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

2025-03-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物学名词解释(共8篇)

动物学名词解释 篇1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

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 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

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 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14、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没有受到外力的剧烈干扰)总是平稳的进行着,与此同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叫做生态平衡。

15、distribution range分布区:是指某种动物所占有的地理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这种动物能够充分地进行生长和发育,并通过生殖繁衍出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16、habitat栖息地: 是指能够提供给某种动植物生存和繁殖后代所必需条件的地方,是一个生态学概念

17、fauna动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综合体(动物群)。

18、特有种;如果是一种或其分类集群反分布于地球某一地区,即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19、固有种: 生物分布类型的一种,栖息在发生中心的`种和其它分类类群,称为该地区的固有种。

20、dual respiration双重呼吸:吸气时,一部分新鲜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这

部分空气未经气体交换,因而是含氧气体;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在经副支气管到达微支气管网进行气体交换。与此同时,前气囊扩张,将肺内的上个呼吸周期存留的,已进行对气体交换的缺氧气体吸入前气囊。呼气时,前气囊收缩,将其中的缺氧气体呼出体外。与此同时后气囊也收缩,将其中的含氧气体压入肺内的支气管网进行气体交换。这种吸气和呼气时肺部内均有新鲜空气通过,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叫双重呼吸。

21、咽式呼吸:两栖动物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和口腔黏膜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

22、胸腹式呼吸:是指羊膜动物胸腔有节奏的扩张和收缩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方式。是羊膜动物共有的一种呼吸方式。

23、分娩:胎儿发育完成后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24、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离,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至全身。

25、后兽亚纲: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胎生,胚胎借卵黄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因而幼崽发育不良,需继续在雌兽腹部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因而又称有袋类。

26、migration洄游:是指海洋鱼类因季节的变化、寻找食物、生殖等原因,要周期性结群作长距离的定向游动。

27、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的一种积极适应的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的迁居,具有定期、定向和集群的特点。

28、巢寄生:像鹃形目中的大杜鹃一样,将卵产生于其它鸟巢中,由其它鸟来繁殖的现象。

29、resident留鸟:指终年留在出生地(繁殖区)的鸟类,不发生迁徙。

30、migrant侯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类。

31、winter migrant冬候鸟:冬季在我国境内越冬,春夏离开我国到北部地区进行繁殖,秋季又回到我国境内的鸟类,称为冬候鸟。

32、夏候鸟:夏季在我国境内繁殖,秋季离开我国到温暖的南方国家越冬,第二年春天又返回到我国的鸟类称为夏候鸟。

33、迷鸟:迷鸟是那些由于天气恶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离自身迁徙路线,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区域的鸟类。

34、早成鸟:是指幼鸟自出壳后眼即睁开,有羽毛能行走和独立取食。

35、notochord脊索:是位于脊索动物消化管背方的一条纵长的、不分节的棒状结构,起着支持身体纵轴的作用,由原肠发育而来。

36、single circulation单循环:如鱼类那样,血液循环一周只通过心脏一次

37、次生腭:脊索动物从爬行动物开始,它的硬腭由前颌骨,上颌骨,颚骨的腭突和翼骨愈合组成,它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部。

38、封闭式骨盆:爬行动物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接,左右坐骨和趾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的骨盆为封闭式骨盆。

39、开放式骨盆:鸟类的趾骨退化,且左右坐骨和趾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构成的盆骨,与产生大型硬壳卵有关。

40、颊窝:蝮蛇的鼻孔于眼之间的颊部有一个陷窝,窝内有一个薄膜把腔分为内外两个室,为红外线感受器,被称为颊窝。

41、dorsal tubular nervecord背神经管:脊索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外胚层来源,将来发育为脑和脊髓。

42、lateral line organ侧线器:

43、犁鼻器: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肠,开口于口腔顶壁,是一种化学感受器。在两栖类开始出现,爬行类的蜥蜴和蛇类的犁鼻器最发达。

44、颞窝:

45、胎盘:是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像手指插入手套)形成,之间相隔一层极薄的膜(约2μm)

46、ecological isolation生殖隔离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是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带的隔离机制,称为生殖隔离。

47、geographical isolation地理隔离:

48、反刍:牛羊等复胃未经充分咀嚼动物,食草时,未经充分咀嚼就将混有唾液的纤维食物吞入瘤胃,有的移入网胃,在微生物和纤毛虫的作用下发酵分解,分解不彻底的食物比重小浮在上面,刺激瘤胃前庭与食道沟,引起逆呕反射,使食团进入口腔再行咀嚼,此过程即为反刍

49、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是在母体的子宫内完成,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从而完成胚胎发育(即妊娠)的过程。

50、咽齿:

5动物学名词解释1、同型齿:绝大多数的爬行动物的牙齿没有分化,都为同型的圆锥形,这属于同齿形。

52、异型齿:哺乳动物的前颌骨,颌骨及下颌骨上着生有异型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分别具有切割,撕裂,咬压,研磨等功能。

53、裂齿:

54、口腔消化:

55、门静脉:如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接纳毛细血管网汇集来的血液,并把这些血液送往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的血管,故门静脉两端都连着毛细血管。

56、咽鳃裂:消化管前端两侧有许多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相通,有呼吸作用,即咽鳃裂

动物学名词解释 篇2

在对英语词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会发现很多的词汇可以根据规律进行归类掌握, 也有一些词汇是一词多义, 有时在词汇不发生任何变形的状态下也会具有更深的引申意义或多种意义, 这其中就包括名词动用的形式。因此教师应对这部分名词动用的词汇进行总结归纳, 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并对同学们多进行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让他们学会并运用这部分知识, 对句型或英语短文的阅读理解都大有裨益。所谓名词动用是指通过对某一类的英语词汇进行联想与想像, 找出名词与引申义的相似性就是隐喻, 也可转化为转喻。在认知领域下的隐喻和转喻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手段, 而是人们对某一类词汇的更深一层次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2 隐喻与转喻的基本认知原理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各种词类转换都是基于共同的概念结构, 其不同之处于各自强调概念结构的不同方面。名词强调事物, 即某一组相联系的具体事物;动词着重强调世界的存在、运动与联系;描述事物发生的过程与状态等等。名词动用的过程既包含隐喻化的思维过程, 也包含转喻化的思维过程。

在这一思维转化过程中, 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义增值, 也就是说名词动用后, 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概念外延、内涵的变化, 源名词衍生了强调过程和状态的动词义, 而转换生成的动词也保留了源名词所指实体或意向的保留意义, 这不仅能够激活人们脑海中源名词的意象, 也增加了源名词所不具有的过程和状态意义, 而作为已有知识的意象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名词动用所蕴含的意义。名词动用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够快速唤起人们记忆中某类名词所特有的动作意象, 使源名词在其原有语义的基础上衍生出状态、动作、手段等多种动词词义, 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提高了表达技巧, 使语言表达更加的生动形象。

