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 1 This is my day第三课时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Unit 1 This is my day第三课时(精选13篇)

Unit 1 This is my day第三课时 篇1

(第三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会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的应用题.

2.会用待定系数法解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实用性.

2.渗透特定系数法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3.了解我国古数学的光辉成就.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及用待定系数法解题,渗透解题的简捷性与奇异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师生共同分析、发现问题.

2.学生学法: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迅速寻找出三个相等关系,故尖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根据简单应用题的题意列出三元一次方程组.

2.用待定系数法解题的方法.

(二)难点

正确找出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三个相等关系,并把它们表示成三个方程.

(三)疑点

如何正确地寻找相等关系.

(四)解决办法

反复读题、审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相等关系.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2.通过例6的审题,让学生分析出如何求三种球的相等关系.教师规范板书过程以便学生的模仿.

3.通过反馈练习,强化对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训练,以便能掌握相关的一些变式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

(二)整体感知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寻找出正确的相等关系,因而应仔细审题,合理分析,以达迅速求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哪位同学能简单说一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

(设、找、列、解、答)

实际上,有的应用题中未知数的个数不只两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例6  学校的篮球数比排球数的2倍少3个,足球数与排球数的比是2:3,三种球共41个,求三种球各有多少?

题中有几个未知数?要找到几个相等关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相等关系.

学生活动:分析、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三个未知数、三个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1)篮球数=2×排球数-3

(2)足球数:排球数=2:3即:2×排球数=3×足球数

(3)三种球数的`和=总球数

学生活动:根据刚才的分析解答例1,一个学生板演.

解:设篮球有 个,排球有 个,足球有 个,根据题意

①代入③,得 ④

由④,得⑤

把⑤代入②,得

把 分别代入①、⑤,得

答:篮球有21个,排球有12个,足球有8个.

强调:(1)解方程组的过程可以写在练习本上.

(2)得到结果检验是否正确、合理.

【教法说明】例6采用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类似的方法进行分析,学生接受不会感到困难.通过比较,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代数方法的优越性.

尝试反馈:P38 1、2.两个学生板演.

3.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P41  17.在公式 中,当 时, ;当 时, ,求当 时, 的值.

【教法说明】教师首先介绍这个公式的实际意义,再启发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待定系数 、 ,然后把 代入,求 .

(四)总结、扩展

列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步骤、关键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40~P41 14,16.

(二)选做题:P41 B组1,4.

(三)思考题:课本第42页“想一想”

(四)复习本章内容

参考答案

略.

九、板书设计

5.5  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三)

例5

变式

练习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一个水池装有甲、乙进水管和丙出水管,若打开甲管4小时,乙管2小时和丙管2小时,则水池中余水5吨;若打开甲管2小时,乙管3小时,丙管1小时,则池中余水1吨,求打开甲管22小时,乙管5小时,丙管11小时,池中余水多少吨?

分析和解:设甲、乙、丙三管每小时的流水量分别为 吨,依题意得

通过观察分析方程组的特有形式,可用独特的整体相乘,整体相减法求解

①×7-②×3得

Unit 1 This is my day第三课时 篇2

1.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小说简洁传神的语言。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并从中提炼文章主题。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 黑体字为多媒体展示内容。

教学设想:

《故乡》第一课时是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通过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第三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也为第四单元《小说家谈小说》中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评论埋下伏笔。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反对注入式, 倡导启发自主性学习。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组织课堂讨论, 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及自己分析文章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过的《孔乙己》中的细节描写导入本节课内容)

在初二学过的《孔乙己》一文中, 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 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 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这两个细致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心理和状况?

(多媒体出示)

(一) 他不回答, 对柜里说:“温两碗酒, 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二)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学生分别回答、补充、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排”字表现了孔乙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炫耀的情态, 写出了孔乙己显摆且迂腐的性格;“摸”字写出了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钱放得很严实, 从侧面介绍这钱来之不易, 突出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 酸气全无, 生计维艰, 精神和肉体的受摧残之深。“排”、“摸”一字之差, 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 其概括力之强, 令人叹为观止。

二.什么是细节描写

(多媒体出示)

所谓细节描写, 即对人物、情节细微之处的着意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 (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 、环境 (包括场面) 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 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三.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

《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尤其是令人心颤的四个“终于”的细节描写, 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并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此, 这节课主要围绕四个“终于”谈细节描写的作用, 体会小说简洁传神而又富有个性的语言。

1.教师出示《现代汉语词典》对“终于”的解释是: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多媒体出示)

2.寻找文中四处“终于”。学生很快找到后用多媒体展示出。

(多媒体出示)

(一) 我的母亲很高兴, 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 教我坐下, 歇息, 喝茶, 且不谈搬家的事。……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

(二) 可惜正月过去了, 闰土须回家里去, 我急得大哭, 他也躲到厨房里, 哭着不肯出门, 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三)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明的叫道:

“老爷!……”

(四) 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 终于就了坐, 将长烟管靠在桌旁, 递过纸包来, 说:“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请老爷……”

3.品味四个“终于”在文中的作用。全班分为四大组分别讨论, 自主探究合作,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讨论前, 教师向每组学生提出具体讨论要求, 指导学生围绕论题各抒已见, 虚心听取他人见解, 作出正确评判, 修正自己的观点, 充实自己的论据。讨论时注意发现问题, 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 因势利导, 深化讨论内容。在讨论结束时, 教师要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 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

讨论一:为何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为何我们“且不谈搬家的事”?我们要卖掉老屋搬家到外地谋生, 那么像闰土一样的农民生活又如何呢?

