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教案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赤壁之战的教案(精选11篇)

赤壁之战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 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08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补充问: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荆州,作为孙权帝业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复提到“帝王之资”“大事”“天下可定”等语)。

②他有两种策略:如荆州内部稳定,则“与结盟好”;否则用另外的方式夺取或留待将来夺取。

③他认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曹操。

④孙权也想成就帝业,所以同意鲁肃的策略方针。

重读“荆州与国邻接……恐为操所先”这一段话。

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补充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五)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

补充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六)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3、分析第1点内容。

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4、分析第2点内容。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5、分析第3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补充问:“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小结如下: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6、本段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七)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第1点内容。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补充问: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后可小结如下: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最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小段。

5、分析第2点内容。

此点分析从简,但要指出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要跟上文“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八)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讲读第6、7段。

1、教师作提示后,学生齐读第6、7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大家朗读时用心体会“史笔”的特点。

2、讨论“史笔”的特点。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二个特点: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说说下面各句话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麻痹心态)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十)选材和布局分析。

1、选材的分析。

教师先介绍选材的大致情况:选自《吴书・周瑜传》的材料最多(包括第4段以及第3、7段中的一部分);其次是《吴书・鲁肃传》(包括第1、3段中的大部分),再次是《蜀书・诸葛亮传》)。

问:如此选材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人对推动孙权联刘抗曹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形势的分析也极其正确。)

问: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补正史之不足。)

2、布局的分析。

问: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未战而“庙算”已胜,战斗乃“庙算”之余事;对刻画孙权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篇2

一、最早提出建立孙刘“统一战线”的是东吴鲁肃,孙权是东吴的最高决策者

孙刘之所以能联合抗曹,从根本上说当然是当时的局势和双方利益目标的共同性决定的。刘备是曹操的宿敌,孙权是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基本平定北方后必然进攻的对象。但最先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是吴方重要谋臣鲁肃,而且提出的时间是在刘表新亡,荆州尚未落于曹操之手的时刻。鲁肃建议的理由要点可以归为:第一,荆州为经济、军事要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第二,刘表新亡之后荆州局势混乱。“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如曹操乘虚而入,则对吴方大为不利。因而提出对策:利用寄寓在荆州的刘备团结刘表部下的实权派,稳住荆州局面,与东吴结盟;如果这一目的不能达到,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为抗曹作必要的准备。鲁肃建议后,“权即遣肃行”。从这一举动看,孙权对鲁肃的建议是极为赞同的,寥寥五个字,写出了一个政治领袖的决策之果断,行动之迅速。正是孙权的这一决策,迈出了孙刘联合的关键一步。

二、在联刘抗曹的决策过程中,孙权表现出了一个政治领袖的深思熟虑和雄才大略

不少史论者以为孙权有“多谋寡断”的缺点,其实不然。“抗曹”还是“降曹”是关系到东吴集团生死存亡的大事,袁绍、袁术、吕布等集团的灭亡,说明了曹操集团无论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拥有人才方面绝对不可等闲视之,况且形势的发展急转直下,荆州被曹操占领,“长江之险已与我共有之”。刘备虽坚持抗曹,并派其军师诸葛亮随鲁肃到吴共商抗曹大计,但其一路败逃到底还有多少实力?东吴武将谋臣的倾向如何?是否有坚决抗曹的决心?曹操的军事实力如何?一旦开战派何人为将?等等。这些问题不考虑定,就贸然决策开战,岂非鲁莽之举?须知知己知彼者方能百战百胜,因此孙权在决策过程中的看似“犹豫”的行为,正是其深思熟虑的表现。表现为三个考察:一是考察曹军虚实和同盟刘备的实力。为了了解曹军,立即召见诸葛亮。诸葛亮欲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则一言挑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显示了其英雄气概,并进而机智的询问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当听到诸葛亮介绍刘备尚有二万多兵,并听了曹军的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二是考察群下的态度。为摸清东吴谋臣武将的心态,故意将曹操的恐吓书“以示群下”。结果谋臣之首张昭吓怕了,向孙权建议“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而鲁肃则坚决主张抗曹,并建议孙权召在番阳的周瑜商讨大计。这样一试探,孙权在统兵人事安排上就有了底:后来周瑜为统兵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相当于参谋长)的安排实缘于此。其用人原则是:必须用坚决主战派来统兵。三是考察周瑜对曹兵虚实的了解和决心。孙权抗曹的决心实质上是对东吴主帅周瑜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才最后下定的。周瑜对敌军后方不巩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其实能战之兵并不多等因素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并表示:“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此时孙权才最后下定了决心。

