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公选课论文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技术公选课论文

多媒体技术公选课论文 篇1

本文以我校开设的公选课《物理思想史与方法论》为例进行探析, 这门课程由何维杰教授亲自为我校本科生授课。本书以丰富、准确的物理学史料为依据, 描绘和论述了大学物理教材中有关主体物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相关的物理研究方法, 揭示了在物理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萌发并成长为居领导地位的、对促进物理学认识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物理学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探讨有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展示物理学与科学技术的紧密关系。[1]通过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顺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潮流, 也为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何老师尝试将这门课程制成一个自主学习型课件, 以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该课件被我校评为2007年多媒体课件教改项目的立项课件, 笔者作为课件制作的主创人员, 在制作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公选课教学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上的提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鉴于此, 笔者希望和大家分享这一心得体会。

一、多媒体课件融入公选课的必要性

目前, 许多高校都普遍开设了公选课。高校开设公选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面广、综合素质高的具备文、理、工、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具体地讲, 开设公选课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物理思想史与方法论》的开设正好契合了这些理念, 而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无疑为公选课的成功开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想完美地讲授好一门课,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 满足他们的需求, 尤其是大学生公选课, 各自目的不一, 有的慕名而来, 想学点东西;有的是想找点新鲜, 了解一下另类专业;也不乏有人纯奔学分而来。[3]教师要使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感兴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像《物理思想史与方法论》以讲述物理学发展为主的这样的一门课程, 仅凭老师在那讲解显得有些枯燥,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出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情景, 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 规范汉字跃然屏上, 彩色图片赏心悦目, 图文并茂, 形象直观, 生动具体,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坐在课堂, 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物, 一些“见树不见林”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多媒体课件可蕴涵丰富的教学信息量。教师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大量背景资料, 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专业信息,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2. 其实现了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知识和信息的飞速增长, 缓慢的文字交流已被快速的语言所代替,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满足学生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像《物理思想史与方法论》这门公选课的开设, 课程本身的知识点就很丰富, 有物理学发展的动因, 有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发展史, 有现代物理学的兴起, 有中国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 有物理学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还有物理方法论原理与物理学研究方法, 这么多的知识模块。要想使这门课程的讲解更加生动, 就应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正好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学生, 教材—教参—教辅的狭小圈子, 使现代教育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 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使教育教学走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并具有时代气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加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 使授课方式变得方便、快捷,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4]

3. 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互动性

教师的真正的思维素养, 就在于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 能找出一些工作方法和形式, 把握学生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者, 而是授之以渔的引导者, 学生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知识建构者。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再是以前那种“填鸭式”教学, 充分体现了老师和学生的互动, 也符合了新世纪所倡导的素质教育。

二、多媒体课件融入公选课的可行性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 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 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 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 但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 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 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恰当地选用教学媒体, 能更好地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加快师生间的信息传递, 优化教学过程,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先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 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会学习, 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 当堂消化吸收, 无须课上损失课下补,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1. 图文声像并茂, 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课件由文本、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素材组成, 它能将复杂难懂的过程变为直观形象的动画, 配上文本、声音, 那么给学生提供刺激就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感官的综合刺激, 这种刺激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

学习中经常遇到枯燥乏味的内容或抽象难懂的概念。比如物理学中的一些重大发现发明和那些公式推导, 单靠语言很难表述清楚, 这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制声形、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 再现物理学家们刻苦钻研的过程并给学生播放那些和重大发明发现有关的物理视频动画, 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多重感官刺激,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3. 交互式环境设计,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媒体课件中包括了大量的按钮、热区, 丰富的路径走向, 多剧情式的选择, 使教师在课堂上能按照学生个体的知识基础, 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与内容。教学步骤并不是由教师安排, 而是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进行, 因而有着极大的灵活性。

三、结束语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这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 而不是惟一的手段, 更不是最终的目的, 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 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只有正确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才能真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普遍重视。

笔者通过亲身实践也认为将多媒体课件融入公选课的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方法, 也符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何维杰.物理思想史与方法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管理刍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2

[3]熊治平.在公选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 2007.10

多媒体技术公选课论文 篇2

摘要:公选课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现有教学模块设置不合理、呆板无趣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佳,缺课严重,达不到教学的要求。本文以《经济学》课程为例,基于趣味性的要求,借助新媒体的沟通平台的互动性、人性化的新媒体沟特征,使得《经济学》的课程模块设置必然会更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关键词;公选课(经济学),新媒体沟通, 趣味性,教学模块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1.9

一、公选课《经济学》的在高校教学中的现状及其研究此课题的必要性分析:

开设公选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面向本校非本专业学生所开设的通识性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质,使学生建立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社会竞争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公选课在教学实施中由于教学方式单一、课程模块设置不清晰、授课内容枯燥乏味、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等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很低,缺勤缺考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公选课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公选课设置的初衷。

笔者认为:《经济学》课程做为一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社科类课程,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体现着经济学的智慧。因此,此课程在高校开设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在《经济学》做为公选课性质的课程模块设计上,应该有别于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块,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征。模块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设计、内容的选择上必须要具有趣味性的特点,要能尽量的贴近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应用型,能用此来解释解决同学们身边发生的经济现象,帮助同学们们作出更加理性的抉择。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应用已经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给高校的教学带来冲击和启示。在经济学公选课的教学中,要达到趣味性的目的,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锲入点。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尽管“新媒体”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它的优越性却为我们所熟知:数字化、复合化、人性化和互动性。它的这些特点可以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充当主流的教学沟通平台。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零时间”即时传播,消减了时间和空间疆界的束缚。这对于自我意识强及热衷创新的高校学生来说,网络媒体无疑成了他们汲取信息和知识最理想的途径和渠道;由于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在新媒体上获取知识更方便、快捷、有趣、全面,这给选课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最后,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便捷的接收邮件信息;可以通过移动通信方式与其他的选课学生建立联系并互相索取所需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公告,传播信息;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参加经济学专题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一特点,是大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满足,会极大的激发他们参与经济学教学活动的意愿。而正因为新媒体所具有的上述特征,也保证了课程模块必然是充满趣味性的

公选课《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教学模块设置上,首先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材施教;其次需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在授课内容、作业布置、考试评价等模块内容,都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焦点,所授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问题。

二、通识课《经济学》基于新媒体沟通平台的教学模块设计思路: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内容通常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理论体系成熟完整,知识点众多。由于课时有限,且公选课做为通识性课程的定位,使得《经济学》作为选修课只需选择一些关键性的知识点来发散讲解就可以了,而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传授给学生。

