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精选8篇)
摘要:近年来,保费规模的快速增氏和保险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带来了保险理赔的跃增‘言力一数据显示,1999年至2008年的10年间,保险赔付累计支出近1.2万亿元,而新中国成立头10年国有保险累计赔款只有3.8亿元在提供风险补偿力一面,近5年来,保险业累计赔付达到7000多亿元,平均侮年赔付1400多亿元,对减少灭舍事{i改损失、维护正’常生产生话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个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正是基于保险的关键作用,以及在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史因此倍受关注,对此财务风险有待史进一步的分析,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成为必然 关键词:金融市场保险公司财务管理
1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
最初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在政府的监管控制之下。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资产部分卞要由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运作,同时保险资金的运用架道卞要以流动资金贷款和购买金融债券为卞1991年至1995年金融混业发展,国家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监管有所宽松,保险公司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领域和购买金融产品入世后,我国保险业开始国际化,在财务管理力一面,我国保险业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国外的优秀成果,同时政府加大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监管力度2003年以来我国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开始向集中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发展如今,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了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文化,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小断扩大,人员结构明显优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i}},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小断提i}},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对而言处于稳定状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提i}}尽管我国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的某些力一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但财务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小完善的力一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加大,这对于如何化解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力一面的各类风险,使之小进一步衍生出新的小良问题,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史i}}的要求,使得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史加紧迫。
2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小符合法律规定
我国新《保险法》第一白零一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小得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规定的数额”但实际上,就连在中国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的中国人寿都小能完个符合新《保险法》的规定目前,在我国保险业界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小相适应的情况:保险公司未随着其业务规模的扩大相应增加资本金,使得无法确保其最基本的偿付能力,这会严重增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2.2未能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
现在有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偿付能力边界的管理模式,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额度与规定的最低偿付能力标i1i相比较,来评估其经营状况《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对我国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别规定了最低偿付能力标i1i,财险公司的侮一标i1i都与上一年的自留净保费收入相联系,寿险公司的侮一标i1i与其实际负债挂钩但是该规定在实际的保险经营和财务管理中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目前我国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依然薄弱,存在一定程度的偿付能力小足的情况(如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曾两次因
偿付能力问题被中国保监会警告),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2.3资金运用架道相对较窄,投资比例失衡
近几年在规范投资行为的前提下,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在监管力一面有所放
宽,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明显多元化,但同保险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及地Ix相比较,保险资金的运用架道依然过窄,投资的创新能力还比较低
同时,在资金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投资比例失衡的问题,从表1中可分析得到:银行存款依然在总资产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只能获得较低的存款利息,远小能满足保险产品所要求的投资收益水平以及保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的新领域来保证其给付的可靠性
2.4财务报告和财务检查的手段和力一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无论是在保险财务报告还是在保险财务检查的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报送报表小及时,信息传递滞后;财务数据小完整,未经独立市计师市计,无法保证真实性;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脱节,难以实现信息的标IT I化;未实现监管信息电子化,信息收集的效率低下;现场检查只注重合规性检查,忽视安个性检查和风险评价,实际绩效大打折扣;监管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等等尤其要特别注意:保险业务中的绝大多数中一证都涉及财务与资金,但基层公司单证的印制、领用、保管、使用、编号、销号等制度既小统一又小规范,各种单证之间的衔接、制约小紧密,财务核算过程中单证的传递,会计凭证的附件等小规范,中一证有意无意的流失情况经常发生,中一证混乱往往造成数据失真,资金流失,因此必须加强单证的管理此外,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及新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对纸质原始中一证及电脑生成的电子中一证有了新的要求,中一证管理也要系统化、科学化这些小完善的地力一如果任其发展小加以纠正,势必会愈演愈劣,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保险公司财务危机。3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3.1资本金要求要落实到位,使资金规模与业务规模相适应
各国对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金都作了限定,小仅开业时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就是在营业中,也要求保持资本金的最低限度如在美国纽约州,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必须经常维持的最低资本金为200万美元,其初期资本金则为最初资本金的两倍或400万美元而目前我国保险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小太相适应,对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小应只作法律上的规范,对于资本金规模达小到标IT I的保险公司,该保险公司必须对其业务规模和资本金规模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其符合经营标IT I同时,在保险经营和财务管理中史应加强公司内部的实际监管和控制,使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无论是开业时还是经营中,都满足法律规定的保险资本金规模与保险业务规模相适应标IT I
:3.2构建提高偿付能力的内部监管体系
为了改善我国保险财务管理在偿付能力力一面的小足,需要借鉴国际监管变革的新思路和新动向,小断加强和改进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内部监管和控制。一是保险公司根据其业务规模调整最低资本金要求,建立风险资本制度,对现有偿付能力编报规则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二是加强对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的内部监测和防范三是建立偿付能力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四是健个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制度。保险公司对其总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小足的风险状况进行科学分类、识别、评估,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动态调整风险监测体系,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3.:3适当拓宽资金运用架道,合理配置资金投资比例
依我国保险业现在的实际情况,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架道显得很有必要。但由于目前我国宏观金融环境还小够完善,各力-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所以保险资金运用力一式的选择还要慎重,保险公司要做到逐步放开,市慎适度,投资架道适当创新,建立合理的投资组织模式,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保证安个性、流动性、收益性的统一同时借鉴国际通行的监管力一式,保险公司内部应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监管,限制高风险投资的比例,合理调配保险
