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共7篇)
(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五、诗歌鉴赏(11分)
中吕·满庭芳
姚
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雉 带 箭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2)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赏析。(4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4分)古代诗歌鉴赏训练答案
一.(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文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二、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三、(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2分)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2分)(2)答: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2分)
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2分)
四、(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2分)
(2)(4分)①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②比喻。(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五、答案 1.①起转折、过渡作用。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六、1、参考答案:(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2.参考答案:(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七.答案.(8分)(l)(4分)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古诗词鉴赏http://。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2)(4分)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1分)
八、参考答案(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2分)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2分,答点面结合给1分)(场景特点2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可)
(2)诗歌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将军形象。“盘马弯弓”,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这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弓满劲箭”描写将军引弓劲射的一刹那,表现将军射技不凡;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军吏围观“贺”声一片,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总之,一个得意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形象概括2分,至少两点,说自信、智慧、骄矜、技高也可;分析2分)
九、1、“曳”字抓住了蝉声悠长的特点,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残”字捕捉的是将止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两字形象地描摹了蝉在飞行过程中的鸣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有声有特色,给人以凄凉、孤寂、冷清之感。
2、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悲凉;对家乡的怀念;•怀才不遇的身世的感慨;面对现实的悲叹与无奈
十、答案:(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2分)(2)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虚实结合、对比:颔联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古代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美、凝练形象的语言美, 成为高考测试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素材。纵观数十年来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题型在不断变化, 分值在逐步增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个,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两大内容, 试题的考点分布共有五个板块:
(1) 鉴赏诗歌的形象, 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 赏析诗歌表现的内容。
(5)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
尽管“诗歌鉴赏”这一考题由来已久, 考点十分明确, 学生也做了大量的训练题, 但临场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
(1) 主旨把握不准。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 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主旨, 致使“一步走错, 满盘皆输”。
(2) 审读不准。主要表现为对命题意图把握不准, 答非所问, 即答不到点子上。
(3) 拟写答案不规范。拟写答案时常见的失误是语言杂乱, 语句不通, 没有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失误, 提高得分率, 在此, 我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要领做一叙述。
【考点解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 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 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我”的形象) , 也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大多为主观性试题,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 (词)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的景物有哪些特点?常规答题模式是:先概括形象特点, 再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最后指出形象的意义。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变通, 不拘泥于模式。
解题指导:第一, 关注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 比兴手法的运用, 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 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第二, 注意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第三, 烘托渲染。烘托渲染的目的在于凸显形象, 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第四, 对比衬托。通过对比, 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例1. (201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 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 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 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 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 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 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目: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写景, 尾联抒情, 所以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雨过天晴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 写雨过天晴, 路上尘土涤净;颔联, 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 雨过日丽;颈联, 写红花沾雨, 绿柳轻拂马匹。