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气节(精选8篇)
2、谷子老了吃米,高粱老了吃糠。
3、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
4、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5、棉怕白露连阴雨。
6、犁要深细,耙要透平。
7、白露打枣,秋分卸梨。
8、贪耕不耙,枉把力下。
9、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
10、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
11、谷到白露死。好谷不见穗,好麦不见叶。
12、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
13、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
14、烂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15、麦子收在犁上,谷子收在锄上。
16、白露谷,寒露豆,花生收在秋分后。
17、有水三追要适中,旱地基肥一炮轰。
18、谷子未熟透,小米粒子瘦。
19、麦喜胎里富,底肥是基础。
20、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21、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
22、白露播得早,就怕虫子咬。
23、枣红肚,磨镰割谷。
24、耕得深,耙得烂,一碗汗水一碗面。
25、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26、头白露割谷,过白露打枣。
27、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28、坷垃耙不破,麦子受折磨。
29、门里吃米,门外吃面。
30、麦耕火色地。扶犁向前看,耕地一条线。
31、白露白猕猕,秋分稻秀齐。
32、累坏牲口犁不坏地。
33、麦根扎黄泉,深耕能增产。
34、耕得深,耙得细,后面还有合墒器。
35、种田靠肥料,养鱼靠饵料。
36、前紧、中狠、后加强,棉花增产有保障。
37、生砍高粱熟割谷。
38、要想小麦苗子好,整地细碎少不了。
39、秋风是短节,白露是暖节。
40、麦子要好,犁深肥饱。
41、露水见晴天。
42、白露的花,有一搭无一搭。
43、犁地不到路,必定荒三步。
44、白露干一干,寒露宽一宽。
45、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半山,寒露种平川。
46、处暑难逢十日阴,白露难逢十日晴。
47、八月连阴种麦好,只怕淋烂柿和枣。
48、麦怕胎里旱,墒差就得灌。
49、耕后灌垡,枉把力下。
天气特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 浮萍开始生长, 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 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 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 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谷雨时节的南方地区, “杨花落尽子规啼”, 柳絮飞落, 杜鹃夜啼, 牡丹吐蕊, 樱桃红熟, 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 南方的气温升高较快, 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 除了华南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 已达20℃至22℃, 比中旬增高2℃以上。华南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 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华南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 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 这时已能满足。华南老旱区的经验证明, 红苕在谷雨后早栽, 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 增强抗旱能力, 获得高产稳产。
“谷雨前, 好种棉”, 又云:“谷雨不种花, 心头像蟹爬”。自古以来, 棉农把谷雨节作为棉花播种指标, 编成谚语, 世代相传。
谷雨节的天气谚语大部分围绕有雨无雨这个中心, 如“谷雨阴沉沉, 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 四十五日无干土”等等。还有谷雨节气如气温偏高, 阴雨频繁, 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广大农村要根据天气变化, 搞好三麦病虫害防治。
史料记载
《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 斗指辰, 为谷雨, 三月中, 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群芳谱》:“谷雨, 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 天气较暖, 降雨量增加, 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 自雨水后, 土膏脉动, 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 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 自上而下也。”
这时天气温和, 雨水明显增多, 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古代所谓“雨生百谷”, 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 则往往造成危害, 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 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 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日期计算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 D=0.2422, L=闰年数, 21世纪C=20.1, 20世纪=20.888。举例说明:2088年谷雨日期=[88×0.2422+20.1]-[88/4]=41-22=19, 4月19日是谷雨。
谷雨典故
这谷雨二字为什么用它做节气名, 还得从仓颉造字说起。
开天辟地以后, 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 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立志要使人间摆脱没有汉字的苦难, 辞官外出, 遍访九州, 回到家乡杨武村, 独自一个住在沟里没人处造字。造了三年, 造出一斗油菜籽那么多的字。玉帝听到这件事, 大受感动, 决定重奖仓颉。奖啥呢?奖了个金人。
那一天晚上, 仓颉正在甜睡, 忽听有人喊他;“仓颉, 快来领奖。”仓颉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 却见满屋子明光耀眼。他不知这是啥缘故, 急忙坐起来四下里看。这一看不要紧, 却看见地上立着个金人。他心里嘀咕了:这是咋搞的, 哪儿来的这金人?莫非是在做梦?正想着, 东邻西舍的公鸡呜呜啼叫, 不一会天亮了, 金人仍稳稳当当地立在地上。他想起梦中听见的喊声, 明白了这金人是天上神仙给自己的奖品。又一想, 自己只做了应该做的事, 不配受这样的奖励。于是, 他朝空三拜, 算是对神灵的感谢。第二天, 他叫来全村的小伙子, 连抬带推地把金人送到黄帝宫中。黄帝问起金人来历, 他只说偶然捡的, 并说这是天下之物。理应为天下人共用, 自己偶然捡的, 不敢占为私有, 特来晋献。黄帝深知他的人格高尚, 笑着收受了。可是, 过了四五天, 正当黄帝和群臣观赏金人时, 突然飞来一道霞光, 金人不见了。黄帝心里非常难受, 却弄不清金人哪儿去了, 便派人去给仓颉报讯。
却说仓颉正在酣睡, 梦中又听到有人大喊:“仓颉, 玉帝给你奖的金人你不要, 你想要啥?”仓颉在梦中说:“我想要五谷丰登, 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那人又说:“好, 我去报告玉帝让他把金人收回去, 给你送些谷子。”听到这儿, 仓颉醒来了, 一看窗外, 只见满天繁星, 知道是在做梦, 也就没有多想, 又呼呼地入睡了。
第二天, 天气晴朗, 万里无云。仓颉正要出门, 却见满天里向下落谷粒。那谷粒下得比雨点还密, 足足下了半个时辰, 地上积了一尺多厚方才停住。仓颉既奇怪又高兴, 急忙跑出门去, 只见那谷粒铺遍了整个村子, 铺满了山川平地。乡亲们也十分惊异, 个个人都向家里揽谷子。
这时, 仓颉忽然想起梦中的情景, 知道是玉帝对自己的奖励, 便急忙去报告给黄帝。他走到半路, 碰见了黄帝派来的人, 相互说清情况, 又一块去见黄帝。黄帝听了仓颉的一番汇报, 也深感仓颉的功劳是应该大力表彰的。于是, 他把下谷子雨这一天作为一个节日, 叫做谷雨节, 命令天下的人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欢歌狂舞, 感谢上天。从此, 谷雨节便一直延续下来了。白水人民都把这一天作为祭祀仓颉的节日。
诗词
前日采茶我不喜, 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 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 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 相将男妇实劳劬。
嫩荚新芽细拨挑, 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 民艰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 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 龙团凤饼真无味。
