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俚语大词典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汉语俚语大词典(精选6篇)

汉语俚语大词典 篇1

玩幺蛾子:耍花招儿的意思,

搓:吃的意思。

露怯:丢脸的意思。

大概齐:差不多的意思。

得,齐活:行了,好了的意思。有时也做语气重词。

涮:骗,耍的意思。

逗闷子:寻开心。

跟:在,多用在“哪儿”“那儿”之前。

例如:车~那儿呢。

歇:休息,完。

例如:~了吧?

瞎,抓瞎,没戏:不行。

例:~了吧?

个色:形容人的性格不好相处。

起腻:男女之间亲热的样子。

套磁:套近乎。

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亲近的称呼,有时代指“那个人”

甭,甭介:不用。

逗:可笑,有趣。

成心:存心,故意。

鞋倍儿:鞋子的意思。

找抽:找打。

牛:非常厉害的意思,带有贬意。

门儿清:麻将术语演变而来,意为明白,清楚。

忒:特别,非常

傻冒儿:傻,也代指傻子。

事儿:麻烦,罗嗦的意思。

味儿:味道大。

大法了:厉害了。

能个儿:厉害,长本事。

今儿,明儿,后儿,昨儿,前儿:指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 ,有时也在 后面加一“个”字。

打奔儿:奔儿是吻的意思,打奔儿指结吻。

踮儿,撒丫子:跑,有逃的意思。

杵(三声),戳:站在那里,呆在那里的意思。

贫嘴:油嘴滑舌。

回头:有机会。

蔫儿坏:表面上没什么,心里特别坏。

没劲:没意思,对事或对人.

例如:你这人真没劲

经典汉语俚语

半熟脸儿:有些面熟。

棒棰:外行。

不老少:表示多。

打这儿:从此之后。

打住:到此为止,别再说了。

倒(二声)气儿,闹气儿:喘气。

兜圈子,绕弯子:有话不直说,顾左右而言他,兜起圈子来。

cei(四声): 摔碎。

该干嘛干嘛去,哪儿凉快哪儿呆会儿:对比较讨厌的人,想说滚蛋,语气稍轻。

硌你脚了,耽误你脚落(lao)地了:别人无意踩着你而没有表示歉意, 讽刺的说法

见天儿,渐天儿:天天。

说难听点儿,……:从坏的方面看此事,给个铺垫。

犄角旮旯儿:旮旯,角落。

死心眼儿,死心眼子:实心,老实。

碍眼:防碍别人

挑眼了,挑理儿:挑理,怨别人办事不合规矩。

再说吧:指不了了之吧。

走嘴,说突了嘴了:本来不想说,没留神说出来了。

嘴皮子:说话的功夫。

逗闷子,逗乐儿:开玩笑.

菜了:了的加重词。

例如:死~,歇菜,完~是指死了,完了。

遛弯儿,溜达:散步。

齁Hou一声:用于吃到嘴里的时的味道。很的意思,有时也指过甜或过咸的.

例如:这糖~甜。

倍儿,特:特别、非常的意思。

例如:那楼~高。

多新鲜呢:这事儿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撂挑子:扔下事情不管了。

汉语俚语大词典 篇2

《中国科技翻译》2009年第2期刊载了“《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谚语部分译文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商榷文”)。文章简要概述了由吴景荣和程镇球先生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中谚语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指出了“该词典在谚语翻译中存在硬译,正、误译夹杂,逻辑不够严密以及行文不够简洁等四个方面的不足”[1]61,商榷了该词典中13条谚语的译文,并提供了自己的参考译文。我们认为,文章作者经过分析梳理提供的参考译文,多数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通顺”,同时亦体现了谚语言简意赅的特色,但对于其中三条谚语(或说一条谚语,一条成语和一条俗语(1))的参考译文,结合其他专家学者的译文,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对它们从原义、喻义及扩展义等方面进一步讨论,兹不揣冒昧以就教于方家。

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大词典》译文:The work for the year is best begun in the spring and the day’s wok in the morning。

“商榷文”拟译为:One year’s work is best planned in spring;one day’s wok is best planned in morning。

讨论:“商榷文”认为,《大词典》的编者因为理解有误,“硬译”的结果只能是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出现偏差。我们认为,二者的理解都对,只能说《大词典》的译文是基于外延/扩展之义的理解,“商榷文”的译文是基于对原义的理解,双方的译文均可接受,完美的是二者的译文需要“联姻”。该谚语出自南朝·梁·萧绎《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原义表示“一年的计划在春天就要考虑好。”

现在“一般用于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在年头上就要作好全年的规划。也告诫人们要在一年的开头(春)就做好工作,为全年打好基础。”[2]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活的语言,其词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3]词汇如此,习语亦不例外。经过随机调查,目前多数人在使用该谚语时,意指扩展义,即《大词典》译文回译之义,“一年的工作最好在春天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最好在早晨就要开始”,强调工作动手越早越好;部分人意指原义,即“商榷文”所指,“在春初就要做好全年的工作计划,在清晨便要做好整天的工作打算”。惠宇先生“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译文(The whole year’s work consists in a good start in spring.[4])也是基于对该谚语外延/扩展之义的理解。吴光华先生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翻译既有基于对原义的理解:make the plans for the year in spring,又有基于外延/扩展之义的理解:The whole year’s work depends on a good start in spring.;Spring is the best time to do the year’s work.;The work for the year is best begun in the spring.。但作为例子提供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译文又只是谚语原义的体现:Make your whole year’s plans in the spring,and 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5]2995