讨论二:“我”为何“急得大哭”, 少年闰土为何也“哭着不肯出门”?

讨论三:闰土“欢喜”的是什么, 感到“凄凉”的又是什么?“终于”二字写出中年闰土什么心理?

讨论四:母亲叫闰土坐, 他为何“迟疑了一回”?他为何口口声声称“我”“老爷”?

4.全班交流。每大组推选一位组员总结陈词, 其他同学补充和质疑。

讨论后明确:

(多媒体出示)

(一) 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破产——第一个“终于”

外出谋生多年的儿子归来, 母子相见, 当然高兴, 但世况日下, 家境衰落, 母亲难免凄凉, 而此种感觉又不能扫了母子相见之兴, 因此藏一藏便在情理之中。“藏”是有意识地隐藏而不露, 是生怕露出凄凉的神情, 引起刚回家的儿子悲凉的联想。“终于”一词写出了我和母亲虽然尽量回避谈及卖老屋搬家这一辛酸话题, 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凉的心理。看似平常的一个词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破产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令读者也感到辛酸。

(二) 记忆中美丽故乡的影像——第二个“终于”

虽然那时“我”是个少爷, 闰土只是个短工的儿子, 但孩子的心灵还未被污染, 在一起不分尊卑贵贱, “不到半日, 我们便熟识了”。闰土聪明伶俐, 勇敢能干, 知道许多我不了解的稀奇事情, 闰土也在城里见了许多未曾见过的东西, 过得也很开心, 两个孩子建立了纯洁无暇的友谊, 成了我记忆中故乡那美丽影像的缩影。“终于”一词写出了少年闰土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与我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 与我情投意合, 难舍难分。当分别到来时, 只能用最率真的哭来抗拒, 但最终迫于父亲的压力, 只好含泪与我分别的心理。从这个“终于”一词, 我们窥到了少年闰土对“我”的纯洁真挚的深情, 令人动容。

(三) 现实中可悲的厚障壁——第三和第四个“终于”

闰土见到了有着深厚情谊的儿时好友, 自然欢喜;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和穷困窘迫的生活现实又让他感到尴尬难堪, 所以凄凉。前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欢喜到凄凉, 由颤动到恭敬的颜面变化, 最终封建等级观念战胜了儿时友情的复杂心理过程。后一个“终于”表现了闰土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 既要听从“我”母亲的招呼, 又害怕与“老爷”坐在一起有违等级规矩的犹豫不决的心理。两个“终于”体现了中年闰土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 这犹如一堵厚障壁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 这种隔膜令人心颤。

5.小结: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其作品《留予他年说梦痕》的序言中曾对鲁迅的语言作如下评价:“鲁迅以他超越常人的冷漠, 以极度悲悯所压缩成的冷漠, 维系他古典的节制。”的确, 鲁迅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 不加渲染、烘托, 只用了四个简单的“终于”就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农民闰土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有如芙蓉出水, 朴实自然。这正是鲁迅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出示)

四个“终于”成功剖析了人物心理, 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深刻揭示了小说的社会主题,

四.运用所学方法, 在本文中寻找其他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此处只举两个例子, 学生找到其他细节描写皆可)

例1他回过头说:“水生, 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 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 只是黄瘦些, 颈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

讨论后明确:怎样写闰土让躲在身后的水生出来, 显然有许多动词可供使用:拉、拽、领、牵、扯等等, 但作者却出人意料地选用一个“拖”字, 试想, 如果用“拉”等动词, 只能使读者想像到一方──闰土的动作, 却看不到水生一方的心理和动作, 而“拖”呢?不仅拖出一个画面──大人焦急地往前用力拽, 孩子双脚用力蹬地, 躬身蹙额的情态, 而且披露了闰土的心理:在“老爷”面前不安和恭敬。这对刻画闰土的麻木自卑的性格起了一定的作用。鲁迅先生运用词语的精湛、奥妙可见一斑。

例2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 一面絮絮地说,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讨论后明确:读到这样的细节, 仿佛看到泼悍、爱占便宜的杨二嫂, 一边为“我”记不住她的“恩德”愤愤不平, 一边眼睛四周窥视, 她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自私、世俗、可怜的性格在细节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拓展迁移。分析其他篇目中的细节描写, 学会举一反三, 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 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多媒体出示)

材料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节选自《背影》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用一连串的动词, 朴实无华的文字、细腻的描写为我们写出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艰难, 展现了一个永恒的感人背影, 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多媒体出示)

材料二: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

——节选自《最后一课》

讨论后明确: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沦陷的无以言说的巨大悲愤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六.结束语:

有人说过, “细节决定成败”。浙江绍兴, 美丽故乡, 鲁迅潜心体会, 感慨世事, 才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家事衰微, 车站送别, 朱自清用心感受, 融入真情, 才绘出了心中永远的背影!古往今来, 伟大的作家, 总是处处用心捕捉那些令人心颤的瞬间, 熔铸成千古流传的篇章。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拥有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细节, 学会利用“细节”这一把金钥匙, 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把握文章主题。更希望同学们能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你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最后送同学们四句话: (多媒体出示)

带一双慧眼,

多一份留意,

融一腔真情,

Unit 1 This is my day第三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学生能运用地转偏向力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雨伞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观察伞面上的水流情况,使学生能通过事实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从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难点: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课前准备】准备一把伞,其中一面贴上白纸;粉色的颜料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情境导入:大家有没有注意过家里水池里的水是怎样向下运动的?直着向下还是旋转着向下?天气预报的卫星云图上我们看到的台风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一方面提醒学生要注意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另一方面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1】下面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地理实验。需要一个同学帮忙,哪位同学愿意?

