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共7篇)

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篇1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差的表现及其原因

课堂教学有效性, 通俗理解指的是在规定的有限时间里, 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获得预期的发展。“规定的有限的时间”指每学时 (每一节课) 45分钟, “规定的学习目标”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目标 (含识记、理解、运用) 、能力目标 (含理解、阅读、分析等能力) 及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高中普通班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较差, 主要表现:一是效率低, 教学进度得不到保证;二是效果差,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发展的瓶颈———生源素质差。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市直的一所普通高中, 随着近几年高中教育的普及, 生源素质可谓是江河日下, 而普通班的学生素质可想而知就更为“普通”了。他们的高中投档分各科平均仅30来分, 科目等级是C级, 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属于各科投档平均分不足25分的择校生。普通班学生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习兴趣, 厌学, 学习习惯差, 课堂自律能力不强等, 这些因素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进入“两难”境地:一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一头是教师满腔热情地创设情境, 组织活动, 另一头却是学生半天“热不了身”, 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场, 难以进入探究状态。二是教师要腾出宝贵的教学时间用于开展课余和课堂之间的“换场”, 用于控制如雨后春笋般的违纪现象, 造成教学效果严重缩水。

二、突围办法———强化管理, 确保有序教学

(一) 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 教师权威的建立是有序的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不少教师尽管满腹才学, 因为没有在学生当中树立起应有的权威, 所以教学效果欠佳。

树立权威的关键是教师尽量在第一堂课中赢得“第一印象”, 这就需要教师在第一堂课的“施政演说”中好好地“包装”自己, 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有点强, 又有点辣———不好惹”。笔者“包装”自己有3道工序, 经实践, 屡试不爽。第一道是“标榜”自己即委婉地列举自己多年来受到学生好评的教学效果和在师生共同努力而取得的优良教绩;第二道是认同学生, 并对他们寄以积极的期望, 这也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 使学生反过来认同教师。第三道是亮出“权杖”, 让学生明确, 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学秩序的捍卫者, 教师有权处置课堂上的一切事务, 并教导学生, 即使任课教师没有担任行政领导、段长或班主任等“领导职务”, 也大权在握, 完全有权采取措施处置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

当然, 教师的权威不是靠“装”出来的, 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 尽快让学生却实地感受到教师的真才实学、宽容之心、高超的教育智慧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这样才会使教师的权威牢牢地扎根在学生的心里。

(二) 实行契约化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习惯。

契约化管理指的是根据相关法规和校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投其所“怕”, 针对课堂教学的各环节, 按民主集中制原则, 制定一套条例, 与学生“约法三章”, 教导学生“哪些事不允许做, 为什么, 哪些事必须做, 为什么, 怎么做, 否则会有哪些后果。”如针对上课铃响了以后, 许多学生仍在走廊上开玩笑, 迟迟不进教室的情况, 笔者规定了责任制:末尾受罚制, 即最后一名坐在自己位置上的同学要受罚;以及班干部提醒制, 即上课铃一响, 每名班干部应率先坐好并提醒其所负责的同学也坐好, 若没提醒, 则只罚班干部。经过大力宣传和有梯度的落实, 课前准备差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在上课铃声刚停时, 同学们就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准备上课了。契约化管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保证教学能顺畅进行, 确保足量的教学时间, 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契约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切实运作, 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教学中随时指引和提醒学生师生共同制定的“堂规”的存在和作用, 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一旦发现有任何迹象表明学生不专心, 在不影响教学活动的节奏, 也不让其他学生分心的情况下, 巧妙地及时地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 如使眼色、打手势、轻点其桌面或轻抚其肩膀。若遇到经多次提醒而无改正的学生, 有威信的教师会瞄准时机, 当机立断地大声呵斥, 并公开地严正地指出其不当行为, 借助班级的舆论使其镇静和屈服, 课后再找该学生进行谈心教育。

这些运作方法, 有助于协助学生培养自觉、自发和自律的习惯和能力, 但随着时日的增加, 类似这样的管理方法将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淡出。

(三) 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确保课堂有序。

经过周密设计的课堂教学总会碰到“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即偶发事件, 更何况普通班学生的注意极易分散, 稍有风吹草动, 他们就会兴奋异动, 课堂秩序柔弱得像水面, 当微风轻拂时, 立刻兴起层层涟漪。当偶发事件发生时, 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者不能当机立断, 迅速有效地处理解决, 那么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 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情绪的, 将直接影响和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 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 前提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不要轻易认定学生是故意捣乱, 更不要轻易发脾气, 采取简单化的呵斥、赶出教室之类的处理办法。那样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表面上暂时有效, 但对课堂气氛和师生情绪的影响很大, 对教育教学效果也有负面影响, 是不妥的。

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发问题, 会迅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心理, 敏锐地把握事件的成因, 而后灵感突现, “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机动灵活地临场应变, 化险为夷。处置的基本要领是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暗示处理、暂时搁置、变换角度、幽默化解、心理换位、因势利导等, 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狠话柔说、正话反说、大话细说等。

(四) 实行人性化管理,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一书指出:“教师定位于护卫者、服务者、协助者等角色, 好的课堂永远是人性的、人道的。”人性化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使实施者像磁石一样, 为有序的课堂教学注入“磁性”,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眼球。人性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爱护和尊重学生

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表达意见时, 教师应倾听并给予赞许和肯定, 不可因其看法过于简单、不成熟或不完整而表示不屑或者态度冷淡, 应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 不应一味地讽刺、挖苦或者是为了泄愤而当众羞辱, 让他们颜面无存, 应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 在课余时间与这些学生谈心, 表达对其关注、关切和关怀, 并寄于积极的期望, 被感化的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上会更加在意教师对他的关注。

2.赏识和鼓励, 使学生树立信心

据调查, 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和专注力,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功的体验, 取决于能否从教师那里获得赏识和激励, 而树立信心。全球顶级励志大师、现代“成功学”和“成功哲学”的创立者拿破仑·希尔曾指出:“只要有信心, 你就能移动一座山, 只要坚信自己会成功, 你就能成功。”任何人都有蕴藏于内心的干劲, 会因受到认可而取得积极成果, 表扬其长处, 会使其产生克服不擅长某事的心理而产生巨大的力量。

教师应及时地赏识和表扬学生, 想尽办法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在一次高中普通班教学的探究活动中, 笔者邀请一位学习能力较差, 学习也不太认真的学生严某参与探究, 没想到该生在点拨下还能回答出一部分的内容, 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 笔者“小题大做”,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力陈出他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的5个优点, 在班上把他当学习楷模大大地夸奖了一番。当时他的脸上都笑开花了———那是朵“成功的花”。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提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 严某都能有所作为而获得较高“待遇”, 那么他们也完全有机会获得成功和更高的“待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发现同学们更认真听课和回答问题了。