建议:该谚语的译文可以综合、调整“商榷文”和《大词典》译文,合二为一,原义在前,外延在后,并予以提示说明;“商榷文”译文参照《大词典》译文省去并列句中后半部分里的谓语部分is best planned,将分号改成and,与《大词典》译文结构一致,凸显谚语简洁特色,而《大词典》译文中的the year,改成one year,the day改成one day,保留并突出谚语原义中“一年”和“一天”的概念,同时省略the spring和the morning中的the,与“商榷文”的译文风格一致,即:(original)One year’s work is best planned in spring and one day’s wok in morning;(extended)The work for one year is best begun in spring and one day’s wok in morning。

2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大词典》译文:(of a woman)marry a cockerel and follow acockerel,marry a dog and follow a dog─—throw in one’s lotwith one’s husband。(of a woman)stick with ones husband,

“商榷文”拟译为:(of a woman)stick with one’s husband,be he a rooster or a dog。

讨论:“商榷文”认为《大词典》的译文虽然忠实,但不够简洁。我们认为,不管是《大词典》译文,还是“商榷文”译文,都将成语里的“鸡”和“狗”译了出来,目的疑为不仅要向外国人传递成语的比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而且还要传递其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实际上,比喻意义或说言外之意(implied meaning)译出来就足够了。正如方梦之先生在阐述纽马克(Newmark)的“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法时所说,“译者应考虑到,读者希望读的是地道的译文,流畅自然,易懂而不晦涩,大量外来的成分转化入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中去。……例如,把(as)poor as a church mouse换译成‘一贫如洗’,否则汉语读者无法理解何以会‘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6]王平兴先生也认为,对外交流,信息内容可以“以我为主”,语言和形式必须“以受众为主”,要考虑所传递的信息为受众所理解,达到交流的目的[7]。况且,双方在该成语的译文前都已经以(of a woman)括注提示了“指妇女”,哪有妇女嫁给鸡嫁与狗之说。尽管“商榷文”用的是虚拟语气,恐亦属画蛇添足,只会引起外国读者迷惑不解。

该成语在宋朝已基本定型,含“鸡”含“狗”,如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杜少陵《新婚别》云:‘鸡狗亦得将’,世谓谚云‘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之语也。”;赵汝鐩《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而民间也曾流传“嫁乞随乞,嫁叟随叟”,其音、义与“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相近相同,若要翻译,不一定非要译出beggar和old man。我们认为,该成语中的“鸡”和“狗”属于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人们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是“比喻女子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8],“安于命运安排”[9]。鉴于此,我们认为吴光华先生的翻译策略值得借鉴,仅提供比喻意义或说引申之义,另用破折号加注补充阐述:Once a girl has attached herself to one man,she mustbe faithful to him forever regardless of all circumstances─—ad-vise a girl to be contented with the man she has married.;a wom-an follows her husband no matter what his lot is.;advice to becontented with the man a woman has married。[5]1258

建议:成语言简意赅,译文也需简洁明了,故该成语的译文宜意译,舍弃“鸡”、“狗”之字面意义,仅译出喻义,即:(of a woman)follow the husband whatever his lot’s。

3 好死不如赖活着

《大词典》译文:It is better to live a wretched life than to die a comfortable death。

“商榷文”试译为:Better a live beggar than a dead king。

讨论:“商榷文”认为《大词典》的译文忠实,但不够简洁凝练,故采用半借用手法尝试“简译”,因为英谚中有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来自《圣经》[10]的说法。不过,打开网址http://faq.koolearn.com/posts/list/115353.page,便可看到2007年就有“Better a live beggar than a dead king”的译法。而且,www.britishcouncil.org/learnenglish-central-trivia-royalty.htm网站上明确标注为汉语谚语。故“商榷文”的参考译文应属“借用”,不属“试译”。现在人们大都借用英谚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来表示该汉语俗语。吴光华先生借用A living ass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指代“好死不如恶[歹]活”[5]1064。尹邦彦先生既意译,又借用:Rather to live in misery than to die in happiness;A poor life is better than a good death;Better alive than dead,no matter how you live;Better a living beggar than a buried emperor。[11]网络上还有将其意译成One should rather live in slavery than die for freedom;等等。

该俗语中的“好死”既可理解为没有痛苦的安然逝去,也可理解为不堪忍受身心上的某种痛苦而一了百了的自杀,“赖活”可以指苟且偷安地活,也可以指苟延残喘地活。不管怎样,我们说其内涵就是“活比死好”。人在幸福在,只要乐观知足,活着就有美好的希望,理想的未来。所以说,陈文军先生导演的人文记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英译名舍去“好”及“赖”字,采取视点转换法,“反说”译成“正说”,简单直译成“To Live Is Better Than to Die”,听起来就像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剧本中“To be,or not to be”般简洁而响亮,想必值得借鉴。该记录片2004年荣获美国第63届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Peabody Award),或许其言简意赅的英译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翻译老舍的剧本《茶馆》时,英若诚先生出于台词需要简洁明快的考虑,在处理该俗语时,仅借用英谚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中dog和better两个单词予以意译:A dog’s life’s better than no life.[12]