在具体的授课知识点的选取上,由于新媒体沟通平台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的特征(除却基础理论部分(如供给需求模型等)的教学内容信息是由专任教师提供外,还有些授课知识点的提取其实是由学生提供的,每个选课学生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工具,自由地发表对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意见,表达主张。每个学生的发表观点都是平等而且是具有个性的),因此可以凭借新媒体这个的沟通平台,通过建立教学信息收集分析系统获取(具体参考模型一)授课知识点的信息。然后把模型一中选取的知识点填充到选修课经济学的教学模块(模型二)的各个分模块中。模型一和模型二都在新媒体沟通平台上运行的。由于新媒体平台在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上具有海量性和及时性的特征(如如手机短信、微博、拍客等发送的大量经济学方面的信息几乎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以及沟通方式的交互化(交互性是新媒体区别于传统沟通方式的最突出的特点,包含两层含義:一是教学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二是参与双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有话语权和控制权)的特征,使得选修课经济学的课程模型 必然是充满趣味性的,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强的粘性。

1、 经济学做为公选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着重考虑选课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更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因为新媒体的在沟通主体之间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传递上的海量性和及时性的特征、在沟通形式上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新媒体作为授课的沟通媒介具有传统的媒体传播(如课堂传播)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生的参与度更强,学习更具愉悦性和粘性,课堂的时间和地点的跨度也不再有局限性。因此,新媒体可以作为传统课堂内教学的补充甚至充当主流的授课沟通平台。故专任教师应该在第一次课堂上课结束后就要求选课学生都加入到专门为这门课程建立相关的新媒体沟通平台,是进行趣味性教学的第一步。

2、要建立经济学(做为公选课性质)的趣味性课程设置。首先要确定授课知识点,并把选取出来的知识点填充到课程模块中。因为经济学包含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知识点众多,所以,选取恰当的知识点(以基础性为基础,着重考虑针对性、实效性)是重中之重。那么到底哪些知识体系应该纳入到授课内容呢?在考虑课时的前提下,这就需要上课教师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基础的删减,再把删减过的内容上传到数据库,成为授课内容形成的一个参考指标,授课内容和授课效果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反馈给任课老师,在不断的碰撞交流中得以调整。endprint

3、通过(模型一)得出授课内容以后,虑课时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模型一)获得。该模型借助新媒体沟通平台(包括网络教学平台、微博、微信、电邮等),分为三个子系统:教学信息收集系统、教学信息分析系统、教学互动系统,三个子系统经过数据库的信息分解分析,得出公选课经济学的授课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制定公选课经济学的课程模块,而这样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得出的结果可以为本学期或下学期开设经济学公选课提供授课内容方面的依据。具体而言:

(1)教学信息收集系统。

教学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新媒体平台收集内外部的教学信息(内部信息主要要来源于教材、教师心得等;外部信息来源于发放的针对选课学生的网上调查问卷(如最想学到什么?最关注什么?最有意思的近期经济事件等问题)、经济论坛杂谈、近期社会热点事件、经典网络经济学案例等),经统计汇总加工后,存入授课信息数据库。

(2)教学信息分析系统。

教学信息分析子系统利用已建立的教学分析方法库,进行分析评估教学信息系统和教学互动系统所产生的各种信息。并产生最终的授课内容信息。

(3)教学互动系统

教学互动系统包括教学信息的传播和教学信息的接收。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方信息交流采用的是双向互动的方式,这便于及时理解与沟通。具体而言,教学信息互动系统主要是利用在新媒体互动平台上的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讨论的内容议题,或者是学生留言信息就可以把授课内容填充进入经济学公选课的课程模块了,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来源于(模型一),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课程模块设置如(模型二)所示,在基于新媒体沟通平台下,分为授课模块、作业和测试模块、互动讨论三个大模块,三个大模块又各自包含三个小的模块。

(1)授课模块:

授课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通知、学习材料三个小模块。课程介绍模块是新媒体沟通教平台中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模块,课程介绍模块主要是介绍经济学课程的具体情况,如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导航、教学要求等等;课程通知模块主要供教师用来发布课程通知所用,学生通过平台迅速了解相关信息;教学材料模块是用来要用于装载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必须是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主要学习内容的模块,它是此教学平台的核心模块。授课模块的内容由(模型一)产生并由专任老师填充。

(2)作业和测试模块

該大模块包括随堂作业模块、期末测试模块、优秀作业展示三个子模块。由于经济学课程的特殊性, 经济学的随堂作业次数是较多的,在具体的作业的布置中、宜以身边案例进行分析为宜,而案例的获得也来源于(模型一)教学系统,学生在此完成作业,教师在此发布及批改作业,教师通过此平台去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授课内容;期末测试模块是学生进行期末在线考试,教师在此模块可以进行阅卷的模块;完成较好的作业可以做为表彰奖励放在优秀作业展示模块,期末可以适当加分,激发同学们更好完成作业的动力。

(3)互动讨论模块

该模块包括答疑讨论、专题讨论、趣味案例分析三个子模块,这个模块其实是教学信息系统(模型一)中互动模块的延伸。答疑讨论是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师生在新媒体沟通平台上平台上进行讨论解决;专题讨论和趣味案例可以来源于教学信息系统,也可以是任课老师提供或者同学们提供,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通在碰撞交流中运用前面模块学到的经济学理论,学以致用,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互动讨论可以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达到趣味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探讨——以《现代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大学:学术版》, 2012(9):26-29

2、熊豪,高校经济类公选课教学内容专题话探讨,《文学教育,下》2014,

3、王鹏飞,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教学论坛》, 2012, S1期(10B):43-44

公选课--企业文化论文 篇3

顾静飞

u201017072 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分析

摘要: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概念和信仰,它为企业员工规定出成功的标准和方向。许多著名的企业在个人主义的前提下,都讲究公私分明、公平合理、自由民主、平等竞争、自觉守法、尊重人权、突出个性、富于进取、讲究实效、不安现状、勇于创新和富于冒险精神等。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企业文化,着重将其核心价值观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企业文化

价值观

对比分析

中外企业文化简介

中国式企业文化

中国式企业文化最早兴起于建国初期,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整合功能。这种早期的企业文化由于还很粗浅和不规范化,未被大多数企业所重视,因而未能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开展,在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被引入到我国的企业中。有些企业照搬照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模式,如喊口号、统一着装、统一标志等活动,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势如破竹地到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逐渐摆脱了以人情构筑企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业关系网的传统模式,企业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本因素愈发受到关注,“以人为本”成为21世纪营造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依然停留在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阶段,许多企业对于科学管理的认知比较粗浅,更加谈不上文化管理的阶段,因此企业文化的模式不能太过简单,不然在初级的科学管理阶段很难使企业文化可以真正体现在管理的体系之路,只不过是内外两层皮而已。外国式企业文化

