向往和喜好的。怎样让学生对书法的兴趣持续下去,是我们书法老师们要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几年来的书法教学,来与同仁们分享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自身书法功底要好,以已示人最有说服力。

打铁需要自身硬。做为一名书法老师,你本身的功底对学生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你在课堂上的范写就是最好的教材。老师们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对你崇拜,你的书法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对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他们最想得到的奖赏,就是我亲笔写给他们的书签。

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不要拘于形式。

教无定法。书法理论大同小异,但授课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让书法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所教的硬笔书法社团学生多,34人,无法面对面直接观摩授课。我就用班班通中的实物投影,把范写过程全部呈现在显示屏上。对于间架结构的练习,我就在网上把名家名帖下载到课堂,供学生临摩。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静下心来研习书法,我在他们习字时,常常还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来烘托气氛。在书法的布局谋篇课,比如临李清照词《一剪梅》时,我给他们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学生边临边唱,印象深刻。

三、学会发现学生优点,并及时表扬肯定。

我们都知道被别人认可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对于学生更是如此。做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书法练习中出现的点滴进步,并加以展示和鼓励,让学生有成就感。这样他会更加卖力投入到书法的学习中去,期待得到老师的再次认可。

四、实行书法等级评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书法教学中,我从我校班级星级管理得到启发,对学生对书法学习也实行星级管理。我先对刚入班的学生进行初步评定,并将他上交的作品存档。在阶段性授课后,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对比分析,也让全体学生进行互评,学生评定与老师评定各占一定比例。每学期最少评定三次,综合评比过后,在期末进行表彰,五星为满分。每位学生都以成为“五星上将”为荣,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学生在对他人作品的评定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书法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书法鉴赏水平。

五、定期举行书法展览。

学校为了展示书香校园,在甬路两侧布满了书法绘画橱窗,为了更新作品,我们需要随时征选作品充实,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我校在校园艺术节中,还有现场展示书法作品环节,我们要把书法学习好的同学推送到学校,这更是一个莫高的荣誉。繁多的展示让学生个性得以张扬,也使得书法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泉头活水来”。

如何让硬笔书法课堂活起来 篇2

一、创设情境,走进属于学生的课堂

过去的体育教学遵循“教师教,学生学”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成为知识的代言人,用他的思想、言行来控制整个课堂的气氛,教学活动也总是根据教师预先设计的目标去组织。这严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来,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见,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例如在“合作式跳短绳”一课中,创设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如“石头、剪刀、布”就是学生课间常玩的游戏,我们可以把它引进课堂,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锻炼自己的身体。教师正是通过一个个学生所喜爱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我表现的欲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意识,使课堂充满孩子的欢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为教学的着眼点,通过及时设疑、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上节课中,教师设计“自由跳绳我最棒”“比比速度争第一”“找个同伴共同跳”“创编花样同进步”等等活动让学生练习,每位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投入到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与他人合作成功的喜悦心情,使每一位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锻炼。

二、创设欢乐的氛围,走进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有一位名人说过:“要进入少年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就要打成一片,例如上课铃一响,教师就让学生聚在自己的身边,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感情也融洽了。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孩子”,受到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达到了一种融合、默契的相容。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学生喜爱的游戏来取代传统单调、机械的准备活动方式让学生成为演员、观众,操场就是展示的大舞台,孩子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学会了欣赏别人,课堂成为了师生自由活动与情感交流的生活世界。

三、创新思维,走进充溢课改新理念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强调要忠实于教材,教师的责任就是将书本上提供的知识以分化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例如“合作式跳短绳”中我们可以以合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友好合作的现实意义。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可将体育与音乐、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并按照教师的语言提示做动作,在美的熏陶下充分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巧妙地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进行英语数数,就是为了给课堂增添花絮,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另外,我在教学中经常会把我要教的内容编成一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一些体育器械(如铅球、垫子等)则编成故事中的一些道具,我自己也加入到这个故事中去。这样,一节普普通通的课就会上的有声有色,并且让学生意犹未尽。

