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共8篇)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国际通用英语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但是我国的英语教育现状还不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倾向,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极体验学习的过程,因此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动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法的遗憾是过分注重句法、词汇的教学,不重视篇章的建构和解读,而语篇分析弥补了此遗憾。语篇分析是对表达完整意义的篇章,进行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微观的研究是通过剖析词义、句法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来识别语篇衔接的方法。宏观的研究是通过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来理解它的深刻涵义。对语篇分析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研究不仅对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更多地依赖学生对语篇而不是单个句子的理解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文体知识的培养、文章整体结构的分析、篇章文化内涵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语篇能力,从而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下问题: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该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和阅读理论,总结出适合中国学生学情的语篇教学模式;语篇教学在英语阅读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对提高学生猜测生词能力,把握文章、段落主题能力,阅读速度和阅读准确率等进行分析,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键字:语篇分析 英语阅读教学 行动研究
一、理论
1.1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语篇的概念
语篇的概念源于语篇分析或称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英美学者喜欢用discourse analysis的居多,而欧洲大陆学者多用text linguistics。(黄国文,2001)无论是篇章语言学,还是话语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在记录下来的语言材料(书面语的或是口语的)上。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致的。我国学者北大教授胡壮麟先生把语篇定义为“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具有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韩礼德(M.A.K.Halliday)在他的著作《英语衔接》(Halliday and Hasan,1976)中,将语篇定义为”any passage, spoken or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从这个定义来看,一句问候、一首小诗均为语篇。1.1.2语篇分析
有关语篇分析,不少学者曾做过定义和描述,如D.Nunan(1999)的定义是:对语篇的功能分析,区别于着眼于语言条理特征的篇章分析。黄国文(1988)认为,语篇分析是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所作的语言分析,研究语篇中句子排列与衔接和连贯,是一种超句法分析,其目的在于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的语篇。笔者认为语篇分析是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篇章背景结构,然后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问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把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1.2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 1.2.1图式理论
图式理论对阅读理解的最大贡献在于连贯上,即文章是怎样形成为一个和谐的意义整体。根据图式理论,语篇只为听者或读者如何从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提取或建构意义提供了方向。这种所具备的原有知识被称作读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的结构被称作图式。我们可以说,图式是数据结构,它代表我们从记忆中所提取并用于话语的固有模式。
这种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过程是读者所具备的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interactive process)。这就是说,对单词、句子和整个材料的理解不仅仅依赖于一个人的语言学知识。正如Anderson等人所说:“阅读的每一步都包括每一个人的世界知识”。1.2.2认知理论
从广义上来说,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说,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心理过程。语篇的心理过程就包含了许多人的认知心理过程,例如,推断——利用上下文情景来推断词义,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联想——利用背景知识,常识来猜测词义,句意,文章的主旨意图等;拓展——利用所学的目标语知识来会意生词,句子;迁移——利用母语知识达到理解目的。认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由一系列过程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语篇阅读教学课堂正是以学生为中心。1.3国外各种阅读模式 1.3.1自下而上模式
该模式产生于60年代,代表人物有S.T.Samuels,D.B.60ugh等。持这一理解模式的学者认为:阅读理解实质上是一个转换代码的过程:在口头阅读过程中,书面文字被转换成话语;在默读过程中,书面文字则被转成内部言语。他们认为,感知过程(通常指较低层次的阅读过程)在认识过程之前或独立于认识过程(指较高层次的阅读过程),读者首先从印刷材料中获取文字信息,然后进行语义、语法处理。
这种模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和巩固句型结构,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不高,只要掌握一些英语的基本知识就可把工作做好,所以在中国的许多高中仍很有市场。但这种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当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材料的练习或参加英语考试中,他们把注意力放在单词或单个句子结构,任何生词或者复杂的结构都会成为理解的障碍,况且有时他们全部单词都认识,句子结构也知道,在理解中依然有困难,题目做不对。1.3.2自上而下模式
该模式形成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K.S.Goodman,F.Smith。其理论主张是:阅读过程开始于高层次的大脑运作活动,终于阅读材料本身。
古德曼曾把阅读过程描写成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把阅读的心理语言活动细分为体验((Sampling)、预测((Predicating)、验证(testing)、肯定或修正(Confirming or revising)等四个阶段。然而,近年来理论家们认为自上而下模式也具有缺点和局限性。第一,初学者不能使用这种模式。第二,阅读文的内容应是读者熟悉的。文章内容的相关性能使读者正确预测,也就是说,读者能将适当的图式或背景知识与相关文章联系起来。第三,利用这种模式,阅读文章需时较长。1.3.3相互作用模式