需要说明的是,孙权在决策过程中,也确实对“降”有过考虑。不过他认为的“降”是凭借实力与曹操谈判,实行“半独立式”的有限服从,并非完全投降。应当说,如果战则必败,这一谋划未尝不可。但他终于在一步步的考察中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实为英雄之举。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多次赞颂他:“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非过誉之词。

三、在决策的过程中,一刻也没放松抗曹的军事准备

如果孙权在“主和”、“主战”争吵声中无所作为,那么我们也只能说孙权是在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推动下勉强抗曹的。但事实是,孙权在曹兵压境的形势下一直在积极地备战。当周瑜提出抗曹需要精兵五万时,孙权说:“五万兵难卒(通“猝”)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并对这场战争的进程作了最坏的打算:“卿与子敬(鲁肃)、程公(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告诉周瑜,你倘若失利,就与我会合,我与曹操一决雌雄——表达了抗曹到底的坚定意志。至此,可以说,一个智谋超群、雄才大略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孙权实为赤壁之战中至为关键的人物。当然,其他重要人物如周瑜、诸葛亮等人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但细加分析,在吴国“全国抗战”的形势下,都督周瑜实际上是东吴“前敌总指挥”,刘备集团属于“偏军”,诸葛亮是“偏军”的军师而已;而孙刘联军的“总司令”则实为孙权。

赤壁之战教案 篇3

知识目标:1、熟读全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会运用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与难点: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诵读 自主合作探究 练习巩固

知识链接: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历史已经随着江水远去,硝烟已经散尽,很多人说曹操如果听取贾诩的建议就不会失败,但我想曹操有他自己的看法

在感叹曹操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羽扇纶巾”的周瑜,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和乌林那惊天动地的一把大火

公元209年的第一场雪就这样被映红了……

此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梳理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顷之,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6.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3.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足以立事

3.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从吏卒

5.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 2.二子不协 3.与操有隙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7.如其克谐

8 肃宣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10近者奉辞伐罪 11.权以示群下

12.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13.不复料其虚实

14今以实校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上建旌旗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虚词

1.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烟炎张天

五.特殊句式

1.刘备天下枭雄 2.我,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行将为人所并 6.我,子瑜友也

7.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于)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导学案2(鲁人教版必修1)

《赤壁之战》教案设计5(鲁人教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本课时的研读模式主要是:引出研读主题、领悟研读策略、开展研读活动、分享研读成果。立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全员参与,注重探究过程,注重品读感悟。

课前准备:

1、引领学生看《三国演义》,谈自己喜爱的英雄人物。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

1、运用研读策略,以“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为研读专题展开研读活动。

2、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引出研读主题

1、请用“虽然……却……”或者“虽然……但是……”简单地说说赤壁之战的大概内容。

2、那你此时心中最大的疑问是什么?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二、领悟研读策略

1、答案在哪里?那你觉得该怎么研究它?

2、教师总结。

3、出示表格,指导填写时的注意点。

《赤壁之战》研究者:_____________

以少胜多的原因 关键指数 ☆

三、开展研读活动

1、学生自主研读、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掌握学情。

2、同学合作,交流成果。

四、分享研读成果

板块一、黄盖:考虑周密,巧妙安排

(1)东吴兵少,抵挡不住80万大军。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2)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二、东南风:借风行船,借风烧船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黄盖的船把帆张足,快得像离弦的箭。

(3)黄盖的船离曹操的船队不到1千米了,黄盖叫兵士们把20船芦苇一齐点着,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让这20条火船趁着东南风冲进了曹操的船队。

板块三、曹操:骄傲自大,轻信黄盖。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了不得。

(2)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五、总结胜利经验

1、看来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还真不容易!现在谁来帮帮黄盖总结一下胜利的经验?