———清·乾隆《采茶歌》
不风不雨正晴和, 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 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 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 一杯香茗坐其间。
———清·郑板桥《七言诗》
谷雨花枝号鼠姑, 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 可有相同颜色无。
———明·唐寅《牡丹图》
邵平瓜地接吾庐, 谷雨干时手自锄。昨日春风欺不在, 就床吹落读残书。
———唐·曹邺《老圃堂 (一作薛能诗) 》
酒阑横剑歌, 日暮望关河。道直去官早, 家贫为客多。
山昏函谷雨, 木落洞庭波。莫尽远游兴, 故园荒薜萝。
———唐·许浑《送前缑氏韦明府南游》
谷雨洗纤素, 裁为白牡丹。异香开玉合, 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 宵倾月魄寒。家人淡妆罢, 无语倚朱栏。
———唐·王贞白《白牡丹》
旅人游汲汲, 春气又融融。农事蛙声里, 归程草色中。
独惭出谷雨, 未变暖天风。子玉和予去, 应怜恨不穷。
———唐·孟浩然《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
农耕谚语
谷雨时节种谷天, 南坡北洼忙种棉;
水稻插秧好火候, 种瓜点豆种地蛋;
玉米花生早种上, 地瓜栽秧适提前;
闲地芝麻和黍稷, 深栽茄子浅栽烟;
田菁苜蓿沙打旺, 绿肥作物种田间;
棉花出苗快查补, 地头地边无空闲;
小麦要浇孕穗水, 查治火龙和黄疸;
树木栽上细管理, 否则成活难保险;
林木果园早喷药, 花儿过密酌情剪;
马牛猪羊饲喂好, 家禽孵化科学管;
苇藕蒲草继续栽, 亲鱼育肥多产卵;
瓦伦蒂诺以其玉树临风的俊美外形、浪漫的拉丁韵味的气质,成为当时的女性观众的梦中情郎,并以“伟大的情人”的称誉载入电影史册。
“伟大的情人”
瓦伦蒂诺只活了31岁,在其从影生涯的短短8年间,他为后来流行于电影行业中的偶像崇拜现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不仅是第一位男性的“性象征”,而且也是受到大众崇拜的第一位明星。
1921年,瓦伦蒂诺主演了《启示录四骑士》而一举成名,被女性观众认为是具有空前魅力的男影星。他肤色黝黑,相貌英俊,身体结实而柔韧,动作敏捷,在影片中举止优雅,常用交织着激情与伤感的目光凝视女主角,正是这目光将阵阵凄凉浸入女性的心底。在美国妇女眼中,他是神秘的、被压抑性欲的象征,引起私恋的梦幻和荡漾的激情。此后,瓦伦蒂诺又主演了《酋长》、《碧血黄沙》、《博凯尔先生》等,皆创极高的票房收入,并被接受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情人”的名份。
1926年8月23日,瓦伦蒂诺与世长辞,身后留下了他主演的30部影片,成千上万极度哀伤的影迷,以及他那被广为宣扬的“男性魅力”。
好莱坞最富想象力的制片人也营造不出狂热的影迷在纽约造成的壮观场面。连日来,络绎不绝的人群冒着夏日的暴雨涌向百老汇的坎贝尔殡仪馆。约有1.2万人,主要是妇女,前往灵堂吊唁。在瓦伦蒂诺出殡时,共有10万人肃立在纽约街头为他送行。
据说,在伦敦一个名叫佩姬·斯各特的女演员在床上自杀了,她四周铺满了瓦伦蒂诺的相片,她甚至从未见过瓦伦蒂诺本人。演员宝拉花了3000美元特制了一件丧服,特地乘火车赶往纽约。在瞻仰完遗容后,她含泪说:“我对瓦伦蒂诺的爱是我一生最炽烈的,那不是一种对艺术家的敬爱,而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的爱。”
瓦伦蒂诺英年早逝,人们却对他难以忘怀。他死后数年,美国出现了许多瓦伦蒂诺影迷协会,积极美化赞颂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每逢忌日,要在其墓碑前献上红玫瑰。自他逝去,已有几部他的传记问世,1951年和1977年又拍摄了两部传记片,1978年好莱坞欧文大街的一段被改名为鲁道夫·瓦伦蒂诺大街。
闪电式的初婚
瓦伦蒂诺在银幕上风采夺人,浪漫多情;在现实生活中却远非那么浪漫蒂克,一生经历了两次尴尬的婚姻。他的初婚,是一次闪电式的好莱坞历史上最短命的一次婚姻。
在一次聚会上,瓦伦蒂诺与女演员珍·艾克结识。当时,艾克的装束别出一格,迥异于圈内的珠光宝气、脂粉气很重的女性。她梳着齐耳短发,穿着紧身的马裤,样子爽利而威猛,很有男儿气概。瓦伦蒂诺对她的气质产生了好感,两个人在交谈中很快有了相见恨晚之意。他们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般地闲聊,共骑一匹马在月夜里穿越贝弗利山。
1919年11月,他们宣布结婚,在好莱坞大饭店举办了一场小型宴会。不料,他们在婚后仅6小时便劳燕分飞了。
对于他们离异的原因,有一个大家信以为真的传闻,说珍·艾克一想到必须以肉体关系完成自己的婚姻而顿生厌恶,说把瓦伦蒂诺关在门外。另一种说法是,羞愤的新娘因为这个无能男人而怒气冲冲地离去,因为他不能满足夫妻房事。
令人困窘的再婚
1921年,瓦伦蒂诺遇上了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娜塔莎·拉美波娃。这是一位布景和服装设计师。他们的感情日深一日,很快便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
1922年5月,瓦伦蒂诺同拉美波娃结合。不料,他同前妻珍·艾克的婚约尚未最后解除的事被暴露出来之后,因重婚罪而被捕入狱。
瓦伦蒂诺与前妻的离婚案结束后,1923年3月,重新同娜塔莎举行婚礼,但这次结合不久又被证实是一个灾难。
娜塔莎对瓦伦蒂诺的生活与事业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控制,差不多每一天都在无休止的龃龉、争吵中度过。在《年轻的印度王公》一片拍摄时,娜塔莎设计出一套华而不实的道具服装,强迫瓦伦蒂诺拍戏时务必穿上。这套衣服画蛇添足地缀满了彩色玻璃珠和色彩斑澜的小饰物,瓦伦蒂诺穿上去活像一株圣诞树,一改《碧血黄沙》和《酋长》中潇洒无羁的大众情人形象。结果,《年轻的印度王公》公映时电影院门可罗雀,还差一点毁了瓦伦蒂诺的公关形象。
当瓦伦蒂诺签订新的合约时,合约附加了一个条件:严禁娜塔莎干涉有关拍摄方面的事。瓦伦蒂诺对娜塔莎说:“因为你,朋友们背弃我而去,影迷们也厌恶了我,你总是在一旁指手划脚,把我当成傻瓜一样看待。可这回我要自己拿主意了,你的职责是回家去相夫教子,拍电影的事由我来决定。娜塔莎对瓦伦蒂诺胆敢如此顶撞自己恼火不已,纠缠不休。
1926年1月,瓦伦蒂诺同娜塔莎在巴黎离婚。他无限感慨地说:“得到一个情人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要找一个同甘共苦、白头到老的终生伴侣可不太容易。”
过吴门二十四韵
作者:李绅朝代:唐体裁:五排 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
朱户千家室,丹楹百处楼。水光摇极浦,草色辨长洲。
忆作麻衣翠,曾为旅棹游。放歌随楚老,清宴奉诸侯。
花寺听莺入,春湖看雁留。里吟传绮唱,乡语认Q讴。
桥转攒虹饮,波通斗o浮。竹扉梅圃静,水巷橘园幽。
缝堵荒麋苑,穿岩破虎丘。旧风犹越鼓,余俗尚吴钩。
故馆曾闲访,遗基亦遍搜。吹台山木尽,香径佛宫秋。
帐殿菰蒲掩,云房露雾收。苎萝妖覆灭,荆棘鬼包羞。
风月俄黄绶,经过半白头。重来冠盖客,非复别离愁。
候火分通陌,前旌驻外邮。水风摇彩旆,堤柳引鸣驺。
问吏儿孙隔,呼名礼敬修。顾瞻殊宿昔,语默过悲忧。
立春
立春:立是见,春是蠢动,是植物开始要生气的意思。这一天是春天的开始。
太阳黄经315°,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万物苏醒,大地春回。
为方便记忆,有二十四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在阳历里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
六、廿一,下半年来
八、廿三。
雨水
雨水:雨水较多。太阳黄经为330°,“雨水”意味着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黄河流域平均每年三月初终雪,初雨期一般在二月中旬(个别年份,也有推迟终雪期和初雨期的),到了雨水节,由于暖湿的东南季风开始登陆,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这一天起冬眠生物将醒。
太阳黄经为345°,开始打雷,气温地温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蛰伏地下的昆虫和小动物开始出土活动。谚曰:“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春分
春分:分就是半,春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叫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黄经为0°。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昼夜相等的节气,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各地,太阳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长夜短,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上;升起和落下的地方,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北和西北偏移。
清明
清明:明洁的意思。这一天起草木萌芽。
太阳黄经为15°,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各地有扫墓栽柳等习俗。
谷雨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水加多。
太阳黄经为30°,雨量渐增,适于谷物生长,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谚曰“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立夏:夏天开始,植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太阳黄经为45°。春天已逝,夏日开始,气温显著增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进入夏忙季节。