拟写答案时, 要注意对所写之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例2. (201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 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 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 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 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 太清:指天空。③ 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目:第二联写景精细,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 “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 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 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 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 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 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二、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等,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这类试题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逐步演变为主观性试题并基本固定下来, 考查形式一般为简析题。这类题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两种: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变式提问是:这首诗 (词) 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这首诗 (词) 中的 × 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语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品味词语。一是精练传神的字, 俗称“炼字”。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 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二是妙用的叠音词。叠音词可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三是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烘托感情。四是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诗歌除了有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讲究平仄和对仗, 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也常采用倒装句式。
(3) 明了风格。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答题模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 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 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 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 大通河由此入长江, 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 二人擅长山水画。
题目: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答“炼字”技巧类试题, 要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本题中,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两句, 描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 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诗句把视觉、触觉融合在一起, 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示例一:“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 让人感到软绵绵的, 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 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 表达了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示例二:“软”字一语双关, 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 温软拂面, 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 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 微波轻漾。
例4. (2015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 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 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 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 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 驿站名。
题目: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分析“荒”“瘦”二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 “瘦”字含有贫瘠之意, 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 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 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 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 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 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上看:数缕荒烟, 几户人家, 在暮色笼罩之下, 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 狭促如刀, 瘦瘠之至。“荒”“瘦”二字, 乃寻常字眼, 但在此十分贴切, 显得自然而工稳, 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上看:“荒”“瘦”二字, 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 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 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也包括艺术构思。鉴赏表达技巧,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主观性试题。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重点, 命题形式上或单独设题, 或结合形象、语言、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态度综合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试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再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 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 最后答出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 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掌握常见类型, 避免“无米之炊”。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是解答鉴赏表达技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①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诗歌鉴赏涉及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②表现手法。包括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③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反问等。④行文结构。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第二, 掌握高考设题的模式, 寻求答题启示。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 一类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的切入点较小, 考查的针对性强, 题干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答题时只要按照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 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大角度”设题往往泛泛而谈, 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 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三, 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这类题的表达程式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写出了×× (意象) 的××特点, 表现了 × × 思想情感, 起到了 × ×作用。
