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我的母亲母亲形象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舍我的母亲母亲形象(精选8篇)

老舍我的母亲母亲形象 篇1

中职语文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老舍先生《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这对于刚刚踏入职校大门的职校生倍感亲切与温暖,更能体会到人间的温暖。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老舍笔下的母亲形象非常感人:她勤劳诚实,做事认真;她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有着这么好的母亲,身为她的子女,老舍是幸运的。文中交代老舍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大外甥女还长老舍一岁,老舍自己是“老”儿子。父亲呢?在老舍一岁半时就死了,是什么力量让母亲这样一位寡妇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学生对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及时引导学生透过文中字里行间加以解读。

这时,我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老舍父母之间感情关系的语句:

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课文第8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是谁“浇灌与爱护”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

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指出“这是一种字面以外的默契,在无声的、心照不宣中,构成比字面更为丰富的微妙的交流。心照不宣是自动化的,把许多逻辑层次省略掉的,因而,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但是恰恰在这种心领神会之处,正是可讲性的所在。这里包含着语言和人的精神的奥秘。”

我根据孙老先生解读作品的这一方法,觉得句中“遗留下”、“永远会”就是关键词,很有分析性。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是父亲遗留下的,“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老舍母亲的眼里,它们不是简单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它们早已成了父亲形象的化身。“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我在想,只要每年的夏天一看到它们开花,老舍的母亲眼里定在发光!年年绽开的朵朵花儿就像是父亲对于母亲前一年里所作所为的肯定与赞许,它们早已是老舍母亲的精神支柱,是让母亲这样一位寡妇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精神支柱!作为“未亡人”,母亲睹物思人,望着丈夫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如何才能够停止对亡夫的无限的思念?她只有不停地劳作——“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休息”、“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我想,除了解决整个家庭的经济困难,应当还有这方面的因素。

文中老舍的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老舍的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爱的一切默默地奉献着。中年失偶可谓人生的一大悲哀,这是对未亡人说的;而从逝者角度讲:在这悲哀里,如果有人能时时记着他的好,处处念着他的情,那他也算没白来人世走一遭。这样一分析,老舍的父亲虽然走得突然,却也没留下多少遗憾了。

俗话说“爱屋及乌”,正是老舍的母亲对父亲有着这样深沉的爱,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对“父亲的寡姐”的爱: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们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

这就是人世间的大爱!有了这样的母亲,老舍的父亲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因为不管姑母闹脾气也好,吸**、摸纸牌也罢,都是老舍儿时的记忆,“我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都是发生在父亲死了之后的事情,可见母亲有多大的委屈无处诉。

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按照孙绍振先生所说的“还原”方法,我们可以推论得知老舍的父亲健在时,应当是一位相当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是母亲的靠山,是儿女的天空,是家中的顶梁柱。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中年人,一名清朝皇宫的护军,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巷战中不幸阵亡: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在血光火焰里、刺刀下、饥荒中面无惧色地保护着儿女?是父亲不屈的英魂!“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这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正是母爱之源泉——生生不息,汩汩流淌。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老舍从小就跟着母亲和三姐:“他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对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的“浇灌与爱护”,以及母亲和三姐平日里言谈间关于父亲的话题,儿时的老舍耳濡目染,也就秉承了父亲爱花的习惯。在《养花》一文中,老舍这样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中国人历来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夹竹桃可以抗烟雾,抗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卫士。

老舍为什么在文中要特别谈到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是否另有深意?该不会是父亲的愿望(多子多福)与职业(护军)的象征?老舍呢?“时代使我成为逆子”:二十三岁不要结婚,二十七岁上了英国,七七抗战后,老舍别妻抛子,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他只身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之中。之后,又转到重庆,他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此时的老舍俨然成了父亲遗留下的“夹竹桃”。

