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共9篇)

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 篇1

6月是离别的季节,每年这个时候各个阶段的毕业生都会结束自己人生一个很长阶段的学习生涯,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新的环境会面临新的问题,回首过去,我也毕业一年了。在这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成长了很多,感谢广雅给我的机会和平台,让我由最初懵懵懂懂不知天高地厚的天真的孩子,成长为现在会思考,而且更坚强、更成熟的自己。这一年来,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实践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一)如何很快适应新环境。

初识广雅印象最深刻的是这美丽的校园,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即便是在寒冬腊月,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一番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情谊,给我一种亲切感,让我有了归属感,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里,并且努力做到最好以融入这个学校。

工作之后最重要的朋友便是身边的同事了。初来乍到的新人,未免胆怯如鼠,处处小心翼翼,唯恐自己不小心犯了什么错误。我很幸运,在工作的第一年还能遇见很多刚毕业的同事,我们像是认识了好久一样。或者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呀,比什么都快乐。把同事关系处好了,做事情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孤军奋战,大家在一条路上,可以朝着一个方向,一起奋斗。

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或许我们不能跟所有的人都做最亲密的“战友”,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东西,这点我们只需随遇而安,不必强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都有优点,也都存在不足,作为教师,应当悦纳同事意见,并在合作互助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共同提高,这些都是师德的要求。我很庆幸自己遇到的都是师德高尚的人,科组的、办公室的老师,来自各个方面的人都很迁就我这新人,不管是轻轻的一句问候,还是浅浅的一抹笑意,亦或是教学上点点滴滴的指导,都让我倍感亲切,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更为人性化的是,学校的“青蓝工程”给我们新入职的老师指明了方向。工作之后本没有这个幸运有师傅教我们怎么上课的,但是在广雅却有,我真的觉得自己是太幸运了。我的师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待我如同家人一般,给了我很多教学和生活上的指导。面对如此的恩情,我只有做更好的自己,方能对得起恩师的知遇之恩,不留遗憾。

(二)如何进入教学最佳状态。

适应学校之后最重要的,也是迫切需要我去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教学质量。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才能适时适量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刚开始参加工作,我面临的就是跨级的问题,教的是历史,跨的是初一和高一。虽然他们的学习内容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知识的深度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却差的很多。初中的内容很简单,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偏小,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所以如何提高上课的趣味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把握重点内容是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高中生在三年的初中学习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又不是那么深入和全面。更加上很多同学到了高中以后变得很慵懒,很多学习的热情没了。所以面对高中生我要解决的问题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又要帮助他们为三年以后的高考打好基础。

正是因为面对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年级,所以在最初的时间一直是我心里面很大的问题,害怕自己兼顾不了那么多的重担,有时候对自己上的课不满意就会很郁闷。但是更多时候我会多找自己的优点,很重要的一点事我本身的性格比较活泼开朗,跟同学们的年龄差距不是太大,所以比较容易相处。加之我也经常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生活中发现幽默的,有趣的事情总是愿意跟他们一起分享,看到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会“狠狠”地表扬他们,这样很快跟同学们熟识起来,打成一片。气氛融洽了,上课自然也顺畅多了。

吊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之后,剩下的就是扎扎实实教学了。我觉得课件对于一节课的效果如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制作精美的课件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他们更愿意关注、学习。比如课件制作环节是否流畅,内容是否丰富等等。在这中我着重关注字的大小,太大了内容有限,太小了后面的同学有看不清楚。这样的用心良苦,同学们体会的到。所以我的课件都是精心制作的,虽然熬夜做课件很辛苦,但是,结果值得。

除此之外,就是知识体系的问题,除了师父的耐心指导之外,我自己也会从网上,书本上搜集相关的资料,一定把该讲得知识弄明白,绝不打无准备的杖。就这样,我的教学慢慢的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三)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高一下学期,由于学校领导的重视,让我带了高一五班的班主任。还没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很大的信心,一方面觉得自己各个方面尚未准备好,另一方面了解这个班的同学不是属于很听话的那种,害怕自己真的当上班主任之后误人子弟。但是,学校领导还是把这个难得的锻炼机会给了我。从此便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班主任工作历程。

“你快乐,你高兴,花儿努力地开。你郁闷、你悲伤,花儿也努力地开”开始的时候虽然没有头绪,没有经验,我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充满热情的班主任,因为快乐会传染,我要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带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开始的自己也是一点经验和头绪都没有,硬着头皮往上冲,所以跟同学们的关系有很远的距离。因为为他们犯得很多错误着急,而自己有无法说服自己淡定如水,所以哭了很多次。但是现在想想觉得还是笑的更多。不仅是我,还有这么多可爱的学生,跟我关系很近,他们也跟我说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

有一个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其实觉得我们老师挺不容易的,一个刚毕业的外地小妞,在我们广东打拼挺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遇到了他们这群魔头。这半年她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我们虽然有的时候不懂事,但是老师的付出和教诲都记在心里。我们一起把她气哭,又一起把她感动,我们一起做了好多有意义的事情,这一年,我们哭过、笑过、闹过、感动过,成长过,所以青春无悔。

有位师长曾经跟我说过,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而且时常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很有良心的老师。所谓付出总有回报,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最大的回报就是见到同学们的成长。在经历过了以后,回过头来再看,印在脑海里和心里的是无限的感动和不舍。最大的成功是我教会了他们团结,使我的班级真正的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虽然在最初跑步的时候他们喊得口号声音并不是最响亮的,“五班风采、排山倒海,活力青春、唯五独尊”!但是五班精神他们都记在了心里。