例5. (2015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 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 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 唯馀松桂心。
题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有手法运用分析、内容分析、作用说明等意识。具体到本题, 应该指出诗句运用的相关手法 (如“衬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 再联系诗句中的关键内容 (如“风声彻”与“谷静”, “月色深”与“山空”等) , 具体指明如此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 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 动静结合, 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例6. (201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下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 将雅调, 寄幽情。尽百喙春和, 群喧夜寂, 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 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 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 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 律吕, 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 如筝。③语溪, 溪水名, 在今浙江桐乡。
题目: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 解题时, 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 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 对其描写角度进行准确概括。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四、鉴赏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高考对思想感情的考查, 从分析的对象上看, 有词语, 有句子, 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 有心情, 有心境, 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 有表层更有深层, 有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 有直接概括题, 也有深度分析题, 更有情感评价题。在复习备考时, 考生不仅要把握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更要适应试题的各种变化, 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想情感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简析题, 也有少数选择题和探究题。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 诗歌×句 (联、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本诗的感情, 印证前人 × × 的评价。
(4) 试比较两首诗歌中情感的不同。
(5) 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再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诗歌意象或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鉴赏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是:
(1) 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 把握思想感情。试题中的“注释”绝不是“无意点缀”, 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 “注释”是出题人留给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 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 对解题大有裨益。
(2) 利用诗歌中的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而意象又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 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 与诗中的意象有密切联系, 从这里出发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 便可略知一二。
(3) 知人论世, 发挥想象, 把握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是洞察诗人心扉、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把钥匙。
(4) 拟写答案时要遵循基本格式:这首诗 (×联)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通过诗中描绘的× × 景物 (或通过 × × 词语) , 表现了这种情感。
例7. (2015年四川卷) 阅读上文例5中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 是诗人的心绪与思想;志向, 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 可先浓缩描写之景, 揣摩作者的情感, 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 体味其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 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 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 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 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8. (2015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 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 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 堆积案头, 谓文书甚多。
题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歌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 为抒情铺垫蓄势, 诗末触景生情, 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 在充分铺垫之后, 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 作者流连忘返, 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 也偷得半日清闲, 想要长留此间了, 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五、鉴赏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划分, 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有: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感怀诗、山水田园诗、惜春伤春诗、民生诗、节令诗、题画诗、哲理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等。诗歌内容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 自然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鉴赏思想内容的考查形式, 常常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诗中的×字、×句、×联或整首诗含义的理解,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诗中的×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怎样理解×句?请结合全诗分析。