老舍我的母亲母亲形象 篇2

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这一细节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读来令人心酸。“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 的布袜 , 她也给洗 得雪白。”“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不仅勤劳养家,让孩子们有饭吃;母亲更是勤俭持家,让孩子们生活得体面些。在如此窘迫的家境中,她保持着爱清洁,照顾花草的好性情。而老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品性正是得益于母亲。母亲热情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自小耳濡目染,老舍也养成了好客的习性,一生从未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过。母亲乐 于助人 , 总不怕吃 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环境下,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咬牙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忙,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很难想象一个无助的妇人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母亲的泪是苦涩的,是酸楚的,是不舍的,它包含着慈母对老儿子初次离家的依恋,更洋溢着一位肯于为儿女牺牲一切的慈母因不能为儿子谋划更多而产生的自我愧疚,同时这眼泪也充满了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和希望。“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母亲的泪是欣慰的、幸福的、欣喜的,百感交集的。“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这一“笑”,一“愣”,“一叹”,一“递”以及一句短短的话,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感情变化。儿子的到来,母亲兴奋地笑了;儿子要走,母亲又失望了。可母亲强忍悲痛平静地送儿子离开,这其中有理解有无奈,更包含有对儿子的无尽的爱。言语不多,但她对儿女的爱却已十分令人感动。

老舍《我的母亲》选材的特色 篇3

关键词:老舍 选材 《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3389个字,取材广,事例多,但并不显繁琐,因选材用心,颇具特色,表现为:

一是时间跨度长,选取母亲一生中最重要的若干时刻,便于表现母亲人生最重要的概况。

文章基本上按时间的顺序选材、组材,结构清晰。

不仅如此,从文化角度上看,选择的材料均能体现一个普通人丰富的人生和社会生活礼仪情况,如母亲的出生(诞生礼)、出嫁(婚礼)、生我、大寿(寿礼)、去世(葬礼)。值得注意的:上述材料均略写。

又因为母亲家贫,何况是女人,某些材料就完全省略了,如母亲的周岁(抓周)、十五岁(成人礼)等重要的时刻。

在选用以上材料时,作者尽量用“我”的记忆来写。如:“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等。画线部分用词推敲,确保材料的客观性。

二是选材细小具体,涉及面广,便于表现母亲全方位的面貌和多重性格。

由于材料涉及面太广,作者注意了归类组材。

开头(第1—6自然段),选取了母亲的家庭、婚姻、子女以及“我”的出生等情况的材料。然后(第7—12自然段),选取了关于寡母勤俭、朴实、宽厚、倔强和对人热情等方面的材料。接着(第13自然段),挑选了母亲关爱子女的几件实事。最后(第14—17自然段),写母亲在“我”远离后的念子之情。

上述材料并非泛泛而谈,而是运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如文中围绕母亲主要写了“缝洗衣服”、“收拾家务”、“院中养花”、“款待客人”、“善待姑母”、“保护儿女”、“筹款上学”、“三姐出嫁”、“送我返校”等事件。

在叙述事件时,作者突出了细节,有血有肉。如写三姐出嫁时,“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是一幅特写,突出了母亲的手温和脸色,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母亲内心的活动和挣扎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表情显现。又如写送我返校,“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一“笑”一“叹”,母亲情绪波动对比强烈,用词精练。“去吧,小子!”母亲的道别简短、朴实,却情真意切。以上细节均通过描写来抒情,情到深处自然浓。

三是选材在内容上注意了详略,凡是与“我”相关的就详写,约占全文大半篇幅,以表现母亲对我的重要影响。

首先,作者在选材内容上突出了母亲与“我”的关系。而对于“我”和其他亲属的关系(除了三姐),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根本不提。

如:“我”出生时,差点害死母亲。“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联军入城“鬼子”离开“我”家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我”很小时就一直跟着母亲和三姐。“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我”升学需交十元保证金,“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除夕我只能请两小时假看她,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我”没有按母亲的要求结婚,母亲还是依了“我”。母亲大寿,“我”远在英国。抗战后,“我”又跑到西南远离母亲,以至母亲去世一年,“我”才得到消息。

其次,文章着重彰显了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也进一步赞美了母亲平凡中的伟大。

如:跟着母亲,“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跟着母亲,“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母亲“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是“我”最重要的老师,“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虽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我的母亲》学案 篇4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老舍(l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老舍文学创作历时40年,作品多以城市人民生活为题材,爱憎分明,有强烈的正义感人物性格鲜明,细节刻画真实能纯熟地驾驭语言,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以讽刺幽默和诙谐轻松的风格,赢得了人民的喜爱,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识记积累】 字音:

