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翻译理论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应用翻译理论(精选10篇)

应用翻译理论 篇1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摘要: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 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作者: 张新红  何自然 Author: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期 刊: 现代外语   PKUCSSCI Journal: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年,卷(期): , 24(3) 分类号: H3 关键词: 语用学    关联理论    翻译    文化    对比    语用语言    社交语用    机标分类号: H05 H31 机标关键词: 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    译文读者    交际过程    译入语    认知语用学    翻译的本质    原文作者    研究对象    文化环境    实际应用    评估    接受环境    交际主体    规约意义    关联理论    翻译研究    翻译手段    翻译实践    翻译活动 基金项目: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  现代外语 --2001, 24(3)张新红  何自然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

 

应用翻译理论 篇2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况

功能翻译理论的出现时间具体是在1971年, 该理论是由著名的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首次公开提出和创始。在当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 赖斯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1]赖斯将文本的实际性功能作为衡量译文价值的重要工具, 同时其观点在于翻译人员应该将译文功能放在翻译工作的第一位, 并不是将对等原则放在翻译的首要位置。在进行功能翻译的时候, 必须将翻译的目的和宗旨放在翻译工作的首要, 将译文和原文的对等作为评价和和检测翻译质量的标准, 这种模式不仅仅能有效的提高翻译的实用性, 还能够较好的解决因为译文特殊性而出现同原文不同功能的矛盾。

二、功能翻译理论同旅游翻译之间的关系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2]旅游翻译的主要版块是介绍各个旅游景点的基本情况, 同时也包括对旅游景点广告的介绍和导游图的介绍, 这种翻译的形式多种多样。

因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使得不同国家的游客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区别, 并且在阅读行为和审美习惯方面也会形成较大的差异化。在有些特殊性质类型的文本创作过程中, 国际上也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定和标准, 称之为“体裁规约” (genre conventions) 。诺德在其书《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中曾经提到:体裁规约的出现是各种交际性活动标准化的产物, 有一定数量的交际活动会运用到同一种文本,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文本就会形成特定的规约和标准, 某些特殊的规约其地位也会不断的上升。不同类型的规约会导致不同类型文本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表达形式、语言特色以及格式等方面也会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

功能翻译理论相关的学者认为, 翻译的目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接受者, 只有本文受到接受者的肯定和认可之后, 文本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但是旅游翻译的目的在于让旅游者能够理解相应的语言, 向旅游者传递重要的旅游信息, 但是其需要按照旅游者的文化环境和审美行为进行, 从而能够较好的保证旅游者获取其需要的信息。

由此可知, 功能翻译理论是旅游翻译解说信息和指导游客行为功能生效的重要前提, 同时对其功能的实现具有较强的指导和促进功效。

三、旅游翻译的具体应用策略

旅游翻译是指将源语言同所翻译的目的语言之间进行转换, 但是因为各国之间语言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使得旅游翻译的价值和功能作家提高。汉语方面在介绍景点的时候, 通常会采用优美、华丽的词语和成语进行修饰, 以此来增强旅游景点的感觉, 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则强调简单、明了, 让游客易懂。

1. 增译法

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 合理的开展增译活动是必须的。举例来讲, 国家地域文化的差别使得在翻译的时候难度相对较大, 若是遭遇到此种问题的时候, 就可以采取注释增译法来提高读者的理解。例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历史发展悠久, 在五月初五这天, 常常会出现震耳欲聋的鼓声, 在这种环境下举龙舟赛, 而龙舟则是去就屈原的象征。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n the fifth day, often can appear deafening drums, in this environment for dragon boat race, the dragon boat is go to the symbol of qu yuan.

2. 省略翻译法

这是因为许多汉语在讲解旅游景点的时候常常会采用许多修饰性的词语, 没有任何的实质性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常常可以省略翻译此部分, 从而适应读者的语言习惯。例:满树金花, 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 香气扑鼻的银桂;:花色似银, 季季有花的四季桂, 竞相开放, 争妍媲美, 进入桂林公园, 阵阵杜香扑鼻而来。[3]

Full of golden flowers trees, given which fragrant;As white as snow, the aroma of silver guangxi;:design and color is silver, there are flowers in the four seasons of cassia, blossom, contend in beauty, into the park, guilin sounds to the sight duchamp.

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逐渐演变, 并且各种交通模式的出现为人民的旅游出行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使得国内外的游客数量逐渐上升。这种情况下旅游翻译的应用范围和价值逐渐提高。因此必须提高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程度。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功能翻译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指导及约束[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2 (05) :110-112.

