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名言警句(通用8篇)
3.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
4.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5.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
6.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7. ——福尔斯特
8.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
9.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10. --高尔基
11.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达尔文
12.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13. ——福尔斯特
14.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弗莱彻
15.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16.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17.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季米特洛夫)
18.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19. 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斯宾塞
很多同学都喜欢在高考作文中使用课本素材,然而,在运用过程中因不会巧妙地“转弯”,以至于阅卷者认为该考生“只会死搬硬套,而没有开阔思路”,从而无法获得高分。其实,真正聪明的考生,能够将课本素材运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巧妙“转弯”,为其赋予厚度。在此,我们就向大家介绍几种课本素材的“转弯”技巧,助大家轻松夺分。
“转弯”方法一:由此及彼
方法解说:由一则课本素材联想到多则课本素材,共同使用。
所以我要说的是:浅阅读,我们要乐意受之,完美用之。于午后捧一杯香茗,微风拂过,翻起页页泛黄的扉角,感受书的香蕴,这是何等惬意!是这传人经典,授人美德的书教会我们孔子的谦虚为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鲁迅傲骨呐喊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昂扬沸腾的革命情结,激励着多少热血青年,鼓励着多少澎湃的心;是这豪放与婉约的孪生姐妹,教我们吟唱出易安的种种凄迷:“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也教我们审度了东坡的傲岸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的,这人类的精神食粮,母语的浑厚精髓,我们不能遗弃,他是我们沸腾的热血,是我们不能丢的根。所以,那些斜倚在书店一角,默默地读书,不知天黑的日子不能丢,如果你丢了,要虔诚地捡拾那些日子。
(《“小议”浅阅读》)
名师点拨:文章在分析浅阅读的状态和作用时,由孔子的谦虚为德,联想到鲁迅的傲骨、易安的凄迷、苏轼的伟岸不羁。引用如此多的课本素材,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诠释了人物的品性,更点出了浅阅读的无穷乐趣,可谓一石三鸟。
“转弯”方法二:自然延伸
方法解说:由课本素材的内涵,联想到一个具体的“话题”,继续拓展深度,并联系非课本素材进行分析。
还记得隐藏在时间过往深处的刘兰芝,那位令后人叹息的美丽女子。在黑暗世界的漫漫长夜中,她以自身的美丽坚强与宿命抗争。那清池中层层的涟漪,是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忠贞,是一个不屈的灵魂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举身赴清池”这种凤凰涅槃式的悲壮,在那一瞬间穿越生与死,绽放爱与恨!
时间在流逝,但她的忠贞不减,坚强不减。我对她的敬仰,便为我的使命增添了一份高贵的坚强。
时间在流逝,但他的惆怅却丝毫未减。我希望自己能够替他保留那份孤傲,那份不羁,那份忧国忧民的伤感。我希望纳兰容若能够陪伴我的成长,为我指引方向。
还记得当时的那种心痛,仿佛当时的泪水仍在我脸上。我久久不能相信我所敬爱的史铁生,那位坐在轮椅上却异常高大的人,离我们远去。“死亡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这是他对自己说的,也是对我们说的。这份淡然与豁达,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用残疾的身体,表达出最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言辞,照亮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时间在流逝》)
名师点拨:由刘兰芝的素材,引出“时间在流逝,忠贞不减,坚强不减”的话题。选材典型,古今结合。文章既选择了纳兰容若等古代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又选用了2010年去世的当代文学大师史铁生的例子,古今结合的选材方法既具有典型性,又富有时代感。
“转弯”方法三:反驳课本
方法解说:课本素材就一定是正确的吗?考生可以对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联系自己的课外阅读素材,进行佐证。让文章变得立体起来。
中国历来奉儒家为经典,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入世观。自古以来的隐士很多,他们真的从刚开始就安身立命于乡村野外吗?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隐逸之风大行是在魏晋时期,这与当时战乱频仍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知识分子一旦卷入门阀氏族斗争的旋涡,就很难自拔。魏晋以迄南北朝,因卷入这种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大名士就有:何晏、嵇康、张华、潘岳、陆机、陆云、郭璞、谢灵运、鲍照等。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远离政治,避实就虚,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就是其表现。这些隐士真的有难言之隐,他们的“隐”就是明哲保身。
与其说贤人自隐,不如说那个社会欲望、贪婪的加剧,让一些贤达的文人墨客感到这个世界正在堕落。因为努力想改变世界却无能为力,只好以隐居的方式来对抗世界!难道陶渊明不想为人民办事吗?他想,可是他的确改变不了什么,失望大于希望,所以隐遁自然,陶然忘机;范蠡难道不想继续为皇帝佬儿卖命?只是这个世界人的嫉妒心、猜忌心太重,因为整个世界都在沉沦,所以人人自危。范公只好偕西子逍遥游!