建议:该俗语可直接借用英语谚语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也可以直译为:“To live poorly is better than to die soundly”。因为poorly和soundly在英语里可分别表示“糟糕地”和“彻底地”的意义。

习语结构简洁,道理深刻,且涵义有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化拓展,翻译起来需要从多维视觉分析、理解,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借用等翻译方法。我们要像《大词典》的编者们和“商榷文”的作者们那样,精益求精,务实求真,使习语的翻译工作不断完善。最后祈盼《大词典》在修订时能够考虑大家的意见,保持“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赞誉”[1]61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欧阳利锋,吴伟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谚语部分译文商榷[J].中国科技翻译,2009(2):61-63,24.

[2]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编写组.汉语成语词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767.

[3]第十九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评审委员会.汉译英参赛译文评析[J].中国翻译,2007(6):80-82.

[4]惠宇.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缩印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904.

[5]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91.

[7]王平兴.“近似对应”与“伪对应”─—谈对外新闻中的一些翻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7(3):61-64.

[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337.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缩印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39.

[10]厦门大学外文系.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269.

[11]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59.

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篇3

你好!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大量新潮热词”的事件,在此我想表达我的看法。

《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汉字的权威应保持其权威性,但权威不代表高高在上,不应该“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其融入生活,贴近生活。就收录了大量新潮热词而言,我是持认可态度的。这体现了汉语的超强吸纳力和活力,这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的体现,应当给予赞同。

现代汉语的革新提升了汉语的活力。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板一眼的文学用语如同方便面中沉浮着的未剥壳的鸡蛋,在快餐化、碎片化流行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将“长时间待在家中的人”转换为“宅男”“宅女”,更简单明快。而对于这种“创词”的现象,我们不应该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而是应该感慨现在人非凡的创造力又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一丝点缀,激发了汉语的活力。汉语流传了五千年,而如今却依然生意盎然,这是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

现代汉语的革新与世界潮流同行。英国人欣然接受“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等词汇更是被英国国民直接使用。语言本就是劳动的产物,使人们为了便于生产生活而发明创造的交流方式。既然是创造的产物,不是更应该在使用的过程中增添与时俱进的元素吗?语言革新是世界的潮流,我们就不应该固步自封,而是以吸纳性,包容性,接受新事物。“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将文化发展如汉语发展等推上一个新高度。

现代汉语的革新也要注重现实意义。胡适先生有云:“语言须言之有物”。“宅男”“宅女”等词具有现实性意义,即它们的的确确指代一个具体的事物;东北方言“嘚瑟”之类的词汇既具体指一个状态,也体现了民族大融和的理念;而“神马”“有木有”之类的热词仅仅只是从“什么”“有没有”等词汇进行读音上的扭曲,这不仅无意义,而且与词典规范汉字读音的功用是背道而驰的。

汉语文化的发展要顺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变迁,切莫固步自封或“逆流而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一百年前鲁迅、胡适先生提倡的白话文运动的经验,发展新文化,引领新思潮,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特征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借着汉语权威词典收录热词的东风,发挥创造力为中华文化“造血”,激发中华文化、汉语文化的活力、吸纳力和包容性。

《现代汉语词典》熟语(成语)集 篇4

A 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喻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B 八竿子打不着(zháo):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竿”也作杆。八九不离十:几乎接近(实际情况)。八字没一撇(piě):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以后仍继续努力。

2009年2月9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在党的领导下,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百闻不如一见: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人家说的更为确切可靠。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如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比喻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痛苦和难处。

彼(bǐ)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况有了改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事物变化达到某种程度,是经过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

兵来将挡(dǎng),水来土掩(yǎn):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对付办法。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对策。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不费吹灰之力:形容做事情非常容易,不费什么力气。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见棺材不落泪:比喻不到彻底失败的时候不知痛悔。

不经(jīng)一事,不长一智: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于那件事情的知识。不可同日而语: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比,不能相提并论。不期然而然:设有料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也说不期而然。

不入虎穴(xué),焉得虎子:不进老虎洞,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不知天高地厚:形容见识短浅,狂妄自大。C 差之毫厘,谬(miù)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儿差错。也说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拆东墙,补西墙:比喻顾此失彼,处境困难。

长江后浪推前浪:比喻人或事物不断发展更迭,新陈代谢。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总会有解决的办法。陈谷子烂芝麻:比喻陈旧的无关紧要的话或事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人办事极其无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是由同一个人造成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了火,大家都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用尽了,鱼也干死了。比喻因牵连而受祸害或损失。

吃一堑(qiàn),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吹胡子瞪(dèng)眼:形容发脾气或发怒的样子。