赏识和被赏识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 被赏识者会产生更强的自尊之心, 奋进之情, 向上之志, 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呵护和关爱。充满赏识和爱的课堂, 是学生喜欢畅游的“发现王国”。

(五) 坚持随堂检测, 巩固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和作业检查的缺失, 会降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 让学生带着适度的任务听课是必要的, 在课堂上使他们保持适度的紧张感是必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树立威信的基础上, 强化随堂检测, 如对上节课教学成果的小测和提问, 预习效果的检测, 作业检查等, 有效的随堂检测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某种机制把检测的结果与单元评价体系、学期评价或学年评价相挂钩;会与班主班联系和沟通, 把随堂检测与学生的德育积分量化考核相挂钩;会适时与学生谈心, 并进行必要的辅导;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进行交流和沟通, 制订出符合实际的有效的转化方案。

总之, 通过强化课堂管理, 开展有序的课堂教学, 是高中普通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课堂教学秩序步入正轨后, 当教师对“地盘”能有效控制后, 课堂管理将逐渐地退居二线, 转身为“辅助疗法”, 其后的教学将以更注重教学内容的简化, 教学结构的精化, 教学方法的优化, 教学语言的艺术化等方面为主,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更加有效, 才能使学生“吃得饱, 吃得好”。

参考文献

[1]韩荣华.新学习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6.

[2]禇宝福.认知心理——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解读中不该忽视的因素[J].陕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7) :18-19.

[3]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11.

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篇2

方面。

【关键词】 学习心境 ;有效教学; 教师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很多教学者都是把眼光聚焦在教学者的身上,着力探讨教师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方式,忽略了教学效果的影响。这并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教与学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共存方面,缺一不可,而且教得好不等于学得好,课堂效果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学者的优秀与否,而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优劣。也就是说,真正衡量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及其学习的成效。所以,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中必须将我们的关注焦点拉回到对学习者的关注上,从学习的角度思考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元素,从学习的角度探讨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方法。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呢?有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于学生努力的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教师到底高在哪儿呢?是什么在影响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一切的学习行为都来源于其学习的情绪,学生学习时呈现正情绪状态,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佳。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孟昭兰在研究中发现愉悦情绪强度与认知水平呈倒U形,另一位心理学研究者鲍威尔则发现心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记忆效果。如图所示,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和谐状态的时候,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最佳状态(图1-1);当学生情绪处于高焦虑状态时,学习兴趣会丧失,对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回避反应(图1-2)。所以,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境的调适。

(图1-1)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情绪是学生的问题,与教师无关,其实,在教学关系中,施教者才是影响课堂情绪的主体,是学习心境的调控者。课堂中学生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否在良好心态支持下持续下去,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者对课堂环境调控能力的制约,因为教学执行者既可以是良好学习心境的创造者又可能充当破坏者。

(图1-2)

教师对课堂学习情绪的负影响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自我情绪的不当宣泄

教师作为自然人,必然有自我的情绪变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人际冲突、工作烦恼等等,都有可能使我们在进入教学时处于负情绪状态,如果没有较高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调适能力,教师就很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负情绪宣泄出来,而心理学研究证实,情绪是会传染的,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很快会在教室中传播,从而对学生心境产生影响。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导致对学科知识的厌弃。而教师在负情绪状态下,很容易被学生的不良行为激怒,爆发师生冲突。而个体与教师的冲突很快会因“病原体传染效应”而导致班级师生良好关系损坏。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连正常的教学流程都难以持续下去。

二、学习任务的失度

从图1-2可以看出,学生焦虑情绪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存亡,也就必然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那么课堂学习中焦虑情绪从何产生的呢?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反应状态。这些事物和情境还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的东西,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会促发焦虑反应。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任务不能用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一旦这种“无法解决”的意识越强烈越确定,焦虑的强度就越大,最终将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放弃,对问题的回避。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得让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们提供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它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又能够具有解决的自信。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焦虑处于一种适宜状态,维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潜在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一刀切”,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努力跳一下就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确定学习任务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学习任务往往是“同一”的,并不具有任务的针对性,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总是陷入学习的挫败感中,渐渐地变化为学习的懈怠与放弃,从表象上看就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课堂教学评估失衡

课堂教学评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心境好坏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评估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不当的评估则会在瞬间破坏学生学习心境,使学生学习情绪回落,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有的老师盲目地认为构建课堂学习激励机制就是对学生的一味认可和不断地奖励。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缺乏理性的表扬并不能带来学习的愉悦,反而会降低学习的热情。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得出错误认知的学生也给予认可,所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错误也成为了“创新”“独到见解”,致使学生对科学失去了敬意,对真理失去了追求的力量,学习中的探究动力降低、懈怠,不积极思考或是肤浅地解读,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能得到保障。有的老师则相反,对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认知持严厉苛刻的态度。一旦学生出现理解的偏差就做出严厉的批评,简单化地把错误出现归因为学习的不认真,听课的不仔细。其实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接受是因人而异,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接受与理解与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生动、易懂有很大的关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长经历、生活经验、性格特质也有很大关系。对知识错误出现的外归因,会导致教师将错误出现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这会导致学生内心的失衡,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如果教师采取内归因的方式处理,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语言的表达,对学生认知错误的出现表示理解和接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人格尊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一个人当其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走向自我实现需要,学习的积极机会逐渐增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其知识传播有多渊博深厚,而在于他能否很好地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地改善课堂情境,努力地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也是新课堂给教师提出的教学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感,促进成就追求的意识形成,这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瑜.教师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6).

