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可怕的“语文课”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精选13篇)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 篇1

语文课对我们来说,并不可怕,但是,我去经历了一节可怕的语文课,是我有效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件事发生在周四的语文课上。老师再仔细的为我们分析这文章,我们也专心致志地听着。突然,一位男生,终于忍不住内心的害怕了,说:“老师,窗帘上有蝙蝠。”话音刚落,老师就叫同学去叫科学老师来抓蝙蝠,我们也在纷纷的议论着。由于我是坐在靠窗脸帘旁的那一组,不由得感到毛骨悚然。有些同学胆子比较大,来到窗帘前看蝙蝠,我也围观了过去。我看到:蝙蝠的嘴在动,爪子紧紧地抓着窗帘。科学老师来了,我们告诉了他蝙蝠的位置,也许是我们的声音太响了,惊动了蝙蝠,它便飞了起来。有些同学惊叫着,有些同学赶忙跑到教室外,还有些同学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就在这时,老师叫我们全部出去,不要妨碍老师。过了一小会,老师告诉我们蝙蝠不见了,叫我们回班级。我们回到班级,对科学老师说:“会不会是在窗帘的各层里啊?”老师又拿起雨伞在窗帘中捣,一开始什么都没有发现,但后来,蝙蝠自己就顺着窗帘爬了出来,我们又赶快跑出教室,站在门外。老师和蝙蝠在教室里进行了一场大战,终于,老师成功地将蝙蝠驱逐出了教室。我们回到教室后,总觉得教室里有什么意异味。下课后,同学们还是议论纷纷,有些同学好在教室的地板上和窗帘布下发现了一些蝙蝠屎,让我们觉得恶心。

自从这件事后,我觉再也不敢去碰那些窗帘布了,内心总感觉那窗帘布怪怪的。我知道,那也许是我的心理作用。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 篇2

新课伊始, 我声情并茂地导入:“同学们, 在我们生活之中, 好与坏, 福与祸是并存的, 我们往往喜爱好的事物, 厌恶坏的事物, 但是, 毕竟坏的事物不会因为我们的厌恶而消失, 我们又该如何客观对待好与坏、福与祸呢?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看看边塞的这位老人是怎么处理福与祸的?”紧接着的文学常识提问, 字词积累等环节进展得都很顺利, 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很高, 教学效果也很好。但在理解品析课文的一个环节中, 我问学生文中是否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时, 一阵短暂的沉闷后, 我班的一个女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 我有个问题不明白, 就是这个‘塞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提问的是我们班这学期新转来的学生小芳。小芳性格开朗, 语文学习很认真, 往往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引导说:“你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好么?”我想她一定会说塞翁是一个睿智的老人, 可是她却说:“我觉得他是一个迷信的老人, 因为文中说塞翁是‘善术者’, 即精通术数的人, ‘术’指的是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我顿时觉得有些意外, 这时候听课的教师和学生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我们两个人的身上, 大家都在等待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一时有点不知所措, 坦白讲备课的时候, 我忽略了这个知识点, 我以前理解就是“边塞有一个擅长骑马的老人”, “术”就是“骑马的技术”, 而书上关于“术”的解释却与我的理解大相径庭。显然我原来的理解是错误的, 那么此时我又该如何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呢?十来年的语文教学使我也具备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但是, 今天的课堂情形却让我始料不及, 是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还是……我突然想起古代的“六艺”, 它们是“礼乐射御书数”, 它们都是古人的技能, 于是我解释到:“‘术’是一种占卜的技能, 是古代能人所为, 塞翁是古代的一个能人。”当然, 我并不满意自己的回答, 小芳似懂非懂地坐下了。毫无疑问, 这个回答是很牵强的。

课后, 我向同组的老师请教了这个问题, 并且查阅了资料, “术, 术数, 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 如看相、占卜等”。我错了!此“术”非彼“数”, 我不应该简单地把塞翁定义成古代的能人。如果课前我能够更充分地做好准备, 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就可以顺势引导他们:“塞翁是古代一位精通术数的预测者, 而不能简单的把他定义为一个迷信的人。他能够忘身物外, 乐天知命, 不以得失为怀, 这样的修养决不仅仅是一个迷信者所为。塞翁是一个大智者, 他教会我们认识事物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如果这样来解答, 我想就不会出现当时的尴尬场面, 也不会留有遗憾了。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作为教师, 我们对待知识更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来不得半点虚伪。这节尴尬的语文课给了我深刻的教训。

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篇3

以前我是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可不久前的一节语文课改变了我,我爱上了写词,爱上了语文。那是老师为我们安排的一节古诗词欣赏课,赏析的对象是宋代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老师先为我们进行了范读:“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词中家开了个好头,我们今天就可以试试。先从模仿开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练习模仿填词,”

词中真切的思念之情使我想起了远在广东打工的妈妈,我由此写下了自己的“卜算子”:“我在河南省,妈在广东省。日日想妈不见妈,我们是一家。妈妈何时归。思念何时止?只愿妈妈知我心,定不负养育恩。”

老师在班上朗读了我的这首词。还夸我写得好。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写词的乐趣,第一次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老师,还朗读了其他几位同学的作品,例如张攀的“我住胡庄西,你住胡庄东,天天上学去找你,一同去北中……”,蒋光的“我住滦湖乡,君住张大庄,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自来水”,更是引来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

