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精选12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1

及“留守学生”工作制度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街道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各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

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各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各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书法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各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

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7.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校关爱“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及“留守学生”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2

一、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背景

1.“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目的。

S机构于2007年10月创建, 由某市民政局认可注册登记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为目的的社工服务机构。S机构于2009年被某市社会工作协会授予“某市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S机构目前在职人员总数113人, 其中有机构管理任职人员14人、岗位社工56名、项目社工17名、社区服务中心协助人员26名。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进城务工者子女能享受一个快乐充实的暑假, 是一次无偿的公益性项目活动, 由某市辖区的某街道办事处主办、S机构承办的, 该项目为期三周, 活动时间在2011年7月18日至8月5日 (不包括周六、周日) 。此项活动服务对象是某市某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在读的二至五年级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专门性地开办美术、书法、手工、体育等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活动, 旨在充实进城务工者子女的暑假生活,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社会工作者为其传授涉及安全、素质、学习等方面内容的知识, 实现进城务工者子女德、智、体、美、劳等综合能力的提高。进城务工者子女经由这些活动, 从游戏中与同龄人员交流, 能够掌握更多与人沟通的途径, 提升自我沟通能力, 完善健全人格 (道德、心理) 的发展, 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2. 小组成员基本情况。

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小组成员总数有80名, 男孩45名, 女孩35名, 都是跟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 且在城市中成长、接受义务教育的6至12岁孩童。他们的父母都是来自农村主要从事建筑、加工厂、服务等行业的人员。机构社会工作者根据岁数划分成2个班, 然后把每个班分成4个小组, 每小组10名成员, 每个小组都有1名社会工作者带队开展活动。这些小组成员常见的有以下特征: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 这些小组成员与家里大人住一起, 父母管教严厉, 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而不是以引导为主;父母忙于工作, 无暇顾及和陪伴孩子, 亲子关系不亲密。从学习上来说, 极个别小组成员学习成绩较好, 但相当一部分小组成员学习懒散, 注意力没集中到课堂上, 自觉性差, 爱搞小动作, 作业很马虎。从家庭经济情况来说, 这些小组成员的家长文化程度低, 从事的职业大都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一般, 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不高。从所就读学校来说, 这些小组成员在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学习, 其师资队伍、仪器配置、教学管理一般与公立学校相差悬殊。从心理上来说, “望子成才”是家长们的共同愿望, 这使得孩子们整日忧心忡忡, 加重了心理负担;自尊自信过于缺少;男孩叛逆心理萌芽, 女孩有轻微的顺从倾向。从人际沟通来说, 这些小组成员多数有以下通病:阴郁孤僻、多疑多虑、语言表达能力欠缺, 不爱发表自己的观点;交往局限于狭窄的圈子里, 朋友不多, 怕生。从生活上来说, 这些小组成员自己动手能力较强, 不喜欢依赖别人, 但业余生活单调、乏味, 漫无目的, 内在精神动力匮乏。

3. 关于小组活动设计。

小组工作者根据工作目标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小组活动, 涉及“你和我”、“班级树”、“不倒森林”、“团体涂鸦”、“团队建设”、“安全知识四格漫画”、“安全问题场景模拟”、“交通标志竞猜”、“危机事件场景比划猜”、“兴趣小组”、“成果展示”、“观看主题电影”、“网瘾讨论”、“网瘾辩论赛 (高年级组) ”、“网瘾辩论赛 (低年级组) ”、“时间的主人”、“神秘信封”、“价值拍卖”、“优点大轰炸”、“才艺展示”、“奇妙探宝旅”、“情景模拟 (找错误) ”、“拼贴《弟子规》”、“故事讲授”、“角色扮演”、“反思对与错”、“家庭厨艺大比拼”等27项内容。

二、小组工作在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中的不足

1. 投入经费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和走访, S机构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是一个无偿公益性组织, 普遍经由基层政府主办, 社会工作机构承办, 资金投入有限是现服务阶段此项活动的最大问题。政府在S机构 (2010年和2012年) 持续举办的两届“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成绩都比较突出, 在2010年 (第一届) 只投入3000元, 在2011年 (第二届) 投入3500元。而这些经费通常不够支出整个小组活动的费用。在整个“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中, 费用开支维持在5千元左右。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 社工机构只能减少购买活动需要的物资或不组织需要较多物资的活动。这样的后果是降低了小组活动的实际效果。另外, 经费短期也限制了参与活动的人数, 使得很多想参与此项活动的进城务工者子女被拒之门外。

2. 小组工作者缺乏专业技能。

对于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小组工作中, 小组工作者存在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这些小组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每所大学相关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实习生, 此种志愿者虽专业知识丰富, 但缺乏实践经验、督导阅历、奉献精神等因素, 造成其在进行活动时体现出专业技能不够的情况, 对小组工作的专业性产生影响。