文绉绉(zhōuzhōu)

庶祖母(shù)

佃户(diàn)侮辱(wǔ)眼翳病(yì)

吹笙(shēng)

摹画(mó)敷衍(fū yǎn)形近字:

拆(拆桥)徒(学徒)摹(描摹)柝(击柝)徙(迁徙)蓦(蓦地)

【课文初探】

1.课文第13节主要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课文认真分析

2.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说明

◎堂上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口讷(nè)堤岸(dī)小觑(qù)

怆然(chuàng)垂头耷耳(dā)

B.跻身(jī)思忖(cǔn)敌忾(kài)圭 臬(niè)分道扬镳(biāo)

C.恫吓(hè)执拗(niù)绳枢(shū)穹顶(qióng)刚愎(bì)自用

D.掎角(jǐ)犄角(jī)补给(jǐ)迸发(bèng)锲而不舍(qiè)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今天事实却极重要,因为 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地打个折扣了

②有客人来,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③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生活是这样清苦,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A.假若 尽管 无论 因为 B.假若 无论 尽管因为

C.无论 假若 尽管 因为 D.无论 尽管 因为 假若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五十天了

B.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弹冠相庆

C.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D.王宝强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成功地扮演了胸无城府、朴实憨厚的傻根这一角色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

B.王羽除了班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

C.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的优势 D.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

【文段精析】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便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这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1.选文第1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严师”的事件有哪些?

3.选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慈母”的事件有哪些?

4.请找出选文第5段的中心句

【课外文段】

黄 土 邹志安

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的人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死于肺心病这是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国农民在平时,是不大主动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即使有病躺倒,还要拖磨我父亲民国十八年遭年馑(jǐn,饥荒)时去南山背粮,走冰溜子,回来时冻掉了十个脚指甲,并且扎下了病根以后一直半夜咳嗽,而从不看病吃药直到死前几个月,在我强迫下才去医院作了平生第一次心电图医生打比方说:“机器运转一生,主机已经磨损,太缺少修复和保养了!”为了挽救,吃“心脉宁”一类比较贵的药他问:“一瓶药多少钱?”听说有三元多,半天沉默不语,后来就说:“不要买药了,我不要紧”当我不在时,就偷偷停止服药他一定计算过:一瓶药的价钱能买近20斤盐:要让儿媳们劳动好多天

他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繁重的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不知创造了多少财富,自己却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元零用钱让他买点好吃的,半年后他还在身上装着在重病期间他出现了谵语(病中神志不清说的胡话谵,读zhān),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之类临死时他默默流泪,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之洒尽汗水然而仍不富裕的世界

父亲从来无是无非,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可以说在精神上是贫困的富有者被给予,贫困者被剥夺,那么他是被剥夺了:从前因为贫困而没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后来倒是不断地接受各种政治教育,而终于都没有弄明白但他显然没有遗憾过,因为他有劳动,因此而填补了一切精神缺憾巧者劳矣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但他还有所求——祈求世事不乱,有安稳的日子

他现在去了!在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那时我跪在泥水里为他送行我曾经想到过:他活了77岁,已很不易;而我们周围能活七八十岁的老人又实在太少不是老人们不想活,也决非儿女们不孝顺,实在是因为生活水平太差尽快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这是儿女们挽留老人多驻一时的最符合孝道的方法了哭也徒然,哀也无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将军和领导人死了,会有无数悼文,因为他们功勋昭著一个普通劳动者死了,我就撒下这一把黄土,并期望世人能够容纳

1.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2.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3.请用一两句话概括文中所反映的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中通过医生所打的比方,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

B.父亲偷偷停止服药,主要是舍不得花钱,同时也说明当时缺乏起码的医药卫生条件

C.文章关心而弄不明白各种国家大事,既反映了他的爱国情结,也表现了他的愚昧无知

D.文章开头说“我的父亲„„像一把黄土”,结尾说“我们撒下这一把黄土”,首尾呼应深化了“黄土”的象征意义

E.作者文笔朴实,但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F.作者笔下的父亲同朱德笔下的母亲一样,虽然极其平凡,但都具有感人的人格力量