从认知角度看, 隐喻既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是人类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转喻即人们用一事物来指代另一相关的事物, 一个通过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事件进行认知的过程。英语动物名词的动用是借用动物的性格、行为特征和外形特征来指代人或事物的一些行为或者特征,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用事物指代某种关系的转喻过程, 同时也是用事物形容动作的隐喻过程。

3 隐、转喻的思维过程

3.1 名词动用的隐喻化思维过程

隐喻存在的基础是相似性, 而隐喻中的相似性就是指本体与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或相仿的特征或特性, 人们在理解语句含义时, 通常会把源名词的意象与动词充当谓语所描述的过程进行类比, 而这种类比正是基于两词义的概念相似性。本体向喻体映射, 本体的意义提供理解喻体意义的心理路径, 读者从而找到理解喻体意义的参照点。在心理抽象的过程中, 本体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映现于喻体, 被映现的部分就是一个关联点, 隐喻思维就此产生。这种转化使我们头脑中形成一种意象, 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因此, 名词动用现象体现了隐喻思维过程, 这个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以已知指代未知, 以简单指代复杂, 以熟悉指代生疏, 以具体指代抽象, 让人类能够用语言重新构造自己的体验、感受、经历, 就可以用更加经济的方式进行交流和认知现实世界。

3.2 名词动用的转喻化思维过程

名词动用是一种特殊的映射和激活过程, 这种思维过程反映了人类基本的转喻认知模式。转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映射是在同一个域中进行, 本体和喻体是一种替代关系, 即通过某事物的突出特征来辨认该事物, 事物与事物之间具有邻近性关系特征。转喻的本质即突出易分辨, 易感知的重要的部分来代替整体, 或是用整体代替部分。动物名词动用主要是以方式转指动作而产生转喻关系。它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动物名-动物习性-动物行为”的模式来呈现的。在这一过程中, 动物名词原有的指称意义降低, 以其典型特征或者性情特征, 来表述动作描写行为的特征增强。

4 从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言实例看隐、转喻

英语中广泛存在的动物名词动用现象是隐、转喻思维过程的典型体现。在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中, 各种动物的行为、习性千差万别。在描述事件时, 为突显所描述的过程和状态, 常见动物的特有行为习性经常被借来形象地指代人或其他事物的动作, 一些动物名词由此被转用为动词。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表达, 取源名词的意象和目标动词所描述的动作过程之间相似之处, 建立关联点, 或“形似”, 或“神似”, 或两者兼具。从而在读者脑海中构成逼真的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动物名词动用的概念转喻表达, 通过把事件中具有典型行为方式意象的动物名词, 转化为突出行为方式的动词, 进而转指动作, 形象地再现该行为方式, 更具有表现力。

(一)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实例例如:

The child must have pigged out during the Christmas.

圣诞夜孩子们大吃特吃。

Pig (猪) 的联想意义是“好吃懒动”, 作动词时正是取其“贪吃”特性而产生新词义——吃得太多。

The boy apes his father at every step.

孩子紧跟着他父亲学。

ape (猿) 也同样取其“善模仿”的特性, 使概念化的名词物相化了, 便有了具体行为。

(二) 动物名词动用现象的转喻举例如下:

Little Tom is monkeying round with the remote control for fun.

小汤姆正在胡乱摆弄着遥控器找乐子。

Monkey是一种聪明、顽皮的动物, 喜欢恶作剧和捣蛋。Monkey用作动词, 猴子的“调皮”习性被用以转喻小汤姆的“捣蛋”行为, 即“像猴子一样胡乱摆弄”。

5 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使同学们更易于理解并掌握英语动物名词

5.1 情境导入法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虽然是英语词汇中的一个分类部分, 但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与理解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知识内容, 是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前需要精心准备的重要环节。前面已经对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基本思想理念及理论基础作了详细探讨, 那么如何让同学们在课堂学习就能很好的把握住这部分内容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再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尤其是教学内容的课堂导入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 在课堂内容导入环节一般采用情境导入法, 即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同学们能够很快地进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状态之中, 迅速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如教师可以把要讲授的英语动物名词编排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首先唤起同学们求知求思的学习欲望及兴趣,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简单, 其实则需要教师们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前面提到的monkey一词, 老师在教授这一动物名词时可以编排成一个有关猴子的英语故事, 让同学们通过听故事来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 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再告诉同学们monkey一词英语表面意义就是猴子, 一种动物, 也是一个名词, 接下来再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进行思考, 这就是下一教学环节设置疑问法。

5.2 设置疑问法

在教学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教学内容时, 也可通过对教学内容设置疑问的方法来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与掌握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知识。还用monkey一词举例, 教师可以给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 那就是monkey一词虽然表面意义是猴子, 但它的引申意义是什么及如果名词动用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哪位同学可以举出monkey一词名词动用的例子。在提出问题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由每一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可以充分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以培养同学们团队合作的精神, 并能让每一位同学都各抒己见, 大胆发言, 充分发挥想像力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不但可以锻炼同学们集中思考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等。

5.3 多媒体引入法

在教学某些内容时, 尤其是教授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这部分内容时, 完全可以引入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 把有关动物的名词制作成课件, 以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来吸引同学们学习这部分内容,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并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而更加牢固地掌握好名词动用的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 通过对以上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理论分析及语言实例的探讨分析可见, 英语动物名词动用这一语言现象实质是一种认知思维过程。一方面, 它属于概念转喻, 是以事物为参照点来确定目标体的关系特征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 隐喻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具体化、事物化的特征尤为显著。通过研究发现, 不论是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还是转喻, 都已成为了英语教学内容的的一个重要分支, 尤其是在进行句型意义理解及短文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都很常见, 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不可轻视与忽略。这一点对于幼儿教学中也尤为重要, 孩子们对于动物名词耳熟能详, 再加上把这些动物名词动用不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像力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而且这种形式也便于孩子们接受。让幼师在未来的教学中, 传授给孩子们生动形象的语言, 让语言课活跃起来。

另外, 教师在教学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内容时, 最重要的是要以启发和诱思的形式及通过情境教学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结合生活实际对英语动物名词的隐喻进行联想与转换思路, 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及了解英语词汇广阔而丰富的语言内涵, 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 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英语词汇中动物名词动用这部分内容虽然所占教学内容不多, 但是它在英语短文阅读理解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学生们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后, 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探讨并学习好这部分基础知识内容, 为以后学习更多的其它英语词汇打好坚实地基础。掌握好英语词汇意义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也是提高英语素养的重要途径。

英语课程的设置其最终目的不但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英语素养和语言交际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学生们不断地学习与强化自己的英语语言词汇来实现的, 没有记忆牢固而准确地词汇作为基础是不可能掌握好英语这门学科的, 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高度重视英语词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把英语词汇分成若干类别来进行记忆和学习, 这样理解并掌握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些。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97-99.

[2]张建理.英汉“心”多义网络对比[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3) :161-168.