3. 小组活动节目设计不足。

在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小组工作中, 社会工作者规划的活动节目本身就有缺陷。“不喜欢也不配合”或“喜欢不适合”等小组活动节目的状态在小组成员中呈现。如:开始第1天进行的“击鼓传球”活动, 小组成员喜欢程度不高, 只能安排替换另一游戏;第4天的既动手又动脑的“你来比划我来猜”趣味游戏,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想加入的呼声很高, 可由于游戏规则和时间等原因, 每小组只能选其中两个出来游戏, 小组成员对此很失望;第7天的主题为“辩论赛”的活动, 因为小组成员都是第一次参加, 没有亲身辩论经验, 也不太清楚辩论赛的注意事项, 从而造成了辩论过程中的混乱。上述都得到证实小组活动设计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假如现场安排不得体时, 小组目标的最终完成将会受到影响。

三、关于小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的建议

1. 扩大资金投入作用。

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外部资源的帮衬为先决条件, 如资金、政府、社工机构等多层次的帮助, 不然, 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工作的开展就不可能做到。在面对经费短缺的情况下, 政府要加大力度投入“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的服务资金。第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保证稳固的资金投入, 有效推动小组服务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的持续发展。只有将政府的这种资金投入活动规范化了, 而不是像现阶段基层政府放进此项目的资金是没规律的, 缺少制度化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服务工作长期健康发展就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第二, 政府要从观念上格外关心进城务工者子女工作的重要性。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工作既可以增强外来务工者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 又可以让进城务工者子女健康快乐的融入城市, 这样有益于崇尚公平、维护正义, 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政府在行动上投入更多资金唯有对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工作多花点心思。第三,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筹集此项目资金。区 (县) 级、市级、省级和基层、中央政府机关部门都应该积极响应投入资金的举措, 用以巩固“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资金, 增强此项目的发展后劲。并且, 动员一切社会力量 (企事业单位、公众团体等) 的参与, 给予进城务工者子女无限关怀, 为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组服务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全社会都要加入到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服务工作的行列, 为进城务工者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复兴做贡献。

2. 加强小组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训练。

20世纪40年代, 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特定的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一定要具备的, 包括专业伦理决策水平和能力、社会工作价值观、人道主义精神、专业知识和经验等等。助人自助是每个社会工作者最应恪守的价值理念, 十分重要的一点:其助人的过程是对于服务对象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 所以, 小组工作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一不可。一方面, 志愿社工专业技能训练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机构要重视的问题。其中建立督导制度是培养的重中之重, 通常由学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社会工作者经过对志愿者定期组织开展知识与技能培训, 加强指导监督, 推动工作创新。督导作为社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志愿社工专业技能认识的增进和服务质量的推进都是要以全面加强督导阅历为前提。而且, 社工服务机构也可倡导社会工作领域内的资深人员来参加, 真正提高整个项目的专业情况。另一方面, 小组工作者在活动中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感悟, 找出不足, 不断充实自己, 争取以后活动中做得更好。详细解释, 小组工作者在此后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小组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1) 秉持保密服务原则。小组工作有个主要原则即“小组中说的事留在小组中”。小组工作从头到尾都着重强调保密原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小组内谈论的个人隐私不能宣扬到除小组以外的地方和向无关人员泄露组员的相关信息, 尊重保密权。并且, 小组工作者也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经常暗示组员, 告知他们保密原则须严格坚守, 注意不要泄露其他组员的秘密到小组领域之外。 (2) 缓解组员的紧张情绪。进城务工者子女的信任关系到小组工作有效顺利开展。在S机构“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行动中, 在活动初期阶段抵触紧张情绪和戒备心理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一一呈现, 把小组工作者视为教导老师, 活动中不能表现的较轻松。只要组员和小组工作者之间没建立成朋友关系, 不平等和不融洽的关系随之产生。在不平等的关系面前, 小组工作者和组员之间就打破了信任关系, 故组员和小组工作者在沟通比较困难, 甚至对小组工作目标计划起到妨碍作用。因此, 小组工作人员要想尽一切办法, 例如:幽默风趣的交流、保持一颗真诚的心、面带微笑增加亲和力等方式, 制造融洽、和谐的氛围, 彻底化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小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与组员支持的基础上的。 (3) 平等对待每一位组员和灵活对待特殊组员。在小组工作活动中, 服务目标对象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社会工作者应平等、接纳来对待每一个服务对象, 如果对其中一个额外照顾, 对其他服务对象造成伤害的风险系数会加大, 更有甚者付出小组工作目标无法进行的代价。并且, 小组工作人员还要灵活对待小组中的特殊组员。这样做, 有助于培养特殊组员的自信心, 有助于小组目标的顺利完成。 (4) 坚持积极主动性。结合该项目中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 小组工作者在整个发展模式中, 要适时指点启发小组活动。如:在所安排的游戏上, 有组员不清楚其玩法, 小组工作者要积极负责讲解, 并示范具体的玩法, 来拉近彼此间的感情。小组工作者能懂得找出小组成员做得好的方面, 要毫不吝啬对组员予以赞美, 好的评价会给组员带来向上的动力, 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 燃起自信。

