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决申请书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判决申请书(精选9篇)

判决申请书 篇1

申请人:

地址:

法定代表人:

请求事项:

一、宣告票号为的银行承兑汇票无效。

二、自本判决公告之日起,申请人有权向支付人请求支付。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遗失银行承兑汇票一张,票号为,出票金额为人民币,出票人郑州颐和医院,出票日期为年月日;收款人为,汇票到期日为年月日,付款行为。

申请人已向XXXXXXXX申请公示催告,XXXXXXXXX已于年月日登报公告。现公告期已满,公告期内无人申报权利,特此申请贵院依法作出除权判决。

此致

XXXXXXXX

申请人:

判决申请书 篇2

关键词:遵循先例;法官造法;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04-03

美国著名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做过一次颇有深意的演讲,此次演讲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卡多佐关于法官应当如何做出判决的思想,也是对实用主义司法哲学系统的阐述。该演讲后来以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为名出书成册,苏力先生将其翻译为《司法过程的性质》。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论述了法官判决案件的过程实质上是什么样的,以及法官为何如此判决。

一、法官判决案件过程的纵向分析

卡多佐在演讲之初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法官在判决一个案件时进行思考、衡量的过程,正是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追问中,法官判决过程的本来面貌才变的清晰起来。我把这一系列的追问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的问题是:“当我决定一个案件时,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我用了什么样的信息资源来作为指导?我允许这些信息在多大比重上对结果起作用?它们又应当在多大比重上发挥作用?”卡多佐在后来的论述中给我们的答案是:宪法、制定法和判例在判决过程的考量中起指导作用,当我们决定一个案件的时候,首先应当从已有的宪法、制定法和判例中去寻找答案。

紧接着,卡多佐提出了第二层问题:“如果可以适用某个司法的先例,在什么时候我会拒绝遵循这一先例?当没有可以适用的先例时,我又如何获得一个规则而同时又未未来制定一个先例?”卡多佐认为,如果按照一个看上去可以适用的、已被接受的先例进行判决,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公正的,那么我们就会重新审视这个先例;如果这个先例不断的造成不公正的结果,那么它最终将被重新塑造。如果没有了可以适用的先例,我们可以通过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来确定一个新的规则,以成为未来案件判决的先例。这里首先应当考虑的是逻辑的方法,卡多佐之所以把这一方法作为四种方法之首选,是因为逻辑的方法在具体案件数量很大、相关判决堆积如山的现实情况下,能通过统一归纳和理性分析将其自身投射和延伸到新案件上去。

卡多佐的第三层追问是:“如果我寻求的是逻辑上的前后一致,寻求法律结构上的对称,这种寻求又应走多远?在哪一点上,这种追求应当在某些与之不一致的习惯的面前、在某些关于社会福利的考虑因素的面前以及在我个人的或共同的关于正义和道德的标准面前止步?”卡多佐认为:“当社会的需要要求这种解决办法而不是另一种的时候,这时,为追求其他更大的目的,我们就必须扭曲对称、忽略历史和牺牲习惯。”也就是说,当逻辑、历史、习惯和社会福利发生冲突时,应将社会福利作为判决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也是他实用主义思想的突出表现。“这样,我对司法过程的分析所得出的就仅仅是这样一个结论:逻辑、历史、习惯、效用以及为人们所接受的正确行为的标准是一些独自或者共同影响法律进步的力量。在某个具体案件中,哪种力量将起到支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决于将因此得以推进或损害的诸多社会利益的相对重要性或相对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卡多佐把一个法官在判决案件时进行的思考过程较为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层层的深入分析让我们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

二、法官判决案件过程的横向分析

卡多佐把所有的案件分为三类,并分别对法官在这三类案件中的作用进行定位。

第一类是法律规则和法律适用都简单明了的案件,争议的中心只是事实应该如何适用法律规则。这类案件占据了全部案件的大多数。处理这类案件就是一个“搜索和比较的过程”,卡多佐把这一过程巧妙的类比为“色彩对比”工作,即“将自己手上的案件的色彩与摊在他们桌上的许多样品案件的色彩加以对比。色彩最接近的样品案件提供了可以适用的规则。”这里的“样品案件”即宪法、制定法中已经确立的规则,尤其是指先例中确定的规则。这些案件由于理由相似,所以不可能以其他方式,而只能以一种方式决定,“可以说,这些案件的命运实现就定下来了而无需司法意见。”针对这类案件,法官要做的只是也只能是遵循先例。在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判决案件的过程总体上可以分为:(1)寻找可以适用的法律渊源,从中确定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或者法律原则。(2)分析、研究根据法律可以认定的事实。(3)将相关法律规范适用于本案的事实,以确定事实引起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案件。这个推理过程基本上就是形式逻辑中的三段论推理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在简易案件中,这种推理也是最常用到的。