资金的投资比例,重视根据实际风险情况适当调整资本权重,如美国与日本的风险调整的 资本权重情况。
从表2美国和日本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权重的比较可得出:美国将资本投资的风险分划的档次史详细,这使得美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史为严格,史有效率,从而其保险投资也史为安个基于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我国在有选择的吸收的同时,在资金运用力一面要尤为重视对资本权重的划分,从而规范资金的流向,力求保险资金的运用在力一式上灵话合理,在风险控制上安个有效,在收益上稳定可靠
3.4改善财务报告和财务检查的手段和力法
最初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是在政府的监管控制之下。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资产部分主要由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运作, 同时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主要以流动资金贷款和购买金融债券为主。1991年至1995年金融混业发展, 国家对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监管有所宽松, 保险公司的资金可以用于投资领域和购买金融产品。入世后, 我国保险业开始国际化, 在财务管理方面, 我国保险业吸收和借鉴了许多国外的优秀成果同时政府加大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监管力度。2003年以来我国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开始向集中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发展。如今, 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 建设了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文化,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人员结构明显优化, 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高, 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相对而言处于稳定状态,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尽管我国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的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但财务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 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完善的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尤其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 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在加大, 这对于如何化解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各类风险, 使之不进一步衍生出新的不良问题保证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得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更加紧迫。
2 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不符合法律规定
我国新《保险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 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规定的数额。”但实际上, 就连在中国市场上享有垄断地位的中国人寿都不能完全符合新《保险法》的规定。目前, 在我国保险业界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不相适应的情况:保险公司未随着其业务规模的扩大相应增加资本金, 使得无法确保其最基本的偿付能力, 这会严重增大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2.2 未能充分考虑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
现在有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偿付能力边界的管理模式, 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额度与规定的最低偿付能力标准相比较, 来评估其经营状况。《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对我国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别规定了最低偿付能力标准, 财险公司的每一标准都与上一年的自留净保费收入相联系, 寿险公司的每一标准与其实际负债挂钩。但是该规定在实际的保险经营和财务管理中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 目前我国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依然薄弱, 存在一定程度的偿付能力不足的情况 (如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曾两次因偿付能力问题被中国保监会警告) , 增加了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
2.3 资金运用渠道相对较窄, 投资比例失衡
近几年在规范投资行为的前提下, 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在监管方面有所放宽, 随着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明显多元化, 但同保险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及地区相比较, 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依然过窄, 投资的创新能力还比较低。
同时, 在资金运用的过程中, 存在着严重的投资比例失衡的问题, 从表1中可分析得到:银行存款依然在总资产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 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里, 只能获得较低的存款利息, 远不能满足保险产品所要求的投资收益水平以及保证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的新领域来保证其给付的可靠性。
2.4 财务报告和财务检查的手段和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无论是在保险财务报告还是在保险财务检查的制度上都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如报送报表不及时, 信息传递滞后;财务数据不完整, 未经独立审计师审计, 无法保证真实性;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脱节, 难以实现信息的标准化;未实现监管信息电子化, 信息收集的效率低下;现场检查只注重合规性检查, 忽视安全性检查和风险评价, 实际绩效大打折扣;监管队伍的素质还有待提高等等。尤其要特别注意:保险业务中的绝大多数单证都涉及财务与资金, 但基层公司单证的印制、领用、保管、使用、编号、销号等制度既不统一又不规范, 各种单证之间的衔接、制约不紧密, 财务核算过程中单证的传递, 会计凭证的附表2美国及日本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权重件等不规范, 单证有意无意的流失情况经常发生, 单证混乱往往造成数据失真, 资金流失, 因此必须加强单证的管理。此外, 新的信息处理技术及新的支付手段的出现, 对纸质原始单证及电脑生成的电子单证有了新的要求, 单证管理也要系统化、科学化。这些不完善的地方如果任其发展不加以纠正, 势必会愈演愈劣, 严重时甚至会诱发保险公司财务危机。
3 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的完善对策
3.1 资本金要求要落实到位, 使资金规模与业务规模相适应
各国对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金都作了限定, 不仅开业时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 就是在营业中, 也要求保持资本金的最低限度。如在美国纽约州, 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必须经常维持的最低资本金为200万美元, 其初期资本金则为最初资本金的两倍或400万美元。而目前我国保险资本金规模与业务规模不太相适应, 对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应只作法律上的规范, 对于资本金规模达不到标准的保险公司, 该保险公司必须对其业务规模和资本金规模做出相应的调整, 使其符合经营标准。同时, 在保险经营和财务管理中更应加强公司内部的实际监管和控制, 使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无论是开业时还是经营中, 都满足法律规定的保险资本金规模与保险业务规模相适应标准。
3.2 构建提高偿付能力的内部监管体系
为了改善我国保险财务管理在偿付能力方面的不足, 需要借鉴国际监管变革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内部监管和控制。一是保险公司根据其业务规模调整最低资本金要求, 建立风险资本制度, 对现有偿付能力编报规则体系进行调整、完善。二是加强对保险公司系统性风险的内部监测和防范。三是建立偿付能力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四是健全保险公司分类监管制度。保险公司对其总公司及分支机构的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状况进行科学分类、识别、评估, 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动态调整风险监测体系, 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3.3 适当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合理配置资金投资比例
依我国保险业现在的实际情况, 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显得很有必要。但由于目前我国宏观金融环境还不够完善, 各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 所以保险资金运用方式的选择还要慎重, 保险公司要做到逐步放开, 审慎适度, 投资渠道适当创新, 建立合理的投资组织模式, 提高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 保证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统一。同时借鉴国际通行的监管方式, 保险公司内部应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监管, 限制高风险投资的比例, 合理调配保险资金的投资比例, 重视根据实际风险情况适当调整资本权重, 如美国与日本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权重情况。