(《谈隐士之隐》)
名师点拨:本选段反弹琵琶,作者认为“隐”是消极逃避,明哲保身,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在对“隐”的一种内涵进行构思时,不仅引述有关陶渊明的课本素材,而且引述了嵇康、张华、范蠡等相关课外素材,再对原素材进行拷问,使文章更有意蕴。
“转弯”方法四:联系热点
方法解说:谁说课本素材不能和热点联系?现在很多热点与课本素材上的经典有关,譬如鲁迅文章退出教材,我们就可以联系在教材中出现的鲁迅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他没有李白的那份豪气,但有着一份独一无二的坚毅。在时间面前,他没有低头,他的那种坚毅让时间记住他,让后人也记住他。他惨遭宫刑,痛不欲生,但完成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面对时间的流逝,面对人生的苦难,他选择跌倒后站起来,选择与时间搏斗。他成功了,没有被时间的潮水冲走,没有被时间的海洋淹没。他站起来是一尊雕塑,他倒下去是一座丰碑,让我们铭记他的名字———司马迁。
宋文骢,一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名字,他是我国歼10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当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的设计师。但他心存斗志,有一颗热血沸腾的心,他不甘为时间所湮没,他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融入战机,五十载春华秋月,二十年丹心铸剑,长剑出鞘,直指苍天,震惊寰宇。宋文骢将自己的心血与灵魂都熔于祖国的蓝天卫士,在时间流逝中,他把握当下,战胜困难,在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迎风搏击的画面。
(《时间在流逝》)
名师点拨:文章以司马迁素材为例,阐释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时间在流逝,只有把握自己,方可把握人生。作者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到位。文章又引述宋文骢的热点素材,文章正反结合、古今相照,且有引证,增强了说服力。
“转弯”方法五:同类挖掘
方法解说:如果课本中出现了肖邦,那我们完全可以避开“课本中的肖邦”不谈,而谈“我们认识的肖邦”;也可以既谈“课本肖邦”,也谈“课外肖邦”,显得知识面极广,素材积累极丰富。
苏东坡,豪气冲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也曾面临过弯道,从仕途的高峰跌落到低谷,从皇帝、太后都欣赏的才子变成倒霉的贬往黄州的迁客。但黄州这个弯道,这个在众人眼中的荒凉小镇,给苏轼带来人生的坦途。在黄州,他感到难言的孤独,正是这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人生的浮华。他勇敢面对,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美———山水,开始寻找人世间的大哲———先贤。所有这一切不顺与苦难,反而使他彻底脱胎换骨,使他真正走向成熟。于是,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诞生了。
你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你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你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你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长存民间;你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你刮起的一阵阵东坡风比任何潮流都来得猛烈,来得厚实!
(《站在文学的门口》)
名师点拨:苏轼坎坷的人生因作者笔调的灵动、思考的独特而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不仅介绍了苏轼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课本素材,也叙述了有关“东坡肉”等课外素材,使苏轼形象光辉夺目。
笔者在常规的教学中,经常利用课前几分钟来进行谚语教学。
一、结合话题,联想谚语
每复习到一个新的话题,笔者就让学生回忆他们曾经背诵或积累过的与该话题相关的一些名言警句,并且让他们进行“头脑风暴”(brainstorm),通过投影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能在写作中运用上去。如:复习到Healthy Eating时,学生总结和整理出以下的谚语:
1.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2. We are what we eat. 食物塑造了我们。
3. Eat at pleasure, drink with measure. 随意吃饭,适度喝酒。
4.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心情愉快寿命长。
5. Early to bed an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早睡早起会使人健康、富有和睿智。
6. Health is above wealth. 健康胜于财富。
二、 围绕谚语,展开话题
复习完一个话题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布置一篇话题写作作为课后作业,一方面巩固本单元学过的重点词汇、语法及句型,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把相关谚语运用于写作的能力。其中,让学生围绕谚语进行扩展,是笔者惯用的手段之一。如:
1. Helping others is helping ourselves. (助人就是帮己)
笔者班上有个学生扩展如下:In the daily life, anyone is likely to get into trouble. If we dont give a helping hand to those in trouble, how can we expect to get assistance from others? For this reason, its necessary to help others out if possible. Helping others is actually helping ourselves, just as the saying goes.
2.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再看另一个学生的杰作:When it comes to learning English, its vital that we spend at least half an hour on it every day after class. More importantly, keep learning it however busy we are. However, it must be kept in mind that it takes a long time before we have a good command of English. Thus, never expect to make major progress in English in a short time.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as a proverb goes.