该模式是在承认或接受上述两种模式的合理及不足之处的基础上,由人工智能D.Cz 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的过程。该理论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作用、同时加工的过程。斯坦诺维克是相互作用模式的代表人之一,认为该模式比其他两种模式更能准确地描述阅读过程。1.4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一词的来源与1933-1945年主管美国印第安事务的柯利尔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有很大关系,可以说是这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开创并实践了行动研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行动研究的确是一个舶来品,是对“action research”的中文翻译。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涵义就是要把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从其产生的来源来说这也是它的主旨意思。随着行动研究的发展,人们对行动研究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英国学者艾略特认为:行动研究旨在提供社会具体情景中的行动质量,是对该社会情景的研究。”澳大利亚学者卡尔和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由社会实践工作者在社会情境下开展的自我反思的探究,目的是提高他们自己的实践、他们对这些实践的理解、这些实践得以展开的背景和公正。”现在国际比较统一认可的是由《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界定的行动研究的概念,即“行动研究,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1.4.1行动研究在国外
正如前文所述,美国学者柯利尔和勒温是最早的在不同领域自觉实践行动研究的先行者。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正式确立行动研究在社会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地位,提出了行动研究的研究原则和操作模式,并将行动研究初步应用于教育。
行动研究是产生与社会活动领域,它对社会活动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很快行动研究就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但是真正将行动研究引入到教育领域的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Corry S.M.正式将行动研究引入美国教育领域,并应用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解决了许多问题。他在1953年出版的《改进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一书中,第一个系统地将行动研究定义到教育中来,提出“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经由应用研究成果的人来担任,其研究结果不致白费。同时,只有教师、学生、辅导人员、行政人员及家长、支持者能不断检讨学校措施,学校才能适应现代生活之要求。故此等人员必须个别及集体采取积极态度,运用其创造思考,指出应该改变之措施,并勇敢地加以试验;且须讲求方法,有系统地搜集证据,以决定新措施之价值。这种方法就是行动研究法”。此后,行动研究在美国教育领域迅速发展起来,被专家和教师广泛运用解决课程编制和教师业务提高等问题上。
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所领导的“人文课程计划”(1967-1972)在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方面倡导行动研究做出了贡献。20世纪60年代,为了扭转英国大量现代中学强调系统传授传统学科知识的现状,出现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推崇。斯腾豪斯在领导实施“人文课程计划”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过程模式。“就是指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学生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不是按照行为事先指定出来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在课程计划中没有行为目标,教师并不寻求在学生身上形成任何特定的观点或引起任何特定的反应;所强调的不是行为目标,而是确定处理这些争议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原理”。
埃利奥特继承了斯腾豪斯的思想,他认为“人文课程计划”活动中“没有解决教师的专业自主问题,原因是课程计划是专家提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提出来的,专家一直不肯放弃对教育理论的控制”16。因此,埃利奥特指出,教师“也能够发现和发展隐藏在教学实践背后的某些教学理论”。当然这种理论和我们所说的纯理论是不太一样的,但是这种理论它的实用性很强,是源于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境。
澳大利亚的学者凯米斯在斯腾豪斯研究的基础上指出,行动研究应该由教师研究共同体通过自我反思进行研究。他认为,斯腾豪斯的理论只重视教师个人的研究,缺乏集体层面的专业自主,因此他提倡教师集体的行动研究。
可见,行动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渐渐的融入到教师的职业发展中,并成为了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实现专业自主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我们发现此时的行动研究是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密不可分的,问题源于教学实践而不是专家,研究也是由教师主要参加的,专家的任务是协助教师形成反思等。因此有人称此一阶段的行动研究为“实践的行动研究”阶段。1.4.2 行动研究在国内
随着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教育改革和试验中,教师的专业的水平随着实践知识的提升而提高。所以“人们日益重视行动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如我国学者朱旭东认为行动研究恰好集中体现了教师专业化运动中所追求的科学趋向“首先,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大学教授们(教师教育者)发起的而在中小学与教师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中进行实践的行为,它是在科学准则的基础上实施的,它是教学科学的实验场。其次行动研究为教师专业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提供了实践基础,或者一种途径,专业知识的获得既可以是学术的专业知识或理论知识,也可以是实践知识,但实践知识的获得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行动研究。再次尽管行动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情境性,但它还是一种直觉性的实践,因为直觉是专业性需要抵抗的对象,但行动研究正好为抵抗提供了一种方法。”
总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的民主化进程,行动研究为重视和发掘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吸纳一线教师的智慧和倾听他们的声音将会大大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
二、总结
正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有很多文章论及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但是对语篇教学模式在条件有限的普通高中普通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探讨得很少,笔者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逐步培养那些对英语尤其是阅读甚少兴趣,考试很少及格的普通班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笔者在吸收语篇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高中英语课本的实际特点,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努力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提高自己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应有的教学能力,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语篇理论又称为篇章、文章、话语等。黄国文教授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王福祥教授在《话语语言学概论》中则这样说:“我认为篇章是语言表达结构和意义关系的总合……从广义说篇章既包括口头连贯话语, 又包括书面的连贯的话语。从狭义角度说, 篇章就是指文章……”。国外学者韩礼德 (Halliday) 和哈桑 (Hasan) 认为, 最好把语篇看作是语义单位 (Semantic unit) , 即不是形式单位, 而是意义单位。综上所述, 决定语篇的不是形式, 而更多的是意义, 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体。语篇的特征有:首先, 语义连贯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语篇表达的不是彼此无关的信息, 而是语义连贯, 相互关联的信息, 这些信息构成连贯的整体;其次, 语篇中的语意连贯借助衔接和语境, 而且必须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 句与句之间在概念上必须有联系, 句与句的排列, 信息与信息之间, 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排列都应符合逻辑。