微生物学名词(二) 篇3

同宗配合 homothallism 同一菌体中发生自我亲和的有性生殖现象。

异宗配合 heterothallism 自体不育个体在有性生殖时由两个亲和的不同交配型菌体进行配合的现象。

病毒 virus 由RNA或DNA及蛋白质等组成的、专营细胞内感染和复制的一大类结构简单的微生物。

亚病毒 subvirus 只具有RNA或DNA,或只具有某些蛋白质组分,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相类似的病原物。

类病毒 viroid 一类亚病毒,裸露的环状单链RNA病原体,能自主复制。分两类,一类在叶绿体中复制,如鳄梨日斑类病毒(ASBVd);另一类在胞核中复制,如马铃薯仿锤形块茎类病毒(PSTVd)。

病毒粒子 virion ,virus particle 又称“病毒[粒]体”。结构完整具有侵染性的单个病毒。

核心 core 又称”髓核”。病毒粒子的结构单位,由病毒核酸及相关联的蛋白质组成,由核壳包裹。

核[衣]壳 nucleocapsid 由核心及衣壳共同组成的病毒粒子结构单位。

衣壳 capsid 又称“壳体”。病毒粒子的结构单位,为包裹病毒核酸及与核酸相关联的蛋白质外壳。

噬斑 plaque 病毒感染人工培养的单层细胞后由单个病毒粒子所产生的细胞裂解区。

噬菌体 bacteriophage, phage 又称“细菌病毒”。感染细菌的病毒,如λ噬菌体。

微动作用 oligodynamic action 全称“微量动力作用”。某些金属元素在低浓度时表现出的抑菌作用。

滑行 gliding 滑行细菌和蓝细菌等在固体表面缓慢移动, 并形成有黏液轨迹的连续运动方式。

群游[现象] swarming 细菌群体在固体或半固体培养基上从接种点向外进行的协调运动方式。

抗生素 antibiotic 曾称“抗菌素”。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干扰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而对其自身无害。

抗菌谱 antimicrobial spectrum 被一种抗生素或化学治疗剂抑制或杀灭的微生物种类。

扇形突变 sectoring,sector mutation 又称“角变”。(1)菌落形态的局部变异,常呈折扇形。(2)在含不同细胞核群的真菌菌落上形成形态不同的扇形区域的现象。

附加体 episome 又称“游离基因”。细菌染色体外可独立复制的质粒,也能可逆地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中作为附加基因与其一起复制。

质粒 plasmid 微生物细胞内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能自我复制并传递到子代的双链DNA分子。

黏粒 cosmid 全称“黏端质粒”。含有λ噬菌体cos(黏性末端)位点的人工构建克隆载体,可被包装入噬菌体颗粒而有效地导入受体细菌。

噬粒 phasmid, phagemid 一种能按照质粒或者细菌噬菌体方式进行复制的克隆载体。

根际 rhizosphere 由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圈状地带。它以植物的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蚯蚓、线虫等土壤动物。

卫星现象 satellitism 一种微生物在另一种微生物菌落邻近处才能旺盛生长繁殖的现象。

菌种退化 strain degeneration 微生物群体中性能弱化的细胞占一定比例后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的现象。

菌种改良 strain improvement 应用微生物遗传与变异理论,在已经自然变异、人工诱变或杂交后的微生物群体中选出所需要的优良菌种的过程。

发酵 fermentation (1)利用微生物产生特定产物的过程。(2)无氧条件下生物体内由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参与的获得能量的代谢过程。

醪液 mash 发酵工业中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后的液态混合物。

酸败 spoilage, rancidity (1)由于微生物大量增殖,使发酵环境产生过量有机酸而导致发酵过程异常甚至停止的现象。(2)油脂或富含油脂食品存贮过程中,由于微生物或脂肪氧化酶作用产生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低分子酸类、醛类、酮类等分解产物的过程。

霉变 mould deterioration 物质因受霉菌污染、侵蚀而发生变质的现象。

大肠菌值 colititer 采用规定方法定量检测到1个大肠菌群细胞所需的水样毫升数,为大肠菌指数的倒数。

大肠菌指数 coliindex 1L水中含有的大肠菌群的菌数,用以表示水受污染的程度。

病原体 pathogen 能使人、宿主动物或植物等发生疾病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带菌者 carrier 携带病原菌,但没有临床症状的个体。

机会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又称“条件致病菌”。只有在寄居部位发生改变、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其他条件改变时,才能够引起疾病的细菌或真菌。

酿造 brewing 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取食品的过程。

陈酿 aging 又称“后熟”。酿造酒类和食醋等发酵食品工艺中,为改善产品品质而将完成主发酵的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储存的过程。

曲 qu 用粮食或粮食的加工副产物培养微生物所制成的含有大量活菌体及其酶类的发酵剂。

麸曲 bran qu 以麸皮为原料,接种纯种微生物制备的一类糖化剂和发酵剂。

大曲 daqu 一种以麦类和豆类为原料,经破碎、加水压块后在适宜条件下使其内部微生物大量繁殖而用于酿造酒、醋和酱等的固态发酵剂。

小曲 xiaoqu 一种以大米或米糠为主要原料,有时添加中草药,经破碎、加水制成小圆球、饼状或块状,在适宜条件下使其内部微生物大量繁殖而主要用于酿造黄酒的固态发酵剂。

起子 starter 又称“引子”。制造馒头、面包等发酵食品的微生物接种剂。

染色 staining 用染色剂赋予微生物样品特定颜色,便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的技术。

革兰氏染色 Gram staining 使用结晶紫和藏红或品红等染料,经过一系列步骤将细菌分别染成紫色或红色,而将其分成革兰氏阳性和阴性两大类的染色方法,最常用于鉴定细菌。

培养基 culture medium 由人工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代谢物产生的混合营养基质。

琼脂 agar 俗称“洋菜”。从石花菜(Gelidium spp.)、江篱(Gracilaria spp.)等红藻中提取的半乳聚糖硫酸酯的钙盐聚合物,广泛用于微生物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酵母膏 yeast extract 酿酒酵母细胞裂解后的水提取物浓缩制剂,是培养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源。

[蛋白]胨 peptone 蛋白质可溶性水解产物的通称,是培养基的常用氮源。

胰胨 tryptone 酪蛋白经胰蛋白酶水解的产物,是培养基的常用氮源。

植胨 phytone 全称“植物蛋白胨”。大豆蛋白水解产物,是培养基的常用氮源。

培养 cultivation 人为地为特定微生物提供适宜条件使其生长繁殖的过程。

传代培养 transfer of culture, subculturing 将培养物转种于新鲜培养基中,使其持续生长繁殖的过程。

盲传 blind passage 将标本接种试验动物或培养基中但未见任何生长迹象,取样继续传代培养,以期获得阳性培养结果的操作方法。

菌株 strain 由微生物单一细胞或病毒个体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纯培养物及其后代。

接种物 inoculum 又称“种子培养物”。能在培养基、组织培养或动、植物等介质中进一步生长增殖的少量微生物原种。

接种 inoculation 将接种物加入培养基、组织培养或动、植物等介质中使其增殖的操作。

培养物 culture 接种于培养基内,在合适条件下形成的含特定种类或种群的微生物或细胞群体。

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 CFU 根据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数量,测定样品中活菌浓度的单位。