三、书面表达,引用谚语
学生积累了谚语后,笔者要求他们学以致用,争取在话题对应的写作中有所体现。如:
[例一]假定你是李华,你的朋友James写信给你,向你请教如何提高汉语水平。你回信给他,要点如下:
1. 丰富中文词汇量;
2. 养成阅读的习惯;
3. 多关注中国文化。
注意:
1. 词数为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结果显示,不少学生在上述的作文不失时机地分别用上了以下的谚语:
1.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 More haste, less speed. / Haste makes waste. 欲速则不达。
3.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道通罗马。
4.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例二]假定你是李华,你的笔友Robin在物理测试中多次不及格,心情很沮丧,想放弃该科。得知这一情况后,你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包括:
1. 鼓励他不要放弃;
2. 建议他注重方法(如请教老师,与同学交流等);
3. 预祝他取得进步。
注意:
1. 词数为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部分学生也巧妙地用上了以下的名言警句:
1. Take it easy. 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because failing to pass exams doesnt mean youre a failure. 不要紧。还没到世界末日呢。考试不及格不代表着你是失败者。
2.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乃成功之母。
3.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4.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5. Nothing is difficult to a willing heart.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此外,笔者还欣喜地发现,部分学生积累了谚语后,不光能服务于写作,还举一反三,在原句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进行仿写。如:
1. No pains, no gains. (不劳无获)
2. No cross, no crown.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有学生就创造性地写了No sweat, no sweet. (先苦后甜)。
又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灵活的学生也进行了“改造”,写出Where theres dream, there is hope. (有梦想就有希望)和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句子。
以上是笔者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运用谚语来提升“书面表达”档次的惯用手段。笔者相信:只要长期训练,坚持积累,必然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学们,你们平时有没有积累英文名言警句呢?又能否把它们运用于“书面表达”中呢?请完成以下的自我检测练习。
【小试牛刀】
一、谚语搭配 把以下的中文谚语和英文谚语搭配起来。
1. 入乡随俗。
2. 时不我待。
3. 诚实为上策。
4. 时间就是金钱。
5. 不要以貌取人。
6. 活到老,学到老。
7. 细节决定成败。
8.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9. 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10. 行动胜于语言。/ 事实胜于雄辩。
11. 事物都有两面性。/ 凡事都有利弊。
12. 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A. 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B.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C.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 / Every advantage has its disadvantage.
D.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E. Well begun is half done.
F. Details are the key to success.
G. Time is money.
H. Hope for the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I. Live and learn. / Never too old to learn.
J.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K.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L.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二、选择填空 请从上述所提供的英文谚语中选择合适的谚语,并将其序号填入每个语段的横线上。
1. Tom, our classmate, is a boy of few words who seldom communicates with us, so I used to take it for granted that he was unfriendly and indifferent. My attitude towards him didnt change until he donated all his pocket money to the children living in mountainous areas. From then on I draw a conclusion tha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Yesterday is past. Today is present. Tomorrow is mystery. Time lost cannot be regained. Its no use complaining about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And we can never know what to expect in the next minutes. What we can do is make full use of time and try our best. Thats why we often say“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s Senior Three students, we are as busy as bees,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entrance examination to college. However, we are supposed to combine study with relax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keep ourselves energetic and meanwhile promote our study efficienc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 the saying goes.
4. Cultures and customs vary greatly from place to place.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sometimes what we consider right is not necessarily acceptable for other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For this reason, its quite necessary for us to adapt ourselves to the local customs, especially for newcomers.“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s the saying goes.
5. Online shopping is popular with many people, the young in particular. It enables us to save a great deal of time and trouble. In addition, the prices of goods and products are usually lower than those in real stores. However, we should be aware tha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s the saying goes. Online shopping also has its disadvantages. For instance, customers are cheated because what they receive sometim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ve purchased previously online, or the products they buy are of poor quality.
三、扩展谚语 仿照上题,围绕着以下每个谚语适当扩展,可叙可议。
1.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2. Look before you leap.(三思而后行)
3.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拾柴火焰高)
4.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四、运用谚语 完成以下的书面表达,并且适当地用上谚语。
(2008全国卷II)假定你是李华,你的英国朋友Peter来信向你咨询如何才能学好中文。请你根据下列要点写封回信。
1. 参加中文学习班。
2. 看中文书刊、电视。
3. 学唱中文歌曲。
4. 交中国朋友。
注意:
1. 词数100左右。
2. 可适当增加细节。
3. 开头语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参考答案:
三、 谚语搭配
1. J 2. K 3. L 4. G 5. A 6. I 7. F 8. E 9. H 10. B 11. C 12. D
二、选择填空
1. A 2. H 3. D 4. J 5. C
三、扩展谚语
1. Live and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Our lives are limited while knowledge is endles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nowledge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ields. To keep up with the fast-changing world, its essential that we equip ourselves with the updated knowledge and get the hang of the latest information. In a word, live and learn, as the saying goes.