从表2美国和日本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权重的比较可得出:美国将资本投资的风险分划的档次更详细, 这使得美国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更为严格, 更有效率, 从而其保险投资也更为安全。基于美国和日本的成功经验, 我国在有选择的吸收的同时, 在资金运用方面要尤为重视对资本权重的划分, 从而规范资金的流向, 力求保险资金的运用在方式上灵活合理, 在风险控制上安全有效, 在收益上稳定可靠。
3.4 改善财务报告和财务检查的手段和方法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策略
DOI:10.19354/j.cnki.42-1616/f.2016.17.32
保险公司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够成熟,在保险公司的整个运营体系中,财务管理是其核心部分。我国保险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应对能力较弱,这和保险公司本身处于发展中水平相关。保险公司现今的管理水平无法满足保险公司发展的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合理的提出应对策略。
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缺失。(1)会计凭证和单据证件的管理混乱。所有从事会计事业的人员都清楚,会计凭证和各类单据是所有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的原始依据,大多数单据直接涉及到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管理者想要了解资金的走向就必须要查阅会计核算的账目,如果凭证信息不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很多的保险公司在会计凭证的填写制度和要求上不够规范,经常有单据丢失、数据不准确等情况出现。影响到财会信息传递到终端的准确性。源头工作有误,会导致后续工作也没有准确性,所以会计凭证和单据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觑[1]。(2)财务信息标准化程度低。财务工作在开展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作标杆,就会使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发生变化,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其他层面。个别保险公司的财务报告并不是由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完成的,所采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也是比较落后的,在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这种模式是不可行的。(3)电子化监督程度不够。相关管理人员的观念较陈旧,认为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的作用并不大,因此不重视监督工作电子化的效果,所以在实际的检查工作中一直没有好的效果。
(二)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分配不合理。传统经营模式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保险公司也是深受它的影响,在内部管理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在部门的设置和职责的划分上有很多不合理,各部门分工特别模糊。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与业务部门的配合来产生合力。保险公司里的很多财务人员一样有业务方面的工作,这就使他们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同时阻碍了业务部门在职能上的发挥。利润最大化不仅是保险公司经营的目标,更是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但是,保险公司在业务部门的任务分配以及绩效考核上,一直都是听从上级管理部门的命令,没有明确统一的权责划分标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业务部门并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目标,也不贯彻公司的经营理念。为了实现业务上的发展,业务部门会各自扩张,不重视质量,只重视业务范围。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不利于业务的发展,更是给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难度,无法发挥它的调节作用[2]。
(三)预算管理的相关体系相对不健全。预算管理能够量化保险公司的各项业务计划,从而帮助管理者进行合理的配置资金、合理的按照方针进行经营计划。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它的经营目标,也能提升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保险公司的预算管理主要负责控制筹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预算,明确资金在各个项目上的使用情况,了解业务进度,使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保险公司在层次结构的划分上比较复杂,分布也特别广泛,再加部门之间的职能设置不够规范,使预算管理在公司内部并不好开展。上述的不利因素都造成我国的保险公司多数都没有自己的预算管理体系,即使个别公司有建立,也难以发挥预算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在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时,每个部门都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不会严格按照预算管理体制所规定的预算基金来争取资金,使预算管理失去时效性,管理理念也没办法得到落实。预算管理的这些问题,使保险公司的风险性大大提高,资金的流向也会变得混乱,十分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
二、相关的应对策略
(一)升级硬件条件、健全内控制度。財务管理工作紧随时代发展,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对这类硬件设施的投入,让管理人员能够高效地工作。同时,要引入现代财务管理系统,使管理人员拥有新的管理理念,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借鉴一下内控制度相对完善的同行企业,采用会计凭证与单据规范化管理的方式,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质量。
(二)合理分配员工工作,实施激励机制。(1)建立明确的权责体系。在清晰的权责体系中,每位员工的责任都是明确的,这样能让他们熟知自己的责任和压力,以此来督促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权责体系要公平、合理,力求考虑到每一个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能提高一些。(2)给予管理人员适当的授权。公司可给表现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适当的授权,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利于员工工作目标的设定,在不断的自我肯定和公司认可中,发挥出更多的工作潜能。同时也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及配合,使财务管理工作的地位得到提升,以便于后面的财务工作开展。(3)重视人才培养。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在熟练掌握会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懂得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保险公司要注重对财务管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可引入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提升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还要对这些人才进行定期、系统地培训,让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结合中提升自己的技能,为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提供人才保障。
(三)健全预算管理体系。管理好资金才能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保险公司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将资金管理列为最重要的管理内容,它不仅影响到公司的盈利水平,也是衡量该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一大标准。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正是为了保证资金的透明化和合理使用。保险公司要建立适应本公司的预算管理制度,以此来控制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规范费用的支出使用,这些都是对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以我的HX人寿保险公司为例,该公司在预算管理上,由总公司统一制定相关制度,各分公司严格执行,总公司定期汇总资金流向,并监管分公司的业务流程。
(1)编制全面的预算表。科目细分的预算表能够更加明确费用支出,将所有费用按照行政性、资本性或者业务性来区分,编制出长期期限与短期期限相结合的预算表,使它能够有效地控制相关的费用支出。(2)实施预算审批制度。预算审批制度是至本级的预算想通过,必须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而且要求在上级部门批复同意使用以后,本级才能开始实施。它能够让费用支出更加规范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不合理费用的使用。预算审批制度要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在保险公司内,让所有的员工都能作为监督者来检查它的具体落实情况。预算审批制度为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3)落实预算责任。预算的实际执行要做好监控和考核工作。而且要让预算具有时效性,也就是监控要实时,考核要定期。如果发现预算金额与实际金额的差距较大,那么这个项目就要列为重点检查,管理人员要深入调查和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来找出问题。
结束语:人们的观念在不断进步,因此对保险的业务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我国保险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保险资金也是更具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保险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保险公司面临的这些新风险是必须要注意防范的,否则可能会演化为保险系统的风险。基于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健全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加强财务会计的核算水平,使保险行业能够科学、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学军.浅议新时期保险公司如何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优化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4(2):55,67.