就像歌词里写的,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人生犹如在人生的大道上行驶的列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见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也会不时的面临分别。无论是喜是悲,期望留给我们的回忆是永远的财富。等到哪一天我们无力奔跑的时候,回过头来再看,希望那时候会念叨的是: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

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 篇2

一、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 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 收获多样化的教学成果

《指南》中明确指出, 幼儿教育是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必须建立科学的标准与制度, 必须保障幼儿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益。而保障幼儿权益, 实质上就是保障幼儿的未来,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职业技能, 具体体现为:正确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坚持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研究并重, 取得多样化的教学成果。也就是说, 新时期的幼儿教师不仅要会灵活处理教学实践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而且还应该注意不断总结和提升教学实践经验, 并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形成论文课题、小报画展、成绩简报等多样化的教学成果。

2. 做好教育角色转变, 引领幼儿全面发展

《指南》中突出强调了五种教育理念, 总体来说就是以促进幼儿发展为中心, 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 深入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从近两年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来看,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看法,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坚持从生活的角度来组织教学, 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回归生活;三是注意教学活动的社会化, 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当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儿教师专业起点低, 难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 幼儿教师的起点偏低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总体来说, 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要好于民办幼儿园, 不少民办幼儿园教师既没有学过幼儿教育, 也没有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只是因为幼儿教师工作相对清闲, 压力小, 需求量大, 所以他们才走进了幼儿教育行业。但是, 从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来看, 幼儿师范教育的缺失, 使幼儿教师出现了从教育理论、专业精神到技能技巧的不足, 因此, 要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值得怀疑。

2.《指南》要求过于抽象, 幼儿教师难以消化

对多数幼儿教师而言, 《指南》当中全面发展的要求过于抽象, 教师总感觉难以把握, 总会产生理论水平不足和实践能力欠缺之感。仔细研究, 不难发现, 全面发展要求当中任何一个层面都有着极深的理论内涵, 都值得我们仔细地研究, 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理论更是让幼儿教师感到高深莫测。[1]

3. 教育教学研究薄弱, 教学设施简陋

从全国范围来看, 幼儿教育科研课题的主要研究群体集中在高等学校和各地的教研部门, 只有极少数课题由地市级政府直属的公立幼儿园承担研究工作, 而县级以下幼儿园基本上没有参加课题研究的记录。以连云港市在教育行政部门登记的幼儿园为例, 近三年内做过或正在进行幼儿教育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只有3所, 而全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偏离教育目标的现象, 组织幼儿活动的方法陈旧, 教研活动开展不起来。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 一方面, 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加之幼儿园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艰苦, 使得幼儿园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 幼儿教师没时间, 也没精力和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另一方面, 较之于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 各幼儿园普遍出现了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的情况, 图书资料购置乏力, 在职教师培训开展不及时, 使得教师未能及时接触并领悟新的教学理念, 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了。

4. 与外界沟通交流少, 教师成长途径单一

一般来说, 幼儿园比较注重教学的管理, 对外交流相对较少,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一般就是在实践中模仿、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等。虽然教师在自我探索与总结过程中, 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认知, 但是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接触的新的教育理念较少, 导致教育方法单一、落后;二是倾向于知识的传授, 忽视游戏活动的重要作用, 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小学化现象;三是幼儿教师与外界交流少, 成长环境过于狭窄, 教育经验具有明显的封闭性。[2]

三、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如前所述,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欠缺, 成长环境单一, 对外交流不足已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并已经开始阻碍学前教育的发展。如何尽快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之更加适应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笔者以为, 攻克这一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幼儿师资队伍, 保障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是健全幼儿教师聘用制度, 从源头上保证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各类幼儿园, 不管是省级幼儿园、地市级幼儿园, 还是县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农村 (社区) 幼儿园, 不管是公办幼儿园, 还是民办幼儿园, 都应对新教师的聘用进行严格把关。二是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让没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教师逐渐退出教师队伍。幼儿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在于实现幼儿教师培养、管理与聘用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只有强化幼儿教师队伍, 才能使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根本上的提高。三是依法落实和保障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建立积极有效的评聘机制和工资增长机制, 解决所有幼儿教师的医疗、失业、养老、进修等问题, 使其在工作中没有后顾之忧。

2. 依托高等学校, 强化学历教育, 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历层次是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就是依托地方高等学校, 举办多样化的学历教育, 逐渐提高学前教育从教人员的专业素养。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来看, 专门的幼儿师范类高等学校并不多见, 但是从各地级市来看, 基本上可以达到每个地级市都有高等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鉴于各地幼儿园资金短缺、幼儿教师工作忙碌、经常外出参加各类培训活动不现实的情况, 不如依托地方高等学校, 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开展诸如函授、自学考试、在线教育之类的学历教育, 以形式灵活、层次多样的专业学历教育来促进幼儿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3]

3. 健全制度, 多措并举, 构建立体化的培训体系

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培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 合理制定师资培训规划, 建立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才能使培训活动收到实效。

(1) 各县以一级示范园为核心, 建立骨干教师培训网络, 不断推广先进经验, 不断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各幼儿园以园长为核心, 以教学团队为载体, 依托教学实践活动, 组建教学共同体, 积极构建专业对话氛围, 在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中自我剖析、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3) 围绕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 不断破解教学实践当中的疑难问题, 在“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行动研究当中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 (4) 发挥一级示范园的龙头带动作用, 实现不同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和共同成长, 建立各幼儿园之间积极有效的互动机制。[4]

4. 强化内在动力, 强化自身建设, 展现自身魅力

幼儿教师的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更多的是来源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悟。《指南》当中的理论和观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过于抽象, 而真正理解这些理论和观念的方法就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建构和自我调整。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只有幼儿教师不断地强化自身素质, 不断地认识、分析和完善自我, 才能获得强大的内在发展动力, 才能加速自身的专业发展, 尽情地在幼儿教育事业当中展现自身的魅力。[5]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J].幼儿教育, 2009 (10) .

