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之我见
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来进行教学。对于高中英语这门学科来讲,我们应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呢?就自己的一点体会略谈一下。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在发展,英语课程教学资源也呈现越来越多的多媒化、网络化。信息技术的与我们英语教学适当的整合就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远为近、化过去为现在,使课程的学习融声音、图象、文字、视频、动画等于一体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英语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话题,提前布置让学生利用他们能找到的各种手段获得与本话题相关的资料。通过学生的信息查找,让学生知道如何筛选自己要用的信息,也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英语必修三的Unit 4《astronomy》的这一个单元,在讲授时,我告诉学生去查找他们感兴趣的与天文学相关的资料。学生们查到很多。有关于宇宙诞生的传说,有宇宙大爆炸的很多视频,有神州八号,九号的许多资料,有嫦娥II的视频…..很多。等学生要把资料拿出来去大家分享时,必须围绕一个自己的主题,不能混杂在一起。所以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讲课实施过程
英语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所谓的“任务型”的教学是指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运用英语知识以达到 能运用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使用英语完成任务。有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教学,完成“任务型”教学非常容易了。信息技术创造为“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从而支教学,满足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实际的需要,是的课堂生动,丰富。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如借用网上的图片、图表、图象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学生的认知。我在讲授《astronomy》这一单元时,多媒体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warming up 这个环节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课前搜集信息信息的分享过程。在reading这个过程中,除了传统的tape-recorder为学生提供声音效果外,运用大屏幕展示阅读过程中应该完成的所有任务,包括skimming, scanning的任务的完成。在回顾地球上生命的发展过程时,运用图片的展示来复述这过程,打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节课的情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找到了地球日的宣传片。通过这个音像效果,是的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唤起学生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决心。整个的一节课,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辅助,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更达不到这样好的效果。
三·课后评价反思阶段
学习完了整个的单元或者在每一节课后,我们都该有适当的评价过程,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运用到信息技术的。用邮件的形式或者是在群里共享一些评价的任务,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方便而且快捷。Unit 4《astronomy》的这一个单元,我在群里立下了些一个在Earth Day 这一天的活动,并且在第二天提交。这种方式学生喜欢,也是节约能源的。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感觉通道和信息加工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时,若能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交互性、即时反馈功能和个别化方面的潜在优越性,就必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这些特点,实现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从教师的教学方式上来讲,使得教学更加方便快捷,栩栩如生,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环境学习,突破了教材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同时也培养了理解学术观念、驾驭学科知识的能力,获取、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
一、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重要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进行相加。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 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由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手段, 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二、正确运用教育理论来指导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和健康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英语教学, 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 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英语学习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师应巧妙地选用多媒体方式来吸引学生,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动力, 以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第八单元“When is your birthday?”时, 十二个月份的单词, 发音又长又难记, 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而且容易混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连连看”的闯关游戏, 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把单词和汉语意思相连接, 如果连接正确就会听到单词的正确发音。如果闯关失败就会听到“你能行, 再试一次”的鼓励话语, 最后学生们在鲜花和掌声中胜利闯关了, 他们来到智慧树下, 得到智慧老人的礼物, 一个如何记忆序数词的顺口溜和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的一张卡片。因为画面的生动形象, 以及闯关游戏的设计,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就连平时难得举手的同学, 也大声读着单词、句子……学习的欲望得到启发和满足。可见, 学生在游戏中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发展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在英语教学中, 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对于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学生来说, 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第九单元“Have you ever been to Disneyland?”这一课时, 根据八年级的学生渴望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渴望展示自我的年龄特点, 采取一切可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节课的课前导入, 我采用一个生动Disneyland的简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代替了以往教学苍白无力的语言, 激活了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单词的讲解也采用了卡通人物的图片来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五、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方式来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转变教师角色, 突出学生主体
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 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信息中交流, 在交流中学习、将知识扩展、文化熏陶、交际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从而建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例如, 我在讲授九年级第七单元“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时, 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模式, 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一上课我就给学生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1、Which countr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2、Why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it?
3、If you are a tour guide, can you take us to visit it now?