美国的企业文化在本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中期走向成熟。企业文化理论的最初实践者是日本企业家,但美国人总结并建立了完善了企业文化理论。100多年来,美国一直是西方世界企业管理的领路人,泰勒的科学管理、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发展,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70年代的挫折,日本运用的先进的管理模式使日本在许多经济领域超过了美国。随着美国学者的研究日本成功的奥秘及对本国的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过去的管理行为,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管理革命。

中外企业文化对比

从国外企业文化现象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他们走的是一条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八十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企业策略等企业管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进而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进行量化的追踪研究。定量化研究是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用于企业文化测量、诊断和评估的模型,进而开发出一系列量表,对企业文化进行可操作化的、定量化的深入研究。

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辨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对比

相同点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而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价值观中,又以企业经营管理价值观的作用最关键。东西方企业的经营管理价值观大致都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最大利润价值观。即企业的全部管理功能和行动都必须以最大利润出发,并以此作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为评价企业优劣的唯一标准。第二阶段是满意价值观。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受雇于投资者又是相对的独立经营。因而虽然仍要以获得企业利润为目的,但在经营过程中,则必须要兼顾职工、顾客等方面的利益。第三阶段是利益统筹价值观。企业经营倾向于在确定利润水平时,不仅考虑企业所有者、企业内部人员利益,而且要考虑把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从实践上看,由于经济利益与整个大系统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现代成功的企业是那些具备统筹利益经营价值观的企业。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诚信”、“创新”、“以人为本”、“客户导向”、“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是中外成功企业核心价值观中共享的六个基本要素。不同点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

比较东西文化的特质就可以发现,西方文化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西方形成的是独立人格。在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如果了解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就会了解依靠法规、条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由此可见,其所制定的管理模型肯定是强调规则、秩序和逻辑程序,以制度为主体,以防范为特征。正是这种以法规为核心的管理模型,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

其一,“静思”习俗。中国人是长于思维的民族,千百年的文化传统给他们形成了某种价值定势,使他们的思维问题难以割断历史脐带,难以违背最基本的价值准则,因而他们的行为是思索清楚了再行动。

其二,“家”本位。家本位是东方社会又一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东方的社会秩序之所以比西方好,东方经济的内在动力也比西方更厚实,其缘由就在于东方经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

其三,“重义”网络。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u201017072 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如果同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网络结合起来,而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见,中国管理模式的成型,应当以理性精神为准则,纳情于理,移情于法,以建立“情、理法”相统一的管理模型。实际上任何管理都应当是三者统一,无非是各自的运作机制不同,各自的管理成本不同,由此引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型和体制。

总结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菲利浦—塞尔日利克说:“一个组织的建立,是靠决策主对价值观念的执着,也就是决策者在决定企业的性质,特殊目标,经营方式和角色时所做的选择。”

价值观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价值观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证,价值观是企业制度创新与经营创新的理念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所以,通过对比中外企业文化价值观,我们应该明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建设我国独特的企业文化。

文章丛引

【1】引于《百度文库》 【2】引于《百度文库》 【3】引于《企业文化网》

【4】引于《中外企业文化》 2009年第07期

作者:贾勤

叶尚平

【5】菲利普—塞尔日利克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社会学家

工程管理1001

顾静飞

公选课教学大纲前言 篇4

公选课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包含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是重要的教学文件之一。落实教育思想和教学计划的基本保证,是组织教学活动、教材建设、教学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运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各系对公选课分别制订了课程教学大纲,该课程教学大纲立足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加入了课程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及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教务处将其汇集成《河北科技学院公选课教学大纲汇编》。

本册包含经济类、社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四大类共计25门课程。

公选课——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篇5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与作品赏析

教 案

喀什大学艺术学院

姜 可

第一讲 爵士乐

教学目标:学习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脉络,了解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爵士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的发展脉络、爵士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爵士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一、爵士乐的起源

1.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

布鲁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即兴——专门作曲;农村——城市

音阶:自然大调音阶增加降Ⅲ级和降Ⅶ级音 1 2 b3 3 4 5 6 b7 7 节奏:三连音

拉格泰姆: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音乐特点发展起来的,特点是复杂的切分。2.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二、早期爵士乐 1.新奥尔良爵士乐

杰利·莫顿

2.芝加哥爵士乐

与新奥尔良爵士乐的区别:⑴增加了萨克斯管(后来成为爵士乐队标配),用吉他代替班卓琴;⑵音乐更加紧张、激烈,更有驱动力,常用2/4拍代替4/4拍;⑶单独的乐器独奏更为突出,引子和尾奏应用普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三、摇摆乐

20世纪30年代,一种由大乐队演奏的,具有黑人音乐风格,并极具舞蹈性的爵士乐——摇摆乐,开始在纽约兴起。

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整个国家呈现经济大萧条景象,银行倒闭、工厂停工、铁路公司破产、失业工人剧增,与音乐有关的唱片业衰落,爵士音乐家录制唱片的机会锐减,这时,只有在纽约的舞厅里仍然活跃着大型伴舞乐队,而且雇佣爵士乐师,于是,很多爵士音乐家从芝加哥来到纽约,开始了30年代纽约大型爵士乐队的新时期(又称“大乐队”时期)。

艾林顿公爵

四、比波普

大型乐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已经衰落,主要原因在于大 型乐队演奏的摇摆乐已经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特别是有些年轻的黑

人音乐家觉得,爵士乐为了取悦白人听众,已成了大众娱乐的工具,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表现。于是,他们企图创新,追求一种

新的风格,这种新风格就是“比博普”(Bebop),简称“博普”(Bop)

比博普音乐让人听起来好像是随意的、神经质的,但是它充满了

激情和紧张的动力,是演奏家精心设计、全心投入的创作,是自我陶

醉的产物,它又回到了小乐队形式,通常由3至6人组成。他们强调

个人的即兴演奏,并且演奏时不用乐谱,这一点正是他们用来抗衡摇

摆乐按谱演奏的一大举措。

五、冷爵士和硬波普 1.冷爵士

20世纪40年代末,作为对比博普的反应,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柔美的,更温馨、更舒缓放松的爵士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冷爵士” 它主要由白人音乐家组成,并集中在美国西海岸,故又称“西海岸爵