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篇3

从教十年来,说来惭愧,也没什么高的教学经验可谈。而我的课却写着一个明显的“活”字。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教师教法活,不死搬教案,随机性强。那么,我就来说一说我课堂“活”的几点原因,与大家交流。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把学生置于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课堂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那教师该如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呢?首先,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爱你的职业,爱你的学生,只有学生觉察到你的爱,才可能放松心情去爱你,爱上你的课。其次,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交流,把自己看作与学生共同学习,是教学中的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毫无顾忌地与你说心里话,交流情感,积极动脑,努力学习。

二、以学生为主体,把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

平时听别的教师讲课,总觉得一些教师上课不“活”的原因是太过于展示自己。尽管教师的演讲很精彩,但学生只有听的份,没有动手动脑的参与过程,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要让课堂活,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以学定教,灵活应对教学中的突发问题

照搬教案教学的教师,会处处设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套不住,教师失望,学生气馁。这既束缚了教师,也束缚了学生。怎能让课堂“活”?不如采用迂回战术,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步骤,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四、采用多种表扬方式,调动学生各种情感因素

表扬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能挖掘学生的潜力。适时的、有针对性的、真诚的表扬更能使学生的思维飞扬,他们会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增加课堂的活力。但泛泛的、单一形式的表扬是没有什么作用的。而如果学生表现特别突出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你真了不起,老师还不如你呢!你的头脑真不简单,和小时候的爱迪生一样聪明。”……这样的表扬是课堂活力的发电器,让学生永远记在心中。

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教材丰富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需求的知识面逐渐增强,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变得活泼有趣。这样课堂才会“活”起来。

总之,要让课堂“活”起来,必须留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和空间,必须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趣味性,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4

文山州丘北县民族中学幸奎

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由此可见,我们应该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现就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战线上耕耘了数载,静思细想,回忆身边其他教师的教学,发现课讲得最好的教师,数学成绩并不一定最好,但数学成绩最好的班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定十分和谐融洽,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曾有一位学生写给我的心里活:“在上每节数学课时,老师您向我提出的问题,您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由于数学成绩不理想,也就使我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和信心。我听别的同学说,您是一位很好的老师。我希望在您的教导下,能使我慢慢对数学产生兴趣,我也希望与老师您能成为朋友。”学生有时就靠着与老师的一份感情来学习的,所以老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热感,“爱也是学习的动力”这的确有道理,学生喜欢一个老师,爱屋及乌,也就喜欢这个教师所有教学课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及关爱的情感,能拉近师生双方心理上的距离,学生一旦感受到这种炽热的情感,定会激起对教师的信任和感激,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 让学生充满信心

信心能激发人的智慧和潜力,信心能使人增强毅力,不思困难,并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说过:“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某些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便错误地认为自已“傻”,于是学习上畏难乏劲,自暴自弃,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对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深入了解,一旦发现他们某一方面的“闪光点”就要抓主契机,及时表扬。后进生尤其渴望能够得到赞赏和承认,当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愉快,从而促使自信心的建立。教师要善于使用“放大镜”寻找后进生

身上的每一个哪怕是一个十分微小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让其产生“成功感”,培养自信心。我班有位叫王恒的学生,身体长得结实,但经常迟到甚至旷课,学习成绩较差,不爱完成作业。对这样的学生,我给予他特别的关注,用心地寻找和捕足他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他关心集体,劳动积极, 于是就选他当劳动委员,以作为班干部来树立他对自己的信心,他担任劳动委员后劲头可大了,工作认真负责,每天的清洁扫除,都主动留下来管理,并帮助别人打扫。在他的带动下,班上的清洁评分在学校总是位居前列。我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开小灶,耐心地辅导,鼓励他在学习上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从而满足了他品尝成功喜悦的欲望,激活他旺盛的求知欲,对学习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三 让学生兴趣盎然

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在数学课堂上如果激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调动不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教师无论有多大的能力和多深的学问,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失败的。爱因斯坦曾经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其实,数学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不仅在于它的对称性的美(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的美,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健康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数学学科。

2、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充分把握教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课程标准中“力求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作的表述更是为我们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信用社去参观,并以自己零花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呢?”“怎样计算利息啊?”等。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 让评价饱含魅力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位学生。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追求的,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目标,把个人竞争变成小组间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互助合作等,评出“模范小组”、“友谊小组”等,这些以小组评价为目标的机制,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五、运用多媒体的手段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

