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共8篇)
刊名: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
主管:海森机构
主办:广州海森旅游策划设计有限公司
编辑:《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编辑部
刊号:ISSN-599562110023
创刊:2013年
开本:大16k
页码:124p
色彩:全彩
印刷:广州画中画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周期:季刊
发行:全国(学术界、景区、旅游局、投资团体)
期刊目录
【本期专题(主题子刊)】
【热点·投资】
【高端访谈】
【政府关注】
【海森机构专栏】
【产业研究】 【规划前瞻】
【景区运营】
【观察·诊疗】
【创意】
【旅游文艺】
关键词:韶山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组合模式,规划与设计
在旅游市场需求发展中, 传统的观光性需求所占比重将下降, 生态化的、参与性强的旅游市场需求比重将上升。市场需求细分化取代了原来的大众化旅游市场, 旅游者不再热衷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 而崇尚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形式[1]。红色旅游有特定的市场群体, 当前大多数旅游者是由政府及单位组织, 而当公费红色旅游热潮渐退后, 能否继续吸引旅游者将会成为红色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2~4]。红色旅游的客源市场还受到政治性和市场化因素双重影响, 有平平状态, 也有高潮时段。整体态势一般是5年一个小高潮, 10年一个中高潮, 50年和100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一个大高潮。并且红色旅游区多数是静态参观为主, 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 国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侧重于红色旅游的特点、意义, 红色旅游资源分析、市场定位、发展对策及发展战略等方面, 但对某一具体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鲜有人研究。对区域合作的研究, 大多集中在对旅游区组织行为模式研究, 而研究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模式相组合的就更少了。随着红色旅游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 必须不断深入、系统地研究红色旅游, 找出红色旅游的开发亮点。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 从理论上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本研究将在对韶山旅游资源景观本底分析的基础上, 创造性构建“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 系统性构建韶山多功能生态系统, 给韶山旅游的综合开发以实践指导, 为韶山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1 合理选用组合模式
韶山市的旅游发展要加强区域联合发展, 在把握红色旅游主体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要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 注意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 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 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 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红色与山水田园相结合模式
方世敏、罗茜 (2004) 在分析韶山红色旅游产品特性、现状、优势及开发创新时, 就提出建设湘中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的故乡韶山、花明楼、乌石“红三角”旅游区, 简称“红三角”[3]。韶山风景区已及整个“红三角”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经济纽带连接, 把红色旅游和山水田园巧妙结合起来发展生态旅游, 可以极大的拓展旅游范围、丰富旅游产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5~8]。建设森林氧吧公园、丛林探险基地、农耕文化园、农业示范园等, 可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户外运动、森林探险、耕作体验、农家乐等旅游, 使游客在红色景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又游览了大好河山、体验了农家生活。
1.2 红色与湖湘文化相结合模式
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这3位伟人都是生在湖南、长在湖南, 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 可以将毛泽东思想与湖湘文化、三位伟人与湖湘名人相结合, 建设湖湘文化园、湖湘名人会所、伟人游历湖湘掠影馆等, 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湖南历史, 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 形成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 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要。
1.3 红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模式
“十里不同俗, 百里不同音”, 民俗文化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把伟人的成长历程、伟人的精神财富与丰富的民俗文化相结合, 把红色文化与民俗表演、当地吃住习惯相结合, 建设民俗风情街、民俗特色饮食街等, 可以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9,10]。
1.4 红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模式
特别的节庆日和大型活动具有强大的带动力, 将红色旅游和新年祈福、伟人诞辰纪念、党的纪念等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展祈福纪念活动, 将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打造舞台艺术精品, 能够极大的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
1.5 红色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模式
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 伟人流芳百世, 红色文化能够永远引领时代主旋律, 充分利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发展红色旅游, 凝聚我党与全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力量, 在世界上塑造一个有希望和崛起的中国形象。
2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规划设计方案主打红色旅游品牌, 发展生态、文化,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带动商务/会展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 形成风格鲜明、层次分明的旅游产品体系, 满足现代旅游市场需求[11~13]。同时, 在开发中保护旅游资源, 在保护中有序开发。
2.1 新型休闲旅游产品项目设计
(1) 城区生态休闲。将市民休闲广场、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一体化规划[14], 构建韶山生态旅游新景观。调整完善市民休闲广场规划, 营造更多的生态景观, 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广场。以烈士陵园、天鹅山森林植物园为基础, 进一步完善生态游道、生态景观、生态休憩设施、生态体验项目建设, 建设成生态观光休闲公园。依托现有的酒店、保健中心等资源开发温泉沐浴城、养生堂、药膳坊、康体馆等休闲、养生、康体产品, 建设保健养生休闲中心。
(2) 森林生态旅游。在韶峰景区外围, 依据地形地貌、水体、森林的分布, 设置森林氧吧、林中溯溪、森林营地、登山看日出、攀岩运动等旅游项目, 开展森林生态体验旅游。在滴水洞景区外围地势低洼平缓地带建设森林休闲度假中心, 度假设施均为依山傍水而建, 统一的原生态风格, 开发森林生态休闲旅游。
(3) 乡村休闲旅游。韶山市生态环境优良, 水体旅游资源丰富, 乡村美食富有特色, 文化底蕴深厚, 尤其是韶山风景区外围的大量优质农田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南部生态农业区依托村落、农居、果园及乡村生态环境等建设乡村旅游特色村落, 红色旅游服务配套区, 开展“住农家、干农活、吃农饭、赏农村、购农产”等乡村体验与生态休闲活动, 还可以开设“忆苦餐”等特色餐饮。
(4) 农耕体验乐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传统型的作坊, 让游客下作坊体验做豆腐、弹棉花、做木工等传统工艺。由农民传授农业技能, 让游客“当一天农民”, 体验农业劳作。提供自助烧烤场, 游人可将自己采摘的蔬菜、垂钓的鱼虾等劳动成果用来烧烤。
(5) 农耕文化展示园。在韶山风景区外围, 东北部生态农业区建设风格各异的仿古农居, 修建水榭亭台、游道、风车水车等建筑小品, 配套竹园、花园、四季蔬果园等植物景观, 构建农耕景观。通过老照片、历史图片、影视资料、民谣俗语和现场表演等方式, 放置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工具、衣服服饰、作物种子、农庄动物等物件, 再现农耕文化发展历程的重大事件, 反映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变化和农村面貌变迁。
(6) 湖湘文化名人会所。在韶山风景区东部, 建设大型湖湘文化展览馆、历史名人雕塑群, 形成历史完整、涵盖全面、挖掘深入的湖湘文化展示和研究中心。通过文化宣讲、文物展示、购物纪念等方式宣传和传承湖南文化, 体现出伟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和湖湘文化的内在联系, 增强人们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感, 进一步激励人们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可以在附近的非敏感区建设高档人文住宅区和可承接大型商务洽谈、学术交流、文物展销的酒店。
(7) 仿古风情街。在韶山市城乡结合部的生态人居保障区, 依托现有资源, 结合湖湘文化传统和韶山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建设规模适当的仿古小镇, 开设特色餐馆、风味小吃店、仿古客栈、风情茶馆、小戏院、古玩城等, 还可以采取“前店后厂”式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坊。
(8) 祈福节庆游。为顺应广大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和求福的心愿, 可以在正月初一、毛主席诞辰纪念日、国庆节等吉庆日开展大型特色活动, 可以将花篮、烟花、鞭炮、香烛等相关祭祀用品的商业活动融入其中。为适应婚庆旅游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 依托韶山这一崇高的红色旅游基地, 可以开发出主题特色类型的婚庆产品, 比如在特别的节日举行“优秀党员集体婚礼”、“军人集体婚礼”。
(9) 夜间激情游。通过“夜游、夜宴、夜娱、夜购、夜浴”等要素的开发, 大力发展韶山夜间旅游产品, 丰富韶山夜间旅游活动, 从根本上扭转韶山“一日游”局面, 真正发挥出韶山区域旅游龙头带动作用, 比如举行“红色经典”情景歌舞晚会、“红色经典”电影巡演、大型纪录片首映、大型“韶乐”激光喷泉秀等活动。
2.2 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遵循把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等各色旅游资源相结合的思路, 依据韶山以及“红三角”各方面优越的条件, 整合各类优质的资源, 初步设定了9类特色旅游产品, 实现由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向瞻仰伟人、文化熏陶、节庆祈福、生态保健、乡村休闲、运动探险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转型[15,16,17,18]。概括起来, 可以称为由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组成的“四品”旅游产品体系。