第二类案件是法律规则确定但规则的适用令人怀疑。这类案件也占了全部案件的较大比例。在这类案件中,“你必须分解复杂的记录,必须分析那些或多或少不融贯且难以理解的证人证言,根据正确与错误的航图来决定某个既定情境是属于这一区域还是属于另一区域……”这类案件常引发不同的意见,但是不论结果如何都不触动法理。法官可以对原有的规则进行变通适用以作出最终的判决。在这类案件中,法官更多的是进行实质推理。实质推理又称辩证推理,是指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都有一定道理的陈述中选择其一的推理。其实在这类案件的处理中,也需要法官根据历史、习惯、尤其是社会福利进行综合考虑,在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确定处于优先地位的价值,只是在这类案件中,这样的衡量与判断不如在第三类案件中发挥的更为淋漓尽致。

第三类案件的相关法律规则并不明确甚至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则。这类案件数量并不多,但是这些案件的判决将推进或者延滞法律的发展。“正是在色彩不相匹配时,正是在参看索引失败时,正是在没有决定性的先例时,严肃的法官工作才刚刚开始。”一位优秀的法官可以通过处理好这样一个或几个案件来创造新的先例,让司法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发现自己的机遇、展现自己的力量。然而,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因此,要确保一个原则经得住经验的检验、长久的发挥其作用,就要确定这个原则的边界和它发展的趋向,以使其在交叉路口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法官通过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尤其是社会学的方法对案件进行综合的衡量和判决,也正是在这里,法官才真正发挥他的作用——创造法律。endprint

三、法官判决的实质分析

《司法过程的性质》一书,不管是从纵向上论述法官在判决某一个案件时的具体流程,还是从横向上将案件划分为三类并指出法官在这三类案件中的实际作用,其论述的核心都是:司法过程的实质是法官创造法律,法官创造法律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

需要注意的是,卡多佐定义的“法官造法”并不是完全自由的,而是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一)造法范围的限制——空白处立法

哈特在他的《法律的概念》中曾引出一个“法律的空缺结构”概念。他认为,任何用来传递行为标准的工具———判例或立法,无论它们怎样适用于大多数普通案件,都会在某一点上发生适用上的问题,将表现出不确定性,具有人们称之为空缺结构(open texture)的特征。无论何时,我们试图用不给官员留下任何自由裁量权的一般标准,去清晰地、预先地调节某些行为领域,都会遇到两种不利条件,其一是我们对事实的相对无知;其二是我们对目的的相对模糊。

在卡多佐那里,也有一个类似于哈特的“法律的空缺结构”的概念,只是他用了另外一个表述方式,即“法律的空白”,并且他对于这个空白作了严格的界定:“我们必须保持在普通法的空隙界限之内进行法官实施的创新,这些界是多少世纪以来的先例、习惯和法官其他长期、沉默的以及几乎是无法界定的实践所确定下来的。”他认为,在这样的界限被确定下来以后,法官在此界限内的活动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他扮演着立法者的角色:一方面,他为他所接手的案件中的当事人创造法律,以期获得合法而公正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他也将为未来不确定的时间内所发生的相似的案件和案件中的当事人立法。于是,法官的司法活动正是法律的产生过程。法律在此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弗兰克所谓的“本质上的法律”,而是“行动中的法律”。

(二)造法目的的限制——社会福利的考量

在整本书中,卡多佐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官在变通适用先例、尤其是在空白处立法时一定要考虑社会公共福利,案件的判决要与社会公共政策相结合。卡多佐认为,在他提出的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习惯的方法和社会学的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学的方法。当某两个方法之间发生冲突或者其他方法与社会学方法发生冲突时,我们应当选择通过社会学方法去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它(社会学方法)是另外两种方法之间的仲裁者,分析到最后,要由它决定选择什么方法;它掂量相互竞争的两种方法的主张,为它们的权利设定边界,对它们加以平衡、和缓和协调。”说到底,“法律的终极原因是社会的福利。未达到其目的的规则不可能永久性地证明其存在时合理的。”

卡多佐对于“社会福利”这一词作了这样的描述:“社会福利是一个很宽泛的术语。我用它来涵盖许多性质上或多或少有所联系的概念。它可以指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政策,集体组织的善。在这类案件中,社会福利所要求的经常仅仅是便利或审慎。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由于坚守正确行为的标准——这在社会风气中得以表现——而带来的社会收益。在这类案件中,社会福利的要求就是宗教的要求、伦理的要求或社会正义感的要求,而不论它们是表述为信条或是体系,或者是一般人的心灵中所固有的观念。”法官造法,就是要受社会福利的衡量和制约,而不能随心所欲。