此地无银三百两:民间故事说,有人把银子埋在地里,上面写了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字牌;邻居李四看到字牌,挖出银子,在字牌的另一面写上“对门李四未曾偷”。比喻打出的幌子正好暴露了所要掩饰的内容。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是一种情况,那时又是一种情况。指情况已与过去不相同。D 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毫不隐瞒地公开说出来。也说打开窗子说亮话。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喻对事情的原委追问到底。

打鸭子上架: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也说赶鸭子上架。大早望云霓(ní):比喻渴望解除困境,好像大早的时候盼望雨水一样。当面锣(luó)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讨或争论。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的障碍会更大,也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丁是丁,卯(mǎo)是卯:形容对事情认真,一点儿不含糊、不马虎。也作钉是钉,铆是铆。东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独木不成林(lín):一颗树不能成为树林,比喻一个人力量有限,做不成大事。也说独树不成林。E 二一添作五:借指双方平分。F 反其道而行之:采取跟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fó):用来比喻作恶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会变成好人。

覆巢(cháo)无完卵(luǎn):鸟窝翻落下来不会有完好的鸟蛋,比喻整体覆灭,个体不能幸免。G 干打雷,不下雨:比喻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

高不成,低不就:高而合意的,做不了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合意,不肯做或不肯要(多用于选择工作或配偶)。

胳膊拧(nǐng)不过大腿:比喻弱小的敌不过强大的,也说胳膊扭不过大腿。胳膊肘(zhǒu)朝外拐:比喻不向着自家人,而向着外人。也说胳膊肘向外拐。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诗《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来用“更上一层楼”比喻再提高一步。狗嘴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也说狗嘴长不出象牙。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做坏事。

过屠门而大嚼(jué):比喻心中羡慕而不能如愿以偿,用不实际的办法安慰自己。H 何乐而不为: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可以做或很愿意做。恨铁不成钢:比喻对人要求严格,希望他变得更好。横挑鼻子竖挑眼:比喻多方挑剔。

后浪推前浪: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不断前进。化干戈(gē)为玉帛(bó):比喻把战争或争斗变为和平、友好。换汤不换药: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J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毛病。急急如律令(lìng):立即遵照命令。

脚踩两只船: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也说脚踏两只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喻接近好人使人变好,接近坏人使人变坏。井水不犯河水:比喻两不相犯。敬酒不吃吃罚酒:比喻好好的劝说不听,用强迫的手段却接受了。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量。

K 慷他人之慨(kǎi):指拿别人的财物来做人情或挥霍。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想见而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即”也作“及”。空口说白话:形容光说不做,或只是嘴说而没有事实证明。快刀斩(zhǎn)乱麻:比喻用果断的办法迅速解决复杂的问题。L 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某种旗号以张声势,来吓唬人、蒙骗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形容危害人的人和事人人都痛恨。老死不相往来:形容相互之间一直不发生联系。

雷声大,雨点小:比喻话说得很有气势或计划订得很大而实际行动却很少。离弦(xián)走板儿:比喻说话或做事偏离公认的准则。脸红脖子粗:形容发急、发怒或激动时面部颈部红涨。

烈火见真金:只有在烈火中烧炼才能辨别金子的真假,比喻关键时刻才能考验出人的品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喻只要把人或实力保存下来,将来还会得到恢复和发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事物两不相合。也说牛头不对马嘴。M 蚂蚁搬泰山;比喻群众力量大,齐心协力,就可以完成巨大的任务。

蚂蚁啃(kěn)骨头:指利用小型设备或小的力量一点一点地苦干来完成一项巨大的任务。卖狗皮膏药:比喻说得好听,实际上是骗人。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不顾天下人的反对,公然做罪恶极大的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喻做事不分主次轻重缓急,一齐下手。闷葫芦罐儿:扑满。明修栈(zhàn)道,暗度陈仓: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鸣鼓而攻之:指公开宣布罪状,加以声讨。

磨刀不误砍柴工:比喻花时间做好准备工作,不会耽误工作的进度。抹(mǒ)一鼻子灰:想讨好而结果落得没趣。P 赔了夫人又折兵:用来比喻想占便宜,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受损失。碰一鼻子灰:遭到拒绝或斥责,落得没趣。

皮笑肉不笑:形容虚伪地笑,阴险地笑或自然地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fù):皮都没有了,毛还长在哪儿?比喻事物没有基础,就不能存在。蚍蜉(pífú)撼大树: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不自量力。平地一声雷:比喻名声地位突然升高,也比喻突然发生一件可喜的大事。破题儿第一遭:比喻第一次做某件事。Q 起死人,肉百骨:使死人复活,使百骨长肉。比喻给人以极大的恩德。千里之堤(dī),溃于蚁穴(xué):千里长的大堤,由于小小的一个蚂蚁洞而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一个极小的部分就影响全局。

前怕狼后怕虎:形容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也说前怕龙后怕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枪打出头鸟:比喻首先打击或惩办带头的人。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再能干的妇女也做不出饭。比喻缺少必要的条件,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庆父不死,鲁难(nàn)未已:《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是鲁国公子,曾一再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后来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秋风扫落叶:比喻强大的力量扫荡衰败的势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jié):形容很丰富,用不完。R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指对某些事情,大多数人的感受和想法大致相同。