3 构建新型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是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体现, 更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韶山以及“红三角”旅游区, 可以采用5种基本组合模式, 在9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 整合资源, 增强服务能力, 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大力扶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 形成以红色旅游吸引物为核心, 以住宿、餐饮、文化、购物、交通等核心产业为基础, 以农业、社会服务业、旅游商品加工业等关联产业为辅助的特色化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 从而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又好又快发展 (图2) 。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采用优化组合模式发展新型旅游产品, 能充分发挥旅游的互动性、趣味性、冒险性、时尚性, 真正做到集“吃、住、行、游、购、娱、学、键”为一体。变红色旅游区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为以生态保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产品结构, 变“一日游”为“多日游”, 产生持续的旅游吸引力, 变单一的“收费收入”为“消费收入”, 让游客想要来、留得住、用得多,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对农业产业的影响, 不但是因为人多、留得久而产生对农产品的大量消费, 还能带动绿色有机高档农产品的消费和农业景观观光消费, 产生新的生产需求和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并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复合[19]。比如, 建设大棚温室发展设施农业, 进行绿色、有机认证发展认证农业, 开展农业观光活动促进农田连片成规模生产, 发展“猪—沼—果”、“稻—鸭—鱼”、“茶—菇—鸡”等立体生态农业。还会引发对高档鲜花、特色鲜果、珍奇野菜等高档鲜活农产品的需求。
(2) 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主要是以旅游对农产品、手工艺品、祭司用品的需求壮大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手工业。为了满足饮食多元化和游客带土特产回家的需要, 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借此为契机扶持若干个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的规模企业。为了满足游客纪念毛主席和祈福的心愿, 一是可以发展做工精美、用材名贵的高档手工艺品, 二是可结合韶山山水、人文特色开发新型手工艺品, 三是生产祭祀礼品。
对建筑业的影响, 一是游客量的增加和景观发展更新的需要会促进新景物的建设和原景点的维护;二是新旅游类型会促进风情街、文化园、宜居区等新旅游区的建设;三是旅游向农村发展会促进农家宾馆、农家乐园的建设;四是经济的整体发展会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3)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一是对交通运输业增强运输能力和提高服务水平的促进, 比如成立旅游公交公司、建设专营环保车队、实现“一票乘车”制度等;二是对服务业档次的提升, 引导旅游中介、规划策划、运行管理等生产服务业, 壮大餐饮、住宿、导游、导购等生活服务业;三是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依托红色文化、湖湘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大做文章, 比如开展学术研讨、文物展览、文艺汇演、影视首映、民俗表演等。
各产业链不断延伸又会产生一些新的产业, 这些产业不断相互融合, 最终就使得产业链复合成产业网, 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出现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发展又能更好的促进经济规模扩大, 如此以往成为良性循环。
4.2 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红与“绿”的结合会强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韶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开展森林探险和生态保健类的旅游会对自然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对韶峰八景、滴水洞和黑石寨等山体景观为主的地区要求尽量保持高森林覆盖率、众多的古木大树、原始神秘的森林原貌, 对韶河、石狮江和其他大小水塘都提出保持水道通畅、水质良好、水量充足的要求以满足生产生活和景观的要求。
游客人数的增加、停留时间的延长、消费的扩大会对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游客在城区的活动会促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提质扩建、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完善、节能环保公交系统和夜间照明系统的改造、宾馆和居民小区节水省电的生态改造等, 游客在乡村进行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会促进农村民居的“五改四洁”建设、养殖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田面源污染的防治。这能促使人们在旅游开发中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这些改变既能提升旅游资源品质又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建设所需要的投入还能获得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 同时新型旅游带来的效益又会激发人们主动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因此, 韶山不但会实现红色旅游的长盛不衰和可持续发展, 还能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势抓住长株潭一体化的机遇建设成为长株潭的后花园。
4.3 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新型旅游将游客吸引到农村、将产业延伸到农村、将就业稳定到农村、将建设扩大到农村, 能让农民更富有、农业更健康、农村更发达,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旅游使旅游区的收入由单一“门票收费”型变成了综合“旅游消费”型, 不但增加了收入总量, 还优化了分配格局,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旅游管理局与当地政府的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离景不同距离的群体之间的关系。新型旅游让广大人民群众由旅游服务的后台走上前台、由管理的边缘走向中央、由责任的被动承担者变成主动承担者, 将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水平, 有效应对旅游接待、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要。
5 韶山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5.1 统筹区域发展, 扩大发展成果惠及面
统筹韶山风景区与景区外围的, 协调与韶山风景管理局与当地政府、村支两委、人民团体的关系。旅游目的地的保护、开发、利用等活动都与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当地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保护、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 让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快、人民分享到的福利更多。
管理部门应注重村民有关旅游方面的培训工作, 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包括基本的礼貌礼节、本地旅游资源的介绍、环境保护等基础性培训, 导游、基本交际外语等专门性培训。促使其自觉提高自身素质,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其不仅仅是旅游的受益者, 也是旅游活动的参与者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必备的支撑。
管理部门应了解当地的需求、资源使用情况和当地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潜力。对旅游行业中的服务行业、个体经营的家庭旅馆、个体经营的商店或地摊等进行监督管理的同时要尽量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引导成立不同经营对象的旅游股份合作社或公司加强竞争力, 统一管理避免恶性竞争。
管理队伍要增加当地居民所占的名额、提升当地居民所处的地位, 通过人才的积累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搭配完善的人才队伍。
各项规划的制定要扩大公众参与, 保护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与当地的和谐发展, 优化各个村落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交通条件, 让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韶山旅游环境的改善与居民个人收入、游客游览满意度、城镇建设等多方面均是利益相关的。
5.2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对《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环境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宣传和实施, 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 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报告、舆论监督等制度, 保护和优化韶山的旅游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 尤其是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更应注意那些赋有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环境因素的保护。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严格项目准入的环境审批控制, 建立系统的旅游环境管理规范, 制定游客行为教育、引导与管理的机制, 加强属地管理对旅游开发的环境负面影响控制能力, 增强环保能力。
强化红色旅游景区核心区的保护, 确保红色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应保持红色历史文化景观完整的自然形态, 禁止进行破坏景观的建设, 除小体量景观建筑和小品建筑外, 不应修建其他方面的建筑。注重对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增强红色历史文化景观的吸引力。
强调适时开发的重要性。对目前尚无能力恢复或恢复价值不大的红色历史文化遗址, 加强其所在环境及资源的保护, 以备将来开发之用。对红色旅游资源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立保护标志, 公布其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抓好大面积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项工作, 统筹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景区厕所的建设与改造等, 加强环境承载能力。
5.3 加快改革步伐,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景区“三权”分离制度的实施。“三权”分离是指景区景点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 推行“国家所有、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的运营模式。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条例规定, 将韶山烈士陵园、韶山诗词碑林、韶峰等景区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管理上接受民政、文物、旅游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行政管理, 经营上则由让企业投标获得, 实行完全自主经营, 从而盘活上述景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经济。
韶山景区内推行“一票制”。建立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政府利益分享机制, 实现韶山景区和城区一体化管理, 从而带动韶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针对目前韶山风景区存在湖南省韶山管理局管理故居、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管理多头管理、力量分散、难以协调等问题, 建议韶山管理局与韶山市人民政府成立红色旅游协调办公室对景区实现统一管理。