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六个活动小组, 各小组分别查找“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 法国”六个国家。要求组长按照“著名旅游景观, 文化、特色等几项内容上网查找资料。他们迅速点击网站查找这几个国家的信息, 像中国的长城, 美国的哈佛大学, 英国的大本钟, 日本的富士山,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法国的艾菲尔铁塔……他们把这些精美的图片下载并保存到优盘中, 然后用PPT制作一组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最后, 各组推选成员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 并以导游的身份进行了介绍。在这种开放探索的课堂上教师真正地由传统的主讲者转变成为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判者;学生由被动倾听变成了参加者、合作者、探索者、研究者、评论者。师生角色的调整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又帮助学生学会了思考, 学会了学习,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小结
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而且能够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情境, 改善教学环境, 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我们要全力以赴, 在继承中创新, 在实践中发展, 不断超越自我, 共同创造“最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美好明天。
摘要: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 一直是教育界英语教师苦苦追寻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而信息技术怎样才能与英语学科更完美的整合, 怎样才能更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英语教师们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以上问题阐述了几点观点, 力求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英语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效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段少敏, 胡淑娟著.计算机及其网络在辅助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办, 2001, 7.
[2]李坚著.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DB/OL].http://www.pep.com.cn/.
[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B/OL].http://www.pep.com.cn/.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学科
众所周知,合理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反思。以下是本人在多年教学基础上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本课程内部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传统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纯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何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术,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等等。而不是利用各种软件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如何更好地搜集和利用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各种作品或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以至信息技术课出现了“学生喜欢玩电脑,但最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现象。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先进的多媒体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技术平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将教学内容通过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这种新的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外,更多的是扮演一名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实践证明,通过整合,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如,在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的学习时,我向学生提供多种贺卡(用纸张制作的贺卡和往届学生用Word制作的贺卡等)外,利用制作了学习任务书和贺卡制作流程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在这一基础上,只需讲演制作贺卡的关键技能和技巧,即可放手让学生(将全班分成5个小组)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在制作完成后,各组派出代表阐述学习过程并现场演示和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通过运用技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对规范合理地、负责任地使用技术和资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前网络遍及校内校外的每个角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由学生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博客等交互平台进行充分的互动,如教师发布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相关的通知,布置作业;学生发布对课程的一些看法、对作业的解答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业进行评价以及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等等。这些运用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本课程教学的高度
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而这个“用”既有本学科的独立性,又有与其他课程的相容性。
1.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叠加
整合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其他学科知识与能力为基础,有效实施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真正实现“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从而实现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例如,在Word的教学中,用好语文课程的内容;在Excel中用好数学课程的知识;在Word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编辑刚刚学习过的古诗文、精彩的课文片段以及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在电脑上写短文,并融入语文课的拼音练习、组词练习、古诗文学习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很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
2.整合不应仅仅停留在内容上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还要求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其他课程的一些知识和能力、方法和手段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它的关键是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丰富和扩展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整合要体现“双向”和“互惠”
整合的最终结果是以综合性学习形式出现。近几年来,宽带、校园网随处可见,而面对优越的条件,有些教师思想认识还不到位,仍旧“不走阳关道,只走独木桥”,对课程整合理解片面,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数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事,殊不知“众人划桨,开大船”,它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须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开展,通过学生的协作学习来完成。在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其他课程的教师可以提供其他方面的服务,多学科教师的合作,可以把有限的时间集中起来,把不同学科的时间和信息技术课的时间整合起来之后,运用主题活动式教学,不同学科的教师承担不同的任务。比如说,历史学科的教师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语文学科的教师是从文学、写作的角度对它进行分析,这样大家形成合力,能将整合课上得有声有色,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八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有关幻灯片制作教学,我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以“清远市区历史文化景点一日游”为主题设计并利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我和本校八年级历史、地理教师合作,进行信息技术、历史、地理三门课程整合教学,并根据教学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定协作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提供技术指导,注意协作交互活动的技巧,协调好学生小组的组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为此,学生到实地参观考察,实地拍摄照片,采访有关专家,到Internet的网络环境搜索有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应用相关工具软件整理、加工所搜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设计出“清远市区历史文化景点一日游”的行走路线,利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计算机网络室的工作站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展示相应的材料和宣传片,共同评价作品,其他小组成员和学科指导教师则随时根据展示内容提出问题,要求展示者给以解答。在本次课程整合中,小组成员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学生把这种能力逐渐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会如何较好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创新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素养很自觉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因此,在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积极探索和反思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这对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3.