2. 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From time to time, we hear people say“If only I hadnt done that.” or “How I wish I had been there yesterday.”Such words are filled with regret and disappointment. Its a pity that theres no “IF” in reality. What has been done cannot be undone. Similarly, its impossible to take back your words once you have said something wrong or silly. Consequently, never rush to a conclusion or do anything without consideration. Just as a proverb goes, look before you leap.
3.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众人拾柴火焰高)
Yesterday, we gave our classroom a thorough cleaning. Some of us cleaned the blackboard, some mopped the floor, some washed the windows, while others cleared away the rubbish. It was not long before we finished cleaning. Its by means of teamwork that we completed our task in advance.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just as a saying goes.
4.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You may have a number of friends who walk into your life. Some friends celebrate your success or taste your victory. Some keep your company when you are a success. But are they real friends? No necessarily!A real friend is someone who shares joys and sorrows with you. A real friend is someone who stands by you from beginning to end, especially in time of trouble. As the proverb goes,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四、运用谚语
Dear Peter,
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 asking for my advice on how to learn Chinese well. Here are a few suggestions. First,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 Chinese course, as youll be able to learn from the teacher and practice with your fellow students. Then, it also helps to watch TV and read book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Chinese whenever possible.
Besides, it should be a good idea to learn and sing Chinese songs. You can also make more Chinese friends, who will tell you a lot about China and help you learn Chinese. Anyway, keep practicing, for“Practice makes perfect”/“All roads lead to Rome”, as the saying goes.
Try and write to me in Chinese next time.
Best wishes.
Li Hua
2. 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爱因斯坦
3.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4.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5.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产生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6. 缺乏自信经常是性格软弱和事业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
7. 一个人敢于暴露自己的弱点,代表他自信、强大。——周正
8. 一个胆怯的问题总会得到一个自信的答复。
9. 果断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10. 充分自信、完全自给的人是最幸福的。——西塞罗
11. 一个自信的人只会勇往直前。——杜伽尔
12. 只要你自己相信自己,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歌德
13. 最困难的职业就是怎样为人。——荷塞·马蒂
14.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贝多芬
15. 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16.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埃蒙斯
17. 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冀。——歌德
18. 当别人不信任你的时候,你必须相信自己。
19. 如果没有人相信你,那就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没人欣赏你,那就自己欣赏自己;如果没人祝福你,那就自己祝福自己。用心去触摸属于自己的阳光,用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时空。当自己读懂了自己,世界才能读懂你。
2.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3.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4.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5.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6.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7.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8.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9.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10.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11.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12. 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秋瑾
13.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14. 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赫胥黎
15. 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
16. 为了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罗丹
17.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迅
