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名句(共14篇)
据《扬子晚报》报道, 在中华文化研究院新年人文讲坛暨南京大学“禅修国学”班第二期开学典礼上, 钱文忠作了题为《世界背景下的中国文化》的讲座。钱文忠指出, 中国除了个别特殊的时代, 历来都不是闭关锁国的国家, 中国文化是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他认为我们对中国文化有时过于想当然, 其实在汉语言文字中混杂着大量外来语, 其中有不少出乎意料。他列举了《水浒传》中的一个例子, “我们知道武大郎的外号叫‘三寸丁谷树皮’。我一直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后来去新疆考察的时候发现原来丁谷是‘洞窟’的意思, 演化于吐火罗文, 我才知道洞窟也是外来词汇。”这就可以解释武大郎的外号为“身高三寸, 长得像洞窟里树木的表皮一样”, 这显然是个恶毒的讽刺。钱文忠还说, 其实《全唐诗》中收录了很多外国人用中文写的诗, 白居易就百分之百不是汉族。“白居易的老爸娶的是他姑妈, 他的母语是古代伊朗语, 是个一不小心就会把外语写进诗里的唐代诗人。大家都觉得他写诗妇孺都能懂, 著名的那句‘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老师讲课的时候说‘瑟瑟’是发抖的意思, 写得很有动感, 非常好。后来我研究发现,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古伊朗语里, ‘瑟瑟’是绿松石的意思。这样就能解释通了, 就是一半绿一半红。”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这样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上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作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譯文:对于优点,君子要自己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1、满招损,谦受益。
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8、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9、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0、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1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7、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8、登泰山而小天下。
19、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0、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1、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3、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24、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
25、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26、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9、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3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3、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35、人皆可以为尧舜。
3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8、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9、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1、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42、养心莫善于寡欲。
43、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45、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4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7、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48、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9、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5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1、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52、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5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5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56、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7、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5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59、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60、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61、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2、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63、读书足以怡情,文彩藻饰太盛则矫。
6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9、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70、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71、杨朱之道,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
7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4、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
7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76、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7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7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7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8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83、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84、“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8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用来说明学习知识不能只靠书本,要联系实际,亲身实践。
2用来比喻绝境中的希望和转机,给人以安慰和鼓励。
3用来形容人们热爱新生事物,新生事物刚刚露头就能敏锐的察觉到,并热情支持,大力扶植。
4比喻学习要想取得成绩,必须不断吸取新东西,充实新内容。也说明,不断从生活中吸取原料才能写出新鲜活泼的好文章。
5用来说明革命者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即使牺牲生命也是死得其所,永垂史册。
6用来描述一种平安、和谐、友善、温馨的社会环境。
7用来称赞健康乐观而不服老的人,也有老年人用以自况。