2、全班交流。

赤壁之战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对课文的时代背景有个了解,学会自学。

2、初步学会10个生字,理解26个新词语的意思。

3、初步读懂课文,理清思路。

4、分段,学懂一、二两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课文。

教学难点:赤壁之战双方的形式,采取火攻的原因。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周瑜在赤壁,以3万兵力打败80万曹军。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3、理清课文思路,分清段落。

教学过程:

一、揭提导入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这几句是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头的几句词?《三国演义》。

3、《三国演义》大家都不陌生,同学都看过电视,并课前查阅过许多资料,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一些《三国演义》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都可以。

4、学生上来介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就是根据这部我国著名的小说中的第49、50回的章节改变过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要求:(1)、自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作好标记。

(2)、通读课文,哪些一学懂了?哪些不理解?

2、交流自学情况,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有些暂不解答,以便进一步学习时重点考虑。

可能有的学生要提出以下问题:

(1)曹操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会败给周瑜?

(2)曹操是一个很聪明的将领,他能想出把战船连起来对付东吴,为什么就没有觉察出东吴的计策?

(3)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上来写在黑板上)

三、讨论分段,沥青课文条理。

1、再读课文,课文按什么来写得?可分几段,说明理由。

四、深入学习,理解第一段。

1、自学互学,讨论思考。

自读,齐读,抓住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哪些不理解的?

2、交流出示句子: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同曹操的兵隔江相对。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理解“调兵遣将”和“隔江相对”并按照地图标出方向规定,画出曹、周两军对阵的示意图。(通过画图直观了解两军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周瑜为什么想到用“火攻”方法及曹操打败的原因。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话示意图。)

板书:隔江相对

3、读,这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深入学习,理解第二段。

曹操早已对江南的东吴虎视眈眈,蓄谋已久,这次他认为时机成熟,终于挑起了这场战争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1、自学第二段,你读懂了哪些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思考: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出示句子:(1)周瑜说:“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跟他们长期相持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我看他们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把船连在一起,只要用火攻,他们想逃也逃不了。”板书:80万3万

(2)曹操的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

a、理解“非„„不可”表示的意思是什么?(必须)

b、坐不惯船,却还要坐船,曹操是怎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连接战船)

c、书上是怎样写曹操兵士连战船的?

d、如有录象,就看一下连船后战船是怎样的及曹操当时的表情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议论。(可以看出曹操很傲慢,轻敌,不可一世)

“火攻“是东吴将领黄盖分析形势后,精心制定的,(板书:火攻)可是周瑜说这一仗怎么大还得想个计策这说明什么?(周瑜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到)。

2、读课文这段重点写了什么?(战斗准备)

六: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同学通过自查资料掌握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内容。为我们学习《赤壁之战》奠定了基础。在学文时,我们主要是同学自学,讨论,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整体到局部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节课我们还具体学习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周瑜和黄盖如何实施他们的“火攻”计划的,而曹操又是如何失策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赤壁之战的教案 篇6

实录片断一: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充分朗读并交流了相关的资料。这节课,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历史,去体验《赤壁之战》这著名战役的整个过程。现在,请大家再读读战争起因及战前准备部分,找出有关交战双方的语句,选定一方与你的合作伙伴讨论研究,一会儿派代表上台来作战前形势分析(师出示示意图)。(学生按学习小组认真讨论,不时发出争议声,师也边巡视边寻机参与讨论。)

生:我是曹操,已统一了北方,为了能早日统一中原,现在率领80万大军南下,先夺取东吴,后踏平蜀川。如今已到达长江北岸,可惜我军乃北方人氏,不熟水性,只能等练好了水上作战的本领才能渡江,真是急死我也!