南屏镇中心学校 吴金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实施的主要途径就是完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角度出发,从目的、原则和策略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关 键 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不仅普及到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还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走进了校园,无声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使学校教育朝着创新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实际的教学工作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优化教学过程,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全面、扎实的把握信息文化基础,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 1 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学习方式
大量的网络信息,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4、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学习者要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能独立自主的学习,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1、运用教育理论指导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语言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的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教学中重点是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而科学等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操作,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方式
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教者根据不同 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方式。
4、运用“学教并重”的理论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并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以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依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
1、知识点切入
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如建立各学科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库,建立详细的资源目录,保证全体师生方便查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还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的训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当前,许多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
4、情感驱动
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和记忆力。
5、情境激励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让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热情。
6、因势利导
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 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把握实践要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模拟操作,尽快掌握操作要领。
7、强化练习
将枯燥、单调的强化练习,用计算机辅助练习的方式呈现练习内容,通过即时的反馈、强化,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内容,提高习作的效率。
8、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结合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让学生围绕关于澳门的民俗、经济、风光、历史等情况进行分组选题,再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并根据选题需要进行筛选、整理,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成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再通过E—mail或聊天室与选题相近的同学广泛交流意见,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9、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Internet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10、寓教于乐
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看学不如动一动 老屯中学
张文英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人类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要想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的课程;课堂教学过程;计算机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感知法。虽然在小学一些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到初中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
2、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入和格式的设置方法,而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与格式设置留给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自己去完成学习目标。虽然一节课我只讲了7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同学们有了充足的操作和交流时间,却起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自由作业法。如在讲Word中“综合应用”这一节时,根据学生对前三节的内容已掌握,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运用自由作业法,在课上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详细操作步骤进行,而是让学生在根据自己掌握基本技巧与理论知识前提下,自由发挥。然后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给大家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讲评,比一比谁做得更简捷、更方便,从而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共同学习与提高。
4、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驾驭课堂教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多媒体网络教室”系列软件大家都不陌生,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然后再加上教师有目的、有意义的指导和分组讨论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5、互动式合作学习。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和本学科的特点,经过十年来的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采用“互动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以个人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以互动、合作为精髓的学习方式,其优势在于:(1)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过程之中。(2)能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望的同时,培养集体荣誉感。(3)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4)形成了有效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立体互动,有效地落实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教师做到少讲、精讲;学生做到多练,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来达成学习目标。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要由过去的学习控制者、权威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咨询者。这点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3、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由以往的知识接受者向知识传授者的转变。让学生把在操作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体会,或是把“无意间”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谈出来,给大家演示与大家交流。
4、重交流评赏,轻定位评判。课堂上学生完成的作品或任务,在他们心中往往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多引导同学们去欣赏、分析作品,让学生谈出自己的创意、体会或演示自己的制作方法,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工作 德育渗透 人文素质 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十余年来,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担任着教书育人这两大重要的责任,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是干涩的,光传授知识不注重德育的教学是失败的。只有在把两者密切的结合起来了,教育才显得鲜活灵动。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江苏省信息技术新课程也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力争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渗透德育的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构建了机房,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开展教学的主要阵地。我校有6个班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加上兴趣小组活动课程。机房的利用率非常之高,可谓是川流不息。机房内设施贵重,如果不好好爱护,很容易被损坏,使教学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每一届新生进入机房前,我们都要先对他们进行机房使用制度的教育,譬如不可以随便拆卸机房设备,不准将饮料、零食等带入机房,课后有值日生打扫机房,保持机房的清洁无尘。课堂上,我给每位学生指定专门的座位,没有特殊情况不可以随便调换,做到责任到人,这样他们就会更加珍惜爱护自己使用的计算机。另外要培养学生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譬如,不可以将外来的可移动存储设备带入机房,避免将外来的病毒、游戏等带入机房,这是机房使用的一个安全因素,也体现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如何引导学生遵守机房规则,正确使用计算机,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正常开展非常的重要,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相关的德育教育