8用来宣传树立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9借黄河之水一去不返比喻光阴的消逝不会再来。
10用来形容一件大事即将发生前所显示的预兆和前奏。
11用来比喻反动派必定彻底身败名裂,而正义事业必将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12用来赞美枫叶经过霜雪锻炼更为红艳。
13用来鼓励朋友勇敢走向远方。后句用来称颂德高望重又有相当知名度的人。
14表示空前绝后的意思。
2)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 《周易乾文言》
3) 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 —— 《周易》
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 《汉书董仲舒传》
5)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诗经小雅蓼莪》
6)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论语卫灵公》
7)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孔子
8) 实事求是。 ——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论语
10) 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1)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 《战国策魏策》
12) 公生明,偏生暗。 —— 《荀子不苟》
13)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论语子路》
15)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 《荀子非相》
16) 谨于言而慎于行。 —— 《礼记缁衣》
17)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 《管子牧民》
18)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 《史记高祖本纪》
19)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 《论语》
一、扎实的汉语言功底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扎实的汉语言功底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是开展翻译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前提基础和先决条件。
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翻译中, 英译古诗不失为中外文化传播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李白《静夜思》中, “床前明月光”的译文来说, 翻译家许渊冲译为:“A bed, I see a silver light”;最早英译唐代诗人专辑的小良熏将其译为:“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从译文忠实原文的程度来讲, 两位大家的翻译堪称完美。但若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再去欣赏译文时, 总觉得有些美中不足。事实上,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床”或“卧榻”。《辞海》里明确注释, 床是“井上围栏”。古时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所以, 个人认为, 若在译文最后对“bed”一词加以相应的注释, 那么西方人在欣赏这首古诗时, 则既可体会中国唐诗音节和谐, 文字精练的魅力所在, 也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译文内容要忠于原文
在我国古代经典作品中不乏有诗、词、曲、赋等多种表现形式, 其内容和表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译者在译作方面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 了解原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在这方面, 不得不提到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汪榕培教授。其先后完成了《英译老子》、《英译诗经》、《陶渊明集》等, 译著辉煌, 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好评。汪榕培最喜欢的诗人是陶渊明, 所以在翻译其诗歌上, 下了很大工夫。曾专门到陶渊明的故乡去考察体验了一个星期。随之译出这样生动、自然、传神的译句“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 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上) ”。而正是这样的经历, 再次证实了, 要英译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因译者与原作者所处时代不同, 所以除了对其内容要理解吃透外还应熟悉和原作者有关的一切细节, 甚至有一定的亲身感受, 最终才能译出更精彩、更贴近原文的作品。
第二, 内容上要做到选词考究, 忠于原文。
精通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曾与其夫人戴乃迭女士翻译过大量古代经典作品。其中, 对《红楼梦》的翻译最为著名。就作品名称的英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来说, 事实上中西方对于红色的解读是不同的。在中国, 自古以来, 逢年过节、婚嫁喜事, 从张灯结彩到装饰配备, 无不用红色来传递和烘托一种喜庆、吉祥的气氛;红色也是高贵的象征, “红楼”正是对“朱门”的影射。古时只有豪门贵族的府邸才可配有这种建筑风格。但在西方色彩文化中, 红色却代表“灾难”和“血腥”。杨宪益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始终坚持忠于原文, 虽冒着一定文化差异的风险, 也要把原汁原味的带有名族和历史色彩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三、变冲突为融合
在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定会遇到中西方的文化冲突。在此情况下,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变冲突为融合。
首先, 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要有跨文化意识并对源语和目的语之间不断进行比较, 及时并恰当地加以注释或使用描述性翻译。其次, 要深究西方文化, 并在英语词汇量、俗语表达等方面进行大量积累和扩充, 以便把作品翻译得更加准确、传神。最后, 变通翻译方法。在汉语表达上, 常出于通顺或强调而往往喜欢重复用词, 但英语则侧重于形式的多样性而避免用词重复。例如, 在《红楼梦》中, 人们称呼贾母时总是重复使用“老太太”这一称谓, 杨宪益先生的英译本则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英文称谓来避免重复:“grandmother”、“madam”、“the Lady Dowager”等等。这样, 就完全符合西方语言习惯, 从用词角度使整篇文章增色不少且不过于重复死板。
总之, 我国古代经典作品的英译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 这对传播中国文化, 树立国际形象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条传播文化的翻译道路上, 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相信只要做到有心、细心、专心, 想必在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英译领域定会有所建树。
参考文献
[1]蔡华.传神达意——读汪榕培英译陶渊明《形影神》[J].大连大学学报, 2009 (4) :38-40.
[2]彭俊, 钟文.顺应理论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红楼梦》杨宪益英译本为例[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 (10) :86-87.
[4]陈芙蓉.翻译中的文化冲突及其解决方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3, 20 (4) :102-104.