[2]赵海燕.功能翻译理论对旅游翻译的启示──以大理旅游资料的英译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06) :90-93.

应用翻译理论 篇3

【关键词】新闻翻译;新闻文体特征;交际翻译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和整个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新闻翻译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但是他们的研究仅限于分析新闻的语言特征,然后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而没有考虑到因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可译性。

從某种程度上来说,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翻译的更多的是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而不是语言本身。最能体现这种基于文化而非语言的翻译,恰恰就是新闻翻译。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仅仅是字对字翻译,在新闻翻译中是远远不够的。

在Peter Newmark 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语言被分为六种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审美功能,人际功能,元语言功能。根据这六种功能,Peter Newmark又将文本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很明显,新闻文本属于信息文本,因为信息功能强调外部环境、话题的真实性。而根据Newmark的理论,绝大多数信息性、人际性及元语言性文本,适合用交际翻译。所以,新闻翻译的主要翻译方法应当是交际翻译。

一、Newmark的翻译理论

(一)Newmark的翻译理论

Peter Newmark 在翻译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了八种翻译方法:字对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归化,意译,地道翻译,交际翻译。其中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能最大限度达到翻译的最终目标:准确和简洁。这两种翻译方法的提出以及这两种翻译之间的共性和区别开拓了翻译理论研究新途径,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而“语义翻译”指“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上下文意义。”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区别

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而语义翻译为了表现原作的思维过程,力求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发挥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而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但语义翻译也不能忽视向读者传达信息,因此,原文如果不是现代作品,也要用现代语言来翻译,以使译文更接近读者。而新闻翻译作为信息型文本,应采用交际翻译法。

二、交际翻译在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新闻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对交际翻译理论进行了解之后,我们将会在词汇方面,时态方面和语态方面来说明交际翻译在新闻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新闻词汇特征和翻译

词汇是语言最活跃的部分,词汇在各类文体当中有其各自的特征,其中新闻词汇以其独有的特征,让新闻这一特殊的文体形式变得更加生动真实,同时吸引更多的读者。

1. 小词

小词指的是结构简单但功能强大的词。小词因能迎合新闻发布迅速,而被广大新闻发布者使用。基于新闻词汇具有小词的特征,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新闻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为交际翻译的基本原则和小词的基本功能有具有相通之处,比如说,交际翻译的目的和小词的使用目的都是加速信息的传递等等。例如:

With jobs cuts, New York is losing war of brooms.

(The New York Times)

“cut”这个词和“job”用在一起,很明显,在这里“cut”的意思是“reduce”。而编辑在这里用“cut”这个词而不用“reduce”,一方面体现小词的使用让各个教育背景的人都能迅速理解原文意思,另一方面,在译文中将“cut”翻译为“减少”体现了交际翻译遵循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的原则。

2. 缩略语

和小词的特征相似,新闻词汇中缩略语的使用也是为了新闻的快速发布,体现新闻文体的简明精炼。缩略语分为两种:截短词和首字母缩略词。例如:

NPC (the Inter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Biz:business(商业) lib:liberation (解放) Sec: secretary (秘书)

(二)新闻时态特征和翻译

Newmark 的交际翻译强调读者是翻译的中心,所以,目标文本应最大限度地让读者理解。在翻译过程中,时态问题的处理上,译者应充分考虑读者使用的语法,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

为了给新闻读者一种正在进行中的感觉,英语新闻动词常用一般现在时,不管事件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例如:

US Journalism suffers rough year in credibility over the past year

很明显,句子所描述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但是为了达到一种“现时”的感觉,编者采用了一般现在时表过去的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成中文时,译者需要采用交际翻译的原则,将原文的过去时翻译出来,否则,中国读者很难理解原文意思。

(三)新闻语态特征和翻译

英语新闻文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为,新闻读者所关心的往往是动作发出者的情况,如有关战争,灾难等报道中, 读者关心的是伤亡人数和进展等。可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灵活处理文本中出现的被动语态,除非有必要突出动作的接受者,否则不能译成被动语态。例如:

More than 50 million acres of farmland have been sumerged and grain store damaged. Thousand of peasants have been showd on teevison trying to save their grain by loading sacks into boats or trying to move them to higher ground.