1、培养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与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网络环境为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信息服务创造了理想空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然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上述特性,产生了许多安全问题,譬如 信息泄漏、信息污染、信息不易受控等安全问题。加上近年来计算机病毒严重地侵入计算机系统,不安全性就显得更为突出。199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计算机的安全、信息安全、信息知识产权。在信息技术必修第一章,《信息的获取》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资料,下载一些软件等,这些操作都涉及到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合法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在网络安全方面,引导学生要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当然更不能攻击别人的计算机。总之,我们要培养学生保护知识产权、信息安全与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这是作为信息技术老师的一项重要的德育责任。
2、教学内容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德育的渗透。我让学生利用搜索查阅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通过搜索,他们了解了奥运历史,我国举办申办奥运的过程,2008奥运,我国做了哪些准备等等,明白了奥运会是象征国际团结的一项重要活动,我国的申奥成功说明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学生会产生一种热爱和平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再譬如《文本信息加工》一节中,提到了文字的起源与中国书法,中国特色的书法引起了西方人的极大兴趣。1 在这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我国文字的创造饱含了民族的智慧,并感觉到了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再譬如《表格信息加工》一节中,我用我国与美国近几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让学生做成EXCEL表格,再让学生绘制出折线图,对照比较,让他们感觉到我国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和国际大国的经济还存在着差距,让他们明白经济强盛是立国之本,激发学生立志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还有在《搜索技巧》一节中,我围绕“搜索技巧——关注我国水资源”展开教学,让他们在学习搜索技巧的同时搜索我国的淡水资源情况,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了解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我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爱心”,大主题下再分四个小主题:“关心贫困地区的孩子”、“关注野生动物”、“关爱艾滋病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建立网站。在素材的搜集、加工、网站的建立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只要你用心去挖掘,每堂课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
三、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真正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真诚对话,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情感和人格,对学生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立之以信、见之以范。如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讨论一些相关的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后再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尊重,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譬如:“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回答真的很棒”、“我尊重你们的说法,希望进一步发扬下去”等等,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被认可、被鼓励的感觉。对于回答时出现的偏颇,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思考。这样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有利于还学生以自尊,给学生以自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教师必须有爱心、信心、恒心、责任心,用新的观念来研究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科学方法来评价学生,对学生和风细雨般的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意识,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做人。
2、培养学生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突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开展不平衡,家庭因素,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因此,整个小组就会成为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荣辱与共的信念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从而较好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支持性风气。
3、课后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渗透德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班总会有个别学生有点逆反心理,存在厌学情绪,上课不能遵守课堂纪律,不能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譬如有一次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听MP3,我向他走过去,他以为我要收掉他的MP3,便立刻把它藏在了衣服袋子里,还用手捂住口袋。我想强拿是肯定不行的,说不定会引起冲突。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说:“我不收掉你的MP3,你先把它寄放在我这儿,下了课你来拿,现在你好好听课”。下了课,他来到我办公室,紧张的站在旁边。我对他笑了笑,说:“你不要紧张,我和你谈谈心好吗?”,他看见我笑了,立刻放松了下来。我说:“你为什么要在课上听MP3,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课讲的不好?或者这些知识你都懂了?”他不好意思的说:“老师,不是您的课讲的不好,也 2 不是我都懂了,是我太想听那首新歌了”。我把MP3还给了他,对他说:“你很诚实,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好好听课,不会再把它带进教室了”。他接过MP3,感动地走了。以后他表现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再犯过。其实,学生已经明白是非道理了,只要你真心去感动他、信任他,他也会信任你、尊重你。
当然,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高度的责任感,更要具有敢于弘扬人文精神、敢于提倡学生自主发展、敢于创新的勇气。只有打破陈规向应试教育挑战,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人性得到发扬,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 “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上面我谈的一些只是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体会,在信息技术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课题,有待于我们不断的实践、探索、交流、研究。
[参考文献]:
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自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提出后, 不管是从教材的编订上, 还是课堂的教与学上, 都围绕着它进行了大的变革。但是还有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比如,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背影》时做了一个课件, 课件做得很复杂也很优美, 按钮就做了三层, 一层一层点开, 然后又一层一层的返回, 学生看的是眼花缭乱, 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其主体是课程, 而非信息技术, 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我们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选用合适的技术, 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 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到现在, 有成绩也有不少问题。
现状之一:教师培训年年办, 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有调查表明, 有27%—32%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87%的学校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等。理论研究中忽视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 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