古诗文默写是中考语文的传统题型,在中考语文试卷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2015年以来(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老师座谈时表示,应该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各地越来越重视名篇佳句积累的考查。
⒈考题设置
古诗文默写通常被设置在“语言积累与运用”板块(试卷的第一大题)。不过也有例外,例如2016年武汉市、天津市、黄冈市、丹东市、河池市、南宁市和桂林市等地区的古诗文默写是进行独立设置的,2016年江西省、上海市、重庆市、荆门市、荆州市、桂林市、邵阳市、雅安市、南充市等地区将古诗文默写放在古诗文阅读部分。
⒉题目表述
中考试卷中对“古诗文默写”的表述,各地不尽相同。常见的表述有以下几种:
⑴古诗文默写;
⑵古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⑶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⑷根据提示,用作品原句填空;
⑸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⑹在下列每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⑺将相关的诗文名句用正楷字写在答题卡上面的田字格中。
不同的表述,可以看出命题人各自的考查取向。例如第⑶种表述,仅要求考生正确识记古诗文名句;第⑷种表述,则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识记古诗文名句;第⑸种表述,要求有所提高,需要考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写出符合语境的古诗文名句;第⑹种表述,不仅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还检测了考生对古诗文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第⑺种表述,将名句的识记与汉字的书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⒊试题分值
近年来,古诗文默写题多数地市的分值通常在6—8分,部分地区为10分。由于近两年传统文化备受关注,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的考查在中考试题中得到进一步强化,2016年古诗文默写题的分值有所提高,例如福州市、南京市、南平市、泉州市、温州市、烟台市、丹东市等分值为12分,上海市、长春市分值则高达15分。
⒋中考题型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其古诗文默写主要有以下六种题型:
⑴补全型默写。这类题型的考查形式为出上句写下句,或出下句写上句,或出两头写中间句。
⑵理解型默写。这类题型往往要求考生要根据要求或提示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⑶迁移型默写。这类题型对考生的要求较高,多设置一种具体情境,要求考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联想、迁移,写出符合情境的诗句。
⑷归类型默写。这类题型要求从某一角度出发,按一定的标准,写出某一类别的诗句。
⑸判断型默写。这类题型为选择题,要求考生选出给出的诗文默写选项中与原文一致(或不一致)的一项或两项。
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5.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6.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1. 无限朱门生恶棍,几多白屋出公卿。
12.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3.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1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15.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16.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8.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
19.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20.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2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2. 生也有涯,知――智也无涯。――庄子
23.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2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5.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26.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2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9.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30.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杨修《玉楼春》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句出自《左传·曹刿论战》。这里,曹刿所言与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最初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增的,一旦超过某一定值,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正如击鼓,却一鼓不如一鼓。
在生产中,边际报酬递减的例子十分常见。比如,在建房时,如果建材、建筑设备等其他投入不变,随着人工的增加,建造速度可能会加快;但人数增多到某一数量后,此时再增加人力,不仅不会加快建造速度,反而会“人多手脚乱”而延缓工期。又如,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当向一亩农田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没有第一个100公斤化肥增加的产量多,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甚至减产,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的增加,增产效应越来越低。再以国有企业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为例,当前国有企业职工总数远超国有企业本身所要求的适度规模,产出低,效益差,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与配置不合理。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粗放式的人力投入只会造成一个结果:边际报酬递减。
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该句出自《孟子》。孟子认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欲取之必先与之,有所得必有所失。
这与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理论”不谋而合。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经济活动必须消耗资源,而一切资源又都是稀缺的,在使用一种稀缺资源获得某种收入的同时放弃在其它方面所能得到的更高收入,称之为“机会成本”。通过比较机会成本的高低,可以使资源从效率低的用途转移到效率高的用途上。因此,以机会成本来估算生产中的各种成本,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整个经济或单个部门,单个企业的资源配置,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具有参考价值。有学者指出,目前我国大多数低效运行的国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机会成本是大得惊人的,应予以高度重视。
撇开“机会成本”不论,“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矛盾在经济上也是很普遍的,譬如银行业中“流动性”与“安全性”的矛盾,“安全性”与“效益性”的矛盾,经济活动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等等。