加强相邻县市的协调配合。韶峰景区位于湘乡市与韶山市的交界地带, 韶山管理局、韶山市、湘乡市“三方割据”, 各自为政, 互补隶属, 在对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建设上不能很好地统一和协调, 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造成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低。针对以上情况, 韶山管理局、韶山市与湘乡市人民政府可以成立股份公司, 共同参与韶峰的经营与管理, 有利于整个景区功能分区的明确, 混乱建设与生态环境破坏得到遏制。
推行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强化多方联动的旅游监督与执法机制, 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整顿市场秩序, 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公安、卫生、电信等部门开通24小时投诉、报警、救援、咨询等服务。
5.4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从产业引导、市场监督、公共服务三大方面对其进行指导和帮助, 支持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和完善旅游资产评估、涉外律师、旅游信息咨询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
强旅游企业间的诚信合作和诚信建设, 使旅游企业从“竞争”走向“竞合”, 在竞合中形成本地的诚信文化, 不仅要扶植和培育出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强、业务多元化的旅游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还要吸引一批海内外著名的旅游企业集团或管理公司参与“红三角”旅游区资源开发和产业整合。
5.5 提高协作层次, 实现大区域联动
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红色旅游区域协作应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协作模式。“政府主导”就是成立“红三角”旅游协调小组, 将红三角旅游区重要红色旅游景点联合起来组成红色旅游协调小组, 来促进“红三角”旅游市场的推广与品牌塑造;“市场运作”就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红色搭台, 绿色唱戏”的发展模式。首先是整合旅游资源, 实现差异性开发, 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其次是通过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功能互补, 形成整体竞合的“红三角”旅游产业格局。最终实现多元化、多层次, 多结构的旅游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 将伟人故里“红三角”打造成高品质红色旅游目的地, 建设成综合型休闲度假旅游区, 构筑成地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企业经营”是景区资源在国有的基础上把经营权下放给相关旅游企业运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社区参与”是韶山、花明楼、乌石三地的居民应该积极配合三地的旅游协作的开展。
关键词:四川山地;旅游资源评价;资源开发;千佛山生态旅游
一、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基本现状及开发优势
四川的山地资源以全省面积49.8%的比例多分布在四川的西部高原和盆地边缘处,作为四川特色旅游资源之一,其具有景点多、功能多、山地资源类型多、地形复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垂直差异明显、冰川规模极其壮观等特点,因此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整体面积达到122平方公里的千佛山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四川绵阳的西北部,以千佛山的山地资源为核心向周围绵延开来,位于成都到绵阳到九寨沟再到黄龙寺的黄金旅游线中,并与白水湖、罗浮山及龙泉砾宫多项生态景区构成绵阳的内环旅游线。
千佛山的山地资源具有幽、险、奇、绝、秀等特征。千佛山每年11月中旬到第二年3月之间的积雪期间内龙洞沟、淋冰崖、海子沟等冰凌高挂最高达到300米,冰雪世界的瑰丽与王家药场的林海雪原,可为渴望北国雪原风光的游客带来了新的体验。
从千佛山山地资源的表现特征来看,千佛山山顶具有一览众山小的优势,东侧坡型具有多层次和柔缓性,西侧绝壁刚劲壁立,千佛山独有的天门洞、云岩、盘龙石及形态美好的蘑菇石、石笋、巨幅白岩等,与清丽的水景联袂,从色、形、光、声多方面体现出千佛山山地资源独特的观赏价值。千佛山在多种动物和植被的聚集下,具有着独特的动态美、形态美、声音美。
千佛山龙洞沟拥有高度160米、水幅在3-7米之间常年不断的多级性瀑布,单级瀑布高达66米,在千佛山特有的山地地貌特征下,单级落差额度高于300米的淋冰岩和珍珠滩季节性瀑布以其灵气足、观瞻性强和规模大对游人极具有诱惑力,丰沛的水源和适宜的温度决定了千佛山多样化、优秀的生物圈架构,景区的物种基因库极为丰盛,成土母岩主要为灰岩、片麻岩、千枚岩,在成土因素多样化的作用下,土壤垂直带谱的分布更为明显,腐殖层深厚及ph值稳定的前提下,区域中现有名贵中药材含贝母、天麻等50余种,脊椎动物68科,珍稀动物如金丝猴、大熊猫、云豹等,奇花异草珍稀动物等相应成趣,气候宜人风景诱人。千佛山生态景区以气候、生物、水文、地形、土壤等的复杂多样,以及山地特殊气候所孕育的生态资源种类的丰厚性等为千佛山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二、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条件及问题
1、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的良好开发条件
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的高开发价值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古寺古庙古钟的悠久传承,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的奇妙,革命遗迹和佛学文化的人文特性等。从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的区域型特色和景点分布情况来看,从拥有珙桐林、海子、峭壁绝壁、瀑布等的龙洞沟景区上行可抵达千佛山的顶景区,云海、佛光、日出自成一景,天门洞、云岩、望香台、蘑菇石、盘龙石、杜鹃林、易家大坪等的景点空间较为紧凑,集中开发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进行旅游线路多样化的设计。千佛山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千佛山与成都间车距小于1.5小时,临近北川、绵竹、德阳、绵阳等,景区规划时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景点之间的紧凑性对旅客的集中景点观赏及旅客资源的带入等具有良好的促进性。随着千佛山山地旅游风景区的逐步开发,在九寨沟被列为黄金旅游景点后,千佛山区域的旅游客源极为丰厚。
2、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天然优势在缺乏有效开发的前提下并不一定能帶来丰厚的经济利益,由于地处在内陆,受到开发理念、原则等较为落后的前提下,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开发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山地资源本身作为生态型可持续资源,对其进行经济和山地自然的结合型开发可作为千佛山山地资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开发中受到观念落后、技术和操作水平低下等的影响下资源破坏和浪费极为严重,比如千佛山在前几年旅游发展极为火爆时,游客众多导致环境承载力趋向极限,景区内来往车辆的不断增加为千佛山区域水源、土壤、大气等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市场定位角度来看,山地资源和景观旅游市场主要以欧美市场的客源为主,但是目前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开发主要以国内市场的客源为主要定位,西方游客市场的开发力度不足,作为内陆的区域,四川千佛山与山地旅游主要客源市场间的距离也造成了国外游客数量受到限制。作为典型的山地旅游资源,四川千佛山在开发中在硬件设施部分需要极大的投入,但是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覆盖区域极为广泛,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区域在吃、住、娱乐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设施,接待能力不足的前提下,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的不足则被放大,很容易造成游客的不满和投诉。四川千佛山山地旅游资源的当前项目开发,除个别的区域如千佛山本身外,相邻区域的山地景点也仅能提供观光旅游服务,特色旅游和度假旅游服务相对较少,四川千佛山山地的旅游资源特色尚未挖掘出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发展。
三、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的科学型开发规划
1、重新调整客源定位,构建大旅游精品环线
正如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中对客源定位与实际山地旅游客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四川千佛山山地开发规划的调整需要以市场真正发展为前提,按照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两种趋向,立足四川千佛山山地的区域特色和交通环境特点,分别进行客源市场定位的规划。如国内市场以德阳、成都、绵阳作为一级市场,重庆和附近区域作为重点开拓市场,东南沿海、天津和北京区域列为机会市场。国外市场同样分为三类,亚洲短程和九寨的环线作为基础市场,澳大利亚、北美和欧洲则作为开拓市场,中东、俄罗斯及其他区域列为机会市场。考虑到四川千佛山山地的绿色、生态型开发需要,结合山地资源开发产业链延展的需要,可从食、住、行、娱、游、购对四川千佛山山地生态旅游进行特色性规划,比如旅游的主干线方面则可设定双河口——宝藏寺——龙洞沟——盘龙石——易家大坪——杜鹃王——千佛顶——衫板王爷——白岩——茶坪——双河口。针对千佛山周围一区一景,景色的空间性联系紧密的特色,在构建大旅游精品环线的原则下,可以开发多元化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多样性生态观光景观、疗养避暑、健身旅游等精品旅游服务。
nlc202309020718
2、利用地理景观特色变化,合理设计开发布局
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主要以其丰厚的天然资源、人文景观的悠久神秘、生态环境的良好性等为开发基础,由于山地四季的变化程度不同,其景观特征、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化可以配合人工景观的培育,作为不同季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以降低山地旅游淡旺季的经济收入差。考虑到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需要,在旅游服务中心方面可按照地理景观分布的特征来进行三级旅游服务中心的区分型设置,如白岩千佛广场接待中心和宝藏寺海龙接待中心可作为一级旅游服务中心,千佛山顶设立二级旅游服务中心,三级旅游服务中心则按照不同景点的分布状态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和设立。景区开发方面可设定四个重点开发区域,如包含日出、佛光、云海、佛教、云岩和天门洞的千佛山顶景区;包含蘑菇石、佛祖庙、杜鹃林、壶嘴和石笋的白岩景区;包含山地混交林的生态系统、海子、绝壁、珙桐林、峡谷等在内的龙洞沟景区;包含杜鹃、悬崖、高山阔混交林的生态系统、绝壁等在内的衫板王爷杜鹃走廊——易家大坪——盘龙石。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行可持续性开发规划
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减少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方面逐步完善现有如景区内外所需的衣、食、住、行、娱乐等各项基本服务设施,严格控制山地旅游区域的覆盖性面积,比如避开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和珍稀动物的日常生活区,对主景区的規模和景点的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强化景区外围的开发,以此来降低主景区的旅客压力。在景区开发之前,从规划角度立足行业规范和国家标准来制定四川千佛山山地旅游规划方案。合理测算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区域的生态旅游容量,明确需要保护和开发的区域及项目,按照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遵从规划落实需要来编制详细执行规范。考虑到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的保护评价管理需要,可引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逐步构建和完善四川千佛山山地资源开发所需要的旅游信息系统,并从多渠道来争取开发的资金。
【参考文献】
[1]杨光.山东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4(04).