菌种保藏 culture preservation 用适宜方法将微生物的代谢速率降至最低,使其长期存活、不被污染、不易衰退、原有生物学特性稳定, 便于以后使用的储存过程。

灭菌 sterilization 采用理化方法,使任何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或死亡的措施。

巴氏消毒 pasteurization 全称“巴斯德消毒法”。专用于牛奶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食品的低温湿热消毒方法。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如,将牛奶在62~65℃下维持30min消毒,经巴氏消毒后的牛奶食用安全,不失牛奶风味。

牛津单位 Oxford unit 完全抑制50 mL肉汤培养基中牛津菌株生长的最低青霉素含量。

牛津菌株 Oxford strain 常用于抗生素敏感试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菌株NCTC 6571。

生长谱测定[法] auxanography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所需条件(如营养成分、pH、气体等)的方法。

生长谱 auxanogram 利用生长谱测定法测定到的某种微生物生长状况的集合表现。

平板计数 plate counting 又称“菌落计数(colony counting)”。用经过梯度稀释的样品某一稀释度液接种平板,生长后计数菌落数量,从而换算出样品中微生物活细胞数量。

连续灭菌 continuous sterilization 待灭菌液体物料在流动输送的同时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而被灭菌的方法。这种灭菌方式有利于减少物料中有关成分的破坏。

干热灭菌 hot air sterilization, dry heat sterilization 在密闭容器中用加热至160℃左右的热空气保持3~4h进行灭菌的方法。

间歇灭菌 factional sterilization 又称“分步灭菌”“丁达尔灭菌(tyndallization)”。 将待灭菌物料在80~100℃下蒸煮15~60min,杀灭所有微生物营养体后置室温或37℃下保温过夜,待物料中残存的芽孢或孢子萌发后再以同法蒸煮和保温过夜,重复3次,即可在较低的灭菌温度下实现彻底灭菌的方法。

吲哚试验 indole test 用含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试剂的培养基,检测细菌是否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的试验。

甲基红试验 methyl red test 用甲基红作指示剂检测细菌是否分解葡萄糖产生酸性物质的试验。

伏-波试验 VogesProskauer test,VP test 又称“VP试验”。检测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并使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酰甲基甲醇的试验,阳性者呈红色。

柠檬酸盐试验 citrate test 检测细菌能否分解柠檬酸盐使培养基变碱并使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变色的试验。

纯培养物 pure culture 经人工培养获得的由单一个体生长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

动物学名词解释 篇4

1、细胞:(07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2、生物膜:(06、08年)各种细胞器表面都覆盖着特殊的膜状结构物质与细胞膜一起统称为生物膜。

3、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时间。

4、减数分裂:(03年)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进行两次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出的4个子细胞中的人色体数目比母细胞减少一半。

5、无丝分裂:(05、09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丝的变化直接一分为二,这种分裂方式叫无丝分裂。

6、有丝分裂:(04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形成与变化。

7、组织:在植物体内,具有许多形态、结构、功能相同,起源相同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称为组织。

8、凯氏带:根的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壁和径向壁常因木质化和木栓化而增厚形成凯氏带。

9、心皮:雌蕊位于花的中央,由1个或多个变态的叶结合而成,这种变态的叶叫心皮。

10、聚合果:(05年)聚合果是指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的单雌蕊联合发育而成的果实。

11、双受精:(05年)花粉管进入胚囊,管的先端,管的线段破裂,把内含物释放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结合形成合子发育成胚,另一个与两个极核融合发育成胚乳。

12、无性繁殖: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结合,从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3、有性繁殖:(06年)有性繁殖是指经过两个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4、植物的生活史:植物的生活史是指由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

15、新陈代谢:(04年)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16、酶: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17、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如:N、P、K等。

18、光周期现象:(07年)许多植物在发育的某一时期,要求每天有一定的昼夜相对长度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叫光周期现象。

19、蒸腾作用:(04年)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植物体表散失到大气中叫蒸腾作用。

20、光合作用:(03、08年)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吸收太阳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质,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1、暗反应:叶绿素不需要光,可在黑暗中同化二氧化碳形成糖的过程称为暗反应。

22、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逐步氧化分解,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3、基因:(04年)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4、翻译: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5、中心法则:(03、08年)遗传物质通过DNA复制传递给下一代,并经转录传递给mRNA,再经翻译由mRNA传递给蛋白质,有些病毒有反转录现象,即以RNA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

26、等位基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相对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

上,因此称为等位基因。

27、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分子结构的改变,它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顺序的改变。

28、染色体组:能维持配子正常发育,含有个体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的一套染色体称染色体组。

29、品种:(03、07年)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需要经过人工选择和培育获得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合共同遗传特点的一群生物体。

30、引种:(09年)把外地的或外国优良品种或种质资源引入本地,成为推广品种,或作为育种原始材料加以利用的方法。

31、杂种优势:(06年)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及产量、品质等方面超过双亲的现象。

32、生物技术:(02年)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综合地运用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本身、生物体某些特殊功能,以促进生产为人类服务。

33、基因工程:(05年)基因工程是指以工程设计的方式,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把遗传物质从一种生物细胞里提取出来,然后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实现遗传性状的定向改变的技术。

34、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某种特性,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工业规模生产的技术称发酵工程。

35、固定化酶:固定化酶是指固定在载体上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进行催化反应的酶。

36、体细胞杂交:(09年)体细胞杂交又叫细胞融合,是指将两种不同的体细胞(原生质体)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杂种细胞。

37、生物资源:(05年)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有一定价值的生物,以及由其组成的生物群落。

38、物种:物种简称种,是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单位,是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个体的总称,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相对稳定的明确界限,可以与其他物种相区别。

39、双名法:(06年)双名法是指植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面一个字是物种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本名。

40、同源器官:起源共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成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41、稳定性选择:淘汰趋于极端的变异,保留中型的变异,使生物类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2、节律性变温:(06年)一年内有春夏秋冬四季温度的变化,一天内昼夜温度也不一样,这种温度有规律的变化叫做节律性变温。

43、共生:(04年)共生是指两种生物或两种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双方都能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

44、附生:一些植物在其他植物体上栖息生长的现象,一般不发生营养上的直接关系。

45、寄生:(03、08年)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前者从后者体内摄取养分维持生活的现象。

46、种群:指在一定空间的内同种生物个体的自然组合。

47、生物群落:(04年)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的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

48、生态因素: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叫植物的生态因素。

49、生态系统:(08年)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位。

50、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物质与能量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系统中生产、消费和分解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51、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在植物体内可以运转,含量极少,对植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这种特殊物质就叫植物激素。

二、简答题

1、蛋白质有何生理作用?(03、06年)

答:

1、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基本物质。

2、具有催化作用。

3、具有运输作用。

4、具有运动作用。

5、具有调节作用;

6、具有免疫作用。

2、双子叶植物的根为什么能不断增粗?