三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该句出自清·赵翼的《陔余丛考·成语》,含义为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体现了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原理。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席经济学教授阿克劳夫(Akorlof)对二手车市场模型的分析,创立了逆向选择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在信息不对称时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合同与投保人达成协议,发生保险事故时支付一定赔偿,投保人以支付保费作为代价。然而,每个顾客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是不同的,那些最容易发生意外的人往往最愿意购买保险。比如,在医疗保险中,那些知道自己身体状况不好、随时都可能住院的人最有积极性购买保险;那些身体状况良好往往不愿意购买保险。如果保险公司提高保险费,很可能将风险小的顾客赶出市场,而留下来的客户需要赔偿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迫使保险公司再次提高保费,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使得所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投保人(优质客户)全部退出市场,剩下那些健康状况非常糟糕、在高额保费面前仍然愿意购买保险的投保人(劣质客户)。劣质客户不断驱逐优质客户,保险公司从一开始所选择的总是那些最能使自己破产的劣质客户,正所谓“善者不来,来者不善”。
这种逆向选择告诉我们,凡是那些积极买保险的人都是容易出险的人,所以具有购买保险的最大意愿,以便出险之后能得到赔付。而出险概率较低的人则往往犹豫不决,如果保险价格提高了,反而会把他们拒之门外。经济行为中的逆向选择又叫“逆淘汰”,其实质就是广泛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规律。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属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成于水而寒于水
该句引自《荀子·劝学》。青与蓝,冰与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因为卓越,所以超越。
在经济现象中,连锁反应与效用成倍扩大的情况叫做“乘数理论”,也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该理论,在消费需求不足造成总需求不足而私人投资不力时,尤其要靠政府增加购买支出来解决。增加一倍的政府支出可带来多倍的国民收入。近年我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发展速度放缓,为扩大内需,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宏观经济,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复苏之路。
五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此句引自《吕氏春秋·察今》。该论述涉及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预期。
预期是人们对经济变量(如价格,利率)在未来变动方向与幅度的一种估计,预期可以支配人们的现实行为,通过对所有与决策有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进行预测,决策者就能够采取合乎理性的措施,使未来的不确定性得到部分或全部补偿。预期日益成为左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如英国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美国穆迪(Moody),惠威(Fitch IBCA),汤臣百卫(Thomson Bank Watch)在引导人们形成预期,对外汇市场波动预测方面作用重大。1997年4月25日,穆迪在降低泰国主权信贷等级后又降低了三家主要商业银行的信贷等级,并将降级归结为泰国经济金融形势恶化,由此造成投资者对泰铢贬值的强烈预期,加上国际投机机构大举进攻,从而推倒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出焉
原句引自《荀子·劝学》。荀子这一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到经济学中就是“规模经济效应”,即通过不断扩张生产和积累自身优势以达到最优规模,从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形成“滚雪球”式的赢利模式。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掀起的企业并购高潮,越来越显露出大型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主角地位。
七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原句引自《贾谊·论积贮疏》。贾谊在此指出,生产不足而消费过度,必然导致供给紧张,形成“短缺”经济。短缺是生产力不发达在经济上的表现,我国告别“短缺”进入买方市场也不过一二十年而已,长期以来,经济生活处于供给严重贫血状态,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增加供给这个“牛鼻子”,大力发展生产,引导合理消费,理顺各种经济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桎梏,才使我国逐步摆脱了“短缺”的困扰。
八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原句引自《晁错·论贵粟疏》。不难看出,晁错实际上在此提出了国家在发展经济中应当承担的职能———非“耕”也,亦非“织”也,而是“开道”也,即国家应主要行使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制订方针政策,发布信息,协调利益关系,提供服务,进行监督,来指导经济运行,实行政企分开,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尴尬局面,大力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九东家之子,增加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肤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此句引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东家之子,美得恰如其分,任何刻意的淡妆浓抹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有损她的天然魅力。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可以称之为帕累托状态。满足这一状态的经济就是有效率的。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一家生产企业,如果能够做到不损害对手的利益的情况下又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就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换言之,如果是双方交易,这就意味着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等.古文观止[M].中华书局,2008.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健,唐五湘.微观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汪祥春.微观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古代经典美文,赏析,意义,方法,师专生