五千多万亩粮田被淹,许多粮仓被毁。电视报道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在设法抢救粮食,他们或把麻袋装的粮食运到船上,或者把他们转移到高处。

新闻文体具有地域性,时效性和客观性,所以其语言的使用具有简明精炼的特点,这恰恰是新闻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新闻发布的关键是让读者快速接收信息并读懂,交际翻译理论正是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读者的心理感受,为新闻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在新闻翻译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刘川.文稿与播音-新闻英语的文体特色.山东:《山东外语教学》第3期,2002

[4]刘明东,蒋学军.英语新闻及其翻译,西安:《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1期,2002

应用翻译理论 篇4

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研究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向大众传递信息,因此新闻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语言文化交流.在新闻翻译中,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是译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它的译文,也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

作 者:肖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刊 名: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新闻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  

关联理论与翻译 篇5

关联理论不仅揭示了翻译的本质和翻译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证伪了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对等原则;关联理论也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并传达原交际者的意图.照顾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

作 者:刘佳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洛阳,471003 刊 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xx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关联理论 明示一推理模式 最佳关联 翻译

 

应用翻译理论 篇6

一、应用翻译理论的概述

应用翻译理论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同时掌握英语翻译技巧和相关专业知识,强调翻译文本内容具有实用性,文本体裁符合人们的审美。翻译完成的文本讲究意译,在表达清楚意思的前提下,通过遣词造句使句子符合文本体裁,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英国及美国翻译理论家在应用翻译的定义及文本体裁的研究比较深入,他们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应该重视意思的传达及体裁的选择,遣词造句要区别于文学著作的翻译,力求准确;文本的体裁大多数为呼唤型和信息型。同时,需要根据文本的功能调整句子的句式,例如对于提醒人们禁止停车的标语一般使用祈使句,不需要主语;对人们又劝解作用的非强制性规定,可以使用比较委婉的说辞。

二、应用翻译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职英语翻译教学中使用应用翻译理论是保证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必要因素。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基本语法单词学习之外,主要精力就放在了专业词汇的翻译上,缩小了学习的范围,减少了工作量。更好的发挥翻译理论的应用效果需要坚持一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英语翻译的特点决定翻译的成果是没有统一答案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翻译成果优良的评判标准。英语翻译理论决定英语翻译课程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应该被摆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需要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不断的平等交流,实现共同进步。根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只有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才能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任何知识的学习只有主动接受才能吸收消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教师一味强制听讲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学生思维方式并未固化,在不断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不断思考和摸索,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发放任务包的形式, 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通过不断的思考与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多读多练,提高翻译质量。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多读多练来培养语感,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将自己需要讲授的知识点穿插于发布给学生的翻译任务中,先给学生时间自己去翻译之后列举学生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学完每一个技巧,教师都应该对学生进行数量充足的练习。再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对内容详细讲解,指出翻译成果的优缺点。加强学生对某一类型文章翻译的整体把握程度,提高翻译文章的交际性,熟练构建文章体裁。翻译练习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教师在选择翻译文本时,特别要注意材料的范围和时效性,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例,文本应该选择与国际、国内金融贸易,市场营销等有关的题材,要符合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不宜选择过去时间较长的材料。发布任务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划分小组,要求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一份翻译成果。在学生进行翻译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翻译进展情况,纪录学生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学生提交翻译成果之后,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纠正学生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督促学生进步。

应用翻译理论 篇7

关键词:英语新闻 翻译策略

一.英语新闻

英语学习者对英语新闻已有很深的了解,但是却对新闻给不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尽管许多的新闻工作方面的学者致力于给新闻一个最终的定义,但是截至目前,仍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相对来说,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新闻指的是对刚刚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某一事件的的及时报道。英语新闻应该真实可信、公正、引人关注。

新闻来源于真实事件,但并不是们每一个真实事件都能成为新闻,除非他们有价值。人们通常会关心一些最新的时事事件,像一些政治的变化,一些主要的经济信息和技术发明。让人意想不到的各种趣闻轶事、自然灾难、犯罪、道德婚姻和一些激发人们怨恨和牢骚的突发事件。显然“新闻报道来源于人类生活和能够不断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利益的东西”。

英语新闻更具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许多类,然而最能够反映新闻本质的还是新闻的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把新闻分为事实性的、促进性的、说明性的和人物性的。

二.英语新闻翻译

根据英汉新闻翻译,英语新闻翻译是把一篇英语新闻用汉语重新写出来。中国大众媒体对翻译版本这样解释,中国读者将不仅仅获得原来英语文本的信息,并且还要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启发和娱乐。新闻翻译有以下几种特征:首先,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强烈的,还是及时的。新闻翻译像新闻报道一样重要。一篇相对高质量的新闻翻译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译者们不仅仅掌握源语言的策略,而且应该精通新闻实战。。第二,翻译新闻应该用汉语新闻的形式传达源语言(英语)的信息。这种新闻的特殊形式可以使中国读者更易读懂和接受。第三,对于文学和技术的不同形式,英语新闻应该根据重新传送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完全或部分的翻译。我们甚至也可以去适应而重新去编写新闻。总之,很明显,英语新闻翻译并不像传统的“字对字”的翻译,而是一种基于各种条件的不同的翻译,要依据中西方不同的理想、价值、文化和语言障碍的差别。