[2]毛国栋.福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D].四川农业大学.2012(06).
[3]涂琼华.GIS在山地旅游管理中的应用[M].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8).
1.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吸引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一)A美学观赏价值B历史文化价值C科学考察价值D个性特色价值E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F旅游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三)旅游资源规模与组合价值A旅游资源密度B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评价的定义:是一项复杂而具有科学性的工作,它涉及自然、历史、地理、气候、经济、文化、艺术、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而规划评价人员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鉴定。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一)定性评价方法A一般体验性评价B美感质量评价a专家学派b心理物理学派c认知学派(心理学派)d经验学派(现象学派)C“三三六”评价体系。即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D资源与环境综合评价
(二)定量评价法A技术性单因子定量评价法a地形的适应性评价b海滩及海水浴场评价B综合性多因子定量评价法a层次分析法b指数评价法c{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a可以深化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和系统组成的了解和深刻认识b通过旅游资源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化、系统化、信息化,从而为区域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方便。
原则:a同质性原则b差异性原则c递次性原则
定义: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依据,进行归并或将旅游资源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类型的过程。
3.资源开发的定义:是指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要目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为中心,以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为着力点,有组织、有计划的通过适当方式,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的经济技术工程。
原则:a独特性原则b市场导向原则c美学原则d保护为先的原则e三大效益统一原则f有序化原则g综合开发的原则
4.资源规划:是以市场导向为出发点,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分局、对旅游项目技术方案进行设计和具体实施。
5.旅游线路设计原则:a市场性原则b效益性原则c特色性原则d旅游点结构合理、布局得当原则e安全性原则
6.区位条件的定义:是指拟开发的旅游区的地理位置与客源地和附近城镇的距离,交通的可达性和相邻旅游区的空间关系。
影响因素:a与客源地的距离(吸引力半径是随距离延长而衰弱的)b与城镇的依托关系c交通的可及性d与相邻旅游区的关系(形象遮蔽和形象叠加)
7.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又称旅游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地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不影响后代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旅游地环境和生态、旅游地社会和经济能力、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心理等方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游人量。8.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人类对以往自己的行为和对未来的世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进行反思和展望,并对后代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目标:实现三个目标的协调和平衡,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和社会文化的可持续。
核心思想:a总体规划和决策思想b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c强调保护人类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d在发展的同时要保证目前的生产率能持续到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几代或几十代。
9.旅游资源开发对周边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第一: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积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增加收入,平衡收支b促进市场繁荣与稳定c带动相关产业发展d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B区域社会环境:a促进国际交流b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c推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C区域生态环境第二: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环境的消极影响:A区域经济环境a引起旅游目的地物价上涨b使大量的劳动力弃田从事旅游业c失业问题B区域社会环境a降低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b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标准c当地文化被不正当的商业化C区域生态环境:a旅游交通对生态环境影响是最为显著的b游客的超载可能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c游客素质和旅游管理的水平较低也会对生态环境缠身不利影响d在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若规划不当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0.旅游资源的城市化:
11.资源遗产的保护问题:A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原则B在规划中实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原则C要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的分离D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的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的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
12.旅游产品的定义:以旅游吸引物为凭借,以系列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为支撑,产品经营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实现旅游活动目的所提供的全部实物与劳务服务的总和。从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者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的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教学目的:
分析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初步学会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重点:分析景区要素,对景区进行规划设计
难点:规划设计 课时:2
教学过程:
前面两单元主要介绍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本单元开始学习旅游规划。
规划:发展蓝图,旅游规划包括两个方面:宏观的与微观的。
宏观的:区域旅游规划
微观的:旅游景区规划
二者的区别: 区域旅游规划与旅游景区规划是两个相去甚远的行业。区域旅游规划是一种产业规划,属经济类;旅游景区规划说到底是一种美的设计,属艺术范畴。
知名的旅游规划专家未能设计出知名的旅游景区。
区域旅游规划的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考虑的是合理性;旅游景区规划以形象思维为主,考虑的是作品的美。
P56,旅游规划和旅游景区的规划——对比
P54,主要内容:通过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本章主要是旅游景区的规划
本章内容:
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要素规划
旅游活动设计设计安全
第一节 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
P56,旅游规划中涉及到的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
六要素:
吃: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饱、吃好、吃干净。外出旅游不能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出产地自然是味道正宗价格便宜,但千万不要在旅游点购买,到所住地街道店铺去买才不会被“宰”。
住:不要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在旅游活动期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行:交通费用是旅游中开销最大的一项,往往占总开支的一半以上。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特别注意:
1、先买好返程票。
2、乘交通工具注意安全。
3、所到处宜购买一份当地地图,以防迷路。
游:这是旅游最大的目的。观景区、展览或逛街,都免不了花钱。面对好多景区,该去哪儿不该去哪儿呢?此时须看旅游图或向当地人打听: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展览要有选择地参观;预先看不到的游乐项目,最好向游完出来的游客了解,别只听卖票的乱吹。
购:旅游购物,男女大不一样。男士大多不购或少购,若购,不妨多花些时间选购些有特色的工艺品或土特产,回家敬妻孝母。女士大多乱购多购,在购买衣物、首饰或珠宝、玉器时,既要听清介绍,又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力。
娱:旅途中参加娱乐一定要先问清价钱,有没有附加小费及项目都包含哪些内容等。
一、景区的基本组成要素
1、吸引物:(旅游景区必然有吸引人去的原因,即其独特性)景区内标志性的观赏物,是旅游资源的招牌,是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点(独特性最突出的景点)。——它决定着对游客的吸引力。
如:黄山的三奇四绝,趵突泉公园的天下第一泉,印度泰姬陵,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
2、旅游者:
只有吸引物不能构成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必须有人(旅游者)的参与,——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可以这样说:旅游景区不是一幅风景画,也不是一座剧院,而是一部以游客为主角的真实的电影:旅游活动不是看风景,也不是看戏,而
是游客真正参与其中,体验到身心愉悦的体验性活动。
前面分析的六要素,实际者是围绕旅游者而言的。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旅游者呢?有这样一着歌: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旅游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1)金钱(自由支配的收入):
为了进行旅游,人们需要有金钱。
例如,失业者有很多时间,但是除非他们以前有充足的积蓄,否则就不能进行长距离的旅游,因为他们支付不起费用。他们的金钱首先必须用于一些最迫切需要的项目上,如衣着、食物、住房等,此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收入用来旅行。
只有当大量的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时,才可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旅游者,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旅游。
(2)时间(一定的闲暇时间):
在任何人决定旅游之前,首先要有时间,这段时间需要足够长,而且是在一年当中的适当时期。
为什么我们把五一十一长假称为黄金周,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闲暇时间可以出游。实际上金钱、时间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发展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的金钱越多,而闲暇时间也越长。所以出游活动也越多。