二、语篇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英语的语篇无论是口头上还是以书面形式出现, 都不是互不相干的句子的简单罗列, 而是一系列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来实现的结合体。进行语篇教学, 对提高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语篇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语篇为单位组织语篇整体教学,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无论生词问题还是理解问题, 都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其阅读能力;语篇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篇整体教学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沉浸在交流的情景中, 让学生置身于语言情景中, 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目的;语篇整体教学不仅为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理论的探索
要改变以往重语法, 轻语义, 重语句, 轻篇章的做法, 形成以语篇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以往的教学只注意知识的传授, 常常把文章逐句进行语法讲解、分析, 然后再学习一些语言知识。这样做不仅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 不利于文章理解, 而且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位置, 不利于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我们认为, 《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阅读课教学建议不仅可行, 而且对提高语篇能力十分有效。阅读前准备:从标题、插图中获取信息教个别关键词。快速阅读:教师事先问一两个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找答案。再读课文:读完后口头回答一些问题, 或说出段落大意。要点讲解:对文中的语言问题做简要的解释, 讲解。听录音, 跟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观点自己所持的态度和看法。在整个过程中, 无论是生词问题还是理解问题, 都应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思考, 培养其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课教学是为了培养阅读技能, 而不是为了教语法。因此, 语言知识的讲解要求简明扼要;要重点提高学生的语篇综合能力, 如概括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可通过寻找中心句, 说出段落大意, 复述, 缩写等方式来训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和想象力, 包括对动机、事因、态度等的准确把握。推断力与想象力是指在充分理解语篇的基础上, 结合篇外因素, 如读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等而做出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语篇字面意义, 而且要理解深层含义。自由讨论可促进推断力与想象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应安排让学生充分讨论, 并发表意见。讨论的问题最好采用开放型问题, 即不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想象、思考的空间;激活背景知识。语篇教学前, 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头脑中是否有与文章相适应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等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 读者在阅读时, 头脑中已储存的与读物有关的基础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与保持。这说明, 当文章出现在读者面前时, 读者不仅需要足够的语言知识, 而且还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去填补作者句子间信息的空白, 进而理解文章的含义。阅读是读物内容与读者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阅读理解则是读者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对读物内容进行思维的过程。故在阅读教学之初, 我们可针对各单元阅读课文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利用与阅读材料配套使用的图片、教学光碟或准备与材料相关的幻灯片、简笔画、实物、影片等向学生介绍背景知识, 逐步引入课文话题, 让学生适度了解话题内容, 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网络, 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以了解更多信息的愿望, 为下一步教学铺平道路;整体理解课文可采取搜寻式阅读 (Skimming) 或略读 (Scanning) , 以获取语篇的主要信息。它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全貌, 建立初步的全文语义图像。学生再进行细读, 进而了解文章细节, 获取更加详细的深层次信息, 然后再从这两方面分层阅读。
总之,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马壮寰, 2002) 。因此, 阅读技能是综合性技能, 它由多种微技能组合、整合而成。在运用语篇指导阅读教学时, 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分析鲜活语篇的机会, 切忌急于求成, 即忽视阶段性训练, 盲目地做大量阅读题, 从不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长此以往, 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低下,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摘要:外语学习中,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阅读能力是外语五种基本技能中的重中之重。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主要取决于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曾有学者、语言学家从阅读动机、阅读材料、阅读测试等角度研究阅读教学, 可谓成果丰硕。本文笔者试用语篇分析指导阅读教学, 以期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 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篇理论,阅读教学,阅读技能
参考文献
[1]Carrel, p.l.1983.Schema Theory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A].In J.C.R.Richards, M.H.Long&R.W.Schmidt.Working Papers.Department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2]Mc Donough, S.1995.Strategy and Skill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M].Edward Arnold, Britain.
[3]Silberstein, Sandra.1987.‘Let’s Take Another Look at Reading:Twenty-five Year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Forum, Volume XXV, Number4.
[4]Van Dijk, Teun A.&Kintsh, Water.1983.Strategies o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M].New York:Academic Press.