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而各种教具、学具能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扩大学生视野;运用教学软件可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活生、直观的图象,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欲。运用多媒体,不仅能优化数学课的导入、节省板面,而且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 篇5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紫茶小学

潘彦颖

摘要: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渲染气氛,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发展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而使“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听、说、读、写操练,从而改善课堂学习的协调性和适应性。

二.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声色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就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学习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朋友,也是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好奇心强,教师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寓教育教学以图、文、声、色以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教授Book3 U7 Where are my glasses? 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的方位介词 in, on, under, between了。而在这一课一开始的教授中,先让学生观看一段flash,帮助小明寻找掉落的公园各个地方的棒球。因为这个flash像一个游戏一样,当你正确找到正确位置的球的时候,你一点击,球就会消失了。学生看到以后兴趣昂然,跃跃欲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把这一课要学习的新单词放在图文并茂的语言环境中去展现,进行分散、情景、理解记忆;用视、听、说并举的方式,省去了原始的汉英互译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新单词的确切意义,又培养了用英语

直接思维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感官一齐动,学得轻松愉快,沉浸于娱乐之中,使英语学习变得简单易学。

2.情景交融,培养交际能力。

“我们实际上不能给学生教会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外语学习的环境。”(S.P.Corde)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影像,为学生提供接触大量真实语言的机会,让学生能感受到美丽、鲜活、生动的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信息,模仿说出相应的语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奋点,诱发“说”的欲望。所以要从多种渠道给学生提供听觉和视觉上的语言刺激。通过模仿影片当中人物的对话,从而展示自己的语言习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表现能力更强,所以,role play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如在学习完Culture1 Food以后,我让学生每人回家了两样食物。课堂上,先让他们观看了一段视频,了解在市场如果交易的,如何讲价的。然后让他们去以物换物,但是,通用语言只有一种,You can only speak English.看谁能交换到最多的食物。这样大大的增加了活动的竞争性,趣味性与难度。学生的的参与兴致非常高,都想和其他同学一比高下。学生在一种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训练,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好。多媒体可以为我们创设模拟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能看图说话,作文、自编情景会话等形式的练习,学生做这些练习时能大胆地展开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学习这些日常用语就是要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

3.音画结果,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等特点,刺激学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晦涩的文字变成生动易懂的图像画面,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并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从而产生乐学情绪。如在学习现在进行时代的时候,要学生明白什么是现在进行时态,可以用jpg的图片与gif的图片进行单词与句子的对比。如run,running , I can run.I am running.使学生更容易区分一般时态与现在进行时,从而更好的掌握现在进行时的规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

4.拓展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和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开拓发展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想象思维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运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训练,能大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解释,节省课堂教学实践。例如在进行英语课堂复习或者对课文整体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运用纲要、图示、表格等手段进行比较和展示,还可以通过链接技术提供相关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学生在看、听、练中透彻理解,及时巩固,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这样深入透彻的分析展示,在粉笔加黑板的年代是绝对做不到的。学生的“眼、耳、口、脑、手”与“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出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5.分组合作,促进乐学情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靠机械记忆去背诵单词与对话,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全面开展课堂互动性交际活动,进而影响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容易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应用的普及,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信息方法,提供了自主协作、讨论学习、交互探究、近距离与远距离交流互动的工具与平台,为合作学习注入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展现广阔的研究新领域。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给予或接受帮助,因为提供帮助的人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利用小组合作开展信息技术课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在学习Colors 的时候,我让学生们分成小组,分工合作。他们组员当中一部分同学负责找颜色的单词,一部分负责找不同颜色的水果,蔬菜和物品,一部分负责找出不同颜色对人体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同学负责找出在不同国家颜色的不同的文化等等知识。这些大量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上取得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学习媒介的环境下,当学生进行探讨时,可以利用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不但可减少孤立无伴的感觉,更可以增加合作的机会,与其他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而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最后的小组成果评比展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让课堂活起来 篇6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语文课真正地“活”起来,以期提高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要注重激发兴趣。既要讲得“广”、讲得“准”,还要讲得“活”。那么,怎样才能讲得“活”呢?