作者:【姜成,姜英奎】 2010-10-17
一、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费用核算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弱由于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少,经济业务量小,大多数企业没有专业的成本核算员。对企业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没有能力进行分类核算;有的企业即使设有成本核算员,仍存在着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问题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2.经济管理意识淡薄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他们通常把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放在企业产品的供应与销售,一般在产品销路通畅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并不重视经济管理的作用,更多地是把经济管理作为财务数据披露或是记账的手段,并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管理工具。当然,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更没有可能把经济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断地追求产品销售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3.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经济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经济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经济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管理思想落后。4.资本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负债率高,难以规避财务负债陷阱。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不可避免要采取负债经营策略,这就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偿债能力弱化,债务资本运用不当可能使企业潜在财务危机随时爆发,其亏损又使财务危机的陷阱突现。5.筹资渠道窄,资金严重不足资金问题始终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关键因素,其资金筹集手段主要依靠内部融资,缺乏多方向融资渠道。造成这种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另外国家在制度上和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充足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1.加强经济管理,控制合同在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中小企业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应该自备或与相关财务部门等专业部门合作,邀请他们参加所签合同的专业审查,把关要严,合同条款力求表数清晰、责权明确,从而杜绝造成今后甲乙双方纠葛不清的几率。另外要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经济管理的参与,使应收款及时到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问题。2.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当力求拓宽融资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发行优先股,加强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保证资金需要。另外可以向国家申请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还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资本的改造,进行内部股份的分配进行融资。3.加强经济管理,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要充分应用会计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经济管理制度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中小企业管理需要会计核算,同时不断地要求和指导着会计核算;而同时会计核算也受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引导,会计核算提供的财务数据信息影响着企业对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4.努力提高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要重视现有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长期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帮助企业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另外,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本身也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5.加强经济管理,控制、节约经济运行成本经济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点,它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各种材料的消耗、机械设备的利用程度、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劳动组织水平等,最后都要在经济成本中反映出来,经济成本指标是公司经营水平的一个综合性的质量指标。6.加强内部经济管理与控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健康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制
摘 要:针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了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正处于最困难和最关键的时期。为推动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有关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立农业法定险种、成立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建立再保险机制和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等措施建议。关键词:农业保险;保险公司;保险组织体系;法定险种;再保险机制。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目前,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总体上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要持续高效地推进农业保险,必须着力解决一系列影响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和矛盾,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一、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85%。在我国的经济成分中,农村经济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因而转移农业生产中的巨大风险,保护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成果不遭受意外损失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尚不完善,目前农村的自然灾害补救渠道主要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商业保险补救占比非常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保险尚未涉及。自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就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最近这些年,我国的保险业蓬勃发展,农业保险发展的不平衡即日渐凸显。1992-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8.17亿元下降到
3.96亿元,到2004年,人均保费还不足0.5元。1985-2004年农业保险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综合赔付率高达120%,远远高于保险业界公认的盈利临界点70%。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中央从2004年开始连续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强调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重要性。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形势严峻,已经到了非加快发展不可的地步。
二、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有关政策因素和地方政府、保险企业的态度及农民对此的认识程度。
(一)农民收入低,缺乏参保的积极性。
过去几年中,由于不少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以农为主的纯农户的收入增长尤其困难。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2003-2009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在这种收入低水平的情况下,每个农户扣除必须要缴的各类税费、生活必须开销、子女教育费用、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必需品的支付外,真正可以支配的收入已经是微乎其微了。再要支付一笔农业保险费,显然这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是不能接受的。同时,由于农业保险规模控制较严,操作复杂,赔偿估价时双方意见往往分歧较大,一些本想参保的农民往往因此最终选择了放弃。另外,20世纪80年代,农民在社保站交养老金,但是最终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这也使得部分农民对保险缺乏信心,因而参保积极性不高。
(二)保险公司实力不足,传统农业险难以为继。
农业保险是一种靠天吃饭的险种,往往是一个灾年就能吃掉以往数年的基金积累。中国农业受灾的比例每年大约在40%以上,天下论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出10%-20%。近几年来,中国农业每年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约为125亿元,而全世界平均每年也只有50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国占了1/4的比例。农业保险是一种收费低、风险大、赔付率高的险种,盈亏平衡点是65%~70%保本。自然灾害、疫病突发的大面积、不可预期性,使保险公司从技术上无法回避风险,所收取的保费不足以维持赔付。因此,经营农业险的风险远大于目前其他财险产品。如果保险公司实力不足,则很难操作农业险,所以开发农业险的保险公司屈指可数。目前只有人保财险公司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两家开办农业险,而由于常年亏损,它们的这项业务也在急剧萎缩。
(三)国家财政给予的支持不够。
农业保险不同于民政部门的灾难救济,也有别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不仅涉及到农村的收入再分配,还要求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吻合。目前,政府对农业保险仅予以免营业税的优惠,这显然是不够的。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提高财政补贴,让各保险公司真正看见其中的利益所在。只有商业保险公司看到了农业保险的利益,它们才可能自发地去开发其中的市场,而目前的农业保险市场是无利可图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较高的政府补贴,财产保险公司是不会自愿进入的,已经进入的也会逐渐产生抛弃这部分业务的想法。农业保险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其基础应是政府行为。中国农业保险已经发展到了很“尴尬”的地步。商业保险被证明并不适合中国比较分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
生产方式,因而国家必须“兜底”。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否则,发展农业保险就只能停留在“呼吁和呐喊”的阶段。
(四)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较大。
我国农业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经营比较分散,而且较易发生道德风险。因此,农业保险的承保手续也比较复杂,调查、索赔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在赔偿入保农户损失前,调查程序繁琐,耗费的人力与财力相对较大。保险公司稍有疏忽,有的入保农户就可能虚报损失,获取额外利益。
(五)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分散。
保险公司独自经营、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办、保险合作社经办等现行农业保险组织构成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是分散的,无法充分调动政府、保险人、被保险人三者的积极性。同时,政策性的保险机构不健全,使得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这些都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快速发展。
(六)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的极度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保险涉及农业经济管理、商业保险、农业财政预算、农业气象、农田水利、畜牧兽医等多个学科,涵盖面较广,需要多方面协作。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保险教育,又由于农险业务分散,查勘定额、赔付兑现工作量都较其他险种大,加上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工作环境差,很多保险从业人员对农险都是敬而远之。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业保险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特别是核保、理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七)保险险种少,研发能力弱。
