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感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清明节有感

清明节有感 篇1

社旗县太和乡龙池小学 赵燕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 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现在清明节也成了法定假日,这样使我们上班族有了空闲时间去先人的墓前悼念。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

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桃红柳绿,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

嫩芽长了出来,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季节。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 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

清明节有感 篇2

在这个内涵丰富的节日里,我们追思已故亲友,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我们缅怀革命先烈,面对丰碑,重温历史,感恩生活。

清明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祭祀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国家要祭祀天地,保佑国泰民安。个人要祭祀祖先,缅怀祖先的恩德。祭祀行为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追怀,更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国人通过祭祀,首先表达了对先祖的敬意,进而又上升到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热爱。从一个方面说,祭祀先祖也是可以使一个国家产生凝聚力的过程。

传统节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国家将清明、端午节、中秋节列入法定假日,旨在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全球化的趋势,西方文化的冲击,使我们的个人价值观摇摆,对传统地认同感降低,产生了文化价值观的错位。2005年11月,韩国申报的江陵商行祭被联合国教科语言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让我们警醒,在由农业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在我们兴致勃勃地过着洋节的时候,我们已经人为地削弱了自觉的文化,出现了文化断层。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走向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地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拾起失落失传统文化,让其重新焕发光彩,才能让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推动民族的进步。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民族前进的阻碍,而是这个民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碰撞,中国传统文化更显示出其价值。

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是关系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中华文明的内在发展动力,在于它的刚健有力,在于它的开放包容,在于它的变革创新。在这里,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两者是不可偏废。

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要在文化传承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还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我们要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大地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新文化。

清明节有感作文 篇3

清明节是抒发,祭奠过世亲人的特殊时节,这一刻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个人情感,以缅怀先人。但是,不管什么形式的祭奠,对过世的人来讲,都无所谓,根本起不到作用,更不能起死回生,这是客观事实证明的规律。先人已经生活在天堂中,不由活着的人管理。可活着的人要继续努力向前走下去,把亲人的事业传承下去,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这就是报答先人的最好方式之一。思念的情怀此刻难以控制……这是正常的人生心态,几十年生活在一起,情感交融,相濡以沫,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友爱情缘,让人终身难忘。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是传统节日,而且是专门祭祀过世人的特殊节日,此时此刻内心世界剧烈的波动,泪水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流淌,感慨万千。大家借助焚烧纸张,送点理想的物品表示一下缅怀之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先人的奋斗就没有我们的现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也是后人应该记住的事情之一。

清明节,用自己的方式去祭奠亲人吧,缅怀亲人的功德,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完成先人遗志,这就是对过世亲人最好的祭奠,同时,也是自我安慰的最佳方式。

天堂上的亲人,安息吧,愿你们一切如意,过的更好!

清明节有感作文 篇4

今年的清明节,我跟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开车出发,在经过南山路的时候车就排起了长龙,交通也堵塞了,这样停停开开,过了好久我们才到了中村的山角下。爷爷奶奶已经在等我们了。

来到坟头,只见周围到处长满杂草,爸爸和爷爷就一人拿一把镰到,铲去杂草。奶奶便拿出祭品,摆在墓前。我一看都是阿太最喜欢吃的菜,有红烧带鱼,油闷虾,豆腐干,春笋,草莓还有酒。爷爷往杯子里倒了满满的三杯酒说:“妈妈今天大家都在,高兴你就多喝点,喝醉也没关系!”我正看的入神妈妈将一束白菊塞到我手上,说这是送给阿太的,你去放好。让阿太保佑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过我知道,靠祖先保佑是不可能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行。做完这些后,我们一行人就往回走,站在山上往下望,田里的地里泛着新绿,东一片麦田,西一片的油菜花,霎是好看。

清明节扫墓作文有感 篇5

四年十班徐梦琦

4月1日这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们要到烈士陵园去扫墓,并且老师还交代了我们在路上要注意安全,不要喧闹,一切安排妥当后,我们便排队出发了。

过了一会,我们来到了长岭公墓,在我们之后,又有许多不同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相继走来。