一般说来, 经典是指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代文化的精华相融合的文化精髓。也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具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并且, 它的价值和意义是具有延续性和永久性的。具体而言, 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是久经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经典美文有四书五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各个时代的文人散文, 如山水游记散文、政论文、笔记文、小品文等。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选入大量的经典美文, 还有针对师专生专门开设名作欣赏课, 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美文的阅读和欣赏, 丰富词汇, 积累素材, 把好的作品融汇贯通, 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获得审美感知, 接受情感熏陶, 培养审美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新教改标准中, 提出语文课程教学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留给我们许多优秀的古代经典美文。这些古文承载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和文化思想。而作为师专生, 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修养和欣赏古文经典成了重大的课题, 因为师专生毕业之后大多都要从事教育事业, 而绝大多数要担当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 在他们的肩上承担着对后代的思想文化教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应该代代相传。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加之现代化进程加快, 西方文化的侵蚀, 使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具有了更新层次的意义。
学习和欣赏古典美文时,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字、词问题, 因为古典美文绝大多数是用文言文写作的, 要想解读美文, 第一步要解决入门的问题, 那就是读懂原文。读懂古典美文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学识素养, 再就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己使用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进行解读古典美文的时候, 也是一种学习和进入欣赏古典美文的方式。另外, 有必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作品时的写作背景。因为古典美文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古典美文创作很多都跟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有密切的关系, 比如, 李密的《陈情表》, 就是在当时朝廷提倡孝治天下的背景下, 李密用孝敬老祖母为由推辞做官, 所以才能打动皇帝, 达到自己不做官的目的。再如, 欣赏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时, 应该了解柳宗元在被贬永州之后, 心情抑郁不堪, 所以在山水间也染上了一层冷调。只有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背景, 才能更好地懂得其中所传达的一种人生感悟, 也才会与作者消除了时间跨度的隔阂, 达到认识上的共鸣。具体说来,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还要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达到解读和欣赏的目的。围绕如何充分利用经典美文, 提高师专生的语文素养研究课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下列方法。
一、激发对古典美文的兴趣, 注重营造欣赏美文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对古典美文产生兴趣, 才能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所以,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古典美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重在激发欣赏者的自主性, 重视个人的体悟和参与, 注重探索和思考, 因此在欣赏古典美文时可以借助现代的网络科技手段, 比如通过视频短片、动画、音乐、图片, 也可以采用知识竞赛、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 增强赏析的互动性和感染力, 营造轻松、诗意的气氛, 让欣赏者主动参与, 体会古典美文的优美意境。
二、注重阅读, 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体味生命的涌动
叶澜老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通过阅读, 我们才能从冷冰冰的文字中渐渐感受到语言的温度, 才能慢慢走进美文作家的情感世界, 使原本凝固的、静止的语言生动起来。要体味美文的美, 应该先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手段, 是欣赏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话语。入于眼, 出于口, 闻于耳, 记于心, 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代美文, 其中用字之准确、生动、凝练, 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有通过阅读, 才能解开其中深藏的内蕴。所以, 阅读能增强对古典美文的理解能力, 也能有效地把握古典美文内在的节奏, 分清语言结构, 领悟情感态度, 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提高欣赏水平, 提升心灵境界。
三、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体会古典美文的思想意境
在营造好欣赏美文的氛围后, 就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 体味古典美文深远悠长的意境。古代的优秀作品, 都是以其独特的或抒情或说理的方式展现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学习古文的意义, 不仅仅在于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从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因此, 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人文性。古典美文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情感, 具有强烈的人文意识。欣赏古文不应该只注重字词的翻译和解释, 而是要着重于阐述文章的意境、作者的思想境界, 让欣赏者在体味古人精炼的遣词造句基础上, 领略古文深邃和幽远的意境。再者, 古人讲究“知人论世”说, 在赏析古典美文时, 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 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 因为一个作家的经历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还要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这样, 再结合文章的内容, 细加品悟, 才能真正体悟美文的内涵, 也才能真正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 臻于至善, 从而才能提高师专生的文化修养。
四、采用探究性学习, 培养鉴赏古典美文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宗旨, 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学习方式。具体在欣赏古典美文时, 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 发现疑问, 确立探究的目标。然后让欣赏者分组讨论, 鼓励不同意见, 进行交流和论辩, 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最后,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写成小短文, 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古典美文, 从而达到多视角地欣赏美文, 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是能更透彻地理解和赏析古典美文。