(三)造法能力的限制——法官个人的素养

在衡量各种利益的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法官应当用客观的标准还是主观的标准来发现正确有用的行为规范,来发现社会福利的格局?有人主张应当使用客观的标准,比如斯塔姆勒;也有人主张应当使用主观的标准,比如格雷教授。卡多佐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折中的观点,他认为法律学传统要求我们使用客观的标准,然而我们又不可能超越本我的限制而看清任何事物的本来面目。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在能力限度之内努力看清事物本来面目,以达到一种客观的公正。“甚至会有这样一些时候,只有采用一个主观性的尺度才能满足某些客观标准的要求。”

卡多佐的这一论断对法官自身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他在衡量一种利益是否超过了另一种利益的时候,必须从自身的经验、研究和反思中获取他的知识,简言之,就是从生活本身获取。然而,他们的全部生活一直就是在同他们未加辨识也无法命名的一些力量进行较量,这些力量包括遗传本能、传统信仰、后天确信等等。而较量的结果就是一种对生活的看法、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对宇宙整体压力的感受。在对诸多理由进行衡量时,所有的这些力量就会决定他们的选择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许会尽我们之所愿地努力客观地理解事物,即使如此,我们却也永远不可能用任何他人的眼睛来理解这些事物。”

为了避免法官在造法中的“任意妄为”,卡多佐认为:“法官有义务在他的创新权的限度之内、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在法律的戒律与那些理性和良知的戒律之间保持一种关系。”他把法官比喻为一个翻译者,阅读着外部给予他的符号,然而对法官的要求又不仅仅限于完全汲取他们所阅读的语言的精神,还要求他们心中充满爱。在笔者看来,卡多佐的这一设想只能在特定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比如要有分权制衡的制约、遵循先例的限制、良好的法官培训机制以及法治观念的普遍信守等等。他所提倡的这种精英司法在现阶段很难实现,我们如今需要的可能更多的是制度上的保障。

四、结语

卡多佐生活在美国的转型期,他以超前的智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用创造性的司法实践“静悄悄地”完成了的美国普通法的革命。今天,我们处在中国的转型期,处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时代,翻开那本薄薄的小册子,仿佛还能看到卡多佐站在耶鲁的讲台上,铿锵有力的发出回应时代的声响:“我已经渐渐地懂得:司法过程的最高境界不是发现法律,而是创造法律;所有的怀疑和担忧,希望和畏惧都是心灵努力的组成部分,是死亡的折磨和诞生的煎熬的组成部分,在这里面,一些曾经为自己时代服务过的原则死亡了,而一些新的原则诞生了。”

参考文献:

〔1〕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公示催告除权判决申请书 篇3

申请人:xx公司,住址:xx区xx街xx号 法定代表人:xx,职务:公司经理 电话号码:xxxx 申请事项:

请求法院对号码为xx的银行承兑汇票做出除权判决,申请人有权向支付人请求支付。事实与理由:

申请人因银行承兑汇票遗失,于x年x月x日向贵院申请公示催告,贵院依法在x年x月x日在报刊上刊登公告,催告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现公告已满60天,无人向法院申报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现申请法院做出除权判决。

此致 xxx人民法院

申请人:

民事判决后申请强制执行申请书 篇4

被申请人:

申请请求:

1、依法强制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土地补偿费29800元整。

2、依法强制被申请人支付原告垫付的案件受理费273元整。

申请依据: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法院(20xx)晋0802民初5864号民事判决书。

事实与理由: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因承包地征收补偿费用分配纠纷一案,于20xx年10月15日经运城市盐湖区人民法院审理终结,双方均未上诉。(20xx)晋0802民初5864号民事判决书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但被申请人拒绝执行该判决的给付义务。为了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特向贵院申请强制执行,恳请贵院依法强制执行。

此致

xx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

判决申请书 篇5

发表时间:2009-5-11 11:10:00阅读次数:16

5当事人到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为需要补正。当事人逾期不补正,人民法院就裁定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认为法院要求补正没有法律依据,直接针对补正通知提起上诉的话,肯定会贻笑大方。

同样,当事人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补正。当事人如果认为补正通知没有法律依据,应该等待行政机关作出不予许可决定,针对不予许可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是,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和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竟然认为,当事人可以针对补正通知提起诉讼。而且,这样的判决书居然还敢上网。或许,承办人员还认为是成功之作呢。

附:上海火鲁努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局环保补正通知上诉案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05)沪二中行终字第99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上海火鲁努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赵华南,上海火鲁努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倪凌华,上海市东方正义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局。

法定代表人黄秋蓉,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印时菁。

委托代理人王赪。

上诉人上海火鲁努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环保补正通知一案,不服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2004)闸行初字第66号行政判决,于2005年1月22日向本院提出上诉。本院于2005年2月28日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2005年3月17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法定代表人赵华南及其委托代理人袁裕来、倪凌华,被上诉人法定代表人黄秋蓉的委托代理人印时菁、王赪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定,上海火鲁努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火鲁努努公司)于2004年租赁本市曲沃路405、411号二楼房屋(以下简称曲沃路房),以经营曲沃分店火锅店(以下简称曲沃店)。2004年7月12日,火鲁努努公司书面向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闸北环保局)申请环保许可。次日,闸北环保局向火鲁努努公司发出闸环保许(2004)受补(2004)第001号补正行政许可申请材料通知书,通知火鲁努努公司补正以下材料:

1、提供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证明;

2、提供废(污)水纳管证明;

3、居民意见。火鲁努努公司依据原《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须知》(以下简称《须知》),认为 1

申请环境保护许可不需要提供上述“三份材料”。闸北环保局要求补正内容不合理而提起行政诉讼。

原审法院认为,闸北环保局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对本辖区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审批的主体资格。《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了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所在建筑物应当在结构上具备专用烟道等污染防治条件。第九条规定了其废(污)水应该经隔油、残渣过滤等措施处理达到纳管标准后方可纳管排水。《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火鲁努努公司开设的曲沃店处于人口密集区,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属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火鲁努努公司申报环保许可,闸北环保局依据上述规定及《上海市环境保护行政事项办理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的规定,要求火鲁努努公司补正“建筑使用功能证明”、“纳管证明”、“居民意见”,属适用法律正确,执法程序合法,应予维持。火鲁努努公司申请时提供的房屋产权凭证,仅证明房屋的性质,不能证明房屋的使用功能和纳管的情况,闸北环保局要求火鲁努努公司进一步提供房屋使用功能等证明,尚属合理,应予维持。《须知》是火鲁努努公司申请许可前闸北环保局接待窗口的便民措施,火鲁努努公司以《须知》为依据,认为申请环保许可不需要提供“三份材料 ”,理由不足。故火鲁努努公司要求撤销闸北环保局的补正通知,难以支持。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判决维持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局于2004年7月13日作出的闸环保许(2004)受补字(2004)第001号补正行政许可申请材料通知书。火鲁努努公司不服该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上诉人火鲁努努公司上诉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上诉人只需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即环境影响报告表,《规程》系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不能作为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且该文件增加了行政许可的条件,被上诉人所作补正申请通知行为适用法律错误。被上诉人作出补正通知时没有给予上诉人陈述和申辩权利,程序违法。补正许可申请材料不是具体行政行为,原审判决对象错误。根据被上诉人提供的《须知》,上诉人已经提供了所需的申请材料,被上诉人的补正通知实际就是不履行法定职责。要求撤销原审判决,撤销被上诉人拒绝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具体行政行为,判令被上诉人限期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被上诉人闸北环保局辩称,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程》的规定,要求上诉人补正三项申请材料,符合法律规定,程序合法。补正申请材料的通知并不等于已经拒绝许可,上诉人将补正通知与拒绝其申请等同是对法律规定的错误理解。原审法院判决并无不当,要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被上诉人闸北环保局在原审中提供了以下证据、依据:行政许可申请材料回执,补正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七条第二款,《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六条、第十条,《关于下发<建设项目环镜保护分级管理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三款,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

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九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提请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作出应用解释的请示》的答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九条,《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第四十条,《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第四款,《上海市环境保护行政事项办理规程(试行)》。

上诉人火鲁努努公司在原审中提供了以下证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须知、曲沃路405号和411号房地产权证、上海沪太路小尾羊餐饮有限公司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上诉人翔殷路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房屋状况汇总表、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复决字(2001)第11号《行政复议决定书》。

二审庭审中,当事人各方仍以各自上述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并坚持原审中的质证意见,对对方所提供证据的真实性均无异议。上诉人对被上诉人具有作出补正通知行为的执法主体资格亦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上诉人在庭审质辩中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第二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和第三款,第二十五条、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和第二款,《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十四条,《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第(四)项等法律规范,以证明其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不需提供被上诉人所要求补正的三项申请材料。经审理查明,原判认定事实清楚。本案当事人争议焦点在于,被上诉人要求上诉人补正提交建筑功能使用证明、纳管证明和居民意见三份申请许可材料是否具有法律依据,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被上诉人作出补正通知程序是否剥夺上诉人陈述申辩权而不合法;补正通知行为是否是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视同被上诉人拒绝许可。

关于被上诉人要求上诉人补正提交建筑功能使用证明、纳管证明和居民意见三份申请材料是否具有法律依据问题,经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均只对建设项目需要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行政许可设定作出了或原则或具体的规定,但对实施该行政许可的条件中,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有关申请材料的范围及形式要求均无明确具体的规定。《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了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所在建筑物应当在结构上具备专用烟道等污染防治条件。第九条规定了废(污)水应该经隔油、残渣过滤等措施处理达到纳管标准后方可纳管排放。根据上述法律规范的规定,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在《规程》中明确规定开办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项目的,应提供所在房屋使用证明和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证明、废(污)水纳管证明,并没有违反上述上位法的规定,亦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六条关于“对行政许可条件作出的具体规定,下位法律规范不得增设违反上位法的其他条件”的规定,应属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具体执法的职能部门,被上诉人有权适用该《规程》,审核上诉人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备。且上诉人提供的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复决字(2001)第11号《行政复议决定书》亦证实,上诉人所租赁房屋原规划许可性质为综合公

