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精选12篇)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1

白冬冬

(陕西省铜川市新区教研室)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灿然绽放。为小学数学的发展迎来了大好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就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实践中所遭遇的尴尬,为二者的整合出谋献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应用;问题;办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乐于投身于现实的数学活动中,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小学数学的内容、教学环节及对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其有效地融合,创设一种理想的数学教学环境,让好动而依赖直觉经验的学生在满足数学审美的同时唤起好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探究,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可视数学”,最终实现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的问题

现代科技为小学数学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践运用中却也遭遇了不少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化、单一化,整合水平低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追求教学重难点的板书呈现,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仅是简单地在公开课中使用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鲜有真正用武之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选择上,也仅限于多媒体的运用,形式单一。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及教学对象进行有机融合,成为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2.教师舍本逐末,为“用”而教,而非为教而“用”

如果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花费过多心思,势必使学生在教学设计程序上分心。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不必要的技术运用,甚至会弄巧成拙。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特点、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效果,忽视小学数学教学规律,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到教学内容上去,这便扭曲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本意,不仅达不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还会使教师事半功倍。

3.过分依赖课件、网络,教师主导地位被剥夺

备课时,教师罔顾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滥用网络资源;教学时,教师完全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课件越俎代庖,教师成了只是充当解说的操作工;评价时,课堂被内容繁杂的课件占领,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师生情感交流受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办法

教师是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实践者,要突破教学中的整合“瓶颈”,关键要从教师着手。具体可以参照以下做法:

1.深化小学数学专业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学科特点、考虑学生的阶段特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数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化思维,富有一种深沉、内敛而又理智的美。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能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现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小学数学美育要求审美对象直观而具体。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在拟真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数学概念、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2)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各环节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不是机械地将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而是要擅用多种信息技术,在教材基础之上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融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教师评价等各个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最佳整合。

(3)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平衡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的课堂指导与基本数学活动。应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同时,达到和板书示范、逻辑推理、纸笔运算、动手操作等之间的平衡,既不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能实现信息化教育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体现“混合式”学习,强调“主体―主导”教学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信息素养,加强信息技术运用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便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闭门造车”的小学数学学科常态,强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加强交流,构建网络资源平台,使教师根据现实情况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3.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实现由“教”向“学”的技术转变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使年青一代系统社会化的过程。现代信息素养作为社会化人的必备品质,教育必须使教师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让其为学生所用,使信息技术实现由教师向学生的转移。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课堂各要素互动,继而内化数学表征。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虽然已经在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初步运用,但是实践操作中仍会陷入窘境,这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征以及学生认知特点予以改进,贯通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小学数学―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四元结构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宇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01)。

[2]张艳侠。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J]。科教文汇,2010(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33.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9):37-48.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2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以往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说”数学为主,教师讲授数学原理,学生记忆然后练习巩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在中职学生眼中成为抽象、枯燥的代名词,一些中职学生甚至对数学课产生畏惧感或者厌学情绪。这种结果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悖,也不符合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改革迫在眉睫。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当然对正处于变革时期的中职数学教学也带来了影响。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加快信息化进程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1. 优化中职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课堂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过去单调和乏味的数学课堂。过去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主要依靠教师板书示范、口授讲解,然后通过题海战术进行巩固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单一枯燥,许多学生反映数学学习比较困难。然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它通过动画的演示、音频的刺激等使数学学习趣味化、生动化、可视化。例如,学习“三角函数图像”时,变过去静态的板书函数图像为动态的几何画板软件做出的动画函数图像。如此,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为枯燥的数学课堂增添了活力。而且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查阅知识,以便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2. 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学 教学多为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往往会出现教师讲得很投入,而学生听得很疲惫的现象。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使用,教师逐渐把个人从课堂中解放出来,放手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数学原理,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学习“椭圆的定义”时,教师改变过去自己板书讲解,学生记忆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动画演示,在课件中显示动态的“点”并把相关“点” 连接成曲线,同时标注出轨迹中“点”的条件。教师加以引导,学生自己清晰地认识在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3. 运用信息技术展现教学过程,拓展学生思维

数学学习本身比较枯燥,而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又比较差,他们缺乏学习的热情与积极钻研的学习动机,教师单调地讲授很难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挖掘多样的数学资源,充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数学学习的内容,能够生动地展现数学教学过程,能够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学习“圆锥曲线问题”,可以通过观看铅球运行轨迹来讲授课程,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微课程的发展