[3] C·M·海特纳 B·L·鲍里夫,林家凤.心境在学习上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1984(1).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摘要】学习心境决定着课堂学习的效果,学生良好学习心境的持有不在学生本体而在教学实施者的情绪自控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教师自我情绪的不当宣泄、教学任务确定的失度、课堂评估的失衡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带来负面情绪,导致学习行为的懈怠和学习效果的下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其知识传播有多渊博深厚,而在于他能否很好地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地改善课堂情境,努力地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是新课堂给教师提出的教学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

方面。

【关键词】 学习心境 ;有效教学; 教师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很多教学者都是把眼光聚焦在教学者的身上,着力探讨教师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方式,忽略了教学效果的影响。这并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教与学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共存方面,缺一不可,而且教得好不等于学得好,课堂效果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学者的优秀与否,而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优劣。也就是说,真正衡量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及其学习的成效。所以,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中必须将我们的关注焦点拉回到对学习者的关注上,从学习的角度思考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元素,从学习的角度探讨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方法。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呢?有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于学生努力的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教师到底高在哪儿呢?是什么在影响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一切的学习行为都来源于其学习的情绪,学生学习时呈现正情绪状态,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佳。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孟昭兰在研究中发现愉悦情绪强度与认知水平呈倒U形,另一位心理学研究者鲍威尔则发现心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记忆效果。如图所示,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和谐状态的时候,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最佳状态(图1-1);当学生情绪处于高焦虑状态时,学习兴趣会丧失,对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回避反应(图1-2)。所以,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境的调适。

(图1-1)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情绪是学生的问题,与教师无关,其实,在教学关系中,施教者才是影响课堂情绪的主体,是学习心境的调控者。课堂中学生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否在良好心态支持下持续下去,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者对课堂环境调控能力的制约,因为教学执行者既可以是良好学习心境的创造者又可能充当破坏者。

(图1-2)

教师对课堂学习情绪的负影响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自我情绪的不当宣泄

教师作为自然人,必然有自我的情绪变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人际冲突、工作烦恼等等,都有可能使我们在进入教学时处于负情绪状态,如果没有较高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调适能力,教师就很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负情绪宣泄出来,而心理学研究证实,情绪是会传染的,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很快会在教室中传播,从而对学生心境产生影响。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导致对学科知识的厌弃。而教师在负情绪状态下,很容易被学生的不良行为激怒,爆发师生冲突。而个体与教师的冲突很快会因“病原体传染效应”而导致班级师生良好关系损坏。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连正常的教学流程都难以持续下去。

二、学习任务的失度

从图1-2可以看出,学生焦虑情绪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存亡,也就必然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那么课堂学习中焦虑情绪从何产生的呢?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反应状态。这些事物和情境还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的东西,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会促发焦虑反应。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任务不能用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一旦这种“无法解决”的意识越强烈越确定,焦虑的强度就越大,最终将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放弃,对问题的回避。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得让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们提供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它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又能够具有解决的自信。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焦虑处于一种适宜状态,维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潜在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一刀切”,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努力跳一下就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确定学习任务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学习任务往往是“同一”的,并不具有任务的针对性,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总是陷入学习的挫败感中,渐渐地变化为学习的懈怠与放弃,从表象上看就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课堂教学评估失衡

课堂教学评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心境好坏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评估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不当的评估则会在瞬间破坏学生学习心境,使学生学习情绪回落,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有的老师盲目地认为构建课堂学习激励机制就是对学生的一味认可和不断地奖励。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缺乏理性的表扬并不能带来学习的愉悦,反而会降低学习的热情。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得出错误认知的学生也给予认可,所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错误也成为了“创新”“独到见解”,致使学生对科学失去了敬意,对真理失去了追求的力量,学习中的探究动力降低、懈怠,不积极思考或是肤浅地解读,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能得到保障。有的老师则相反,对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认知持严厉苛刻的态度。一旦学生出现理解的偏差就做出严厉的批评,简单化地把错误出现归因为学习的不认真,听课的不仔细。其实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接受是因人而异,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接受与理解与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生动、易懂有很大的关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长经历、生活经验、性格特质也有很大关系。对知识错误出现的外归因,会导致教师将错误出现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这会导致学生内心的失衡,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如果教师采取内归因的方式处理,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语言的表达,对学生认知错误的出现表示理解和接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人格尊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一个人当其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走向自我实现需要,学习的积极机会逐渐增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其知识传播有多渊博深厚,而在于他能否很好地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地改善课堂情境,努力地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也是新课堂给教师提出的教学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感,促进成就追求的意识形成,这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瑜.教师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6).

[3] C·M·海特纳 B·L·鲍里夫,林家凤.心境在学习上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1984(1).

(编辑:马梦杰)endprint

【摘要】学习心境决定着课堂学习的效果,学生良好学习心境的持有不在学生本体而在教学实施者的情绪自控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教师自我情绪的不当宣泄、教学任务确定的失度、课堂评估的失衡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带来负面情绪,导致学习行为的懈怠和学习效果的下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其知识传播有多渊博深厚,而在于他能否很好地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地改善课堂情境,努力地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是新课堂给教师提出的教学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

方面。

【关键词】 学习心境 ;有效教学; 教师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中,很多教学者都是把眼光聚焦在教学者的身上,着力探讨教师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方式,忽略了教学效果的影响。这并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教与学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两个共存方面,缺一不可,而且教得好不等于学得好,课堂效果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学者的优秀与否,而在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优劣。也就是说,真正衡量教学效果的是学生及其学习的成效。所以,在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中必须将我们的关注焦点拉回到对学习者的关注上,从学习的角度思考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元素,从学习的角度探讨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方法。那么,是什么在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呢?有人认为学习效果的好坏在于学生努力的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高水平的教师到底高在哪儿呢?是什么在影响着学生的努力程度呢?

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一切的学习行为都来源于其学习的情绪,学生学习时呈现正情绪状态,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佳。我国心理学研究者孟昭兰在研究中发现愉悦情绪强度与认知水平呈倒U形,另一位心理学研究者鲍威尔则发现心境的好坏会影响人的记忆效果。如图所示,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和谐状态的时候,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最佳状态(图1-1);当学生情绪处于高焦虑状态时,学习兴趣会丧失,对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回避反应(图1-2)。所以,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境的调适。

(图1-1)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情绪是学生的问题,与教师无关,其实,在教学关系中,施教者才是影响课堂情绪的主体,是学习心境的调控者。课堂中学生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否在良好心态支持下持续下去,学生能否在课堂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学者对课堂环境调控能力的制约,因为教学执行者既可以是良好学习心境的创造者又可能充当破坏者。

(图1-2)

教师对课堂学习情绪的负影响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自我情绪的不当宣泄

教师作为自然人,必然有自我的情绪变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亲子关系的紧张、人际冲突、工作烦恼等等,都有可能使我们在进入教学时处于负情绪状态,如果没有较高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调适能力,教师就很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负情绪宣泄出来,而心理学研究证实,情绪是会传染的,这种不愉快的情绪很快会在教室中传播,从而对学生心境产生影响。很多学生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导致对学科知识的厌弃。而教师在负情绪状态下,很容易被学生的不良行为激怒,爆发师生冲突。而个体与教师的冲突很快会因“病原体传染效应”而导致班级师生良好关系损坏。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连正常的教学流程都难以持续下去。