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见解也不相同。S 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行业。

三寸不烂之舌:指能言善辩的口才。也说三寸舌。

三一三十一:珠算口诀之一。常用来指按三份平均分配。

杀人不见血(xiě):比喻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人受了害还一时察觉不出。杀人不眨眼:形容极其凶狠残忍,杀人成性。

山高皇帝远:指地处偏远,法律制度管束不到。也说天高皇帝远。下梁不正下梁歪:比喻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就跟着学坏。神不知,鬼不觉:形容做事极为隐秘,别人一点也不知道。

生米煮成熟饭: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不能再改变(多含无可奈何之意)。盛(shèng)名之下,其实难副:名望很大,而实际情况难以和名望相称。失之东隅(yú),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稍微差一点儿,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狮子大开口:比喻要大价钱或提出很高的物质要求。

十八般武艺:指使用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的武艺,一般用来比喻各种技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表示监督的人很多,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隐瞒不住。十年九不遇:指某种情况多年难遇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十万八千里:形容极远的距离或极大的差距。

识时务者为俊杰:能认清当前的重大事情或客观形势的才是杰出的人物。手无缚鸡之力:形容力气很小。

树倒猢狲(húsūn)散:比喻为首的人垮下来,随从的人无所依附也就随之而散(含贬义)。水至清则无鱼:《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室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说水清无鱼。T 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触犯有权势或强有力的人。

螳螂捕(bǔ)蝉,黄雀在后:比喻只看见前面有利可图,不知道祸害就在后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天字第一号: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借指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铁杵(chǔ)磨成针:比喻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类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对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只从表面现象或枝节上应付。图穷匕首见(xiàn):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也说图穷匕见。W 万变不离其宗:形式上变化很多,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为(wèi)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

无可无不可:怎么样都行,表示没有一定的选择。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

无所不用其极: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得出来。无所措手足:手脚不知放在哪里。形容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木,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表示有言在先。X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也说煞有介事。小巫见大巫:比喻小的跟大的一比,显得小不如大。

心有灵犀(xī)一点通:唐李商隐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原喻恋爱的男女心心相印,现在泛指彼此的心意相通。

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喻新上任的官总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比喻小乱子可以发展成为大祸害,也比喻开始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也说星火燎原。

薰莸(xūn yóu)不同器:香草和臭草不能收藏在一个器物里。比喻好和坏不能共处,也说薰莸异器。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Y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尽管意见不完全正确,提出意见的人并没有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说的错误,也可以拿听到的话来警惕自己。

一鼻孔出气:比喻持有同样的态度和主张(含贬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喻波折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一不做,二不休:事情已经开始了,就索性干到底。一步一个脚印:比喻做事塌实。

一朝天子一时臣:指一个人上台,就另换一班人马。

一锤子买卖:不考虑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交易(多用于比喻)。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次;再三。

一竿子到底:比喻直接贯彻到底。也说一竿子插到底。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矛盾和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儿:比喻每人各有岗位,各有职责。一棍子打死:比喻对人或事物不加分析,全盘否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比喻一个人得势,他的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旦堕落或犯了严重错误,就成为终身的恨事。

一是一,二是二:根据事情本来的情况,就该怎样就怎样。多形容对事情本来认真,一丝不苟。一退六二五:借用做推卸干净的意思。“退”是“推”的谐音,有时就说“推”。一碗水端平:比喻办事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一物降(xiáng)一物:某种事物专门制伏另一种事物,或者某种事物专门有另一种事物来制伏。一蟹不如一蟹(xiè):比喻一个比一个糟。一言既出,驷(sì)马难追: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收回。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字长蛇阵: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泛指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等来反驳对方。银样(là)枪头:比喻表面看起来还不错,实际上不中用,好像颜色如银子的锡 枪头一样。英雄无用武之地:形容有本领的人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有鼻子有眼儿:形容把虚构的事情说得很逼真,活灵活现。

有过之无不及:(相比起来)只有超过的,没有不如的(多用于坏的方面)。有奶便是娘:比喻贪利忘义,谁给好处就投靠谁。有眼不识泰山:比喻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有一搭没一搭:(1)表示没有话找话说。(2)表示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想要给人加上罪名,何愁找不到借口。指以种种借口诬陷人。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鹬蚌(yùbàng)相争,渔人得利:比喻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也说远水不解近渴。远水救不了近火:比喻缓慢的解决办法不能满足急迫的需要。也说远水不救近火。Z 着(zháo)三不着两:指说话或行事考虑不周,轻重失宜。照葫芦画瓢:比喻照样子模仿。

这山望着那山高:比喻不满意自己的环境、工作,老觉得别的环境、别的工作好。针尖儿对麦芒儿:指争执时针锋相对。

真金不怕火炼:比喻坚强或正直的人经得住考验。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专制蛮横的统治者,为所欲为,不许人民有一点儿自由。也泛指胡作非为的人不许别人有正当的权利。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人只要有毅力,肯下功夫,就能把事情做成功。种(zhòng)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竹筒倒豆子:比喻把事实全部说出来,没有隐瞒。