微课程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中职数学课堂从微课程的发展中受益匪浅。微课程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是促进微课程发展的关键,微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系统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简短视频、课件等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

微课程以其简短精悍、具体形象的优势在近年来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中职数学教师,利用当前发达的信息网络条件把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制作成动画、视频,如此可以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助于中职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

微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可以通过实际教学效果体现。例如: 在讲授两面角的平面角时,一方面,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微视频,视频中展示两面角的平面角的找法,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另一方面通过视频的动画展示,让学生对两面角的平面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微课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帮助教师迅速成长,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成为一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优秀教师。

5.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 “翻转课堂”的实践提供技术支持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创建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的形式来实现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课堂这一单一学习场所的局限性,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课外学习在课堂中师生交流学习过程中 遇到的问 题。“翻转课堂”区别于微课,其时间比微课时间长,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实现必须依托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为中职数学课堂的改革带来生机。例如,中职数学课堂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录制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供学生学习,可以改变以往紧张枯燥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把制作好的视频提供给学生,并布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学习。然后回到课堂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检查学生学习的进度,以便监督学生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促进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可以推动“翻转课堂”的完善,为中职数学的教学提供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评价与思考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的确使中职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运用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教师错误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机械地把课本内容呈现在课件中,误把课件展示当成了板书的替代品。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系统的培训。

因此加快中职数学信息化的两个重要举措就是首先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理念,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系统培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增强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14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使多媒体技术逐步的被运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予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的生机,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当代一线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且能够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的改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1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1.1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毫无生机可言,因为数学的学习是一种偏向于理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够理解教材上涉及到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但是,信息技术可以运用全新的表现形式,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学生的面前,从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来冲击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性的目的。

1.2 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课前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备课,备课不是简单的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而是需要教师翻越大量的资料,将知识自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内心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在传统的备课过程中,往往是教师一页一页的翻查资料,这样就会花费教师不少的宝贵时间,甚至有时候花费了时间也没能够找到比较合适的教学资料。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迎来了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这个无限的资料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课堂教学素材,减少了教师搜集资料花费的时间。

1.3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头号敌人,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加不用说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了。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象化,而且还能够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展现给学生看,加深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将原来的单向传授的学习方式转化为双向的学习方式,即自主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迅速的掌握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及时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1 信息技术在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学生的自身能力去理解,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在头脑中不能形成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图。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通过特定的软件清楚的表达出来,是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还能够为教学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交流平台。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竖琴中琴弦,然后引出线段;展示出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引出射线;展示火车的两条无限延伸的铁轨引出直线,从鲜活的实例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线段、射线、直线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

2.2 信息技术在学习方式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观察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最后通过证明或者验算来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进行体验性、观察性学习;人机交互,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来树立起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例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较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思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自己对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在比较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用多媒体创设原生态的场境,使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内容。

3 运用信息技术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要想信息技术全面的被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网络技术的应用还单单停留在打字和制作表格的层次上,还不能够把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因此,要加强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网络软件能够运用课堂教学中,且发挥出其全部的效用。

3.2 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有很好优势,但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也不能够随心所欲的随便使用,而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和信息技术自身的局限性来选定。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教师就必须能够准确的把握信息技术的效用,找准运用信息技术的契机,使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减轻教师身上的工作量,能够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运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虽然目前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爱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6):36.

[2]顾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90-91.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4

金阳新区实验学校:张德民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教具等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难度相对比较大,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与形式主义,导致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薄弱。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空间与图形;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与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图形直观、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随着计算机制图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几何方法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而“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首先在于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标准》第 1 页)。更加突出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其教育价值。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在空间与图形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识图都离不开观察。教学中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屏幕上使运动的事物静止化,静止的事物运动化,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提高学习兴趣同进也十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这部分内容,为了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利用电脑演示一组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让学生区分哪些是平移或旋转。在教学平移时,可以在电脑中把平移的过程用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使原来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的展示,降低了学生在观察上的难度。电脑画面能动能静结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观察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专注力,融化了知识的难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图形教学中的动态内容,化抽象为形象

到了中高年级,图形教学中有些复杂、抽象、立体性强的问题,凭着自制的教具无法演绎得全面和到位。所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形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师不易展示或说明的图形,利用信息技术清晰而形象的加以说明。并且通过图形教学与信息技术科学的整合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整合了信息技术与空间图形的教学。从而化难为易,轻松地让学生理解。