士”。

音调轻柔淡雅,音质柔和干爽,常体现出一种松弛感,演奏

更舒缓平滑。有人认为,冷爵士是为亲密爱人和浪漫风景线而准备的音乐。至今成千上万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仍然播放着冷爵士。

迈克尔·戴维斯

戴夫·布鲁贝克 2.硬博普

20世纪50年代,冷爵士几乎领导者整个爵士乐坛,但是并非

人人都喜欢“冷”,与此相对的,60年代爵士乐的另一半江山由硬

博普所统辖。

硬博普于50年代末在纽约黑人乐师中兴起,他们不满于冷爵士

那种深受古典音乐影响的风格,力图复兴比博普,并强调黑人音乐

原有的强劲节奏,突出激昂、热烈和持续的特征;旋律中的间歇处

添以华彩、激进的古典。

六、自由爵士

20世纪60年代,爵士乐创作飞速发展,创作者想尽一切办法

来进行创新,他们打破了一切传统的创作规律,试图破坏结构和调性的感觉,引进意外因素。

特点:1.自由调性

2.全新的节奏概念,将节拍与对称性统统打乱 3.从世界各地的音乐中汲取素材 4.把乐音概念扩展,使其延伸至噪音。

七、现代爵士乐 1.摇滚爵士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年轻的音乐家尝试将摇滚乐

和爵士乐融合起来。开始,他们只是在摇滚乐队中增加管乐声部来演 奏间奏等,后来慢慢有了更多的发展,代表乐队“血、汗和泪”、“芝

加哥”。2.拉丁爵士

拉丁音乐与爵士乐的结合早在30年代就开始了,但是拉丁爵士

真正的盛行则是在60、70年代以后。拉丁爵士的特点是在爵士乐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同时也将复杂的拉丁节奏渗入到

爵士乐之中。其中以兴起于巴西的波萨诺瓦最为典型。3。波萨诺瓦

波萨诺瓦是曼波音乐与冷爵士相融合的结果,同时也吸取了一

些桑巴音乐的特点,它的音响效果不喧闹,给人的直觉像是歌手与

听众聊天时的窃窃私语。波萨诺瓦旋律性不强,而且有很多的变化

音,它不像曼波那样仅注重旋律和节奏型,而是强调和声、节奏、旋律的整体效果,4.酸爵士

酸爵士兴起于80年代末,它将爵士乐与嬉蹦乐(hip-hop)结

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业化。酸爵士经常采用嬉蹦乐的编曲模式,DJ的“刮擦”技术从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在嬉蹦乐的乐队基础上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中常见的乐器以音乐背景的形

式作即兴演奏。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爵士乐的个性。

第二讲 乡村音乐

教学目标:学习乡村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音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乡村音乐的起源、乡村音乐的发展脉络、乡村音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乡村音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一、乡村音乐的起源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收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教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的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节目(1925)等,这种节目一经推出很受欢迎。渐渐鼓励了山村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掘人才、录制唱片。从此,乡村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以及民谣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罗杰斯一生共录制一百一十首歌曲。

二、西部摇摆

20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是的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唱所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Bob Wills)在乡村音乐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和摇摆乐的成分,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色、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他的新型风格成功推向了市场,从而使其获得了“西部摇摆之王”的称号。

三、蓝草音乐

20世纪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区还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另一个分支,叫蓝草音乐(Bluegrass Music)。它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古老的玉米脱粒晚会上的班卓音乐和提琴音乐,以及南部山区的叙事歌曲等因素发展而成。

蓝草音乐的演唱一般都是多声部的,除主旋律声部外,往往还在上方用假声叠置一个和声声部,有时还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两个低音声部。它的伴奏乐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有时还采用曼陀铃、低音提琴等民间乐器,传统乡村音乐没有架子鼓的特点也在蓝草音乐中得到保留。蓝草音乐的速度一般都比较快,每分钟160-30拍左右。

蓝草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受爵士乐的影响,常在乐器段落中加入比较华丽的即兴独奏。

四、纳什维尔之声

20世纪50年代,纳什维尔成了乡村音乐的集中营,著名的乡村音乐家大部分都来自这里。因此,“纳什维尔之声”(Nashville Sound)也成了乡村音乐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乡村音乐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总的来说,它仍是一个地区性的乐种。由于战争的缘故加速了人口移动,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接触,特别是很多南方农村青年,移居到北部和东西部城市。于是,乡村音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成为有全国影响的流行音乐形式,并被正式称为乡村音乐,有时也叫做乡村和西部音乐(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很多乡村音乐家对于把乡村音乐带出南部或中西部都做出了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汉克·威廉姆斯。

五、乡村音乐的叛逆时代

乡村布鲁斯:即乡村音乐与布鲁斯音乐的结合。代表人物有查理·里奇、罗伊·罗杰斯等。

流行乡村音乐:即在乡村音乐中融入较多的流行音乐成分,使其更易被人接受和喜爱。代表人物有肯尼·罗杰斯、瑞芭·麦克英特尔等。

乡村摇滚:即乡村音乐与摇滚乐的结合。

六、乡村音乐歌手

乡村音乐经过不断地发展,呈现除了远比山区音乐复杂的局面,各种风格的融合更是促进了乡村音乐的繁荣。20世纪70年代以后,乡村音乐体现出了更加活跃的气氛,因此从风格上更是难以归类。

但是作为美国的“民族流行音乐”,它保留了山区音乐中的传统风格,如: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以及较浓的乡土气息;演唱

中使用较多的鼻音,有时还使用滑音等各种演唱技巧;伴奏以传统的班卓琴和提琴而独具特色。乡村音乐正是以这些鲜明的个性,使

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知名的乡村歌手有:

约翰·丹佛(John Denver)

肯尼·罗杰斯(Kenny Rogers)

乔治·斯雀特(George Strait)等。

第三讲 摇滚乐

教学目标:学习摇滚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赏析具有代表性的摇滚乐名家名作。

教学重点:摇滚乐的起源、摇滚乐的发展脉络、摇滚乐的风格流派。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摇滚乐的几种主要的风格流派,欣赏主要代表作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赏析法等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内容:

一、摇滚乐的起源 1.产生背景

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历史,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欧美发生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大萧条;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拖入反法西斯战争,直到1945 年战争才结束。而之后50年代的美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

期,也经常被视为美国人的繁荣时代。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年代之一。由于出兵参加越南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使全国处

于社会、政治极不安宁的状态。

50年代,美国经济稳定,中产阶级逐渐增多,这一时期出生的青年在这样一个相对安定、富足的环境中成长。他们没有像父辈那

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备受家庭的宠爱,他们不愿意理解父

母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而且由于人多势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摇