(3) 作者 “开心 (失落、愤懑)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情绪的变化过程。
准确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主要有五条途径:
(1) 从诗题入手。从题目看题材, 看诗歌具体描写的内容。
(2) 了解诗前的序。许多古代诗歌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序”, 或交代创作年代, 或交代创作缘由, 或交代创作经过, 或交代创作背景, 这些对理解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3) 从“注释”入手。“注释”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虽短短几字, 却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
(4) 从诗句入手。散文有文眼, 诗歌有诗眼, 分析诗歌时要善于抓住诗眼 (重要词句) 进行分析, 弄清诗句的含义。
(5) 从意象入手。要抓住诗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等, 这些意象构成意境, 反映诗歌内容。
例9. (2015年湖北卷) 阅读上文例4中的《劳停驿》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目提示考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是“前两联”, 要分析的对象是“景物描写”, 答题的角度是“时”和“空”两个方面。第一联, 从“山曲”“平川”可见地点 (空间) 的变化;从“豁尔见平川”可知这是白天所见。第二联, “月正圆”说明已经到了晚上, 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 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 可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联为舟行之时 (白昼) , 第二联为泊舟之后 (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 一句一景, 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 远、近、高、低, 布置巧妙。
例10.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上文例3中的《早过大通驿》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诗题的“过”字贯穿全诗始终, 解答本题就要从整体入手, 紧扣“过”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 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水湾的情景, 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 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 “过”的行程。
示例二:“过”指“经过、路过”, 诗中通过前三联时间、景物的变化, 移步换景, 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初散, 朝阳将出未出, 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 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 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 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 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 遥看景物变化, 体现出 “过”之意。
【备考建议】
1.克服畏难情绪。
可以说, 大部分考生都对诗歌鉴赏知识知之甚少, 面对诗歌鉴赏题都是持一种仰望的姿态, 在心理上人为地拉大了自己和诗歌之间的距离, 导致做题时知难而退, 不能正常发挥。所以, 我们首先要卸下包袱, 克服畏难情绪, 主动地、积极地、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诗歌, 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
2.探究选题规律, 训练有的放矢。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 高考到底考什么, 选题从哪里来, 有没有什么规律, 这是复习备考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对2013—2015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 诗歌鉴赏所选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唐宋诗、词, 三年来的考题中唐诗15首, 宋词11首, 宋诗14首, 另有少量的清诗、清词、元曲等;其中诗共33首, 词共16首。因此, 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要以唐宋诗词为重点, 要把诗作为重中之重, 进行强化训练, 同时做一定数量元、明、清的诗词练习。这样, 可以有效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3.全面训练, 有备无患。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 诗歌鉴赏考查的高频考点是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 对这些考点自然应该多加训练。除此之外, 对形象、内容类试题也不能忽视。只有全面训练, 才能全面开花、结果, 在考场上从容应对, 游刃有余。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其他阅读题一样, 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阅读。要学会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释, 更要细心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做到“四面出击”, 这就是诗歌鉴赏的“四步阅读法”。
5.精准审题, 明确问题核心。
诗歌鉴赏主要有五大考点。每一个试题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面对题目不要着急答题, 而要划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 看看这道题包含了哪几个要求, 分别让我们做什么。明确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再进一步解答试题才能够不偏不倚, 一语中的。
6.规范答题, 提高得分率。
本文拟从试题选材、命题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对今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试题选材。18套诗歌鉴赏试题的选材数量、体裁、题量、分值、考点分布等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今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选材上形式多样,为诗歌鉴赏教学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对今后诗歌教学也不无启示。
1. 选材数量上,今年除广东卷、湖南卷为两首外,其他省份均为1首,同去年辽宁卷、重庆卷、湖北卷、江西卷的两首、浙江卷的3首相比,今年在选材数量上有所降低,而把考查重点放在了对单单1首诗的深入分析上。
2. 体裁上,近体诗成为考查重点,其中律诗6首,绝句8首,二者占全部作品的70%,词4首,占20%,散曲2首,占10%。
3. 从作品产生的时代看,宋代作品有11篇,唐代5篇,元代2篇,金代、清代各1篇。
4. 从分值看,诗歌鉴赏试题一般为8分,其他多者11分(海南、宁夏卷)、10分(北京卷),少则6分(重庆卷、福建卷、江西卷、浙江卷)、5分(天津卷、湖南卷)。同去年相比,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江苏、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省份试卷的诗歌鉴赏试题的分值变化不大,江苏卷、山东卷仍为8分,海南、宁夏卷仍为11分,广东卷为7分,去年为6分。
5.从考点分布看,诗歌的感情内容、表现手法仍为重中之重,其次涉及较多地为修辞和炼字,再次是意象和意境等。
二、命题形式。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有时会出现个别选择题的形式,如今年的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填空题的形式也有,如今年的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上海卷(作品见上文):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篇名)。
三、考试内容。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以简答题的形式最为常见,按题目考查内容可分以下六种:
(一)分析“形象”型,如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立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语言特色”型。如:北京卷(作品见上文)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车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三)分析炼字型。如全国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上海卷(作品见上文):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诗歌“意境”型。如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 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 撚(nian ) :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天津卷(作品见上文):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宁夏、海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五)分析“表达技巧”型。如广东卷(作品见上文):
这两首诗都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山东卷(作品见上文):
“凭栏手撼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辽宁卷(作品见上文):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宁夏、海南卷(作品见上文):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阀“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
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浙江卷(作品见上文):
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六)分析“思想感情+内容”型。如全国卷1(作品见上文):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全国卷2(作品见上文):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北京卷(作品见上文):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广东卷(作品见上文):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江苏卷: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山东卷(作品见上文):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安徽卷(作品见上文):
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庆卷(作品见上文):
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四川卷(作品见上文):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湖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湖北卷(作品见上文):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浙江卷(作品见上文):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四、给考生的建议。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最具信度的一个板块,但是事实上考生的失分很严重,面对考题即便能写上几句,也往往辞不达意,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很多考生并没有真正读懂作品。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字词,领悟诗歌句意。这是整个阅读鉴赏的基础。古代诗歌所用字词,含义往往是隐含在字面意义之外的深层意义、字外意义。这些意义的捕捉,须从表达内容、修辞色彩和所用技法几方面品味。关键字词义明确以后,领悟句意就比较容易了。领悟句意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善于抓住主旨句进行揣摩,抓住抒情议论句进行分辨,抓住修辞句进行揣摩,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二)抓客体,把握诗歌意象。意象是指作者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元素,必须通过阅读把握住,这就要求考生善于抓住诗句中跟意象特征有关的词语去辨认,去把握。
(三)抓情景,体味诗歌意境。凡诗歌均须有意境,因为传神写意、抒发感情是诗歌扣人心弦、引起共鸣的主要原因;舍此便难以塑造出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意境。考生阅读鉴赏诗歌时,如果在想象中有了一幅鲜明生动、具体感人的画面,并且深知画面中情景契合的原因,那么,这类考题则难不住我们。体味意境,务须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随后再去分析揣摩诗人写景状物的意图,进而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优秀诗歌的意境是独特的,体味意境时对这一点务必充分注意。
(四)抓时空,明确诗歌指向。古代诗歌的语言指向,即内涵,常常借助于特定事物,如花草、日月星辰、寒景、塞北、江南等,以示时令、地域。古人所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就正好说明古代诗人运用时空变换手法扩大诗歌内涵的审美特征。古代诗人写诗,多采用避实就虚,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往往聚焦于表时空的词语上,形成定点放射的格局,从而产生震撼效应。因此,考生所鉴赏的诗歌中倘有时间、地域词语,切勿轻意放过,定须仔细体味。
(五)抓结构,理清诗歌层次。分析梳理结构层次是理解诗歌含义的重要手段,今年的四川卷就涉及了层次的划分问题。高考涉及的诗歌主要是律诗与绝句。律诗八句四联,主要结构形式为起、承、转、合。首联是起,即破题、定基调或笼罩全篇;第二联(颔联)是承,或描写,或叙事,或抒情,加深扩充首联的内容;第三联(颈联)是转,笔锋一转,别开生面或由景及情,或由此时、此地、此事转到彼时、彼地、彼事;尾联是合,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或含蓄蕴藉,余味无穷。绝句的布局除起承转合外,有的对比,有的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有的先议论后写景叙事,有的末句寓情于景。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理清了这样的布局层次,解题就容易了。
(六)抓修辞,辨明诗歌技巧。诗歌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涉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常用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喻今、以小见大、白描精绘等。常用的修辞技巧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通感、互文等,考生阅读鉴赏前如果积累了有关知识,再以此比较所读诗歌,辨明诗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题意去解答,就不会出错了。
(七)抓内容,审明诗歌主旨。古代诗歌读多了,就会发现它们大多有以下内容:或乡情乡思,或友谊友情,或爱情婚姻,或亲情伦理,或离情别绪,或怀古咏史,或哲理言志,或忧国忧民,或军旅战争。所表达的主旨大体有两种:或好学惜时,或愤世嫉俗,或爱国爱民,或乐观进取,或感慨身世,或热爱生活,或借物咏怀。考生阅读鉴赏的诗歌大多属于其中的一种。只要弄懂了诗的大意,审定内容与主旨就比较容易,如何归纳概括也就有了可以借鉴的典范。
(八)抓类型,掌握鉴赏要旨。类型,是诗歌的内容分类。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常见类型有咏史、抒怀、写景、咏物等。咏史诗,要了解史实和人物,理解典故,体会意图,领悟感情。抒怀诗,要看清是否精妙。写景诗,要体味情景交融而成的意境,了解所写之景所含之情,透析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的美之所在。咏物诗,要切实把握物之特点及其神韵,推敲物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志,分析咏物运用了什么技巧。
此外,做好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必须注重平时文学知识的积累,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诗歌语感,真正读懂作品。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概括上阕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2分)
▲
(2)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4分)
▲
(3)词的下片是如何表现“春愁”的?(4分)
▲
试题答案:
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
10. ⑴从清明前,面对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的愉悦(1分),到清明后,面对落花飞絮、云雾压楼的郁闷惆怅(1分)。
⑵“锁”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阴云密布、雾压朱楼的情景(2分),暗示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1分),意味无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完成14~16题。(12分)