三.英语新闻翻译的步骤

英语新闻翻译的步骤有以下三步:首先,我们应该首先大致的了解一下英语新闻。在作出翻译之前全面的理解文章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一个成功的英语新闻译本理解来说,理解他的组成成分很重要。其次,应该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使用。译本必须传达出汉语新闻写作的各类信息。最后,译本完成之后,我们应该做一个全面的检查。这一步不能被忽略,因为在一篇文章中修辞是必要的。我们不仅要检查这篇文章的叙述和中心思想是否与源语言一致,还要是译本的语言能够符合汉语读者的需求。

语言学研究的案例:经济学家认为语言应该平实。经济学家的这一要求可以被接受,换句话说可以用对话、图片等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像人们最普遍的相互之间的谈话,交流会等来记住和表达。这就保留了文章的形式。经济学人渊博的写作知识确保了对各种事件的有效分析。清晰的写作通常会有清晰地思想。因此想你所要说的,然后尽可能简单的把它说出来。词汇特点:一般来说,一些小词汇、外来词汇和首字母缩略词都可以通过观察来猜测其意思,已达到英语报纸简短的效果。英语报纸最显著的词汇特征就是一些小词;我们所举的例子也毫不例外。它们很容易拼写,也很容易理解。新闻写作的另一个特征——大量的外来词被发现。使用外来词的最主要的目的一方面是是表达的意思更为接近,另一方面就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经济学人的作者们假设他们的读者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也很少去添加解释。首字母缩略词通常是一些特殊名称、专业术语、或者短语。就像前面说的新闻写作一般会节省空间,读者也会更趋向于读节省时间的文章。首字母缩略会很大程度上节省英语新闻的空间和读者的时间。因此,他们经常在英语新闻中被应用。

语法特征:简单句被频繁的扩大:在英语报纸中英语新闻的语法特征之一就是将简单句延伸。在句子结构中简单句从不会孤立地出现。对于表达复杂的想法意见,是将简单句扩大时最好的选择。在延伸了的简单句中,定语、同位语和状语通常被加在简单句中,有时候也会适当的加上插入语。

举例:Vehicles enter the Blackwall Tunnel, the main river crossing in east London, at a rate of around one a second in each direction.每个方向大约一秒钟时间就会有车辆进入跨越伦敦东部的隧道内。

在这句话中“the main river crossing in east London”是同位语从句来修饰“the Blackwall Tunnel”,状语从句“at a rate of around one a second in each direction”来修饰“Vehicles enter”。作者用一个扩大了的简单句来代替几个单独的简单句,因此传达的信息页更加简明清晰。

时态的灵活使用:新闻编辑者在写新闻稿件时更加趋向于使用灵活的时态。现在时态通常作为第一选择,因为他可以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而,英语新闻也并不局限于对传统语法的规则,即使在一篇很短的新闻中,各种时态也会被混合使用。

例如:Although Crossrail survived the budget cuts, the financing of the Distract, Cricle and Hammersmith Line upgrades is not assured, and the Bakerloo and Piccadilly Line upgrades have been postponed indefinitely.

在这句话中包含了不同的时,有过去时、现在时、过去完成时。这样的安排会使新闻更加的生动和更有逻辑,比在整句话中运用同一时更加使人感到真实。

语态的混合使用:在英语新闻报道的标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使用主动语态比被动语态更加频繁。很简单因为主动语态会表达的更加强烈,这样的标题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简洁的感觉。

翻译策略。

例如:Growth is straining London’s infrastructure.

High house prices make life difficult for Londoners and threaten the city’s prosperity.

Growth has brought foreigners, and foreigners have brought growth.

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灾难像战争、紧急事件这样的,读者的薪资更加吸引人对于报道者而不是决策者。因此,被动语态就会被经常地使用,在下面的句子中,被动语态可以可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接收。

In August last year her house was burned down and all her possessions, including her husband’s ashes, were lost.