二、学习任务的失度

从图1-2可以看出,学生焦虑情绪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存亡,也就必然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那么课堂学习中焦虑情绪从何产生的呢?心理学研究认为,焦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于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冲突或挫折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情境进行反应时的一种带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反应状态。这些事物和情境还包括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灾难,或需要付出特殊努力的东西,对此无法预计其结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止或解决。这时,心理的紧张和期待会促发焦虑反应。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对需要付出努力的学习任务不能用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一旦这种“无法解决”的意识越强烈越确定,焦虑的强度就越大,最终将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放弃,对问题的回避。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就得让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们提供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让它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又能够具有解决的自信。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焦虑处于一种适宜状态,维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潜在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知识能力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一刀切”,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努力跳一下就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在确定学习任务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学习任务往往是“同一”的,并不具有任务的针对性,这就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总是陷入学习的挫败感中,渐渐地变化为学习的懈怠与放弃,从表象上看就会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课堂教学评估失衡

课堂教学评估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心境好坏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评估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不当的评估则会在瞬间破坏学生学习心境,使学生学习情绪回落,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有的老师盲目地认为构建课堂学习激励机制就是对学生的一味认可和不断地奖励。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缺乏理性的表扬并不能带来学习的愉悦,反而会降低学习的热情。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得出错误认知的学生也给予认可,所谓“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错误也成为了“创新”“独到见解”,致使学生对科学失去了敬意,对真理失去了追求的力量,学习中的探究动力降低、懈怠,不积极思考或是肤浅地解读,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能得到保障。有的老师则相反,对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认知持严厉苛刻的态度。一旦学生出现理解的偏差就做出严厉的批评,简单化地把错误出现归因为学习的不认真,听课的不仔细。其实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接受是因人而异,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接受与理解与教师教学语言的精准、生动、易懂有很大的关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长经历、生活经验、性格特质也有很大关系。对知识错误出现的外归因,会导致教师将错误出现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这会导致学生内心的失衡,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如果教师采取内归因的方式处理,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语言的表达,对学生认知错误的出现表示理解和接纳,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与人格尊严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维护。一个人当其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走向自我实现需要,学习的积极机会逐渐增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其知识传播有多渊博深厚,而在于他能否很好地维护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地改善课堂情境,努力地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也是新课堂给教师提出的教学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感,促进成就追求的意识形成,这就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瑜.教师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6).

[3] C·M·海特纳 B·L·鲍里夫,林家凤.心境在学习上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1984(1).

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篇3

晋城市城区钟家庄中学 陈立庆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其中课堂管理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我们努力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中,按照老师们常说的话就是“怎样才能使课堂活而不乱?”而要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就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有序的课堂规则的建立,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这样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设想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有效的课堂管理基本上是前瞻性的。前瞻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对课堂上的活动和做事程序进行组织管理,在组织良好的课堂上,学生们清楚地了解教师期望的行为,并会朝着这一期望去努力。

一、建立课堂规则的基本要求

通常教师建立了规则便希望学生会遵照执行。但是没有一个包括规则内容和惩罚方法的管理计划,规则本身并没有多大效果。另外一些教师认为,要想课堂整齐、有序,你必须对学生严厉、再严厉,施加更高的规则,更严厉的惩罚,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和对你的尊重。事实上,这不起作用。在一个有效地吸引人的课堂上,管理计划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学生共同建立规则和尊重规则的意识,同时要有对教学中教育机会平等的警觉。

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常规出现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1)老师未作规定或规范不明确,前后规定不一致,学生不清楚老师所期望的行为表现究竟是什么。

(2)虽然制订了规则,但学生或许觉得不合理、不认同,因而拒绝执行。

(3)老师有口头甚至明文规定,但当违反规定的行为出现时,未被禁止及纠正。

因此,制订适宜的课堂规则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适宜,具体地讲,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

明确制定规则应该是可衡量的,看得见的能准确地表达期望学生达到的标准。用词要简洁、具体,避免有其他的解释。“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不明确,难以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明确的规则说清楚期望的行为是什么,不是什么,某种行为的出现会有什么结果,以便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值周班长负责考勤,发现早晨上学迟到或早退者,写50字说明书”。

合作规则举例:“观察种子的结构”是一项以训练观察能力为侧重点的活动,具体的观察要求是通过组内互助,每个组员都能对照教材的种子结构模式图,指出种子实物中各部分的结构;具体评价要求为:a.小组讨论时认真,每位同学都发了言;b.在全班交流时,小组的任意一位同学必须都能说出种子的结构;c.如果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评为“×”;d.能针对本节学习提出新问题。本次活动的起评等级为“B”。各小组每做到一项,教师就在评价表“师评栏”内打一个“√”,即可逐步升级。不少小组为了提高评价等级,积极思考,提出了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例如不同的种子结构一样吗?碘液能使菜豆种子变蓝吗,为什么?等等,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究,提升了活动的探究性,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个活动通过改进组织和评价,促成学生形成个体责任、促进性互动、积极互赖,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合理

以正面引导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多规定“做什么”,少采用“不准或严禁做什么”之类的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期望,富有教育意义,既与有关法律法规相吻合,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上课期间禁止上厕所”,这种规则学生难以做到,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上课时要端正,两手要放在背后”,这种规则既不合理,也无必要。

有弹性 规则赋予每个人特定的角色位置与行为准则,不排除设置若干有形与无形的屏障,但还要为教学交往、师生活动提供诸多可能性,提供必要的自由支配的时空。它既要规范人,又要解放人。规范人的目的是为了解放人。对不同程度的违规处理应有所分别。如果一种处罚方式已经丧失其效果,则应斟酌其他的替代方式,所以在文字表述上应有弹性。

适量 课堂规则应当少而精,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抓住最基本的东西。有关研究者指出,课堂规则应“控制在十项以内”,也有的人认为“5条规则是学生能够容易记起的最大数字,根据年级不同,可以增加或减少。”规则较多时应按重要程度排列,删去次要的规定。如尚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如果一次订得太多,学生一下子难以把握,出现反感;教师也难以控制,规则的执行就会落空。

在制订课堂规则时,教师应在观察学生表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初步方案,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符合民主程序,更在于让学生了解规则制订的价值意义,了解规则的内涵,进而达到认同、接纳、内化,成为自觉的行动。不理解、不认同,也就谈不上自觉地执行。

二、关于违纪行为的管理

在有些班上,常常一人或几人扰乱课堂秩序,什么规则他都不看在眼里,全班学生受其影响,教学效率也就很低了。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不差,文化素养也很好,但教学效果就是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新教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对学生纪律问题很紧张,一旦出现问题就用一些比较生硬的措施控制课堂,可能激化矛盾。学生可能表面上是被驯服了,却可能埋下更深的危机。其实能否维持好课堂纪律,除了决定于学习任务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有效的管理应促使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学习,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管理方法有: 1.多方面促成纪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一是教师促成的纪律。教师的指导、惩罚、奖励、组织、安排日程以及同情、理解、协助、支持、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等等都可以促成一定的课堂纪律,这对儿童、青少年纪律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