一、精心设计开场白(导语)

好的开场白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有的教师在上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时是这样开场的:“鲁迅先生是爱国的,爱之深才责之切。在旧中国黑暗的岁月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那么,在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黑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灯下漫笔》。”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

二、使用规范、诙谐的教学语言。

规范的教学语言主要是指普通话。普通话很注意语法规范,而且有语速、语气、语调等方面的变化。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往往能雅俗共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诗词、散文、小说等很适合用普通话有表情的朗读。诙谐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的课堂语言风趣幽默,寓庄于谐,甚至常常能妙语连珠,迸出智慧的火花。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不宜照本宣科,也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求新、求变,寓教于乐,使语文课“活”起来。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7

一、教师真正走下“神圣的讲台”, 和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 其实质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 教师就要真正走下“神圣的讲台”, 和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 抛弃“师道尊严”的思想, 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要放下架子, 主动亲近学生, 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传播者向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转变, 把自己的行为由“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转变, 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和引路人, 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 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

作为教师, 无论是在备课时还是在课堂上, 我们都要换位思考, 多站在学生立场上, 从“独奏者”转向“伴奏者”。这样,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营造出一个彼此熟悉、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 最终由师生共同打造出精彩高效的课堂。

二、坚持“为学习而设计, 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学理念

经常听到老师叹息:“这节课上得很糟糕, 学生死气沉沉, 就像没睡觉、没吃饱一样……”一旦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生气, 是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情之余, 也让人深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出了问题?

有研究者指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 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我们的教学设计, 要以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为前提。如果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更多的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该怎么上这堂课, 而很少关注或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 并且在上课时, 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塑造”学生, 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和教学设计, 代替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过程, 结果肯定是一厢情愿, 导致老师激情飞扬, 学生和声寥寥, 师生间很难有对话和交流, 更谈不上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讲得再精彩, 教学思路再清晰, 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 使学生成了接受现成知识的容器, 课堂能有活力吗?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个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上好课, 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 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只要坚持“为学习而设计, 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课堂教学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变得生机勃勃, 充满智慧的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例如, 在上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单元时, 学生已经习惯了“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强化重点字词句识记”的模式, 感觉课堂气氛很死。笔者突发奇想, 何不打破常规的教学设计, 来个师生角色互换, 让学生上台讲, 老师来听呢?开始时学生有些紧张, 通过鼓励和适应后, 学生开始讲得有板有眼, 重点字词的解释及难点句段的翻译都讲得很详细, 有些还出乎我的意料。

如何让政治课堂活起来 篇8

一、要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活起来

作为教师。特别是从事教育多年的老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这些要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注重将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生活实践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例如,在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内容时,可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设计教学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二是适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政治学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接受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

二、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即让他们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自学了解自己能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把不能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其次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听讲,积极进行思考、记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提出疑问。再次课后让学生温习并整理自己的课堂笔记,形成知识体系,真正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要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去学习。所以,上课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精神饱满,用高昂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让他们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去思考、去理解、去记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我常用以下方法激趣:

1.运用语言激趣。语言激趣就是指教师运用简洁、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情感语言,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被教师重视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其自尊、自信。如: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地说“很好”或“很不错”,而应该说诸如“谢谢,你的回答很有深度”、“这位同学的理论总结非常好”、“你真有才”等。提倡积极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新课程背景下,还应使情感教育评价多元化,如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联系生活激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治课只有引入生活之活水,才能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一般而言,学生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较为熟悉,但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如政府则较为陌生。政治教学中,教师如能适当讲一些乡土史事,可增加学生对家乡的亲切感、对政府的亲和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目的,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如在“政府职能”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自己所生活的周边环境中搜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不需要找政府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政府有哪些部门,寻求政府部门求助有哪些途径,评议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以达到在生活中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目的,培养学生监督政府的意识。

3.创设情境激趣。创设情境激趣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如好奇、爱表现等),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可靠的实例、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如在“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观看近年来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灾情、险情现场的影片,或创设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春节与老百姓在一起的情境,让学生感悟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让他们在探究活动中除了接受知识、开启智慧、提高能力外,还能受到高尚人格的熏陶。