例如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要求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起来转化为一个长方体。实际教学操作中,如果平均分成16等份,还可以动手操作,但是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的情况,我想操作起来就有些费时和有难度了。这时只有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直观的、动态的把圆等分成十六份、三十二份、六十四份······,才能拼出非常接近长方形的图,才能让学生直观的发现圆的半径与长方形宽的关系,圆的周长与长方形长的关系,从而在演示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直观图形中发现数学规律、主动探索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此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降低教学难度

几何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比较复杂的图形,为了使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问题的实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的设计,让图形的某些关键部分出现闪烁,强化视觉效果,增加信号对学生大脑的刺激,这样做形象直观,既能讲清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若只依靠课本上的静态的图片是绝对不够的,那样容易引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片面理解,难以与学生已有经验产生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在互联网上下载很多张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四、创造真实情景、提炼数学问题

通过“真实情景”下的数学学习,形成丰富的、真正的、灵活的知识,从而能解决实际问题。利用计算机显示动态图像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可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造更多的条件,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教师可适时创设动态情境,以发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在小学生初次接触空间与图形。但是的在导入时一味地运用信息技术也是不行的,还要注意情境的转换。这是一种真实情景与去情境的转换。因为“去情景”下的教学简单、抽象,易于把握抽象数学知识的关键特征,教学注重结果性“真实情景”下的学习,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教学注重过程性,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案例4:“认识面积”这一课将面积的概念利用多媒体动画表示出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课件先出示一块土地,然后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再利用动画效果将图形添成红色。并告之学生刚刚涂色的范围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这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让学生明白面积到底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在学生理解后又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指哪个部分也用颜色表示出来动手做一做。第三出示一个开放的圆形先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哪一部分,再利用动画效果来添色结果颜料从小孔中流出去,从中让学生明白只有封闭图形有面积,开放图形是没有面积的。通过这样一个情境的活动让学生归纳出面积的概念。这个例子中教师就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把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给人印象深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把“真实情境”和“去情境”进行转化让学生完成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图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弥补这一弱势,提高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完成长方体的展开图教学一课时,难度较大,光凭教具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结合多媒体的演示,不但能迎刃而解,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学生还容易理解。

在上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与位置一课时,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互联网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让这个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解说学生所处城市的如金阳在贵阳的哪个方位时,只要一缩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样直观的介绍比我们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绍,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去想要方便直接的多了。

六、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中《校园的绿化面积》就是利用所学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将不规则的图形通过割补的方式转化为规则的图形。针对校园的绿化面积,学生通过测量有关的数据,结合多媒体展示平面图,计算出校园总体的绿化面积,并且可以设计校园新的绿化方案,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此课如果缺失多媒体的运用,将大大降低信息量,也不利于课堂中多种方法的交流。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5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武进横山桥中心小学 唐海燕 赵龙

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

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在全面考察课堂教学传播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本学科的教学设计理念,构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模式。

一、任务的设计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在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7课是《剪贴图形》,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粘贴自”的命令插入图片;

(2)学会利用“复制到”的命令保存图片。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们决定将本课教材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安排,将“粘贴自”命令单提出来,作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应加以拓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操作技能。只要告诉学生一两个图片文件的位置,学生就可以试着运用“粘贴自”命令将图片从文件中调出,操作即可完成。但是,这样完成一个任务实在有些无趣。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要在图中插入图片,就有一个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老师同样应该渗透审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从能力方面,涉及考虑到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www.xfhttp.com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6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小孩子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我利用课件播放了一段“阿凡提分金条”的动画故事,先把一金条平均分成2份,让阿凡提取1份,但阿凡提不要,他觉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金条平均分成4份,阿凡提还是不要;最后,把金条平均分成12份,这一次阿凡提开心的拿了6份。啊„„学生大笑了。老师问:阿凡提现在为什么这样开心?„„像这样,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的特点。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这一重难点,我利用课件形象生动的剪、拼动画,把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学生从视觉上体会到把一个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己亲手剪拼,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才能使这个圆转化成最近似的长方形?然后再以剪拼动画32份、64份„„形象生动的活动过程展现眼前。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五年级一节 “数学活动课”中,我用录像播放师生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