[5]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6]黄国文.功能语法分析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2) .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语篇分析理论
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掌握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日益全球化的信息时代,通过有效的英语阅读获取最新的知识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把词汇、语法规则、语言难点、句型的讲解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分析,使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形成阅读能力。语篇分析理论旨在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不断对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利于改正学生原有的阅读方面的缺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1.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1衔接理论的应用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理论,是构成语篇的外在标志,在语篇中起着纽带的作用。虽然衔接与连贯在内涵上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保障语篇内容自然流畅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衔接是指语篇中语言成分间的语义联系。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常见的语法衔接手段有代替、指称、连接和省略。
(1)语法衔接
(a)代替和省略
代替和省略是语篇衔接中最简单的形式。代替和省略的形式是相同的,代替是在上下文的衔接中,为了避免重复而采取的;省略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替代,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代替和省略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名词型替代,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名次或名词短语,常用的替代词有one、ones、the same等,例如one可以替代一个名词词组,而且是可数名词词组;第二,动词型替代,是用动词替代词来替代动词或动词短语,在英语中,替代动词的形式词为do;第三,分句型替代,也是小句替代,是用替代词去替代整个小句或小句的大部,常用的替代词有 so、not、the same等。
(b)指称
指称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人称、指示和比较,它是在文章中应用语法结构表示语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其中人称和指示在文章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人称包括I、me、my、mine、you、your、yours、we、us、our、ours、he、him、his、she、her、hers、it、its、one、they、them、their、theirs。
指示包括this、these、that、those、here、there、now、hen。
比较包括same、identical、equal、similar、addition、other、similarly、such、more、else等。
(c)连接
连接不同与替代、省略和指称,它是逻辑意义上的连句手段,可以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已经展示或者将要展示的内容。连接包括增补、原因、时间和转折四种类别。
增补常用 and、furthermore、not、in addition等表示;原因常用because、therefore、as a result、consequently、to this end、consequently、in that case等表示;时间常用then、next、first、meanwhile、finally、in a conclusion等表示;转折可用but、yet、despite、however、nevertheless、all the same、on the contrary等表示。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主要是通过词汇选择使句子关系相互衔接,在语篇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词汇衔接包括同现关系和复现关系。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复现关系是指在语篇中重复原意同义词、近义词、上一次和概括词。在语篇中,由于话题所限,一定的词往往会同时出现,而有一些词则不大可能出现或者根本不会出现。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在篇章中交错出现且相互联系,能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文章的词汇、语法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同时,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手段结合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使学生认识到语篇不是简单的句子堆砌,而是作者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把文章各个部分联结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评价全文具有促进作用。
1.2语境的应用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交际双方对语言系统的把握能力,主要表现为交际者的语言水平;文化语境是是说话人所在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且社团内部成员都能理解其在语篇中的含义,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具有决定整个语言系统的意义系统的作用;情景语境包括使用语言的直接情景、语篇相关的信念和预设、作者读者共同意识到的以前说过的内容。有语篇就有语境,所以,语篇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首先,语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确定词义,排除歧义和语义模糊,并解释语法结构。对于一词多义的现象,可通过对语境的研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真正意义。有些文章多处出现一个词汇比如as,其用法就有很多种。
其次,语境是阅读推理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学生填补空缺的信息,推导出深层语义。其实,英语文章语言的连贯并不完全以表面语言形式的粘连,在句际之间,常常会出现语言表面的脱节,脱节之处实际上就蕴含了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如果不能将空缺的语义填补,学生的理解很有可能会出现中断现象。要想理解文章中的深层语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运用推理的方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提供的线索,并结合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做出合理的分析和推断。
再次,文化语境在阅读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语境与语言语境相比并不直接出现在篇章内,其对阅读理解的制约是隐性的。在许多英文文章中,都涉及到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文学典故、历史事件等,还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立场观点等,如果文章的背景知识不充分,难免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风格、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差异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文章给出的观点和态度。
1.3主位结构的应用
主位、述位描述的是在句子或语段之中,作者或者说话人想要突出不同的信息或赋予重要信息的一种信息安排考虑。主位是一个形式范畴,是指一个句子或者小句子开头的成分,句子是围绕着这个成分组织起来的,而主位同时也是作者要突出的成分。主位后面的成分就是述位,它与主位构成了主位结构。
主位具有层级性。整个语篇都有自己的主位,即语篇的主题,是整个语篇要叙述、说明、描述和讨论的对象,它预示着段落主位的出现,段落主位附属并服务于全篇的主位。小句的主位总是位于句首,而小句层次之上的主位可以位于句首、篇章首或段落首,可以使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总之,主位是语篇信息安排的纲,而述位是传达信息的目,在语篇的产生过程中,不管作者以什么为纲,都不能随意的将要传达的信息简单的堆砌起来,必须有序才能使读者看出篇章的主位结构框架,使读者清晰的了解作者的话题范围和篇章段落的安排,从而有利于学生根据主位框架快速把握作者的思路,缩短篇章的阅读过程,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并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流程,借助于主位框架结构达到准确的认识篇章结构的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主位结构,他们对篇章的回忆过程就会变得简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反复回读才能完整把握篇章信息的缺陷。
2.语篇分析策略的实验应用
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语篇分析策略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效果。教师可随机抽取两班进行考察,一班为实验班,一班为对比班,在实验班运用语篇分析发进行阅读教学,在对比班仍然使用传统的语法教学进行英语阅读教学,选用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本和每一单元的阅读课文作为实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比来得出数据并进行归纳总结。
将语篇分析理论应用到实验班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在讲授一篇文章之前,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学习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音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预习的成果进行新课程的讲授;在学生预习后,新课讲授前,教师可就课文提出几个问题,引起学生对文章的注意,当学生已对课文产生兴趣并要深入探究文章的具体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适当的引入一个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向前分析文章的欲望,教师也可以从标题或者图片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分析;之后,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并设置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研究文章的主旨;前面教师已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将文章的表层信息传达给了学生,然后,教师就可以直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从更深的角度让学生去挖掘作者写作意图及其要表达的观点,详细分析文章出现的词汇、段落、句型、词组的应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接等,帮助学生全面分析文章;在全文分析完毕后,教师要要求学生再次进行阅读从而加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吸收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做出评价,提高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可引入评价性的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为学生创造语言条件,让学生进行表演、采访、辩论、复述等,文章学完后,可让他们畅谈自己相互谈论与文章有关的话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3.结语
总之,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传统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使教学从语法、句子层面上升到语篇层面,将知识的传授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同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采用语篇分析理论,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多方面的知识导入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文章分析能力、英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中心,追求多样化,利用语篇做提供的信息,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从主题出发,在听、说、读、写中把握语篇,并让学生进行自主思维,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英语的学习是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万珊.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2010,18(12):14-21.
[2]李雪芹.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11,26(12):72-73.