四、要让学习方法活起来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慢慢学会自主学习。一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活的阅读方法。阅读是自学的基础,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学生理解了阅读的意义,才能积极参与阅读并乐于阅读。在阅读时,要让学生养成眼、口、脑、手并用的好习惯。二是要指导学生形成记笔记的习惯。三是要引导学生尽力凭借自身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合作等)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9

望城路小学:黄春燕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并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课堂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

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二、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通过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

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周总理的高尚品质,我把《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总理生活的简朴工作和劳苦,学生深受感染。可见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适宜的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摘苹果”:幻灯片出示相应的生词,学生认读一个就摘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像这样的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五、创设悬念,活跃气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

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臵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界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度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

让幽默把课堂活起来 篇10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明显上升。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就对学生大发雷霆,而学生还是没有好转。但是仔细想想,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孩子对你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对你这个老师不理不睬,那他的学习激情从何而来?如何去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呢?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你这门学科的兴趣,全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更重要的是对你这个老师的喜爱。那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

我采取的方法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艺术手法。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学生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有学者这样定义: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

大量实践也证明了,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幽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灵感伴随着智慧火花,和谐相生,进而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语言的幽默呢? 首先,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性,就是幽默应该从即时的教学内容出发,始终围绕着教学

内容。幽默并不是脱离教学内容而无味的说笑。学生固然开心却影响了正常课堂教学进度,学生的注意力也偏离了课本。有的教师为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幽默”,讲的时候学生是听地津津有味,听过之后便是一笑了之,没有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只顾说笑,这样反而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注意力还是不能很好地集中起来。更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因为不管幽默批评多么高明,都难免不带有讽刺意味,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其实作为老师,我认为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自我讽刺一下。比如,我在教学《东施效颦》一文时,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是怎样知道当时东施是很丑的呢”?学生会用原文回答:“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我伺机追问:“富人坚闭门而不出,穷人挈妻子而去之走,这里提到的富人和穷人是指东施吗”?(不是)“那课文有没有正面去描写东施的丑貌呢”?(没有,而是通过去描写他人的反应而突出东施的丑貌)。“那这种通过描写他人的反应来突出东施丑貌的方法我们应该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名称呢”?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方法我们通常称为“侧面烘托”的手法。我继续说下去:“今天学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我才知道,其实我也是很丑的,甚至比东施还丑,为什么呢?因为平时我们班有同学在操场上见了我,都远远地避开。这种反应不正是‘富人坚闭门而不出,穷人挈妻子而去走’吗”?课上到这里,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即使我的长相真的很丑,我想学生也会觉得这样的老师一点也不丑了。虽然学生觉得是好笑,但是他

们笑过之后,事实证明了,他们对“侧面烘托”的手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觉得我还是和蔼的,在操场上见了我也会主动和我打招呼了。

由此,联系教学内容自我讽刺一下,也能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可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一般的说笑、讲搞笑的故事等都不能称为教学幽默。

其次、必须具有启发性。

黑格尔曾说“于无足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更高度的深刻意义”。告诉我们教学语言应该具有启发性。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的问题不一定是难题,相反应以简单为主,以使大部分学生都能领会其中的真正涵义。有的学生听着好笑,但不知道你老师的用意何在,这也就失去了幽默的价值。一著名特级教师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时,设计了罚点球的场景,出示三位球员的战绩,问学生如果你是主教练应该选谁去罚为好?有学生觉得哪位失球最少,就该让哪位去主罚。老师马上反驳道:“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是罚1个球,可踢飞了。我的失球数只有1,那倒应该我去罚不成?”教师这么一反驳,学生马上深受启发,显然这种方法有漏洞。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问题的深处,最终找到正确的方法。可以说,正是有了启发性的特点,学生的数学思维才会得到不断地锻炼和提高。

第三,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语言的幽默性

适时适度地运用好语言的幽默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机智地运用幽默。所谓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方法。面临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我们如果运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进行处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一个这样的老师,他每堂都要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意“打头炮”,老师只好点了名。那位被点了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站了起来,由于紧张,“呯!”他起身时把凳子弄翻了。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这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老师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 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该学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镇定了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