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

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点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得问

题密切相关。

2.摇滚乐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流行音乐市场出现了一种三足鼎

立的现象。黑人欣赏的音乐基本上以节奏布鲁斯为主,中产阶级以 上的白人听的都是叮砰巷歌曲,而中西部的农村听众所喜欢的都是

与农村生活有关的乡村音乐。到了50年代中期,唱片市场出现了两

个明显的现象,即“市场交叉”和“翻唱版”的出现,导致了原来

隔开的三个市场突然间感觉中间的围墙到了,在这片废墟中一种新的风格——摇滚乐正式诞生。

摇滚乐的正式产生是在50年代中期,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

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Alan Freed)从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

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We’re Gonna Rock,We’re Gonna Roll)中创造出了“摇滚乐”(Rock’ n’ Roll)这个名词。1955年,电 影《黑板丛林》(Blackboard Jungle)的上映对摇滚乐的产生带来 了巨大的影响。它讲述的是一群学生早饭的故事,一位中学教师面 对这群学生唱起了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影片的插曲《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这首歌曲在青少年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1955 年7月,《昼夜摇滚》在波普排行榜上获得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 的到来,它的演唱者比尔·哈利,也因此成为了青少年崇拜的第一 个摇滚偶像。从此,摇滚乐开始风靡美国。3.摇滚乐的来源

节奏布鲁斯:节奏布鲁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音乐继续发展的结果,它在城市布鲁斯的基础上结合了摇摆乐和钢琴音乐布吉-乌吉的特点,声音变得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布鲁斯唱片一直由小唱片公司经营,战后,由于黑人地位的改变,几家大唱片公司对黑人音乐产生了兴趣,此时,排行榜也开始用“节奏布鲁斯”来代替原来的“种族唱片”的称呼。布鲁斯的特点在很多摇滚乐中得到了直接的体现,特别是早期摇滚乐,有很多都是节奏布鲁斯的“翻唱版”。

叮砰巷歌曲: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大多数人所听的流行音乐都是叮砰巷传统风格的延续。它带有好莱坞电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和三四十年代盛行的摇摆乐的影响。叮砰巷十个地名,位于纽约第28街。从19世纪末起,那里集中了很多音乐出版公司,各公司都有歌曲推销员整天弹琴,吸引顾客。由于钢琴使用过度,音色疲沓,像敲击洋铁盘子似的,于是有人戏称这个地方是“叮砰巷”。叮砰巷不仅是流行音乐出版中心,也成为流行音乐史上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种风格的代表,它差不多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叮砰巷歌曲一般都由白人专业作曲家创作,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风格各不相同,内容主要以爱情为主。

乡村音乐:详见乡村音乐一节

二、早期摇滚乐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是摇滚乐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 两位先行者为摇滚乐的概念作出了更加完整的定位,接着又在众多 摇滚明星的拥护下使其呈现出了三种不用的风格倾向。1.比尔·哈利(Bill Haley,1925-1981)

比尔·哈利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摇滚乐偶像,经常被人 称作“摇滚乐之父”。他的音乐风格涉及乡村音乐、节奏布鲁斯和波 普三个方面,也正好说明了50年代中期摇滚乐产生的三个源头。2.埃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1935-1977)

50年代最有影响的歌手是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素有“摇滚 乐之王”的称号,他为摇滚乐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莱斯利1935年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图佩洛,父亲是一名卡车 司机,从小家境贫寒,生活在白人社会的底层,因此从小接触了很 多黑人文化,这导致了他的音乐很好地把黑人音乐和白人音乐融合 在一起。1948年普莱斯利全家移居田纳西州孟菲斯,又使得他受到 节奏布鲁斯和乡村音乐的深刻影响。

1953年,中学毕业的普莱斯利被唱片公司发掘,次年发行第一 张唱片《That’s All Right》在当地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他的 舞台表演(如扭动臀部等大幅度的动作)更是赢得了众多青年人的 喜爱。1955年,普莱斯利转签RCA胜利唱片公司,1956年随着《伤 心旅店》(Heartbreak Hotel)的发行,使其名声大振。截止到1960年10月,普莱斯利共录制唱片26张,其中23 张都是畅销金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是第一个使摇滚乐成为当 代流行音乐主流的歌手,也是第一个在表演时加上大幅度扭摆动作 的歌手。他的音域宽广、演唱轻快、抒情热烈,他录制的全部唱片、盒带销售达10亿多盘。3.三种风格倾向

主流摇滚:在摇滚乐的三个来源中,我们已经提到过,节奏布鲁斯是摇滚乐最重要的来源,节奏布鲁斯的特点也在摇滚乐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由此形成了50年代摇滚乐中的主流风格。节奏的作用在所有摇滚乐中都很明显,但在主流摇滚中更被突出。温和摇滚:主流摇滚受波普的影响很少,但其他摇滚乐结合了波普的成分,则形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摇滚乐风格,作为主流摇滚的对立面,这种温和的摇滚风格被称为“温和摇滚”,普莱斯利为发展温和摇滚树立了样板。

山区摇滚:山区摇滚通常是具有乡村音乐背景的白人乐手,因受节奏布鲁斯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摇滚风格,它由摇滚乐与乡村音乐的前身——山区音乐相结合而成。山区摇滚于50年代产生在美国南方,是乡村摇滚的前兆。

三、“披头士”与英国摇滚乐

摇滚乐在发展到60年代的时候逐渐失去了原先的光芒,主流摇滚让位于温和摇滚、波普、冲浪音乐等,一时间,围绕着60年代的摇滚乐将如何发展引来众说纷纭,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也正处于混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属于美国的摇滚乐却让英国人闯了进来,在“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的影响下,美国正趋消散的摇滚乐开始重获生机,由此掀起了摇滚乐历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四、民谣摇滚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权运动、越南战争使得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强烈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城市、离开加藤,来到郊区或乡下,组成社团,过着一种简朴的群体生活。他们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反对既有秩序。他们在服装和发式方面也反其道行之,越古怪越好,而且还普遍服用致幻药物。因此他们得到了一个外号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会之外的不顺从的青年人。

在这种背景下,摇滚乐构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响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感和愿望,说出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摇滚乐与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显然更进了一层。这些,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民谣摇滚之中。

五、迷幻摇滚

1963年约翰逊继任总统后,继续扩大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

陷于严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开始另找出路,他们离开家庭

和社会来到北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因为西海岸是“新美国”,代

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旧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地区是嬉皮士经常出入的地方。这些地区的主要活动是