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7

一、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 不但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解决了在常规教学中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进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受到时间、空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是无法满足的。如果教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丰富的现代化资源, 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的内容有机的整合, 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 使教学更具有时代气息, 贴近现实生活, 同时也使教材“活”起来, 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 更加热爱数学, 广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圆柱的侧面积计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同的圆柱, 让学生想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答案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这时, 教师再通过课件进行演示三种圆柱的展开图, 学生会发现, 有的展开是长方形, 有的展开是正方形。教师再让学生仔细观察, 圆柱底和高与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让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生的自己观察, 独立思考, 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从而增强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可以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

传统的“课本--教师--黑板”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引入后被打破了, 以丰富的、生动有趣的、立体的方式呈现了教学信息。利用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 多方位展示了几何模型, 进行图象的平移、旋转、伸缩等变换, 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例如《认识角》的教学中, 教师要求学生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进行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了初步印象之后, 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实物演示, 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角, 并让学生观察角有什么特点。然后通过课件上闪烁着的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使学生马上领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接着在进行演示教学, 通过动态显示, 让学生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 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样, 那些看似静止的死物动了起来, 化静为动, 使学生正确、清晰的获得了概念,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进而使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有趣,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很好的实施了素质教育。

三、信息技术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法

信息技术的优势是强大的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反馈信息, 真正实现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在传统的中, 学生学习范围仅局限于教材中年、月、日的关系, 以及平、闰年的判断和大月、小月、二月的划分等等。虽然学生能够很快掌握知识, 但是教学目标十分单一, 无趣味性, 枯燥的概念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教学后, 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等平台收集并初步整理信息。上课时, 大量的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 学生争相发布自己的成果,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处理收集到信息, 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活力。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上述的知识, 更让学生知道了二月的由来, 闰年的产生等。

四、信息技术可以调整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 只会扼杀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时间一长, 学生很容易疲倦, 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此时, 如果教师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 就会创设新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能够让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当学生有了新的学习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使他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篇8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发挥优势,认识不足,和其他教学资源一道为教师教、学生学以及师生交流服务,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在知识的难点处“重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能够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提问:“我们学过了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你们有什么办法吗?”一学生回答:“可以把圆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这时我追问:“怎么转化?”另一学生回答:“把圆平均分成2份。”根据学生回答,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把两个半圆使劲地拼,结果还是一个圆。我问:“不能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怎么回事?”善于思考的学生立即发现平均分的份数不够多。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分割为完全相同的小扇形,并试图拼成长方形。从平均分成4个、8个到16个。这时我再追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同桌轻轻交流一下。”学生甲说:“16个拼起来,比较像长方形。”学生乙说:“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还可以再分吗?”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个、64个……完全相同的小扇形。指着大屏幕我问:“大家再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如果一直这样分下去,拼下去会怎样?”一学生回答:“拼成的图形就真的变成了长方形,因为边越来越直了。”追问:“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这个圆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个过程从“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到“这样一直分下去”的过程就是“无限”的过程,“图形就真的变成了长方形”就是获得的结果。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经历了从无限到极限的过程,感悟了极限思想的巨大价值。为六年级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打下了基础,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极限思想会潜移默化地形成。

以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采用了“变曲为直”,“化圆为方”极限分割思路。如何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体会这种分割的思想。而课件的演示,学生通过有限想象无限,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趋势,想象它们的最终结果,既使学生掌握了计算公式,又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二、在知识的生长处“巧用”信息技术

《认识加法》是低年级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知道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初次接触加法,学生很难用语言表达准确、完整。为此,我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加法的意义于演示操作中,通过演示的条理化,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思维打下基础。设计时把书上静止的情境图,变成动态的形式呈现,先播放三个小朋友在浇花,动画演示走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共有5个小朋友,学生有了直观的动画,表达图中的意思就变得十分简单,学生对于加法意义的理解由抽象变得直观,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教学《认识减法》时,我用动画来呈现教学情境,学生既感到有趣,又乐于接受新知,让新知识的生长显得“水到渠成”。

三、在探究问题处“活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其实和传统的学具一样,都是为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服务。但它有更多的优势:具有强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灵活的信息处理方式。例如:教师在进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时,这样指导:当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并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后,设计了如下一道应用题:“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水箱,长和宽都是5分米,高4分米,做这个水箱至少要用多少铁皮?”学生按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很快列出了第一种算式(5×5+5×4+5×4)×2,在此基础上又有学生想出了5×5×2+5×4×2的方法。“还有别的解法吗?大家讨论一下”教师边问,边在屏幕上出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终于想到了5×5×2+5×4×4这一特殊的解法。“这种算式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都可以这样列式?”教师的一系列问题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此时屏幕上四个相同正方形平面及时闪烁,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可以这样列式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欲望在观察、讨论、列式中得以实现。创设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极大地激发。