小满
小满:满指麦粒饱满,小满指麦粒即将饱满。这一天起植物即呈欣欣向荣的景象。
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节开始,我国从南到北,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普遍开始结实成熟,南方已开始收获。
芒种
芒种:指麦种,有芒。这一天是播种最紧张的时机。太阳黄经为75°.芒就是代表一些有芒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就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夏至
夏至:至是极,是日影长至终极的意思。这天起开始炎热。
太阳黄经为90°.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谚曰:“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到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
小暑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05°,暑气上升。暑是炎热,小暑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的意思。
大暑
大暑:炎热到极点。
太阳黄经为120°,“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尚未达到最热,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七月份进入汛期,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就是说这两个节气雨水多,要注意防汛、涝。
立秋
立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135°。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处暑:处是结束,是暑气将于这天结束。太阳黄经为150°.大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一般每侯只降温半度左右。由大暑到处暑前共降温不到3℃,而处暑后,降温加剧,一侯即能降温2℃左右,因此处暑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处暑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白露:地面水气凝结为露,色白,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65°,天气逐渐转凉,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形成露水。
秋分
秋分:秋季三个月九十天的一半。这一天昼夜平分。
太阳黄经为180°,太阳由北半球越过赤道,回到南半球,又一次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再次等长。这天各地太阳都是从正东升起正西下落。从今天以后,北半球日短夜长,太阳照耀12小时以下,升起和落下,也从正东和正西,逐渐向东南和西南偏移。
寒露
寒露: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195°,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露华渐浓,草木枯萎。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
霜降
霜降:见霜。
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将寒,露积为霜,正是三秋农忙季节。谚云:“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立冬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太阳黄经为225°。冬季,一天比一天冷,北方正忙于过冬防寒措施。
小雪
小雪:降雪还不多。
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北方已到封冻季节。谚曰:“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
大雪
大雪:雪将由小至大。
太阳黄经为255°。气温继续下降,地面积雪,北方河塘开始封冰。谚曰:“副业生产冬天搞,莫使农闲空过了。”
冬至
冬至:日影已短至终极,开始日长。这一天起寒冷降临。
太阳黄经为270°。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是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从今以后,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日出日落的方向也逐渐北移。
小寒
小寒:冷气积久为寒,是天气寒冷还没到极点的意思。
太阳黄经为285°,进入寒冬腊月。冷气积久而为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大寒:冷到极点。
教学目标:
1.学讲《扇枕温衾》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
1.古文《扇枕温衾》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扇枕温衾》的故事。
(板书:扇枕温衾)
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
1.教师出示古文《扇枕温衾》: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4.全班齐读。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
三、学讲故事《扇枕温衾》:
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
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3.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拾葚异器
教学目标: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是对子女而言的,慈是对父母而言的。父慈子孝是传统亲子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拾葚异器》的故事
2.思考:
周郯子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周郯子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周郯子对父母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周郯子对父母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置生死而不顾,可以做任何事情、付出任何代价;
周郯子 因为对父母的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孝敬父母,这是人类相生相养的自然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中国孝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和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孝经》、《论语》、《弟子规》当中的许多儒家孝道思想在现实的社会里仍有可贵的借鉴和学习价值,我们应该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孝文化的精髓,树立良好的“孝”观念,不断提高“孝”的境界,从思想情感上去热爱、尊敬父母;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
2.出示童谣:
《敬老歌》
别嫌老人老,老人是个宝,为国家为社会工作直到老。
别嫌老人烦,都是为我好,为家庭为儿孙日夜把心操。
父母生养我,孝亲要趁早。
为老人,梳头捶背洗洗脚。
为老人,端茶盛饭不觉小。
敬老人爱长辈大家乐陶陶。
3.填写孝心卡,交流。
4.老师出示:
比一比:看谁能做到
四.总结:
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涌泉跃鲤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通过二十四孝故事教学使学生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懂得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深情爱戴,然后在具体行为上要有孝行。
2.情感方面: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和孝敬父母的真情。
3.行为方面: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自觉性;纠正各种不孝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能将爱戴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
四、课前准备:
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1.请同学讲一讲父母辛勤工作的事例:做什么工作?早上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你感觉你的父母辛苦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工作呢?