五、立足于课内精读, 延伸到课外的泛读
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美文, 也可以创设多种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欣赏古典美文。但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 所以, 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欣赏古典美文的方法后, 把阅读欣赏的触角伸出课堂, 延伸到课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 课外阅读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和才能。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1.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苏轼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5.精忠报国。还我河山!——岳飞
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7.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8.一寸赤心惟报国。——陆游
9.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0.平生铁面心,忘家思报国。——陆游
11.但愿天下,家家足稻粱!我命浑小事,我死庸何伤!——文天祥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3.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1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5.丈夫所至在经国,期使四海皆衽席。——海瑞
16.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18.胸中有誓深如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
19.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于谦
20.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李梦阳
21.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22.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宋纁
2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4.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陈恭尹
25.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6.盛世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曾国藩
27.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丘逢甲
28.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胡宏
29.一身忧国心,千古敢言气。——楼钥
30.利于国者爱之,害与国者恶之。——晏婴
3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3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
34.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
3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36.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3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
38.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贾谊
39.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40.爱国如饥渴——班固
4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
4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43.投死为国,以义灭身。——曹操
44.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曹植
4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46.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
4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4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
49.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范晔
50.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范晔
51.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
52.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旧唐书?陈子昂传》
53.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54.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
55.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其然。——崔颢
56.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57.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58.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杜甫
59.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杜甫
6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
61.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
62.以国家之务为己任。——韩愈
63.忧国者不顾其身,爱民者不罔其上。——林逋
64.专利国家,不为身谋。——司马光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嘘我的伤才刚刚睡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而我爱夫子,淹留未忍归。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愿君采葑菲,无以下体妨。
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怀春情不断,犹带相思旧子。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春心摸拱花壹村相思壹村灰。
古代句子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便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
你是不是一直这样,安静地,凝望那些日沉日落,无家可归的忧伤。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古代句子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月光的森然,乐律的精魂,一切只是幻影,稍纵即逝。