“同学们激情澎湃,佳作不断,我也送大家一首《卜算子》。”老师挥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卜算子·赠学生》:“我是教书人,君是读书人。日日劝君教导君,学习需用心。学习无止境,人生有佳期。只愿君心知我心,共努力创奇迹。”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一节难忘的语文课 篇4

上课铃一响,同学们端坐在位置上,等待着上课,只听见从窗外传来老师那高跟鞋发出的清脆的响声。“上课!”老师的一声令下,全班同学精神抖擞的站起来向老师问好。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上课了,“翻开语文书,今天我们来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看着课题我呆呆地想着:到底哪儿才是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叫鸟的天堂?听完老师的侃侃而谈,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在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鸟的天堂,那里有清澈见底的河流,郁郁苍苍的榕树,还有鸟儿自由的飞翔。就在这时,一只鹦鹉飞进了我们的教室,有的同学胆小的闭上的

眼睛,躲在了桌子下面,动也不敢动一下,生怕鹦鹉会飞到自己的位置上来,用它那尖尖的嘴巴啄自己身体;有的同学勇敢的接近鹦鹉,还送去红彤彤的水果,仿佛在给鹦鹉送见面礼,想和鹦鹉做朋友似的,友好的向鹦鹉打招呼。

那只鹦鹉长着朱红色的小脑袋,一对黄豆大小的眼睛,一张黄色的尖嘴巴,一身五颜六色的羽毛,真漂亮!它用它那双眼睛打量着我们,仿佛是我们那朗朗的读书声把它引进来,我们接着朗读课文,还时不时抬头看看这只鹦鹉,鹦鹉发出清脆的叫声,仿佛在为我们拍手叫好!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篇5

这节语文课再普通不过,每个人的桌上都放着一本语文书和一个文具盒。当上课的钟声响起时,张老师面带微笑,踏着轻盈的脚步迈进教室。“同学们,这节课检查背诵。”“什么—— ”教室立刻炸开了锅。很多同学都慌了。我心想:你们活该,谁让你们不背,这回惨了吧„„

“就从你开始吧!”“什么——”那位同学一幅惊慌失措的样子,本来很大的眼睛瞪得像杯口一样。“燕子……”出师不利,那位同学结结巴巴地背了几句,便在那儿抓耳挠腮——显然背不出来了。

“王平,你往下接。”老师把这颗“定时炸弹”抛给了正在翻书的同学,他站了起来,一字未发,只冒出了一句:“老师,我不会。”这时老师的微笑“烟消云散”。

坐在位置上的同学提心吊胆。虽然我背得出,但心里还是吊着十五桶——七上八下,正在一边背,一边练“瞟书功”。教室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似乎同学们的心跳一律达到了“齐读课文”的分贝,而老师既像火山又像蜡烛,不是快要爆发,就是快要被吹灭。同学们个个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顾不得同情和埋怨了。最后,老师的希望之火被浇灭了,她长叹一声,说:“再给你们几分钟背,待会若还背背不出,那你们就看着办……”教室里顿时发出一阵阵背书声……

几分钟后,张老师再次回到讲台抽查时,我真怀疑刚才的场面是否是同学装出来的——个个背得流利顺畅。张老师的脸也渐渐由阴转晴,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你们能几分钟把课文背好,可为什么就不愿在家里多花十分钟背课文呢?”“是啊,本以为背这么长的课文很费劲,现在居然……”“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是一节多么难得的课啊,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背会了课文,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要“我要学”,是要脚踏实地地学,“临急抱佛脚”走不稳,好成绩最终是凭实力。

一节有趣的语文课作文 篇6

一节有趣的语文课

今天上了一节有趣的语文课,为什么有趣呢?那是因为今天的语文课,老师拿来了一壶神奇的饮料。

“铃铃铃!”优美的.上课铃响了,我们敬爱的王老师神神秘秘的走上了讲台,手里拿着一个蓝色的壶,于是同学们叽叽喳喳议论起来,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老师发话了:“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壶神奇的饮料,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但是,老师说上来试喝的时候,不能发话,也不能让其他同学猜出这是什么味的。这更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大家踊跃举手,想让老师叫到自己。第一个同学上去了,尝完了之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接下来上去的同学,有的兴高采烈,有的垂头丧气,还有的表情正常。同学们争着问他们是什么,可大家都守口如瓶。终于轮到我了。哇!一股强烈的酸味儿冲进我的鼻子,又喝了一口,原来是醋!“铃铃铃!”下课铃响了,没被叫到同学们争着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只是简单的回答了一句“醋!”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也感叹自己辛亏没被叫到。

一节好的语文课怎样备 篇7

一、收集和整理备课资料

大凡在教学研究上取得成绩的优秀教师, 没有不注重备课资料积累的。比如, 江苏南通市特级教师李吉林就是靠大量积累资料, 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可见备课资料是教师教研上课的好帮手。

其实日常备课资料大体包括课文教学参考资料和课外活动辅导材料两方面:课文教学参考资料是指课文的出处、作者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文中涉及的知识、课文分析、教学构想、板书设计、习题安排、课文教案、朗读录音、教学录像、教学挂图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我们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外活动辅导材料, 指辅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有关材料。如, 学生课外阅读的报刊或文章、诗词和语录等等。