二是集体促成的纪律。儿童进入小学,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为了得到群体的认同,便开始参照群体准则、行为规范来规定自己的言行。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把同辈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点,以“别人也这么干”为理由而从事某件事。

三是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些学习任务会引起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而对其他诱惑性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每个人对学习目的、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条件的。学生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越能把眼前的行动与任务联系起来,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任务的需要。

四是自我促成的纪律。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治能力的增进,儿童逐步将社会要求、班级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地遵守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

既然纪律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就应该不只是关注教师自身的管理、督促,而应该多方面促成纪律的形成,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加深学生对学习任务、意义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以任务促成纪律,还要使守纪要求与学生要求相一致,促使正确的班级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的需求,提高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2.“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

建立一个好的课堂环境,制定规则和培养习惯是防止管理问题产生和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管理者第一次见到学生时,就会清楚地表达课堂惯例并进行示范,而且你应该对要用的规则和程序作一个计划安排,防止学生一次背负太多的规则。在开学的头几周里,教师应该提醒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如果他们没有遵守,就会立刻纠正他们,这种做法对于学生正确的做事习惯,达到教师的期望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有成效的教师与成效较差的教师在学期开头几周的管理有差别。有成效的教师在开头第一天就使活动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他拒绝离开班级,在开学头几周内,坚持课堂规则,不仅反复训练排队、坐姿、削铅笔、做好上课准备之类的常规细则,而且还讲解这样做的道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便立即制止并提醒违反者注意有关规定。成效差的教师在第一天就乱了秩序,如果领导或家长叫他,便会随便离开教室。他们或者不向学生讲解有关细则,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只是笼统地提醒他们举止要守规矩,至于规矩是什么,学生不得而知;或者有布置,没有检查,对违纪行为不予理睬。研究者饶有兴趣地发现,在相当的程度上,头几周的课堂行为对整个学年的纪律和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凡事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许多富有经验的教师对此都有切身的体会,3.注意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教授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为积极的、中性的与消极的三种。积极行为指那些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相联系的行为。中性行为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显然不在听课,但静坐在座位上,睁大双眼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其他课外书籍等等。消极行为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在正确对待这三类行为的问题上,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期望把学生的消极行为直接改变为积极的行为。中性状态是积极与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有技巧的教师总是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消极行为,使其成为中性的力量。对极少数学生的中性行为不要过于关注,不宜在课堂上公开地指责他们,以免使其成为全班学生的注意中心。

4.制止的策略

对于课堂违纪行为的出现,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制止。教师向学生传递“停止”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其强制性水平可分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强度。在低强度上,教师采取非言语的信号作出暗示,如某一儿童正在做小动作,教师以眼神,或摇一下头,或者以不引人注意的方式走近该生,使其领会教师的意图。中强度的制止指令是以言语、谈话式的非强迫的方式向学生发出“停止”的信号,例如言语指令学生移走干扰物,停止不良行为。而所谓高强度的停止指令,是指教师以改变音调的言语行动或以强制性的非言语方式,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如大声命令某生停止讲话,要求学生站起来。很明显,最佳的停止策略应该是低强度的、私下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继续进行,才能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那种动辄大声训斥、威胁,或者讽刺挖苦,一人违纪、全班受训的方式,是要不得的。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不听讲的时候,向其发问,或者通过表扬好的来间接地制止不良行为。(干预的类型:消除、细小的停顿、责备、重复改正、暂停)

5.多采取积极的引导

积极的引导旨在塑造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的教育。消极的引导注重监督、批评、训斥,甚至体罚。前者使用积极性的语言,后者使用消极性的语言。

6.调整课堂座位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他们课堂座位的影响,坐在前排的学生往往听得最专心,座位往前排移的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更受老师的喜爱,因而更多地参与学习。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总是试图把爱吵闹的学生分开,让爱吵闹的学生坐在前排,坐到讲台前,这当然有利于教师对其违纪行为的调控,但要使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文静的、内向的与活跃的、外向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

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基本内容 篇4

上海市浩元中学 李玉庆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但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则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但要保证其有效性就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教学发展的有效性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活动与交往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性因素。要使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活动的发展效应取决于下面四个条件:

(一)活动对个体所提出的要求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的相差度,因而教学要求掌握在“最近发展区”为宜;

(二)活动本身的组织结构水平与重复程度,如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其基本精神正是立足于充分展开学生的精神力量,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三)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四)活动是否取得成效以及活动主体对成效的感受。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条件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共识,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效应不高。其中教学主体行为的体现度是教学发展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当前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行为动力不足:诸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开“小差”甚至厌学;教师的教学精神状况不佳,备课上课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不足。另外,教学行为及环境的创设受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思想观念,主要体现为:

(一)全面育人观。实际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结合教材来进行,而对于学术观点的影响、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方面如何落实到实处,这些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措施也欠有力;

(二)教学效率观。重视效率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观念,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效率往往停留在空泛谈论阶段,尚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教学过程观。传统的教学偏重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观念现在我国教育界也有相当重视。

二、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在这里必须有两点应明确:第一是科学知识和有效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但科学知识并不一定等于有效的知识。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第二是非科学知识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是无效的知识。如中小学教材中的寓言、神话故事等内容并非是科学的,但可以启迪人们思考,从另一个角度充实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是给学生以基本的方法、系统的知识,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然而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的数量和学生知识的增长的数量往往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总量不等于学生知识的增长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编码合理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自由出入”的知识,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思想教育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谁都知道教育需要说理(知识),但说理不等于教育(如正确无效的知识)。其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主要需要是知识且是有效知识的满足。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教学调控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速度、难度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其一是课堂教学的速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定量,教学速度的快慢意味着在恒定的单位时间里接受信息量的多少。判定教学速度是否适当的标准是极难确定的,一般以学生的接受水平为依据。现代心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接收信息量是以“组块”为单位,要想长期记忆一个组块,最低需要显示八秒钟的时间,但要真正理解掌握应用,则一节课只能完成4—20个组块。其二是课堂教学的密度。它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教学任务的程度。课堂教学传授新知识越多,其教学密度就越大。如果一堂课松松垮垮,没有足够的思维密度,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提高思维密度即设法让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积极主动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教改实验表明,课堂教学中采用学生实验、问题讨论、表扬激励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能够改变大脑的兴奋点,促使大脑对各种感官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是比较高的。其三是课堂教学的难度。它是指教授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的难易程度,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时的难易程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其四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对一堂课的时间缺乏精打细算,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建议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强调启发式教学,这也可以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途径。但启发式教学不是盲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是通过揭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的矛盾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善于引导。人们往往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启发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目的启发、问题启发、形象启发、比较启发等。最终是为了达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怎样在学生一定的有限的知识基础上,用大量典型的实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正是启发式的用武之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教学策略的选定和设计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有针对性加以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形式和内容,可以构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基本教学策略类型主要有:

(一)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授型和发现型两种。讲授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向学习者系统传递知识,要求教师指定内容、提供材料、制定广深。发现型策略:其主要倾向是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要求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指导方法、促进学习。

(二)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根据内容性质和内在的逻辑结构可划分为直线式(按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顺序,把教学划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阶段和步骤);分支并行式(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平行的单元,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与媒体);综合式就是上述几种方式的综合。

(三)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其中分为教师中心策略:是学校中普遍常见的形式;学生中心策略:主要考虑学生个人的实际需要。

(四)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其中又可划分为讲解性、练习性、问题定向性和综合能力性策略。策略的划分主要是为研究、探讨所用,实际中必须设计出更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新策略。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在问题的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即使头脑中储备了解决某个问题所具备的全部知识,也不能保证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于是在我们面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掌握知识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设计教材教法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价值。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知识只有做到条件化——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形成条件化的知识;结构化——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排列;熟练化——知识的各个方面经过练习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策略化——选择、组合、改变或操作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命题的一系列规则。这样才会有效迁移,才能成功地用以解决问题。

五、教学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对学生输出教学信息。教学过程也就是由书本等知识媒体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通过传输(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这一传输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至少应注意三个环节:

(一)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教师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准备将贮存状态的知识重新组合,以便变换成传输状态的信息而输出,这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好如何讲解及表达方式和顺序的问题。其基本要求是简化信号、合理编码。

(二)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来接受教师所传来的信息,而一般认为以视觉最为有效。单一的形式不如综合传输的效果好,这已是许多实验数据证明了的,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接收的信息约占85%;用耳接收的信息约占11%;用鼻子闻接收的信息约占3.5%;用舌头尝占1%;用手和身体接触占1.5%。显然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是能提高效率的。

(三)掌握好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没有输出就没有输入,但教学效果如何却不能用教师输出多少来加以判别,它取决于学生的有效输入。这里关键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有效调控,要使整个过程处于最优状态取得最优效果。教学过程的调控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注意提高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第一,调控的原则——掌握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的增加。教学平衡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处于同题、同步(即教师在全心全意地教、学生在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二、调控的方法——教学反馈信息。教学反馈的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的表情、眼神、动作是一般的反馈信息;而对问题的回答、讨论会、座谈会则属于高级反馈回路。测验和考核是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反馈回路,但不能把考试作为一条“鞭子”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第三、调控的目的——实现最优化。就是指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依靠教学反馈信息,采取最优的措施,进行最优的调控,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情景中要确保教学传递信息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努力做到:

(一)明确输出信息的目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目的性行为明显高于无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每一堂课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要明确:学生应当从教师输出的丰富的信息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知识、技能,具有哪些能力。我们认为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应有层次之分:指导性目的、粗略目的和详细目的。其次,教师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应有范围之分:认识性目的、精神运动性目的和情感性目的。区分教师输出信息的目的的层次和范围,有利于输出信息的设计和分析,因此上课之始,教师必须明确输出教学信息的目的,尽可能把课堂教学的主题转化成具体的详细目的,并且十分清楚重点放在哪里。

(二)选好输出信息的突破口。输出教学信息是一门艺术,必须选好突破口,使学生从接受信息到加工信息、储存信息之间有一个好的过渡。选好突破口能在几分钟内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突破口可以是教学课题的线索,可以是课本中某一动人的情节、环境和人物,也可以是与所教课程中某一方面有关的实例。总之,学生最感兴趣的便可选作突破口,以此带动全部教学内容的输出。

(三)输出教学信息要完整有序。科学知识自身具有严格的完整体系,教师输出信息应以此为基础。按照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把科学的系统性转换成所输出教学信息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包含:

1、输出教学信息的完整性。必须反映教材的基本面目,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保持教学信息的完整性并不等于“平均用力”,而是要注意文与道、轻与重、缓与急等诸方面的结合。

2、输出教学信息的有效性。序是指传递信息的先后顺序、前后联系以及信息的组合方式。组合有序的信息,分层次、有结构,便于学生接受、理解和储存。

(四)输出教学信息要清晰流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的信息不应模糊、不确定、似是而非。清晰流畅的关键在于教师从文学作品、标本、实验中获取大量的知识经验的储备,而且在运用时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为此教师在输出教学信息时应注意:

1、运用易于接受且适合实际的语言;

2、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

3、运用有吸引力的新闻报道式的语言;

4、保持语言的流畅不间断性;

5、把抽象的东西讲得生动形象,把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

六、教学交往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其相互影响和交织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复合主体。教学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复合主体中双边的关系。如融洽的程度、了解的程度等。作为当代教师应该运用心理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运用心理规律组织课堂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应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程度。

1、无意注意——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注意。主要与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有关。(1)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杂音、整洁、布置)。(2)教师的仪表(端庄、从容、充沛;力避新异、力避浮躁和漫不经心)。(3)教师的视线(环视学生、表示关切、平衡情感、观察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4)教师的表情和动作(精神饱满、必胜的信心、丰富的表情、恰当的动作和姿势;力避过份滑稽的表情和动作)。(5)教师的语言(力避平淡的语调、恒定的音量;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语言艺术效应,达到“弦外之音”的效果)。(6)教师的非语言沟通。借助于动作中、表情、姿态等非语言因素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心理学家麦热宾研究认为:信息传递的总效果等于7%的言语信息+38%的声音信息+55%的面部表情。可见非语言信息在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师讲解文明的行为举止时,具体的示范作用常常超过了口头讲解的作用。非语言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目光沟通、距离沟通、体态沟通、辅助性语言的沟通等。

2、有意注意——即是自觉的、有目的性的注意,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有意注意的引起和保持与以下因素有关:对学习目的和完成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有关、对学习的间接兴趣有关、对讲解重点和难点去强化注意有关、对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程度有关。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不能截然分开,二者可相互转化,有意注意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消耗能量多,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疲劳;无意注意无需主观努力,不易疲劳,但易受新异刺激干扰。所以,课堂教学全靠有意注意来维持高度紧张的学习是有困难的,应该有意和无意交替进行,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学内容上。“一个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和教学的基本功就在于传授抽象的知识时而让学生感到不抽象。”