2.有人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父母亲为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下面我们来谈谈“父母亲为我们做过些什么?”
父母把对儿女的爱渗透在我们成长的每一天,她把对儿女的关心和照顾渗透在了我们每一天的每一个细小的生活环节中。
3.出示感悟芦衣顺母的故事。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又摸了摸其他两个儿子的衣服,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4.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深情。
5.下面就来听听我们同学的故事,大家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孝心。
6.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老师点评。然后归纳出“我们怎样孝敬父母?”。
7.新课小结,并以一首小诗和大家共勉。
闻雷泣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不孝敬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长辈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能力目标——能辨证分析孝敬父母长辈好处和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领悟父母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
教学难点:如何孝敬父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我们在小学学过孟郊的《游子吟》吧?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伟大的,她们应该得到我们子女的孝敬和回报,但是我们往往是难以报答慈母之爱的,因为她们的付出太多太多了。
[讲授新课]
二、难报三春晖(板书)
1.爱洒人间(板书)
活动一:(教材第13页)“小锋和妈妈的故事”
(1)妈妈为小峰的多动症、成绩差而伤心,却在小峰面前露出笑脸、鼓励他,这是为什么?
答:这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精心设计帮助孩子。妈妈虽然伤心,但从来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期望和鼓励。
(2)你理解小峰妈妈的一片苦心吗?
妈妈的苦心,表现出对自己孩子赤诚的爱,对孩子的无限期待,对孩子未来的关注,以及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因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
(3)小峰以什么方式回报母亲?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峰应该以自己的成长进步、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给我们的启示:对无私奉献的母亲,我们最大的回报就是要在学习、事业上获得成就。
三、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长大,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尊敬和爱戴父母。这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也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
《扼虎救父》
一、教材:
《二十四孝图》为了社会的稳定、为了家庭和谐、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了地球的所有生命,德育教育重中之重,势在必行。孝道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孝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所以中国人才把此作为人性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力提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会孝敬、学会感恩作为重点教学,使学生通过这一课对于孝道意识更为牢固,并且落实与行动之中。
二、学情:
我们今天的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虽然能够对父母的爱有一定的感知,但普遍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予以关注,从而导致了他们回报父母的意识并不强烈,有些学生即使有关心,体贴父母的想法,却也缺少正确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实施。而对于生活中关心国、帮助过他们的人,更是缺少感恩之心,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孝道、感恩意识,及方法指导都是需要重点指导的。
三、教学目标:孝亲尊师
根据教学参考及班级实际情况,课时目标定为:
1.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伟大的,报答不完的。
2.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3.初步学会理解、体谅父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主动分担家务。
4.进一步体会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
5.懂得感恩、报恩是善良人应有的品德。
6.初步学会常怀感谢之心,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
四、教学重点:学会感恩,学会孝敬
五、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理解、体谅父母,能主动与父母沟通。
2.要常怀感谢之心,不忘帮助过自己的人。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二十四孝》图,并布置于教室周围;
2.田世国新闻报道,为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3.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谢谢你》;
4.收集父母的烦恼。
学生准备:
1、收集身边孝敬长辈的故事;
八、教学过程:
活动
一、看一看,了解美德故事
1.提问:你看了这段广告,有什么想说的?(播放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
2.交流。
3.(墙面上贴出部分《二十四孝图》)师:今天在我们教室里贴了许多图画,请你和同桌一起去看看,说说你对那一幅图最感兴趣,表达了什么内容。
4.过渡:这些图就是我们国家有名的《二十四孝图》的其中一部分,其中表现的都是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看来孝文化在我国真是源远流长,难怪古人会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板书:百善孝为先】
5.师述:我们的古人拥有着孝敬长辈的美德,其实我们现代人做得并不比他们差,我就知道一个人(出示田世国的图片)这位被评为了2004感动中国的人物
6.交流:人们为什么会被感动?(播放新闻报道)
7.小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言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母亲收获慰藉。
8.布置作业:在我们生活这样孝敬长辈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如“一女养八老”,“背着母亲求学”等等,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这些故事,我们进行一个“身边的孝子”故事会。活动
二、说一说,感受孝道含义
1.过渡:中国人就是这样从古到今一直演绎着孝敬长辈的故事,孝敬长辈成了我国的传统美德。【板书:中华传统美德。】
2.小组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孝敬长辈。【板书:孩子 长辈】
3.交流: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具体例子
4.小结:是啊!父母一直无怨无悔的为我们付出着,你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教会我们说了第一句话,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上学了,你们亲自送我到校门口,我写字了,你们手把手地教我。我生病了,你们不眠不休地照顾我,你们把我们从襁褓中养育至今,经历了多少艰辛。难怪人们会说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给予的爱。(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活动
三、议一议,学会与父母沟通
1.过渡:就如歌中唱的妈妈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头发渐渐花白,腰身也不再那么挺拔,而我们的慢慢长大,可以为他们分忧解难
2.媒体出示:(课前收集的父母的烦恼)
3.交流: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怎么对待的
(播放媒体):父母是怎么想的,我们也来读一读父母的心
4.学生活动:听到了爸爸妈妈的想法,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想,怎么来解决呢?找好朋友商量一下。【板书:理解、体谅】
5.教师小结:都说沟通是人和人之间最好的桥梁,和父母之间也要及时沟通,并尽自己能力的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样才是为人子女的孝道所在。孝敬长辈我们要做的其他方面还有很多,下节课继续来学习。
《哭竹生笋》
一、教学目标:
1.认知方面:通过二十四孝故事教学使学生懂得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懂得孝敬父母最重要的是思想感情上的深情爱戴,然后在具体行为上要有孝行。
2.情感方面: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和孝敬父母的真情。
3.行为方面: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孝敬父母的自觉性;纠正各种不孝敬父母的思想和行为;在生活中能将爱戴父母落实到行动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故事激发学生对父母的亲情,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行为。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谈话法
四、课前准备:
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
五、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我的好妈妈》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我的好妈妈》,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记的小时候,当妈妈辛辛苦苦劳动了一天回家时,作为儿女的我们,能送上一杯热茶慰劳父母,现在我们逐渐长大了,你们还会这样做吗?对辛辛苦苦培育子女的父母,我们还能作些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学会孝敬父母》
师:什么是孝敬呢?