我们排队来到烈士墓前,墓前有一个高高的石碑,这就是为了纪念先烈造的——革命先烈纪念碑。

不一会我们开始了扫墓仪式,当学生代表敬献花圈时,我们向烈士们表示忠诚的祝愿,先烈们,你们安息吧!我们朝向烈士墓庄重的默哀,心里无比的哀伤。接下来又有学生代表和老领导讲诉着长岭的蜕变。听完了他们的讲话,我们更加觉得今天的长岭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加倍珍惜。在解放长岭的战争中,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烈士,为我们流血牺牲。

仪式完毕,我们排队离开了烈士墓,忽然在石壁的缝隙里,我看到几株不屈不挠的小草正在石壁缝隙中长出来。

烈士们也不正是这种勇往直前的坚定精神吗?

在血雨腥风的时代,英雄们为了祖国和后代,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舍生忘死,视死如归。

再想想现在的我们,安逸的生活,富足的资源,重来不用担心吃什么,喝什么,却要担心玩什么。

在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中,我们不应当只想着自己的安逸与舒适,却重来不去顾忌别人,想想那些为了我们流血牺牲的烈士们,我们还能坐的这么安稳吗?

如果现在的我们生在抗日的年代是不是会解放的更早,还是会没什么改变。看着老一辈人为我们打下的江山,这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也是我们用生命去保卫的。

论寒食节到清明节的演变之路 篇6

寒食节又叫做“禁烟节”、“冷节”、“百五节”, 为夏历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最初时仅限于禁烟火, 吃冷食。后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扫墓、踏青、秋千、蹴鞠、施钩 (拔河) 、斗鸡等风俗活动。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起源及民俗内涵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 只是我国历法中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十四节气能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 所以古代劳动人民把他作为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 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 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 渐渐的, 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三、寒食节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一) 寒食节的历史起源

寒食节的源头, 来自于上古时期的民间信仰。古人将周天恒星分为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星为“龙星”, 在五行中居于木位。先秦时期, 古人出于对星象迷信和感应巫术的信仰, 认为春季龙星出现于东方, 容易引起大火, 所以在三月龙星初现之时, 应该要禁火。禁火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需要事先准备好干粮食物, 这种不能加热的冷食便是“寒食”。后来, 在农历三月这一时期禁火便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形成了寒食节。

(二) 寒食节的发展历程-时间

春秋时期关于寒食节的来源,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传说在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 他身边的一位大臣介子推曾经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 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 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 介子推却不愿为官, 躲藏在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 想逼介子推下山, 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 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 要吃冷食, 称为寒食节。实际上这种说法很牵强, 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禁火之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最早被明确记载当是两汉之际桓谭的《新论》, 该书卷11《离事》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

三国时期, 魏武帝曹操深感由于长时间禁火寒食导致“岁多死者”的严重后果, 发布了《明罚令》极力反对禁火寒食习俗, 阐述禁火寒食习俗的不合情理之处及其危害, 要求人们不要再做, 否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三国归晋以后, 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 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 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 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 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寒食节从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方向发展。除了原有的禁火寒食之外, 还有祭祖、挑菜 (挖野菜) 、斗鸡、镂鸡子 (将鸡蛋煮熟后雕刻成各种形状) 、斗鸡子 (将两只煮熟的鸡蛋相顶撞看哪个先破来定输赢的游戏) 、蹴鞠、施钩 (拔河) 等节俗。

唐宋时期清明节与寒食节基本合二为一, 寒食节俗达到成熟鼎盛。

寒食与清明原本只差一天, 三日禁火完毕后, 到清明这一天要换新火, 以柳条或榆木乞取新火。这样一来, 清明和寒食就连在一起, 清明的换新火活动也成为寒食活动的一部分。在唐宋时期, 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在一起的, 在人们的观念中, 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一部分。因为清明前几天是禁火的, 扫墓时烧纸上供也应该是清明这一天。据《唐会要》记载, 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 朝廷颁布敕令:“自今以后, 寒食同清明”。清明节与寒食节正式合二为一。