答: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能不断增粗,这是由于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形成了大量次生组织,构成根的次生结构,使根得以增粗。

维管形成层是由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以及对着木质部脊的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转变而成的。由于形成层的分裂活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根便不断增粗。

木栓形成层是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转变而成的。木栓形成层向外分裂产生木栓层,向内产生栓内层,三者称为周皮。木栓层形成后,外层的表皮和皮层得不到营养而死亡,木栓层则代替表皮保护作用。

3、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从外向内依次由哪几部分组成?(08年)

答: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从外向内依次为周皮、初生韧皮部、次生韧皮部、形成层、次生木质部、初生木质部等部分。

4、什么叫繁殖?有几种类型?(08年)

答:生物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使种族得到延续,这种现象叫繁殖。分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包括分裂繁殖、出芽繁殖、营养体繁殖、孢子繁殖;有性繁殖包括配子生殖、结合生殖、单性生殖。

5、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是什么?(06年)

答: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的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的能量的有机物,并能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重要性:

1、合成有机物质,贮存能量;

2、净化空气,保持大气中氧的稳定含量;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农业产量的基础。

6、叙述光合作用的过程?

答:光合作用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组成的,整个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在光反应过程中,叶绿素分子利用所吸收的光能,首先将水分解成氧和氢。氧以分子状态释放出来,氢则作为还原剂,参与暗反应,同时叶绿素分子还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暗反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叶片与体内的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分子,并在ATP和许多酶的作用下被氢还原,经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葡萄糖,ATP中的能量被贮存在葡萄糖中。

7、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何重要意义?(07年)

答: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植物体表散失到大气中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对植物体有着重要作用:

1、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进水分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2、蒸腾作用可促进溶解在水中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蒸腾作用可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植物受害。

8、呼吸作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意义?(09年)

答:

1、呼吸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能量来源;

2、呼吸作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中间产生,可作合成各种有机物的原料;

3、呼吸作用可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9、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优点?(05、07年)答:脱氧核糖核酸或DNA。

优点:

1、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2、能够自我复制,使用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3、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新陈代谢的过程和性状;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10、基因突变的意义?-08

答:

1、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有益变异构成了人工选择对象,为新品种选择提供了遗传资源;

3、一些对生物有利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来源。

11、生产上如何利用雄性不育?

答:雄性不育的利用通常在隔离区内进行的,每个隔离区内,把不育系与保持系按一定行比种植,开花时靠保持系为不育系传粉繁殖不育系种子,同时保持系自交种子可供下一年不育系繁殖使用。在第二个隔离区内,把不育系与恢复系按一定行比种植,开花时靠恢复系内不育系传粉生产出可育的杂交种子供大田生产使用,恢复系自交种子可供下一年制种使用。

12、如何培育无籽西瓜?

答:人们平常食用的西瓜是二倍体,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然后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会长出三倍体植株,由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联会发生紊乱,因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当三倍体植株开花时,需要授给普通西瓜(二倍体)成熟的花粉刺激子房发育。

13、植物引种方法的主要环节有哪些?(04年)

答:

2、引种方法的主要环节有:1引种材料的搜集;

2、引种材料的检疫;

3、引种材料的选择;

4、引种试验。

14、为什么在引种时要进行检疫?

答:(1)引种常是病虫害和杂草传播的主要途径。

(2)在引种的同时,很有可能带入本国或本地所没有的病虫害和杂草,以致后患无穷。

15、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有何作用?

答:优良品种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抵抗和克服不利因素(如病害),并能解决生产上的一些特殊问题(如茬口、畜产品质等)。因此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投资少,耗能低,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增产措施。

16、什么是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05、09年)

答:概念: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适应性及产量、品质等方面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必需的基本条件:

1、有纯度高的优良亲本品种过自交系;

2、有强优势的杂交组合;

3、繁殖与制种工序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17、植物进行组织培养时,培养基的主要成份有哪些?(04年)

答:

1、培养基的主要成分有:

1、无机营养

2、有机营养

3、生长调节物质;

4、琼脂。

18、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有哪些区别?(3分)

答:低等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或阴湿的地上;植物体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器管多是单细胞的,有性生殖合子不形成胚而直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高等植物生活在陆地,植物体结构复杂,有根、茎、叶的分化(除苔藓外);生殖器官是多细胞,有性生殖合子形

成胚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故又叫有胚植物。

19、双子叶植物纲与单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双 子 叶 植 物 纲单 子 叶 植 物 纲

胚具有两片叶子胚具一片子叶

直根系须根系

茎内维管束作环状列,有形成层,有次生结构散生,无形成层,无次生结构 叶为网状脉叶为平行或弧形脉

花部基数为5或4花部基数为320、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最高级的一类植物?(从结构特点说起,共四方面)

答:

1、被子植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比各类植物更加完善、多样化,体内组织分化精细,生理效率高;

2、被子植物有了真正的花,因而又叫显花植物;

3、花中有了雌蕊,胚珠包藏在子房内,受精后胚珠发育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果实对保护种子及帮助种子散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4、被子植物具有双受精,提高了后代的生活力和适应性。

21、为什么青藏高原种植的白菜、萝卜比其他地区要大?

为什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

答:昼夜温差影响着植物的生长,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白天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白天光合作用的产物积累较多,故营养器官大。

22、举例说明什么是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3分)

答:生活在草地、池塘里的青蛙是绿色活动在农田、土丘一带的泽蛙确是灰褐色;石块上的石蛙为深褐色等现象为保护色;蛾类幼虫许多有毒毛,它们常有明显的黑色或其他颜色,往往具有毒刺、毒毛,或有异味的动物,常常有非常鲜艳的色斑或醒目的斑纹,称为警戒色。而竹节虫、枯叶蝶和尺蠖的幼虫等生物体模拟环境中的景物体态使本身得到保护或其他益处为拟态。

23、说明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怎样循环的?

答:首先营养元素与矿质的形式被植物从周围空气和土壤中吸收,然后以有机分子形式从上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生物死后再由分解者把生物遗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并把它们归还到环境中去,重新被生物利用,完成营养物质的生物循环。

24、植物在净化空气,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答: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吸滞灰尘;

3、吸收有害物质;

4、减少空气含菌量。

25、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是什么?