(二)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课堂社会”的复杂性是每一位教师不可能没有体验或不可能不觉察到的。有三个方面可以论证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1、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第一印象,是通过一个中介环节起作用的,这就是班集体的群体气氛、交往的形式、舆论等活动的过程。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举了一个经典实例:一个男孩当仅与教师单独在一起时,可能与教师合作;而与班上的同学在一起时,可能要露一手不与教师合作。

2、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与竞争心理,这里的相互学习包括争论问题、学习榜样的影响、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不同教师、书本学习之处在于“别的同学都学得好,我也应学得好”的比赛与竞争。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3、学习风气的影响。从众与类化心理,其主要包括班集体共同的价值观、在集体学习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凝聚力、集体舆论、学习态度的一致性。上述的这些社会心理现象都需要加以认真研究。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篇5

一、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为师生互动做好良好的铺垫。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在了解、掌握“对手”的情况之下,才能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接手一个新班时,必须全面的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姓名、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家庭背景等等。可以从多渠道去了解,任教过的老师、学生档案、家长和自己的观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做好了这一步,可以使以后的教学工作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生的互动大下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努力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选取开放、多样湖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看得见、听得了、摸得着的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以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从不同的方向看》的第一课时时,我先从学生熟悉的一首苏东坡的《题西林壁》入手,再展示出水瓶、茶壶、包装盒、球等生活中常见的实物让学生亲身去观察,然后引入课题,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就在他们身边,结尾时,把课题联系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件事或一个人,说明要全面的评价一件事或人,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感受到了数学寓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教学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开放、多样与互动为主旨”教学形式,必然使教学过程显得丰富多彩、富有灵气。遵循新课程理念,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的身份,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研究性、讨论式、小组合作与实践探索等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使课堂深入社会、融入生活,让“辩论、猜谜、游戏”等形式充实课堂,让课堂在开放的情景中升华、让学生在多样的组织策略中自主建构、让师生在互动的交流中共同成长,使数学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平行》时,我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并驾齐驱,打一数学名词。在教《乘方》时,我又出了一个谜语:10*3与100*2,打一成语。在教《字母能表示什么》时,我是于组织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一是唱儿歌“青蛙”、二是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三是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进行探究、讨论和合作交流。

四、教师要充分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运用有深度和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的内容、对教师的讲解质疑,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并且运用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对同类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解,是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之一。

五、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保证。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因而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较深的文化底蕴、较广的文化视野,也就是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了,这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学历之中,应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和通过博览群书来不断地积累、丰富和提高,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顺利进行,互动效果会更好。否则可能会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危机和尴尬,无法回答学生的质疑,将导致课堂教学僵化,师生互动就无法深入。例如:在教《世界新生儿图》时,就有很多内容与地理知识和社会统计知识有关;在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时,很多图案设计是与美术知识有关,象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有针对性的去了解和学习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知识,对于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到,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在师生互动中取得好的效果。

六、教学评价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保护学生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参与的能力,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并激励学和改进教的有效途径,而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因此,要把教学评价提高到“生命”的高度进行,通过建立多元性的评价目标(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又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多维性的评价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以激励和激活主体意识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通过评价,“评”出创新的活力与发展的动力,“评”出参与的能力与成功的实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个男生,担任学生会干部,同时又是所在班级的班长,在纪律、活动和组织管理工作方面,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然而在数学学习上,成绩并不突出,有时甚至不理想,但是因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显得非常高傲,同学们对其也有诸多不满,我私下里把同学对他的意见做了一个调查,于是我先在课堂上给予其所得成绩的肯定,然后突然挫其锐气,告诉他,一位优秀的人士,应该在各方面都能体现出自己比别人的优越,而且是虚怀若谷,你,不行!适当的打击其自尊心,同时也激发了他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在课堂上,他当着全班的同学说“老师,你不要逼我,我从现在开始与你打赌,证明你说的是错的”,从这以后,他确实改变了许多,数学成绩也进步了不少,同时也明白了老师对其评价的良苦用心。

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篇6

关键词:基本农田,小流域,综合治理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 全县辖19个乡 (镇) , 306个行政村, 总人口48.79万人, 是全区第二人口大县。2008年底,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18.53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590元, 耕地面积11.63万hm2, 全县总土地面积3144km2,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833.2km2, 占总土地面积的90%, 境内有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和川道区三种地貌类型, 葫芦河、滥泥河、清水河、祖厉河四条主流河系, 主要支沟多达50多条。从气候条件看, 西吉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年均降水量427mm, 且季节分配不均, 6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7月~9月, 干旱缺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 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 西吉县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 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 综合治理, 把梯田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 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水灌溉相结合, 与田间道路建设相结合, 与培肥地力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相结合, 与种草养畜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建立了“统一规划, 部门联合, 整合资金, 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为同类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扶贫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按照“二上三进”的治理思路, 高标准治理小流域61条, 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4.73km2, 修建水保骨干工程95座, 中小型淤地坝73座, 建各类小型水保工程2.7万座 (处) , 建淤地坝系5条。总库容达9472万m3, 可淤地0.06万hm2, 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实现了恢复植被和农民增收双赢, 治理区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 泥不出沟”的目标。建成了下堡、聂家河、夏家大路、马营、庙儿岔等一批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效益好的精品小流域。夏家大路等七条小流域治理被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项目区民族团结, 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命名为“水土保持先进县”, 2002年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 2003年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众所周知, 粮食问题不解决, 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就难以实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得不到巩固。因此, 要解决粮食问题, 把有计划的发展基本农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为增产粮食和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促进农、林、牧全面发展。西吉县聂家河流域在4年的综合治理中, 建设基本农田0.14万hm2, 人均基本农田增加0.2hm2, 基本农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3%, 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65%, 基本农田的发展促进了退耕, 共退耕坡地0.11万hm2, 占坡耕地总面积的41.9%, 建骨干坝8座, 中型淤地坝9座, 小型淤地坝1座, 蓄水池6座, 水窖372眼, 营造水保林1078.53hm2, 发展经果林4hm2, 特色种植50.67hm2。在国家没有给退耕优惠政策条件下, 通过综合治理建设基本农田, 农民自觉地缩小陡坡耕种面积, 实施了陡坡耕地退耕种林草, 把劳力和生产要素都集中到基本农田上, 没有出现反弹现象。