建,并无专用烟道规划设置,故依据该《规程》的规定,要求上诉人补正申请材料,提交所在建筑使用功能证明和纳管证明,于法有据。《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上诉人拟开设的曲沃店处于人口密集区,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较大影响,虽属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但被上诉人仍有权要求其提交征求过有关居民意见的材料。该居民意见的征求只是行政申请的形式要求,并未明确必须是居民完全同意的证明意见。上诉人火鲁努努公司主张不需提供系争三项材料所援引的法律依据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条是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款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审批时限的规定,第二十五条是对建设单位不得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的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则是对未经审批擅自开工建设处罚的规定。《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第十八条第二款是对不需进行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应当在项目开工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是对建设项目试生产或者试运行需经环保审批的规定,第二十四条则是对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的规定。《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和第三款则是对新开办饮食服务项目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审批部门和审批时限,及未办理环保审批不予核发工商营业执照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条第(四)项是关于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编制完成后报有权环保部门审批的规定。综合上诉人所援引的上述法律条文,均非对办理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手续时应当提交的申请材料的具体完整的规定,故上诉人依据上述法律规定,主张在办理申请环保审批时只需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不需提交其他相关材料的依据并不充分。上诉人提供的房产证虽表明房屋用途为商铺,但该房产证仅证明房屋的性质,并不能直接证明房屋的使用功能和纳管的情况,上诉人以此作为其免于提供房屋使用功能证明和纳管证明的证据,不具充分证明力,本院难于采信。至于上诉人根据原《须知》规定,主张其不必提供被上诉人要求补正的三项申请材料,本院认为该《须知》确无提供相关三项材料的规定内容,但随着《规程》的施行,该《须知》于2004年7月12日起已不再生效,被上诉人适用《规程》进行受理条件的审核,并无不当。另上诉人提交上海沪太路小尾羊餐饮有限公司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上诉人翔殷路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以证明不需提交系争三项材料,本院认为由被上诉人批准的上海沪太路小尾羊餐饮有限公司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在办理申请的材料中确无系争三项材料,但该建设项目申请时间在《规程》实施之前,适用《须知》期间,与本案在程序事实上不同,故不具有可比性和参照性,相应不能作为上诉人免于提交系争三项证明材料的证据。而上诉人翔殷路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审批由杨浦区环保部门进行,非被上诉人所为,在本案同样不具关联性和证明力。对上述两项证据,本院不予采信。

关于被上诉人作出补正通知行为是否剥夺上诉人陈述申辩权而构成程序不合法问题,经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该规定对行政许可部门作出补正通知行为时,是否需要事先听取申请人的陈述申辩,并无明确的法律义务性程序要求。当然,如果行政许

可部门在作出补正通知前能够向申请人作一定解释,听取其意见,可能会有更好的管理效果,但在没有法定程序要求的前提下,不能以此主张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作出补正通知行为的程序违法。因而上诉人提出被上诉人在作出补正通知前剥夺其陈述申辩权,构成程序不合法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接受。

关于被诉补正通知行为是否是独立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视同被上诉人拒绝许可,原审法院作为审理和裁判对象是否正确问题,本院认为,被上诉人作出的补正通知行为是对上诉人申请报批环境影响报告表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初步审查后作出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依该法第三十二条第(五)项规定,行政机关要求补正申请材料,申请人未补正的,行政机关将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据此,行政机关作出的补正申请材料通知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果,即如果该补正通知的内容与申请人申请的行政许可事项无关,或者超出了法律规定的申请材料范围条件,则该补正通知行为实质上具有了违法增加申请人程序义务的法律性质。而申请人如果不依补正要求及时补正,其行政许可的申请将不被受理。显然,这种补正申请材料通知的行为,既有行政程序上的法律效力,又具有行政机关是否构成违法增加当事人义务这一实体上的可争议性,申请人不服依法可以起诉,人民法院相应依法有权审理和裁判该补正通知行为的合法性。据此,原审法院将被上诉人所作补正通知行为作为审理和裁判对象并无不当。上诉人既认为该补正通知行为属于尚未成熟的行政行为,又认为该补正通知行为实质上是对其申请报批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拒绝,而起诉要求撤销,表明其认识上的自相矛盾和行为上的无以自圆其说,故其主张原审法院程序违法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同样不予接受。另补正通知行为只是被上诉人在受理审查阶段对上诉人申请材料初步审核后认为材料不齐全,而作出的行为,尚未进入对上诉人具体申请是否符合批准条件的实体审查,故上诉人认为补正通知行为已构成被上诉人间接拒绝其申请的理由没有法律依据,其要求撤销该补正通知行为,并判令被上诉人履行法定职责,批准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诉讼请求,相应难以在本案直接予以支持。