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编纂汉语学习词典的几点理论思考 篇5

中国人民大学张伟杜健

词典本身是词典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的体现,词典的编纂过程,既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是对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检验。在这互动过程中,编纂者的理论认识将得到深化,词典也将在更具科学性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实用价值,从而拥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我们正在编纂一部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汉语学习词典。我们追求的是最佳实用效率。但只有具有丰厚理论底蕴的词典才具有生命力。我们必须进行理论研究,必须在这个语文词典研究的新层次和新领域进行探索。本文就编纂学习词典过程中的一些理论思考和探索提出来讨论。

一、类型定位:外向、单语、积极型。

外向。读者对象明确而狭窄: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外国人。读者查阅学习词典,通常作为学习第二语言的辅助手段。与学习第一语言不同,学习第二语言有其特点和难点,但也并非难以逾越。

1、第一语言先入为主,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文化背景均已定型,学习第二语言是对固有思维习惯的逆反和改建。

2、学习途径不像第一语言那样主要在自然语言环境中获得,第二语言主要是通过有意识地系统学习而获得。

3、学习者多为成年人,学习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交际运用,提高用第二语言表达、交往的能力。

4、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除各有自己的个性外,还存在着共性,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某些相通性,可以在对比对译中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为此,外向型学习词典应有其独特的个性:

1、也具有解惑性,但更注重指导语言交际运用的实用性。

2、针对第二语言学习对固有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的逆反性,此类词典更注重提供词的语言环境,注重词在完整句中的运用。

3、词条信息应充分体现现代汉语的特点,但更强调从特定读者对象的需要出发,注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和规律。

单语。词典只用目的语——汉语作为传递信息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其言语交际活动和思考问题主要依赖其母语。一个人学习一种外语,是从初始状态一步步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建立起第二语言思维习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借助于词典。要了解和理解一个个词的词义,最好去查双语词典;要学习运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那就最好去查避开母语的学习词典。为什么要避开母语呢?因为,用了母语就会鼓励学习者用母语去思考,母语用得越多,用所学语言去思考的机会就会越少,就越有可能与自己的母语混淆。全用目的语的单语学习词典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用所学语言进行思考的机会,自然会缩短学习的过程。对于刚刚走过起步阶段的学习者来说,单语学习词典不失为最适合的外语学习工具书。

积极型。积极型词典相对于消极型(查考型、理解型、体系本位)词典而言。它的特点在于积极地引导语言学习者有效地使用语言并再生言语、发展言语,进而达到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使学习者形成“吸收——积累——创造”的学习机制,收到1+1>2的效果,体现出词典的活力。积极型词典的要义是:其一,突出语言的交际职能,着重从发展言语的角度显示词在交际中被理解、被运用的规律,为学习者学会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创造条件。其二,强调读者本位。以语言学习者为中心确立词典的编纂原则以及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比如,学习者是在有第一语言的干扰下学习汉语的,他们需要一点一点地学,下大功夫记;再比如,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往往集中在虚词、量词的用法、补语的规则及“把”字句等特殊句型方面。要调查分析读者学习汉语的特点和难点,要处处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其三,强调

词条信息要充满交际活力。词目只收当代人常用的,例句内容要新、要贴近当代人的现实生活。

二、编纂理论方面的一条新思路——被释词的角色转换

据类型定位,汉语学习词典以提高语言的交际实效,发展读者汉语言语能力为主视角。就学习词典的目标而言,可以说具有“言语词典”的性质。编纂此类词典,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词目(被释词)既看作语言中的词,也看作言语中的词;既将被释词的各种信息在词条中显现,又使读者能够生成更多的句子,运用到交际活动中去——这就是被释词的角色转换。一般说来,词有两种存在状态:静态和动态。静态的词,我们称之为语言中的词,它是孤立的,处于贮存备用状态的,作为全民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存在。这种状态的词能够为全社会所共同理解和运用,但却是没有表现出来的,它的有形存在是词典中的词目。词典把这些无形的语言建筑材料搜集在一起成为有形的实体。静态的词一旦被使用,进入交际过程,就成了动态的词。它活动在人们交际时的口中或笔下,存在于人的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的言语链中,我们称之为言语中的词。它不再是孤立的了,而是进入了有层次的句法组合和语义搭配的语言环境中,处在其左邻右舍词语的相互关联中,受着语法规则和语义组合规律的支配。言语中的词只含有一个意义。词只有进入交际中,它的语义价值和语法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我们认为,学习词典应更重视言语中的词。