虽然农业保险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目前保险产品的结构还不合理,产品数量少、质量低,更新速度慢,缺乏针对性。真正根据农民收入水平、风险状况量身定做的产品少之又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与农业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保险产品研发能力较弱直接相关。
三、加快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保险立法。
农业风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农业保险规范、有序、健康的发展,更有赖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给予支持。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对农业保险的立法,并制定实施细则,以确保农业保险体系顺利、健康运行,使农民的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但是,我国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尽快对农业保险进行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保险的目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费率厘定、赔付标准、实施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应该逐步建立农业保险补偿机制。
(二)成立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
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保障作用,因此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应当把农业保险从商业保险中分离出来,再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一并考虑在内,成立政策性综合性农业保险公司。逐步形成以国家农业保险公司的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以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合作社为经营主体的健全的组织体系。这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政策,而且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
(三)政府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免交营业税,其他方面与商业性保险一样。要发展农业保险,仅靠保险公司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世界其他国家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表明,政府积极的政策性运作是农业保险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政策性保险就是由政府来主导农业保险的供给,政府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特殊的准公共物品给予经营性补贴和其他扶植,并负责提供或指定机构经营。经营机构以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损失提供经济补偿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针对中国农村范围辽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应对保险公司开发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保险产品给予政策倾斜,如优先给予申报这类产品的企业以开设保险公司的牌照。同时,对保险业为“三农”服务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譬如经济发展速度慢的地方,就要优先开发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的防灾防损产品。
(四)设定农业法定险种。
根据保险大数法则的原理,保险参与率越高,稳定系数越大,越趋于合理,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支付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各地保户的参保能力差距较大。针对地区差异,可设定部分法定农业保险,就如车险中的第三
者责任险一样。这将有助于提高保户的保险意识,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积累,稳定农业保险的经营。法定保险的保险费在初期可由财政提供,或从扶贫款中拨付,也可以如捐赠“希望小学”一样发动社会捐助。
(五)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农业保险属于高风险险种。农业保险要能可持续发展,则必须有完善的再保险机制支持。中央政府应该强力推行农业保险再保险制度。对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林、牧、渔等产品的生产,应由政府牵头,组织国内具有再保险经验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进行分保,分散农业保险风险,降低农业保险的风险责任。
(六)建立多渠道农业保险体系。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风险差异性较大。现阶段,要设立一家全国性(政策性或非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统一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应走经营主体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道路。可以建立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保险公司代办、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农业相互保险公司、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立足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等。具体采用哪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来决定。要鼓励现有的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体系。
(七)加强保险人才培养。
我国目前保险人才缺乏。据统计,全国每年需要增加的保险人才上万名。因此,要发展农业保险,还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应加大保险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同时加强保险从业资格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保险职业培训,为我国的农业保险的顺利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最关键又是最困难的时期。随着各项支持“三农”政策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落实,我们相信,我国农业保险必将打破“坚冰”,出现新的局面。参考文献:
[1]楚汴英。我国农业保险现状与农业保险制度供给[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2]黄英君。论建立健全我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国外农业保险模式的借鉴[J].金融与保险,2006(3)。
[3]王凤山,王永文。促进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J].保险世界,2005(2)。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农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我国通过宪法和法律将这种制度确定下来只有二十多年,在确保其实施的法律环境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
一、当前村民自治法律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宪法和法律对村民自治的定位易引起混淆。
根据宪法第111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整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自治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独立于其他机关或组织的性质。但是宪法对村民委员会制度的规定是在第三章第五节,而第三章规定的内容是国家机构,第五节规定的内容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种规定容易给人以一种错觉:村民委员会是一级政权机构、是乡镇政权的下级组织,从而混淆村民自治的性质。这种立法上的混淆对之后的执法工作等有着误导作用,对村民自治的顺利进行存在不利影响。
除宪法以外,《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的规定也不完整、不明确。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践证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但是它有着“先天的不足”。因为村民委员会只是村民自治的一个载体,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重点放在了村委会的组织结构建设,用了大量的法律条文规范村委会组织,对村民自治本身的规定则相对较少,与村民自治立法的宗旨和原意相去甚远。
(二)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不协调。
关于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的关系,《村委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这种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指导, 保证村委会的决议、决定及工作符合党的政策和法规指导和帮助村委会搞好班子建设, 特别是村委会的选举工作,指导村委会依法做好各项工作, 如调解民间纠纷等。从村委会的角度讲, 一要积极主动求得乡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帮助,二要自觉地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完成各项任务。但是, 由于一些地方的乡镇党委和政府对与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与协助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造成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存在着乡村关系不协调的现象,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乡镇政府过于干涉村务管理,使得村委会的自治职能弱化甚至消失,附庸于乡镇政府,丧失其应有的活力;另一种是村民自治过分加强,无无视乡镇政府的指导,形成过于自治的局面。
(三)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界定不清。
对于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两者的关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并没有做出直接规定,但是它的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村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决定村委会必须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这种领导不应是上下级的领导,而应该是对村委会的工作起到监督和保证作用。但是在现行的村民自治法律中,虽规定了村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其具体职能,对于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的规定存在盲点。4首先,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党的领导,容易造成党组织这种领导的扭曲与膨胀,对村委会的自治工作进行不当的干涉,根据学者的调查,各村的党组织实
12321 陈国申,李媛媛:试论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对策,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29页。天津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3 连丽霞,张蓉: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25页。4 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83页。
际上是各村的权力中心及实际的领导者、决策者和管理者,各村党组织负责人均是社区权力
5的核心人物。某些情况下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是否顺当, 往往取决于村主任和村支书的私人关系或者他们的个人威望。其次,还有的情况就是,有的村民自治组织把自治理解成绝对自由, 不接受村党组织的正常领导, 甚至向党组织的领导权威发起挑战。
(四)农村本身存在各种不良因素。
农民是实行村民自治的主体, 农民的法制意识和行为是实行村民自治的最直接的因素, 农村的法制小环境同样对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起着促进或阻挠的作用。村民自治确实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这农村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提高了群众和村委会干部的素质。在村民自治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农村在思想观念、心灵世界、行为方式和知识文化结构方面
6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为进一步发展村民自治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这种基础
还不够深厚,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素质离村民自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由于自私的观念、小集团的观念、家族观念及各种错误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 在实行村民自治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 制约和影响了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农村的家族势力仍旧较有力量, 可能会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村民委员会选举, 使公正的选举受到家族势力的干预和破坏;二是在民主管理集体经济时, 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小集团的利益使村里的经济管理和民主监督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对待村委会的工作可能因各种因素的存在采取反对或不支持的态度, 使村委会的工作受到阻碍;四是在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或村民公约时, 可能因不懂法而出现违法、违反政策的现象, 如有些地区的村规民约简直就是一张罚款单, 罚款细目可以多达几