“吸毒”、自由的性生活、爱情-和平的哲学,以及音乐。据统计,当时约有500-1500个摇滚乐队在哪里演出。与此同时,在那里发

出了一种新的声音,他们通过耀眼的色彩、频闪的灯光、电子装

备、幻灯、电影、图画、油漆、招贴而产生致幻体验,以提高摇

滚乐的兴奋作用。

六、艺术摇滚

艺术摇滚于60年代末兴起于英国。其特征为:结构庞大,和声语言较为复杂,常借用古典音乐中的主题作为素材,并注重音乐的逻辑性和音乐素材的简练、统一。艺术摇滚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做法,在摇滚乐中引用古典音乐片段,或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改编成摇滚风格;另一种做法是将摇滚乐队和管弦乐队(或其他古典音乐合奏形式)混合而成,或者用摇滚乐语言按古典音乐的发展手法、结构形式进行创作而成。

最早进行艺术摇滚尝试的乐队是英国的“忧郁布鲁斯”乐队。

七、温和摇滚和乡村摇滚 1.温和摇滚

当摇滚乐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了一种前景不明、失去方向的状态。70年代的美国社会已经基本得到稳定,但是

此时的摇滚乐却失去了衷心。风格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

还是延续过去的风格,只是进一步强调既有类型的某一种倾向,使它更加多样化而已,因此70年代的摇滚乐出现了两级分化的局面,即: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其中温和摇滚便是前者的代表。

温和摇滚的主要特征是:“重旋律、轻节奏”,一般的温和摇

滚,都具有较强的旋律性和可唱性。有时温和摇滚和普通的流行

歌曲(POP)很难区别,这时,主要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摇滚乐的节奏形态或摇滚乐式的低音线条。

70年代温和摇滚的著名歌手有卡朋特兄妹、巴瑞·马尼洛、尼尔·戴蒙德等,其中以卡朋特兄妹最为突出。2.乡村摇滚

如前所述,乡村音乐是摇滚乐的三大来源之一,山区摇滚

是50年代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三种倾向之一。可是到了60年代,山区摇滚几近消失,直到60年代末,在一些民谣摇滚中又重新

出现了乡村音乐的声音。正是受到这种启发,这是在加利福尼亚

发展起了一种“把乡村音乐的声音和题材与摇滚乐的节奏和乐

器法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风格”,它被称作乡村摇滚。

70年代初,乡村摇滚作为一场音乐运动受到很多音乐人的 高度重视,以“老鹰”乐队和琳达·龙斯塔特为首的乡村摇滚艺术

家取得了巨大成绩,他们成功地将乡村音乐和他们带有个人特征的轻摇滚和流行风格相结合。其实乡村摇滚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这种

音乐本身是否在商业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在于这种音乐对于其

他音乐或艺人的影响。

八、重金属 1.重金属

60年代,以“滚石”乐队为代表的硬摇滚以它的粗犷、猛烈

为基础,发展了主流摇滚中的强劲风格。到了70年代,作为硬摇

滚的延续,出现了一种更为流行的硬摇滚风格,便是从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更“硬”的硬摇滚,被称作“重金属”。从音乐上看,如果

硬摇滚是简单的,有很多重复,那么,重金属更简单,有更多的重

复;如果硬摇滚歌手的演唱是呼喊似得,那么,重金属歌手是拼了

命的呼喊;如果硬摇滚乐队利用电子手段来实验音响失真和反馈,那么,重金属乐队则利用电子手段歪曲一切他们想歪曲的声音„

因此,重金属和一般摇滚乐相比,它缺少音乐性(特别是旋律很简

单),而带有更多的“戏剧性”(如演出时利用各种奇特的服装、灯

光及舞台效果等)。

由于重金属自身缺少文学价值,评论界对它的评价一直不高,但它却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华丽摇滚

与重金属有关的还有硬摇滚的另一个分支华丽摇滚。它的特点

主要不是在音乐上,而是在演员的化妆、服饰和舞台上的戏剧行为。

这方面的领头人是大卫·鲍伊(David Bowie),他经常被人比作“变

色龙”,因为他的舞台形象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作为摇滚歌星,他

高职钢琴公选课教学思考 篇6

一、音乐理论知识与钢琴启蒙教育并进, 发挥学习主动性。

对于初学者, 对钢琴是一无所知的, 音乐理论知识非常缺乏, 大部分不识五线谱, 但高职学生学习钢琴有较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他们进行钢琴入门学习时, 首先让学生了解钢琴的历史、构造及发生原理有利于增强学习钢琴兴趣, 另外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和音乐素质修养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实际上, 钢琴课的教学首先要以扎实的音乐理论为基础, 再加上个人的努力, 把钢琴演奏技巧与“音乐理论”相互渗透, 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它既可以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理性思维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势。促进其演奏水平的提高。又在其日后的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谓一举两得不容忽视。在选修的教学上, 教师不需要拿出专门的时间去给学生补习和声曲式, 中外音乐史等课程。而是应把这些知识融合在平日的钢琴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有钢琴基础的学生, 应在钢琴课中就学生演奏的具体作品理解和贯穿相关的音乐术语、乐理、和声、曲式、作曲家风格特点、作品所处音乐时期的音乐特征、体裁风格等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同步、与实践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理论角度更深层面上去理解所演奏的曲目。

在启蒙阶段, 对于初学者是有一定难度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进度不能太快, 要以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进行, 手型以及触键的方法是最关键的, 甚至每节课都需要教师针对每位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 当学生对初级钢琴的演奏方式和方法有了一定的领悟, 并且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练习时, 钢琴的启蒙近段就告一段落了。

大学生学习钢琴的态度是比较主动的, 首先他们对音乐有着足够的热情, 会弹钢琴成为他们的梦想, 这是教师在启蒙教育时就要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的兴趣, 更要强调钢琴学习的艰辛, 需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才能取得进步, 尤其是在练琴的时间安排上, 要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

二、钢琴技巧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慢快结合。

技术是音乐的基础、手段和工具,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 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一部作品, 音乐表现更无从谈起。因此, 保证在有限的时间有效地练习是成人学习钢琴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成人基本技术的训练有其自身的特点, 要侧重最根本、最基本问题进行针对性练习。成人本身欠缺手指灵活性, 成人已过了“黄金”时间, 韧带的弹性、指间的伸展、肌肉的反应等都不如儿童优越。在他们开始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手不听使唤”, 解决这个问题有3个办法, 一个是“慢练”, 再一个是“分手练”, 还一个是“重点练”。