(老师撑开雨伞,拿起装满颜料水的杯子,学生顿时好奇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挣大眼睛看着老师。)

师:现在请这位同学蹲着,伞杆与伞面的交接点表示北极点,用雨伞为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自转的方向。其他同学判断正确与否。

生:自西向东。

师:若从北极上空看,呈什么时针方向运动。

生:逆时针。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演示自转方向,从说到做的过程转换。同时巩固了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掌握。

师:现在我往静止的雨伞上滴颜料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水流的方向,并说出水流的方向,标注出移动轨迹1。

生1:就这样直接往下流(边说边用手比划着)。

生2:没有什么奇怪的啊!

(设计以图)先模拟“地球”静止时的水流运动情况,做好铺垫,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师:现在请同学较快匀速地以自西向东方向转动雨伞,老师往雨伞同样的位置滴颜料水,请其他同学仔细比较雨伞上水流的流向和雨伞静止时的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标注出移动轨迹2。

生1:往一侧偏过去了。

生2:往左偏。

生3:哪有啊?是往右偏的。(学生开始有点争论)

师:假如我们以水流前进的方向为前方,那么会是往哪边偏了呢?

生:往右边偏。

师:水流的方向怎么会往右偏了呢?是水流的方向偏了呢?还是雨伞的转动,导致水流看上去发生了偏向呢?

生:是雨伞的转动导致水流上看去往右偏。

(设计意图)模拟“地球”不断自转中的水流情况,并让学生对比分析两种情况的水流方向,同时描述两者之区别,真正理解水流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突出了这个实验的关键。通过学生观察、描述水流偏转的方向,在答案的冲突中让学生真正理解偏转规律的前提是面向物体运动方向。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并与“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雨伞转动之后对水流方向的影响。

师:假如现在水流的方向变成了北半球河流里的水流,雨伞变成了自转中的地球,从地球上看水流方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生:一样的,往右偏。

(设计意图)从“实验”到现实的转换,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实验”来获得地理知识。

师:如果从南极上空看会怎么样呢?

生:往右偏,往左偏。(学生意见仍然有分歧)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南半球的情况,看谁的观点正确。

生:模拟演示地球自转,在同样的位置滴颜料水,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水流的方向,并说出水流的方向,标注出移动轨迹3。

师:由于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在地球上看,发生了偏转。法国科学家科里奥利在19世纪就发现并描述了这种现象。我们假想地球自转产生了一个力导致了这种现象,把这个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它的性质: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指向右侧,在南半球指向左侧,赤道上不受它的影响。这个力实际上不存在,我们只是用它来形象地描述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的现象。赤道上的情况请同学们课下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规律。教师板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地转偏向力

师:像流水这样在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例举不同的答案。

师:有大气水平运动——风、火车、汽车等。

师:现在我们用图示来描述一下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请同学们用虚线来表示物体水平运动的趋向,用实线来表示受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后的实际运动方向,分别描述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偏向情况。

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子上画图。(老师走到学生之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部分学生,然后在黑板上画出正确答案。)

师:长江自西向东流入东海,在入海口附近,水流的偏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图来描述。

生:往右偏。

师:水流偏向右,对河岸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陷入思考,一些学生猜测答案。)

师:河流右侧的水流速度快,将冲刷南边的河岸,使得河岸被侵蚀,往后退缩。而北岸呢,水流流速较慢,泥沙将容易沉积,河岸不断地往前伸。请同学们结合图册来看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向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学会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实验应用】

请同学们说出由北向南入海的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水流的偏向?由西往东入海的赞比西河入海口水流的偏向?

(设计意图)针对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不同状况,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等知识打下基础。

【实验小结】

通过实验模拟,我们发现了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偏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我们假想地球自转产生了一个力——地转偏向力导致了这种现象,它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并垂直于物体运动的方向。

【教学反思】该教学设计的的核心部分“实验探究”紧紧围绕“探究”分步骤逐步展开,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模拟演示”,通过假设地球静止和真实模拟地球运动两种状况下来对比观察做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这样使实验变量由少到多,实验难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要求;第二、“现象分析”,教师利用问题铺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得出“实验结果”,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较好;第三、“回归现实”,较好体现了模拟实验的目的,并使学生进行思维空间的切换;第四、“知识迁移”,教师通过学生举例“偏转”现象和解释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而产生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偏转”现象的产生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并能学以致用,达成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做”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

练习5 第三课时 篇4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做节目主持人。

教学进程:

1、谈话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1)从“六一”儿童节谈话提示话题。

(2)板书话题:学做节目主持人。

(3)指名读本课说话要求。

(4)师小结归纳要求:

a、要了解当节目主持人的注意事项。

b、想想担任班级庆“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该怎么说。

c、当众演一演。

2、指导

(1)联系生活经验,或播放倪萍、崔永元主持节目的片断,想想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谈谈你认为当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

(2)指名读。

(3)师小结,板书:一要有表情地说普通话;二要学会主持人常用语;三要说好应变的话。

(4)讨论主持人的常用语。

(5)指名说。

(6)师小结,板书:节目开始前要用敬语;节目之间要有衔接语;节目结束要说祝贺的话。

3、练习。

(1)根据书上的节目单,分组讨论如果你担任这次联欢会的主持人,你会怎么说。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上台表演。

(3)学生评价,指出不足。

(4)针对不足,再次表演。

鸟岛第三课时 篇5

教学目的:

1. 背诵课文。2. 会用“最”造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挂图、录音机和磁带。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课文向我们价绍了什么? 2. 齐读全文。二. 指导背诵。

1. 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自己背。2.(出示挂图)看看图,想想内容再背一背。3. 自背,同座位互背。4. 指名背,全班齐背。5. 配乐背诵。

二、指导造句。

1. 读一读课后练习4的句子。2. 请你仿照例句造句。3. 指名说。

三、做课堂练习。作业设计:

一、按课文填空。

1.每年春天,(),(),一群一群的鸟儿就()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

2.一眼望去,()的鸟窝(),窝里窝外,到处是()、()的鸟蛋。

二、造句。

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这里的盛景价绍给你的朋友们。

板书设计:

鸟 多

19.鸟 鸟窝多 鸟的天堂

数列教案第三课时 篇6

教材:等差数列

(一)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意义,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解决有关问题。过程:

一、引导观察数列:4,5,6,7,8,9,10,„„

3,0,3,6,„„

12,23410,10,10,„„

an123(n1)12,9,6,3,„„

特点: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 “等差”

二、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见P115)

注意: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1.名称:AP 首项(a1)公差(d)2.若d0 则该数列为常数列 3.寻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2a1d

a3a2d(a1d)da12dad(a

4a312d)da13d 由此归纳为 ana1(n1)d 当n1时 a1a1(成立)

注意: 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2 如果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则该数列成AP 证明:若anAnBA(n1)AB(AB)(n1)A

它是以AB为首项,A为公差的AP。

3 公式中若 d0 则数列递增,d0 则数列递减

4 图象: 一条直线上的一群孤立点

三、例题: 注意在ana1(n1)d中n,an,a1,d四数中已知三个可以求

出另一个。

例一(P115例一)

例二(P116例二)注意:该题用方程组求参数 例三(P116例三)此题可以看成应用题

四、关于等差中项: 如果a,A,b成AP 则Aab证明:设公差为d,则Aad ba2d

ab2aa2d2adA

例四 《教学与测试》P77 例一:在1与7之间顺次插入三个数a,b,c使这五个数成AP,求此数列。

解一:∵1,a,b,c,7成AP ∴b是-1与7 的等差中项

∴ b1723 a又是-1与3的等差中项 ∴a132

1c又是1与7的等差中项 ∴c372

5解二:设a11 a57 ∴71(51)d d2

∴所求的数列为-1,1,3,5,7

五、小结: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等差中项

Unit 1 This is my day第三课时 篇7

(一)教材分析

《汉字的发展》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千年文明,独具风韵”第一课“独特的文字”中的学习内容。课文以“车”字为例,呈现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并通过若干事例,说明汉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人从古至今在汉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智慧。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国的汉字显示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传递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形成中华民族广泛而深厚的凝聚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汉字拥有其独特性,值得我们珍爱。汉字的独特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前两个课时已经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音形义统一)、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体验汉字的魅力。本课时进一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现汉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揭示了中国人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品质。这一点正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区别于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的地方。

(二)学情分析

我根据对学生认知、探究、情感等情况的了解,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情况作如下分析。

1.学生在语文课中已经体验到汉字在构字上的特点,知道汉字有形声字、会意字等,含义丰富;在美术课以及课外书法学习中,学生也已经体会到汉字书写的艺术美。但是,这种已有的体验和体会需要通过交流和引导加以丰富和提升。

2.在本课时之前,学生通过回忆,交流了关于汉字学习的课内外体验和体会,并学习了关于汉字的起源、汉字的书写艺术和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体会到了汉字的一些独特魅力。这些前期的学习经验可以引发学生产生疑问——“汉字的魅力何以能延续三千多年”,继而对汉字的发展历程产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3.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较为熟练地从各种途径多方位地查找相关资料,但处理信息、提炼要点、分析概括的能力不强。一半左右的学生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只是拿着从网上、书上获取来的资料照本宣科,是非判断、提炼要点、感悟提升、融会贯通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增强。

[问题提出]

怎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展现汉字与时俱进的生命力,揭示中国人在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方面的智慧和精神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知道汉字是在继承与创新中缓慢演变的,懂得文字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形成发现、提出、分析问题的能力。2.从汉字的发展演变中,进一步领悟汉字魅力,感受从古至今中国人在文字方面的创造力,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从小热爱祖国的汉字,努力学好汉字的态度。3.能辨别规范和不规范的文字,在正规场合规范使用汉字,萌发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特点,感受汉字强大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在创造和发展文字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萌发继承和发展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感。教学难点:汉字发展演变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汉字演变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对比汉字今昔差异,引发疑问导入新课