四、在知识的延伸处“妙用”信息技术

2012年我曾有幸听到一节一年级的《得数是6、7的加法》,课最后的设计,让我记忆犹新。老师给学生动画呈现了故事“森林里的猴妈妈为了节省粮食,就规定了猴宝宝一天的食物:早上3个桃,晚上4个桃,猴宝宝一听,不乐意,嫌太少了。猴妈妈改变主意说:‘早上四个桃,晚上3个桃。’猴宝宝一听,早上变成4个,比原来多,非常高兴,就答应了猴妈妈。”学生听完故事,老师提问:“你要是猴宝宝,你高兴吗?”学生们马上回答不高兴,及时追问:“为什么不高兴。”一位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早上3个、晚上4个合起来是7个,早上4个,晚上3个合起来也是7个,只不过两个数交换位置,结果是不变的。”教师马上小结:“这位同学表达的多清楚、完整!是啊!同学们,两个数交换了位置,结果不变。所以这些小猴不应该高兴。”信息技术呈现这一动画,让学生初步的明白了“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一妙用,让一年级的学生初步感受到规律,为今后学习加法交换律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无比的空间。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课堂教学无疑将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9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梁永双论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各个学科都把它应用到学科教育中,数学教育也不例外。数学内容比较枯燥而又难于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因此,数学课堂总是令人感到枯燥和无味,教学效果也总是令人不太乐观。而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为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扩充知识信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还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都得到提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那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抽象性和严密性是初中数学的特点之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离不开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在一些概念知识的学习上先列举大量的实例或者让学生亲身体验来获得感性知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中,我设计了一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对称图形世界”。我采用了Powerpoint2003软件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让他们寻找这些图形的对称性,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我选了一张蝴蝶的图片,并对它进行了形象的分解,引导学生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这样就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讨论——总结,逻辑思维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使思维“可视”。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数学对象可以图像、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我用相机录下了一个路口在某一段时间内车辆通过情况,并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成一个课件,模仿现场进行统计,还能通过回放对不确切的数据进行重新统计,让学生正确、准确的掌握统计的方法,这是任何一个现场统计不具备的优势。同时又解决了学生自己去路口统计的不安全因素。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学又如探索“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以往需要画出许多三角形并画出三条角平分线。而教学时间的限制使得教师不得不缩减学生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对一两个三角形进行尝试之后就推测结论,结论的可靠性不强,学生对结论的体验也不多,导致了学生对定理的记忆不深。而使用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可以只画一个三角形,分别做三条角平分线,这时三线交于一点。然后学生只需拖动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将原三角形变成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拖动中就可以发现无论如何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条角平分线仍交于一点。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多么重要。由于可视了,死死板板的书本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了,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对数学感兴趣了,也就激发他们学了其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益衰减。此仍靠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信息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不够的。这充分说明了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减少想象的困难。

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并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教学,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将解析式和图象的联系用动画演示,由点动到线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

平面图形中的平移、翻折、旋转等位置变化,用多媒体能够发挥它们特有的优势,如抛物线的平移、旋转,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可以使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中学教学中,数学课本是静止的,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讲授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把多种可能的情况展示出来,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重点。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寻找有关勾股定理的小故事及证明方法,网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生在链接的引导下,就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信息海洋中冲浪,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学习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也加大了课堂容量,让全体学生平等地享有了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上让每个人展示自己收集的故事及证明方法,通过大量的动画、图片等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关于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几点反思。

(一)学科本位,优势互补。

信息技术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有目共睹,然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就其实质而言,它首先是一堂数学课,只是适时地借助网络技术,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在现实情境和生活经验中来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发现真理。所以课程整合,必须以数学学科为本位,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课的成功与否,不能看这节课中计算机用了多少时间,更不能依赖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技巧如何,而是首先评价这节课是不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其次再评价信息技术是否用得恰到好处。一堂成功的整合课,既能“承”传统教学的精髓,又能“扬”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优势互补的教学策略,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摈弃形式主义,注重教学实效。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并不是每天必用、每课必用,我们要坚决摒弃那些浮华的形式主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并不是不要抽象和证明,我们仍然需要思维的训练;需要学生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仍然

需要教师的“授业”“解惑”。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需要我们权衡把握。我们老师,也因此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只有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恰到好处地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万不可凉帽冬戴,弄巧成拙。