二、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

教材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 它具有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教材又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 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 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我认为应从以下层次把握教材。

1.基础层次。即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字词、句段、内容、结构、体裁、作者的感情倾向, 写作特点等文本意思。

2.发展层次。即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 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教材, 深挖教材特有的本质。

3.创新层次。即跳出课文看课文, 从更大的范围来阅读、理解、运用课文, 审视课文, 以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打破常规大胆地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专利, 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只要有创造的意识, 创造的行动, 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因此, 在教师备课中也同样需要大胆创新。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种准备和设想, 确实需要周密的思考、精心的设计。但备课不能太注重形式, 应该“不拘一格”。备课可以写成完整的教案, 但也可以在教科书上批注, 在资料上添加, 甚至什么都可不写, 做到“心中有数”就行了。这也是教育改革中“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

一节渗透德育的语文课 篇8

基于以上,我把这堂课教学重点设计为透过音容举止体会领悟人物的个性。围绕这一重点设计教学思路,突出主题。德育渗透目标设计为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博学求知的品质。学生活动设计成细细品读,圈点筛选,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朗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思路落实以上目标及重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问题探究——品悟人物

拓展延伸——培养精神

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对梁启超的敬佩之情。导入语:“水木清华,菁菁校园,作为高等学府引无数学子竞折腰,这里是知识的殿堂,有博学的大师,有思想的盛宴,今天让我们走进清华,走近大师,聆听一次震撼心灵的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同学们带入情境,激发出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梁启超,学生们争相介绍,教师不失时机的补充了自己搜集到的梁启超先生的资料,和学生共同学习,得出先生是一代大家,成就卓著的结论,学生啧啧称叹。

问题探究的环节,根据新课程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抓住细节品读,学做旁注。教师先示范对启超先生讲演稿一节做了批注,并幻灯显示了先生的手稿,书法秀丽。同学们被感染了,拿起笔认真读着,思考探究加上旁注,展示成果。在交流中,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给先生的表情加了注,有给梁先生的语言做了旁注;教师请学生读自己加旁注的语句,注意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学生们模仿先生说话的口气动作,惟妙惟肖,大家都乐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体会了先生幽默、博学、谦逊而又自负、率真坦诚的个性,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作者对先生的高度评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为使学生对人物的个性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内容和人物个性,对课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细节吗?”学生果不其然提出了这些疑难点,教师引导:《箜篌引》——一位狂夫的执着让人联想到“戊戌六君子”,想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清末的腐朽颓败,先生等爱国志士力挽狂澜,探寻救国之路;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讲至此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盼国家早日强大,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疑难一一破解,启超先生最为珍贵的一面——爱国救国热忱,强烈的责任感就被呈现出来了——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讲学。教师激动讲到先生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学生们脸上写满景仰,目光中透出敬佩。

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幻灯打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学们齐声朗诵,琅琅书声洪亮的从班里传出,回响在楼道、心中,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

课堂小结时,教师用行书潇洒的板书了“大师风范,学子景仰”八个大字。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课堂气氛中走不出来,脸上洋溢着光彩,表情激动。这堂课内容丰满深刻,处处闪亮着鲜明的德育光芒:通过人物音容笑貌来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深刻的主题;教师自身富于情感的授课态度,感染了学生,师生琴瑟共鸣,共谱激情!我想若干年后学生们还能记得这堂课,让我们做人做学问都受到启超先生的熏陶——严谨治学、热忱爱国、坦率做人。课堂是师生思维的共鸣,让我们在课堂之上高扬育人的风帆,强我中华之少年,强我中华!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 篇9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谈一点见解浅如下:

一、“以趣导学”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可使人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去活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才能学得快,记得牢。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发挥语文本色,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科与其他科有所不同,它具有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堂’吗?‘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探个究竟呢?”。通过这一发问,会初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往往新、奇、美的事物最容易使人产生兴趣,而“天堂”是属于新奇事物。通过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老师接着就“乘胜追击”充分发挥这篇课文语言精悍、质朴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把“新、奇、美”揉合为一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活跃课堂气氛,延续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的注意力持续不定的,他们的特点是好动。若只是*生动的语言来激趣,过于反复就会失去“新”意,产生厌闷感。要把学生的兴趣延续就必须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教学生阅读课文时要采用多种的阅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做到“三勤”,即“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活跃的气氛中“延趣”。

3、课内外相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又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是属于短暂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稳定兴趣,我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方式来结束该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课尽,趣不尽”的感觉。如在学完古诗《暮江吟》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物美吗?你能把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全部画下来,给老师欣赏一下好吗?”课后,学生非常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画起心中的“诗画”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诗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二、“培养能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体现。

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述课文的内容,应该致力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鸟的天堂》时,我先提出问题:

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2、作者每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合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有关的课文内容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不但有意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当学到描写在大榕树上群鸟欢闹的情景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那鸟多欢闹的场面。通过这样的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并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话。

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例子。在课堂教学上,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各方面的学习技能只有这样才使学生有利于掌握好知识,达到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

三、“训练扎实”是上好语文课的要点。

1、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每一个词语。在课堂上不能脱离课文去理解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意思和含义。