翻译策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相依着提出三个翻译的基本要求:(一)传达原文的语言及内涵信息;(二)译语通顺,自然;表达形式恰当、易懂;(三)是目的语读者长生与源语言读者基本同样的反应。第一,如果一个封闭的、正式的翻译,对于一个尚未明确的意思就会造成误解,这种改变一定要将专业术语放到里面,要么在直译的时候一定要加上脚注,否则可能会引起误解的。第二,如果一个封闭的、正式的译本毫无规范,例如一篇语义模糊的文章,除非源文本故意这样做,才可以在文本中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脚注解释会非常有用、也非常公正。第三,一个封闭的、正规的译文对于每一个译者来说很难在语义学和句法学上去理解它,尽管在加入的介绍或者脚注能够暗示这一点,但是适当地改变应该要有依据。第四,一种封闭的,正式的译本对于源文本相关意思地误解或者是对源文本的写作价值适当的评价,尽管对于源文本的相关价值做一个推断很有必要,但有时也可能造成很大的丢失。评价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谈论的场合要将写作形式与修辞相匹配。第五,译者的翻译习惯对于做出客观的评价也有很大的影响。第六,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去翻译源文本,与源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尽可能吻合。需要考虑到一下几个方面:音系学,词汇学,句法学和语义学。

以上六种原则是我们在翻译时的理论指导。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译者们需要牢记两件事情:首先,他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于所给出的文本重新复述,而并不是去改进;第二,调整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语读者。

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采用异化(直译)和归化(意译)的方法。直译就字面理解的意思来说,就是在形式和内容上跟源语言保持最大程度的相似。直译不仅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文化内涵上,而且在修辞效果,源语言的句法表达上都应基本一致。 尽管东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异,人们仍然会在生活情感、经历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大部分的英语词汇也能在汉语中找出与他们对等的。因此,直译通常会在英语新闻的单词翻译中被使用。

综上所述,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英语新闻要做一些替换。因为英语新闻最本质的功能就是通知读者。为了保持英语新闻的原始意义,译者们应该对于各种句子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翻译策略, 他们可以将英语新闻的内容极大地满足汉语读者的需求。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的时代,如果我们想跟上时代的发展,那么信息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新闻经常会报道一些刚刚发生的或者是最近发生的事件,通过新闻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通过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我们可以自己去判断是与非、对与错,而不是依赖他人,用他人的思想观点。因此,我们应该也必需掌握英语新闻翻译。通过分析一些英语新闻的例子和别人的翻译版本,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理论策略在英语新闻翻译中有很广泛的应用。根据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如果一个译者想要做出一个更好的翻译文本,他就必修确保读者可以理解他的语言,最重要的,他必须要避免在翻译过程中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和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灵活使用翻译相关理论中的各种方法,以使得翻译的文本更好。

参考文献

[1]黄顺铭.新闻价值理论研究在中国——一个文献研究的维度[D].四川大学,2002:3.

[2]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见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闻工作文献》[J]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4):21.

[3]李毅鹏.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概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239.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范文) 篇8

文学翻译并不单纯地只是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还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传统的翻译研究只是停留在语言内部,忽视了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在后殖民语境下,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导致了强势文化(宗主国)与弱势文化(殖民地)之间的权利差异,翻译文本根本无法实现人们预期的平等对话和转换。因此21世纪的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从各个角度考虑翻译策论的选择与使用。

一、后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支是以巴勒斯坦裔美国学者赛义德、印度裔美国学者盖娅里特·斯皮瓦克和波斯裔美国学者霍米·巴巴为代表的“三剑客”。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后殖民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应用形态与研究范式。它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反翻译研究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延续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其独有的研究路径“权力关系的透视”介入到对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的研究。他们围绕“权力关系”、“翻译的政治”和“归化与异化”等核心问题,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翻译与文化政治问题。后殖民主义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认为翻译是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的工具。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专注于研究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探讨译者因意识形态、权力等文本外部因素的制约而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翻译策略的选择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基础,借助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和策略选择。用它的相关理论对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后殖民主义理论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在翻译研究上实现各种理论方法共融、互补的有效整合,从

而推动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归化的翻译策略

归化的翻译策略的使用是殖民者利用自身的权力话语,实施文化侵吞,进行文化殖民的工具。归化的翻译总是根据强势语言的规范和文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仅帮助帝国国家主义散播话语权力,通过翻译文本巩固了他们的霸权,而且被殖民一方的读者无视本土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强化他们他者身份的认同。这里以霍克斯译《红楼梦》的一段为例:

宝玉心中想着:“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讨厌了。”

“This is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 he thought, “If that is really what she is doing.Not merely unoriginal, but downright disgusting!”