[2]彭兵, 谢苗苗.影响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10) .

[3]叶圣军.《指南》背景下的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困惑与原因[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1) .

[4]肖杰.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 2011 (6) .

浅谈体育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3

一、虚心向老教师和同行们学习

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有的尽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其中不少对教学的组织、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往往有独到之处和新颖见解。虚心诚恳地向他们学习,时常会使年青教师获益不浅,以到茅塞顿开。其学习的方式不外乎留心观摩他们的教学以及进行经常性的交谈。

向老教师学习自不待说,容易接受。但青年教友间却因为都是同辈人以及一些不良心理,常常忽视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古人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由于各自的能力不同,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高度不同,智力结构不同。于是,对各自身经验的体验、积累,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授及其方法手段的运用也常常颇有各自见地,因此,青年教友相互之间也应该不存已见,互通有无。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今天“隔行并非如隔山”由于现代社会知识的综合性和渗透性,也由于体育内部其思想理论具有的广泛的通用性和指导性,无疑其它学科一些教友的教学经验对提高体育学科的教学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发价值,因此虚心求教,广采博学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重视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其教学能力大致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实施教法的能力,组织比赛和裁判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这些基本的能力是日后得以攀登教学高峰的基础,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来说,有目的地注意自身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这些基本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一点应该首先做到过好“教材关”,熟练地掌握教材的方法要领,做到能讲解、能示范、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错误,做到了这些基本的方面能够进一步把教学过程引向深化。

三、继续向书本知识学习

现如今大有科班出身的体育工作者常常会自持受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有一套一套的理论知识以指导,步入实际工作大门之后,易于忽视继续向书本知识学习,这是值得忌讳的。殊不知,现代社会知识量骤增之猛烈,知识更新之快,知识陈旧速度之惊人,终生教育学习已经取代了一次性教育,倘若死抱住旧的东西妄自尊大,到头来只能是固步自封,教学水平绝达不到新的天地。

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带着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去检索寻求知识的指教,二则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理论,观点去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而就更新理念,更新知识的方式我体会到:①是多看,广读一切与教育教学及其修养有关的书籍。譬如在阅读各种专业书籍之外,还应该读一些文学、历史书籍,了解一些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充实自已,服务于自己。②是多摘,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摘取信息,进行存储,制作课件。或建立读书卡片,既可随时摘取新的信息,又可分门别类地整理归纳。③是勤剪贴,将一些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章,经验丰富很深的体会分科立目地剪贴成册;便于研读,易于琢磨。

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注意自身经验体会的积累

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悟出其中真谛,然只去实践,而在其过程中不去领悟者也是得不到真谛的,总不得真谛又怎提高教学水平?因此重視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剖析,对自已的教学经常的进行反思,认真的进行总结,不断的使教学效果有一个提升的过程,注意自身点滴教学经验体会的积累是提高教学水平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这里值得注意的尤其有两点:

1、对自已的教学要及时的进行客观评价,坚持写课后小结。一次课中的教学体会犹如人的灵感一样,容易稍纵即逝,及时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记课后小结,把课中的体会最深的东西,无论是成功的经验或是失败的教训加以分析、记载,对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2、经常写专题小结。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种质的飞跃,将零零落落的感受系统地归纳起来成为理论化的经验,无疑是教学水平的一次升华,通过经常性的专题小结,可以加深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日积月累就能对此较之“驾轻就熟”“别出心裁”了。

五、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年轻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4

摘要: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有学者指出:对老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老师专业程度的一个标志。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智慧和能力也随之不断增长。课堂教学面对平行班多、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的课堂,面对课堂上发生的突发教学事件,当我们用现有经验的无法解决的时候,很需要通过反思来提升我们的教育能力,反思教学会使我们从老旧的方法中走出来,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新课程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和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我们教学的生命力不是简单“复制”而应是不断“刷新”,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努力成长。

关键词: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

有效教学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

教学反思的意义在于科学地“扬弃”。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把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与反思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

性,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欢悦,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思维品质,从而使教师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研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维的过程,年轻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理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动的方向标,教学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研究众多成功教师的成功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除了他们有着执着的气流、高尚的师德和精到的教学艺术外,在他们身上更有比我等普通教师有超前的教学理念。看到别人优秀之处时,有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a学生学习的生物学知识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如何帮助学生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b高中阶段,学生必须获得哪些将来必需的生物学知识?将通过何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

c在教学中都有哪些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时得到不断的发展? 2.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

在过去我们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旧教材的差别就是知识的灵活性,所以新课改的形式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由过去的主导者变成现在的指导者。这需要教师就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创新、课程资源的选用,课堂模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机会的提供,考试与评价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问和思考。例如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分组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反思教学方法

教无定势,学无定法。时代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堂成功的课,往往让学生感到学习轻松、兴趣浓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如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能坚定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信念;对学生做出合理公平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等。而对于同年级不同层次的班级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能力有限、较差的学生要重视他们的主体性,主动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强制性的灌输知识,而是首先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像高中生刚入学的第一节课我一般采取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讨论什么是生物,结合生活引起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关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4、反思学生的问题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要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只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探索氛围,给学生提供机会。在基因的复制这节课中播放简短的一段有关恐龙的影片,思考现在能克隆恐龙吗?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会主动投入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中,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让教师感到惊喜!生物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像腌咸菜和细胞失水、洗澡手肿和细胞吸水这样的例子,结合生活常见的事例来学习,分析新知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在玩中学。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引用的新鲜、特殊的事例;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有哪些失误或讲解不到位;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和欠缺,对失误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教学中避免失误。