2、通过比较、揣摩、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只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语才能更好地学好语言和写作。能有效地消除“肚中无墨写不出”的毛病。

3、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时把课堂上的重点巩固。

4、要以情入境,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如上《月光曲》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一段话,从表面上学生会误认为是在写海面的实景。其实,从“微波粼粼”到“波涛汹涌”是由钢琴曲的节奏柔和到强劲的变化而产生的想象。要让学生体会这一想象,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课堂情景——放下窗帘,出示投影,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听着名曲,看着海面月亮初升的画面,充分去引导学生想象,开阔他们的联想空间。

5、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典型例子,善于引导学生去训练阅读和和写作。但是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应结合课堂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随机训练、扎实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法灵活”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我在上《草原》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草原不大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草原美景的壮丽和可爱,除了准备好充足的教学媒体外,我还结合这课文的特点而大改教法,不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是新颖的“导游法”。

首先,我以轻松愉快的《草原之歌》开始带学生进入“草原之旅”。然后,结合课文的内容把文章分成五部分,进行变换地点“游览”。即:“初到草原——接近蒙古包——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联欢”。每到一个“地方”就放映有关的录象资料,并结合每部分课文内容的要点进行发问引导学生掌握。就这样,学生以迷人的草原风光图像进入课文,教者以生动感人的语言重点突出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联想融为一体,以情入境,使

一节最不规范的真语文课 篇10

前几天,老师教《老王》这篇课文时,说他早年过生日才能吃到一颗鸡蛋,还是妈妈偷偷塞给他的,不能让其他兄弟姊妹们看到。董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我也很清楚,就是想告诉我们他的童年是贫穷的、苦涩的,就是想表明那个年代是物资匮乏的,老王送给杨绛的鸡蛋和香油都是很金贵的稀罕物。这个道理我懂,老师讲完故事我也有了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我难以进入那个生活情境,甚至还是不能完全相信那是事实。于是,我回到家里问爷爷。爷爷的回答更令我想不到,他竟说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哪一天过生日。那年月,吃上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情,家里人都拼命地讨生活,哪还会想得起过生日的事情,甚至根本就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哪天。爷爷说他60岁之前就没有过过生日,也未曾见到他的父母过过生日———自己现在过的这个生日,还是快60岁时从他本家老姑那里得知的呢。他说,你们老师能过上生日,还能偷偷地吃一颗鸡蛋,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听了爷爷的话,我不禁好奇地问:“爷爷,那你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呀?”爷爷笑笑说:“你没见爷爷和你爸爸的个子都不高吗,都是饿得没有长出来哦。富日子要过,穷日子也得过,人穷不志短。我们还不是都熬过来了。现在爷爷不也有生日过了?日子好了,生活富裕了,但苦日子不能忘,要勤俭节约,更要有上进心。”

我想,我今天的生活,不知比爷爷和爸爸他们当年要好多少了。他们在那样的艰苦日子里都能“人穷不志短”地熬下来,我们就更应该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我又想起“老王”,他在那样艰苦岁月,在自己病得就要离开人世的前夕,竟把那么金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了作者杨绛一家,(老王不可能要钱,是作者杨绛坚持要给钱,老王只好接受)可见老王那颗金子般的爱人之心啊!同学们,我认为,爷爷的“人穷不志短”和老王的“爱人之心”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呀。

小曼同学在讲桌前讲着,学生们都在认真地听着,自始至终都听得那么投入和动情,教室里静得出奇。这不就是很好的德育课吗?这同时也就是本真的语文课啊。可贵的是,这是学生们在真心交流,是一种毫无造做的心灵升华。这样教学效果是我当初根本就想像不到的。

故事的原由是这样的。前几天,我教学杨绛的散文《老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为了让学生深入品嚼这段话中“好”和“大”两个字的意味,我先启发学生:“‘老王’的香油就比别人的更香吗?‘老王’的鸡蛋也比别人的大吗?”同学们都认为不可能。那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两个字呢?经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都认为这“好”和“大”两个字里面蕴含着作者的赞美和愧怍之情。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体验、感受“老王”的苦日子,领悟老王那颗金子般的爱人之心以及作者的愧怍之情,我链接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讲了一段自己过生日、妈妈偷偷送一颗鸡蛋给我吃的故事。从当时的课堂效果来看,这个链接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这个链接竟能产生了这么大的持续张力,这绝对令我感到意外。小曼同学竟精心准备了这么一个口头作文,同学们竟听得如此用心,甚至比我上课的效果还好。

于是,我决定这节课不再继续往前讲新内容了,就领着同学们又回到了《老王》这篇课文。我问同学们:刚才,小曼同学讲,老王不可能要钱,是作者杨绛坚持要给钱,老王只好接受。你们同意她的说法吗?同学们都说同意。我接着请几位同学讲理由,他们主要讲了三个理由:一是老王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了,就是想来把这点儿好东西送给他最尊敬、最爱、最感激的人的,还要钱干什么呢?二是老王以前就常背大块的冰送给作者杨绛一家,而只收一半的价钱,还曾在杨绛一家倒霉时送钱钟书去医院表示不要钱,但杨绛硬是给。三是老王总想找个机会报答杨绛一家了,怎么还会要钱呢?应该说,同学们还是读得很深入的,理解分析得也很到位。