首先, 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 加强慢速练习。有的学生到钢琴前, 拿到一首新谱子, 不去仔细读谱, 而是忙于弹奏,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影响练习的质量, 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如同两种赏花人一样, 一种是急急忙忙, 走马观花, 粗略地一看, 脑海里只剩下红白一片;另一种是慢步丛中, 仔细浏览, 领略到繁似锦的景观, 心中留下美好记忆。因此说, 在钢琴练习时, 要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首先, 要认真读谱, 通过眼睛把每个音符反映到大脑, 然后, 再指挥十个手指在键盘上弹奏。只有这样, 才不会忙中出错, 才能提高练习的质量。

慢速练习, 就是不以正常速度弹奏, 而是将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放慢速度的目的就是起放大镜的作用。通过放慢速度把每一个音符、节拍、细节等看清, 把手指的指法、触键的动作, 控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有充足的时间去支配各个神经来对待音符和节奏。速度刚开始要慢, 经过一定的练习, 就可以将速度加快一点, 再经过练习, 速度又可以加快一点, 按照此方法进行练习, 能较快地达到老师要求的速度。一个谱子的练习是由慢到快, 由生到熟, 熟能生巧的过程, 难点部分更是如此。俗话说“慢功出细活”, 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认真发现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才能提高练习的效率。

其次, 左右手分开练习, 突出难点练习。钢琴弹奏虽然是由两个手合作完成的, 但必须是在单手弹奏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单手弹奏都过不了关, 那么双手弹奏一定不会很好, 因此, 分手练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练习方法。分手练习就是将手分开, 以轮换的方式进行有先有后地弹奏。可以先练左手也可以先练右手, 一个手指的练习基本上过关了, 再换另一只手练习。当每只手都做到准确无误时, 再进入双手练习。

一个谱子总会有难点的地方, 难点练习就是将难点作为一个单独练习, 经过多次练习进行攻克。弹奏中当遇到有问题的地方, 切忌两种不正确的方法:一种是停下来后, 继续弹而不寻找原因;另一种是弹得不顺利又从头再来。这两种方法实际上不是练习, 而是“溜琴”。可见, 要想练琴有成效, 采取对难点部分反复练习, 各个击破是很重要的。是左手的问题, 还是右手的问题, 还是双手配合的问题, 只有找准, 对症下药, 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再次, 重点练习, 学生在演奏乐曲时总会碰到技巧难点, 手指不能灵活的完成作品的演奏, 经常出现每次弹到某个地方就会碰到障碍, 这需要把难点挑出来单独练习, 抓重点。哪里遇到困难就练习哪里。一小节一小节的练, 然后一个乐句反复练习。直到练得流畅。在练习过程中, 还要加深对句法的理解, 掌握音乐术语与表情记号。一首乐曲或练习曲只有读懂每个乐句的涵义, 才能理解全曲的涵义。分清了乐句, 就能体会到各句之间的关系, 忽略了乐句的划分, 语气的表达, 就没法真正地理解乐曲。

另外, 一首乐曲或练习曲完成了技能与技巧后, 为了表达好音乐形象, 就要把音乐术语表情记号表达完整。音乐术语包括表情、情绪、音乐性质、速度的指示, 先要读懂这些术语, 因为这些音乐术语是很好的指南, 如常标有速度、性质的记号有激动的快板、辉煌的快板等等, 按照它的要求就会把音乐的性质、情绪表现出来。除此之外, 还要清楚鲜明地弹P轻、F强、渐强、渐弱等等记号。这些标识对体会乐曲的风格和表达情感或音乐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三、选择教材因人而宜, 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我教授的高职院学生中有些是有钢琴基础的, 对于这些学生需要按他实际的演奏水平选择教材, 以一个班2 0个人为例, 其中会有两三位学生学过几年钢琴, 他们的教材选择除了注重基本技巧训练, 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乐曲进行演奏。其他学生也要根据进度的快慢选择相应的乐曲, 这就出现了, 同班上课而进度不同的现象, 像这样的情况在教学上可以按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组学习, 既节约教学时间又增加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

高职学生学习钢琴教材的选择还要注重实用性, 抛开学琴时间的长短和掌握演奏技巧能力的高低, 能弹一首优美的乐曲是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 掌握一定的演奏技巧, 适当的加入一些伴奏教学, 把学生喜欢的一些流行歌曲融入到教学中, 如果在伴奏的技巧上得到更好的提高, 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受益的, 同时也会增加学习的兴趣。

对于高职学生初学钢琴使用的教材, 即要有一套适合大学生特点, 又遵循钢琴弹奏基本规律的钢琴教程。目前, 大学钢琴公选课还没有统一的教材, 我们常用的启蒙教材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共同课教研室经过多年探索和教学实践编著出版的《成年人应用钢琴教程》 (李菊红、黄佩莹主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为教材, 也可以用《拜厄钢琴基础教程》、《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巴托克《小宇宙》、尼古拉耶夫《钢琴初步教程》、《车尔尼O P.5 9 9》、《布格缪勒OP.100》、《车尔尼OP.849》、《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奏鸣曲集》为主要训练教程。还可以加些《高师钢琴基础教程》共四册, 及《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程》、《中国钢琴曲集》、《世界钢琴名曲集》、《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通俗乐曲选》和《全国业余钢琴考级曲集》等适合大学生的优秀教材, 有目的地灵活选择使用。

总之, 无论选择什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弹琴, 弹好琴。能够掌握弹奏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需要不断的努力获得的。学习钢琴是一个复杂的而艰辛的过程。从教学来看, 高职院的学生学习钢琴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获得的成绩是相吻合的, 虽然学习的时间很短暂, 演奏的水平有限, 但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创造了奇迹。他们能够享受到钢琴美妙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司徒壁春, 陈朗秋.钢琴教学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葛德月.朱工—钢琴教学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探讨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声乐公选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155-03