3.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首先应当给予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培养他们永于探究的精神,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4.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四.教学反思的类型 1、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反思这节课教哪些知识,用什么样方法教,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学生会达到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水平

2、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应用是否得当,语言表达是否清晰简洁;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是否敢于表达;是否能自学,善于交流;在教学中有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3、教学后反思:

教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不同的班级教学效果会不一样,自己是否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面对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解决 4.考试后思:对于自己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通过阶段考试后试卷质量分析,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的得与失。

5.学期反思:即通行的工作总结,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对一个学期或一个学的工作分析总结进行整体的思考。

总之,在求实的生活是愉快的、是累心的、是新颖的、是学习的。尤其是年轻教师刚踏入教师的工作岗位,一切都是新的,而年轻教师的成长,经验的积累就要从自我的反省和超越中获得。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鉴别欣赏品味,加强反思能力,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追问自己,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风格,理性而智慧的安排自己的工作。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成熟!

参考文献:

胡岩松:《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习惯》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

我的骨干教师成长之路 篇5

2008年通过考试,我顺利的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走进教室,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因此,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因此,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在不断努力,使自己尽快的适应教师的这一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的不断努力,我连续四年被乡评为了“优秀教师”,今年还有幸成为了我校的骨干教师。在五年的工作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都得到不断的提高,下面谈谈我的成长。

一、作为一名新老师,我积极的主动的学习。首先是向书本学习,为了写好教案,我会反复的看教材,仔细的看教参。其次是向同行们学习,在教学中,我遇到什么不懂的,我会去向同行们请教,有空的时也会去听他们上课,向他们学习。再次,我还向领导们学习,我积极的参加学校、乡上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县上组织的学科培训。另外,我还向网络学习,我还参加了2012国培,2013国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思想道德培训。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教育教学的经验。

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工作认真负责。我努力的写好每一篇教案,上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在刚开始写教案的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写教学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刚上课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讲,经常

会看看教案。通过不断的学习,我能够从新课引入到新课教学,到巩固新知,到全课小结,甚至到板书设计,顺利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还力争使每节课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会及时的批改作业,从作业中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批改每次作业后,我会详细的记载学生的问题,也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辅导。

三、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积极的争取机会锻炼自己。我参加了乡上组织的新教师赛课活动。活动后,乡政府领导,中心校领导,校领导和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从他们的点评中,我明白了: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控制好课堂纪律,之后才是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新课的引入很关键,引入的方法也很多;板书设计一定要精练,书写要工整等等。为了不断的提高自己,我还主动参与了乡上的优质课赛课活动,参加了江北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活动,参加了中心校组织的专题复习教研活动。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我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写了论文《浅谈小学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师成长之路心得体会 篇6

公开的展示,是每一位人民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对于我们顶岗实习的教师而言,也许谁都没有想到会这么快就给我们安排公开。即使是这样,在收到通知的那一刻,我的心里虽然有小小的紧张,但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雀跃。一堂公开,在高一级部所有地理教师面前展示,其中所显示的不仅仅是我对于本的理解程度,知识的讲解水平,还有对于堂的整体把握以及所讲内容中的创新点。所以,在接到通知后,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我将公开的题确定到人口迁移这一节内容。

在准备阶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的不易,几乎每天空闲的时间都会花在办公室里。首先,对于本的熟悉。为了加强对本的熟悉,我将本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并且将练习册中的习题都做了一遍。其次,在准备的时候,为了防止出现忽略学生的情况,我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绞尽脑汁想让堂内容更丰富生动些,把堂还给学生,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堂的语言表达也要标准规范。最后重要的一点,就是心态。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前讲,给我造成很大的压力。但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和安慰下,我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从之前的紧张到后的坦然接受。

公开结束后,老师们对于我的进行了评价,我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对堂时间的把握。讲过程中,要注意重难点在时间上的分配。对于那些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可以简讲,对于难点和易错点,要精讲。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为避免产生枯燥的效果,可以堂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自己理解,提高记忆程度。

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 篇7

关键词:医教结合,特殊教育,融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科之间交叉融通、互促发展成为了常态, 并影响到各行各业。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 我们从“人本主义”看到了政治与教育的融合, 从“现代化信息教育”看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 从“融合课堂”看到了在教育中各学科间的融合。当今“医教结合”理念的提出更让我们看到了“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的大融合, 但是这一次却让大部分的教师感到疑惑与犯难。面对“医教结合”已入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成为全国400个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中唯一的特殊教育项目[1], 其必将成为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必然途径的现实, 这部分有点不适应或者说感觉能力不足的教师怎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呢?以自身长期的一线工作经验和深切感悟来说, 我觉得特教教师的解困之路应分三步走:接受→提升→开拓。

一、与时俱新, 接受先进理念

(一) 观察动态, 认清楚形势

时代在进步, 教育形势在变化, 切不可坐井观天。作为特教教师, 我们只要稍微放宽一下视野, 就会发现“医教结合”已成为热点, 必将逐步全面施行。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言语听觉科学专业 (本科) , 该专业的办学宗旨为“医教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文理结合”[2]。201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发布了相关文件:拟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所特殊教育学校, 作为首批实验学校, 承担“医教结合”的实验研究项目。实验目的在于:通过项目实施, 树立“医教结合”的理念, 利用综合康复的新理论与新技术进行特殊教育与教学改革, 实现残障学生康复与教育的有机整合。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2011年4月16日, 中国教育部首批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实验基地授牌仪式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年) 的通知, 指出“支持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仪器设备, 开展‘医教结合’实验, 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