按照社会、经济与旅游产生因素的相互关系,可将旅游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经济,旅游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大规模国内旅游阶段
第三阶段——居民普遍富裕,国内、国际旅游同时繁荣阶段
第四阶段——普遍高度富裕,大规模远距离国际旅游阶段
(3)适宜出游的身体条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例:黄山、泰山并不是谁都能爬上去的,青藏高原也不是说谁想去就能去的。
(4)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旅游动机。
以上三个因素,即时间、金钱和身体条件,是产生旅游的必要条件。但是,即使在它们三者都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人们不想以旅游这种方式使用他们的时间及消费金钱的话,旅游也会产生。
而一般情况下,文化素质越高,人们越容易具有旅游的动机。——开眼界,见世面。
3、旅游景区的服务业:
旅游景区除了具吸引力的资源外,还应当有较好的服务设施条件,服务基本上是围绕旅游六要素而言的,包括:
交通、食宿、娱乐、通信、购物等。
特点:供给与消费常常处于同一时间段(与吸引物相比较),所以应该重视“过程管理”。————————三者关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1)旅游者是主体;(2)旅游活动中三要素缺一不可。
二、景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1、突出景观特色:
独特性——吸引游客最关键的要素。
正面例子:中国的一些著名山地旅游景观,突出各自特色:泰山之雄,黄山之奇等。
反面例子:大明湖、动物园——建设大量游乐场。失去了其独特性(大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2、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统一
景区内出生各方面的考虑,必然建设一些人建筑,但要求从色调、风格等方面力求与景区风格相一致,使建筑能融入风景之中,从而使旅游者感受到风景和谐统一的境界。正面例子:白鹿洞书院(色调与山地景观一致,风格古朴)
景区内的很多服务设施:商店等也可要注意与景区的和谐统一。
就如假山上的小亭,合适的人工建筑不仅不会破坏景区的美,相反更能增添和谐之美。
反面例子:长清五峰山上宽阔的公路和莲台山上的柏油路,泰山上的索道。
3、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是基础。旅游业的开发也要做到维护生态平衡,由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面例子:西湖经过开发,生态环境更加优越。
反例:《黄土高原的旅游规划》——第一反应,不要去发展旅游业,而应当首先去保护生态。
4、最佳综合效益:
一点多用,原因:旅游区不宜建设过多的建筑,因此有一些必须建的也可以做多种用不着途。例:了望塔与观光台。
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景区形象功能分区空间布局
1、景区形象:
旅游区选择最能反映自身影响力的特殊形象进行强化,使之成为旅游的主体形象。
P60,景区形象定义:指人们对某旅游景区总体的,概括的认知和评价。它综合了旅游景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金钱、时间等因素对旅游的限制在减弱,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的质量,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旅游地。旅游地的特色决定着对游客的吸引力,而景区形象就是对景区特色的直接反映。
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为苏杭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宣传口号,突出的就是旅游形象的个性。
景区形象设计包括:理念行为识别视觉识别
理念: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旅游市场的需求,制订旅游地的发展方向、目标,明确旅游地的经营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主题和宣传口号。
行为识别:旅游地的内部管理:制度、员工培养、工作环境
旅游地对外宣传和促销等。
视觉识别:对具有观赏魅力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进行人工塑造的手段。
P60,阅读:
问题:平遥古城的形象设计包括哪些方面?侧重理念和视觉识别
2、功能分区:
九寨沟旅游区非常吸引人,很多人想去但不一定去得了,因为它有游客数量限制,为什么要限制?(保护资源)
为了追求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利用的最优化,并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功能分区的方式来规划景区。
读图:P61,图3-1-12:
(1)旅游地常有的功能区有哪些?
(2)旅游景区功能分区的作用有哪些?
控制游客数量和限制开发规模,保护景区环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景区的功能分区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一般为同心圆模式将国家公园由里向外分为:
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
可以分别对应:服务区、游览区保护区
服务区:旅游景区内游客的主要活动场所,集中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游览区:一般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限制旅游人数和其他活动。
保护区:通常禁止任何单位、个人进入,是具特殊保护意义的地段。
3、空间布局:
P56,探索活动。
问题:区别与形成原因?
区别:一图服务集中,景区分散,二图景区集中,服务分散。
成因:一图景点组合多;二图单体景点,但其吸引力大。
————空间布局:交通线选址服务设施的定位
交通选址原则:
(1)方便游览各个景区,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可靠。
(2)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例:马车)
加快旅游速度缩短旅游时间减轻旅游疲劳
服务设施选址:(1)与交通线相连——探索活动(2)在旅游区附近选址——香山饭店
(3)集聚与分散需具体分析——探索活动
活动:P63,图3-1-15:
提示:游憩中心:尽可能靠近海滩,海水水质要好,交通要便利,尽可能远离野生动物栖息地。
案例:
问题:汉诺威市的旅游规划包括哪些措施?
(1)筛选最能代表城市风貌的建筑和有特色的景点——突出景区特色。
(2)明确展现汉诺威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题——景区形象
(3)精心设计线路串联各景点,避免重复、让游客走弯路——空间布局
(4)完善导向设施,设置标志牌和导游图,并在地面绘出清晰的标线——景区形象
3.2 旅游地点和旅游线路的确定
教学目的:
1、学会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旅游旅游信息资料。
2、能根据旅游需要确定旅游主题,并合理安排旅游景点和线路。
3、能说明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4、了解不安全因素对旅游的影响,以及旅游景区采取的主要安全防范措施。
重点:选择设计旅游线路,旅游安全及其事故成因。
难点:选择设计旅游线路
课时:2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旅游活动应当怎样设计?
怎样做才能够形成这种旅游活动的节奏?
旅游活动设计:
确定旅游地点——设计旅游线路——以安全为基础
旅游活动设计(旅游地点确定;选择旅游线路)安全
一、旅游地点的确定:
[问题]如果在中国范围内选择一旅游地,你会选择哪里?
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这个旅游地的相关信息的?
说明是什么原因导致选择这一旅游地。
外出旅游之前,人们首先要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去做出旅游决策。
获取信息的途径:(1)上网(2)咨询当地旅行社或经常外出旅行的人
(3)阅读书报杂志,各种旅游指南等。
影响旅游决策(旅游地选择)的主要因素:客观因素时间距离
经济因素安全因素
主观因素偏好感知环境
客观因素:
1、时间:
充足的旅游时间: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尤其是远距离旅游
2、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
客观距离和感知距离:客观距离以实际里程来衡量,而感知距离则以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等来衡量。
3、经济因素
必须要考虑个人的经济收入怀况
4、安全因素
必须保证旅游者的安全
主观因素:
1、旅游偏好:
(1)年龄: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对游乐设施特别感兴趣;老年人喜欢清静之地。
(2)职业: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3)学历:高学历的人基于他们对世界的了解,他们的出游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例:西安碑林和华山两个相距不远的旅游地,二者相比,碑林的游客的文化程度远高二其他游客。
这也说明碑林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总体上高于华山。
2、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人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对旅游地点确定的影响:
感知环境的差异:尽管现实中存在某个很有价值的旅游地,但由于某种原因,这个旅游地没能成为人们的感知环境的一部分,那么,人们就不一定去这个旅游地旅游。如:人们想去领略大瀑布的壮丽景象一般都是去黄果树瀑布。但实际上,在规模上可以黄果树瀑布相媲美的还有十丈硐瀑布。两个瀑布的规模和区位条件很相似,但到两地参观的人数差异很大,1997年到黄果树参观的人达35万,但到十丈硐的仅有2000人。
3、最大效益原则: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单程旅行所消耗的时间与在旅游地游玩所耗费的时间的比值不能太大。
(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人们总是力图通过旅游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对收集大量信息时的需求使人们选择旅游地时往往有以下倾向:
A、选择著名的旅游景点
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如:外国旅游者对我国的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普遍感兴趣,而对于娱乐活动、冬季运动等不感兴趣。
环境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作为旅游开发者,应当研究这些影响因素,为开发资源做准备。
二、线路选择:
旅游线路的解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
一种是指在旅游地或旅游点内部游人参观游览所经过的路线。
第二种:内容上包括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享受的一切,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故旅游路线常成为旅游产品的代名词。
1、确定旅游线路的原则:
(1)突出特色:
每一条旅游线都应有特色,形成鲜明的主题,唯此才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旅游线所串联的多个景区,可能各有特色,但又都要烘托同一个主题。
例:丝稠之路旅游线,就是将西安、敦煌、吐鲁番甚至中东,欧洲的一些相关的旅游点串成一条线路。组织游客活动包括:参观文古迹,民俗风情,品尝历史名菜,骑骆驼等。但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丝稠之路”主题。
(2)讲究韵律:(探索活动)
在线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和体力、精力状况,据此安排其结构顺序和节奏。
一条旅游路线如同一部艺术品,也应当有序幕——发展——高潮——尾声,在条件许可时,应尽可能体现出上述特点。
(3)冷热兼顾:从全局出发,做到冷热兼顾。如山水圣人,其实是兼顾了济南。
(4)发展创新:旅游线路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反映旅游者的需求。
(5)安全可靠:安全第一。
2、选择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丰富的旅游体验、达
到最满意的效果。
3、注意问题:
(1)根据经济收入,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与食宿条件。
(2)尽量避免行程的重复。
串联成环形:环形主线路外加小环形支线或放射型旅游支线。
小环形支线:依托地周围的旅游地点距离较近,但它们都与依托地距离在一天以上行程时,没有必要回依托地过夜,而是就近住宿(注意分成几组)
放射型支线:旅游地与依托地距离在一天行程内,而每个旅游点之间距离又相对较远,一般是返回下榻处过夜,然后再前往其它旅游点旅行。(减少改换下榻饭店的麻烦,增加旅客的安全感)。
(3)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内容。
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精力和体力状况,合理安排其结构顺序与节奏。例: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安排是把购物安排在最末一站,这样有利于旅游者大量采购各种物品,而没有携带不便的困难。
(4)突出主题:一条好的路线不是随便的景点的组合,而是一定突出其鲜明的特色,用一定的主题把景点联系在一起。例:丝稠之路)
三、旅游物品的准备:
问题:外出旅游时一般做好哪些准备?