交流到此,我让同学们打开书,读下面这两段: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接着我讲道:“看来作者杨绛铁了心要给钱了,老王也就只好站在那里等着接钱了。”还没等我说完呢,同学们不情愿了:老王不是站在那里等着接钱。我忙问:“那你们怎么知道的?”有位同学马上举手,说:“原文里有‘也许’两个字呢,事实上老王就是不情愿接这个钱的,人家本就是真心实意送来的吗。”我心里窃喜,接着又问:“这‘也许’该是老王的态度呢,还是作者杨绛的一种猜度呢?”经过探讨,同学们都认为该是作者杨绛的一种猜度,是作者杨绛写作此文时的一种回忆性判断,也流露出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愧怍之心。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尽可能发散性地想一想:此时的老王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经过一番讨论和交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说法:

一者,老王心里很自卑,认为作者从来没有瞧得起自己,总是用钱来打发自己对他们真心的尊重和感激,自己也就别较真了,干脆就认了这种差别吧。但这种自卑是不能说出口的,是要尊重作者和她家人的,干脆就把它带到棺材里去算了。

二者,老王心里很怨愤,认为自己如此尊重和爱护作者一家,而却从来没有换来他们的尊重,总是清高地用钱来兑换自己的这份真心与爱心。但这种怨愤也不好说出口,就让他烂在肚子里好了,留下一份面子上的温馨与和谐吧。

三者,老王心里很痛苦,认为自己在临去天国前来表示这点儿爱心和感恩都不能被对方接受,还是要像以往一样用钱来交换。你们清高,骨子里都瞧不起我这样的下层人,那我也不必和你们吵了,就把你们那所谓的尊严和清高维护到底吧,然后带到天国里去。

讨论交流到这里,我又给同学们投影了聂作平的散文《童年的馒头》,让他们默读并思考。现摘录主要情节如下: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丁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贪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还厉害。咋办?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的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的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不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拾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一声哭了。

读后,我问同学们:“有人说,‘我’太贪吃了,也不讲信用,你们也是这么认为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不!”几位同学讲了他们这样认为的理由:一是“我”家太清贫了,很难吃一顿馒头,而“我”又很饿,吃了馒头也情有可原。二是“我”毕竟还年幼,还不能够彻底抵制住热乎馒头的诱惑,不吃似乎还有点儿不正常呢。看,妈妈在家蒸好了馒头,就料到儿子可能禁不住诱惑要吃掉那三个馒头,要保全儿子的面子。我高兴地说:“同学们成熟了!”顺势又追问:“同学们,妈妈具有怎样的情怀呢?”学生齐答:“真爱,宽容!”

最后,我作总结:此时此刻,老王的心里肯定是翻江倒海,百味杂陈,有自卑,有怨愤,有痛苦,有严重不满,有自我控制,等等。但老王不能发作,不能把这些不痛快一股脑倾吐出来,因为,在他看来,理解人、尊重人、爱人是第一位的。他理解、尊重作者那样的文化人,他骨子里爱他们,他要给予作者一家的,除了理解、尊重、爱和感恩还是理解、尊重、爱和感恩,连同他们对自己的不尊重、不平等、不理解一起都包容了,他宁可把这种不对等的理解、尊重、爱和感恩带到天国去。同学们,小曼同学的爷爷、聂作平的母亲也一定很欣慰,因为你们读懂了他们的“人穷不志短”,读懂了他们的“理解、尊重、爱和宽容”。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有了无数“小曼同学的爷爷”“聂作平的母亲”,这个世界才变得如此和谐、幸福和美好,那么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又该拥有一些怎样的品格和情怀呢?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 篇11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参与是衡量课堂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 很多老师在课前都会进行师生谈话, 拉近师与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前, 董老师用亲切的语言, 俯下身子与学生们倾心交谈。在这融洽亲和的气氛中, 学生顷刻之间和老师亲近了许多, 对陌生老师的害怕、疑虑全都烟消云散了。为下一步顺利地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感悟能力, 搭建交流平台

教学中, 教师不断地创设机会, 让孩子们在学诗的过程中把所积蓄的情感释放出来。首先共同欣赏《三国演义》的七步诗片断, 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去。“自由阅读这首诗, 然后小组交流。你如何理解诗的意思?”给学生自由表达、发表见解的机会。再读诗, 走进诗的内涵, “豆”和“萁”是同根生, 比喻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配乐朗读,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煎”读出了什么? (曹植的眼泪, 仿佛是曹植心中的怒火。) “泣” (潸然泪下, 心在流泪) 想到了什么后会让他“泣”?感交集的感情读出来。有的学生们在老师的朗读下悄悄的哭了, 学生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来。再创设情景回到大片断欣赏当时情景, 使学生再次感受来理解诗的内涵。“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兄弟之间应该怎样做?”教师和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下一遍一遍地朗读, 感情不断升温, 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断深入, 课文中的重难点也就慢慢的不攻自破了。

三、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 使感情进一步升华

诗词欣赏, 出示:“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等诗词, 使学生感受到相互残杀不仅仅指“兄弟”扩展到同根同族, 同胞同室。在乐曲中, 学生细细的品读着诗词, 使自己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对课文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