由词按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有层次地组合而成的句子是语言进入交际的最小单位,它具有表述性。既然学习词典以提高读者的交际实效为目的,就不能不特别重视句子;既然学习词典的读者对象是外语者,就不能不考虑只有把词置于句子中才能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可以说,句子是学习语言的焦点。我们赞赏黄建华先生的观点:“现代语文词典应是句子词典”(《词典论》)。句子也有两种存在状态:静态和动态。静态的句子指为说明语法规则或印证词义作为范例的句子。它是孤立的,抽象的,不跟现实发生联系而作为结构模式存在的句子,我们称之为语言的句子,也就是朱德熙先生所说的作为“句式”或“型”的句子(朱德熙《语法分析和语法体系》1982),它不进入交际领域发挥交际职能,如语法书中的例句。言语的句子指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的一句话,是交际使用中的句子。它是活在语流中跟现实直接联系的语境句,已实现其交际职能。语言的句子是基础,言语的句子可看作语言的句子的实现形式,语言的句子作为一种语法规则的模式可以生成无限言语的句子。学习词典既要重视语言的句子,也要重视言语的句子,归根结底是重视以语言的句子生成言语的句子。

我们的新思路——学习词典中被释词的角色转换即源于上述对语言中的词和言语中的词、语言的句子和言语的句子的理论思考。

被释词的角色转换在词典的微观设计中实现。具体说来,以一个语词条目为单位,被释词要进行两次角色转换。第一步转换,从语言中的词转换为言语中的词,这一步转换在词典的词条信息中实现。第二步转换,从词典中显现的词转换为读者交际运用中的词,这一步转换被释词从显现于词典中转向潜在于读者所生成的句子中。两次转换的结果,被释词充当三重角色。

第一角色,语言中的词。词条的起始部分描述被释词的基本属性:词形、词音、词性,这些都是词的静态信息。在这里,被释词是静态的,贮存备用状态的,尚未实现交际职能的词。一般词典的释义也属静态信息的范畴,但我们认为,作为外向型的学习词典孤立地用目的语解释词义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可能会使外语学习者的工夫不是花在语言运用上,而是花在了解词义释文上,如果把被释词放在典型的完整句中,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词义就比较容易一些,也更能排除母语的干扰。因此,我们主张绝大部分词条的词义信息在被释词的第二角色中显示。

第二角色,在词典中显现的言语中的词。在词条中,对词进行静态描写后,被释词转换

为第二角色,它作为某种句法成分出现在若干完整句中。在这里,被释词由静态转为动态,它是在语义组合和句法组合中可以实现交际职能的词;在这里,每个句子都显示着被释词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词条的深度、词典的质量和使用价值都在被释词的第二角色中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被释词的第二角色是决定词典命运的关键。

在词条中,被释词的第二角色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语境释义,有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句子,起释文的作用。第一句是用以显示词义的完整句,可称为词义信息句。把被释词放在典型的句子中,让读者在句子中理解被释词的词义,在句义中理解词义。这个句子的设计很重要,它要准确地、充分地显示出被释词的词义,它要简短而句义明确,便于解说。第二句是对第一句句义的解说,目的是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第一句句义,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被释词的词义。这一句的设计也很重要,解说第一句句义一定要准确,要突现被释词的词义。如:粗这棵树很粗:这棵树的树干两个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原释文:条状物的横断面大),再如:晚 对不起,我来晚了:我应该8点来到,结果过了8点才到(原释文:迟,不及时)。

第二部分是作为被释词词义和用法例证的句子,可以称做例证句。例证句的主要作用是:

1、在多个句子中,在多种环境中重现被释词,加深读者对词义的理解。

2、让读者了解被释词的常用搭配和主要使用范围。

3、让读者在被释词的基本句法组合模式中了解其基本句法功能。

一定数量的例证句是整个词条的主要内容,它是达到词典目标的主要体现者。这里的句子具有两重性,既是语言的句子,也是言语的句子。作为展示被释词语义和语法组合规律的模式,它是语言的句子,同时它又完全可以直接在交际中使用,当它用于交际时是言语的句子。

我们主张学习词典的例证句由编纂者自造。编者可以根据读者需要、有意识地提供某些语义语法信息。这对编纂者的水平和认真程度将是一个严格的考核。例证句发挥着双重作用,具有双重性质,一是示范作用,具有示范性,二是生成作用,具有生成性。具体讲,这些例证句应该是:

1、典型句。显示词义准确,显示出该类词的基本语法特点,显示被释词的典型搭配和典型用法,读者可以依此类推,举一反三。

2、简短的完整句。简短而又结构完整的句子,便于读者模仿生成句子。

3、规范句。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自足句。句子内容完整自足,传达信息明确,不需任何句外语境。

5、当代常用句。传达当代常用信息,反映当代文明生活。在设计各个例证句时,要特别重视语法配置的科学性。既要区分该词主要和次要的语法功能及搭配,又要区分学习者的难点和非难点;既要重视同一词条中各个例证句的合理配置,又要以某类词为视点进行合理配置和分布。

被释词的第二角色的生成功能决定着被释词是否能完成向第三角色的转换,也决定着第三角色的效能。

第三角色,潜在的、读者交际使用的言语中的词。它是被释词第二角色生成而得,它潜在于读者造出的句子中,在读者的交际活动中实现。

语言的生成性是现代语言学重要理论之一,它可以表述为“语言是一个开放系统,最终表现为无限的语句,而这些无限的语句是由有限的手段作无限运用生成的。”(徐盛桓 1984)。