(1)钱——不多不少,多:不安全,少:不够用,——最好带信用卡。
(2)物——必要的,不要带太多(累):旅游四宝:扇子、雨伞、眼镜、太阳帽。
(3)找个好的同伴
(4)注意安全(买份保险)
四、旅游安全及防范措施:
1、导致旅游不安全的原因:
问题:外出旅游可能会遇到哪些不安全因素?
包括两大方面:
旅游环境和旅游行为
旅游环境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等):例:自然灾害:南亚海啸
社会环境(政治、战争、犯罪等):例:印尼巴厘岛事件。
旅游行为旅游管理行为(教材阅读材料)旅客不安全行为
2、防范措施:
自己阅读
三个方面:
1、增强安全意识(杭州市导游),努力消除不安全环境因素
2、坚决控制不安全旅游行为
3、为救援做好准备
(阅读P72材料:旅游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海啸对亚太旅游业的影响:亚太地区因为南亚海啸所蒙受的旅游损失高达30亿美元。尽管亚太地区不少的度假景点并未受到破坏,但本年仍将有9%的国际游客因担心安全问题,而选择到其他地区度假。
印尼巴厘岛旅游业陷入困境:2002年10月12日,巴厘岛发生了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案件,造成190人死亡,310多人受伤,这是印尼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恐怖主义事件,事件的发生,使巴厘岛旅游业陷入困境,该岛主要从事旅游业,每年接待150万名旅客,观光收入高达14亿美元,恐怖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原计划在该岛举行的国际会议已经有90%被取消。
导游带领游客全身而退:2004年12。26,海啸袭向泰国南部的著名旅游胜地披披岛。当日杭州中国旅行社领队蔡玮玮带领的团队刚刚踏上小岛,游客们对潮水快速后退的奇物景观深感好奇,但蔡玮玮敏感的意识到这非同寻常,于是,她沉着冷静的带领全团游客迅速向海边酒店撤离,躲过了顷刻之后席卷而来的大浪。
案例研究:评价第一个线路的合理性
浅谈四川古镇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四川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旅游大省,拥有巴蜀千年传统的遗风,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其中古城、古镇成为近年来新兴的旅游景点。据粗略统计,四川拥有4000多座古城镇,聚集街市、场镇、商埠、水陆码头、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一体,具有很高的研究及观赏价值。四川地质地貌复杂,建筑独具特色,融南北建筑风格于一体,包容了许多民族、异地域的差别文化于其中。
1、四川省古镇旅游资源概况
1.1川内古镇的特色
四川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交通上的不便却使许多古街古镇和古朴的民风较完好地保存下来。川内古镇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由于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带来了许多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艺术,从而使四川古镇在外来文化和巴蜀民居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形如镰刀的铁佛古镇,状似蛟龙的“龙镇”罗泉古镇。
1.2十大古镇的空间分布与区位条件
2002年,四川省旅游局依据“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是否具有相对成熟的旅游开发条件、规模”等标准,推出了黄龙溪、李庄城等“十大古镇”。
四川十大古镇都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黄龙溪、安仁古镇距成都最近;上里古镇、李庄均位于各自的城区之中;阆中古城由于既是“古城”又是“古镇”,其特殊的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对周边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2、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2.1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如今古镇旅游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许多旅游产品盲目推向市场,缺乏特色,造成同一区域内产品雷同;旅行社为使其旅游线路多元化,把很多古镇与一些知名景区捆绑在一起销售,游客到了古镇拍拍照就“走人”,对古镇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开发十分粗糙。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使古镇旅游的附加值低,重游率低,无法可持续。
2.2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
古镇管理体制严重缺失,摆摊的、破门开店的、沿街叫卖的;有些古镇的店铺甚至还打出“放血大甩卖”、“全场一律三折”等现代化的广告词,古镇居民淳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淹没在现代化的商业氛围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的古镇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上层设施也不健全,亟待建设。
2.3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还在于它的文化内涵。目前,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仅限于展示参观,旅游活动单一,娱乐方式单调,游客花十几分钟便能把整个古镇逛完,游客缺少与古镇之间的互动体验,无法真切体会民风民俗,更缺少对文化的感知和认识。
3、古镇旅游资源的规划
3.1度假旅游与休闲相结合四川古镇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郊区,可进入性强,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具有丰富的文化氛围,为休闲度假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开发古镇旅游的同时,可以推出度假旅游或民俗体验旅游,充分利用古镇的大院,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3.2打造主题城镇
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总是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律,对同一地域范围内性质相似的一般只会选择其一。因此,保存相对完整的古镇应按性质分成不同类型,在每个类型下找出其突出者,按其特点和优势打造开发,朝着主题城镇方向发展。欧洲很多小镇令人流连忘返,关键是有一个文化主题。
3.3打造特色旅游商品
古镇旅游商品是指游客在古镇旅游活动中所购买的具有古镇文化象征性或旅途实用性的有形物品。古镇旅游商品除了具有一般旅游商品的共性以外,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地方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古镇旅游开发必须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基础,通过对客源市场的调查,了解游客需求,大力开发体现地方风土人情的旅游商品。如阆中古城的“张飞牛肉”。
4、四川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4.1重点挖掘开发精品古镇
由于古镇的修缮维护工作的耗资巨大,而古镇的数量众多,以目前地方经济实力来看,是无法做到一一投资的。另外,在同一地区范围内,旅游者只会选择其中的一个产品进行购买,那么对于其他古镇投资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正确的开发思路,应该是在现有古镇中选择一些保存完好、富有特色、历史文化和风景结合较好的少数古镇进行重点开发。将这些古镇深度挖掘和重点包装,然后集体对外宣传,从而在激烈的旅游市场上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2建立旅游业的多元投资机制
这是古镇开发的核心。目前西部旅游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国家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
一、国有垄断、单位之间相互掣肘是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西部旅
游产业必须建立多元化、市场化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向旅游业投资的政策或地方法规。
4.3形象定位形成互补,防止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
虽然四川古镇有着相同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但是每个古镇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昭化古城是古战场的军事重镇,阆中古城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三国张飞大将镇守的风水宝地,而洛带古镇则是客家文化的集中营,而平乐古镇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均区别与其他古镇,各自有典型的地方性。开发时我们应根据各个古镇旅游资源的不同特色、现有旅游产品的特点和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差异化的旅游形象定位,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各个古镇的发展潜力,改变千篇一律的开发模式,避免区域形象屏蔽和无序竞争的现象发生。
5、结束语
1 茶文化旅游的涵义
茶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 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但由于研究目的或对象的差异, 不同学者对茶文化旅游的定义不尽相同, 至今学术界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旅游, 同时也是民俗旅游、观光旅游;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旅游的新兴项目, 它以茶、茶文化为主题, 以休闲、娱乐和获取茶知识为目的,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还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一个将茶业资源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深度开发的新的领域, 目的在于获得茶的物质享受以及茶文化的精神享受。
总的说来, 茶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而来的产物, 它围绕茶和茶文化主题, 深入挖掘其文史价值、审美价值、保健价值,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旅游活动吸引游客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的文化休闲旅游形式。具体而言, 茶文化旅游将与茶相关的采制工艺、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茶俗茶艺等旅游资源融为一体, 以茶区生产为基础, 以茶区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观、怡人的生态环境以及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为依托, 以茶为载体、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文化活动为内容, 经过综合开发、科学规划和设计, 从而涵盖了观光、度假、求知、习艺、娱乐、体验、购物、商贸等多种旅游功能[1]。