3. 科学设计小组活动节目。

小组社会工作的活动规划设计是不可或缺的, 它是一种把活动当做载体, 来实现小组的最终目标, 而不只是营造气氛, 激发小组成员的爱好, 因此工作者理当慎重对待活动的设计, 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而是一位社会工作者因自己的专业背景顺应小组的目标而产生的专业行为。[7]可以看出, 制定详细的计划对小组活动节目很有必要, 是小组工作目标成败的重要环节。小组成员加入行动中, 受益匪浅, 自身也是一个提高业务素质、完善自我、丰富知识和见识的过程。所以, 小组活动节目要科学规律设计是很有必要的。第一, 小组活动节目策划紧紧围绕小组工作目标来进行。小组工作目标是小组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适合的小组活动节目最终才能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第二, 小组活动节目策划要结合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能力、性格和兴趣。因为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能力、性格和兴趣是保证进城务工者子女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所开展小组活动进城务工者子女不喜欢, 就根本没办法进行下去或参加不积极, 这就违背了实现小组工作目标的初衷。第三, 小组活动的节目设计要以充实满足进城务工者子女的需要和解决其现有的问题而开展。小组活动节目设计也必须围绕这个主题。要是小组活动节目没能力切实满足进城务工者子女的需要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就是再圆满的小组活动在研究者眼里也是以缺憾收场。小组工作者的经验创新和他人成功的案例学习是科学设计小组活动节目应该做到的。小组活动节目作为全面活动方案的中心环节, 其科学合理的小组活动节目策划, 对小组活动顺利完成和推动小组工作目标的实现都有益处。

摘要:以S机构小组工作“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项目”这一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结论表明:小组工作在关爱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运用中存在投入经费不足、小组工作者的专业技能不足、小组活动节目设计不足等三个问题。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建议分别是:多方筹集资金,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社工机构加强对小组工作者进行督导训练, 同时小组工作者需不断总结经验;小组工作者要依据进城务工者子女的能力和兴趣科学设计活动节目。

关键词:小组工作,进城务工者子女,不足,建议

参考文献

[1]田山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 2008, (11) :19-20.

[2]贺燕.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青年探索, 2011, (2) :76-80.

[3]丁振明, 何少颖.探索小组工作方法在老年公寓开展社工服务的具体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54-57.

[4]洪志鹏, 姚进忠.小组工作方法在青年志愿服务中的应用与探讨——基于优势视角的分析[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11, (1) :1-6.

[5]曹霞.“小组工作方法”在本土禁毒社会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7, (5) :395-398.

[6]张和清.援助治疗型社会小组工作技巧探析[J].思想战线, 2000, (1) :67-70.

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 篇3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数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6-01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城市中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必然会导致城市的教育资源紧张,针对这些情况各大城市都开设了农民工子弟学校,在这些学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素养普遍不高,这与其生活、学习的环境以及家庭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科目的基础,所以小学数学素养的培养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采用情境教学,为学生树立数学应用的意识

新课改中明确的规定学生的教育需要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并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的应用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农民工子女多数都居住在比较偏远的郊区,而且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能够为孩子提供出游的机会,使孩子对外界的认知度有限,知识面较窄,很难将一些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采用情境教学法,摒弃以教材为依据的单调式的教学方式,要将教材中的内容转换成为探索性的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探索,逐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1]。

比如,在学习“统计”(小学数学二年级)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车流量是什么吗?学生会纷纷给出答案,是车在一定时间内经过的数量。然后教师继续提问,那么车流量该怎么计算呢?学生就会想肯定要一辆一辆的数。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性提问,那如果我要把不同车型的车流量都记录下来该怎么统计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视频,教师可以播放一个车流量较大,车速较快的视频,学生会发现自己很难完成对不同车辆的统计,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个人数所有的车肯定存在困难,但是如果一个人数一种车是不是就容易得多,学生自然会分组进行统计,这样的统计效果就会很快的显现出来,这样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统计方法同时也了解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目前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的检验发现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学习能力是对知识的升华,所以只有学生打牢基础,才能够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农民工子女的数学基础比较弱,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数学回归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维去发现、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数学能力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意义所在[2]。特别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数学知识更应该回归到生活中。

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小学数学四年级)时,教师可以画一条线,并将横线记做0,规定往“前”走一步为+1,走两步为+2,不断累加;然后让一名学生往“后”走,这个时候该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就会纷纷提议,向“后”走一步可以记做“减一”,表示出来为“-1”。这样通过学生自行探索来了解负数,发现负数,并利用负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够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数学知识还原生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进而使农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和应用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叶春凤,刘璐.随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考试周刊,2012(69):182-182.