生:(补充)不过,我兵多将广,拿下东吴不在话下。瞧,有一谋士给我献上一计,让我把船用铁索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真的像在平地一样。将士们不用担心坐不惯船了,看来,我们可马上渡江了,哈哈哈……(作仰天大笑状)

生:我是东吴都督周瑜,看(边说边指着示意图),曹军80万大军已驻扎在北岸了,我也调兵遣将,在赤壁这个地方安营扎寨,与曹兵隔江相对,我方只有3万,兵力悬殊,看到双方日夜操练,我真是心急如焚啊,怎样才能保住东吴,我得与众将士好好商议对策才行(作焦急忧思状)。

师:刚才,周曹双方的精彩分析,让我们对战局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一处思考空间:周瑜一方有何良策,以克敌制胜,以少胜多呢?下面请同学们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略)。

反思: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谈及阅读教学时指出:“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战因和战前准备不是课文的重点,而且这一段语言浅显,内容易懂。于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改变了传统的讲析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有关角色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使教材中的文字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对话和介绍中有效地培养了学习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录片断二:

师:成功是令人关注的,失败也同样。战斗战束后,大获全胜的东吴和惨败而归的曹操,同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吸引了无数言辞犀厉的记者(指指同学们)。现在,你们可选择你所感兴趣的一方组成研究小组,这时,你既是一方将领或谋士,也是一方来采访的记者,即可采访对方,也可被对方采访。(创设的有趣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引起了探究质疑的好胜心,讨论了几分钟后……)

生1:黄盖……(师打断:请注意礼貌),请问黄盖老将军,你是在什么启发下想到用火攻这个办法的?

生a:当我看到曹操把船连在一起时,我就想到如用火攻,他们想逃都逃不了了。

生(同组的补充):还有曹操轻敌多疑,可以利用他的这种性格用火攻。

师:除此之外,还有理由吗?

(无人回答)

师(补充):用火攻还有一个原因是双方兵力悬殊,相持下去对东吴没有好处,所以只能智取不能力敌。

生2:请问黄盖老将军,你认为火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b:关键是东南风,没有东南风,火攻计划布置的再周密,都不可能成功。

生2:据我所知,战前一直是西北风,你怎么知道那天是东南风?

生b:这是……这……

师:是啊,没有东南风,火攻就无法施行,你是如何得知那天有东南风的呢?谁能帮助他。

生2:我知道,是孔明“借”来的(手持《三国演义》),其实他早就测知那天会有东南风了,这里面还有故事呢……

师:对,有句成语就出自此,(出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要想详知这其中的故事,课后请来借阅《三国演义》,请继续。

生3:那你为什么要给曹操写诈降书呢?他会相信你吗?你又是怎样写的?

生c:我写诈降书是为了能接近曹营,只有与曹营近距离,这样火攻才能成功。为了让曹操相信,我在信上写着:尊敬的大将军,我是周瑜手下的一员老将,叫黄盖,周瑜年少得志,很自以为是,我说东吴兵少,抵挡不住您的八十万大军,为了城内的老百姓,还是趁早投降,可他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不但不听我的劝说,还叫人狠狠打了我几十军杖,打得我皮开肉绽,叫我老脸往哪搁呀(众生大笑)!我可不想白白送老命,因此,我将带上我的兵士和粮草,投奔大将军您……

师:噢,这位同学,你是从哪知道“苦肉计”这个故事的?

生c:我课前就阅读了《三国演义》了,这里面还有几个小故事呢,我可以为大家讲讲……

师(打断):是的,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歇后语,(出示)周瑜打黄盖--

部分学生(回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生d:请问曹丞相,您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了,怎么会被他的一封诈降信骗倒呢?

生4(作伤心状):唉,都怪我太骄傲轻敌了,黄盖诈降,其实我也怀疑过,还派人去打探过呢,只恨对手太狡猾,早有准备,我又操之过急,被黄盖的花言巧语蒙痹了,这真是“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者(手指扮周瑜的学习)千虑,必有一得啊!”