2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虽然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热潮的兴起, 茶文化旅游越来越受欢迎, 开发也取得了初步成果。然而, 茶文化旅游毕竟才刚刚兴起, 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因此, 正确掌握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与方向至关重要。
2.1 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开发茶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为游客带来与茶相关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对茶业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三农”问题的解决,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需求, 茶文化旅游融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正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支新秀[2]。茶文化旅游消费的是一种文化氛围, 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因此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将立足于保护和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 优化茶文化旅游产品, 进而丰富当地旅游内容, 牵引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上档次, 从而增加旅游业创收并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2)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茶文化旅游开发, 实现了茶产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一方面游客在茶区的消费直接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益, 另一方面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 开发茶文化旅游产业还带动了茶区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业、建筑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带动地方经济的整体繁荣, 在一些茶文化资源禀赋特别优厚、区位条件特别好的乡村, 茶文化旅游甚至已起到了支柱产业的作用。总之, 开发茶文化旅游将成为茶乡经济新的增长点, 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 为农民和农村社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茶文化旅游开发, 除了为当地农民和农村社区带来经济效益外, 还将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一,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 势必要挖掘、保护、包装和宣传当地与茶相关的资源禀赋、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 从而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 增强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其二,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构成茶文化旅游吸引力的核心要素, 保持这一要素是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此从长远来看开发茶文化旅游将有助于强化当地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优化乡村的综合环境;其三, 茶文化旅游开发将推动当地乡村社区的进步, 实现农业、商业、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并且促进乡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培养出复合型经营人才。
2.2 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方向
从目前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诸如交通条件、住宿状况等基础配套设施的滞后;思想观念的落后, 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大于发展当地文化事业的动机;旅游人才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未得到深入挖掘, 旅游产品未能准确定位;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层次低、文化内涵不足等等。因此, 为了能够真正展现茶文化的丰富内涵, 充分发挥茶文化旅游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效益, 今后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强调政府引导, 全面规划, 综合协调。茶文化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面临资金、资源、技术、项目等诸多问题, 涉及财政、土地、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建筑、环保等多个管辖部门, 触及地方政府、开发商、开发社区等多方利益。因此, 茶文化旅游开发仅仅依靠旅游部门自身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开发中的领导协调能力。一方面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 从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层面上, 确保茶文化旅游开发中有效的多部门合作;另一方面鼓励各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旅游项目开发社区的投资与参与, 协调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 以保证开发的顺利进行。
2) 加大茶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我国茶文化旅游整体上在产品推广、旅游节事促销、旅游专题宣传等方面都显不足。因此, 茶文化旅游开发需要着眼于当地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在提倡“茶为国饮”的大背景下, 将茶文化向市场宣传推广, 以茶文化旅游为契机, 树立当地特色旅游品牌、提升当地整体旅游形象, 增强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各地旅游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介和信息工具加大宣传力度, 如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展会、节庆活动、学术交流、报刊、旅游地图、旅游宣传手册、光盘等, 还可与国内外其他茶文化旅游机构交流合作, 联合促销。
3) 加紧茶文化旅游研究, 做好开发项目评估。我国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亦处起步阶段。因此, 应充分利用茶文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鼓励与加强茶文化领域内各个方面的理论研究, 以推进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实践, 特别是加强评估研究, 对当地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 建立茶文化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为进一步资源评价、开发、规划和保护做好充分准备, 为茶文化旅游各开发项目的评估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4) 加强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游客在茶文化旅游中更重视精神体验, 而这种精神体验若只靠游客自身感悟往往是不够的, 离不开导游人员围绕茶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讲解和正确引导。因此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推向市场的时候, 需要一批既懂中国茶文化, 又对地方茶俗熟悉的旅游专业人员为游客提供接待服务[3]。强化茶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水平, 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成功开发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3 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 经历了上千年的风雨洗礼和不断发展演进, 形成了包括茶产地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景观、名茶及采制技巧、茶俗茶艺、特色茶馆茶楼等具有丰富内涵的、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资源。遵循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 充分利用这些茶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内涵丰富的茶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线路, 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是开发茶文化旅游的重中之重。
3.1 茶文化旅游项目的设计
在旅游目的地要遵循茶文化旅游项目设计的文化性、品牌化、体验性、艺术性、趣味性等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一些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项目, 以增加旅游吸引力。以下项目可供选择:
1) 茶艺表演。通过茶艺表演, 使游客了解茶, 了解名茶的沏茶技艺, 冲泡过程, 传达纯、雅、礼、和等茶道精神。茶艺专家、茶艺表演队、民间茶艺爱好者全动员, 电视联动, 开展“茶艺之星”的选拔和角逐。
2) 茶美食品尝。以各茶产区著名茶餐饮企业为龙头, 推出特色茶宴 (茶菜、茶点) , 供中外游客品尝。进行民间挖掘茶菜式活动, 让茶菜成为最具特色的菜肴品种, 供中外游客鉴赏、品尝。推出一批茶餐饮特色宴会、菜肴和茶点, 吸引中外游客到茶餐饮特色店用餐、消费。
3) 茶文化交流活动。为来自海内外的茶文化爱好者提供与茶产地旅游区茶艺师交流茶艺技能的平台。举办民间茶会让游客参与其中, 推出系列斗茶会、民间茶王大赛、老街问茶、茶艺大汇串和茶器展销会等系列活动, 充分展现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4) 茶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向中外游客介绍、展示包括采摘、炒制、泡茶、品茶、鉴茶等在内的中国茶文化, 强调活动的参与性, 融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 让游客对茶文化有一个理性到感性的认识。
5) 茶文化专项游。各旅行社可以推出茶文化特色旅游项目。项目设计既有面向团队游客的茶文化经典游, 也有适合散客和市民的茶乡游、茶文化徒步游、茶文化自驾车游、茶文化自行车游、寻茶道之源游、茶文化工业游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专门项目, 并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专线。