唐代官方规定, 寒食节放假七天, 大小官吏及军队将士都可休息。假期之长, 在唐朝各节中位居第一。而且官户、奴婢也都有三天的假期。在官方的支持和倡导下, 在官、民双重力量的作用下发展出了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 从而成为唐代最引人注目的全民的节日。

元明清时期至今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元朝虽然在很多方面摒弃了汉族的传统, 但在岁时节日方面却遵循颇多, 元世祖至元元年 (1264年) 对官员的休假日做了如下规定:“若遇天寿、冬至, 各给假二日;元正、寒食, 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 各给假一日。”其中寒食仍是各节中的大节, 而且“清明寒食, 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大都城内, “上至内苑, 中至宰执, 下至士庶, 俱立秋千架, 日以嬉游为乐”;“起立彩索秋千架, 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绣衣襦, 香囊结带, 双双对蹴。绮筵杂进, 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 其乐不减于宫闼。达官贵人, 豪华第宅, 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而禁火和寒食的习俗被作为“遗俗”而存在, 并已不再禁火寒食了。到了清代, 在北方寒食清明已不再被重视, 《燕京岁时记》有云:“清明即寒食, 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 今人不为节。”到了现代, 大多数地方的百姓只知道“清明节”, 却很少有人知道“寒食节”了。但在山西、山东等少数地区, 还留有禁火或寒食之俗。

(三) 寒食节的发展历程空间

寒食节的原发地山西介休绵山, 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 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 (介子推) 仪式活动。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 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 (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 晒干后用土炒黄) 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 (即将五谷杂粮炒熟, 拌以各类干果脯, 磨成面) 。最早有寒食节俗记载的《新论》中写道:“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虽有疾病缓急, 犹不敢犯, 为介子推故也。”这也证明寒食节最早发源于太原一郡而当时节俗的主要活动就是禁火、寒食 (吃冷食) 和祭祀介子推。

到了魏武帝时期, 曹操为取消寒食节而颁布的《明罚令》中说道:“正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 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云为介子推。子胥沉江, 关人未有绝水之事, 至于子推独为寒食, 岂不偏乎?且北方沍寒之地, 老少羸弱, 将有不堪之患。令到, 人不得寒食。若犯者, 家长半岁刑, 主吏百日刑, 令长夺一月俸。”由此可知, 彼时寒食节俗已经由太原一郡扩张至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了。

无论是太原、上党, 还是雁门、西河, 在东汉时从行政区划上说都属于并州刺史部。从地理位置上讲, 上党位于太原东南, 雁门位于太原正北, 西河则在太原西面, 这种地理分布非常清晰地显示出, 此时期禁火寒食习俗是以太原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其他郡县传播的。在公元后4世纪初期, 整个并州都成为寒食节的流行区域。

但寒食节的传播范围并未止步于并州, 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的记录:“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 乃隐于介休县绵上山中。其门人怜之, 悬书于公门。文公寤而求之, 不获, 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之地封之, 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 遥望尽黑, 如火烧状, 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 颇有神验。百姓哀之, 忌日为之断火, 煮醴酪而食之, 名曰‘寒食’, 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 遂为常俗。”此处的“中国”指的是与夷狄相对的中原地带, 这里也许指称《齐民要术》一书所涉及范围, 即“主要在黄河中下游, 包括今山西东南部、河北的中南部、河南的黄河北岸和山东”一带。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 在此期间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尤其西晋末永嘉 (公元307-313年) 年间的战乱和西晋的最终覆亡, 更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并州是重要的移民迁出地。此一时期寒食节已在并州流行, 南迁的并州人中不乏寒食节的俗民。他们在将身体迁移到南方的同时, 也将禁火寒食的习俗携至南方。

传播到南方的寒食节, 结合南方的自然环境, 在重文崇美、追求享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中, 发展出挑菜、斗鸡、斗鸡子、镂鸡子、秋千、拔河等充满生机、洋溢欢乐、襄助阳气的节俗活动, 由此改变了寒食节的阴郁气质, 也更新了寒食节的功能。