作者邮箱:

校园考试之战的作文 篇7

没错第一个向我冲来的正是听力将军。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打量着他,我便看透了他的缺点,只见他大喊一声,向我冲来,我拿去武器-----笔和胶带准备迎战,我一个上挑,他差点被我挑下马,只见他那“招式”我从未见过,只好硬着头皮抵挡,但我从未放弃,认真听着他的脚步声,就是现在,我刺了他一刀,正中他的旧伤口,这位年老的大将,被我一刀收场。

向前走着,只见左边个高的单选将军手拿砍斧,右边个矮的情景大将手持宝剑出现在我的面前,乍一看单选将军有点害怕,这么高,刚刚一交锋,他就给我一个下马威,让我不知所措,我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慢慢地我占了优势。我越战越勇,很快,单选将军就倒在我的脚下,情景见状,竟逃跑,我快马加鞭,追了上去,一刀见红。

我骑着马来到了英语王国,守门的是完形大将和阅读大将,我对完形将军很害怕,因为他出手敏捷,眼神是那么的.犀利,刀刀都能致命。所以我对完形说,你等着,我先把阅读干掉回头在收拾你。

阅读将军也不是吃素的,左一刀右一刀,我被他打的一直后退,我上下打量着他,寻找突破口,我发现他的叫行动不是很敏捷,于是我转守为攻,一直攻他双脚,他的腿被我打的溅出血来,他一后退,我乘机一用力刺去,我知道他被我折服了,我多莫想唱那首(就这样被你征服)但是这是战场,更何况是我征服他。

当我回去找完形时,发现完形睡着了,我趁机杀了他,本来我还想和他好好的打一场,没想到他这么菜。我进入王国内,作文国王见状,吓的汗都出来了,我也在思考怎么对付他。我知道他很厉害,有多少战神败在他的手下,我不得小看他啊!我先用几招试探他,见他无所谓,我便使出全身解数,我向他心脏刺去,他一转身躲过我的重击,我再顺势一划,他刚好抓住这个漏洞,一章就把我打了出去,我用剑撑着,我在想,想怎么对付他,眼看天空乌云飞过,想想时间不早了,我该解决他了,我准备用一招声东击西,我装用剑刺他其实左手攥着小刀在他躲我的时候我左手一插,插进他的心脏。呵呵!我在心里欢乐。

地球之战的作文700字 篇8

这时,肖恩回来了,他说他去找吃的了,我连忙给他进行试验,可他却马上拿出一堆食物,让我们吃,说吃完了再实验,大家看着他先拿了一个吃了下去,都马上狼吞虎咽的吃起来,我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于是,我就假装吃下去,看着队友吃下去都昏昏欲睡,我也装着马上睡着了这时,传来肖恩的笑声:“哈哈哈哈,不堪一击的人类,这样都上当,看来地球非我们外星人所属了!”“你是谁,为什么假扮肖恩?”一旁的我,连忙跳了起来。“你……你不是中了我的mí hún药,怎么会没事。”“幸亏我知道事情没这么简单,所以就假装睡着,这次,你逃不掉了!”我连忙拿起随身携带的F3—90式国产麻醉qiang,向他射去,F3—90麻醉qiang拥有光速子弹,并且子弹还可以追踪,你插翅难逃,哈哈。他躲闪不及,被击中,马上睡了过去,这时,我把它困在外星人特制的笼子里,连忙给同伴们制作解药,在我的努力下,抗毒血清研制好了,连忙给同伴们吃下去,他们马上就好了,我也马上给外星人插上记忆读取片,从他的记忆中,我知道了,他们的目标是所有星球,要把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杀掉!我绝不可以让他们的阴谋成功!

为了对抗敌人,必须有武器,所以,我们经过商量,决定返回原地,去敌人的武器所抢武器,我们悄悄潜入进去,穿上随身携带的隐身衣,进入里面,取得了大量武器,其中包括大杀器—疯狂射线qiang,疯狂射线强是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可以聚气,射线可以射穿任何东西,包括金刚石,准备好了武器,我们决定绝地反击!他们杀了我们这么多同胞,应该以牙还牙了啊。

赤壁之战的教案 篇9

蜀汉章武元年(2),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大战坡是猇亭之战,火攻连营七百里的前锋阵地。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皇位,号照烈帝。登位后,刘备执意孤行,一心要为关羽报仇,统帅20万兵马进攻东吴。开战之初,蜀军顺利攻下吴国巫县,直取秭归。之后,便沿长江两岸,经夷七百余里,安营扎寨40多处,并用树木编成栅栏连起军营形成长蛇阵。刘备布下天罗地网,坐等吴军来攻,誓要灭敌无回。