[2]周和琴.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农民工子女教育教学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5):76-77.

作者简介: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4

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综合6)

发布:丁小平时间:2011-1-14 18:40:50来源:宁夏教研网点击:

论:

0 844 讨

《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同心县第三小学 丁小平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义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进城务工子女六

(一)班马进德同学,全家4口人挤住在20平米的一间出租房里,父母离异,母亲以卖杂货为生,早出晚归。马进德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在道德品质上,马进德同学性格孤僻,经常欺负其他同学,不遵守校纪校规,由于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教,存在较严重的行为偏差。

马进德同学只是我校四百余名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代表,由于我校这部份学生较多,学校长期以来也致力于对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型家长的比例比较高,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总体而言,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其实质体现了要着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我校经过广泛调查论证,将“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体现了必然的、迫切的现实需求。

我们国家用社会公德来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一旦社会公德被破坏,必然导致人们行为失范、社会混乱。遵守社会公德不但利国、利民,而且也利己。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以德治国,必然要求改进和加强对这部分儿童的道德教育。因此,必须教育中小学生尤其是从小缺乏必要关爱和管教的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

二、课题理论依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的调查和监督。

3、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相差不远,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相差甚远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培养良好的习惯是持续的生命成长工程。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义务。即不管校内校外,教师都有这个义务。

三、课题研究目标

1、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为主要教育内容,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具体化为一系列习惯,并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及完美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2、探明进城务工子女道德品质现状及成因,弄清影响学生习惯养成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3、形成培养进城务工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

4、本研究通过培养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进城务工子女学习的道德品质,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起社会、学校、家庭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关注,从而为进城务工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四、课题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我校的400名进城务工子女

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一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掌握进城务工子女的现状与需求,改进教育方法。二是调查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为指导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提供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促进进城务工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3、文献资料法:参阅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实践创新。

4、个案分析法:以“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为具体目标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提炼验证并反思。

5、经验总结法:边实践边总结经验,以进一步推动研究工作的发展。

五、课题具体措施

(一)营造养成教育氛围。

1、消除心理阴影。

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刚进校后,由于生活区域和家庭环境的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这部分儿童心理和情感差异,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教师要有意识的教给他们心理保健的方法,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节,使其心理趋于稳定和平衡。

2、明确养成教育要求。

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因此,把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定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周,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让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制订出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并利用周会课根据近期个人目标和班级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近期目标达到就定出下一个努力目标,没有达到就查找原因继续努力。通过学习和制定近期目标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做到了具体化,增强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校园里张贴醒目的标语,班级张贴行动口号,让人人感受到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

(二)、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而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家庭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或是缺失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或是无拘无束、无人管教,或是家庭成员缺少必要的素质,教育子女的能力低下等,所以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这部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家校联合教育研究。一是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家访。通过电访、信访、面访等多种形式做好家访工作,及时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对策,以 “真情”和“爱心”赢得广大家长的好评和积极配合。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三是通过家校联合调查研究,了

解知行脱节的原因以及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成功经验,找准家教起点。四是通过召开家长会和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交流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典型经验,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纠正一些家长对子女或教之过严、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教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为孩子提供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校教育同步。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城乡学生的团结,从而缩短城乡学生在情感和意识上的差距。如:扫墓、校运会、文艺汇演、“献爱心”赈灾捐款活动、外出劳动等等。

(四)、树立榜样,启发自觉。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尤其是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中进步大的学生树为榜样。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六、课题实施步骤

1、课题的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1月)

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具体措施。

2、课题的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3年8月)

按方案中的研究措施实施研究与实践,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中期要进行小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修正方案。

3、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10月---11月)

对课题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评定实验成果,撰写课题报告,推广科研成果。

七、课题组织

顾问:杨卫国 白 荣

组长:丁小平

成员:马霄屏 张宗钧 周梅英 白月霞 杨雪莲 各班主任老师

八、课题预期成果

本课题的主要预期成果有以下几项: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总结以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成为主题的研究报告。

3、按年级编写并完成关于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活动设计。

4、课题的实施将直接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5、全面兼顾、注重个体,形成学生个案成长成果集。

同心县第三小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5

一年来,我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入学教育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简化入学手续,安排随班就学