南迁对寒食节所造成的影响并非寒食节发展的终点。后来随着政局的变换, 大批南人北迁, 寒食节大约又经历了一个风俗回传的过程。在南方经过改造的寒食节随着北迁的南人又回到北方, 来自南方的关于寒食的解释和节俗活动开始在北方扎根流传, 它们与北方的寒食习俗相互融合, 为唐代寒食节走向全民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寒食节的社会价值

寒食节自春秋起源至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 寒食习俗蔓延全国, 深入民心。唐玄宗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 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 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 充实了社会生活, 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 对缓解社会矛盾, 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 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 是介子推精神的精髓,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 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 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更是聚民心, 凝国魂,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小结

寒食节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在历史的舞台上前后持续了两千余年。民国过后, 寒食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 世人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

在情人节、白色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各色洋节日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而邻国韩国正在努力为他们的泡菜、端午节等申遗时、我们是否也该沉静下来, 认真考虑如何保护和传播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西北民族研究, 2004.

[2]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社会民俗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3]陈泳超.寒食缘起:从地方性到普泛化.民俗研究, 2008.

[4]张海英.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书海出版社, 2006.

[5]李玉臻.中国民俗节日风情大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6]刘晓峰.寒食与山西.民族艺术, 2007.

清明节有感四年级作文 篇7

首先,清明节不仅是个严肃的日子,而且还要给死去的亲人祭拜,以此纪念他们。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从上一年开始,清明节更是成为了我国的法定假日,因此,在四月五日,就有很多人去祭拜。

在清明节,要烧香,而且还要荡秋千、踏青、插柳、打马球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祭拜自己死去的亲人,还要祭拜革命烈士们,由于,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衣食无忧的`今天。现在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有感 篇8

陈辉烈士陵园有感

又一个清明节,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我们来到了墓前,祭奠长眠在这里的先烈的英灵。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万千。革命先烈有的为了彻底埋葬旧世界,简历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设时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出青春和热血。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完成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华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简历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又是你们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热血洒遍祖国大地。面对你们,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你们的英明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我们敬慕不呢吧,无私奉献的影响!正是因为你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你们的崇高,有了你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坏境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为祖国奉献的机会。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增彩!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清明节的作文清明扫烈士墓有感 篇9

烈士墓有感

4月5日清明节的下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到烈士陵园去跟烈士扫墓。从学校出发,我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就像一只长龙似的。我是班上的领队,拿着旗杆,带着我们的同学在街上行走,朝着烈士陵园的地方去。到了山脚下,我看见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地上的花五颜六色,好看极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英雄墓碑前,老师叫我们不要大声喧哗,接着,我们向英雄们默哀3分钟,在这3分钟里,我想到了他们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牺牲真是一个大英雄。3分钟完以后。有学讲话,讲的是英雄为祖国顽强战斗,视死如归,勇往直前的壮举,抒发了他们爱国的精神。再是,为这些英雄们唱歌献花环。最后,为这些烈士英雄们献白花表达了我们对英雄们的崇敬。献完白花,我们又来到了烈士英雄的纪念博物馆。在这里面我看到了黄继光、赵一曼......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平、解放而牺牲的,才有了今天。

生活随笔:清明有感 篇10

4月4日傍晚,这座东北的小城比以往热闹了许多,街道两边的火光让霓虹灯逊色了不少。然而,时不时被风吹起的火苗,还是让“孝顺者”躲躲闪闪,深怕一不小心,伤及自己。一阵风吹过,零星的火花顺着脚底滑过,笔者感到一丝温暖从脚边遛走,不知道这样的感觉,死去的人是否能够体会的到?

4月5日清晨,街道的环卫工人,用一把扫杷、一把铁锹、一辆破车,还原了街道两边原有的干净。但,长长的汗水还没有被风干,社区的绿地里还有烧剩的纸屑。

也是清晨,阳光照射着山林的每一个角落,略带寒意的山风踩着没有发芽的枝梢叫嚣着。昨晚丢弃在坟头没有焚化的纸屑也乘机飘上了枝头,想一展自己的风采。山下的道边,两三个森防工人看着这一幕长长的出了口气,可以回家睡觉了,一晚上了,终于能回家睡会儿了。