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承载着丰厚的中国文化。对成语的掌握程度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他的汉语水平。作为一位汉学家,霍克斯不可能不知道东施效颦的典故及涵义,但是他仍将其译为 “imitating the Frowner with a vengeance”,原文中成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被抹杀了,实现了文化的侵吞,翻译成为了描述不同语言和文化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一个场所。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军舰,造成在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儒家,道教和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和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影响。而英国人信奉基督教,神是在他们的宗教信仰里的主要文化形象。在红楼梦翻译实例中所反映的宗教信仰差异从以下例子中可以看出:

刘姥姥道:“阿弥陀佛!这全仗嫂子方便了!”

Yang‟s version: “Buddha be praised!I‟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elp, sister.” Hawkes version: “Bless you, my dear, for being such a help!”said Grannie Liu.“阿弥陀佛”是一个典型的佛教词,是经常被中国人用来表达感谢和解脱的词语。虽然它不可译的准确,但它一定与佛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中国的主要宗教。显然,杨尝试引入佛教的读者而霍克斯避免两个宗教的差异与翻译成西方宗教的用语。

(二)异化策略的运用

理查德·亚克蒙指出,在强势文化的市场中,只有很少的文本是从弱势文化

中翻译过来的;而在弱势文化市场中,从强势文化市场中翻译过来的文本占所有翻译文本的绝大部分。异化的翻译思想认为,翻译应该表现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提供实现和研究差异的场所。同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政治行为,基于归化的翻译传播英美文化和英美意识形态,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对话。异化的翻译实践就是要通过保留外国文本中异的成分,故意用不通顺、不流畅、不透明的非惯用表达方式,破坏目的语文化的规范。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贾芸笑道:“巧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Yang‟s version: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Hawkes‟ version: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米”和“粥”是两种中国常见的食品,其中“粥”是中国特色。水稻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食物,但不像中国人那样用来做稀饭,西方人用燕麦作稀饭。因此,英语单词“porridge”是不确切的对应的汉语“粥”。在这个例子中,杨和霍克斯以不同的方式翻译中国食物。在杨的版本,他把“米”这个词用“饭”代替“粥”,这部分保持了中国风味。而霍克斯取代“米”和“粥”,用“面包”和“面粉”等对英国人熟悉的词汇。采用这样的策略,能引起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也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西方文化。

再例如中国地铁站、街道、饺子、粽子、功夫和太极等词语的翻译都极大的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极大地保留中国的特色。

(三)杂合策略的运用

在翻译界,归化和异化一直被认为是两种翻译策略。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研究视角来看,翻译是同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活动联系在一起的。采用归化策略的译文基本上没有翻译的痕迹。“译文读者在面对翻译过来的弱势文化的文本时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觉,即他们仿佛在译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使他们感到熟悉、亲切,阅读起来轻松、自如,无需做出过多的努力。但与此同时,弱势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也都被归化的手法抹去了。”然而,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体现出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上的差异,通过向强势文化输入弱势文化的异质性,形成了对强势文化的挑战。

事实上,没有哪个译文是绝对的归化或者绝对的异化,所有的译文都是杂合的,是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相互交融的产物。蔡平先生说,“事实上,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杨译《红楼梦》为例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Yang‟s version: 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Hawkes‟ version: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宗教是在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元素。众所周知,佛教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中国人认为“天”是控制一切的最强大的力量。天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最高的地位。天与人的关系是非常敏感的。在中国古代,皇帝宣布自己为“天堂”的儿子,他必须按照天意和回应人民的需要来稳定自己的统治。天似乎是所有的法律规则的总称。杨保留图像的“天”在源文本中的方式将中国独特的信念转化为一个等价的英语说通过改变“上帝”为“天”,告知中国的佛教信仰和目标读者。传递信息的方式,包含地道英语的组合,和中国独特的文化导杂交致的翻译。相反,霍克斯从第一世界国家的学者,不做任何改变,只需要相当于英国说,他认为西方读者相信基督教会更容易接受。当然,它更加自然在英语世界所接受,但他把佛教信徒在基督教。

不可否认,无论译者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只要异域文本进入本土文化,其译文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程度的不同而已。无论这种杂合的程度有多低,都会将异族的语言文化价值观引入目标文化,而无论杂合程度多高,也难以彻底摧毁目标文化的民族身份。一种文化,如果不想与世隔绝,那就必须要进行文化交流。既然要交流,就要坦然面对杂合。不间断而有度的杂合可以提高文化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排异性。一种文化如果想要在日渐开放的形式下免于被殖民统治的厄运,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地位,才能从根本上抵制文化侵略。

三、结尾 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翻译的必要。但是翻译不只是反映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个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他们的文化身份。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归化和异化是不可分的绝对;这

