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总结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语总结

大语总结 篇1

周作人

文章开篇对自己的国文阅读经验先抑后扬:“因为我不但不曾研究过国文,也没有好好地学过”“我与怎样学国文的上面就压根儿没有经验”,暗指自己对读经教育的鄙视;之后“当作故事讲也有点意思,似乎略有浪漫的气味”,暗指自己热爱并钟情于推广现代文教育。

之后文章叙述了周作人自己学习国文时的经历及感受:首先提到启蒙教师,“从这三位先生我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再到三味书屋读经“干脆一句话,以前所读之经于我毫无益处”。对三个秀才人物的负面描写侧面写出周作人对读经教育的片面否定。

之后提到了自己跟随祖父读书的经历:“他很奖励小孩看小说,以为这能使人思路通顺”。建构了一个开明、有趣的祖父形象,同小说教育的开放是吻合的,侧面表现周作人对小说教育的热爱。而再后作者写了自己国文进步的历程:读《聊斋》略知文言趣味,江南水师学堂作论读书的无用,读翻译作品打开了对西方文学探索的大门。

最后再次强调自己读书与人生的关系:多读书、读杂书、在读书中建构品评的能力;通过读书培养健全的人生观,“磨炼出一种精纯的趣味”。

秦腔

贾平凹

秦腔是贾平凹对陕西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陕西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人文风景。

秦腔开篇使用欲扬先抑手法,介绍、赞美秦腔以及秦地与秦人。写外地人“害怕秦腔”,秦腔“大喊大叫”“成了惩罚的代名词”都是为了写之后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进而描写当地风土人情做铺垫。1.描述秦腔与秦人、秦地的关系:秦人朴实豪放、秦地空旷厚重,与秦腔相似吻合的粗犷。写“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是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还借用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反衬秦腔的高亢激昂与沧桑悲凉。

2.写秦地人民教育自己的子女不用动人的迷丽的童话,是为了讽刺都市文化的虚弱、苍白和精致无用,衬托乡村文化的朴实与不加修饰。

3.描写“天幕下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汉唐时期石碑的残字”与对秦腔的描写相融合,展现秦腔与秦地古老文化联系密切,表现秦腔的历史文化悠久。

之后描写秦腔在农村排练、出演时的场景,展现了秦腔在陕西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秦腔是陕西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相亲到迎接远客的礼仪,再到红白喜事,再到农民工作累了的时候休息抒情,都可以唱秦腔。

2.秦腔是秦人用以建构族群认同,维系族群关系的工具。“秦腔的戏台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业”。

3.秦腔是秦人宣泄情感、抒发压力的工具。保证了秦地的社会稳定,充当了社会稳定器。秦腔上演之时,台下观众可以谈恋爱,偷东西,相互吆喝打骂;台上的演员可以不尊长幼有序的规矩,尽情释放。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哭大乐之众”,点明秦腔高亢宏大,与秦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天才梦

张爱玲

本文主要表现了张爱玲强烈的名利意识。但作者对这种主题处理的极好,使读者不生反感。

首先张爱玲利用童年的天真感来抵消名利的反感,不突兀,令人感到可爱。“七岁时写了第一部小说”“八岁那年写了乌托邦的小说”“九岁时决定做一个钢琴家”。

其次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现实生活际遇的缺乏来抵消自己的自大感,生活的不顺意与自我天赋的极高产生对比,表现郁郁不得志之感,使读者心生怜悯同情之感。此外,还通过自己生活技能的缺乏与不善交际:“不认路”“不会煮饭”“母亲教我的那些知识”,是读者对其产生同情。

最后通过雅俗之间的分别描述,她既懂得如何看“七月巧云”“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又懂得“吃盐水花生”“摘树叶”,用现实生活的不顺衬托自己艺术情趣的高雅。建构起自己清高的形象,淡化名利感。鸭窠围的夜

沈从文

作者沈从文生长于湘西,本文也是对湘西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的再现。

文章开头写湘西的自然风景,既描绘了湘西的山川秀美,又表现了湘西人的生活艰辛。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之后对吊脚楼的描写,是去情化的描写。写作者眼见水手们在船上休息、在吊脚楼吃荤烟、在船上烤火三个情景,通过一些比较琐碎的但充满着人情味的描写,理想化了水手与妓女的关系,既是对都市文明庸俗的批判,又写出了对农村生活原始、淳朴的推崇。

在之后,作者对农村原始生活的场景进行了描写:巫师将活生公鸡用口把头咬下,人们捕鱼时接近仪式化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观点:人类最原始的行为所铸就的生命力可以让国民不再虚弱。作者希望借助农村原始化的行为,用原始主义改造国人,增强国人。

最后,作者站在了批判与怜悯的立场上,反思湘西文化所存在的问题。本文不只反映了湘西文化生活的场景,也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背井离乡、离开湘西多年的文学创作者自有的文化优越感,他希望自己能够远离湘西文化。尤其是对吊脚楼回忆的描写,表现出他对湘西生活可以保持的距离感。

李鸿章办外交 王元化

本文是一篇掌故笔记,同时文章内也引用了晚清时的两篇掌故笔记《春冰室野乘》与《庚子西狩丛谈》,分别表现了对作者以及当时国人对李鸿章外交时的傲慢态度的不同反应。

作者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先引用了《春冰室野乘》的评论,他对李鸿章用年龄辈分压倒洋人的傲慢态度大加赞赏,认为这个行为是助我国威。但作者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以年龄辈分压倒别人只是中国习俗,外国不管这一套。

之后引用《庚子西狩丛谈》中的观点,他对李鸿章来临前后洋人大相径庭的态度以及李鸿章在洋人面前换衣服羞辱洋人,描述大家当众交谈的神态表现自己的欣赏之意。而作者并不认同,认为这是清廷外交舍本逐末的表现,注重琐碎细节而闹出的笑话。

之后作者还举了两个中国外交官出使别国时因为自己琐碎的礼数而闹出笑话的事例,婉转的批评了当时国人外交“精神胜利法”的虚伪。王元化认为,这些外交上所谓的胜利,正是国民精神胜利法的表现,战争失败,只能通过外交上的细节挽回面子,予国民精神以安慰,何其可悲!