总之,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其效果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应当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课堂幽默,幽默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乱用。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力量。只要我们教学中充满幽默,死气沉沉的课堂马上就会“活”起来,教学也就更增添了艺术魅力。我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有了欢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篇11

教师能否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的情绪是否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一切都取决于导入。导入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或许三言两语即可,或许只要一招一式。一切因时、因势,越是自然越好,愈是快捷愈佳。

贴近生活,幽默开场。文章无不源于生活,无不和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从生活中寻找话由,会很自然实用。我在教学《枣核》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你来尝一尝……”,甜又香的枣儿你肯定吃过的,可是你是否品过枣核呢?傻子才会注意枣核呢,可偏偏有人就对枣核衷情,而且还品出了别样的滋味,别样的情感,这是怎么回事呢?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绕弯子,直接进入,显得简明利落。我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你喜欢松鼠吗?它可是一种机灵的小动物,漂亮,乖巧,驯良,让我们随布丰一起去看一看它,好吗?

故布疑阵,引起悬念。卖一个关子,吊一吊胃口,让学生满是期待,充满渴望,随着一步步的释疑、解疑,最终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门,我们很熟悉,出来进去天天开,但可能有一扇门,你还从来没有注意,这就是文学之门,请让我为你打开,好吗?

启动课堂的方式很多,一切贵在灵活,一切贵在自然,它体现出一个教师教学的智慧,自身的语文修养乃至生活修养,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教师,举手投足之间便会闪烁智慧的火花,随时随处都会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二、穿针引线,榫严缝合

对于教师而言,每一节课都无疑是一篇匠心独运的精彩篇章,每一节课都是精雕细刻的完整的艺术品。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进行有效的过渡,以便使教学能高潮迭起,自然流畅,让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不妨这样过渡:

最忠实的老大臣和另一位诚实的官员的吹捧以及周围人们的赞扬终于让皇帝吃下“定心丸”,不仅促成了皇帝亲自去看,而且准备游行大典,那么,大典会出现怎样让人想不到的场景呢?让我们一同去看看!

如此就将学生的思绪自然地引入到“第二天的游行”这一课堂内容。

一课之中如此,课与课之间也是这样,甚至学段之间,学期学年之间也应该有所考虑,巧施匠心,以求获得对学生长远的影响。比如:

《春》的作者用如花的妙笔给我们画出了春的烂漫,显示了春的勃勃生机,那么,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他能和春的作者一样把冬写活,写的温情无限吗?

贵在穿针,巧在引线,虽然这一节课结束了,但学生盼着的却是下一节课的来临;虽然一个阶段过去,学生却感觉新一个阶段已经开始。如此,我们的教学才会是一篇做大的文章,才能进入一种理想化的境界。

三、言简意赅,评点得当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但并不排斥也并不忽视教师的作用。课堂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中还有一种重要作用——对学生活动给予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给学生以启发和鼓励。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有所活动,或激情朗读,或精心写作,或热烈讨论。也许学生的回答不够完美,还有瑕疵,但只要有所付出,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点,以使其或总结经验,不断升华;或鼓起勇气,努力前行;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评点要恰当、要中肯,要充满热情和鼓励。既不过多溢美,虚伪做作,也不乏希望之光:

听她的朗读简直是一种享受,委婉处,如燕语,似莺声;高亢处,如奔马,似江流,真是美不胜收啊!

这位同学的分析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若是注意遣词的准确,用语的得当,更会让人心服口服。

即使贬斥,也应该是:对表现好的,有所警戒;对表现差的,给以鼓舞,使之无沮丧之心,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言虽简而意无穷,包含期许,减少挖苦,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实际上,不独语文课堂,所有的课堂都需要评点,只是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更高而已。

有时候,评点也可以让学生承担,自评也可,互评也可,小组讨论形成共同评价也可,都不失为课堂的一道风景。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竞争意识的引领下不断地上进,不断地实现超越。

四、准确选点,有效突破

活的课堂必然是充满创造的课堂,活的课堂也应该是高效的课堂,高效往往体现在准确选“点”,有效突破。

奇妙的克隆”奇妙在何处?为什么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你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烈日下”的祥子如何的干渴?“暴雨”中祥子怎样的艰辛?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由标题入手,引导阅读,步步深入,去探索和追寻,问题得解,疑虑顿失。

“余闻而愈悲”,“悲”在文中有几次?作者为什么要“为之说”?这又表明什么?