18.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19.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2.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5.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6. 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卡耐基
7. 原谅敌人要比原谅朋友容易。——狄尔治夫人
8.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9.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10. 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11. 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翟
12. 两个人交谈,一个人可以洗耳恭听。但是,三个人则无法互谈这人世最严肃而应深究的事。——爱默生
13. 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惠特曼
14.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012年高考满、高分作文中, 大多数考生在鲜活素材的运用上显示出自己的鲜明特色。他们中有的点击社会现象, 有的捕捉热点人物, 有的洞察世界风云, 有的摭拾身边琐事, 体现出视野的宽广与开阔。在技巧的运用上, 这些佳作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或同质组合, 或异质呈现, 或递进推演, 或点面结合, 有效组织素材, 充分展示亮点,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显示出写作者的独到匠心。为备战新一轮复习, 突破作文素材运用难点, 我们对一些高考佳作的素材运用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点拨技巧, 揭示规律, 以期对广大考生有实质性的帮助。
一、关注生活, 提炼中心印象, 找到动情点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 其落脚点大多在生活的层面上。如全国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湖北卷的书信交流、浙江卷的“路上奔跑与路边鼓掌”、重庆卷的保安救人、北京卷的巡路工的敬礼等, 都需要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 就无法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所以, 高考作文首先要关注生活, 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或事, 从最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角度入手提炼素材, 以真情感人。正如法国作家莫泊桑所说:“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感动别人, 必是你自己先激动不已, 感动得哭;要使你写出来的东西让读者高兴, 你自己写作时必是忍俊不禁。”只有融入了真情实感的素材才是有效的、感人的。选择了素材后, 要抓住素材给你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 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 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内容———题材, 这也是2012年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佳作示例一:
如果让我选择, 我无法说出哪一种方式更好, 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 你认为, 邮件省钱, 效率高;写信贵, 速度慢。但是, 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 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 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 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投身军营的士兵, 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 都会压在枕下, 反反复复地阅读, 也许, 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 但你可曾想过, 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 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 当他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 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你身处逆境之时, 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 即使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 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 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 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 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 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转换到那群可爱的孩子, 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 带着笑容, 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 我想, 在那一刻, 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佳作《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这篇文章就抓住了素材给人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中心印象, 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素材进行提炼和强化, 即把素材转化为写作的题材, 考生正因为对生活留心, 并且产生过强烈的感受, 才能将生活的素材信手拈来, 化为自己笔下的画面。收发书信, 可谓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一个细节, 但作者却能找到动情点, 有机地与文题对接, 并传达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这是一种高超的写作技巧, 值得借鉴。
二、点化素材, 紧扣主题, 找到共通点
共通点, 讲得简单一点, 就是符合题意要求。写作时, 你头脑中积累的与此相关的各类素材, 可能会纷至沓来, 竞相涌现。面对众多的生活积累, 哪些素材可选择出来用于作文呢?这应由文章的中心决定。凡是与中心密切相关的材料, 就是有用的材料;而与中心关联不大或者毫无关联, 即使你认为是非常好的素材, 也必须忍痛割爱, 重新选材。只有符合题意、突出中心的素材, 才可引之入文, 否则, 就会出现内容松散、不合题意的状况。在2012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 全国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湖北卷的书信交流、江苏卷的“忧与爱”等, 都有很多的生活素材可写, 但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 就可能使文章芜杂繁乱。因此, 点化素材, 找到素材的共通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佳作示例二:
……而当今社会, 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悦悦而见死不救, 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 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 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 所以缺少了同情心, 因为道德缺失, 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因为道德缺失, 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 德将焉附?
吴斌, 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 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 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 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 吴斌用尽最后力气, 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 拯救全车乘客, 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 吴斌倒下了。吴玉兰, 一个普通的老师, 面对无耻的劫匪, 虽头破血流, 依然保护着659张考生的准考证。从这些人身上, 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斌走了, 省委书记为他流下了眼泪, 数万群众自愿去护送他的灵车, 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 “中国最美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给予他的最高敬意。吴玉兰老师受伤了, 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面对“船主与油漆工”这个材料作文, 作者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寻找素材。小悦悦事件, 动车事故, “最美司机”吴斌事件, 吴玉兰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准考证事件等, 作者信手拈来, 并将所有素材一一点化, 紧扣“职业道德”这一主题, 论证“高尚道德是最大的财富”这一中心论点,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挖掘素材, 提炼内在含义, 找到联系点
能够反映主题的素材可以找出很多, 但真正深刻全面地反映事物本质, 还要靠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材料。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 我们需要提炼有典型意义的情节, 发掘素材的内在含义, 找到与现实的联系点, 力求能反映现实, 并富于启迪意义。2012年各地出现的一些满、高分作文, 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佳作示例三:
周冲, 年轻帅气的“黄衣哥”。当他路过天河区东圃怡东苑小区, 看到悬空女童危急万分时, 他毫不犹豫地爬上防盗网, 解救下了女童。做完好事后, 他则默默地走了。后经过媒体和市民的全城搜寻, 冒险救人不留名的“黄衣青年”终于现身。他用最朴实的话语回答此次善举:“想到小孩子那么危急, 就没想到自己的安全, 只想着能把孩子救下来, 只是举手之劳而已!”什么促使了他的举手之劳, 是中华美德、是一个龙的传人的品质。他的轻轻一步, 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滋润和震撼了湖北, 同时也感动了中国。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传递爱最朴实的语言》
作者关注现实生活, 选择了“黄衣哥”这一典型的人物素材, 并且能发掘素材, 找到与主题一致的联系点, 即“举手之劳, 也是一种美德, 也是传递爱的表现”, 实现了从素材到作文内容的转化。
佳作示例四:
看到“奔跑”二字, 我一下子想起了刘翔, 这个在8年前获得至高的荣誉, 获得盛名的人, 在4年前因故退赛后又背负了数之不尽的骂名。人生从来不乏起落, 但像他这样, 在世界的注视中经历如此大起大落的人, 想来还是不多的。想起4年前刘翔退赛的轰动, 如今仍然历历在目, 那段时间网络上、报刊上的质疑和谩骂, 说是铺天盖地也不为过, 但在洪流一样的愤怒和不解之声中, 仍然有一些人, 坚持为刘翔鼓掌。正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 刘翔才继续走在路上, 走过了一个几近寂静的4年, 又走到了世人的视线中。他12秒87的成绩, 虽然因为2.4米的风速没有得到数据的成功确认, 但他毋庸置疑地、成功地赢得了世界范围的不断的掌声。那些一开始站出来为他辩护, 对他表示理解, 宽容他, 称赞他, 鼓励他的人, 有他的亲人朋友, 还有更多素不相识的人, 因为他们坚持不懈的掌声, 成为了奔跑之人继续奔跑的动力, 当奔跑之人的欢呼和路边鼓掌之人的掌声交汇的一刻, 那种响彻人心的力量, 令人不禁热泪盈眶。
———2012年高考浙江卷佳作《为奔跑之人鼓掌》
这段文字, 作者选择了刘翔这一典型素材。关于刘翔的素材, 论述的角度应该很多, 但作者却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质“奔跑”, 提炼其内在含义。同时, 深入挖掘素材, 在“奔跑之人和鼓掌之人”上找到联系点, 充分演绎材料, 突出中心思想。
四、组合素材, 联系材料主旨, 找到合力点
我们不少考生, 有了素材却不知道怎么用。或则孤军奋战, 或则叠床架屋, 不能体现针对性和有效性。用一个事例、一则材料进行论证显得单薄、片面, 若干材料组合运用就能产生合力, 使文章内容充实, 有说服力。从形式上来看, 可以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 层层堆叠, 逐步深入;也可以是正反事例对比组合, 相互映衬, 对比鲜明。
佳作示例五:
我们为英雄鼓掌。
我们为失去双臂, 坚持用脚学会弹钢琴的“无臂钢琴王子”刘伟的坚强鼓掌。
我们为那个面对失控的客车, 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两个学生, 而自己却被客车撞断双腿, 高位截肢的“最美教师”张丽莉的英勇行为鼓掌。
———2012年高考浙江卷佳作《为英雄鼓掌》
以上文字, 概述为怎样的英雄鼓掌。从不同侧面选择了刘伟、张丽莉等“英雄”素材, 事例新鲜, 叙述简练, 这是同类事例并列组合, 能够强化读者对英雄的理解。
佳作示例六:
有一次, 美国唱片业协会CEO希拉里·罗森亲眼目睹了乔布斯与工程师讨论用户界面设计的情形。当时, 乔布斯和工程师坐在电脑前, 为了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争执不下。罗森发现, 乔布斯与工程师所关注的, 不过是在屏幕上一块大约只有一张便条大小的区域里, 如何排放3个单词的问题。乔布斯如此关注细节让罗森惊叹不已, 而他对细节的高度关注不啻是他获得奇迹般成功的一大秘诀。
…………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 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 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 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 致使其带着隐患上道使用, 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 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 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 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 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佳作《细节决定成败》
上述文字列举了两个正反不同的事例, 乔布斯关注细节走向成功;“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则是忽视细节的结果。两个事例形成正反对比, 有力地证明了“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 对比鲜明, 论证有力。
通过对2012年高考佳作素材运用特点及技巧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素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备考, 素材至关重要。面对2013年的高考作文, 我们应该未雨绸缪, 加强素材备考, 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素材库。