随着来场务工人员的增多,我校决定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凡在我学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先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学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然后按照学籍管理要求,完成相应的转学手续。本里共安置2名务工随迁子女。

二、坚持免试入学,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

三、开展校园活动,增强学生信心

我校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和各种文体活动,鼓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极参与,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农场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关心学生生活,感受“家庭”温暖

我校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格外关爱,建立了学生档案,实行帮扶机制,不仅在学习上无偿地课外辅导,在生活上也非常的关心他们的冷暖,无论哪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或遇到什么困难,都尽力去帮助他们,并能深入到学生当中和学生谈心,及时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患于未然,做“知心的妈妈”,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感受到“家庭”温暖无处不在。

我校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各班主任为学生做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六、建立家校联系,促进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6

人员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工作制度

2014-9

武功县长宁中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接受平等义务教育工作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为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常住户口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和省相关政策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现就进一步做好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提出如特拟定本方案。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未来的人口素质,也关系到当前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我校“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

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在划定范围内的学校不能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要求的,应按相对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在相邻学校入学。严格执行陕西省学籍管理规定。

三、积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努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7

近日, 教育部发文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建校费”是不允许的, 也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点督查内容。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指出, 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予以解决。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公办学校就读, 免除学杂费, 不收借读费。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 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 教育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2015 )06-0090-02

在对子女的教育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和城市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别。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希望子女能在城市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在学习能力方面。然而,进城务工人员不能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从而导致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缺,所以子女必须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提高知识水平。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课外阅读的现实情况

(一)家长没有起到引领作用

开展课外阅读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氛围,然而在进城务工子女中,其家长大多数都是农民出身,在城市进行劳动工作,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也就忽视了子女的课外阅读兴趣。在一般进城务工人员心理,子女只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并取得优异成绩就足够了,由于思想文化及经济水平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兴趣不了重视。即使有部分家长意识到子女的课外阅读问题,但基本上只停滞于一些基础的课外读物上,慢慢使子女失去了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课外阅读范围有限

根据本文作者对本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调查,大部分外地学生的家长在本地经营一些简单农贸货物或是以打工为生,收入水甲有限,一部分家长由于受到传统思想或是经济条件的制约,外地学生很少有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资源有限,导致学生课外阅读质量不高,从而导致其阅读能力有限,难以对学习产生大的影响。

(三)课外阅读空间有限

进城务工人员多半没有固定居住地点,所以学生家庭周边条件有限,有的甚至没有一家正规的图书阅读场所,这种情况就导致学生除了从学校和家长方面获取课外书之外,没有其他的阅读来源。这一实际情况造成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学校内解决,但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肯定是不现实的。可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源途径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课外阅读意识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质量不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和子女。所以,不光要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意识,还需要提高家长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学习的重视。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适当针对学生及家长展开必要的培训工作,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中来。

(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增添阅读来源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学校在教师质量和教学设施等方面都获得了较大进步,各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也不断增多,这为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量提供了支持条件,学校的图书馆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途径。在外部课外图书资源来源有限的前提下,学校就要更进一步将学校图书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要通过阅览室进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任务较重,所以教师甲时可以积极组织学生集体进行借书,这样增强了图书馆图书的流动性,充分发挥出图书馆的作用。

(三)校方积极组织阅读活动

随着学校课业负担的加重,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条件限制,有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都只是专注于基本课程的学习,所以学校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阅读竞赛,可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也可以在班级内部进行。比赛主要是让同学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甲时的课外阅读资料发表自己的感想,教师组织班级人员做出点评,最后评定出课外阅读能力优秀的学生。让学生将自己认为有价值阅读的书籍分享给班级同学,鼓励身边的同学进行课外阅读。

(四)保证阅读质量

课外阅读不能盲目的开展,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阅读来源有限,所以要保证校园图书馆的图书质量。教师可以每周在班级选择一节自习课,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课外阅读图书的类型。指导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年龄段,符合自身阅读水平的图书,让学生不盲目的进行阅读学习,从而在提高学生阅读质量的同时保证阅读效率。

阅读过程是一项长久性、持续性的活动,学生一旦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下来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课外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但鉴于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教育水平有限,所以学校要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活动多做一些工作,帮助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提高其知识水甲,让学生逐渐养成一个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

参考文献:

[1]马春兰浅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有效开展课外阅读[J].教育革新,2013,(07).

[2]姜锡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D]天津师范大学,2012,(03).