公元221年岁末,东吴第四任都督——陆逊,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带着孙权赐给的宝剑印绶,统帅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5万兵马,水陆并进,沿江而上,直奔宜都。陆逊在弄清蜀军首、尾兵营、两岸兵力布署后,又在大将徐盛、丁奉的陪同下,骑马察看了荆门山至宜都江南的地形、地物,最后选中距江北蜀军前锋20里,江南蜀军前锋30里,吴军大本营宜都20里的一片岗坡地——大战坡,设为前锋帅府。此地居高临下,能攻能守,便于回旋。同时,长江、清江于此汇合,水陆军更是易于统一指挥。

大战坡上,一下子变成前锋帅府地,扯起了镇西大将军——“陆”字帅旗。可是,在众人眼里,陆逊不过一介书生,根本担当不起一军之帅的重任。不仅刘备、关羽瞧不起他,就连吴军将领也都没把他放在眼里。陆逊并不理会众人的.轻视,照例升帐议事,在大战坡上召开了第一次军事会,众将勉强参加。将军们看到蜀军步步逼来,得寸进尺七百余里,异口同声地要赶快与蜀军交锋,将敌人赶回西蜀,给刘备一个下马威。陆逊却不紧不慢的说:“主上命我为大将,督军破蜀。我自有办法,众将现只需坚守阵地,到时听我调遣即可,不必急攻。”大将周泰起身说:“主上之子孙恒被困守于夷陵城中,内无粮食,外无救兵,望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恒,以安主上之心。”陆逊说:“我素知孙恒深得军心,定能坚守,不必救之,待我们破蜀后,他们自然解围。”众将们暗自冷笑,退出帅府。

第五天,陆逊召开第二次军事会,参会众将都懒洋洋的。陆逊对大家说:“我承奉主上命令,总督督军,现命各位继续坚守,如有不遵者,将以军法处置。”老将韩当说:打退蜀军,宜早不宜迟。你身为大都督,一味坚守,必是让吴军坐以待毙。我等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望都督调拨军马,分头征进,以图大事。大家越听越激昂,都应声而言:“韩将军言之有理,我们都愿意决一死战!”

陆逊听毕,掣剑在手,厉声说:“我虽是个读书人,但今有幸蒙主上重托,就必定尽我所能,击退蜀军。所以诸将必听我军令,等待时机,不许妄动,如有违令者皆斩!”众将军无言以对,愤愤退出帅府。

吴蜀两军对峙从公元222年正月一直拖到六月。陆逊日日坐镇大战坡,观察天气及蜀军的变化。到了酷热的六月,连着二十多天没下雨,东南风顺江而刮,卷起三尺高的浪花。大暑过后,陆逊在大战坡帅府召集第三次军事会,他向众将宣布:“只在今、明两天,即向蜀营进攻。”哪知将士们都不以为然的说:“要打刘备,早就该动手。拖了这么久,让他们推近了五、六百里,现在打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大家解释说:“开战之初,敌我两军力量悬殊,且蜀军士气旺盛,我们区区5万人不可能轻易取胜。现在拖了半年,蜀兵在军营里虫叮蚊咬,草枯树黄,极为疲劳,战斗力被大大削弱。今天晚上,你们每人带好用干竹子茅草裹的火种,于三更前埋伏在敌营周围,一到三更,放火烧营。”当天夜里,猇亭军营、荆门山军营一齐起火,火势随着猛烈的东南风沿江向西而刮,前后火海象两条火龙朝西奔跑,等刘备发现烧营时,已来不及对付了。仅仅几天内,刘备20万大军,烧的烧、逃的逃,全线溃败。刘备败回白帝城后,便病倒了。他又悔又恨地说:“让我败在一个书生手里,真是天意作恶呀!”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篇10

在今年的“红烛杯”教学大赛中,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赤壁之战》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根据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有关章节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了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课文按战争起因、战前双方准备、火烧赤壁的经过、高潮、结局这一顺序来写,条理清晰,层层推进,环节之间衔接紧凑。

备课前,我反复阅读教材,在比较准确地把握了课文重难点的前提下,设计了教学环节。现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一、成功之处