◎拓展提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惆怅chàng 镌刻 juān 粗犷 kuǎng 蓬发垢面 gòu B 絮聒 guō 酾酒 shī 发酵 jiào 围炉拥衾 qīn C 希冀 yì 纨绔kù 怪嗔chēn 刑笞交迫chī D 亵渎 dù 愀然qiǎo 方遒qiú 功亏一篑kuì

2.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会茫然失措 B 在这分崩离析的社会里,利害冲突常使朋友间产生隔膜,使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蒙羞

C 友情的元素是复杂的,但彼此志趣不同,只靠单纯的情感,尽管十分真挚,却难免要分道扬镳,发生分裂的悲剧

D 报刊编辑看读者的来信,虽则素昧平生,也可以领略些推心置腹、推诚相与之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 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 以至 踌躇满志 B年青 以致 踌躇满志 C年轻 以致 自鸣得意 D年青 以至 自鸣得意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诗歌颂人的觉醒、民族的振兴,特别重视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抒写 B、两位文学大师纯真亲密的友谊是文学史永远值得研究,但难以穷尽的文学话题

C、我一提起笔,那些青年充满朝气的脸、发光的眼睛和激昂的声音,又重新在眼前浮现

D、学会欣赏性阅读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增强对艺术的感受力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①首联哪两个角度描写景物,表现山村什么特征

②尾联表现诗人何种心境,你如何评价这种心情?

6、请将下列句子按正确的顺序排列,只填序号

①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乃是难于想象引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

②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

③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

④反之亦然

⑤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 正确的排序是:

7.试仿写下列一组语句表达对母爱的感激

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

,;,; 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我的母亲》

【课文初探】

1、主要写了三件事:

(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2、提示:

(1)勤劳诚实,做事仔细认真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盘„„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2)热情好客

第10节:母亲待人热情,家里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3)乐于助人

第11节:“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4)软而硬,善良而又坚强

第12节:写母亲并不软弱“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堂上演练

1、D

2、B

3、D

4、C

【课内文段精析】

1、承上启下(过渡段)

2、①做错了事,严加教育,并实行惩罚措施;

②训导我要向我父亲学习;

③说句轻薄的话,被母亲重重责罚了一顿

3、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她便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4、中心句:但她有时候也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拓展提升 【课外文段探究】

1、①象征了“我”的父亲

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 ③ 象征了博大宽容

2、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 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④善良,与世无争,唯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 ⑤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3、广大农村还是很落后,生活水平很差,人们精神贫困

4、BC ◎拓展提升

1、B

2、B

3、A

4、C

5、①听觉、视觉、宁静

②表现诗人看到“人烟”的欢喜之情从诗人看到山村没有遭到战火时的愉悦情感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

6、③⑤②①④

7、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

【写作训练】

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下面提供几种参考构思:(1)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沉香”的经历,但往往不能发现并珍惜它,反而对别人的“木炭”羡慕不已,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利令智昏、本末倒置,让蝇头小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

(2)现实生活中,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如果你是一个人才,你就不能被动的去等别人来发现你,而应该主动去实现你的价值,让自己闪闪发光

老舍《我的母亲》原文 篇5

有关老舍《我的母亲》原文

母亲的娘家是在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土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之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老舍母亲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老舍母亲喜摸纸牌,老舍母亲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老舍母亲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老舍母亲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老舍母亲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老舍母亲也给洗得雪白。晚间,老舍母亲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老舍母亲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老舍母亲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老舍母亲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如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老舍母亲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老舍母亲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老舍母亲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老舍母亲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老舍母亲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为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时常闹脾气。老舍母亲单在鸡蛋里找骨头。老舍母亲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中学,老舍母亲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老舍母亲最会吃亏。

给亲友邻居帮忙,老舍母亲总跑在前面:老舍母亲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老舍母亲会刮痧,老舍母亲会给孩子们剃头,老舍母亲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老舍母亲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老舍母亲。老舍母亲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肉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

“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老舍母亲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老舍母亲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老舍母亲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当作当然的。

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老舍母亲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老舍母亲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老舍母亲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都是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老舍母亲也有点偏爱的话,老舍母亲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老舍母亲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老舍母亲晕过去。可是,老舍母亲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老舍母亲还须自早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老舍母亲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老舍母亲楞住了。半天,老舍母亲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老舍母亲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老舍母亲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投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老舍母亲最大的打击。