第一, 搜集素材。素材应该包括事实素材和理论素材两大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时尚、新闻时事、街谈巷议、故事寓言、典故传说、奇闻轶事、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音乐歌词、新理论、新观点、新数据、新技术、新发现等都应该进入素材收集的视野。
素材来源应该非常广, 有教材上的, 报纸杂志上的, 课外书上的, 有自己经历的, 有从别人那儿听来的。我们既要搜集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正面素材, 也要搜集有深刻教训的反面素材, 还要特别注意搜集新素材。
搜集素材的办法有三:一是专题积累。即针对某一话题或题材全方位地展开相关素材的搜集与整理, 在全面占有素材、理解素材的基础上, 做到融会贯通, 为我所用。二是专人专物积累。即专门针对某一位人物或某一件事物, 全方位积累其典型的、非典型的语言、行动、思想或事件的前因后果, 做到确知其人、其事、其情、其魂、其优缺点。在写作时就不至于因知之不详而不敢动笔。三是兴趣化积累。积累素材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 不必拘泥于以上方法, 也不必在乎形式, 只要感兴趣, 就不妨积累下来吸纳内化, 化为自己作文个性与思想的灵魂。
第二, 梳理素材。搜集素材重要, 梳理素材更重要。每个学生必须梳理自己的素材, 梳理的方法和类别多种多样,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如果有同学认为类别多不好操作, 那么, 从人文关怀角度, 抓住“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生活环境”三个方面可能更利于思考、运用些。另外, 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生活”等角度去梳理, 也具有可操作性。
梳理素材要掌握以下必要的思维方法:
(1) 发散思维方法。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侧面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时, 任何事物都处于客观世界的“关系网”中, 都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环节, 从不同角度联系周围事物去观察思考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用发散思维分析写作素材, 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 多角度联想和思考, 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2) 逆向思维方法。事物关系中的正与反、顺与倒都是相对的;事物间可互相转化, 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一则写作素材, 有时反弹琵琶, 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 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 从而引起新的思索, 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3) 聚合思维方法。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 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复杂信息进行收敛、聚合, 为信息的归属树立一个明确的“靶子”, 这是一种由面到点的内聚式思维状态, 又可称为内敛思维、集中思维。对单一素材进行发散思维分析所形成的价值点, 并不都是合理或最佳的, 而且在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 因此需要进行筛选“聚焦”, 尽可能从对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的分析中, 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
(4) 辩证思维方法。要想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内在、本质、全面的分析, 离不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体, 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把握, 往往需要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 一分为二地看事物。
第三, 运用素材。搜集素材也好, 梳理素材也好, 归根到底是为了运用。因此, 学会运用素材是备考的关键。所谓运用素材, 一是“开掘”, 一是“活用”。开掘素材是为了从高度和深度运用素材;活用素材是为了寻找不同点, 从新角度辩证多维度地议论素材。
作文素材运用可采取“五步走”策略:
第一步是“参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以后, 并不是堆积在大脑的角落里就万事大吉了,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素材进行咀嚼、品味。对自己长期所积累的素材要做到在理解基础上的参悟, 要区分哪些是积极健康的内容, 哪些是无用的东西, 保证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认识一些重要素材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并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只有对素材的深入透彻理解, 才有可能对素材有效运用。
第二步是“提取”。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从平时积累的写作材料中, 挑选健康的、新鲜的、独特的、典型的材料, 切忌“拾到篮里都是菜”。提取时要有“自知之明”, 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 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深切感悟的、了然于心的等) , 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同时, 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 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材料新颖独特, 文章才能引人入胜。要根据立意精心提取精当的材料, 才会更有说服力, 更有表现力, 更有感染力, 更有震撼力, 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
第三步是“整合”。对提取而来的材料, 必须要进行适当而合理的整合。首先是围绕主题, 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组合, 可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 取得理想的表达效果。其次是围绕结构整合材料, 做到详略得当, 安排有序, 段落层次清楚, 线索脉络分明, 过渡照应周全, 具有完整性、连贯性和生动性。
第四步是“定向”。即选准角度, 决定素材运用的方向。定向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确定写作的方向, 包括素材、立意等。定向选点力求准确、新颖。所谓准确, 就是在一定的话题范围内,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自己熟悉并且能够把握住。所谓新颖, 就是角度新、见解新, 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第五步是“拓展”。定向后, 支撑观点的材料或有不足, 这便需要思维的启动, 联想开去, 搜索相关信息, 补充原有的素材。拓展可以从实拓展, 也可以从虚拓展;可以正向拓展, 也可以反向拓展;可以顺向拓展, 也可以逆向拓展;可以纵向拓展, 也可以横向拓展, 但是任何拓展都要符合题意要求, 揭示命题的本质意义。
让学生淹没在这些作文“葵花宝典”中,机械地记忆、复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究竟有多少作用?一些人吹嘘的“万能”素材真的“万能”吗?表面看它们好像使学生作文内容充实了,其实违背了阅读、写作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走上了一条作文提高的不归路,反而增加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其实,无论是写作还是积累素材,都应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而那些所谓的“万能”素材都远离个人特长与兴趣,为写而用,为用而用,在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做到有感而发。那么,哪些素材是适合自己的“万能”素材,如何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素材库,如何使用自己积累的素材呢?