师:我国古代对孝敬父母是怎样理解的呢?
师:我国古代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
讲述哭竹生笋
师: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还有许多,投影《二十四孝》感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师:古代的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那么当代的人又是怎样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的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投影:故事《孝道》
师:故事中的王守成家境并不富裕,但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徒步背着百岁的母亲,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下面你能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孝敬父母的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自己的父母孝敬爷爷奶奶的故事。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讨论,大家知道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以及怎样孝敬父母。但我们不能忽视,有的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平时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平时要象孝敬父母一样孝敬爷爷奶奶、孝敬所有的长辈,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大家愿意这样做吗?
(投影)小结: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父母也是子女应尽的责任。
2.怎样孝敬父母?
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人格和情感,尊重父母的教育和劳动。
理解父母:体会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
体谅父母:我们心里总要念及父母,凡是想着父母,不给家长提一些勉为其难或根本做不到的要求。
慰藉父母:我们要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在父母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尽我们的力量,为父母分忧解难。
《弃官寻母》
教学目标: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弃官寻母》的故事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思考:
朱寿昌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朱寿昌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弃官不做,侍奉母亲,这种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古代,朱寿昌为母弃官不做,回家侍奉母亲,现代:田世国——捐肾救母 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2.名言:慎,朝夕伺候莫厌烦。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3.填写孝心卡,交流。
四、总结:
孝是一种美德,孝是一种风尚,孝道不仅是每个家庭应有的美德,还是一种社会文化,让孝永留我们心间。
《孝感动天》
一、教学构思:
讲孝敬父母有几个难处,一是学生从小到大已经多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对正面的说理易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是“老一套”、“背时”,没新意;二是父母天天在自己的身边,已习惯于接受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许多生活上的角色也基本成型;三是初中生独立意识的增强,与父母关系呈现出新特点,少了崇拜的眼神,多了审视的目光,叛逆性特强,;四是父母疏忽了孩子的成长,一味要求孩子读好书,对孩子其他的需要关心不够,与孩子之间矛盾突出。
为此教学设计主要着重于建立父母与子女“重新”认识、沟通的桥梁,缓和矛盾,在感情上唤起积极的回忆,从而使学生能调整心态,客观地评价父母,体会父母的可敬、可亲、可爱。
一、教学方法:
二、课内布置,课外落实,讨论与讲解相结合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父母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认识父母在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和作用,明确自己作为子女应怎样正确对待父母;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会父母的辛劳,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
3.把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实在的行动,一句问候,一个祝福,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贴父母的事。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布置“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父母的职业,具体的工作时间、内容、工作强度、压力,他们忧虑的、高兴的是什么;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特别记取印象深刻影响较大的一些片段。
2.让每一位同学给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内容要求:一是表示感激,二是谈谈自己的心里话,对父母的看法,对自己的认识等,三是对父母的祝福或期望。
统一由科代表寄出后,要求每一位家长收信后给孩子回信,并请学生带到学校,挑一些典型的在班级进行交流。
第二步: 讲解新课:
出示”孝感动天”的故事讲解内容.紧紧围绕学生课前的调查所得进行引导、阐述,共同讨论
(一)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
2.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
3.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
讨论现实生活中我们与父母之间交往特点:排斥、逆反、顶撞
实物投影:家长的信
让学生体会并讨论家长的信,启发学生理解父母,进一步引入该怎样孝敬父母(讨论)
(二)怎样孝敬父母?
1.尊敬和爱戴父母棗棗从现在做起
(1)听从父母的教导:在父母教育我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牢记父母的话。
(2)关心体贴父母:在父母工作的时候,不吵不闹,不打扰父母工作和学习,父母在休息的时候,走路要轻,说话要低,不妨碍父母的休息;父母干活累了,要给父母倒水喝,给父母捶背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把好的东西先给父母吃,让爸爸妈妈高兴......(3)尊重父母的意见:听到父母讲话;便有礼貌地认真地听,也不插嘴;当父母批评我的时候,我不要生气,因为这是为我好。不能与父母顶嘴。
(4)体谅父母的难处:不向父母要好东西。
看到;看到我们大人体息了,知道轻手轻脚,不发出声音;;遇到有好吃的东西,知道先拿给我们吃„„。
2.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棗棗长大后应尽的责任
(1)物质上的赡养
(2)精神上的关心
第三步:实践活动
1.要求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利用双休日为妈妈服务一天,体会家务劳动的琐碎和辛劳,让妈妈过一个愉快的节日。
2.要求学生坚持“三个一”:每天至少做一件家务事,每周至少主动与父母谈心或活动一次,每月至少与父母书面交流思想一次。
亲尝汤药
教学目标:
1.学讲《亲尝汤药》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
1.古文《亲尝汤药》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刘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在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一位这样大孝至贤的人,他的名字叫刘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亲尝汤药》的故事。
(板书:亲尝汤药)