综上,本院认为,被上诉人上海市闸北区环境保护局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具有对本辖区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进行审批的主体资格。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合法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认为上诉人上海火鲁奴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批准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材料不齐全,作出要求其补正提供所在建筑使用功能证明、纳管证明和居民意见材料,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执法程序合法,原审法院判决维持正确。上诉人上海火鲁奴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认为其不需补正提供上述三项材料的法律依据不足,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性质理解不当,其要求撤销原判,并判令被上诉人履行审批职责,批准其申请的诉讼请求,本院难以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00元,由上诉人上海火鲁奴奴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担(已付)。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吴偕林

代理审判员李金刚

代理审判员沈亦平

二○○五年四月二十六日

书 记 员张 璇

书 记 员章晶燕

法院判决,必须履行 篇6

律师意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36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据此可知,张某拒不把孩子交给您抚养,您可以向第一审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执行判决、裁定过程中,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情节严重的人,可以先行司法拘留。认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的,应当将案件依法移送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人民法院依法对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人定罪判刑,先行司法拘留的日期应当折抵刑期。”据此,如果张某拒不执行法院生效的判决,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其进行司法拘留,迫使其主动履行法院生效的法律文书义务。如果张某构成犯罪,应当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判决申请书 篇7

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撤销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

发表时间:2006-10-24 14:43:00阅读次数:43

3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邵时枢,男,1949年6月12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河滨路4 9号。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杨显丰,男,1968年2月28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白楼下村。·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林国岳,男,1947年2月5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瑶溪镇黄石村。

原告暨诉讼代表人吴金松,男,1952年6月24日出生,汉族,住温州市龙湾区灵昆镇北段村。(原告计5 5人,名单及基本身份情况见附录)

委托代理人袁裕来(特别授权),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徐利平(特别授权),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温州人民政府,住所地温州市市府路。

法定代表人邵占维,男,代市长。

委托代理人白植强(一般代理),温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工作人员。

原告邵时枢等55人不服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该案移送本院,本院经请示后于2006年8月10日受理,于2006年8月15日向被告送达了起诉状副本及应诉通知书。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06年9月18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徐利平,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白植强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被告经审查于200 年2月15日作出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认为申请人孔祥仁(原告之一)等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要求确认被申请人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2006年1月25日作出的《关于永兴围垦南片养殖纠纷调处的意见》第二条内容违法)属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被告于2006年8月21日向本院提供了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

1、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温政行通[2006]11号),证明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EY021271105CN),证明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上述不予受理通知书,已超过诉讼时效。

3、行政复议申请立案审批表,证明被告在收到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审查并审批决定不予受理。

4、行政复议申请书,证明原告提出的复议申请。

5、浙江之星律师事务所函;

6、授权委托书,5、6证明原告特别授权委托代理人进行复议活动。

7、证据清单,证明原告提供的证据材料清单。

8、身份证复印件,证明申请人的身份。

9、公证书;

10、《永兴南片围垦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场面积一览表》;

11、《龙湾区永兴南片围垦海水养殖示范区污染损失估算》,9、0、11证明原告要求复议时提供的证据。

12、温龙委办[2 0 0 6]1号文件即《关于永兴围垦南片养殖纠纷调处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条,证明原告要求复议的行

为。

13、规范性文件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九)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至第十五条、第十七条。

原告诉称,原告邵时枢等55人系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垦养殖示范区养殖户,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3月所承包的养殖池塘发生特大污染事故,水产品死亡现象十分严重。经检测池塘水源工业废水有害成分铜、PH、BOD严重超标。特大污染事故曾引起温州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曾发给每亩9 0 0元的补助费,但事情并没最终解决。经多次交涉,龙湾区人民政府于2 0 0 6年1月2 5日下发《意见》,其中第二条内容是“确仍有养殖并有设施投入的,补偿标准指导价确定为每亩5500元;若在2006年2月10日前签订协议的,每亩增加500元;在2006年3月8日前腾空并确有残值的,每亩再增加500”。原告认为,“指导价”实际上是硬性规定,原告根本无讨价还价的自由,遂向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提出复议,要求确认《意见》第二条违法,但被告却以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原告认为《意见》是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和龙湾区委办公室共同下发的,龙湾区政府办公室行为对外的法律责任当然由龙湾区人民政府承担,龙湾区人民政府是合格的被申请人。被告在审查时未询问龙湾区政府是否与区委办联合发文即作出不予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决定,不符合法律规定,故请求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责令被告限期受理原告的复议申请。

原告向本院提供的证据:

1、身份证复印件,证明原告的身份。

2、行政复议申请书和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复印件,证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3、《永兴南片围垦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场面积一览表》、《龙湾区永兴南片围垦海水养殖示范区污染损失估算》复印件,证明孔祥仁等养殖户养殖池塘位置、面积、受污染情况,与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

4、《意见》复印件,证明申请复议的行政行为存在。

5、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及相关材料的回执,证明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起诉期限。

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辩称,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不予受理通知书,至今才起诉,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原告申请复议的《意见》(温龙委办[2006]第1号),是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的,但公文上只有中共温州市龙湾

区委办公室的印章,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并没有在《意见》上加盖印章。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该《意见》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根据《意见》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可以直接认定该文件的性质为党委发的文件,不是政府发的文件,所以我们就不再向龙湾区政府询问有关情况,原告对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下发的公文不服,却将龙湾区人民政府作为被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显然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被告根据该法第十七条作出不予受理决定,并无不当,请求予以维持。

本院依法调取了以下证据:2006年7月20、7月24日、7月26日、8月7日原告身份校对笔录四份,对原告邵时枢的谈话笔录,立案审查说明一份,张建光没有参加本案诉讼的声明一份,还有陈显安死亡证明一份,证明立案前原告邵时枢等55人的身份核对及审查情况。《意见》(温龙委办[2006]第1号),证明《意见》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公文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及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

经庭审质证,本院对以下证据作如下确认:

原告对被告提供的证据4至11未提出异议,原告提供的证据1、2、3、与被告提供的证据1、4、8、10、11相符,本院予以确认。被告对原告提供的证据5未提出异议,结合被告提供的证据

2、本院调取的证据,能够证明本案原告系邵时枢等55人,且其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被告的不予受理通知书,而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符合法定起诉期限。

对于被告提供的证据1 2即原告提供的证据4,结合本院依法调取的证据即《意见》(温龙委办[2006]1号)第二条,证明了原告向被告申请复议的行为,其内容为“根据市场价和专家评估价,确仍有养殖并有设施投入的,补偿标准指导价确定为每亩5500元;若在2006年2月10目前签订协议的,每亩增加500元;在2006年3月8目前腾空并确有残值的,每亩再增加500元”。该《意见》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公文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及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因此被告未予必要调查即认定该《意见》并非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属认定事实不清。

原告对被告向法庭提供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未提出异议,但认为其适用错误。

经审理查明,被告依原告2006年2月1 4日的申请,经审查于2006年2月15日作出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认定被申请复议的行为即《意见》(第二条)是由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以区委办公室和区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作出的,但公文上只有中共温州市龙湾区委办公室的印章,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并没有在《意见》上加盖印章。遂根据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九)项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印章之规定,认为该《意见》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申请人孔祥仁(原告之一)等养殖户提出的复议申请(要求确认被申请人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2006年1月25日作出的《意见》第二条内容违法)属被申请人主体不合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十七条规定,决定不予受理。另查明《意见》上盖有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的印章,故被告的上述不予受理决定属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

综上,本院认为,原告于2006年2月17日收到被告作出的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温政行通[2006]11号),于2006年2月20日向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邮寄行政起诉状,原告的起诉符合法定起诉期限。被告认为原告申请复议的《意见》没有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加盖的印章,故不能认定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行政机关公文,与事实不符。因此,原告认为《意见》为温州市龙湾区政府办公室所发的意见,本院予以采纳。其要求撤销被告怍出的不予受理决定,本院予以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1目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撤销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2月15日作出的温政行通[2006]11号行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决定。

二、责令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对原告的上述行政复议申请是否受理重新作出决定。案件受理费80元,由被告温州市人民政府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诉受理费80元,至迟在上诉期届满后的七日内预交到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逾期不交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

审判长孟东

审 判员赵 一 睿

人民陪审员邵 建 和

二OO六年十月十九日

判决申请书 篇8

予离婚判决

编者按:我们常常呼吁,法院的判决书要注重说理,要体现司法人性化,要情理与法理并重。如果按此要求进行评分,可以说下文的这份判决书完全可以打一百零一分!多一分不怕它骄傲!但是在深情过后,冷静下来看看这篇判决的本院认为部分,是否情感部分占的比例太大,在法律的轨道上跑偏了那么一点?看完请各位读者记得投票哦!