(三)辨证看待,正确评价。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可能在短期内点石成金,很难一下子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因此遭到了一些质疑和责难。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明确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我们所期待的不是一个个捧着书袋子的两脚书柜。而是拥有缜密的思维推理,善于发现,勤于探索,勇于探究创新等综合实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为数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今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发挥其最大功效。随着信息技术有效的使用,将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和人文化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不断为学生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乐于创新,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伊红、钟旭天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3

2.王鹏远.北京市海淀区数学CAI课题组.《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教育》

3.硕博网中华硕博网数学教育与培养创新精神.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2008-5-3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10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网络化、多媒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为主要方向的信息技术手段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之中,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将计算机、网络、投影、电子白板、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中职数学学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能够建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多重关系,能够突出解决中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数学基础薄弱、主动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中职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规律,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帮助中职学生降低数学学习难度,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学习和专业学习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探索、创新中感悟并学习数学,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学教学的优化统一,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中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常,创造性思维是因好奇心与想象力产生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全新的教育环境,进一步刺激中职学生的自觉性,开发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教师应当改善守旧的授课模式,多采取开发脑力智慧,组织学生动手能力,或建立小组来对知识点展开探讨,这类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中职教学课的基础。在教学环节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根据教学知识点达到情景重现,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改善无趣死板的数学课堂,增添趣味性。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首先采用两张苏通大桥斜拉索的图片,作为课程内容的展示,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漂亮宏伟的苏通大桥景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斜拉锁中的倾斜水平,虽然学生均发现了其中的差异性,但难以应用精确的词汇阐述其中的区别。学生形成了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师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引导并讲授“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知识点,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就可以用两种数学语言将斜拉锁中的区别准确描述了。该类问题的情景设计,一方面可以带动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数学的工具,可以将数学难易程度降低,推动数学更好地融入生活、贴近现实,达到情境重现的最大化,推动数学教学的灵活性,进而实现从书本、课堂以及考试中走出来,回归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中。采取技术的交流作用,建立十分贴切的数学学习情境,采取录像、影碟与计算机软件模式来表达数学问题,通过视觉效果展示枯燥的数学概念,代替了传统的文本形式,增强了数学的生动性、可视性与空间立体感,同时和其他学科结合效果更好,推动了数学知识在短时间内与相应知识的联合,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数学印象,使其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数学的本质,实现领悟数学的功能,从而进一步发现数学的良好品质与力量。

不仅如此,借助信息技术能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分解后,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来了解,比如采取视听建立的场景完成数学理念的讲解,让难以理解的概念直观表达,降低理解难度;同时,采取动画来体现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进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的.思维与方法。简而言之,常量往变量发展(如代数过程中的函数),静态往动态的思考(如圆锥曲线定义),平面图形往空间图形思考(如立体几何),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联合(如数形式)等,均能采用多媒体技术去处理,让学生从“听”的教学,过渡发展成教师引导的“做”学习,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由被动开始转为主动。

三、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教学难度

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是让学生了解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原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其形成的原因。但对中职生来说,因教学环節不同的主客观原因的制约,仅仅能单纯地靠记忆掌握部分数学知识,其中的“所以然”,极少有学生会深入探究。多媒体课件则可将数学中涵盖的事物、过程等采取逼真的场景重现在课堂中,让整个教学过程的思路更清晰、具体、形象,将其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清楚地在学生的感知领域中表达出来,带领学生了解整个知识的具体过程,在参与到整个知识思维后,实现对思维、能力、智力开发的目标,进而促使抽象的数学理念更加详细、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难度,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改善了传统教学方案中无法克服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黄嵚.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6(1):243.

[2] 谢达. 中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 发现(教育版) ,2017(1).