现状之二:许多学校不惜花重金建设“校校通”等装备和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宽带网, 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滞后, 形成了信息技术只在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上运用, 在日常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整合而整合, 主要是用来表现的, 而不是脚踏实地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
现状之三:何克抗教授指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已经在我国开展多年, 但是时至今日, 不少中小学教师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方面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说法, 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有机械照搬之嫌。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 又如何稳健地走下去呢?我想, 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灵魂, 教育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唯一出路。
(一) 借鉴台湾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色实现创新
台湾地区与国外计算机学科教学和应用发展较为相似, 都是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首先, 台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综合、艺术与人文、新闻、体育、经济、社会等等, 并且都相当生活化和问题化, 全是针对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活动,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 将很生活化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 也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次, 台湾地区通过探究式的讨论和研究, 澄清了教学的内在价值。台湾教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台湾一直沿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文、古诗词是台湾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像《三字经》《百家姓》《二十四孝》等内容或故事, 中国古典的名著、名篇, 台湾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 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既抵制了外来文化的侵略, 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 区域性整合实践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形式之一
区域性整合实践比较成功的是潍坊市, 它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比较早的地区。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 潍坊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日趋完善。该市教育城域网于2002年建成, 市中心与12个县市区中心和1500多所学校通过虚拟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课堂教学, 采用全市统一规划, 共建共享;实施项目管理, 破解工作难点;制定激励政策, 实行项目奖励;主题网站建设等一系列做法, 实现了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和学生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自主学习两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潍坊市的做法, 使区域性整合实践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形式之一。
四、信息化的发展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
信息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 新的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必然影响着课程整合的发展。2006年由诺亚舟公司提供的手持式网络教学研究工具———诺亚舟网络学习机, 引发了在北京召开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这种网络学习机均具有动画、音乐、文字三维呈现的技术优势, 内置数字动漫引擎, 可全面支持网络互动学习和多媒体动漫制作。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引入, 将使网络与手持式工具有效、灵活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 为学生创设了内容丰富、便捷获取的多媒体环境,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总之,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 引领着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的走势。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知和理解, 剖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展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难点是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多学科互相融合。近年来,专家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不少好的方案和形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改变着新的教学模式的产生,但我们在创新中要保留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髓,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一、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
自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提出后,不管是从教材的编订上,还是课堂的教与学上,都围绕着它进行了大的变革。但是还有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比如,有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朱自清《背影》时做了一个课件,课件做得很复杂也很优美,按钮就做了三层,一层一层点开,然后又一层一层的返回,学生看的是眼花缭乱,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我们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到现在,有成绩也有不少问题。
现状之一:教师培训年年办,但实际效果如何呢?有调查表明,有27%—32%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87%的学校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等。理论研究中忽视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
现状之二:许多学校不惜花重金建设“校校通”等装备和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宽带网,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滞后,形成了信息技术只在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上运用,在日常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是为了课改而课改、为了整合而整合,主要是用来表现的,而不是脚踏实地地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
现状之三: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已经在我国开展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不少中小学教师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方面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说法,在实际操作中也难免有机械照搬之嫌。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路在何方,又如何稳健地走下去呢?我想,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灵魂,教育创新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唯一出路。
(一)借鉴台湾地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色实现创新
台湾地区与国外计算机学科教学和应用发展较为相似,都是长期探索、实践与反思的结果。首先,台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内容涉及更广泛的领域。如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综合、艺术与人文、新闻、体育、经济、社会等等,并且都相当生活化和问题化,全是针对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旨,将很生活化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也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次,台湾地区通过探究式的讨论和研究,澄清了教学的内在价值。台湾教学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台湾一直沿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古文、古诗词是台湾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像《三字经》《百家姓》《二十四孝》等内容或故事,中国古典的名著、名篇,台湾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既抵制了外来文化的侵略,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区域性整合实践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形式之一
区域性整合实践比较成功的是潍坊市,它是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比较早的地区。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潍坊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日趋完善。该市教育城域网于2002年建成,市中心与12个县市区中心和1500多所学校通过虚拟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课堂教学,采用全市统一规划,共建共享;实施项目管理,破解工作难点;制定激励政策,实行项目奖励;主题网站建设等一系列做法,实现了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指导意见和学生利用主题资源网站自主学习两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潍坊市的做法,使区域性整合实践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形式之一。