另据悉, 围绕“医教结合”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已委托华东师范大学连续办了10期培训班, 每期培训学员100人, 今后还将继续办若干次培训班。可见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势不可挡。

(二) 消除疑惑, 接受新理念

伟大的哲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都要经过由弱到强, 逐步成长壮大的过程。一种新理念的问世, 一开始往往会受到很多人的怀疑和否定, 但是它的最终发展是必然的。我们有时候会对一些新鲜事物产生防御甚至抵触的心理, 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无知。“医教结合”打破了传统的医生与教师各司其职的局面, 首次提出在特殊教育界融合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懂得相关医学知识。这对于传统的特教教师来说, 是很大的挑战。“医教结合”理念下, 作为特教教师, 如果对于我们的特殊学生为何发病及如何急救惘然不知的话, 恐怕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说那是医生的事了。强烈的责任意识及对医学知识无知的压力下, 部分教师就会用拒绝甚至反对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特殊教育的发展, 成就了特教教师的事业, 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一自然规律, 同样适用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二、不甘落后, 提升自身素质

(一) 改变知识结构, 填补知识空白

为了更好地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带动下特殊学校加快了“医教结合”的步伐, 而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的特教教师, 很容易处于劣势当中。针对可以预见的困局, 郭宗莉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建议不仅将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营养学等纳入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还应要求教师要有一年的临床实习经验。[3]当然这是对未来师范生所做的设想, 但同时对在职的特教教师也有借鉴意义。在优胜劣汰的大环境下, “活到老, 学到老”, 特教教师当务之急是要补充病理学、康复学等相关医学理论, 掌握必要的康复手段。

首先, 我们要有信心会学有所成。长期在一线工作的特教教师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工作中早已融入了很多的医学常识, 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残疾类型、具体的功能缺陷、缺陷补偿及日常观察所得的药用效果, 教师都能滚瓜烂熟。我们缺乏的只是系统的、全面的学习。

其次, 现代化社会已经搭建了一个便捷实效的学习平台。特教教师通过远程教育、论坛、报刊杂志、网络资源库、培训班、研讨会、校本培训等, 都可以扩充“医教结合”及相关的医学知识。结合近两年自身的学习经历来说, 我积极参与每周三的校本培训, 从不缺席;主动报名外出培训;常利用空余时间翻阅《残疾儿童生理与病例学》《脑瘫儿童家庭康复管理》《急诊急救护理手册》等书 (推荐书目还有《肢体残疾人康复学》《特殊儿童病理学》等) , 关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护理与康复》等杂志 (推荐刊目还有《康复》《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 登录中国知网、中国自闭症论坛、特教博客、中国残疾信息网。同时, 积极学习和参与残疾学生的评估检测工作。经过这些努力, 我逐步成为了教学能手和优秀班主任。

(二) 学习新型康复技术, 打造教学特长

“医教结合”原则上要求“当医则医, 当教则教;医中有教, 教里融医;医为教用, 教需辅医;医教结合, 科学发展”。[4]这就意味着:特教教师不但要有康复理论知识、康复技术, 还要做到将其与本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那特教教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是我们要把医疗研究成果融合到教学设计上, 重新系统地整理教学顺序。例如, 根据2010年哈尔滨全国培智学校“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研讨会成果启示:在教学设计中, 我们可以从“教”与“医”所占课时比例、“医”的方式 (包括康复手段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康复仪器在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支持辅具在言语矫正过程的使用) 及“教”的成效等方面做出合理的设想与安排。

二是学习新型的康复技术, 打造教学特长。放眼当前特殊教育界, “医教结合”背景下培智学校纷纷改革课程设置, 踊跃建构感觉统合治疗室、智能训练室、语言训练室、音乐治疗室等, 同时积极配备教学康复设备, 这是社会和学校给我们特教教师提供的好机会。“业有所精”我们不可能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康复治疗师, 但只要借助先进的教学康复设备发挥自身的语言教育、运动教育、音乐教育等特长, 就可以达到“双层”的康复效果, 打造出自身的领域。譬如, 启音博士系列就是先进科技把医疗研究成果与教育康复融合一体的成果, 语文教师或者有语言特长的教师可以向语言训练方面发展。

三、永不止步, 推进特教发展

一名积极向上的特教教师, 永不止步。一方面, 学无止境, 特教教师需要及时接受新鲜知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 特教事业的发展需要每一位特教教师步步推进, 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方式。当下为了加快特教改革与发展, 更好地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 (2014—2016) 》, 各地正加快“医教结合”的研究步伐。特教教师除了追求自身的进步, 还应不留遗力为此贡献自身的力量。首先可以收集整理一线经验材料, 扩充“医教结合”的资源库。同时, 把工作上的心得体会和成熟理念转化成工作日记或者论文形式, 便于同行交流借鉴。其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出“优秀课例”“优秀个案”“有效模式”, 通过网络技术让同行相互学习。

参考文献

[1]车文博等.咨询大百科全书 (修订版, 2001) .杭州市:浙江科技出版社.

[2]曲艳.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听障生心理特点及哲学课程教学方法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 2010 (4) .