一节语文课的启示 ――教育叙事 篇12

新的一周开始了,但很多教师都有周一的课不好上这种体会。其原因是虽然学生经过两天的调养休息,但玩心未尽,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没几个学生听讲专心,课堂氛围很难和谐、融洽。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不听讲时,我们该怎么办?今天,一节成功的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的问题。

今天是星期一,我和往常一样走入教室。“上课!”“老―师―好!”师生问候语还是一如既往拖拉无力。唉!真想重来一遍,但我压住心中的不满,沉思半分钟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今天要学的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齐读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是老样子。以往的经验提醒我,批评肯定无效。稍作思考,我诚恳地说:“同学们读的声音响亮,读音很准!能读得干脆些吗?”很多同学对老师这种本应批而却大大赞赏的态度感到意外,但看到老师期盼的目光后,精神为之一振,不自觉挺起了胸,仰起了头,精神头十足。我心中一喜,奏效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大家读得太棒了!”我由衷地为同学们精彩的齐读伸出大拇指。“读了课题,你的心中是否产生了小问号?”只见一只只小手踊跃地举了起来,和往日的课堂明显不同。“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王飞朋第一个发言。“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我很为这个平时做事马虎的孩子今天的表现而高兴。“这是谁说的话?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哟!尚云涛一口气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真为你高兴!”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只见他自信地冲周围的同学笑了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支东红这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可真是一问惊人,“你是个会钻研的`孩子,一问道出了课文真谛!”我摸着他的头,由衷地称赞。他腼腆地笑了笑,但我从他的微笑中看出他心中自豪、激动。此时,教室质疑气氛异常浓烈,学生学习积极性极度高涨,我趁热打铁,“那同学们赶快读书,去探寻小问号的答案。”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一边读书,一边圈画,一边不时同桌间交流、讨论,不到半节课,预想目标都完成了。没想到这节课的效果这样好,自己没费多少口舌,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轻松地完成了任务。难怪一个平时比较调皮的学生一下课竟说:“这节课感觉真不一样!”

课后,慢慢想来,得出如启示: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问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的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问为主”的课堂方式主要体现在一个“问”上,本节课,始终以学生发问为主,学生问老师,学生问学生,然后通过生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哪有不学之理。

二:学会赏识学习。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这里的好,也就是对其的肯定、表扬,当然我们的教育主体――学生更是不例外。以往像“读的真好!”“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这种激励性的语言只有在上公开才会经常说。本节课中,我多以肯定、欣赏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其效果与以往就大不相同。由此可见,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多一些信任的微笑,多一些激励的语言,学生就会更加自信、自强,不断地追求成功;学会欣赏孩子,同时也发现自己高尚起来,心胸也开阔起来。既然教师肯定鼓励的力量这么大,那么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何不多多使用?

确切地说,课堂教学语言的作用不在于数量上,而在于质量。关键在于是否恰如其分,是否发挥了“点睛”的作用。

教师的语言不光是传递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激励语言是他们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桥梁,也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纽带。鼓励的语言,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语言,所体现的就是平等、尊重、民主、自由。这些美好的人性种子,在这里发育、生根、壮大。

我最得意的一节语文课 篇13

我最得意的一节语文课要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一首儿童诗《鲜花和星星》了。《鲜花和星星》是一篇图文兼美的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诗歌。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需要,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和课文中的图画初步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教学中,我没有作过多的琐碎分析。而是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在积累中见成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儿童生活的乐趣和大自然的美好。

《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课文,与诗中的小诗人一起体验夏天满地的鲜花,夜空满天的星星。从而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课文的对话的。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激励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年级的学生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我借助色彩鲜明画面和感情范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此状态下进入阅读。其次是让孩子们把自己画的鲜花和星星贴在草地和夜空中。使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语文学习就不会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课文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他们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一、看谁读的“鲜花”和“星星”多!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到了“满地”和“满天”的重要。

二、看谁把鲜花读得全开放!在朗读中,学生逐步体会到“这里一朵,那里一朵”不同的读法,直接影响到花儿开放的速度和数量。于欣喜中一朵一朵地如鲜花般开放着。

三、看谁把鲜花读得睡着了!一种情境,一份心情。孩子们不仅在“到了晚上,花儿睡了”渐渐进入柔和,在数星星时都有了一份体贴的轻巧。这样,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产生了内心与课文的共鸣。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课文对话。

提炼生活,丰富想象。教学《鲜花和星星》之前,我让学生当“小小研究员”,通过电脑、电视、画报、儿歌、问家长,复习巩固第五单元的识字

5、识字6的知识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夏天的鲜花有哪些以及星星的名字,让他们每人选一种最喜欢的夏天鲜花的名字,和最喜欢的星星的名字给自己命名。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把自己当成一朵鲜花生长在大地上;或把自己当成一颗星星,夜晚从天边跑出来。使学生架设起课文与生活的桥梁,缩短与课文的距离。这样,在学习时,学生就能兴趣盎然的接纳课文,自由地与课文展开对话。