两种策略都是混合。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的必然性杂交 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杂合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很强的文化。从红楼梦杨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异质文化的可翻译文本中的兼容。杂合可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Hawks David.The Story of Stone [M].London: Penguin Group, 1977

[2]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M ].长沙:岳麓书社,1987.[3] Yang Xianyi, Gladys.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ume1)[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4] Su Tungpo.[苏东坡].(2002).《东坡诗文选》.林语堂译.河北省三河市: 百花

文艺出版社.[5] 张静,赵冰.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的影响[J].大学英语(学术

版),2007,01:134-136.[6] 雷志梅.后殖民主义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31-133.[7] 薛沛文.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比较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

报,2011,02:53-56.[8]毛英.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概述[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

报,2012,01:31-34.[9] 钟福.英汉翻译理论与策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D].暨南大

学,2010.[10]杨司桂,樊波,冉隆森,何三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实质[J].牡丹

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76-79.[11]刘建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中国翻译[J].文教资料,2008,25:57-59.[12]梁美英.后殖民主义翻译[J].科技信息,2011,16:549-550.[13]王智芝.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

报,2013,02:105-106.[14]王智芝.从旅行理论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J].乐山师范

学院学报,2013,04:55-59.[15]张东东.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观照下“给力”一词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

西方翻译理论课文总结文档 篇9

1.The two dominant modes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seventies were those focused on primarily literary concerns: First, rejecting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s, normative rules, and linguistic jargon, and those focused on linguistic matters, claim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Second, rejecting a logical solutions and subjective speculation.2.A few years later, Lefevere outlined the crux of the theoretical problem, in “Translation: The Focus of the Growth of Literary Knowledge”

He argued that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two opposing factions which he calls the hermeneutic and the neopositivistic.3.Lefevere argued that translation theories based on such approaches did not further the growth of literary knowledge, but tended to have vested interestsJames Holmes and Frans de Haan made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field.所查资料:

功能对等理论在隐喻翻译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隐喻翻译;功能对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45-02

隐喻(metaphor)是文学修辞的一种,其主要功能类似于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想象、理解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①。这种方式广泛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之中。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出现文化缺失的情况,寓意丰富的比喻则会在翻译后显得力道不足。

奈达曾提出针对“功能对等”理论指出,译者最好不要受到原文语言结构的限制,要理解比喻所表达的意义。笔者也将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针对两种语言中的动物和色彩方面的隐喻,分析其相应的翻译方式和要点。

一、对隐喻的基本分析

从根本来说,隐喻具有两个基本特性:

(一)一般在隐喻的应用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本体、喻体和喻义。本体(tenor)是指标现在对象上的喻体,而喻体(vehicle)是用于比喻本体的专业用语,喻义(ground)则是体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

例如:在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We can’t turn back now(我们再也回不去的)。在这一例中,爱情被喻为人生旅程。这一表达形象的表述了相爱的两个人共同奋斗的决心。相爱的人只有一起面对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共同前进,否则便无法维系。

(二)隐喻必须通过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表达,而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联则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描述,即语境对隐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games.如果译者不知道“eat no fish”和“play games”在英文中的语境典故的话,很有可能就译成了“John可以信赖,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玩儿游戏”这样让人不知所谓的译文。其实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指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酥教徒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eat no fish(不吃鱼)是表示“忠诚”的意思。play game和play fair(规规矩矩的比赛)同义,由此转义为“公平对待”、“为人正直”等。

二、隐喻翻译与功能对等论的关系

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在1964年就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观点,并对其作了了详尽的定义:“翻译的过程是指无论语义还是语体,都应在译语中用最自然的语言对等的再现源语内容②。” 相对于形式对等,他更强调功能对等优先性,即在翻译过程中,不应只看中表面形式的对应,而应该注重两种语言在功能上的对应,使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源语读者的理解基本一致。而针对语言的功能,奈达提出了九种类别:①信息功能;②人际功能;③认知功能;④表达功能;⑤交感功能;⑥祈使功能;⑦施变功能;⑧审美功能;⑨移情功能③。”由于这些功能在表达过程中相互影响,所以在语言的运用和翻译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多的调用多种功能,从而使译文更加贴近源语。因此,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也就成为在翻译隐喻时的重点分析对象。

本文就翻译中涉及的动物和颜色两类隐喻为例,阐述功能对等论对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

三、关于隐喻中动物的翻译分析

隐喻中涉及的动物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效果,根据奈达在“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解释,在翻译关于动物的隐喻时,应首先尽力保留源语的形象,并根据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加以转化。“常用的方法是直译加喻义法、归化法、或是保留喻义放弃喻体形象的方法④”。