由关键词入手,抓住关键细叩问,必然循序而进,愈读愈明,愈挖愈深。

“点”要精选,“点”要有利于课堂的展开,有利于调动学生,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文本的分析。

五、结如爆竹,余音不绝

留一个美好的念想,存一份长久的记忆,拓一个宽广的境界。我在教学《台阶》一文时,是这样结语的:

台阶虽然是普通的,平凡的,但一个“高台阶”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也就成了父亲一生为之执着的东西。正是他的执着,他的坚韧,他的一步步踏实的做,终于,他多年的心愿成了现实,现在他可以“尽力把胸挺得高些”了,但作为一个朴实忠厚的农民,深藏于他骨子里的农民式的谦卑,使他无法从容应对突然而来的“地位”提升,以致于现出“尴尬”的情态。那“嘎叽”,那“惨叫”,有叹息,也有心痛。看他那“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的头颅,那“极短的”、“高低不齐的”、“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的头发,我们的心岂能不微微的颤栗,我们会想到苍茫的天地下,那些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的辛苦,那些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挣扎,我们自然会觉出肩上的担子,背上的责任,不是吗?

结课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的。即使无声,也能撼动心扉,如《最后一课》的那一挥手:散学了,你们走吧!虽是一课的结束,却是新的一课的开始,虽是一时的结束,却留下无尽的遐思,悠长的回味。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篇12

一、良好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绝不能忽视课堂引入,在课堂引入中,应该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在问题设置与适当的情境下,创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二、根据具体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提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是否“首尾顺次相接”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接着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条按下列长度拼三角形,最好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

然后让学生汇报能拼成三角形的是哪一组,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成三角形,从而进一步再让学生探究:什么条件下的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数学的表达“活”起来

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若完全使用数学语言,容易让学生思维“疲劳”,因此多借鉴一些经验,在教学中引用诗文、编写顺口溜、编写谜语等,让数学的表达“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学习兴趣,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完《圆的基本元素》后,可以给学生出个谜语:五毛(打一数学名词)。面对黑板上大大的“圆”,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半圆),惊喜写在好多学生的脸上,有些学生甚至尝试着给圆的其他元素编谜面。第二天再引导他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效果极好。

四、让教学的手段“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觉得最好充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画面动感中学习数学。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抽象的教学便能具体化、清晰化,不仅有助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去积极思考,优化学习过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直线”的概念太抽象,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或者拿一根绳拉直,做口头讲解。由于提供给学生认知的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出直线的特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表象,更难想象出“直线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本质特征。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点”,“点”缓缓向两边延伸成直线,同时教师强调:“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知的物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线”的内涵。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形、色、体的变化,引入光、声的刺激,可以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难以分析,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电风扇、车轮等生活表象,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化学教学叙事让课堂活起来 篇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它强调课堂教学应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主义还提出,知识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并且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境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因此,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学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运用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就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出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新奇性、新颖性、形象性和实效性,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初三化学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

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二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就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通过砌糖水这样的简单实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生不仅很容易理解饱和、不饱和溶液两个重要概念,同时也学会了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轻松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巩固了Cl-

和CO 3 2-的鉴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自身的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

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草料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么达到草料的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 1:有人放火;

学生 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 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 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例如,在学完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后,引导学生在家里运用厨房物品去探究

鸡蛋壳和水垢的成分,并在课堂中汇报实验中的现象、分析和结论,从而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乐中学”。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初三化学元素符号的教学中,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师可把重点的元素符号都制成卡片,一面是名称,另一面是符号,然后组织学生做接龙游戏。当教师高举卡片时,被叫的学生要马上说出卡片背面的内容,回答不上来的同学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来组织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

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易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1.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2.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3.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篇:童年阅读心得500字作文下一篇:预防春季传染病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