下午,烈士墓园里,一个三岁的小男孩问妈妈:“为什么这里没有纸灰?为什么我们要送花?”母亲没有话说了,对第一个问题,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的提问,难道能给孩子说纸是烧给故去人的钱?这不是在告诉孩子要相信迷信?相信有鬼?何况到底有没有,连她也说不清楚。

清明扫墓有感作文 篇11

上午,我们带了雨伞,饭菜还有酒,酒杯、筷子、饼,冥钱最后还有,香和蜡烛。

我们坐车到公墓,在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这时我们突然看到了许多许多的油菜花,随后又看见了有许多蜜蜂在花丛中采蜜。风一吹,它们又重新飞起来。

终于到了公墓,我们将东西依依搬到祖父和祖母墓的前面关于扫墓的作文400字作文。这时我听有几个人在哭,我不惊的想,他们真可怜啊!这时奶奶将香和蜡烛点燃插在墓前,之后在墓前摆上饭菜,再将酒杯倒上酒然后放前面。这时奶奶叫我们拜一拜再许个愿。奶奶还说这样许愿一定会成功。最后奶奶再把假钱给烧了

下午,阳光并不是很充足,这种天气去扫墓最好了,因为这种天气既不热也不冷。这一次我们没带饼,但带了假花。但这里的路并不好走,这里的路基本上全是土,再加上上午下雨了,这里的路就更难走了。

我们像上午一样将东西放在这里,然后将假花插在了土上。

读《清明》古诗有感 篇12

高菊磵《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月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

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民国时期某书局出版的竖排书——《千家诗释注》,读到卷下时,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诗映入眼帘,诗名曰《清明》,在古朴的书页映衬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赏心悦目,那繁体的诗句仿佛也有了灵性,读来也令我荡气回肠了。

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左右,以清明为题写就的。清明节气在我国是个重要节气,这时的气候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已进入到春和景明之时:万物生发,草长莺飞,人们穿着的衣物也逐渐单薄起来。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设定的。清明节的前三天,人们在吃饭中不动火,就吃些寒凉的食物,顾名思义“寒食”是也。清明节又是民间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坟上摆些祭品,烧些纸钱,以示祭拜。

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只有在这几天里,阴间才向我们阳间敞开了大门;假若你想给先人送些东西,或者交流一下,这几天里这可能是可以的。也许是高先生在清明这一天也带了些祭品和纸钱,到他家的先人坟上凭吊了一下,晚上归来,回到了家中,妻子置办了几个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两小酒,开始了反思。这时,堂中烛明,儿女欢笑,其乐融融。

二两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抚育之恩,不免悲从中来,感怀下涕,哭出了声来。在悲泣中,诗意也在他的心头开始萌发,草长莺飞了!

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墓园之情景。首联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颔联吟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把酒感怀,怅惘凄然。现已入夜,村中灯火阑珊,先人们却夜宿荒冢,只有狐狸为伴。颈联吟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不因世事的`儿女们是不知道大人们的心思的,他们只管享乐,他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地理解大人的心事呢?

酒过三巡,夜过五更,碟中残豆几粒,壶中几许省酒,高先生宽带薄衣,其间昏昏,伏案睡去,醒来后,不觉身感寒凉。他把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菊磵先生醉了,在1000年后我看到了他的醉,他暂且把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竟然吟出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诗句,他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他在坟上摆的那些祭品,他给先人们烧的那些纸钱,不都成了骗人的玩具了吗?

掩卷沉思,前段时间我也看到一个醉的,那毕氏竟然在某国大使馆设立的酒宴上买醉,不知道是真醉还是假醉,在清明期间,公然辱没我们共和国的先人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当今的保护者——人民解放军,公然对地主阶级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5月9日,我们高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阅兵式,欧洲部分国家在5月8日也举行了相应的仪式。举办这些仪式的目的,是纪念我们的胜利,纪念那些为夺取胜利死去的将士。死者长已矣,再隆重的仪式他们都不会知道了,那些祭祀的美酒,正如高菊磵先生所说,一滴也不会到九泉了。

上一篇:道德与法制课教学方法下一篇:水电工程征地移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