[3]刘玉梅.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运用的探究[J].中学英语园地.2011,7(6):48-51.
[4]马志伟.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7(1):3-7.
[5]王东旭.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13(5):12-24.
[6]张建军,袁秀丽.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2):69-71.
[7]姜玲.语篇分析教学法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2,31(5):7-17.
[8]王东旭.语篇分析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22(5):2-13.
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文/陈珺璘
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该学派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也是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的MNET试题依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从客观上提出了应当达到的能力水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具备完备的语篇分析理解能力。
高中学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本文试图探讨一下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自从心理学家N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
由于语篇教学法的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交际性。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实施进行以下设想。之所以称为“设想”,因为笔者对这一教学法在理论上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在实践上刚处于尝试阶段,远非成熟完善。1.根据标题,预测一下大致内容。2.在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一些启发性思考题,从而介绍篇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如是名家名篇,应简单介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3.精讲部分重要词汇用法,辨析词义;疏通语言点,并提供操练句型。4.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5.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6.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课堂交际活动,加深认识文章主题思想。7.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发展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等,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8.整个过程中穿插各种练习,以口头操练为主,笔头练习以写作翻译为主,定期检查,注意课内外和口笔头练习的合理分配。
另外,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正常课文教学的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克服疲劳和倦怠心理,并且努力克服心译的阅读习惯。
原作者: 不详
【论文关键词】阅读能力 语篇分析 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阅读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学生阅读速度过慢,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是传统语言教学只注重基础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导致的结果。借助语篇分析理论,将语言知识教学和语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语篇整体的角度入手,掌握了文章的语篇结构,抓住了主题,了解了背景文化知识和语境,才能全面、准确、深入地达到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阅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长期的,普遍的一种行为,是从文字中获得知识、提取信急的最重要的手段。阅读是比听、说更为有效记忆和记忆长久的方式,即使在知识媒介如此众多的今天,阅读的作用也丝毫没有降低。而阅读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语言输入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又能充分理解文章,是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
引言
阅读是一种把语言符号通过心理认知转换成思维符号的过程,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有选择性运用多种技巧的过程。现代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度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是读者根据已有的信息、知识、经验等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
从 20世纪70年代初起有人(Gough,1972;Goodman和Smith,1978;
Stanovich,1980)提出心理语言阅读模式:正向模式一反向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阅读模式理论的确立和发展使人们能深入地认识和研究阅读理解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正向模式又可称为自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s)一史密斯(Frank Smith)将其称为“从外向内”的模式(out - side in)即从文本到人脑的过程(from text to brain)。在这种模式中读者被视为解码者由字母到单词,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然后从句子到段落、篇章、最后从篇章中获得作者的意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代表人物高夫((Philip B. Gough)认为:阅读是静止的被动接受的过程,是一种系列加工的过程,是从左至右,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阅读,并对阅读过程中的某此现象做出假设和解释。正向模式注意语言本身的结构,强调的是词汇的学习。
反向模式又称为自上而下模式(top- down model)是以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为基础,史密斯将其称为从内向外的模式((inside- out),即从大脑到文本的阅读。强调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活动,是一种阅读对象与阅读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利用个人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及篇章所提供的信息来构建篇章的意义(Stanovich,1980)。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新摄入的`信息和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反向模式强调读者是阅读的中心,强调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一、语篇分析理论及其意义
语篇又称为篇章、文章、话语等。黄国文教授认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且语义连贯,包括与外界在语义上和语用上(semantically and pragmatically)的连贯,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语篇分析概要》)胡壮麟教授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不论是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最终都要经由语言表现出来,因而必然受到语言本身的一些特征的制约,如任何语言在实体层都要一个音、一个音地和一个词、一个词地体现出来,而且在一定语境下的表述都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使语音和词语产生有意义的联系。这种有意义的表述的集合就是‘语篇’(text)。”(《系统功能语法概论》)国外学者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认为,最好把语篇看作是语义单位(Sentence unit),即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综上所述,决定语篇的不是形式,而更多的是意义,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形式和意义都必须有相应的完整性,但各自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依赖性。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语义连贯。语篇表达的不是彼此无关的信息,而是语言连贯,相互关联的信息,这些信息构成连贯的整体。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篇章的整体理解。将语篇体裁融入教学,也是进行语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依据英国语言学教授迈克尔・荷伊(Michael Hoey)的语篇分析理论,英语语篇基本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总体―分述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如先概括后举例、先整体后细节进行推进;二是对照―匹配型(Matching-Pattern),即通过对比异同来突出中心议题;三是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先说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办法,最后进行评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语篇的基本模式,通过归纳段落大意、进行层次划分的方式来了解语篇的宏观结构。 语篇体裁的重要作用在于将语篇归类,从而使看似繁杂无章的语料简单化和系统化。通过对不同语篇体裁的语篇进行比较语对比,我们不仅可以从微观上把握一类语篇的内在结构及其组织机制,并能从宏观上了解某一语篇体裁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语境。因此,在教学中,对语篇体裁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的语篇,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并能提高他们从不同层面对语篇进行赏析的能力。同时,对体裁的分析提供了自上而下对语篇描述的理论框架,从不同语言层次阐释特定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并在理解语篇这一认知过程起到指导性作用;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语篇体裁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不同语篇体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不同类型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用系统网络中的动态选择流程来描述相关类型的语篇体裁的构建过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所学语篇。 由于语篇体裁框架是高度抽象化了的篇章模式,他解释了不同体裁语篇的本质性和主要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各种常见语篇体裁框架。