(1)观看有关象形文字的动画短片,复习有关汉字起源的知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和书法艺术,知道了最早的文字是把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就像画一样。那么,这些象形文字是怎么演变成今天的简化字呢?先请大家看一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动画片段)。看了动画,你们了解到什么?(板书:图画→汉字。)

(2)对比若干汉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写法,产生疑问:这些汉字为什么变成现在的样子?师:多数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你们看,“象”字就像一头大象。(多媒体演示:象、马。)“马”字就像一匹马。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字怎么会变成现在的样子呢?今天的许多汉字已经不再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了,比如“车”字,和现在的车没什么联系吧,这又是为什么呢?

(3)提出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板书课题。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汉字是怎么发展演变的。(板书课题:汉字的发展。)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始于疑惑。有了疑惑,学生才能产生为解决疑惑而学习的欲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能让学生产生疑惑的内容,而繁体汉字和简化汉字的差异就容易引发学生的疑惑。据此,我运用多媒体的演示,展现繁体字和简体字的明显差异,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某一种现象产生疑问,质疑能力是需要教师长期训练的,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我所出示的材料提出问题,然后交流和提炼问题。

2.探究汉字发展特点,体会汉字强大的生命力

(1)阅读教材中的“车”字演变过程,思考和讨论其演变的特点以及演变的社会背景。师:说起汉字的发展,让我们先来看这个“车”字。想想,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要表达“车”会怎么表达?再来看一个甲骨文的“车”字,是不是和那时的车有点像?(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的“车”字及古车图片。)那么,“车”字为什么又发展成这样的写法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多媒体演示:“车”字的演变过程。)

(2)重点了解汉字演变的三个时代背景:秦始皇统一中国与汉字的演变;新中国扫盲运动与汉字简化;信息化社会与汉字的文字处理。

(3)重点理解汉字发展的五个方面。笔画:图画→文字、繁→简,方便更多人学习;字数:少→多→精,方便记识;字体:产生了许多字体,丰富了汉字的书写艺术;注音:吸收外国文字优点,发明认读汉字的辅助工具——汉语拼音;文字处理:适应信息化发展,发明多种汉字编码方式和汉字输入法。这个内容在书中有介绍。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了解“车”字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汉字的发展又有什么特点?(介绍秦始皇统一文字。)

汉字演变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汉字发展的一个特点是笔画越来越简单,方便更多的人书写。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亲身体验一下。我们先来写一个繁体字的“馬”字。(多媒体演示:“马”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再请大家写一个简体字的“马”。通过刚才的书写,你们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文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曾经有人说,汉字不废除,中国就无法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事实是我们不废除汉字也赶上了信息化的步伐。中国人不仅发明了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方法,也发明了不用拼音输入汉字的方法,这其中很多人废寝忘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你们在写文章时都用过哪些字体来美化啊?(多媒体演示:学生做的各种字体的小报。)

中国人正因为不断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发展汉字,才使汉字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创造力、与时俱进的精神,以及善于吸纳其他文化的长处来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而开放的胸怀。

设计意图:汉字的发展过程包含了中国人在处理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这对关系上的智慧和精神。这种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正是中国公民面对未来新的挑战时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关系时所必需的,它们可以使民族文化真正做到长久不衰,永葆魅力。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汉字发展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在文字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惊人智慧以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再次体会汉字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能产生一种既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又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

3.辨析网络文字,树立规范用字的意识

(1)归纳汉字的独特之处。师:我们的祖先从没有文字到创造文字,从发明文字到发展文字,表现了巨大的创造力。根据上两节课和今天的学习,以及你们的生活经验,能不能说说与其他国家的文字相比较,汉字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能保存这么长久?

(2)运用所学知识,对网络文字的是与非展开辩论。师:现在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写法,有人把汉语词汇作了这样的简化。(演示一些网络文字。)有没有同学用过这样的文字?你们觉得这样简化文字好不好?

(3)发现其他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讨论在规范场合规范地使用文字的重要性。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汉字呢?文字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究竟怎么样变革更好呢?你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期待你们用更有智慧的方法发挥汉字的独特魅力,推进汉字的合理发展,永葆汉字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我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社会,直面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补充了当代社会生活中汉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判断现实社会中汉字使用的是与非,深化学生对汉字独特性的认识,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中华民族的后代对于保护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并进一步思考在信息化社会,我们如何具体处理好追求速度和效率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

[自我反思]

了解汉字,热爱汉字,正确地使用汉字,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汉字发展的特点,感受中国人在文字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智慧以及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又能萌发一种积极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担负了继承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发展的使命。认识汉字迄今为止的发展历程,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产生,而要让学生学会从过去的发展中看到规律和经验,从而去思考未来他们该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今天他们又该如何采取具体的行动保护汉字。不仅要他们认识汉字的独特魅力,也要让他们知道汉字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从小肩负着这个使命去成长、学习和思考,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同时,我感到,为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学习”条件的方式还需有所创新。今后我将尽可能用简要的语言,记录学生说的一些话,让板书不只是表达教师自己的思路,还可以留下一堂课的印记,让学生不断回顾学习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

[专家点评]

本课教材的内容,既有很丰富的社会知识内容,又有很强的品德教育内容,王老师正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来设计、实施教学的。这堂课有很多亮点,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知识与技能:了解飞鸟的基本特征和凤凰形象的来历。

1、过程与方法: 参照凤凰的产生方式,参考相关自然之鸟想像画出新的鸟之王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鸟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鸟的基本特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组合,创造心中鸟之王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创造出有特点、漂亮的鸟之王。

教学方法:

观察欣赏、讲解演示、合作探究、实践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会画鸟吗?