思维拓展,创新练习。我首先出示句式:我最喜欢草地上遍地的牛羊,这里()那里(),真比()。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格式来练习说话。学生学会了模仿之后,接着我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给学生提供几个大自然的画面,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创编诗歌。通过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为例编写诗歌,我在学生表述时适当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利用课文结构,让学生充当小诗人,一首首意境优美的小诗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我最喜欢冬天满天的雪花,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地上的梅花还多。我最喜欢秋天满地的落叶,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真比花丛中的蝴蝶还多。我最喜欢蓝天上的白云,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地上的羊儿还多。„„

在教学中,我并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而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夏天的美景,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多幅鲜艳的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下课后我感到无比的轻松和愉快,我觉得这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也是我最得意的一节课。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认真”中第一篇主体课文。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通过自读、自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学习的快乐。以自主识字为基点,通过反复朗读、表演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认真去听,认真去看,认真去完成每一件工作。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到按词连读和按句读停顿。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燕子妈妈笑了》(板书课题,学生注意看“燕”字的写法)。学生齐读课题。

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合并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现在我们就一起到书中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倡导自主、合作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看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识字、问老师识字、问同学识字、听记识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记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4、小组内分段互读课文。

5、课文读熟了就能讲故事么?引导学生体会要把故事讲好还得有语气,有感情。

三、再读课文,用心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层次: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去做什么?小燕子观察了几次?

(一)小燕子第一次观察

1、读一读,划一划,小燕子第一次观察到了什么?

2、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读这段话呢?

教师适时点拨:你能猜一猜燕子妈妈心里是怎么想的吗?仅仅看到冬瓜茄子形状的不同还不够仔细,不够全面,燕子妈妈又提出了什么要求?想象妈妈的样儿有感情的读读这段话。

3、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把课文读懂了才能读出语气。

(评价朗读时,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进行。如:学生读得到位时,教师指着动物图片说:“你读的太棒了,燕子妈妈说它就是这样想的。”“你读的真好,看,燕子妈妈在向你点头呢﹗”)

(二)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学习小燕子第二次、第三次观察冬瓜茄子。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学观察的情景,想象燕子妈妈的表情,带上动作朗读。

(三)学习课文开头

1、多媒体演示菜园风景,引导学生观察冬瓜和茄子,说说它们的不同。

2、出示句子: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划线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四、课堂小结

用表演、自编儿歌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激发感情。

1、小结

齐读课题,现在再读课题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因为小燕子终于看清楚了冬瓜和茄子的大小、颜色、外形三个方面的区别,说明小燕子观察事物一次比一次更认真了。

做到认真,不仅是为了赢得妈妈的笑声,更重要的是“认真”乃是做人做事基本的能力和品质。如果一个人干什么都马马乎乎、大大咧咧,不懂得“认真”二字,那么这个人一辈子必将一事无成。

2、选择性练习,喜欢哪个就做哪个。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

(2)回顾黑板上问题,自查是否都已掌握,不会的题目请教老师和同学。

(3)你喜欢小燕子吗?从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4)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儿歌。如:

小燕子,学观察。

第一次,比大小,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看颜色,冬瓜青,茄子紫;

第三次,更认真,“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

妈妈听了笑哈哈。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到菜园里去看看、摸摸、认认,调动多种器官认识蔬菜,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看谁能当“蔬菜小博士”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讲的是燕子妈妈为了教会小燕子观察的本领,3次让小燕子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妈妈的指点下,小燕子没有去都有不同的收获,一次比一次进步,观察得越来越细致,终于对这两种蔬菜的“形状”“颜色”和“细微之处”的差异,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最后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要沟通课堂内外。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

①“绿枕头,当中空,包棉絮,蓬松松。”

②“紫花结紫瓜,紫瓜包芝麻,形状像香蕉,生的不能吃。”

(板书:冬瓜茄子)认识这两个词,并点出课件“瓜” 字,指导记忆和书空。

2、出示灯片(1)——地里的冬瓜和茄子

师:现在我们就到菜园里去看看。瞧,“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能读读这句话吗?(齐读。“躺、挂”两个字稍微读重点。)

师:躺在地上的冬瓜和挂在枝上的茄子长得一样不一样呢?

嘘!先别说,因为有只可爱的小动物想和你们一起去观察观察。看,它来了。

3、出示灯片(2)——燕子飞出

师:它是谁?(认识“燕子”,以顺口溜记住“燕”: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做保镖,四只小燕在下瞧。)

师:小燕子飞到菜园里观察到了什么呢?贴出小燕子图。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要求每个孩子眼到、手到、心到、耳到。(比比谁听得最认真。)

2、生自读课文。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热情的掌声把燕子妈妈都吸引来了,他好想听听孩子们的朗读。能像老师这样读读课文吗?

3、出示灯片(3)——带音节的词语

师:真有信心!不过要读好课文,得先和课文中的词语宝宝交朋友。① 先自由练读词语。(我要请读得最认真的当小老师。)

② 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词语。(小老师真不错,平、翘舌音和后鼻音都读准了)③ 全班齐读词语。

4、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下面你们就自由的、大声地读课文,已经会读的请加上自己的感情读;还不太会的就指着字一句一句读准。比比谁读得最认真。

生:自由练读课文。师巡视、指导。(读完后请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5、检查自读情况。

师:乖娃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三次)它每次都有什么样的发现?出示灯片(4)——冬瓜茄子图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板书:大 小 青的紫的 皮上有毛 柄上有刺)茄子的柄在哪儿?谁到前面来指给大家看看。

师:真会读书!下面我们就一起做一道填空题。(2)出示灯片(5)——填空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完成一到填空题(生口述,师点击出示答案。)

师:我想问一问“为什么前两次小燕子没发现冬瓜皮上的细毛和茄子柄上的小刺,第三次才发现呢?(小燕子第三你看得特别认真。)”

师:是呀,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观察得认真仔细,难怪燕子妈妈笑了。(再读课题,强调“笑了”。)

三、指导朗读,读好课文。

师:乖娃娃,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了,而且也读懂了,下面我们就来练习把课文读好,读出感情来,好不好?