7十项。
(五)农村的法制建设不够,不能营造健康、完备的法制环境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趋势,是9 亿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广泛实践, 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安排, 在缺乏法制传统的农村社区推行, 更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由于受长期的专制历史影响, 中国农民非常缺乏民主经验和民主习惯, 不善于行使自治的民主权利。当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够强化, 村民自治没能完全纳入法律化、制度化的轨道, 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前面说过的“过度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倾向, 农村社会出现了不稳定的因素, 对农村基层民主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改善村民自治法律环境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明确村民自治的地位。
根据宪法的规定,农村村民建立村民委员会,实行村民自治,理应制定一部完整的村民自治法,保障村民各种自治权利,同时也保障村民自治组织按照自治的原则进行运转,真正达到宪法的要求和目的。但是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村民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集中解决了民主选举等问题,但对于村民如何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只作了原则性的、一般性的规定, 还没有全面、详细地展开规定, 因而缺乏可操作性。
所以在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制定新法时,应当注重明确村民自治的定位问题,关键是要解决一些问题,包括:
首先,明确村委会在村级组织中独立的主体地位,它不附属于任何行政机构,它代表的是农村最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其次,厘清村委会与国家的关系。村委会是农村公民结成的基础性权力共同体。按照宪法,作为国家公民应当履行公民的义务。因此它要完成法律规定的各项国家任务,接受乡镇
相继全: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王新生:农村村民自治的法律环境评析,载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81页。
政府的合法性的行政指导;
再次,在对外关系方面,包括对乡镇政府的关系,村委会是独立的,自主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受其他组织的不当干涉;
最后,全面、详细的完善村民自治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定,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有法可依,真正做到“让群众明白,保干部清白”,促进村民自治的真实有效和健康发展。
(二)协调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促进“乡政村治”格局的长期稳定。为了克服在村民自治问题上“附属行政化”和“过度自治化”这两种错误倾向, 对乡村关系进行适当、有效的整合, 必须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其中提高认识, 就是充分认识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是村委会的性质决定的,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 依法享有自治权利, 因此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关系不应也不能定为领导关系。改进方法, 就是乡镇政府除采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方式外, 应更多地运用法律、经济和教育等管理手段, 在尊重村民自主权和村委会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管理。
其次,村委会应引导农民学会正确使用民主权利,自觉协助乡镇政府做好应由村委会承担的工作,要教育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并且要引导他们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防止违法违规或者过度自治现象的出现。
(三)厘清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的不协调、不顺畅,实质上主要是二者的权力划分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三点解决:
首先,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划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职责权限。在村民自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要求严格的依法办事,确立法的至上性。要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承担的职责和实现这种职责的方式,在制度化和操作性上保证二者的顺畅运行和合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要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开展活动。党组织应将主要精力用于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 对其他村级组织建设的指导, 对各类组织之问关系的协调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 应尽可能让村民群众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 以支持和帮助
9村民自治组织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可以一肩挑,但是必须经
过合法选举;村党组织可以在村委会选举前对选举加以组织影响,但对选举结果必须予以承认;党组织拥有量大决策权, 但应以党内民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不侵犯村民自治权为前提。
其次,推广实行两票制,在村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中支部成员不仅要经过党员的选举投票,而且还要通过普通村民的信任投票,这样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权威问题,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实施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在一起。
再次,加强对村级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对两委工作人员的培训,因为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两委关系的处理,对其进行培训的工作意义非常大。
(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水平。
这一要求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村民的思想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文化知识是从事政治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如列宁所指出: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 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
10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 而没有政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8
天津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载吉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86页。10 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59页。
一种现象:凡是在文化比较贫乏的地方,民主制度、民主观念、民主作风就很难树立,而偏执、独断、愚昧、盲从的现象容易流行。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我们还需加强村民政治素质和政治意识的培养,在村民自治中使村民实现政治社会化,增强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村民认识到自己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实现村民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满足自己。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民主素养, 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是保证村民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五)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为发展村民自治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民主必须匹配着法律化和制度化,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民主发展的趋势,更应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中健康成长。所以,实行村民自治, 必须贯彻和执行依法治国方略。
首先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在推进省、市、县有步骤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 应有推进农村法制建设的规划, 对农村法制建设分阶段目标,制定明确的规划和计划, 并稳步实施。对农村法制建设状况应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并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督促。
其次,要强化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增强他们依法实行民主自治利民主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树立农村干部依法办事、恪守职责, 接受监督的观念;要坚决查处一些农村干部压制和破坏民主、侵犯农民民主权利的行为, 创造一个能够依法保护农民合法权利的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要坚持依法治村, 保障村民自治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天津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相继全: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期刊论文类
[1] 陈国申,李媛媛:试论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对策,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 连丽霞,张蓉: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3] 王新生:农村村民自治的法律环境评析,载湖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4] 彭向刚: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载吉林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5] 吴雷:当前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载学理论2011年第5期。
[6] 黄荣英: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载“三农”论坛2003年第12期。
关键词:失业保险,问题和不足,改进建议
从全球已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大多数国家来分析, 失业保险制度总体上是指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 由社会公共管理机构集中建立一项专项基金, 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援助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
综观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各地区的具体情况, 各国的失业保险制度都有不同的特点, 通过详细分类比较可以看出,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一是强制性, 从失业保险制度的含义就能很明显地看出, 失业保险制度需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 凡是在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参加失业保险, 有的国家甚至于连一部分国家机构都列入征缴范围;二是广泛性, 该特点是指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多数劳动者在失去工资收入等基本生活来源后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设立的;三是社会共担,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是社会化的, 应该由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四是一定的救济性, 在一定地区的失业保险基金在该地区内统一安排使用, 一般不会记入个人帐户, 也不需要偿还;五是标准适中, 失业保险待遇的标准要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劳动者在失业后的基本生活, 同时尽可能减轻用人单位和政府的负担, 也不应该形成就业反而不如失业待遇高的局面, 所以制定的标准一定要适中;六是基金专款专用, 失业保险基金属于社保基金的一项, 只能用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的项目支出, 不得挪作他用。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986年7月, 以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为基础, 首次提出和建立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1993年, 国务院又颁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对前一项规定作了一些调整和完善, 但总体来说前两个阶段建立的失业保险制度在广度和力度上都非常有限, 严格来说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失业保险制度, 这是一个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过渡阶段。1999年1月, 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 从概念、制度、范围、期限等各个方面做了重大调整, 真正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失业保险制度。