机修农田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程措施之一,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机修农田的实施提高了土壤拦水蓄水的能力。机修农田改变了地貌状况, 将有限的天然降水全部拦蓄于土壤, 消除了地表径流, 增加了入渗补给, 形成了增加水分补给-提高土壤深层水分利用率-扩大土壤“库容”-增加入渗这样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良性循环。据西吉黄家二岔小流域机修地调查结果表明, 无论任何月份0~100cm的土壤层中, 机修农田比坡耕地含水率都高。其中7月~9月 (雨季) 最为明显, 分别比原坡地提高42.1%、32.7%和37.9%。另据庙儿岔小流域调查情况看, 机修农田0~50cm土层, 含水量平均16.1%, 比坡耕地高出30%以上。水分的截留调节了年降雨不均的现象, 改善了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目前水浇地或沟坝地的粮食单产为3750kg/hm2~6000kg/hm2。二是机修农田的实施提高了土壤肥力。机修农田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 减少了土壤中有效成分的损失。据测定, 在0~30cm的土壤层中, 机修农田比坡地高得多, 其中, 有机质高20.87%、含氮高44.6%、速效磷高20.85ppm, 团粒高13.2倍。三是机修农田的实施, 改善了田间小气候。由于地貌状况的改变, 引起了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程度有所不同。据测定, 阳坡地机修后由于辐射量减少, 蒸发量降低, 改变了燥热状况;而阴坡地机修后辐射量增加, 蒸发加强, 改变了阴冷状况, 从而减少了冻害, 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西吉县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 特别是退耕还林力度的不断加大, 这都将不同程度地减少现有耕地面积。然而, 对于西吉县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 保证正常年景较高的粮食自给率, 确保粮食安全, 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有序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篇7

“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程序,凡事有监督”,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应明确“谁来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怎样去做”,即时记录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并分类归档。这样规范化的管理形成了学校的特色,达到了教学管理优质的目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在“规范+特色”的教学管理中实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

一、校本研究在教学管理理念下更具实效

在“规范+特色”的教学管理中,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确立专题—教案设计—教学实践—课后反思—评价反馈—积累案例”的链接式校本研究模式,已从独立的每一板块研究链接成为主体研究框架,使校本研究的开展更深入而富有实效。

1.以三项制度为依托,规范校本研究

首先是确立备课管理制度,学校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六备”。即详备《课标》,深备教材,精备教法,细备学生,巧备板书,活备作业。学期初,教学室对教案进行检查,并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教师;学期中,干部随堂听课检查复备;学期终,检查教师的课后小结与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与交流,教师整体备课质量提高了。学期初,各教研组围绕教学工作主题,确立研究专题,主管教学的干部参与集体备课与研讨,从而真正做到备课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服务,为教师提供指导。

其次是确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近年来,学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新毕业的大学生占任课教师总数的10%以上。为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和发展,学校提出了“四步走”的具体措施:第一步是“走进校本教研,让自己成为研究者,课堂成为研究室”;第二步是“走近反思空间,天天写随笔反思日记;课后写教后小记;梳理成败得失,提高驾驭课堂能力”;第三步是“走近同伴面前,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网络交流等,在资源共享中同行”;第四步是“走近专家身边,享有与专家、与名师对话的机会,在智慧中获得专业发展”。每学期青年教师要作汇报课,参加评优课。在备课、试讲、参赛、评课一系列活动中,青年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

最后是确立骨干教师“研课”制度。目前,学校有学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22名,其中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带头人7人;区骨干教师13人。为了发挥骨干教师在校内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导师”教研作用,通过引路课、示范课、案例交流等活动带动教师成长和提高。从2005年以来,学校以“开放周”、“开放月”等各种形式,为区级以上的骨干教师搭建平台,让他们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展开教学交流。“同课异构”的研究活动,又使学校的数学、英语、语文教师与手拉手姊妹校四王府小学的教师们共同成长。

2.以三个举措为支点,推进校本研究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将“尊重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管理之中,与校本研究一脉相承。

举措一:一次教学诊断。校长带领教学干部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诊断;与教学主任深入教研组,坚持每月一次教学诊断;组织全体教师以教学工作会的形式坚持每学期一次教学诊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教学的新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举措二:一个优先发展。优先发展教师,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学校关注教师期望,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支持教师自我发展;建立发展论坛;关注教师个性;不断推出新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同时,建立适合教师个性发展的模式,引导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需求,与工作紧密联系,把学习、反思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善于总结经验,并能与他人分享,使教师的经验成为确立个人专业发展的目标;引导教师构建个人学习动机与愿望,在其专业发展中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学校还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了解教师关心的问题,了解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以访谈、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形式关注教师的需求;把支持性评价融入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都能感受到“背后的人都在支持我”;领导经常与教师谈心,在充分肯定教师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帮助其分析症结所在,让教学管理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反思性。

举措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让教师成为“学习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能力、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都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要引导教师在自我学习与团体学习中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研讨相结合,建立教师学习文化。第二阶段是让教师成为“实践者”。学校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创设教师实践的最佳情境,引导教师在实践中学习。第三阶段是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校建立研训体系,以研究促培训,以培训促学习,以学习促发展,引导教师从课堂教学中研究课程。学校为教师提供自录课资料,让教师从自己的录课资料中发现问题,确立努力方向。同时把“教师培训教师”合作研究的方式作为校内主要培训方式,在培训的过程中,强调合作研究,实现教师之间共同发展。

二、教学质量在校本研究中不断提升

校本研究最终追求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办学。而学校“规范+特色”的教学管理就是要确保教学质量。

1.提升常态教学质量

教师立足上好常态课,开展自录自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学期自录课一节,同年级组教师共同对“录像资料”进行研究,从教材把握、教法设计、教学语言、教态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研讨,切实提高常态教学的质量,争取上成常态精品课。

家长开放课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校教学情况,使家长对我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们的学习状况、个性发展有了更加深入、具体的了解。开放课后,学校广泛征求家长的建议和意见,收集、整理、分析,并提出改进策略,为加强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素质提供了参考。

通过不断的锻炼与积淀,大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在市区级评优课上获得了多项奖励,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整体水平。

2.提升教科研水平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师承接国家级子课题4个:“追求快乐,成就卓越”,“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加强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研究”,“课外阅读促课内教学的研究”;市级课题1个:“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研究”;区级课题2个:“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小语教师语文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学校现为国家级“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校,北京市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项目研究课题校,中央电化教育馆交互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校。

“规范+特色”构建了学校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新模式,以优质教育成果惠及本区域的家长、学生。学校目前相继出版了《求索》、《生命力》、《心理健康学生读本》等多部科研刊物。

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创新的校本研究将不断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校长

上一篇:行政主管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下一篇:《老人与海》小学生观后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