二、基于语篇分析的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应将篇章作为整合单位。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篇章模式与篇章类型,促进学生语言及语篇意识向纵深发展,使学生掌握相对稳定的、可以借鉴和依赖的不同体裁的语篇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量的获取和掌握语篇所传递的
信息,增强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并在阅读中又参照已有的模式对新的内容进行预测并不断修正以求达到最佳的认知效果。迅速、准确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语篇结构层次把握得越清晰,越有利于他们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回想、记忆。
安德森(Anderson)指出, “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也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语言教育家拉多曾指出“我们不掌握
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到语言。”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背景知识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与语言本身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文化有关。而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源于文化,蕴涵着文化,是文化的载体。背景知识(background knowledge)指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及其对世界的认识的总和。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了解英美文化的过程。在阅读前了解背景知识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能使学生做好知识上、
心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消除由于风俗习惯、社交礼仪、文化艺术、宗教传统等背景知识的缺乏可能对学生造成的理解障碍。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文章内容相互作用,实现对文章的层次阅读,即评价性理解及欣赏理解。背景知识的掌握启发并改善学生已有的构思形式。大脑中的背景知识越多对语篇的理解就越正确、深刻、透彻,交际能力的应用才得体和准确。
“离开了语言的使用场合,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语言单位也无法充分起到交际的作用。”语境(context)即语言使用时所处的环境。学习语言就必须要了解该国的文化。外语的学习不仅仅是习得语言,更要习得文化。不同社会、文化间人们的活动方式存在着差异。人们的社会活动又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受文化的制约,与语法错误相比文化错误更严重。语篇与社会语境的密切联系,阅读的目的可视为在特定的语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在语篇层次上提取意义,达到对语篇的理解。语篇意义取决于语境。因此语境对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把握篇章主题。
总之由于阅读是读者相对独立的个人认知行为,那么读者也就是学生应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语篇教学模式的运用,冲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语篇教学改变了过去以词汇和句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以短语、句子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为中心的高层次阅读。语篇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实践的主体,更好地掌握篇章的中心思想及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Celce-Murcia, M.&Olshtain, E, ,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Demo, D. A,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ERIC Digest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 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81.
[4] Krashen S,Terrel D. The Natural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
[M] .Oxford:Pergamon, 1983.
[5] Schiffrin, D,1994,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Oxford: Blackwel1. [1]
[6]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 胡文仲. 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
[9]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4
[10] 李慧. 阅读与阅读现状分析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77一78.
[11] 廖传风.语境与语境教学法[J].外语界,2000,(4).
[1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语篇意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文章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了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篇意识的.重要性,并就语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教法.
作 者:方莉 作者单位: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南宁,530031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8)分类号:H3关键词:语篇意识 中职英语教学 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 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基本模式依然保持教师的领导地位, 即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总体看来, 英语教学着重剖析语法、讲解句子结构, 就英语阅读教学而言, 大部分教师则停留在翻译文本内容阶段, 而对文本却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也不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该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 但忽视了语篇中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语篇分析有助于读者理解相关语境, 以达到对篇章的准确把握。
二、语篇分析理论
Mc Carthy (1991) 认为, 读者在阅读语篇时, 首先要分析文章的“语篇模式 (textual patterns) ”, 而且其中部分模式会在书面材料里重复出现或交替出现。语篇分析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问题—解决模式 (Problem-Solution) 、一般—具体模式 (General-Specific) 、主张—反主张模式 (Claim-Counterclaim) (Coulthard 1994:7) 。
(一) 问题—解决模式
Hoey (1983) 认为这种篇章模式是较为常见的, 具有代表性。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报告性文章、新闻报导和一些产品广告中。一般而言, 这种语篇模式常常包括: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 (Situation—Problem—Respond—Evaluation/Result) 等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 可能因语篇发展的需要, 这个顺序会被调整, 组成部分可能缺失或相互交织。
(二) 一般—具体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 一般先是概括陈述, 然后再分为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常出现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论证文和说明文中。从宏观结构角度分析, Mc Carthy (1991) 认为此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
1. 总体陈述—细节陈述1—细节陈述2—细节陈述3……总结归纳
2. 总体陈述—细节陈述—超细节陈述—超超细节陈述……总结归纳
(三) 主张—反主张模式
这一模式是辩论型篇章的典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 作者首先提出一种大众观点或是谬论,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就此展开论述, 当然也可以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这类篇章的标志词有:say, claim, in fact等。
微观结构分析是指从分辨词义、句法结构及语句之间的关系寻找语篇中的衔接关系。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间的语义联系。衔接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衔接, 例如指称、代替、省略和连接;另一类是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的同现与复现, 上下义词, 近反义词来使语篇语义连贯。