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老舍母亲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老舍母亲想念老舍母亲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详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像得到,没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

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原文 篇6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原文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皇上跑,丈夫死,鬼子来,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她已入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英国。为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

谈谈《故乡》中母亲形象及意义 篇7

关键词:《故乡》,母亲形象及意义,鲁迅

几乎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故乡》一课时, 其主要精力大多放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形象的前后对比上, “我”的形象也只是作为“配角”出现, “母亲”这个人物更是无所提及。这样的分析固然是不错的, 但也只是抓住了“大树”的主干, 而许多细枝末节却被忽略乃至遗忘, 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同时对小说精妙的结构艺术的认识更是无从体会。现对“母亲”这一人物作一粗略的赏析, 望引起师生的重新认识。

小说中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并没有浓墨重彩, 这也是其被忽略的主要原因。母亲这一角色的出现大多是以对话的形式加以呈现, 但也就是短短几句, 寥寥数语, 我们如果深入揣摩其语境, 人物难以言说的心境便可窥见一斑。她其实是作为当时社会中被“挤压”而由望族衰败到平民阶层的妇女形象。母亲虽无悲苦的神情态度, 却也掩饰不了内心的凄苦。但面对远道而归的“我”, 她展现出一个母亲自然的天性, 保持着和“我”同样的接人待物的态度, 显示出她明白事理, 心地善良, 极富同情心的忍让、宽厚的美好品质。

小说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主要用暗写和间接描写的技法。“我”在外辛苦辗转二十余载, 辛苦自不必说, 而“母亲”呢?独自带着侄儿宏儿, 苦熬着、支撑着这破落的家。虽然作者没有明说, 但回家目睹残破不堪的老屋, 眼望着瓦角冒出的荒草在寒风中簌簌作响, “几房的本家已经搬走”, 荒凉、肃杀之气萦绕着曾经喧闹、生机盎然的老宅, 读者即可想见风烛残年的母亲是如何拖着她疲惫衰弱的身子过活。曾经的盛夏光年, 如今的清淡寥落, 这在一个女性的生命中, 该引起怎样的心涛巨浪?这种暗写的笔法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又如“我”和母亲对闰土遭遇的哀叹及母亲建议将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给他, 都从侧面表现了她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对这个旧社会的不满。因此说, 只要我们从这些细微处加以探究, 同样可以挖掘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时对鲁迅处理人物的技法有新的领悟。

“母亲”这个形象在文中的意义不仅仅是鲁迅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代表性人物, 她更是整篇文章构思的焦点, 是全文的引子, 其作用不可替代。全文以“我”回故乡为起点, 那么“我”因何而归?答案显而易见, “我”因母亲而回故乡, 因母亲而在故乡, 又因母亲的离开而永别故乡, 由此可见, 她是作品构思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鲁迅先生的构思之巧也恰在于此, 读者初次涉猎时也许不以为意, 而在深琢后方可体会出其平实背后的奇巧。

同时, 母亲的形象是把“我”和闰土有机联系起来的沾合剂。“我”回到故乡后第二日便于母亲谈到搬家的事。母亲说:“你休息一两天, 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我”回话:“是的。”到此, 情节似乎终止了。但母亲话锋一转, 说:“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 总问起你, 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 他也许就要来了。”恰是母亲的这句话, 一下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 “这时候,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这样就十分自然而贴切地将“我”与分别了三十年的少年闰土紧密地连缀起来。此后, 鲁迅先生运用了插叙, 描绘了一大段少年时代的“我”与分别了三十年的少年闰土亲密友情的生动画面, 鲜活地勾画出少年闰土的形象, 从而为后文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作了有力的铺垫。当“我”初见闰土时, 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说的万语千言。少年时美好的回忆刹那间如电影般在脑海回放, 但闰土一声真切分明的“老爷”, 将往日温暖的美好的过往一下子转变成残酷的冰冷的现实, “我”似乎打了个寒噤, 明白了“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出不话, 闰土更是手无足措, 拖出了水生化解尴尬。无奈眼前的尖冰仅靠一个孩子是无法化解, 情节发展陷入了僵局, 但母亲恰好出现了, 使情节的断梗得以连接, 故事又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母亲好比一根线, 链接起“我”和闰土, 同时母亲也调和了闰土此刻内心无比复杂矛盾的情感, 被堵在喉咙的话匣子才得以打开, 为“我”和闰土的对话埋下伏笔, 进而推进了情节的有效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 “母亲”的出现对于小说的发展是何等重要, 若没有这个人物, “我”和闰土之间的“厚障壁”如何得以暂时的打破, 我们的交谈如何自然地得以进行, 情节如何有效地顺畅发展, 这都是一个问题。