[3]赵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教师交往的生命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9

为切实保障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规范入学程序,促进教育公平,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现制定我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工作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XX市XX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解决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相关困难,并统筹安排入学。

组长:XX区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XX区教育局副局长

XX区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XX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XX区教育局基教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督导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纪检办主任

XX区教育局安稳办主任

XX区教育局人事办主任

XX区教育局电教办主任

各镇中心校校长

直管中小学校长

二、现状分析

我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问题,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生一样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接收随迁子女3055人,占在校生6.17%。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2438人,在公办学校就读生2187人,公办入学率占比为89.7%。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XX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日益增大。每个学期都有大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申请学位,学校建设的相对滞后,加上近年来国家对大班额的严格控制,XX区初中学校、主城区小学学校的学位十分紧缺,无法全部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部分学生统筹安排到镇级初中和主城区周边有学位的村级小学。家长接送困难,路途远,花时长,严重影响家长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三、工作目标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工作情况的通报》(X教通报〔2021〕X号)文件要求,2021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占比要达9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坚持原则,简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程序。

坚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两为主”原则: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坚持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凭户口本、父母其中一方在本区的居住证和工作证明,可在规定的时间内,与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同时进行申请学位手续的办理。由招生工作委员会按照学校学位、申请人数以及房产或居住地等情况,按照免试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对随迁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做到应入尽入,妥善安排到相关的公办中小学就读。

(二)平等一致,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凡在我区申请学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经审批获得我区学位后,与本地城镇居民子女混合编班,同等享受相关政策待遇,一律不收取任何借读费、杂费。对考核、评价、评优等一视同仁,给予平等的权利。确保其平等享受义务教育权益。

(三)以人为本,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管理。

1.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档案,加强联系。各中小学校要详细登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父母的基本情况,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迁来地址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方便与家长联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爱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师生结对帮扶制度。各中小学校倡议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意愿,把他们同自己喜欢信任的教职员工结为对子,教职员工对随迁子女进行结对帮扶,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及困难,并尽可能及时帮助其解决相关困难。

3.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思想情感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创设展示自我、寻找成功、体验快乐、提高自信的平台,拉近师生间、学生间的距离,发挥学生的才能和特长,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健康成长。

(四)加快学校建设,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位供给。

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规模化办学,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我区有学上,上好学。

(五)营造氛围,宣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10

一、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有效实施“双转移”战略的现实需要,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各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二、基本情况

城关中心小学有104人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其中,一年级有19人,二年级有22人,三年级有14人,四年级有17人,五年级有18人,六年级有14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外省就的有26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

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改进措施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注重学业辅导。利用优秀教师等资源,采用一对

一、多对一的方式,与定点学校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组织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志愿者开展各类专业课业辅导,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开设“第二课堂”,全面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

4、注重亲情陪伴。组织专业志愿者深入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对家长进行家

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培训;对单亲及其他特殊家庭提供亲情哺育等服务,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

5、注重自护教育。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厌学、仇富、功利等不良心理状况和心理瑕疵,建议医疗卫生机构组织专家者开展各类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11

【关键词】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 语文素质

我校是一所被指定招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的普通中学,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流动性很大,学生经常随父母迁徙,父母到哪他们就到哪就读,公立学校不接收他们,他们就到私立学校就读。他们走马灯似地变换学校,他们告别了一位又一位教师,结识了一位又一位的新教师;他们感情很丰富,但他们缺乏城市孩子所特有的自信;他们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不易合群,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弱;他们语文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成绩普遍都比较差。怎样才能提高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呢?这已成为在新形势下我校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的成因分析

语文素质就是学生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它包括学生字、词、句等语言词汇的积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认字少、读音不准,字书写不规范;语言词汇匮乏,字词义理解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运用能力差,一些语文素质特别差的学生连简单的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工具书的使用都不懂。造成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的成因。因为生活条件差、父母文化水平低等方面的原因,在家庭中农民工子女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社会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学校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平等的教育;个人方面的原因除了智力欠缺的以外,其他都与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和影响有关。个人懒惰,学习目的性不明确,不思进取,不努力学习也会造成语文素质低下。

二、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差,是一个共同的社会问题,家庭要为他们创设学习的环境,社会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好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家庭很重要,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他们的启蒙教师,启蒙工作做好了,夯实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就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但可惜的是,进城务工农民大多数文化水平都很低,他们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教育能力。特别是一些从偏僻、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他们原来的语言都是少数民族的语言或者是方言,由于受方言的影响,他们学习普通话特别困难。这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压力就都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事情了,社会和学校都应当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和学校都要关心这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使他们都能接受到良好的语文教育,这样他们的语文素质就能很快提高起来了。