浅谈新教师成长之路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15-1

近几年由于扩招,各地的高中都招聘了一大批刚毕业的师范生,从我区目前的几所高中来看,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近70%。青年教师能否迅速成长,影响着学校在新形势下是不是能更好地发展。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基础性素养和专业素养。本文主要谈论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化及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高自我,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本人执教的是英语学科,在文中结合本校的一些实际做法谈谈如何促进高中英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校本培训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进入成长轨道,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系统,通过设定成长目标、确立发展原则、加强教学督导,引领和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实践素质和操作能力。

把课堂作为校本培训的主阵地,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历练能力搭建平台。作为学校重要资源的教师,其主要发展方式就是课堂与教学实践,现代学校的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教师需要课堂与教学的表现与发展平台。于是,引领青年教师致力于教学改革和课堂建设,在改革和建设中扩展和提高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倡导青年教师在教学改革和课堂建设中建立新的教学观,除了加强青年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还通过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和榜样,示范影响、激励青年教师投身教学改革。

把校本研究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为青年教师注入动力。有效开展校本研究的前提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思考力。学校为了激励教师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注重培植活动载体:一是开展读书活动。学校经常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如今读书已成为我校青年教师自发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追求。二是开辟网上论坛。鼓励青年教师建立自己的工作日志,既供教师自我反思,又能与其他教师分享;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随时互通、共享各类知识。三是个人课题研究。我校个人课题分为校级、区级和市级。鼓励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激发青年教师发展的专业内驱力,要求教师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进行研究,以研究来解决实践问题。

二、教学反思

我国学者林崇德指出:“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我校一些名师也谈到了教学反思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反思性思维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学反思有助于提升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正确与否是教师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正确的教学理念能保证学科教学的顺利展开,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中,以审慎的态度质疑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并不断更新、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得以提升和更新。

其次,教学反思有助于优化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国内研究者申继亮从知识的功能出发将教师知识分为:本体知识,如语文知识、物理知识等;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程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说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成绩越好。同时,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而这类知识的获得,教师只能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和确认,靠他人的给予是不可能的。

最后,教学反思有助于强化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意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自我专业发展是动力源泉。专业成长意识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认知,它使教师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有研究者指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教师关注自我和关注学生同样重要,而进行终身自我教育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就可以意识到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可以明确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方向,使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程保持清醒的认识,同时,这种认识又可以反过来刺激教师的专业再成长。

三、完善在职进修制度

为保证中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制订了一些详细的规定,确保教师参与学习的时间和效果,比如,每学期都要安排教师进行不少于一周的集中业务培训时间,信念明确、内容丰富,保证每学期每一位青年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我校安排优秀的青年教师去国外学习,提升英语教学理念,感受外国文化,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

我校还大力鼓励教师,尤其是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报考在职教育硕士,学校提供方便,对于考试的各种费用一律报销,学费自己只需要交三分之一。近三年我校共有20多位年轻的英语教师考上了南师大、华中师大的在职硕士研究生。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经验积累以及内化的过程,如果能给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一些帮助和指导可以缩短专业成长所需的时间。以上所谈,只是我校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可能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杨海棠.谈谈反思性教学总结[J].安徽教育科研,2003(5).

[2]蒋建华.让新课改成为师生成长的契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3]潘晓明.论新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专学报,2009(4).

[4]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反思——政治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9

卜慧芬(机关一组)

【摘要】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政治教师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无之必不可”的重要条件,能够促进经验习见的重构,使政治教师成为教学中的自觉者;能够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使政治教师成为学习者;能够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使政治教师成为变革者;能够促进个人理论的形成,使政治教师成为研究者。

【关键词】

教学反思

政治教师

成长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的推广、教学质量的完善,教师都是其中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成长。

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失效和失信的问题,教学质量遭到了人们普遍的质疑。一系列相关的调查数据令人担忧:在对江西省741名高中生的调查中,对思想政治课感到喜欢或很喜欢的有279人,占37.65%;感觉一般的有300人,占40.49%;不喜欢或很讨厌的有162人,占21.86%;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有187人,占25.24%;感觉一般

1的有132人,占17.81%;而不满意的有422人,占57%。浙江省对四所重点中学中高中生政治课学习效率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受测学生中有78.57%学习效率分布在“一般”与“较低”之间,而在“较高”及以上的分布只占19.27%;从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看,当堂

2掌握的内容比率在55%以下的学生占62.85%,平均当堂掌握内容的比率为50.29%。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政治教师毫无疑问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天,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政治学科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实呼唤和酝酿着政治课的教学革新,也迫切需要政治教师伴随改革一同成长。当然,这种来自外部的压力仅仅只是政治教师成长的促因,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政治教师的内在因素,如教师的自我角色愿望、自我发展需要、自我体验意识、自我评价能力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尤其是问题情境)中,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标,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所依据的教学技能、经验、理念和背景,或给予肯定和强化,或给予否定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思想的自觉性,不断确证自身主体性的过程。“研究

3表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于职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性发展及其建构的意义。”教学反思是政治教师成长中“无之必不可”的重要条件,它促使政治教师考察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依据的审视、诊断、调适,优化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理解,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

一、经验习见的重构:教师成为自觉者

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日积月累而成的宝贵财富。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行动、运用的方法、作出的决策,很多时候所依据的就是常规、惯例、习见等经验性的知识。经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作出快速即时的、自动化的反应,因此教学经验越丰富的教师往往能胜任越多的教学任务,具有越强的教学适应性。然而,正如对财富的不同态度、不同使用会使其具有不同的价值一样,对教学经验的不同利用也会使经验的作用产生质的不同。有的政治教师固守着有限的经验,几十年如一日,满足于教学经验的简单重复,学生在变、教材在变、时代在变,例行的教学行为、习惯的教学思维不变。对这类经验型政治教师而言,经验由宝贵的财富异化成了沉重的负累,变成了无形的框界,狭窄了教学的视野、阻碍了教学的革新,成为了甩不掉的包袱,非但不能促进教师的成长,反而阻碍了教师前行的脚步,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落伍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