三、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 从有限到逐步完善, 发展到今天, 在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稳定社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 从当前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以及结合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亟待完善:
(一) 失业保险基金征收的范围、标准、比例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来执行, 影响了失业保险基金的足额征收, 也制约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均应缴纳失业保险费, 但从目前各地实际参保情况来看, 许多地区的个体经济组织和事业单位及其职工还没有参加失业保险, 有些地区上述单位的人员只参加了很少的一部分, 在完全实现《失业保险条例》所规定的覆盖范围上仍有较大的差距。另外, 由于就业形势发展的多样化, 诸如灵活就业人员或非全日制就业人员如何参加失业保险的问题, 在《失业保险条例》中也未做规定, 地方各级政府也不可能做出更明确且有效的规定。在实际征缴失业保险基金的过程中, 有的用人单位因为经济效益差而无力缴纳, 有的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故意拖欠行为, 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因为当地政府财政等部门的管理体制未理顺导致不能或不能完全正常缴费。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 城镇企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缴纳失业保险费, 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缴纳, 在许多地区, 特别是一些较贫穷或偏远的地方, 失业保险基金缴费基数、比例未按《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甚至存在人为减少失业保险基金征缴基数、比例的情况, 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到了失业保险基金的足额征收, 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
(二) 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区域普遍较小, 并且各个统筹区域收支能力差别较大, 造成了各个地区失业保险的保障能力不均衡, 严重影响了基金抗风险的整体能力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 但从十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 由于地方利益的牵制, 落实起来还任重道远。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必然造成失业保险基金收支不平衡, 经济较好的城市, 就业状况好, 用人单位缴费较多, 相反失业人员却很少, 基金收支结余较大;而经济状况相对较差的城市, 情况正好相反, 基金必然收支结余较小, 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目前, 在直辖市中或很少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中, 基本上做到了失业保险基金全市统筹。而在大部分设区的市中, 虽然去年国家要求必须实行市级统筹, 但从实际调查来看, 也只是发个文件, 在形式上统一了政策, 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级统收统支, 仍旧实行的是各区与各县或县级市分别统收统支, 因此也就造成了各区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较强, 而各县或县级市的失业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相对较弱,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失业保险的整体保障能力。目前实行市级统筹尚困难重重, 更无法在省级甚至全国的范围内实行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 基金抗风险的能力非常小。
(三)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小, 支出项目少, 不够灵活,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等功能的充分发挥。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失业保险基金在支出范围和项目都有严格的规定, 除国务院外其他部门均无权规定扩大支出的范围和项目。《失业保险条例》的这一款规定, 其主要目的为了满足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需要, 以解决当时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中大量失业人员增加所带来的压力。通过前几年的运行来看, 失业保险基金确实较好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在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 明确规定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 对切实保证基金的安全与完整, 防止将基金挪作他用, 也起到了明显的制约效果。但是随着各地失业保险基金整体能力的逐渐增强、下岗与失业并轨工作的全面完成, 以及各地促进就业政策的相继推行, 要求失业保险基金进一步发挥其保障生活、预防失业尤其是促进就业作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一些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结余较大的地区, 为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 有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加大促进就业投入的想法, 但由于限制过大而无法实现。我国在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造成失业人员大幅增加, 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诸如稳岗补贴、降低征缴费率等短期政策, 确实也收到了一些比较好的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的效果, 但由于这些政策具有阶段性和临时性等特点, 无法更好地在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 随着失业保险工作的深入发展, 实践中出现的基金支出范围窄小、不够灵活等问题, 影响到了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 失业保险待遇的领取资格、发放标准和领取期限的设置与缴费的基数、比例尚未紧密结合, 保险费的缴纳标准与享受失业待遇的标准高低不成正比, 责、权、利没有很好的对应起来。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资格、标准和期限均做了统一规定, 只要缴费满一年, 就可以领取最少12个月的失业保险金, 领取的标准各个地区在某段时期内基本上也是一成不变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工作程序, 减少了工作环节, 便于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失业人员的待遇资格。在学术界, 该政策却引起不少企业、职工和国内外专家的强烈反对, 领取的标准、期限不能与失业前的缴费基数挂钩, 势必造成在职时高缴费, 失业后却不能享受相应高标准的失业保险待遇, 责、权、利不对称, 反过来也促使一些用人单位消极对抗, 甚至人为降低缴费基数、减少缴费比例, 给整个失业保险基金造成了损失。
(五)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自身建设能力不足, 很多地方政府对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的人员、场地、经费等缺乏有力的保障, 致使部分失业保险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位
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经办失业保险事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 由财政拨付。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由于各地财政基本上是自收自支的管理体制, 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地方财政就更加紧张,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作为一个政府权力弱势部门, 很难在人员、场地、经费等方面得到有力保障, 即使有些地区按照当地事业单位的一般标准勉强给予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拨付了经费, 也由于标准太低, 无法满足正常工作的开展和推动。
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进建议
失业保险要保障暂时失去工作的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又要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就必须完善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 使其适应当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 更好地发挥起失业保险制度担负的社会责任。从目前实际工作需要和今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看,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一)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建立健全失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不断完善现有的政策体系。
我国自计划经济体制转化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失业保险制度从无到有, 并逐步得到完善, 国家先后颁布了三个关于失业保险的法律法规, 使失业保险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建立和逐步发展起来。在前期失业保险法制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前提下, 仍需进一步意识到,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在失业保险实际执行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 而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还没有相应的出台和制订。例如:《失业保险条例》实施十几年来, 随着就业形势的多样化, 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乡统筹就业等, 要求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要求取消原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失业保险待遇差距, 要求扩大失业保险支付的项目和范围等方面的呼声也日趋高涨。而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都亟待国家制定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为开展基层工作提供有操作性的法规或政策依据。所以, 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及时解决失业保险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加强和完善, 才能使各项工作都能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之下。
(二) 切实落实好《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细化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 严格执行标准, 确保执行效果。
以《失业保险条例》为准绳, 认真全面地落实好现有的各项政策规定, 将失业保险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执行《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缴费基数、比例和标准, 加大征缴力度, 坚决杜绝地方政府或用人单位人为压低缴费基数、比例和标准, 以及瞒报、漏报和少报等问题, 全面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 依法开展好扩面征缴工作, 要严格按照《失业保险条例》的规定, 将所有应参加失业保险的用人单位和职工全部纳入征缴范围, 尤其是需要加大对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参保工作的力度, 加强政策宣传, 做好服务, 帮助地方财政部门提出相应的解决资金的办法;三是严格按照《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范围支出, 防止超范围超标准支出, 要通过相关的审计、财政、经检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确保失业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四是加强一线窗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待遇的相关规定, 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 要适应当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和各项工作需要不断精细化的要求, 建设好市 (区、县) 、街道 (乡镇) 、社区 (村居) 三级劳动保障综合服务工作平台, 严格发放条件、标准和程序, 确保发放工作规范有序;五是失业保险工作应与就业服务密切配合, 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投入, 除落实好现有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等方面的现有政策规定外, 还应研究加大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再就业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办法, 探索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有效方式, 既要保障好生活、预防失业又要更好地促进就业。
(三) 加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 切实落实好人员、场地和经费三到位, 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