再次, 鲁迅先生仍然巧妙借用母亲这个形象, 将本无直接联系的杨二嫂和闰土粘和起来, 再次将两个人物的形象加以强化, 使读者对其品性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理解。小说在整个情节的发展过程中, 两个人并无直接的见面, 但是通过“我”离开故乡时与母亲的船上交谈加以呈现。通过杨二嫂诬赖闰土并拿着“狗气杀”飞也似地跑了这一细节, 其尖酸刻薄、爱占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更是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中学教材中母亲形象的特点分析 篇8

古代文学作品在中学教材中并不多,但当中的母亲形象却值得分析。

(一)恪守礼法、爱女可敬的母亲

《长亭送别》中的老夫人是一个独特存在的人物,她恪守礼法,渴望通过联姻的方式重振相国家声。首先,老夫人作为一家之长,集名、利、权于一身,必然担负着比平常妇人更多的责任和道义,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其次,老夫人作为崔莺莺的母亲,肩负着抚养女儿并为其找个好归宿的重任,她对女儿的关心、慈爱在一开始就展现了出来,她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她深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与世俗礼教抗争,可是虽然不愿意,但是当她发现女儿和张生木已成舟的事实,她就立刻考虑科举及第的变通办法。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冲突,但她考虑一切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女儿的幸福和家族的利益。因此,老夫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她那颗深沉的爱女之心。

(二)思想腐朽、封建保守的母亲

在封建大家庭中,长辈们的思想似乎更为保守,《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夫人是贾府里真正的当权派,是“封建人物”的代表,她始终都维护着封建制度,以保证封建大家庭的长期存在,获得权力斗争的胜利。贾母疼爱孙辈,爱好享受,思想上也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黛玉初见贾母的时候,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回答:“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几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1]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封建的老太太的观点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们都是恪守封建礼教的母亲。

二、近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在选取的二十余篇课文中,近代文学作品中国外的只有一篇。描写的是一位庸俗自私、爱慕虚荣的母亲。

《我的叔叔于勒》选取的是国外的一篇文章,写于一八八三年,相当于中国的近代社会时期。这篇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菲利普夫人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害了的人,她自私、贪婪、拜金、爱慕虚荣、冷酷,面对丈夫装绅士的邀请她和孩子吃牡蛎,她用“我怕伤胃”的借口来掩饰,用“别把男孩子惯坏了”的理由来拒绝,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她心疼钱,怕吃牡蛎花钱,但是同时还要做出一副“我们能够吃得起”的样子,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同时也省了钱。莫泊桑通过细节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么一个庸俗、爱慕虚荣的小市民形象,读罢令人忍俊不禁。

三、现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文学革命,其中的母亲形象也各有特点。

(一)深受压迫,身世悲惨的母亲

鲁迅的小说多控诉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迫害,尤其是对女性的迫害。《祝福》中的祥林嫂原本是一个善良、温顺、勤劳的劳动妇女形象,最后却沦为了乞丐,凄惨地死去。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最低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她们,她们依附着男性生活。祥林嫂短暂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生命的高潮就在她生了儿子后,然而短暂的幸福过后,丈夫死了,儿子又被狼叼去了,她成了寡妇,没有了男性的依靠,她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也从此没有了平静,没有了儿子这个精神支柱,“她变得脸色青黄,目光呆滞,神情麻木,动作迟缓,记忆力下降”[2]。

而她后来逢人就说儿子的事,也能够看出这位爱子情深的母亲内心的悲凉落寞,阿毛对她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支柱,是她在封建社会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可见封建社会的寡母是多么的无助和绝望。她在短暂的一生中受尽压迫也习惯了压迫,反抗却得不到回应。