三、语篇模式分析实例
前面介绍了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5, Unit 1 Reading:John Snow Defeats“King Cholera”为例, 论述在高中英语课文的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语篇分析, 并就此进而探索与阐述篇章理论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与指导。
(一) 分析课文的宏观结构
John Snow Defeats“K ing Cholera”是一篇典型的问题—解决模式文章。文章第一、二段描述故事发生的背景:维多利亚时代霍乱肆虐, 由于无人知晓其感染原因及治愈方法, 以至于每次爆发的时候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丧命。John Snow想接受挑战, 解决这个难题。当时流行两种学说解释霍乱如何杀人, 第一个假说赞成霍乱在空气中繁殖, 危险的气体漂浮在空中, 直到病毒找到受害者;第二个假说表明疾病在人们进食期间进入体内, 并且从胃部攻击身体, 很快被感染者死去。
文章第三段阐述了问题的所在:John Snow怀疑第二个假说是正确的, 但他没有确凿的证据, 所以1854年霍乱再次侵袭伦敦时, 他开始搜集信息, 努力找出证据。
四、五、六段描述了John Snow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
首先, 他在地图上标出了死去的人曾经居住过的确切地点, 经分析怀疑是水源的问题。接下来, John Snow证明了霍乱是通过细菌来传播, 而不是一团气体。再加上一些辅助性的证据, John Snow有力地证明了是污水带来了病毒。
最后一段对John Snow所做的努力进行了评价:最终, “霍乱王”被击败了。通过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可以对全文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文章的脉络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模式分析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阅读教学, 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篇章的能力, 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章整体入手, 可以对文章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如果文章的大方向掌握了, 细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 分析课文的微观结构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宏观结构外, 还必须引导学生从微观方面对文章进行剖析。如果宏观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那么微观层次就是血和肉。微观层次的剖析有利于学生从细节入手体会文章语言的变化与组织规律。语篇微观结构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语法衔接、词汇衔接有机地粘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有形网络”。但需要注意的是, 微观分析并不是传统的逐词逐句翻译, 而是运用一定的方法让文章内容更加连贯, 逻辑性更强。
1. 语法衔接
(1) 指称
John Snow was a famous doctor in London-so expert, indeed, that he attended Queen Victoria as her personal physician.But he became inspired when he thought about helping ordinary people exposed to cholera.This was the deadly disease of its day.Neither its cause nor its cure was understood.So many thousands of terrified people died every time there was an outbreak.John Snow wanted to face the challenge and solve this problem.He knew that cholera would never be controlled until its cause was found. (文章第一段)
在此段内容中“he”指代的是John Snow;“her”指前文提到的Queen Victoria;“its”皆指代cholera。段中第一个“this”仍然指代cholera;而第二个“this”则意指前面整个句子所表述的事实。了解了这些指称关系, 一方面, 文章不会显得嗦、逻辑混乱, 另一方面, 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 掌握语篇中的指称关系尤为重要, 因为这种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以及理解文章的准确性。
(2) 代替和省略
a.So many thousands of terrified people died every time there was an (cholera) outbreak. (文章第一段)
b.He became interested in two theories that possibly explained how cholera killed people.The first (theory) suggested that cholera multiplied in the air.A cloud of dangerous gas floated around until it found its victim.The second (theory) suggested that people absorbed this disease into their bodies with their meals.From the stomach the disease quickly attacked the body and soon the affected person died. (文章第二段)
c.Next, John Snow looked into the source of the water for these two streets. (文章第五段)
在a中an后面省略了cholera这一中心词, 如果加上就略显累赘、多余。但如果学生不能对此知识点有很好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教授过程中补充作者省略的内容。b中the first和the second后面都省略了名词theory, 而c中these two streets则代替了文章第四段出现的两条街Board Street和Cambridge Street。省略的运用既可以突出主要信息, 又可以避免重复;同样, 使用替代方式既可以避免重复, 又可以连接上下文。总之, 替代与省略的运用既可以使句子结构简洁、意思明了, 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信息。
(3) 连接
a.John Snow suspected that the second theory was correct but he needed evidence. (文章第三段)
b.He had not foreseen this, so he mad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文章第四段)
a中的but, b中的so都属于连词。but表转折, John Snow虽然猜测第二种说法是正确的, 但他要找到切实可行的依据。so表因果关系, 正因为John Snow没有预测到有两条街上没有发现死亡情况, 他才要做深入的调查。可见连词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语篇的主要内容, 因为这些连接词在语篇中有机地联系了上下文。在某种程度上连接词有助于读者对下文进行预测,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词汇衔接
(1) 原词复现与上下义词复现
a.He became interested in two theories that possibly explained how cholera killed people.The first suggested that cholera multiplied in the air.A cloud of dangerous gas floated around until it found its victim.The second suggested that people absorbed this disease into their bodies with their meals.From the stomach the disease quickly attacked the body and soon the affected person died. (文章第二段)
b.First he marked on a map the exact places where all the dead people had lived.This gave him a valuable clue about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Many of the deaths were near the water pump in Broad Street.He also noticed that some houses had had no death.He had not foreseen this so he made further investigations;he discovered that these people worked in the pub at 7 Cambridge Street.They had been given free beer and so had not drunk the water from the pump.It seemed that the water was to blame. (文章第二四段)
a中的cholera、disease, b中的death重复出现, 可见是文章的关键词, 把握此点对理解文章大意有很大的帮助, 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 a中disease和cholera又是上下义词的关系, 如果学生不知道cholera这一单词的含义, disease可以提供帮助进行预测、猜想。同时也可联想其他关于disease的单词, 扩充词汇量。
(2) 近义词复现
a.He had not foreseen this, so he mad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he discovered that these people worked in the pub at 7 Cambridge street. (文章第四段)
b.Next, John Snow looked into the source of the water for these two streets. (文章第五段)
这两个例句中investigations和looked into属于近义词, 虽然词性有所不同。但词语的多样化可以启发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这将有助于并列记忆。
(3) 同现关系
a.This was the deadly disease of its day.Neither its cause nor its cure was understood. (文章第一段)
b.John Snow wanted to face the challenge and solve this problem. (文章第一段)