1.直译加喻义法。

由于在隐喻中,喻体蕴含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而另一语言的文化并不一定与其一直,这就造成了翻译中的文化陌生感,让译语读者无法去想象喻体的内涵。即便有时两种语言都使用某个事物做喻体,但由于喻体还具有“多样性”,使得本体和喻体之间会有很大的变异空间,从而导致了译语读者在理解上的困惑。所以,无论译者坚持源语的形式对应,还是完全抛弃源语的形象,都不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使读者能在正确理解隐喻内涵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源语的形象,译者可采用直译喻体的方式,并附加上喻义的译法来消除直译带来的困惑。

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但“金鸡”牌闹钟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

2.归化法(adaptation)。同样是因为两种语言的文化中,不同的动物身上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果能够理解并发现不同动物身上的相似特性,那么译语读者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喻体的变换是对此类翻译的最佳选择。为了使比喻的文化特性更加贴切,译者会将源语的喻体转为译语的喻体。

例如:中国有句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汉语里常用“虎”来比喻“勇猛威武”,如“龙腾虎跃”、“狐假虎威”、“如虎添翼”。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而用lion表示。这是因为在西方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所以上一句俗语对应的英语应该说成是“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挑逗狮子)”。

3.保留喻义舍弃喻体形象。在英语国家中,狗被视作人们的忠诚朋友,所以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此时dog不指狗,更不含贬义,而是代人的普通用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等。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则多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等。

(二)关于隐喻中色彩的翻译分析。

1.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中的色彩隐喻。大多数色彩都带有文化特征,而这种带有文化特性的色彩隐喻都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以及地理背景有关。由于英汉语言中的风俗各异,其用颜色表达隐喻的方式也风格各异,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和使用也就不尽相同。例如白色在西方是天使、幸福和欢乐的象征,有美好、幸福、快乐的涵义。《圣经》里的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悬着白色的光环;圣诞节是西方最盛大的节日,而“A white Christmas”(银装素裹的圣诞节)则等同于中国的“瑞雪兆丰年”的寓意。童话故事中深受喜爱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更是聪明、善良、美丽的化身。但是“白”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平民之色”。百姓衣服不能施彩,故称“白衣”;没有功名的人称“白丁”。汉语里白字的派生词往往含有“徒然、轻视、无价值”等贬义。如“白搭、白眼、一穷二白”等。在传统戏剧里,“白脸”象征着奸诈和背叛。“白”和“黑”在当代政治概念上都被当作“红”的对立面,代表反动、落后、顽固的意思。

2.人类同一性影响下的色彩隐喻。虽然文化特性导致不同语言文化的人群对色彩的理解不同,但是从人类同一性的角度看,拥有不同语言文化的人在色彩及其色彩语言上,理论上讲是无本质区别的。因此,色彩隐喻的应用也会产生相同的含义。例如:

(1)在《圣经》里,黑色象征“魔鬼、邪恶、痛苦与不幸”,因此,黑色也叫做“死色”。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黑天鹅,也代表了“邪恶、欺诈和仇恨”。而在现代汉语里,“黑”的派生词是与“坏的、不幸、灾难、邪恶”等意义相联系。如“黑帮”、“黑市”、“黑心”、“背黑锅”等。“黑匣子”表面上看来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当人们开启它的时候,往往是在空难发生以后。因此,汉语文化中的“黑”与英语一样,象征着灾难。

(2)绿色象征着和平、友善、希望和生机。无论是在英语或汉语中,绿色这一象征意义都是一致的。如和平的象征是一只口衔绿色橄榄枝的鸽子。“绿色食品”是当今各国商家宣传产品最具魅力的一招。绿色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清丽恬静的,使人联想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因而在中国文学作品里常用绿描写自然。如 周邦彦《满庭芳》:“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此处的“绿”即指春天的流水。

由此可见,无论语言文化差异何处,色彩语言所表达的内涵都是有相同之处的。

翻译是一个语言再加工的过程,而隐喻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翻译,而是从源语到译语的文化转移的深层加工。简单的按照句式、文体翻译而成的译文,不是难以理解,就是缺失了源语的特色。只有剖析内涵上的对等,放弃部分“形式”上的对等,让隐喻的翻译在源语和译语之间达到“功能”上的一致,才能正确诠释源语的内涵,有效地传递隐喻的特色。而这正是以奈达倡导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意义。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3]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上一篇:粉末涂料承诺书下一篇:医学心理学练习题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