(二)敢于反抗,大胆特别的母亲

封建社会里受尽压迫的母亲形象固然让人心酸,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是如此。《雷雨》中的繁漪是一个个性鲜明的母亲形象,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新女性形象。她敢于反抗黑暗的封建制度,但是她的反抗却是通过一种畸形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重压之下,她常常感到无助,甚至自虐。周朴园让她喝药她不喝,让她看病也不去。她追求个性解放,敢爱敢恨,因为厌倦了周家沉闷的气氛,喜欢上了自己的继子周萍,与周萍在一起后获得了幸福的感觉,不再压抑。她跟周萍之间不伦的感情实际也是她的一种反抗,在四凤和周萍相爱的时候,她也因爱生恨,百般阻挠。她作为母亲,她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周冲娶四凤,她认为周冲应该娶受过教育的女性,这实质上也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在她身上的一些残留。虽然她是那个时代敢于反抗的新女性,但是她的反抗是病态的,她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

(三)慈爱善良、勤劳能干的母亲

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是一篇回忆散文,作者通过四个片段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査氏。第一个片段主要是从一个幼儿的视角来写母亲年轻时的可爱形象。第二个片段写母亲讲到悲惨的故事的时候便热泪盈眶,这就把一个有着深切同情心并且感情丰富的善良的母亲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三个片段写我呜咽的时候母亲也跟着哭,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怜惜和疼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母亲的善良、仁慈的一面,她对孩子的痛苦感同身受。第四个片段写了在夜里母亲为我做布鞋,即使汗流浃背也不停下,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能干,同时也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真挚感人。

四、当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特点

当代文学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更近,因此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爱子情深、关心孩子的单亲母亲

黄飞的《甜甜的泥土》塑造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母亲。如今都市的离婚率逐步攀升。文中的母亲虽已离异,但给孩子的爱却有增无减,长期不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母亲因为思念而变得面容憔悴。生活艰难的母亲,却在儿子生日的当天,为了给儿子送一包奶糖,在风雪中默默等候。虽然已经离异,仍记得儿子的生日,知道儿子想要什么,这些皆出于她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当听到下课铃声的时候,母亲的目光变得热切,表现了她对于见到儿子的渴望之情。因此,这包奶糖不是普通的奶糖,它包含着崇高的母爱,凝聚着母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二)深明大义、智慧坚强的母亲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当中的母亲形象曾经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可以说,她就是让儿子“站起来”的人,有着充分的育儿智慧。当史铁生在苦难的道路上徘徊的时候,她平静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秉着“慢养”的思路,行动上用自己的双脚开辟了一条应对苦难的路,她像启明星一样指引着儿子迎来了黎明,同时这种启示又是充满温情的。她的智慧还体现在她知道要给儿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她只是默默地观察着儿子的一切动静,却不去打扰他,等待儿子自己摸索出一条路。著名的“芳香疗法治疗师”金韵蓉说:“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引导者的角色,总之一定坚持要让孩子是自由的。”[3]另外,母亲也是坚强的,她一个人照顾残疾而又有着极大心理压力的儿子,她担心着急但是却不能让儿子看出来,默默承受着双倍于儿子的心理压力,因为她的坚忍和智慧,才有了后来的史铁生。

(三)诚实正直、维护儿子尊严的母亲

毕淑敏的《一厘米》中的母亲陶影,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但是在对儿子的营养方面,她却不吝惜花钱,对自己却处处俭省,“不买票”实际上也是表现了她的俭省。小说中陶影的儿子身高究竟是一米零九还是一米一,这里的一厘米关系着儿子的尊严,以及关系着这位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母亲最后帮儿子买了票,她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价值观,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和美好,她给儿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此时,一个有着强烈正义感,善良、大度又自尊的母亲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面前。家庭不富裕,因此钱对于母亲来说很重要,但是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母亲毫不含糊,她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会诚实,同时也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通过细节刻画,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注释:

[1]黄厚江主编:《普通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冯雪峰主编:《鲁迅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3]金韵蓉名言,国际芳香疗法治疗诗学会大华区首席代表。

上一篇:下车泣罪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下一篇:单位职工转正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