关于动物的成语及解释 篇5

【千里鹅毛】远道送礼物,礼轻情意重。

【鸠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所有。

【鹑衣百结】比喻衣服破旧,满是补钉。

【鹪鹩一枝】(1)用以劝人寡欲,今多说成:“鹪鹩巢林,不过一枝”。(2)或比喻栖身之所,多用于托人求职时。

【鸾翔凤集】比喻贤才之聚集。

【凤毛麟角】形容世间少有。

【凤凰于飞】比喻夫妇唱和相乐;多用为婚礼之祝词。

【鸢飞鱼跃】比喻放任于自然之乐。

【鸦雀无声】比喻原本吵吵闹闹的人群安静下来。

【鸿鹄之志】比喻志向远大,与“青云之志”义同。

【鹏程万里】祝福别人前程远大,如鹏飞万里。

【莺声燕语】用以形容鸟鸣。或比喻女子声音宛转流利。

【莺莺燕燕】比喻女郎众多。

【鹣鲽情深】比喻夫妇恩爱逾恒,与“伉俪情深”义同。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两相争持,第三者得利。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

【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

【梧鼠技穷】比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专一。

【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

【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

【鼹鼠饮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没什么了不起。

【獐头鼠目】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长相奸邪,如獐之头、鼠之目。与“尖嘴猴腮”义近,但“尖嘴猴腮”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头鼠目”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于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于绝境。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么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狐假虎威】喻假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着,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名词解释 篇6

1、奥林波斯神话系统: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即奥林波斯十二主神,其代表有:宙斯、赫拉、阿波罗、阿尔忒弥斯、雅典娜、阿瑞斯、赫淮斯托斯、阿芙洛狄特、赫尔墨斯、得墨忒尔、波塞东、哈得斯。

2、神人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指人们认为其他生命体或者类生物体都具有人类的情感,甚至具有自己的性格特质的一种观点。

3、《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荷马史诗》以扬抑格六音部写成,集古希腊口述文学之大成,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荷马史诗》具有文学艺术上的重要价值,它在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也提供给后世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制时期的一部社会史、风俗史,具有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的很高价值。这部史诗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肯定了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这是人类童年时代的艺术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不免带有局限性。

4、不和的金苹果: 金苹果最重要的一次出现,是在人类英雄帕琉斯和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上。众神均受邀参加婚礼,唯有不和女神厄里斯没有受到邀请。厄里斯怀恨在心,在婚礼上将一个金苹果呈现给宾客,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忒为了这个金苹果争执不下,其他神祗害怕得罪女神都不敢发言,天神宙斯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做评判。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分别开出诱人地条件:赫拉他给他无上的权利,并保佑他做一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雅典娜愿意赐给他智慧和力量,鼓励他有勇气去冒险,闯出一条英雄般辉煌的路;阿芙罗狄忒答应让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子爱上她,并做他的妻子。帕里斯想来想去,觉得权利和统治他等以后继承他父亲的王位就可以了,英雄的道路他自己有的是一身好本事大胆去闯,但爱情却不是每天都可以遇到的。于是就将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忒。后来,帕里斯在阿芙罗狄忒的帮助下拐走了斯巴达的王后——美女海伦,从而成为了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

5、木马计:战史中著名的智慧故事。希腊联军久攻特洛亚10年不下,奥德修斯遂设计假意退兵,藏伏兵于巨大的木马之内。特洛亚人将木马作为战利品推进城里。当夜,希腊联军回兵,与木马中的伏兵里应外合,攻陷了特洛亚城。

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戏剧艺术的荷马”索福克勒斯、“舞台上的哲学家”欧里庇得斯。①埃斯库罗斯 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形成时期,参加过希波战争。代表作品《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神话。②索福克勒斯 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的全盛时期,代表作品《俄底浦斯王》取材于神话。③欧里庇得斯 与索福克勒斯一样生活在雅典民主制国家的全盛时期,欧里庇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写实手法 和 心理刻画,是“问题剧”的创始者,主要作品《特洛亚妇女》和《美狄亚》。

7、《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作品描述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本书主题是人的意志和命运的冲突。诗人承认命运的存在,同时谴责命运的邪恶,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亚里士多得高度评价《俄狄浦斯王》的结构,把它视为古希腊悲剧的典范。

8、骑士文学: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一种,是新兴封建贵族的思想,主要写冒险精神和骑士贵妇的爱情故事,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文学就是一切关于骑士的文学作品,大致包括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骑士小说及后来的反骑士小说

9、城市文学:是12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而产生的反映市民思想感情的世俗 文学,主要内容是揭露,抨击封建主和僧侣的残暴,贪婪赞美市民的勇敢,机智,具有反封 建。反教会的倾向。主要形式有短小的韵文故事,抒情诗和戏剧等。

10、中世纪英雄史诗:中世纪主要文学类型之一。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发展而来。前期多反映后期氏族社会生活,后期多歌颂民族英雄,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歌颂祖国统一。英雄史诗奠定了欧洲各国民族文学基础,对民族文学的产生造成巨大影响。

11、但丁:13世纪末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诗《神曲》留名后世。他被认为是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12、《神曲》:神曲,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的长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净界)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1] 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3、《新生》:是意大利诗人但丁早期的代表作,记述他对贝雅特丽齐(后来成为他一生的缪斯)的爱情和她芳魂早逝的悲剧。一个关于灵魂危机和成长的寓言,融合了散文与诗歌,记叙与沉思,梦幻、歌曲和祈祷,这部有着水晶般的晶莹美丽和迷人的复杂性的作品,一直是爱情文学中最高的启示之一。《新生》也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1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欧洲特定历史时期,是指十三世纪末叶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中世纪末期,随着奥斯曼对东罗马帝国的不断侵略,东罗马人民在逃难的同时,将大量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典籍和艺术珍品带到了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来宣传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15、人文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文学是表达人文主义思想的世俗文学。它以人的尘世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描写对象。人文主义文学摒弃中世纪梦幻、象征的创作方法,自觉地运用现实主义方法,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人文主义文学常常采用方言俗语进行写作,为各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树立了典范。

16、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17、塞万提斯: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出生于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堂吉诃德》达到了西班牙古典艺术的高峰,标志着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唐·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逝世。塞万提斯对于世界文学的影响巨大,甚至连西班牙语都因此被称为“塞万提斯的语言”。

18、堂吉诃德:曼查的落魄乡绅,《堂吉诃德》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堂吉诃德》:《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年和1615年分两部分岀版的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文学评论家都称《唐·吉诃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19、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1] 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20、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部分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17世纪开始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这一潮流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西方古典主义包含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

21、《伪君子》:《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2、答丢夫:答尔丢夫这个形象是莫里哀(出自《伪君子》)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由于这一形象的典型概括性,答尔丢夫一词在法语中已经成了“伪君子”的同义语。又由于莫里哀成功地调动全部构思和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伪善的性格,这出戏剧也成了一部典型的性格喜剧,在欧洲古典主义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23、三一律: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制定的戏剧创作法规,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即一个剧本的时间只能限制在24小时之内,只能有一个地点、一个中事件。三一律可以便戏剧的情节高度集中,结构紧凑,矛盾突出;但到了后来则成了束缚戏剧创作的清规戒律,终于被浪漫主义赶下历史舞台。(“三一律”,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4、启蒙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总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对文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每一部文学作品当中。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启蒙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宣扬启蒙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气息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25、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虽有人物、情节,但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穿插描写了多方面的内容,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目的不在于全面的描写个性和细致的描写历史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它常常通过传奇的故事来影射、讽刺社会现实,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阐明哲理和宣传启蒙思想。其手法灵活多样,语言简洁,生动活泼;但由于忽视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成为作者哲学思想的代言人,因此作品也就缺乏艺术感染力。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狄德罗《拉摩的侄儿》、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等。