1.有意识地实践学科间的整合。

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比较远,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让学生对照“火烧赤壁”的插图来欣赏。随着曲调越来越激昂,学生仿佛也来到了长江岸边,亲眼目睹了历史枭雄逐鹿中原的精彩场面。我抓住时机问他们:“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回顾了课文的内容。

在理解“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这两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地播放了动画,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形象、生动的画面,也把两部分的知识自然地衔接起来,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文的描写是有顺序的。

2.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了质疑。梳理出了本课学生最感兴趣同时又是重点的三个问题,即:为什么用火攻?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实施火攻的条件是什么?因为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在分析课文、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

深入理解课文时,学生在原文找出了许多重点的语句。我依照学生的汇报顺序出示了相关课文的投影,将学生找到的关键词用异色笔标出,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他们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课堂上呈现出比较活跃的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不好。

理解教材时,我们认为黄盖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人物,因为他既是火攻计策的提出者,又是实施者。我们希望通过挖掘这个人物的众多特点,使学生理解“赤壁之战”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同时了解为什么《三国演义》会成为世人传颂的经典这个问题。于是,教学过程中,我们侧重分析了黄盖这个人物。但却忽视了与全文的联系,使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颇。

2.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扎实。

在分析黄盖这个人物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加以理解。如在理解火攻准备充分、周密时,抓住“幔子”“芦苇”“火硝”“硫磺”“小船”几个词。但是因为平日的训练不扎实,所以学生在体会句子时不能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造成理解不准确的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充分。

在分析理解黄盖时,给予的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并没有深入学习、感悟,没有形成完整的自己的见解,便为完成教学任务匆匆组织学生交流。

赤壁之战作文 篇11

本场所比赛对双方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北方队在其他杯比赛上对冠军以是指日可待了,南方队却急需一个冠军来鼓舞士气,对这么重要的杯赛,相信双方一定都会派上主力的!想必本场比赛双方一定会献上一场精彩的对攻战!

开场后,双方立刻进入了状态,北方队略占上风,频频获得良机但都未攻破球门:第8分钟,北方队前锋张辽被凌统放倒,北方队获得前场距球门30米外的任意球,张辽起跑后用力踢球,球速度极快,越过人墙,直飞死角,可惜被神勇的黄忠奋力扑出,比赛进行到13分钟时,北方队中有带球王之称的徐晃,接许褚的后场传球快速突破,甩开了所有的南方队防守队员,行成了单刀球。并利用出色的盘带技术盘过了守门员黄忠,可惜被及时回防的南方队队员凌统将球铲出底线。随后很长的时间内双方势均力敌,僵局在第43分钟时被打破,南方队利用北方队的传接球失误发动了反击,后腰关羽从许褚的脚下把球断了过来,并一直将球盘带到禁区前沿,北方队后卫于禁恶意绊倒关羽。南方队获得距球门外23米处的任意球,前锋赵云主罚任意球,他踢出了一脚精彩的香蕉球,球在空中变线后,击中门柱内侧弹进了球门,守门员曹仁却呆若木鸡,一动不动。1:0,南方队首开记录。

在这个进入球的激励下,南方队在上半场获得了多的破门良机,但都遗憾而返,1:0的比分保持到了上半场的结束。

在下半场的开始,虽然南方队未能获得破门良机,但一直掌握着比赛的主动权,时间一点一滴的逝去,比赛进行到了第80分钟后,北方队接连发动反击,渐渐掌握了主动权,由被动转为主动,向南方队球门发动了新一轮的攻势,许褚几次在禁区内,利用身高,头球攻门,但都被守门员黄忠奋力化解,这时距离比赛结束还只剩下了6分钟,南方队必须打起120%精神,才能将这个比分维持到最后,可南方队队员仿佛打起了200%的精神,进行了顽强的防守,挡住了北方队的狂轰乱炸,随着北方队的张辽一脚抽射偏出球门,主裁判吹响了“赤壁杯”决赛结束的哨声,“赤壁杯”至此结束了。

上一篇:婚庆父母讲话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之我见 教学反思(人教版英语九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