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
1.教师出示古文《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
4.全班齐读。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
三、学讲故事《亲尝汤药》:
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
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一.创作主体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心与物或情与景是文学中的二原质, 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创作主体的心或情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学认为诗的创作就是心的创作, 与人的精神不可分开, 离开人的精神主体, 诗便失去了它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说“诗艺形象决不是对生活中客观对象的模仿和写照。诗艺形象是‘心’的创造物, 是主体精神的表现, 尽管它有用客观方式表现和用主观方式表现的差别”[1], 由此, 写诗就是在写心或写情。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实感, 才能流露出真性情, 不矫揉造作, 顺其自然。《自然》一品中前四句“俯拾即是, 不取诸邻, 俱道适往, 着手成春。”就是从创作主体方面, 要求诗的情感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不可伪装, 创作主体应该具有真情实感。《古诗十九首》自然、动人, 归功于创作主体的情感真切。
学界多认同《二十四诗品》的审美思想与先秦道家思想有渊源关系, 关于《自然》一品中的真情实感的思想也可上溯至《庄子·渔父》中提出的“法天贵真”的思想。“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 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 神动于外, 是所以贵真也。”[2]只要具有内在的“真”, 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来。庄子在哲学层面提出的“真”的思想, 对《二十四诗品》追求自然表达真情实感的风格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传统性情论对《二十四诗品》谈论的诗品风格也有一定的影响。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将诗与情联系起来, 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 由情而发的诗的语言是很精美的。情属于人的主观情感, 是人的内心的真情实感, 只有心中有真情, 有感而发, 写出来的文辞才能自然流畅, 而且字里行间也处处有情, 甚至达到“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效果。陆机的“诗缘情”说, 强调了主体情感的真实对形成自然风格的重要性。
所谓“俯拾即是, 不取诸邻, 俱到适往, 着手成春。”自然风格的体现, 不仅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真情实感, 同时要求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因为诗人在生活中有真情实感, 不吐不快, 所以写来好似‘俯拾即是’, 一点不勉强, 不做作, 当然更用不着堆词藻、搬典故来装点门面。”[3]诗文贵在“真”, 而“真”的自然流露更难能可贵, 真情不能自然流露, 有损诗文自然之美。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自然英旨”说, 崇尚诗的自然之美, 反对诗句拼凑前人的语句或有意的用典。拼凑得来的诗句真情难以表露。有意用典, 诗句有华丽之美, 但有矫揉造作、精心雕琢痕迹。诗文自然之美的不露痕迹, 更加亲切自然。
总之, 创作主体具有真情实感, 而且自然流露, 才会达到自然而然的风格。
二.创作客体为作者喜爱或偶得之景
《自然》一品中的“如逢花开, 如瞻岁新, 真予不夺, 强得易贫。”要求创作客体的获得是顺其自然, 无意中发现的, 就像花到开时自然开了, 时光也自然地日复一日的更新着, 这一切都是不可强求的。可见, 虽然真情实感对自然风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客观景物对自然风格的形成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客观景物来自大自然, 中国的先哲们崇尚自然。道家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自由的精神, 认为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能够陶冶人的情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庄子·知北游》中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可见, 老庄都推崇大自然, 认为大自然才是最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也推崇老庄思想, 《文心雕龙·原道》中, 在追溯文学本原时将文学与自然联系起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案彦和之意, 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 故篇中数言自然, 一则曰:心生而言立, 言立而文明, 自然之道也。”[4]自然界的景物是萌发创作动机的基础, 人的内心被外在景物触动, 写出来的文章更具有真情。东晋王羲之喜欢游山玩水, 诗人笔下的自然景色恬淡、宁静, 可以看出诗人与自然之亲近, 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同在, 在自然中寻找自我的精神。正是这些文人对自然景物情有独钟, 视自然为创作的第二生命, 因此, 自然景物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万物不计其数, 但是并不是所有自然之景都能够成为创作主体的欣赏对象, 创作者也不可能对任何景物都情有独钟。因此, 外在景物必须是作者所喜爱的, 才能引起创作者的兴致。如李白是写“月”的圣手。
对自然景物不仅是喜爱, 而且还需在不经意中得到, 然后形成于诗, 才能体现出自然的风格。谢灵运的山水诗《登池上楼》有“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解释这两句诗是诗人在毫无用意的情况下, 猝然与景相遇偶得的, 不需要修改, 自然而成, 并不是苦思冥想而来的。作者在与大自然接触的过程中, 一些景物会偶然得到, 并触发诗句的形成, 无意写诗而成诗, 无意而为而为之。面对偶得之景, 即使是苦思得来的诗句, 也要在创作成篇后, 达到“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的效果, 如皎然在《诗式》中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 成篇之后, 观其气貌, 有似等闲, 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
三.主客体统一:情景自然交融
“幽人空山, 过水采萍, 薄言情语, 悠悠天钧。”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能够自然的情景交融, 就像空山中的幽人过水采萍一般的自然。情景自然交融是文学创作追求的高格, 这是形成自然风格的又一重要的因素。
“自然”的内在精神就是“自然则当然而然,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杨廷芝《诗品浅解》) 。[5]情与景自然而然的交融, 正是自然风格的体现。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有“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 指出了心与物之感应, 心与物在创作中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不可分开的。《文心雕龙·隐秀》中的“情在词外曰隐, 状溢目前曰秀”, 也表明了情中有景, 景中有情。钟嵘在《诗品序》中也谈到了同样的问题“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詠。”由物及人的连锁反应是景与情自然而然的融合过程。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有“长于思与境偕, 乃诗家之所尚者。”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解释:“‘思与境偕’, 就是说诗人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想象不能脱离客观的‘境’, 而要依赖于审美观照中‘心’与‘境’的契合, 也就是王昌龄说的‘以境照之’, ‘心入于境’。”[6]“思与境偕”强调心与境的契合, 因此, 也是对情景自然交融的论述。情与景这对诗学范畴, “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分析杜诗时曾明确指出, 在最优秀的诗句中总是‘情景交融而莫分也’, 创作则是‘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分’”。[7]明代的谢榛认为“情”与“景”是诗的两个元素, 而且两者相互交融, “作诗本乎性情, 孤不自成, 两不相背……夫情景有同异, 模写有难易, 诗有二要, 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 感则异于内, 当自用其力, 使内外如一, 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 情乃诗之胚, 合而为诗, 以数言而统万形, 元气浑成气浩无涯也。”[8]谢榛在这里强调了情与景自然结合才能形成诗。由此, 在诗歌创作中, 情景自然交融就是主客体之间的即景会心。