26、狂飙突进运动:又称“狂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叶的德国,历时十五年。它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27、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产生于英国并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它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得名。感伤主义文学同情不幸者的遭遇,醉心人物感伤心理的描写,置感情于“理性”之上,喜用的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感伤主义文学对后来的意识流小说有较大的影响。

28、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百科全书》全面总结了启蒙运动的成果,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启蒙思想家们以此作为工具,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仰,使得当时的法国人称启蒙运动为百科全书派运动。

29、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主情的、自由的文学。它是法国大革命自由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反响和体现。思想的自由,民族、民主意识的高涨、民族解放运动的崛起以及对启蒙理想的失望是浪漫文学产生的时代土壤,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其产生的哲学基础。感伤主义、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以及反古典主义的要求是文学自身解放的要求。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崇尚情感,偏重理想,内心生活。自然崇拜与自我崇拜。厌恶城市文明,讴歌大自然。重视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与他乡异国情调。离奇超凡的情节,孤独、叛逆的人物形象与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诺瓦里斯;英国的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史达尔夫人、雨果;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等。

30、湖畔派:19世纪初期出现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们憎恶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生活方式,隐居在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歌颂湖光山色、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而得名。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深遽的风格。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和骚塞。

31、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又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32、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 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即强调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结合,以打破古典主义悲喜剧严格对立、美丑截然分开的做法。雨果认为生活是矛盾的整体,“大自然是永恒的双面像”,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写出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事物在矛盾对立中相互关联、依存、演化。因此强调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隐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共生”。

3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33、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人物的这种反复出现也使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侧面得以展现,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34、分类整理法: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且全面的描写了现实。

名词解释:专用汽车 篇7

专用汽车分为一般专用汽车和工矿生产用汽车两大类。

一般专用汽车即把公路用货运汽车改装后用于运输和完成各种不同作业的汽车。用于运输的一般专用汽车的车厢有箱式、罐式、自卸式、仓式、格栅式和桁架式等型式,可运输不同性质、状态和要求的货物,如液态、气态和散装粉状或颗粒状固态等货物;牲畜、家禽和鲜鱼等动物;要求保温、保鲜、冷冻冷藏的货物;剧毒、易燃和易爆的危险品;体积庞大但尺寸规范如集装箱、轿车等货品。为从事不同目的的专门作业,还有一种在底盘上加装相应作业装备的一般专用汽车,如售货车、垃圾车、清扫车、洒水车、环境保护监测车、水泥搅拌车、水泥泵车、汽车起重机、动力站车组、修理车、勘探车、油层压裂车、科学考察车、警车、消防车、飞机牵引车、加油车、充电车、空气压缩机车、救护车、医疗设施车、图书车、电视转播车、邮政电讯车、除雪车等。

工矿生产专用汽车主要用于矿山和水利、建筑等大型建筑工地。这类汽车是专门设计和自成系列的,多在专用道路上行驶或在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工矿生产用汽车有下列几种:专供采矿、水利工程、建筑用的自卸车,这类车的装载量为20~300吨,采用185~1200千瓦高速柴油机,液力机械传动或电传动,应用油气、硅油或橡胶为介质的悬架,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焊成带箱形纵梁的车架以及自卸车箱。由于车体巨大,工矿专用汽车全部采用液力助力式转向系统,大吨位的自卸车上还装有紧急转向泵;制动系统用动力操纵,带有紧急制动装置,大吨位的自卸车上还装有液力减速器。工矿专用汽车大部分为后卸式。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为保护驾驶员,工矿专用汽车的驾驶室不仅上面装有防护板而且密封较好,有的还装有空调设备。供冶金工厂运送钢、铁水包、热钢锭和钢材用的专用运输汽车装载量为30~500吨,这种汽车车速不高,发动机功率不需要很大(150~275千瓦),但要求转弯半径小,驾驶室安全和隔热。造船厂用或运输大型设备用的平板式运输车,可运输分段焊接的船体、变压器、发电设备或化工蒸馏塔等大型设备,这种汽车顶部为一大平板,所有的操纵机构与驾驶室均在平板之下。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投资规模大、增长持续时间长,很多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的特点,由此带来专用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据测算,2020年之前,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加速的发展阶段,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给专用汽车带来极大的需求空间和市场增量,专用汽车市场将持续保持高位需求。

动物学名词解释 篇8

关键词:古植物学,化石植物,植物学,地质学,古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N04;Q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30-04

Paleobotanical Terms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Related Discipline

LI Chengsen

Abstract:Paleobotany is a discipline focusing on the fossil plant (or plant remains) living in the geological times and preserved in the sediments. Paleobotanical researches combine the contents of geology and botany, and its terms possess the meanings and features of both geoscience and bioscience.

Keywords: paleobotany, fossil plant, Botany, geology, paleontology

一 古植物学相关介绍

古植物学(palaeobotany),又被称为化石植物生物学(fossil plant biology),或者演化植物學(evolutionary botany),属于地质学和植物学交叉的一个学科,也是古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1]。古植物学以沉积地层中保存的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第四纪以前形成的化石植物,或者第四纪以及近代考古中发现的植物遗存)为研究对象,然而由于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地质学研究的领域里,古植物学涉及埋藏学、沉积学、地层学和矿产学等方面的研究内容。而在植物学研究领域中,古植物学则以研究植物界的演化为宗旨,涉及对化石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分类学、生态学、植物地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古植物学界发展形成的两个主流学派:地学学派和植物学学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大学的地质系或者生物系中都有古植物学的专业设置。

由于古植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化石植物,而且涉及地学和生物学的不同领域,特别是在学科设置上又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现象,因此造成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包含有生物学和地学两大学科的内容和特色。例如,在国外的植物学辞典[2-3]、中文的植物学名词书[4]和汇编[5-6]中都包含有古植物学名词术语的介绍。在地质学词典[7]、名词书[8]和词汇[9]等工具书中也包含有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在古生物学的词汇中,理所当然地介绍了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10]。随着古植物学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研究的需要,产生出一部分属于自己学科所特有的名词术语[11]。

在此次植物学名词修订工作中,遵循以往的取词原则,即古植物学研究的部分名词同时又是属于地质学、古生物学,以及植物学相关分支学科中多用或者常用的名词则直接归入到这些相关学科的取词范围内;而与古植物学研究关系密切,且具有古植物学特色的名词则归入到古植物学名词的范围内。根据1991年版的“植物学名词”记录[4]以及此次修订,古植物学的名词术语大约有100个左右。统观这些名词,它们多体现出与其他学科名词相关联的浓厚色彩。

二 古植物学名词与相关学科的关联性

从植物学不同分支学科的角度开展对化石植物的研究便产生了相应的古植物学的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的名称通常是植物学分支学科的名字加上前缀“古”字而形成。例如:古木材解剖学(palaeoxylotomy),古果实学(palaeocarpology),古植物生态学(palaeophytoecology),考古植物学(archeobotany)等等。