在a中disease通常和cure以及cause同时出现, 两者关系紧密。教师在课堂上应强调此点, 这样能使文章衔接性更好, 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及作者意图。在b中face和challenge、solve和problem同现, 笔者认为, 可以将此理解为固定搭配进行记忆。这些单词的同现可以使文章更有逻辑性, 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加以运用。
总之, 词汇衔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和记忆信息, 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把握词汇的衔接关系, 从而帮助其理解文章大意, 并通过某些已知词汇来猜测生词的词义,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四、语篇分析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笔者认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重点定位在语篇的理解上, 教师应有序地指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理解文章的整体要领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剖析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从整体把握文章, 分析识别文章的篇章模式, 进而大体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整体把握之余,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语句间不同成分的语义关系, 借助词汇衔接关系所架构的有形网络、在高速的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分析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模式的指导下, 教师不再是语言知识的搬运工, 课堂不再是“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
但在运用语篇分析法进行篇章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把握文章的能力, 另一方面, 还要注意得当处理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 讲解相关语法知识, 让学生快速准确把握文章的同时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总之,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 努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
参考文献
刘道义.200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5)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Coulthard, M.1994.“On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written text”[C]//Coulthard, M (.ed.) Advances inWritten Text Analysis.London&New York:Routledge:7.
Hoey.M.1983.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London:George Allen Unwin.
【关键词】语篇分析 中职英语阅读 教学实践
在进行中职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方式与思路受到一定限制,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已经成为现阶段个中职院校英语教师们所要探究的重點问题。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进行体裁分析。进行语篇分析时,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文章的体裁分析工作,通过对文章体裁的分类,按照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和小说等多种不同体裁形式文章的不同特点,来对语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形式进行有效掌握,从而进一步对文章的宏观结构进行深入了解。
2.进行语境分析。有效的语境分析是语篇分析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文章中的事件发生与发生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特征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层次分析,使读者能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对题目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把握。
二、语篇分析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进行文章的结构分析。通常情况下,文章都是依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思维模式进行组织的,每一个句子都会与其前后的句子产生一定的关联性,所以,进行文章的阅读活动时,首先要对文章的题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文章的重点问题来进行有效把握。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通读,并要求其对文章结构进行深层分析,找出段落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有效概括,划出文章的主题句,最后进行有层次性的全文归纳与总结,使整篇文章能够脉络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课文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例,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分析和讨论语篇结构Text structure analysis,即A 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 Structure(问题—反应—评价结构),并要求学生找出所有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评价”段落和句子,然后让学生练习此结构,进行话题写作 (The Fight against Air Pollu-tion)。这样从语篇结构入手,学生不仅把握了文章主旨与结构分析方法,而且通过对语篇结构模式写作的练习,使学生跳出理论层面,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了“问题—解决—评价”语篇模式。
2.明确文章主位结构。主位具有层级性,整个语篇都有自己的主位,即语篇的主题,是整个语篇要叙述、说明、描述和讨论的对象,它预示着段落主位的出现,段落主位附属并服务于全篇的主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作者的主位结构安排,并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流程,借助于主位框架结构达到准确的认识篇章结构的目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主位结构,他们对篇章的回忆过程就会变得简单,有效的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反复回读才能完整把握篇章信息的缺陷。
3.明确衔接词在文中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对文章进行语篇分析,就要求我们重视各种现衔接手段在段落中的应用。通过对文章的题材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对比,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衔接词的教学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运用词汇的重复模式来对生词进行合理猜测,并进一步找出文中与主题相关的词汇链,从而实现对文章大意的有效理解,帮助其更好的理解题目所要阐述的中心思想,使其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寻找出文章所要表达内容的中心。其中英语中的衔接词有很多,其中,连贯上下文,如not only …but also…,There is no doubt that… ;逻辑连接,如as a result of,in spite of ;话题转换,如I’dlike to ask you about …,by the way;总结,如in a word,on the whole等等,词块中词与词之间、词与句式之间有时互选性很强。
4.进行有效的语言归类。通过语篇分析理论的合理应用,来对文章中的字词句以及整个逻辑过程和段落层次进行有效的推理活动。在进行文章的阅读理解时,通过对段落的主题思想进行有效把握,运用合理的推理方法来进一步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能够明确词汇和句子在段落中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全面理解。而对于文章中可能会影响到语篇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应当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引导学生在重视词汇所处语境含义的同时,来注重与其他词语的合理搭配,对语言知识进行有效归类,使其能够形成一个更大的语言图式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将语篇分析发有效的运用到中职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题目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在对文章的理解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其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进步有所帮助,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春菊.图式理论与语篇分析理论结合应用于中职英语阅读教学[D].天津师范大学,2013.
[2]李伶伶.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语篇意识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基于语篇分析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推荐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10-20
基于位移的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研究07-19
基于SWOT分析的煤炭企业战略转型研究07-2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评标应用研究论文09-10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10-05
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专题01-20
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素分析09-24
基于主题的情感分析06-2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