清代王夫之也认为诗的艺术境界是由情与景的互相渗透结合而成的, 景和情二者不能孤立出现。他认为“不能作景语, 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多景语, 如‘高台多悲风’, ‘蝴蝶飞南园’, ‘池塘生春草’, ‘亭皋木叶下’, ‘芙蓉露下落’, 皆是也, 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 则身心中独喻之微, 轻安拈出”。[9]王夫之列举了古人的诗例, 分析了这些写景的诗句, 并不是单纯的写景, 而是景中有情, 从这些写景之句看来, 看似写景却处处有情。王夫之的情中景, 景中情, 情景合一的思想是自然风格的完美的体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实质上就是情景交融。他说:“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不论是“以我观物”还是“以物观物”, 都强调主客观的统一, 前者主观色彩更浓, 后者将主观色彩融入了客观景物之中, 看似无我, 实质是超我的存在。因此, 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的核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自然的融合。
情与景,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相互渗透, 自然交融。可见, 情景自然融合是自然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四.《自然》一品与其他各品的关系
《自然》一品虽然为《二十四诗品》中独立的一品, 但是在《二十四诗品》中占重要地位, 它渗透在《二十四诗品》始终, 其他二十三品风格的形成, 遵循的一条内在原则就是要遵循自然的创作。正如杨振纲《诗品解》引《皋籣课业本原解》这样解释“自然”一品, “此言凡诗文无论平奇浓淡, 总以自然为真”。[5]以“自然”为基础, 其他的风格才能更加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比如《雄浑》一品中的“超以象外, 得其环中, 持之匪强, 来之无穷。”这里指出诗人只有超脱, 才能获得雄浑之境, 并且雄浑之境是不可强求的, 顺其自然是获得雄浑风格的必然途径。《精神》一品最后四句, “生气远出, 不著死灰, 妙造自然, 伊谁与裁?”郭绍虞《诗品集解》云:“有生气而无死气, 则自然精神。”[5]说明了诗文写的生动自然, 才算有生气。这一品, 强调了诗文贵在传达精神, 而这精神又要自然地流露出来。《缜密》一品前四句“是有真迹, 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 造化已奇。”指出诗要写得细致紧密, 就要做到不露人工雕琢痕迹, 如能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 这种形象会如此奇妙!这里的“不露痕迹”, 强调了作诗要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疏野》一品的最后四句, “倘然适意, 岂必有为, 若其天放, 如是得之。”“疏野”的风格强调, 行动适合心意, 不求有所为而为, 只求顺乎天性, 任乎自然。
通过上面典型的例子可以看出, 《自然》一品是统领《二十四诗品》的一条内在线索。另外, 《自然》一品与《含蓄》、《实境》也有联系, 但有明显的区别。
“自然”风格的形成, 要求创作主体具有真性情。“真”强调内在的真, 情感的真, 内在的真情实感即使“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会自然而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也就是具有内在的含蓄美。因此, 《自然》一品与《含蓄》一品有紧密的联系。“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这种若隐若现的但见性情, 不睹文字是含蓄的风格, 而性情的自然流露与自然风格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含蓄”和“自然”都讲究真性情和情感的自然, 然而这两种风格也存在不同之处, 前者着重情感的深藏不露, 后者着重自然的流露;前者侧重间接抒情, 后者既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抒情;前者讲究言外之意, 后者讲究自然通畅, 如行云流水。
《自然》一品中要求情感真实, 与《实境》一品所言“性情所至, 妙不自得, ”也具有一致性。“实境”的风格是指诗人性情是自然的, 不可强求,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可以看出“实境”的风格中也含有自然英旨。但是这两种风格又有各自的特点, “自然”侧重情感的自然, 而“实境”侧重情感的毫不掩饰, 直露。如“实境”中描述的“取语甚直, 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 如见道心。”说明了这种风格的特点贵在“直”, 语言直截了当, 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直白, 就如看到一位隐者, 就能够看透他的内心。“自然”一品中的情感既包括“含蓄”的情感, 也包括“实境”的情感, 不论是哪种情感的流露, 都强调顺其自然。
总之, 《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一品, 可以从创作主体、创作客体及主客体统一三个方面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内在的情、外在的景和情景的自然交融是体现自然风格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的风格要求这三方面自然而然, 不刻意的追求, 遵循无目的而合目的的规律, 如春去秋来, 一切顺其自然, 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同时自然独立为一品, 与其他各品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是形成其他诗品风格的内在要求, 但也区别于其他诗品, 别具自然而然的风格特色。
参考文献
[1]郁沅.心物感应与情景交融[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28.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下)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944.
[3]祖保全.司空图诗品解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0, 55.
[4]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
[5]郭绍虞.诗品集解续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272-273.
[7]崔海峰.王夫之诗学范畴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11.
[8]谢榛.四溟诗话 (卷三) [M].谢榛.四溟诗话姜斋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69.
*治慢性胃窦炎
慢性胃窦炎主要症状为食欲减退、脘腹胀闷不适或隐痛、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肝气犯胃、胃热湿阻所致。可用黄连5克、吴茱萸9克、旋复梗10克、代赭石(包煎)12克水煎,每日一剂,每剂煎两次,分别于饭后一小时进服。服药一星期左右,患者即觉肠鸣气下、矢气有增,而脘腹胀闷、嗳气或隐痛等症均有轻减或缓解。由于慢性胃窦炎症状缠绵反复,需较长时间连续服药(三个月为一疗程),以加强、巩固疗效。
同时,注意去除致病因素,如戒烟禁酒,忌食油炸肥腻、过热过冷等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品或药物,以利胃功能恢复,避免病症反复发作。
上海中医药大学 祝新年
有问必答
问:我患眩晕已有十多年,不发时完全是个正常人,发作时短则几小时长则两三天,只觉天旋地转、万物晃动,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还会耳鸣、出冷汗。有的医生说是周围性眩晕,有的说是梅尼埃病,吃了不少药可始终不能根治,近年来发作次数有增无减,使我十分痛苦。请问此病究竟该如何治疗?平时该如何调养?