(二)语文教师是提高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语文素质的关键因素

语文教师是最直接的教育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教育场合、各种教学手段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实施因材施教,要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以情动人,恢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绝大多数语文素质都比较差,他们往往都缺乏学习的自信心,缺乏学习的兴趣。兴趣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施教。我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兴趣问题曾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我发现他们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有很多,基础差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思维能力差,接受能力不强也会使他们失去信心。教师怎么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呢?首先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教师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温暖感。教师的关心爱护要体现在教学上,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技巧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更多的关注,要选准问题的角度、难度多提问他们,让他们能答出问题,让他们在同学中能抬起头来;教师要更多地肯定、鼓励、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要更多地辅导他们,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帮助他们系统地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预习新课的内容,扫除学习上的障碍,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语文知识水平的机会和舞台,使他们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这样,他们的自信就培养起来了。有了信心,学习兴趣就增强了。

2.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也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高语文素质。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的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要把讲台变作舞台,要借助甜美的语言,形象自然的动作,落落大方的具有艺术美的教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使学生喜欢语文,想学好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让学生在思想交流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话,从而提高语文课程学习效率,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效果。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不仅能教好课,而且还要能写好文章,也要能写一手好字,唱一口动听的歌,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的学问,不同的艺术美感倾注入课堂,才能激活课文中所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质。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途径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语文教师上课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自导自演,学生只好当观众了。语文课堂必须活起来,语文课活了起来学生才会“动”起来。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都好动,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使课堂的气氛活起来,就不失为一堂好课。课上活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狼》一课,因是文言文,让学生自学会使其产生畏难情绪,而教师包办了又不能使学生得到锻炼。根据该文情节性强的特点,我们可设计故事表演,看哪一组表演得准确生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致定然很高,他们会像电影演员研读剧本一样,全身心进入这个古代寓言故事之中。在群体研讨中,文言词语上的障碍一个个解决了。而通过表演,学生们对狼与屠户的形象会留下深刻的认识,这节课也许会使他们终生难忘。这样的效果,是“师授生受”的教学形式所永远无法企及的。这样上课既能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能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教学无非是通过范文的教学和必要的语文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这是第一境;在此基础上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这是第二境;进而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第三境。”语文课熔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炉,把课讲活,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尽管他们语文素质比较差一些,但是他们并不是“朽木”,他们是坚硬的“红木”,他们是可雕刻的。只要教师用心教学,心到人到,死水也可以激活,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语文素质是一定能够得到提高的。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篇12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以下简称随迁子女) 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 从农村到城市, 既有别于农村孩子, 又有别于城市儿童, 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他们的行为方式和内心都经历了一个起落的过程。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身心正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 对于外界事物的转换更加敏感,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通过心理的冲击反映到行为的失范, 长此以往, 又会反作用于心理, 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缺失, 从而更容易发生严重的缺陷和偏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随迁子女的心理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但心理健康问题仍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难以消除的自卑感与失范行为多发两个方面。

1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凸显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 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 同时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 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体现在: (1) 社交方面处于被动。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中, 随迁子女的自卑感与被动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随迁子女认为自身的经济条件差, 社会地位低, 不愿意与城市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往。虽然调查数据显示接近30%的随迁子女都有城市身份的朋友, 但是访谈发现许多随迁子女在与城市学生的交往中心理压力偏大, 敏感程度偏高, 在某些方面过于小心谨慎, 以免遭到城市学生的耻笑。因此, 较多随迁子女的交往大多仍局限在随迁子女群体之间, 试图在同样遭遇的群体中寻找慰藉, 与城市学生只限于浅层次的交往。与城市学生良性交往的缺乏, 使得随迁子女很难在新环境中培养开朗的性格、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无法拥有广泛的交际圈。消极影响进而反作用到心理与学习上, 形成恶性循环, 使随迁子女的社交被动处境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自卑心理难以克服。 (2) 敏感不自信, 自我评价偏低。基于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不明朗以及对家庭条件的不自信, 随迁子女对自身的评价也呈现出偏低的态势。有老师表示成绩较好的随迁子女学生在许多方面过于谦虚, 不够自信, 较之城市学生, 他们争取展现自我的机会的积极程度偏低。同时, 有些心理过于敏感的随迁子女学生会将老师善意的批评和同学的玩笑理解为对其的讽刺嘲笑, 从而对周围的同学与老师产生敌意, 走进心理困扰的怪圈。

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地位使得随迁子女在主观幸福感、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都与当地学生有一定的差异。随之产生的失范行为较之城市学生也较多, 发生的前提与原因主要凸显在两个大方面上:客观环境造就下的体现与学生自发性行为的主观体现。