生:好!

师:现在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啦!你们都是小燕了啦!你们到菜园里看了三次,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多开心,多高兴啊!

师:小燕子们,赶快把这三句话读读(出示灯片(6)——小燕子说的三句话)看怎么读才能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你可以自己一个人练读,也可以几只小燕子聚在一块儿商量商量。

生:自由分组练习朗读。师:哪只小燕子来读这句话。生:读小燕子第一次说的话。师:有点儿高兴,这两个妈妈要读得快点,听老师读。(师范读)你再试试,笑眯眯的,开心一点。

生:再读第一小燕子说的话。

真高兴!还有哪只小燕子像他这样高兴地读这句话。(再指名读)多开心呀!

师:第二次发现谁来读?你们四只小燕子一起读。生:四人齐读小燕子第二次说的话。

师:你们真聪明!“妈妈,妈妈”读得很好,如果把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声音往上扬一点,高一点就更好了。谁再来试试。(指名一生读)

生:想读的一起再读小燕子第二次说的话。

师:小燕子,妈妈听出来了,你们更高兴啦!很好,你们再去认真地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师:飞上来告诉妈妈呀!

生:边飞边说:“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师:孩子们要注意了,现在小燕子不仅高兴,还很惊奇呢!再一起来读读。生:起立齐读。(读得非常好!)

师:你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老师想和你们合作分角色读一次。(师读叙述部分和妈妈的话,生读小燕子的话。)师:还想读吗?那就男女声分角色朗读,比比谁读得好。女生读妈妈的话,男生读小燕子的话,叙述部分老师读。师:学到这儿,老师想问问:“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出示灯片(7)——课后的问题)生回答。

师∶小燕子观察这么认真,做别的事肯定也会很认真,所以燕子妈妈笑了!

五、运用方法,延伸知识。

师:观察事物的方法很多很多,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耳朵听、鼻子闻等等,不仅可以看外面,还可以看里面,你们回去可以尝试尝试,把冬瓜和茄子切开来,一定还能发现很多很多。师: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了一些图片,请观察它们的区别。出示灯片(8——11)——水果蔬菜图片

六、生字书写。

师:孩子们,你们今天学得很认真,读得也很美,如果字也能写漂亮,老师相信坐在后面的爸爸妈妈们会比燕子妈妈笑得更开心!

请认真观察老师写“认真”两个字,注意笔顺和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照着各写一个,然后送给家长看看。

七、布置作业。

田字格中的生字各写三个,带一个音节,组两个词。板书设计:

燕字妈妈笑了

冬瓜 茄子

第一次 大 小

第二次 青的 紫的第三次 皮上有毛 柄上有刺 认认真真的教,实实在在的读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的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主要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告诉学生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的良好品质。课文的内容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安排了关于识字,写字,句式练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教学反思:

一、可取之处

(一)以激发兴趣为先导。

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的生字掌握较好,课文朗读也基本做到了声情并茂,极富感染力。

1、课始我就用两则谜语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揭示了冬瓜和茄子的特征。认识“燕”字也以顺口溜帮助孩子们记忆:廿字头,口字腰,北字两边做保镖,四只小燕在下瞧。

2、课中设置情境,把小动物作为学生的好朋友、学习伙伴,一同参与,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了。

3、同时,设置燕子妈妈这个角色来检查读书情况,学生进入角色,读起来有声有色,再加上老师的指导,效果自然很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自始至终将孩子们的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先决条件,从而使孩子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都“兴趣盎然”。

(二)以指导朗读为重点。

朗读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孩子语感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这节课我始终抓住朗读不放,并以读代讲,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和蕴含其中的道理。

1、初读课文时,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基本做到人人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致使学生的读落到了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2、师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放声朗读。

3、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拔、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读好了小燕子说的话,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师生共同分角色表演读,学生完全陶醉其中,入情入境,边演边读,几乎能背着表演读了,效果非常好!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础理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且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三)以教给方法为目的。

“受人以渔”、“学以致用”当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语言,还应学会观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1、本课教学中,帮助小燕子总结收获就是在帮助孩子们梳理一节课的收获。

2、教给学生学习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请学生观察尖椒、菜椒和苹果、梨、苦瓜等,运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表达,使其把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去,从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本来设计的以“读”为主,因让孩子们充分地与文本对话。但在教学中,还是有些受“功利心”的影响,为了给家长展示一个更为完整的教学环节而忽略了部分孩子的朗读。同时,孩子们展示的面也不够大(没能做到人人发言。)。

上一篇:《火烧云》 说课稿下一篇:各专业委员会成立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