黄某甲与王某离婚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2016)苏1283民初3912号 原告黄某甲。

委托代理人陈某某,泰兴市虹桥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被告王某。委托代理人陆某。

原告黄某甲与被告王某离婚纠纷一案,本院于2016年5月20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王云适用简易程序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黄某甲及其委托代理人陈某某、被告王某及其委托代理人陆某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黄某甲诉称,原、被告婚后夫妻感情一般,经常为生活琐事发生争吵,自XXXX年XX月起,被告多次离家出走,XXXX年年底原告曾

去被告娘家带其回家生活,但被告坚持不归,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已严重影响了双方的夫妻感情,对丈夫及小孩不闻不问,经多次沟通,未有任何改善,夫妻感情已完全破裂,请求判令:准予原、被告离婚。被告王某辩称,我不同意离婚。

但是如果原告同意:婚生子黄某乙由我抚养,原告承担抚养费;归还我的陪嫁:六万元存款、买车我父亲出了3万,原被告出资9万,被告应分得4.5万;返还我的电脑、首饰;去年的工资3万多元,我可以考虑同意离婚。

经审理查明,原、被告于XXXX年上学期间相识,XXXX年XX月XX日举行结婚仪式,XXXX年XX月XX日领取结婚证,××××年××月××日生一子黄某乙,婚后初期夫妻感情尚可,后因生活琐事、经济问题等双方产生矛盾,原告诉来本院要求离婚。

上述事实,有原告提交的结婚证复印件及原、被告的当庭陈述在案证实,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婚姻关系的存续是以夫妻感情为基础的。

原、被告从同学至夫妻,是一段美的历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令人欣赏和感动。

若没有各自性格的差异,怎能擦出如此美妙的火花?然而生活平淡,相辅相成,享受婚姻的快乐与承受生活的苦痛是人人必修的功课。人生如梦!当婚姻出现裂痕,陷于危机的时刻,男女双方均应该努力挽救,而不是轻言放弃,本院极不情愿目睹劳燕分飞之哀景,遂给出

一段时间,以冀望恶化的夫妻关系随时间流逝得以缓和,双方静下心来,考虑对方的付出与艰辛,互相理解与支持,用积极的态度交流和沟通,用智慧和真爱去化解矛盾,用理智和情感去解决问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更不能轻言放弃婚姻和家庭,珍惜身边人,彼此尊重与信任,重归于好。

综上所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 之规定,判决如下: 不准予原告黄某甲与被告王某离婚。

案件受理费240元,减半收取120元,由原告负担(已缴)。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员王云

二〇一六年六月二十七日 书记员董小翠

虚构的布鲁塞尔判决 篇9

最近看到一篇名叫《布鲁塞尔判决》的小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发生了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在路过的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了警后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作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当时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物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遵纪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但在网络上检索一下就看到,相关内容最早出现在2013年7月份,而且内容大都一致。文章讲述的案件的真实性十分可疑:案件發生的时间点含糊—上世纪八十年代,时间范围达十年;案件发生的地点含糊—布鲁塞尔,是指布鲁塞尔市,还是布鲁塞尔首都区?后者的人口是前者的十倍;判决该案件的法院和法官含糊:没说明是哪个法院的哪个法官对案件作出了判决;人物含糊—当事人只被称为“一名男子”、“一名女子”,均没有具体的名字。另外,根据比利时宪法,国王才拥有对刑事罪犯的“赦免权”,而且赦免也只是指赦免罪犯,而不是赦免罪行。而判决宣言怎么看都像当下一些文化学者心灵鸡汤式的语言。对于一个如此有“影响”,且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案件来讲,如此含糊其辞的叙述和不严谨的用语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案件只是它的始作俑者用以说明某种观点而虚构出来的假案例。

不过,人们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因为人们更愿意接受它背后所包含的观点:那就是司法判决应该符合主流的价值观。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人们希望在当今这样一个道德失范的时代,司法裁判能够担负起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责任,以司法正义来引导社会正义,用司法手段来挽救逐渐退却的道德底线。

但很不幸,我们正处在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那些符合法律和道德要求,没有多少争议的案件并不足以引起轰动,引起轰动的,大都是与“主流价值观”或者“主流民意”相左的案件,比如南京彭宇案。如果纯粹从现有的法律技术的角度判断,彭宇案的判决并没有多少问题,但在客观上,这一案件将很多人心中“扶老奶奶过马路”做好事的情结彻底终结。

无论是刑事诉讼还是民事诉讼,虽然处理的是法律关系,但法律关系中必然包含对社会价值的判断。我们也许不能将道德滑坡的责任都算在彭宇案的头上,但更多的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不顾及社会核心价值的引导,不顾及案件可能会引发的道德信任危机的案件的出现,司法就会与社会脱节,法律就会远离其道德、善良的本质属性。

在我们国家,司法判例对其他案件并没有法定的规范效力,并不能作为其他判决的法律依据。但在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一个案件的影响力却可能远远超出其司法属性所涉及的范围,对公众的观念和行为产生长远的影响。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司法体制和错案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下,法官对于案件实体、程序质量的关注会远远多于对案件价值取向、道德引导上的关注,我们也习惯基于教科书式严密的对法律的理解来严格地执行法律条文,也因此导致布鲁塞尔判决不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

上一篇:在电力系统中接地分TN下一篇:基层党建服务站点建设