客观环境造就下的体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性格呈现孤僻内向。调查发现, 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与安全是近乎50%以上的父母重点关心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 重养轻教, 重身体、轻心理, 成为这些家庭普遍存在的真实写照。孩子的诉求, 得不到父母的倾听, 新环境下的抑郁、烦闷无法通过与父辈的谈话得到劝导和解决, 与父母心理上距离感的拉大, 孤独等负面情感开始产生, 从而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产生慌乱, 对于挫折等问题, 带给随迁子女学生的打击被放大, 心理承受能力较之未到城市之前更加脆弱。同时, 社会媒体的过分炒作、宣传也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被歧视感, 内向的性格逐步塑成; (2) 学习上多敷衍了事, 遇事心浮气躁。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以及住所的不稳定性易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连续性, 频繁的转学使他们很难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 不断地适应新的社交环境逐渐造成他们对学习的厌倦与回避心理, 正常有序的学习生活难以展开。城市新环境下的学习逆境给他们的日常学习带来了多方面压力, 包括考试内容、考试成绩、成绩变化和考试发挥等。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近25%的随迁子女表示, 因为看到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依旧可以出外打工挣钱, 所以认为不上学一样可以挣钱, 这种观念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开始不端正, 学习心态更加浮躁, 对学习兴趣缺缺、敷衍了事, 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在这些学生中普遍传开。进而导致了他们消极生活态度的产生, 若不加以及时引导, 他们很可能会因此陷入“坏孩子”的深渊无法自拔。

学生自发性行为失范的体现则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对物质的需求更加急切, 攀比心渐长, 嫉妒等失衡心理普遍存在。从农村转入城市, 物质上对随迁子女的冲击无疑是最大的。正值青春期的学生, 对于自身的外表美更加看重, 有些甚至不仅局限于外表的衣饰, 文具、饮食、随身电子产品、配饰等也成为这一时期学生间攀比的对象。而这一类群体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其有众多额外的物质请求, 在加剧孩子与父母因为物质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家庭矛盾后, 更会引起学生的自卑感或者仇视行动, 甚至出现因为嫉妒等原因发生的偷盗行为。一方面是爱美期的虚荣心得不到有效缓解和引导, 一方面是攀比心等失衡心理丛生, 这两种情况都会误导青春期随迁子女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使之产生心理与行为的失范。

(2) 突发性校园暴力增多, 青春期性行为不当问题凸显。调查发现, 少部分随迁子女在学校有打架斗殴、酗酒惹事、聚众参与社会不良活动等暴力行为。伴随男女两性身体形态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迅速发育, 随迁子女的独立意识、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 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 希望了解性知识, 但又唯恐被别人发现或讥嘲。

2 关于解决随迁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设想与对策

(1) 政府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真正消除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的差距, 完善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 从根本上消除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心理自卑感。由户籍差异造成的政策性的歧视使随迁子女产生一种孤立感、被剥离感、自卑感与不信任感, 从而在心理上抵制、排斥城市中的生活及群体, 造成孤独自卑与人格障碍, 归属感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目前, 我国各省市都出台了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相关政策, 使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如从2004年开始, 西安市明确要求:各公办小学、初中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 在容量许可的条件下, 无条件接受学区内有暂住证明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除了每学期开学时检查入学情况, 教育部门还对日常教育进行跟踪管理, 保证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相同的公平教育等等。但是这一系列的规定只是方便了随迁子女的入学, 并没有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与户籍问题带给他们的不公平与歧视以及他们因尴尬身份而产生的自卑感。因此, 各级政府应着力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加强务工人员生活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减少安全隐患, 为随迁子女及其家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提供场所保障。

(2) 学校要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教学与心理辅导问题建立专门的机制、制定合理的策略, 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教师, 尤其是直接教育随迁子女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 注意沟通方式, 避免偏袒、讽刺、为难随迁子女或任何其他伤害其自尊的行为;尊重和关爱随迁子女,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帮助。其次, 要建立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定期交流平台。学校要注重与家长保持联系与交流, 定期开展有效地亲子活动, 借助学校平台, 增进随迁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举办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讲座, 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定期召开家长会, 及时将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将家访制度化, 通过家访的形式, 建立起学校和家庭对随迁子女共同呵护的培养模式。最后要创新生理心理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使生理教育课程真正达到其教学目的。

(3) 随迁子女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从态度与方法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负面评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不能轻率地贬低他们的能力或品质, 要多给予赞赏和鼓励。一方面, 进城务工人员作为家长, 不能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进城务工人员要转变自身观念, 正确面对自己的职业与工作, 帮助孩子培养自信, 克服自卑。另外, 要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 减少孩子的孤独感, 为孩子在新环境中能够尽早适应, 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慧生, 吴霓.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基于12城市调研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2.

[2]殷世东, 王守恒.城市流动学生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基于安徽省阜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学术交流, 2009 (12) :238-241.

[3]杨雄.青春期与性——中国大城市青少年性意识性行为跟踪研究[D].上海大学, 2006.1.

上一篇:保险公司中层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农网施工管理制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