6) 茶园生态游。依托茶园开发茶乡农家乐旅游产品。农家乐活动的安排, 要注重农家的原生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等。注意和景区景点联合, 做到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7) 茶馆休闲游。建造不同风格、不同规模的茶馆, 营造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如, 利用茶树自然围成天然的“品茶包厢”享受自然状态下的品茶, 可在阳光下、蓝天下, 或小雨中品味香茗, 享受自然美景。在茶馆中还可提供学习、交流茶艺的机会。
8) 茶乡民俗风情游。特色的地方民俗对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让游客亲自参与其中, 体验茶文化遗迹地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 尤其是注重设计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产品, 体味茶文化遗迹地区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 集中展示茶文化的艺术性层面, 提升游客对各个茶文化遗迹地的印象。
总之, 茶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多种多样, 各地可根据自身不同的自然、人文条件, 做好市场细分, 根据游客需求与偏好, 不断调整和完善令游客满意的茶文化旅游项目组合。以青少年旅游者为例, 求知欲强、追求刺激、渴望冒险是其共性, 因此针对这一群体可推出以山水生态游为主题的茶乡夏令营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请专家学者为他们讲授有关茶文化知识, 如茶艺、茶礼等, 并让他们到茶园茶场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
3.2 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
一项旅游产品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除了具有特色旅游项目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有一条或多条旅游热线。茶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应遵循旅游景点搭配互补、旅游线路避免重复、旅游线路设计因人而异、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等基本原则[4], 综合考虑不同旅游者群体的消费标准、旅游时间长短、消费目的, 以及目的地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季节等因素, 以某一产区、或某一省市甚至某几省市为主, 把周边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联合起来, 加强合作, 形成能够满足消费者不同旅游需求的、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
1) 产区范围内的短途旅游线路。我国大多数的茶产区均位于青山碧水、古刹名寺之间, 山川秀丽, 气候怡人, 是旅游休闲的理想之地。除了茶区本身的山水风光外, 茶区的茶文化历史遗迹、风情各异的茶俗茶艺等也令游者流连忘返。因此, 在打造茶产区的区域旅游时, 不能将茶区孤立, 而应将茶区与周围的景点融合, 形成景点丰富, 项目多样的旅游线路, 例如福建武夷山以大红袍 (名丛) 为主线的专线游。
2) 省域范围内的中长途旅游线路。我国出产六大茶类, 每一类茶又各有不同的出产地和制作方法, 即便在省域范围内也有不同茶类的出产地。以福建为例, 武夷山不仅是世界“双遗产”地, 出产的大红袍更是闻名海内外;安溪是“铁观音”之乡, 安溪茶文化旅游已被确定为中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福鼎盛产白茶, 境内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闽西畲族的新娘茶、送终茶、宝塔茶等茶俗文化独具特色。这些地方除了发展自身区域游外, 还可以将茶文化旅游资源互相结合, 开展以“闽茶文化游”为主线的省域茶文化旅游活动。
3) 跨省域范围的较长途旅游线路。我国的茶区范围, 北起山东荣城, 南到海南榆林, 东抵台湾阿里山, 西至西藏察隅, 南北纵长约2 100公里, 东西横宽约2 600公里。在这一辽阔区域内, 产区省区达21个之多, 每个省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各有不同且彼此交通便利, 既可以发展各自省域范围内的茶文化旅游, 还可以跨越省域开展茶文化旅游。例如, 将江西婺源 (婺绿) —浙江杭州 (龙井) —江苏苏州 (碧螺春) —安徽黄山 (黄山毛峰) 组成一条跨省域的绿茶文化主题旅游线路。还有, 湖北—浙江茶圣足迹游, 安徽—浙江茶禅共享游等。
4) 跨国境范围的长途旅游线路。中国五千年的茶文化史, 对国内外游客具有神秘的吸引力。依托茶文化历史, 设计集历史人文、传奇故事、民族风情、草原观光、工业旅游、异国风情和境外原生态于一体的跨境旅游线路, 努力开拓俄罗斯、蒙古、印度、斯里兰卡、韩国、日本等欧亚市场, 推进茶文化旅游出境游和入境游发展。例如, “普洱茶马古道”历史上闻名中外, 云南普洱以此为主题设计边境跨国旅游线路, 一路往南经越南、老挝、缅甸延伸到东南亚其它国家;新疆深入挖掘“茶叶之路”文化底蕴, 推出了“跨国自驾重走茶叶之路游”, 该条旅游线路以山西右玉杀虎口为起点, 途经新疆的呼和浩特等县市, 经蒙古国的乌兰巴托, 俄罗斯的恰克图, 至贝加尔湖为终点;日本茶道、韩国茶礼均源自古代中国, 但又独具现代魅力, 因此中、日、韩三国可以互送客源, 促进彼此茶文化交流与合作。
茶文化旅游在我国刚刚起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势头方兴未艾。伴随着茶文化热潮的不断推进、茶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们相信只要挖掘茶文化内涵, 深度开发, 科学设计, 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必然会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江帆.茶业经济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2]周霞, 黄庆华.福建省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77-79.
[3]李勇泉.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的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22) :317-318.
关键词 新型模板 必要性 现状 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1新型模板的概念
新型建筑模板生产设备(建筑模板生产线)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石粉、玻璃纤维等材料经特殊工艺生产各种规格的新型建筑模板并投入生产。该板具有防火、防水、环保、无毒、成本低廉、施工简单等优点。具有防水,抗折,抗冲击,可重复使用,产品表面平整、光滑,具有可钉、锯、粘、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现浇筑混凝土工程,是钢模板、五层板、九层板、竹木模板的替代品。
新型建筑模板生产设备采用多次布料,多层铺布,中间加强的创新生产工艺,设备结构合理,操作简单,运行平稳,精度高,生产人员只经简单培训即可上岗。
2新型模板的必要性
(1)传统模板的缺点。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很大的行业,不仅在水泥、钢材等方面的消耗量很大,在木板、多层板、架料等非实体性周转材料上的消耗量也非常的大。传统的模板消耗量大、且周转次数少,一般只用3-5次便不能再用了,其寿命非常短。作为廉价垃圾被处理掉的木材很有可能成为后续不合格的原材料;同时,由于传统建筑模板消耗掉的原材料数量很多,且很多的材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浪费掉,在无形中逐步增加了建筑的工程造价,增加了成本;由于其木材、钢铁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能源不断减少,在破坏环境的同时浪费了能源。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传统的模板远不如新型的建筑模板。
(2)新型建筑模板。新型的建筑模板是由一些农作物和玻璃纤维经过特殊处理后得到的,其原材料相对来说比较环保,且可持续性强;新型模板还具有防火、防水、环保、无毒、成本低廉、施工简单等优点;新型的模板不想传统的模板那样浪费,他可以多次使用、一机多用,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大节省了资源和成本。
3新型建筑模板的应用现状
随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现场机械施工的改进和新型原材料是使用,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模板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木胶合板模板。木胶合板从材种分类可分为软木胶合板(材种为马尾松、黄花松、落叶松、红松等)及硬木胶合板(材种为锻木、桦木、水曲柳、黄杨木、泡桐木等)。从耐水性能划分,胶合板分为四类:I类——具有高耐水性,耐沸水性良好,所用胶粘剂为酚醛树脂胶粘剂主要用于室外;II类——耐水防潮胶合板,所用胶粘剂为三聚氰胺改性脉醛树脂胶粘剂可用于高潮湿条件和室外;III类——防潮胶合板,胶粘剂为脉醛树脂胶粘剂,用于室内;IV类——不耐水,不耐潮,用血粉或豆粉粘合,近年已停产。木胶合板模板具有强度、光度好,可多次周转使用的优点,应用广泛。
(2)竹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强度高、韧性好、板的静曲强度相当于木材强度的8-10倍,为木胶合板强度的4-5倍,可减少模板支撑的使用数量。竹胶合板模板幅面宽、拼缝少、板材基本尺寸为2.44€?.22m,相当于6.6块1.5m€?.3m钢模板的面积,支撑、拆模速度快,安装简单、保养容易。
(3)组合钢模板。在全国各地应用较普遍,尤其在北方用量很大,适用于各种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可事先按设计要求组拼成梁、柱、墙、楼板的大型模板,整体吊装就位,也可采用散装散拆方法,比较方便:施工方便,通用性强,易拼装,周转次数多;但一次投资大,拼缝多,易变形,拆模后一般都要进行抹灰,个别还需要进行剔凿。目前,组合钢模板已成为我国建筑施工中最主要的模板形式之一。
(4)玻璃钢模板。玻璃钢模板是一种表面光滑。回收率高、加工制作简单的新型模板,加工模板的面子较大、装拆迅速、施工工效高。
(5)塑料模板。塑料模板是在消化吸收欧洲先进的设备制造技术和半高的加工经验基础上坚持以先进的产品和工艺技术,通过高温200℃挤压而成的复合材料。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产品,是继木模板、组合钢模板、竹木胶合模板、全钢大模板之后又一新型换代产品。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钢模板、木模板、方木,节能环保,摊销成本低。塑料模板周转次数能达到30次以上,还能回收再造。温度适应范围大,规格适应性强,可锯、钻,使用方便。
4新型建筑模板中永久性模板的意义
永久性模板,又称一次性消耗模板,即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模板不再拆除,其中有的模板与现浇结构叠合后组合成共同受力构件。该模板多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顶)板工程,亦有用于竖向现浇结构。永久性模板的最大特点是:简化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板支拆工艺,使模板的支拆工作量大大减少,从而改善了劳动条件,节约了模板支拆用工,加快了施工进度。
【《旅游开发与规划设计》】推荐阅读:
旅游规划与开发06-05
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10-04
论城市河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11-10
小学课程设计与开发09-13
规划与土地开发12-30
旅游策划与旅游规划11-03
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12-22
中学语文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论文09-09
溧阳旅游资源现状与规划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