2、你刚才都画了鸟的哪几个重要部分?小结:鸟一般包括头部、颈、身体、双翅、尾羽、脚爪。

二、讲授新知

1、今天不是画一般的鸟,而是要通过想像创意画出鸟之王。

2、讲述中国的传统鸟王(课件展示)——凤凰的相关知识。凤凰是现实生活中的鸟吗?不,是理想的鸟的形象;那它是怎么来的呢?是鸡头、蛇颈、龟背、鹤脚、孔雀尾羽和鹰翅的组合体;有灵性,是仙鸟;也分雌雄。羽翼丰满美丽,形态灵健,人们赋予了它吉祥的寓意,常用来象征祥和瑞气与高贵。是鸟中之王,有王者风范。

3、在自然界当中,你认为哪种鸟是鸟王呢?为什么?小结:不管是老鹰、秃鹫、孔雀、天鹅、白鹤、鸽子、海燕,它们或有美丽的羽毛,优雅的体态,或者善于翱翔,或威猛,或代表美好意愿,各有所长。

三、发挥想像

1、那么在你心中完美的鸟王是什么样的呢?

2、课件欣赏展示:《鸟之王》学生优秀范画数幅。

四、尝试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9页学习活动三,运用局部重组的方法,画一只鸟之王。注意事项:构图要丰富饱满,鸟王太弱小可不行;集美丽威猛于一身;最后添加有关背景。

2、教师巡回观察,发现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五、展示评价:

表扬并展示作业过程中画得较好的。

板书设计:

第2课 变形的魅力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6 篇9

教学目标

学会灵活运用引导的定语从句,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

教学设计

热身(Warm-up):

谈论乐队组合。T: What is your favorite band? 或者先由教师展示一些当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乐队组合的图片,比如S.H.E,F4,Twins,黑鸭子等等,放一段他们代表性的歌曲,让学生讨论他们的歌曲,谈谈他们的感受。

(通过音乐将band引入课堂,既复习了本单元的语言目标,又在轻松的气氛中为本课的学习掀开了序幕)

呈现(Presentation):

①教学

(1)根据所了解的关于乐队的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填写表格。

(2)画一个大表格,由小组总结出自己最喜爱的乐队、书、电影,再在全班看看哪个是我们班最受欢迎的。询问他们为什么最喜爱他们。

(本环节通过free talk,make a survey两个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②教学 听力训练(Listening)2a,2b

(1)导入(Lead-in)谈论图片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We can see two boys,a T-shirt, a football, a jacket, two books, a hat and a poster.(通过问题让学生既对对话内容有整体了解,为听力练习做好准备;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2)听力练习(Listening practice),要求学生快速阅读2a,2b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信息,听选相关信息。接着,进行听力练习,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完成2a and 2b。

如有错误,纠正答案。最后,重放一遍录音内容,学生跟读。

(学生通过听力练习,进一步熟悉本课的目标语言。)

③教学 操练目标语言(Practice target language)2c Group work根据掌握的对话内容,参考1部分表格里的信息,谈谈你喜欢的东西以及你为什么喜欢的理由。最后请一组同学表演他们的对话。

(先进行语言输入,再进行语言输出,充分训练目标语言。)

④教学 拓展(Extension),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乐队组合或者最喜欢的电影。假如你能够自己组成一个乐队,你想和谁一起,假如你想拍一部电影,你想制作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通过模仿性的写作训练巩固所学语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业的布置(Homework):

翻译以下句子:

1.我喜欢能自己写歌词的乐队。

I like ban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有很多和他爱好一样的朋友。

He has many frien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个穿红色裙子的小姑娘是我妹妹。

The little girl ______ is my sister.4.我更喜欢冬天去游泳。

I pref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他更喜欢画画。

第三课 放牧歌谣 累13课时 篇10

放牧歌谣 教学目标: 一、五首中外牧童题材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塑造了各种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感受到放牧孩子的不同心情及他们不同的生活背景,在音乐中感受牧童生活的变化,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姑娘》、《牧羊女》,体验不同的情绪表达出不同情感。在欣赏《牧童短笛》过程中能随音乐即兴律动表达牧童在放牧劳动时的欢快惬意的情绪。

三、了解音符的名称及读法拍法:认识加入我们小音库中的两个新音符SI和DO并结合前面学的音符做“七个好朋友”的音乐游戏。教材分析:(略)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牧童之歌》、《牧童》、《牧羊女》。

2、对答式歌表演《牧羊姑娘》。

3、音乐游戏:七个好朋友。教学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课教学:

1、边听边看。师边有节奏地念着歌词“红太阳,从天上 慢 慢地爬上,风 吹绿 草 马儿把 头扬„„.,”边在黑板上画着简笔画,展现出”红太阳、绿草地、马儿、羊儿和马背上的孩子。

2、边讲边读。

1)设问:黑板上的画表现了什么情景? 2)揭示课题,解释“牧童”的含义。

3)你能像老师那样把画里的意思试着读出来吗?