一、做好书本素材的积累,适当拓展延伸
高考语文与课本脱节,这恐怕是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看法,所以多学一篇少学一篇,没有多大的区别。教师马马虎虎地教,学生昏昏沉沉地学。殊不知课本本身就是—座巨大的素材库。课本中除了有孔子、孟子、庄子、屈原、李白、杜甫之外,还有曹雪芹、施耐庵,还有汪曾祺、沈从文、徐志摩、闻一多,还有海子、舒婷,还有川端康成、罗曼·罗兰……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课本接触这些伟大作家作品的,如果教师用心指导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点面素材积累,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作家或作品拓展延伸,学生就能跟随教师的指导,用心选择,用心研读,用心写作,就不用费尽心思捧着“金饭碗”去行乞。2009年湖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是《站在项脊轩的门口》,全文不动声色地化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语句,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文章的最后一节这样写道:“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j”读完不禁为小作者对课文的熟悉、化用的巧妙而惊叹。显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已经进驻作者的心田,绽放出另一番美丽。
再如笔者一名学生,因在语文课本上接触了海子,从而痴迷于海子,找了很多关于海子的介绍和海子的诗集,认真投入地阅读、写作,平时的作文训练,只要可以用上海子这个材料,她就全力运用,对她而言,海子就是一个“万能”素材,是她投入了时间和情感,用心去体会和积累的素材。当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目为“好奇心”,所有同学都认为“好奇”这个很具体很现实的命题,怎么也不会与浪漫感性的诗歌和愤怒与苦难的海子联系起来,可是这名同学仍旧巧妙地使用海子这个素材演绎了这个话题,作文赢得了满分,被刊载在《扬子晚报》上,作文开头两段是这样的:
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颗好奇心,而所有的诗人都像一个孩子,在那些分行的句子中,他们纯粹地奉献着自己的快乐与忧伤,还有那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好奇心。
2n多年,累倦的海子停止了在灵魂世界里的沉溺与跋涉,让铁轨带他去了远方。当时人之骚动亦不知晓,人们惊讶于诗人这种极端的灵感,我想,海子只是好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世界是否盛开在天堂,于是,追逐着好奇心,他的灵魂伴着伸向远方的铁勒。通向了天堂。
二、做好课外个性化素材的积累,进行钻探式研究
笔者多年参加江苏高考阅卷的作文总复查,在高分作文尤其是满分作文的甄别和遴选过程中发现,不管作文命题形式如何,总有一类佳作特别引人注目,笔者姑且将之称为“文化作文”。所谓“文化作文”,根植于文化的土壤,在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的文化、经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在考场急就的作文中,”文化作文”显得卓尔不群。仔细研究,“文化作文”的核心是“经典”二字,小作者正是拥有了一些独到的个性化材料,才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熠熠生辉。这些“经典”材料主要源自三方面:经典名著、经典文化艺术、经典人物。
经典名著是写作样式、技巧,行文展开的思路、结构,描写的方法等等的肥沃土壤,甚至为文的风格、创作的灵感都可以在经典名著中获得。经典文化艺术,例如书法、国画、古典音乐、建筑、坊间工艺等,如在作文时加以引用,将会让考场作文另具一格。伟人、名人等经典人物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研读,不仅给你的作文提供经久不衰的素材,而且还会给人思想与情感上的洗礼。江苏2004年以“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话题的佳作,有用周恩来总理阐述话题的,总理灵动又沉稳的性格非常契合话题。2005年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文艺短评《不看续集》,对时下文化快餐、文化垃圾进行批判,表现出小作者强烈的民族文化的责任感。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的一篇满分记叙文选材于“青花瓷的形成”:一个小男孩由于好奇,打开了未到时间未到火候的瓷炉,从而窥探到了一种横绝古今的“碎瓷”的诞生。2011年是“拒绝平庸”命题作文,成功与伟大的人总与“平凡、平庸”无缘,他们的一生就是拒绝平庸的一生。以上虽仅以江苏历年高考作文为例,但已经充分说明了对于经典素材的积累,能让考生在平时或考场的写作过程中游刃有余。
三、做好时事新闻素材的积累,进行评论式练笔
在新课改的今天,作文教学必须紧贴生活,关心生命,关心时事新闻。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反映了紧贴时事的趋势:2008年全国I卷是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2009年江西卷是以圆明园兽首拍卖为话题的作文;2010年全国I卷是“有鱼吃还捉鼠”的讽刺现实的漫画作文;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是如何看待世乒赛中国夺冠,全国新课标卷是有关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作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在作文训练特别是作文素材积累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紧贴生活,关心新闻,感受社会。
2011年,一些经典的时事素材在高分作文中频频亮相,给考场作文带来时代气息,也反映了小作者“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比如:重庆一考生在《摒弃我们情有独钟的“偷”》一文中,针对国人喜欢的“偷菜”网络游戏,进行剖析,指出游戏的危害。天津一考生在《“药案”众生相》一文中,围绕药家鑫案,列举该案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分析其思想根源与危害,指出“药案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世间各色人等的扭曲、变形的各式嘴脸”,并希望人们“能把药家鑫作为一面镜子,一面能照出自己内心,令自己警醒的反光镜”。吉林一考生在《冷眼看“崛起”》中,分析中国崛起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引出何为真正的崛起的思考,提出中国社会存在的信用问题,比如“三聚氰胺””牛肉膏”“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立意高远,现实性强。
这些时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我们老师整天只知道教几个字音,做几篇阅读文章,印几则所谓“万能”素材让学生背,而不懂教导学生胸怀天下,引导学生放眼世界,那么,学生始终都不会有关注时事新闻、评论天下大事的习惯。而一旦学生有了自觉读书读报,自觉关注评论的习惯后,时事素材就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动笔写作不用苦思冥想,笔下自然汨汨而出。
【高考作文素材名言警句】推荐阅读:
高考素材名言警句01-02
高考作文常用名言警句03-24
高考作文常用素材名人名言07-07
高考语文 名言 事实材料 气节作文素材11-06
作文素材之名言警句03-26
2022高考名言警句摘抄07-18
高考激励人心的名言警句07-24
帮助别人的名言警句-作文素材10-28
高中生作文名言警句超级素材库11-26
高考冲刺名人名言素材摘抄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