孙 玄
眩晕是对空间定位感觉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患者在睁眼时有周围景物旋转、上下晃动或左右移位,在闭目时则有自身旋转或晃动的错觉。按病变部位主要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据你所述,你患的当是周围性眩晕即耳性眩晕。周围性眩晕可由外耳道、中耳病变所致,也可由前庭神经元炎、迷路膜破裂、迷路炎、药物中毒等造成,梅尼埃病则更为常见,它是因内耳淋巴腔积水、高压而产生的病变。据你描述有反复发作史、发作间隙无症状、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医生说你患的是梅尼埃病估计不会错。治疗方面西药有镇静剂、镇吐剂、脱水剂、血管扩张药等,可较快改善症状,但根治尚缺少方法。
中药治疗此病颇有效果。我常以自制的化痰止眩汤(姜半夏12克、陈皮6克、姜竹茹10克、陈胆星10克、石菖蒲15克)为主方随症加减治之,不仅能较快制止眩晕发作,而且较少复发。你可请当地中医根据你的特点(如有无并发高血压、神经衰弱,有无脾虚、肾虚等)参用此方加味治疗。当然,还要注意休息(发作时当卧床),保持情绪稳定和环境安静,平时常食富含营养而较清淡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戒绝烟酒,少吃肥腻厚味、油煎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不吃生冷之物,不暴饮暴食。
上海中医药大学 赵章忠
自疗一法
*喝红参水,让小便自如
上海 沈华泉:退休后,我明显感到小便无力,排尿时间较长,有时甚至难以解出。晚上入睡后,一夜要起来三四次小便,非常痛苦。一天,我在老年活动室碰到一个与我同病的老人,他说他喝了红参水后情况有所好转,建议我也试试。我买来200克老红参,切成片。每天早晨起床后,我将一片红参放在杯内,冲入开水,稍冷后饮下;然后加一片红参,冲入半杯开水,留到中饭后喝。喝完后,再加一片兑上开水,留等临睡前饮用。经两三次冲泡,三片红参已软,我便直接吃下去。从2001年冬至日开始饮用红参水至今,我吃得香,睡得香,尿得快。
点评:从沈先生反映的情况看,似属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用中医理论分析当属于年老体衰、肾气虚亏,以致膀胱不能行使正常的排泄功能。肾气虚亏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肾阳虚的人不仅有排尿障碍及夜尿增多的现象,还会有头晕乏力、怕冷面白、懒言肢软等。红参是人参中的一个品种,药性偏温,有很明显的强壮作用,因此用来温补肾阳是可取的。用后使排尿障碍引起的症状逐渐消失,即说明肾阳之气已渐恢复。中国的红参,在炮制过程中一般不添加其他药物,但选料却是枝大厚实者,只要没有明显的“上火”症状,吃红参补身体是明智的。一天吃三片红参,用量太小,一般每天可用2~3克。如果服用过程中有些“上火”,可与适量养阴生津的鲜石斛同用,以缓其性。
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大年
*糖水解酒法
沈阳市 杜琳琳:饮酒过量,常常出现头昏、脑胀、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此时,用温开水加入适量白糖,搅匀后饮下,片刻即可解除上述症状,具有很好的醒酒功效。
点评:用糖水解酒为民间常用的解酒方法之一。中医认为,白糖润肺生津,可解口干燥渴,能治中虚脘痛。服用适量的白糖溶液(5%~10%),能稀释胃中酒精浓度、减少酒的吸收。糖分吸收后使血糖浓度增加,酒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使酒精在体内代谢和排出加快,达到醒酒解酒的目的。
此外,口服淡盐水(盐液浓度为1%左右,接近生理盐水),也可达到稀释胃中的酒精和吸收入血后降低血中酒精浓度的作用。吞服炒熟的绿豆粉,每次10~20克,或服食煮熟的绿豆汤,也同样有解酒醒酒的效用。
上海中医医院 孟仲法
*红葡萄酒冲鸡蛋补虚强身
广西 戚荣秀:我生了小孩后,发现自己体质不如从前,容易感冒、腰背酸痛、畏寒怕冷等,身体相当虚弱。妈妈经多方寻找,获得一则治疗产后体虚的验方,据说是壮族的民间传统用方,我用后面色红润,体质增强,效果十分明显。
验方及用法:每晚临睡前,用红葡萄酒一杯,盛于瓦锅内烧热,倒入打散的红壳鸡蛋一只,均匀搅拌,煮至沸腾后离火,待稍凉即可食用。该方连用10天,之后每三天服用一次。1个月后,身体明显好转。
点评:产后最易出现气血虚亏的症状。用红葡萄酒冲鸡蛋补养是很适宜的。红葡萄味甘酸性平,有补益气血、滋阴生津的功效,由于含丰富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及铁质等,故有“果中之珍”的美誉。而红葡萄酒则味甘色美,滋补养人,酒精含量又很低,合理使用,不失为滋补佳品。鸡蛋是常用食品,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铁、磷含量均很高,不仅能滋阴润燥,还能养血安神,与红葡萄酒一起调服,对产后体虚是很有益的。产后用此方调养效果较明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产后最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而此方中铁的含量较高,食后对提高产妇血色素有帮助。
上海中医药大学 朱大年
*烫伤小偏方
大连 张志有:民间治疗烧烫伤有许多偏方,但我还是愿意把我幼年私塾老师传给我的秘方介绍出来。
此方最大的特点是:药涂上后,不用包扎,让其自然流水,干了再涂,腐水流尽,自然结痂,不用手挠,让其自然脱落,就不会留下什么瘢痕。
我今年已86岁,希望此方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药方:黄连、生地榆,两者之比为1∶3,研为细末,以纯香油调为粥状涂之。
点评: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药理研究证明该药具有收敛、抗菌作用,常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黄连有抗菌、解毒、消炎作用;两者合用对小面积的烫伤可试用。而在烫伤之初宜用冷水冲淋,以减轻受损程度。但对于大面积烧伤,不宜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止其所含的水解型鞣质被身体大量吸收,从而引起中毒性肝炎,对这一点应高度注意。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
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李 斌
*樱桃泡酒治风湿
河南 刘晓燕:公爹患风湿性关节炎,后听说喝樱桃泡的酒可治,一试效果真的不错。具体方法为:新鲜樱桃1千克,洗净晾干后浸泡入2千克的高粱酒中,10天后开始服用,每天两次,每次喝30毫升。3天后,有关症状开始减轻。
点评:通常所说的“风湿”,主要指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两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节肿痛。用樱桃泡酒内服,对减轻风湿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效果。早在明代《滇南本草》中已记载用樱桃泡酒内服,可治瘫痪及风湿疼痛。樱桃能治风湿,是由于其性甘温,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养血活血,可促使患者气血与经络畅通,从而消除关节麻木及疼痛。喝樱桃酒治风湿,仅为一种辅助疗法,并且需浸泡成药酒后内服才会有效,否则水果一碟而已。若患者关节疼痛较甚,可同时加用独活100克、狗脊100克浸泡。有慢性肝、胃疾病的风湿患者,应慎用此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
【二十四气节】推荐阅读:
二十四节气――惊蛰10-19
《二十四比利》读后感06-21
二十四点游戏的作文07-04
二十四节气立冬文案07-26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古诗06-14
二十四节气小寒时节诗词07-09
二十四节气大雪如何养生07-10
《二十四孝》观后感600字07-19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传说09-10
二十四节气立冬的含义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