要开展好失业保险的各项工作, 就必须有专业的经办机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 是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失业保险制度的职能部门。要做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组织合理、职责清楚、运转灵活、精干高效, 就必须加强失业保险机构建设, 切实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三到位, 根据现行有关规定, 由各地人事、财政等部门合理确定人员编制、经费核拨和工作场所等, 对地方财政确属拨付有困难的, 应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 确保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正常运转。在此基础上, 还要打造一支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队伍。要根据完成失业保险工作任务的要求, 充实现有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劳动保障、财会、统计和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在对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政策和业务素质、操作能力考核的基础上, 大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的建设。同时, 加强失业保险工作人员队伍的作风建设, 是做好失业保险工作的重要条件, 加强作风建设, 既要注重教育, 又要奖惩分明, 通过正确的引导, 形成一股争先创优积极向上的正气, 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四) 潜心研究, 深入学习, 不断提出具有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和前瞻性的思路或办法, 为失业保险制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
目前的失业保险政策还有许多不足和问题, 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讨, 对失业保险的理论研究, 直接影响和制约失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 为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指导。失业保险理论政策研究的重点, 应放在探讨与中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失业保险制度模式选择、失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确定和解决失业保险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事物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提出具有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和前瞻性的思路和办法, 特别是注意把我国的失业保险发展与国际接轨。通过加强对政策理论的研究, 推动当前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和工作的开展。同时, 要正确把握我国失业保险发展的基本方向, 认真总结我国实施失业保险制度的经验, 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在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为健全和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进行理论研究和论证, 打好理论基础。
失业保险制度在中国实施以来, 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推动了劳动保障制度改革和企业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较好地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有效地预防了失业, 促进了失业人员就业,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发挥出了其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如扩面征缴难、基金市级统筹不到位、机构经费未完全落实、支出项目少范围小等, 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 争取把失业保险制度建设成为法律法规配套, 覆盖范围广泛, 基金来源渠道稳定, 待遇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科学化, 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有机结合的制度体系, 既能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有效地预防失业, 又能积极促进他们再就业。
参考文献
[1]、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周元洪《.失业保险与再就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黄乐平, 毛素梅《.失业保险实务精解》.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4]、张伯生, 叶欣梁, 周晋《.工伤与失业保险:政策与实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失业保险条例》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基金管理;问题;对策
国家设立设备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要想很好地发挥这一社会效应,做好其管理工作非常的必要,其管理工作内容众多,包含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稽核、决算管理、预算、收支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工作,保证其各方面管理工作的管理质量非常的必要。
1 当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共同参与到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中,但是在实际的基金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外部权力的制约性监督,很难避免其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积极挪用等违法现象,再加上缺乏完善的基金监督管理机制,一些部门领导、业务员、财务人员等利用工作之便进展基金的现象还是非常的多,这会导致社会保险基金难以发挥其实际的功用,其运行的风险性也大大增加。
1.2 缺乏完善的基金运转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保险基金覆盖面的扩大,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表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从表面上看,基金的收入增长速度是高于基金支出的增长速度的,这会导致社会及基金管理人员不能透过表象看到基金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性,一旦出现当期基金入不敷出的现象,就会导致出现基金赤字风险,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基金管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不高,并没有完善的基金运转机制约束,导致没有一个部门对基金运转风险予以足够的重视,长此以往,不利于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1.3 缺乏完善的基金预决算机制
若能够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筹集与使用的预算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基金运营的合理性,还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对于基金的宏观调控能力,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力度的加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在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开展基金的预算管理对于其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基金管理工作中,由于社会保险基金从收缴到支出,中间会经历多个环节、多个部门,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导致基金预算管理工作中难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基金预算管理机制,由于基金预算管理工作的欠缺,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为基金管理工作中一些重要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不利于其管理质量的提升。
1.4 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收支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单位由于参保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地缴纳社会保险,时间长了,会出现大量的滞纳金,并且当前有很大不一部分基金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的一次性补缴,这会导致未来基金的支付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从基金的支出管理角度分析,目前很多人都会办理提前退休,这会导致基金的收入减少,但是基金支出增多,使得未来基金的运行风险明显加大,而负责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管理工作的人员,只是关注社会保险基金有没有按照要求支出,而不会关注基金支出数额还能持续多久,运行风险有多大的问题,导致基金收支管理方面过于松懈,不利于基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能够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加大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针对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现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机制,建立起专门的内部审计科室,由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开展基金的审核工作,对于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的薄弱环节,及时上报,并探讨有效的处理方式,来提升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尤其是在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支付及货币资金管理等一些重要的环节,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贯彻落实授权批准、权力分离等一些内部控制原则,有效防止违法行为的出现,并要定期向社会披露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的相关信息,从而加大社会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建立完善的基金运转机制,强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整合
当前缺乏完善的基金运转机制,导致基金在运转环节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各个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分散,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交流所导致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质量,降低其在运转环节的风险性,就应该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各个经办机构的整合,尽可能地减少其运转环节,将社会保险基金的登记申报、信息管理、支付等一些工作集中在一个专门部门来完成,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管理模式,可以建立起一个专门的、综合性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这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基金运转过程中的风险性,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基金运行管理效率,通过对社会保险基金进行统一的核算与记账,对于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与决算机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强化基金管理单位内部控制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中,其收支管理环节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为主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人员的思想观念重视度不够所导致的,这就需要强化基金管理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以便于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认识到基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树立起风险意识,严格控制基金的收治,严格按照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来开展基金的管理工作,促进基金管理质量的提升。
3 结束语
社会保险是涉及面甚广的一项民生工程,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工作非常必要,本文就主要对其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对于实际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炜玮.当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3(1).
【浅析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农村基层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9
浅析我国特殊儿童社会福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0-18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05-31
浅析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11-16
我国物业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0-08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09-17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浅析我国当前依法行政的现状与完善对策06-05
浅析我国的保险营销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