从植物类群的分类学角度来认识古植物分类的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植物类群加上前缀,派生出相关的古植物学名词,例如:前石松类植物(prolycopods),前裸子植物(progymnosperm),前被子植物(proangiosperm)等等。

化石植物在地层中保存的不完整性,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化石植物整体认识的程度。因此在分类等级定位上出现了有别于现代分类学的做法,即根据保存在地层中的植物部分器官,例如植物的叶、木材、生殖结构的化石来建立分类学上的属和种,因此而产生了形态分类群(morphotaxon),形态属(form genus),器官属(morphogenus/organ genus),形态种(morphospecies/form species)等分类单位和级别。这些建立在化石植物分散标本基础上的分类单位和级别,与现代植物分类学中所采用的分类单位和级别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化石森林(fossil forest),低地植物(lower land plant),高地植物(upland plant)等等。

从植物器官学的角度研究古植物,产生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可以由植物器官加上修饰词而生成。例如:(化石根)radicite,化石果(lithocarp),拟叶体(phyllidium),化石茎(fossil stem)等等。

从植物结构学的角度研究化石植物的解剖结构,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髓模(pith cast),植物皮膜(phytolemma),脊下道(carinal canal),通气道痕(parichnos)等等。

nlc202309041247

从研究方法(方法学)的角度考虑,研究化石植物的方法通常是指用于处理化石标本的实验技术,相关的名词述语有角质层分析(cuticle analysis),揭片法(peel method),针修法(degagement),整体浸解法(bulksieving method)等等。

以化石植物研究为基础,涉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时,产生出相关的名词:叶相分析(leaf physiognomy),共存分析(coexistence approach),分布区叠加分析(overlapping distribution analysis),特有种气候分析法(climate analysis of endemic species)等等。

从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角度考虑古植物学,存在以下古植物学的相关名词,例如:古植代(palaeophytic era),中植代(mesophytic era),新植代(cenophytic era),叠层石(stromatolite)等等。

从标本保存的形式来确认化石植物,有相关名词: 印痕化石(impression),压型化石(compression),矿化化石(permineralization)等等。

从矿物学的角度考虑化石植物的矿化特性,以及根据矿物的特征,形成有如下的古植物学名词,例如:,黄铁矿化植物(pyritized plant),硅化植物(silicified plant),钙化植物(calcareous plant),硅藻土(diatomaceous earth)等等。

根据植物的木质成分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转变为炭质的特点,产生了有关名词:碳化植物(carbonated plant),煤化(coalification),丝炭化(fusainization),煤核(coal ball)等等。

三 古植物学的专有名词

除了从植物学和地质学的角度审视古植物学名词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在古植物学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属于学科自身的专有名词。

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繁茂的蕨类植物和种子蕨植物保留下来大量的蕨类形状的叶子,在对这些叶子进行研究之后,与之相对应的是产生了一些专门用于描述这些叶形态和结构的名词[11],例如:古羊齿型(archeopterid),櫛羊齿型(pecopterid),楔羊齿型(sphenopterid),带羊齿型(taeniopterid),舌羊齿型(glossopterid)等等。

植物茎干在保存过程中从外向内遭到破坏的程度不同,致使标本保存植物组织的完好程度不同,因此形成了相关的古植物学名词[11]:周皮相(bergeria),中皮相(aspidiaria),内膜相(knorria)等等。

在探索陆地植物起源的研究领域内,根据不同的假设,产生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与之相对应的名词有:突出学说(enation theory),顶枝学说(telome theory)等等。

在维管植物解剖结构研究的领域内,早期陆地植物初生木质部成熟方式中,有一种类型,是现代维管植物所不具有的,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心始式(centrach)。

在化石植物类群的分类研究中,一些曾经生活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绝灭了,而这些植物类群的名字也是古植物学中的特有名词。在早期陆地植物中有:莱尼蕨类(rhyniophytes),工蕨类(zosterophyllophytes),三枝蕨类(trimerophytophytes)。属于蕨类植物中的有楔叶类(sphenophytes),芦木类(calamites)。具有蕨类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的绝灭类群是种子蕨类(seed ferns/pteridospermatophytes)。在裸子植物中,曾经生活地球上,但是已经灭绝了的有:开通类(caytoniales),本内苏铁类(bennettitaleans),五柱木类(pentoxylon)等等。

同样的原因,在古植物区系学的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一些曾经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古植物区系(palaeoflora),形成了古植物学的特有名词。在全球范围可以有欧亚植物区系(eurasian flora),欧美植物区系(euramerican flora),冈瓦纳植物区系(gondwana flora),安加拉植物区系(angara flora)。根据植物类群的性质形成的区系有舌羊齿植物区系(glossopteris flora),大羽羊齿植物区系(gigantopteris flora)。根据地点命名的区系有山旺植物区系(shanwang flora),伦敦黏土植物区系(london clay flora),华夏植物区系(cathaysian flora)等等。

四 结 语

在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人类认识大自然最早是从博物学开始的。人类通过感官直接触摸和感知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古生物等自然物体,以及观测山川、四时、季节、云层、风暴、雨雪、雷电、天象、星空等自然现象。通过思维,进行分析和综合,人类由感知发展到认知这些物体和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升华,逐渐形成地质学、生物学、物候学等不同的科学学科领域。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认知)手段的不断提高,人类观察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也就不断增强,与之相关联的就是人类研究自然的程度不断加大,认识自然的水准不断提高;同时,自然科学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例如对生物界的观察和认识,由生态景观到生物群体,再到物种个体;从生物个体的器官、组织到细胞,再到分子层次。研究程度的每一次深化,研究水准的每一次提升,无疑都是自然科学成功发展的标志。在不断深化地研究大自然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要从综合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大自然的本质,及其演化的过程、机制。因此,分析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而综合则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个方面。为此,我们需要科学界的同人能够携手开展不同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在生物演化的研究方面,需要综合地质历史时期的直接的化石证据和现代科技分析的资料和数据,解释生物界的无尽奥秘。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学科交叉,以及交叉学科的产生,不仅推动了科学发展,也产生出新学科的名词术语。

参 考 文 献

[1]Thomas N, Taylor, Edith L. Paleobotany—the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fossil plants[M]. USA:Academic Press, 2009.

[2]Michael Allaby.A dictionary of plant scienc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508.

[3](美)詹姆斯·吉·哈里斯,米琳达·沃尔芙·哈里斯.图解植物学词典[Z].王宇飞,赵良成,冯广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植物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植物学名词[Z].科学出版社,1991.

[5]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英汉植物学名词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名词编订室.英汉植物学名词汇编[G].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7]《英汉地质词典》编辑组.英汉地质词典[Z].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8]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综合地质名词[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9]武汉地质学院外语教研室.英汉常用地质学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0]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英汉古生物学词汇[Z].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1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化石(第一册)中国古生代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4.

上一篇:福州中考作文:和谐之美在于友善下一篇:经济社会统计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