4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要使经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当对其加以审慎仔细的考察,由经验型政治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政治教师,自己成为自己经验体系的重构者和觉审者,加速自身的成长历程。

1、去莠存良,检验教学经验的正确性 “经验的”并非总是“正确的”。一方面,经验的产生方式是归纳的,而非演绎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多次的相同或类似的教学经历中总结而得的,从逻辑上讲,不管经验被证实的次数有多么的多,仍然不能排除误把“巧合”当“规律”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验总是与具体观念、情境紧密相连的。一旦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任务、对象、条件有所不同,先前的教学经验就不具备对新情况的适用性。因此,要确保经验的正确有效性,就需要对经验进行经常的,理性的审察,去除经验中过时的部分,不断的发展经验,使经验常新,如同

6伽达默尔所说:“真正的经验,总是一种否定的经验。”

2、由隐而显,增强教学经验的可知性

教学经验的存在状态和作用方式是个人的,内隐的。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经验往往以潜在的、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对教学事件的处理方式,教师常常运用着经验而不自知,在此基础上所作出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是直觉的而非理性的、是例行的而非自觉的,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为了使教师的行为由自发转为自觉,需要将隐性的经验显性化。此外,由于教学经验的内隐性,教师积十年甚至几十年功力而成的宝贵经验成了“知而不能言者众”的“高度个人化”的东西,难以传递给后来者,而后来者要获得类似的经验又需要耗费十年、几十年的时间,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从知识传承的角度看,也需要隐性教学经验的显性化。教学反思是促使经验实现由隐到显转变的基本途径。教学经验产生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经历和情境中,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经验内在的要义,同行之间的观察交流或专家的研究远不及具备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的自我剖析来得深刻。经验显性化的过程是教师对经验的发生史、科学性、作用方式加以全面考量的过程,使自己对内在的教学经验更为自知,同时,显性化的经验以报告、小结、理论文章等形式展现出来,也使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更易为他人所知,成为社会共享的财富。教师经验的显性化不仅促进教师本人的成长,还必然会促进教师群体的成长。

3、由表及里,揭示教学经验的规律性

经验是无需多少意识关注深度的积习性或惯常式的知识。教学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自发地、潜移默化地积聚而成的,沉淀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教师无需为之付出过多的意识努力。经验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表象思维的层面,表现为单个性、零星性、偶然性。例如,教师形成“提问越多的学生学习态度越积极”的经验,这条经验总是和某些爱提问的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师相应的直观印象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教师不能对这条经验进一步地深思:“提问的次数是否总是与学习态度的积极程度成正比?”“学习态度是否还与提问的内容、质量、动机有关?”“爱提问的学生是否一定比不爱提问的学生进行了更多的或更深入的思考?”等等,那么这条经验是否具有必然性、规律性就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确实也不能排除某些学生的提问仅仅是为了表现自我或迎合教师期望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进行理性的考察,对经验的合规律性加以判断、修正和改进,才能揭示经验内含的本质规律,使其具有必然性,否则,经验作为一种“主体熟知而未及深思的精神现象”,7永远只能是“一种偶然的意识”。若将此偶然当作必然,就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和行为,长 5 期困于此中而不自知,则会桎梏教师的成长。

二、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成为学习者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形象古来有之,早已深入人心。无论何时何处,传播知识都是教师肩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使命。今天,随着知识传播途径的增多、速度的加快、范围的拓展,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所拥有的知识量已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的同龄人,甚至超过了同时代的成年人。难怪有学者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后喻文化”时代。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知识传播的专业人员,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知识一般包含五个方面:一是一般性知识,即各学科共用的科学人文基础知识平台。二是本体性知识,即特定的学科知识。三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四是技术性知识,即教育技能技术方面的知识。五是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面

8临实际多变的课堂情景时该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自我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反思和省察而形成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特有的专业见识和思维方式,与前四类知识相比,具有个体性、情景性、开放性的特点,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知识,因为真正的学习总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实践中获得的知识也总是最具实用性和影响力。教师在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时,应主要着眼于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比照上述五方面知识,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得到了及时的更新?”“怎样才能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

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相应地,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反思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其一,政治课涉及的学科庞杂,需要政治教师拥有广博的一般性知识和精深的本体性知识、技术性知识。仅就现行的中学政治学科课程而言,初一:心理健康教育;初二:法律常识;初三:社会发展和国情教育;高一:经济常识;高二:哲学常识;高三:政治常识。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就需具备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素养,同时,不同学科知识的讲授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应于多学科的教学内容,政治教师还应当具备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能力。政治教师所需本体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的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的教师,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反思,弥补知识储备的不足。其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生活,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认识,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以引导青少年学生心理、思想、政治、道德的健康发展为己任,需要密切关注作为教育对象的青少年代际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断反思头脑中对学生形成的固有印象,形成对学生现状的正确认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政治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频率更高,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成为过时的落伍者,难怪有人说,政治教师备课决不仅仅是8小时工作时间内的事情,而是24小时的事情,同样,政治教师对“我的知识过时了吗?”的反思也是一刻不能松懈的事情。其三,政治教师的教学直接关涉到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有可能与学生展开灵魂的对话,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的成长产生有效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政治教师而言不仅是条件性知识,而且是德育的本体性知识,政治教师应当以高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标准反思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水平。

对于教师知识结构更新的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中曾经提到:“今天,世界整体上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

9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政治教师,面对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应当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心态对自身的知识状况不断加以反思,通过学习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地注入更多、更新、更强大的知识动力。