当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王元化这篇文章是一篇五四话语。他本人持中国应全盘西化的观点,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桎梏。李鸿章作为清朝士人的代表自然受到了王元化否定晚清思想的攻击。客观上说,王元化缺乏对晚清历史环境背景的整体理解,并未看到李鸿章外交之外的苦衷。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陈寅恪

本文是作者陈寅恪对王国维自杀原因的解释,由“殉清说”上升到“殉文化说”。表面上二者不同,实际上二者并不冲突,“殉文化说”是“殉清说”的发扬和推进。将王国维的死由对一个王朝的陪葬提升到了对一种文化的陪葬。

所谓“殉文化说”是指王国维自杀是为了随清朝覆灭而覆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臣之纲。在碑铭中,有“独立”“自由”这些来自西方文明的词汇,用在王国维、陈寅恪身上,实际上是表现王国维、陈寅恪这些文化保守者,在五四之后,西方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等思潮的冲击下,仍然孜孜不倦的恪守传统文化的思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一批学者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使国家不断进步的成分。他们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对抗五四时期激进的文化思潮,是多数人中的少数派,因此自诩为“独立”“自由”。

西湖七月半

张岱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作家,本文是他回忆晚明七月半游玩西湖时的场景,展现出晚明文人的高雅志趣。

值得一提的是,晚明文人游西湖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处于区分士人阶层的需要。由于游玩西湖花费高昂,一般人无法承受,因此游玩西湖在当时被视作高贵身份的体现。然而晚明经济较为发达,因此游玩西湖接近平民化,晚明文人为了体现自己士人阶层的高雅,就创造了一个更为高雅的游玩方式,因此写了这一篇文章。

文章第一段写了五类游西湖的人:名为看月实不赏月的官宦阶层、附庸风雅的上层妇女、推销自己的俗人、市井做作之徒以及晚明文人自身。其中,前四类人喧闹、做作,而晚明文人冷寂、清幽。雅俗对比展现出晚明文人的志趣高雅。

而晚明文人对于雅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其对食物的烹调方式上追求“淡”“鲜”,反对过度烹调丧失食物原有的风味;其对家具的追求上是简朴、不求精致。

史记·刺客列传(节选)

司马迁

文章开头描写了四位专业刺客,描述了他们刺杀或成功或失败的往事,为荆轲出场而铺垫。在描写荆轲刺秦的过程中,司马迁表现出自己对荆轲和太子丹两人不同的评价。

司马迁认为太子丹与荆轲之间并非像前四人一样士为知己者死,牺牲自己生命报答君主,而是单纯的利益交换关系。太子丹给予荆轲车骑美女,荆轲帮忙太子丹刺杀秦王。然而太子丹并非单纯的为了燕国的利益而刺杀秦王,其早年在秦国做人质时所受到的不公的待遇也成为其要求荆轲刺杀秦王的原因。

司马迁认为荆轲武艺不精,不适合做刺客,然而荆轲仍然去刺杀秦王,并且司马迁还将此事记录下来。这里司马迁通过荆轲刺秦表现自己对于“士为知己者死”的思考,究竟君主做了多大的丰功伟业或者施与士人多大的恩情才能让士人为其奋不顾身的赴死。在本篇文章中,司马迁对于太子丹更多的是失望,因为司马迁认为太子丹并不信任荆轲,相反他还排了秦舞阳去与荆轲一同前往,既有协助作用,又有监视作用。在荆轲“待客与俱”时,太子丹“请先遣舞阳”,同样表现了其对荆轲的不信任。

除此以外,司马迁对于荆轲的死充满了同情。《史记》上下都充满着对失败英雄的同情,比如:项羽、荆轲等。除此以外,司马迁还寄寓了对个人生命价值的思考。这是与当时汉代主流价值观:马革裹尸、士为知己者死所不符的。司马迁认为荆轲的死实际上是不值得的,是没有必要的,同前四个刺客意义不同。徐文长传 袁宏道

这篇文章袁宏道采用春秋笔法,夸大了胡宗宪对徐文长的赏识,而对于徐文长道德上的缺点,尤其是杀其继室进行淡化,没有进行道德评价。实际上是借助着徐文长表现袁宏道自己的文化立场,二者立场相同。

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表现出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

文章中着重写了徐文长的傲气。觐见胡宗宪的时候,侃侃而谈;写徐文长的悲愤,空有一身奇才却科举失意,“不得志于有司”。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而作者显然就不是只写徐文长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叹于当时许许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际了。

不亦快哉 金圣叹

本篇文章主要表现出作者狂放不羁、不受约束的性格,这是晚明文人所推崇的性格。其对正统规范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别具一格的文体:“不亦快哉”体,每段只讲一个小故事,并且每个故事都已“不亦快哉”结尾,展现金圣叹别具一格的文风;

与众不同的故事:作者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没有多大的历史意义,然而就是逗人捧腹;

否定“文以载道”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文章都是为现实服务,教授仁义道德,传播正统观念;而金圣叹的文章则只是单纯抒发自己的情趣,不是教人讲道理;

上一篇:struts2源码解析下一篇:三峡工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