据语言生成原理,提高学习语言的效率在于以有限手段生成无限多的句子,而学习词典所追求的也正在于此。所谓有限的手段,我们认为,除了有限的语法规则之外,还包括有限的语言材料。按理说,词汇是不断发展的,词的数量也应该是无限的,但事实上每个词的使用频度是有很大差别的。据统计,3000常用词的覆盖面为86%,5000常用词的覆盖面为91%左右,8000常用词的覆盖面为95%(刘英林、宋绍周1992)。以义项的常用度来统计,数量远远不止这些,但义项使用频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为共时的被使用着的词

来说,常用词的数量是有限的,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其数量也应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语法规则把有限的语言材料组织起来——组词成句,就会生成无限多的句子。

语言的生成性这一法则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创造了一条学习的捷径,也给追求交际实效的学习词典编纂者以启示:用“句子词典”“言语词典”促进读者生成句子能力的提高,正是达到学习词典高质量、高效用的有效途径。

被释词三种角色的转换,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从识码(识别作用)到译码(接收作用)再到编码(生成作用)的过程。对于词典编纂者来说,被释词的第一角色是为读者提供该词的基础信息,第二角色是为读者提供词的交际使用信息,第三角色是词典编纂者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被释词第一、二角色的高质量操作,促进其向第三角色的高质量转换。

三、特色设想举要

学习词典的类型定位和我们的理论新思路要在词典的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中实现。这里,仅举其要者略作论述。

1、成词义项立目

一般的汉语词典,包括已出版的汉语学习词典,或以字目带词目,或直接以词语立目,这是以词为静态单位设计的。我们认为,学习词典既然立足于交际实用,就要从交际层面考虑,就要从言语中的词着眼,着重于对词进行动态描写,以成词义项立目为宜。基于此,我们立目有三个层次的筛选取舍:第一层次筛选,不取语素(字)而取词(包括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语素(字)是构词单位,不能直接进入交际,词才是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运用的成词语素我们视为单音词。第二层次筛选:对单音词的各个义项进行分析,取成词语素的成词义项,舍不成词义项。一个单音词不一定所有的义项都能成词,须经分析,只取成词义项。如“变”,《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有六个义项,我们只取“变化”“改变”“使改变”三个成词义项,舍“能变化”、“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灵活,不墨守成规”三个不成词义项。第三层次筛选:在词的各义项中,根据义项的使用频度和词典的层级进行取舍。如在初级学习词典中,“变”的三个成词义项只选取“变化”一个义项立目。

经过三个层次的筛选,学习词典以词的义项按频级立目。其优点是:

1、词义单一,可直接用于交际。任何多义词一旦进入交际使用过程,都只有一个意义。

2、词性单一,句法规则易于掌握。

3、用法集中,语境相对简单。

4、按义项使用分频度分层立目便于循序渐进。

2、词条信息语境化

上文已谈到,学习词典中词条信息的主体部分是动态信息,那就是把词置于语言组合体中,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包括语境化释义和完整句例证。与一般语文词典相比,学习词典缩小了词的静态描写的范围,扩展了动态描写的范围。本文所谓语境只指句子的句内语境不包括短语的语境和句外语境。

《柯林斯合作词典》运用了例句型释义法,是一个突破。以读者为本位的词典理应在读者可接受性上下功夫。把被释词放在一定的语境中使词义与句义相得益彰,更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我们认为,学习词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是会受到读者欢迎的。

词条中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完整句作为例证,印证词义,展示词的典型语境并相互补充,将词的主要语义搭配范围和主要语法特点展现出来。在句子结构中,一个词总跟它前后的语词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有语法方面的即一个词根据语法规则要求特定词类的词语跟它有层次地组合,这种体现语法组合关系的上下文可以称为句法上下文或句法语境;一个词跟它前后词语的联系也有语义方面的,即根据语义逻辑和搭配习惯,这个词要求有特定意义的词语跟它有层次地搭配,这种体现语义搭配关系的上下文可称为语义上下文或词义语境。在一个句子中,一个或几个层次的句法语境和词义语境并不是分隔的,而是二位一体的。一个例证句,有了句法语境和词义语境,再加上句式、语气等因素,自然使读者得到更多的词语使用的有效信息,而提高学习语言的实效也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有多个例证句,提供多种语境,更能使读者易懂易学易用。

3、收词编排层级化

学习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词典最好按读者学习的初中高阶段分层次,阶梯式编排有关内容。主要有:

1、词目按使用频度分级分册。

2、语法点按层级由易到难。

《汉语教与学词典》正式出版 篇6

日前, 由施光亨、王绍新主编的《汉语教与学词典》已由北京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汉语教与学词典》是一本面向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编写的汉语用法类学习词典, 适合对外汉语教师和中级及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使用。词典共收字3100余个, 词语3200余条。该词典最大的特点是, 释文限制在一定词语范围, 易于外国学生阅读理解;举例有利于学生模仿和使用。此外, 词典在词语用法提示和近义词比较方面颇下功夫, 全书设提示1900余条, 词语比较740余组, 扩展了词典的查考价值和词语使用的指导价值。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优秀教案《快乐的小丑》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社团年度总结表彰大会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