四、信息化的发展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
信息技术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必然影响着课程整合的发展。2006年由诺亚舟公司提供的手持式网络教学研究工具——诺亚舟网络学习机,引发了在北京召开的“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这种网络学习机均具有动画、音乐、文字三维呈现的技术优势,内置数字动漫引擎,可全面支持网络互动学习和多媒体动漫制作。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的引入,将使网络与手持式工具有效、灵活地应用到学科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内容丰富、便捷获取的多媒体环境,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引领着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的走势。
作者姓名:孙园园
学 科:音乐
联系电话:***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之我见
【摘要】在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是一个五彩缤纷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给音乐课堂增光添彩给孩子带来全新的体验。这些辅助音乐教学模式的运用,创设了生动形象的歌曲教学意境,增大了知识信息的容量,也丰富了音乐教学模式,提高了音乐的教学质量。本文就计算机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些优势做几点阐述。【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音乐课堂 感受 创造
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出现了更多新的手段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等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音乐形象更加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凌乱的知识条理化、弥补了普通课堂教学的不足。信息技术的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神经,把声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音乐课堂教学魅力四射,同时还为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无垠的天地。在音乐教育中,如果能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那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增强学生美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情操。音乐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教学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 2
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
《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感受宁静、优美的意境。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动态的月亮慢慢升到天空,配以歌曲的伴奏音乐,在皎洁的月光下晚风轻拂,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一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接下来在学习完之后学生就很容易唱出歌曲想要表达的意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小宝宝睡着了》一课,我首先用视频的方式给孩子们展现了漫天星星的夜空场景,让他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优美安静的音乐,然后再观赏星星闪烁,月光宁静,宝宝在摇篮中入睡的情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沉醉在安静祥和的夜色中,学唱的时候孩子就能很容易用柔和的声音去表现歌曲。反之,如果只是听就不会有这种具体的感受。通过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仅使音乐知识的学习融入了情感,学生能轻易地去认识和理解音乐。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所带来的美的感受。
二、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美的想象。
在传统音乐欣赏和歌唱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已感到十分单调,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很不好,而极具美感的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感
受音乐,学习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等要素,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很容易产生各种生动的想象,激发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和创造欲。
在欣赏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开始教学时我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孩子想象有哪些角色?发生了什么?谁知孩子们猜测的答案五花八门,通过引导和再听,才勉强通过曲名确定了人物及其相对应的乐器。这时我引入了动画,他们立即有了兴致,有了画面感再通过聆听音乐问:接下来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们更多能够准备听辨并给出理由。如:这里可能是小鸟在开心的叫着,因为有长笛欢快的演奏。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画面及时确认自己的答案,说对了就会有很大的满足。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是一种抽象、非语义性的艺术。还有人说,音乐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门纯想象艺术。所有的音乐作品最终都是为了被“欣赏”。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学生很难听明白的部分,这时借助多媒体便可以取得不言而喻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个性和智慧的培养,促进创造思维是十分可贵的。多媒体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三、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激发学生美的创造。
“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因此,音乐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想象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去创造美。在欣赏民乐《喜洋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人们欢歌笑语、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锣鼓喧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学生如身临其境,不自觉的随着音乐律动,敲锣打鼓,投入到音乐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表现。一节课过后,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地印象。在这里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四、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和“后喻时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此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之所以说现社会属于“后喻时代”,是因为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知识和信息,可见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通的听已经满足不了生在信息时代的学生了,那么我们更需要通过网络等资料搜集资料,整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来充实我们的课堂,也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如在教唱课中,可以搜集一些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供学生听赏,培养多元化的音乐感观。学唱《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在课堂上引入了云南傣族的舞蹈,学生通过观看傣族舞的节奏及动作特点,更进一步加深对傣族音乐风
格特点的理解。在欣赏课中,可以搜集相关乐曲的演奏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再如,在上新课前,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文献资料,进行课前预习。如在学习欣赏课《草原小姐妹》一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去查找:这首乐曲中有什么人物?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将要上新课之前,同学们就纷纷把自己上网查找、下载的资料相互交流,一个个兴致勃勃,搜集了资料的孩子都能很活跃的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很强的满足感。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加明显,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很好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近几年来,翻转课堂也逐渐被关注和运用。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知识,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完成,他们可以通过看视频、讲座、上网查询、阅读电子书等方式获取知识,还能在网络上与其他同学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获得学习。可以说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就没有翻转课堂、慕课、SPOC课程等一系列学习形式的存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趋势,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一切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教学”,合理、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给他们更多丰富多彩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侯器.《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1999年第3期