★ 教学论文 中职

★ 职业教学论文

★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中职数学教学论文

★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论文

★ 职业中学教师教学论文

★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与对策论文

★ 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 中职学校舞蹈教学论文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11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41-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步入课堂,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具有化靜为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态逼真等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其基础都是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逐渐向有意注意过渡,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外部因素不断进行干预。在数学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上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去获取知识,可以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村庄里通了自来水,动物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只有小猪站在自家门前着急地哭了起来。教师问:小猪为什么哭呢?学生发现只有小猪家没通自来水,它着急了。教师启发:“我们能不能帮帮小猪?”学生很快就把自来水管道画到了小猪家。接着用课件把通到动物们家的、各种形状的自来水管道抽象成两条直线,让学生观察比较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这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类,在一个个生动的情境中,轻而易举地认识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旋转的功能,把两个形状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先旋转180°再平移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屏幕上生动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因为学生亲历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兴趣被大大激发,所以有利于学习巩固新知。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教师的教学由传统的依靠平面的黑板转化为依靠立体直观的多媒体技术来实现,随之,教学方式、教学手法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更多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学生怎样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而不是强调教师怎样教,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的向导,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学生需要建立起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新型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圆以后,教师提问: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学生回答车轮、杯子盖、井盖、1元的硬币都是圆形的。教师随后启发:车轮为什么要选择圆形呢?对于此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与回答。这时在课件中设计正方形的轮子、长方形的轮子、圆形的轮子、椭圆形的轮子、三角形的轮子,通过滚动对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圆形做车轮是最稳定的。如果不用这样的直观手段,学生就只能被动接受车轮设计成圆形的结论,缺乏直观的体验,既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更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联系交流的平台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只有课本、作业本和尺子等,这对学生在学习中获取信息、探索问题、构建知识体系造成极大的局限,学生的创造性也因学习工具的缺乏而难以培养。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交流的工具与资源,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联系平台。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分析,理解了“轴对称图形”以后,教师启发学生:大家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你能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吗?然后让学生在电子白板的“画图”程序中自由地发挥创作,教师适时地运用课件进行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新知,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变得更加和谐,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

又如,教师可以创设班级QQ群、班级博客、班级邮箱等公共平台,借助网络及时发布教学资源,让学生及时接受指导。近几年随着微课程、翻转课堂的兴起,学生可以和教师全天零距离接触,大大拓宽了教师与学生交流联系的渠道,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做好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的优势,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增加课堂容量,充分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加快教学进度,不断巩固、深化新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 一课时,“射线”和“直线”需要动态地无限延长,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画不出两种线动态的效果,仅凭想象,学生不易理解,课堂上浪费时间的同时,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可迎刃而解。教师在屏幕上先显示出一个亮点,闪烁三次后,从亮点向左射出一束光线,学生马上就能感悟出射线是怎样形成的;用不同的颜色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个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线段两个端点向左、右分别延伸,就形成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可以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三种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提高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5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会得到巨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教育研究,2002(8).

[2]张外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咨询,2008(35).

[3]代军.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误区[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6(6).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和思考 篇12

一、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必要途径。因此,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也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但从实践调查的研究来看,传统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始终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一方面,概念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逻辑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这就导致学生无法运用生活常识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又进一步提高了小学概念数学的难度。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相对抽象,导致部分学生对概念教学难以产生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甚至让部分学生对数学教学产生厌倦等负面情绪。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能够让学生在原本枯燥无聊的概念教学中获得乐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以《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很难通过口述让学生了解与掌握位置的概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制作相应的图形,可以通过平移与变换让学生感受到位置的变化,在直观的观察中对位置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理解与掌握。

二、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要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就应该突出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限制,必须要打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到放松,并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地表达与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快速摆脱上一节课的压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小学数学课堂。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舒缓的音乐、给学生展示优美的图画,达到放松学生心情的目的。

在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增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活力。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应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在进行计算机游戏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并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个气球,气球上标有不同的数字。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灵活组合气球,要利用三个气球进行正确的加减法计算。如果学生的搭配正确,则可以获得积累一个气球,如果搭配不正确,学生就没有收获。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对学生最终的收获进行评定,对输掉游戏的学生进行适当处罚。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也更有趣味,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感到越快,会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生动趣味。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调动,能够让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更积极的思考、更主动的参与,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进而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能够极大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收集更多种的解题方法,能够让学生在一题多解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分析与解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能够获得教学资源无疑更多,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学资源的限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拓宽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渠道。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论坛,引导学生在其中进行交流与讨论。这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更积极的交流,在思维和意识的碰撞中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四、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疑难点,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拥有一定的教学难点,它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正好欠缺这样的能力,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以《方向与位置》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难以通过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学习,进而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难以取得有效的成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就可以使用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图像,就能够有效规避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学习数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有效的开展生活化教学,创设更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将现实生活的常识应用于数学学习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片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方式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对负数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地来说,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和交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人类的工作、学习和娱乐方式得到改变,也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论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作用,旨在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推动小学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上一篇:文职人员考试试题下一篇:纪检部下半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