3、边唱边做:

1)跟着琴声用“LU”模唱。

2)跟琴填词演唱,重点唱好“骑上骏马扬起鞭,赶着牛羊下河滩”,这句中每小节弱拍上的附点节奏以及八度大跳音程的音准。

3)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设计几个动作来记住歌词。4)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新疆哈萨克族的地域文化风情。

5)老师展示民族知识讲解课件,详细地介绍哈萨克族的地域文化风情。

4、边找边记:复习学过的音符种类。

1)欣赏钢琴版的《牧童之歌》,在钢琴声中中老师出示四种音符卡片来做一个游戏。2)全班分四组,派一名代表为自己组选择一种音符卡片。

3)四组在《牧童之歌》的曲谱里寻找与自己选择的音符长得相似的音符,再派代表把找到的音符写在黑板相应的音符卡片旁。如:

5—一组:1—、6—

二组:3、2、6、6、4 5

三组:剩下的全都是有一条小横线在下面的音符

四组:6、2、4、7 4)先请学生思考回答这些音符的名称。

5)最后老师小结:第一组找的叫二分音符,第二组找的叫四分音符,第三组找的叫八分音符,第四组找的叫十六分音符。

6)设问:你们知道他们怎么读?怎么拍吗?看了书中的列表就明白了。7)边读边拍:看书本一起边拍边读四种音符

8)设计其他节奏练习:如《雨快要停了》或《火车到站了》 5 5 5 5 5 5 5 | 5 5 5

5 5 5|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咔嚓5 5 5 | 5 5 5 5 | 5 | 5 5 |

滴 答 滴 答 滴 答 滴 答

滴 答

滴 答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咔 嚓

5— | 5— |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童》。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复习《牧童之歌》,用愉快、自然的声音演唱。

三、新课教学:

1、模仿模仿语言:老师按歌曲节奏地说一句话“朝霞 里

| 牧 童 在 | 吹 小 | 笛 0 |”,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来说一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熟悉并掌握切分节奏。如:

“校园 里 | 我 们 在| 玩 游 | 戏 0 |”

2、拍打节奏:初听范唱拍节奏,说说切分节奏出现了几次?(五次)

3、分析乐句:复听范唱划 乐句,找出重复出现的节奏型:第一、二、四句节奏完全相同。XX X | X X X | X X | X 0 |

4、模唱旋律:随琴声用“噜“分别模唱两声部的旋律,注意唱好每句尾的休止符。

5、小乐器进课堂:采用小乐器口风琴分声部吹奏旋律,熟悉后再合练。熟悉本曲旋律音准时,再进行二部合唱。

6、二部合唱: 1)分声部练习。

2)老师与学生分别唱一个声进行合唱。3)学生分组分声部进行合唱。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对答式歌表演《牧羊姑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课教学:

1、思考:让学生眼看歌谱初听歌曲,想一想它与前面所学的两首牧童年歌有什么不同?

2、表达: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熟悉歌词引导学生说说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

3、朗读:歌曲是以问答的形式进行的,让男学生学生扮演“问者”,女学生扮演“牧羊姑娘”,启发他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充分体会人们和牧羊姑娘之间的情感交流。

4、歌唱:

1)“对”字是整首歌的第一个字,启发学生要一张嘴就唱出应有的音高,切忌滑上去。2)整首歌曲的演唱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放松、柔和。

5、感悟:演唱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表达问者与牧羊女的一问一答的感情色彩。前者要表现出充满同情、怜悯的情绪,后者要表现出充满衰怨、愤恨及无可奈何的情绪。

6、处理:第一乐段中的末尾句作渐慢处理,似乎表达了人们的深切询问,要唱得稍迟缓一些,唱得纯朴、真挚。第二乐段要力求把对善良而饱受苦难、孤苦无依的牧羊女的无限同情表现出来。

7、分组练习。

8、表演:评选出优秀表演组。

三、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听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课教学:

1、看后听: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这是一幅多么淡雅的水墨画。这一情景你能想像吗?音乐如何去表现这一情景?请听听!(播放《牧童知笛》第一部分)

2、听后说。再听一遍。设问:你能从音乐中体验这一情景吗?听完后说说你的想像与感受?老师可以简单介绍作者贺绿汀及本作品的来历。

3、说后唱。师生讨论对第一乐段的感受„„„提示课题《牧童短笛》,哼唱主题旋律[1]。

4、再听议。聆听第二乐段。设问:这段音乐描绘牧童在干什么?在速度上、节奏上与第一乐段相比之下有什么变化?师生讨论第二乐段提出的两个问题并哼唱主题旋律[2]。

5、听后演。完整地听全曲。设问:全曲分几段?为什么?有没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乐段?再次完整聆听全曲。根据你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边听边即兴用肢体动作来表演(肢体动作是无声的,一定要保持教室的安静,使大家能真正做到在音乐中表演。)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羊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新课教学:

1、聆听音乐,分析乐句。设问:这首歌曲分几个乐句?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用动作或图形表示出来。如:● ● ▲ ●。

2、看图式,学唱歌曲。老师唱●代表的第一、二、四句,学生唱▲代表的第三乐句,然后互换。注意三个相同的乐句句尾都有所不同,要唱准确,而对比句的前后力度要唱出区别来。

3、编声势,配合演唱。相同乐句可以找寻一种方式表现出三拍子的感觉,对比句可以辅以“羊叫”的动作,左右或上下动。

4、学舞蹈,表现快乐。这一内容,设计成让学生随音乐跳集体舞,速度可随意。

方法:大家围成一个双圆圈。第一、二乐句:外圈人右手牵里圈人左手举过头顶(另一只手放背后或叉腰),踏着音乐的节拍往前走。第三乐句:唱“白羊儿”时两人弯腰屈膝背对背,手放头上做“羊”状;“咩咩”时反向面对学“羊”叫。后半句同前。第四乐句;两人面对双手相握高举(1小节),再甩开或分开外面的手(2小节),最后两手回握高举,里圈人手高举不动,外圈人翻身从里圈里两人高举的手下转出去,接着与下一位合作从头跳。

5、分组表演,请学生参与评价。

三、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游戏:七个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略)

二、导入:前几节课,我们学习好多首歌曲,今天我们就来和音符玩玩游戏,放松放松,好不好?

三、音乐游戏:

1、找音符:出示一歌谱,让学生认一认,哪些音我们小音库还没有? 5-4|3 5 1|7 6 7|1 5 0|

2、认音符:在老师的键盘上听唱这两音7和1,并找到它们的音名B和C’的位置。

3、唱音阶:认识音阶1234567并变找花样(变力度、速度、节奏)唱一唱。

4、学歌曲: 《七个好朋友》共四个乐句,师生合作把每句分成前后来接唱,这会唱得很有趣。

5、玩游戏:请八名学生分别戴上音符头饰在《七个好朋友》的歌声中被当作键盘,来玩“弹钢琴”的游戏。当同学们慢速歌唱时,请一同学当演奏员,随唱到的音符按代表相应音高同学的头,被按同学就蹲下。可以找同学反复玩。

6、总复习:

1)唱一唱四首牧歌和游戏歌,他们全都是由七个好朋友组成的; 2)比一比四首放牧歌的异同点;

3)听一听描写放牧孩童的乐曲片断,说出曲名; 4)玩一玩:乐器+游戏+表演。

四、小结;

综合组已查

《将相和》第三课时教案 篇1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二)分角色朗读,深入体会中心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课文的第1自然段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是全文所有故事发生的总的原因,没有这个原因,就不会有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发生,没有这两个故事的发生,就不会有蔺相如一次次的升官,最终职位比廉颇还高,因而就更不会有负荆请罪这段佳话。

(四)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作一些表演。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3.表演课文内容。

四年级上册《猫》第三课时教案 篇12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说说猫有哪些古怪性格?

二、感悟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评价

2.品悟重点

(1)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是刚满月,腿脚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了。)

(2)分层:一层:(1);二层:(2-4);三层:(5-末)。

(3)满月的小猫如何玩?说明什么?(贪玩、好动、淘气)

(4)从哪些地方看出胆子越来越大?

(5)花草被折腾得“枝折花落”,作者不生气吗?(作者对小猫的淘气,不但不责打,还赞赏它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充分说明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总结

师: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它当作朋友,当作家人,当作孩子。正是有了爱,才把猫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三、全文总结

1.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爱猫的感情,为什么?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说它贪玩吧,……又是多么尽职”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叙述自己的孩子。又如,“在稿纸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说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印几朵小梅花”,更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还有,描述刚满月的小猫淘气的句子,也能说明这一点。)

2.探究写法

(1)修辞:反问、比喻、拟人

(2)作者采用“总分”式的构段方式,运用具体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特点。写猫的性格古怪时,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鲜明生动起来。而且作者用词准确,字里行间蕴含着感情色彩。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又用得何其生动;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写猫的可爱时,“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的孩童。这样饱含情感的语句比比皆是,要注意认真体会。

(3)动静结合。

(4)师: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拓展阅读

1.利用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拓展阅读。

这两段文字中,第一位作者是通过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第二位作者是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

(对比阅读这两段,体会不同作者同样的爱猫之情,以及不同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

五、作业布置

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性格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喜爱之情

满月:贪玩、好动,不怕摔

热爱生活

淘气可爱

《向日葵》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篇13

本课以色彩表现为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色彩的本质特性、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色彩的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等色彩知识;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并运用色彩进行自主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的教学与原教学设计基本相符。教学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掌握“对比色”的知识;发展学生“感悟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体验不同色调表现的情感”态度。教学采用启发式谈话的方式,创设问题展开教学,问题由浅入深,步步设疑启思,引导学生去理解、感悟。同时,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易懂。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作业练习中,个别学生对凡.高的“后印象主义”绘画理解不够,不能大胆去表现自己的情感,创新意识不浓,临摩痕迹较多。

酉州中学冉飞

上一篇:关于建党九十周年论文参考材料下一篇:毕业生就业交流会议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