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醉眼看别人成双作对,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山无棱,江水为竭,东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决。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古代句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萧萧扬花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恍恍惚惚,迷迷荡荡。我想起奉天的沈水,雨润的时节,微冷的初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恍惚中,时光停滞,岁月静好。宛如十年前。
你不曾给我一次回眸,我却始终在对你微笑。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古代句子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册教材都有几首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重大。如何引领小学生在古诗词中自由自在畅游,领略古诗词的瑰丽,值得我们探讨。
一、精选古诗词
多数教师,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不加选择,而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带有随意性,随意翻阅《唐诗三百首》,找一首孩子们没背过、简单的让孩子们背诵。有时,看到孩子们较乱,随意找个难度较大的古诗词,让其背诵,作为惩罚的手段......这些做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
古诗词意境甚远,有的古诗词,孩子们自己不能理解,就是老师讲了,也未必能接受,老师无论怎样描绘古诗词,孩子们对其优美的意境、描绘的美都没法理解。那么,怎样使古诗词有效教学,让孩子们热爱古诗词,又理解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美,首先选择古诗词是前提。如对于《锄禾》《悯农》《静夜思》等这些音韵美、意境优、语言简短等的古诗词,使小学生们感受四季变换的风景画、理解诗理、感悟诗意。
如对于《悯农》的教学,诗歌难以理解的句子是“丰收之年,农夫还是饿死”。在教学之前,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锄禾》,是李绅写的一首反映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疾苦的诗,《悯农》是李绅继《锄禾》之后的反映百姓疾苦的另一首诗,那么,“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吗?“悯农”又是什么意思?这样,从评析《锄禾》而迁移到《悯农》,使小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继而,引导孩子们边看图边读,体现看图和读的有机结合,利于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更体现新大纲规定的“在读中整体感知”的要求。此外,在引导学生们读诗时,可以引导他们一行行读,并边读边做动作,如“一粒”“万颗”“无”“饿死”等关键性的词语而做出相应的动作,让孩子们边读边比画动作,说明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也是意会的结果。
再如对于《登黄鹤楼》《望庐山瀑布》等的诗词,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只需要让他们理解字面意思就足够了,让他们对诗歌的内涵的理解和讲解,也是对牛弹琴。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古诗词的教学,采用一句句背诵的方式,使古诗词的教学脱离一定的语境和情境,致使孩子们对诗歌久而生厌。
(一)读做结合法
笔者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般是下载有关的课件,精心准备背景图,以看图、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如对于《咏雪》的诗词教学,笔者准备了一个雪叶稀稀落落飘落的情境,然后,让孩子们一起边看图,指着图片上的雪叶而数着“一片”“两片”“三四片”,再引导孩子们思考:雪在飘,可是雪花能1、2、3、4的数,说明雪下得大还是小?那么,接下来“五片六片七八片”数字越来越大,雪花越来越多,说明雪下得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进而再让孩子们读“九片十片千万片”极言雪下得更大。再呈现第四幅图:雪花落进了芦苇里,找不到雪花的情境,于是,“飞进芦花都不见”也顺理成章被直接理解。
孩子们对这首诗歌,从看动漫、观察图片、读诗词、做动作、思考问题、感悟诗歌等,孩子们对这首诗词充分理解。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法
对于《咏鹅》的教学,如果让孩子们直接朗读和背诵也不是难事,但是呈现一群在水里游泳的大白鹅,再以讲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七岁的骆宾王一天看到一群白鹅美丽可爱极了,于是,就用小手指着白鹅作了一首诗——《咏鹅》。再次用课件展示水里的白鹅图片,引导孩子们说出鹅的脖子是什么形状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鹅掌是什么颜色?水波又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和视频,既培养孩子们专注于观察的能力,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巧用游戏法
孩子们喜欢游戏,“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喜欢动,喜欢想象,喜欢扮演各种角色,喜欢表现自己。而枯萎的小学化教学——灌输式教育,只能让孩子们过早地饱尝学习的酸甜苦辣,只能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反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有恐惧感、畏惧感。因此,我们的小学生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把游戏作为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以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欲望。古诗词教学中,如果也能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效果也定会斐然。
如开展“我是小诗人”的比赛活动,每天让1—2个小朋友展示自己背诵的古诗词,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诗词的大意,也可以让孩子们随口吟诵几句“诗词”,尝尝当诗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也可以以接诗句的形式开展游戏,利于遗忘的孩子及时复习和巩固,避免学一首忘一首。古诗词的游戏,也可以开展“火眼金睛”的游戏,以填入所缺的词的形式而开展,看看谁记得清、反应快,如( )明月光,疑是( )。( )望明月,( )头( )故乡。通过将诗词中的重要的词语省略掉,让孩子们给补全的方法,既培养孩子们快速反应能力,也促使孩子们对古诗词的反复复习、强化记忆的双重效果。
“民族的才是弥足珍贵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文化宝库的明珠,是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值得永远历代传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怎样教学古诗词,同仁们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陶行知先生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与目前深入开展的课改遥相呼应,古诗词的教学也需要创新,通过看一看、演一演、画一画、想一想等,通过读写结合、情境的创设、游戏的使用等,古诗词教学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让孩子们感悟古诗词的美,用古诗词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传承几千年积淀的瑰宝,提高文化素养,也提高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
[2]陈跟娣.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2).
【古代经典名句】推荐阅读:
古代经典祭文09-11
中国古代经典诗句06-07
古代廉洁经典故事06-17
古代经典爱情名言06-20
经典古代成语故事06-07
中国古代经典相思诗词07-09
中国古代经典历史故事06-05
经典中国古代寓言故事07-23
中国古代经典的母爱故事07-27
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