鹭 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鹭 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②紫阁:指鹭鸶居所。③ 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4.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 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 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 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5. 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唐庚《春日郊外》)
D.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16. 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内容回答。(6分)
试题答案:
14. D
15. C
16. (3分)来诗塑造的鹭鸶表面悠闲、实则有较强的物欲。前两句写鹭鸶仪表不凡(袅丝翘足)、洁净悠闲(傍清澜,伫思),三四句用“若使”把寓意点破,鹭鸶“消尽年华”、全神贯注,原来是在思考谋取眼前之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
C.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
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议论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
15.尾联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试题答案:
14.B(“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分析错误,颔联两句意为世人只爱臧生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子那样的`高贤,从诗人“但爱”“可知”两词看出诗人认为两者虽然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但性质不同)
乡色酒
[台湾]舒兰
卅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卅年后
我从椰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鉴赏指津]
舒兰,从1948年秋去台湾,到1978年中秋节写此诗,整整30年。30年人事的变异,凝结成了难解的乡愁,借一次中秋赏月的机会,发而为诗。诗以30年时间的先后相对照,以望乡作为引发乡愁的契机。30年前,尚未离乡之时,月亮爬上柳树梢头,全家欢聚一堂,说不尽的快乐与幸福;30年后,诗人背井离乡,虽望见明月,却望不见家人,只觉当空一轮明月,有如一碗斟得满满的家乡的酒,更使乡愁充满了胸膛.诗不但有哭诉之悲,也含批判之力:是谁使得骨肉分离达数十年之久?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你……望我”到“我……望你”,这种由被动到主动表明两次赏月的心情迥然不同。
B.这首诗篇幅不长,但表现的内容时间跨度很大,以望乡为契机浓缩了30年人事的变迁。
C.这首诗表现了难解的乡愁,“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实际上是说30年前后都不圆满。
D.第二段中用“乡色酒”来比喻30年后的月亮,诗人移情于景,强烈抒发了浓浓乡情。
[妙思解题]
30年前的中秋之夜,全家欢聚一堂,一边品尝圆圆的月饼,一边欣赏“月到中秋分外明”,说不尽的快乐和幸福,应该说此时此景此情是圆满的。所以C项不恰当。
例二:
天问
[台湾]余光中
水上的霞光呵
一条接一条,何以
都没入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
一盏接一盏,何以
都没入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
一颗接一颗,何以
都没入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
一天接一天,何以
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
把我接走的,究竟
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鉴赏练习]
这首诗借用了屈原《天问》的诗题,以表现人生哲学。八次发问,实际上集中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时间永恒,人生短暂的疑问;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诗人通过独到的意象的捕捉和象征暗示的呈现,对人与人生这一古老而永恒之谜进行了探询。《天问》的形式美有三:一是全诗纯以问句组成,二是多样的反复咏唱,三是自由与格律相融合,不仅唤起了读者的听觉美感,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视觉美感。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问》全诗以问句组成,反复咏唱.前五节每节一问,最后一节每句一问,先分后合,具有形式美。
B.全诗以“天色”为中心意象,提出了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短暂的疑问,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
C.全诗共写了三种不同的“天色”,对自然界来说,是写实;对生命来说,是象征。如果说这三种天色在前三节中还只是比喻,只具有平面意义的话,那么,由于第四节人生哲理的提升和照耀,它们也就被赋予了象征的深层的意蕴了。
D.诗人由“霞光”没入“暮色”,“灯光”没入“夜色”和“星光”没入“曙色”等自然景象,联想到生命最终归入永恒和寿命之不能久长,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无可奈何的哀伤。
[妙思解题]
全诗表达的是对短暂生命的价值的追索,整体格调是积极向上的追索,而不是“无可奈何的哀伤”。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
例三:
长城谣
[台湾]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夜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鉴赏指津]
70年代以后,台湾诗坛摆脱了恶性西化的羁绊,纷纷“回归传统”,这首《长城谣》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例。全诗明白晓畅而又情真意切,富有民族味。第一节中“悲观”与“无情”,变化着的“人间恩怨”与“蹲踞”着的长城在诗行中相对,造成强烈的抒情氛围,散发出苍凉的历史感。第二节刻画了对长城的复杂思情,苦思与激动交织于行间,诗人的思绪已超越长城,在更广阔的空间飘飞。第三节由实及虚,诗人思乡心切,梦魂系故乡。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着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诗人抒发的情感给人凝重而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了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文化传统,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妙思解题]
这首诗虽然富有民族味,但并没有运用“民间歌谣”的形式,作如是说纯属对诗题“长城谣”的“谣”望文生义;再有,全诗旨在抒发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和思乡的深情,而非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例四:
上校
[台湾]痖弦
那纯粹是另一种玫瑰
自火焰中诞生
在荠麦田里他们遇到最大的会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
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
什么是不朽呢
咳嗽药刮脸刀上月房租如此等等
而在妻的缝纫机的零星战斗下
他觉得唯一能俘虏他的
便是太阳
[鉴赏指津]
这首诗好像是一出小小的独幕剧:上校退伍后生活拮据,妻子缝衣服赚钱。某日妻子正在缝衣服,轧轧的机器声,使他的意识之流,回溯到从前的抗战,引起一番今昔的感慨。从前持着刺刀,挺着机关枪,参加最大的会战;如今则只有刮脸刀相伴,只有妻子的谋生工具缝纫机发出轧轧的声音。从前他参加的“战斗”是神圣的抗战,现在的“战斗”则是求生的挣扎。全诗炼字精妙,细节高明,寓意深刻,今昔的比照更使全诗充满了反讽色彩。
[鉴赏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火焰中诞生的“玫瑰”象征战争的惨烈,而眼前的晒太阳与当年打“太阳旗”的日本国又构成了双关。
B.“他曾听到过历史私笑”一句起承转作用,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之意,即上校的光荣历史现在最多不过是别人的谈笑之资罢了。
C.全诗选取了“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
D.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戏剧手法的运用,第一节即第一幕,是回忆;第三节即第三幕,是现实;第二节是幕间。
[妙思解题]
“而他的腿诀别于一九四三年”这一情节表现的是上校从前作战的英勇;真正表现上校生活的悲惨的典型情节应该是咳嗽、房东经常来催缴房租以及靠妻子的缝纫谋生。所以C项是不恰当的。
【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答案12-02
古代诗歌鉴赏附带答案01-02
《孤雁》诗歌鉴赏题目与答案11-08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诗歌鉴赏意境07-05
鉴赏诗歌形象09-07
诗歌鉴赏基础09-12
《雨巷》诗歌鉴赏09-20
王勃诗歌鉴赏10-22
《关雎》诗歌鉴赏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