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成为变革者

教育应当是一项常新的事业:一方面,这是求新求变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正是新世纪教育求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结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领域各项改革的实施状况,人们在担心: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会不会也和过去一样,仅仅是昙花一现的时尚,流行过后就销声匿迹;新课程推行的新理念会不会也和过去改革中提出的响亮口号一样,仅仅是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理论专家心目中的理想之花,到了学校教育的具体情景中就将“零落成泥碾作尘”,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失了芳踪。人们同时也在思索:究竟是什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10托马斯曾经说过:“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的确,“将教师排除在外的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事实上,任何组织、材料、课程以及教学策略本身都没有能力去自

11我规划、启动或推行,所有这些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教育改革所推进的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归根结底只有当其在教学的具体实践者——教师那里得到施行时才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而教师一切行为的改变归根结底又是由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更决定的。因此,在一个变革的年代,教师观念的更新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教育改革事业的迫切需要。

改革的新理念要转变为教师内在的新观念,只有凭借教师的自我反思才能实现。让教师知道新理念和让教师接受新理念之间还有很长的距离要走,走路者只能是教师自己,改革的组织者、宣传者、监控者只能起到引导、推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追问:“新理念与我原有的观念相比有何不同?是否更加合理?”“原有的观念是否有变更的需要?”“新理念是否是可操作的?”“我应当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理念?”从而产生观念更新的内在需要、确证观念更新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实现观念的替换。以往的教育改革失败的原因正在于改革的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教师仅仅被当作改革方案的执行者、适应者,而不是象教师本应所是的,作为变革的主角和革新者本身发挥作用。

当前政治课教学的改革呼唤着政治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学习观,这一系列的新观念无法依赖他人给予,只能依靠政治教师的反思,消解自己的“前见”,接纳和践行新的观念。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成为改革的推动力量,才能促进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优化,也唯有如此,政治教师才能成为自己的变革者,实现自我的成长。

四、个人理论的形成:教师成为研究者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任务是运用教育理论,在教学一线从事直接的教育教学活动。至于教育理论的创造则是教育学、教学论专家们的事情。这样的分野造成了现实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分裂。教师们,被认为同时也自认为是专门的教育实践者,抱怨教育专家们的理论难以指导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教育理论家们则抱怨好的教育设想在教师那里得不到好的施行。问题的出现源于人们的认识误区。误区之一:将本应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教育理论单一化,认为教育理论只能是那些见于报刊文章、由专家创立的系统的教育学说。误区之二:高估了教育学家所创造的理论的作用,认为理论应当具有普适性,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拿来就用。误区之三:低估了教师的理论创造力,似乎教育理论研究只能是专家们的事情。针对这些认识误区,英国学者斯滕豪斯提出了极富启迪性的口号——“教师成为研究者”,指出教师不仅有研究的权利,而且在教室里有着丰富的研究机会,教师不仅是教学实践者,还应当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创立者。

根据教育理论所属主体和表现形态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公共教育理论和教师个人理论。公共教育理论是指“教师教育课程中系统化、学科化的教育理论,或流通于各理论期刊杂志的教育学说”。教师个人理论是指“储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12关于教育诸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教育教学实践千变万化,公共教育理论不可能涵盖其中 7 所有的情况,因此,教师的教学实践仅依赖公共教育理论的支持和指导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也是如此。教育理论家们所倡导的理论与教师所应用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所采用的教学行动更多依靠的不是公共教育理论,而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领会并总结出的“实践智慧”。如同萧思(D.A.Schon)所说:“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特定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发展出来——

13实际工作者是其中关键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个人理论一方面来源于公共教育理论在教师应用过程中的个人化,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来源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理性化。教师通过反思,对“我为何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我这样做的依据何在?”等一系列问题加以思索和探察,分析出教学实践背后的基本假设,同时对这些基本假设进一步加以追问:“假设本身是否合理?”“我这样做究竟对不对?”最终实现对“实践智慧”的理性升华,使之成为显性化的教师个人理论。教师个人理论既弥补了公共教育理论的不足,丰富了教育理论资源,又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得理论不再远离实践,实践中也不再缺少理论的指导。

在政治教师中也常听到“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抱怨。政治教师应当挖掘自身的潜能,意识到自己即是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将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自我实践的研究者,反思总结出其中隐含的、只是尚未自觉的理论财富,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人理论系统。

教学反思对政治教师的成长而言并非是万能的,教学反思也并非总会导致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实践。但教学反思本身意味着政治教师追求教学合理性的一种努力,因此“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14越是好的教师。”应当可以这样说,教学反思并不一定能促进政治教师的成长,但没有教学反思则决不可能有教师的成长;教学反思不一定能造就好的政治教师,但不进行教学反思的政治教师,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

参考文献:

12、魏洪凯.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10):6-7.、郑萍.高中生政治课学习效率的调查与分析[J].政治课教学,2001,(3):23-25.3、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50-53.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17—21

5、转引自赵昌木.论教师成长[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11—15.6、转引自柳夕浪.促进反思的对话.上海教育科研[J],2002,(6):10—12.7、胡潇.日常意识的超越——论自我反思的理性功能[J].广东社会科学,2002,(1):52—57.8、王丽春.试析教师的成长与反思[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0—5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143.10、转引自黄盈盈.论教师的批判精神[J].南都学坛(人文社科版),2002,(1):113—116.11、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J]教育研究,2002,(12):55—59.12、李小红.教师个人理论刍议[J].上海教育科研,2002,(8):9—12

上一篇:农村小学学校师德师风工作总结下一篇:南昌大学学生公寓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