声乐公选课作为高职院校美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高职音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声乐教学也获得了很大的改进。然而,现有的音乐教育依然无法脱离传统模式的禁锢,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旧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声乐公选课教学陷入困境,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鉴于此,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方式的革新,以教学思路和方法为切入点,进行优化创新,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为提高学生声乐技巧以及综合素养水平提供平台,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Hermann Haken)就协同发展创立了协同学理论,他在协同学理论中提出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运作原理。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独立运行,只有当关联运动占据系统内部的主导位置时,才能发挥系统运作的最佳效应,促使各子系统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同样,现行的高职院校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融合了德智体美劳等子系统,而美育也包含了声乐公选课等音乐教育,它们之间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只有把德、智、体、美、劳五者之间形成一个关联运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素质教育的力量。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声乐学科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决定了其在陶冶学生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方面的优势。可以说,声乐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高职学生处于18-22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正面临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在各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作用下,高职学生无论是情感、思维,还是个性、自我意识等都逐渐增强,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为此,在高职院校开展声乐等音乐公选课程,可以通过美育的渗透,把学生的内在情感诱发出来,从而触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调整自己的身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教师难以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声乐公选课教学在于通过美育渗透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就选用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此门学科在学校领导和大部分教师眼里,只是可有可无的“边缘”学科,声乐并没受到重视,加上学校其他环境条件的禁锢,因而部分声乐教师与时代脱轨,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声乐教学的科学性,这对声乐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学情缺乏了解,在促进学生声质的转变上难以因材施教

为顺应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潮流,许多高职院校开始设立声乐等美育课程。然而由于部分高职院校领导自身现代教育意识弱化,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等,声乐公选课被看成“形式课”,因而许多教师也并不重视该门课程,甚至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了解都不多。在授课时,教师难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教,因而他们的发声、演唱示范等都难以促进学生产生声质上的转变。

(三)教师的兴趣和欣赏视角对声乐教学效果影响明显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师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欣赏视角,部分教师倾向于民族声乐,她们在授课时就会把重点放在民歌教唱方面;而一些美声教师却很少使用民族声乐教材,这必将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既能教美声,又能教民歌,但是要想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教师务必要在教学和艺术实践方面提升自己,以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三、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创新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的创新应突出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推行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改革的创新,应先有创新之义,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在知识渗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人性化”的实质,从而深入学生心理深层,理解学生学习声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二是系统性。声乐知识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当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立足声乐知识系统化这一特征,以西方先进的系统理论知识为标志,逐步形成一个多学科密切融合的知识系统,以帮助学生强化知识的应用。三是理论性。声乐教学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最初基本都是以理论知识的形式出现的,并以此为基础,显示出相关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最佳融合。四是技术性。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声乐公选课作为一门美育课程,在实际中应凸显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以适应整个音乐教育文化的需求。基于以上四方面的特征,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可采取以下创新策略:

(一)加强教材建设,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

传统的声乐选修教材缺乏对高职院校教学层次的准确定位,一部分重点教材、推荐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市场上流通的可以供高职院校选择并适应素质型人才培养的声乐教材并不多,如何从素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教材显得十分重要。为此,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由学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一线教学的音乐教育教师开发,以避免分散、水平低下、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与此同时,负责教材开发的教师还应采取相应的规范标准,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在保证理论知识基本够用的基础上,增添学生音乐能力培养的内容或板块。

(二)拓宽教学手段,增加网络新媒体学习阵地

新媒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阵地,基于新媒体的声乐公选课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声乐教学的有效结合,它能够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声乐教学中,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高职院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型的授课,在技能方面也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和修养、不同声音感受和理解而开展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的音乐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差异随之决定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应用新媒体技术对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适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例如,针对学生在歌唱发声方法和技能技巧方面存在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大容量教学信息,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在一定时间内的大量高速传输,让学生在伴随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换中,多维度、多层次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让自身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的调整、歌唱共鸣腔体的运用以及身体机能的松紧度等知识,教学重难点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再如,针对学生的声色特点、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音乐创编加工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建构学生可参与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对自己的演唱风格进行定位,能够熟练地进行作品的选择、安排、分析,舞台表演设计,音乐会策划等。

(三)立足声乐文化,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荡的21世纪浪潮中站稳阵脚的根底,其所透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无法脱离学校教育,因而作为培养素质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声乐教学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以声乐课为渠道,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由于受到文化素养、个人情感以及经历的局限,学生即使对声乐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入地把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只有从文化视野对作者情感进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

以《黄河大合唱》为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地知道《黄河大合唱》是一首爱国歌曲,理解作曲家的个人才华。但是,学生在学习以及演唱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声乐的技巧,而对于曲目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却缺乏了深入层次的感悟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曲目自身的文化基础,在强调声音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黄河大合唱》之所以呈现出气势磅礴的力量,不仅是因为作曲家个人的才华和作曲能力,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包括苦难的社会对作曲家的影响以及人民艰苦奋斗给予他的鼓励和力量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音乐创作背景的清晰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音乐内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认同。

(四)以就业为导向,实现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结合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程设置来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两种。与星海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一对一”的授课方式相比较,普通高职院校的授课模式局限性较大,授课内容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因而声乐公选课教学往往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高职院校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声乐演唱、音乐鉴赏的能力,为解决当前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必须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扩展性,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在公选课的计划内增强实践课时比例,开发多种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学校还可以尝试设置声乐节目鉴赏、音乐美学、歌剧赏析等课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课程的优化设计。例如,在上第一节声乐公选课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的介绍,(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56页)包括声乐的发展起源、声乐课程的基本目标以及声乐优劣的判断指标等。把这些复杂冗余的知识点压缩成简单易懂的内容,初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以增强学生对声乐知识的记忆。在上第二次课时,教师就可以融入基础的声乐理论知识教学,为学生读谱、识谱创造可能;在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上,就可以增强对气息的说明。第三次上课时,由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声乐知识,教师就可以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声乐的其他门类进行详细讲述,包括歌剧、曲艺等,并在讲述中融入声乐技巧的讲解,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认知。

(五)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声乐教学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的“领航者”和“助跑者”,高职院校只有重视声乐授课教师的能力开发,才能够增强教学软实力,提高教学成效。首先,学校应加大对声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力度,立足市场发展态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探索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的声乐教学人才,增强声乐教学软实力。特别是对待声乐教学师资队伍应和对待其他专业学科师资队伍一样,通过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其次,随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呈现出新的内容和特征,声乐教师在新形势下自身也要不断创新,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形势,积极主动学习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树立新思维,补充新知识,提高新能力,形成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教育素养,并将这些知识、成果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乐应用技能。

综上所述,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环境,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能否赶上时代的列车,已成为有关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相关教学工作者,只有立足声乐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当前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促进高职院校声乐公选课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显明.网络教学:普通高校公选课教学的新趋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2]李文婷,董茜,毕砚红.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J].艺术科技,2015(12)

[3]王路.试析高师音乐教育开设声乐理论课的必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0)

[4]孙贝贝河南省高职院校武术教学状况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5]王蔚骅.论形象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安康学院学报,2011(5)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管理规定下一篇:陶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