2.吴颖.《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2003年第10期
3.【美】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摘 要:目前,正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每班配备先进的班班通一体机,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班班通;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我区正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先进的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走进学校日常课堂,如今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我们必备的技能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知道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根据课程特点,如何做到行之有效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打造高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精彩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课堂教学的导入,有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视频动画“钉子的故事”“袋出新天地”,通过两个动画的播放,让学生感受到动画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激励学生只要你用心去学,就一定能够利用它创作出精彩的动画作品。通过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采用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优化课堂结构,还能培养学生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通过如何利用“直观演示法”和“任务驱动法”这两种教学方法来阐述。
1.直观演示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的广播功能向学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使得教学内容更具体直观,学生易于接受,促进学习积极性,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Excel时,通过演示本班参加旅游国内城市的人数统计,并配备精彩图片,从而反映我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建筑宏伟壮观的景象;通过演示制作Excel表格步骤,知道Excel表格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功能强大,并结合本省的旅游特色,要求学生制作本省旅游情况表;最后让能力强的学生试着给大家演示讲解,演示过程中,教师可给予提示和纠正,这样,既促进学生的探索、创新,又吸引了所有学生注意,引发他们思考。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认识后,教师再进行演示和总结,学生及时、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
2.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每节课之初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紧围绕这一任务展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节课都要做到能够提供三个层次的任务:
(1)基本任务。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基本达至教材和课标要求的任务,一般要求简单,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素材完成任务就行。
(2)巩固任务。一般在基本任务完成后,教师就某些多出现的错误和操作的技巧提示,让学生对自己的基本任务有一个认识和对照的过程,并激发他们继续完善学习的兴趣,这个任务主要起到一个温故知新的作用。
(3)拓展任务。这个任务就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他们探究拓展深层次知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既强化了所学知识,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在Word中修饰文字为例,教师展示出学生的写作范文,班级准备举办“优秀作文集”展出交流活动,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看起来像语文课本里的课文一样整齐美观,就需要对作文进行文字修饰,要设置字体、字号、颜色、文字效果等。
三、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因为它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分别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前评价:采用观察、访谈、档案袋记录等,结合一些教学软件,运用多种方法,采取量化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中评价:通过教学中评价,加大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运用一般的解决问题办法,更能够发现和掌握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各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的新境界。
教学后评价: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利用总结性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教学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学习任务,每个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实现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李勇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1(1).作者简介:黎树志(1974―),男,汉族,广东省云浮市,大学本科,小学一级。
随着硬件设施在各个学校的普及,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实物投影、无线传声器、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资源平台等,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深度、进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目前呈现出三种主要的课程模式。
一、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历史学科本身具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便利条件。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图像、图形、文字、影音等资料,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
随着互联网或局域网的发展与完善,聊天工具与个人博客简单易操作,传递信息容量大,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已逐步为师生所接受,这对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组织与管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通过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成长。
二、以资源自主的合作整合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各种历史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资源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有了量和质的区别,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资源,如数字化的博物馆、图书馆等。
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突破课本资源的孤立性、封闭性、单一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信息的筛选过程中获得学习历史的方法,了解事物的最初面貌。
而在此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等同于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忽略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信息技术化的学习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甚至连传统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
三、探究式的学习整合模式
探究式教学让学习者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探究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提出问题,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研究、分析的准确性,并控制学生学习的进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老师提供有关历史知识的探究主题或者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主题进行探究,教师在目标的制定、计划的完善、资源的提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方面进行指导。探究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时,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组织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易到难,逐步加大,在探究过程中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之我见】推荐阅读: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之我见09-2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09-21
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机整合10-04
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的探索06-15
信息技术与落后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06-23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09-09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1-01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10-28
聋生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